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震灾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批赴尼泊尔地震灾区队员启程回国
francy 2015-5-8 18:09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批赴尼泊尔地震灾区队员启程回国 2015-05-08 16:26   来源: 光明网   我有话说 2015-05-08 16:26:39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方舟   光明网5月8日讯(记者 沈阳 通讯员 张雪梅 杨炯) 北京时间下午15时36分,第一批赴尼泊尔地震灾区救援中国国际救援队员62人(出发时包括央视和新华社记者6人,他们己经在之前返国)乘搭国航飞机,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启程回国。 第一批赴尼泊尔地震灾区救援中国国际救援队员在加德满都机场候机室 杨炯 摄影   第一批赴尼泊尔地震灾区救援中国国际救援队员由中国国家地震局、某工兵团和武警总医院的10名医生组成,他们是尼泊尔4月25日8.1级强地震发生后第一批抵达地震灾区的国际救援队员,这次的62名救援队员全部符合国际救援队专业水准,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4月26日即抵达地震灾区参加“黄金72小时”抢救生命的国际人道救援任务,二周来,他们的专业水准和服务精神,让尼泊尔总统和地震灾区的很多民众赞不绝口。   第一批赴尼泊尔地震灾区救援中国国际救援队员进加德满都机场回国 张雪梅 摄影   今天,第一批赴尼泊尔地震灾区救援中国国际救援队员62人将在北京时间19时半?平安回国,让我们向这批代表中国人民友谊的使者致敬!   下面是第一批赴尼泊尔地震灾区救援中国国际救援队部分队员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机场候机室和登机时的相片:  第一批赴尼泊尔地震灾区救援中国国际救援队员在加德满都机场过安检 张雪梅 摄影  国航空姐热情地接待第一批赴尼泊尔地震灾区救援中国国际救援队员 张雪梅 摄影   第一批赴尼泊尔地震灾区救援中国国际救援队员登上国航飞机准备启航回国 张雪梅 摄影    【相关新闻】   《尼泊尔强地震 中国红十字会启动国际和西藏灾区救援》 ( http://politics.gmw.cn/2015-04/27/content_15488348.htm )   《向五一节坚守在国际国内人道救援岗位的同志致敬! 》 ( http://politics.gmw.cn/2015-05/01/content_15537687.htm ) 《五一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赴尼地震灾区开展医疗服务》( http://world.gmw.cn/2015-05/02/content_15538772.htm )   《“China,谢谢!” 赴尼泊尔地震灾区中国国际救援医疗分队救治儿童故事侧记》( http://world.gmw.cn/2015-05/02/content_15542473.htm )   《中国的板蓝根再次在尼泊尔灾区卫生防疫中发挥作用》( http://world.gmw.cn/2015-05/03/content_15545497.htm )   《在尼泊尔救援十天的中国国际救援队青年医生迎来五四节》( http://world.gmw.cn/2015-05/03/content_15545497.htm ) http://world.gmw.cn/2015-05/08/content_15608338.htm
个人分类: 红会|1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美国与中国报的芦山地震的震级不同?
