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去行政化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去行政化

相关日志

[转载]“民选校长”是大学去行政化的突破口
周可真 2011-1-1 17:14
2010年03月16日 13:38 中国青年报 http://edu.ifeng.com/opinion/detail_2010_03/16/433157_0.shtml 大学去行政化的呼吁由来已久。不过,令人颇感意外的是,今年两会期间,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逐步取消大学行政级别,不少名校校长却一方面强调不看重自己有多高的行政级别,一方面又认为在全社会都以行政级别作为评价标准时,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将贬低教育,导致高校无法与社会对接。 这样的表态,引起了舆论的争议。有的认为大学校长们对去行政化叶公好龙,有的觉得大学校长们口是心非,实际上很在乎部级、厅级的地位。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冷静地想一想,大学校长们所说的情况恰恰是客观存在的。大学早就不是世外桃源,而是越来越走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带,并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前行。将大学重新装扮成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之塔,显然不切实际,不仅难以发挥大学引领社会的重要作用,也无法给大学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空间。 因此须指出的是,大学行政级别与大学行政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截然不同的概念。大学行政化主要表现在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和大学内部的行政与学术关系两个方面。前者突出地体现在政府部门行政权力对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剥夺与干预,后者突出地体现在大学本身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凌驾与挤压。而大学的行政级别只不过是确定大学世俗定位和规范大学权力分配的一种方式,充其量说它未能免俗而已,并非大学之弊的祸首。 任何组织都有某种程度上的层级权力划分,这是组织和机构正常运作的必要保证。大学作为学术性组织,自然也不例外。大学的行政级别可以取消,但校、部处、院系的层级划分和权力分配却无法取消。可见,大学的行政级别取消也好保留也罢,显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行政化的积弊。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部门要遵循教育规律,减少对大学的行政干预,在于大学本身要遵循学术规律,让行政权力增强对学术权力的尊重和服务。 要做到这一点难度很大,而民主推选大学校长则是重要的突破口。为此,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郑楚光建议, 高校校长实行民主推选机制,由教授、学生等组成的委员会选举产生 。笔者十分赞成。 现在的校长考察任命机制,最大的弊病是被任命者很难被群众公认,有的甚至直接调用政府行政官员,导致外行办教育。同时,按照纯粹政府官员范式任命的大学校长,往往只对任命他的政府部门负责,而缺乏以学术与师生为中心的积极性和动力。 民主推选大学校长,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大学校长的责任属性,使其从唯上、唯官、唯权的思维桎梏中走出来,转而做到尊重学术、尊重师生、尊重教育规律。而且,民选校长时刻处于广大师生的监督和制约之下,有助于推动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清晰界定和有效运行。这才是大学去行政化的根本所在。 相关博文 : 大学办学自主权与校长任免权
个人分类: 转贴转载|2785 次阅读|4 个评论
欲展望南科大,先了解朱清时
kexuepifu 2010-12-26 10:21
请看天津日报记者的报道和访谈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中国最牛大学校长 (2010 年 12 月 24 日 天津日报 ) 朱清时, 1946年生人,1968年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 化学 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至2008年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巴巴拉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的客座科学家,法国格林罗布尔、帝戎和巴黎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作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在剑桥、牛津等 采访手记 深圳是一座充满朝气的年轻城市。它是年轻人创业的战场,也是实现梦想的天堂。在我的印象里,深圳属于年轻人。 偏偏在这里有一位生理年龄 64岁、心理年轻34岁的朱清时。他只身一人,跑到这里打拼,非要开辟一块新天地,创办一所全新的一流大学南方科技大学。 本来,他早已功成名就。他曾是中国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校长 10年,因为年龄原因刚刚退下,又迎着人生的新挑战奔赴深圳,再做拓荒牛。 朱清时是化学家,他的思想和实践总能给人 化学反应出其不意的震惊。譬如,他是第一位公开抵制教育部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的大学校长;他是第一个顶住压力坚决不搞扩招的大学校长;他在多种场合呼吁,不能把大学办成衙门,要去行政化、要教授治校。为什么我们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界的急功近利和浮躁风气。 最近他又说,我们不能等了,明年春天就自主招生,从高二学生中选取 50名学员。3年?我们等不了,深圳等不了,高教要改革的趋势也等不了,我们先干起来。 这些 朱氏壮举和朱氏高论振聋发聩。朱清时被称为中国最牛的大学校长,高校教改的勇敢践行者。 朱清时为什么这么 牛?他为什么这般敢说敢做?他的思想勇气从何而来?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大家都有一个 解读朱清时的心愿。我从天津飞到深圳,就是为了完成这个心愿。 我握着他的手,软软的,暖暖的,没感觉到什么力量。 站在我面前的就是一位长得很秀气的学者、一位笑容可掬的老师。 他的眼睛很亮,有让人看不透的深邃。 跟朱清时聊天是一种享受。他心平气和,娓娓道来,语气平缓自然,却时不时地让你心中闪亮,茅塞顿开,感受到那无形的思想力量。 他说,我们正忙着筹备招生的事。我说,为什么非要赶在明年春天? 他说,不能再等了。如果按照教育部上个世纪 80年代的一个文件,还要等3年呢。学校建起来了,教师、员工从海内外招聘来了,万事俱备,只欠招生了深圳是特区,我们就特事特办,先干起来。 我说,我们最关心的是,您的教育理念是怎样形成的?是哪些人生经历促使您产生了这些想法?并且,能够勇敢地付诸实践? 他说,人生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事,经历这些事情,影响了我的思想和人生。当年,我从成都 13中学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它只是一所普通中学,却培养出了两名中科院院士,我和陈霖。 中小学时期的朱清时,心中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他崇拜三个人:第一个是牛顿,发现了许多科学定理;第二个是修改了牛顿的爱因斯坦;第三个是法国年轻的数学家伽罗华。伽罗华在上中学时,就解决了一个数学家们 600多年都无法解决的数学难题,高质方程有没有根号减?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奇特,发明了一种概念叫群论。 朱清时说,伽罗华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为什么他知识那么少,却解决了许多大科学家没解决的难题?就是他的知识恰到好处。不多,但该有的都有了。太少,不够用;太多,可能被束缚。他的特长是思维能力特别强,能拐许多弯儿,思维深度很深 所以,我崇拜追求真理的人,崇拜敢于说真话的人。这影响了我的一生。 第二个影响是大学毕业后的工作经历。他在青海西宁一家铸造厂干了 5年修炉工。整天跟一千多摄氏度的铁水打交道,钻到冲天炉里修炉子,就像在火里面被锤炼,很苦很累很危险,每月50斤粮食的定量,全吃完。 朱清时说,如今的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吃苦也是一种人生财富。它给我的人生奠定了基础,确立了我的思想基调,这就是要脚踏实地做事、做人,要独立思考,不追赶潮流,不人云亦云。这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 我的人生起点很低,人在极苦的环境中走过来,再干其他的工作,就不觉得是苦了。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了。我当过修炉工,还能有比这更苦、更差的吗? 天道酬勤。朱清时抓住人生机遇,参与并领导了一项重要科研项目,厚积薄发,如日中天 1991年,45岁的朱清时成为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他不仅科研上硕果累累,而且,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校长10年,成为享受副部级待遇的专家、学者。 他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他在体制内成长,也是体制的受益者。可是,他却直言不讳地抨击教育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一次,他参加教育部直属校长会议,他的发言令全场鸦雀无声 有人私下里议论,这个朱校长,胆子太大了。 我说,您的勇气从何而来?为何这么敢说敢做? 他笑了,说也许是一种责任心吧。既然我是校长,就要把学校教育搞好。我对国际上的大学很熟悉,我想办国际一流的大学,但做起来却非常艰难 朱清时用了 10多年时间,逐步认清了制约高校发展的诸多弊端。