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医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雄性激素,你为何离弃我!
songshuhui 2008-9-3 15:25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2008-05-3 星期六 13:24 分类: 生物 | | 你是否工作效率低下、精力耐力减退、 情绪不稳定、抑郁、失眠、腹部肥胖、肌肉骨胳酸痛、性功能下降、潮热易出汗 假如你 是男性,看到这些问题时将如何作答?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恭喜你,因为两年前北大医院男科中心进行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调查的三十岁以上男性中多于半数受上述症状所困。而罪魁祸首,很可能是雄性激素缺乏。 为了与众所周知的女性更年期相对应,人们创造出男性更年期的说法,其实这并不准确随着女性排卵的停止,她们体内的性激素水平在短时间内急转直下,而男性雄性激素却从三十来岁便开始逐年减少,经过漫长缓慢的过程,其影响无形之中已深入骨骼、肌肉、脂肪组织甚至神经系统,直到终有一天能被自己明显觉察。这并非危言耸听。人体内含量甚微的性激素,为何会如此神通广大?这个问题不光只困扰你。让我们先穿越时空,来看看雄性激素在百年前科学界引出的闹剧。 打破神话发现雄性激素 1889 年,原本名震四方的前哈佛大学教授布朗 - 塞卡( Charles-Edouard Brown-Sequard )于七十二岁高龄突然向世人宣布找到了返老还童精华素,方法是为自己注射狗和豚鼠睾丸提取液。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不仅别人无法重复精华素的神奇疗效,他的回春试验似乎也并没能帮他放慢在衰老路上的脚步。教授于五年后去世,他在科学界的名誉随之毁于一旦,同时,寻找回春药的行为也变成学术界的笑柄,直接导致人类雄性激素研究止步不前长达四十年。 然而借此间隙及时行骗的庸医布林克利( John Brinkley )却登上了舞台,他宣称移植羊睾丸可以治疗性欲低下、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甚至神经错乱,并开始高价操刀进行移植手术。当然,只有聪明人才能体会到这些神奇的效果,傻瓜却不能。无数愚民甚至名人对羊睾丸提升性功能、包治百病的谎言趋之若骛。在美国经济萧条的二、三十年代,布林克利为一例移植要价 750 美元(相当于今日 7000 美元),而羊睾丸仍供不应求。他大发横财,甚至开办了自己的电台,创立了广播史上第一个咨询节目,自费竞选州长差点获胜。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尽管布林克利骗得了众人声势浩大的支持,得到了豪宅、卡迪拉克汽车、私人飞机、豪华游艇,但他却一天也没有得到医学界对他那些伪科学的妥协。 1927 年,芝加哥大学生理化学教授弗莱德 科赫打破冰封。他的优势在于拥有芝加哥取之不尽的牲畜资源和大批愿意重复枯燥分离工作的学生。最终,他们从近两百公斤牛睾丸中提取出 20 毫克神秘物质,当他们把这些物质注入被阉割的动物,那些动物竟神奇地重获雄性特征。继而,历史走入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的类固醇化学黄金时代:人们发现神秘物质是一种脂类分子并正式将它定名为睾酮; 1935 年,欧洲两位制药业巨头先后成功合成了这种男人的激素,从而分享了 1939 年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实验结果不断涌现,不出二十年,睾酮对于强化肌肉以及对身体健康其它方面的积极作用已初步确立。今天,我们还知道睾酮是雄性激素最主要的成分,它们在男性血液中的浓度呈昼夜节律,除了睾丸,肾上腺皮质也有少量分泌。 在羊睾丸移植的神话刚刚被打破,科学与伪科学的斗争仍如火如荼时,另外两种最主要的雌性激素已然在悄无声息中被相继发现。 1930 年,雌激素 Emmenin 作为第一种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激素在美国上市;而孕酮的避孕功效则于 1936 年在啮齿类动物中正式确定,并不久被用于人类。 雌雄同体 纵观发育过程,你会发现男性身体形成得很是曲折,其中甚至隐隐留下了雌性的痕迹。生殖器官最初的雏形男女无异实际上,如果不是男性特有的 Y 染色体上睾丸决定基因的插手,这个原始生殖器官将向着卵巢这个默认的方向发育过去。有了该基因的作用,生殖器官原基便走上岔路形成睾丸,然而直到几个星期大,胚胎的外生殖器却仍看不出男性特征;这个时候,睾丸必须及时产生睾酮;睾酮必须顺着血液传递到恰当地点并发出生长指令;生长指令必须被外生殖器相关细胞接收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分化至此,那条 Y 染色体才通过身体外观初步呈现出来。 在人出生后,性激素仍是名副其实的雌雄同体。其中雄性激素对于男性第二性征的形成和维持作用众所周知,可历史上仍不乏其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对其功效以身试法。你可曾听说过一个繁盛近四百年而最终绝灭的职业阉伶歌手?在 16 世纪的欧洲,女人无法进入唱诗班,嗓音清澈洪亮的男童便在进入青春期前被残忍地阉割。他们的关节无法正常发育变硬,颀长的骨骼赋予了他们超人的肺活量;同时声带也同身体一样永葆纯真,便又拥有了女高音望尘莫及的音域和音质。如此,阉伶歌手风靡一时,他们成就了美声歌唱的黄金时期,却永远被抹去了男人性成熟之后的那段人生。有人被夺取睾酮功能,当然更有人对其大加利用。上世纪八十年代,许多运动员为了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不顾胸部变大、前列腺增生、泌尿困难等可怕的副作用,过剂量地肌肉注射睾酮。直到众多体育组织纷纷出来明令禁止。至此可见,雄性激素除了作用于生殖系统,还影响人骨骼、肌肉和脂肪的合成代谢,并至少作用于泌尿系统。 再看雌激素和孕酮,顾名思义,它们都是女性体内最重要的性激素,那么当你听说男性睾丸间质细胞和生殖细胞也合成雌激素、睾酮的合成需要经过孕酮这个中间产物的时候,会不会惊奇呢?早先的研究者对这一现象不以为然,他们认为睾丸中的雌激素只是睾酮代谢的副产品,或是发育过程中的遗留物。这样,当 1994 年一位二十八岁男性由于缺失雌激素受体(没有接受雌激素信息的蛋白,因而对雌激素完全没有反应)而出现身形过高、骨质疏松等一系列异常体质时,在学术界引起的不安则可想而知。至今,雌激素在男性生殖系统的作用虽然还有许多方面悬而未决,但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的是,雌激素控制着睾丸输出小管中液体的重吸收。不难想象,如果这些液体不得吸收,那么精子连同液体被一起运至附睾尾的时候便会被稀释,从而导致精子形态改变和生育力降低。男性体内雌激素异常的另一极端可能与大家更加息息相关。在最佳状况下,男性体内睾酮水平应胜过雌激素,然而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睾酮分泌量减少,雌激素水平偏又同时升高,据调查,单看雌激素水平,五十四岁男性竟胜过五十九岁女性。正是这种性激素间平衡的打破使中老年男性易患雄性激素缺乏综合征。 总之,睾酮、雌激素和孕酮三种主要激素在所有人体内同时存在,只是在男女中比例不同而已,三者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正如鼎的三条腿,支撑起人体的健康活力。 大脑听命于性激素 性激素得名,自然不光因为它们产自性腺,还由于它们与性欲之间无法忽视的联系,其中与之关系最密切又数睾酮。睾酮受体的一部分集中在中央神经系统,这直接影响了人对性的渴望与体验,不论男女都依靠它的存在来维持性欲。不过,试验还发现,性欲强弱与体内性激素浓度并无极好的相关性,心理因素和神经系统甚至会对其产生更大的制约性欲不单由性激素水平决定,也不完全通过生理性充血程度反映出来,这便是为什么睾丸激素疗法和伟哥(放松平滑肌,造成阴茎充血从而勃起)都不是带来性欲的灵丹妙药。 中央神经系统接受性激素的信息,其反应远不止产生性欲这样简单。睾酮甚至在你出生前已经对你的认知本领做了手脚并留下了个性签名不信请伸出手,看看你的食指和无名指哪个长。一般来说,男性倾向于无名指稍长,而女性相反或一样长。二者比例可不是随便长的,它在学术上被称为 2D : 4D ,是性别异形性的一方面,反映了男性于胚胎时期常常接触到较女性更高的睾酮水平。言归正传,德国吉森大学生物心理学及行为学家借用这一指标,发现如果打破男女界限,胚胎时期接触睾酮较多的人具有更好的空间定位和对象抽离本领(看几幅大图,再挖出其中一幅的一个小局部,让受试者确定小局部来源于哪副大图,这项本领依赖于将小局部定位于大图的本领)。这恰恰解释了为什么多数男性能在这几项认知本领上取胜。 出生后,睾酮仍然向人的情绪施加影响。球迷( * 注 2 )将主场神话解释为熟悉的地形,加上观众的支持给球员动力;而性激素和心理学研究人员则将这份动力量化。他们分析了冰球队员主场和客场出赛过程中所分泌的唾液,发现睾酮浓度在两种情况下达到峰值:意料之中的是进球后,另一个单单出现在主场开赛前。他们还发现,性激素的作用无异于火上浇油,即对于那些睾酮基准值较高的人,该水平更易飙升并马上使人更加血气方刚。 当然,性激素和情绪谁决定谁又是鸡和鸡蛋的关系,但是现在一般科学家都认为二者之间是一支双向箭头。 激素治疗的是与非 睾酮对男性如此重要,然而随着年龄增长, 人却无法拦住它离你而去的脚步,从而带来了开篇提到的一系列症状。不幸的是, 如同治疗女性更年期症状的雌性激素替代疗法,睾丸激素替代疗法至今仍颇具争议。我们看到,许多人即使睾酮水平下降,仍然性生活正常、身体健康,还有一些人即使采取疗法,身体状况仍得不到改善;另外,疗法使一些人恢复了性欲和体能,不再易怒和消沉,然而糟糕的是却让另一些人谢顶,胸部变大,丧失正常性能力,睡眠中呼吸暂停,前列腺和泌尿系统疾病加重,并促进身体制造更多血细胞从而引发心脏病 不过,激素减少的不可避免和疗法的不尽如人意都不该成为人们改善不佳生活状态的障碍。同等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还有由身体状况导致的心理抑郁和烦躁,过度工作、过量饮酒、吸毒和寻求危险的性活动都被医生列为男性心理问题的标志。 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男性雄性激素缺乏综合征并没有得到它应得的待遇,只有极少数人积极地进行正确的治疗,同时也有人将正常的衰老统统归结为性激素缺乏而恐慌。在发现问题后,应该及时咨询专家,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制定更合理的生活方式甚至尝试激素替代疗法。并且要记住,除了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饮食外,运动永远是保持活力的硬道理。 令人迷惑的晨勃的学问:为什么偏偏在早上? 要了解晨勃,首先该看看勃起:勃起伴随男人一生,在出生前和健康人进入九十岁都会发生。当大脑接受到激起性欲的信号,即会放松阴茎内动脉周围的平滑肌,从而引起动脉血管舒张,阴茎大量充血从而变硬。健康男性的无意识勃起不仅发生在清晨,在夜间也会间歇几次,通常在快速眼动睡眠(做梦)阶段之后。一种理论认为,在清晨最后一次快速眼动阶段结束之时,副交感神经兴奋,平滑肌因此放松,阴茎便会勃起,是为晨勃。夜间勃起和做梦的内容以及膀胱没有关系,这一过程通常不受心理因素的干扰,能较实在地表现出性功能状况,因此在临床上被作为性功能以及睾酮水平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男性在疾病或疲劳期间,晨勃现象可能消失,而在身体状况良好时即会自行恢复 。对于接受睾丸激素替代疗法的病人,如果治疗成功也能恢复夜间勃起。 人也有 弗洛蒙 吗? 弗洛蒙是同种动物不同个体间用来传递信息的一类化学物质,在昆虫界被研究得最彻底,它们有的可以警示危险,有的用来告知食物踪迹,有的可以传递性的信息。人类 弗洛蒙领域 被研究最为透彻的是 McClintock 现象,这一现象以它的发现者、芝加哥大学 Martha McClintock 命名,描述了同宿舍女生生理周期倾向于一致的现象。一般认为,人感受弗洛蒙的器官为位于鼻内的犁鼻器( Vomeronasal Organ ),但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混杂的各种气味已经降低了人对弗洛蒙的敏感,这可能是为什么科研中受试者的反应常常因人而异。虽然若干香水生产厂商声称他们的香水含有人类费洛蒙,但其实科研界还没有确定任何一种能影响人类行为的人类弗洛蒙。 避孕药是属于雌性激素药物吗? 避孕药中有一类属于激素类避孕药。它们又可分为雌激素和孕酮结合,或只含孕酮两种。前者的原理为阻碍排卵,比如妈富隆。某些研究显示它能减少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但是可能增加中风的风险。后者的作用原理随药物中孕酮浓度不同而不同,中等浓度下同样可以抑制排卵,市面上的 Cerazette 便是这样一种药。由于不含雌激素,这种药一般被认为适合哺乳期妇女服用。 标签: 五香松仁 , 医学 , 性激素 , 生物学
个人分类: 生物|2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中文版)2008年第5期精彩导读
songshuhui 2008-9-3 15:23
Steed 发表于2008-05-4 星期日 20:44 分类: 其他 | | 封面故事 外星植物的诡异色彩 撰文 南希 Y 姜(Nancy Y. Kiang)   绿色植物这个名词中,隐藏着光合作用的秘密,和地球生物数十亿年的进化选择。在其他星球上,植物也会选择绿色吗?科学家们的答案,会许会让我们大吃一惊:由于恒星的类型不同,生物吸收的光线不同,外星球的植物王国,将不再是绿意盎然,而很可能呈现出红、黄、黑等种种诡异色彩。 光合作用研究简史 热点追踪 博弈兴奋剂: 运动 员的囚徒困境 撰文/迈克尔舍默(Michael Shermer)   当兴奋剂席卷体育界,反兴奋剂战争似乎注定无法获胜。运动员们为什么明知后果严重,却前赴后继地铤而走险?或许博弈论会告诉我们答案:对比赛成绩和名利的追求,让所有的竞技运动员身陷囚徒困境,不得不沉溺于兴奋剂,甚至不断推陈出新。只有改变收益矩阵,加大处罚力度,才可能从源头上拒绝兴奋剂。 核武器走私防不胜防 撰文/托马斯B科克伦(Thomas B. Cochran) 马修G麦金齐(Matthew G. McKinzie)   本文作者和美国广播公司的新闻摄制组,在两年内,两次将重量可观的贫铀柱偷运进美国,用实验证明,将制造核武器的高浓缩铀走私到美国非常容易。科学家和记者的手段并不高明,为什么美国ZF耗费巨资打造的重重关卡竟形同虚设? 环境 咸海归来 撰文/菲利普米克林(Philip Micklin) 尼古拉V阿拉丁(Nikolay V. Aladin)   咸海的变化,是20 世纪最惨痛的生态灾难之一:无节制地引水灌溉、大规模开垦,让注入它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水量锐减。这个曾经的世界第四大湖泊,不得不渐渐干涸,萎缩成三个小小的残留湖。繁荣一时的湖畔城镇衰败凋敝,居民的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好在,当地ZF的不懈努力,让咸海在新世纪渐渐恢复了生机。 医学健康 断肢再生 撰文/肯穆内奥卡(Ken Muneoka) 韩万钟(Manjong Han) 戴维M 加尔迪耶(David M. Gardiner)   蝾螈是自然界最神奇的动物,因为它可以反复长出被切断的四肢。研究蝾螈的肢体再生机制,科学家要创造另一个奇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变伤口处的生理生化过程,在我们受到伤害失去自己的四肢时,能够重新长出新的肢体。 戴建武:所有组织都可能再生 基因决定性格 撰文/图尔汉詹勒 (Turhan Canli)   面对同样的困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有的人很快走出低谷,开创新的成功;有的就此一蹶不振,甚至走上绝路。众所周知的解释是: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科学家们的研究给出了新的答案:在我们的身体内,有诸多特定基因,影响着我们的性格和情绪。 亲吻的秘密 撰文/奇普沃尔特(Chip Walter)   亲吻似乎已是人类本能,我们用它来表达喜悦、爱恋。其实,亲吻源自我们祖先的喂食行动,而且它还会向我们的大脑、身体和配偶传递各种有力的信号,帮助配偶判断彼此的基因是否匹配。 材料学 延续摩尔定律的新材料 撰文/安德烈K海姆(Andre K. Geim) 菲利普金(Philip Kim) 石墨烯是最当红的新型材料。这种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碳单质,常温下的导电性超越了目前的所有材料,让科学家们能够验证量子电动力学中最不合常理的预言,观察到只有在黑洞、粒子加速器中才能观察到的现象。它还是纳米级晶体管的最佳原料,使摩尔定律得以延续。 物理 学 用光尺丈量时间 撰文/史蒂文坎迪夫(Steven Cundiff) 叶军(Jun Ye) 约翰霍尔(John Hall,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得主)   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得主亲笔撰文,介绍他们团队研制出的这把神奇光尺。这把光尺能在可见光光谱中标出数十万道等间隔刻度。利用它,科学家能轻松实现对激光频率的精确测量,制造计时更加精准的光钟,发明超高灵敏的化学探测器,提高激光雷达的性能和探测范围,甚至能重新定义秒的长度,精度比现在提高上百倍。 与科学家同行 模拟生命   误闯生物学领域的物理学家维金斯,却做到了很多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都没能做到的事:在计算机上模拟生命,找出细胞中的致病因素。 技术解剖 新型人体扫描安检装置 撰文/斯图尔特布朗(Stuart Brown) 前沿扫描 湿润的火星有点酸 数字节能 失踪的宇宙线 民间科学家的万物至理 纤维素乙醇潜力巨大 人体运动发电机 重访水星 眼睛的错觉 睡得越多 体重越轻 专栏 怀疑论者 左边危险,右边安全 撰文/迈克尔舍默(Michael Shermer) 反重力思考 拯救香蕉 撰文/史蒂夫米尔斯基(Steve Mirsky) 天人集 运筹帷幄之中 撰文/王道还 论坛 经济学家的皇帝新衣 撰文/罗伯特纳多(Robert Nadeau) 是真是假 你只需要半个大脑吗 撰文/蔡宙(CHARLES Q. CHOI) 专家解答 闪电是由宇宙线引起的吗 听小骨怎样传递和放大声音 经典回眸 隐藏自我◎秘密飞行◎棉花危机 标签: 医学 , 天文 , 物理 , 环球科学 , 生物学 , 科学美国人 , 科普
