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做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韩春雨有没有做假-开盘了有敢赌的么
热度 54 gaoshannankai 2016-11-30 20:37
吴国清老师,好样的,不过赌大了伤和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41954-1008702.html 我看就赌100元,我们大家作见证,几 个在科学网对韩春雨打假的老师们,可以和吴老师赌一赌。 真的敢于叫板,才有意义。 我们支持韩春雨的老师就不赌了。 我们中国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凡事缺少一个负责的精神, 凡事没有担当,所以大部分事情不了了之。 天津大爆炸,江西事故,等等等等,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看看人家韩国,对于总统腐败问题穷追猛打,非要把她搞下台。 我们中国人真的劣根性如此,连棒子都不如么?
8411 次阅读|99 个评论
真希望设立“打假奖”
热度 23 Taylorwang 2015-11-9 08:07
在自然科学领域发现一个新物质,新规律,新方法等,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应也有各种各样的大奖等着,以鼓励大家对新发现的热情。但也有些所谓“新发现”或“新方法”,刚开始应用时,似乎能解决问题,并得到大规模地推广与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来没有注意的问题慢慢显现,且有些问题有可能比原来的问题更加严重。这时,由于历史发展的惯性,不少人并不一定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或者由于已形成了既得利益团体,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使即知道存在问题,仍想继续在错误的路上走下去;更有甚者,用一个更大的错误,来掩盖以前的错误。可能也存在一些曾经参加项目决策的专家或官员,不想承认以前由于认识的缺陷,或怕将来被追责而不愿意承认以前的错误,从而继续维持以前的失误。 若有人站出来,勇敢地揭发和披露这些问题,及早地制止这些错误的行为,以尽量减少损失与社会资源的浪费,这其实也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也应该得到奖励与社会的肯定 ! 关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通过反渗透膜处理存在造假的问题,我已发表了多篇文章揭露这个问题。 2012 年 8 月 16 日,我在科学网上发表了第一篇博文,揭露反渗透膜法用于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的处理过程中, 可能存在的造假问题,一件“皇帝的新衣” ,那时认可我的观点的人并不算很多,许多设计院仍喜欢用膜分离法。差不多一年后的 2013 年 7 月 22 日, 我又在科学网上写了一篇博文,再谈“皇帝的新衣” 。第二篇的博文,其影响比第一篇博文大得多,《中国新闻周刊》也作了相关的调查和报导,国内不少网站都转载,并且 引起国家环保部着手调查这种问题。 但不知什么原因,过了一段时间,这事就不了了之,又恢复平静。 让我们看一看这二年来仍用膜浓缩法积累下来的问题。广州新丰垃圾填埋场第二期投了 2 亿多元的采用反渗透膜的项目,原设计的处理垃圾渗滤量一天 1500 吨,目前仍远远达不到设计的负荷。虽然环保法规不允许垃圾渗滤液混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置,但每天都有数百吨或更多的新丰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或反渗透的浓缩液运往广州市各处的污水处理厂。广东江门新建了一个蒸发浓缩的渗滤液处理装置,蒸发后的浓水直接送往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置。我个人认为,这样做虽然不合法规,但也是无奈的合理之举。 若这些渗透液或反渗透浓液不外运,也不偷排,现有的处理系统会越来越难以运行,直至处理系统崩溃。 但问题是,投资了昂贵进口的反渗透设备,花了那么多钱运行,将渗滤液浓缩了,但还是要送往城市污水处理厂,为什么不采用预处理后直接送到污水处理厂,那样做更方便,又省了大量的反渗透系统或蒸发系统的投资与运行费用? 