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授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北大教改之教授会、导师会
热度 4 Yaniel 2014-12-5 17:57
看到了一点希望,还是感觉不够。除了学术委员会,教授会、导师会应该更有群众基础。 应该加强教授会、导师会,起码在引进人才、学科发展上、经费使用上能有更大的权利。 北大的导师会和教授会以前开展的不错,这点就值得其它学校学习。
个人分类: 杂文|2629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的院学术委员会任职经历
热度 23 qhwan 2014-10-27 16:02
大概是 02-03 年间,学院处于草创初期,人才缺乏。我有幸被院长相中,获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这可能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官衔,内心欣喜不已。我不是做官的料,除了在中小学时做过替老师收发作业的学习委员之外,时常铭记在心的是曾经任职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学生会旅游专员一年,组织大家到各地旅游,享受与同事合作,替大伙儿做事所带来的喜悦。任职学术委员会后,不光觉得在人前有面子了,更重要的是有机会参与决策,为学院建设发展建言献策。但是,好不容易等到了开会,发现在会上讨论的大多是一些琐事,而有关资源配置、人才引进、发展规划等事项通常是由领导决定,不会拿到会上来讨论的。参加了几次之后,兴味索然,慢慢地就以自己事儿多没时间为由,从委员会自行撤出了。此后再也没有得到领导的关顾,倒也自由自在。过了几年之后,学校换了校长,说要改变学术委员会几乎成为学校行政的附庸的现状,要搞教授会。学院召开职工大会时,院长和书记端坐台上,我提到由谁来出任教授会会长的问题,书记说当然是院长了,还告诉大家学校的学术委员会主任也是由校长兼任的,学院当然不能例外。我是出于好意,院长身兼数职,既是学术委员会主任,又是教授会会长,大小事务都包揽,那还不得累扒下不成。于是,主动提名自己来竞选教授会会长。院长一脸严肃,那就开始选举吧。详情不记得了,好像就是我和院长作为候选人,发票投票,没多长时间就一切搞定,毫无悬念,院长大获全胜,成功当选。而我起身走人,灰溜溜的步出会场。自此之后,企图为学院分忧解难的心,再也不敢有了。 除了天津大学以外,我不知道其他世界一流大学的治理结构是什么样的?记得爱丁堡大学化学系的系主任是轮流坐庄的。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 Chair Professor 各做三年,不同学科均衡发展,领导与下属之间似乎没有那么大的隔阂。我们这里可好,院长一股独大,赢者通吃,连喝汤添骨头的机会都不给,那还让人活吗?学院领导居然跟国家领导人似的,五年一届,不管好赖,通常起码得干两届。要不是引进了更高层次的人才(千人),院长也许就这样一直干下去了。
4917 次阅读|24 个评论
教授应该是自由职业者!
热度 6 xcfcn 2013-8-1 19:21
在王晓钢老师的博文 关于大学的聘用体系 中说: 在西方国家,教师与律师、建筑师、医生一样,是一种典型的“自由职业者”——被看成是某种“私人开业”的职业。在英美国家,所谓“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现在也多数仍然是在私人诊所、或者是几个同行的联合诊所(Clinic Associates)开业行医的。前面说的“联合诊所”,就有些像所谓Law Firm(“律师楼”,或者翻译成“律师事务所”)、或者Architecture Firm(建筑事务所)。Law Firm(或者Architecture Firm)一般是几个律师(或者建筑师)合办的,称为Partners(合伙人)。他们雇用的年轻律师(或者建筑师),被称为Associates。这些Law Firms(或者Architecture Firms)就非常像大学里的“Faculty”——Partners类似Professors,而Associates的地位有些像Associate Professors Assistant Professors。这些Firm里的Associates如果做得好,也有可能成为一个Partner(终身的,只要这个Firm存在)——但需要所有的Partners都同意!这与美国高校Tenure制非常像。不同的只是一般的公立学校里associate professors就可以是tenured;但而那些old fashion的常青藤校,却还是要到了教授才有Tenure。 我觉得这是对教授这个职业定位说的最清楚的雄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授的业务(教学/科研)完全是自我管理的。大学行政体系算是教授的后勤。而助理教授和副教授是教授的助理。 李永丹老师在最新博文 剥夺教授职业权力,行政就能够把大学建成为国际一流?! 里抱怨几乎所有的教授业务权力都被行政体系剥夺,为什么会如此,就是因为教授没有自主性。行政体系僭越了教授会的权力。从而使教授成了他们的打工仔,而他们反而成了大学的主人。也就是说 The faculty are the university (教授就是大学)还仅仅是一种不可触摸的理想。