热度 50 Majorite 2013-4-21 09:01
【科普】 为什么美国与中国报的芦山地震的震级不同? 4月20日发生的四川雅安芦山地震,中国国家地震局先速报为5.9级,然后改为7.0级,而美国地质调查局始终报为6.6级。同样, 2008 年 5 月 12 日 发生的 汶川地震,中国国 家地震台网最早报的震级是 “ 7.6 级 ” ;之后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又将震级修订为 7.8 级, 6天之后,干脆 升级为 8.0 级。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 )在汶川地震后约 10 分钟公布的汶川地震震级为 7.9 级,自始至终没有再修改过,汶川地震的 USGS 这个震级得到国际地学界较普遍地采用。 中美两国报的 芦山地震的震级为啥不一样?有人说 差异是由于地震震级计算标度不同造成的,美国地质调查局使用能量基础的矩震级,而中国还在沿用历史的面波震级。 震级是衡量地震能量释放多少即地震大小的标度。 目前,最基本的震级标度有 4 种:矩震级 M W ,近震震级( M L )、体波震级( M b 和 M B )和面波震级( M S )。中国地震局系统过去一直采用面波震级 Ms (国家标准 GB17740-1999 ),这样做不仅不太科学(见图1)、更不与国际接轨,报出的震级在民众中常造成疑惑。作为体系外的我,不清楚地震局系统为什么要一直或还要继续使用面波震级呢?震级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不宜人为的修改。 1. 矩震级( M w ) 最具科学性的震级标度是矩震级 M w ,它的适用范围从 3.5 级到无限制,无震级饱和问题。,震级 3.5 。矩震级是反映地震断层错动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它等于断层面的面积 S 、断层面的平均位错量和断层岩石剪切模量 μ 的乘积。地震的矩震级,既可由地震波记录反演计算获得,也可从野外测量断层的平均位错、破裂长度、实验室内测量的岩石剪切模量以及从等震线的衰减或余震推断的震源深度计算出来。 1960 年智利大地震是 Mw9.5 级, 1964 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湾大地震是 Mw9.2 级, 1957 年阿拉斯加安德列诺夫岛大地震是 Mw9.1 级,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尼苏门答腊以西海发生的、引发海啸冲击了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孟加拉国、马尔代夫、索马里、马来西亚、缅甸、坦桑尼亚、塞舌尔、肯尼亚等印度洋及其沿岸十几个国家,死亡人数超过 28 万的大地震是 Mw9.0 级。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地震是 Mw7.9 级, 1976 年唐山地震是 Mw7.5 级,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是6.6级。 2. 近震震级 (M L ) 地震仪离震中应不大于 400 km , ML 的应用范围界于 2 - 6 级,最多不能到 6.8 级,否则就饱和了。在美国南加州地区,近震震级可由 Wood-Anderson Torsion 仪器测定的周期 1 s 近震 S 波的振幅(以微米计)和震中与地震仪之间的角距计算出来。对于小于 6.3 级的地震,近震震级总是大于矩震级(图 1 )。 图 1. 不同震级之间的差别(与 Mw 相比 ) 。黄区内, MMw ;绿区内 MMw. 改自 Utsu(2002)。 由图看,Ms是不太客观的震级标度。 3. 体波震级 (M b 或 M B ) 由 P 波振幅计算出来的震级为体波震级。深源地震( 300 km )的面波不强,故体波震级更适用于标量深源地震的震级。用周期 1 秒左右的 P 波振幅计算出来的震级叫 Mb, 而用周期 5 - 15 秒的 P 波振幅计算出来的震级叫 M B 。 M B 总是大于 M b (图 1 )。 M b 从 5.5 级就开始饱和,到了 6.0 级就完全饱和。从图 1 可以看出,在震级 5.0 级左右, M b 总是比 M s 更接近于 M w 。 4. 面波震级 (M S ) 面波震级 (M S ) 是指根据 Rayleigh 面波垂直分量的振幅计算出来的震级 , 由周期 20 秒附近( Airy Phase ) Rayleigh 面波的垂直分量的振幅(以微米计)和震中与地震仪之间的角距计算出来。 M S 从 7.25 就开始饱和,到了 8.0 级一般就会完全饱和。所以,面波震级的应用范围界于 5 - 8 级, Δ 界于 20 - 180 。 原则上说,面波震级不适用震级小于 5 级的地震。如图 1 所示,对于小于 6 级的地震,使用面波震级不可避免要低估地震的实际震级(即矩震级 Mw )。 中国各省地震局所报道的震级一般都是面波震级 Ms (国家标准 GB17740-1999 )。细心的人或许已经发现,中国地震局所报的中小地震(小于 6 级)的震级总是比国外(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 )所报的要低零点几级。