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看到那里的教材非常好,知识更新很快,编写非常精彩,学生很爱读。于是,他从改革教材入手,组织老师到世界各地去调查、学习,回来编写新教材可是,慢慢地,教师们对编写教材没兴趣了。他认为,不是教材的问题,而是教师的问题。就千方百计引进优秀教师可是,一些原本非常优秀的教师,时间一长,就被同化,变得平庸了于是,他看到了根本问题我们的体制不行。 朱清时说,特别是最近这 10多年,大学行政化的趋势在发展,校长像官员、大学像衙门,大学教授们没有话语权,只能去迎合权力。大学里追求卓越的风气变成了追求官位,崇尚学术变成了崇尚权力。如果不去行政化,我们就不可能建成一流大学,也很难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 于是,朱清时利用一切场合大声疾呼:大学要 去行政化要教授治校。 我说,可能别人也看到了,却不说。您敢于说出来,没有什么顾虑吗? 朱清时说,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呀,认识到了真理就要说出来,认识到了真理就要坚持。坚持真理没什么可怕的。 访谈录 记者:南方科技大学通过国际人力咨询机构在全球遴选校长,您在 200多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以全票通过,成为该校的创业校长。在常人眼里,您功成名就,何必还要在花甲之年独身一人跑到这里创业呢? 朱清时:从中科大校长位置卸任之后,本打算过清静的生活。表决结果出来后,有的委员打电话给我,也有的专门乘飞机到中科大找我,说我们当校长时,总是遗憾无法做成最想做的事情,现在深圳具备了这些条件去创新,这也许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 这些话打动了我的心。说实话,我深深地感到,在原有体制下推进高校改革太难了。深圳创办新学校,就可以按照新机制和新体制来办学,就可能实现我的梦想。这对我是一个挑战,我愿意迎接这个挑战,为高校改革的突破搏一搏。 记者:您理想中的大学校园是什么样的? 朱清时:社会上对大学有一些误解,许多人望文生义,以为大学是相对小学、中学而言的,因为其学校规模大、学生年龄大而称之为 大学。 大学一词源自universitas(拉丁语),意思是做学问的师徒共同体。威廉洪堡把大学视作以探究博大精深的学术为立身之本的学术共同体。由此,为现代大学制度奠定了基调,这就是: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在洪堡的故乡德国,学术自由、科研自由、教学自由开国之际便被写入相当于宪法的《基本法》,而且成为任何修宪举措无法撼动的条款。德意志民族为什么人才辈出?这是制度上的保障。 我理想中的校园,弥漫着 学术自由、科研自由、教学自由的空气,在教师和学生中洋溢着追求卓越的风气。它应该是一所研究型的一流大学。具体说,有两个基本标准。 一个是校园要安静。安静的环境非常重要。我们的学校可以不豪华,但一定要很安静。我当校长的最初几年,也跟大家一样忙着争项目、争经费。后来忽然觉得,大家把一个最根本的东西搞丢了,就是如何让老师和学生安静地坐下来看书、想问题。如果校园安静下来,老师和学生的成果,自然而然就有了。社会浮躁,大学不能跟着浮躁。现在学校整天忙着开会、评审、这个工程、那个工程 背离了教育规律。 第二个是校园要纯净。大学应该是坚守社会道德的高地,做社会的净化器。我所以极力反对像教学评估这样的事,并不是反对评估,而是反对评估评到后来许多人造假材料的做法。评估成了一些人的 政绩工程,为了得高分,就造假。比如,有些大教授、名教授,他们上课是不写教案的,课就备在他的脑子里。于是,就组织老师和学生给他们补写教案,这就是造假呀。学校不能在学生面前造假,特别是不能让学生参与造假。如果你做了这样的事情,你怎么还会有道德力量让学生不造假? 记者:所以,您就坚决抵制教学评估? 朱清时:教育是慢工出细活,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很高的教学质量不可能在几个月就完成。我们就是 原生态,谁来检查都是学校的真实水平。 一个社会要有希望,一定要有净土,这个净土就是学校。学校一定要严守诚信的底线,培养出的学生才会是诚实的。如果学校这方净土失守了,也开始造假了,社会就没有希望了。 记者:您是第一个顶住压力坚决不搞扩招的大学校长,扩招被许多人认为是学校发展的一个 机遇,您面临的压力很大吧? 朱清时:我当然知道扩招的好处,一个人头就一万多元,有的学校收到一万五六。我面临的压力上下都有。有一件事我从来没披露过,一次安徽省人大开会,一位领导在会上说,中科大不建新校区、不扩招、不支持地方政府工作 学校内部也有不同意见,卸任之后还有人说我不扩招是犯了战略错误。 但是,我能坚持个人意见。我是校长,我有否决权。关键是教师们都理解我,班子内部也没有不同意见。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学校并非越大越好,世界上有些大学规模不大,却是一流的。中科大有自己的定位,是培养高端人才的。我不捞钱、不捞地,就是要保证教学质量。如果扩招一倍,教学质量就 稀释了一倍。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一般认为一位老师最好教12个学生,但扩招后教师要应对几十个学生,上课就像作报告,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效果很差。而且,扩招之后,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一倍,还有时间搞教研吗? 记者:教学质量因扩招而被 稀释,本科生水平下降是社会公认的事实。 朱清时:中国大学为什么干了这么多蠢事?许多学校在扩招时都疯狂了,他们不是不知道扩招的危害、贷款的危险。很多人追求的是 政绩冲动,在我的任期内把学校扩建了、扩招了,这就是我的政绩。至于贷款怎么还,教学质量下降等等,我就不管了。这种政绩思维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是要受到惩罚的。既然我们认识到了真理,就要坚持,这没有什么可怕的。 我们的大学已经不是学术机构了,而是被 行政化了,成了衙门,谁官儿大,谁说了算,是行政机构的特点。大学是学术机构,应该是谁掌握了真理,谁说了算。但是,要扭转这一点很困难,在中科大我也做不到。这里面有一个利益问题,很多人是难以割舍的。 记者:您是享受副部级待遇的校长吧?据我所知,秘书和司机应该是跟您一辈子的吧? 朱清时:我在安徽中科大仍然有秘书和司机,我到这里就给自己 去行政化了。在合肥机场我可以免费使用贵宾室,在深圳要交800元。对,这些都是我主动放弃的。 记者:这些待遇都是利益呀,放弃是很难的。这也正是您令人钦佩的地方。舍得是一种境界呀! 朱清时:其实,我现在真的需要一位专职司机,没有也没关系,只要不影响工作就好。一个人不能为物质活着。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走在大街上,飞来一块石头,打在头部就会死掉。就像帕斯卡尔说的,人像芦苇一样脆弱,但人是有思想的,人的伟大就在于有思想。一个人的一生,至少要体会一下思想的伟大。 记者:您自己带头 去行政化了,南方科大呢? 朱清时:我们已经 去行政化了,没有从公务员系列套来的什么科级、处级,行政人员就是服务员,是为教授和学校工作服务的。当然,大家的物质待遇不会减少。去行政化就把学校内部的关系理清了。谁是主导,谁为谁服务,就清楚了。教授治校才能恢复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的本我。 记者:您多次强调高分压力扼杀优秀人才,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南方科技大学将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中自主招生,为什么要招高二学生呢? 朱清时:我 1963年考入中科大时,分数并不算高,460多分。其中,最高分是数学,考了93分,物理79分。我们上完课只复习一个月就高考了。那时复习不像现在这么紧张,老师也没训练我们如何应对高考,就是自然而然地考了460多分。 现在的高中课程,在高二就完成了。为了多考一二十分,孩子们要被 强化训练一年。不要为了这一二十分,摧残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浪费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人格、品德扭曲僵化,让他们沦为考试的机器。 我们从高二学生中自主招生,就是想保护孩子免受这种摧残。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给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 100分。这让很多人不理解。少年班的学生要做学问,掌握精髓要义,考个七八十分就可以了。不要为了考100分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记得我小时候,农民种地不施化肥,亩产四五百斤。后来施化肥,亩产提高到五六百斤。但是,过度施肥,亩产就很难再提高了。而且,土壤板结,把土地搞坏了,损失更大。 记者:是啊,有一个问题让人困惑,为什么几十年来,我们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 朱清时:这个问题很复杂,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的文 化学 术氛围被淡化了,教育的功利性太强,一切只看成绩,非常浮躁,这样的环境和土壤是无法培养出大师的,甚至一些有可能成为大师的苗子也会被扼杀。 在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有两张中学时的成绩单。一张是 16岁时,成绩是:修身35分,算术100分,经学96分,几何85分,国文55分,植物78分, 英语 98分,生理98分,历史87分,图画35分,地理92分,体操85分。另一张是18岁时,成绩是:试验80分,品行73分,作文90分,习字69分,国文88分,英语98分,地理75分,代数92分,几何97分,植物80分,图画67分,体操60分。可见,郭沫若当时算不上优等生,第一张成绩单平均79分,国文、图画等3门功课不及格。第二张成绩单上,图画、习字的成绩也很一般,倒是理科成绩比较优秀。可是,郭老后来却成了大诗人、大书法家、大 考古学 家。 如果郭沫若在今天上中学,这样的成绩是难考进大学的,即使考上了 , 家长和学校也一定要他上理科,大师苗子肯定会被善意地扼杀了。还有,考清华时,钱钟书数学只得了15分,吴晗则是0分,现在他们都不可能考上大学。钱伟长上清华时先读历史系,一年后他要求转读理学院,学校同意他试读。了解这些大师的经历,可以帮助认识为什么我们教育界没有培养出大师?可以激励我们坚定必须改革高等教育的信念,让我们把真理坚持到底!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偌大的中国为何容不下一所南方科技大学?