个人分类: 杂论|2949 次阅读|8 个评论
时事点评:大学建设中的范式革命
热度 1 arithwsun 2011-6-22 15:58
时事点评:大学建设中的范式革命 王永晖 大学建设,需要的是范式革命,即整个模式上进行改革,思维方式上进行全面革新。这种范式革新思维下的大学建设,当然做法上会有先后次序,朱清时跟港科大的几位科学家的分歧正在于此,本文结合朱清时和南科大的最近报道,说一点吧。 I. 大学建设,要跟该城市的社区建设相结合。 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建筑的作用,绝对是不小的,一个建筑弄起来了,就不容易变化,这个建筑结构,就会影响到居者的心理,甚至教学方法和治理结构,也都被建筑结构决定着。 教学方法如果提倡小班化教学,那是一种建筑结构,如果提倡大班授课,那是另外一种建筑结构,其教室配比绝对是不一样的。 教学方法如果提倡导师制,譬如剑桥体系,这又是一种建筑结构,跟单纯学分制主导的大学又不一样。 教授们的办公室建成什么样,行政人员的办公室,建成什么样,教授为主导的学校,跟行政为主导的学校,也绝对是建的不一样的。 更大范围的是,大学建设要跟该城市的社区建设相结合。 所以,先要有规划,然后才能有建筑,规划成什么样的智识结构,就建相应特点的建筑。这个规划,不仅仅是学科规划,甚至要跟城市的社区规划相结合,互相影响,主动地去影响。 我在“ 展望新科技浪潮二十年后的社会效应 ” 中给各地行政长官这样建议: 『中国目前各地正在进行新城市化运动,如果某地高瞻远瞩,现在就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瞄准教育共同体的社区形态,就能先发一步,吸引最高端的技术 人 群落户,比如计算机网络平台和 机器 人 设计行业,在城市竞争中拔得头筹。』 所以,创校的一校之长,实际上也是当地社区的领袖人物,不仅是本校,也决定着当地社区的环境结构。这就是范式革命的意思,范式革命,讲究的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中科大在安徽合肥扎根,如果当年能够注重当地的社区建设,为安徽培养出一个同样质量级别的当地大学,形成竞争对手,恐怕在最近十几年的全国性竞争中,是不会输于北大清华的。 II. “去行政化”的本质是“行政透明化”。 我在前面的文档中专门集成了这个想法下的相关帖子: “去行政化” 的本质是“行政透明化”,思考性博文集成目录 大义是, 去行政化的提法,其实不好,如果改成“行政透明化”,就文辞达义了。去行政化的分水线应该在“透明化”的程度上,即,行政系统进行完全的透明化操作,而那些不能完全透明的部分(如人才评定,顶级人才工资,高考招生),则剥离到董事会和教授会执行。 当然,现在中国大学是没有教授会的,将本质上的教授会,裁割成了3个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本科生教学委员会,新建大学在这方面有先天优势,可以从头建起。 去行政化的大势所趋应该强调的是,行政系统负有执行“透明化”的任务,首先自身执行完全透明化行政操作,同时监督董事会和教授会达到协定程度的透明化。 根据这个思路,朱清时是否做到了行政透明化呢,是否把无法透明化的部分,分割出行政体系,交由专门的委员会了呢。 报道的信息都提了一点,不是很乐观,但是信息也不是很充分,这里就不引用了,无非乎,工资是谁定的,教授是谁聘的,由朱清时聘也不是不可以,但就不是“去行政化” 的本质“行政透明化”了,这是不是港科大三位科学家的“口号”判定词的由来。 建一个大学之初,争取什么样的同盟军,争取谁的支持,是个重要的问题,比如刘广明的文章,认为朱清时争取的是新闻媒体的支持,找到的是年轻学生做同盟军,无怪乎港科大三位科学家又加了一个“文革”判定词,文革,不也是这样,靠的是控制住舆论弄起风潮卷起来,那些第一批次参与文革的年轻学生们,不也是心甘情愿高高兴兴地去上山下乡吗。 这三位科学家,正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对此有切肤之痛,行文中的自然表露,不希望教育改革变成“文革”,不是危言恐吓,而是深有历史经验的伤疤。 在此多说一句,我们科学家,尤其是功成名就的科学家,要少跟新闻界混,大家可以数一数,除了陈景润由徐迟的报道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后面这么做的,想锦上添花、临门一脚的,基本上都有巨大的负效应,我们这些科学家,不管做到多大的成就,都不可能控制得住新闻媒体的,与媒体参合,绝对是弊大于利。 那,建一个大学之初,应该争取什么人,笼络住什么人。 其实说穿了也简单,建设大学,就牵扯到两个方面,一个是金融资金,一个是学术师资。 资金方面,一个新建大学必须建好自己的董事会,这是万事开源的第一步,比招聘师资还要先,比学科规划还要早,是几位港科大学者没有指出的。 董事会的来源,是出资方,学校资金的决策,应该由他们来定,他们想把大学建设成一个麻雀巢,那就决策出一个麻雀巢的标准,想把大学建成一个老鹰巢,那就按 老鹰巢的标准提供资金,决策资金流的指向。 譬如,大学师资的工资标准,就不能是校长说了算的,不能自己人决定自己人的工资,要由董事会来定标准,至于你拿这个标准去招什么样具体的人,则是校长和教授会的任务。 