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去行政化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去行政化

相关日志

产业化之陋见
zhguoqin 2020-10-25 21:42
产业化之陋见 张国庆 以下略谈鄙人浅陋之见,欢迎大家拍砖: 传统的产业化定义是: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笔者浅陋地认为,产业化定义应该是;产业化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依靠市场调控,实行专业化和工程化管理,形成系列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其中企业,是其中重要的、主要的组织形式。 1. 去行政化 去行政化的目的,旨在防止过度行政对市场过宽、过深的干预,影响市场的公正公平,妨碍市场健康发展。就目前而言,产业化中的去行政化,重点是要禁止地方政府胡乱补贴企业(这种补贴包括资金的、税收的、政策的、土地和其他资源的,等等),地方政府滥补贴不但造成严重的腐败,还会因此造成“劣币驱逐良币”,致使骗取补贴的僵尸企业大量存在,由中央同一列出补贴清单,经全国人大审定之后,由中央财政只对卡脖子和重大民生的项目进行补贴,其它项目全部市场化,交由金融市场自由融资。 2. 减货币化(去唯货币化) 货币(Currency,CCY)是度量价格的工具,购买货物的媒介,保存财富的手段,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所谓“货币化”就是指交易过程中,用货币来衡量,简单来说就是用货币来衡量商品和劳务, 但并非 一切向“钱”看。 一切向“钱”看就是“过度货币化”或“唯货币化”。 “过度货币化”就是货币越位:夸大货币、金融在经济与社会中的作用,经济运行过度依赖货币。 “唯货币化”就是货币错位:货币、金融绑架了经济,货币凌驾于经济之上,凌驾于社会至上,凌驾于劳动之上,凌驾于物质资源之上,人和市场成为货币的奴仆。 “过度货币化”与“唯货币化”是市场不稳定重要的主要诱因,其内在原因,就是人的“恶”在市场中无节制膨胀,打着资本的幌子,以货币牟取暴利。其结果就是直接增加了经济运行成本,直接增加了全社会运行成本,最终因为货币过度集中导致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被垄断,进而使得经济失稳,直接威胁社会的稳定。 去货币化是指减少货币供给,也即相当于从紧的货币政策,以降低通货膨胀,有助于稳物价、增经济、促就业、平收支等。为区别“去货币化”,笔者在此提出“减货币化”或“去唯货币化”。 “减货币化”或“去唯货币化”,就是恢复货币本位职能,让货币回归本位(货币归位),减少虚拟经济、金融在经济总体中的比重,控制其在合理的阈值范围内,严厉禁止货币越位错位。具体来说,就是在经济运行中,减少生产要素配置中的货币成分,尽量运用现有信息技术,对生产要素直接进行市场化配置,甚至还可以探索非货币化或减货币化价值计量、非货币化劳动计量方法与途径。 “减货币化”或“去唯货币化”,自然伴随着另一个重要理念的改变,就是金融的“去中心化”,“去核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是当前金融界最为流行的金融理论,这也是造成金融业无序扩张挤压实业发展空间,造成我国实业萎缩的重要诱因。对于金融的“去中心化”与“去核心化”,让金融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发展的本位(金融归位),已经有不少学者已经做了类似的论证,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与途径,在此笔者不敢班门弄斧,仅以2020年10月23-25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联合各组委会成员机构在上海召开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峰会主题为“危与机:新格局下的新金融与新经济”)上王岐山的讲话作为补证(原文链接:https://finance.ifeng.com/c/80pZw8D5852): 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在沪举办的2020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国家副主席王岐山致辞称,要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国金融不能走投机赌博的歪路,不能走金融泡沫自我循环的歧路,不能走庞氏骗局的邪路。要坚守金融发展基本规律和金融从业基本戒律,紧贴企业生产经营,抓住市场新趋势、新机遇,支持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使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健康发展。” 王岐山表示。 “新发展格局重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稳定发展预期、政策预期、制度预期,打造更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经济新体制,更加主动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要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金融不能走投机赌博的歪路,不能走金融泡沫自我循环的歧路,不能走庞氏骗局的邪路。要坚守金融发展基本规律和金融从业基本戒律,紧贴企业生产经营,抓住市场新趋势、新机遇,支持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使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健康发展。” 从系统学角度看,减货币化实际上是减商化的具体措施之一,而减商化又是减熵化理论在社会与经济领域的应用。 实业才是国家经济发展主力,有且只有实业,才是国家经济发展主力,是社会进步与繁荣的主动力。过度相信货币的调控能力,过度依赖金融,是将市场、经济乃至社会整体建立在脆弱的货币之上,是虚幻的空中楼阁,终将会轰然倒下,历次经济危机足以证明这一点。金融等虚拟经济,只是促进实业发展的工具之一,过热的虚拟经济,挤压了实体经济发展空间,挤占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资源。财富不是靠人口凭空创造的,当然也不是靠货币凭空创造的。有且只有实业,才能创造真正意义上的财富。 3. 