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年青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十年见证一个团队的成长
热度 23 张海霞 2012-8-14 20:14
前段时间接连公示了几个重要名单:杰青、拔尖人才和全国优博,仔细看看(我也在申请,可是没中),其中有几个年青人都是我认识的,而且来自一个跟我合作多年十分熟悉的团队,真是高兴,于是就发短信去恭喜团队的带头大哥(他也是一个普通教授,没有院士头衔),他回短信说:育人为乐!多么简单而又开心的一句话!也是多么让人感动得一句话,入行十几年了,我是他们团队的第一个访客,也几乎是第一个合作者,到现在也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和朋友,了解他这十几年来在这个行业和领域打拼的不易,今天看到当年那些听课的小伙子都开始崭露头角,真是让人欣慰,也为朋友感到高兴和幸福! 这个朋友不是在超级 985 院校,也不是在北京上海,但是人很执着,十几年前认准了这个新方向,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开始起步,记得刚工作时我参加一个 973 课题,听说他在做跟这个课题相关的工作(那时大家都刚刚起步,文章还没有,只是认识的人知道),于是就带了学生坐火车杀过去找他,好不容易找到他的实验室,那个破呀,我做讲座的地方黑呼呼的,学生的眼睛显得特别的亮,大家交流得热火朝天,也在那时候认识了这一批有志青年,什么实验条件都没有,那就开始算(他们的工作是从设计入手的),那时我也在做设计工具的研发,于是多了很多的合作机会,正好那个城市我也超级喜欢,每年总要去访问几次,大家都是性情中人,合作很愉快,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些青年学生们也都是我的哥们儿一样,见面都很亲。不出几年,他就有了一个很不错的团队,尽管都是学生,可是朝气蓬勃,发表文章,组织学术活动,还和我一起组织 iCAN 比赛,大家一起成长着、快乐着!他人厚道、团队努力、吃苦耐劳,也吃得了亏,所以渐渐地在国内就成了一个较有影响力的团队,各种活动里显山露水的机会就多了,课题也多了,就开始动手建立自己的超净实验室了,专门派人在我们这里学习了很久,到处筹措经费,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个不错的实验室,也成了一个地方军的领军人物,现在我的很多实验都要到他们那里去做啦,因为他们的实验条件很不错,其实不仅是我,还有很多人都去找他那里做实验了,他人依然是很大方大度,与大家合作的都很愉快,于是就多了更多的支持和机会,国际会议也参与进来了,学生也开始派到国外去(这几个成材的都是我给写的推荐信,自豪下),成果开始逐渐走出去了,文章也开始有影响力了,人说话就更有分量了,青年的学生们也都成长起来,开始各就各位了,尽管这位带头大哥也不大,十多年来这不分白天黑夜的努力、不斤斤计较、吃亏就是占便宜的心态造就了他在同龄人中领先了,而且有了更好的起飞的平台,逐渐走向国际! 这十多年,我有幸见证了一个团队的成长,恭喜他们,祝福他们,也希望更多的团队尽快成长起来,也包括我自己,加油!也希望有更多人像这位带头大哥一样:积极乐观、不懈努力、心胸开阔、育人为乐!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5181 次阅读|22 个评论
兰州马拉松赛今天举行
热度 1 blownsand 2012-6-10 08:13
前几天高考,事关很多年青人的前途,戒严和限行是应该的。现在,三万多人已沿着黄河撒丫子了。上午,很多路段都会极其拥堵,不得不宅在黄河边的家里。中央电视台正在直播。为了不使自己变得更愚蠢,俺通常是不观看这个电视台的。以黑人为主的第一梯队该到“读者”编辑部了吧,到省图书馆附近走走看看?该不该准备一面彩旗,边看边喊“欢迎欢迎”、“加油加油”、“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
2848 次阅读|3 个评论
呵呵,年青人,不要太小气...
热度 12 zlhua 2012-5-25 19:12
上午开完食品物流质量与安全智能甄别模式课题组的启动会议后,我对自己说了这句话... 呵呵,我一直以为自己很大气,其实,我还不够大气,因为在受了委屈的时候,自己还不够大气... 如何在感觉到委屈的时候,可以微笑坦然面对呢? 1.看对方的优点... 2.告诉自己对方可能不是故意的... 3.对自己笑笑,然后说,呵呵,年青人,不要太小气... 突然发现,其实做真实的,傻傻的自己蛮好的... 当你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时候,就改变自己的小环境 呵呵...心态好才是真的好.... 【人生最美的7个笑容】 1.被人误解的时候能微微一笑,素养; 2.受委屈的时候能坦然一笑,大度; 3.吃亏的时候能开心一笑,豁达; 4.无奈的时候能达观一笑,境界; 5.危难的时候能泰然一笑,大气; 6.被轻蔑的时候能平静一笑,自信; 7.失恋的时候能轻轻一笑,洒脱。 今天的你,笑了吗? 大度还不能完全做到,呵呵,素养和后面几个还好...豁达,境界,大气,自信,洒脱...
个人分类: 幸福记忆花蓝|4964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年青人如何抉择自己未来之路的方向
dongzg101 2012-4-15 17:25
年青人如何抉择自己未来之路的方向 已有 122 次阅读 2012-4-14 20:46 | 个人分类: 拙译 | 系统分类: 人文社科 | 关键词:id 未来 年青人 如何抉择 考研复习之余,听了一期从普林斯顿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访谈,受访者是亚马逊联合创始人,总裁贝佐斯。他关于年青人如何抉择自己未来之路方向的一段话,我觉得特别好,所以就把它听写下来,并做了翻译。今天,我又到了十字路口,虽然大方向已定,但难免心里有些放不下。但是重读下面这段话,我觉得我已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了。愿与大家共享! 如果说我想建议年轻人该专注于哪些东西的话,我想这很简单,你应该找到你感兴趣的领域,同时我也知道这不会太容易。但你确实应该试图找到你总体对什么感兴趣,然后去追求他们。不要去想哪些将会对你最有利,这些最后不会有好处的。 逐浪很难成功,更好的方式是,让自己置身于热爱的事业之中,等着浪潮向你奔来。 dictation :I think the advice about what to focus on is pretty simple,which is to figure out what's you're generally interestedin,which I know is not very easy.But try to figure out what you're generally interested in,and pursethose things.Try to figure out what is to be most lucrative ,I think those technics turn out not to be functional.It's very difficult to chase after waves,better to place yourself in the middle of waves and wait for the waves to come to find you!
