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杰出科研工作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ZZ:章梦涛教授小传(六)
jjsun123 2009-8-21 16:19
1978 年 11 月 28 日早上,在离开二十年又七个月后,章梦涛终于又回到了阜新。当天特别冷,大概零下二十多度,孩子穿的是晋南过冬的衣服都受不了。看到来车站迎接自己一家的基础部副主任范宏楠老师和校办副主任盖光山老师,章梦涛心中十分感激。工作是有了,但并不感到有什么欣喜,更不感到激动,因为他怀疑这次落实政策会有多大可能,自己能否在内。特别想到自己不仅是右派,还是反革命。在过去漫长的二十余年中,就一直纳闷自己怎么会成为反革命,在肃清反革命运动中,一年不知写了多少材料,经历了多次的不同人员审查和外调。以后在全市中等学校教职工大会上宣布 平反 并赔礼道歉,连他在内全市仅两人而已。市委姚书记还专门前来表示歉意,按 反革命惩治条例 是不构成反革命犯罪, 20 多年一直在脑海中盘旋。在过去二十余年中,多少次公检法部门的领导来到劳改队调研,找到他谈话他都会提出这个问题,有的是避而不答,有的大胆回答说解放前的事情够不成反革命,解放后只构成 右派 也够不成反革命,但两者相加就够了,这样的加法是否成立?想到这些心情反而更加沉重。他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戴着反革命帽子也生活了二十年,无所谓了。但是自己已有两个孩子,而且是男孩,对他们的伤害从当时情况看就太大了,因而心中忐忑不安。所以回校之后最关心的不是工作,而是 平反 和 改正 。 听从学校安排将他安排至力学教研室。在教研室了解到材料力学要在 1989 年秋季才有课,他选择了材料力学教学,主要是有充裕时间便于应对在落实政策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1979 年 4 月,统战部部长郭延廷代表党委宣读了对他 右派 改正的决定。也只有共产党才有自己纠正自己错误的胸怀。但对于反革命平反却出现波折。 1980 年春阜新人民法院做出第一次平反判决,保留了 1958 年原判决及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书的事实,只是不认为构成反革命犯罪。他表示不能接受,要求重审。但一直到 1984 年初,当时他已成为市政协常委、省政协委员。在检查委员政策落实情况时才得到彻底平反,恢复了历史本来面目,使这段历史真正得以翻了过去。章梦涛感到莫大的欣慰和党实事求是精神的伟大。感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但也想到,当年青春年少,血气方刚,在国家山河破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激发了爱国热情,怀着满腔热血,投笔从戎,抗日救国。这样的一段历史在解放后却纠缠了自己三十余年,历尽磨难,因而感到深深的惋惜和遗憾。历史问题清楚了, 1984 年 6 月经丘永权、鞠景明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终于实现了解放以来的心愿。 1984 年章梦涛被任命为科学研究所所长,为 官 不是他的心愿,当时他已经是 55 岁的人了,只是希望能不受过多的干扰做点实事。特别是事前对科学研究所是否撤消进行过讨论,此时他已调至研究所深部地压研究室。但在所内许多同志的劝说下,他自己也感到不能只忙于自己的科研工作,应该为大家做一点工作,上任后首先是进行稳定人心的工作,调整研究结构,实行民主,重大事情民主决定,并且积极联系,拟将研究所研制的国内仅有的两台 800 孔径帷幕钻机用于灌注帷幕墙工程,作为创收渠道。全所在 1985 年获得参与国家 七五 科技攻关项目达到三项,但科研所终于在 1986 年 6 月被撤消,仅深部地压研究所是抽调不同单位人员组成的,正承担有科研任务,因而保留由科研处管辖。他调任研究生部主任,当时兴起了读书无用论的风气,报考研究生兴趣不够高,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维持研究生招生录取数量就成了他工作的中心。 1990 年 6 月他已 61 岁,上书辞去了研究生部主任,回到了深部地压研究所,以后又来到了由他的学生潘一山、梁冰、王来贵组成的工程力学研究所。 1997 年回到基础部。 1998 年工程力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而且已经有了力学本科生,成立了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后撤系建院,他随之到院工作, 2006 年还为力学专业学生讲授流体力学课程,迄今还关心和参与力学与工程学院建设和发展。 章梦涛回到学校讲课是从理论力学开始的,由于多名力学教师参加学校的培训班,致使理论力学任课教师不够,教研室付亚群老师请他为采煤 77 级五个班讲授理论力学课程。他心中虽有想法,但却不好拨付老师的面子就应允了,这是来到高校讲的第一门课,以后还分别讲授了采煤 77 级、 78 级的材料力学, 78 级、 80 级力学专业的弹性力学。 1990 年为通风专业自编讲义,讲授了煤岩流体力学。 1995 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1998 年自编讲义开始为力学专业讲授流体力学,由李忠华等修改,由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从 1983 年开始,迄今为研究生讲授了约 30 门课程,其中除了有传统的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多种课程外,还讲授了如内蕴时间塑性理论、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有限变形弹塑性理论、损伤力学、两相流体动力学、粘性流体动力学、固流耦合力学等。他所讲授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和会用,他通过讲授知识的同时传授方法,给同学猎枪,让学生自己学会猎取知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深入浅出,从生活和工程现象引入,深受学生欢迎。 力学教研室从成立以来也先后承担过液压支架试验台、帷幕钻机主要零件的强度核算的工作,总的来说科研工作很少而且不能经常化,基本上是教学单位。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鼓舞,材料力学教师已确定以计算力学、实验力学和断裂力学为今后的科研方向。章梦涛在离开学校后的二十余年中,主要在工厂从事制造工艺和工艺装备的研发。回到学校,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难以从事过去的制造工艺和装备研发工作,需要重新选择科研方向,并希望与教学一致,即从事力学方面的研究。但是他深知,二十世纪是应用力学的世纪,力学来源于应用,来源于工程实际,从而服务于工程实际,否则只能跟着别人后面跑。煤炭开采工程领域中的力学应用与航空、航天、机械、土木领域的力学应用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却有大量的复杂力学问题有待解决。由于采矿工程领域条件特殊,一般力学工作者不愿问津。他认为解决煤炭开采中的力学问题正是的煤炭行业力学工作者的责任。而且由于学校是煤炭性质的高等院校,从事煤炭开采领域力学行为规律的研究有方便条件,这也正是煤炭行业的力学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因此他决心在科研上另辟蹊径,本着先当学生、后当先生的态度进入采矿工程领域,从事有关力学行为及规律的研究。 煤矿矿井开采将工作面和采空区称为采场,采场空气流动状况及沼气(瓦斯)浓度在其中分布的状况,是合理调整采场通风措施,提高通风效果,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依据和基础。特别是高瓦斯煤层采用无煤柱开采,更为重要。但是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于采场大气流动状况及风流中瓦斯浓度分布,只能依靠少数测点实测的数据进行分析。 1979 年章梦涛首先将采场空气流动视为平面位势流流动,通过有限元计算进行了分析,在抚顺召开的首届全国通风学术会议大会上宣读,引起了通风学术界的兴趣。但是采场中的采空区空气流动是在冒落的岩石形成的连通的孔隙空间流动的,与工作面空间空气的流动不同。 1981 年将采空区空气流动视为具有不同孔隙度的非均匀的渗流场。设空气流动服从达西定律,工作面空气流动视为孔隙度 m=1 的特殊渗流空间的流动。由于渗流场是非均匀的,从而将渗流场大致划分为几个均质区,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设立少数测点,根据所测的数据采用解逆问题或正问题的方法反求参数,修正模型,然后进行有限元分析。对鹤岗新一矿 30 号煤层无煤柱采场在工作面设置测点反求参数,对采场空气流动状况进行分析,绘成流网图,与原来通过大量测点所得的流网图相近。 1984 年在采场空气流动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将瓦斯在采场区空气气流中浓度分布视为扩散物质在采场空气流动中的扩散,同样分为几个不同的均质区及反求参数,建立了瓦斯的扩散场数学模型。对采场空气流动场的渗流场进行耦合求解,对采场风流中瓦斯浓度分布进行分析及评价,在义乌常村矿进行应用,经计算所得的 23 个测点的预测值和实测值最大误差为 1.2% ,为完成义乌 常村矿高沼气易自燃厚煤层分层同采无煤柱开采 的科技攻关项目采取适当的通风措施提供了依据。 1990 年在国家 九五 科技攻关项目 采空区瓦斯抽放 中,建立了煤岩层变形场、采场空气流动渗流场和瓦斯扩散场三场耦合数学模型,通过少量实测数据反求参数,采用有限元法耦合求解,对受采动影响邻近层瓦斯随风流向采空区流动瓦斯浓度分布进行了分析,为采空区布置抽放孔进行瓦斯抽放提供了依据。通过以上研究,初步形成了采场环境流体力学的理论框架,为采场大气流动和瓦斯浓度分布主要根据少数实测数据依靠经验进行定性分析,转为主要依靠科学进行定量化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冲击地压是煤矿开采中灾难性的灾害,世界各采煤国家都有发生。