个人分类: 其他|1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围追堵截HIV-《新知客》
songshuhui 2008-9-3 14:21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2008-05-8 星期四 8:10 分类: 医学 , 生物 | | 重现历史:陌生疾病的突袭 1981 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发表了一份报告,报道在几个城市男同性恋中发现的一系列无药可治的卡波希氏肉瘤及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恶性病例。这些病例的出现令人们如此莫名其妙而又措手不及,记者曾这样记录下药剂师 Sandra Ford 的困惑:一位医生用一种非常少见的药给一名二十几岁的男同性恋肺炎患者进行治疗。两周后,医生向我申请更多药物。这太奇怪了从来没有病人需要这么大剂量,他们除非病死了,否则通常都会在 10 天内康复。 医生对这些突然来袭的疾病产生了种种猜测,有人说它是由一种疱疹病毒所致,有人说是由于吸毒过量或者免疫系统超负荷运转,《纽约时报》上甚至刊出该疾病对非同性恋者或女性没有明显威胁的论断。但是几乎所有假说都在几个星期内变得一文不值。此后,受害人群扩展到非同性恋、女性、欧洲人 连一岁多大的婴儿也难逃疾病的魔爪。人们逐渐认识到没有人能对它免疫,恐慌自然与日俱增:一些年轻人跑到医院抱怨自己淋巴腺肿大;也不断有家长从住院处将他们的子女抢救出来。 在学术界,一年时间就在不断的假设、争论和推翻中过去了,尽管病因仍然没有头绪,陌生疾病至少有了个被科学家共同承认的名字。它既不是同性恋癌症( Gay Cancer )、 与同性恋有关的免疫系统疾病( Gay-Related Immune Deficiency ),也不是群体获得性免疫系统失调( Community-Acquired Immune Dysfunction ),而最终被确定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 cquired I mmuno d eficiency S yndrome , AIDS )可传染的、造成免疫系统崩溃的、一系列症状的综合,我们现在将它音译为艾滋病。 小小病毒,大威力 经过五年侦查,人们终于抓住了造成这场混乱的元凶人免疫缺损病毒( H uman I mmunodeficiency V irus ),即 HIV 。它们从扎根于中西部非洲的猿猴免疫缺损病毒( S imian I mmunodeficiency V irus , SIV )进化而来,是一种结构远远比我们的细胞简单的小生物。一整颗 HIV 病毒只有 120 纳米那么宽(即 0.0000000012 米 ),相当于红血细胞的六十分之一;蛋白外壳里边包裹的遗传信息量只有人的一百万分之一,并且与我们不同的是,它们所有基因都由 RNA 而非 DNA 编写。 钻到里边细看。一颗 HIV 一共有九个基因,可以造出可怜巴巴的十五个蛋白,却能摧毁整个人体免疫系统,使它们成为现今最令科学家挠头的微生物之一。那么,它们执行宏大功能的信息究竟节约在哪里了呢? HIV 病毒的精明之处就在于,自打它们的遗传物质钻进人的免疫细胞,这些 RNA 分子便仿照自己的模样,用我们的建筑材料造出一条 DNA ;这些 DNA 又太像人的遗传物质,以至于人细胞误认为这些病毒 DNA 是我们自己造的。 HIV 浑水摸鱼的好日子开始了它们不用多费心,人的细胞工厂已全面启动,按照病毒 DNA 的指令大量造出 HIV 的基因和供 HIV 蛋白酶剪裁的蛋白元件,再协助它们组装、出厂,以使我们免疫系统的更多细胞上当受骗。无辜的免疫系统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 HIV 病毒的据点,直被毁坏到全面瘫痪,人体就成了不设防的城市,变得对任何病原体不堪一击了。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遗传学家 Elledge 有一个精妙的比喻:有的病毒背着自己的房子到处跑,有的偷偷钻进其他人的房子然后占领它, HIV 病毒就属于这一类,它们想生存下去便要依赖许许多多主人房间里的设施。 很不幸,原本充当人体卫士的免疫系统细胞正好被 HIV 选中做了主人。 从未停歇的斗争 HIV 病毒的结构及遗传信息单纯得一目了然,然而在人细胞中引发的后果却如此复杂而难以控制。自从记录到第一例艾滋病起,人类打击 HIV 病毒的努力便一天也没有停止,科学家们对那仅有的 15 个蛋白可谓机关算尽。二十多年来,已有数十种直接攻击 HIV 蛋白的药物先后被研制出来,终于发展出后来著名的鸡尾酒疗法。 十几年前它刚刚出现的时候,许多中国人听说后第一反应可能是:鸡尾酒长什么样子?今天,鸡尾酒疗法对于医学界来说仍然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概念,并且,尽管其原理就是将许多药物混合在一起形成多重防线,但是这款酒的组分却还在不断变化。 在拆分这些组分前,先让我们回到 1996 年的美国威斯康星,拜访一下 Beth Bye 女士,因为她的重生,正标志了鸡尾酒疗法的顺利诞生。 Bye 女士其实并没有死过,但是那时她的艾滋病病情已经发展到晚期,尽管尝试了一切可能的方法,然而身体却仍垮得不成样子,并出现了痴呆和眼盲等严重症状。她觉得自己已经走在黄泉路上。就在葬礼准备停当的等死期间,命运突然给她来了个急刹车,说:你还不到死的时候!医生想到给她尝试一种 1995 年刚发明的新类型药物,外加已经使用的另外两种药,构成一款三色鸡尾酒。不出两个月, Bye 女士体内的 HIV 病毒便减少到了极低的水平,免疫系统也从病毒手中起死回生,她可以实现不久前还是奢望的愿望,可以与她的狗在阳光下散步,并重返了讲台。 究竟鸡尾酒中什么成分起到了如此神奇的效果呢? 希望你还记得前边所说, HIV 病毒的基因由 RNA 编写,在病毒进入细胞之后变出一条相仿的 DNA HIV 病毒由于这一独特的逆转录步骤而被称为逆转录病毒,因此,强力对抗 HIV 的鸡尾酒疗法便被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AZT 是最早的成员。它是一种核苷类似物抗逆转录酶抑制剂( NARTI ),名字虽长,但你只要明白,它就是一个卧底,装作 DNA 构建材料的模样,锁住病毒的逆转录酶,因而就不会有病毒 DNA 被合成出来。 第二种为非核苷类似物抗逆转录酶抑制剂( NNRTI )上一种加个非字,意思是长得不像 DNA 构建材料的卧底,如 Viramune ( Nevirapine )。 第三类如 Saquinavir ,便是使 Bye 女士病情时来运转的蛋白酶抑制剂( PI ),它们让病毒蛋白原料没法剪裁出厂。 首先加入两味 NARTI ,然后从 NNRTI 或 PI 中任选一种注入,有时还加入更多经过近十年努力,人们调出了这款三色甚至多色鸡尾酒。 拥有这么多选择,人们对 HIV 病毒的围剿仍然不敢松懈。至今,已出现了阻止病毒进入细胞或者不让病毒 DNA 加塞儿到人基因之间的药物。 对抗病毒另辟蹊径 鸡尾酒疗法使人类对抗 HIV 病毒的战局出现了转机:美国于 1996 年实现了自流行以来艾滋病死亡人数的第一次减少,艾滋病人发病后的存活时间也从几个月延长到了几年。 然而人们仍然不能舒展紧锁的眉头。撇开鸡尾酒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不说,抗药性也是紧随而来的另一问题。原来, HIV 病毒在复制自己的过程中相当的没头没脑、错漏百出(生物学家称此过程为突变),以至于没有任何两颗 HIV 病毒的基因组是完全相同的。这种出错水平换在人类身上肯定吃不消,而 HIV 却因祸得福由于经常变来变去,而且一繁殖就是一大批,哪怕只有几颗病毒变得让药物认不出,这些看似面生的敌人也可以立刻星火燎原。如此一来,药物就变得无地放矢,这便是 HIV 对任何瞄准自己蛋白的药物终将产生抗性的原因。科学家对美国接受该项疗法的病人进行了统计,发现到 2004 年,他们中一半人身体内的 HIV 病毒已经至少对组合中的一种成分具有了抗性。因此,鸡尾酒虽然防线重重,但被病毒突变所攻破的隐患仍时刻存在。 为了克服 HIV 对药物的免疫,医生在首次为病人治疗时会先留着几手,首先给病人用某一种鸡尾酒组合,在发现 HIV 有复兴苗头的时候再赶紧改变配方。可悲的是,抗药性一旦出现,往往来势不可阻挡,通常只有第一或者第二套组合是最有用的。人们把那之后的治疗都称为抢救疗法( Salvage therapy )它意味着这种方法也几乎走入死胡同了。 除了这款最著名的鸡尾酒疗法,在艾滋病流行的近三十年里,人们还对 HIV 病毒尝试过疫苗,对病人尝试过包括中草药、按摩、心理治疗在内的种种疗法。总之,原理明确的、不明确的,多管齐下。但是,所有这些替代疗法都忽好忽坏,没有一种是明确有效的。 难道人类注定制不服变幻莫测的 HIV 病毒吗? 让我们暂时将目光从 HIV 身上移开。你可能听说过在癌症治疗领域非常热门的血管生成抑制剂。与以往直攻癌细胞不同的是,这种抑制剂以退为进,扼断癌症组织的血液供应,使得它们缺氧(养)而死。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战术饿死 HIV 病毒呢?最近,人们终于在这条路上看到了曙光。 三个月前,《科学》杂志报道了这样一项研究: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利用 RNA 干涉技术使一系列人细胞蛋白短路失灵,培养出 21121 种缺陷型人细胞,每种只少一个蛋白。然后,他们再让 HIV 病毒感染这些的细胞。他们的逻辑是,如果 HIV 病毒不能在某一种细胞中繁殖,那么就说明这种细胞所缺乏的蛋白恰恰是 HIV 复制所需要的。经过这样的筛选, 273 个人类蛋白被显示为病毒所必需,其中绝大多数,人们以前想都没有想过会和 HIV 病毒的繁殖有任何关系。 这 273 种 HIV 病毒生存所必需的人类蛋白被统称为 HIV 依赖因子( HIV dependency factors, HDFs )。可以看出 HIV 病毒有多么狡猾,它们为自己的复制只支付 15 个蛋白,却盗用了我们细胞中近三百个蛋白和整个新陈代谢机器!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被检测命中的病毒依赖因子恰好在免疫系统细胞中含量很高,怪不得免疫系统细胞偏偏是 HIV 病毒的最爱。 前边提到,任何针对 HIV 自身蛋白的药物都无法摆脱产生抗药性的命运; HIV 病毒占我们细胞这么多便宜,不禁令人恼火;不过也正是这种广泛的依赖性,让我们在饿死 HIV 病毒的战斗中大有文章可做。如果科学家能够使 HIV 依赖因子失灵,那么任凭病毒再怎么突变也无法从这种药物眼下蒙混过关,因为这些药产生抗药性只能指望人自己基因那些罕见的突变。于是,抗药性几乎不可能出现。 研究人员之一 Brass 态度非常积极地表示: HIV 只有 15 个自己的蛋白,所以它们极大地依赖于人的细胞机器。病毒每次利用我们的蛋白,其实就是给了我们破坏这个相互作用、打击 HIV 的机会,这太令人兴奋了。另一位作者 Elledge 也说:我们已经达到一个系统性了解 HIV 的层次,这可以启发新类型医疗方法的发明。比如我们可以调整细胞与病毒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几个环节,使得这些调整既不影响人细胞本身的功能,又限制 HIV 的复制。自然,人类在这个方向上要格外慎重,因为这种药物的靶向毕竟是我们的细胞经过百万年进化而来的蛋白伙伴。想将此项研究的结果最终转变为击败 HIV 病毒的药物仍任重道远,但我们毕竟看到一扇完全不同的门已经打开了。 不遥远的杀手 看着这篇文章,你可能惊叹 HIV 深奥,也可能觉得无聊;你可能很难想象这帮小小病毒究竟从哪个黑暗的角落怎样地逼近你;你可能意识不到,现在平均每一千个地球人就有五个携带 HIV 病毒,在你读完这篇文章的十分钟内,全球就有 40 人死于它的毒手 然而,艾滋病病人失去的往往不仅是健康和生命,许多人还失去了平等与尊重。 1985 年,十三岁的美国少年 Ryan White 由于输血感染了 HIV 病毒,随即被逐出校门,在他尝试返校时,却遭到了无数人的疏远甚至谩骂。单薄的男孩儿将余下五年生命全部用来与偏见抗衡。在他去世后几个月,美国终于出台了以他名字命名的《 Ryan White 保健法》,保护在他之后不幸被 HIV 感染的人们及他们的家庭。而 Ryan White ,也化作了那个著名的画报男孩儿,永远伸开双臂向人们告知艾滋病患者的无辜与无助。 直到今天,尽管科学告诉我们普通的接触不会传染 HIV ,但不管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流言蜚语甚至冷嘲热讽都使许多艾滋病人在寻求帮助的路上退而不前。面对 HIV 病毒,或者有一天会莫名降临的其他什么疾病,所有人都一样脆弱。感染者只是无辜的牺牲品,而我们能够活过整个生命的 25000 天却是一件多么值得感恩的事情。 附: 科学家利用 RNA 干涉技术使细胞中的蛋白短路失灵 RNA 干涉是最早由 Andrew Fire 和 Craig Mello 在线虫中发现的一种自然现象,二人因此获得了 2006 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简单说来,在动物细胞里,遗传信息藏在 DNA 中,然而 DNA 和行使功能的蛋白质之间在多数情况下各说各话,语言不通。 DNA 如同密码,先要被翻译成 RNA ,这个 RNA 作为信使,会将 DNA 的指令转告给原料,让它们组装成蛋白质。在此过程中,如果细胞中存在一些特殊的小干涉 RNA ( Small Interference RNA ),它们便会缠住充当翻译官的信使 RNA 并与它们同归于尽,从而使信使没法指导蛋白质合成。对于一条特定的信使 RNA ,只有能与其配对的小干涉 RNA 才能起到破坏的效果,因此人们可以设计特殊的小干涉 RNA ,专门对付一条 RNA ,从而使细胞只失去那一种蛋白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 Abraham Brass 等人就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小干涉 RNA 库。他们把来自人体的细胞放进许许多多小坑里,然后一个萝卜一个坑地把小干涉 RNA 加进去(即每个坑只有一种小干涉 RNA ,每个坑里的细胞只失去一种蛋白质)。一共有 21121 个小坑,所以一共破坏了 21121 种蛋白质,每个坑里的细胞只缺一种。这个数量是相当伟大的,因为根据基因组工程的统计,人类总共只有 20000-25000 种编码了蛋白的基因,即几乎每一种蛋白都被逐一破坏了。 中国艾滋病现状 截止 2007 年 10 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223501 例,其中艾滋病人 62838 例,死亡报告 22205 例。中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 2007 年中国艾滋病疫情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截止 2007 年底,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 70 万( 55 万 -85 万人),全人群感染率为 0.05% ( 0.04%-0.07% )。其中艾滋病病人 8.5 万( 8 万 -9 万人);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5 万( 4 万 -6 万人),当年因艾滋病死亡 2 万( 1.5 万 -2.5 万人)。全国累计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 20-39 岁年龄组为主,占报告总数的 70.0% ;艾滋病病人以 20-49 岁年龄组为主,占报告总数的 69.9% ;艾滋病死亡以 20-49 岁年龄组为主,占报告总数的 72.0% 。 《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 2007 )》 标签: 五香松仁 , 医学 , 生物 , 艾滋病
个人分类: 医学|1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因疗法向退行性眼疾宣战
songshuhui 2008-9-3 14:20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2008-05-8 星期四 8:16 分类: 医学 | | 莱伯氏先天性黑蒙( Lebers congenital amaurosis )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眼疾,仅仅由于一个 RPE65 基因突变,便导致病患在出生后视力逐渐减退以至完全失去。这个基因突变直接影响了视网膜的功能,至今为止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项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美国费城儿童医院联合试验的基因疗法,已经使四位患有此病的青少年视力得到提高。其中两位志愿者原本只能隐约看到物体移动,在几个星期内竟然可以辨别视力表上前几行符号。 这项治疗技术在过去的十五年已经被用于动物实验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据说,小狗接受治疗后即使走迷宫也不成问题。在此次人类试验中,医生通过非常精细的外科手术,将携带有正常基因并对人无害的病毒注射到病人视网膜细胞中,为了保证足够的正常基因进入细胞,他们需要注射大量溶液(其中包含上百万拷贝的正常基因),以至于视网膜要先脱离原位,不过会在 24 小时内复位。英国基因疗法协会主席 Leonard Seymour 说,眼睛是施行基因疗法的好地方,因为它们细胞个数少,并且可以通过直接注射而将正常基因置入人体细胞,而注射无疑是施行基因疗法最有效的手段。 一位接受治疗的十八岁英国少年 Steven Holwarth 说,由于他的眼睛在黑夜便看不到了,他原来每天放学都要赶紧跑步回家,在手术后,他不必再担心这个问题。另一位病人 Howarth 也说:这仅仅是视力的一点点改善,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意味着很多! 基因疗法曾让人们疑虑重重,尤其是 1999 年,一位患有肝病的十八岁少年 Jesse Gelsinger 因施行基因疗法而死去,另一些患有气泡男孩症( bubble boy disease )的孩子(一种先天性免疫系统缺乏症,孩子的骨髓不能制造正常藏白血球,所以必须生活在完全无菌的罩内)反而患上白血病后,人们对基因疗法实验更是畏足不前。目前这项试验,也许可以帮助人们从当年的恐惧中恢复过来,对基因疗法重新燃起希望。 标签: 医学 , 基因疗法 , 新闻 , 生物
个人分类: 医学|1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造生命,一步之遥?