个人分类: 求职|1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青人如何抉择自己未来之路的方向
热度 3 Xinliangzhu 2012-4-14 20:46
考研复习之余,听了一期从普林斯顿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访谈,受访者是亚马逊联合创始人,总裁贝佐斯。他关于年青人如何抉择自己未来之路方向的一段话,我觉得特别好,所以就把它听写下来,并做了翻译。今天,我又到了十字路口,虽然大方向已定,但难免心里有些放不下。但是重读下面这段话,我觉得我已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了。愿与大家共享! 如果说我想建议年轻人该专注于哪些东西的话,我想这很简单,你应该找到你感兴趣的领域,同时我也知道这不会太容易。但你确实应该试图找到你总体对什么感兴趣,然后去追求他们。不要去想哪些将会对你最有利,这些最后不会有好处的。 逐浪很难成功,更好的方式是,让自己置身于热爱的事业之中,等着浪潮向你奔来。 dictation :I think the advice about what to focus on is pretty simple,which is to figure out what's you're generally interestedin,which I know is not very easy.But try to figure out what you're generally interested in,and pursethose things.Try to figure out what is to be most lucrative ,I think those technics turn out not to be functional.It's very difficult to chase after waves,better to place yourself in the middle of waves and wait for the waves to come to find you!
个人分类: 拙译|4087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大力学习及着重英文的弊害一罄竹难书
热度 1 daodezhenjing 2011-9-26 10:07
香港科技大学 杨重骏   虽然时代一直在变迁,但教育永远为立国之本。一个社会和国家也应该具有远见地汲取中外发展的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地对当前不合理和荒诞的现象加以更正。今天我们看到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及现象:那就是在中国的大地上,充溢着一片洋化的气息,家长们莫不希望他们的子女能进好的小学、中学,考取所谓的名牌大学,以便能较顺利地达成出国留学、研究或深造、光宗耀祖,我们也知道这也是当今许多年青人的理想。为了达成此急功近利的目标,家长及学生们忘却了对国家教育政策的企望要求及“大学应为通才教育”性质的了解,而任由教育当局及学校误导。由于在中国进大学的剧烈竟争,所以如何进入大学或研究院就要经由一次性的统一招生考试,而英文却被定为考试的重中之重的主要科目,因而英文这一科目成为一个学生在他小学、中学、大学的主要学习的科目。大学生有因为没过英文的关卡而领不到文凭,有许多在数、理或艺术方面有天分的年青人,因为英文考的不好,而名落孙山。这不仅是其个人的极大遗憾,也是国家、社会的损失及失职。现今大专院校的教授和研究人员的升等及与大专院校经费补助的评估也与一个院校英文推行的程度有关!    在较深入讨论大力学英文的弊害及荒谬性之前,笔者声明不是不要学英文而是认为学校尤其大学可以把学英文作为选修。事实上由学校提供一些重要的外语课由大、中学生来选修,这也是许多发达国家所做的。因为除了对必要用英文打交道的职业需要英文的专业修养及能力,可以要求其英文达到某个水平,对其它青年学生或公务员、技术人员应该强调着重,其专业的培养,考核及个别兴趣及能力的发掘。再说我们也看不出(也没有)历史上哪一个国家用提倡加强着重一个外语来促进及发展该国的科技、科学及人才的培养或发掘。理由很简单,因为科学或理论的学习及思考、思维,母语该是比用任何一个外语都要有成效的。我们也从未听说哪个大科学家或天才是因为学好了某个外语或英文才有所成就的。更明确地说,拿国人皆知晓的一些出自海峡两岸的华裔科学家,较早的如李政道、杨振宇、及较近的李远哲、丁肇中、哪个是因为把英文学好了才出国留学,靠英文的造诣以至获得诺贝尔奖的?我想极大多数早期出过国,留洋学习过的人(尤其是理、工科方面的)也会同意,他们之所以能在国外顺利学习而有所成就,主要是得自他们在国内(大陆及台湾)所受到的基础性或专业科目的良好学习。相信他们也会同意,以今日国内的大学或研究院的教育理念及政策,要想将来能有创新、自主的研究或超越洋人恐怕是在做梦吧!   以下列举几点说明为何今日国内大力学习及着重英文之荒诞及不当。   1、世界上没有一个其它的国家像中国一样要求,规定英文的学习花如此多的时间及设关卡。就笔者所知,国内的大学生几乎把1/3他们的学习时间用在学习英文上,比用来学习本科或专业的时间还要多及关注。一个共同的心态:只要英文过关,将来就业、考研究院都会较容易过。可见几乎国内校园大学生们在大清早捧读、看的极大多不是他们的主修理、工或本科的书,而是英语(真是一日、一生之计在于洋文了!)。   2、大力学英文,有失大学教育的目的及宗旨。我们以为大学(不是中学)的教育该为通才教育,是要为年青人发掘,培养其兴趣而提供相应的课程及环境,进而养成学生的独立、创新性的思考能力及对研究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在大学中强制性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习英语是完全不合理的,也是广大公民要责问及要求教育部门说出其道理来的!   3、时间、人力及物力的大量浪费及损失。据学校有关人士解说大力学习英文的好处不外有两点:一是英文为较客观的评审或考选人才的科目。二是有利出国留学及学术交流。其实这两点都在前面所提大学教育的目的及宗旨之外,何况第一点更是荒谬及不科学的。我们高喊学外国的科学及精神及制度,但欧美(或世界上其它)哪个国家是把上面两点当回事,来办他们的大学及教育他们的年青人?何况到底有多少中国的年青人或学生,他的职业与英文相关或加入外资企业工作或将来出国留学或作学术交流的?再具体地举例来说吧,一个一般性的大学或师范大学(专科或学院就免提了)其一个班上(非外语系)能有5%的人学成后能从事与英文有关的工作或出国留学就算不错了,其它极大多数95%的人,不是等于把他们的宝贵时间及精力去陪他人读英文了吗?