减熵化与减商化 通过减熵化,提高并维持人类社会系统较高效率,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通过减商化,提高劳动、资金、信息、物资、技术使用效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降低居民生活成本,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通过减商化,减少人类活动中的商业比重,减少商品中的流通成本,降低商品最终价格,降低居民生活支出,降低居民生活成本。实现减商化,就是减少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商业活动,从而提高人类社会总劳动中的有效劳动比率。详见拙作《减熵化理论及其应用》、《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发展学及其应用》、《发展学》、《系统企业学:再生 进化》、《中国贫困治理研究》、《系统法学:良法善治方法》。 4. 标准化与差异化 我国大量传统产品,长期停留在差异化的“手工”、“人力”基础上自我陶醉而不思改革,如传统特色产品,尤其是传统地方特色食品加工,所谓的“手工”的差异化经营策略不但生产成本高、销售成本高、销售面窄,无法适应市场化与现代物流的发展,并且还由于“手工”非标准化操作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甚至安全问题。因此,对于这些特色产品、产业的发展,亟需要研发在保证其质量、特色的基础上,将其生产全过程优化后,实行标准化生产与营销的技术,例如全聚德烤鸭生产的标准化,以及外来快餐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与流程、管理技术,都可以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对于那些特色特点尤为突出的、高端市场需求较大的产品或产业,还可以继续实行差异化经营策略,但也要对其生产技术与工艺进行改造,其生产技术、管理策略、营销技术要与国际接轨,不能以“差异化”为借口,不能固守“地方名优特色”不思进取,持续确保质量、品质维持高端化,实行以高端化的、高品质化为基础的差异化经营策略。 5. 科学化与超前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已经无需论证,科技发达才是硬道理,才是关乎民族和国家存亡的关键,而非人多。传统人多的人口理论已经不适应于凭科技说话的现代和未来。人口红利是富国欺骗穷国、人口老化是富国恐吓穷国的伪理论。生态学中生态承载力理论,在经济学中同样适用,在经济学中,同样存在承载力问题。就我国而言,人口老龄化并不可怕,适宜的人口数量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 科学化,对于经济来说,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就是超前化,就是探索超前的科学理论与技术,超前谋划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战略战术,超前预防各种灾害,维护人类社会健康发展。 6. 再谈农业产业化 除了上述陋见之外,笔者还认为,对于农业(当然包括林业),还应该: 第一,大力推广生态化栽培技术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品质。借鉴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不动土栽培技术和生态化栽培技术,逐步禁止高化肥、高农药农业栽培模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在近年我国关键核心工业技术一时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的实际情况下,在继续大力进行核心工业技术攻关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把农业企业化列入经济发展重点之一,利用现有成熟的生态化栽培技术,大力推进基本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以提高基本农产品质量,降低基本农产品生产成本,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差异化生产,提高特色农产品品质和特色与风味,从而实现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在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的前提之下,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积极推进农产品出口,在农业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上的突破。 第二,让社会保障替代农民的土地保障。农民同是国家公民和国家建设者,理应平等享有所有公民权利,而现存的城乡二元化结构限制了农民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权,这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极不相容的。因此,建设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给予全体农民以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保障权,是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让社会保障替代土地保障,在让农民平等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释放土地资源,激活农业发展活力,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摆脱“农业=落后”的阴影,让农业真正同工业一样,踏上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舞台,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角。 第三,规模化经营以降低农业人力成本。农村土地的分散经营,已经制约了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尽快彻底转变“农业=小农”的落后的农业发展理念,根据各地民情与经济条件,引导农民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的产业化,逐步诱导农业企业化、集约化、机械化,推进农民专业化、市民化,并保障农民拥有与普通市民同等的权益,从农业产业化、企业化这条渠道消除农民的就业、分配、社会保障上的城乡二元化差别。 第四,在适宜的地区,适度发展生物能源产业。在不适宜于粮油果蔬奶生产的区域,在保障粮油安全的大前提下,因地制宜,积极培育推广优质高产生物能源作物,以及C4植物的开发与利用。