广州又准备上新的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仍然采用双膜法工艺,听讲也总结了以前浓水回灌引起系统盐分越来越高的教训,这次后面一级不采用反渗透膜,而只采用纳滤膜,可以让一价盐能通过的纳滤膜从而减少一价盐的积累。但问题是:能让一价盐通过,则一些污染物如氨氮,硝酸盐等也可能通过,则渗滤液经过纳滤膜后,还要进一步处理能才达标排放。既然纳滤以后还要进一步处理,为什么一定要用纳膜膜呢?不用纳滤膜,一样也可以处理到排放标准,而用纳滤膜,只增加了投资,增加了将来的运行费用,且纳滤也存在浓水回灌问题, 难道这样做只是因为纳滤系统也要定期地更换进口的纳滤膜,还可以继续养活进口膜的买办及国外膜的供应商? 广东有些地级市,原来的垃圾填埋场浓缩采用双膜法的反渗透,或 MVR 的蒸发工艺。由于原来的监管不严,存在偷排问题,所以问题没有显露出来。 近年来,环保监管越来越严,偷排现场越来越少,问题就越来越大了。 如清远的垃圾填埋场,在垃圾填埋区,已积累了几万吨来不及处理的渗滤液。虽然有一套蒸发浓缩装置,但由于盐分的增加,处理能力也越来越小,一旦遇到括风下雨,相关的管理人员就会担惊受怕,最怕垃圾坝倒塌引起重大污染事故。山东济南的垃圾填埋场,也积存了几十万吨高盐的垃圾渗滤液,目前也找不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这些高含盐的渗滤液,都是采用反渗透浓水,及 MVC 蒸发法浓水回灌引起的恶果。若认真调查,只要在有一定降雨量的地区,使用反渗透或蒸发法的垃圾填埋场,若没有浓水外运处置,或偷排行为,都会产生类似的麻烦问题。 今年 10 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垃圾渗滤液的技术交流会,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支持我的观点,至少没有人在大会上明确地公开反对我的观点。但对于既得利益者来讲,不会轻易地放下这“到嘴的肥肉”。采用反渗透双膜法,及蒸发浓缩法处理垃圾渗滤液,都已经在几年前写进了垃圾渗滤液处理的技术导则,目前仍没有修订,使用这个工艺来处理垃圾渗滤液,也是“合法的”,“专家们”选用这个工艺也有依据,也合符官方的流程,对于主管单位,若不考虑长远的问题,这样做也是程序合法,即使出现问题,也不用担责。所以 目前仍有不少地方,采用这个将来必然引起重大问题的双膜法工艺,或蒸发法的 MVR 工艺。 最近东莞市的环保部门请我做了一个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的评审专家,这是一个乡镇的垃圾填埋场,目前已封场,但仍有渗滤液流出污染附近的河涌。设计方案是东北的某大型专业设计院设计的,提出的处理工艺竟然还是双膜法,产生的浓水回灌。我问他们对于一个已经封场的垃圾填埋场,浓水回灌到什么地方去?他们没有办法回答。我不相信一个全国著名的设计院能作出如此荒唐的设计,有可能被借用了资质,但这样砸自己品牌的行为,是将资质借出去赚点小钱远远不能补偿的。我们几个专家一致否决了这个处理工艺,并强调采用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必须没有浓水! “打假”并不容易,我这样象祥林嫂一样不断地揭发“反渗透双膜法”, MVC 蒸发法在垃圾渗滤液处理过程中的造假问题,并没有产生我想象的效果,虽然认识到这个问题严重性的人越来越多,但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许多卷入其中的人,仍在这个错误的技术路线上越走越远,浪费越来越多的国家资产。据初步测算,至少损失数百亿元。有时我觉得我有唐吉诃德阻档风车的无奈与悲壮。我希望有“打假奖”,可能有人笑话我自己想拿这个奖。虽然我宣称对事不对人,我知道这样“打假”,一定会得罪不少人,好象我故意要断了他们的财路似的。其实 我并不反对人赚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赚钱时都要摸一摸自己的良心。 开玩笑地拿奖,其实 我真希望能尽早的修改这错误的技术导则,制止这种浪费资源,产生更大污染风险的行为。我真不希望等到某个垃圾填埋场的挡污坝发生倒坍,发生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这时才引起大家的重视, 而否决了这种最容易造假,成为“形象工程”的反渗透法与蒸发法处理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工艺。若真的等到那个时候我的打假行为才得到大家的承认,我真高兴不起来 !