二次世界大战后煤炭开采强度和深度增加,冲击地压灾害趋于严重。我国的冲击地压由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开始严重,冲击地压发生强度和频度,造成矿工死亡人数均位居世界首位。此时发达国家因冲击地压尚无根本防治措施,对冲击地压灾害严重的矿井开始采取关井的措施。 1982 年章梦涛参与了冲击地压成因机理预测防治的煤炭工业部重点课题的研究。通过大量冲击地压发生的实例,普遍认识到冲击地压是煤(岩)破坏而发生的现象,因而最早建立了煤岩破坏发生冲击地压的强度理论,但强度理论不能解释煤岩破坏多数不发生冲击地压的现象,只能是冲击地压发生的必要条件,以后发生理论地提出就脱离了煤岩的破坏。章梦涛通过室内岩石破坏实验和冲击地压发生现场的观测,从地震发生机理的研究中得到启发,根据近代已知的岩石破坏机理对冲击地压发生机理进行研究,揭示了冲击地压是煤岩的物理失稳破坏而发生的现象,从而建立了冲击地压的失稳理论。并以普通的运动稳定性的势能量最小原理为煤岩失稳破坏依据,也即冲击地压发生的判据。建立了数学模型,不仅可为预测、防治冲击地压措施的研究和实施提供定量化指导和依据,而且可以直接用于冲击地压预测和减轻冲击地压危险的开采方案的设计。曾用于北京门头沟煤矿门城煤柱开采设计,保证冲击地压发生强度不超过三级。和用于唐山矿 3654 煤区开采冲击地压发生强度的预测,经过开采与预测相近。研究了钻屑法检测冲击地压的机理,提出了通过计算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确定冲击地压危险钻屑量指标的方法,并对注水、钻孔、爆破防止冲击地压的传统防治措施理论及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一套通过数学及物理模拟研究冲击地压防治的方法,为我国冲击地压发生理论预测、防治技术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贡献,他也成为了冲击地压防治的国内、国外同行中有一定影响的著名专家。 煤与瓦斯突出也是煤矿灾难性的严重灾害。由于煤和瓦斯突出发生情况十分复杂,直至 80 年代中期其发生理论还停留在假说的水平上,对突出发生的因素给予回答。由于突出也是煤层自然破坏而发生的现象,只不过有瓦斯的参与。 1988 年章梦涛提出煤和瓦斯突出是在瓦斯与煤层流固耦合煤层失稳破坏而发生的现象,根据冲击地压与煤和瓦斯突出具有一系列共同特点,只不过煤和瓦斯突出有瓦斯作用。基本的预测预报措施除突出考虑瓦斯其余措施基本相同,有的矿同时发生冲击地压、煤和瓦斯突出。因而国际岩石力学冲击地压和突出委员会主席佩图霍夫和世界上许多学者认为有必要建立两者的统一理论。章梦涛 1988 年对煤和瓦斯突出失稳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 1991 年提出了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的统一理论, 1995 年提出固流耦合煤与瓦斯突出失稳理论, 1991 年对突水的失稳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佩图霍夫对他及他的学生对这方面研究的成果给与了高度评价,认为已超过了他们达到的成就。在进行矿井灾害的研究中不畏艰险,深入矿井存在灾害发生威胁的工作面进行观测。在房山矿冲击地压危险程度研究中,他已年近古稀,为了掌控第一手资料坚持下到工作面进行观测,为该煤层是否开采提供依据。 为了开展采矿工程领域力学的研究,他结合承担的项目自行研制了一批实验设备,其中有刚性实验装置,是我国首次研制成功,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单点压缩及三点弯曲岩石蠕变试验机,前者为日本秋田大学引进安装于恒温室进行岩石蠕变试验,还研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直至九十年代中期国内最大的真三轴试验机等等。这些设备的研制为采矿工程领域力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他作为先行者还在一些方向上进行了一些先导性的工作: 1995 年他时年 66 岁,开始了两相流理论及应用的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对煤层气气藏开采水 - 煤层气两相渗流流动规律的研究。根据煤层气主要吸附在煤微孔内壁上,经历解吸扩散进入裂隙,与水形成水 - 气两相渗流流动,建立了数学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同年因开始进行磨料射流油水井割缝处理近井处理技术的研究,提高油井产液量和增加水井注水量。在进行磨料射流割缝设备研制的同时,先后通过指导和协助指导博士论文,对固 - 液两相流(即磨料)射流的理论,磨料射流的打击力,材料在磨料射流作用下失效机理,磨料射流切割理论,磨料射流技术参数对切割的影响及优化选择,磨料射流切割工艺方案制定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已在我国大庆、胜利、辽河、长庆等油田推广应用。 2007 年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 年他已年逾古稀,又通过指导博士论文建立了沿离心渣浆泵叶轮叶片压力面固 - 液两相流的边界层微分方程,从而得到了卡门的动量积分方程,引入了扰动因子处理固体颗粒在壁面上的滑移,采用了二维流动的卡门 - 波豪森近似方法求得近似解。得到 无分离 的型线方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得到的新型线叶片的渣浆泵泵效率提高,叶片磨蚀降低,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同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进行煤地下气化化学流体力学流动规律的研究。建立了通道模型的数学模型。他深知自己已年近古稀,难以对煤地下气化这样复杂的研究作出更大的贡献,只是愿为后续研究者起到铺路石的作用。 1962 年 1964 年刚刚结束劳动教养的他,流落在晋西北高寒地区的五寨县,在五寨中学任教,曾辛勤培育了一批高中生。 1988 年回到五寨时大多数学生成长为县里局以上干部,考取大学的学生有的成为山西省高级干部,其余的均为技术骨干。 1978 年开始了高教生涯, 30 年来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大量课程,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和研究生学位论文,培养了大量学生。其中嫦娥一号绕月飞行和载人航天飞行副总指挥,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奖金获得者,航天科技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及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第二届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奖金获得者赵阳升分别是本科、研究生中的杰出代表。研究生中还有潘一山、梁冰、王来贵、张永利等成为博士生导师,国内同行中知名学者。 1978 年底他回到学校时,力学教研室基本上只是从事教学工作。现已发展成为科研教学型的力学与工程学院,他响应钱学森等老一辈力学大师的号召走出力学传统领域,应用力学中建模、分析、计算、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化对矿业开采实施过程中相应的环境与灾害的物理过程和基本规律的认识,使得研究逐步从定性和统计描述走向从动力学观点的描述,初步形成了矿山环境与灾害力学这样一个边缘新型的分支学科的理论框架。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形成了拥有潘一山、王来贵、梁冰、张永利、宋维源、苏荣华、孙可明、李忠华等年轻教授组成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及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工程力学于 1998 年以矿山灾害力学为核心,以潘一山、梁冰、王来贵为学术带头人进行申请,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相继获得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程力学成为省重点学科,环境与灾害力学实验室成为省重点实验室,这些成果与章梦涛多年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的辛勤耕耘、奋力拼搏密不可分的。 人也要为社会尽一点义务,不能坐享其成 ,这是他予以自勉和经常教育学生的话。章梦涛除了承担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之外,还承担大量的社会工作。从 1981 年开始担任阜新市政协常委开始,先后担任辽宁省政协委员、阜新市政协副主席、辽宁省政协常委,他秉着 议政而不参政 、 帮忙而不添乱 的原则,积极收集民意,进言献策,实行民主监督,尽一个政协委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他还先后担任了阜新九三学社代主委及主委的工作,为九三学社做好参政党尽自己的力量。他还积极和在台的同学亲近,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联系,为两岸沟通和祖国统一做一点有益的工作。 由于章梦涛在重返讲坛的教师生涯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1983 、 1984 、 1985 年连续被评为阜新市先进工作者、市劳动模范、市特等劳动模范,后又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 1984 年煤炭部先进科技工作者(等同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 1985 年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 1987 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 五一 劳动奖章获得者、 1989 年全国先进工作者。为表彰他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国务院从 1992 年 10 月起发给政府特殊津贴。 最后,还是用他的学生赵阳升在他七十寿辰写的一副对联稍加修改作为结尾: 80 年的风风雨雨,历经磨难痴心不改,其气节其忠诚让人感动; 80 年的奋斗追求,坚韧执着始终不渝,其品格其风骨令人景仰。 章梦涛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历经磨难坚决不改和敢于面对困难、永不言败、乐观豁达的性格,敏锐的洞察力和坚韧的个性,淡泊名利、勇于实践、献身科学的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个人分类: 个人日记|5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ZZ:章梦涛教授小传(五)
