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载人航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中国载人航天21年投390亿 未来或送外国航天员上天
xupeiyang 2012-6-25 07:14
中国载人航天21年投390亿 未来或送外国航天员上天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shenzhoujiuhao/content-3/detail_2012_06/25/15522704_0.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15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药“太空养心丸”为神九航天员翱翔太空发挥了独特作用
热度 4 xupeiyang 2012-6-24 21:22
为提高航天员心肺储备和心脑血管功能,维护航天员失重环境下心脑血管功能,中国航天员中心把自主研制的中药“太空养心丸”随飞船带上太空,供航天员在轨期间服用。 ‘太空养心丸’一天吃三次,直接装配在餐包里,随航天员每顿饭一起服用。 从神舟五号飞行任务起,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就开始运用到航天员医监医保工作中。 载人航天飞行实践证明,中医药对于航天员在空间环境中增强心血管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治空间运动病发挥了明显作用。 中国航天员中心医监医保研究室主任李勇枝告诉记者,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 中医药 ,为神九航天员翱翔太空发挥了独特作用。 视频:航天员天宫一号进行五项空间医学实验 http://www.gd.chinanews.com/2012/2012-06-24/2/191439.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4721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看载人航天
chenzhao 2012-6-19 18:51
  载人航天是一项带有科学实验意味的工程计划。   稍有常识者都知道载人航天计划的重心,恐怕不是仅仅在几位风采最卓著的宇航员身上,而在于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工程。    首先是运载火箭系统,能否具备足够的推力允许载人航天器这种重型被发射?火箭的可靠性是否足以达到可以承载人类的地步?   载人航天器系统(姑且不论是宇宙飞船还是航天飞机乃至未来的空天飞机),特别是其中的一系列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子系统。   返回技术(包括着陆场地技术),由于人类的体能极限,即使是身体素质顶尖的航天员,过载必须限制在8~9个g以下,这要求对于返回地面的航天器采用和返回式卫星不同的方法。   空间通信和测控技术。   相应地、系统仿真和试验、高可靠性电子硬件和软件,循环生态系统技术等等其它难以详尽列举的技术,都是在载人航天过程中被发展起来和被检验的,也是受益方。   但是,反驳这一切的,究竟不过是外国人曾经提前我们40~50年,抢先实现过。那么,我们依旧发展这项工程的必要性究竟在哪里呢?   回到20世纪初期,那时候,某种意义上,航空技术地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航天技术。很多当时的发达国家抢先发展了航空技术,是否当时对于一个上升中的大国来说,可以坐等其它人发展,而放弃发展自己独立航空技术的机会?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那么,让我们考察21世纪初期的世界吧,地球上的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且顾及到生态系统,不能竭尽所有地进行开发。铁矿石价格的疯长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做“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太阳系空间中的资源,就在本世纪内,已经势在必行。我们至少必须做好准备。   而第一站,显然是离我们距离最近的自然天体:月球。在本世纪的任何一个十年中,都可能有突破性的技术进展,使得地球~月球之间的往返突然变得经济可行而便利。此外,在能源领域,核聚变,或者聚变-裂变联合电站或将得以实现。届时,月球无疑将具有15世纪时新大陆的地位。      想想看吧,如果读者您是15世纪的一位十分开明的统治者,面对完全无人居住的新大陆,在国际上的强国跃跃欲试分一杯羹时却发现:   您的国家没有船,是的,没有任何一艘可以到达新大陆的船。连造船的技术都没有。   半个世纪以前,您的国家本来是可以造船的,但是儒生们宣称:“大船于民生何益?且西番亦已造之,未见何益于格致,徒糜金尔。 ”   您会怎么看待半个世纪前的儒生们?   历史上,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荷兰人、法国人开始扬帆远航时,他们的国家里遍布着惊人的贫困。但是,是大航海,而不是济贫,保证了今后几百年欧洲的优势地位。
2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载人航天不只是“形象工程”
热度 49 zhanglsci 2012-6-19 15:21
看到同人于野的一篇文章《载人航天的确是形象工程》,文章写得不错,逻辑上没有问题,但是觉得有一点需要补充。 文章转载如下: 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651 载人航天的确是形象工程 同人于野 关于载人航天,我想说两个一般人可能不太知道,或者不太愿意承认的事实。 第一,载人航天主要是个形象工程 航天很有用,但真正有用,能带来大规模经济效益和科研应用的航天活动,是卫星、太空望远镜和深空探测器,这些都是不需要载人的。 有人可能说宇航员可以在太空修复望远镜,NASA可能对外也会这么说。但有科学家(比如RichardMuller)认为,这种行为的实际意义并不大。望远镜坏了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发射一个新的。载人航天,是一个非常贵而且也非常危险的活动。 有人可能认为航天员可以做实验。但事实是并没有多少实验非得让人上去做不可。FreemanDyson在一次演讲中说,他曾经加入一个政府委员会,审查48个要在空间站上做的实验,来证明发射空间站的必要性。结果他们发现其中46个实验在实验室或者卫星上做更好,根本不许要空间站。剩下的两个的确不得不在空间站上做,因为它们是关于“空间站中宇航员的生存问题”。 中国神舟九号上做的实验,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也是为了“空间站中宇航员的生存问题”。换句话说搞载人航天做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继续搞载人航天。 实际上,如果不是关于宇航员生存的实验,那么即使不考虑载人的成本和风险,不载人也比载人好。宇航员的存在会产生热辐射等噪音,对太空实验来说是一个干扰。不但如此,很多科学家抱怨为了等载人任务,实验或者被延误,或者成本变高。 有人说登月可以开采核聚变原料氦3,这个借口找的,就如同一个小学生说他看《黑客帝国》是为了将来学习编程一样。要知道我们现有的技术连最简单的氘氚聚变都遥遥无期!而氦3聚变要困难得多,而且就算100年后真实现了,也未必值得开采的成本。 所以不管是中国,美国,还是前苏联,载人航天的都是形象工程。这三个国家的区别是前苏联理直气壮地就要搞形象工程,而中美两国政府总觉得搞形象工程很不好意思。 其实形象工程也有很多实际的利益,比如可以带动相关领域科研的进步,培养一大批人才等等。这还不算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这个形象工程拖垮了苏联。 但我要说的是,就算没有这些“实际利益”,也应该搞形象工程。 第二,搞形象工程就是搞民生 有人认为任何一个花了很多钱活动,如果最后一算投入产出比没赚到钱,那么就是形象工程,就是不应该搞的。比如中国举办个奥运会,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证明最后赚钱了,否则公知们就会骂。 但事实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举办奥运会也好,建个体育场也好,投资足球俱乐部也好,就算你把所有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全算上,本来就不赚钱。每一个申办国和投资者心里都明白这一点。Soccernomics这本书,就引用了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来说明这一点。 干这些事情的最主要好处是让人民(包括纳税人)高兴。更多的金钱并不意味着更多的幸福。越是发达国家,金钱跟幸福之间的关系越不明显。但是经济学家调查发现,举办世界杯却可以显著提高一个国家的幸福度。我们的确会看到有人抱怨说这比赛使我们城市交通不变了等等,但大多数人的情绪是高兴的。向荷兰和法国这样的国家,想让国民获得跟举办世界杯同样大的幸福度提升,需要让他们每月收入增加数百美元才行。 为什么要搞载人航天?因为老百姓喜欢看载人航天。 有人一谈论自己,就说对我来说金钱不是一切,精神生活比金钱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宁可花那么多钱出国去看演唱会。可是一谈到别人,就成了只认钱的底层。如果中国政府说这次神州九不发射了,把省下来的钱平均分给全国每个人—你怎么就知道人们就会更高兴? 假设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两个都不怎么富裕的家庭。一个家庭有点钱就吃喝了,另一个家庭却省吃俭用,买了一台通常只有富人才会买的电脑。我觉得这第二个家庭才是真有出息的家庭。 首先, 文中的两个主要观点:载人航天主要是个“形象工程”,搞载人航天这样的“形象工程”就是搞民生。虽然一下子不是很认同,但仔细想想这种观点还是有道理的。 仔细想想,觉得有两点值得补充一下。也欢迎大家讨论。 不把人送上去,怎么知道有些工作是由机械做得好呢还是由人工操作好呢?理论上得出的结论总需要实践来检验。如果载人航天是一种探索性质的实践活动,那么就没必要要求一定要有什么一定要由人操作的实验才能搞载人航天。载人航天工程个人认为可以看做是一种科研活动,既然是科研那么就不需要一定要有直接的用途。 说起科研中的“形象工程”,前一阵读过一本讲述佩雷尔曼证明庞加莱猜想的书,书名是《完美的证明》,书中介绍了一些苏联数学界的事情。在作者的眼中,苏联官方支持数学研究、允许中学生出国参加奥林匹克竞赛就是一项形象工程,通过支持数学研究,苏联官方可以用最少的投入赢得苏联的国家声誉。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苏联官方的这种做法的确是把数学研究当做一种形象工程,但是苏联的数学成就大家有目共睹。许多的数学成就是在这种形象工程中产生的,这一时期苏联也出现了众多的数学家。 与载人航天类似,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同样也可以看做是符合同人于野“形象工程”的标准。曼哈顿工程这样的原子弹研制工程产生了一系列的与原子弹无关的成果,比如洛斯阿拉莫斯在核武的研制之外还支持了许多与核武无关的科学研究,而与核武直接相关的工作据说影响了后来对于黑洞等问题的研究,这样的大型科研项目对于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的带动是很明显的。 其实同人于野在文中的最后一段中讲到的电脑的例子已经有这样的意思了。这个例子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10062 次阅读|61 个评论
航天员失重科学研究国际论文分析报告 1970-2012年
xupeiyang 2012-6-18 09:15