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些人大多数的人花在英文的时间及努力是完全的浪费或冤枉的,但不该一开始就强制性地要求极大多数的人去学英文。应该把时间及努力花在基础或本科的学习、本国语文的欣赏、历史文化、社会等通才性的教育及培养。这样才可能培养出较合格、更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德、智兼优的大学生及教师,而不是为外国提供大批的打工者及科研人员。尤其今日我们希望要赶上人家,更要珍惜时光,不能要有天份的年青人把时光及精力花在外语上了!   4、严重误导了学生学习的心态,及造成了当前浮华的研究风气与学术的重大腐败。由于政府及社会各阶层着重英文,加上几乎人人认为多赚钱及急功近利为理所当然的,大学生们不得不把极大的心思、时间及努力花在学英文上面,而且许多情形就是为了应付过英文这一关卡,严重地影响了对自己原有兴趣的专业的学习与培养、发掘及充实,也造成了大学里其它学科或学识水平及程度的下降。也由于注重英文的能力及出国留学的资历,往往许多真正的人才没能被提拔、发掘及得到培养。更糟糕的是当今不少资质平庸但具较高学历的年青人在追逐官本位及功名利禄的封建思想下,巴结、迎合一些自私自利的学术权威,而被提拔、捧出来,也是造成今日国内普遍研究风气的浮华及学术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上四点的弊害可以说是就一个国家、社会正常发展、年青人该受何种教育等方面来看的。下面要提的最后一点也是最严重的一点,因它直接与国家科技、科学长期发展,人才的培养、科学的创新性及突破性、自主及自信心有关的。   5、着重英文影响了一个青年学者或研究者的思路、创新性及自信心。由于当前国内的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过份强调学术交流及用在国际杂志上论文发表的数量来衡量才能、争取排名及炫耀学术水平的进展及提升。所以青年的学者及研究员往往在他们思想、思维能力最强、最有创新性、自主性的阶段,都把不少心思用在如何多写几篇学术论文及能较多、较早地登刊在欧美的学术杂志或刊物上。尤其如一篇论文刊列在SCI(科学引用索引)的杂志上,就可获得国内院校及研究机构奖赏从数千到数十万人民币一篇论文不等的奖金。但大家也知道能刊登在这类杂志上面不一定就是一个高水平的指示。当然,提笔正式写一篇科学的英文论文时,多少是已有了一些结果及新的问题在胸。但往往在写及形成一篇论文的过程中,(或者就在叙述一个新创见、理论和新的结果、方法时),很可能会有新的灵感涌出(就像作文或绘画一样),对原来的结论或方法有所改进或更正。而这正是一个科学家或研究员在写篇论文时难逢的创新性、突破性的源头及时机。好了,现在中国的年青学者在争取多数量论文的发表下,就要在写论文时把心思花在找寻哪些杂志较容易刊登,有的把一篇中文论文稍加修改写成英文的论文投到国外的杂志,因而造成了不少一稿多投、造假、抄袭的现象。同时就较少能顾及到思维及理论的推敲、创新、及突破了。更严重的可说是鼓励中国的科研人员,用纳税人的血汗钱去做欧美科学家们着重的理论研究及技术问题的解决。笔者实在很难理解这种诱之于功名利禄,讲求急功近利、不求扎根,着重用数量来夸耀教育政策及发展科学、科技的做法能欺骗国人多久?在说,任何一个从事科研的人也都会知道,一篇论文的英文摘要就可以充分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即一篇论文往往靠一览其摘要就可知需不需要继续看读下去,或对这篇论文的内涵和价值有所了解。因此任何一个正常而负责的国家,都应强调其科研者的学术论文用其本国语言来写(要以方便自己国内的学者间的交流及年青人的学习与研究为要)。至于为了对外的学术交流可要求配上一则英文摘要就很合宜了!   笔者认为任何一个大学教育的政策方针应该建立在通才、自主、自强的原则及目标上,万万不能把年青人或学生的时光过量地用在一个外语(英文)上面。毕竟英文只是一个目前学习科技或科学较方便的工具而已。几乎所有国外的最新科学或科技进展的论文,英文报导及介绍,只要具有简单的英文文法的基础加上一些术语翻译或辞典就可摄取及理解的。对有天分的青年学子,不宜让他们分心,要使他们能好好地用母语去学习新知识,无牵挂自然地发挥他们的思维力,这样才能有望他们能发挥创新力,突出其才能,独立、自主的思考、自信地把一套完整的理论琢磨或创造出来。这不也是我们看到及认识的大科学家们的学习心态及环境,以致达成他们研究有成的一般途径吗?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笔者多次在国内大学参加会议或作学术报告时,都会就以上几点指出作为中国当前学术研究、科技发展急待改正的不合理措施及政策。每次都就这方面的意见及看法得到学生及教师们深深的同感及热烈的掌声。更有不少人希望笔者能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把这种不合理及不合宜的现象,予以披露。笔者不明白为何国内的人们对这种与政治无关的舆论或意见,仍认为要靠由外而内的反映,才可能引起当局的关注。笔者也很好奇地想知道有无人大代表,在全国或一省的人代大会上对这种近乎荒谬、误国的教育方针及现象的责问?   今欣见当前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先生严肃地呼吁全国认真地、踏实地发展科学、科技。更重要的是要科学研究及科技发展在自己的国内生根、成长。其中特别提到了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要加快自力更生,自主的人才的发掘,培养。故不嫌笔拙撰此文作响应,以表对祖国的些微关心,望她能够早日真正走上富强康乐之道。更希望教育界有关人士能及时做认真、负责的检讨,快刀斩乱麻(教育为立国之本,本不固则纲乱,纲乱则国亡!),及早地把这个荒谬的、急功近利、误国又无远见的政策有所改正,则万民是幸,也是国家之幸! 
17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大学教授的路
wangye1966 2011-8-3 18:15
