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人聪明吗?——也谈中国人的聪明
热度 4 qyu111 2011-12-4 21:15
刚刚读了饶毅的博文“中国人聪明吗”? 饶毅的胆子也真大,敢冒得罪“中国人民”的风险,下结论说:“中国盛产人际关系自如的小聪明、出产学习模仿能手的中聪明、缺乏带来国家和人类进步的大聪明。”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容易引起争议的题目。 饶毅说的三个聪明是不错的,但是把聪明按大、中、小排序好像有点缺乏科学性,特别是缺乏生物科学性。 我是一个学生物的,所有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从人的生物性说起就比较好理解。 从生物和进化的角度来说,中国人不是不聪明,也不是小聪明、中聪明、甚至不是大聪明,而是“超”聪明!“雷”聪明! 知道“Bell Curve” 吗?对人来说,Bell Curve 的一头是傻子,一头是天才。中国人在中间。 中国人的聪明就在这“中”字,在“中庸”。不然,怎么叫“中”国人呢?! 枪打出头鸟,风折露头梢。太弱者固然在竞争中要被淘汰,太强者也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犹太人聪明吧?大概一半以上的诺贝尔奖得主是犹太人;美国的私有财产估计也是一半以上在犹太人手中;中国人在美国的老板几乎都是犹太人。按饶毅的说法,犹太人应该是“大大的聪明”。可是犹太人曾几乎被灭种,无立足之地。 记得文革期间的“逍遥派”吧?那是在动乱中如鱼得水,生存的最好的一种人。 还是中间的好,还是中庸者聪明! 物种万千,什么是好种?在地球这个星球上最能生存繁衍的就是好种! 要排聪明人的名次? 中国人第一!印度人第二。
365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得双向的互相妥协之道,才是真得中庸之道
周可真 2011-11-23 22:43
所谓中庸思维,是指思考矛盾问题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面对某个系统中互相对立、互相冲突的各种因素或各个方面,不是偏向和偏执于其中任何一方,而是以公允、中立的态度看待互相对立、互相冲突的各个方面,努力找寻各方可以互相协调而达致和谐统一的平衡点,把握支配各方互相协调运动的平衡规律,并遵循这个规律来思考现实的矛盾冲突,设计使其矛盾各方达到互相协调从而实现其和谐统一的解决方案。 中庸思维所掌握的平衡规律,不是绝对均等而对峙不动的僵持关系,而是互相对立、互相冲突的诸方之间适度的从而是有限的斗争关系,这种斗争不至于造成对立与冲突诸方无法相互共存于同一个统一体中,亦即不会导致它们共处于其中的统一体的破裂。因此,中庸思维虽然反对“你死我活”的斗争,但决不是反对和摒弃任何方式的斗争,而是也仅仅是要求讲究和掌握斗争的艺术。所谓中庸之道,就是斗争的一种艺术,这种斗争艺术是一切要求和平共处以图彼此共生共荣的人们所应当和必须学习和掌握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儒家讲中庸之道,主张“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家同样也讲中庸之道,因此,也不仅是儒家主张“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对那种屡教不改而又足可导致社会共同体失去稳定以至于有瓦解危险的悖礼乱常行为加以“兴武”的斗争,道家对于那种“损不足而奉有余”而足以导致社会共同体失去平衡的违逆“天之道”的行为,也主张顺应“天之道”而采取“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斗争,只不过儒家是站在政府或统治者的立场上,为维持其统治秩序体系的稳定而反对悖礼乱常行为,其“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的斗争是统治者施加于悖礼乱常的百姓,而道家是站在百姓或被统治者的立场上,为维护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的自然生活体系的稳定而反对“乱之首”的“礼”和从属和服务于“礼”的“仁义”以及统治者所实行的这种礼义道德教化。 我们完全不必也不应该纠缠于儒家和道家的具体立场和为其竭力加以维护的社会共同体各自具有怎样的具体内容与结构形式,更不应该因其维护这些早就过时的社会共同体而否定其思维方式的合理性与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社会共同体的具体内容与结构形式是历史性的东西,必然是随历史的变化和进化而变化和进化的,但是,任何一个社会共同体要追求其可持续的发展,都必须首先自我保持其共同体的内在结构的相对稳定,而造成和维持这种相对稳定的规律必是平衡规律,生活在其共同体中的人们必须遵循平衡规律,以中庸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处理他们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关系与矛盾冲突,如此才有可能使他们的关系达到互相协调以至于和谐统一。