此外,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开放非生态林林地,发展生物能源作物,或者培育推广高产木本粮油作物,推广高产木本粮油高产栽培技术,研发木本粮油高效、安全加工技术,从农业角度为国家的粮油安全、能源安全分担本行业应该承担的责任。 第五,配合南水北调大西线工程的研究,借鉴美国、以色列以及我国毛乌素干旱地区开发经验,加强西北干旱地区森林、草原经营研究,为南水北调大西线工程的林业发展提供前瞻性技术支撑。研发西北干旱地区森林、草原高效经营技术,把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建设成世界果园和肉奶基地。 7. 结束语 任何一个理论,不谈适用条件,都是伪理论。对于经济发展理论而言,也是如此。 人口红利,其适用条件,是在生态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之内才能适用。如果超出二者承载力来谈人口红利,想通过人口红利来发展经济,无异于饮鸩止渴。同样地,人口老龄化,在科技发达、实业发达的条件之下,只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不会带来社会危机,更不会带来经济危机。 金融中心理论或金融核心理论,其实是观察者站在金融这个“自己”的“点”上来看经济的。经济,实际是一个复杂系统,金融只是其中一个子系统。你站在经济系统中任意一个子系统上来看经济系统,自己都是经济的中心(核心),就好比人站在地球任意一个位置来看世界,他都是世界中心一样。对于经济系统来说,或者对于人类社会这个系统,甚至地球这个系统来说,其组成的子系统,都对系统产生作用,都很重要,只不过作用的程度,或者说是权重不同而已。仅仅依靠金融来发展经济,就好比无源之水,终会枯竭的。 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其前提必须是实业发达、经济强健。如果实业不发达,经济不强健,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发展,与竭泽而渔无异,大泽终会干涸,鱼儿终会捕尽。此外,过度超前消费,若社会保障跟不上,人民乃至整个社会就会陷入债务危机之中,经济泡沫破灭只是迟早的事情。 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有目共睹,现在已经跻身世界经济大国行列,尽管如此,但还不是经济强国。因为,我们的实业还很弱,还有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与关键产业,科学技术还没有跻身世界顶尖行列。因此,笔者浅陋地认为,我们要正确地认清各种经济理论的适用条件,就当前而言,我们应该实施“强健实业”计划,建立强健的经济体系: (1)“强健实业”计划。依靠科学技术,建立健康、持续发展的实业体系。特别是要在我国关键领域,如农业、能源,以及各种卡脖子或即将可能卡脖子的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顶尖科技”计划。在各种卡脖子或即将可能卡脖子的领域,以及未来重要领域和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实施“顶尖科技”计划,举全国之力,争取在30年或更长时间内,跃升世界顶尖科技行列。 (3)“健康食品”计划。在农业领域,引入生态栽培技术,积极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确保农产品“健康”(不仅仅是“安全”),彻底杜绝有毒有害食品,逐渐消除垃圾食品,彻底摆脱潜在的粮油危机和食品安全危机。此外,要大力引入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现代加工工艺和现代生物技术,推进中医基础理论创新突破,改造传统中医药产品,促进中医药产业化、理性化。 (4)“开源节流”计划。在能源领域,依靠科学技术,积极研发并推广节能技术,尤其是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新能源,特别是开发生物能源、太阳能源等。 参考文献 张国庆.减熵化理论及其应用 .https://wps.browser.360.cn/t/AM685fyXeK,2013年3月27日/2020年10月25日. 张国庆.灾害学概论 .https://wps.browser.360.cn/t/AM68WAEp66,2012年4月10日/2020年10月25日. 张国庆.和谐论概述 .https://wps.browser.360.cn/t/AM68EE9qNk,2013年3月27日/2020年10月25日. 张国庆.生态健康概论 .https://wps.browser.360.cn/t/AM68E3sJnK,2012年4月10日/2020年10月25日. 张国庆.有害生物风险评价方法商榷 .https://wps.browser.360.cn/t/AM682QpAbn,2019年8月16日/2020年10月25日.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 .https://wps.browser.360.cn/t/AM6MKGwThb,2013年3月27日/2020年10月25日. 张国庆.发展学及其应用 .https://wps.browser.360.cn/t/AM6MyhQAJQ,2013年4月16日/2020年10月25日. 张国庆.发展学 .https://wps.browser.360.cn/t/AM6MyMr7td,2013年4月16日/2020年10月25日. 张国庆.有害生物主要防治技术 .https://wps.browser.360.cn/t/AM6MfpMcbv,2012年5月17日/2020年10月25日. 张国庆.生物灾害学概论 .https://wps.browser.360.cn/t/AM6MAfMndE,2012年4月10日/2020年10月25日. 张国庆.系统企业学:再生 进化 .https://wps.browser.360.cn/t/AM6MscDX9H,2013年5月21日/2020年10月25日. 张国庆.林业标准学 .https://wps.browser.360.cn/t/AM667zi3I7,2011年7月28日/2020年10月25日. 张国庆.标准学概论 .https://wps.browser.360.cn/t/AM667B4Htr,2011年7月8日/2020年10月25日. 张国庆.过度行政、过度应急与灾害科学治理 .https://wps.browser.360.cn/t/AM66Nkk8PC,2019年8月23日/2020年10月25日. 张国庆.中国贫困治理研究 .https://wps.browser.360.cn/t/AM66I7vBk2,2020年6月10日/2020年10月25日. 张国庆.系统法学:良法善治方法 .https://wps.browser.360.cn/t/AM664BgQd2,2013年4月16日/2020年10月25日. 张国庆.也谈林业产业化——兼谈农业产业化 .https://wps.browser.360.cn/t/AMeKHJxjY4,2020年9月21日/2020年10月25日.