songshuhui 2008-9-3 12:02
BOBO 发表于2008-05-18 星期日 8:10 分类: 医学 , 生物 | | 1932年,赫胥黎在《美丽的新世界》一书中,曾描绘科学家在实验室以人工方式制造婴儿,制造一些专门从事特定劳动的人。而今,这或许不再仅是存留在小说中的幻想。英国《观察家报》4月20日报道,全球生物学家将齐聚伦敦,制订初步计划,以促进人造生物这一二十一世纪最大胆、最富争议、最具科学性设想的研究。 人造生命三步曲 提到人造生命,首当其冲要数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带头人、人类基因组研究先锋、塞莱拉公司前总裁克雷格文特尔。目前,文特尔的研究团队在人造生命领域走在最前。他们已经宣告,成功地合成了首个人造染色体,实现了活有机体的整基因组移植,更大胆地预告,不久就可合成人造生命。 人造生物作为合成生物学中最具野心的分支,其基本设想便是通过剥离生物体细胞的各个部分,使其只剩下基本的遗传构成,随后把他们重新组合,进而创造出新的生命体。其最终目标是利用人工合成的遗传物质,在实验室里制造一种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新物种。 2008年初,文特尔将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并宣称他们已人工成功制造了一种支原体的基因组,完成人造生物的最关键一步,人造生命形态很快就要诞生。他们研究的这种支原体拥有485个基因、58万对碱基,是已知的基因组最小、最简单的生命形态。 合成人造染色体是人造生命的第一步。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文特尔合成人造染色体是以一种名为生殖枝原体的细菌作为研究对象的。这种细菌寄生在人体内却不引发疾病,它只有一条染色体,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染色体中包含517个基因,也是已知的基因组最小的生物。 文特尔等人在1999年时就曾发现,如果将一些多余基因去除,对生殖枝原体细菌生存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大概只有300个。成功地合成含有细菌生存所需最少基因数目的染色体后,他们又把天然生殖枝原体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全部去除,然后将人造染色体注入到去除了遗传物质的中空生殖枝原体细胞内。 第二步,整基因组移植。文特尔的研究团队把两种相近的单细胞支原体作为实验对象。首先从一种支原体内提取整个基因组,再植入另一种易让山羊感染肺炎的支原体亚种中。 结果有一些支原体亚种发生显著变化:新植入的基因组开始取代原基因组运作,并且使这一支原体亚种的运作功能与原支原体功能完全吻合。这就相当于通过装入一个新的软件,就把一台苹果电脑转变成了普通电脑,文特尔介绍说。 简单地说,这一步就是在现有单细胞生命体的壳里注入新的基因组,从而仿造出一个生命体。这项创造类似借壳生蛋。虽然科学家近年来已经多次成功实施将单个基因或者基因群从一个生物个体移植到另一个体,但文特尔的实验首次对一个有机体的整个基因组实施了一次性地打包移植。 设想中的第三步,就应该是把完全人造的基因组植入空壳中,创造出一种自然界本不存在的生命形式。文特尔曾在2007年接受采访时称,这一步指日可待。 量身定制人造生命 与人们常听说的转基因技术相比,人造生命有着根本的不同。比如,在转基因领域,科学家在某种天然存在的细菌或植物中植入新基因、或者使其中的某个基因变异或沉默,改变生命的性状。相比之下,人造生命领域,使用的是完全人工合成的遗传物质,借细胞等为壳,创造出一种自然界压根没有的新生命形式。 对人造生命持积极态度的科学家们包括文特尔等人都认为,人造生命将大有作为。待到技术成熟的那一天,实验室就可根据人们提出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细菌等人造生命,用以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例如,用人造生命制造药物和燃料,把这些特殊设计出来的人造生命植入体内,用作生物传感器。未来,世界的能源需求、污染治理、某些废物的处理等等,都可以由实验室中制造出来的人造细菌来处理,文特尔5月1日在美国堪萨斯大学的一场演讲中这样大胆地放言。 伦敦帝国学院的基特尼更展望说,它(人造生命)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工业革命的开端,在那里,新的燃料、药物、传感器等等都将由生物材料制成。 伦理之虞 人造生命领域的先锋人物们日前在伦敦召开的名为设计生命的会议,探讨如何促进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讨论如何控制风险和伦理问题。 科学界把人造生命界定到一个新的学科合成生物学。这是21世纪最为大胆、最有争议、也最具科学性的领域,英国《观察家报》如此评价。 但假如成事不足,这些具有不可知潜力的新奇生命也可能败事有余。有科研人员就担心,现在合成DNA(脱氧核糖核酸)已经实现,比如人们能从互联网上购买合成DNA片段。这从另一方面看,实际上也为未来的新型生物恐怖主义提供了原材料,恐怖分子能利用合成DNA片段蓄意制造出一些致命病原体,例如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天花等病毒。将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还能够制造一些全新的、但却是高度危险的微生物来。生化危机,可能就从科幻电影真的降临到现实世界了。 随着合成生物学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人们对于它背后隐藏的安全和伦理问题表示了极度关切,且不说恐怖分子蓄意制造生物恐怖,单说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炮制所谓的新型微生物时,也很可能某些环节出错,造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怪胎来。 目前,针对合成生物学,还没有任何的国际公约或监管机制,来评估合成生物体的安全性。据悉英国皇家学会已经开始就合成生物技术向公众征集意见,考虑出台相关的监管条例。 人造人? 假如文特尔们在合成生命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最终会到人造人的地步吗?未来世界的父母们难道可以向科学家口述具体想要合成出一个什么样的小baby?金发碧眼?音乐天才?超级聪明? 简单回答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且不说伦理问题,单从技术角度讲,目前的人造生命还仅仅局限于最最初级的生命阶段:只有一条染色体的细菌,只有一个细胞的支原体文特尔本人也分析得很清楚,人造生命造的是微生物,而不是人,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是这样。 不谈人造人,即便是目前流行的设计婴儿理念,从理论分析和技术实现来看,也还只是海市蜃楼。举例来说,一对忙于事业的年轻夫妇,想生一个运动天才出来。这就需要某些特定的与运动能力相关的基因。目前医学研究已知的运动基因中,有一种名为ACTN3。研究发现,95%的赛跑选手都携带ACTN3基因的某个变异版本,能合成一种蛋白质,使肌肉更能帮助选手有速度爆发力。但问题是,这个基因只是可能与运动能力相关的数以百计基因中的一个,而实际上,对于其他的大多数的基因,科学家们还没鉴别出来。所以,即便试管授精的婴儿被植入了这个跑得快基因,也并不能保证将来它就是个运动健将,更不用寄希望于奥运金牌了。 简言之,改变一个基因,可不是像在word文档中改一个字符那么简单。 注:已刊发于近期《环球》,与另一作者合著 标签: 医学 , 基因 , 生物学 , 科普
个人分类: 医学|1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嗨,你补脑了没?
songshuhui 2008-9-3 11:47
BOBO 发表于2008-05-29 星期四 20:41 分类: 医学 , 生物 | |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苦苦寻觅一种药物,只要服用它,便能提神健脑。远古的人们尚崇自然,汲天地灵气,采集树叶、树根和果实,直接嚼食或先熏制一番再吃掉,以求能增强脑力。如今的现代人,依然像古代人一样在不断寻觅。差别只在于地点的变化:现代人一头扎进了药物实验室,而古代人则在森林里徘徊。 可这些举动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目的呢?或许有人会提供一个冠冕堂皇的答案:我们只是在找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而已。没错,老年痴呆、注意力缺陷障碍、中风、帕金森氏症和精神分裂症,都需要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但不可忽视的关键在于,既然药物能增强脑力,那除了医疗用途,正常健康人使用岂不更是如虎添翼,记忆超群了吗? 人们到底在找什么药呢?简而言之,这类药物称为认知增强药。注意力、感知、学习、记忆、语言、规划和决策,统统可视作认知活动,而认知增强药物恰恰作用于认知活动背后的神经元信息处理过程。具体的说,是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平衡,来改变认知能力。 近来,英国医学科学院声称,能影响大脑功能的药物在未来几十年内将横空出世。据该机构主席、供职于剑桥大学的 Garbriel Horn 教授介绍,目前在神经疾患治疗方面,全球超过 600 种药物正在研发。 但历史和经验表明,大部分药物将不被获批上市,最终半途夭折。虽然制药公司一再申明,神经疾患的药物不能用于其他非医学目的。但眼下的实情是,就是有人在服用这些药,当然他们没有任何神经疾病。而最常使用的药物便是利他林和莫达非尼。 的确,利他林和莫达非尼确实能提高健康人的认识功能。例如莫达非尼这种药,能增强一个人的工作记忆能力。一般的,大多数人能记住 7 位随机数字,想多记一位是很难的事情,但服用了莫达非尼的人便能做到。此外,它还能增强人的计划力,提高执行力。有如此好处,谁不想服用。 Garbriel Horn 也说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这些药物,以缓解疲劳,提高考场发挥,让飞机旅行者及早恢复精神。 年初,《自然》杂志对其读者进行了一项非正式问卷调查,这些读者大多从事科学研究。在 1440 名被调查者中,有 1/5 的人曾服用过利他林、莫达非尼或具有抗焦虑作用的 阻滞剂,而其实他们没有使用这些药物的适应症。他们用这些药来提高精神和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在这些服药者中 , 62% 的人服用利他林, 44% 服用莫达非尼。大多数人都通过旁门左道,曲线救国式的获得了这些药物的处方,或者直接网购这些药物。不难看出,连搞科学研究的聪明人都会去服用这些药,遑论芸芸大众。在未来,这类药物肯定会热卖大卖。毕竟,人人都像过目不忘,记忆超人嘛。 Garbriel Horn 研究组的另一成员, Trevor Robbins 说,提高认知能力有 N 多途径。其中之一是激活脑开关,简单的说,把大脑的整个神经网络看做是一个电路,而神经递质则是开关。有的专门负责开放,而有的则负责关闭。 说到神经递质,不得不提高其中之一谷氨酸,它是记忆的开放开关,有利于记忆形成。而有一类化合物, ampakine 就能增强谷氨酸活性,从而更易于记忆的形式。总部设在美国加州尔湾的 Cortex 制药公司,就制造 ampakine 。他们研发的一种药(为掩饰其确切身份而冠之以 cx717 ),正在测试用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治疗。已有的试验结果表明,这种药物可以使人更加警觉。但和咖啡因、安非他明及其他兴奋剂不同的是, cx717 的并不升高血压和心率,也不会让人感觉很 high ,所以不会上瘾。 而另一种谷氨酸的助推器 D- 环丝氨酸,现在面临另外一种考验:不用于加强记忆,而是要加快遗忘。这似乎和增强记忆、提高认知相矛盾?其实不然,因为忘却过程类似于学习记忆的过程。通过结合某些谷氨酸受体, D- 环丝氨酸便能选择性增强忘却,从而压制一些条件反射性反应,如焦虑,成瘾和仇视心理。 Robbins 的实验表明,如果给老鼠使用 D- 环丝氨酸,不良的记忆,如已有的恐惧将会被消除。这有助于消除不愉快回忆,如地震后出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可帮助有些成瘾者回归本位,比如,可以去除触发吸烟成瘾的因素。 另一种值得关注的神经递质,则是乙酰胆碱。那些对乙酰胆碱做出反应的胆碱能神经元,在集中注意力和复杂思考进程,以及记忆中都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就是是胆碱能系统出了问题,导致老年痴呆的。因此,通过药物抑制乙酰胆碱的分解,也能提高认知功能。 Robbins 说,胆碱能药物可轻度提高认知功能,此类药物将来可能用于正常人身上。 看来,通过正常途径购买这些药物的距离不远了。或许,打招呼的时候,可以多问一句:嗨,你补脑了没? 参考资料:1、Brain science, addiction and drugs. Th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10 Carlton House Terrace, London SW1Y 5AH 2、economist.com 标签: 医学 , 大脑 , 生物学 , 神经科学 , 科普 , 补脑,
个人分类: 医学|14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戒烟~戒烟——我严肃着呢
songshuhui 2008-9-3 11:44
BOBO 发表于2008-05-31 星期六 13:11 分类: 医学 | | 又到世界无烟日(World No-Tobacco Day),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第21个世界无烟日。而此次无烟日的主题是无烟青少年,口号是禁止烟草广告和促销,确保无烟青春好年华。 曾经,我也是个烟民。就在我上班以后,我的床位上的的第一位肺癌患者去世后,我也开始抽烟了,因为感叹生命的如此易折,感叹生命的如此渺小,我选择了抽烟,并且很有理由地告诉自己,感受一种气氛而已,也算生活一种。 每晚的深夜散步时间,我都会点上一只,边抽边对自己说:抽烟像慢性自杀,明知有害却欣然为之;或许是为了打发一种孤寂,更或许是帮助你冥想;每每烟雾升腾,吞吐之间,总感觉抑郁焦虑会随之而去;每每火光殷红,总感觉那是在陪伴我的不息生命。 当然,后来我戒了,我的烟龄也不足3月。我在医院的呼吸科工作过几个月,收治的病人多为等待被判肺癌的患者。我的看法是,如果出现下述的症状,你可得当心了,最好的去医院看看。 1、中年男性,吸烟史800年支以上(算法:每天抽得香烟支数乘以吸烟的年数) 2、入院症状:近一阶段以来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咳嗽,以干咳、刺激性咳嗽为主,痰不多;或者是出现咳嗽,咳痰,早晨咳痰的时候,偶可发现痰中有暗红色血丝。更或者,近期无原因的出现胸部隐痛。 3、到医院查胸片,提示有肺部阴影、占位。 对于烟草,现在是应该和它说再见了。奥运在即,一些城市在建无烟城市,很多的餐馆酒店开始拒绝吞云吐雾者。去年,也颁布了一份2007年版中国临床戒烟指南(试行本)。节选一点内容和大家分享: 烟草流行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WHO)比拟吸烟危害甚于非典和海啸。目前全球吸烟人数约13亿,每年有490万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占总死亡构成的1/10,预计2030年该数目将升至1000万,其中700万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占总死亡构成的1/6。烟草相关死亡目前已占全球死亡构成的第一位,到2025年其死亡总数将超过肺结核、疟疾、生产和围生期并发症及艾滋病的总和。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烟草生产、消费和受害国,有3.5亿烟民 , 每年死于烟草相关疾病人数为100万,超过因艾滋病、肺结核、交通事故及自杀死亡人数总和,占全部死亡人数12%,预计2020年将上升至33%。如果目前吸烟状况得不到有效控制,与此相关的死亡2025年将增至200万,2050年将增至300万。从现在到2050年将有1亿中国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其中一半将在35~60岁死亡,即损失20~25年的寿命。2002年全国第三次吸烟流行病学调查,当前我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35.8%,其中男性吸烟率66%,女性吸烟率3.1%。 吸烟与疾病关系: 与吸烟相关疾病及病变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卒中、消化性溃疡、癌症(肺、唇、口、鼻、喉、食管、胃、肝、肾、膀胱、胰腺、子宫颈)、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阳痿、主动脉瘤、周围血管病、粒细胞性白血病、肺炎、白内障、克罗恩病、髋关节骨折、牙周病。 据调查显示在吸烟致死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病占45%,肺癌占15%,食道癌、胃癌、肝癌、卒中、冠心病和肺结核各占5%~8%。 戒烟的益处戒比不戒好,早戒比晚戒好! 任何年龄段戒烟都有好处。30岁前戒烟,能使肺癌的风险减少90%。戒烟5年后,由于吸烟所致口腔和食管肿瘤风险将减少一半。戒烟后心脏病风险的降低更为迅速,戒烟1年内由吸烟所致的死亡就减少一半,15年内绝对风险与从未吸烟者类似。一项英国前瞻性随访对列研究发现,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平均早死亡约10年。60、50、40、或30岁时戒烟分别可赢得约3、6、9或10年的预期寿命。 标签: 医学 , 吸烟 , 无烟日 , 肺癌
个人分类: 医学|1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样测量疼痛?