这两天来大连,参加丁老师学生的博士论文答辩,并进行了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下午参观了丁老师和徐老师的实验室,感受颇深。昨晚见到刚从日本回来的王博士,聊起来国内科研界的压力、评估体系等等。中国成了少有的竞争激烈、压力巨大、且还未形成完善评估体系的社会。这难免导致急功近利,某高校在某刊物被撤稿几十篇论文的事件(虽然是非名校和非重要刊物)。对于像王博士那样的优秀的80后,要真正地成长起来,需要承受极大的压力。在科研院所,其评估注重项目和经费的做法或许是对的。丁老师关于“红花”(大项目)和“绿叶”(学术论文)的评述非常精辟。但对于没有太多积累的年青人,要获得可能推向产业化的项目谈何容易!不管怎么说,我相信哈佛大学Goerge Whitsite教授对中国化学学者的建议是对的:“他们不应该浪费时间去做一些既非在基础方面一流,又非在应用方面有益于社会的研究工作。就是说,他们应该做世界一流的工作,不管是基础型,还是应用型,或者两者兼具,再或者做一些只有中国发明的新东西。”(中国科学基金,2007(2)77-80) 身处高校,我一直以发表论文为第一要务。学生的所有选题均围绕工作的新颖性和提供前瞻性指导为目标。是否用得上总是没有太多顾虑,理解“高校的科研应该是为未来而做的”。得益于学生们和老师们不懈的努力,这两年发表的论文也有所进步,课题也日益拓宽。所以,希望自己也开始从事一些企业感兴趣的课题,做一点实实在在是国家需要而现在却没有的能“用得上”的东西。路子宽一点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总是有利的。 但当反思高校教授应该做的事时,总是感到哪儿不对劲。这几年对学生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被放到了第二位,让研究生“自生自灭”(即好的好起来,不行的自我淘汰)的做法在我心中已实施。如何平衡教育、前瞻性研究、应用导向性研究成了需要谨慎思考的课题。 转自作者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yewang66 发表于2010-1-16
2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论文/毕业标准相关的一点体会
热度 13 郑玉峰 2011-4-14 23:41
最近有3个博士生预答辩,先后给他们改了几遍论文(本来前几天以为可以好好喘口气,结果到现在还没的歇),同期最近也审了有5-6本外校的博士论文,有些感想: (1)博士论文是给谁写的?论文是给导师写的吗,还是给学校写的?应该是给自己写的,有的论文写的很随便,尤其是科技文字表达上的条理性和严谨性欠缺,现在论文都是挂在网上的,以后是跟你自己一辈子的,丢自己的人啊,一本让国内同行读的流畅的论文和论文工作的质量无关,有些论文作者发的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很不错,可能是英文写的很好,等到写中文图省事就来个英译汉,反倒写不好了,这种情况应该避免。态度决定论文质量,博士生应该端正思想,尽管写博士论文本身不是创新,但却可以提高你的科技写作能力。当然与我做博士生的年代比,现在各位的致谢部分写的要好的多了,以前老先生们是不让我们写和论文无关的心情的表达的词语的。现在的年青人写的致谢一个比一个写的出彩(记得去年学位委员会审论文时还读到有博士生在致谢部分写的是一首长诗),可为什么却“逗号”和“顿号”乱用、“全角”和“半角”符号乱输呢,还是不认真。 (2)谁该把论文的质量关呢?导师啊!我的学生对我的抱怨是别人都没论文初稿就预答辩了,怎么怎么样的。我没说什么,我心里在想,我的老板当年对我要求的时候,即使是论文开题,还要用色带打印机打出来一个一个文字和图剪贴,粘到图板上呢?没那时的磨练我能有今天吗。你的博士论文不是你自己的,也是我的,以后人家看到的是我郑玉峰的学生的论文都是怎么怎么样的。其实我已经经常检讨自己了,几次我的学生答辩,请来的评委都会问学生,博士论文不精彩,没有味道,没有深度,我每次都很汗颜。 (3)博士论文要不要多写会儿?我有个学生以为几天就可以搞定博士论文,简直是牛人啊,他老师我当年也还花一个月搞定博士论文呢,开个玩笑。不过这的确是我现在很困惑的地方,目前的硕博生5年就毕业,其实我自己也是直博5年毕业的,我没什么意见(不嫌时间短),但要想5年毕业必须踏踏实实地干5年下来才行。几年来偶遇到了各种学生情况,比如在校期间的各种兼职和挂职、报考各种外语和计算机职业证书、第五年开始的秋季学期基本上全都用来找工作,还要去实习几个月,比如毕业前一定要去拿驾照,因为毕业工作就没时间去学车,这还不算业余生活呢(谈朋友参加征婚活动、上网、看电影),这些都要导师和学校买单吗?抛去上课的头1-1.5年,我真的觉得这样做论文的时间太有限了。无奈。现在的年青人的诱惑实在是比10-20年前多得太多了。真希望他们能多花些时间来做好博士论文(最终还是要博士生自己认识到他/她是在为自己作论文),当然更敬佩一些真正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学生,能够高效高质量的在规定时间完成论文工作。 写到这里,喝一口新茶,是我去年毕业的博士生刚捎来的新茶,想着他去年尽管文章不够拿学位我仍同意他5年就毕业去工作的事,因为他的心当时已不在学校了,我强制性地让他延期也没什么意思,好在他毕业后很快有3篇SCI文章出来,顺利申请到了学位,现在他还打算跟我合作继续做些新文章。可能这就是“师生”的真谛吧。我的态度就是任可学生先负我而我不负他(以前还想把自己的标准凌驾于学校对博士论文要求之上,可实际发现你如果认可学校的标准,不强迫学生反倒可能学生会比你要求的做的更好),因为我有多个学生,总不会被100%辜负,但反过来将心比心,当你真正为学生着想的时候,他们也会给你很多很多的回报。当然,我也非完人,和学生该吵的时候也会吵,也会让他们知道我的不高兴,也会不讲道理。好在都是自家人,不伤感情。每个学生毕业都还是有感伤的,很有趣的是这些年很少见过博士生的家长,但好像很多时候学生毕业的时候自己把自己当作学生家长一样帮学生找工作,呵呵。
7162 次阅读|11 个评论
善与伪善!!!兼答匿名兄
jsnjjlj 2011-3-6 21:08
写了一篇博文 一杯茶谈做人做事: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2802do=blogid=419414 却引来了一位匿名兄的质疑 质疑是好事,被质疑者总会因质疑者的疑问而完善自己 不过其间涉及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却是不能妥协的 冰心老人曾说: 只有历经世间万般丑恶而保有的纯洁方为真纯洁,否则就是幼稚。 我同意这种观点 有人喜欢给年青人说前途平坦、阳光灿烂,世界无限美好 我得承认,这总能引起最大的共鸣,因为这是年轻而缺少历练的心所向往的 可我总喜欢说荆棘密布 因为在人类未达到美妙的大同世界之前,生活总是不容易的 所以即使位高权重,智慧练达如梁任公也说: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 因此多一点灰暗的预期,才更有可能赢得阳光的未来 世间悲观者最终往往会变成乐观者 这是因悲观而激发的努力和准备使然!!! 所以我的课堂里是批评、批评、再批评 挫折教育是我的教育观 所幸十多年的教育历程已使我看到了这种教育的效用。 当然,我不否定其他任何教育模式 只是 我有我的选择。
1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末闲话-2:年青人该有多大的ambition?