热度 1 zhumengjin 2010-12-23 12:12
个人分类: 科研时评|13837 次阅读|13 个评论
“曹广福”博文"高校做得到去行政化吗?”的不同认识
王震洪 2010-11-4 14:19
博文确实写的好,指出了去行政化的难度。 事实上去行政化的目地是要建立公平、公正、公开、民主、自由的管理体系,这是所有教师追求的。不是为去行政化而把行政管理取消,而是建立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对于去行政化目标之一公平、公正,可能是最重要的。公平、公正是调动科技人员埋头苦干,追求科学卓越积极性的手段,因为有了公平公正,不需要无耻的拉关系走后门去为得到课题、为实验室建设奔波,而是凭借学术优劣获得到资助和实验室建设,这就促进所有人一心想着学术创新以得到资助和实验室建设。很多人认为,目前关系对得到课题和实验室建设占了 50% 以上的贡献率。这大大分散了科技人员投入到创新的工作中。常常是得到课题后主要想着交差并从中能够得到一点经济回报,创新的事情排在了不重要的位置上。对于公开,它是公平、公正的保证。只有公开,在群众的监督下才能实现公平和公正。 目标之二自由、民主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只有学术自由、民主才能使最卑微的、最不起眼的、最幼稚的声音放大。而这种最卑微不起眼幼稚的声音才是创新的源泉。因为大权威的理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理论最初都来自于它们。但反过来,如果研究工作者总是跟着从卑微起家的大权威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脚步去研究,当然可以发表在高水平的杂志上,因为是为这些人建立更完善的体系,评审也是这些人,但是都是跟踪研究,其理论体系已经建立,再研究几乎不可能有大的创新了。可以想象,20 10 年诺贝尔奖工作石墨烯,中国肯定又有一班人马上跟上去研究,在这些人的鼓动下,科技部门也觉得是个好东西,投资几十亿去研究,但是最终的结果在花了大量金钱后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可能的结果是花几十亿元买回几篇 CNS 论文而已,为人家的理论提供证据,没有自己的东西。 学术自由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把任何即使是最幼稚的想法都能说出来,在这些幼稚的想法中必定有大真知大理论。如果给学术自由在思想上通过行政管理套上一系列的紧箍咒,那还有什么创新,就是人云也云,永远跟着人家走。学术民主对最卑微最不起眼最幼稚的声音是一种好的外部环境,是保护它们。任何权威的理论体系都不能压制它们,让它们自由发声。结果在长期的检验中总有那么一些最幼稚的声音变成真理,变成权威的理论,成为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工作。 目前中国高校行政化管理体系是和公平、公正、公开、民主、自由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大学中科技工作者提出大真知大理论,获得诺贝尔奖是不可能的。 一谈民主和自由有的人就认为和党的基本路线对立。这是对中国人聪明才智的低估。社会主义也需要民主和自由,这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这是人类普世的价值观。这和当年小平同志讲市场经济是一样的,他说:社会主义不都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不都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需要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经济是一种调控经济的手段。民主和自由对于科技、教育也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我们完全可以把发源于资本主义的民主和自由价值观,嫁接到社会主义制度中,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公平、公正、公开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固有的东西。毛主席带领千百万先烈建立新中国就是要实现公平公正。但是现在高校管理体系谁能够拍拍胸脯说实现了毛主席所追求的。高校往往是在某领域做出一定成绩的人委予官位,让它们掌握权力,资源分配的权力,希望他们做出大成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但是,这种带有福利性质的委任,却恰恰事与愿违。正如 饶毅教授指出,有些人在局部或者国内取得权力或者权威地位,就肆无忌惮,任人唯亲,压制优秀人才。这阻碍了科技的发展,而且这些官教授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已经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和他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官教授身处官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自然是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一般来说,他们获得课题有关系可用,也利用关系,开展研究也是利用一班人在做,不亲自动手。而创新性人才需要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和物化自然的关系,大量时间思考和探索自然规律,如果陈景润在三四十岁就给予官位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那还有什么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袁隆平在那个年龄也委予官位,那也不会有达到诺贝尔级别的杂交水稻成果。因而高校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要创造中国的科技历史是不可能的。 在高校不开展行政化改革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触及了高校处以上这些人的利益不想改,也是因为这些人改革难度大。但是,我亲爱的党中央,如果高校不改,这个培养政治、经济、科技人才的摇篮这样乌烟瘴气下去,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都受高校拉关系走后门,吹牛拍马寝染,没有追求公平、公正、民主、自由和科学精神的素质,那中国的希望在哪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40 次阅读|21 个评论
南方科大终于露出了底牌:115万
大毛忽洞 2010-11-3 20:53
南方科大终于露出了底牌: 115 万 给 115 万,你们来吧! 再给你们搭配一个去行政化的红包。 人民网 1 + 1 观点: 小蒋随想: 有种说法是世上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大问题。有人可能觉得这是富人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谁也不能否认钱解决不了一切问题,何况钱不可能是无限的。钱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的价值,但如果一个学者只认钱,这种人恐怕也研究不出什么更有价值的东西。在真正的科学家眼中,钱不可能是最重要的,否则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不会放弃在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有人可能会说,时代已然今非昔比,如今的人更现实。那么就按世俗的标准看, 115 万年薪折合不到 20 万美元,这样的价码真的能和国外顶尖的大学薪酬匹敌吗?就算价钱一致,南方科大有什么独特的吸引力,能够让一流学者为其效力?换句话说,世界一流教授往往已经捧上了不错的碗饭,人家跑到南方科大来,图什么呢?就为了一句尚未实现的去行政化?国外的私立名校本来就没有行政化,一流学者恐怕犯不着冒险预期。更何况,南方科大还算不上国内一流名校,别到时候, 全职 教授挖不来,又搞成客座兼职教授混钞票。南方科大近期的响亮口号着实喊了不少,但人们更关注的是有什么实际学术变化。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3769 次阅读|3 个评论
[教育观察]荒唐的对教师去行政化
blueyye 2010-11-2 15:58
借所谓去行政化之名,深圳大学等高校大张旗鼓搞教师全员聘任并美其名曰取消教师干部身份和行政级别打破铁饭碗实行合同制,将行政化折腾大学再次推向高潮:把教师当作去行政化对象,全世界还有比这更荒唐的创举么? 难道教师是行政人员? 当终身教职对稳定高等教育、鼓励潜心研究已被成熟的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确认为一种长效机制时,中国却不断翻新夭折教授的改革,把大学当作试验场似的数年一轮回地轮番折腾,焉能百年树人? 行政化操纵的强势再次可见一斑:为什么去行政化的对象不是党政人员却是教师? 这是一个答案一目了然的问题。 折腾一个接一个,中国的大学还能经得起多少折腾? 如果真为国家民族的未来着想,就好好保持教育和学术的稳定,休养生息吧
个人分类: 教育观察|3025 次阅读|4 个评论
听施一公深圳清华讲座笔记
windlight 2010-10-24 12:39