17333 次阅读|65 个评论
必须改变目前高校学生就业率的方法与渠道
热度 4 lin602 2014-6-20 07:11
现在除了985高校外,包括211在内的高校都不敢怠慢大学生就业率的统计。 本来是个好事,为了政府进行招生调控,但由此产生一系列负面的结果。 许多学校让学生必须拿到就业协议,否则不给毕业证书,或者降低毕业论文等级,这在媒体上已经报道多次。 许多学校将学生就业协议的任务交给辅导员及班主任甚至任课教师来完成。 许多学生用假的协议来完成任务与差事。 在学生就业率的事情上,做假甚至逼良为娼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了。 政府调查学生就业率再进行宏观调控,从动机上是正确的,但让学校来进行统计是不合适的。 目前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改为大学生与研究生的失业登记为依据进行统计。一是应届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往年的学生进行总统计,包括学校、专业、总毕业人数,总失业人数,可以按二年、五年、十年等来进行分别统计。 给失业大学生发放失业保险金,并用身份证进行数据库检索包括诚信记录要求,是完全可以统计的。如果大学生不领失业保险金,说明他本身就不想工作,有的女生愿意做专职太太,这不能算失业的。 现在的就业率让学校来统计,给大学的诚信与对学生的教育,有个非常不好的负面影响。 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其他调查与统计方法?
2493 次阅读|6 个评论
‘院士’‘准院士’的许多‘是非’反映了学术界的‘乱象’
热度 3 lin602 2014-1-10 22:04
在高校工作三十多年,听到、见到不少有关申报‘院士’的新闻。 有的申报院士过程中因为‘假’而自杀。 有的因为做假被‘告’而永久被堵在科学院院士门外,其实这位学者在国内外名气还挺大。 有的申报院士到最后一步,被自己小单位的教授实名举报而被拉下马,再次申报被刷更早。 有的申报院士时被告,但后来成功了,不过,本单位还是有许多同事意见很大。主要是成果分配问题。 当然还有申报院士没有上的,知道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有不能见‘阳光’的内容。 媒体上内容我就不说了。 挺可悲的,应该说学术界应该是清白与透明的,谁做的成果与贡献应该很清楚。 就我们这些小人物都见到不少这样的事情,可以想象中国学术界中的乱象! 现在不容易相信‘牛人’。 可以没有名气,但不能因为学术问题有‘非议’。
3311 次阅读|5 个评论
珍贵菜--鱼翅?哈哈
热度 4 lin602 2013-1-8 19:47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正在播出,鱼翅,餐桌上的高档菜,主人的面子,客人高贵的标志。   电视上正在说,许多鱼翅不少都是假的,用烧碱泡,用氨水与工业双氧水泡,用粉丝充鱼翅等,许多都不利甚至有害于人体健康。   想想普通百姓心里也平静,粗茶淡饭没有什么不好。如果自己能够长点蔬菜那更是上上策。吃点面条与稀饭尽管没有排场,可能营养差点,不过,也挺好的。所以中国百姓的肚子一般来说好象比官员们要小点。   官员们整天到高档饭店吃香的,喝辣的,是不是有利于健康?天知道。 ‘特供菜’?好!不过,有时候,人算不如天算。细细看长寿的老人,许多都是‘吃得不太好的主’。   
2499 次阅读|10 个评论
高校教学评估有几个学校不做假?