jjsun123 2009-8-19 10:50
1964 年 10 月 4 日,章梦涛告别了妻子和弟弟,返回凌源听候劳改分局的安排。劳改分局安排他到少年管教所就业。少年管教所当时关押了近 200 名少年犯,已有 20 多名就业人员,大部分是教少年犯学技术的工人,让他来少管所是担任少年犯的文化教员。因少年管教所新迁到凌源不久,少年犯的学习还没有开始,正在进行监舍的修缮和整理。就在他等待时,分局的生产调度将他带走,来到凌源新生机械厂安置在技术科。凌源新生机械厂是 1952 年镇压反革命运动期间建立的。主要关押 815 年徒刑的人犯。 1958 年由鞍山迁至凌源。 1964 年生产可锻铸铁的火车车轮和水暖管件。基本上是铸造厂,只有很粗糙的机械加工。 1964 年经过了三年的调整,国民经济开始复苏,需要大量汽车配件。新生机械厂改产当时国内的解放和跃进两种载重车型的全部可锻铸铁的配件。厂方打算将管件实现机械加工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然后交给分局职工家属生产,腾出劳力和厂址加工汽车配件。这就是将章梦涛调到新生机械厂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章梦涛没有这方面的任何经验,也知道这工作的复杂程度,远非学习钣金下料画图那么容易掌握。他向厂方实话实说,提出到先进的管件生产厂参观,再给配备一名助手,保证按期圆满完成任务。 厂方同意了他的要求,联系他去大连管件厂参观。经过认真地参观、请教、研究之后,章梦涛觉得心里有数了。他对所要的生产的管件进行了分类,分别对现有机床进行研究,进行改装,设计了夹具、刀具、量具等等新的工具。外部环境的巨大压力、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酷爱知识和学习的内在动力,都驱赶着他日以继夜地努力工作。最后,他终于用了七个多月时间,完成了全部设备改装及配套的工艺装备及专用刀具的图纸设计,提交有关部门进行加工,实现了管件加工半自动化、自动化,为水暖管件顺利交给家属生产提供了条件。劳改分局给他定为技术 12 级,月工资 62 元,比当时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时工资高一级(当时劳改队对技术人员工资级别开放至 10 级)。就在管件生产设备接近完成时,厂里正式将汽车配件生产的任务交给了他。 1965 年 9 月,由科长带领,他和其他人员一共五人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参观学习。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很是感慨!一汽这些汽车配件的生产,新生机械厂根本不可能实现。但这次参观毕竟拓宽了他的视野。 生产配件的关键是孔系的位置准确度和前后轮毂的前后轴承孔同心度。这两个问题就成为在当时厂内设备条件下生产这些零件的关键技术问题。章梦涛经过研究试验,利用报废车床采用工件旋转,从两端同时对前、后轴承孔进行膛孔,满足了同心度精度要求。根据氧化无机粘结剂凝固膨胀的特点,利用凝固时间采用精密量具调整钻套在钻模板上位置制成了高精度钻模,在普通单轴钻床钻孔中保证了孔系位置的准确度。在 1966 年秋完成了四种轮毂和八种支架的新产品试制,并投入了批量生产。 1966 年底,为了节省原料,减轻车轮重量,提高车轮使用性能,对于重要的 3 种车轮轮辋进行了修改。但是,需要对修改后的轮辋强度进行校核,当时只能到长春一汽车轮实验室进行实验。去长春实验,路途远、费用高、时间等方面也有种种的不方便。章梦涛建议能否尝试通过计算来确定?章梦涛通过外出调研和大量查阅资料,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将轮辋视为有沿的薄壁圆筒,简化了腹板对轮辋的支承,考虑车轮在转急弯时在内的后轮满载时所受负荷进行计算,修改后轮辋强度是够的。对解放汽车 9.0020 车轮的计算结果与在长春一汽的实验结果一致。但长汽只能进行 9.0020 的轮辋实验,因而今后其他型号的车轮轮辋强度的校核,可以通过计算决定。 由于入监比出监的犯人越来越少,家在农村的刑满人员多数不愿留厂就业,而车轮需要量日益增多,劳动力感到不足,因而在 1966 年 10 月决定建造车轮铸造流水线,他负责生产线上造型机等多种设备的设计。这是国内第一条铁模砂芯的铸造流水线。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流水线建设并投入生产,改变了车轮铸造生产的面貌,节省了劳动力,减轻了劳动强度,接着作为主要设计者之一完成了 KT12 链轨板的铸造生产线的设计。 1968 年初辽宁省革委会副主任来凌源劳改企业视察,决定将包括新生机械厂在内的在凌源的四家大的劳改工厂联合试制解放牌汽车。解放前中国不能生产汽车,如今在凌源这样山沟里就要生产汽车,虽为囚徒,也感到十分鼓舞,能作为凌源汽车工业的创建人员感到十分自豪。 根据分工,新生机械厂负责生产汽车上除前轴外的前桥总成、车轮以及包括缸体在内的全部铸件。机械厂承担任务中的难题第一是汽缸铸造所用的金属模型和芯合总共有 36 种。机械厂没有精密仿型铣床,只能在普通铣床上粗加工,然后由钳工修正。但机械加工的工人看铸件模型和芯合图纸困难。因铣床数量较少,因而采取铣工两班,技术人员日夜陪着帮助铣工看图。章梦涛日以继夜以坚持工作时间最长在凌源劳改分局闻名。第二个难题是没有坐标镗床加工孔系位置精度高的冲模。他同样采用氧化铜无机粘结剂制造钻模一样的方法予以解决。第三是解放汽车前刹车盘在一汽是在 40 吨的冲床上,从下料捲边及上面大小孔一次冲成。机械厂的冲床最高吨位 34 吨,他只好从冲模上想办法,分四次冲成,最后中间的大的异形孔冲击吨位不够,他又设计了特殊冲模在 75 吨摩擦压力上分次冲成。 1969 年春初凌源劳改分局在辽宁最早完成了汽车试制,开往沈阳,因而被当时省革委会命名辽宁一号,俗称 辽老大 。汽车试制成功后,为了成批生产,他又立即参加了汽缸体、汽缸盖、减速箱、离合器、管、壳等六个灰铸铁大铸件的流水线有关设备的设计。完成铸造流水线设备的设计任务后,转而从事前桥总成中转向节等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装备以及专用设备的设计任务。 从 1968 年开始试制汽车到成批生产。至 1974 年,凌源新生机械厂等四家劳改企业已经形成了万辆解放型汽车的生产能力。成为当时辽宁省产量最大的汽车制造厂,也是各省属汽车制造厂中最大的汽车制造厂。为满足当时国民经济对载重汽车的需要,他不知熬过了多少个通宵,付出了多少心血。 1974 年犯人撤出了新生机械厂,开始引进了复员军人,车轮的加工完全是就业人员担任。实际是笨重的体力劳动。如果不进犯人,就业人员老了,车轮就不能生产了。因而提出来建立一条车轮加工生产线。这时候冷加工的技术工作已经由政府派了两位技术人员负责。虽然如此,但自动线还是由他和一位原在大连造船厂工作的就业技术人员承担。经过到大连组合机床厂、铁岭阀门厂等单位参观学习,决定建立一条 13 个工位的组合机床组成的车轮加工自动线。由章梦涛负责所有设备设计。另一位就业人员负责总体布置、夹具和刀具设计及工艺编制。但是由于妻子受章梦涛牵连, 1970 年带着一个三岁和一个三个多月的孩子下放至人地生疏的霍县库拨大队插队。水要到很深的沟底去取,爬很高的坡。当时还患有椎间盘突出,生活十分困难。为了能够让家小得以活下去,就在汽车试制成功、规模生产已有基础的时候他提出请求下放至库拨大队落户,准备以务农为生。但是厂里和分局出面极力挽留,未能成行。当时在农村插队的妻子于当年秋初就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凌源,第二年初夏又返回农村。 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凌源厂对章梦涛给予了很大的照顾。厂里还带着他到凌钢联系他妻子调动的事,各级领导都说关于给出路的政策快落实了。到了 1974 年,罗爱珍被抽上来在霍县县城城关医院工作。由于不能在凌源常住了,生活就更困难。她坚决要求章梦涛下放回家,为此到公安部进行过上访。厂领导同意在完成了车轮加工自动线之后放他回家。 1976 年的 4 月,当他完成了最后一张图纸终于可以回家了。从 1958 年到 1976 年,前后断续在凌源生活了 18 年。对于过去 18 年的 教养 、 二劳改 的生活不堪回首,但对于过去特别是近 12 年试制新产品和新技术时的激情生活却也难以忘怀。毕竟在这里渡过了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特别是在最后的十二年中将一个主要是体力劳动生产大车车轮和水管件的工厂发展成为拥有多条流水线,基本上实现半自动、自动生产汽车配件和与几家企业批量生产辽宁一号载重汽车的工厂。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没有虚度年华。 就业人员要求离开劳改企业,也是 哪里来回哪里 的政策。因此他请求霍县有关部门能够允许落户,回到霍县。由于罗爱珍单身一人带三岁及三个月的孩子来霍县插队,经过多次带着孩子来开会,和会后坐在街口马路沿上等大车回去的情景,从而引起许多下放和机关干部和霍县城里百姓的关心和同情。