赵凤光 周五听了 施老师 的讲座,并请教了施老师两个问题特记于此。 施老师的讲座ppt真的是非常朴实,就是白纸黑字,但施老师的口才很不错,将一个基础科研的前沿问题用通俗语言20多分钟表达比较清晰。 我提问的问题一,去行政化施老师有什么可以与大家分享。问题二:施老师作为清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以及结构生物学家在管理中对结构这个词有什么认识,之前 顾校长到深圳 讲建设一流大学学科建设问题,木桶理论中,资源到底向强势学科倾斜还是补充弱势学科。 (由于当时没有话筒,我坐在最后,加上有些紧张自己的思路也不清晰,第二个问题表达不是太清楚,但施老师还是给出了一个另外角度的解答。) 施: 1、去行政化不是意味着行政不重要,而是行政应该专业化,科学家应该做科学家的事,行政做好服务工作,清华之前有双肩挑的传统,我个人认为应该单肩挑。 2、结构化,我个人认为一流大学的生物学科应该有所加强,美国大学的sci因子在学校学科比重约为52%,而一流的前几名大学更高,占到60%多,而清华现在9%,北大十几与美国还有差距。这应该是一流大学所要形成的一个结构。(数据听得不太清楚,但数量级应该没有问题)。 作为领导,我本人还是希望以科学家为主,我本人主要参与人才引进,大项目的财务管理,其他行政有专业的院长来做。 其他人提问的问题: 1、中美学生的差别 施:中国的学生太保守,没有挑战权威的习惯,而老师也不喜欢被挑战。而美国则鼓励和有挑战权威和老师的传统做法。 2、转基因 施:转基因的科学问题对中国没有落后,中国人做这些实验已经很成熟。 3、中国人的危机感 预计中国将于2012年登月,而美国40多年前就已经登月,我们落后了快50年。如果现在发生战争,我们能与美日打赢吗,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工作,具有危机感来赶超。 4、基础科研与产业,我们的基础科研有所突破以后,直接引导产业关注此项目,并形成产业,而且将能挽救不少癌症患者的生命。 5、癌症战争由尼克松宣布开战,这是美国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的,当时希望30年能完成这个战争,但现在来看,癌症死亡率变化不大,实际技术上已经提供了很多癌症的治疗方案。但环境污染等导致癌症发病率变高,抵消了部分进展。
个人分类: 知道分子 分享|39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行政化下的“去行政化”
热度 1 zgzheng 2010-10-21 08:47
早上看到,南方科技大学终于获批的消息。滑稽的是,就在昨天,还在看到报纸上的报道。校长朱清时的焦急心情溢于言表。 教育部是否在看到消息后立刻做出了反应?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真是中国管理制度的悲哀。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在这么长时间里,教育部的相关部门就南方科技大学的申请做了哪些事情?是否有胆量公布一下他们这一段时间的工作,几次专家讨论?论证?几次部门会议?就哪些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怎么样? 要知道,南方科大事件只是中国行政化下低效的一个缩影。而我们所遇到的行政化尴尬远远不止这一件事。 中国的教育,是在行政化下的教育。喊去行政化的口号,不过是我们迂腐知识分子的天真想法而已。试想,在行政化的框架下,去行政化会有多少生存空间?要达到这一理念,知识分子势必需要放下心爱的科学研究甚至教育,去抵御行政化压下来的座座大山。在这种情况下,去行政化还有意义吗? 在大学亦是如此,985工程211工程这么大的事情,必须要学校的学术部门,教授委员会等机构来论证决策,自下而上。实际上,一些学校的做法却是自上而下,由校党委常委等来拍板,而基层单位对于上面的决定基本的反应是----措手不及。 一方面,从教育部到学校,都在喊去行政化,另一方面,做事情却行政化,去行政化只是一句漂亮的口号。 对于朱清时校长提出的买电脑还要2个月的审批,我倒觉得这很好,反映出深圳确实在法规方面比较严格。实际上,南方科大的建设不必要深圳速度,就像我国的科学研究也不必深圳速度一样,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工作,需要的是清晰透明的行政化流程,需要的是责权利分明的架构,不要一有好处行政就抢功,一有问题行政就来踩。 行政的主要任务是管理与服务,在管理方面重要的是理,不是管。在此意义上,才有管理=服务。
个人分类: 沉重的中国教育|5906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学去行政化做秀将使教育科技失去更多
热度 1 王震洪 2010-10-3 10:17
大学行政化、官僚化的弊端是有目共睹的,这里再谈三点。首先是行政命令学术(或学术自身向行政学习),使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行政化,出创新成果难上加难。做行政工作和做创新性研究工作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不一样的。做行政工作的人在思维方式上必须具备严格遵守上级提出的各种理论、原则和方针的素质。行为上要求坚决执行各种方针、政策,完成上级下达的各种任务,对上级领导绝对服从,处理好各种人与人之间(上下级)关系。而创新性研究工作则体现在对过去一切固有的或不与时俱进的东西的否定,追求新事物。在行为方式上,要找错,发现理论和技术的缺陷,处理好人与自然、物化自然(生产工具等)的关系。行政长期指挥学术,做研究的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行政化,创新将没有思想和行为基础。特别是文科教授,学术思维和行为方式行政化更突出,当政治上出现一个白皮书或一个什么方针的时候,就只会对其解释。对于自然科学教授,特别是当了校官之后,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行政化也非常明显。这些教授官或官教授,尽管科研经费呈飞跃式增长,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绩之人只是凤毛麟角,因为科学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已经改变。这种改变表现为不去努力创新发现新规律,否定(权威的)旧理论,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用大量时间、物力、精力用于官场关系和科技关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维持现在的官位和科技人脉,实现官位和科研经费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这些人却随时在谈论创新、要实现创新。 第二、在人事、资源分配上不透明、不公开的大学行政化、官僚化系统挫伤了一大批希望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绩的科技工作者。大学行政管理体系在外界的人民教师看来,就像一瓶墨汁,根本看不透里边发生了什么。这个体系的建立,比如一个院长的任命决定于三个因素:和上级领导的关系、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有一定的行政能力如角色转换(对上级说什么话、对下级说什么话是不一样的)、行动力等。但是基本不考虑这个人的德。一般的情况是这个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行政领导同时是学术带头人的人,在人事、资源分配上具有决定性的支配权,基本上总是先满足他的学科需要,使他的平台急剧膨胀,其它学科处于被忽视状态。这种资源分配导致了产出 - 投入比低下,也塑造了不公正的管理体系。人都是为利而来,为利而去。淡薄名利的人也有,如吴冠中、袁隆平等,但大部分人的积极性是靠公平、公正的管理体系调动的,科学大师也需要体面的生活、工作和环境。因此,目前大学中行政化、官僚化的管理体系基本上是不得民心的。很多学者都有这样的思想:能做多少做多少,在这种管理体系下,做不出什么东西也无所谓了,因为这样也是不愧于时代的。 第三、大学行政化、官僚化造就行政权威,贻害青年学子,浪费人才。由于大学行政领导权力不受监督,在人事、资源、人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副校长、院长、副院长成了凌驾学术权威之上的行政权威,调动了大量 70 后、 80 后优秀的学生报考这些人的研究生。因为报考这些人的研究生,尽管学习不努力,但分数仍然高,评奖学金的比例高,当学生干部比例高,也容易毕业,毕业还可能留校,找工作也容易。但是,由于所带研究生太多,基本上处于放养状态,学不到做学问的真谛,拉关系、走后门、玩人脉那一套却学得很多。因为行政领导招收的都是优秀生,结果浪费了很多只要扎扎实实可以做出成果的青年才俊。甚至在研究生中,真正做学问的人还被嘲笑,在老师学生中形成一种坏的学风。当然,对于这些现象看不惯的优秀本科生,他们就努力学习,到国外发展,这对国家是一种损失。 由于大学行政化、官僚化的存在 , 制造了不透明、不公正、不自由、不民主的管理体系,要创造世界级的科技成果和一流大学是不可能的,这样下去,中国大学还会越来越没落。 10 月 4 日又是一年一度的诺贝尔颁布日,中国也和往年一样还将不可能有人得奖。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会有中国大陆人士得奖。因为诺贝尔奖一般是 10-20 年前发表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成果。中国 10-20 年前以及在现在之前在世界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几乎找不到,要在 10 年内获奖几率都比较低。只有现在扎扎实实做工作, 10 年之后争取获奖。就一两项诺贝尔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事实上并不是那么的重要,重要的是中国要经常出现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基础研究工作。只有经常出现这种世界级的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成果,中国的技术创新如打击航空母舰的替代技术、天 - 地 - 水通信技术、地球深部探测技术、宇宙深部探测和运载技术、人工合成粮食技术、重大疾病防治技术、重大环境治理技术等才会有根本的突破,生产力达到或超过西方国家水平,中国才能根本上冲出目前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中国的圆形包围,中国实施的社会主义才能真正确立成为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制度形式。 