一个国家的社会共同体是如此,整个国际社会共同体也是如此。 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今人类世界,追求人类社会可持续的发展早已成为全球共识,从这种共识出发,世界各国都应该致力于构建一个符合平衡规律的全球体系,为此必须学习和掌握平衡规律,学会中庸思维,以中庸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处理国际关系。但是,目前现实世界的格局却依然是“损不足而奉有余”的传统“人之道”盛行,致使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不足”与“有余”两极分化现象依然很严重,由此导致种种矛盾冲突,面对这些国际冲突,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今世界“有余”者所思考的不是怎样“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仍然是怎样“损不足而奉有余”以自利其国,以这种或偏或倚的片面思维方式或极端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处理国际关系,则不仅一个符合平衡规律的全球体系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来,而且已然很不稳定的世界体系必将变得更加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坚持以中庸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处理国际关系,以谋求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其意义主要不在于自利,而在于以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世界,努力以中国固有的中庸思维来改变西方传统的好走极端的片面思维方式。中庸思维方式的核心观念是追求人类共生共荣的和谐生活,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观,把这种文化价值观推向世界,这无疑有利于促进符合平衡规律的全球体系的建立。 但是,另一方面,当中国政府在致力于让中国的中庸思维及其价值观走向世界的时候,也得坚持用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来思考、评判和处理国内的社会关系,特别是贫富关系与官民关系。当今中国社会最突出也最严重的问题莫过于贫富分化严重和官民关系紧张。在贫富两极之间,至少在经济财力上贫是“不足”一方,富是“有余”一方;而在官民两极之间,至少在政治权力上民是“不足”一方,官是“有余”一方。面对贫富分化严重和官民关系紧张的现实社会矛盾,我们的执政党和政府是像国际社会中的美国那样出于自利而思考怎样“损不足而奉有余”,还是按照平衡规律来思考怎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呢?我们常常批评美国在国际社会中好行“双重标准”,然而我们的政府在处理国内外关系时似乎也好行“双重标准”,即对外原则与对内原则很不一致:在国际上往往是站在“不足”者的立场上而要求“损有余而补不足”;在国内则往往是站在“有余”者的立场上而要求“损不足而奉有余”,在政治上尤其是如此——例如,“不足”者原本就缺乏政治权力,他们有怨情要渲泄,有冤屈要上诉,但政府对渲泄怨情者则常以“河蟹”相待,对上诉冤屈者则常视之为“精神不正常”而“对症下药”。至于屡见不鲜的强制民居拆迁的政府行为,更是赫裸裸的背离平衡规律而“损不足”的极端行为;而在许多下岗职工只能享受二三百元下岗补贴的同时,那些属于国有企业的大型国企的老总却要拿几千万的年薪,这更是彻头彻尾的“损不足而奉有余”的逆天行为。我们的政府为什么不采用在国际上惯用的中庸思维来思考和处理国内的这些矛盾呢?在国内外好行“双重标准”的做法到底还要坚持多久才肯罢手呢?中国政府在国际上可以经常向美国妥协,为什么在国内不可以经常向作为国家主人的老百姓妥协,而总是单方面地要求老百姓向政府和政府官员妥协呢?一个稳定而和谐的社会共同体,必要靠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之间双向的互相妥协才能得以维持不坠;一个稳定而和谐的国家,必要靠这个国家的官民之间双向的互相妥协才能得以巩固不塌。一个符合平衡规律的系统的稳定状态,就是通过这种双向的互相妥协运动来现实的。得双向的互相妥协之道,才是真得中庸之道。
个人分类: 传统文化|3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庸》小悟
热度 1 Jacking 2011-6-2 23:20