航天员 失重是航天飞行中的一个特殊物理因素。人体的结构特点,保证人对重力的对抗和适应。载人航天实践证明,失重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很大影响,但不像原先想象的那样严重。人在失重条件下连续生活工作365天后,返回地球经短期休息,可完全地恢复健康,并未发生不可逆转的生理变化。   失重引起的人体生理功能变化主要是:   心血管功能改变。失重时人体的流体静压丧失,血液和其他体液不像重力条件下那样惯常地流向下身。相反,下身的血液回流到胸腔、头部,航天员面部浮肿,头胀,颈部静脉曲张,身体质量中心上移。人体的感受器感到体液增加,机体通过体液调节系统减少体液,出现体液转移反射性多尿,导致水盐从尿中排出,血容量减少;出现心血管功能降低征候,如心输出量减少、立位耐力降低等,返回地面后短时对重力不适应。   随着航天的时间延长,心血管功能可在新的水平上达到新的平衡,心率、血压、运动耐力恢复到飞行前的水平。失重引起血容量减少的同时可出现血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的减少,这些随着航天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正常。   失重时,出现头晕、恶心,腹部不适,体位翻转等运动病症状,称为航天运动病,又称航天适应综合征。发生率约占航天员总数的1/3~1/2。航天初期进入失重后即可发病,持续一周,失重一周之后,前庭功能可对失重适应。有人认为失重时感觉重力的器官将异常信号传入大脑,形成前庭、视觉、运动觉等信号冲突,引起各分析器相互作用素乱,导致航天运动病。航天运动病至今还不能完全预防,发病时可服抗运动病药物。   骨盐代谢素乱。失重会引起人体的骨无机盐代谢素乱,经尿排出的钙磷增加,钙的排出量每月约六克左右。负重的跟骨、股骨等骨盐丧失较大,上肢挠骨、尺骨则较轻。脱钙的原因是适宜载荷垂直负重对骨骼肌肉的刺激减弱或消失,血液供应减少,骨细胞营养改变,破骨细胞功能增强,成骨细胞功能减弱,分解过程大于合成过程。骨盐的丧失引起骨质疏松,而且持续时间很长。   失重引起的肌肉变化,主要表现在对抗重力的肌群张力减弱,甚至萎缩。原因是抗重力肌不需做功,出现废用性萎缩。一般认为人在失重下生活六个月,生理功能不会发生不可恢复的改变。 研究论文引证分析结果: 引文报告 主题=(Weightlessness) 时间跨度=所有年份. 数据库=SCI-EXPANDED. 被引频次总计: 23251 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 17435 施引文献: 11464 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 10241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 12.74 h-index: 60 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CitationReport.do?product=WOSsearch_mode=CitationReportSID=Q15bDomhOicGJjCn@MEpage=1cr_pqid=1viewType=summary 研究论文计量分析结果: 字段: 作者 记录 计数 %,共 1825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GHARIB C 48 2.630 % VICO L 29 1.589 % ALEXANDRE C 25 1.370 % GUELL A 23 1.260 % SMITH SM 23 1.260 % YOUNG LR 22 1.205 % CLEMENT G 21 1.151 % HARGENS AR 20 1.096 % BEYSENS D 19 1.041 % NORSK P 19 1.041 % BIKLE DD 18 0.986 % CHARLES JB 18 0.986 % FALEMPIN M 18 0.986 % CAMPBELL MR 17 0.932 % GARRABOS Y 17 0.932 % HALLORAN BP 17 0.932 % HEMMERSBACH R 17 0.932 % RAHMANN H 17 0.932 % TIPTON CM 17 0.932 % CONVERTINO VA 16 0.877 % GAUQUELIN-KOCH G 16 0.877 % HEER M 16 0.877 % KOZLOVSKAYA IB 16 0.877 % MAILLET A 16 0.877 % ANKEN RH 15 0.822 % 字段: 国家/地区 记录 计数 %,共 1825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USA 713 39.068 % FRANCE 341 18.685 % GERMANY 193 10.575 % RUSSIA 137 7.507 % JAPAN 104 5.699 % ITALY 77 4.219 % PEOPLES R CHINA 66 3.616 % USSR 62 3.397 % CANADA 57 3.123 % NETHERLANDS 48 2.630 % 字段: 基金资助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1825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9 1.041 % EUROPEAN SPACE AGENCY 11 0.603 % NASA 9 0.493 % CENTRE NATIONAL D ETUDES SPATIALES CNES 8 0.438 % RUSSIAN FOUNDATION FOR BASIC RESEARCH 7 0.384 % CNES 6 0.329 % GERMAN SPACE AGENCY DLR 6 0.329 %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6 0.329 %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 5 0.274 % CENTRE NATIONAL D ETUDES SPATIALES 5 0.274 % 字段: 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1825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NASA 231 12.658 % RUSSIAN ACAD SCI 48 2.630 % CNRS 40 2.192 % MIT 38 2.082 % UNIV TEXAS 37 2.027 % CTR NATL ETUD SPATIALES 35 1.918 % UNIV CALIF SAN DIEGO 35 1.918 % DLR 34 1.863 % UNIV ARIZONA 31 1.699 % UNIV CALIF SAN FRANCISCO 30 1.644 % MINIST PUBL HLTH USSR 26 1.425 % FAC MED LYON GRANGE BLANCHE 24 1.315 % BAYLOR COLL MED 22 1.205 % INST BIOMED PROBLEMS 21 1.151 % UNIV SHIZUOKA 21 1.151 % UNIV TOULOUSE 3 21 1.151 % FAC MED 19 1.041 % KRUG LIFE SCI 19 1.041 % SLOVAK ACAD SCI 19 1.041 % UNIV LOUISVILLE 19 1.041 % UNIV STUTTGART HOHENHEIM 19 1.041 % UNIV SPACE RES ASSOC 18 0.986 % COLL FRANCE 17 0.932 % UNIV CALIF LOS ANGELES 17 0.932 % VET ADM MED CTR 17 0.932 % 字段: 出版年 记录 计数 %,共 1825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1996 99 5.425 % 1998 99 5.425 % 1994 88 4.822 % 2001 84 4.603 % 1995 82 4.493 % 1993 75 4.110 % 2011 72 3.945 % 1997 70 3.836 % 1999 70 3.836 % 2002 70 3.836 % 2000 69 3.781 % 1992 67 3.671 % 2003 67 3.671 % 2007 66 3.616 % 2009 65 3.562 % 2005 62 3.397 % 2008 59 3.233 % 2004 56 3.068 % 1991 55 3.014 % 2006 54 2.959 % 2010 54 2.959 % 1984 27 1.479 % 1986 26 1.425 % 1987 25 1.370 % 1988 25 1.370 % 2012 24 1.315 % 1979 21 1.151 % 1981 21 1.151 % 1982 19 1.041 % 1983 18 0.986 % 1985 18 0.986 % 1990 18 0.986 % 1980 14 0.767 % 1972 13 0.712 % 1976 12 0.658 % 1977 11 0.603 % 1989 11 0.603 % 1970 10 0.548 % 1975 10 0.548 % 1978 10 0.548 % 1974 6 0.329 % 1971 2 0.110 % 字段: 来源出版物 记录 计数 %,共 1825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67 9.151 % AVIATION SPACE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165 9.041 % ACTA ASTRONAUTICA 120 6.575 %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64 3.507 % KOSMICHESKAYA BIOLOGIYA I AVIAKOSMICHESKAYA MEDITSINA 49 2.685 %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43 2.356 %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32 1.753 %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31 1.699 % MICROGRAV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8 1.534 % BONE 27 1.479 % FASEB JOURNAL 26 1.425 %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5 1.370 % ACTA VETERINARIA BRNO 24 1.315 %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23 1.260 % JOURNAL OF VESTIBULAR RESEARCH EQUILIBRIUM ORIENTATION 23 1.260 %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AND OCCUPATIONAL PHYSIOLOGY 17 0.932 % ACTA PHYSIOLOGICA SCANDINAVICA 16 0.877 % BRAIN RESEARCH REVIEWS 14 0.767 %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REGULATORY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 13 0.712 % CALCIFIED TISSUE INTERNATIONAL 11 0.603 % PHYSIOLOGIA PLANTARUM 11 0.603 % ACTA OTO LARYNGOLOGICA 10 0.548 %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10 0.548 % BULLETIN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 10 0.548 % LIFE SCIENCES AND SPACE RESEARCH XXV 1 GRAVITATIONAL BIOLOGY 10 0.548 % 字段: 学科类别 记录 计数 %,共 1825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SPORT SCIENCES 427 23.397 % PHYSIOLOGY 345 18.904 % ENGINEERING 289 15.836 %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224 12.274 % PUBLIC ENVIRONMENTAL OCCUPATIONAL HEALTH 221 12.110 % NEUROSCIENCES NEUROLOGY 192 10.521 %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 119 6.521 % LIFE SCIENCES BIOMEDICINE OTHER TOPICS 84 4.603 % CELL BIOLOGY 83 4.548 % ASTRONOMY ASTROPHYSICS 77 4.219 %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73 4.000 % GEOLOGY 72 3.945 % METEOROLOGY ATMOSPHERIC SCIENCES 66 3.616 % PHYSICS 62 3.397 % RESEARCH EXPERIMENTAL MEDICINE 58 3.178 % MECHANICS 55 3.014 % OTORHINOLARYNGOLOGY 51 2.795 % PHARMACOLOGY PHARMACY 51 2.795 % SCIENCE TECHNOLOGY OTHER TOPICS 46 2.521 % THERMODYNAMICS 35 1.918 % BIOPHYSICS 33 1.808 % PLANT SCIENCES 33 1.808 % VETERINARY SCIENCES 31 1.699 % NUTRITION DIETETICS 23 1.260 % http://wcs.webofknowledge.com/RA/analyze.do?APP_RETURN_URL=http%3A%2F%2Fapps.webofknowledge.com%2Fsummary.do%3FSID%3DQ15bDomhOicGJjCn%2540ME%26product%3DWOS%26qid%3D1%26search_mode%3DGeneralSearchSID=Q15bDomhOicGJjCn@MEproduct=WOSPRODUCT=WOScanRun=yesmode=AnalyzeviewType=summaryparentQid=1db_id=resultSetID=1ua_url=http%3A%2F%2Fapps.webofknowledge.commaxRecs=100000maxSave=100000HISTORY=field=SJ_%E5%AD%A6%E7%A7%91%E7%B1%BB%E5%88%AB_SubjectCategory_enmaxRows=25threshold=2sortType=Valuex=24y=7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3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贺载人航天神九发射成功!