要达到这一目的,在中国大学建立透明、公开、公平、公正、自由、民主的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自由、民主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只有自由民主,人们才有独立的思想,有独立的思想,才有发现。自由民主可以让科技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归位,公正、公平是调动积极性的法宝,透明、公开是实现公平、公正的保证。《纲要》中提出在大学去行政化改革是为实现这一创新性管理体制而设计的。它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建立自由和民主的学术环境,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可建立透明、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体系,实现大学管理的脱胎换骨。但是,目前大学去行政化可能会流于做秀,或形式上改变,内容不变,换汤不换药,如校长变成类似于 CEO 的东西, 内部的官僚体制一点没动。如果是这样,中国教育将失去更多。首先,到 2049 年建国 100 周年,真正创新的教育科技体系都可能还没有建成。因为从现在开始教育改革,进行扎扎实实的人才培养试验,没有 10 年, 20 年时间,难于出人才。 70 后、 80 后,甚至 90 后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而且可能已适应了目前大学的科研环境,要把他们中的一些塑造成大师,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培养很多世界科技大师可能只能从现在的小学、中学生中选择。到 2040 年代,现在中学生有 40 多岁,才有可能成为创造力最高的一代。但这都必须从现在开始,进行扎扎实实的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其次,如果做秀,中国大学教育的地位、大学教授的地位将一落千丈。因为既没有创新,也培养不出人才,收入也低的行业,历来在中国是不受尊重的。如果再加上腐败,中国大学教育科技就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中国足球了。第三、中国目前所处国际环境十分危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实际上已经完成对中国的圆形包围。周边这些小国,它们的节日或有难时,中国又慰问,又捐款,关爱有加,有时捐款数目还很大。但中国节日或有难时,一句慰问的好话都没有,还来侵占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只有朝鲜、巴基斯坦还支持中国。如果中国内部自身出事,一着棋走糟,有可能导致西方列强再一次进攻中国。要应对这一威胁,教育科技发展,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支撑经济军事发展,在军事上建立优势,打破围堵是关键。如果 20 年后,教育科技仍然自主创新没有长足发展,经济军事技术都像现在一样基本靠引进,这种危险将可能变成现实。因此,行政化改革时不可待,科学网上的国内外学者、朱清时老师都急呀。有幸的是科学网提供这个平台交流 , 国内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有很高的共识。 不过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只要想做,任何人间奇迹都能实现。相信在中国大学建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自由、民主的管理体系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如若担心在大学行政化改革中可导致资产阶级自由化,可通过立法的形式把某些东西固定下来。如,可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自由促进法》,明确规定《宪法》规定的国体、政体、社会主义制度、党的领导等不能自由讨论,为大学民主自由画出一条红线,同时在该法律中也规定,任何权威或领导的理论,任何人只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都可给予批评,为学术自由建立起保障。建立《大学行政(党委)和学术管理法》,明确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责、权范围等,使学术管理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学术繁荣。对大学中的院士、校长、院长、学术带头人的权责利也要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使管理体系公平、公正、公开。对于科研经费分配,要实现公平竞争,最重要是要有监督。要有监督关键是要公开和透明。建议 973 、 863 、自然科学基金和各种项目,实施现场转播和视频录像制度。由教育科技频道转播,什么专家评审、何时评审是透明的。每个申请者都能收到自己项目评审过程的视频,接受和被拒绝都看得清楚明了,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意见。目前,在城市的大部分公共场所都有视频监控,成本并不高。国家科技项目用视频录像的形式完全可以做到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564 次阅读|2 个评论
九月高教关键词:肖传国事件;专业目录调整;去行政化改革;研究生招生
lgmxxl 2010-9-30 09:04
九月:《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开始实施;广东启动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大学校长有望职业化;山东大学将四书五经纳入必修课;教育部将继续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范围和规模;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人力资源情况》白皮书称: 2009 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 1100 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87.4% ;数十位知名教授当招牌 中科大首试上门招研;深圳大学启动人事制度改革 全校无官校长相当于 CEO ;教育部启动新一轮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部分高校将可自主设置专业、不受学科目录限制;肖传国等五嫌犯对伤害方舟子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综合讲来,以下词汇应该成为关键词:肖传国事件;专业目录调整;去行政化改革;研究生招生改革。 肖传国事件: 9 月 28 日 ,肖传国等 5 名嫌犯对故意伤害方舟子和《财经》杂志编辑方玄昌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方舟子与肖传国恩怨积累多年, 2005 年 9 月 14 日 ,方舟子在搜狐健康频道指出肖氏反射弧并没有得到国际公认。此后,方舟子发表文章,指出肖传国 20 多年来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仅有 4 篇,引用率平均只有 7 次。肖传国因此失去了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资格。为此,肖传国发誓对此进行报复,终于醇成举国震惊的教授雇凶伤人案,也使中国大学教师的身份走下神坛。 专业目录调整: 日前,教育部在京召开了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专家会议,成立了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综合组和专家组,正式启动了新一轮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一轮目录修订工作的目标任务,即:形成一个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更加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有利于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指导性、开放性本科专业目录。改革本科专业目录管理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形成更加有利于专业动态调整的新的管理机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第一次修订目录于 1987 年颁布实施,修订后的专业种数由 1300 多种调减到 671 种;第二次修订目录于 1993 年正式颁布实施,专业种数为 504 种;第三次修订目录于 1998 年颁布实施,使本科专业目录的学科门类达到 11 个,专业类 71 个,专业种数由 504 种调减到 249 种,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和模式。 去行政化改革 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实施,中国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序幕开始拉开。人事制度改革是大学最为艰难的改革,也是最为必要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之中难之又难的工作是去行政化。在省级层面上,广东启动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大学校长有望职业化。在大学方面,除了先前的南方科技大学开启中国公立大学去行政化的先河之外,深圳大学、临沂师范学院的去行政化改革在某些方面也开始了一种探索。 深圳大学与临沂师院的去行政化议论 研究生招生改革: 教育部《关于做好 2011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发布, 2011 年将继续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范围和规模。 通知指出,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专业学位均可安排招生。各招生单位除将今年招生计划的增量部分主要安排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外,还要将 2010 年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数按原则上不少于 5% 的比例调至专业学位。 在招生方面,中国科技大学首次用数十位知名教授当招牌,深入到各大学进行上门招研。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3880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学去行政化:CEO比正厅级更黑更厚!
