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华东师范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微分大观园之华东师范大学篇
skywalkon 2019-7-28 16:01
【开篇语】 微分概念在整个微积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理解微分概念是微积分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历史上, 微分的定义 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牛顿、莱布尼兹是微积分的主要创建人,他们的微积分可以称为第一代微积分,第一代微积分的 方法 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对微分的定义(即微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的说明不够清楚;以柯西、维尔斯特拉斯等为代表的数学家在极限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 微积分原理 ,可以称之为第二代微积分,并构成当前教学中微积分教材的主要内容。第二代微积分与第一代微积分在具体计算方法上基本相同,第二代微积分表面上解决了微分定义的说明,但是概念和推理繁琐迂回。 当前,围绕微分定义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已经开始形成一些讨论,参与者从科学院院士,中青年数学工作者,以致在读博士硕士,当然也包括一些毫无话语权的“N无数学家”。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我们抱着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科学态度,相信会引发深刻的思考。 为了使得微分定义的讨论更加深入,并且有充足的养料支撑,有必要将古今中外现行微积分学术著作中的微分定义详细调查。从今天起,我将在我所搜集整理的微积分定义逐次摘录在网上,方便大家讨论。在摘录的同时,将做一些简单的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 书名 数学分析 第三版(上册)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定义 1 )设函数 $y=f\\left( x \\right)$ 定义在点 ${{x}_{0}}$ 的某领域 $U\\left( {{x}_{0}} \\right)$ 内。当给 ${{x}_{0}}$ 一个增量 $\\Delta x$ , ${{x}_{0}}+\\Delta x\\in U\\left( {{x}_{0}} \\right)$ 时,相应地得到函数的增量为 $\\Delta y=f\\left( {{x}_{0}}+\\Delta x \\right)-f\\left( {{x}_{0}} \\right)$ 如果存在常数$ A$ ,使得 $\\Delta y$ 能表示成 $\\Delta y=A\\Delta x+o\\left( \\Delta x \\right)$ , ( 1 ) 则称函数 $f$ 在点 ${{x}_{0}}$ 可微,并称( 1 )式中的第一项 $A\\Delta x$ 为 $f$ 在点 ${{x}_{0}}$ 的微分,记作 ${{\\left. dy \\right|}_{x={{x}_{0}}}}=A\\Delta x$ 或 ${{\\left. df\\left( x \\right) \\right|}_{x={{x}_{0}}}}=A\\Delta x$ 若函数 $y=f\\left( x \\right)$ 在区间上每一点都可微,则称 $f$ 为 $I$ 上的可微函数,函数 $y=f\\left( x \\right)$ 在 $I$ 上任一点 $x$ 处的微分记作 $dy={{f}^{'}}\\left( x \\right)\\Delta x,x\\in I$ (2) 它不仅依赖于 $\\Delta x$ ,而且也依赖于 $x$ 。 特别当 $y=x$ 时, $dy=dx=\\Delta x$ , 这表示自变量的微分 $dx$ 就等于自变量的增量。于是可将( 2 )式改写为 $dy={{f}^{'}}\\left( x \\right)dx$ 即函数的微分等于函数的导数与自变量微分的乘积。 参考文献: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 数学分析 上册(第三版)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1.111-112.
个人分类: 微积分大观园|1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和区位论是经典作家批臭的 “?
热度 1 王铮 2017-10-5 13:24
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和区位论是经典作家批臭的 “ 在我回忆严重敏先生的博文中,我提到了有位老师说:“人地关系论、区位论是被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批臭的。”当时我百思不得其解。若干年后的今天我对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了。 人地关系论,最初是拉采尔提出的,他认为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决定了民族性格,他论证说“俄罗斯气候寒冷,所以俄罗斯人冷酷无情、残忍、野蛮”,他的论证带有明显的歧视,德国人与俄罗斯人,我感到就像中国人和日本人,人种有相似性,可惜就是互相不佩服。拉采尔的这种论证,自然激怒了俄国人,所以普列汉诺夫,作为俄国人的精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就用你德国人马克思的观点来批判拉采尔,批判的出发点当然是“阶级与阶级斗争”概念。其实马克思主义者从来没有讨论过这个东西。普列汉诺夫,后来成为孟什维克,在俄语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似乎就是专门为这些早期思想影响了列宁,后期思想为列宁、托洛茨基的人准备的,大约像中国的陈独秀、李达。不过中国没有那么宽让。“什么?导师的言论是抄那个李达的?你反动。那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革命的同路人。“,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名头还是很响的。到了斯大林时代,斯大林进一步发挥,认为:“气候变化是几千年几乎不变的,但是社会发展是迅速,所以气候决定民族习惯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是反动的“。作为民族主义者的斯大林的气愤是显然的,不过他的论据气候数千年不变,后来证明是错的。1950年后在人民大学成立的“红色教授培训班”上,由时任中国地理学会党组书记孙教授主持,他提出“学习斯大林的地理科学思想”的口号,组织学习斯大林及普列汉诺夫的思想,自然批判当时这个“环境决定论”。