热度 16 sqdai 2011-2-19 10:13
ambition 这个词的汉译常为“野心”,而“野心”一词在中文中常带贬义,诸如“狼子野心”、“野心勃勃”之类,用以说人,通常指“对名利或权力有巨大而非分的欲望者”;而英文 ambition 一词则不然,指“ strong desire to achieve sth ”,具有中性涵义,可褒可贬,可以译成“野心、雄心、志气、抱负、志向”等等。对应的形容词是“ ambitious ”,比如,“望子成龙”就可译为“ ambitious for one’s children ”。本文前半段所说的 ambition 取其正面含意。 年青人该不该有 ambition ?当然应该有。如所周知,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年青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有“想当元帅”的野心,或即雄心。 ambition 是一根长鞭,会时时鞭策、激励年青人激流勇进。 现在的问题是年青人该有多大的 ambition ?做理工类研究的人倾向于相信实验结果。碰巧我读到过一个心理学实验,做实验的是一位美国科学家 RC 史奈特。他先设置一个较难回答的问题,然后找来一批年青人,分成三个对照组,要求他们给出准确的答案。 第一组:回答出问题就万事大吉。这样激发不起任何 ambition ; 第二组:答对问题给予 100 元奖金。这使得受试者的 ambition 萌发起来,在内心中蠢蠢欲动; 第三组:发起竞赛,要求问题回答得又快又好,优胜者有 2000 元额外奖金。于是,受试者的 ambition 得到强烈激发。 实验结果是:第二组的战绩最好,也就是说, ambition 不大不小者的成绩最好。第三组受试者由于伴随着强大的过度精神兴奋,导致对完成任务的能力的反作用。 更复杂的实验表明:强大的 ambition 不但对成绩带来负面影响,而且还会损坏人际关系, ambition 过大的人在达成自我目标时有忽略他人的自私倾向,因为他把精力集中在实现自我目标上,生怕别人超越自己,因此对别人毫不关心,更遑论帮助别人了。 RC 史奈特由此得到结论:一个人拥有适度的 ambition 是有益的,一旦过度,则极有可能走向人生原则的反面,很不可取。 青年朋友们,请你们比照自己的经验和观察,看一看这一结论是否有点道理? 再说一个与野心(取其贬义)有关的故事。 2001 年我在海口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到了休息时间,大家海阔天空地聊天。我的一位好友 L 提出一个判定“好人”“坏人”的量化判据。 先设一个人的能力是 C ,野心是 A 。判据是: 若此人的 C - A0 ,即为好人; 若此人的 C - A = 0 ,则不好不坏; 若此人的 C - A0 ,即为坏人。 当场有人拍手叫好,并以其姓氏命名为 L 氏判据。我却打趣道:“能力与野心的量纲不同,不能相减!”并当即提出修正判据: 若此人的 C/A1 ,即为好人;若 C/A 趋近于无穷大,则为大好人; 若此人的 C/A = 1 ,则不好不坏; 若此人的 C/A1 ,即为坏人;若 C/A 趋近于零,则为大坏蛋。 听者鼓掌,一致通过,且名之为“ D 氏修正判据”。 这些仅是为了解闷的游戏之谈,不用太较真,一天到晚数理化不是太沉闷了吗? 跑题了,对不起! 写于 2009 年 7 月 25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99157.html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9127 次阅读|24 个评论
年青人还是应该早拿基金
热度 6 huluoboxu 2011-1-25 11:10
这段时间受改版的影响,科学网博客冷清了很多,更有张天翼老兄离去,实在是惋惜之至。因此写篇闲文,凑个热闹,希望还能恢复往日的繁荣。 想起王鸿飞老师写的关于青年基金的事情( 别让刚出炉的博士申请科学基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405912 ),特就自己经历说明一下,早拿基金还是有好处的。 我算是不太年青的年青人吧,毕业已经有好几年了。回顾毕业这几年的历程,经历了初入学术的迷茫期、信心增长期以及现在的学术积累期。我毕业留所的时候,算是正式开始从事专职的科研工作了,这期间,需要经历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转变,这种过程,现在回想起来,一片灰色。这个漫长的阶段的结束,就是以拿到国自然青年基金为契机的。它给我的是,对于我学术思路的肯定,表明我做这个行业还不算太糟,我这才开始有信心起来,真正排除了各种因素专心于学术。 从我及我周围的同事来讲,刚刚进入专职的工作状态的这段时间是最难的。本身年龄已经不小,不做这一行的同学大都生活富足了,我们才刚刚进入一个待遇很低的职业,如果不能确认自己真的有实力继续从事科研,即使有这个爱好,有这个理想,也不敢、不自信或者不能坚持下去。青年基金的作用就在这里,它起码大致上肯定了你还属于青年研究群体中前面20%,肯定了你的学术思路起码在现在的国内群体里面还不算落伍,肯定了你笔头的能力至少可以保证以后还可以写标书拿到经费。在当时,我非常需要这样的肯定。我也相信,很多刚刚入行的年青人,也需要。 至于王老师提到的中间走人,课题没人管的问题,其实也不是太大的问题。一般而言,所在课题组会接手完成后面的工作。实在不行,还可以申请撤销。我不太清楚这个比例有多大,但从我周边的状况看,是极少数的。不是说青年基金就是完美无缺,但是应该可以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调整,来规避诸如此类问题。
个人分类: 随笔|3743 次阅读|13 个评论
大学毕业去基层,谁给我明天
Ecosinic 2011-1-21 14:21
大学毕业去基层,谁给我明天 先讲个例子。我们大学毕业时,有很多人下了基层。甚至基层到了人民公社。我的一个同学毕业时很听话地往下走,相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如是就到了公社农技站。在某段时间内他们靠卖种子化肥还是风光了一会,随后,自己的工资靠卖化肥来挣,再后来,化肥种子都没有卖的机会了,只好自谋职业。至于现在在干什么,我们一帮没有下基层都说不清楚,也无法想象他的生活状态,他不与大学的同学联系,我们也不好去打扰。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他的生活压力一定不小,思想上的变化我们肯定也跟不上。 有人可能说,时代在变,那些没有跟上变化的人只能呆在原地;我想说的也是这样,时代变化太快,我们大多数人是跟不上变化的。很多时候,我们一腔热血冲了出去,结果却被变化的时代抛弃。 今年,又有几百万大学生毕业,我希望这些有知识的年青人能够有个好前途,能够报答家人对其二十几年的辛苦付出。但现实就是这样,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好的工作,或者马上找到工作。走向基层的号召肯定少不了,但我更希望,国家在号召他们走向基层时能够许给他们一个好的未来,让我们大家都看到希望。 我曾经也希望我的学生去基层,但我现在更希望他们在城市发展。因为城市里再差的工作,其物质生活水平也高于农村。实际上不用我说,大学生们也知道,真的去了基层,未来就交给了上帝。
个人分类: 杂谈|2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修理计算机想到科研及其它
热度 3 wangxh 2011-1-20 20:42
我们实验室的计算机一直是由俺来维护,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表现出惰态,希望年青人——研究生或青年教工来顶替。最近出现的两个计算机修理方面的小问题,让俺想到了与“科研”相关的两个问题。 俺硕士导师家里的电脑出问题了——这台电脑是2005年俺亲自配置的,当时是非常先进的。现在看来虽然有些过时,但使用绝对不应该成问题。一群年青人就开始修理它!结果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电脑公司的“专家”等等统统上阵比划一番,结果都败下阵来。最后实在没招儿,把2010年上半年研究生新配置的一台新电脑换上,可还是不干活——老师在家里使用电脑最多的项目——上网就是不能解决。【不要怀疑,修理电脑的常规手段他们肯定都会!俺还在北京电话遥控过修理,但仍未奏效】回大连给研二的研究生开题时,见缝插针修理一下。俺的方法很简单: 只要硬件未坏,电脑一定没问题——当初好用现在一定好用! 结果半个小时不到搞定!【不过俺离开大连回北京时还不知道是否好用,后来学生电话告诉我好用了】 第二台也是俺硕士导师办公室里的,也是动用了许多力量,甚至网络中心的专家都来了。老人家今天告诉我(几乎是绝望地):“不行就专门搞一台上网的,不用太好的,只要能上网、收发邮件即可!”俺对老人家说,我先看看,实在不行再说。结果俺不到2分钟解决问题:先让系统自己修理,结果显示 DNS配置 有问题,检查之发现一个是“8”的数字填成了“6”——就这么简单,哦了!老师问“他们为什么没有发现?”【俺老师总是这样问一些特别考验俺智商和促进技术水平增长的问题】答曰:他们掌握的是制造高射炮技术,但您的问题是蚊子骚扰。高射炮打蚊子,不但浪费,而且许多情况下根本不能解决问题。电脑维修,修理当然重要,但前提是正确地诊断病因,如果方向错误,再高明的药也治不好病的。 我相信现在的年青人的电脑知识与水平远远在倔人之上,更甭说电脑专家了。但诊断不但需要知识与技术,更需要经验与感悟。搞科研同样如此,在导师的指导下、在课题组的小环境中,做出一点非常前沿的成果或发表顶级论文完全是可能的,但绝对不能说科研水平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因为还包括科学素养。同样的道理,如果仅凭一两篇顶级杂志的论文就给予教授或博导的头衔,乍一看挺荣光,但实际上是对年青人的“损坏”——揠苗助长。 也许有人不赞成俺的观点,那么请问:为什么现在教育出来的学生水平越来越低呢?【请不要仅从发表论文来判断,也不要仅从名校来判断】高校教师的“水平”可是在猛增呀——许多学校不是博士几乎不能上讲台了!无论教授或博士如何增长,高校教师总体水平(包括道德水平与科学素养)在大幅度下滑是不争的事实!