这方面的报道,仍然不乐观,因为朱清时说过,对顶级科学家要一人一议,也就是说,没这个董事会决策出的标准。 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我们一定要把党委嵌入进董事会里去,这是好事,意思是,党委的权力,只能在董事会里施展,董事会管不着的事,党委也就应该放手了,哪一级有董事会,哪一级就有党委,哪一级没有董事会,哪一级就没有党委。 学科规划也是这样,学科规划的内容,当然是教授会提出的,但是学科规划是要给钱的,这个钱怎么给,还是得由董事会来决策,科学家不可能想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起码得拿出精彩的演讲和分析,让董事会信服。 南科大的第一步,其实应该是董事会,而不是校长,先有董事会后有校长为上策,但是中国情况就是这样,总要有个张罗的人吧,就先选个校长,有了校长之后,得赶快张罗着把董事会建起来了,自己给自己找个约束力,才是做事长久的样子,让别人看着放心,自己也能获得更广泛的真实支持。 南科大的董事会成员,不仅应该有深圳市政府的代表,不仅应该有党委,而且应该招徕深圳香港当地的著名企业家(乃至全国的,谁叫南科大是第一个呢,这方面就有莫大的好处,关键你得去利用啊),应该有三顾茅庐的谦虚精神,他们不仅仅是大财神,更重要的是,要利用他们的商业精神,为南科大的建设把住经济决策关。 现代教育体系,绝对是一个跨学科建设,一定要集成各方面的智者,强分为两类,一个是经济,一个是学术。本来还应该有政治,也可以一分为二,比如,实际搞政治的,如党委归入董事会,党委在董事会中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董事会的所有决策,必须反映出共产党的政治立场。 这是好事啊,共产党的最根本基因,就是为人民谋福利啊,党委能不能关注贫困人口的精英教育,就是大学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立场。 而那些不实际搞政治,只是理性地研究政治的人士,俗称智库、智囊团,则归入教授会可也。 我们说过,行政化的本质,是行政透明化,把不透明化的那部分,分割出行政体系,经济的,交由董事会决策,师资的,交由教授会决策。 天下,总有难以透明化的部分,这是人生之真实,譬如,师资招聘和评级时,怎么判断,这没办法用个考试卷子,给予客观性的判答。如何判,不能校长/院长一个人说了算,应该把这方面的权力和责任,交由教授会或专门成立的委员会。 那么,南科大迄今为止招到的两个全职教授,是否经过了这样的程序,报道中没有指出。 世界上的事,不可能是完全清晰的,即使完全清晰的事,有时候也不能公开讲,做不到完全透明化,这些事的责任,就应该分散权力,分散到专门委员会的每个成员头上。 这是正法,应该朝这个方向走,但是要多说明一点的是,教授和科学家们,一般性格谨慎,所以不能指望他们去主动出击招人,他们只能负责评人,主动找人,主动布局出一个学科架构,还是行政首脑--校长/院长的最大职责,结合已有的历史经验,归根结底还是 校长/院长在为本校/本院的学科架构负责,那些闯出来的校/院,往往是因为它们有着一个好领导,既有开拓精神,又有学科变革和分布的大局观。 校长/院长找人之后,才把人带到教授会通关,让教授们去评,评的过了,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当然,教授会也可形成专门的招人小组,在校长/院长领导下工作。 笼络住师资,才是最重要的,大学跟军营类似,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四年一届就走人了,光讨好学生是不够的,学生好的最大效应是,可以把更好的师资吸引过来。 最后结论一句,范式革命确实不是吹“口号”,里面有道道。 附注:网络爆料留言的评注,这些网络爆料留言,自己说都是得到了南科大内部人士的爆料,不知真否,可以集成在这里,稍助雅兴: 1. 『 aagaag 内部揭秘: 港科大的人不是自己撤走的, 而是其中一人因为恶行被南科大开出赶走的, 然后他裹挟另外两人也不去南科大的.所以才这样大的怨气,恨气. ---我认识一个在南科大坐办公室的人,所以知道他们的底细. 这三人中, 搞数学的那个人是老实好人. 那个名字带水的, 在本学期开学的时候, 他给南科大的学生做讲演, 他竟然面对新生在大会上公开说: 国内的大学,包括中科大, 清华, 北大, 上的课程都是垃圾, 当然南科大的课程也是垃圾, 你们(学生们)都不要去听课! 听这种垃圾课干嘛. 此讲话被愤怒的听众反映到朱校长那里, 朱校长极为生气, 立刻做出三点决定: 1. 这人要给出说法,收回讲话,承认错误, 公开道歉. 2. 本学期他马上要开设的工程的课马上停上. 3. 以后南科大不用此人了. 不再和他有任何往来. (顺便一说,此人一边当教师,一边当公司老板,根本不是真正学问人). 当时讲话有录音, 有根据录音的笔录,他要耍赖是赖不掉的. 大家可想而知,此人是何等狼狈何等颜面扫地被踢出了南科大. 所以他才裹挟另两人, 在南科大当前因高考事件最困难的时候,背后捅刀子. 这就可以解释了: 他们这篇文章里为什么充满了这么大的情绪,怨气,恨劲.为什么用的都是文革式的语言.为什么拿着放大镜和哈哈镜找问题. 顺便一说, 执笔人为什么这样善于用文革式的大批判的排比句呢,为什么上纲上线如此厉害呢, 为什么这样善于攻击人呢, 答案也许可从他的历史和现实中找到. 