个人分类: 发展学|0 个评论
学术交流如何正面回应教育“去行政化”
热度 6 gxfycyyhang 2018-9-20 21:17
学术交流如何正面回应教育“去行政化” --- 从中国科大以“同行交流”代替“述职考评”说起 教育“去行政化”说过多年了,如何“去”是个难题。近日,“中国科大对教授采取‘柔性考核’——通过学术交流会议总结科研人员3至5年的阶段性工作,以‘同行交流’代替‘述职考评’”, 《中国科大打造“三无四有”科研环境》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9/417795.shtm , 为我们吹来了一股教育“去行政化”的清风,打开了一扇行政考核与科教相结合的窗口。 中国高校对教师的行政考核可能在世界上是最严厉的国家之一。在以论文、职称、“帽子”为导向的高校考核机制下,教师对教学心不足、力也不足。有的教师认为,现在“扎扎实实投入教学的教师可能‘挨累不讨好’,长此以往也会失去教书的动力。” 大学老师们认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应从改革大学教师考核机制做起。 《教育部:狠抓本科教育!专家:更应从源头抓起》--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9/417774.shtm 一方面本科教学质量大面积不如意,另一方面中国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普遍很弱,不仅总结科研思路和语言逻辑表达能力弱,更是激发创新思想,相互交流与质疑纠错能力弱,这直接导致我们高校培养的人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中国科大以“同行交流”代替“述职考评”,化弊端为神奇,无疑是去芜存菁、提高学校综合创新能力的一项好举措。在他们5 年的这种实践中,这一措施得到教师学生的欢迎,说明了这一改革探索是很有意义的。有的教师更是认为这是学校“学风正”的重要表现,“跟国外的学术机构很像”。这不无道理,因为我国的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普遍被逼着做题目,这使他(她)们对真知的探究、对事物的好奇心几乎消耗殆尽了。面对高中教育的现实,对爱生如子的中国科大人来说,保护、保持这些将来富有创造性的青年学子对科学的巨大热情和好奇心,就是当前学校紧迫需要树立的优良学风。因为优化良好办学氛围,首要的就是尊重学术,从制度上保障学术的独立自主地位。正是在这一“短板”上,中国科大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索。 这种探索的意义除了上述提到的之外,在笔者看来还有一层更深的意义,那就是重新发现学术交流这一科学机制的魅力。现在我们对学术交流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它不仅仅是学术信息的集散地,更是启迪思维、纠正谬误的试验室,激发创新思想、弘扬质疑批判科学精神的试验田。然而学术交流的这些核心价值在我国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更缺乏实际运用的经验。 为什么会出现“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科学机制资源宝库中,我们只熟悉那些少数已经运用了无数次的管理手段,而很多好的科学机制我们尚没有全面认识清楚,更没有开发出来加以运用。我们的科学管理手段有限、甚至可以说是贫乏,没有更多更好的措施来替换。虽然中国科大仅仅是将学术交流这一科学机制扩展运用于对教师的行政考核,但无疑对开发运用更多有效科学机制、改变我们科学管理手段不足、管理方式不适应科学快速发展的落后状况有无比巨大的意义,在破解科技体制改革中的痼疾,中国科大敢于“吃螃蟹”的精神与作法值得称赞。 中国科大的这一探索还有一点启示:科学管理需要并可以与“学科融合”。我们知道,高等教育正发生着不同学科深度融合的变化,那么教育管理与学科能不能融合、怎样融合?中国科大将“学术交流”这个学术问题与不沾边的“述职考评”相联系,这种独特探索难道不是学科与管理的结合?如果这一探索得到认可,那么其它的学术问题、科学机制能不能与管理相结合,并运用于教学科研管理? 自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以来,我们进行了不少政策、管理方式的大胆改革与创新,但尚不能适应教学科研快速发展变革的现实。在管理手段上正愁于有效管理手段不足,此时,中国科大这一探索无疑这为我们打开管理与“学科”融合开辟了一条新路径。那么,其它的管理手段能不能与学科相结合?难道我们只能简单的揪住项目、“帽子”、牌子不放?只能在经费、奖励上发力?中国科大就没有走老路,而是在科学机制上发力。面对大学时期学生个体思维日渐成熟、自我意识强势觉醒的新常态,面对教育创新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迫切的新常态,探究教学科研的 新动能,推动教学科研新发展,正是开拓创新的大好机遇!这就是中国科大探索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高峡 2018年9月20日于塔什干
7851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加速 校长还会有副部级吗
redtree 2016-8-16 21:20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加速 校长还会有副部级吗 作者:王红茹 邢环宇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发布时间:2016/8/16 9:11:47 蔡蓓蓓|插图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 实习生 邢环宇 | 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32期) 7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2016年度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但是,高校去行政化也并非简单地退出事业编制,减少几个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就一蹴而就了。更为关键的,高校聚集了大量优秀的行政人员和党团组织人才,全面取消事业编制后,高校行政人员的晋升通道在哪里?高校的校长还有副部级吗?