个人分类: 科研|3848 次阅读|4 个评论
突尼斯骚乱与大学生不能就业有关
热度 1 Ecosinic 2011-1-17 00:15
突尼斯算是乱了。 印象中突尼斯是个不错的国家,小孩在16岁以前所受的教育都免费,年青人三分之一是大学毕业,在第三世界中非常之高,所以,有时我想如果有中国人和中国妈妈在突尼斯,小孩在16岁时怎么都得混个大学毕业,第一因为免费,第二因为容易。突尼斯经济最近这些年也很不错,在2008年人均GDP为3313美元(世界排名94),2009年人均GDP约为3818美元。2009年7月突尼斯人口估计为10,486,339人。故其经济总量也不算少。由于其经济发展不错,总统竟然连任23年。前几年还全民公决总统继续当下去。 不过,以上这些算是走到头了。 为什么,失业率太高,而其中大学生失业更高。每年近8万大学生毕业,竟然有三分之二的找不到工作。所以,就有大学生摆地摊,而摆地摊的家伙什被城管收走后,就只有自焚了。 大学生自焚在哪个国家都不是件小事,突尼斯当然不会例外。以该失业大学生自焚为引子,全国发生了有史以来的大骚乱。当了二十多年总统的人只好跑得不知所踪。人民举着“要面包,不要总统”的牌子上街了。 2009年某月某日,本人在此发“大学生就业是个政治问题”一文,当时只是想讲讲中国的问题,没曾想在国外也是如此。 中国每年有600万左右的大学生,如果他们不能好好就业,而成为蚁族、鼠族的又太多,麻烦肯定不小。
个人分类: 杂谈|3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识越多越反动!看《找油的哲学》有感
chrujun 2010-1-14 13:20
为什么会知识越多越反动? 为什么有的人会不自觉地当学阀学霸? 美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普拉特在《找油的哲学》一文中通过实例和数据给了我们答案! 由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将有限的现有知识随便推广和拓展,就会走向历史的反动,得到错误的结论。 在美国,那些头脑一片空白的愣头青拿着钻头到处乱钻,在学术权威们认定的贫油区找到了石油,发现了很多大油田。 不仅仅是找石油有这种现象,在其它领域也是如此。 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年青人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主力军,而老年人往往是科技进步的绊脚石。 因为年青人头脑中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他们敢想敢干,往往能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而老年人由于受到原有知识的束缚,往往对未知世界失去了激情和兴趣,或是用旧知识来理解新世界。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宽容非常重要。对年青人的异想天开,不仅要大胆鼓励他们去干,而且要让他们有尝试的机会和条件。 找 油 的 哲 学 华莱士 E 普拉特 华莱士 E 普拉特是美国石油地质学家。 1885 年出生于堪萨斯,卒于 1981 年,在世 96 年。他 1909 年毕业于堪萨斯大学,后来,在美国石油工业逐渐强大,世界石油工业日益发展的过程中,他曾在美国许多石油公司和油区工作过,他一生的阅历是很丰富的,不仅熟悉美国许多油田的发展过程,也熟悉世界其他国家不少油区的发展过程,几平所有勘探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他都亲自经历了,所以美国人称他为历尽沧桑的老人。他这篇文章予 1952 年发表在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杂志上,距今已 31 年,当时他 67 岁, 1982 年为纪念这位地质学家又发表了这篇文章。 提 要 美国这个国家拥有的全部石油资源,放到整个地球上去看那是微乎其微的,但国内油田采出的石油,却相当予以往全世界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二。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胜利,似乎可以归功于美国人找油技艺的高明。但是,这些地质家却并不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而找油技艺的高低恰恰是来源于这些人的学问大小。这个国家现在已找到了如此丰富的石油资源,这是出乎石油地质学家意料之外的。相反,在以往的历史中,一些学问很大的权威人士,也总是没有预料到这么丰富的石油资源,任何人也没有象地质学家这样对我们的巨大发现目瞪口呆的了。事实上,高超的勘探技艺并不是美国能够发现石油并使全国石油资源富足起来的唯一因素,甚至连重要因素也谈不上。 要卓有成效地发现石油,有许多使人可怕的障碍,这并不是说缺乏什么精湛的勘探技术方法,而是那些很有素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思想上的极端保守,在认识上对未知世界的重大意义并不觉察或者根本没有洞察能力,事业心不强,这些都是世界石油勘探事业取得成功的极大的障碍。这样分析,到头来真正找到石油的地方还是在我们的脑海里 。美国已经找到了数量惊人的油田,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石油资源得天独厚,而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和政治气候使人们享有充分的自由去献身于找油事业。 正 文 我是一个长期从事找油事业的地质学家,亲自阅历了四十年来高效勘探技术的惊人发展,这些技术以地质科学为基础,并且从二十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得到地球物理学的极大帮助。 我分享了成绩辉煌的地质事业的喜悦。我们已远远跨越了我开始从事石油地质工作时所能预见达到的最高峰。然而,我的经验使我确信,再完善的勘探技术也不足以完成全球的找油任务。还有一些严重妨碍找油事业成功的东西,单纯依靠勘探技术的完善,既不能推动,更不能克服。这些东西是根本性的,在我们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而且许多国家由于其本身的制度而更趋严重这些东西是以什么面貌和方式挫败找油者的锐气的呢 ? 从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两个实例中就可以一目了然。我简要地谈谈这两件事。 1920 年 5 月,美国累计产油只不过 50 亿桶 (7 亿多吨 ) 的时候,美国地质调查所很有才华非常受人尊敬的总地质师戴维 怀特 (David White) 曾经预言说: 由于储量枯蝎,美国石油产量的高峰很快就会一掠而过,可能五年,也可能三年 。他还说,年产量似平不能超过 4 . 5 亿桶 (6500 万吨 ) , 如果我们一意孤行产太多的石油,那么预计美国地下蕴藏的 70 亿桶可采石油将在 18 年内开采殆尽 。 