』 这个流传的比较广,他到每个人的帖子里去帖,我这是从自己博文的跟贴中粘过来的,回应如下: 其实,这样的科学家言谈,有人不仅在课堂上说过,还专门发在博客上,也是海外成名后回来的科学家,给你个链接地址自己找证据吧: http://www.jevonslee.com/blog/ 为什么浙江大学校长不把这个李志文(好像也曾经在港科大主持过一个系)开除掉呢,如果朱清时的反击路线是走这个,就太可笑了,恐怕死得会更快。 2. 还是钱少惹的祸? ---------评论人: 北邙山樵 评论日期:2011-6-21 19:20-------------   另外:再次爆料。   香港三教授确系与朱只是有些办学思路的分歧,但导火索却是他们尚未为南科大做什么就狮子大开口要钱。索要钱财数额已经完全超过了深圳为南科大制订的相关财务标准,所以双方合作才没有谈拢。朱清时为他人讳,所以开始不肯透漏此间事实而已,不想到香港三教授却落井下石,其人品堪称猥琐啊…… ----------------------------------------------------------------------------------- 曹聪老师在那里留言道『事情变得越来越庸俗化了』。我道则不然: 曹老师看得浅了,资金问题是大学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给教授们多少钱,不应该是校长一人说了算,标准得由董事会定,所以,如果朱清时建好了董事会,任何一位教授想借建校牟利,得跟董事会说,校长只是具体执行方。 不给你钱,或钱给的不够,要恨就恨董事会吧,这就是对此篇爆料文的学术性回应。这个爆料留言,比第1个的水平高,是好事啊,南科大建校的资金决策,倒底是谁在做,有没有一个实质上的董事会,南方周末上的三位港科大教授,只言监督,未言决策,我以为是不够的。 3. 副校长人选问题,如果从这种范式革命的角度,副校长就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岗位,没那么重要,不用等到把教授们招聘好再定。 学校更重要的岗位是财务长和教务长,财务长要由董事会来定,是向董事会负责的,校长无权罢免财务长。至于副校长,就完全可以由校长一人来定就行了。 至于教务长,一个大学,先有学生,还是先有教务长,这个问题不是很简单么,教务长怎么来呢,得由教授会来定,起码得是初期的核心教授团队来定。 南科大如果没有教务长及其制定的教学规划,就开始招生,那确实就是玩成游戏了,普通人觉得三位科学家把这一点又再次说重了,但是你想想,就是一个中小学,如果没有教务长就开始招生,你怎么看,所以招本科生,确实得等着全职教授的团队形成一定规模才能开始干。 4. 这就说到了急冲冲招生问题,建个大学跟建个中小学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但是换个思路来讲,如果朱清时不急着招本科生,而是急着去建南科大的附属幼儿园、小学、中学,把这个招生急冲冲地做起来,则是一箭双雕的好事。 一者,南科大畅想的去行政化原则,可以先在这些附属单位实践,招来的那些行政人员,也可以先在这些单位练兵,检验他们做事的态度和能力。 二者,大学的附属幼、小、中学,对任何人包括应聘的科学家们都是非常有吸引力,先建起来,就把吸引力变成真家伙了。我原来在西安读高中的时候,那阵西工大附中还只是中等偏上,现在却成为西安高考成绩最好的中学,各地的最好中小学,也往往是当地的大学附中,这就是教育规律,不用白不用。 所以,急着招本科生,是不对的,但如果急着招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学生,可行性却非常大的,原因就在于,一个大学机构往下建中学、小学、幼儿园,还不是切菜一样简单的事,即使是一个筹建大学,拉出一点人马就能把这件事办好,并不用触动过多关卡,也正好能打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关要上。 南科大想吸引住进行教育改革的科学家们,那就从他们的子女上下手吧。
个人分类: Book-W|3364 次阅读|2 个评论
将高校的最重大决策权归‘教授会’
lin602 2010-7-3 18:35
现在高校的最重大最终决策权是学校党委常委会或书记校长联合办公会。其中一把手占了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许多高校有不少的失误,例:要不要建新校区,建在那里,办学的理念,学科调整,职称评聘程序,中层干部的竞聘程序等。 这是目前高校没有解决的最重大问题。 学校应该将最重大的,关系到发展与生存的大问题,提交到由全体教授参加的教授会,校领导在会上进行相关说明,给教授们足够发言并进行争论的时间与平台,最终全体教授投票决定。投票当场开票计票并宣布投票结果,最后交校长签署执行。 这是学校去行政化最重要的一步。要不然都是空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04 次阅读|5 个评论
四月高教关键词:教授会,终身教授,创新实验班
lgmxxl 2010-4-30 09:11