大毛忽洞 2010-9-25 19:55
大学去行政化: CEO 比正厅级更黑更厚! 大学行政化的管理体系,来自圣地延安,具有很多合理化人性化的成分。 校长终身制当校长,老百姓(教授副教授)终身制当老师,原则上还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据媒体报道,在举国上下高呼教育去行政化校长摘官帽之时,深圳大学走在前列据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在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研讨会上透露,今年 9 月份起,深圳大学破除教授的干部身份,全校推行职员制、聘任制,不签约不聘任。校长则相当于 CEO ,不再是正厅级干部。 媒体评论:教授取消干部身份大学去官化 如果把教师完全剥光,而校长仅仅是把正厅级乌纱帽换成权力无限大洋鬼子的 CEO 帽。 CEO 帽经过中国文化浸泡后,CEO帽子底下的人心肠变得更黑,脸皮变得更厚! 历史和无数事实证明,在中国的资本家比在外国的资本家更坏! 媒体评论:教授取消干部身份大学去官化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4251 次阅读|4 个评论
深圳大学与临沂师院的“去行政化”议论
lgmxxl 2010-9-23 09:19
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实施,中国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序幕开始拉开。人事制度改革是大学最为艰难的改革,也是最为必要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之中难之又难的工作是去行政化。在这方面,除了先前的南方科技大学开启中国公立大学去行政化的先河之外,深圳大学、临沂师范学院的去行政化改革在某些方面也开始了一种探索。比较两校改革的特征,或许给我们识读中国大学去行政化改革提供一个路径。 虽然深圳大学和临沂师范学院两校之间在很多方面没有可比性,如前者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而后者是师范类学院;前者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教育,后果则以本科学士阶段教育为主,等等。但两校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去行政化目标方面还是有很多可比性:如改革目标、基本路径、行政与学术边界划分、制度效力、组织领导、制度理念等方面。具体见下表: 深圳大学与临沂师院去行政化改革比较表 项目比较 深圳大学 临沂师范学院 改革目标 去行政化 去行政化 基本路径 去官变三、四级岗 去官变主管、干事助理 行政与学术边界 清晰 混同 组织领导 布衣教授人事委员会 党委会 制度效力 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 同一制度 制度理念 非升即退(降) 岗变薪变,以岗定薪 模式特征 20 年消化渐进式 突变式 起动时间 2009-8 2009-11 在改革目标方面: 两校的目标均直指广受诟病的大学行政化,都寄希望通过改革去掉大学中实际存在的官,还大学以学术的特质。 在改革路径方面: 两校去官的方式有点相似,深圳大学去官的办法是把校长变为 CEO ,说是没有形式上的正厅级,实际还是有内容上的正厅级;处级干部改为三级职员(正处级)、四级职员(副处级),可能没有了处级,但实际存在的级别等级仍在。临沂师范学院去官的办法则是在一夜之间把全校的校级干部以下官员称呼改变,统称为项目主管、干事和助理等。校级干部则在保留原称呼的同时,增加了主管的称呼。 在行政和学术边界划分方面: 两校有明显不同,深圳大学明确了行政和学术的边界,学校的各级行政官员:校长以及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不能再从事教育与学术研究,为自己争取学术资源。院长则享受教师的待遇,可以从事学术研究。而临沂师范学院则把行政和学术的边界打破,使二者充分融合。一切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学习、就业为目标来实际运作。 在组织领导方面: 深圳大学人事制度改革在组织领导方面实施的是党委领导下的布衣教授人事委员会制,由 13 名普 通 教授把关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临沂师范学院则实行的是党委负责制,党委是本次改革的总设计师。 在制度效力和制度理念方面: 深圳大学的人事制度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本次改革方案实施后进来的人是新人,而之前的人是老人。新人实施的是非升即退:在首个合约期结束时,新人如若不能通过学校的考评,学校有权解除新人合同;而老人则是非升即降:老人如果在考评中达不到要求,则级予降级的处罚。临沂师范学院则是一视同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改革模式: 深圳大学由于实行的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必使这次改革的时间要拉长至 20 年才能完成,因而具有明显的改良特征,是一种渐进式改革模式;临沂师范学院一夜之间实施新的制度运行模式,是一种突变式改革模式。 两校去行政化改革小议: 去行政化制度的设计前提是明确大学去行政化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以何种理念去设计大学的去行政化制度。我认为大学去行政化的目的是去除大学办学中长期存在的行政化思维,变行政化思维为学术性思维,真理不再掌握在领导手里,而是掌握在实际掌握真理的专家手里;去除大学中实际存在的行政化等级,变等级分明为等级模糊,使大学中的各类人员有平等的话语权;去除大学中实际存在的行政化决策机制,变自上而下的行政决策模式为自下而上的学术性决策,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和人员的作用;去除大学中以行政代替学术、行政和学术权力倒置的现状,变行政的管理、控制职能为服务、后勤保障职能。实现了以上四个目标,则这项改革就是成功的。 如果以以上理念去议论两校的去行政化改革,则深圳大学最为成功的是行政和学术权力的边界划分,这种划分会直接导致学校行政职能的转移。当然深圳大学应该警惕的边界划分后的替代性融合,即职能部门的领导不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了,但其仍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源来为自己的朋友服务。临沂师范学院最为成功的是去除大学的行政等级制,减少了行政环节,实施了扁平化管理,这可以使学校工作高效运转。但临沂师范学院要警惕扁平化管理后的集权现象和资源的垄断现象。深圳大学最为失败的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这不仅使这项改革拉长 20 年,也让人觉得大学的不公平、不平等,同时也极易使这项改革流于形式、流亡于胎中。临沂师范学院最为失败的是改革中的目标导向,把大学工作划分为一个个目标,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大学改革,更像一次企业改革。至于其它方面的成效,则要看二年后的实际运作。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8656 次阅读|6 个评论
小平,我们怀念您!
唯我独尊 2010-9-17 20:34
在全国热烈讨论高校去行政化时,不久前武汉一高校的书记在学校宣布,高校领导班子从今年起不按企业四年为一届,而是按党五年为一届,同时也不受 60 岁退休的限制。于是,该校领导班子尽管已连任多届,且有部分超过 60 岁,仍可继续担任领导职务,直至有合适的领导接替。 对此,教授各有各的看法。有的认为,一个企业或一个学校,由一个领导班子长期治理,有利于稳定,也有利于长期规划;而有的则认为,不管谁有多大本事,一般两届就可完全实现他的设想与计划,时间长了,一方面容易腐败,另一方面不利于吐故纳新,西方国家两届的规定应是这个原因。有的则问,这样会不会发展至小平好不容易废除的终身制?有的开玩笑说,把学校股份化,就可以世袭遗传了。 高校向左还是向右走,显然教授与老师说了不算。不过,大多数对此也不以为然。我记得在青岛搞科研时,在一次单位领导选举后,一个朋友对我说,我全填的是自己。尽管这是一个笑话,但可以看出绝大部数人对什么人当领导是毫不关心的。有的甚至说,什么人当领导我还不是干我的活?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彻底否认英雄创造历史,淡化每一个人的作用(全国只有一个权威)。这种残余思想目前仍被大多数认同。 然而,绝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一个单位,不同的领导,对单位的发展、职工的前途与收入影响是非常大的。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快速发展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小平的丰功伟绩必将载入史册。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思路决定出路,创新决定发展。一个思路错误的领导(或一个没有思路的人),必然使企业步入深潭难以自拨;一个有着远大战略目光,一心为企业、一心为职工的领导,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带领企业走向繁荣、走向辉煌,同时,给职工带来骄傲的发展与效益。国际最著名的金融投资家巴菲特在投资时,最看重的是所投资企业的负责人。而本月国美黄陈之争,表面是权力之争,由于经营理念大相径庭,实际上是国美发展道路之争。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殷切希望自己的学校能长足快速发展,然而我们不能像国美股东那样有投票权,我们只能被动的接受上级派来的优秀领导。 我很认同小平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对优秀、伟大理解不深,我认为,只要能带领我们走向发展、走向富裕,就是优秀、伟大的,而使我们的生活一年不如一年,就是我们的罪人!