花了两个月的睡前时间,把《中庸》看完了。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本认真阅读的国学经典。朱熹说过,读“四书”应该最后读《中庸》,而为第一本就拿起了《中庸》,实在惭愧,连这最基本的国学常识都未曾听闻。 《中庸》道之高远,并不是我一个“国学盲”所能领悟的。如果说《中庸》所述的道理犹如大海一样宽广的话,那么我便是一个在海边捡贝壳的小孩了,而且是一个充满好奇而又缺乏欣赏能力的小孩。 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开遍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一个被现代人所忽略的重要道理——人性是需要修炼。“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我们应该做的是“率性”,如果你修炼到了一定境界之后,便可以开始教养别人,进入“修道”境界了。作为平民百姓的我们,还是重点看看何为“率性”吧。 “率性”,统率并规范人的自然本性也。人的本性是复杂的,既有美丽善良的一面,也有黑暗丑陋的一面。面对复杂的人性,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统率它,去规范它。统率自己的本性,就好像栽培一株盆栽,如果你任其自然发展,显然是难以将它培养长成一株具有观赏价值的盆景,说不定还会变成一盆杂草丛生的废品;而如果我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和采用一定的裁剪方法,对它加以精心修剪,这样它才有可能从一株盆栽变成一件盆景。对于人,对于我们自己,同样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让自己骨子里的各种本性肆意发展,那么我们也就失去了成为“盆景”的机会了。 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和什么样的手段来“修剪”自己,修炼自己呢?《中庸》里面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修炼方法,既有如时中,大知,达孝,至诚等等这样的修炼标准,也有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三达德(知、仁、勇),慎独,不远,素位,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修炼方法。如果能按照以上标准和方法进行修炼,并且持之以恒的话,那就能获得“君子”的荣誉称号。如果能修炼到最高境界,那就能获得“圣人”的最高荣誉称号。 不过,正如“君子而时中”所言,君子的标准是有时间和空间概念的,不同时代,不是国度,所用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古人的话虽有道理,但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话了,能否用于当代,标准是否合适,方法是否得当,还是需要斟酌斟酌才行。 《中庸》里不惜大量篇幅阐述了“诚”的重要性,而这正是我们当代最缺乏的一种美德,是现代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反思的一点。而《中庸》里讲到了很多祭祀礼仪,宗庙之礼,这些在现代生后中可能就不实际了。此外,还有关于圣人的描述,已近乎神化了,对于无神论者,这一点也是难以接受的。总之,要慎思之,明辨之,然后才笃行之。 率性之道,只不过是《中庸》提出的第一个道理,也是以我现有水平所能理解的道理。而《中庸》并不仅仅是为了提出率性之道而作,高深之处必然还隐藏着更加高深的道理,望能有幸悟出其中一二。
个人分类: 人文历史|3630 次阅读|2 个评论
孔子谈成功之君子素其位而行
shuilinxi 2011-1-30 13:55
君子素其位而行—《中庸》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一个成功或将会成功的人在他当下的位置去做事,不羡慕他位置以外的。 富贵的时候,做富贵该做的事(达则兼济天下,自己富贵了,应该泽加于民);贫的时候,做贫该做的事(穷则独善其身,做好成功的准备);身在偏远地区,做偏远地区该做的事;患难的时候,做患难该做的事(发愤图强,修身修心,广结善缘,早日脱困)。 “道”存心中,并且时时处处实行之,作为一个成功或将会成功的人当然是没有不安然自得的啊。 身处上位的时候,不欺凌傲慢地对待处于下位的人。 身处下位的时候,不谄媚处于上位的人。 时刻端正自己的行为,不怨天尤人。 一个成功或将会成功的人时刻了解自己所处的位和时,根据位和时决定自己的策略,主导自己的命运。而那些成不了大器的人经常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结果经常使自己陷于凶险。 孔子说:“ 一个成功或将会成功的人 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这句话就是湖大自卑亭的来历,意指 一个成功或将会成功的人 做事要从基本的做起,踏踏实实才可能成功。 一个成功或将会成功的人 实行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最后一段,孔子指出,成功 或将会成功的人以及 富贵之人,家庭会出现祥瑞之气。 新春佳节之际,祝各位博友家庭都出现祥瑞之气!