罗爱珍到城关医院上班后,医院里的同志和到医院求医和闲坐的人出于关心和好奇,进一步的了解情况后,有的出主意,有的表态愿意为章梦涛来霍县落户及上班问题助一臂之力,因而才得以在霍县落上户口。 有了粮食关系,当时章梦涛认为霍县将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站,工作不只是他的饭碗,而是应能为霍县人民做出一点业绩的地方。在公社办理落户时,公社提出让他到公社铁工厂上班,他不能拒绝。按照厂长的意图,协助搞成了一台简易扬场机,参加专区社队企业夏收机具展览会。据说得了奖,但铁工厂只是生产炉圈、炉盖等铸件的手工作坊,条件太差了。完成了扬场机就婉辞了。并谢却了工厂所发的工资。不久,经人介绍又到霍县最大的集体企业霍县机械厂。该厂小批量生产颚式破碎机和 50 公斤的汽锤。颚式破碎机的 Mn13 材质的颚板,从投产以来就没有过关。厂里请他提点办法,他根据在凌源劳改时 Mn13 链轨板生产的实践,提出对颚板增加一道水韧处理工序,并设计了水韧炉和制定了水韧工艺。解决了颚板质量问题。但是该厂已有山西农学院 1965 年农业机械化专业毕业的夫妇两人主管技术工作。虽然该厂有百余人,设备工种较全,结构也比较正规,当该厂的高书记邀请他在该厂上班时,他考虑到今后开展工作不够方便,因而谢却,同时也谢却了所付给的报酬。直至 1976 年 7 月份应五金社两位主任之邀到五金社上班。五金社原是生产水桶烟筒的手工作坊,只有两台冲床。山西小煤窑多,基本上都使用煤电钻钻孔,需要大量煤电钻配件供维修之用。上级有关部门为了解决返乡、下乡青年学生返城就业。拨给部份设备及经费给五金社生产部分煤电钻配件。招收了二十多名下乡和返乡学生到天津煤电钻厂进行实习和购置该厂报废模具。由原临汾柴油机厂的一名四级钳工组织生产,虽然已有一年多,但有的零件未达到质量要求,五金社又想在生产配件的同时进行整机的试制和生产。因而让章梦涛负责技术工作,他感到社主任有事业心,不保守,对自己很信任,青年学生有朝气,而且没有技术人员,有正式产品,因而就到了五金社上班。一直到 1978 年 11 月落实政策回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在五金社工作两年多一点,首先是解决了煤电钻零配件质量问题,完成了煤电钻整机试制及投产。煤电钻零件简单,技术含量不高,只是批量生产应该对较复杂的零件制订加工工艺文件,按工序设计制造必要的夹具、刀具以及量具,才能保证加工质量的稳定,提高加工效率。这是一般的技术问题很容易解决,只是工作量大,因而从青年工人中选拔两个原来带班的班长作助手培养将来从事技术工作,从而解决了目前零件生产的问题。同时组织煤电钻其他零件的生产及煤电钻组装,配备必要的工艺装备和工艺文件,将近年底完成了煤电钻整机生产。当年就组装了近百台煤电钻投入市场。因此,经上级批准将五金社改名为煤矿电器厂。 1976 年底,山西机械研究所自行设计的内燃凿岩机通过临汾专区寻求试制厂家,并给了相应试制费用。据说内燃凿岩机是在中印边境反击战中缴获的,由上海和西安风动工具厂仿制成功交付军用的。但机重为 30 公斤,使用不方便。因而山西机械研究所承担了整机重为 20 公斤的内燃凿岩机的研发。该机是由二行程单缸内燃机作动力的凿岩机,技术含量高。煤矿电器厂的现状是无力完成试制任务。但经过仔细分析,试制时因缺设备不能进行的异型加工、精密加工及热处理可以外协。如果试制成功,将来的生产是可以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自力更生逐步解决。关键的难题就是镁合金的铸件的试制。社队企业国家不供应镁合金,因此改为采用铝合金,通过金属模铸造减少壁厚,以及采取其他方法如通过采用空心螺栓等方法减轻机重。凌源新生机械厂金属模铸造是有名的。他虽不是这方面技术人员,但毕竟在厂工作 14 年,参与过车轮金属模铸造流水线设计,对金属模铸造有一定的知识。铸件中以曲轴箱和导流罩铸件最为复杂,其铸造是内燃凿岩机的关键。但他相信只要刻苦钻研,通过多次试验,肯定可以成功。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如果内燃凿岩机试制成功,争取生产是顺理成章的事,就可以发展系列的内燃机机具,将该厂建成为内燃机具厂,从而可以了却自己的心愿,为霍县人民作了点值得一提的有益的事情。因此建议争取承担内燃凿岩机试制任务,并得到了全厂上下特别是青年工人热烈的响应。经过了 1977 年的春节,试制任务正式批准下来,厂里成立了专门的试制领导小组和试制小组,开始了试制工作,从采购材料、准备图纸开始,经过日夜奋战,到 1978 年初完成了两台内燃凿岩机的装配。当内燃凿岩机终于启动,围观的人们禁不住高声欢呼,基本上完成了试制任务,证明了山西机械研究所的设计是成功的。但是整机重了一些,平均在 22 公斤左右。下一步的工作是对部分零件进行修改,将重量减至 20 公斤。需牵涉到铸造金属模的修改,还需要进行最大钻深、钻进速度、耗油率以及适应性实验,准备鉴定和争取省机械局下达小批量生产任务。工作量还是很大的。 煤电钻整机投产和内燃凿岩机试制成功,他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白天和大家一起上班,晚上他自己上班,被公认为一天上两个班的人。因而 1978 年初被评为霍县工业战线学大庆先进个人,即霍县工业劳动模范。一个反革命右派分子被评为劳模这在当时也是罕见的。他感到格外珍贵。其分量对他来说不亚于以后所获得的荣誉称号。 1978 年 4 月该产品参加在浙江桐庐召开的全国石方机具现场交流会上,他研制的内燃凿岩机中在钻进速度、耗油率及机重三项指标中均名列榜首,并于当年获得山西科学大会奖。因迫于当时形势,县领导对他说,只好让其他人去参加大会,望他理解。 6 月将他年龄改小,顶下乡青年的名额转为正式工人,给他搬了家。他至今还深深感激,在四人帮刚打倒时, 左 的气氛还没散去,霍县有关各级领导给予的知遇之恩,敢于信任他,使他做出了突出的业绩,他时刻铭记在心。 1978 年春节刚过,省机械局下达了试制十台 YN20 内燃凿岩机的任务,霍县县委决定将霍县机械厂与煤矿电器厂合并为内燃机具厂,由霍县煤矿电器厂厂长为厂长,将内燃凿岩机及煤电钻生产有关设备搬至霍县机械厂空置的厂房内进行生产。原机械厂的技术员当时已调回天津,由章梦涛负责全厂技术工作,由于原机械产品生产及煤电钻生产已经多年没有什么技术问题。因而技术工作主要还是完成内燃凿岩机少量零件图纸修改,以减轻重量,以及根据修改重新制订有关工艺装备及工艺文件,组织修改后零件的加工和装配。充分运用已有的两台内燃凿岩机进行有关实验。当时他的两个助手要参加高考,应该尽量给时间让他们复习功课。其中一名当年考取了太原重型机械学院。 1978 年初四人帮已被打倒一年多了,他感到国内政治气候有明显的改变。他第三次向有关机关进行申诉,要求平反。不久听取了有关右派处理问题文件的传达报告。六月份收到阜新矿院给他的回信,表示可以考虑对过去问题重新审查,希望能去阜新进行商谈,由院方报销旅费。因而和罗爱珍一起到阜新。他只要求对反革命的问题重新审查,院方表示希望他回院工作。回矿院工作并不是他当时的希望。 20 多年坎坷,虽然与学院无关,但毕竟是在矿院将他送去教养的,心里总是感到有点不是滋味。但是他恐怕影响政策的落实,留下麻烦,对回来没有表示反对。回到霍县之后县委工业部李部长前来留他在霍县工作,霍县在他困难的时候收留了他,如今还留下了一堆未完成的工作。不能推辞,只能同意。为此学校派基础部副主任范宏楠老师到霍县疏通,他开始做好离开后的工作安排。对他的另一位助手进行了手把手的细致交代,并又给他选配了帮手。 10 月底即接到学校寄来恢复工作的通知。在完成了剩余工作后,于 11 月底才离开霍县去阜新。当时,几乎全厂职工来到车站为他送行。面对如此情景,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含泪和来送行的人一一握手告别。就这样怀着对霍县人民的深深感激和愧疚之情离开了霍县。 那些艰难的年月,他永远不会忘记。更不会忘记的是在他家人困顿之际,霍县人民收留了他们一家。 1985 年他去太原开会,原霍县煤矿电器厂闻知他在太原,摆下酒席派车去太原将其接回,说补上当年没有开的欢迎和欢送会。 2006 年顺便去霍县,特地看望与他和罗爱珍在一起工作过的同志,邀请在一起,共三十余人进行餐叙。
个人分类: 个人日记|3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ZZ:章梦涛教授小传(四)
jjsun123 2009-8-17 17:46
在 20 世纪的 50 年代,章梦涛和很多知识分子一样,就像政治波涛中的一叶扁舟,人生充满了戏剧性的 逆转 ----1955 年的 6 月,他刚被借调到北京,就被召回阜新成了 反革命分子 ;关押到 1955 年的 12 月底,他被内定 清白 释放; 1956 年 8 月喜结良缘,婚后携夫人回到阜新, 9 月份召开全市中等学校 肃反 总结大会,宣布为他平反。并在年末工资调整中,他获得比同届毕业生高一级的工资待遇。这在那个年代可不是小事,首先意味着组织上对你的认可;其次,高一级工资,每月多出来的钱虽然不过几块钱或十几块钱,但在当时却可以养活一口人。章梦涛受到鼓舞,更加努力地投身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此时党中央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他觉得知识分子大有作为的时代终于来临,在日常教学任务外,又承担了东北工学院函授站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同时,他考虑自己是煤炭工业的教师,自己的科研工作应该为煤炭生产服务,于是拟定了从事矿井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规划。 1957 年,他受煤炭部教育司的指派,参加了高等教育部中等专业教育司的工程力学教师讲习班,以后留下来修改教学大纲,期间分别听了钱学森、钱伟长所作的力学的现状和发展的报告,听了高教部副部长曾昭伦传达的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后来该讲话以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为题发表)。当时各地纷纷召开知识分子问题座谈会,阜新市及学校多次邀请他座谈,发表对党组织的意见。但他很少参加,即使参加也很少发言,生怕言多有失。 可惜,命运还是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1957 年,刚刚幸福了几个月的章梦涛,被划为右派! 