songshuhui 2008-9-2 15:29
BOBO 发表于2008-06-10 星期二 17:55 分类: 医学 | | 相信很多人对这样一句话体悟甚深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牙痛的滋味,确实使人难以忍受。而人之一生,换句话说也是疼痛的一生。痛是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生理与心理感受,有时我们被削笔刀割伤,伤口强烈的锐痛让人难忍,有时恋人和你说 bye 时,内心则是另一番酸楚的痛苦。 疼痛如此普遍,人们不得不惊呼:疼痛万不可小觑。那什么是疼痛呢? 1979 年,国际疼痛学会把疼痛的概念定义为: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疼痛是主观性的,每个人在生命的早期就通过损伤的经验学会了表达疼痛的确切词汇,它是一种身体局部或整体的感觉。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也将疼痛列为了除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外的第五大体征。相较于前四项体征,疼痛又是一种奇怪的体征。其特别之处在于,现今依然没有客观的生物学仪器检测疼痛,描述疼痛的程度。而对于体温,温度计可以告诉我们是否发热,热度多少。对于血压,血压计便能告诉你血压的数值,是否血压升高? 疼痛测量的窘境,并不说明科学还不够发达。而是因为,疼痛是一种太过个人化和主观化的体验,因此很难有客观的工具衡量疼痛。比如,劳作的老农被草叶划破手指,可能并不在意,也不觉疼痛。但若换作是一个初次户外的 MM ,则可能大呼痛的要命。再比如,美国及西欧是世界上人均消耗镇痛药最多的,可东方人对镇痛药的使用则不足他们的 1/6 。刨除经济及医疗因素外,东方人的任怨和忍耐精神大有干系,而西方人则一般 喜欢夸大自己的疼痛感觉,甚至毫无顾忌地呻吟哭叫。 喜欢测量是人的天性。可远古人类对疼痛知之甚少,教宗和巫师们甚至将其妖魔化,故也没有关于疼痛测量的可靠史料记载。随着 19 世纪科学家对疼痛机理的认识加深,人们逐渐认识到疼痛是复杂的,想要测量疼痛,不仅要靠疼痛时身体的生理反应,还得依赖痛者的心理感受,记录其对疼痛的语言描述。 一般说来,疼痛会让人们表现出一些行为和举止的改变,因此记录这些变化能反应一定程度的疼痛。在疼痛时,人的表情可能极其惊恐或不断的呻吟,为了减轻疼痛,人可能产生自发的保护性反应,如踮脚走路、抚摸疼痛部位,或者将疼痛部位固定保持一种姿势。就像肚子疼时,我们通常都会弯着腰,抱着肚子做痛苦状。 但诸如上述的记录并不够客观,人们希望能够量化疼痛。换句话说,用数字来描述疼痛的剧烈程度。加拿大神经生理学家罗纳德 麦尔扎克( Ronald Melzack )便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位父母是工人阶级的犹太人,一生致力于痛觉的研究。 1971 年他和另外一名研究者首先建立了一种说明疼痛性质强度的评价方法,被称为即麦 - 吉痛觉调查表(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MPQ )。 MPQ 能记录疼痛的性质、特点、强度和伴随状态,还能记录疼痛治疗后病人所经历的各种复合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调查表内项目繁多,单单描绘疼痛的形容词就有 78 个。自 MPQ 问世以来,它在众多的急、慢性疼痛实验研究中大放光彩。实验结果证实其方法实用可靠且有效。 但这种方法也有诸多不便。由于调查项目繁多,表中词类比较抽象甚至灰色,所以有时病人难以理解准确意涵,何况为了弄清楚疼痛的方方面面,没有病人愿意花费那么多时间在这上面。 另外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应运而生,叫做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 VAS )。之所以简便易行,是因为无须填写繁杂的调查表,只需看着一把痛尺,然后说出 0-10 之间的一个数字就可以了。 貌似也很复杂?其实不然。这种方法的主要道具痛尺其实是一把长约 10 厘米 的游动标尺。尺的一面标有 10 个刻度,两端分别为 0 分端和 10 分端。而 0 分表示没有疼痛, 10 分代则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从 0 到 10 依次表示疼痛的程度在不断增加,愈来愈难以忍受。在测量疼痛时,向病人说明这把尺的含义,然后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病人,让病人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医生再根据病人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 如果分数在 3 分以下,那么恭喜你,你虽然感觉到疼痛但并太严重,不太会影响你的睡眠;但如果你的分数在 7 分以上, oh~my god !你很不幸,你现在肯定疼痛难忍,极需要医生给你用一些镇痛药物来帮助你度过痛关了。 VAS 法现今已成为疼痛测量的最常用方法。 当然, VAS 方法现多用于外科手术的患者,评价他们手术后切口的疼痛程度。如果你曾做过手术,相信你对此并不陌生。 不过,它让疼痛者说出自己所认为的疼痛程度,并非完全的客观指标评价。 此外,对于小朋友,为了让他们说出痛的程度,图画式的方法则更简单直接,一个笑脸意味着不是很痛,一个哭脸则代表着痛的厉害。 (简略版内容见 《新京报》2008-6-8 B10版新知周刊 ) 标签: 分享 , 医学 , 医生 , 生活 , 病人 , 科学研究 , 科普
个人分类: 医学|1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胎儿鉴定大揭秘
songshuhui 2008-9-2 15:22
BOBO 发表于2008-06-18 星期三 10:09 分类: 健康 , 医学 | | 在关于造人的若干事件中,没有什么比一个胎儿的性别更能激起人们好奇心。 即使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学问家也难免俗,公元前 355 年,他就胎儿性别发表了貌似科学的宏论,认为生男或女的秘诀在于精子的温度,热精子则预测生男孩,冷精子则预测生女孩。和很多他深信不疑的科学真理一样,亚里士多德这次又栽到实验科学的脚下。如果他今天还活着,一定会被众多神奇的性别鉴定技术搞得眼花缭乱。 B超的准确率 有多高? 男孩还是女孩?这永远都是人们对那些腹部颇有些规模的孕妇表达关注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如果答案是不知道,那接着就是第二个问题,没去超超呀? 准父母们最喜欢对这种常见的高科技奉若神明,不少人还要心急火燎,找熟人托关系到医院里超上那么一下。实际上 B 超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靠谱,当一位喜欢男孩的父亲,当看到呱呱坠地的是个千金,不免大失所望。其实,判断男女的并不是 B 超机器,而是站在机器后面的医生。不过出于法律与技术上的原因, B 超医生对于这类要求并不总能满足, B 超室的墙上就赫然写着禁止非法鉴别胎儿性别的告示。 当超声探头在准妈妈涂满凝胶的小肚子上滑过时,宝宝的超声图像便显示在超声医生的屏幕上了。一般说来在 8 孕第 18 周时,如果是女孩,阴道、子宫、输卵管都已经各就各位;如果是男孩,外生殖器也已清晰可见。在 B 超图像上,男性生殖器是壶把儿状,女性的则是花瓣状。医生判断胎儿性别的依据很简单若存在壶把儿,那就是男孩;而若看不清壶把儿则不太好说。 为何看不清会不确定呢?这是因为有时男宝宝的那活儿会因为在宫内的特殊体位而被身体其他结构挡住。有经验的医生也只能听之任之,一时难以判断。所以 B 超判断男婴的准确度可达 95 %以上,而女婴的准确度则只有 85 %左右。 观察超声图像技术含量颇高,有经验的超声医生会让探头更准确的对准胎儿的那话儿,成像更加清楚,性别判断起来自然更加准确容易。面对同一幅超声图,经验较少的医生会在是男是女间徘徊不已,或许会将连接母亲和胎儿的脐带错看成小鸡鸡。因此, B 超虽然快捷无创伤,但对性别的判断完全依靠外生殖器的形状,如果医生主观判断不准确,可能就会搞错。 一种不安全的鉴定方法 有一种判断胎儿性别的方法很准但很暴力,这就是羊膜腔穿刺法,一看到穿刺二字,大家就知道这是一种有创伤有危险的检查方法,而且有可能造成诸如羊水栓赛、感染、出血、伤及胎儿的危险。若非医学需要,千万不要尝试 所谓羊膜腔是胎儿在子宫内的生活空间,可以看作是一个密闭的游泳池,池中充满羊水。从胎儿身上剥落下来的细胞,会悬浮其中。胎儿到 15 周大时,每 1 毫升羊水就含有近万个胎儿细胞。如果能把这些羊水细胞取出来,进行染色体(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主要携带者,存在于细胞核内)的分析,就能确定宝宝的性别了。 1966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匹州兹堡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斯蒂尔( Steele )和布瑞格( Breg )两位医生首次成功培养了羊水中的细胞,并从中确定了胎儿的染色体核型(所谓染色体核型,就是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特征,人有 23 对染色体,其中有一对性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他 22 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基本相同),使得以此方法进行胎儿染色体分析成为可能。现在也有荧光免疫原位杂交等技术方法,可以省去细胞培养的麻烦。 穿刺法的程序也不复杂,医生先用 B 超确定胎儿大小、胎盘位置,然后在肚皮上找好一个进针的点,并确定进针的深度;随后用专用的穿刺针经腹壁、子宫壁进入羊膜腔,确认是羊水后便可以抽吸了。羊水通常淡黄清亮,而检查一般抽 20 30ml 。听起来挺吓人?不用担心,羊水在母体时刻吐旧纳新下保持量的平衡,抽这个计量对宝宝没有太大影响。 随后是染色体检测,人类女性的性染色体为 XX 型,男性则为 XY 型。由于细胞的减数分裂,卵子均携带 X 染色体,而精子则携带 X 或 Y 染色体, Y 染色体是男性所特有的。单独检查羊水细胞 Y 染色体预测的准确率可达 90 %以上。不过,最理想的方法是是将羊水细胞培养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若羊水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XX ,就是女孩。如果发现性染色体为 XY 的细胞,那就是男孩,准确率接近 100 %。 除了胎儿细胞,羊水里的睾丸酮(一种性激素)也暗藏着胎儿性别的秘密,这种激素在男胎女胎的羊水中含量很不一样。从妊娠 4 个月起,如果检测发现羊水里的睾丸酮水平高,则很有可能怀上了男孩。 不过,羊膜腔穿刺的风险不能小看,要穿透准妈妈的身体,偶尔的失败在所难免,几率一般为 0.5% 1% ,有时因为位置没找准确,可能戏剧化地抽出尿液;一旦误伤孕妇的血管,则会导致腹部血肿或休克。如果不慎穿刺在胎盘上,可能导致羊水栓塞,短时间内危及母亲的生命;若运气极差刺伤了胎儿致命部位,那孩子可能是保不住了 不可小觑的绒毛 想过没有?胎盘上的肉眼几乎无法看清的绒毛,也可以用来判断胎儿的性别,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瑞典妇产科学家便提出在怀孕早期用绒毛做产前诊断的设想,由于绒毛组织位于胚囊之外且又具有和胚胎同样的遗传性,故早孕期绒毛活检被认为是产前诊断的一个突破。不过真正将其变成现实的是我国专家韩安国, 1973 年他在全球第一次用盲吸法吸取绒毛,检查胎儿性别取得成功。 用绒毛鉴定胎儿性别,是因为绒毛细胞的染色体核型与胚胎一致。当一个受精卵逐步发育形成胚囊,接触子宫内膜的胚囊表面会出现一层滋养细胞,滋养细胞表面又会形成的许多绒毛状突起,这便是绒毛。它们在怀孕第 7~9 周时会非常发达。若能采集到绒毛,进行细胞核型分析便能轻松弄清胎儿的性别。 不过,最开始的盲吸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在无菌环境下,医生将 2 毫米粗的带芯细塑料管经子宫颈送入子宫腔内、胚囊之外,吸取少量的绒毛标本,随后进行绒毛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由于是盲吸,所以全凭医生手上的经验,不但准妈妈们会担惊受怕,一旦遇到出血或盆腔感染,后果不堪设想。上世纪 80 年代末,医生们开始使用超声引导下的经腹穿刺绒毛活检技术,现在已广泛使用。在超声图像定位下,不但能看准位置,而且由于不再经过阴道,也减少了感染的发生。 取得的绒毛组织经过标本制备和染色后,通过观察细胞里的 X 、 Y 染色体便能辨识性别了。在显微镜下, X 染色体呈蓝黑色,非常的醒目;而 Y 染色体则为椭圆形的亮点,犹如初秋夜空的北极星。这种方法准确性可高达 90 %以上。而且,绒毛细胞检查术对孕妇也无太大影响,出生后的婴儿也未发生任何异常,是一种较为安全和有发展前途的早期性别鉴定技术。 性别密码也藏在妈妈血液里 相对羊膜腔穿刺而言,根据母亲血液中的胎儿 DNA 片段来判断胎儿的性别,显然更安全也更神奇。虽然胎儿游离的 DNA 如何进入母体血液如今依然是个谜,但科学家却真真切切的在孕妇血样检测出了检测出胎儿 DNA 。而且伴随胎儿不断长大, DNA 浓度还会越来越高,并在受孕后 8 周达到高峰。 这些 DNA 片段和胎儿性别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原来,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被称为 SRY 的基因只存在于 Y 染色体上,一旦检测到它的存在,便意味着胎儿是男性,所以分离出母亲血液中的胎儿 DNA 看看能不能找到 SRY 基因,性别疑问自然迎刃而解。和 B 超要等到胎儿足够大时才能观察性别特征不同,这种检查手段在受孕后 5 周便可执行。 孕妇的血液标本被抽出后,首先经过两次高速离心处理,将上层的清液移入新的无菌管内,冷冻保存备用。然后应用试剂将上清液中的 DNA 提取出来,将其染色,放在在紫外灯下观察。如果看到 SRY 的条带意味着是男孩,没有则表明是女孩。 不过,这种鉴定方法可是地道的高端检测,不但对技术有很高的要求,而且费用极为昂贵,临床上很少有人选择。一些地方也流行着滴血验胎的说法,即从母体取血,根据中性粒细胞核鼓槌体数、胎儿淋巴细胞数等来查验胎儿性别,但因为技术难度大、且准确性不高,所以不常采用。 (详见《新探索》2008年第六期) 标签: DNA , 人类遗传 , 医学 , 基因检测 , 生物学 , 科学
个人分类: 医学|19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艾滋病疫苗研究陷入误区?