四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灾难月, 4.14 日青海玉树大地震让国人沉浸在痛苦之中。 但高等教育还是有一些热点问题值得关注,比如:温家宝总理 4.15 日主持会议审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将制定官方大学排行榜,排名决定财政拨款;中美高校联合培 养 博士:北京大学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今天在京正式签署联合培 养 博士项目的协议。这是中美两国大学首次联合培 养 博士。该项目下的博士生毕业后,学位证书由北京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学院共同颁发。联合培养的专业包括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等。但我还是选举以下词作为关键词:教授会、创新实验班、长三角联动改革共享资源,构筑中国教育高地、 终身 教授 教授会 2000 年 5 月,东北师范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行教授委员会制度。学校在 15 个学院成立了教授委员会,在学院一级实行教授委员会集体决策基础上的院长负责制。教授委员会的权力包括讨论和确定学院发展规划,学院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学院学科建设或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学院教学与科研组织形式,学院资源配置原则,学院自主支配经费的使用原则,学院教师和其他系列人员工作考核、聘任等。 但我今天选其为关键词则不因此,而是因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会。该教授会具有了原来中 国大学 教授会所不具有的功能:推荐院长人选;审议人才引进;考核学科团队等。这或许可以为中国所谓的教授治学探索一条新路。 创新实验班 钱学森之问催热高校实验班,这种热度正由重点大学向地方大学延伸。清华大学今年新增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实验班。清华招办主任孟芊说,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实验班目标是培养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拔尖人才,学生未来专业发展将包括三个方向: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和药学。实验班的培养办法将会不同于传统医学教育,海外交流将是其重要特色。中国人民大学今年新增工商管理 - 法学双学位实验班和工商管理全英文教学实验班。北航今年也有三个实验班面向北京考生录取,分别是高等工程学院、中法工程师实验班以及华罗庚班。此外,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等高校也都推出了各自的实验班。在教育部、财政部日前公布的 2009 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名单中,除武汉大学、华中科大等部属高校外,湖北省属的湖北大学、襄樊学院、长江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均有一项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入选。 推荐其为关键词,主要是看到这种本应理性的探索之事,正成为一种热!成为一个时髦!这真会把钱学森之问给毁了。 长三角联动改革共享资源,构筑中国教育高地 3 月 31 日 至 4 月 1 日 在浙江举行的第二届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研讨会上,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长三角地区将同步开展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先行一步。教育部负责人在研讨会上表示,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的 GDP 超过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这里区域教育资源较丰富,教育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已经具备了加快建设和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统计数据显示,长三角两省一市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和升学率都达到或接近 100 %,高中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 95 %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为 40 %以上。高等教育在校生占全国的 15 %,研究生占全国的 18 %,拥有 985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7 所,约占全国总数的 18 %,国家重点实验室 34 个,约占全国总数的 25 %。 