例如, 2008 年 6 月 18 日的四川省石棉地震,国外报的是 4.6 或 4.7 级( M b 或 M w ,图 2 ),而中国报的是 4.2 级( Ms )。小于 5.5 级的地震一般不会造成太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采用面波震级虽然可以人为地把震级报低,从而达到稳定民心、让民众安心生产、放心生活的目的,但是这样做中国的震级数据就不和国际接轨了,缺少直接的对比性。 一次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 损失的强震之后,各地地震局人员往往会对其速报震级进行校定,经校定后的震级往往比国外测定的高些。 例如, 1976 年 7 月 28 日的唐山地震,中国说是 7.8 级( Ms ),国外地震学家说它 7.5 级( Mw )。 2008 年 5 月 12 日的汶川地震,中国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最初给新华社报的震级是 “7.6 级 ” ;之后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又将震级修订为 7.8 级。 2008 年 5 月 18 日,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又将汶川地震升级为 8.0 级。美国地调局在汶川地震后约 10 多分钟公布的汶川地震震级为 7.9 级( Mw ),从此之后就没有再修改过, USGS 这个震级得到国际地学界和专业文献的普遍地采用。 2010 年 04 月 14 日的玉树地震,中国地震局公布的震级是 7.2 级,后又改回 7.1 级;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是 6.9 级地震。这次芦山地震开始速报5.9级,后来改成7.0级,而美国地调局报的6.6级。 中国地震部门对发生在中国本土的地震震级进行修订, 往往被人诟病,以为震级是令人打扮的少女。有人说,地震灾区当地领导喜欢地震监测部门把已经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 损失的地震的 震级报高,一是能得到高级领导的重视,更多的获得社会同情和救灾援助,还可以推卸建筑质量与工程问题的责任。 图 2. 2008 年 6 月 18 日的四川省石棉地震的 M b 震级 图3. 发生于 1904 - 1992 之间的等于或大于 Ms8.0 级大地震的数据。 地震的基本参数除了震级外,还包括(微观)震中位置、震源深度、发震时间等。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中国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最初速报的是 33 公里,随后正式公布的是 10 公里, 2008 年 6 月 26 日下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领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代表国家地震局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汇报,把震源深度定为 14 公里;后来有关专业文献中有定为 18.6 公里。美国地质调查局自始至终报的震源深度都是 19 公里。 2010 年 04 月 14 日 07 时 49 分的玉树地震,中国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先报的震源深度 33 公里,恰好和 2008 年的 5.12 汶川地震的一样深。美国地调局报的是 10 公里。正如我在玉树地震震后一个小时写的博文(《青海玉树地震的背景情况》(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1826 ) 中所讲的,震源不可能是国家地震局报的 33 公里,报的人对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和其流变结构不甚了解,即使没有地震波数据,也不能报出这个震源深度来。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如下:在地震监测方面,出现“电脑代替人脑”的情况,同时,中国自动化地震监测的仪器故障率高、不少台站形同虚设,不能正常连续工作。地震监测人员的事业心和技术素质偏差,遇到问题不能自行解决,纪录数据质量较差。 今后中国地质地球物理学家在国际上发表论文也都会用 Mw6.6 级而不是 7.0 级去描述芦山地震,正如他们在所有英文发表的 SCI 论文中都用 Mw7.9 级而不是 8.0 级去形容汶川地震一样。这就是事实!这就是人为拔高震级的尴尬,其结果连自己国家的专家学者都不承认。
个人分类: 地震灾区|21314 次阅读|59 个评论
重游日本灾区
热度 1 JQWangIoP 2012-7-29 11:54
重游日本灾区
1、落日下的松岛海岸 2、枯木、沉船 3、守望家园 4、仙台机场附近某受损房屋 5、机场附近灾后垃圾场 6、机场附近收集的垃圾 7、机场附近桥梁护栏受损