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已6年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称“纲要”)公布。这份纲要指出,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这是中央文件第一次提出高校将取消“行政级别”。就此,我国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序幕被拉开。 尽管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早在6年前就已提出,更有南方科技大学作为改革先锋,但现状却难言乐观。6年间,高校“去行政化”的讨论一次次地在社会上掀起讨论热潮。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更有旁观者,甚至还有些人认为,“在中国现有的环境下,高校不可能取消行政化”,“争论也是白谈,不如不争论”。 “我认为这是一种过于消极的观点。高校去行政化是众所期待的一项改革,它意味着在学术领域推进教授治校,教师群体将具有更大的话语权,意味着学校在资源配置时将更多地向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倾斜。”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宏山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高校去行政化,不是要取消内部的行政管理,而是要摆正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让行政的归行政、学术的归学术,两者不能错位,更不能越位。 高校职称评审体现“教授治校” 去行政化,一直是高教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高校去行政化,谈了很多年,给人的感觉是:只听声响,动静不大。其实不尽然,近年来,高校职称评审已然成为去行政化改革的一抹亮色。 对于高校来说,职称评审一直是人事管理的一个敏感点,也是去行政化改革中的痛点。一般而言,高校教师评职称要过三关,从讲师到教授,都要面临三关的考验,越到后面门槛越高,不是到了规定的年限就能轻松“进步”。 第一关是论文课题关。这一关体现的是硬实力。许多高校要求教师要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一些高校还要求有主持部级课题的经历。第二关是院系关。职称评审中,由各院系自己协调,今年推谁或者不推谁。此环节院系领导的作用非常大。第三关是评审委员会。许多时候,评谁不评谁,并非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能够决定的,能够跑完最后一公里,往往是背后的导师、门派以及院系之间的博弈。 “其实对年轻教师而言,评职称拼的不仅是发论文、找项目等硬条件,也涉及不同院系之间的学科平衡、利益博弈,以及其他一些考量。”杨宏山说。 就是这样一个难点痛点,在北京的一些高校已经有大的突破。以人大为例,近年来,该校职称评审的运作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已经由原来的评审委员会定生死,改为由“教授会”投票来一锤定音。 据记者了解,每年的职称评审,人大教师评聘委员会都会给每个学院下达一定数量的副教授和教授推荐人选指标。符合评审条件的教师提出申请,首先由各个学院召开“教授会”,申请人现场进行述职和答辩,全体教授投票产生初选名单,然后,提交各学院教师评聘委员会审议并确定上报学校的推荐人选。如果当年只有一个指标,“教授会”投票排名第一的就上报给学院的教师职称评聘委员会;如果有两个指标,排名前两名的就报上去。学院的教师职称评聘委员会,主要是核准教授会的投票结果,审核所报的材料是否有假。 “因为学院教师评聘委员会的成员都是教授,也参加了‘教授会’的投票,实际上更多的是走一个法定化的程序,经这个机构审核一下,再报到学校。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引入‘教授会’制度,明显扩大了教授群体的发言权。”杨宏山说。 不只是人大,北大、清华等高校的教师职称评审,大都采用了“教授会”投票的方式。这种职称评定,相比10年前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过去常见的领导一言九鼎、拼关系胜过拼实力的现象已经大为减少。这是高校去行政化的一个重大进步。不仅教授的发言权在加大,而且教授组建科研队伍的能力也会增强,“因为教授可以组织一些年轻教师一起做科研攻关,这种由知名学者、科研精英领衔的团队建设,与以往那种以行政权力、行政资源为导向的团队整合是两码事。”杨宏山说。 但是,记者了解,在北京还有一些高校,在职称评审方面行政化迹象依然很明显。一位不愿具名的高校教师告诉记者,他所知道的北京一所高校的职称评审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一半都是行政领导,包括校领导以及人事处的领导、科研处的领导等等。 改革方向是取消行政级别,但过程漫长 其实,高校取消行政级别不仅在纲要中有所体现,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这是对高校“去行政化”的刚性要求。某种程度上,高校全面取消事业编制对走职称路线的教师影响不大,直接受影响的是大学的校长和相关的行政人员。 在我国,高校是有行政级别的,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高校的校长是副部级,常务副校长是正局级,副校长是副局级,高校一些行政部门的领导和二级分院的院长是处级。 教育部网站显示目前教育部直属高校共有75所。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其中有20多所高校的校长是副部级。现实的问题是,当高校全面取消编制,高校的校长是否还有“副部级”? 有意思的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改革校长”之称的北大校长林建华对解决高校行政化的问题提出了更为直接的建议 :“如果能够把级别去掉是最好的,如果真是去掉了,那对于去行政化肯定是有好处的。” 但是,由于目前部分高校是教育部直接管辖,很多是直接任命的干部,这些校长的副部级别难道真的要取消吗? 在杨宏山看来,是否取消校长级别取决于组织制度的具体安排,可以按照现行制度给大学确定一个级别,也可以没有明确的级别,制定一个弹性化的对接规则,让校长的个人职业流动,可根据个人领导力和业绩,对接体制内的不同行政级别。