俄罗斯民族在当时已经被认为是先进民族,国民党起义者龙云就因质疑苏联,被划为右派。所以环境决定论及其后来发展的“人地相关论”、“人类生态学”都被抛弃了。 其实这个环境决定论观点在中国1930年代就得到蔡元培等人认可。认为中国地处温带,人们性格是温良恭俭让,就是这个温良恭俭让的性格让在灾害多发环境中培养了富于进攻精神的日本人欺负。蔡派的观点,解放后没有人理会,当时可能因为派系问题,孙代表的北方地理学派集中火力批判胡焕庸为代表的南方地理学派,这个学派的领袖实际上是竺可桢。项庄舞剑,是否志在沛公我就不知道了。1955年后毛泽东过问科学界,竺可桢是得到毛支持的。但是多年,人地关系论被说成是反动的,人文地理学被说成是为资产阶级伪科学。批判的文章刊登在1956年的《地理学报》上(后来发行的《地理学报》电子版这两篇批判文章未收录)。指责区位论是地主资产阶级学说,实际上是斯大林开始的,斯大林这个人,读的是神学院,学术水平低,机械。因为杜能在建立区位论模型时用了“地租”的概念,地租当然是为地主阶级利益服务的。斯大林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化,没有地租,所以区位论是地主阶级的,至少是过时的。斯大林没有看到,这里的地租这是一个经济效益度量的方法工具,没有什么阶级性。正是经济效益导致的区位分异,区位是一种客观存在,所谓学区房,就是因为区位好。这样在“真理有阶级性”的思想影响下,区位论的理论价值也被抛弃了。人地关系论,在中国强调节育,被批判了;后来在美国复活为所谓人类生态学,现在特流行的“生态服务”观念,就是人类生态学的思想。区位论现在被认识为数量经济学的起源,而独立发展出了区域科学,克鲁格曼实际上靠它拿了诺贝尔奖。人类生态学、区域科学的发展,都证明严重敏强调他们的理论价值是非常正确的,具有前瞻性。不过当时这两个理论的确是布袋和尚——说不得,强调节育{不是绝育}的马寅初被迫辞职,东北师大的一位张老师为区位论辩护,也成了右派,好像英年早逝。所以人们有的时候谈龙色变。回忆起来,82年我拿到中山大学经济地理学试卷感到看不懂,不完全是看不懂,或多或少有点怕看懂。我的两个“猛然”老师,我理解他们,无非是得了“斯德哥尔莫综合症”,不过我不时会想起那个为我辩护的政教系女生,好像是78级的。 另外,关于严钦尚强调的坡面学说,后来英国Leeds大学的 Kirkby 学派做了发展。为什么在坡地学说在英国会得到大发展?这个问题需要思考。当时严钦尚显然是从参加大跃进的工程地貌实践中认识到坡地问题的,这个传统似乎是地质、地貌学家前浙江大学地理学主任叶良辅开始的,由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是从浙江大学整体搬迁来的,所以以叶良辅弟子严钦尚、陈吉余以及王宝灿为代表的华东师大地貌学派是很有特色的,可以说是国内不可替代的,如王宝灿指出的,没有理论建设很可惜。更可惜没有抓住,现在中国地理学好像环境化了,因为靠近化学的环境研究,相对容易发表SCI论文的。上有好者,下必行之。楚王爱细腰,后宫多饿死呀。严钦尚这个人很背,早年提出中国北方沙地就地起沙学说,没有被重视,后来提出“坡地研究大纲”,碰上“四清“运动,偏偏Leeds大学不搞四清,再后来研究风暴潮沉积与油气藏关系,只落得长使英雄泪满襟。华东师大的领导值得思考一下。前些日子有人约我写一个严钦尚先生的百科全书词条,据说,出版社规定不是院士的,词条字数不能超过700字,严重敏先生大约也是这个700 字框架,削足适履我太难了。我很佩服有的人,因为当了官,学术成就写起来,就自然有人帮助“炸油条”。 这些都是些儒林外史般的故事,饭饱茶余仅仅可以作为讨论“建设一流学科“这个大帽子下面的谈资。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5714 次阅读|1 个评论
华东师范大学肥胖,衰老与代谢性疾病研究课题组招聘专职科研人员
geniusma 2016-7-25 22:44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医学研究所,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马欣然课题组招聘专职科研人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博士后。 热忱欢迎志同道合的青年人才共同加入,欢迎2017毕业的应届博士毕业生提前联系,也欢迎报考本人2017年的研究生。 马欣然博士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从事内分泌代谢相关疾病的基础和医学转化研究。博士后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糖尿病,消化病及肾病研究所(NIDDK),致力于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以及激素与小分子在肥胖,糖尿病和衰老过程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Cell Metab , PNAS , J Hepatol , JCEM , MCB , Cell Death Dis 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本课题组将通过基因筛选,芯片及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和敲除小鼠,结合人类代谢病患的样本,对关键分子在代谢综合征及衰老过程中的参与机制进行综合,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探索以相关因子作为靶标在治疗代谢病方面的干预潜力。主要课题将集中在:重要分子在棕色脂肪活化和白色脂肪棕色化过程中的调控网络;衰老过程中的代谢紊乱机制;应用小分子化合物增强代谢,防治肥胖与衰老引起的代谢紊乱并延长寿命等。 个人介绍 http://www.biomed.ecnu.edu.cn/CN/MemberContent.aspx?id=63 一、 招聘岗位:专任副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 博士后 (一)岗位职责 1、能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协助PI负责实验室研究课题的设计和开展,参与科研基金撰写并以项目负责人身份申请国家及地方项目各类科研基金; 2、协助指导研究生; 3、协助管理实验室; (二)任职条件 1. 具有强烈的科研兴趣;自我激励的工作精神;高效率的学习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沟通能力。 2. 在海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已取得生物学或基础医学领域博士学位,有大数据分析经验,代谢相关疾病研究经历(包括肥胖,I型及II型糖尿病,脂肪肝,糖脂代谢紊乱等研究背景),熟练模式动物实验(小鼠,线虫,果蝇)等优先。 3. 在国际主流期刊相关领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 4. 具有良好的中英文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待遇保障 1、年薪按学校规定享受待遇,优秀者可面谈协商浮动年薪;全力支持并推荐申请校内“紫江青年学者”等人才计划,提高个人待遇及收入;并根据发表文章及申请到的基金获得额外的岗位津贴和绩效奖励;专职科研人员在考核优秀后进入学校晋升通道直至研究员。 