个人分类: 自然景色|3900 次阅读|2 个评论
龙年春节游龙门
热度 6 BihongFu2010 2012-2-2 22:47
龙年春节游龙门
龙年春节假期,回到四川老家与家人团聚,欢度新春佳节。 正月初三,不少亲朋好友聚集在我家,中午聚餐之后大家都提出希望正月初四去什么地方游览一下。我提议大家一起去2008年汶川地震灾害最严重的龙门山区去看看,虽然他们在电视里看过无数灾区的场面,但对于经过3年多重建后地震灾区的情况充满关切。所以,一致赞同我的提议:地震灾区深度游--“龙年春节游龙门”。 正月初四一大早,我们一行首先驱车前往位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中附近的映秀镇。经过2个多小时,我们达到了汶川县映秀镇。大地震之后,映秀镇的3年重建期间虽然经历了几次洪水和泥石流的考验,但重建后的映秀镇充满了生机和希望,白雪映衬下的美丽小镇春节期间游人如潮。如果不是保留在小镇中心的漩口中学地震遗迹(图1)提醒我们的话,大家一定以为到了一个美丽的欧洲小镇。 图1 映秀镇漩口中学"5.12"地震遗迹 第二站,我们到达了位于映秀镇西南约15公里的羌寨-水磨镇,这是一座充满羌族民族风情的美丽小镇(图2、3),经过灾后重建已经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川西著名羌族文化旅游胜地。 图2 美丽羌寨-水磨镇(羌族的碉楼) 图3 充满魅力的羌族文化汇馆 第三站,我们带领大家去了位于都江堰市的虹口镇深溪沟村和高原村一带,去体验大地震留下的地震断层遗迹。当看到被地震掀斜和抬起的公路(图4、5)等地震遗迹时,大家多感慨大地震的巨大威力,也感叹自然的神奇力量。 图4 深溪沟村一带保留的掀斜的公路(那辆小车还停留在那里) 图5 高原村一带被地震抬起2米多高的公路(当地取名为“新加坡”) 以及被掀斜的“醉汉树” 当我们结束一天的龙门山地震灾区游时,在回家的路上,大家仍然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有关地震和2012世界末日等话题。看来“龙年春节游龙门”,大家收获不小! 地震后,我去地震灾区考察过数十次,但是我看到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震遗迹也逐渐被雨水、流水、风雪等无情地“侵蚀”着,其实,深溪沟村附近的掀斜公路(图4)已经开始在“垮塌”,我担心过不了几年大地震留下的许多经典地震遗迹将会消失。所以,我建议我们地震灾区各级地方政府门应该加以重视,对一些珍贵的地震遗迹应该像日本阪神地震和台湾“九二一”地震遗迹那样采取必要工程措施,修建成室内博物馆那样来加以保护!
个人分类: 天涯海角|4751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中国灾区鼠疫防治的科研信息 1990 - 2010年
xupeiyang 2010-4-18 08:25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1k6rjjbmkj1whI10I1I00f01000j10040001rl Pestis and disasterarea China 105 of 3,429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erm: China Description: The country China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9 23 2008 21 2005 11 2004 11 2006 10 2010 6 2007 6 2003 5 2000 3 2001 3 2002 2 1990 2 1993 1 1991 1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China 105 Finland 6 USA 1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Beijing 72 Laizhou 7 Dali 5 Xining 5 Guangzhou 4 Helsinki 4 Chongqing 2 Turku 2 Galveston 1 Chengdu 1 Changping 1 Wuhan 1 Hangzhou 1 rmqi 1 Changchun 1 Zhongxing 1 Jilin City 1 1 2 3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Zhonghua Liu Xing Bing Xue Za Zhi 20 Microbes Infect 6 Infect Immun 5 Fems Microbiol Lett 5 Bmc Microbiol 4 Plos One 4 Vaccine 3 Lett Appl Microbiol 3 J Bacteriol 3 Zhonghua Yu Fang Yi Xue Za Zhi 2 Am J Trop Med Hyg 2 Appl Environ Microb 2 Res Microbiol 2 Microbiol Immunol 2 Plos Negl Trop Dis 1 J Clin Microbiol 1 Clin Vaccine Immunol 1 Wei Sheng Yan Jiu 1 Scand J Immunol 1 Immunopharmacol Immunotoxicol 1 1 2 3 1 2 3 ... 