热度 3 lin602 2012-7-3 21:27
教育部对高校的教学进行评估,前后已经有好几年了。对教学进行评估其实也并不见得是坏事,但事情坏在各高校的材料‘做假’上。 我已经听到了许多高校教学评估做假的消息,包括补考卷,检查考卷、作业中的不足。许多材料得重做,学生毕业了,这些材料领导就要求教师们完成。 大学,一个追求真理、探索真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进行大规模地做假,你说这大学成了什么场所。 教师及领导们都做假,你说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做一个追求与探索真理的人呢? 所以报奖材料、申请学位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申报课题、发表文章、就业率等项目中的做假现象不绝迹,就不足为奇了。因为有个做假的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教学评估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新闻,这些新闻就不一一列举了,许多网上的教师们可能都经历过,甚至都动手被迫做过。 据我所知,越是牛学校,教学评估做假越少,因为他们反正很牛,不怕。学校越差,做假越盛。 高校,首先从真做起,这样高校才有希望! 有关教学评估科学网上的帖子搜索: http://www.baidu.com/baidu?word=%BD%CC%D1%A7%C6%C0%B9%C0ct=2097152cl=3si=blog.sciencenet.cnie=gbk
3516 次阅读|4 个评论
“做假”与“做真”——有感于拆了真的建假的
热度 13 dkysdc 2012-1-29 07:39
“做假”与“做真”——有感于拆了真的建假的
中国早就进入了浮躁的年代。因为浮躁,所以生出许多“做假”,也因为浮躁,拆了许多真的,又玩起了“做真”。 “做假”出来的肯定是假的,“做真”出来的也不是真的。 如今这年月,“做假”的有各种说辞、各种理由,“做真”也玩出了文字游戏。最绝的是2012春节期间“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被拆除”这件事,美其名约 “维修性拆除” 。详细的不愿多说了,请看有关报道(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01/28/12161990_0.shtml )。 话说北京怀柔河防口附近的长城,据老人讲,以前漂亮异常,比起慕田峪长城来毫不逊色。无奈在新中国被拆得乱七八糟。2011年有关方面出资4000余万元“修复”。大年初一,本人冒着寒风到新修复好的东段走了一圈,修复工程的质量本人不做评价,但怎么看它也不是真的,也永远真不了。 联想起现在的“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等等全国性的大工程,不知道又有多少真迹要“遭殃”。 很多古迹,“修复”不是修复,是更严重的破坏。与其如此,还不如不修复。 “做真”=做假 以下为河防口“做真”后的东段长城。西段长城还未“做真”完工。 ************************************************************************* 01 02 03 04 05 06
个人分类: 道听图说|4007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工处造假欺骗大领导?
热度 30 Majorite 2011-9-23 10:57
【转载按:天涯论坛上有位自称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5年志愿服务西部的毕业生”发了这样一个帖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工处造假欺骗温家宝总理”。发表时间是2006-5-10,一直没有删除,不知地大对此质疑如何解释?不知此事有领导查了没有?结果如何?又有人核实了“该校261名志愿到西部服务和就业的2005届本科毕业生带着温总理的嘱托,已经全部奔赴西部建设一线”?我不加任何评论,是真是假,读者自有判断。】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689203.shtml 作者: wangqiang12321 发表日期:2006-5-10 13:33:00 我是一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5年志愿服务西部的毕业生。毕业快一年了,但一件事始终不能让我释怀,就在去年我与几名志愿去西部工作的同学,受学院有关领导和学校学工处领导指使参与了一起欺骗新闻记者的行动。一年来,每次想起这事我都有一种很强的罪恶感。前段时间听校友说最近研工部长(注: 卢文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406468 ) 让自己的学生替他老婆考试,被当场发现,受到查处。在学校读书时,我有个同学经常替学工处处长写写讲话稿和论文什么的,以此得到很高的助学金和其他好的待遇,同学们都对此议论纷纷。