希望这个实践区可以成功。 终身 教授 4 月 9 日 ,山东大学举行终身教授聘任仪式。聘任王文兴、王克明、艾兴、刘大钧、张运、庞朴、周来祥、赵明义、袁世硕、钱逸泰、蒋民华、彭实戈、曾繁仁、路遥先生为该校的终身教授。终身教授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西方上个世纪就开始有 tenure tracked professor 。美国终身教授一经聘任后,不受学校各种阶段性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考核,享受学校颁发的终身教授津贴。就是中国也早就有终身教授:如我们高等教育学的创始人潘懋元教授, 90 高龄了,现在还在带博士生。把它列为关键词,是因为山东大学把它制度化了。但是,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说,山大此次推行的终身教授制度与传统意义上的终身教授不同,它是学校人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作为该校设立的最高学术岗位,终身教授是学校授予学者的最高学术荣誉。同时,受聘的终身教授将享受学校给予的相关待遇。两院院士的权利、义务结合上级有关规定另行安排,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终身教授的待遇是:安排专门的工作室;配备一名教学科研助手;为履行岗位职责的终身教授每年发放特别岗位津贴 10 万元;每年安排学术活动专项经费 2 万元;终身教授的医疗待遇参照院士标准执行。终身教授的义务是:承担一定的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担任学校学科规划、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的咨询顾问;指导年轻教师的业务发展,培养学科带头人。 尊重教师的最高境界是对年轻教师的尊重,对无名教师的尊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教学条件和环境。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2872 次阅读|5 个评论
教授会
热度 1 weijia2009 2009-9-21 00:17
我坐在NCRC校园附近的一个小餐馆里吃着午餐,碗里的是蔬菜色拉,看着我对面的苏明明(我以前的学生,现在是我的同事)愁眉苦脸地啃着手里的三明治,我们内心在想着同一件事 上海交大的食堂很美好!在交大工作时经常光顾学校食堂,和学生一起排队买3.5 6元左右的饭菜,觉得比在外面吃酒席强得太多了,很多次寻找借口推掉饭局宁愿去吃食堂,有次我把要去饭局的两个美国客人直接拉到了交大第一食堂拐角里的八百里面吧吃拉面,结果人家吃得很尽兴。学校食堂的菜式隔一阵就推出新花样,品种不断增加,让我大为赞赏。学生对我的热情还有点不理解,好像是除了我以外,全中国的大学生和老师对大学的食堂都不满意 众口难调嘛。回到美国食堂条件就急转而下了,我每次在我们Greensboro校区的Faculty Club吃午饭,都是一式的色拉加一碗汤,别的选择还有一两种三明治,我估计这个餐厅自建成以来几十年里提供的也就是这几样东西。教授们彬彬有礼地排队拿这几样菜,然后就数十年如一日地津津有味地开吃,不论同桌的人和讨论的话题每日如何变换,永恒不变的是杯盏无声的吃法和简单得让我心酸的菜式 色拉或三明治。 但今天我跟明明讲了一个我从这里的吃饭当中悟出的道理。我跟他说,这千篇一律的菜式告诉我们,相对而言,西方人的思想很自由,但行为较为单一和规范;而我们呢,思想比较集中,而行为规范上则正好相反 各行其是。同一种菜式让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坚持一星期就很难了,要坚持一学期或者更长的话只怕会有人要发疯的。其实工作上也是一样,尽管我们自上而下不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但高校几十年来,真正推得起来和坚持下去的文化和精神却很少。换一种说法,一种独特的管理制度或策略很难在我们的环境里长期生存下去。 我以前工作的单位 - 上海交大药学院有过一些独特的管理举措,而且一直坚持下来了,其中一个就是教授会。04年学院考虑按照国际高校的惯例建立Faculty Meeting制度,最先提出要搞教授会的是常务副院长刘燕刚。记得当时在徐汇区临时院办,刘、总支书记陶德坤、和我三人做过一个讨论,当时意见不一致,陶老师支持教授会,但其定位应是政协 - 参政议政;我也支持搞教授会,但认为教授会应是议会,希望他们两人考虑清楚由此带来的行政工作的挑战,不能学叶公好龙,要么不搞,要搞就要是个长期行为。最终在全体教授积极参下成立了教授会,并由第一任主席起草了章程。教授会规定选举产生主席,一年一届,课题组长为教授会合法成员,院党政领导列席会议,担任院领导职务的本院教授也是合法成员,但不得担任教授会主席一职。教授会议程中的一个内容是由院长和书记汇报近阶段院务工作,对教授们的询问和质疑做陈述和解释。学院重大问题(通过会前的申请进入议题)在会议上进行讨论和表决,表决结果由职能部门(院党政班子和办公室等)进行实施。 从04年开始,第一届主席为毛振民教授,习惯上叫毛主席。