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则认为,在一个时期内,高校领导的级别可能还会有,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改革总的方向是事业单位应该淡化官本位色彩,不应该有处级、局级、部级的划分,这种做法跟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对立的。因此,改革总的方向应该是取消行政级别,我估计这个过程会比较长。” 高校行政人员的晋升通道在哪里? 高校全面取消事业编制和级别之后,另一个现实的问题是:高校内部大量的行政人员出路何在? 在杨宏山看来,高校的行政人员尤其是党、团组织人员规模较大,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其工作力度和人事配置,是其他任何组织所不能比照的,像北京的‘985’‘211’大学的行政干部、党团工作人员的规模都不小,这些人的教育背景都很好,到了处级岗位后,再往上晋升的通道一下子会小很多,大学的副校长和部门领导大多从教授队伍中产生。 “这些人本身很能干的,高校也需要这方面的优秀人才,只有解决好他们的职业发展通道,才能让去行政化改革真正推动和落实下去。如何为这一群体提供晋升激励,这是高校去行政化面临的一个现实困境。”杨宏山说。 记者查阅人大官网,除了教学的40个院系之外,党群组织有11个,行政部门有25个。仅学校办公室,就内设秘书科、文书科、综合联络科、信息科、党务科、行政科6个科室。 另外,北大的行政职能部门也有31个之多,加上工会和团委,共33个。清华的行政部门和党群组织有40多个。 一般而言,“级别”在我国的干部调动和干部配置中,尤其干部在不同单位之间进行调动时,是很重要的一个标尺。如果不去行政化,行政人员走的是行政级别路线,他的整个职务和职级的晋升通道都会比较完善,即便在本校难以进步,调任他校或进入党政机关晋升自是合理通道。但是,一旦去行政化,这些原来带有级别的行政人员,只有岗位、职务,没有了级别,他们的晋升和激励通道在哪里? 杨宏山通过《中国经济周刊》建议:推动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可在内部提供大量的中高层经理人员岗位,在高校与其他公共部门的行政人员之间形成职业流动机制。“当然,未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评价机制和标准体系进行对接,这需要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
个人分类: 教育|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会过后的高教展望
Enago 2016-4-28 12:21
近年来,“高教改革”之声不绝于耳。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与高等教育相关的话题被代表们广泛关注。“双一流”建设、“创新创业”和“高校去行政化” 等既是代表们讨论的热点,也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两会过后的高教展望 --- 一、“双一流”建设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来加强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和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也带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工程的运行机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较明显的是重点建设存在的竞争缺失和重复建设的问题。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加强系统谋划和完善推进机制,以此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今年两会上,“双一流”建设作为今后一段时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议题,引起了代表们的关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表示:“双一流”工程建设是国家今后30年要办的一件大事,会对中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是“211”、“985”的升级版。”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表示:“过去我们更多的可能只是追求入围‘双一流’排行榜,而今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高校作为供给方,必须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大棋盘上去谋划自身的发展,要考虑你的知识供给是否能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建议:“‘双一流’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除了要考虑高校自身发展之外,更要考虑高等教育在服务、引领区域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国家从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把一些历史悠久、社会声誉好、办学实力强且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纳入支持‘双一流’建设行列,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度。” “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任重道远。