随后,是长达一个月的疾风暴雨般的批斗会! 幸好有爱人的安慰,有家庭的温暖。罗爱珍坚信丈夫和自己一样,都热爱新中国,都是从心底里拥护共产党的,他不可能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章梦涛心里也认为这和上次一样,最终组织会还他一个清白。夫妻俩就在这样的忐忑和期冀中,捱到了 1958 年。这一年,中央下达了右派的处理政策。最轻的是不予处分 ,最重的送劳动教养。章梦涛认为对自己的处理,最轻的应该是降级降薪,最重不过是监督劳动。意想不到的是, 1958 年 4 月 3 日,保卫科科长将他叫到办公室,宣布了阜新市人民法院判决书:判处他为反革命犯罪,管制三年,送劳动教养! 当时章梦涛认为所列罪名与事实不符,提出上诉! 可惜,他的上诉要求,结果只不过是增加了他的一个新罪名 ---- 对组织的处理心怀抗拒!连他提出的服刑前去医院看望生病的妻子的要求也遭到了冷酷的拒绝 ---- 他和学校的另外两名被判刑教师一起,由保卫科押送至收容所。 当天夜晚,他们被临时拘押在阜新收容所。他忍受着初春的寒风,望着漆黑的夜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想到妻子没有工作,剩下她一个人在阜新将如何生活,妻子知道自己被送劳动教养将会多么难过,真是肝肠欲断。次日一早,他被武装押送启程,乘火车到辽阳,住进了监狱的监舍。在监狱学习了三天,就背起行李步行到达双台子,这里是将要开恳为水稻田的一片沼泽地,将近三百多被教养人员住在帐蓬里的地上。四月初的早上,水面上还结着一层薄冰,当地农民都不下田劳动,被教养人员则必须每天早上起来,下田修水渠。冰水寒冷刺骨,最为痛苦的是水中碱的浓度很高,能将腿上皮肤油脂洗掉而开裂,迸出血珠,让人疼痛难忍。以后就是修田埂、耙地、插秧、除草,难受的是稻田里蚂蝗多,吸人血,每天要打死十多条。直到八月中旬,教养院在鞍钢承包了一批管、罐工程,缺少放样(画图)下料人员,因此到双台子农场招收这方面人员。章梦涛并没有从事过这方面的实际工作,只是在大学时学习了较多的展开图的画法。他听了对方的要求,顿时怦然心动,想着借这个机会掌握钣金制图的技术,将来刑满释放时,不能当教师了,还可以从事一般的技术工作,于是就站出来报名,说明自己能胜任这项工作。结果,管教信了,带着他离开农场,进了劳改工厂。多年以后回忆这段往事,他仍然露出孩子般的羞赧,说那是自己平生第一次撒谎,第一次自我吹嘘。 四月中旬,在太原冶金专科学校任机械科主任的弟弟知道了他的情况,要接嫂嫂去太原,以便照顾。妻子临行前来到双台子探视,就在帐篷外草地上相见。很长时间两人相对无语,不知道说什么,也都知道对方要说什么,实际上不需要说什么。章梦涛将在农场写好的一份上诉书交给他,当时没有律师,只能直接寄至锦州中级人民法院提请上诉。接见时间到了,她起身头也不回地走了。章梦涛站在原地望着妻子远去的背影,直至消失,潸然泪下。有的被教养人员将此情况向上进行了汇报。在晚上的学习会上,全小队被教养人员集中在一起,对章梦涛进行了批判,认为这是不认罪的表现。过了两个多月,锦州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寄到了到农场,判决结果把解放前协助国民党坦克营长逃往台湾一项删去,对他提出的其余事情的上诉给予了反驳,维持原判,并作为终审判决,不能再上诉。这次上诉是明显的不认罪伏法。当时就在全中队百余人中召开了大会,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在劳改队工作出了差错,阶级分析的结论就是搞破坏,重则判刑或加刑,轻的也要受批判或关禁闭。因而一般人都不愿从事自己生疏的工作,也就是但求无过混日子。但章梦涛想法不同,考虑到今后工作,只有尽量承担新的工作,才能学到新技术而有利今后生活,划线放样没有实际做过,如果错了,一张大铁板就基本上报废了,不能有所松懈,他去书店买了一本板金工放样手册,买了铅笔三角板圆规,还买了一把剪刀,按手册的要求把所要制造的产品按比例画成展开图,然后用剪刀剪开,拼起来看是否是加工产品的形象,因而虽然初次进行放样工作,但没有出现过差错。干了不到一个月,又到辽阳机床绘制机床设计图纸以便制造,对章梦涛来说这又是一项新工作。 11 月省公安厅民政厅仿效苏联西伯利亚共青团城建设,集中劳改、劳教人员前往凌源,建设劳改基地,在辽阳铁工厂抽调了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共 36 人赴凌源参加新生钢铁厂即凌源钢铁厂前身的建设。他在钢铁厂的机修厂采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加工了 13M 3 及 100 M 3 高炉的大型部件,并进行了高炉的安装。当时正是全民大炼钢铁的大跃进时代,一方面是逃避劳动教养的批判斗争,另外一方面的确是忙,因而很少回宿舍参加学习和睡觉,多次一连几个昼夜只是靠在什么地方打个盹休息。 1959 年 10 月被凌源劳改分局调至无线电器材厂,在该厂的 101 车间承担半导体硅单晶提纯和加工设备的研制。由于设备研制需要,在无线电器材厂,多次要求他装扮成技术干部,由工厂的管教干事跟着,到有关工厂观摩学习,收集相关资料。来这些工厂参观学习的人员是要接受严格政治审查的,现在他作为劳教人员也可以进入,感到机会难得。于是他就住在车间里日夜进行设备的研制工作。 1961 年,国民经济开始调整,无线电器材厂下马,他被送到凌源黑沟农场劳动。当时劳教人员思想很不稳定,不知那天能放出去,被称为是无期徒刑。 1962 年开始,政府开始为每个劳动教养人员定期,他被定为三个月,宣布时只剩下两个月左右,数着日子等待释放这一天的到来。 在劳动教养期间,妻子罗爱珍两次来凌源看望,一次是 1961 年的 10 月初,章梦涛正在无线电器材厂的农场,她刚从护士学校毕业,好不容易积攒了一些粮票买了些粮食前来探视,另外在阜新煤校任教时章梦涛 300 多元的讲课津贴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她离开阜新时被学校扣下没有发给,因此专程前去索取;第二次是 1962 年 2 月,她在凌源车站下车,冒着大雪来到黑沟,也是听说劳教人员吃不饱饭,因此带来一些食物。由于劳动繁重,营养严重不良,当时章梦涛已出现浮肿,行动困难。每当忆及此事,章梦涛总是动情地说罗爱珍救了他一命。另外,罗爱珍这次来,还要告诉他一个重要事情 ---- 她已跟弟弟商量好了,希望他解除教养后要求遣送太原。 1962 年 5 月 8 日的早上,章梦涛终于结束了四年零一个多月的囚徒生活。因对自己未来感到茫然,对解除教养也没有感觉到多大的欣喜,只是感到有必要立即去太原,不仅是为了急于和家人团聚,更是急于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安排。当天,他就把一切手续办好了,第二天一早就带着行李到了火车站,中午坐火车离开了凌源,次日到达北京,没有出车站,当晚即坐火车赶往太原。因收到电报晚了,到了太原,没在火车站碰见来接站的罗爱珍,自己直接坐上三轮车到了山西医学院附属三院,当天晚上就由罗爱珍陪同到太原冶金专科学校弟弟的家中。兄弟在此时此景下相见,两个大男人也忍不住相对落泪。章梦涛握着弟弟的手久久不放,由衷地感谢他不忘兄弟情谊,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对嫂嫂多年来的照顾。次日,弟弟陪他来到太原市公安局落户口。命运多舛的章梦涛没想到自己再次遭受了意外的沉重的打击 ---- 当时太原市区正在清理 1959 年以后外迁入太原市的户口。户籍民警看完了他们所交的有关材料后,对他说因原籍不是太原,原户口不在太原,原送机关也不在太原,只是家属在太原,而且还是 1956 年来太原市的,因此不能在太原落户。章梦涛听了,犹如五雷轰顶。弟弟和罗爱珍也都像遭了雷击一般。当时没有户口就没有粮食关系,也就是没有口粮,也就无法生活下去。以后弟弟托了认识公安局的人去说情,但也无济于事。 解除教养的一点点喜悦化成了深深的忧愁。太原市落不上户口,总不能就此返回凌源劳动教养院就业啊。他们就琢磨能不能在太原附近农村落上户口,有饭吃再考虑下一步。当时还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山西医学院和太原冶金专科学校分别在太原市郊小店和晋西北五寨有农场,妻子和弟弟分别已工作。弟弟向党委书记诉说了所遇到的困难,党委书记是红军渡东黄河开赴抗日前线时参加革命的老干部, 反右 已经过去了多年,同意给予帮助。冶金学校党委书记还亲自给他任区委书记的部下、现任五寨县县委书记写了一个条子。最后,单身一人到五寨的夏家洼大队落户,大队书记是抗日战争时期武工队员,被日寇抓住送到抚顺煤矿以后逃回,对章梦涛的情况大致了解之后,对他当前的遭遇十分同情,立刻嘱咐桑家洼小队将停办的民办小学恢复起来,将他安排在学校里,口粮吃多少给多少,烧的由队上供给,对不给工资进行了说明并表示歉意。这对于章梦涛来说真是喜出望外,此时哪里还能计较工资的事情! 这个村子很小,只有七八十个人,二十多户人家,就这样他成了只有五个学生分三个年级的乡村教师。当时没有自己动手做饭,和来村里耕地的拖拉机手一道用餐,村子里的村民家中粮食多,对这样一个人来到队里都当做新鲜事,不久就熟悉了,以后总是有人找他写信或做其他事,每次都请他吃饭,因而也就很少自己做饭。八月底小学要开学,他刚从太原回来,五寨中学的王允治校长从冶金学校书记处知道了章梦涛的情况。五寨中学是从小学办起到 1963 年才有高中毕业生的完全中学。五寨是晋西北高寒地区,教育落后,当时也没有大学毕业生,又留不住人,因而缺教师。因此王校长派学校团委胡书记前来聘请他到学校讲课,并且坦率地说明按右派生活费每月 36 元全年 360 元,分十个月发给,请予以理解并致歉意。章梦涛再次喜出望外 ---- 这不仅解决了独自一人在山区里生活上的困难,更主要的有了希望,有机会可以转为正式教师! 学校十分重视 63 届毕业生高考问题,害怕高考 放空 即没有学生考上大学,从而被摘掉高中的帽子。为此章梦涛第二次夸下海口,表示愿意担负起学生高考数学物理的辅导任务。虽然他没有从事过中学数学、物理教学的经验,而且只上过高二,又过去了八年,但他具有通过一年自学就考取了当时几个难考学校的航空系的经历,又上过大学,大学对中学数学、物理的基本要求有所体会。当年的数学、物理高考题一般是 5-6 道题,他参考了近三年的数学物理考题和教材内容,各编了 200 道典型题,按题给学生讲解,又要求学生按讲解的典型题更换已知未知条件自行编题,以加深理解。他就在教室中和同学们一道作息,深夜学生休息之后,他才准备第二天的讲课。 那时,他感到有无穷无尽的精力,除了希望做出成绩为将来转正创造条件外,也被学生对自己的尊重所感动 当时全国正处于大饥荒时期,但当他晚上回到宿舍,却经常见到桌子上放着一杯莜麦黑豆炒面。