现任(09年)轮值主席为王永祥教授。当时我们十几个教授自比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十几个农民,敢为人先地进行(学院管理)改革,应该说教授会一路走来也是历经风风雨雨,着实不易。期间对于重大设备的购置等问题出现过激烈和冗长的辩论,最终采取表决来决定。另外在决策权力上,可以想象的是,我们遇到过教授会大还是院行政权力大的难题 尤其是出现分歧的时候。记得当时我们的王教授在会上做过即席演讲,痛陈行政决策的利害关系,我迄今仍然记得他掷地有声的一句话,一个处级干部不就是个七品或从七品嘛!教授是五品以上,而在我们这里教授会最大!现在我晚饭后散步常能忆起当初的那些有趣的争论和这句名言,当时的教授会纪要肯定没有录入这句话,但它是应该载入中国高校改革史的。的确是这样,校园内少了几个领导我们多半能够照常运行,少了教授能行吗,还叫大学吗? 如果说我的同事们为什么能把这么一个制度建立起来,我想原因之一是当时就有了临界规模(critical mass), 学院教授几乎清一色的有留洋背景,有文化土壤;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家没有等待校领导的支持。事实上这件事学院并未得到校级领导的支持,还曾有过麻烦,因我们这种教授组织的合法性在当时社会大背景下受到过质疑,曾一度更名为教授例会。所以当时的刘和陶两位老师还是顶了压力的,也为教授会受了委屈 - 从凌驾于上,到平等对话,再过渡到听从教授们的意见去执行,这种行政上的退步逐步成就了去行政化的产生。当然最伟大的还是坚持了5年的各任轮值主席和教授会(除了我以外)的每个成员!在我回到美国参加教授会(现在我定期参加UNC-Greensboro 的Dept Nutrition以及UNC - Chapel 的Nutrition Research Institute两个地方的Faculty Meeting)后,才进一步地感受到了我的同事们当初做的工作多么有意义!没有Faculty Meeting,这里的系和学术机构是无法立足的!我们这个有5年历史的教授会或许是中国高校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跟国际接轨的教授治学的管理制度,尽管一直以来是静悄悄地在实施着。 在中国坚持一样东西比倡导很多东西要难得多。高校的改革也可以是自下而上的,有了好的想法,有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就应该大胆地尝鲜并一路坚持下去,别去等着领导告诉你应该吃什么花样的饭菜,到那时黄花菜都凉了!眼下国内又开始出现了教授治学、高校去行政化的新提法。我想口号谁都会喊,60年来我们喊的口号还算少吗?真正能踏实地做起来的、坚持下来的有多少我就不知道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15803 次阅读|15 个评论
“去行政化”的改革中,选举方式很重要
arithwsun 2009-8-18 07:40
目前,国内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看来将会形成潮流。这个潮流是否能产生实质的改革,而不是流于形式,往往会决定于一些技术细节。 譬如选举方式的问题,就很重要。正是因为选举方式的不同,才产生了两党制和多党制的区别。 本文试图提出一些猜想,可请政治学方面的教授进行专家指正。 在去行政化的过程中,有两个职位非常重要,我们以学院为一个单位做例子吧,即该学院的院长,和理事会会长(现在还没理事会这个东西,现实对应物是“学术委员会”)。 吉林大学的改革,着重于将这两种职位分开,一人不能身兼二职,作为去行政化的分水线标志。而我在前文中说过,这个规定本身,是反“选举精神”的,若选举出来,大家就是愿意让一个人同时身兼二职呢? 所以,这个分水线即不本质,又不符合其所代表的大势,即引入“选举”这种西方政治法则,让其在中国某一局部生根成长,大学,作为社会的象牙塔,成为试行单位,是很合适的。 真正的分水线,我前文认为是透明化程度,即行政系统必须达到最大透明化,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甚至可以达到完全透明化。而将那些不能透明化的部分,交给教授会,或其核心---理事会。 本文,讨论的是选举方式,任何一个单位,领导人的作用是巨大的。现在,我们就谈去行政化中的两位领导人,学院院长和学院教授理事会理事长的选举。 下面的说法,很多靠我的直觉而来,未经过学术性、专业性的学习和检验,所以,政治学专家教授的意见尤为重要。 A1. 院长的选举,采用直选制,由教授会所有成员(全院教授和永久工作人员)投票产生。 A2.理事长的选举,采用间接选举制,采用先由教授会选出理事会,再由理事会成员投票产生。 我还不能很清楚地表达道理所在,仅直觉上感到这样做较好。实际上,很可能现实中的改革操作,也大概会采用这样的方法。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促进大家讨论和思考。 譬如,直选制是一人一票,相当于是按每人的直观心意投票。而间接选举制,则是由理事会成员代理投票,相当于是理事会成员代表了一类人群的想法,进行投票。 那么,关键就在于理事会成员的选举方式,采用何种方式为好呢? 当然,在所有的选举中,透明化原则是最重要的。