个人分类: 人文|4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庸
xjs 2010-12-27 08:56
天道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民族主义的利害,看中国的立国之本
yue 2010-12-8 15:50
世界上没有好,没有坏,恰到好处就是好,恰到坏处就是坏。 例如,传统社会主义,就是世界上最坏的。 民族主义也是这样。 20世纪,就是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世纪。但是很不幸,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就是他们。 传统社会主义就是战争,因为列宁主张国内战争,主张世界战争,所以是不冤枉的。 民族主义就是战争,二战后,民族主义更厉害,不是带来许多战争吗? 更危险的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当然是战争。但是帝国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是民族主义,是纯粹的民族主义。只不过和一般的民族主义的区别在于,它是强大民族的民族主义。例如英国、德国。 现在对中国的现实威胁看,中国也必须反对民族主义。新疆和西藏的危险在哪?就在有些人的民族主义。 如果还看不透,就看台湾。台独的理论是什么?也是奇怪的民族主义。极端到什么地步了?首先他们要缔造一个新民族,他们认为台湾人是一个新民族。就和美国人一样。所以陈文茜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路径是解决民族主义。 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没有绝对的东西,没有什么是好的,只有中庸之道才是好的,应该作为中国的立国之本。 如果以中庸看,爱国主义是非对错如何?也应该分析。世界上谁敢否认山本五十六、东条英机不是爱国的呢?他们也是爱国的,但是他们是畜生。他们何以成为畜生?就在于极端的爱国主义。所以讲到爱国主义,必须是理性和平的爱国主义。 民主更是如此。现在西方反思民主的缺陷,认识到它是多数人的疯狂。DEMOCRACY就是DEMOCRAZY.希特勒上台是靠啤酒馆政变吗?不是。是靠了民主选举。台湾的陈水扁也是民主的宠儿。 因此真正的民主者,必须同时有反民主的一面,即走中庸之道。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2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经和现代科学
doniao 2010-12-6 21:47
易经是中国古代科学,是解释宇宙自然规律和了解为人处世道理的一部宝典。有人把易经拿去算命,是对易经本质的歪曲(感兴趣的网友可以看一下曾仕强先生在百家讲坛所作的系列讲座《易经的奥秘》)。易经解释自然规律的法宝就是阴阳学说,一阴一阳就能把宇宙解释清楚。易经强调阴阳协调则万物和谐,阴阳失调则滋生事端。以土壤和植物为例说明,土壤为阴,植物为阳,如果土壤能够给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则植物就能很好的生长,否则植物就会出现枯萎等症状。再比如,我们吃的热性食物为阳,凉性食物为阴。如果热性食物吃多了就会上火,而凉性食物吃多了则会胃痛和拉肚子等。现代科学则更喜欢用数据说明问题,利用成千上万个数据观察变量的变化趋势,通过数据发现规律,最后再解释现象。两种思路虽然途殊但在解释自然时有同归之妙。这也说明宇宙万物无独有偶。 易经里面另外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中庸思想。中庸在为人处世上的意思是不要走极端,说话不要说太绝,做事不要做过头,只有中才是合适的,坚持中庸才不会成为别为攻击和打击的对象。中庸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上的意思不要偏科、不要只具备一种技能和不要挑食。偏科的同学虽然某科成绩突出,但是其综合学习成绩并不好;只具备一种技能的人其综合能力不会很高,并且很容易被社会淘汰;挑食的人往往身体不是很好,体态会偏瘦(向减肥的人可以尝试一下)。自然中也无处不有中庸的体现。山太高则无生灵,太矮则受人类干扰严重,这两种山上都没有神仙;太旱的地方人烟稀少,雨水过多则水涝成灾,降水适宜的地方才是水草丰美的人类乐园。中代表的是合理、合适、和谐,它还有一层意思--代表复杂。风景优美的山有着复杂的生态系统,雪山和丘陵则生态系统比较单一;全才具备多学科知识,而偏才则往往只具有某一科的知识;大人物是谦虚之人,但都是头脑复杂、思想深邃和不易捉摸之人,愣头青则思想单一,大脑简单,做事莽撞。现代科学也证明,社会经济发展到中等程度会具有很强的活力和发展速度,同时也具有最复杂的社会现象,比如贫富悬殊;土壤水分在中等湿度时最有利于植物生长,但此时的空间分布也最复杂。 但是,易经的中并不是现代几何学所指的空间位置的中心,而是在黄金分割点(61.8%)附近。比如,土壤含水量(0-100%)在处于20%-30%之间时具有最大的空间变异,并且最利于植物生长;吃饭吃到7成或者八成饱时对身体最好。这个启发对我们为人处世和搞研究都有很大意义。 易经的奥秘奇大无穷,当我们的研究进入死角时,与其绞尽脑汁,不如翻翻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的留下的宝贵财产,或许会让我们柳暗花明,另辟蹊径。以上是我的一点拙见,刚刚接触易经,如有不周,敬请赐教。
个人分类: 科学狂想曲|5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钟摆(续1)
lvnaiji 2010-8-30 16:36
吕乃基 日前不经意间发了 钟摆 一文,受诸位网友评论的启发,还得有下文。 其一,发条。斯特劳斯的《原始思维》把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理解为两条并行而不是前后相续的线索,也就是并非原始人非理性而现代人理性,更不是理性是进步而非理性就是落后。原始思维本身兼具理性和非理性。自希腊开启理性之后,总体而言,西方文化在二者的张力之间前行,张力,为西方文化提供了动力。张力来自人的内心,因而也就是文化的动力在根本上来自于人。先是由希腊罗马古典时期的理性到中世纪的神秘和文艺复兴人和自然的解放。近代以降,钟摆突然加快了节奏。博主理解,就是近代兴起的科学为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钟摆拧紧了发条。科学的理性、客观、机械,以及由此激起人的反抗和非理性膨胀,在理性、规律、必然性和大工业的规训下(福柯),又回到理性的轨道,然后再一次反叛。由钟摆的加速,与近代以降人类文明的提速,二者的同步,耐人寻味。 理性与非理性,是存在于每一个人内心深处以及永恒的发条(类似的发条还有弗洛伊德所说的本能和对本能的克制,见 文明 是否应该满足本能? ),科学拧紧发条。 其二,如何理解中国的中庸?中国自古以来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理性,因而也就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非理性(和信仰),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没有走出原始。对中庸的强调(以及对本能的遏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去势。君不见阴盛阳衰随处可见,从足球到妻管严,再到《婚姻》保卫战中的三位男士。但一来违背事物发展的本性波浪式或螺旋式,二来失去了事物发展内在的动力必要的张力。 眼下,后现代科学正在粉墨登场,由此又会对钟摆产生什么影响,且听下回分解。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871 次阅读|1 个评论
左派、右派与中间派:真理到底在哪一派?