songshuhui 2008-9-2 15:12
DNA 发表于2008-06-26 星期四 16:27 分类: 医学 | | 美国国家卫生院(NIH)每年对艾滋病疫苗研究的投入达6亿美元,其中临床研究占去三分之一,但是目前来看并未取得很令人振奋的成果。相反,最近两位研究艾滋病的资深专家公开批评现在艾滋病疫苗研究正在陷入误区。 这一批评其实是针对于去年一项规模庞大的艾滋病疫苗临床研究的失败而发在艾滋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的状况下就将艾滋病疫苗投入临床试验,甚至连疫苗会引起怎样的免疫反应都不清楚,这样的急功近利给临床研究带来了不可知的风险。 事实上,艾滋病疫苗的试验结果表明,给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多为性工作者)注射该疫苗非但对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毫无作用,反而增加了试验人群中带有高水平感冒病毒Ad5抗体的人感染艾滋病的几率,而这是研究者们万万没有料到的。 有免疫学家认为,当人体被感冒病毒Ad5感染(也就是得了病毒性感冒),免疫T细胞被激活后带有免疫记忆;如果 注射艾滋病疫苗(一般疫苗都是灭活的病毒,可以激活免疫反应,但是不会感染细胞),带有免疫记忆的T细胞被激活,表达更多的细胞表面受体CD4和CCR5 而这些正是艾滋病病毒攻击免疫T细胞的标识分子(艾滋病的可怕就在于该病毒摧毁了人体的免疫系统,艾滋病病人不是死于艾滋病本身,而是死于各种病菌病 毒的感染所导致的并发症)。这就好比感冒病毒把这些免疫细胞发展成地下党员,而艾滋病疫苗这个奸细非但不给免疫细胞提供反击艾滋病病毒的军火,还在这些免 疫细胞的脸上烙上我是地下党员,等凶神恶煞的艾滋病病毒来了就将地下党员一举绞杀。 如今,科学家们不得不承认,目前真正能在临床上应用的艾滋病疫苗还是个海市蜃楼,还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来阐明艾滋病疫苗在分子、细胞以及生理水平上的免疫机理。对于美国国家免疫和传染疾病研究院(NIAID)来说,则需要平衡与协调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相关链接: http://scienceno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2008/205/1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318/5853/1048 http://jingliumm.spaces.live.com/ 标签: 临床研究 , 医学 , 基础研究 , 艾滋病疫苗
个人分类: 医学|1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足球比赛隐藏心脏杀手
songshuhui 2008-9-2 15:09
BOBO 发表于2008-06-28 星期六 17:37 分类: 健康 , 医学 | | 折磨了你快一月的欧洲杯,终于要结束了。再坚持一天,就能见证历史:是逆转祖宗德国战车更加强悍,还是西班牙斗牛更加凶狠呢。即便冠军奖杯与你毫无干系,但这丝毫不会让你觉得无趣。作为球迷,享受的是看球那份欢畅愉悦的爽劲。不过,这份欢愉绝非免费午餐,足球可能是你的心脏大敌。说的严重点,它甚至可能夺走你的生命。 有新闻为证。细心的球迷可能发现在克罗地亚与波兰的比赛中,克罗地亚球员臂上都缠着黑纱。原来是在此前该队与德国比赛时,一位 22 岁的克罗地亚球迷过度兴奋突发心脏病死亡。不久,悲剧再次传来。奥地利一位 20 岁女球迷在看德奥之战时昏迷,并终于不治。两起事件皆与德国队比赛有关,德国队还真是球迷杀手。 球迷因看球而突发心脏病死亡的案例并不罕见。足球赛事真是毒药?在 2006 年德国世界杯期间,德国慕尼黑格罗斯哈登大学的 Ute Wilbert-Lampen 与 David Leistner 医生怀着同样的疑问,就世界杯足球赛与心脏病事件的关系问题,开展过一番研究。 研究小组仔细分析了世界杯期间慕尼黑地区 24 所急救站里救护车的出勤记录。为了说明问题,还把世界杯前后个一个月的、之前某两年相同月份的记录做了一个对比,发现了有趣的结论。 比赛期间,男性心脏病发病率竟比平时高出 3.3 倍,女性的发病率也增加了 1.8 倍,而在球赛开始后两小时内是心脏病的高发时段。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来说,心脏病突发的风险尤其大。细心的医生还把比赛期间,德国队参与的七场比赛进行了更仔细的分析。 回顾当年,揭幕战当日慕尼黑的救护车开始忙碌起来,运送了大约 43 名因看球而引发心脏病的球迷。次战对阵波兰,这场戏剧性的比赛一直让人心焦,直到最后一分钟悬念揭晓,诺伊维尔以飞铲破门让德国继续迈进。同样,心脏病事件也在增长,达到了 49 例。然而,小组赛第三战时,心脏病事件却戏剧性地降低了。两战皆胜的德国队一只脚已踏进了淘汰赛,面对后者无需太多忧虑。自然的,球迷的狂热劲也没那么高,突发心脏病的球迷也少了。 在淘汰赛期间,慕尼黑突发心脏病的球迷又开始增加。毕竟,淘汰赛是一锤子买卖,且都不是弱旅鱼腩,要想进入决赛必须得拼命三郎一下。 1/8 决赛,德国轻取瑞典,赢得有点太轻松,突发心脏病的球迷似乎不是那么多,不到 40 例,但也是平常的 3 倍了。在随后的 1/4 决赛,德国点球击败阿根廷。半决赛中,意大利在加时赛 2 比 0 绝杀德国,断绝了德国队夺冠梦想。这两场生死攸关的关键赛事,也让突发心脏病的球迷分别飙升到 63 例、 62 例,发病人数是平常的 5-6 倍。夺冠无望,心冷的德国球迷无心于是否第三或第四,因此在同葡萄牙比赛中,心脏病事件发生人数戏剧性的大幅降低,与往年持平。 高强度的紧张情绪是导致心脏出问题的罪魁祸首之一。足球场上瞬息万变,火药味浓厚。看得见的,是猛男们的横冲直撞甚至放倒对手。看不见的,则是球迷身体里的各种生理反应。紧张兴奋的观战情绪促进大脑内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 CRH )的分泌,引发体内几种兴奋性激素大量分泌,如肾上腺素;同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呼吸次数增多。同时,看球时嘴巴闲不住,吃着垃圾食品,喝着小酒抽着烟,加之缺乏睡眠。这一切无疑让心脏负担加重,心脏耗费的氧气量也会增多,若先前就有高血压或冠心病,加之熬夜看球,心脏必然苦不堪言,心脏衰竭或猝死可能将突然降临。 为了即将到来的决赛,今晚好好休息一下。如果您本来就高血压或冠心病,可在比赛前在医生指导下加大阿司匹林或受体阻滞剂的用量,看球时千万别喝啤酒或抽烟。如果比赛的确够精彩,情绪也别太激动。毕竟,太阳照常升起,第二天还得上班。 标签: 健康 , 医学 , 医生 , 科学 , 艾滋病疫苗,医学,基础研究,临床研究
个人分类: 健康|1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着凉就感冒?
songshuhui 2008-9-2 15:02
BOBO 发表于2008-07-7 星期一 9:06 分类: 健康 , 医学 | | 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昨晚睡觉着凉感冒了之类的说法。但且慢,着凉就是感冒吗?两者是等同关系吗?如果不是,那着凉能引起感冒吗?看似稀松平白的话题,其实有待深究一番。 首先从概念来判断,着凉也称受凉,即身体感受到凉。这里的凉可以看作由外界较大的温差变化引起,比如夏日的晚间睡眠,同白日相比温差能达 10 度,而如果不注意保暖,便容易着凉。而在寒冷的冬日,室外活动时若穿衣保暖不够,也会因气温过低而着凉。而着凉的后果可能有很多,比如冷的发抖、打喷嚏、鼻塞不畅、拉肚子等等。 那什么是感冒呢?感冒一词极具中国特色,据说这词发端自南宋的官场。当时的馆阁(中央级学术机构)也有值班制度,但基本一夜无事。为了开溜,他们约定俗成的在登记簿上把原因写为肠肚不安。而一位名叫陈鹄值班新丁,偏不遵照惯例,标新立异的写上感风二字。到了清代,感风进化为感冒,也即身体感受到疾病症状的全面爆发。 的确,咽喉发干、鼻塞、咳嗽、打喷嚏、头痛等感冒症状的确够全面,让人够难堪。感冒是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是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说其是传染病,是因为感冒实际上是由病毒的入侵引起的,病毒还能继续四处传播,比如喷嚏或说话时的飞沫,和别人握手等。在身体过度疲劳、抵抗力降低时,这些病毒便蠢蠢欲动,对你进行骚扰。他们有上百种之多,名称繁芜,诸如鼻病毒、腺病毒、轮状病毒等。而一般普通感冒 50 %是鼻病毒引起, 90 %的病人手上也能分离出这种病毒。虽是病毒一种,但这种病毒还算温顺,因此不必过于担忧。 从上面可以看出,着凉并不是感冒,二者不能对等。那着凉一定引起感冒吗?还是让我们看看科学试验怎么说吧。 1958 年,美国伊利诺州大学医学院的 H.F. Dowling 为了一探着凉与感冒是否确有干系,招募了 400 多名医学院学生做了个试验。首先让学生都先接触能导致感冒的病毒,接下来让其中一部分人着凉一下。有些志愿者穿上厚重的棉衣身处极低的温度下,有些则穿着内衣处在舒适的温度下,另外一些就让他们感受下酷暑的滋味吧。结果有趣的是,所有人感冒的几率是一样的。换句话说,让你感冒的关键,并非在于你是否着凉,而是因为你接触到了这些病毒,才让你感冒的。 1968 年,美国一位道格拉斯( R.G. Douglas )医生则在德克萨斯州犯人身上进行了类似的试验。他先把病毒放进犯人的鼻子里,然后让他们身处严寒之中,穿着不同数量的衣物保暖。为了进一步验证着凉受冻是否会感冒,还让一部分头发湿漉漉的。但无论怎样折腾,他们的感冒几率还是没差别。 由此看来,引起感冒的罪魁祸首是病毒,让你鼻塞流涕、喷嚏连天的感冒并非着凉的得意之作。但着凉却能引起类似感冒的症状,这是为何呢?在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时,皮肤表层的感受器会感受到这种凉意,然后紧急报告给大脑中枢司令部。司令部便会下达指示,发出打喷嚏的指令,同时皮肤毛孔收缩,鸡皮疙瘩也冒出来了,或许你还会不由自主的打哆嗦来与这种冰冷对抗。 此外,感冒在寒冷的冬天更多见,也会让人联想:着凉受寒与感冒是相关的。其实另有蹊跷。一般说来,当空气湿度达 50% 以上时,感冒病毒可迅速死亡,但冬天的干燥恰好为病毒提供了舒适的环境,这大大延长了病毒在体外的存活时间。此外,冬天外出活动减少,人都瑟缩在温暖的室内,封闭的环境加之不流通的空气,则更易让感冒患者身上散布出来的病毒,在空气中能生存较长时间,传染给别人。 标签: 健康 , 医学 , 科普
个人分类: 健康|1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退行性关节炎和我的爸爸
songshuhui 2008-9-2 15:01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2008-07-8 星期二 7:07 分类: 健康 , 医学 | | 一、爸爸 爸爸是个会生活的人,什么都好奇,什么都干得津津有味。他夏天在高尔夫球场上闯荡,冬天驰骋雪场,夜里凿过冰窟窿钓鱼,天不亮的清晨就以擦车为乐 四年前离开北京,在机场我哭得惊天地泣鬼神,爸爸一拍我肩膀说:走吧。我只当是对我所迷恋的过去的一个诀别。走了才明白,那个时刻,却是意识到父母老去由不得我控制的开始。之后七次回家共一百三十天,其间见证了爸爸第一次把玩老花镜,见到他第一颗假牙突兀地支在水杯里,第一次看他吞下高血压药片,第一次听他说机会留给年轻人你老爸明年就五十了。这句话犹似在耳,然而,十年就这么过去了。 前年回家,爸爸下楼时很反常地往电梯走,我撒欢地奔下楼,冲他得意狂笑,说:你坐电梯好慢啊!爸爸说:别人告诉我下楼梯其实对膝盖损伤挺大。我听了,话就都梗在嗓子里。那年,爸爸开始膝盖疼。这是我第一次听说退行性关节炎( Osteoarthritis )。 二、人体的失误设计 膝盖是人体承重最大的关节之一,这是我们抛弃水的浮力登上陆地,以及直立行走的代价。有一种假说,称在进化上最新改变过的身体构造是安全系数最低的结构,这可能是膝盖如此脆弱的原因。 退行性关节炎是关节炎中最常见的一种。 Osteoarthritis 这个词由希腊语 osteo (骨骼的)、 arthro (关节),和 itis (发炎)组合而来,尽管它其实并不涉及多少炎症。英语又谓之退行性( degenerative arthritis ),顾名思义,关节软骨经长年累月磨损,人的新陈代谢能力却日渐低下,导致软骨和滑膜液入不敷出,难怪英语中还将之形象地称为磨损和撕裂( wear and tear )的关节炎。起到缓冲作用的软骨垫子和润滑液失去了,骨骼相互摩擦时便只能干磨,就会发炎;同时,关节拼命弥补损失,软骨、骨骼、滑膜、韧带和肌肉细胞都活化和更新起来。通常情况下弥补救援是得力的,但有时这个修复损伤的美好愿望竟被演绎为过犹不及,以至骨骼边缘增生出新骨骼骨赘甚至骨刺,原本灵活的关节就变得愈发僵硬甚至疼痛。所以,虽谓之退行性,实则退行加增生。之后,人的活动受限,局部肌肉会更加萎缩,韧带和关节软骨更没有弹性。值得一提的是,在亚洲人里相对少见,但其实退行性关节炎也包括髋关节,它是人体另一脆弱之所在。 早年,人们只关注疼痛症状并将它作为诊断标准,后来科学家发现, X 光可以检测到由于发炎和增生而导致的关节间隙变窄(如图),在人群中,这种结构变化比症状的出现更为普遍,于是 X 光检测便成为是否患有退行性关节炎的另一标准。据统计, 65 岁以上的人中 80% 人的骨关节存在能被 X 光检测出的退行性关节炎症状。 二、我能怎么办 以前每次回家前,我都会问爸爸要我带什么,他的答案一直是中国什么都有,什么也不用。去年临走,爸爸问我美国有没有治退行性关节炎的保健品。那天我把药店某种 葡萄糖胺 + 软骨素 +MSM 拿光了。我在黑黑的街上走,心里很迷惘。 插说一句妈妈,她苗条美貌,身体健康( 60% 人的退行性关节炎和遗传有关,即不是所有人都会得),却总能做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我数次回家,花样翻新地给二人带礼物,结果妈没有一次正眼瞧过她那份,总是要把爸的分了一半去,包括我给爸爸的治关节炎保健品。我嗔怪他说,你就不能给自己多留点么?爸总很满足地笑说没关系,然后立刻就把话题转走了。于是,要保证爸爸,措施是双份 葡萄糖胺( Glucosamine ),其分子结构是葡萄糖和谷氨酸的结合,是制造粘多糖的前体,也就是软骨形成和修复的重要原料。人体产生葡萄糖胺的速度会随年龄增长而减慢,这是关节软骨再生减慢的原因之一。从前氢氧化形式的和硫酸盐形式的都曾被试验于退行性关节炎治疗,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后者更佳。在实验室中,葡萄糖胺是从虾、蟹等海洋生物的壳里提取的。软骨素( Chondroitin ),在软骨中可以保持住水分子,组织有了水,就有了弹性。另外,人们相信它们能促进蛋白聚糖这种软骨原料的合成,并阻止软骨被一些蛋白酶分解。二甲基砜( Methylsulfonylmethane , MSM ),研究不如前二者深入,被认为有消炎作用。 就像其他众多流行病学普查一样,科学家几乎能对任何一次葡萄糖胺试验挑出设计上的毛病,即使不考虑那些带有倾向性的、刻意夸大疗效的案例,许多试验仍然对照不严格、历时不够久、并非双盲(指试验期间病人和医生都不知道服用的是安慰剂还是试验品),或对中途退出的病人缺乏科学考量人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美好愿望和渴求,对常见但是难于治疗的疾病总是勃勃野心超过科学证据。即使忽略这些试验疏漏,结果仍不乐观: 2001 年业内最受尊敬的药物咨询杂志《医学通讯》表示对葡萄糖胺疗效持保留意见; 2006 年《新英格兰》杂志称任何葡萄糖胺保健品对关节炎症状都没有效果,却鼓励人们进行 3 个月的尝试治疗; 2006 年,美国国家健康学会( NIH )对 1583 名病人进行调查,未发现葡萄糖胺 + 软骨素组合比安慰剂有任何优势,然而其他医学人员马上指出该试验只针对了疼痛轻微的一类患者,且试验中人们对安慰剂的反应也诡异,最明显的漏洞是,他们甚至没有使用已得到广泛承认的硫酸盐葡萄糖胺,却使用了早已被摒弃的氢氧化葡萄糖胺;接着,有人对疼痛程度由中等到剧烈的人做了统计,数据显示葡萄糖胺组合对该人群确有去痛效果; 2007 年,《药物与衰老》杂志刊文,措辞保守,称葡萄糖胺和软骨素结合可以缓解疼痛症状的事实仍存在争议,可能可以修复结构损伤,减缓病症恶化;各个结果如此大相径庭,后来好不容易 NIH 有一篇荟萃分析( Meta-analysis ),却把近三十年、历时 4 个星期至 3 年不等、口服和注射葡萄糖胺的研究混成一锅粥于是我们就不奇怪,为什么三十年来,医生都只能无奈地给出模棱两可和不痛不痒的建议;葡萄糖胺 + 软骨素组合在美国也只能和众多中药一起,始终如一地躺在保健品架子上。 毕竟曙光是看到了,然而潜在的副作用又让人放心不下。部分研究显示,长期服用治疗剂量的葡萄糖胺可能导致嗜睡、头痛、失眠和消化系统疾病;在少数人中,葡萄糖胺组合提高了血压和心率;另一项顾虑是该化合物也许会加重糖尿病人本来就有的血糖和胰岛素问题。 然而,不管科班研究结果如何,在我自己对爸爸进行的试验中,试验对象说有效。哪怕是安慰剂我也不管了。也许对于很大一部分患者来说,情况都是这样吧。 这时想起大学时的体育老师要我们提醒长辈,适当做下蹲运动,因为人老先老腿,说的该是膝盖的意思。可是羞于表达感情的我,不想让爸爸认为我对他的衰老有所觉察的我,却从不能说出这些话来。 生命在于运动仍是硬道理。要加强局部的肌肉锻炼,因为肌肉强壮便可以分担膝盖的压力;要做走路、游泳等有氧运动,它们加快血液循环,加快代谢,便可以加速软骨再生(爸爸,你就不要再打网球了吧);运动前要做准备活动,因为关节和半月板损伤是退行性关节炎的重要诱因。不要长时间蹲着,这时膝关节承重比直立大很多,爸爸自己也说下蹲久了膝盖会疼;不要长时间站立或坐着,让膝盖持续受某个方向的力;这次回家,爸爸,我不想让你拎我的大箱子。 前几天,爸爸上线说:臭臭不要累着了。一年 365 天,他这句话至少要说 200 遍。我即草草应付一句,并说:那你也不要上班了。谁料爸爸一听,非常高兴:恩,好,我明年就不上了。回家做农民,种绿色蔬菜给你吃!爸爸该是相信他仍是我的终极保护者,而女儿我终究还是需要很长时间来接受爸爸也会变老的事实吧。 1. Richy F. et al.. Structural and symptomatic efficacy of glucosamine and chondroitin in knee osteoarthritis: A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2. Clegg DO et al.. Glucosamine, chondroitin sulfate, and the two in combination for painful knee osteoarthritis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4:795-808, 2006. 3. Update on glucosamine for osteoarthritis. Medical Letter 43:111-112, 2001. 4. Hochberg MC.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for knee osteoarthritisStill no resolutio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4:848-850, 2006. 5. Biggee B, Blinn CM, Nuite M, Sibert JE, Mc Alindon TE. Effects of oral glucosamine sulphate on serum glucose and insulin during an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f subjects with osteoarthritis. Ann Rheum Dis. 2007, 66 (2): 260-262. 6. Bruyere O., Reginster J.Y. Glucosamine and chondroitin sulfate as therapeutic agents for knee and hip osteoarthritis. Drugs Aging, 2007; 24 (7): 573-580 葡萄糖胺作用机理文献,略 标签: 健康 , 医学
个人分类: 健康|1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7月26日将永载松鼠会史册