2、全力保障科研人员的科研贡献,全力支持高效率的科研工作及文章发表。 3、享受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等福利;享受学校周转房,专职科研人员享受子女入学政策及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奖励政策,博士后子女的入学入托按国家及上海市有关政策和规定执行。 4、推荐优秀者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以交流学者/博士后身份进行长期或短期的相关科学研究与合作。 二、招聘方式及程序 初审请应聘者将应聘函(包含应聘具体岗位,个人科研经历及背景,及工作设想及期望等)和个人简历(包括发表文章,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等),发送至 xrma1205@126.com。E-mail标题请注明“应聘专任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岗位”。对通过初审者将尽快安排面试,应聘材料恕不退还,单位将予以保密。此招聘广告长期有效。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东师大柳叶马鞭草花开:粉紫色的毕业季*
热度 5 gardening 2016-5-25 22:04
昨天(2016.5.24),由于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去了很长时间没有去的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北侧樱桃河畔盛开的柳叶马鞭草令人惊喜,留下深刻印象。 至少2000平方米的柳叶马鞭草采用 宽带状栽植,在浓绿树木和棕褐建筑群的衬托下,盛花的柳叶马鞭草颇有花海气势,花依蝶蔓,馥郁芬芳。 在 毕业季 ,柳叶马鞭草花海无疑是母校送给毕业生最独特的离别礼物, 清香雅致, 一抹粉紫,几多心绪, 必然给诸多学子带去美好浪漫的久远回忆。 柳叶马鞭草( Verbena bonariensis ) 属马鞭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南美洲。植株翠绿柔和,叶似柳叶,十字对生,丛生于基部。茎细长坚韧,植株多在1米左右。聚伞花序顶生,花葶高挺,蓝紫、淡紫或粉紫色,花色柔和清香却略显娇艳,夏秋开放,花期可达4-5个月,花期整齐。 马鞭草属宿根植物,对生境要求不高,养护简便。冬季可修割,翌年能再次生长开花,花期长而美丽,可谓既好看又实惠的优秀植物,非常适合学校、公园、绿道等栽植, 更常用于“薰衣草花海”的主角。 图书馆 校训碑 整齐的花田 毕业生留影,最美的风景 柳叶马鞭草是蜜源植物,甚为招蜂引蝶
个人分类: 大学校园|7445 次阅读|10 个评论
江绪林(华东师范大学):纪念照片
热度 12 zlyang 2016-2-24 10:54
江绪林(华东师范大学):纪念照片 2016年2月19日晚,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青年学者江绪林自缢身亡。最后一刻,他于19:57分在微博 发出一张黑白照和一封遗书,包括财物、书籍、课程的处置、有基督教信仰的他与主说的话,最后一条是:“我恐惧,我要喝点白酒。” 在这个时间,真傻正在修改论文。在一个 publish or perish(不发表即灭亡)、demo or die ( 没有成果展示就完蛋;展示或死亡)的时期,为了不“被”自杀,只能写 论文。 其实,demo and die 也是常有的!看看 普朗克定理 、 Manin 定理即可! A proof only becomes a proof after the social act of “accepting it as a proof”. 所以刚刚有时间用于哀悼。 转载江绪林的照片,以资纪念: (1)江绪林新浪微博的最后照片 (2)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 讲师 (3) (4) 其实,江绪林先生的际遇不算很糟糕。俺连这些个照片都没有:没有用于自拍的手机 iPhone 6 Plus。 同时纪念一下去年的姜东身同学。其实姜东身真的没有必要这样 : 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 而老翁真傻已经没有了这个资本。 其实,俺去年就向上帝先生提出《 请求批准自杀的申请书 》。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得到上帝先生的明确批复。所以不敢贸然进行自杀 : 万一自杀失败,那可是还不如现在! 本学期俺有两门课要上;谱写出了重要的乐章,但不抱有任何期望。 俺能活到现在,是因为有《科学网》! 相关链接: 新华网,2016-02-21,华东师范大学青年学者自杀身亡 震动学界(图) http://www.gs.xinhuanet.com/news/2016-02/21/c_1118107484.htm 人民网,2016-02-20,华师大青年学者江绪林自杀身亡 微博留遗书 http://m.people.cn/n/2016/0220/c676-6275558.html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2014-04-01,江绪林 http://www.dp.ecnu.edu.cn/s/60/t/70/0f/d0/info4048.htm 江绪林,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item/%E6%B1%9F%E7%BB%AA%E6%9E%97 江绪林的微博_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u/1880142780?is_all=1 2015-05-24, 哀悼姜东身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92787.html 刘建彬,2016-02-23,纪念江绪林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11-958148.html 高山,2016-02-20,研究生自杀后是否会有一轮青年教师自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957459.html 共识网,2016-02-22,张继海:悼绪林 http://www.21ccom.net/html/2016/rwcq_0222/1785.html 谢力,2016-02-21,压垮哲学博士的最后一根稻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9170-957644.html 江绪林遗书内容 1。借记卡(钱包内)一张,内有106893元,归姐姐江寿娥(记得我还有一个小姐姐)支配。 2。借记卡一张。内有11273元。归姐姐江寿娥支配。(密码皆为******) 3。宿舍抽屉内约1万港币,6百美元,钱包内约4400人民币,供清理费用,虽未必够。 4。余下办公室 的一些书籍,一半赠送给胡振林同学(请转送几本给朱木良等我指导的本科同学),一半请刘擎先生处理,谢谢! 5。抱歉本来这学期有4门课要上的,对 不起了,或许这个尚未开始就结束的恶果是最小的。 6。没有 什么眷恋,(奇怪么?)却沉滞,惧怕;上主啊,赦免我,我原以为总会有些好奇的,但好奇心显然被压抑了。上主啊,我打碎了玩具,你不要责罚我; 然而,就是责罚我,也请给我勇气面对未知的一幕。啊,我终于要知道真相了。我不好,我平庸,我德行有亏,洛克的墓志铭都说:“让我犯下的邪恶随着尘土掩埋吧。” (let his vices be burried together)我除了祈祷宽恕,还能做什么呢?请不要看我的罪和错。 7。我谱写不出优雅的乐章,也就不能有期望(指点世界),我不知何为爱的拥抱(已无法体察),如何亲吻和祝福你们以作别! 8。上主啊,愿你开启希望之门。 9。我恐惧,我要喝点白酒。 江绪林 华东师范大学.pdf 科学网—压垮哲学博士的最后一根稻草 - 谢力的博文.pdf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9538 次阅读|42 个评论