今天,到了这一预言发表 30 年后的时候,我们却正在以大致高于戴维 怀特当时预测的最高产量五倍的速度开采石油,并且,在此期间,我们总计采出的石油也恰好比戴维 怀特预测的地下蕴藏的石油可采总储量大五倍。现在我们手头还拥有的证实储量也比他在 1920 年预测的剩余资源大四倍,更不必说还有我们不得而知的那些尚未发现的大量新资源。 因此,回顾起来,戴维 . 怀特的预言显然已悲现到荒谬的地步。他坚信美国几乎没有什么石油了,他的观点是他对石油分布认识的反映,他对这门学科是很精通的。当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同意他的意见。到 1921 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他本人,以及美国地质调查所内他的同事,联合在一起又一次对美国剩余石油资源作了类似的悲观估计。 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发生,有时我们的认识,再加上如琢如磨地精心研究,提出了决策性的判断,确信某个地区没有石油资源,但后来,就在那里却成了重要的石油产地。这里所说第二个实例就是这种情况。 世界著名的中东科威特的特大油田,在 1937 年被发现之前的十五年的漫长时期内,世界上许多大石油公司,包括三家最大的英国、荷兰和美国石油公司,都看不上眼,不值得理睬,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勘探。但是一经勘探,便立刻发现了一个大油田,而且是比以往发现的任何油田都大的特大油田。换句话说,在全球广泛研究地壳石油分布,蓬勃开展全球石油勘探九十年之后,在钻井未证实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油田之前,找油事业的最有才智的能手,他没有认识到这个特大油田的存在,尤其错误的是,他们认定那里一点石油也没有 ! 为什么我们这样完全错误地判断含油岩层的潜力呢 ? 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错误,不是由于不熟悉这个地区的石油分布情况而引起的。谈到中东,几百年以来,已因油苗很多而闻名于世。科威特就也因油苗丰富而沾沾自喜。邻国伊朗一批大油田已经产油 20 多年了。更为甚者,正是那一家断然否定科威特有什么勘探价值的一家大公司,开发掌管着伊朗的油田。另外两家公司多年以来开发着科威特彼岸的伊拉克的大油田。 这些公司比任何人都更了解中东的石油,一批世界上最优秀的地质学家掌握在他们手中。他们完成了专门的研究,长期对中东石油分布做了艰苦的地质调查。他们阻拦开发科威特的石油,不是因为感到自己对那里的石油分布的知识不足,难以正确判断卷入的风险有多大。而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具有在中东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广泛调查的资料,使他们断然相信,科威特不可能成功。一言以蔽之,就是 阿拉伯没有石油 。 这三家世界上名望最大的石油公司,先入为主,自以为了如指掌,错过了勘探科威特石油的机会。但是,没有过几个年头,就发现了特大的油田。当时另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对中东石油情况知之甚少,却主动要求在科威特得到石油勘探的特许权。这个小小的公司敢于到科威特去钻探石油,正是因为它并不知道还有一番 阿拉伯没有石油 的道理。 在我讲完这段故事之前,回过头来,我还要讲一段故事给你们听。那个敢于在科威特承担勘探的小公司,十年之后,竟然成了世界石油生产的巨头之一,这就是海湾石油公司。在同一时期,海湾石油公司还在波斯湾境内邻近的巴林岛上的迅速钻探, 1932 年发现了大油田。这个大油田的发现使任何人都不言而喻:阿拉伯终究是有石油了。历史是无情的;世界石油公司三巨头之中,那个前几年还唾弃科威特勘探特许权的那一家公司,现在又悄悄地挤进了这个大油田,终于在 1934 年又与海湾石油公司携起手来分享了科威特勘探特许权的一半。 如果我们能自我解嘲地认为,我们在科威特的教训,仅仅是判断认识的一个偶尔出现的错误,仅仅是脱离了我们一往无前的正确无误的轨道的个别行动,这对于我们这一批地质学家和石油探索者来说,那倒是值得欣慰的。但是,我们必须摒弃这种欣慰。如果我们来揭揭自己的老底,我们就会一眼看出,科威特之事仅仅是我们一大堆类似的错误判断中的又一个例证而已。而且,这些错误对我们的第一流权威人士来讲,是屡见不鲜的。 此刻我们讲述的几个故事,都说明人们的精神状态可成为探索石油的不可克服的阻力。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很有素养的科学家的保守思想。前面已经谈到,其特点是到处可悲地阻碍了真理的探索,阻碍了石油调查事业的发展。 戴维 怀特是个保守主义者,他在尽人皆知的事实中作茧自缚,不敢越过雷池一步。从石油工业诞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漫长时期,这位科学家总是低估了美国石油资源的潜力。我们的许多第一权威,他们的那种几乎没有什么剩余石油资源可找的思想,一直阻碍着探索石油的事业。人们如果不相信,能找到更多的石油,他们根本不会去钻探石油的。 第二个故事说明了一种也许更加有害的习惯思想 。约瑟夫 波格,此人在目前尚未发现的石油储量计算的论证中特别突出地表现出了这个不寻常的特性。他说,我们对一个油田是有所知的,可是这些很局限的了解,经常使我们不单纯是去做某种渲染,而且实际上去把同一油田中我们还不知道的事情混为一谈。例如,我们有了一点点关于已证实储量的知识,我们就不能用任何一种其它的标准来计算我们的总资源量。 如果我们已知的东西是很少的,那它的未知的东西也一定是很少的。 用我们已经学到的东西去代替我们还必须去学习的东西,有时会使其蒙上一层人为的阴影,使其难以分辨,迫使我们视而不见。 那些在找油技术上有学识、有经验的人,对于这种来自一得之见的盲动似乎并不敏感。一个石油探索者,必须根据他对事实的观察而行事,即就是根据他对自己勘探地区石油分布的了解而行事,但是,找油的人几乎绝不可能知道他们所碰到的所有情况,即地壳某一部分未勘探或尚未完全勘探的地下深处的实际情况。对他们来说,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悬殊特别之大。他必须经常警惕他不知道的潜在的东西。他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不知道的东西,可能已成为他的问题。在我们对一个地区的认识不完全时,我们却自认为足够完全,就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把实际上有油的地方,说成是没有油的地方。这样,我们便会根据对事实的不够充分的了解得出 阿拉伯没有石油 的结论来的。 历史证明,我们这些探索石抽的人们,在预测地壳中蕴藏的油气资源时,总是畏缩不前的。我们总是太保守了。但是,尽管我们的错误数不胜数,我们还是在美国找到了远远比我们的石油知识期望找到的多得多的石油。自从 1920 年以来,我们已经发现比戴维 怀特估计多九倍的剩余石油总资源,并且我们也明明知道,还有大量的新油田将陆续被发现。我们美国已经采出了有史以来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二。