songshuhui 2008-9-2 14:14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2008-07-31 星期四 8:40 分类: 健康 , 医学 , 奥运 , 生物 | | 相关链接: 7月26日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By 小姬) 7 月 26 日 将永远载入松鼠会史册。这一天, Yami 申请变成松鼠(未遂),松鼠会首脑一干人等在密闭食店聚众烤鱼。鱼据说没有吃饱,倒是全体被一氧化碳喂饱了,差点断送了中国科学普及之未来,也差点让桔子失去了组织。首脑们在北京一氧化碳中毒的消息通过互联网迅速传遍祖国各地及传到地球对面的美国,他们的头痛恶心都牵动着众人的神经。猛犸在回顾这一天时语重心长地说:腐败也是有风险的。 医生李清晨特命桔子笔录 7.26 事件始末,他的专业贴请见论坛(呃,他还没有发)。 束手就擒吧,一氧化碳 花开两朵各表一只,松鼠首脑安危暂且搁置,话说一氧化碳( CO )乃 三无 气体(无色无臭无味),身轻如燕,标准大气压下一升只重 1 克 多,勉强溶于半浴缸 44 升 水。是美国国家消防协会记录在册的危险分子,出入需佩戴 图一 所示标牌 (看不到的这里请:lh3.ggpht.com/comosum/SJEIz2T6wVI/AAAAAAAAAEE/f57zkBqG46s/ co.JPG?imgmax=512 ):蓝色代表害人程度,专营麻醉甚至能毒死人的氯仿是 2 级,要犯 CO 达绝顶 4 级(个别记载为 3 级);红色即纵火倾向,同样具最高可燃性,竟在汽油之上。 历史中, CO 于 1776 年第一次在实验室被抓获归案,却被当成氢气( H 2 )一直烧了近 25 年,原因是发现它的那位法国化学家犯了我中学时常犯的错误 仅凭燃烧时呈现蓝色火苗便错将 CO 当 H 2 。 1800 年英国人正式八出 CO 阶级成分为 C 与 O 。半个世纪又是转瞬一挥间, CO 毒性被彻底揭露,为此一条无名的英雄小犬献出了宝贵生命,它的血液随生命终结绽放出绚丽的特征性樱桃粉色,这是专门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 Hemoglobin )惨遭 CO 绑架变成碳氧血红蛋白( Carboxyhemoglobin , COHb )的结果。 人体中 CO 由血红素( Heme )降解产生,含量极低却行使传递神经信号的重要职能。 正常大气中约占 0.00001% ,即使在其主要来源的火山气体中也只占 0.01%-2% 。 2004 年 CO 接受正规劳动改造,获美国食品安全局许可摇身变做食品密封保鲜业之第一气体。同 1846 年牺牲的实验小犬一样,肉食中的肌红蛋白也由于捕获 CO 而永葆粉红欲滴,并免遭与 O 2 结合再被氧化为褐色的厄运。 以下内容未成年人须有家长陪同观赏 如同氰化物、砒霜等历史悠久的毒药, CO 也曾是人们自杀首选。在汽车尾气净化器面世之前,摩托车排气中 1/4 为燃料不完全燃烧生成的 CO ,只需趴在排气管道口即可施行自杀。现代净化器去除了尾气中 99% 的 CO ,传统自杀方法即难度加大,几近失传。 警告终止 CO 作案过程回放 2008 年 7 月 26 日 晚八时许,就在松鼠们聚精会神钻研烤鱼蛋白如何变性时(现场直播请看这里: http://songshuhui.net/forum/forum-4/topic-128/page-1 ),凶犯 CO 已于无色无臭间弥漫于空气之中,并潜入各位松鼠的中央神经系统和血液。松鼠体内越来越多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被 CO 傍上了。 血红蛋白( hemoglobin )是血液中的运氧小抓车,一车能抓 4 颗氧,就顺着血流将不易溶于水的 O 2 分子抓到身体各处去干活。但是 CO 却比 O 2 容易抓 240 倍,跳上车就挤了 O 2 的位置。更过分的是, CO 到站还赖着血红蛋白不走,并纠集同车 O 2 一起不走,于是没人下车干活,松鼠们体内各组织缺氧。肌红蛋白( Myoglobin )被 CO 纠缠的原理与血红蛋白大致相同,后果是心输出量减少并造成脑缺血,松鼠们的大脑缺氧加剧了。他们开始头痛、恶心、气短、心跳加速根据作案时间和松鼠病情,桔子推断现场 CO 浓度大致为 0.01-0.04% 。庆幸的是受害松鼠中毒记录中并未查到任何昏迷迹象(通常,严重后遗症只伴随昏迷而产生),否则智力受损,还需烦劳众读者给松鼠科普。 当晚甚至第二天早晨,松鼠中还有零星的头痛报道。这是由于叫 CO 下车(车: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实在太难了,需要许许多多清新空气逐渐把小抓车从 CO 手里抢出来。有的时候肌红蛋白慢慢放出 CO ,会被血红蛋白再傻乎乎地半路劫走,于是更加延长了身体恢复的时间。 中毒小贴士:要达到 7.26 事件中松鼠中毒同样标准有多种途径:可降低 CO 浓度并延长暴露时间;或将 CO 浓度加大,则短时间即可生效。 不给 CO 作案以可乘之机 CO 是有犯案前科的。 1921 年的《美国眼科杂志》记载了这样一桩鬼屋事件,夫妇俩搬入新居,却开始频频头疼恶心,并听到奇怪的脚步声、夜里看到神秘黑影。可怕的是,这幢私宅的前主人也曾有如此的闹鬼体验。科学是伟大的,那是一个人们开始不相信有鬼的年代:原来,壁炉破损,该走烟囱的毒气全部灌在了屋里鬼屋竟是 CO 屋。 然而时至科技发达的今天,美国每年仍有约 4 万人因 CO 中毒而就医,其中大部分由在不通风的室内燃烧燃料造成;在中国的灯红酒绿下,松鼠们又被 CO 骚扰。 当时有人对我自称去急救了。我害怕了。幸好有猛犸沉着地说:告诉他们放松,进氧舱就没事了。当然事后真相大白,据说中毒松鼠当时正在路边晾着自己疼痛的脑袋吃着沙冰,阅读我焦急的短信笑做一团。请当事人偷偷抚慰一下我受伤的小心灵 不过话说回来,松鼠们和猛犸是对的。奥运期间不能在户外吃喝,不管欣欣然或硬着头皮,我们还是要支持这个决定。在室内用火不可避免时,请给 CO 飘出房间的自由;如果怀疑自己被 CO 缠上,赶紧出去透透气吧;实在不行,像猛犸说的,放松并求救于医生。(如果对吃饭的室内环境没把握,您最好别给自己添乱了) 我告诉实验室希腊人,我要紧跟美国小树丛总统的脚步回到北京去啦,她说:相信我,北京会像过节一样的。我希望这过节一样能将所有人的委屈和不快一笔勾销,希望大家身体健康。 标签: 化学 , 医学 , 奥运 , 生物
个人分类: 健康|1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运动员赛场受伤怎么办?
songshuhui 2008-9-2 10:54
BOBO 发表于2008-08-17 星期日 9:16 分类: 健康 , 医学 , 奥运 | | 奥运已开赛,在欣赏运动员摘金夺银时,不知大家有注意那些受伤的运动员?他们的处置又是怎样的呢? 要知道,运动场上,急性受伤事件并不少见。大致说来,一般多发于以身体有接触的大球类项目。如足球、篮球等对抗性赛事。其他诸如跳水、乒乓、射击、体操等更讲求技术的项目内,除外竞技技术动作失误或发生意外,一般不会发生受伤事件。举例来说,在 10 年前的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正在进行跳马比赛赛前热身的桑兰,因外队一教练的探头干扰,导致其动作变形,发生意外,摔下跳马。 在足球比赛里,双方 N 多队员奔跑的目的,便是争抢那圆滚的皮球。高强度的身体对抗在所难免,高速奔跑及冲撞挟持着巨大的动能,在双方队员相撞的瞬间,一股脑的作用于接触部位。更有内心阴暗、心狠手辣的球员,会做出恶意铲人或踢踏动作。皮开肉绽,肌肉关节剧痛,倒在地上一副死相自然十分常见;有时运动员便直接报废小腿骨折、韧带断裂,与球赛说 bye 。 伤病如影随形,若不及时进行判断处置,场上很可能因此而缺了一名猛将。在瞬息万变的赛场上,这无疑是对整支队伍的当头棒喝,比分也很可能被对手改写。因此,快速准确到位的处置受伤运动员病况,成为摆在运动医学专家面前一道门槛。于是,医疗用途的新玩意,开始在赛场上大展拳脚。从订皮机到皮肤粘合剂,从止痛喷雾剂到速效止血粉。 订皮机听上去像恐怖电影里才会有的名词,说的正宗点就是皮肤缝合器。作为外科吻合器械一种,其长相和工作原理均酷似订书机,所以得了订皮机的名号。用订皮机闭合开裂的伤口,自然比传统的针线的缝合快的多。此外,针线还需穿透皮肤,这种痛不可小觑;而选用医用钛合材料的缝合钉,只是将伤口皮肤聚拢一起,不但减轻疼痛,伤口疤痕也小,愈合也快。 对付几厘米以上的大伤口,订皮机是上佳选择,可面对头球争顶引起的眼角小撕裂伤呢?要知道,大牌球星可不想被毁容或留下伤疤,一种叫做皮肤粘合剂(组织胶水)的新玩意此时派上用场了。简言之,皮肤粘合剂就像用于日常修补用的 502 ,是粘合皮肤的好手。将粘合剂涂抹伤口二分半钟后,就能将伤口闭合。闭合后的皮肤表面相当于缝线七天后的状态,更不会留下难看的疤痕。由于含有 2- 乙基氰丙烯酸酯这种化合物,因此粘合力极强,在干燥过后也不会变硬,有效避免创口突起,自然备受队医和球员钟爱。 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球员受伤倒地,队医们向其伤处一阵喷洒,一股白色雾气升腾,而后球员又生龙活虎的回答场上。这一阵喷雾叫冷喷雾,是由氯乙烷冷喷雾剂所引起的。作为一种麻醉药物,氯乙烷沸点为 13 度,极易蒸发并吸收热量,能迅速降低伤处温度。它能收缩毛细血管,使局部组织冷冻而失去感觉,缓解急性肌肉扭伤引起的疼痛症状,是每一位队医手中的必备器械。 此外,一种能快速止血的粉末也逐渐兴起。面对出血的伤口,伤口闭合是根本,止血则是关键前提。过去,这种神药多为军用,现在则逐渐民用化了。这种粉剂能直接作用伤口,选择性的吸收血液中的水分子,而不吸收血液中其他成分,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浓缩。同时,吸水后产生的热量增强了血小板的凝聚速度和凝聚能力,从而达到快速止血。 (简文已发表在2008-8-17《新京报》茶座版) 标签: 医学 , 生物
个人分类: 健康|1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小分队作品:包皮,切,还是不切(《新科学家》译稿)
songshuhui 2008-9-2 10:49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2008-08-21 星期四 10:27 分类: 健康 , 医学 ,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 | | 包皮环切术的真专家和假内行之间展开唇枪舌战。薇薇安 马克斯进行深度调查。 署名人:薇薇安 马克斯,格拉汉 劳顿; 译:BY 【 科学松鼠会 之 小红猪小分队 出品,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设想一下,存在某种快捷简单的外科手术,实验结果表明,它能给你新出生的孩子终生 HIV 防御能力,也许还能抵挡各色性传播疾病,甚至癌症。这手术只有轻微的疼痛,少量的流血,偶尔会出岔子,但出现严重反作用的风险微乎其微。你是否会选择它?我猜你多半会。可是,等你发现其他实验的结果认为这项手术的益处很有问题,而且它还牵涉到切掉你孩子阴茎的一部分,这时候你又做何种感想呢? 简单来说,这正是新生男孩父母所面临的两难问题。据风头越来越劲的男性包皮环切术鼓吹者说,切掉一截包皮是有史以来最有效的公众卫生手段之一,应该像疫苗接种一样成为常规。反对者则说,且慢。反对者坚称环切术并无医学上的好处,而且还要毁坏男人的性生活。类似的争论持续了几十年,但近期就环切术在阻止 HIV 传播中扮演的角色方面的发现,让包皮或是没有包皮又回到了公众卫生的议事日程中。 据伦敦卫生学和热带医学学院( 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Tropical Medicine )的海伦 维斯( Helen Weiss )说,全世界有大约百分之三十的男人做过环切术,因而环切术很可能是地球上最普遍的外科手术。大多数环切术的原因是文化和信仰,不过在医学领域内推广此项手术以提高卫生和防止感染也已有时日。 环切术鼓吹者的最新发现是防止 HIV 感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美国泌尿学家阿隆 芬克( Aaron Fink )注意到非洲 AIDS 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没有做过环切术(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vol 315, p 1167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成堆的实测证据表明,做过环切术的男人倾向于较低的 HIV 阳性概率,到两千年的时候,这项结果得到了广泛的接受( AIDS , vol 14, p 2361 )。 不过,我们所需要的是大量随机临床实验结果,以此证明环切术能保护男人对抗病毒。这方面的首个研究于二零零二年开始产出数据,实验地点为橙子农场( Orange Fame )南非靠近约翰内斯堡的大型城镇。照计划实验要进行三年之久,但被提前结束,因为半途分析表明环切术将 HIV 感染率降低了百分之六十这样的结果让实验的领导者,法国国立健康与医药研究院( INSERM )的贝尔特朗 奥夫列特( Bertran Auvert )把环切术比作效率极高的疫苗( PLoS Medicine , vol 2, p e298 )。 另外两次规模更大的实验,一次在肯尼亚的奇苏穆( Kisumu ),另一次在乌干达的拉凯( Rakai ),也都由于压倒性的正面结果而提前中止。这两项研究在《柳叶刀》杂志上登出时( vol 369, p 643, and p 657 ),与之相配的编者按称之为 HIV 预防的新时代( The Lancet , vol 369, p 615 )。奥夫列特的计算认为,二零零六年到二零一六年之间,环切术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内可以预防三百八十万起感染和五十万起死亡,到二零二六年可累计防止五百八十万起死亡( PLoS Medicine , vol 3, p e262 )。 环切术主要保护异性间性交中的男子,同时也惠及女性。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院( US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的安东尼 佛西( Anthony Fauci )他帮助奇苏穆和拉凯的实验筹集资金对此发表评论道,初期的好处是男性 HIV 感染者的减少,但环切术也能让那些 HIV 主要通过异性间性交传播的地区内的女性感染者减少。 说到这里,环切术究竟是如何抵御 HIV 的呢?据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University of Sydney )的分子生物学家,同时也是环切术的主要支持者,布莱恩 莫里斯( Brian Morris )解释,包皮内衬正是我们的弱点。病毒难以攻破包皮外表面的角质化皮肤和阴茎本身,但包皮内表面缺少角蛋白,并且堆积有大量 Lngerhans 这样被 HIV 当作进入点的的免疫细胞。这让包皮内衬变得非常,非常易受攻击,莫里斯如是说。 HIV 长驱直入。 非洲实验鼓励了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和联合国 HIV/AIDS 联合计划( 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AIDS , UNAIDS )进行规划,帮助非洲国家在成年男性中开展或是推广环切术不过他们也特别提请注意,环切术并不能让男性免疫,伴侣间依然应该进行安全性行为。这是进行预防的大好时机,特别是对于高 HIV 流行性的某些非洲地区而言,哈佛公众卫生学院(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的流行病学家,美国国际发展处( U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 USAID )的前全球 HIV 顾问,丹尼尔 豪普林( Daniel Halperin )说。叫我说,这是二十年来最伟大的医学发现,旧金山市健康部门主持性传播疾病预防和控制事务的杰弗里 克劳思纳这样说。 然而,就环切术所涉及的各种事情而言,它们或许都没有初看时那般确定让我们先从实验本身说起。许多批评者认定实验的设计和执行导致了不确定性,环切术在真实世界中的有效性或许根本比不上基于实验结果的预测( Future HIV Therapy , vol 2, p 193 )。举例来说,众所周知,由于结果太好而过早结束的临床实验往往对有效性估计过高( The Lancet , vol 368, p 1236 )。很多研究者认为,如果实验做满三年而且一直继续下去的话,更多接受过环切术的男人可能被病毒感染。 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院( Pasteur Institute )的米切尔 加鲁涅认为,与此类似的各种因素使得环切术和疫苗之间的类比有着高度误导大众的可能性。十八个月内,百分之六十的减少,这和疫苗提供的近乎于百分之百的抵御能力迥然不同,更说不上在一生的性行为中保护男性个体( PLoS Medicine , vol 3, p e78 )。他还就对于研究结果的一般化提出异议,指出在某些国家首当其冲的是喀麦隆、莱索托和马拉维,事实恰恰相反( African Journal of AIDS Research , vol 7, p 1 )。 除此之外,对于环切术是否能够保护女性也颇有争议。在今年早些时候的一场重要 AIDS 研讨会上,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的小组报告,已经接受过环切术的男性,如果他们呈 HIV 阳性,那么其伴侣受感染的几率较高。据小组领导者玛丽亚 瓦沃( Maria Wawer )认为个中原因是一些伴侣在环切术伤口愈合之前,过早进行了性生活,这使得女性暴露在含病毒的血液之中。 当然了,环切术无法保护 HIV 阳性的男性,但如若环切术成为主流,这些男性恐怕也会去做环切手术:或许因为他们不知道已经已受感染,或许因为没有经过环切的阴茎将成为 HIV 阳性的标志。 另外一件要害怕的事情是,环切术可能会鼓励高危性行为,因为男性或会产生错误的安全感,甚至觉得自己拥有免疫力,可以停止使用安全套。奥夫列特的小组估计此项作用将使环切术的有效性从百分之六十降至百分之五十( PLoS Medicine , vol 3, p e517 )。另一模型的结果是,如果百分之四十接受过环切术的男性明显加强高危性行为频率的话,那么环切术的正面效果将被彻底抹杀(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DOI: 10.1093/ije/dyn038 )。话虽如此,一项在肯尼亚进行的真实世界研究表明,新近接受过环切术的男性并没有更多进行高危性行为,例如不使用安全套( Journal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s , vol 44, p 66 )。 非洲进行环切术的争论持续之时,在西方世界又展开了第二场辩论。如果环切术在非洲成为了对抗 AIDS 的有效武器,那么是否应该在其他各处推而广之? 双方都缺乏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豪普林说,流行病学意义上的极大地域差异意味着无法直接将非洲的发现应用于其他地区。 举例来说,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HIV 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异性间的性行为;但是在发达国家中,主要传播途径是男性间的同性性行为、卖淫和注射毒品。这让仅能保护异性间性行为中男性的措施的公众卫生价值变得疑问重重。更有甚者, HIV 在西方的流行程度远逊非洲,支配性的亚种是 HIV B ,而非 A 、 C 和 D 这些因素对环切术的效力有着未知的影响。关于西方 HIV 和环切术的观察研究为数不多,结果也莫衷一是( PLoS Medicine , vol 4, p e223 )。 去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CDC )对 HIV 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证,结论是没有足够理由在美国全境推广此项手术,但高危男性或可选择进行环切术。