32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Song Y 26 Yang R 25 Zhou D 25 Guo Z 21 Han Y 21 Du Z 20 Zhai J 13 Wang X 12 Tong Z 10 Hai R 9 Dai E 9 Li B 8 Yu D 8 Cui B 8 Pei D 8 Pang X 8 Huang P 8 Zhang Z 7 Jin L 6 Qi Z 6 1 2 3 ... 32 1 2 3 ... 44 Top Terms Publications Yersinia pestis 101 Yersinia 98 Plague 61 Genes 53 Virulence 45 Animals 39 Bacterial Proteins 36 DNA 35 Proteins 34 China 26 Humans 26 viral reproduction 25 Oligonucleotide Array Sequence Analysis 24 Antigens 23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23 Plasmids 20 Genomics 20 Genome 20 Mice 20 DNA, Bacterial 20 1 2 3 ... 44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3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灾区鼠疫的防控与中西医药治疗方法
xupeiyang 2010-4-18 08:11
防控方法: 严格控制传染源   1.管理患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2.消灭动物传染源: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 爱国卫生运动 。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大力捕杀。   3.切断传播途径: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 国境卫生检疫 ,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保护易感者   1.预防接种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我国新研制的06173菌苗免疫动物后产生F1抗体较EV株效果高1倍。   2.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接触患者后可服下列一种药物预防,四环素每日2g,分4次服;磺胺嘧啶每日2g,分4次服;或链霉素每日1g,分1~2次肌注,连续6天。 西医药治疗方法: 凡确诊或疑似鼠疫患者,均应迅速组织严密的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隔离到症状消失、血液、局部分泌物或痰培养(每3日1次)3次阴性,肺鼠疫6次阴性。   (一)一般治疗及护理   1.严格的隔离消毒患者应严格隔离于隔离病院或隔离病区,病区内必须做到无鼠无蚤。入院时对病人做好卫生处理(更衣、灭蚤及消毒)。病区、室内定期进行消毒,病人排泄物和分泌物应用漂白粉或来苏液彻底消毒。工作人员在护理和诊治病人时应穿连衣裤的五紧防护服,戴棉花沙布口罩,穿第筒胶鞋,戴薄胶手套及防护眼镜。   2.饮食与补液 急性期应给患者流质饮食,并供应充分液体,或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以利毒素排泄。   3.护理 严格遵守隔离制度,做好护理工作,消除病人顾虑,达到安静休息目的。   (二)病原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1. 链霉素 :为治疗各型鼠疫特效药。成人首剂量1g,以后每次0.5g,每4小时1次,肌注,1~2天后改为每6小时1次。小儿20~40mg/kg/日,新生儿10~20mg/kg/日,分2~4次肌注。对严重病例应加大剂量,最初二日,每日4g,继以每日2g,分4次肌注。链霉素可与磺胺类或 四环素 等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疗程一般7~10天,甚者用至15天。   2.庆大霉素:每日24~32万,分次稀释后静脉滴入,持续7~10天。   3.四环素对链霉素耐药时可使用。轻症者初二日,每日2~4g,分次口服,以后每日2g;严重者宜静脉滴注,第1次0.75~1g,每日2~3g,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疗程7~10天。   4.氯霉素:每日3~4g,分次静脉滴入或口服,退热后减半,疗程5~6天。