期间会经历很多挫折,也可能需要经过多次改革才能真正有效地带动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从而最终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二、创新创业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两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创业成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实出路,拥有更多知识的大学生无疑成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今年的两会上,“创新创业”热度不减,仍然是委员们讨论的热点问题。 就目前而言,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跟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还有很大的间隙。从学校的角度看,它的目标是育人,而不是提倡让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与创业,以赚多少钱来衡量成败。同时,绝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资源还比较缺乏,相对应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创业实践等还无法配套。而在学生角度上看,大学期间本来应该下苦功夫积累需要的理论和基础知识,为将来的工作岗位做储备,如果一味强调创业,很容易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变得浮躁,最终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一些代表在两会上也提出了担忧,比如一些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创业创新教育存在认识误区,误以为创业创新教育就是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目前创业“跟风”情况较多,很少有创业者能真正从沉下心来,结合自身的优势进行创新。 就目前而言,创新创业如何与以课堂为主的正规教育结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高校去行政化 “去行政化”是一个讨论了多年的问题,是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大艰难挑战。几年前,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刚刚担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太艰难了,可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选择我当南科大校长,我无法拒绝。”朱清时当选南科大校长之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办大学首先要去官化、去行政化”。几年过去了,南科大仍然步履蹒跚,虽然是在成长,但是跟大众寄予的大学独立、去行政化的美好期待还有很远的距离。 今年两会上,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建议说,“如果能够把(高校领导的行政)级别去掉是最好的,如果真是去掉了,那对于去行政化肯定是有好处的。”但是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行政级别牵动着一大群人的利益。真取消了行政级别,那些掌握资金分配、人事考核和招生就业等权力的人会甘心从主角成为绿叶吗?怎么安置这些治学之外的行政人员?跟专心治学的教授相比,这些人的社会活动能力要强上多倍,怎么可能轻易让人“革”了自己的命呢?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非凡的进步。高等教育改革也在一直进行着,虽然过程是艰难的,离成功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是只要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一直往下走,结果一定会越来越好。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脑计划”项目介绍 2. 美国基础研究的“创新赤字” 3. 《拜杜法案》对大学科研的影响 -------------------------------------------------------------------------------------------------------------------------------------
2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究竟是谁在高喊高校去行政化
热度 9 gaoshannankai 2016-3-12 22:53
财政部:科研经费调整权下放 酱油钱可买醋 评语: 项目立项是打酱油的,因而让能打醋的大部分申请者出局,最后项目还是打了醋,最后结题交的还是醋。酱油谁去打? 今年两会有一个主题,科研反腐的类似东西“不许”出现。大家注意到这个规律了么? 随着 国家对科技创新的不断重视,一系列相关政策脱颖而出。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有争议和不和谐的声音。当前,喊得比较多的一些口号包括 “ 高校去行政化 ” 、 “ 科研经费报销困难 ” 、 “ 科研人员个人所得太少 ” ,“教授治校”以及更为极端的 “ 高校去党化 ” 。 这些口号或者要求貌似合理或科学, 但是,如果深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是谁在喊,目的何在。 我这里提出一些质疑,希望相关调研部门,进行更为深刻广泛的调研。 在我国当前科研经费分配极度失衡的前提下,80%甚至更多的经费实际掌握在中科院和985排名前10甚至更高的机构手中,即使在这些机构,也是80%的经费由极少数人掌握。如果是这样的一个前提,我们不难推理,当前的报销制度,严重影响了这些人花钱,而且他们觉得 “ 科研经费报销困难 ” 以及 “ 科研人员个人所得太少 ” ,他们更希望 “ 高校去行政化 ” 和“教授治校”。对于大量没有什么经费的老师,正常推理应该是更希望他们花钱别那么容易,他们分钱也不要那么多。 因而,大多数人更加希望的是对科研经费严格管理。 高校行政管理低效不是去行政化的理由,而恰恰是要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特别是决策的民主科学与执行中提高效率。