学校本来就是一片净土,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玷污了这片净土,也玷污了学生纯洁的心灵。因此,我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将我自己亲身经历的这件事说出来。    去年毕业前夕,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习“温总理给我校志愿去西部工作毕业生致总理信的回信”的动员会,会上,写信的学生代表介绍了他们写信的经过、宣读了温总理回信的内容、校长也作了动员讲话。当时,我很激动,作为即将去西部工作的一名毕业生能得到总理的赞扬和鼓励,是多么光荣的事啊!我对给总理写信的同学们的勇气和头脑佩服不已。    没过多久,学院领导找到我谈话,之后学工处的领导给我们做工作,一通重要意义之后,就开始反复强调无论是记者采访还是在其他人面前要我们充当给总理写信的同学,同时,要我们熟悉信的内容,还与我们一起回顾写信的过程。当时就有同学表示了担忧和疑问,学工处的领导再三强调只要我们按他们的要求做,就不会有问题。会上,我感觉到学工处的领导很紧张。会后,我问了几个一起开会的同学,问他们是不是参与了写信,都说没有,我忍不住又问了作为执笔人的杜杰同学,他同样悄悄说他没有参与写信,是学工处领导让他作为执笔人的!这时我明白了,这信绝对不是学生写的!我感到有些害怕,这是一场骗局!欺骗的不仅仅是记者和学校的师生,也是在欺骗总理。我几次想退出来,但一想会上的情景,又不敢说,怕对自己产生不利,反正就要离校了,一走了之。后来,我与其他“写信”的同学一道又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在采访时大家很紧张,生怕说错话,基本上是记者问一句答一句,当时我的手心都是汗。    参加工作快一年了,我在工作中见到和听到一些弄虚作假的事,我气愤!网上不断暴出XX大学的教授或院士论文造假,我感到愤慨!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假如学校和老师都做假,我不敢想象中国的未来会怎样,靠弄虚作假能强国吗?况且有人造假都造到了国家总理头上是不是太大胆子了!老师自己做假不说还要把我们这些无辜的学生拉下水,是不是太无耻了!    今天,我决定说出真实的情况,算是洗刷自己的罪恶吧。 附件: www.edu.cn/20050718/3143880.shtml 温家宝就志愿服务西部大学生来信作批示 鼓励广大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服务和就业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61名志愿到西部服务和就业的2005届本科毕业生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信,表达了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贡献祖国西部,为西部建设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温家宝接到同学们的来信后作出重要批示。温家宝在批示中指出,读了同学们的信,非常高兴。大家志愿到西部服务和就业的志向、勇气和决心使我深受感动。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我深信你们在西部艰苦工作的磨炼,必将成为你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据了解,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通过组织实施“西部计划”、“西部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服务和就业。同学们在信中介绍了学校“西部计划”实施以及广大师生深入新疆、甘肃、贵州等西部地区一线工作的情况,表达了自己扎根西部、服务基层的愿望,表示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祖国和人民的养育之恩,为西部地区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日前,该校261名志愿到西部服务和就业的2005届本科毕业生带着温总理的嘱托,已经全部奔赴西部建设一线。
个人分类: 论大学|6761 次阅读|3 个评论
‘灰色李连生’知多少?
热度 20 lin602 2011-2-11 21:40
李连生的国家奖给取消了,引起了震动,大快人心。如果将李连生分类为黑色,将无可非议得奖者分类为白色,那么处在这中间地带的‘灰色得奖者’有多少? 我所知道的灰色: 某教授用了许多年做出的成果,由于没有钱包装,加上本人没有能力报奖,但某个非常著名的学者有钱有能力,经过他努力,对此成果加以包装宣传,加上著名学者的名气,进行报奖,当然第一得奖人不是实际研究的教授,成功了,得奖了。你说是白还是黑? 为了得奖,一个单位将许多学者分别研究的成果归到一个人手下,其中当然这报奖人也做了不少工作,成果比重可能占‘大股’,得奖了,你说是白还是黑? 一个研究单位,单位领导人是课题负责人,他不一定会做科研,但他是领导,可以领导手下人申报课题(创新点是别人的),组织力量,分配资源,成果出来后报奖,这单位领导人是第一得奖人,你说属于什么类型? 一次开会与一朋友一起,听他说的大致意思是,他去参加评奖,其中有一著名的教授,同一个成果,报了许多个不同类型的奖,只是项目名称稍有差别,内容与材料是一样的。他说,游说他的人真多,许多都是厉害之人出来打招呼,不平之中无可奈何。最终,这教授得奖了。 ....... 太多种类了,许多我可能不知道。(不过,我这是讲的多个现象,请不要对号入座)。