对小儿及孕妇慎用。   5.磺胺嘧啶:首剂5g,4小时后2g,以后每4小时1g,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用至体温正常3日为止。不能口服者,可静脉注射。磺胺只对腺鼠疫有效,严重病例不宜单独使用。   (三)对症治疗烦躁不安或疼痛者用镇静止痛剂。注意保护心肺功能,有心衰或休克者,及时强心和抗休克治疗;有Dic者采用肝素抗凝疗法;中毒症状严重者可适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腺鼠疫淋巴结肿,可用湿热敷或红外线照射,未化脓切勿切开,以免引起全身播散。结膜炎可用0.25%氯霉素滴眼,一日数次。 中医药治疗方法:  (1)腺鼠疫:寒战高热、淋巴结肿大,面红耳赤,烦渴欲饮,甚或神识模糊,苔黄,脉弦数。 治法:解表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黄芩10克、黄连10克、板蓝根30克、连翘18克、元参15克、生石膏(先煎)60克、知母10克、薄荷10克、赤芍15克、大贝母10克、夏枯草15克、生地30克、马勃10克,生甘草6克。   (2)肺鼠疫:高热烦渴,咳嗽气急,胸痛,咯血或咯痰带血,面红目赤,苔黄舌红紫,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凉血止血。   方药:生石膏(先煎)60克、大黄15克、知母10克、水牛角(先煎)15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生地3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全瓜蒌30克、半夏10克、连翘15克、白茅根30克、仙鹤草30克、三七粉(冲)3克。   (3)败血型鼠疫:高热神昏,斑疹紫黑,鼻衄呕血,便血尿血,舌绛,脉细数,或体温骤降,面白肢冷,脉微欲绝。   治法:清营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生石膏(先煎)60克、水牛角(先煎)15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淡竹叶15克、连翘15克、黄连10克、元参30克、麦冬15克、白茅根30克、紫草15克、侧柏叶10克。气血暴脱者,参附龙牡汤合安宫牛黄丸,固脱、并窍并用。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1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地质专家的灾区10日行 (原载《四川日报》)
热度 1 majorite 2009-8-17 18:49
一个地质专家的灾区10日行 (四川日报, 2009年08月17日 星期一)     核心提示》》》●国际知名地质专家嵇少丞深入地震灾区,考察灾后重建与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他说灾区是一本正在翻页的震后地质灾害教科书。 ●在都江堰市虹口乡,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钻井从地下585米处发现断层泥,黑色的胶泥状样品上,这次大地震应力运动的逆冲痕迹清晰可见。钻探发现,龙门山断裂带上的断层泥厚达20米!科学研究表明,每一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才能形成一厘米厚的断层泥,也就是说,从远古到今,龙门山系发生了2000次大地震。 ●一、二号钻井科学钻探完工后,将在两个井内安放地震探测仪器,进行井中地震监测,可以获得地震最直接的信息和科学数据,捕捉余震直接信息和前兆,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达到对余震的监控。 - ■本报记者陈松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嵇少丞深入地震灾区 - 7月26日凌晨5时,成都,大雨滂沱。越野车发动机的声音在黎明前显得格外响亮,两股车灯将前方照得雪亮,灯光下是如注的雨线。 雨,已时断时续下了七八天。 背着大行囊,挎着相机,带着GPS,嵇少丞又出发了,目的地是什邡市岳家山。作为国际知名地震、地质专家,嵇少丞选择这个多雨的季节入川,心有所牵此时的地震灾区,是一本正在翻页的震后地质灾害教科书。 这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嵇少丞第3次入川。 7月19日到29日,从都江堰市启程,进汶川、跑安县、下青川,嵇少丞沿着大地震断裂带一路跑了8个极重灾县(区、市),考察泥石流发生情况,了解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进展,用一个科学工作者的眼光观察着地震带给自然与人类的影响。 特大地震后,地质灾害隐患影响可能持续10年   情景再现 7月17日下午,持续一夜暴雨未停,都江堰市龙池镇南岳村民安炯突然听到巨大的轰鸣声,他赶快跑出门外,只见200米开外,山上原来小溪流下来的地方,泥水裹挟着石头、树木倾泻而下,瞬间就冲过公路,将邻居家的红杏农家乐掩埋一大半;几十米宽的泥石流又咆哮着一直冲到农家乐后面的小河里,随即将小河填满  20日,嵇少丞站在南岳村红杏农家乐前。