这意味着美国以往的原油产量,以有利于含油的单位面积计算相当于世界其余地区十倍。 我们长期听人议论纷纷,认为我们美国找油速度和产油能力比世界其它地区强得多,因为我们的石油资源异常丰富。但时止今日,已真相大白,世界其它地方的油气资源比我们现存资源,要更富足更多。 那么,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生产比世界上其他地方多得多的石油呢 ? 而不是怎么样克服或避免上述人类找油之路上的精神阻力呢 ? 从石油工业兴起之日开始,美国的石油勘探和开发,是由千百个独立自主的公司,成千上万的单干户苦心经营的。每个找油的人都是我行我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认为哪里能找到油,就到哪里去打井,如果他一旦有了发现,就将获得与他对社会的贡献大小相应的报酬,这个信念鼓舞着每一个人不懈地勘探。 在这种气氛中,美国钻成了成千上万的,甚至超过百万口以上的石油探井。这一大批井中有成千上万的井是钻在所有的人都认为是贫油的地方,唯独在这里钻探的人,才认为是有油的。这样一来,年复一年,贫油区的探井一个又一个地不断发现大油田。将探井遍布美国大陆,这就是我们找到石油之谜。用这种方法,使得我们发现了多得连任何人做梦都想象不到的大批油田。 在这种气氛中,同样,在石油探索者道路上设置的种种精神障碍,也就云消雾散了。很有素养的科学家的保守主义,被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不受 一点知识 束缚的找油者的实际行动所冲破了。如果有一个人只要说一声阿拉伯 ( 或者西德克萨斯 ) 没有石油,那么另一个人便会毫不迟疑地立即去钻一口井,瞧瞧是不是真的,而且他常常也就找到了石油。 我国的社会政治环境,使每个公民钻探石油的自由权,找油成功得到慷慨报酬的保证,都在增强这就是在找油上取得更大成就的关键所在,远比完善勘探技术更重要。有些其他国家的公民也享有这种优越性。世界其他地区石油调查活动相对较少,大部分只是因为他们不富足。找油是单干户和大公司共同担负的任务,任何一个活动不适当,都会使找油工作半途而废。 找油单干户的品德标志是:有信心,坚韧不拔,富于冒险精神,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他有见识,并受过找油技术的训练,那就更好了。如果他的知识不使他过分保守,或者他对事实搞不清,那也会对许多事情的判断模棱两可。如果他的知识使他盲目对待未知的东西,那他就几乎不会有什么发现。 富于想象力,这是一个成功的找油者不可缺少的东西。莱沃森曾经说过井完钻之前,未发现的油气田充其量也只是作为一种思想存在于地质学家的脑海里,如果说新油田的形成,首先是在地质学家或找油者的脑海里,那么它的发现当然必须有待于我们智慧的形象化,即我们的想象力。 归根到底, 首先找到石油的地方是在人们的脑海里 。未发现的石油仅是作为一种想法存在于某些找油者的脑海里。如果没有人相信有更多的石油有待去寻找,将不会有更多的油田被发现。但只要有一个找油者保持还有新油田有待发现的想象,有勘探自由,并受到勘探的鼓励,新油田就有可能继续被发现。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906 次阅读|10 个评论
科学网应以鼓励、支持、培养年青人积极进取的心态为已任
famingkuang 2009-8-18 15:21
我们现在的中国似乎又卷入了另一场怪圈中不能自拨浮夸风。这场浮夸风与上世纪的完全不同。 上个世纪的浮夸风是将正面的吹大,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最后只有砰的一声,前功尽弃。 现在的浮夸风,恰恰相反,是将反面的东西放大、放大、再放大,似乎我们这个国家已经一无是处了,这个很危险,如果继续这样下来,年青人就不能正确的认识这个社会了。 而我们科学网上的科学大师们太喜欢发牢骚,虽然是在 做着有益于社会的事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其本意是好的,但在当前大伙一窝蜂的都在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的情况下,给年青人的是个什么印象呢?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最后汇成一种结论我们这个国家已经一无是处了、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真的有这么严重吗?我看那未必,我们国家主流是好的,这是最重要的,但为什么大家都看不到呢?只看到了不好的一面呢?为什么就不能公正的对待自己的国家呢? 一个人在成长中会出这个、那个问题,这是成长的烦恼,谁也无法改变。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也是一样,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成长中的国家,出现这个那个问题并不奇怪,只要我们能够正确的勇敢的面对它,就一定能够走出成长的烦恼,从而真正的成长起来。 我们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们,最喜欢用美国来跟我们的国家做比较,这是非常不公正而且很危险的。 美国是个发展很成熟了的国家,它在许多年前也肯定遇到过我们今天所碰到的问题,它不可能从一建立起国家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可是我们都没有看到,我们只看到了它光鲜的一面。所以我们不要轻易的拿我们的国家与现在的美国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只会越比较,我们就会越没有信心。 如果一定要比较,我们只能跟自己比较,如果我们比过去做得好了,那我们就已经进步了,这就是成绩,这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 我们国家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为什么我们还不满足?为什么要那么苛刻的要求呢? 腐败不是现在我们国家的主流,它只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绊脚石,不要过分夸大它的负面效应,我们过分夸大了它的破坏性,只会让我们的年青一代看不到社会的真象,对我们这个社会完全失去信心,它的破坏力甚至比腐败本身给社会造成的伤害更大。 教育孩子尚且需要九句的表扬才加一句的批评,为什么我们却只听到对国家的一面的批评声呢? 我们应该醒悟了,不要再一味的批评国家了,我们也要学会表扬一下我们的国家,让年轻的一代看到一个成长中真实的中国。 我相信科学网上的大师们都是爱国的,但要学会做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牢骚太多不但对兴国无益,而且只会加速亡国。毁了青年等于毁了国家!
个人分类: 反思|1763 次阅读|2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