那是学生们偷偷送给他的。淳朴的学生们既不想给自己惹来麻烦,也不想当面听他道谢,就用这种质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意。原来是阶下囚,被视为贱民,突然受到学生们如此尊敬爱戴,将自己视为 老师 了,这给了章梦涛巨大的精神力量。 苍天不负有心人,第一年高考不仅没有 放空 ,在所有专区中学中升学率名列第三,其中两名考取了西北工业大学。第二年名列第二,仅次于省重点的范亭中学,第三年高考时他虽然已经离开了,但在他教过的学生中有将近 20 名考取了大学。在第一年高考后,专区文教部门领导就同意五寨中学为他办理转正手续。但是人事档案已经由公安部门取走,给了当时接受教养的单位,不得转递,直到 1964 年夏,学校才拿到档案。当年,毛主席又发出了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的号召,报纸上出现了批判周谷城、杨献珍等的文章,火药味十分浓厚。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问题提出来了,显然不会让他这样的反革命份子、右派分子培养无产级革命接班人。尽管乡亲们认定他是个好人,当地文教部门也真舍不得这样的好老师,但在那样的政治气氛下,谁敢替他承担这么大的风险?就算有人敢,结果也一定是徒然使自己蒙受株连。教师当不成了,又无其他地方可去,章梦涛在无数个苦闷彷徨的失眠之夜后,觉得唯一不被饿死、或者不去沿街乞讨的出路,就是写信给凌源劳改当局,说明自己当前的情况,请求回凌源。第一封信投出去后石沉大海。他又开始写第二封、第三封 。每次提笔,他都忍不住心酸欲哭 ---- 仅仅为了有口饭吃,他不得不主动地、而且是多次地恳求有关当局允许他重新回到监狱去! 从酷暑一直盼到霜降 ----1964 年 10 月,他终于收到了凌源劳改分局回信。此时,已经给毕业班学生开始复习了。时值秋收,农村的学校都要参与农忙,他也跟着一个班级的学生在韩岭庄进行秋收。他从高一年级起,就担任这班的英语课程,是从字母教起的。师生之间感情很好,而同学们却不知道,眼前这个好老师,即将跟他们分别! 也许是苍天特意要给这段师生的缘分安排一个悲怆的尾声 ---- 接连几天的秋雨不期而至,秋收暂停。班主任请章梦涛利用雨天最后给学生们做一次辅导 ---- 也许,这位班主任觉得这是向章梦涛表达敬意的最好的方式吧 ---- 他对同学们说:章老师就要走了,请同学们务必格外珍惜这次机会! 室内先是一片哗然,随后变得异常寂静,学生们都用诧异困惑的目光望着班主任和章梦涛,期待着老师给他们一个解释。但是,不论是班主任还是章梦涛,都不知道该如何向学生们解释这个复杂的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的 内幕 !章梦涛拿起粉笔,回身在黑板上唰唰地写了起来,以免学生们看见他眼眶中滚动的泪花 室外,凄风苦雨 整整三天的连阴雨,整整三天的辅导课。 第四天早上,雨停了,章梦涛收拾好简单的行李,准备悄然离去。但是,当他推开破旧的房门时,却惊愕地发现迷蒙的天光下、泥泞的土地上,站满了前来送行的学生!章梦涛试图微笑着跟学生们告别,可是他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已经问清内幕的学生们没有人说话,他们默默地簇拥过来,默默地跟着他,走向村外。 师生们就这样默默地走了五里多的山路,到了一座深沟的路口旁,章梦涛停下,他恳求学生们不要再送了,然后向学生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转身快步走进了沟里。 他没有看见,身后的学生们,正向他的背影深深地鞠躬! 学生们也没有看见,他们的章老师隐入杂草秋树之前,早已泪如雨下! 章梦涛心绪复杂地来到了五寨城内,向王允治校长告别,说明不得不离开的苦衷,同时感谢老校长这几年对自己的照顾。这位朴实的老校长握着他的手,本来想说几句安慰他的话,但是憋了很久,憋出来的却是两行热泪 ---- 老校长的眼泪,既是无奈的痛苦,也是对他的惋惜与认可,这对 古道、西风、断肠 的章梦涛来说,那份温暖价值连城! ---- 二十四年后的 1988 年,章梦涛参加阳方口煤矿课题鉴定工作,特意抽时间回到五寨,专程到王校长的墓前献上花圈,向老校长表示衷心的谢意和敬意!
个人分类: 个人日记|6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ZZ:章梦涛教授小传(三)
jjsun123 2009-8-17 17:35
章梦涛大学生活的前三年,是他一生中最美好最幸福和最值得回味的时光。新中国刚刚建立,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军阀割据的局面,实现了祖国真正的统一,受帝国主义任意欺凌的悲惨时代永远不再来了。特别是 1950 年 10 月开始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斗争,章梦涛更深深的感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正在洗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祖国建设事业欣欣向荣,到处都充满朝气、充满希望、日新月异,每个人特别是青年学生感到前程似锦,祖国正在等待年轻一代建设。对他来说祖国的航空工业就是等待着他和他的同学建设起来,心中充满激情和活力去迎接每一天的工作和学习。刚刚入学时,学生会还是沿用解放前的民主选举的办法,班级提出候选人,通过竞选,由全体同学投票产生。章梦涛就这样进入了校学生会,担任生活福利部部长。华北工学院的同学大多数都是较穷的学生,国家又在百废待兴之时,他这个福利部长怎么办呢?他想出了一个主意:在学校筹办消费合作社,同学在课余时间轮班当营业员,这样既能有微薄收入,广大同学也可以买到廉价的日用品。华北大学工学院由重工业部直辖,当时正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有大量图纸需要描绘,而当时描图人员缺乏,而大学工科学学生第一个学期就学习了制图,可以承担此项工作,因而与重工业部联系,同学们利用寒假完成了大量的图纸描绘任务,提高了同学制图能力,支援了国家建设,还为同学们增加了收入,受到了同学的欢迎。因为他勤勉、公正、办事总有新点子,在第二个学期学生会选举时,章梦涛当选为校学生会副主席,分管生活服务部和军体部,还被选为北京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会议代表(代行人民代表会的职权)。当时学校机构十分精简,由团主管学生工作,专职人员连书记在内仅三人,系的团总支无专职人员,所有学生活动都是通过学生会组织。解放初期政治运动多,活动多,都需要高校学生参加,使同学得到锻炼,接受教育,因而学生会干部很忙。但心灵上获得新生的章梦涛活力焕发,不仅学生会的工作积极完成,功课也没有耽误,是全班少数几个功课全部五分的学生。 1952 年 10 月华北大学工学院、清华大学、北洋大学、西南航空专科学校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航空院系合并为北京航空学院,将原华北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改为飞机设计和发动机设计两个专业。他选择了飞机设计专业,按莫斯科航空学院教学计划教学,并由莫斯科航空学院派专家组给予帮助。 1952 年秋季新校舍部分完成搬往城外,他原来在华北大学工学院(此时已改为北京工业学院)担任的工作均已免去,但团市委聘请他们四名同学担任了少年宫航空模型小组辅导员,协助成立了航空模型俱乐部。 1952 年暑假实习,一部分同学到南苑机场的飞机修理厂实习,另一部分同学却到沈阳飞机制造厂实习。这时已经听到风声:对跟国防有关的专业、以前没有经过政审的在校生要进行政治审查。章梦涛早已把自己的履历如实报告了组织,他担忧自己恐怕难以在航院毕业了。此时已经四年级了,虽然是航空专业课,但实质上,也是力学的专门课程,是他酷爱的学业,因而尽管思想压力很大,但在学习上并未松懈。 11 月底的一天,他担忧的情况终于出现了:院长办公室主任找他谈话,说明政策,决定让他提前毕业,离开航空部门另行分配工作。他自幼就萌生的专业理想彻底破灭,无法从事自己理想的职业,青年章梦涛内心的苦闷、委屈、彷徨可想而知。至今回想起来,遗憾苦涩之情仍然溢于言表。但他并不怨怼,当时青年学生很淳朴,一切听从党安排。 他和另一位同学指定至燃料工业部煤炭总局报到,被分配到阜新煤矿学校教书。当时国家正号召支援 三辽建设 ,章梦涛觉得这也是报效国家的机会。 1953 年 11 月 28 日,他们乘火车来到阜新。当时阜新正天寒地冻、雪花飘飞。学校的办公室主任看见这两个冻得直哆嗦的年轻人这时候前来报到,很是惊讶,立刻领着他们去见校长。校长早就看过了组织上前几天寄来的档案,明白二人被 发配 的原委,说了些 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之类的劝勉话。第二天上午,教务主任田景瑞和机电科主任赵纪功来到宿舍,寒暄了一下,告诉他们到机电科力学教研组,并希望有一个人立即接另一位老师的力学课,经商量由章梦涛先接。 飞机设计专业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大部分本质上就是力学课程,因此章梦涛来教中专的力学课自然绰绰有余。他又担任过少先队的辅导员,有教学体会,所以他的讲课受到同学们的欢迎。那时候的阜新,大学生真是比钻石还要稀有珍贵。鉴于他的高学历和突出的教学能力,学校很快任命他当了力学教研组组长。 1954 年他担任了机电、采煤两个专业的力学课,还兼任机电 55 三个班的班主任。因年龄差别不大,他将同学们视为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要求和爱护,和学生们的打成一片。经过了一年时间,该班班风有很大的转变。 1954 年下学期钻探专业 内燃机 课程没有教师,这个专业仅此一届,因此原定的教师不愿承担。学校知道他是战车兵科出身,坦克、汽车的动力就是内燃机,就希望他来讲这门课程。此时距离他学战车专业已相隔多年了,没有准备时间,力学课程还要上,困难实在不小。但他没有推辞,爽快地答应了。为了解决师资匮乏的难题,他建议把内燃机课程的六个班分成三个大班,一个大班提前一天讲,其他两个大班由钻探科一名年轻教师和他一道备课,先听他的课然后再讲,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年底获得了学校的奖励。 