9061 次阅读|17 个评论
做假的下场
热度 3 yaoqizhou 2010-12-1 02:02
最近一次开会,见到了很多老友。大家相见甚欢。在这期间,我无意中问起其中一位朋友有关他的一个同事的近况。 朋友告诉我他已经被解雇。我很吃惊,因为他是首席正教授,一定应该是终身教授。朋友说他的合作者和他的学生怀疑他伪造实验数据,从而把事情捅了出来。但为防止他告学校,处理结果是不对外公告。但我觉得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因为面子问题所以学校和他签了non-disclosure合同。 此人(为方便我称之为N)是搞理论出身的。我的另一位朋友说他的学生曾经试图重复N的结果。重复不出来后,N居然告诉他们是知识产权(IP),拒绝解释方法。 开会回来之后,我询问了其他同行。发现也有人曾经怀疑他作假。而且还向杂志社反映过,没有得到回应。我和来访问的一位教授谈起这事。他说,很多年前,他在一个杂志做编辑时,N投稿的一篇文章被审稿人发现一稿两投。结果,N不得不撤稿。后来这件事传回到N当时做助理教授的学校导致了N第一次被解雇。N只好回到他的老家(不是中国)。听说N从那儿东山再起, 重新出发到了美国一个名校与一位院士一起工作。N与那院士发表了多篇PNAS文章。这些“高水平”文章(包括不能重复的)使他得到了首席教授位置。但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这个事件使我想起最近有几位中国博士后做假被发现。我写这篇博文的目的是告诉刚刚走上科研之路的年轻朋友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千万不要靠做假脱身。无论做得多么天衣无缝,迟早有一天会被发现的。一旦发现,一辈子也别指望翻身了。 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运气也不会一成不变 。做假就象吸毒,一旦有了没被发现的第一次,就很难不做第二,第三次了。最终会让你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拒假要象拒毒一样坚决果断! 注:因为此事尚未有最后结论,为保护朋友,请勿人肉。
个人分类: 政策评论|13104 次阅读|18 个评论
最烦的事---不知道相信谁
lin602 2010-4-12 22:38
现在除了家人及最要好的朋友以外,你相信谁说的话与数据? 2009年全国房价上涨1.5%,国家统计局如是说。实际上已经涨得没有魂了。 看守所里死人了,说是躲猫猫死的。这是政法机关的调查结论。 石家庄以前的副书记,胡乱造出的文凭及档案,一路顺风,当上了大官。 许多有头有脸的人,身上有官职,或政协、人大委员,著名****家,过段时间下了狱。 许多官员都是教授、博士、博导,其实根本就不会做科研。 有的干部,坐在台上做反腐倡廉报告,其实本身也收了不少钱财。 其实社会上有好人也有不好的人,有真事也有假事,但真真假假,搞得普通人不知道何是真何是假。 我的感觉,好象底层的人真话比假话多得多,普通百姓许多是朴实的。而七品,八品,九品及其他一些品级的干部们,好象假话要更多点。 最重要的问题,是政府的公信力,不要让普通大众失去对其的信任。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29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足球”与“珠峰计划”
llm 2009-11-30 23:47
刘亮明 近日有两则新闻格外引起我的注意,一则是“反赌球风暴”,公安部要重拳出击,严打中国足坛的赌球、假球事件;二则是“球峰计划”,教育低调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即“珠峰计划”),要为中国造大师。 虽说中国人现在不差钱,说话的底气也足了。可有两件事一直压着国人雄不起来,一是中国的足球,20年前就是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可如今还….?二是诺贝尔奖,虽说时常有华人获奖,可惜他们国籍都非中华人民共和国,也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学所培养,不知何时我们的一流大学何能培养出诺奖得主? 据说邓小平同志也爱看足球,20多年前他就发出:“我们中国足球运动要搞上去,就要从娃娃和少年抓起。”记得后来还派了一批娃娃到巴西去踢球。想想那时的娃娃应该早已长大了,我一直在纳闷,可为什么中国的足球还是那么令人失望?现在终于明白,原来球员在球场不是在踢球,而是在“演戏”。不但广大人民群众被忽悠了,看来小平同志也被忽悠了。 