大块的石头散布四周,掩埋得只剩下农家乐房顶,房屋变得残破不堪。 这家农家乐在地震中垮塌,一周年那天重新开业,花了150万。泥石流还让他家失去一个亲人。安炯对着嵇教授难过地摇摇头。 拍照、取样,仔细观察,嵇少丞一丝不苟。嵇少丞实地研究过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地震次生灾害,深知只有不放过蛛丝马迹,才能找到症结。 结论让嵇少丞替这家农家乐老板感到遗憾:他选择的建房地址恰巧是最易发生泥石流的地点沿公路建的这家农家乐,对面山上是个溪流冲沟,屋后是河流。农家乐就建在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方,山区农民建房,恰恰最爱选择这种地方,因为这里风景最美,取水也方便。他对南岳村村干部说。 这里原来被树林覆盖,怎么会发生泥石流?面对村干部的疑虑,嵇少丞解释:这是内伤。强烈地震使地表下的山体破碎,暴雨一浸蚀就会爆发泥石流。 在青川县,他还见到一个正在修建的农房,地震中,这家农房外的晒坝发生沉降,形成3米倾斜的陡坎。这条陡坎隐约顺山延绵上千米。这户农民在建的农房就修在这条陡坎上。如果发生大一点的余震,必倒无疑。 一路走来,嵇少丞在为灾区加快推进科学重建感到欣喜之余,也为次生灾害的隐患和少数群众科学知识的缺失担忧。 【对话】 记者:为什么灾区一些地方看上去郁郁葱葱,还是会发生泥石流? 嵇少丞:强烈地震使极震区的山体普遍受到破坏,大量崩塌、滑坡积累了数十亿方的松散堆积物。强降雨、余震影响和人类工程活动,使地质灾害隐患成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还具有复杂多变和很强的不确定性。 记者:这种情况会持续多久? 嵇少丞:据日本等地的经验,特大地震发生后,其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持续10年左右。 记者:该怎么应对呢? 嵇少丞:从政府层面,应完善检测预警系统。比如,在一些重要地方设置监测仪器,对受灾群众安置地进行危险性评估等。对灾区老百姓来说,加强群测群防,全面加强群众防灾自救能力。如果农民建房选址,先找相关专家咨询一下,就可能避免日后重大损失。 生态恢复重建,应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生态建设为辅   情景再现 7月17日上午,安县高川乡大光包地区,一场泥石流突然爆发。9时左右,在山腰行走的村民张树成,透过雨幕突然发现对面山上地震后裸露的山体开始缓慢向下移动,不到一分钟就成爆发之势,用比汽车还快的速度砸向沟底。 张树成此刻离沟底120米左右,看着泥石流将沟底填平后又直往上漫升,他一愣神,随后向山上狂奔。两分钟后,泥石流终于停在张树成脚下50米处。  作为地质学家,尽管嵇少丞见多识广,但这一次还是被大自然的移山填海阵式震撼了。 在大光包沟内的长达两公里泥石流上,他走了一圈,花了一个多小时。测量、观察后,他对陪同的四川朋友说:最厚的地方有450多米,共10亿立方米的泥石流涌下来。估计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一次了。 10亿立方米是什么概念?就是长宽高均为一公里的体积,嵇少丞解释。 今年春,嵇少丞到灾区考察时到过大光包,当时,这块裸露的山体已经开始长出稀疏的植被,结果地质条件不稳定,这块山体的生态恢复还是功亏一篑。 但嵇少丞认为这很正常。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与生态恢复相辅相成。一些山体要经过多次泥石流过程,地质结构才稳定得下来,同时,植被根系的固化作用又减少了灾害的发生,这是一个相互博弈到平衡的过程,也是个持续数年以上的过程。 在彭州银厂沟九峰村,一块小面积的裸露山体引起了嵇少丞的兴趣:一排排整齐的树苗长得已过人头。当地干部介绍,这是今年春天人工点播的树苗。同时,银厂沟地区从今年开始封山育林。 人工造林一定要选择地质环境适宜之地,方能事半功倍,嵇少丞向当地建议。 【对话】 记者:灾区生态环境恢复,我们如何作为? 嵇少丞:在生态恢复重建中,应当尊重自然规律,以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为主,人工生态建设为辅。自然修复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高,生态的服务功能强,但也要有人工修复的辅助,因为在大植被的形成上,人工修复更快一些。 记者:人工修复该怎么着力? 嵇少丞:人工修复更多的是用在与人的生产、生活非常密切的地方。可以植树造林,还可以通过工程的措施固定和清理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生态破坏的地方,比如在交通道路两旁、居民点周围松动的岩石等,还得靠人工的力量清除。但涉及到涵养水源,最好还是自然修复好些。 7月17日泥石流掩埋都江堰市龙池镇南岳村一家农家乐 - 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能对余震有效监控   情景再现 今年4月的一天,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志琴在北京守在电话边焦急地等待。