纽约市的健康管理部门也在考虑是否需要提倡环切术。 不过, HIV 还不是鼓吹者认为男孩应该进行常规性环切术的唯一原因。他们指出,大量且持续增加的证据群尽管多数尚存争议,而且没有任何一项源自随机受控实验说明,环切术能预防许多其他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从轻度泌尿系统感染到癌症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比方说,一些研究表明,接受过环切术的男孩罹患泌尿系统和肾脏感染的几率较低。其他研究发现未接受环切术的男人患性传播疾病的风险更高,这些疾病包括衣原体感染、生殖器疣、疱疹、淋病、梅毒和软下疳。环切术还能预防包皮过长包皮太紧,导致勃起和排尿疼痛;包皮过长也是阴茎癌的重要致病因素。环切术还能提供对于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 )的防御能力,人乳头状瘤病毒也是阴茎癌的重要原因。一项最近的研究表明,未接受过环切术的男性罹患阴茎癌的可能性要高二十倍(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 vol 54, p 369 )。一些研究甚至证明,未接受过环切术的男性有着较高的性机能紊乱的比例。 总而言之,莫里斯说,每三名未接受过环切术的男性中就有一位迟早需要医疗介入,来解决通过环切术能够预防的问题。对各个年龄的人都有好处,他说。如果你没有接受过环切术,那么你就有了很大的公众卫生问题( BioEssays , vol 29, p 1147 )。也有惠及女性的健康益处。未接受过环切术的男性的女性性伙伴的子宫颈癌患病率略高,原因或许也是 HPV ,同时疱疹和衣原体感染的发生几率也较高。 好虽好,但医学权威依然不愿推广环切术。美国儿科学院(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正在关注 HIV 相关的数据,但其当前的态度是,环切术的潜在益处还不足以让它成为常规手术。与此同时,英国医学联合会( 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 )认为环切术的医学证据模棱两可。其他发达国家的权威也持有类似的态度。 如此谨慎态度的一大原因是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并发症多数都很轻微,例如流血、疼痛和麻醉的副作用。但并发症偶尔也会很严重:据记载有严重感染、外伤,甚至死亡的病例。并发症的原因无法枚举,这主要因为实施环切术的手术环境实在太不相同。 CDC 说,美国境内,百分之零点二到百分之二的环切术伴随有并发症,绝大多数都很轻微。 此种不确定性让环切术的相关成本和收益难以估算。举例来说,莫里斯认为对一千个男孩实施环切术就可预防一起阴茎癌,但别的研究却认为这个数字接近于三十万。 支持环切术的阵营近来风生水起,不过反对环切术的团体也有如雨后春笋,他们认为所谓的益处被过度放大,而风险则被过度低估。某些人认为对无自主能力的儿童进行环切术侵犯了他的人权。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反对环切术医生会( Doctors Opposing Circumcision )的乔治 丹尼斯顿( George Denniston )说环切术是在男子身体重要部分进行的伤害性切除。 环切术支持者说,反对者的基石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迷信。圣迭戈加州大学(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的性医学系系主任,欧文 戈德斯坦因( Irwin Goldstein )说,我觉得除了情感因素之外,根本没有证据能让人们说我们造成了伤害。 辩论牵涉到性爱时,往往变得喧闹无序,科学性上也混沌不清。据支持者说,环切术对男子性生活毫无影响,还能提升伴侣的感受。反对者的意见则彻底相反,他们说包皮是阴茎上的高度敏感部位,对于正常的性功能和行乐而言必不可少。说到这儿,科学也变得口齿不清。某些研究说接受过环切术的男性对于抚爱的感受性有所降低( BJU International , vol 99, p 864 )。不过,更多的研究,其中包括威廉 马斯特斯和维吉尼亚 约翰逊在其一九六六年经典著作《人类性反应》中所做的,认为阴茎感受性方面并无差别。近期的范例可见《性医学杂志》, vol 4, p 667 。 走出实验室,说法也一样互不相让。多数源自非科学性调查的信息倾向于证明论者成见。比方说,在一九八八年,环切术倡导者詹姆斯 巴吉尔( James Badger )说,在接受环切术前后都有过性行为的男子认为,接受之后的质量更高,而女人也认为接受过环切术的阴茎更有吸引力。可是,由环切术批评者克里斯藤 奥哈拉发现,女性压倒性地更喜欢纯天然的交媾( BJU International, vol 83, p s79 )。 性方面争论的最近一把柴由乌干达的环切术实验添加。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的罗纳德 格雷( Ronald Gray )带领的小组比较了由超过两千名男性构成的两个组:一个组中的男性在两年研究期的开始做了环切手术,另外一个组中的男性则一直不做手术。当男人们被问及性欲、功能和满意度时,研究者发现并无明显差异( BJU International , vol 101, p 65 )。 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多关于环切术对阴茎感受性的影响的直接数据,印第安纳州布鲁明顿市,金赛研究院( Kinsey Institute )的埃里克 简森( Erik Janssen )说。是否能认为补充形式的性刺激更具快感?我觉得这个课题上没有做过真正好的研究;要是有人肯出资,我愿意做这个课题。 就现在而言,围绕环切术的争论还在持续升温,双方各有偏见和混淆。我们最需要的是来自随机受控实验的确切数据。科学家心胸开阔,莫里斯说。咱们十年以后再看,要是有证据说环切术并无必要,我保证欣然收手。 薇薇安 马克斯是居住于纽约的作者。 原文 见此 标签: 医学 , 翻译
个人分类: 健康|1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蛋蛋也不能少!
songshuhui 2008-9-2 10:47
李清晨 发表于2008-08-23 星期六 9:22 分类: 医学 | | 上周来的一个患者, 9 岁男孩,隐睾。 我去采集病史,仔细查体后,问其父相关情况,这位衣着光鲜的农村爷们说:有一天,俺家孩子问,爸爸我跟别的小孩儿下泡子凫水,为啥别人都是俩个蛋蛋,我却只有一个呢? 我用最短的时间强压了一下怒火,并假装思考似的闭了一下眼睛希望眼睑可以刷去我目光的凌厉,硬挤出了一个皮笑肉不笑的微笑说:好,我知道了,麻烦你到办公室来一下,在病历上签个字。 昨天卫生系统联合纪检部门来医院暗访,一个护士长被逮了个正着说话时坐着说的,而且态度傲慢云云,现在待岗去了护理部,其职位由别人接替通报说的而已,我没核对真相。 所以,我即使很愤怒也必须摆出貌似和谐的表情还有假惺惺温和的态度。 我为什么愤怒 这爹当的也太混蛋了,没看到自己儿子缺个蛋蛋么!同事们说这个家长愚昧,我想的却是谁造成了他们的愚昧呢?我给不出愚昧的成因,我只能说说隐睾。 隐睾( cryptorchidism )也称睾丸下降不全( incomplete orchiocatabasis ),指睾丸未能按正常发育过程下降至阴囊底部。通常早产儿隐睾的发病率为 30% ,足月儿为 4% , 1 岁时为 0.66% ,成人为 0.3% 。这一组随年龄增大而递减的发病率能说明什么呢?睾丸是随着胎儿的成熟而下降的,且这一过程在生后仍未停止,只不过 1 岁后下降的机会明显减少罢了。所以如果您宝宝(当然是带把的宝宝)的睾丸到 1 岁的时候还没下降到阴囊,那就必须得到医院求治了。 好多隐睾之所以被延误诊治,就是因为隐睾似乎没影响孩子的吃喝拉撒甚至长体重和个头,所以家长即使发现孩子少了个蛋蛋,也没觉得是异常。 事实上隐睾分泌的雄性激素足可以维持男性的外部特征和性功能,但其生育能力却大受影响。双侧隐睾如果不治疗的话,几乎无生育能力,如果早期治疗生育率可达 40% 。单侧的隐睾 2 岁前手术,生育率达 87.5% , 3~5 岁手术,生育率达 57.1% , 13 岁以后手术,生育率达 54.3% 。这组数据提示的问题也很明显,即手术越晚效果越差。现在公认的手术年龄为2岁以前最适宜。 治疗方面除了主要的方法即手术而外,早期还可以考虑激素治疗,通过其内分泌系统促进睾丸下降。但多数时候,激素治疗效果不理想。那么对于那些通过激素治疗没能使睾丸下降到阴囊的患者来说,是不是这样的治疗就失去意义了呢?事实也并非如此,因为即使激素治疗没能使睾丸下降,但却可以使睾丸增大、精索增粗,从而有利于随后的手术。 手术也无法使全部的人获得生育能力,而且隐睾也可以有性功能,如果一个人根本不在乎是否有生育能力,是不是可以选择不做手术呢? 如何选择治疗方式,选择治或不治的确是患者自己的事,只是选择前必须得充分了解相关情况。因为隐睾带来的麻烦还不止不育这么简单。 睾丸肿瘤听说过么? 在 15~35 岁年龄组中,睾丸肿瘤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和脑肿瘤,居恶性肿瘤的第 4 位。虽然许多资料均提示其病因可能与睾丸创伤、内分泌障碍、遗传及感染诸多因素有关,但都缺乏足够证据。迄今为止,最具说服力的是隐睾与睾丸肿瘤的关系。早在 1942 年 Campbell 就报道每 20 只腹腔隐睾、每 80 只腹股沟隐睾中就有一只睾丸发生睾丸肿瘤(汤钊猷的现代肿瘤学第 2 版睾丸是论只的呀!),而亚洲的整体发病率仅为 1.0/10 万左右。 比较一下,危险了多少倍? 最后还是要叹息一声,因为即使做了手术使睾丸得以复位,也不能完全防止睾丸发生恶变,在这里手术的意义是可以更方便的观察睾丸,早期发现恶变。恶性肿瘤早期发现的意义就不必多说了吧。 标签: 不育 , 内分泌 , 医学 , 手术 , 激素 , 睾丸肿瘤 , 隐睾
个人分类: 医学|1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伟哥:从床笫到赛场
songshuhui 2008-9-2 10:43
伟哥:从床笫到赛场 BOBO 发表于2008-08-28 星期四 13:49 分类: 医学 , 奥运 | | 全世界男人,都知道伟哥一种蓝色小药丸是什么东西。若非脸皮够厚,一般人不会公开大谈其神勇。可近来在体育界,很多运动员却反其道而行之,莫非他们也 ED (勃起功能障碍)?可千万别想歪了,你看中的是它能助威床笫表现,运动员看中的则是它对运动爆发力和耐力的提升,助威赛场表现。 由美国辉瑞制药生产这种蓝色小药丸,叫做 Viagra ,中文商品名译作万艾可。伟哥这个名号,则是国人通俗而倍感亲切的叫法,问世 10 年来,不知挽救了多少沮丧男人。作为种瓜得豆的产物,伟哥成就了无心插柳式传奇。原本用以治疗心脏疾患的它,却让很多老翁的那话儿勃起。于是, Viagra 横空出世世间多了一种治疗 ED 的药物。作为一个合成词, Viagra 由 Vigor 与 Niagara 合拼而成,前者意为精力,后者则是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不难想象,伟哥意在让男性精力超群,如同奔泻的瀑布般直下九重。 你肯定会发出吊诡的疑问:助阵床笫的伟哥,真能有助于运动员摘金夺银吗? 伟哥如何让人勃发? 为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了解伟哥治疗 ED 的机理。伟哥的有效成分是一种被称为枸橼酸西地那非的物质,它能引起阴茎海绵体平滑肌松弛,血液便顺畅充满海绵体,引起勃起反应。此过程的关键在于,平滑肌的松弛必须依托一种重要的物质一氧化氮( NO )。 NO 能舒张血管,若含量升高血管则更加舒张。从理论上讲,血管舒张意味着血管内径增大,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血液便会增多,便能把更多的氧气送达肌肉,从而保证肌肉代谢的需要。 这无疑至关重要。 ATP 作为生物体内的直接供能物质,在人跑完一百米后便全部用完(大约 15 秒钟)。此后,产生 ATP 速度快但无需氧参与的无氧代谢开始运转,它的缺点却是产能少,而且会释放引起肌肉酸痛的乳酸。对短时、需爆发力的运动,如百米赛跑、举重、跳高等运动,无氧代谢便已足够。可面对万米长跑、自行车、划船等长距运动时,肌肉需要长时间持续供给 ATP 。此时的代谢便更多的是有氧代谢,扮演主角的自然是氧气。一旦保证了肌肉的粮食氧气,便保证了运动能力的提高,运动耐力的持久。由是观之,伟哥真不可小觑。 运动员真的吃伟哥? 早在 2000 年,美国人便给四条腿的运动员赛马服用伟哥。据纽约州赛马委员会透露,约有 3/4 的马匹尿液中伟哥检测阳性。他们认为伟哥能增强赛马心肺功能,从而跑的更快。而近几年,国际专业药检机构则在运动员的尿液样本里检测出了伟哥成分。位于美国加州的 BALCO 实验室,因专门为顶级运动员(如女飞人琼斯)提供营养补充剂而出名。老板维克多孔特信誓旦旦:我们这的所有运动员都服用伟哥。 问题是吃了伟哥,男运动员出现了身体反应,还能专心比赛吗?请放宽心。身体反应的前提是性欲激发,而在比赛场上,运动员可是精神高度集中,全心扑在运动上,因此根本不会有身体反应。 WADA,岂能对伟哥无视? 运动员对伟哥的趋之若鹜,引起了世界反兴奋剂组织 (WADA) 和一些科学家的关注,并出现了意见分野。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其分析实验室主任安东尼波切( Anthony Butch )对伟哥能提高运动表现持否定态度。他说道:理论上的可行性并不保证现实里的确定性。即便体内的 NO 比别人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是一名更优秀的运动员。由于运动员的血管都是正常的,所以很难预料伟哥舒张血管的程度。毕竟,作为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系统,人体自身具有强大的调节机制,不会轻易臣服于药物的作用。更何况,临场经验、心理素质等等都关系着运动员能否摘金夺银。 也有一些初步的探索试验,得出了运动员期望的答案。澳大利亚运动医学家帕里索托,在一番实验得出结论,任何持续超过 2 分钟的运动,都会在伟哥的助威下受益。一项实验表明,服用伟哥后的自行车运动员在高原骑 6 公里 ,可节省 15 %的时间,其运动能力甚至能提高 40% 之多。这无疑是震撼性的,在不分伯仲的终极对决中,即便 10% 的技能提升,便能让顶尖运动员更上一层楼。 也有专家表示,伟哥其实本不能增强运动能力,但却可能产生安慰剂效应。这一医学名词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其对此并不知情),而相信治疗一定管用,这能在心理上产生良好的积极效应。有时,这种效应甚至能达到 1/3 的药物治疗作用。简言之,这就像心诚则灵、信则有效你相信伟哥有用,它便有用。 运动员吃伟哥,说不定就是治ED 当然,某些运动员服用伟哥,目的可能的确很单纯。就像芬必得能镇痛、阿司匹林能解热抗感冒一样,吃伟哥就是治 ED ,而这三种药物都不是兴奋剂。毕竟,谁也说不准,运动员服用它的唯一目的可能只是增强床上表现而已。若人为肆意干涉,多没人性。更何况,床笫之欢的愉悦,保不准会让运动员赛场上斗志高昂,欢欣鼓舞,从而竞技水平更佳呢。 不过, WADA 也不是省油的灯。面对尿液样品中检测出的任何异常, WADA 都十分敏感。他们已着手组织科学家,研究这玩意是否能让运动员更高、更快、更强。如果回答是 yes ,或许它将被打入冷宫,列为禁药。好在 WADA 尚未给伟哥下禁令,并表示伟哥目前不在国际奥委会禁药名单,运动员可以在 2008 奥运会上使用。从目前趋势来看,伟哥很可能像棒球一样,在 2012 年退出奥运会。 科技助力奥运,大鱼菲利普斯可以穿着高科技的鲨鱼皮向金牌冲刺,其他人自然可以剑走偏锋,猛吃伟哥为自己助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运动员向生理极限的挑战也会永无止境。只要能增强运动能力,尝试一下总不为过。即便现有的科学只明确告诉我们:蓝色小药丸只在床帏间有作用。至于赛场表现,还是以观后效,期待一个准确而又毫无偏见的随机对照试验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缩减版将刊发于8月31日 《新京报》新知周刊茶座) 标签: 兴奋剂 , 医学 , 奥运
个人分类: 医学|11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书荐]谁说尸体不撒谎
songshuhui 2008-8-28 11:37
 9个月大的婴儿究竟是被野狗吞食,还是死于疯狂母亲的剪刀之下?尸骨无存的阿扎莉亚无法作证,她只留下一件撕碎的上衣和上面的斑斑血迹。   然后表演开始。陪审团、律师、媒体和市井闲人们夸夸其谈,而其中最庄严肃穆的脸蛋们,来自一个特殊的群体法医。法庭成了他们展示口舌之能的地盘,从英国远道来到澳大利亚的法医大名鼎鼎,口才出众。他和他的助手们三下五除二就让大多数人相信,这只是一起产后抑郁症患者对骨肉实施的血腥谋杀。   当然,他们并非浪得虚名之辈。作为控方证人,法医们运用科学套路,不但成功从一件上衣里推断出剪刀的形状和谋杀的细节,更从凶手的汽车里,找到了属于婴儿的血迹虽然不久后,这些血迹就被证明只是用于清洗汽车的喷剂而已。   《证据》的作者科林埃文斯不惜笔墨,描绘了这些不可一世的法医学家目空一切的姿态和斩钉截铁的控诉,以及人们对他们狂热的崇拜。然后笔锋一转,让我们看到,这些科学的信奉者,是如何用傲慢和狂妄来迫害无辜者,使他们蒙冤。   想必你还记得科学这个光辉的名词曾受过的追捧。这样你就不难理解,过去只靠着空口无凭的证人断案几千年的法庭上,突然出现奉科学之名作证的法医时,人们的崇拜之情。这种崇拜曾经在英国大法医斯皮尔斯伯里身上达到巅峰:这名戴着金边眼镜,目光坚定的病理学家,令所有被告闻风丧胆。陪审团对他的每一个字都当成真理,他一出现在法庭上,记者们就开始削尖铅笔拭目以待,而被告席上的犯罪嫌疑人,已经面如死灰,生无所望。   他作证时,更像是在演讲,精彩的发言往往使法庭上鸦雀无声,旁听者如痴如醉。当然,等人们发现许多通过他的精彩演讲而判断的官司原来是误判时,这位能人已经长眠地下。那些受他帮助而逃脱惩罚的杀人犯,则最终一个个被证明有罪,或者再犯血案。   人终有一死,无论是拿破仑,还是澳大利亚一名被野狗叼走的婴儿。如果不幸这一位是非正常死亡,那么,他们往往无法阻止法医们割开他们的皮肉,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   尸体从不说谎,法医则不一样。尽管没人能否认法医学为侦破案件带来的巨大利益,科林埃文斯还是力图让人们见识到,这个古老行当里以科学和真理之名做下的龌龊勾当。   最可怕的偏见往往披着科学的外衣。信奉科学的人们常常忘记,从事理性事业的,都是感性的人,无法摆脱人类本能带来的弱点:自负、偏执、贪婪。对许多法医学专家来说,他们的唯一任务就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寸步不让,不管对立的证据多么令人信服。   而公众往往被科学的光环唬住,他们着迷于一堆光怪陆离的科学名词,尽管他们一窍不通。利用这种盲信,许多法医成功地用口才和咄咄逼人的气势,迫使法庭颠倒黑白。这样的案件层出不穷,枪杀母亲的少年被无罪释放,吃人的恶魔一度逃脱法网,而杀死妻子的辛普森先生居然堂皇地坐在电视台谈论自己的清白。   替罪大恶极的罪犯逃脱法律惩罚,是法医们的拿手好戏。这里面,有的是因为过度的自负,有的则只是因为,这样做可以赚一笔钞票看吧,在最神圣的地方,也有最肮脏的交易。   你会发现,成为一名法医曾经并不难,那不需要你有医学学位,也不需要你经验丰富,而只需要你有一张好嘴,和一本医学科普读物。以至于《证据》一书的作者揶揄道,法医们不是靠学识和严谨作风,而是靠推销能力获得成功。   无数被人们奉为神明的大人物,最后都被证明是口若悬河的骗子和造假者。而那些被他们压得抬不起头来的失败者很讽刺,他们往往是严谨而有道德的医生和学者则往往木讷而呆滞,只会用干巴巴的语言来表达事实。   天晓得,动听的谎话远比木讷的真理受人欢迎。   陌生的科学术语、实验室里的显微镜和试管,再加上一片人体碎片,甚至一滴血。这一切为法医们笼上一种庄严肃穆的光环。而各色人等出现在这个舞台,俯在死者身上忙碌或上演诡计,并且左右人们的判断。   而对科学的信奉带来的是另一种危险,人们忘记了,最伟大的学者也会犯错误。而在法庭上,这样一次错误,往往意味着枉断是非。   历史泥沙俱下,法医学家们守着尸体世代争论不休,好在,时间流逝,所有的名声都是速朽的,而真相往往在多年后跃出水面。 《证据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法医学案例》(美)科林埃文斯著 毕小青译 三联书店出版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392.html