个人分类: 博文精品|3148 次阅读|1 个评论
这是为什么?
accsys 2010-9-7 14:12
有感一博友的疑问 姜咏江 我国高校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教授、博士愿意当官,争着去当处长、院长、校长;反过来校长、院长、处长又去争那个院士、教授、博士的证书,这究竟是为的哪般?说到底还不就是为的荣誉、地位和金钱! 在中国,名誉可以转换成地位,地位可以转化成待遇和金钱,而金钱又代表着什么?高等学校不象企业,弄好了个人可以大发特发。然而相比较之下,名誉、地位和有限的权利也是极具有诱惑力的。弄到校长职位也是个副部级,难道不吸引人吗?就是院长、处长也比教授先生有实权,因而,教授、博士争着当官的原因也就明确了。那么当了校长为何还要争抢教授、博士的文凭,还要争当院士呢?原因是干部提拔需要这些硬件,要提升就必须有这些硬件。还有凭借行政管理体制的作用,有了权威专家的头衔,就可以获得更高利益的话语权和决定权,行政官员+专家的牌子一亮,别人还有说话的份吗?君不见,大大小小的科技学术会议不都是官专家在按级别有序地发言吗?无名鼠辈即使有天大的创新发明,也未必能够有发言的机会!一切不合理的争争抢抢,无非都为了利益两个字。一己之利害死人。 自古以来人各自私,人各自利也,没办法,自私自利这是一切生物的习性,人当然也不例外。不过人是高级动物,人有社会组织,有荣辱观念,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矩,这些规矩能够抑制那些个人或小集团的过分的行为。面对高等院校和学术界的怪现象,国家领导,从国家利益出发的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果断地出台措施,不然我国的教育和科技发展难能有较大的飞跃。 学术、教育要彻底与行政分划清楚,各种国家科研基金和经费的发放,应不准行政官员参与明里暗里的竞争,将科学论证放在需要经费的科学项目的首位,建立项目问责制,看哪一个乱忽悠的人还敢骗国家的钱财! 行政看政绩,科技人员看科绩,教师看教绩,那么还会有高校的乱争乱抢吗? 2010-9-7
个人分类: 随笔|3554 次阅读|1 个评论
官本位社会
热度 1 fqng1008 2010-9-4 22:52
昨天,饶毅和施一公在《科学》杂志社论栏目上发表文章(英文),揭示了中国科学家的一个公开的秘密:要获得重大项目,作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以及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以我们医院为例,过去4年每年获得1 ~ 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分别是1、3、4、2项),记得2006年实现零的突破时,可是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得到了以上资助,应该是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今年放松了这方面的努力,结果全军覆没包括一个重点项目。过去,我们以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比较公正,现在看来早也被官本位所侵蚀。但愿二位科学家的判断是准确的 :尽管路途障碍重重,科学政策制定者和一线科学家们都已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目前科研文化中的问题。它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借助于研究经费增长的态势和日益强烈的打破有害成规的意愿,现在正是中国建设健康科研文化的时刻。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基于学术优劣,而不是靠关系,来分配所有的新基金。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新文化能够而且应该成为一种新系统的顶梁柱,它将培育而不再浪费中国的创新潜力。 实际上,单一的科研基金破除官本位干预、教育系统去行政化恐怕难以单独革新。那天下午,医院紧急通知中层干部开会,原来卫生局要提拔两个副处级干部,一个定向在我们医院。全院共12人符合条件,领导宣布大家民主推选。第二天上午又是紧急会议,原来头一天推荐的人员选票不够集中,要大家再选一次,这次是前两名中二挑一。推选前领导宣布,这次提拔就是给某某人的,大家不要弄得再来投票。这下子,大家一定会按领导的意思办理的,难道谁不明白民主只是手段呢?尽管如此,大家还是有想法的,临走的时候有人说,原来是忽悠我们的。于是我想,民主是手段,目的是什么呢?我们要用民主的手段对付谁呢? 今天读到李立的博文我是主席(附后),感觉到官本位表现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位 曲艺界的泰斗、退休在家的老主编,一听说李主席,惊得半天说不出话,人也似乎恍惚起来。还有那位得志时可以是你大爷,失意后立马降为孙子的编辑,李立说他是小人,我在她的博文后留言:您对官本位社会的描述入木三分,那位小人也是官本位社会培养的。因为她久居美国,因此也希望她谈谈美国社会是个什么社会? 附:我是李主席 ●李 立 这几年,每次与共过事的人聚会,都不免会以谁谁谁当了什么官、谁谁谁又升了职为主要话题,或者直接为某人得到了某个位置而表示庆贺。撮一顿是免不了的,在座的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菜是什么味道没人关注,重点是下一个有官运的会是谁。每到这时,我这个与官场毫不沾边的人,只有闷头专心品尝美味佳肴了。 别看我没有写过一个字的入党申请,可我当过工会主席,一个杂志社的工会主席。虽然不起眼,但在我一生的行政职务里那也算是到了顶峰呢。 说起来有年头了,那时我一直做文学刊物的美术编辑。因为有通俗二字,所以刊物发行量一直排在全国文学类期刊的首位。我还参加过国家期刊司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美术编辑训练班,去那儿学习的美术编辑们都来自当时全国各地影响力最大的期刊杂志。尽管现在有的杂志已经到了苟延残喘死亡线上挣扎的境地,可当年却有如雷贯耳威风凛凛之势。搞美术的向来给人以自我为中心,无拘无束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印象,这回不同了,到了北京就犹如党员进了中央党校,每天得毕恭毕敬地坐在最高学府的阶梯教室里,听从学术专家权威教授的诤诤教导。老实了没两天,我们这帮搞美术的猪朋狗友们就开始玩疯了,天天打牌下棋,逛北京城吃小吃,最后与期刊司司长合影留念顺利结了业。临别时,六、七个打双升的铁哥们都在扑克牌上庄严地签上了自己的大名,说日后见牌如见人,无论是谁或谁的朋友拿着此牌异地找到这堆人中的任何一个,都享受包吃包住包玩一条龙的服务,待遇绝对优厚。每个人面色庄严地从桌子上拿起写满铁哥们名字的一张牌,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挥泪告别,各自返回本土。 算是镀了个金,杂志社给我加了个职位,提拔为工会主席,每月增加50元岗位津贴。 从此,有同事开始叫我李主席,我开始听了特别扭,感觉被人嘲讽得想发火。但见人家一脸真诚又不便发作,只好笑笑说:莫开玩笑!可那人认真的说:不是玩笑,你是工会主席,以后大家的福利、生老病死都会来找你。 不久的一天,领导要我带两位同事去看望已退休在家生了病的老主编。这位曲艺界的泰斗,旧社会的残渣余孽装了一肚子,随便抖出点什么就够文化后生们享用好几年的。我从进杂志社时,他就一直叫我画家,我称他为老先生。我们买了水果点心上门慰问,同事胡大进外号胡一抖(因打麻将每到听胡时,紧张得手会不由自主地擅抖而得名)抢着拿慰问品,我也乐得轻松甩着手跟在后面。不想一走进老主编的家,胡一抖便开口就说:老主编,我们李主席来看您老人家了,您老身体好些了吗?啊?啊啊啊......老人惊得半天说不出话,人也似乎恍惚起来。我因为还没进入工会主席的角色,还把自己等同于群众般的普通美术编辑,就嘻嘻哈哈地跟老主编开起玩笑来。老人却显得异常拘谨不苟言笑,全没了往日的幽默豁达妙语连珠。待大家坐了好一会都觉得该是起身告辞的时候,老主编实在忍不住了,颤颤巍巍站起身说:我抖胆问一下,这不是画家吗?怎么会是李主席了呢?大家愣了一下,胡一抖忙说:是画家呀,刚当上了工会主席就来看您老人家了。我听了赶紧说:别听他们瞎叫,那是在骂我,您老好好养身体,有空多出来走走。哦,是画家呀,高升了,恭喜恭喜失敬失敬啊!老人一直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出了老主编家门,大家立刻笑得前仰后合。胡一抖说:老人在曲艺界徒子徒孙无数,到哪都有人侍候受人崇拜。唯有一点,就是怕当官的,一见当官的腿就软嘴就笨。那你还招他干嘛?我责怪他。胡一抖却说:我哪知道他身体反应会那么强烈?不过也难怪,人家只喊过毛主席、江主席,什么时候跑出来个李主席?我说:你还不是拍领导马屁拍惯了,芝麻大点的官、能叫出点称呼的小屁领导都被你喊得震天响,你这不是误导别人拿我开涮吗?告诉你,我可不吃你那一套! 说实话,我这个工会主席当得还真称职。那个时候刊物发行量大,杂志社很赚钱。有了钱福利就好,福利好就乱发东西。大到房屋装修家用电器,小到油盐酱醋,被子衣服鞋子袜子,面巾纸巾卫生巾,凡能搬进屋的统统是公家派。