1955 年 6 月,煤炭部教育司征召他到北京高等教育部中专司报到,参与制订工业性质中等专业学校工程力学教学大纲。中间突然他接到校方的紧急函件,要他返回阜新,参加集中学习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材料的会议和 肃反 运动。在动员报告中,没有点名地暗指他就是从台湾潜回的反革命。尽管他坚信自己从未做过对不起祖国和人民的事情,就是在国民党军队中也不过是个少尉见习官,还不够反革命的资格,来阜新以后更是一心一意从事教学工作,最主要的是坚信共产党是最讲究实事求是的,因此自我安慰,觉得这应该只是一个暂时的误会,事情很快就会过去。然而,现实终归是现实,全国性的肃反运动和报纸上对胡风集团的猛烈批判,还有单位同事的异样目光,都给章梦涛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动员大会结束后,进行了一天半的小组讨论。由于大会报告很明显暗示了他是一个反革命,因此在小组会上他一言未发。第二天召开检举揭发大会。令他惊愕的是,首先上台检举揭发他的人就是他的学生 ---- 机电 55 三班的团支部书记,而他曾任这个班级的班主任。这位团支书显然是奉命而来的,在他人指使下作了充分准备。但这位团支书毕竟有些心虚,在揭发过程中只是低着头念稿子。揭发一些所谓的罪状,而且根本站不住脚。例如有位学生得了肺结核住院,这种病在当时还是很叫人害怕的传染病,章梦涛曾到病房陪护。当时很多师生深为感动,今天却成了他 收买人心、拉拢革命青年 的罪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章梦涛却没有申辩的机会,只能默默地听着对他两个多小时的荒唐揭发与猛烈批判! 肃反运动继续深入。阜新煤校有人想不开跳楼自杀,于是派人对章梦涛进行了 特殊看护 ,分别由在小组内人进行审问,并亮出了很多 罪证 ---- 你为什么保留在国民党机械化学校的照片?为什么保留在国民党战车三团时的合影?这些人有谁潜伏在大陆?你说你热爱新中国,那为什么保留跟国民党军官的合影?国民党的人都往台湾跑,你的母亲和姐姐还住在台湾,那你为什么在形势那么紧张的情况下返回上海?你究竟接受了什么特殊任务? 以后又由学校和市 肃反 领导小组不断地讯问。 到了 8 月底,参加集中学习的教师回家了,留下章梦涛等十几个 有问题 的人仍被关押在学生宿舍里,隔三差五地继续进行审问。终于捱到 12 月底,肃反办公室把他叫去,说通过外调,证明他对组织交代的问题基本属实,决定先恢复他的自由。办公室的人让他要相信组织,耐心等待,并提醒他:出去后不许乱说,就是今天恢复他自由的这些话也不要对别人说。 因为组织上没有正式宣布他的 清白 ,所以一般同事都像躲避瘟疫似的躲着他。但这种孤独对痴心学术的章梦涛来说,却带给他意外的好处,和过去相比,他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于是他一头扎进书堆里扎进专业里,潜心研读,没有让光阴白白地浪费。 尽管外部环境还很艰难,但组织毕竟等于 内定 了他的清白,他好像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此时他已经 27 岁了,这在 20 世纪的 50 年代,绝对是 超大龄青年 了。大姐给他介绍了一个叫罗爱珍的姑娘。罗爱珍原名熊芝初,祖籍也是南昌的岗上镇人,因为父亲早亡,幼年家贫,送给罗家做养女。后来养父母生下了自己的孩子,而且家道中落,她又回到了生母家中。章梦涛的堂姐恰好是罗爱珍的堂嫂,双方可谓知根知底。经过一段时间的鸿雁传书,彼此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1956 年 8 月,章梦涛借着暑假回到南昌,和罗爱珍举行了婚礼。从此二人你敬我爱、相濡以沫、甘苦与共,携手渡过了人生最艰难的岁月。
个人分类: 个人日记|3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ZZ:章梦涛教授小传(二)
jjsun123 2009-8-17 11:40
在彼头镇的收容所住了两个多月后,母亲终于打听到一个好消息:南昌心远中学,在宁都田头设立了分校,大姐夫已在该校任教,外祖父也在该校担任事务员。欣喜的母亲带着兄弟俩,托人帮忙搭上了一辆便车,颠簸到了宁都。靠外祖父和大姐夫的说情,小梦涛进入心远中学初中一年级。当时政府对中学以上的学生设有战区学生膳食贷金。红军当时退出田头不久,空闲房舍很多,稍加修理即可居住,荒芜的土地也很多,因而小梦涛在读书之余,同弟弟一道种菜、砍柴,到中学食堂收拾剩饭来养鸡养猪,帮助母亲做点小买卖,每月还可以领战区学生贷金,补助家用。他学习十分用功,为了节省灯油,天亮即起。无钱买教科书,就向同学借来阅读。一年级学费是大姐代交的,以后大姐全家离开宁都,学杂费成了困扰母子的大问题。幸而从二年级第一学期起,小梦涛就因考试成绩优秀,被校方免除了学杂费。 1942 年夏,日军发动了向浙西、赣东的进攻,兵锋指向宁都。二姐将母亲接走,章梦涛兄弟俩跟随学校大部分同学退入福建,到达永安,进入福建所设的战区学生收容所。八月底,兄弟俩一个被分配至沙县的福州高中洞天岩战区学生分部,一个被分配至顺昌临中的初中部读书,由政府提供最低的生活费用,自己开荒种菜得以生存。但是洞天岩分校设在林区的庙内,痢疾、疟疾、疥疮流行。有同学失去了生命,大部分同学纷纷选择离开,开始选择去黄山投靠新四军。这件事被国民党的特务破坏,组织者朱国楠被捕,章梦涛因而未能成行,就选择去了江西赣州。赣州当时专员为蒋经国,他提出了建设新赣南,励精图治,成为国民党统治区东南半壁江山的亮点,当时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往。但到了赣州报到以后,发现不是正规的中学,是短训班性质,培训工作人员。因而一些想继续读书上大学的学生,又重新集结在一起,奔赴当时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各方都在争取知识青年,因而国民政府在主要道路的较大城市,都设有战区学生收容站或接待站,可免费提供短期住宿,联系交通。经过八个月的长途跋涉,走走停停,章梦涛和同学们终于在 1944 年 4 月到达重庆。到重庆战地失学失业招致训练委员会进行登记审查,获准至凤凰场战区学生第二寄宿舍暂住。 8 月底分配至土主场战区学生高中进修班。当时日本为了打通大陆交通运输线,对国民党统治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占领了贵州独山,直逼贵阳,重庆震动。在这种形势下,当时国民党政府发动了 十万青年十万军 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以便组建接收美国现代化新式装备的军队,进行反攻,收复国土,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因此发动了大规模的宣传鼓动,高中进修班的学生完全来自沦陷区,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在当时形势下,章梦涛和有的同学一道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投笔从戎,抗日救国。这部分学生原计划先在四川陆军机械化学校训练一段时间之后,然后送至印度蓝姆珈盟军训练基地,接受美式 M 3 A 3 中型坦克下级军官的全面训练以担任车长,章梦涛当时还未满十六周岁。 1945 年 5 月希特勒投降,美国租借法案停止执行,盟军训练中心关闭,全部转为黄埔军校,即陆军军官学校战军兵科 21 期继续学习。 1945 年 8 月 13 日,在陆军机械化学校,突然听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当时真是欣喜若狂。但在欢欣鼓舞之时,章梦涛却又感到国仇家恨虽然得报,但个人并未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期尽到绵薄之力。当初从军的初衷落空,人生失去重心,不知将来何去何从,感到从来没有过的茫然和无奈,只能等到毕业后再说。 1947 年 6 月完成了全部学业,举行了毕业典礼,全体毕业生分别到徐州新成立的装甲兵司令部报到,听从分配。 从 1939 年 3 月离开老家,至 1947 年 8 月,整整四处漂泊了八年多,不知道故乡经过八年战火的摧残变成了什么样子,思乡心切的章梦涛便利用报到前这一段空闲时间,回南昌一行。在抗日战争期间,安仁村成为敌我双方拉锯的战场,境遇之惨烈可想而知。当章梦涛重新踏上故土时,尽管日寇已经投降两年多了,映入眼帘的依然是断垣残壁,没有剩下几幢完整的好房子。逃亡他乡的乡亲大多数还没有回来,村庄内显得特别凄凉。在城里原来居住过的章家祠已经倒塌成了一片瓦砾。在南昌,他见到了分别八年多的大姐,相对唏嘘落泪。其后他又分别在南京和上海见到了分别四年多的母亲、弟弟及二姐二姐夫。分别多年,历经离乱,如今亲人得以相聚,倍感欣喜。但想到自己又将投入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战场,制造战争的悲剧,他心中又感到特别不是滋味。母亲、姐姐、弟弟认为章梦涛还年轻,劝他从头开始准备功课考大学,将来参加国家建设,不要充当内战的炮灰。八月底,他到徐州装甲兵司令部报到,经司令部派遣至战车三团。战车三团设在北平(今北京),徐州至北京的铁路当时不通,需要转道上海,乘轮船北上,经天津到达北京。凭着装甲司令部的派遣证,经过交涉得以乘船到达塘沽,然后乘火车到达丰台,到战车三团报到。团部直接将他分配至二营四连,四连当时在石家庄,在丰台只有连部的几个人留守,而石家庄已被解放军完全包围,无法前去报到。过了一段时间,他再被分配至补给连。当时华北没有什么需要坦克参加的战役,补给连只派一辆或二辆汽车承担运输,任务很多,连上都指派见习官带队,显得很忙,没有什么时间和心情准备考大学的功课,而他高中二年级只读了一个学期,三年多的军旅羁縻,所学的课程差不多忘光了,显然这样下去两年三年也考不上大学,从而打消了在军中温习功课参加普通高等学校考试的想法(当时国防部有这样的规定),决定下狠心先脱离国民党军队,再准备功课考大学。国民党当时已经颁布了总动员令,离开军队只能是私自逃跑,一旦被抓回是要受军法审判的。但对求学心切、厌恶内战的章梦涛而言,他已经别无选择。经过一段时间准备,终于在 1948 年 3 月初的一个星期天,走出了国民党战车三团的军营,逃到了天津。又在同学的帮助下,辗转到了上海。当年因准备不够,报考的学校要求又较高,没有被录取。年底他去台湾看望已经随二姐夫一家去台的母亲,还见到从几个主要战场撤退到台湾的陆军机械化学校的同学,这些同学都是当年为了抗日才参军的,都认为章梦涛当时只不过十九岁,脱下军装考大学,时间上来得及,而且也是最好的选择;但也有的认为当过国民党的军官,将来在大陆得不到信任,最好在台湾升学。