这一个问题普遍存在于教科文卫系统,上至国家层面的相关管理部门。 由于此前的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在教科文卫系统形成了一些较大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经过多年的经营,已经形成了从项目立项、经费审批一直到成果评估一条龙的庞大食物链,如2013年出现的中国农大院士贪污案件。 现在他们做大了,而行政管理加强了,他们当然不愿意被束缚,因此要利用他们掌握的发言权,大声疾呼 “ 高校去行政化 ” 或 “ 高校去党化 ” ,借以清除最后的障碍。由于媒体的渲染与过分解读,导致大量青年教师和无知学生推波助澜,严重歪曲了事实真相。 这里仅仅分析 “ 科研人员个人所得太少”的 荒谬逻辑,科研人员收入应该来自你产生的价值,而不是来自作为支持你科研的经费,如果做科研是为了把经费换做收入,那么如果不需要评估你的劳动是有价值的或者有效的,如果不看科研实际产出,只是简单记录“公分”,找个农民工他也能干,反正就是记录工分,按公分取得酬劳。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从基层教师开展调研,调研对象不要受限于掌握经费的少数人不要有针对性,建议尽量覆盖更为广泛的教师群体,真正把当前高校或研究所科研状况查清楚,反映出来。
1727 次阅读|12 个评论
高校治理新常态:频繁行政化
热度 13 zhangjiuqing 2015-3-30 20:23
高校治理新常态:频繁行政化 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两个 10 年规划放在政府网上,人人都能搜索得到。现摘条款录如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第三十八条:“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在科研、医疗等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 多么好的规划,一度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如果中央政府按照规划的要求,自己率先行动起来,假以时日,高校去行政化会很快实现。我理想中的去行政化的一条是,高校师生或者董事会把校长选好了,到教育部去备一下案就行了。校长制定出学校发展大计,殚精竭虑付诸实施。倘若师生满意,校长干个十年八年都行,甚至像哈佛大学的查尔斯艾略特校长,学校董事会可以让他干个四十年。 然而现实却是,两个规划从颁布之日到现在,十年时间接近到半,我们看到的高校现实却是更加的行政化。频繁更换校长是高校行政化的具体表现。举例如下: 2010 年 12 月中组部宣布: LJH 同志任 CQ 大学校长; LXH 同志不再担任 CQ 大学校长职务,另有任用。中组部领导说:此次对 CQ 大学校长职务调整的决定,是中央从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全局和 CQ 大学班子建设的实际出发,经过通盘考虑、反复酝酿、慎重研究以后做出的。 2013 年 6 月中组部宣布: ZXH 同志任 CQ 大学校长,因另有任用, LJH 同志不再担任 CQ 大学校长职务。中组部领导说: CQ 大学校长调整,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央直管高校校长队伍建设的全局和 CQ 大学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根据工作需要和推进干部交流的精神,经过通盘考虑、慎重研究做出的决定。 2013 年 6 月中组部宣布: LJH 同志任 ZJ 大学校长。中组部领导说: LJH 担任 ZJ 校长是合适的,相信 LJH 能够与校领导班子一起,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团结全校教职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2015 年 2 月中组部宣布: LJH 任 BJ 大学校长。 LJH 成为 BJ 大学自 2008 年 11 月以后的第三任校长。 高校校长的频繁调任,都打上了中央政府行政化强硬的烙印。在上述的每一次的任命中, LJH 都相当于“副部级”,宣布任命的人不是干部局局长,就是副部长;陪同任命的人少不了教育部副部长。每一次校长的调动,学校老师都得鼓掌两次,一次送旧,一次迎新,尽管每次校长的去留,跟自己往往毫无干系。 或许,政府要求的只不过是学校内部管理去除行政化,去除学校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去除管理人员对教学、学术的行政干预,而不是政府去除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因为规划的句子里没有主语,也就没有行动主体。然而,没有中央政府对高校的去行政化,高校内部的去行政化只是一句空话,这是雄心勃勃的 ZQS 在 NF 科技大学的去行政化失败的根源。 我们明白了,过去的规划常被挂在墙上或者放进档案里,过一段时间便无人问津。现在的规划命运也好不到那儿去,只是电子化了放在网上方便浏览,同样少人阅读更少践行。可惜了很多人的努力,在不断征求意见、字斟句酌之中,规划不过是一场文字游戏。政府关于去行政化的十年规划成不了白底黑字,正在热闹制定中的大学章程中的内部去行政化更成不了黑底白字。 梁启超曾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曰过:变法不变本源,而变枝叶,不变全体,而变一端,非徒无效,只增弊尔。政府自己不主动取消行政任命,一切大学去行政化努力都是白费。 或许我是在杞人忧天或者吹毛求痴。高校去行政化注定是个无法兑现的传说也不碍大事,因为 BJ 大学在中国大学的排名中非常稳定,在世界大学的排名也稳中有升。在 美国教育媒体 USNews 联合汤森路透发布的 2015 年全球顶尖 500 所大学排行榜,中国共有 27 所大学上榜。其中两所大学排名前 100 名,与日本持平。 由此可见,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展中,中国高校频繁行政化将是新常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82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0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