可想而知当时工会的工作量有多大。大家都习惯了家里差什么缺什么就找工会要,我也就频繁地找领导签字批条,然后马不停蹄照章办事,往往是从申请到领导签字,再到将福利分发到各家各户,最多不出一、两个小时就完成了。社领导说,要是各部门都能象工会发东西那样快速反应,那我们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好多倍。 其实,不是我的反应快而是怕领导多变。他现在情绪好时说行行行,转眼不悦了马上就变卦也是常有的事,要知道放到了自家碗里才是肉哇!看着大家分田到户的喜庆样,我心里多少也有点满足感。可胡一抖不高兴了,他叫嚷道:哎,主席呀,你发这么多餐巾纸干什么?我们家可是屁股嘴巴都不分的,只用擦屁股的纸就行了,你分得这么细太浪费啦!还没等我开口,外号缺心眼子的女编辑不依了:哎胡一抖,你们家上下不分是你们家的事,别跟大家过不去。你以为不发餐巾纸就可以兑钱发给你呀?去填你那打麻将输的窟窿?别做梦啦!此话说得胡一抖泄了气,不再吭声。 要说我执掌工会工作那时还真是有声有色,连续几年文联的春晚节目属我们的最精彩。歌舞、小品、说唱、反串样样都来,无一不又叫好又叫座。社里上上下下看我工作有成效,每年都把仅有的三个先进工作者的名额分我一个,这种荣誉感是当美术编辑体会不到的。而且社里领导班子开会,偶尔也会叫上我去旁听一下。但我心里明白,工会主席这个角色算什么,几斤几两的别人都清楚自己也不糊涂,千万别把自个真当成了官,那是要让人笑掉大牙的。再说我这人毫无政治头脑,不巴结领导,又痛恨开与业务无关的会议。每次领导在上面冗长乏味的讲话,我都有被浪费了时间消耗了生命之感,总会在下面画漫画来打发无聊。有一次画的漫画被同事们拿去传阅,最后也不知是谁缺德,居然把画传到了念文件的领导手中,害得我当众被领导狠狠地瞪了一下,还被批评了一句:请尊重领导!吓得我赶紧把头低下,露出一副我错了的表情。 我算是识时务的。不像有个别人,给几粒盐就以为自己可以淹一大缸的酸菜。有一编辑被领导安排去搞经营,哪知他赚了点钱,竟敢在大会上指着领导叫嚣:你算个什么东东?这辈子我把我儿子的钱都赚够啦!真是井底之蛙,愚蠢之极! 第二天就被领导搞下了课。领导慢条斯理地说:大家要清楚一点,再好的运动员,不让你参加比赛,不给你机会,你就永远不能站在领奖台上去拿你自以为应该拿的那个奖!你明白这个道理吗?就是说机会是领导给予你的,叫你上去拉你下来,都是老子的一句话。 虽然我讨厌那位编辑的小人得志,但领导有意张扬手中的权力所讲的这些强加于人的道理,本人绝难苟同,在此也不妄加评论。倒是那编辑,既然口吐狂言连儿子的钱都有了,要是换了我那就辞职走人,起码还留有一点骨气。可他人却像被抽掉了骨架似的软塌塌,立马换了一副低三下四的萎琐嘴脸,没有了一点人样,让人着实看他不起。 还是因为这个人,杂志社曾经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一个周末的星期五,社长一早出差去了北京,编辑们麻将瘾大发,纷纷聚集到了一块,商议下午打麻将一事。人员时间地点一敲定,大家赶紧分头行动,快速将手头事情做了了结。待下午两点,比上班开会都准时地聚到桌前,开始了麻将酣战。正当大家兴致勃勃沉醉其中时,社长的电话打来,不是一个而是个个都有,这个刚接完,另一个手机就响了。问的都是一样的话:你现在在哪里?正在干什么?接电话的我们个个惊慌失措,忙扯了些不同的理由搪塞。虽然社长没有揭穿,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赶紧结束了牌局,仓皇跑向了办公楼。 好在单位宿舍离办公楼只要一两分钟,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岗位让惊魂未定的心绪得以平息。 待心静后便有人提出,今天的行动有人告密!我们中间出了内奸!谁?是谁?大家马上开始了文革式的调查、自查、排除法来查出这个告密者,终于在下班前有一个人顶不住压力现了形。 就是前面说那个小人,准确的说,是个人渣。很早的时候,他在农村与公社书记的女儿谈恋爱,书记的女儿因为爱他,将分给自己的工农兵上大学的指标让给了他。让他上了名牌大学。女的则通过努力自己考上了大专院校。之后俩人结婚。婚后这男的在外乱搞不说还经常家庭暴力,终于迫使女的服毒自杀,死在了他办公室门前。单位派人找他时,他还在一水塘边钓鱼。 据说,那女的死时身上伤痕累累,她的单位群众极其愤怒,硬将这男的告上法庭判了好几年。待他出狱后,因被开除了公职无处可去,痛哭流涕地找到我们主编哀求赏一口饭吃,一再表示要好好做人。主编心软,看他又是名校出来又有工作经验就留了下来。他也知趣,一直夹着尾巴做人。 不曾想这次会给众人来这么一手,而且他选了一个最错误的方式,居然在黑板上写明,向社长报告是他所为那又怎么样呢?这分明是对大家叫板!他以为抓住了把柄,此时尽可充分表现一番。编辑们自觉理亏也就不去与他计较,只是气他平日里也是打麻将的人,还常约人去他家玩。现在为了图表现干出损人不利己的事,令人瞧不起罢了。哪知这小人得寸进尺,等社长归来,进一步煽风点火叫社长处分众编辑,社长于心不忍没有下手。他见此还不罢休,居然跑去文联党组告状,致使党组派人下令社长必须为该事做出处理。迫于压力,社里终于为此开了个宣判会。对参与打麻将的人每人罚款500元,对提供场所的罚款1000元,算是对此事划了个句号。本人属于500元的一员。 原以为事情到此就为止了,不曾想还延伸了不少的后续故事。当时我们这些编辑们个个是杂志社乃至期刊界的精英,谁受过这等胯下之辱?罚500元大钱,这在当时普通人眼里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我们高收入的杂志社也是创记录的。编辑们说罚几个钱是小事,但遭小人暗算那就忍无可忍了。是这小人将事挑大引发众怒的,从此编辑们集体采取封杀政策,无一人跟他说话,更无人与他打麻将了,他把自己弄得抬不起头。 那时我们杂志社搞改革在全国是打先锋的,年终开始了德、勤、绩、能的多项考核。中国文化报为此头版整张报道过。其中拉开社领导与员工间的报酬上下十七倍,率先开始了末位淘汰制,连续三年被评为倒数第一的人得自动离岗或待岗最为引人注意。在我看来,这都是权力集中制的表现,挑起群众斗群众,搞得人人过关人人自危。 不说你也知道,每年都被评为倒数第一、永远都不合格的那个人是谁了。因为大家对此是出奇的默契。 终于熬到了第三年,他实在扛不住了。时逢我因胃病住院,他拎着一篮子水果来看我:李主席,您生病了,我来看望您。几年没有说过话的人,冷不丁一脸笑容,我还真不适应。我忙说:就叫名字好了,用不着那么客套。 接下来从他嘴里吐出来的有一半就不是人话了。李主席,您别把我当人看,就当您身边的一条狗旺旺旺地在叫。这些年我知道大家都看不起我,谁叫我得罪了那么多的人呢,我今天来一是看看您,二是想请您帮我出面请大家吃个饭,缓解一下与同志们的关系。我感觉恶心想吐,急忙摆手说:好了,前面的话我只当没听见,做人起码要有点尊严。后面的事我只能试一试,把你的意思转达到,行不行得看大家的意见,我对此真的没有把握。请你把水果拿走吧,我胃不好不能吃。 出院后回单位,出于工会主席角色,我还真的找了大家谈起那人委托之事,还劝大家适可而止。哪知话一出口,立刻引起了公愤,众人一致表示不可原谅,还说如果我有动摇连我都要一起封杀,我当然不愿惹火上身了,此事也就延续了好多年。后来许多事实证明,那人确实小人一个,得志时可以是你大爷,失意后立马降为孙子。可见小小杂志社也是什么乌七八糟的人都有哇! 自打我与先生结婚以后,我先生就再也没有进过理发店(后来升称发廊或升级为什么旗舰店他更是瞅都不瞅),全靠我跟他修理。杂志社人知道我有此手艺,纷纷找我理发,无论男女老少职工家属小孩,包括冒号(领导)我都乐此不疲免费为其服务。社领导为表彰这种雷锋精神,主动批我每月50元辛苦费。当了工会主席,大家再来找我就会开玩笑地说,李主席,您亲自为人民剪头哇!主席,您辛苦了!我都会说,为人民服务!剃完头有人还不忘说一句,谢谢主席!主席万岁!我也会回报一句,同志们辛苦啦!人民万岁!顺便提一句,当主席后,这剃头的50元的辛苦费就地转为了主席津贴。我是主席剃头两副担子一肩挑,毫无怨言。 人说当官犹如抽鸭片一样,容易上瘾,我没有体会。那几年的工会主席除了50元的岗位津贴和无数次的分发物资,还有春晚的蹦蹦跳跳,再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印象。我以为这些在我的记记中已经被清空,哪知搬家的时候,翻出了几本那几年发的先进工作者的奖证,才又让我想起了一些往事。因为嫌奖证太占地方,我把它们随手扔进了垃圾桶。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662 次阅读|1 个评论
言论
高铁杠 2010-8-23 08:16
大学去行政化,去什么!大学里想当官的多了去了,为了官,有人天天琢磨领导,夜夜盼望过节,一有机会那小尾巴摇的!你想,都这些人当领导,大学能搞好,鬼才相信呢? 大学去行政化,虽然叫的很响,但是去什么,怎么去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大学的行政级别不可能去掉,大学里的处级领导、局级领导一定会存在。就像国家的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一样,名义上没有了行政级别,但是局级单位的待遇依然存在。所以,大学如果能够改进行政的职能,在大学内,限制党、政领导的部分权利,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的民主权利,那么,就大学去行政化来说,也算不错了。 唉,现在什么都讲提速,房价提速了,列车提速了,经济提速了,开车的都讲究开快车了,这不,连生孩子都提速了,今天结婚,明天生子,不过,可真得注意,提起速来,刹车不太容易,弄不好要出事的。 确实,现在生活提速了,一切都再匆匆忙忙中进行。生活原本可以享受的,提速导致急功近利、人心浮躁;友情和亲情本为人间珍情,提速导致亲人交恶,反目为仇;生态原本可以保存下来,造福子孙后代,提速导致生态破坏,灾难横行,有些方面的进展是否真的该降速了! 国际名校办学资金大多来自捐助,国内高校办学资金大多得靠政府;国际名校资金大多用于老师学生,国内高校有钱就想用于大楼建筑;国际高校学生都对母校感恩戴德,国内高校有学生对母校恨之入骨. 一次 ,哈佛商学院发起了募捐活动,目标是5亿美元,最后成功募捐6亿多元,国际的大多名校像哈佛等都是私立大学,它们办学靠的是民间资本,其中来自校友的捐助又是很大一部分.如果中国的大学也能够像国外的大学那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和教师,也能接受到那么多的捐款,那么大学的腰板是否会很硬呢?现实是,中国的毕业生向母校捐款的少之又又少,为什么,值得深思!
个人分类: 真人真事|2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