闯关游戏里的科研素养
热度 8 xiyuniaoguo 2014-11-23 11:04
闯关游戏里的科研素养 对于硕士和博士的研究生们,科研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你喜欢与否,一旦踏进研究生的队伍,很少有回旋的余地,导师的任务要干,实验要做,文章也要写……科研重压如同五指大山,下面的青椒们时刻呼唤东土的和尚,能否帮忙揭开那可恶的咒语?繁琐的高僧依旧令人生厌,即使他的大道可以揭去我们身上的咒符!于是我们不妨,换个心情,一起玩个小游戏,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眼神关:心明方能眼快 华师大生态与环境学院的研究生会始终是那么的给力,繁琐的科研之余,为我们精心设计了闯关的游戏!五名同学为一组,一共五组选手,总共需要闯过五关,最先完成的小组获胜。 第一关考察眼睛的反应速度,顺着工作人员的手势,指到哪里,眼睛就要看到哪里,反应慢的同学重来,直到全部达标,方能过关。简单的规则未必容易通过,同学们的表现更是参差不齐。有的同学眼神可以时刻盯住工作人员的动作,指哪瞄哪,一次性通过。而有的同学就悲催了,反应半天愣是准不到方向。 科研虽然不同于闯关,但依旧需要好的眼神!试验中微生物细微的差别,文献中众多的参数,文章里细致的格式……都需要我们犀利的眼神来发掘。作为科研的素养,好的眼神必不可少。可是眼神又如何培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明方能眼快!试验中,只要具备充沛的理论知识,对于实验的设计方案了然于胸,才可以发现其中细致入微的实验变化。 飘逸的投篮,姿势美如画! 投篮掷镖:熟练出真知 过了眼神关,下面两关考验的是选手的动手能力。先开始是投篮,对于篮球门外汉而言,即使没有任何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把球扔进篮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瞧!几个女生,小心翼翼的将球运到中线,起身、跳跃、投篮,姿势有模有样!哐哐哐!除了球不进,其他都很美。一次不行再来,不抛弃不放弃!终于篮筐不堪忍受无情的摧残,球进了。 下一关,依旧考验动手能力,飞镖掷气球。为了选择一个好的角度,完整的记录师弟、师妹们的飒爽英姿,我在靠近气球的地方拍照。一边端着相机,一边默默祈祷,师弟你可仍准了,师兄的生命掌握在你的手中!只见,师弟,从容的拿起飞镖,双眸相对的一瞬间,我选择了信任。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师弟,瞄准气球,嗖的一声,飞镖掷出!气球没事,我惊出一身冷汗!此刻,我终明白所谓的勇敢,不是面对危险从容不迫,而是生命掌握在别人手中,依旧坚守!就这样随着师弟一次次掷出飞镖,我和气球的命运紧紧的捆在了一起,不是它破就是我破。目送最后一个气球离去,我长长的吐了一口气,活着真好。随后,下一组的女生开始登台,我鼓起勇气继续坚守自己的阵地。突然间,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到了我和气球的面前,不是别人,就是刚才那个让篮筐流泪的女孩。此刻,我做出了人生中最为明智的选择,在她掷出飞镖的那一刻,我纵身一跃,跳到安全的距离。结果皆大欢喜,气球没事,我也没事。 无论投篮还是飞镖,其实都是一个循序渐进,慢慢熟练的过程。科研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都不是天才,没有人可以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就生态学而言,从微观的分子标记,到宏观的生态模型,再到数理统计的 meta 分析,有多少是我们无法掌握的高深玄学,说到头都是一个慢慢熟练的过程。耐住性子,慢慢来,须知熟练出真知。 师妹,当你投出飞镖的那一瞬间,我做出了人生中最为明智的选择—果断撤离! 跳绳:耐力的考验 对于再怎么不喜欢运动的人来说,跳绳也依旧的轻松。因此,本关不需太多的技巧,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但是跳绳却是耐力的考验,必须跳到一定的次数方能通关。此关贵在坚持,唯有坚持方能笑到最后。 回到我们的学习生活,研究生阶段已经慢慢开启自己的学术生涯。新鲜感一过,随着实验、课题的深入原本就少的可怜的兴趣和热情,如同秋后的树叶慢慢飘零,纵然偶有坚挺,也难以熬过罪恶的寒冬。热情不在,激情已逝,科研进入最为煎熬的阶段。凭心而论,我们很少是被真正意义上的困难所击败,战胜我们的永远是最后一刻的放弃!此时此刻,恰恰是耐力的考验,只有坚持,不断的坚持,熬过严冬,就是春暖花开! 说实话,不是他跳得高,而是我拍得好 绑腿越障碍:团队合作的力量 最后一关是绑腿跨越障碍,考验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我格外关注此关师弟、师妹们的表现,快门不停的按下,依依留下他们美丽的倩影。小组里的五名同学依依将腿绑到一起,协同跨过前面设置的障碍。五组选手的配合让我非常吃惊。他们是那么的默契,腿绑到一块,心也连在了一起。随着“一二一”的口号,有秩序的迈步向前。到了前面的线绳围成的障碍,小组有序的弯腰、迈腿,不慌不乱,依次通过,顺利拿到前方的小彩旗。 默契的配合 说到团队,科研领域更是如此。个人英雄主义的潮流已经过去。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没有任何人可以穷尽一切的知识和技能。大到诺奖成果 ,小到科研文章,没有团队的支持,科研举步维艰。重视团队的力量,更需学会如何合作。著名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就是生态学领域合作的典范。科学泰斗尚需合作,我等青椒更需努力。如今交叉学科大行其道,不同知识背景的整合,更容易得出重要的成果,合作的精神更需要不断发扬。 小小的游戏,不仅玩的开心,还能清楚的展现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如果我们的教育部门,不那么呆板,减少死记硬背的考试,而更多从实践活动中去发掘一个人的科研潜力。科研还会枯燥吗?说多了,扯远了,国家大事,不是我等小民可以妄加评论的。与其杞人忧天,不若活在当下。 给力的研究生会,赞一个! 如此美好的校园生活,更应感谢研究生会的大力组织,师弟、师妹们的踊跃参与。谢谢你们,生活因你们而精彩!无论前路如何,我们必定风雨同舟!谨以此篇,献给我可爱的师弟、师妹!