热度 4 liuxuxia126 2012-6-16 19:07
伟大的祖国! 先进的技术! 我为你们骄傲!
个人分类: 观点评论|3159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神九":中国航天新跨越——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
whyhoo 2012-6-16 11:26
●中国首位女航天员进驻太空 ●中国航天员首次入驻天宫一号 ●首位中国航天员第二次飞天 ●中国航天员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剧本”亮点纷呈—— 4个“首次”令人瞩目,刷新中国航天多项纪录 记者:周总,您好!去年那激动人心的一幕,至今犹如在眼前。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在浩瀚太空“相拥一吻”,标志着我国首次自动交会对接喜获成功。如今,“天宫”正翘首静待“神九”赴约,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即将全面展开,对中国航天事业而言,这意味着什么? 周建平: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跨越发展的关键之战,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承上启下的重要一步,对确保工程后续任务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人成功叩开了通向空间站的一扇大门。 记者:“神九”飞天,会给我们带来哪些看点和期盼? 周建平:此次任务4个“首次”令人瞩目:首次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首次实现地面向在轨飞行器进行人员和物资的往返运输;首次实现女航天员太空飞行,这也标志着中国第二批航天员正式出征太空;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员二次飞天。3名航天员预计在太空停留长达13天,这将创造神舟飞船和中国航天员在太空停留时间最长的纪录。 总而言之,这次任务将标志着我国全面具备完整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能力,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座崭新里程碑。 “演员”阵容强大—— 3名航天员携手飞天,乘员“新老搭配”“男女配合” 记者:我们知道,与神舟八号飞行任务相比,航天员的参与将使本次飞行任务更具看点,请您介绍一下神舟九号航天员选拔情况。 周建平:人,是载人航天的核心。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由两男一女3名航天员执行,他们分别是:航天员、指令长景海鹏,航天员刘旺,航天员刘洋。飞行乘组的选拔过程与以往载人航天飞行基本一致,分初选、定选和乘组确认3个阶段。 初选阶段按照“优中选优”原则,根据航天员的身体、心理、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进行选拔,从我国首批航天员和第二批航天员中,选出了7名男航天员和2名女航天员。随后,入选的9名航天员进行乘组搭配训练,经层层考核排序,2012年3月底,确定了由两男一女组成的神舟九号飞行乘组,以及由另外两男一女组成的备份乘组。 记者:中国首位飞天的女航天员,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能否透露一些女航天员选拔训练的情况? 周建平:针对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特殊要求,我们综合女航天员的生理特点、训练完成情况、空间实验任务等因素,制订了训练考核标准、医学鉴定标准、心理素质评价标准,最终选拔出执行此次任务的女航天员。 记者:选择两男一女的乘组模式有何考虑? 周建平:在乘组搭配上,我们吸取国外历次航天飞行乘组选拔经验,采用了“新老搭配”“男女配合”的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执行过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既可以起到“主心骨”作用,也可以与乘组成员分享飞行经验。女航天员参与任务,会为团队增加活力和特色,体现了征服太空是人类共同使命和追求的特点。 此外,要验证我国载人航天器是否具备全面的载人航天保障能力,必须对男女航天员都进行考察。中国之所以选拔和培训女航天员,是因为没有女性参与的太空活动是不完整的。相比男航天员,女航天员有其独有的优势,她们感觉敏锐,考虑问题细致,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强。女航天员的耐心、耐力和亲和力,一定会为我们征服太空作出独特的贡献。 目前,通过在地面大量模拟试验,3名航天员技术娴熟、配合默契,正常模式和故障应急模式手控交会对接训练达到1500余次,完全具备了执行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能力,我对他们充满了信心! “剧情”引人入胜—— 飞行程序空前复杂,“手动+自动”激情演绎 记者: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到 神舟七号 ,我国载人航天飞行能力跨越式提升。神舟九号飞船有哪些新的变化?飞行程序是否更为复杂? 周建平:神舟九号飞船将由长征二号F遥九火箭发射升空。飞船沿用返回舱、推进舱和轨道舱3舱结构,起飞质量约为8100千克,安装了交会对接测量设备、主动式对接机构,以及反推和平移发动机,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功能,新增了组合体停靠工作模式,以满足交会对接要求。 神舟九号飞船计划在轨飞行13天,其中组合体飞行10天。飞船发射入轨后,两天内将完成与天宫一号的自动交会对接,此过程和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基本一致。组合体飞行第6天,将进行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 记者:对老百姓而言,人们更为关注3位航天员上天之后的一举一动,他们将开展哪些工作? 周建平:自动交会对接完成后,航天员将在地面指挥支持下,经过约3个小时,完成组合体状态设置与检查,并打开飞船返回舱舱门、轨道舱前舱门和天宫一号实验舱舱门,穿越对接通道进入天宫一号。 组合体飞行期间,3名航天员在飞船轨道舱就餐,在天宫一号实验舱进行科学实验、技术试验、锻炼和休息。 实施手控交会对接时,3名航天员返回飞船返回舱。随后,飞船自主撤离至距天宫一号400米处,再自主接近目标飞行器,在120米停泊点转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交会对接。 与以往飞行任务相比,神舟九号飞行难度和复杂程度大幅增加。对接过程中,航天员要准确判断两个航天器的相对位置,通过姿态和平移两个手柄,控制飞船姿态、前进速度和方向,对眼手协调性、操作精细性和心理素质要求极高。 记者:既然我们已经掌握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那么为何还要实施手控交会对接? 周建平:关于人控和自动交会对接哪种更好,国际上有过争论,最后达成的一致意见是两种方式兼备最好,因为二者可以互为备份。在神舟飞船设计中,人工控制是自动控制的冗余措施,有人参与的交会对接能提高任务的可靠性。 从自动到手动,虽只一字之差,却意义重大。只有突破和掌握手控交会对接技术,才能说我们全面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记者:对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未来发展,全面掌握交会对接技术意味着什么? 周建平:交会对接技术与载人天地往返技术、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技术一起,构成了载人航天发展的3项基本技术,对于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技术的全面掌握,意味着我们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能力,也就是说,为今后开展更大规模航天活动提供了可能。 “舞台”空前壮观—— 独立自主彰显“中国特色”,多项预案防范风险 记者:世界上已经有过300多次空间交会对接,我国在这个领域起步晚,是否具备后发优势? 周建平:美国、俄罗斯都是在上世纪60年代就进行了交会对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天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最新的技术、尤其是信息和电子技术方面的成果来做这件事,因此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打造更高效、更精确、更经济的系统。 人类的科技成果可以借鉴,但技术是买不来的,所有技术和产品都必须由我们自己完全独立研发。本次任务中,神舟九号飞船所有单机设备均实现了国产化,交会对接“N+1”模式也是我们的原创。有句话说“站在巨人肩膀上”,但仅仅站在人家肩膀上是不行的,还得有自己的脊梁,把自己的基础打牢。 记者:我们的航天事业有哪些“中国特色”? 周建平:经济、高效是我们的特点。我国的航天科技工业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然而,“大协作”,并不意味着“人海战术”,而是资源更为合理、更加科学的配置。“一盘棋”也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有荣誉共同分享、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 从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三垂一远”发射模式,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天测控网;从火箭控制系统采用更加精准的迭代制导手段,到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交会对接机构;从中国研制的舱外航天服,到瞄准国际前沿的空间科学实验……凭着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勇气和精神,中国航天人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实施工程任务,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工程发展道路。 记者:您如何看待这次任务的风险? 周建平:航天是高风险的事业,我们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确保方案的正确性、研制过程的科学性、实验验证的充分性和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来控制风险。因此,我们设置了各种意外情况下的预案。 