此刻,在四川都江堰市虹口乡,一口钻井的钻头正高速运转着,中国地质科学院的李海兵研究员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张伟,目不转睛的盯着钻机。10多天前,这个承载着神圣使命的钻头探进了龙门山地震断裂层,种种迹象表明,地下585米处发现断裂层中的断层泥,如果确认,无疑找到了大地震的作案痕迹。傍晚,岩心取出确认无误。许志琴悬着的心这才落地。  7月20日,嵇少丞来到钻场。此时,钻出断层泥的一号钻井已完成工程任务,旁边200米处,今年6月开工的二号钻井正在加班运转,向地下奋力掘进。 看着钻场边中华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进步中得到的标语,嵇少丞的眼睛又有点湿润了。 提高对地震灾害的监视和预警能力,中央政府用行动来说话。嵇少丞回忆,去年7月12日,有关部门向国家领导人提出实施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WFSD1)的建议书,国务院领导第二天就作了重要批示。去年11月份,国家投入上亿巨资实施该项目。 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是许志琴院士,嵇少丞也参与到该项目的研究中。 当项目总地质师李海兵小心翼翼地打开这块断层泥样品时,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激动:黑色的胶泥状样品上,这次大地震应力运动的逆冲痕迹清晰可见。 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大地震发生后的一年左右时间找到最直接的地震痕迹!这对研究认识汶川地震发生机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嵇少丞说。 然而,更让大家激动的还在后面。通过一号钻井一个多星期的钻探发现,龙门山断裂带上的断层泥厚达20米!科学研究表明,每一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才能形成一厘米厚的断层泥,也就是说,从远古到今,龙门山系发生了2000次大地震。这充分说明,这个地区地质非常活跃,是地震多发带。嵇少丞说。 在查看了二号钻井的工作进展后,嵇少丞对能参与这么有意义的历史事件非常自豪,完工后,我们将在两个井内安放地震探测仪器,进行井中地震监测。 【对话】 记者:对地震做到准确预报为什么很困难? 嵇少丞:人类可以把宇航员送到月球上,但因为地壳坚硬且构造复杂,目前对地下还知之甚少。因此,要准确预报地震还是个国际上公认的难题。 记者:对大地震活动断裂带进行科学钻探,能够达到什么效果? 嵇少丞:这种科学钻探可以获得地震最直接的信息和科学数据,帮助人类理解地震形成机理、捕捉余震直接信息和前兆。 记者:也就是说,对余震具有一定预警能力? 嵇少丞:对。通过放在井里的仪器,监视断层带岩石流体压力、气体压力和成分的变化,再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达到对余震的监控。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 - 【人物名片】 嵇少丞,加拿大籍华人,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主研构造地质学和构造物理,在国际地质学界有较高声誉,是中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学者)获得者。目前参与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工作,承担青藏高原东北缘抬升与隆起机理研究项目;同时,参与国家投资在研项目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研究。著有《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等著作。 http://kzjz.sccin.com/RebuildDynamic/RebuildDynamicShowSingle.aspx?id=4670 http://bbs.newssc.org/dispbbs.asp?boardid=243Id=1401031star=1 http://news.163.com/09/0817/07/5GTDCO21000120GR.html http://news.sohu.com/20090817/n266006527.shtml http://www.sichuandaily.com.cn/2009/08/17/20090817718334175240.htm http://bbs.qzzn.com/read-htm-tid-10942494.html http://zhcj.newssc.org/system/2009/08/17/012268757.shtml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3477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