但他对国民党已经完全丧失信心,对共产党虽然当时还不很了解,但并不陌生,不仅是在宁都听到百姓的叙述,而且他的小姨及姨夫都是曾经参加 八一 起义的高中生,因未能跟上起义队伍撤退而留下来的,没有投降国民党,一直躲在偏僻的乡下担任小学教师,直到抗战期间才到湖南任中学教师。二姐的小学班主任周涵真就是刑满释放的女共产党员,曾帮助他们由吉安至宁都心远中学的学生熊大沸,当时也是地下党员。在北京战车三团时,他遇见的多位在高校读书的高中同学,至少也都是 左 倾分子,还有二姐也劝他回大陆。因此他对共产党充满了信心,对新中国满怀希望。就在解放军即将横渡长江、很多国民党权贵人物纷纷逃到台湾时,章梦涛毅然从基隆乘船回到了上海。 回到上海已经是四月初了,此时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已经结束,在这些战场上国民党装甲部队的原机械化学校同学纷纷逃至上海准备撤至台湾,住在江湾原日军营区,当年的同学基本上来自沦陷区,均无家可归,因而很亲近。如今要撤往台湾,不知何日再见面,也许今生就不能再见了,因此就免不了相互见见面,来到码头送别。当时局势非常紧张,章梦涛也难以静下心来复习功课。 1949 年 5 月 28 日,人民解放军攻进了上海市区。上海解放了,他和汹涌的人潮一起来到南京路,兴高采烈地欢迎解放军入城,亲眼见证了那个伟大的历史性时刻。 旧时代过去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对章梦涛来说更是如此,一切都要重新开始,要努力奋斗,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同时也感到巨大的压力。可是,离开国民党军队来到上海一年了,功课不仅没有长进,反而退步了。由于在上海期间,为了避免军警特务们的盘查,他一直穿着美式军装、佩带领章肩章、和同学们开着军用吉普出入,年轻幼稚的章梦涛没有想到自己逃离了国民党军队,此时却意外地变成了流落上海的国民党散兵游勇。这样的身份在当时可是很严重很敏感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他当年必须考上一个学校,改变自己的身份。此后他真的静下心来认真复习功课,甚至一面做饭一面读书。他参加了 1949 年的上海两个国立高等学校的考试。自己估计不能录取,又到无锡考取了江苏省教育学院电化教育系,找个栖身之地。学校开设的课程只着重英语、物理、化学和数学,剩余时间复习高中课程。除了在 1950 年 2 月,二姐离开上海时,他回了一次上海外,一直住在无锡教育学院苦学。 1950 年 7 月他报考交大、清华、哈工大及华北大学工学院(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均被录取。报考航空系,主要是他在南昌就住在飞机场附近,每天都见到飞机起降,五叔是机场的维修人员,姑父是飞行员,抗日战争期间又饱受了日军的狂轰滥炸,所以产生了从事航空事业的理想。由于他在大陆已无经济来源,华北大学工学院原来是延安自然科学院,是半供给制,不仅提供伙食,还发衣服,零用钱,因此选择了华北大学工学院。同时已在交大轮机工程系读书的弟弟,也因为经济关系和个人兴趣,转入华北大学工学院内燃机工程系,兄弟同在一个学校学习。
个人分类: 个人日记|2653 次阅读|0 个评论
ZZ:章梦涛教授小传(一)
jjsun123 2009-8-17 11:32
章梦涛先生, 1929 年生于江西。现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程力学学科主要创建人之一。章先生是我国工程力学和采矿工程领域的著名学者,矿山环境灾害力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岩爆与突出灾害防治研究的著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是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成员,国际岩土力学计算方法及进展学会中国国家小组成员,世界采矿协会国际岩石力学局岩爆与突出委员会委员,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岩体数学与物理模拟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东北分会首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和多届理事。章先生在学术思想上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他一贯强调力学的实践性,提倡力学要为生产实践服务,工程力学的根在于生产,从生产实践出发,提炼力学问题才有力学的发展。他长期从事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力学问题以及相关的环境灾害力学行为和规律的研究,为预防和治理研究和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取得了卓越成效。他在科学和教育园地上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多次获得国家级荣誉奖励,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1929 年 10 月 6 日,距离江西首府南昌约 60 华里的岗上镇安仁村,当地望族章家的老宅里传出一声清亮的啼哭,一个新的生命宣告降临人间 ---- 他就是章梦涛。章家是当地有声望的大家族,祖父章紫昆是前清秀才,民国初期任江西省议会的议员。他虽然是旧学宿儒,但是颇有进步思想,参加过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运动。 20 世纪初叶,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命运多舛的动荡时期,到小梦涛出生时,章家已然衰落,祖父紫昆先生素负清高,此时也不得不为家族生计,到九江税务局任职,遂携续弦的妻室及子女移居九江。 小梦涛三岁时,父亲病故。父亲讳壮修,在同母六兄弟中排行次子。他毕业于江西省工业专科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后升任南昌县土地局局长。正当韶华有为之年,不幸于 1932 年感染恶疾,溘然离世。遽逢惨变,家庭的重担就落到了母亲陆佩兰的肩上。陆佩兰是新旧交替时期的妇女,幼习湘绣,以后上了当时还很新鲜的洋学堂读书,颇有见识和眼界。她嫁到章家时,章家虽然是当地望族,但大家庭田少人多,实际上已是一个空壳。丈夫死后,她怀抱着一岁多的小儿子,担负起抚养四个子女的重任。赣省素重斯文,受过新思想新文化熏陶的陆佩兰更是格外重视子女的教育。为了能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她执意留居南昌。祖父同意拨一点租谷作为孤儿寡母的部分口粮,其余费用就靠母亲刺绣所得勉强维持。幸好母子们可以免费住在南昌的章氏宗祠里,省了房租这一大项开支。由于住处比较偏僻,远离学校,要横穿多条马路,母亲不放心,因而小梦涛没有上过幼儿园。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分别由母亲和已是小学高年级的二姐所教, 1936 年通过在环湖路小学任教的四叔说情至该校插班读三年级。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南昌是当时中国的空军基地,八月下旬日机开始对南昌进行狂轰滥炸。二姐就读的女一中已搬到了安仁村,为了孩子安全,母亲将两个儿子带回乡下,安仁村当时没有小学,母亲和二组继续教章梦涛兄弟二人的小学与启蒙课程。 1939 年初,日军直逼南昌,占领了距安仁村十二华里的向塘车站。这座车站是浙赣铁路与南浔铁路的汇合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枪炮声和各种可怕的传言飘进古老的村落,使原本恬静优美的山乡笼罩在惨淡的愁云中。对日寇种种兽行的恐惧,迫使很多乡亲开始了迁徙逃亡。母亲当然也想领着全家离去,但是孤儿寡母在陌生的异乡如何生活呢?这里毕竟有房子住、有粮食吃,还可以自己种菜养鸡鸭,一家四口可以生活下去。逃离故土,这一切就都没有了,未来的生活难以想象,母亲因而犹豫不决,每天在担忧和焦虑中暗暗祈祷。 三月初的一天早上,凶悍的日军终于冲进了安仁村。他们折腾了一整天后退走。虽然这次没有杀人放火,但面目狰狞的日寇到处搜查、抢劫、凶狠盘问的情形已经足够让村民们不寒而粟了。此后国军开始在附近布防、修筑工事。看来是真要打仗了!万般无奈的母亲开始收拾家里值钱的东西,准备母子们弃家远遁。日军第二次逼近村庄时,在村外与防御的国军交火,双方爆发恶战!母亲带着姐弟三人,就在惊心动魄的枪炮声中匆匆逃离了家乡。走了四十多里地,到了当时区政府所在地三江口,在难民临时收容站进行了登记,每人都领了难民证。当天就住在难民收容站,铺些草睡在地下。收容站每天供应两餐,每餐两碗粥,三天后必须离开走向下一站。章家母子四人就这样一站一站到了吉安,投奔到了三叔家。母亲想留下给三叔家作佣人,但三叔只是写了一封信,介绍二姐到吉水县政府作个办事员,将剩下的母子三人介绍至离城三十华里的彼头镇的难民收容所收容。母亲默默流泪。幸喜年仅十六岁的二姐总算有了份工作,可以自己独立生活了。小梦涛兄弟随母亲来到难民收容所。收容所由一个大祠堂临时改成,条件很差。成人每天发给糙米一斤,小孩减半,每人每天三分钱的菜金,只能买到两斤最廉价的蔬菜。母亲每天由收容所分配一些工作。母子三人就睡在大祠堂的地下,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和拥挤嘈杂。这段艰辛困苦的生活,给十岁的小梦涛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记忆。期间弟弟不幸得了伤寒,这在当时是非常可怕的传染病。那时的医疗水平本来就不发达,又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在难民收容所里,得上这种病,几乎就等于宣判了死刑。为了救弟弟一命,母亲哭着让他给医生跪下 ---- 这一幕让小梦涛永难忘怀!
个人分类: 个人日记|2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