对方案严谨设计、对计划科学论证、对质量锱铢必较、对管理精细追求……我们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措施来降低风险、防范失败,相信这一系列凝聚着成千上万航天人智慧和心血的精益求精,会为此次任务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瞬间保驾 护航 。 “导演”后劲十足—— 新一代航天人才崭露头角,年轻血液实现良性循环 记者:中国航天事业创始人钱学森回国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大学生讲最基础的航天知识课。钱老说,航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靠我一个人,要靠一大堆人。如今,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样离不开强大的人才支持,请您谈谈中国航天人才的情况好吗? 周建平:人才,是航天事业最重要的基石。在“人才与事业同步发展”战略思维引导下,新一代航天科技人才成批涌现。如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总设计师多数在40岁至50岁之间,主任设计师很多30多岁,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已占到80%。在一次次任务中历练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才,正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坚强脊梁,为实现新的突破积蓄着强大发展后劲。 记者:以前我们说人才实现新老更替,现在是否可以说,年轻的血液实现了良性循环? 周建平:对!这个比喻很精彩!新一代中国航天人胸怀报效祖国的理想,肩负为国争光的使命,为推进祖国航天事业的腾飞发挥了巨大作用。当年,美国执行“阿波罗登月计划”时,队伍平均年龄是30多岁。目前,中国航天队伍平均年龄与之相仿。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相比,虽然我们在技术上有差距,但这支航天队伍却是我们应该骄傲并寄予重托的所在。队伍的成熟,意味着我们不仅有能力完成好这次任务,也有能力完成好下次任务! “续集”值得期待—— 筑梦2020,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 记者:如果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您能不能为我们前瞻一下神舟十号飞行任务? 周建平: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完成以后,按计划我们将实施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再次全面验证交会对接技术。 记者:神八、神九、神十,为何安排3艘飞船与一个目标飞行器多次对接? 周建平:航天界有一句话,一次成功并不代表次次成功。发射3艘飞船用于交会对接试验,就是要确保产品的可靠性、成熟性。通过3次交会对接飞行,神舟飞船将成为未来中国空间站使用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工具。 记者:按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规划,2020年前后我国将建成自己的空间站。您能描绘一下中国未来的空间站吗? 周建平:中国未来的空间站由核心舱、实验舱I、实验舱II组成,重量大概在60多吨,加上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将达到80多吨。各飞行器既是独立的飞行器,又可与核心舱组合成功能完备的空间组合体,在核心舱统一调度下完成空间站承担的各项任务。当然,我们的设计留有扩展余地,将来可以根据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增加舱段。 记者:中国未来空间站会向其他国家开放吗? 周建平:浩瀚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索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中国未来的空间站不仅给中国科学家提供空间科学研究场所,也会通过各种国际合作,为外国科学家提供研究的平台。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目的是同国际社会一道,和平开发外层空间,造福整个人类社会! 从神一到神八 神舟一号 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 神舟二号 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 神舟三号 首次装载模拟人 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 神舟四号 达到可以载人的程度 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 神舟五号 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 神舟六号 实现“多人多天”航天 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 神舟七号 我国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 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 神舟八号 我国首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 发射时间:2011年11月1日 美术设计:方汉赵浪 责任编辑:柳刚王通化任旭 原文见 http://news.mod.gov.cn/headlines/2012-06/16/content_4377960.htm
个人分类: 国防|1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日期待中国首位女航天员、首位再飞航天员
xupeiyang 2012-6-15 08:40
今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将正式公布“神九”航天员名单,此次航天员名单中,除了将诞生备受瞩目的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外,我国首个“再飞”航天员也将随之产生。 神舟九号3名航天员今天亮相 新老、男女搭配 航天暗战 美:谋求领导权 如今,越来越多的航天员有机会从太空眺望地球。无论从哪个方面衡量,美国都是当之无愧的航天第一大国。近年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每年预算在170亿到180亿美元,超过其他国家航天投入的总和。2012年,备受关注的“好奇”号火星车8月将登陆火星。此外,美国宇航员正在接受训练,为登陆小行星做准备。 俄:启动太空之门 今年3月,俄联邦航天署提出将“确保世界三大航天大国之一的地位”作为战略目标,提出了登月、建立火星研究站等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计划,并制订了整合火箭航天工业的分步方案。4月,普京称将斥资10亿美元建造新航天发射基地,这一计划被外界称为新“太空之门”计划。 印:加速火星探测 今年,印度航空航天经费大幅增长,达到创纪录的9亿美元。其中,火星探测计划预算为2500万美元。印度计划于2013年11月向火星发射环绕飞行器。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载人航天总工程师也忽悠:典型的八股忽悠文章!
热度 5 wya 2011-11-3 16:05
中国20年的GDP等于美国几年的?中国人均收入是美国的多少?中国的科研成本是多少? 中国20年航天技术是什么水平?美国目前达到什么水平?系统研发的成本不一定就比系统维护多!至少天朝的项目基本如此。 轨道舱仍可留在轨道继续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国际空间站不还在运行吗?哪个轨道舱废弃了?除非是廉价的虚拟载荷,有用的设备谁会废弃?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这是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评估结果。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共获得了3000多项专利。中国投入1元产出究竟多少?吹嘘的含糊文字一堆,看完也没有答案!美国的尿不湿、尼龙扣天天用,中国获取了哪些专利?举一两个具体的看看啊?? 空洞的说教、含糊的措辞几时休?? http://news.sina.com.cn/c/2011-11-03/072223406805.shtml 总设计师:我国载人航天20年花费不及美1年投入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题:值不值——给中国载人航天算笔经济账   新华社记者赵薇、白瑞雪、孙彦新   中国载人航天花费几何?所得几何?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再获突破的关口,让我们一起算一算经济账。    发展适度:中国载人航天20年花费不及美国一年投入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以来,载人航天工程已花费约350亿元人民币。   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数字表明,从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到2005年完成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即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时,工程总花费约200亿元人民币;从2005年载人航天第二步开始实施到目前为止,工程花费约150亿元人民币。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载人航天20年的花费“不及美国一年的投入”。近年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每年的预算大概在170亿到180亿美元,俄罗斯不断加大投入,欧洲和日本也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   “我们这些年发展的确很快,但这是相对于过去规模小、发展慢而言的。”周建平说,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居全球第二,“如果把航天看成一个工业体系,与国家经济同步发展也是正常的”。    中国特色:少花钱,多办事   白手起家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向来遵从“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这,也是中国航天的重要特点之一。   