中国教育也一直也令中国领导人忧心,温总理曾多次表示过对中国大学培养不出大师级人才的忧虑。这回教育部的“珠峰计划”应该是忧总理之所忧,“大师”的诞生看来指日可待。不过,仔细想想似乎不对,美国培养出那么多“大师”,有没有“落基山计划”?日本有没有“富士山”计划?大师不是靠某个计划就能培养出来的,就如同我们的“973”和“863”计划不可能造就一个诺贝尔奖一样。如果我们小学生为升一个好中学而不得不在周末不去学烦人的奥数,如果我们的大学为了评估而不得不去做假,如果大学中的老师还是会做学问的比不过会做秀/假的,如果……,我们的“珠峰计划”还能造就大师吗? 对比中国的足球,我的这些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个人分类: 书生意气|32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啥场面都有潜规则----------评十一届全运会
zls111 2009-10-28 22:38
新民周刊2009040期封面:金牌内定调查 刚才看了新浪上的一篇文章 揭开全运会金牌内定操作暗箱:利益平衡博弈 ,眼睛都睁大了,不过也是见怪不怪,只不过在国家层面上也这么夸张,这么不公平。为了面子,这么虚假,这样内耗。想想这种事情是不是也到了我们个人层面上,国家层面这样虚假其实也是底下人民的某种意志的体现,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的虚假呢?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内耗呢? 答案是肯定的,这种内耗貌似就是我们国民一种劣性。当看到身边人做的不对的,搞假,大多是视而不见,想着与自己也没关系,怕自找麻烦。其实我们回过头想想,如果做假的人是你的亲人,别人看见不说,你却看不见,而你又看到的是别人的亲人,大家都不想说,最后就是容忍做假,正确的做法是每个人看到不对的就应该指出。对自己遭遇不公平和其他不和谐现象要敢于反映,多关心身边的人,其实就是在关心自己,我们中国人都在一条船上。 前一阵子看了些评论文化大革命事情,都在说是四人帮和毛主席的错,其实那种错误又何不是一种人民集体意志的体现,反映人民之间关系的极其冷淡。就象这次全运会哪么多虚假的现象,如果再进一步加深,下面会发生什么,真是不敢想象。 作为个人这种虚假真的来不得,人难得在这个社会走一趟,竟然在这个社会,热心,对人真诚,宽容,多为这个社会做贡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07 次阅读|0 个评论
院士成了许多学校的化妆品
lin602 2009-8-13 18:21
两院院士中的大部分都是我国最优秀的科学家,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受到大家的尊重与爱戴。他们在学术界拥有好的社会声誉,也有很好的资源(当然不是全部)。学校及学科院士多,说明这个学校及这个学科技术力量强。 但现在出现了这样的怪事,许多院士,全职在自己单位工作,但又在不少单位任兼职教授,许多高校都将其挂在学校的网页上,以说明自己学校拥有多少院士(而且常常不标明是外单位来的兼职院士,让许多人认为就是这个单位的院士)。我见过一位院士,在二三个学校任兼职教授,在这些学校网上都有他们的介绍,有他们的照片,当然还发给他不少的津贴(比正规上班的本单位教授还要多得多),还配备办公室,甚至还有助手,还带研究生(当然不怎么管的)。一年来个十天半月,开几个会,搞个讲座等。 院士是学术界及社会对他几十年做出科研贡献的肯定。其实你仔细看看,有的院士年纪大了,过了最具创造力的年龄,文献看少了,会多了。甚至有院士因为年龄及身体的原因都有点糊涂了,在科研的能力上不见得比现在的在职教授好,甚至还差得多(这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谁能永远在竞技场上领先呢)。你说兼职能够给学科带来多少科研上的创造力。也有些院士,多年泡在会上(鉴定会,验收会,座谈会,政协及人大会,考察,答辩会等),基本上没有多少时间看文献与做科研,你说目前的科研创造力能有多少? 为什么要聘院士为兼职教授,说穿了是为了装璜门面,相当于化妆品一样。同时也是利用他们能够参加评审项目、评奖、评院士、在领导面前有发言权、他们的学生体系等这些有利的条件,为所聘单位争取利益。 要说明的是,也有部分院士对所聘单位的科研能力的提高是有较大贡献的,但可以看出这个数量不多,所以本文不是指全部。但我讲的现象是非常非常普遍的,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认识的人。当然这也不全怪这些院士们,是高校研究所的领导及组织者们对学术的不真理地认识的结果。也是学术浮躁的体现。 我上个月到一个企业有事情,看到这个企业大楼的墙上,挂着四张照片(全墙也只有这四张照片),一看了不得,这四个都是我非常熟悉的我国最出名的这个专业(领域)的专家(这是个小行业),他们在这个企业的四个职务分别是:副董事长,技术顾问,独立董事,董事。他们真正有什么时间为他们做事情呢,我的学生在那企业干中层(技术部门主管),他也讲了其中的情况。他说得也挺实在的,就是要他们这个名嘛。 你看,是不是化妆品的作用。
个人分类: 未分类|6043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