个人分类: 医学|1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哲学思维在医学中的运用(三)
lingfeng 2007-11-27 21:00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偶像李小龙 八.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个飞跃。认识的过程不是一次就完成了的,而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反复以至无穷的辨证运动过程。认识的辨证运动既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学习,也可以用来指导我们对疾病的认识。 认识的第一步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要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首先要重视感性材料的积累,掌握全面系统客观真实的感性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诊断活动中,首先要通过正确、系统地询问病史,作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来获得病情资料。其次要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这就要求我们运用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利用丰富正确的临床知识对病史、体征、检查结果进行加工,从而得出诊断。认识的第二步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当我们作出诊断之后,我们就应该根据诊断拟定治疗方案及实施治疗。认识运动不是一次就完成了的,而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新的实践和新的认识的反复过程。当我们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我们一方面还要继续搜集新的病情资料;另一方面根据治疗后患者病情的变化,来不断调整我们对病情的认识。很有可能,我们开始的诊断是错误的,这就要根据新的情况、新的认识推翻旧的诊断,重新作出新的诊断。这样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加深认识,才能最终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疑难病例尤其如此。 认识的辨证运动还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学习。一切的知识的最终来源都是实践,医学知识的来源即为医学实践。实践固然具有直观性、使人印象深刻的优点,但是费时多,且不能直接提供我们本质的、规律性的知识。因此,我们学习的主要对象不是直接实践而是间接的实践经验即书本上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系统、规律,学习起来费时少,效率高,可以使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较多的疾病。但是,它毕竟是一种间接的实践经验,因而缺乏直观性,使人印象不够深刻。这时,我们就需要进行实践。例如见习、实习,在实践的过程中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且这种学习过程应该是反复交叉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加深我们对疾病的认识。 九 . 矛盾分析法 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所谓矛盾,指的是事物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矛盾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矛盾可以分为外部矛盾即外因,内部矛盾即内因。在由许多矛盾所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各个具体矛盾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即为主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即为次要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观点可以用于指导我们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治疗的认识。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内在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两大因素之间,最为根本的是机体的内在因素。一个免疫力强、心理社会状况良好的人是不容易患病的。所以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相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机体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及其决定的对疾病的易感性,免疫力状况、心理状态等。遗传易感性在许多疾病的发生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素,然而有些人吸了一辈子的烟,而且每天吸烟量大,最后却依然健康得很,什么呼吸系统的疾病也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对肺癌的易感性低。我们研究疾病,一般都需要建立动物模型,然而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用来建立动物模型的,因为它们的“内因”决定了它们不会患某些疾病。当然,动物与人毕竟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是,就内因与病人有别这一点而言,它与某些人是一样的,即某些人不易或不会患某种疾病。动物也不易或不会患某种疾病,原因都在于他们与易患该种疾病的人的基因是不同的,是有差别的,只是这种差别动物更大些罢了。 我们知道,在病原体感染被视为重要致病因素的许多传染病中,大部分的个体感染病原体之后并不会发病,仅仅表现为隐性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流脑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因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也许有人会问:那些感染过病原体之后,隐性感染率明显低于发病率的疾病是否说明外因比内因更重要,更根本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我们把视野放宽一点,不要只局限于人类,就会发现:正是具有人的内因,才会易于发生该病。该种病原体感染另外的物种,它可能是无法发病的,而且在人类之中,有些人感染之后也不会发病,因为他们的内因决定了他们不易于患这种疾病。说得更简单、直接一点:如果没有人,又怎么会有人的疾病呢? 承认内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根本作用,并不等于否认外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外界因素,包括病原体,自然环境、有毒有害物质等,同样是疾病的发生所必不可少的,但是无论它们如何重要,也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内外因的辨证关系告诉了我们基因治疗具有不可限量的发展前途,它必将是今后人类医学发展的方向。虽然由于技术上的、伦理上的制约,基因治疗到目前为止还基本上处于实验阶段,但是,它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它可以通过改变人的内因而降低甚至消除对疾病的易感性,从而在诊断、治疗和预防遗传病和非遗传病的应用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内外因的辨证关系同样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不是生而平常的,正如尼采所说:“这世上最大的谎言便是所谓人人的平等。”这种不平等又突出地表现在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上面,因为上一代人的状况是我们所无法决定改变的,正如我们只有接受而无法改变历史一样有些人可能因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社会关系好,于是便产生一种坐享其成的依赖心理,觉得自己不必努力,仅仅通过继承也可以拥有美好的生活。有些人可能出身贫寒,又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可以依靠,便对生活失去了希望,觉得前途渺茫,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家庭的状况相对于我们自身而言,仅仅是外因,而我们自身的努力才是内因。只有我们自己的努力奋斗,积极进取才是成功的最可靠保证,才可以创造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真正有意义的美好生活。家庭和社会关系作为一种外因,固然可以促进或阻挠我们的成功,但是它的作用始终是有限的。正如古人所说:“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因为出身豪门而不思进取,最后一事无成,甚至万贯家财散尽,最终一无所有;因为出身贫寒而在逆境中奋起,最终取得骄人成就,这样的例子难道还少吗?更何况人的价值体现在劳动上面,人生的意义乃在于不断的自我超越。所以,任何的依赖心理和悲观的看法都是我们应该克服的、抛弃的。 矛盾体系中的诸多矛盾可以根据其重要程度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和解决的应该是主要矛盾。卡耐基告诉人们要养成的四种良好的工作习惯之二就是按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决定办事的顺序,在重要的事情没有做完之前决不做次要的事情,这便是首先要解决主要矛盾这一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应该怎样利用这一原理呢?首先,我们应该正确地找出事物的主要矛盾,然后,我们集中优势兵力来解决主要矛盾。一个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这许多种疾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在这许多种疾病之中,不同的疾病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其中可能会有一种疾病起着主要作用,它构成了患者痛苦的主要来源,并且它的存在促进了其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果该种疾病被治愈,其他疾病的病情也会相应缓解或消失。那么该种疾病便是主要矛盾,便是我们必须重点、优先解决的问题。同一个患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这些不同的征状、体征和检查结果从揭示疾病的本质,对于确立诊断的意义这方面来讲其重要性是不同的。那些对于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便是主要矛盾。例如:咳铁锈色痰与大叶肺炎,头痛、呕吐与颅内高压,脑脊液毛玻璃样改变与结核性脑膜炎。这些处于主要矛盾地位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便是我们学习,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分析检查结果所必需考虑的内容。 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怎样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从而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样,我们必须首先解决主要矛盾。例如,在急诊科抢救病人,当病人很多时,那些一声不响、一动不动的病人便是抢救的重点,是必须首先抢救的病人。任何一个临床专科都包括许多中疾病。但是在这许多种疾病当中,每一种疾病的地位也是不同的。那些发病率高,对人民的健康危害大的疾病,便是该科治疗和研究时的主要矛盾。例如传染科的病毒性肝炎,内分泌科的糖尿病,眼科的青光眼、白内障等。 首先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也可以用来指导我们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不同的阶段,我们都会有许许多多不同的事情要做,这其中就有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之分。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花在重要的事情上面,兼顾次要的事情,有时候甚至可以放弃次要的事情。 任何矛盾都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所谓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也就是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同时,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也具有共同的特点。所谓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任何事物的矛盾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且有与其他事物所不同的特殊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反映的是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反映的是事物的个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即任何事物都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同时,任何共性和个性的划分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学习疾病时,我们是从共性到个性的。例如,炎症和肿瘤各有其特点,我们总是先学习共性,即炎症、肿瘤、外伤等疾病的共同特点,然后才去学习具体某一种疾病的具体特点即个性。例如,急性炎症的特点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具体到一脏器的急性炎症,则它的临床表现除了红肿热痛之外,又有某一脏器的具体症状。如急性鼻炎有流涕、喷嚏、鼻塞等;急性喉炎有声嘶等。我们的学习之所以要从共性到个性,是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凡是某一类疾病所共有的特征我们将它记住之后,在分别学习这几种疾病时,就只需记住个性了,这样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记忆。 我们观察时则恰恰相反,是从个性到共性的。观察了一定数量的个性之后,我们就可以归纳出它们的个性。 正如前所说,共性和个性的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某一个特征在一小范围内可能是共性,放到一个大范围内就成为了个性了。例如:鼻炎的鼻部症状在各种具体的鼻炎如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慢性萎缩性鼻炎中是共性,但是放到炎症这个大范围内去看就成为个性了。我们在学习和进行临床治疗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要知道,即使是我们所学的任何一种具体疾病的临床的表现,我们学习的仍然是它共同的,典型的特征,是共性。某一个具体的病人患该病,它的临床表现既有该种疾病的共性,又有由该患者性别、年龄、职业、既往史、合并症、社会心理状况等一些因素作用而形成的个性。因此,他们患该病的临床表现就会与教材上的描述有差别,有时甚至是巨大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不要拘泥于教材,要考虑到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即由它所决定的具体表现。 矛盾的特殊性同时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革兰阳性细菌感染的患者一般会有白细胞总数升高。但是如果患者原本就白细胞偏低,那么,即使白细胞总数在感染后升高了,它也可能还在正常值范围,或者如果患者体质极度虚弱,或免疫缺陷,或有骨髓抑制,都有可能导致白细胞总数不会升高。正常人的心率是75次/min左右,如果有一个体制很好的运动员,他正常的心率维持在50次/min左右,现在上升到了75次/min,我们就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它是正常的了。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一般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但是如果患者体质很虚弱,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而无法耐受手术,那么此时就不能进行手术切除了。总之,在临床活动中,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哲学知识博大精深,学好它不仅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学习医学,还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学习其它的知识,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学习的好坏,并不在于死记硬背,不是看考试成绩的高低。而是看在平时看问题时能否自觉运用哲学知识,形成一种哲学思维。 以上从九个方面论述了哲学思维在医学中的运用。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因而可能论述得不够全面,深入,正确。我希望这篇文章能达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这个“玉”指的就是我们能够自觉地运用哲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思考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践。
个人分类: 经验总结|6961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