以神舟飞船为例,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和空间实验室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介绍,神舟飞船研发起点高,设计一步到位,总体智能化程度较高,美苏当年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经无人飞船、单人飞船,最后才是多人飞船。虽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较晚,但走的是跨越式发展路子,因而大大节省了研发费用。   张柏楠说,神舟可一船多用,飞船的轨道舱兼具生活舱和留轨试验舱的功能。同国外废弃轨道舱的做法不同,神舟飞船返回舱着陆后,轨道舱仍可留在轨道继续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   此次交会对接的方案,也是充满了创新。相比美国、俄罗斯每次均需发射两艘飞船进行一次对接,中国制造的天宫一号飞行器将分别与三艘飞船进行对接,减少了2次发射,显著降低成本。   此外,天宫一号本身还可以作为空间实验室,探索空间站建设的其他相关技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周建平介绍说,“N+1”的对接方式,具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一贯的“少花钱、多办事、高效率”的特点。    经济收益:1元=几元?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这是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评估结果。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共获得了3000多项专利,并使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受益匪浅。有3万多种民用产品得益于研制航天飞机发展出的技术,其人工智能、遥感作业等技术的转移又带动了整个工农业的繁荣。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样创造了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   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今天,通信卫星已被广泛用于电视、广播、长途电话、电视教育、金融、电力等部门,几乎每位中国人,都在不同程度地享受着卫星带来的文明和便捷。1987年以来,有8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乘坐我国发射的返回式卫星进行了太空育种试验,一大批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从新药品到新材料,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已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运用于通信、纺织、石油、交通运输、医疗等行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还有气象预报、防灾减灾、卫星定位导航……科学家认为,如果没有当年“两弹一星”等诸多重大科学工程的带动和牵引,就不会有今天的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服务,不会有核电站、航天遥感等产业的兴起,也不会有我国的计算机及其应用、微电子以及玻璃钢、特种冶金行业的发展。   可以预计,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必将推动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带动和促进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或许交会对接任务的成功,并不能立刻显示出带动宏观经济增长了几个百分点,但专家认为,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不管是古代人类从非洲向高纬度地区的扩散,还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管是人类的足迹由陆地走向海洋,还是飞向天空,每次人类突破自己的生存疆域,都必然会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的飞跃。(完)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834 次阅读|13 个评论
周建平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意义与发展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10-31 11:22
周建平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意义与发展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1957年出生,湖南望城人,国防科技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曾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室主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 10月30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对这次任务的意义、中国未来空间站的建设及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解读。 “交会对接为空间站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空间科学研究、开发空间资源等活动都是一个长期过程,离不开空间站平台。 载人飞船只是天地往返的运输工具,飞行时间短,有效载荷重量小,而空间站规模可以比较大,在轨运行时间长,是保证人类空间活动的最有效的空间设施。 交会对接使得运输工具和平台得以联接在一起,不仅能把人送进空间站,还可以用于货物补给和空间站建造。 更远的航天活动比如登月、访问火星,使用交会对接技术则可以实现方案优化、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和难度。 交会对接技术的掌握为中国建设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已经掌握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和空间出舱技术,一旦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就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技术和能力,为开展更大规模的航天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交会和对接是最大难点。” 首先,为了使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处于同一个轨道面,火箭发射入轨的精度要求比过去提高了三到五倍。 第二,交会过程对测量、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保证“看得见、找得到”的精度,还要充分利用航天器轨道特点寻找能量消耗最少、最优化的控制算法。 第三,两个航天器靠近后能不能“接得上”,从接触、捕获、缓冲到最终对接上,对接机构是难点。 实际上,到这一步,神舟八号的使命才完成了一半,之后的组合体控制、飞船分离和返回同样不容易。 航天是高风险的事业,我们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通过保证方案的正确性、研制过程的科学性、实验验证的充分性和质量保障的有效性来控制风险。 同时,在飞行过程中我们要能够应对风险、化解风险,因此设置了各种意外情况下的预案。 这也是这次任务中最复杂的工作,因为方案最终只有一个,但预案不可穷尽,我们必须尽量设想各种意外情况并制定应对措施。 “独立自主与高效经济是中国特色” 美国、俄罗斯都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进行了交会对接。从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难度和风险非常大,俄罗斯当年搞交会对接的时候连计算机都没有,使用的是模拟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天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最新的技术、尤其是信息和电子技术方面的成果来做这件事,因此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打造更高效、更精确、更经济的系统。 交会对接的原理并不难,工程实现却非常复杂。人类的科技成果可以借鉴,但技术是买不来的,所有技术和产品都必须由我们自己完全独立研发。 中国航天一直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技术体系和创新体系。 有句话说“站在巨人肩膀上”,但仅仅站在人家肩膀上是不行的,还得有自己的肩膀、把自己的基础打牢。 任何领域都是这样,引进是好事,但一定要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自我发展,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超越。 高效、经济是我们的特点。 比如天宫一号,兼顾了空间实验室和交会对接的需求。 我们本来设想先搞交会对接、再建空间实验室,后来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同时验证两项技术,不仅更经济,也能够提高验证效率、缩短研制进程。 因此,天宫不仅是验证交会对接技术的平台,还是一个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行期间将进行各种实验,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中国空间站将向全世界开放” 未来空间站由三个舱段组成,重量大概在60吨量级,加上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将达到80多吨。这个规模能够满足我国空间科学研究的急需。 当然,我们的设计留有扩展余地,将来可以根据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增加舱段。 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探索新的领域、开发新的资源,因此太空探索是人类发展欲望的体现,也是人类扩展生存疆域的需要。 