如竞选人的材料公布,竞选纲领,演讲答辩,如果没有演讲答辩的选举,不是真正的选举,因为其透明度程度,已经低于一个合格选举的标准了。 除了政治学中、现实中已有的选举方式外,对于大学院系理事会成员的选举,我现在提出一种新的设想,事在人想吗,大家请看: B1. 理事会成员在竞选时,需提交自己的竞选纲领和竞选博客,最大程度地表达自己的工作主张,并做尽可能多的演讲答辩。以此减少信息不对称,让人知道这人若选上去要干嘛。 B2-a. 第一种选法,选民们在候选人名字上划圈,圈的个数有限额(数目小于待选理事会成员数目),最后计票即可。这跟以前的做法并无不同。 B2-b. 第二种选法,投票时,多重投票制,即规定一人限投几票(数目是不是应该小于待选理事会成员数目,不知),注意,这里与众不同的“多重”,指的是,投票人名可以计算重数,即你可以将限投的那几票,都放入到一个候选人身上,允许重复计算。 B2-c. 第三种选法,每个候选人给每个理事竞选人最多只能投出一票,但是每个候选人的总投票数,不做限制。 B3-a. 第一种竞票法,取前几名票数最高者,进入理事会。 B3-b. 第二种竞票法,候选人票数超过指定额度后,即当选为理事会成员。 虽然技术细节上,在B2,B3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可能选择,但,只要坚持先选出理事会成员,再选理事长,就会在本质上产生跟直选制完全不同的机理和效果。而不同的技术细节,只不过是加强或弱化了其机理和效果而已。 譬如,有一个主张,很多普通教授都同意,但若是愿意代言此主张的理事候选人只有一个,则将来理事会中伸张此主张的人数,反而会少。 这样做,合理吗? 我以为,是合理的。谁叫没人愿意出来代理这种主张呢,没人愿意代理的主张,就不是真正的主张。这种理事会选举机制,将会有效地避免此种“假民主”主张。 如果这个主张真的合理,看到这个主张不能得行,那就多站出几个代理人竞选理事会成员吧,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设定。 另外,这种设计,还能推动多元化主张的生成,不至于让一些“少数派”主张彻底失去声音,因为只要这个“少数派”推出足够数量的理事会竞选人,尤其是在B3-b这种设计下,只要过指定额度,即能登堂入室。 简言之,院长直选制,是按“人头"定票数,理事会选举制,是按"主张"定票数,愿意代理特定”主张“的教授越多,符合这种“主张”的理事长候选人越容易当选。 这种情况下的民主选举制,精英集团就仍有可能“打败”大众(注意是加引号的),因为前者的代言积极性,往往比后者要高。我感觉,在大学这种高智力单位中,理事会的选举方式上采用这种,可能会更好。 为什么,谈不太出来特别清晰的言辞,仅是直觉。可能,就是因为多加了一层变数,从而创造出一种阴阳相济,具有矛盾性格的选举机制出来。 至于,院长的选举,即使采取直选制的话,也仍然存在可能的技术细节: C1-a. 一人一票制,每个投票人只能投最多一票,票高者得。这个比较传统了。 C1-b. 一人两票制,每个投票人最多只能投两票,两票上的人名,可以不同,也可以重复,按重数计票,当然,也可以只写一个人名。 C2-a. 一次选举制,即最高票数者得票。这种情况下,最高票数可能不超过50%。 C2-b. 多次选举制,第一次选举,选出前几名,在C1-a中,是选出前2名(据说,这就是两党制的由来),在C1-b中选出前3名。第二次选举,最高票者一般来说,票数肯定会过半,尤其是C1-b这种选法,最高票者的票数比例一定很大,不过它尚未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出现。 种种不同的选举大势和技术细节,都将会决定了我们将来采用什么样的民主方式。其实,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施行,很多以往不可能的做法,现在都可以低成本地运行。譬如,可以预先将不同的选举方法,放到网页上,由该单位有选举权的教师们选项,选出来哪种,该单位就是用那种选举方法。这样,即使是同一个大学,数学系的选举方法,也有可能跟工程系的选举方法,在技术细节上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当前的改革,不光是要选人,而且还要选“选举机制”,这个“选举机制”本身,最好也是由投票产生才好,而不要由领导或少部分人决定。当然,如此又会产生出“选举机制”的选举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在网络出现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选举机制”本身的推选问题,有点类似于院长选举,其中牵扯到的C项的组合,总共不过四种而已,那就都做出来,生成四种网页,让成员们按四种标准,对“选举机制”本身进行选举。多选几次,根据迭代效应,四种选择方式基本上会收敛于同一种答案。这个过程本身,就会帮助教授们选择出合适的“选举机制”,也相当于在真正的人员选举前练兵。 现在行政权和学术权分离的呼声很高,相关的“教授会”的改革,在各先进学校均是箭在弦上,对此有研究的科学家们,应该从速献计,以免错过改革之机。
个人分类: 大学建设|5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5: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