个人分类: 生活|8161 次阅读|18 个评论
华东师大老校区秋色摄人心魄
热度 2 gardening 2014-11-22 21:05
今天(2014.11.22)下午到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参加论文答辩,虽天气阴沉,但一进校门,道路两侧高大浓密的悬铃木林荫道却一改往日的浓绿,金黄的林荫隧道映入眼帘,令人震撼;而银杏古树群的大气与鲜黄,更摄人心魄。 曾经在此求学的我,也情不自禁地违规靠边停车,匆匆地拍了几张照片,收藏母校秋日的美丽。 银杏古树群 古银杏在棕榈的葱绿映衬下,更显鲜黄的魅力 鲜黄的银杏群 悬铃木形成黄色的林荫隧道 悬铃木秋色 丽娃河畔黄色的悬铃木与淡黄绿色的桑树,色彩丰富,对比鲜明 丽娃河畔黄色的悬铃木与淡黄绿色的桑树 ,色彩丰富,对比鲜明 丽娃河畔的悬铃木 悬铃木与晚樱秋色叶增添了 办公楼(红楼)的古色古香韵味 悬铃木落叶丰富了秋色的层次 注: 华东师大的文人们更喜欢用 法国梧桐 取代 悬铃木 之名
个人分类: 大学校园|4608 次阅读|5 个评论
若函数在一点可导,则在此点的一个邻域内连续?
热度 1 zhangweimaths 2014-3-29 12:41
若函数 $f(x)$ 在 $x_0$ 可导,则 $f(x)$ 在 $x_0$ 的一个邻域内连续? 这曾经出现在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数学分析考研试题上,判断是否正确,正确给出证明,错误举出反例. 显然这是不对的!只能推出在 $x_0$ 点连续.举例也很好举,利用 $Dirichlet$ 函数构造即可.例如 \ ,\mbox{其中}\alpha1,D(x)\mbox{为}Dirichlet\mbox{函数}\] 显然 $f(0)=0,f'(0)=0$ 但是 $f(x)$ 在 0 的任何邻域都不连续.
个人分类: 考研真题|11500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试题
zhangweimaths 2014-1-8 12:29
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试题.pdf 这份编辑的不错。来自博士家园。
个人分类: 考研真题|2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抚今追昔丽娃河
热度 5 bioshore 2011-11-8 12:44
抚今追昔丽娃河
位于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原大夏大学)校园中,静静地流淌着一条丽娃河。丽娃河是上海苏州河西段的一条支流。 她的由来,纵说纷纭,犹如她的名字那样神秘。有人说,她蕴含着一段凄美动人的俄罗斯姑娘的爱情故事。也有人说,丽娃河源于“ Rio Rita” (音译为“丽娃丽妲”)。“ Rio Rita” 是 1929 年的一部著名的美国爱情电影。茅盾曾在《子夜》中赞美丽娃河畔“ 唱着丽娃丽妲 歌” 的“正值青春妙龄的姑娘”。离开华东师大后, 我来到了太平洋的另一端,二十年倏忽而过,曾去过西方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在康桥追随着徐志摩“波光里的艳影”漫步,眺望着壮丽的波托马克河感慨万分,也曾不止一次的在查理士河畔冥思新英格兰文化的真谛。但是,没有一条河能像丽娃河那样令我如此心驰神往。 那里留下了我青葱岁月的点点滴滴。 80 年代的丽娃河畔,可谓大师云集。以生物学为例,就有张作人、张孟闻、郎所、堵南山、颜季琼、周本湘。张作人是中国原生动物细胞学的开拓者。张孟闻是中国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杰出科学家。郎所长期从事寄生虫学的研究。堵南山是中国甲壳动物学的奠基人之一。颜季琼是中国植物生理学创始人之一。周本湘是著名鸟类学家。 80 年代的丽娃河畔,学生思想活跃,社团林立。有夏雨诗社 、世界语协会 、 青年史学社 、丽娃翻译社 、园艺学会 、计算机智能社等等。其中尤其以夏雨诗社和世界语协会颇具特色。诗人宋琳就是夏雨诗社的创始人。他曾深情地写道:“如果这世上真有所谓天堂的话,那就是师大丽娃河边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华东师大的世界语历史渊源流长,王亚朴和潘逖书是中国世界语的前辈,钱敏棋开设了世界语暑期课程。作为世界语协会的首任会长,我带领一群意气风发的同学,在丽娃河畔留下了难忘的足迹。上海《文汇报》在 1990 年以《校园里的“绿星世界”》为题报道了丽娃河畔的世界语协会。离开丽娃河之后这些年,我一直在想,丽娃河孕育了一种充满激情,追求理想的校园文化。 今年恰逢华东师大 60 周年校庆, 我于 2011 年 9 月应邀返回母校讲学, 在丽娃河畔的逸夫楼小住。世界语协会和夏雨诗社早已成为历史的烟云。想当年,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凭窗远眺,丽娃河的“湖光滟滟秋”,夏雨岛的“芳草生兮萋萋”,似乎还记录着当年的激情岁月。 (美国马里兰州, 2011 年 10 月 16 日) 注:本文参考了《南方周末》 2007 年的《坐青春的两岸》以及维基百科。 远眺丽娃河 - 2011年9月8日摄于华东师范大学逸夫楼 丽娃河 - 2011年9月8日摄于华东师范大学
13206 次阅读|9 个评论
办学思想与路径依赖:再致华东师范大学书记、校长(有删改)
热度 6 王铮 2011-7-30 05:17
办学思想与路径依赖:再致华东师范大学书记、校长 在我发表了《 想给华东师大新任党委书记写封信 —— 写了 》以后,有来自 IP: 58.37.85.* (上海长宁 / 普陀区)的匿名评论( 2011-7-25 10:54 ),全文如下: 博主不愧是学地理的。一个大学的发展与否与办校地点关系大,还是办学的思路和学校的学术氛围关系大?华师大目前缺少的是正确的办学思路,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尊师爱生的风气。 针对这种情况,我本来打算不说的不得不说几句,作为商榷。信不信由你 (一) 首先,这位博友没有认真看我的文章,我说的不是“办校地点”,我说的是改进学术环境,一个研究型大学,要让老师与研究生有尽可能多地在一起。一个要创新的研究型大学,要给研究生一种骄傲的机会。 再进一步看,这个评论还真不科学。一个学校成功与否,与办学地点还真分不开。可惜过去我们没有看到这一点。中国在这方面有极端案例;而极端案例是暴露规律的最好材料。要总结。 第一个极端是中国宋代的书院,办学到深山老林,什么白鹿洞书院、什么嵩阳书院,全都躲到山里,钻故纸堆,脱离现实。这样的书院现在留下的仅仅叫文物;中华民族的文化辉煌也从时代结束了。这么说,湖南大学不服气,湖南师范大学也不服气,岳麓书院不是留下我们吗?如果真是这样,也是你们后来脱胎换骨的结果,再说,岳麓书院在长沙,你们是它在的结果。在深山老林办学,办书斋没有出路。 第二个极端是文化大革命搬大学,北京学院路上的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搬了,北京矿业学院搬了,北京航空学院没有搬,北京工学院没有搬。没有搬的现在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是 985 。办学地点还真与学术气氛有关。我曾经写过文章,为中国地质大学没有进 985 鸣不平。仿佛 21 世纪,人类只要航天,生活在天上,不要地质,不要矿产。其实当时很多农业大学赶到农村,大学搬到企业,太结合现实的结果是失败的。 其实不是地点,而是区位,区位是相对的位置。现在许多大学,学生远离老师,教师上课在路途上就累了。这叫区位不好。本来地点无所谓,可是白鹿洞书院当年学校远离城市,达不到政治与商业信息。城市是早期发展的,位置“锁定”了,书院走了一条错误的路线。现在,如华东师大这种情况,教师的住宅区,位置也锁定了。路径依赖,学校的发展只能考虑地点了。实际上,现在很多大学都有这种情况,例如有的大学孤立在一个岛上,学生甚至不认识自己的系主任。这样不是办大学,学生感到仍然在读中学,一个没有父母督促的中学。 批评我的博友说华东师范大学需要“尊师爱生”的风气,说得何等好啊!