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空间应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通信、气象、资源卫星。 空间还有更多资源,比如微重力、高真空、高辐射,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新的知识、新的发现、新的产品,加深人类对我们所处宇宙和生命演进过程的了解。 这就是我们发展空间站的需求和动力。 “我们对国际合作一直持非常积极的态度。” 当年美苏的太空竞赛不会再次发生,但世界各国在不同领域的竞争一直存在。 本着和平利用太空的目标、为人类文明发展去竞争是好事,但我们坚决反对某些利用太空作为威胁手段的企图。 一方面,我们通过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的航天活动欢迎其他国家参与,我们也愿意参加国际航天合作。 我们会向全世界开放空间站。 中国的空间站不仅将给中国的科学家提供空间科学研究场所,也会通过各种国际合作为其他国家科学家提供平台。 通过空间科学研究获得的新知识应该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让全世界都能受益。 “中国航天规模是适度的” 我们这些年的发展的确很快,但这是相对于过去规模小、发展慢而言的。 目前我国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如果把航天看成一个工业体系,与国家经济同步发展也是正常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发展快的同时高度重视可靠、安全。 虽然也有过失败,但中国航天十几年来的发射成功率在全球是比较领先的,这是中国航天人不断 奋斗的结果。 近年来,美国NASA每年的预算大概在170亿到180亿美元,超过一半用于载人航天,俄罗斯不断加大投入,欧洲和日本也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 我国载人航天发展近20年来,花费约为350亿元人民币,不及美国一年的投入。 中国航天目前的规模是适度的,并没有超越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是脚踏实地一步步按照科学规律办事。 美国和俄罗斯无论从航天的成果、门类还是规模来说都很强,我国与欧洲和日本的航天发展各有特点。 我国去年航天发射次数全球第二,卫星品种也比较多,但我们在运载能力、空间应用等方面与航天强国还有差距。比如,目前世界主流火箭的运载能力已达到了20吨级,而我们到地球LEO轨道的运载能力还不足。因此,我们正在发展长征五号,这枚火箭研制、发射成功后,我们在火箭运载能力上才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
个人分类: 其它|4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09年世界载人航天发展综合分析
weixiuping 2010-11-18 11:11
2009 年世界载人航天发展综合分析 一、 国际空间站建设任务即将完成 1、 国际空间站常驻航天员达到设计人数 6 人。 2、 航天飞机按完成 5 次国际空间站飞行任务。 3、 国际空间站将延长使用至 2020 年。 4、 俄罗斯发射新的国际空间站实验舱。 二、 主要国家推进新型载人航天器研发 1、 美国阿瑞斯 1 火箭进行首次试验。 2、 俄罗斯计划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输系统。 3、 欧洲航天局计划独立研制载人飞。 4、 日本计划在 2015 年前发射载人飞船 三、 国际航天合作持续升温 1、 中美开启航天对话探讨合作前景。 2、 多次召开会议研讨航天合作前景 3 月,在日本举行了第三次国际空间探索合作组织会议。 7 月,国际宇航科学院在俄罗斯召开第 17 届人在太空学术研讨会。 10 月,在韩国召开了第 60 届国际宇航联大会。 10 月,在捷克召开了第一届欧盟与欧洲航天局国际载人航天探索大会。 3、 美欧探讨联合探测火星 四、 美国积极扶持商业载人航天运输发展 NASA 制定商业化轨道运输服务( COTS )计划,为私营部门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 COTS 计划为发展货物运输投资 5 亿美元,为发展载人运输器投资 5000 元美元。 五、 月球探测取得预期成果 1、 美国实施月球探测任务进行登月选址 2、 日本月球探测器完成计划任务 3、 印度月球探测任务因故障而提前终止。 (摘自《载人航天》 2010 年第 16 卷第 1 期,作者徐鹏,张峰,石培新))
个人分类: 遥感会议通知|1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09年世界载人航天发展综合分析
weixiuping 2010-11-8 11:30
一、 国际空间站建设任务即将完成 1、 国际空间站常驻航天员达到设计人数6人。 2、 航天飞机按计划完成5次国际空间站飞行任务。 3、 国际空间站将延长使用至2020年。 4、 俄罗斯发射新的国际空间站实验舱。 二、 主要国家推进新型载人航天器研发 1、 美国阿瑞斯1火箭进行首次试验。 2、 俄罗斯计划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输系统。 3、 欧洲航天局计划独立研制载人飞。 4、 日本计划在2015年前发射载人飞船。 三、 国际航天合作持续升温 1、 中美开启航天对话探讨合作前景。 2、 多次召开会议研讨航天合作前景 3月,在日本举行了第三次国际空间探索合作组织会议。 7月,国际宇航科学院在俄罗斯召开第17届人在太空学术研讨会。 10月,在韩国召开了第60届国际宇航联大会。 10月,在捷克召开了第一届欧盟与欧洲航天局国际载人航天探索大会。 3、 美欧探讨联合探测火星。 四、 美国积极扶持商业载人航天运输发展 NASA制定商业化轨道运输服务(COTS)计划,为私营部门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COTS计划为发展货物运输投资5亿美元,为发展载人运输器投资5000元美元。 五、 月球探测取得预期成果 1、 美国实施月球探测任务进行登月选址 2、 日本月球探测器完成计划任务 3、 印度月球探测任务因故障而提前终止。 (摘自《载人航天》2010年第16卷第1期,作者徐鹏,张峰,石培新))
个人分类: 健康|1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剑指火星:二十一世纪的太空美国梦
chenzhao 2010-7-16 12:38
环顾内太阳系,除了地球以外的天体,多数都不是可以久住之地。月亮是一个纯粹的死石头,金星是可以熔化铅的高温高压炼狱,水星时刻接受着太阳高能粒子的轰击。其它小天体连重力都无法提供,而长期失重的人类迟早都会骨质疏松,钙流失,患上各类疾病。 但是有一个地方,虽然远不如地球,但与其它地方相比,显得尤其珍贵,那就是火星。2008年,Phoenix 着陆器发现北极存在大量水冰的确凿性证据。(月球水的发现与此无法相比,毕竟那是Phoenix一铲子下去见冰的实实在在的证据,不但有水这种化合物,而且是可开采的水冰)此外火星有着远比月球优越的温度环境,重力环境,连火星日也接近于地球生物的自然节律。 刚刚,今日太空飞行(spaceflight today)报道, Compromise NASA bill gets bipartisan endorsement, 我们知道美国不再玩航天飞机和近地轨道载人航天了。以重返月球为目标的星座计划几近夭折了。 今后NASA在载人航天上的目标依次是:环绕月球、飞越拉格朗日点、登陆近地小行星,最终在2030年代将至少完成载人环火星飞行,并可能登陆火星的卫星。美国知道,其它航天强国,如印度等,可能在本世纪前半叶完成登月,美国计划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再次拉开与其它航天强国的差距。 最终目标:火星!如果19世纪美国天文学的先驱,火星研究专家P Lowell 泉下有知,应当会感到欣慰的。
603 次阅读|1 个评论
印度的登月方案
chenzhao 2010-7-15 15:48
1. 于2014年左右测试GSLV-MK4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6吨左右。 2. 2020年左右发射并测试月球轨道返回仓,Lunar orbit vehicle, LOV, 重13吨,内含燃料质量7吨,火箭发动机燃料为液氢-液氧,比冲420秒。另有一个重0.8吨的火箭椅简易登月航天器。返回仓本体采用类似苏联Zond 5航天器的设计,采用一系列减重措施,仅重5.2吨。LOV本身只具备单程的地球LEO~月球LLO能力。不具备往返月球的能力,内部生命维持资源仅供2名乘员使用7天。在印度登月安排中,需要两套LOV,一套负责把宇航员送过去,另一套负责接回来。   GSLV-MK3将通过另外两次发射将推进级1和推进级2附加到LOV上,LOV通过两次对接构成一个太空中的三级火箭,获取足够的速度增量以前往月球。无人驾驶的LOV在测试中检验航天器设计,生命环境维持系统和测试控制能力。 3. 2024年左右进行无人驾驶的火箭椅测试。火箭椅是一种开放式简易登月航天器,备用主动式和绳系两套交会对接系统,采用UDMH/NOX双组元推进剂,用于提供从LLO到月球表面的往返输送。模拟宇航员穿戴航天服固定在火箭椅上,完成从LOV到月球表面的往返飞行。火箭椅技术由美国SpaceDev私人公司负责开发并卖给印度。 4. 2026年左右,完成LOV中的Reentry Module(RM) 重返地球大气层测试。 ◆ RM测试完成后,印度将实施首次载人航天。 5. 2029年以前,正式实施登月计划,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①、发射3枚GSLV-MK4无人的返回LOV1和推进级的的地球轨道对接。(地球轨道集合1)   ②、奔月复合体进入奔月轨道,并经过多次变轨进入月球极轨轨道,抛弃推进级。(完成月球轨道部署)   ③、发射2枚GSLV-MK4,出发推进级1,2先期发射入轨。   ④、发射1枚GSLV-MK4, 奔月LOV2携带2名宇航员出发。(不携带火箭椅和地球返回舱)   ⑤、18小时内,LOV2和出发推进级1、2结成复合体。(第二次地球轨道集合)   ⑥、24小时内,奔月轨道窗口出现,LOV2直接奔月。   ⑦、经过3天航行,LOV2切入月球轨道,抛弃推进级。   ⑧、再花1天时间,LOV2变轨,并与LOV1对接。(月球轨道集合)   ⑨、1名宇航员穿登月服出舱,搭载火箭椅登陆月球表面,活动20 分钟,主要内容:插印度国旗,放置金属铭牌,安装月震仪,安装角反射器,收集月壤和月岩样本(各5kg)另一名宇航员留守LOV复合体 ⑩、1个轨道周期后,火箭椅升空,与LOV复合体完成对接。 (11)、两名宇航员进入LOV1中,等待发射窗口,出现后,点燃LOV2的剩余燃料(如果有),然后抛弃LOV2。再点燃LOV1发动机,进入直接月-地转移轨道。   (12)、经过3天航行,飞船进入地球大气层,将花费1天时间利用aero-braking(空气刹车)技术减速,直到进入LEO轨道。此时剩余生命维持物资尚够3天使用,紧急情况下可不返回而与国际空间站对接获救。   (13)、 如果一切正常,返回仓RM重返大气层,在印度洋溅落。印度海军维特兰航母搭载的海王直升机负责搜救。   
749 次阅读|2 个评论
阿波罗13号轨道的一个新分析
jiangxun 2010-5-9 00:01
作者:蒋迅 左起:洛威尔 (Lovell)、斯威格特 (Swigert)、海斯 (Haise) 在 阿波罗13号 ( Apollo 13 ) 事件中,美国人成功解救了三位宇航员,应该说是不幸中的大幸。在前一篇文章里,我们谈了 阿波罗13号获救有13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如果我们假设阿波罗13号获救的上述13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中有一条不成立,那么阿波罗13号就很可能不能平安降落在海洋上,那这三位宇航员的命运会是什么呢?换句话说,就是说到底阿波罗13号的轨道会是什么?按照以前的说法,飞船将永远地飞离地球,三位宇航员在氧气用尽之后会因缺氧而死。他们的尸体将在冰冷的太空中漫游。1995年出品的《 阿波罗13号 》电影就是这样说的。但是这个问题甚至到本世纪开始的时候仍然是一个问题。AIAA在2000年还有一篇论文在讨论这个问题:“ Apollo 13 Trajectory Reconstruction via State Transition Matrices ”。 最近的 消息 证实以前的结论不是完全正确的。安德鲁·蔡金 (Andrew Chaikin) 发了一个视屏,这个视屏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Analytical Graphics, Inc. 用他们自己开发的研究卫星的工具 Satellite Tool Kit ( STK ) 分析了阿波罗13号得数据。他们利用阿波罗13号的关键的数据建立了一个阿波罗13号的轨道模型。为了说明方便,我取了几个截图。 在这个模型中,跟以前估计的一样,登月舱将飞过地球,但只差4,023 公里 (2,500 英里),而不是以前估计的 64,000 公里 ( 40,000 英里)。 飞船将进入一个新的长达 563,000 公里 (350,000 英里) 的轨道,然后再一次飞向地球。这一次飞船将距离月球只有 48,000 公里 (30,000 英里)。这个距离足以使月球的引力改变登月舱的轨道。 在视频中蔡金解释说:“现在,当阿波罗13号飞向地球时,它的轨道将是撞向地球。”他们的模拟显示,在5月20日,也就是说氧气罐爆炸后的五周以后,阿波罗13号将进入大气层,但是它将由於轨道和大气层形成的角度过大而被焚毁。刚得到这个结果的时候,蔡金他们对这个模拟也不敢轻易相信。於是他们与当年阿波罗13号的指挥官之一查克·迪特里奇 (Chuck Dietrich) 取得联系。迪特里奇用30年前的一些飞行数据证实了这个模拟结果。 当然最后美国人成功地把飞船收了回来。这个航天史上的奇迹将会永远让后人传颂。YouTube上有这个视屏“ Apollo 13 Revisited - 40th anniversary ”,非常值得一看。
个人分类: 航天|8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险象丛生的阿波罗13号
jiangxun 2010-5-7 07:38
作者:蒋迅 左起:洛威尔 (Lovell)、斯威格特 (Swigert)、海斯 (Haise) 阿波罗13号 ( Apollo 13 ) 在发射后两天,服务舱的氧气罐发生的爆炸严重损坏了航天器,使其大量损失氧气和电力;三位宇航员使用航天器的登月舱作为太空中的救生艇。指令舱系统并没有 损坏,但是为了节省电力在返回地球大气层之前都被关闭。三位宇航员在太空中经历了缺少电力、正常温度以及饮用水的问题,但仍然成功返回了地球。这个事件已 经有40年了。 松鼠会在4月13日发表 13,又见13 ── 阿波罗13号事件40周年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得知,阿波罗13号获救有13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见 13 Things That Saved Apollo 13 ): 第1条: Timing 第2条: The Hatch That Wouldn't Close 第3条: Charlie Duke's Measles 第4条: Using the LM for Propulsion 第5条: Unexplained Shutdown of the Saturn V Center Engine 第6条: Navigating By Earth's Terminator 第7条: The Apollo 1 Fire 第8条: The Command Module Wasn't Severed 第9条: Position of the Tanks 第10条: Duct Tape 第11条: A Hollywood Movie 第12条: Lunar Orbit Rendezvous 第13条: The Mission Operations Team 我是想等这个系列全部发出之后再发此文,因为这个系列写的非常好,我是一篇一篇读下来的。但在它出了第12部分 (4月28日) 之后突然停了,结果多等了一个星期。跟我一样在等这个系列完成的还有行星协会的 Emily Lakdawalla 女士 。 读过之后,我觉得当时真的是险象丛生。有些因素似乎无关但结果是至关重要的,有些明显的错误却帮了宇航员的大忙,有的现象至今无法解决,甚至好莱坞的一部 在维基百科上都没有的电影 (Marooned) 也对解救起了积极作用。第12部分特别有意义。它顺便让读者明白了为什么当年苏联没有成功,为什么被奥巴马取消的星座计划里采用两次火箭发射。总之,按照这个系列的推理,宇航员被解救的概率连50%都不到。但美国人奇迹般地把一个失败的使命改写成了一次成功的失败。 这个系列出来以后,可能有人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 NASA 工程师 Jerry Woodfill 可以回答你们的问题 。事实上,他已经 回答了很多很有深度的问题 。
个人分类: 航天|5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月球还是火星
chenzhao 2010-1-28 12:14
从政策制订者的角度来看,选择月球作为长期、可持续性的地球轨道外载人航天探索的起点有很多优点: 1.低风险性,不仅有先驱者做过,而且往返航程短,对飞船上的生命支持系统没有再生性要求。 2.成效快,立杆见影,投资比火星计划节省。 3.月球背面是建设天基射电望远镜最理想的地址。 带来的问题是: 月球地质研究已经很充分,进一步科学研究价值有限,而且月貌非常古老,几十万年没有什么大改变。月球严重的缺乏水,缺乏风化作用,月尘很尖锐。几乎没有任何大气层,最微小的陨星也可以到达月球表面。月球南北极永久黑暗陨坑内的水冰资源难以开发利用。 火星的特点是资源富集,不但极地确凿的有水冰,根据MRO最近赤道地带的地下也很可能有水冰。存在赤铁矿等类似于地球的矿物,冶炼相对容易。火星的环境有可能允许基因改造后地衣之类低等植物放养,地球化(Terraforming)也并非是妄想。总之,如果我们不仅仅希望建设几个考察站,而是希望真正在地球以外有供人类长期生存的基地,火星是内太阳系内我们唯一的选择,也是根据现在人类的航天能力,有可能实现的唯一选择。 有人火星基地计划代价高昂,因为火星航程对于现有航天技术过于遥远。自循环的生命维持系统还没有经过大规模实验的考验。太阳活动造成的高能粒子抛射事件对于航行中的宇航员安全是极大的威胁。且物资运输往火星的代价远超月球,发射窗口也非常有限。 月球与火星的目标选择争议由来以久,今后也会继续争议下去,缘于有几个基本的,没有明确普适答案的问题,评估的困难特别大。 1. 可行性驱动,还是 目标驱动? 2. 短期利益优先, 还是 长远利益优先? 3.社会成本约束 还是 社会价值约束? 4. 风险回避策略 还是 收益最大化策略 ? 上面这些问题都没有绝对肯定的答案,读者需要谨防自己的判断过于受情绪左右出现偏差。   但从文化观察的角度上说,我个人有种感觉,自从70年代以来,人类的基础科学也好、道德水准也好,慢慢的在走下坡路。冷战结束后特征特别明显。一个缺乏本质上挑战的社会,慢慢进入消极保安全的文化氛围中。环境气候问题也好,恐怖主义也好,金融危机也好,都没有响亮的回应。长此以往,社会会过于注重安全而丧失活力,是危险的。   后现代是危险的东西,因为人们开始丧失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对科技首先怀疑其效用,继而怀疑其后果。   在基础科学难以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行星际的探索与开拓可能将承担类似于大航海在当时的时代中一样的使命。
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印度人10年之内就无法完成载人登月呢?
chenzhao 2009-12-1 13:42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打算以30多亿美圆,在10年时间里实现载人登月的计划. 很多网友认为不可能,他们举例中国从第一艘神舟飞船发射(1999年)到完成空间出舱活动(2008)花费了9年时间.印度空间技术很多方面还比中国落后,他们怎么可能完成迄今只有美国人能完成的登月活动? 其实,我们的思维中普遍存在一种偏见,就是忽视事物本身可能性,只从一种僵化的序列来给事物排序。教授副教授讲师,所以,讲师怎么可能完成教授都完成不了的任务?博士硕士学士,一个只有学士学位的人怎么可能搞博士都搞不出来的创新?(难怪爱因斯坦,特斯拉必须生在外国) 我们不该忘记,1959年时载人航天还不存在,1969年人类就已经在月球上留下足印了。 登月,小经费有小经费的做法,比如说,放弃研制天地往返运输工具,只研制月球轨道舱和登月舱,从国际空间站出发,然后返回国际空间站,依靠俄罗斯等国的飞船返回地面.不要忘记,载人登月的最低要求只是在月面停留半小时左右,并采集岩石月壤样品返回而已。甚至宇航员舱外活动服配一个好的月球靴就可以了,不需要研制专门的月球服。登月舱可以做得小到只容纳一个宇航员,一个人难道就不是载人登月? 如登月舱和服务舱都不需要处理恼人的再入大气层问题,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月面入降着陆和上升段,果苛待宇航员的话,甚至登月舱直接从近地轨道出发,月球着陆,可以节省多少宝贵的燃料啊,登月舱返回时,无人驾驶的服务舱在月球轨道与登月舱对接。然后返回近地轨道,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印度不如中国有钱,但如果他们脑袋灵活,完全可以少花钱,多办事,以类似X大奖的创新精神将人送上月球然后平安返回。
708 次阅读|5 个评论
神舟七号将于明日21:07时至22:27时择机发射
quaternary1 2008-9-24 20:12
中新网酒泉九月二十四日电 (记者 孙自法)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二十四日宣布,中国将于9月25日21:07时至22:27时择机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三名航天员组成乘组执行飞行任务,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神七任务总指挥部当天下午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神七任务实施新闻发布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王兆耀向中外媒体介绍说,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按计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运行在高度约三百四十三公里的近圆轨道。飞船运行期间,两名航天员进入轨道舱,分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从俄罗斯引进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行出舱活动准备,其中一名航天员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在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出舱活动完成后,飞船将释放一颗伴随卫星。此外,还将进行天链一号卫星数据中继试验。   神舟七号飞船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将返回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主着陆场。(完)