现在全国哪个大学不缺少尊师爱生的风气?大搞校园分裂,发了房地产商,结果,老师每天辛苦奔波,学生经常只能“刮目相看”老师,因为“师别三日”很经常。这就是不尊师,不爱生。郊区办大学,教师住城里,就是缺少尊师爱生的办学思想。 (二) 批评者强调了办学思想。说华东师范大学目前有没有正确的办学思想我不同意。 为了不冲淡主题,以下删节。 教育部要树立这样的思想,在政治权利上,所有大学一律平等。没有二等知识分子的学校。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大学校长们开会,不会因为你是副部级而格外受人尊重,你被尊重,是因为你的学问,你的学校的创造能力。 办学思路是个抽象问题,它不是空口述白话,而要具体落实下来。把研究生与教师放在一个校园,就是一个落实。北京大学取消了昌平校区,就是一个办学思想。不唯上,不唯心就是今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华东师范大学,当然还有要向北京大学学习的。 一切中国的大学都应该向北京大学学习。要承认大学发展是路径依赖的。路径依赖涉及很多东西,在规定的条件下谈办学思想,谈学科发展。过去王进喜说国家搞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咱们也要上。周恩来说,有点唯心主义了,把它改为,没有条件,拼死拼活创造条件也要上。现在各大学面临债务压力、校园分裂等问题,在没有条件时搞了教育大跃进,只能听周恩来的拼死拼活了,拼死拼活也包括“死谏”?至少要与教育部某些不当的办学思想抗争。校园摊大饼,就是错误的。 我很看不起一些人,周济部长在台上,拼命说好话,别人下台了就骂。所以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周济是个好部长》,希望将来有人写《老袁是个好部长》。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5116 次阅读|8 个评论
合资大学,自主品牌是关键!!!
热度 1 arithwsun 2011-1-30 17:03
报载,教育部已经打开了合资建设大学的阀门,华东师大和纽约大学联合成立“ 上海纽约大学 ”。 看来,继以前的合资建设校内特区式的学院,现在可以建合资大学了,甚至可以去买美国大学了( 参贾伟博客 )。 前例其实可循,我们国内的合资企业已经不少,尤其是汽车行业,合资以后, 技术和盈利上,确实比以前的老国营厂强,却远远比不过同期发展的韩国厂。 关键是要有“自主品牌”。 结合报道中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构想出这样一种操作策略,一个中国大学,跟一个西方名校合作,联合建设一个大学,其学生最后得到的学位证书,可以分三个层级: 1. 大多数学生获得这个中国大学的学位证书,质量要不低于该中国大学的校本部。 2. 更为优秀的学生则进一步获得这个西方名校的学位证书,质量不低于该西方名校的校本部。 3. 最为优秀的学生,获得合资大学的独立学位证书。 如此一来,就建设成了自己的品牌优势。 当然,现实中这个方法不易操作,国内国外怎么会这么容易给你抬轿子呢,但舍此之外,我们又能如何借合资大学建设自己的品牌呢,如果不能,还不如就像毛主席倡导的那样,自力更生,慢慢发展吧。 所以,上面出的招,应该是不可能施行的,不过,新建大学其实可以采取变相的形式,别人是不可能主动过来给你抬轿子的,那就得自己创造机会,搞变相的形式,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过来抬,下面的方法,则比较易行。 瞄准世界一流的新建大学,可以办各种高阶培训班、讨论班,邀请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来当老师,学生则是国内大学的教师和学生。 学生层次高了,这个大学的牌子和名声自然也就闯出来了。当然,这些“学生”还主要是临时性的,可是架不住人数多,名声大啊(不少学生,可能都是现在的或不久将来的国内知名学者)。 本科生教学,再搞,其实也搞不出多少花样和名头出来,那是基础,是要靠几十年的建设才能出彩的,所以世界名校,基本上都是在研究方面搞花样,简单算一下投入就可知道了。 名声到了,高阶“学生”多了,从这些有成就的 “学生”中选出老师来,作为本校教师,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所以,现阶段高教改革,如果瞄准高端,与其新建大学,不如相当于建设一个高级的研究所,只有很少的固定成员,却招徕大量的访问学者和学生。 当然,对外的名字还是叫做大学为好,具有指向性,为下一步棋打下预想空间。
个人分类: Book-W|4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同意筹建上海纽约大学 2013年全球招生
panfq 2011-1-21 06:52
教育部同意筹建上海纽约大学 为国内首所中美合作的国际化大学,2013年有望全球招生 19日,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透露,教育部正式同意筹建上海纽约大学,选址在浦东陆家嘴,将成为国内第一所中美合作的国际化大学,2013年有望在全世界范围内招收首届本科生。该大学由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合作举办。 纽约大学始建于1831年,是美国最大的私立大学,由14个院系构成,在全球超过2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海外留学项目。从2006年开始,纽约大学就在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了上海中心,每年接收纽约大学本科在读学生来上海学习,学生在上海中心就读课程取得的学分可以转回纽约大学总部。2008年,纽约大学开始与华东师范大学商谈筹建上海纽约大学一事。 根据双方达成的共识,上海纽约大学的建设目标是世界一流大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收费也是“高处不胜寒”。俞立中表示,“上海纽约大学的定位是非营利性教学机构,要让来自贫困家庭的优秀学子也能有上世界一流大学的机会。”为此,校方将努力为优秀学子提供奖学金。为了适应全球化的趋势,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至少有1到2个学期海外游学经历,努力培养跨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国际化人才。 根据规划,2013年,上海纽约大学有望向全球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中国学生将会占多数。本科毕业后,学生可以拿到纽约大学的学位证书以及上海纽约大学的毕业证书。学科专业方面,主要考虑纽约大学本身在国际排名最前的学科,比如,金融、应用数学、经济学等学科。 2011年01月21日03:43 重庆晚报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1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育神经科学国际研讨会(首届)_华东师范大学
liuj589 2010-12-20 13:20