个人分类: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技术观察06存档
blueyye 2007-11-26 17:01
2006-4-16 : 载人航天与星际移民 人类一直在探索和开拓中移民美洲和澳洲大陆的发展就是例证,而辉煌永远属于探索开拓的人们。勇于移民是伟大的,新世界都是移民开发出来的。当人类已移遍地球,面临的挑战就将是星际移民。 通过载人航天,人类的足迹已经踏上月球并将登临火星, 2002 年 4 月 19 日 ,国际火星登陆计划负责人曾宣布说参加火星登陆计划的各方已同意在 2014 年至 2015 年间派遣航天员向火星进发,因而人类可能在 21 世纪内实现太阳系内的星际科考,但还不是定居移民(除非改造火星使之适合人类居住或建成人工基地)。 要实现外星定居移民,首先需要找到可以支撑智慧生命的星球。今年 2 月,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天文学家玛格丽特特恩巴尔( Margaret Turnbull )博士按照最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系四大标准( 1 、至少存在 30 亿年,这样才足以形成行星并发展出复杂生命体; 2 、中心恒星体积不能超过太阳的 1.5 倍,否则难以产生适合生命生存的行星; 3 、应有足够多的铁元素,才能形成类地行星; 4 、中心恒星应处于既非红巨星、也非白矮星的发展阶段,这样周围行星上的复杂生命体才有足够长的生存时间。显然,这是以我们的太阳系和地球为参照提出的标准)宣布有 5 个符合标准的星系( ref. http://www.aaas.org/news/releases/2006/0218habitable.shtml ):一是距离地球 26 光年的猎犬座 Beta CVn ;二是距离地球 42 光年的类似太阳的 HD10307 ;三是更远些的金属元素含量约为太阳一半的 HD211415 ;四是很像太阳的天蝎座 Sco18 ;五是飞马座 51 (其中有类木行星)。 1995 年至今,人类已经发现了超过 120 颗太阳系外行星,但大多属于巨大的气态行星或类木行星,其中飞马座 51 、飞马座 51B 、大熊座 47B 和室女座 70B 中的行星有可能适合生命存在。但还没有发现真正的类地行星 ... 实际上,上世纪的科学家们早已对外星智慧生命及外星文明进行过理论研究, 前苏联天体物理学家卡达谢夫(Н.С.Кардашев)提议根据文明通讯的能量划分为 3 类文明: 1 型文明能调集相当于当时地球整个输出功率(约 10 15 -10 16 W )的能量用于通讯, 2 型文明能调集相当于一颗典型恒星的输出功率(约 10 26 W )的能量用于通讯, 3 型文明能调集相当于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的输出功率(约 10 36 W )的能量用于通讯。这一划分对研究宇宙文明有重大意义 1 型文明发出的电波跨越星系时我们就不容易探测到; 2 型文明无论位于宇宙何处,只要对准地球方向发射电波就极容易被我们探测到。美国学者卡尔 萨根( Carl Sagan) 建议用 1 . 0 型表示通讯功率为 10 16 W 的文明, 1 . 1 型表示 10 17 W , 1 . 2 型表示 10 18 W , ...2 . 0 型表示 10 26 W , 3 . 0 型表示 10 36 W ,等等;并根据文明创造的信息量提出另一分类方法:地球文明大约已创造了 10 14 -10 15 比特的信息量,极端原始的文明大约只有 10 6 -10 7 比特信息量,设 10 7 比特信息的文明叫 A 型文明,以后信息量每上升一个数量级顺进一个字母, 10 8 对应 B , 10 9 对应 C...10 32 对应 Z ,则古希腊文明约为 C 型文明,现在的地球文明处于 H 型文明,至于 Z 型文明拥有的信息量,则需 10 亿个包含 100 万个大于地球 1000 倍信息量的文明所构成的星系联盟才会达到。将上述两种宇宙文明分类方法结合起来,地球文明是 0 . 7H 型文明。卡尔萨根设想,人类最可能接触到的文明,应首先是 1 . 5J 型或 1 . 8K 型,因为太低级的文明尚不可能考虑星际交流,太高级的文明又可能对我们不屑一顾。 因此,如果人类能发现外星存在智能 生物,则意义与找到适合智慧生命的星球类似。 2000 前后实质性启动的探索外星智慧( SETI )项目仍在进行中(参见 http://setiathome.berkeley.edu ,笔者赴美研究前曾为其翻译过最初的中文版),但尚无肯定结果 ... 星际移民技术复杂无比,人类已经以 3 人组形式登陆月球(数天时间),火星考察(数年时间)设计为 6 人组,向太阳系外移民则需要一个具有新陈代谢机制的小型人类社会(因为人类不可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往返星系之间,除非采用科幻式的深度冷冻技术延长生命,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可能永远不能再返回地球,而他们的后代在宇宙航行中也可能会进化变异得面目全非),据测算,这样的移民社会以 100 人左右为宜。如果不首先解决人类在空间的繁衍问题和相应社会组织问题,如果没有新的运载技术,载人航天在月球和火星之后就将出现断层,人类不可能用现有载人航天技术跨越遥远的星际空间去探索和开拓外星世界,跨星系航行还需要解决许多新的航天技术、航天医学、航天社会学问题,决非科幻电影中那么容易。 可以想象,载有 100 人的移民飞船何等壮观!然而,飞出地球,四周就是黑茫茫无限星空,面对一片苍凉的宇宙,如果没有精神信念,就会失去探索的勇气和前进的信心。精神信念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它是支撑人类行为的核心动力。人心形成强大的精神信念,这种信念通过人的行动转化为代代相传的力量,进而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就像开发美国初期,在某种意义上说,漂洋过海来到新大陆的人们如果没有新教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就不会创造出后来美国的繁荣。正是怀着要将人类文明远播外星的精神信念,人们才能在星际移民中勇往直前,这真是一项科技与文化结合的宏伟事业。 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 ( К . Э . Циолковский ) 说得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总是生活在摇篮里 ... 2006-6-5 : 环境保护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沙漠和沙漠化。面对沙尘暴频繁降临,有什么技术手段能遏制沙漠的扩张和沙漠化的加剧吗?目前除了植树造林、植草固沙外都是科幻有则科幻设想把海水引向沙漠,变沙漠为绿洲,可是谁能保证得到的不是盐碱地呢?而没有水又如何植树植草呢?这可真是个难题。引海水治沙的技术可行性还真值得研究。否则,若干年前就见报道说中国北方最近的沙漠离天安门不过 72 公里 ,也许半个世纪后莫高窟第二就会出现 除了沙漠,人类面临的环保问题越来越多:繁荣的汽车工业已为今人备足了钢铁垃圾和橡胶垃圾;兴旺的 IT 产业正在制造 E 垃圾废弃电脑、废弃手机等的处理已成难题。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2006-2-28 : 从 DNA 到智能 1953 年的今天,沃森与克里克在实验室宣告确立了 DNA 双螺旋结构; 3 月 7 日 公之于众; 4 月 25 日 , Nature 上一篇不足 1000 词的 Letter 奠定了沃森与克里克获取诺贝尔奖的基石,从此,生物科技步入高速发展时期,尤其是 20 世纪 70 年代发明基因工程技术后,生物科技信息加速创生,生物科技一跃成为 21 世纪的主流学科。 DNA 结构和 3 个碱基对应 1 个氨基酸的三联体密码的发现与生化代谢核心环节三羧酸循环( TCA )的发现(建立 DNA 结构的 1953 年恰好发现 TCA 的 H. A. Krebs 获得诺贝尔奖)相结合,揭示出生命的奥秘:有机分子形成由 4 个碱基 A 、 T 、 C 、 G 两两配对的 DNA ,依靠 DNA 作为遗传物质发展出以 3 个碱基表达 1 个氨基酸、而多个氨基酸构成肽链、进而形成蛋白质的机制,而代谢过程又保证了生命物质的循环利用。虽然还有许多细节不清楚,但关键环节已经明确。 从有机分子进化出生命真是一个奇迹,其间每个过程都只有很小成功概率,但却造就成功千姿百态的奇妙生物;而从生物中再进化出具有智能的人,人的智能又能认识生命的奥秘,更是奇迹之上的奇迹 ... 2006-3-9 : 书疗和乐疗 如果能科学地说明书疗和乐疗机理,则书疗和乐疗可成独特技术。 有一研究结论称:人脑信息来源中,视觉信息占 83% ,听觉信息占 11% ,嗅觉信息占 3.5% ,味觉信息占 1.0% ,触觉信息占 1.5% 。视、听觉信息合计占人脑信息来源总量的 94% ,对人的刺激作用可谓大矣,这正是书疗、乐疗的机理。 因此,如果条件适当,书疗、乐疗可能成为技术,于是就有开设书疗院、乐疗院的可能 ... 2006-3-22 : 海水淡化 地球水量中97%是海水,3%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7%是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实际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0.7%,淡水资源可谓紧缺。因此,联合国第 47 届大会 1993 年 1 月 18 日 通过 193 号决议,决定自 1993 年起每年 3 月 22 日为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第四届世界水资源论坛传出信息说各国计划在未来 10 年内投资约 950 亿美元建立 5000 余家海水淡化厂,以解决世界淡水资源紧缺问题,正好切中要害。 海水淡化作为一种技术,已历经数十年研究,现已完全成熟。目前已经实现商业化应用的淡化技术主要可分为蒸馏法和薄膜法两大类。蒸馏法又可细分为多级闪化法( MSF )、多级蒸馏法( MED )和蒸汽压缩法( VC );薄膜法主要有电透析法( ED )和逆渗透法( RO )两种方法。其他的淡化技术还有冷冻法( Freezing )和太阳能蒸发法( Solar Still )等。 由于海水淡化的成本比其他淡水资源的成本偏高(国内不考虑初期基建投资的淡化海水成本为 4.5 ~ 8.0 元/吨),故大规模应用淡化海水的关键是要降低成本。太阳能蒸馏法值得重视 ...
个人分类: 技术观察|4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