本文转载自: http://zhoujiaxian999.blog.163.com/blog/static/42061505201010240423700/ 更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国际研讨会 邀 请 函 网站地址: www.neuro-edu.org 也可以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进入: http://psy.ecnu.edu.cn/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如何将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与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教育儿童青少年是关乎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重大问题。教育神经科学在各国政府以及心理、脑与教育等不同领域研究者的积极支持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作为教师教育的排头雁,华东师范大学率先在国内发展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并将于2011年1月9日-11日在上海召开第一届教育神经科学国际研讨会。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外教育神经科学领域的最著名学者,共同探讨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促进心理、脑、健康、教育四个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增进中国教育神经科学领域学者与国外同仁的合作与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诚邀海内外对教育神经科学研究领域感兴趣的研究者、教师、同学、教育决策者与实践者拨冗莅会研讨,共谋教育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大计。现将会议相关事宜敬告如下,关于此次会议的更多信息,可登陆 www.neuro-edu.org 查询。 一、 会议特邀学者 (一)中国大陆与台湾学者: 韦钰院士: 中国前教育部副部长、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创建者,报告的题目:神经教育学研究对科学探究教育的影响。 沈晓明教授:上海市副市长、国家重点学科(儿科学)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环境和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世界卫生组织新生儿保健合作中心主任,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新生儿筛查学会主席,报告的题目:教育中的医学问题。 曾志朗(中国台湾):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心理学家。 董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脑科学与教育协会副会长。 周晓林教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北大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 舒华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位委员会与教学委员会主任。报告的题目:汉语阅读困难儿童的发展轨迹与早期预测。 周新林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学认知方向负责人。报告题目:有效数学学习的神经机制。 桑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报告题目: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与早期教育。 周加仙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育神经科学副教授,哈佛大学教育神经科学专业访问学者、博士后。报告题目:教育神经科学:架起脑科学与教育政策和实践的桥梁。 (二)国外学者: Kurt Fischer(美国):国际心理、脑与教育协会创建人、第一任主席,《心理、脑与教育》杂志主编、哈佛大学教育神经科学学科负责人。报告题目:教育神经科学的未来。 Antonio M. Battro(阿根廷):国际心理、脑与教育协会现任主席、阿根廷国家教育研究院院士、梵蒂冈科学院院士。报告题目:数字时代的教学脑。 Marc Schwartz(美国):国际心理、脑与教育协会下一任主席(选举产生)、美国西南心理、脑与教育研究中心创建者。 Hideaki Koizumi(日本):日本脑科学与教育研究总课题组组长、日本工程研究院院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高级顾问。报告题目:脑科学与教育行动中的队列研究。 Paul Alexander Howard-Jones(英国):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情境中的心理与学习研究中心负责人、英国教育研究协会教育神经科学论坛召集人、英国教育中的神经科学系列论坛主持人。报告的题目:连接神经科学与教育的研究:理论与实践挑战。 Peter Gordon(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科学与教育专业负责人。 二、主要内容 会议主题:教育神经科学的今天与明天,具体议题将涉及: 儿童脑发育、认知发展与教育 脑与语言教育 脑与数学教育 脑与科学教育 社会认知与教育 内隐认知与教育 脑与学习困难 心理学、脑科学与教育科学的连接问题 健康与教育 三、时间地点 时间: 2011年01月08日(周六)下午到晚上在华东师范大学逸夫楼大厅报到,09-11日,研讨会。 会议地点: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科学会堂。 四、会议注册 填写会议回执, 并发送到ecnuneuroedu@gmail.com ,完成会议注册 类别 12月25日前邮寄缴费 12月25日后邮寄缴费 个人代表 一般代表:1000人民币/人 学生代表:500人民币/人 一般代表:1200人民币/人 学生代表:700 人民币/人 团体代表(同一个单位15人以上) 一般代表:600人民币/人 学生代表:300人民币/人 一般代表:700人民币/人 学生代表:400人民币/人 备注: 1. 会议注册费用包括:会议资料费、会场费、茶点费、午餐费、欢迎晚宴费等。住宿、交通费用自理。 2. 付费方式(1):请通过邮局汇款至: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邮编200062 李燕收 附言中请注明第一届教育神经科学国际研讨会。 付费方式(2):请将会议注册费转入银行账号,请注明第一届教育神经科学国际研讨会: 开户银行 工商银行上海市金沙江路支行 银行行号 102290024724 账户名称 华东师范大学 银行账号 10012472090260113 五、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邮编:200062 电话:021-62234626 联系人:李老师 E-mail:ecnuneuroedu@gmail.com 网址:www.neuro-edu.org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 2010年11月16日
个人分类: 教育神经科学|3535 次阅读|2 个评论
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数学分析参考解答
zjzhang 2010-8-23 23:14
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数学分析参考解答 有趣的是最后一道题。
个人分类: 考研数学|3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数学分析参考解答
热度 1 zjzhang 2010-5-7 23:04
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数学分析参考解答
个人分类: 考研数学|3602 次阅读|2 个评论
华师大戚业国、博士张济洲等涉学术不端
冯用军 2009-8-15 23:47
来源: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313061PostID=5930799 揭露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导戚业国 、博士生张济洲等人的学术腐败行为!   转自《中国西南论坛》:http://cyber.swnu.edu.cn/mcjy/kaikuang/1/pages/club/home.asp   一、教育学博士生张济洲等一稿多投、一稿数发的部分材料   借本论坛刘冲搜索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孙天华,张济洲不仅一稿多投,还一稿数发。这只是部分,更多的希望华东师范大学实事求是自己调查,我们等待华东师范大学有带头惩治学术腐败的行动。   文章列表:    张济洲:课程改革的代价意识.上海教育科研.2005(8),P10    孙天华,张济洲:课程改革的代价意识.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 (3),P33    孙天华,张济洲:新课程改革是轻视知识吗?一种代价论视角.教育科学论坛.2006(2),P14   结论有2:    文章题目+ 段2= 文章题目+ 文章段2    文章段1+ 文章摘要、关键词、正文(段1除外)、参考文献= 文章   过往成果回顾:    张济洲:学校管理岂能数字化.中小学管理.2004.02    张济洲:学校管理岂能数字化.山东教育.2004.11    张济洲:学校管理岂能数字化.基础教育.2004.01   二、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戚业国抄袭洋人的部分材料   看过《课堂管理与沟通》的请看(186字)mark100602006-3-12 19:07:44   本人不求上进,故名曰:六十分万岁(mark10060).然近日浏览《课堂管理与沟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版时,发现:   此书是作者所著,然而书中有几处来自F.戴维著,李彦译《课堂管理技巧》,作者均为标出。其中一整节的内容,(第一章,第四节,P17)均系《课堂管理技巧》中的P9--23.   本人不知此种做法是否合适,心存疑虑,故求教方家。   望指明为盼!   --------------------------------------------------------   书名: 课堂管理与沟通   书号: 2005H0848   ISBN: 7-303-07739-1/G.5965   作者: 戚业国   印次: 1-1   开本: 16   装订: 平   字数: 242 千字   定价: ¥22.00   出版日期: 2005-09-01   个人简历. 戚业国,男,山东莒县人,1965年2月生,教育学博士。. 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果华东师范大学允许这样的状况存在,请问你们有什么资格带头制定《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你们还有什么资格作为教师教育的研究基地? 2004年职称评定已揭晓,年仅25岁的广西大学教师张鸿巍博士破格晋升为大学教授。http://www.chinaxys.net/forum/db/37/129.html   相关评论:   毛天祥先生在2月23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从25岁晋升教授看重科研轻教学》http://gx.people.com.cn/GB/channel7/200502/27/287519.html   (PS:毛天祥是我高中同学) 北师大人事改革:石中英变成副教授与文力博导跳楼自杀的背后   来源http://cyber.swnu.edu.cn/mcjy/kaikuang/1/pages/club/disp.asp?owner=A102ID=3549    溜达北京师范大学网站论坛,看到两个议论,一个是教育学院石中英教授变成了副教授,一个是管理学院文力教授自杀。后一个已经有报道,前一个不大相信,就查看教育学院网页,乖,还真的耶,石中英变成副教授了(北师大教育学院网站还不至于粗心到搞错了的地步吧)。开始还以为是网页没更新的缘故,再看看,还真的是,怎么石中英会成了副教授?原来是北师大在搞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可能石中英遭降级了。    6月28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文力教授跳楼自杀,引起了舆论界的兴趣,但是至今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只是有北京师范大学老师说师大教师压力太大了。这个看起来似乎不是原因的原因,外界是无法理解的,其实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看看北京师范大学的职称聘任制度,你就知道那里教师的压力是多么大了,即使是著名的教授,一旦聘期内发表文章不够数就要解聘、低聘。查看自杀教授文力的科研状况,就可以看到,他虽然发表了200多篇文章,2003年至今的聘期内发表的文章数量也算是不少,但是质量恐怕是达不到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制定的续聘要求的,也就是说他有不能续聘教授的可能,这是不是他自杀的原因呢?从文力个人写的网页看,他并不是一个很不在乎名利的人,因为他对自己的成绩介绍得很仔细,字里行间透露出是一个十分要强的人。他刚获得了本科生评出的十佳教师,这不但不能让他高兴,并且更是一个压力,一旦不能续聘,对于一个十分要面子的的教师意味着什么?还怎么做人?    北京师范大学是不是也太绝对了?还来真个的呀?石中英都由正教授变成副教授了,开始还以为是搞错了,后来查看了一下,还真的是。石中英一直是我们心目中有才干的青年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怎么一下子又变成副教授了?要是因为3年内发表文章不够数就不能续聘,是不是也太绝对了?好象华中师范大学也在这样搞,有个消息说华中师范大学一下子解聘了25名正教授。这样整下来,以后自杀的教授还会很多的。按照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这个整法,西南大学很多教授要变成副教授的。这样能上能下的制度真的就能促进学术繁荣?做学问那十年钢梁磨成针的功夫还要不要?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和考核制度需要研究,这样整下去,有些胡闹的感觉,可不要搞成文革政治杀人、80年代经济杀人、今天科研杀人。如果大学教师变成人事官员摆布的玩偶,教授自杀是可以理解的了。    大学教授职称的升降不能这个整法,应该看一个学者对学科发展做出的全部贡献确定升降,他原来有成绩,现在暂时创造的成绩少了,也不能立刻就降级。现在这种一年一考核、三年一续聘太频繁了,不符合人才和科学的发展,这样的评价不科学,对知识分子和科学发展伤害太大了。    以上是个人推理,是不是这个原因,还要大家探讨探讨。 function openwindow(url) { window.open(url,"","width=480,height=250,resizable=0,status=0,menubar=0,scrollbars=0"); return false; }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议曝光平台|8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2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