tianli99 2010-6-27 23:55
学术中讨论时观点难免有别,难免有派别之分,但在激烈的争论中到底是左派正确?还是右派正确?还是中间派更正确? 对此似乎很难说是那一派更正确。 但从孔子的中庸哲学中可以看出,中间派占正确的几率最大。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由这里可以看出中庸与真理相距不远。 孔子说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对走极端持反对态度,主张折中,也就是追求两个极端之间的和谐。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就预知中庸的难以实现,我们现在却还有多少人陷入走极端而不省悟呢?孔子了不起的地方恐怕就在这些地方吧。 孔子的观点对吗?谁能有个评判?
个人分类: 国学评论|73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医养生五观
ouczdm 2010-6-2 16:38
中医养生防病观点 《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 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防治观 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动静观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食疗观 民以食为天。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时谆谆告诫人们,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 笔者认为,中国中医研究的本质在于从整体的角度宏观的去分析人的生理机能作用的发挥,通过把握身体各部分的机体功能来解决不同疾病。在养生的角度上,更是强调一种心态对自身发展的作用,通过培养人生积极心态来改善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的自我防护能力。或许,心境如水、宠辱不惊的心态更是中医宣扬的养生真谛吧
个人分类: 百味杂谈|2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中学”之“中”
boxcar 2010-5-13 00:05
前两天我曾经写了篇论大学之大【1】,分析了一下大学为啥叫大学。看到大家对此文还挺感兴趣之后,我来了精神,就又在下面的评论区发了条预告,扬言要再写篇论中学之中的博文,也算是后继有文,于是,今天我便动手写一下这篇博文。 中学为啥叫中学?理由其实也有很多,最根本的是因为它处于小学和大学中间,学生论年龄论个头儿都是不大不小中不溜儿,所以叫中学生,中学生上学的学校自然也就叫中学了。这段似乎全是废话!但同时却也是无可置疑的大实话。 在我看来,中学的中,还可以有以下几层意思: 是中点的中,中学是一个人求学生涯的中间点,处在在顺利通过了孩童启蒙学习阶段(小学)之后、准备进入专业化学习(大学)之前。按照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如果我们不考虑在学龄前在学前班的抢跑式早教(口号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暂不考虑学业延伸到研究生阶段(再扩招也不是所有人都读研),现行体制的标准求学时间是16年,即6年小学+6年中学+4年大学。照这时间看,第8~9年时求学生涯的中点,而这个时间恰好是初中阶段;如果加上3年硕士和3年博士,总共22年,中点在11~12年,也恰好是高中阶段,所以说求学生涯的中点是中学是没有问题的。中学阶段起到了一个人学业的承接作用,接过了小学阶段的语文算术,开始更细致地分科学习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理科),以后会在这些课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延伸时,继续受更深更难的专业教育或应用性更强的职业教育。 是方言中用以表达好的意思的那个中。中学就是要好好学,学生若不好好学就是不中的,就要被老师批评,被家长责罚。 是考中的中。人在求学阶段,总有若干次比较重要的考试,这些考试当中最最重要的一次就是高中毕业的高考。每个高中生在高中三年的奋斗目标无疑都是考取自己心仪的大学,考上了,搁以前的话说就叫考中了,所以把中学叫成中学,也就是为了考中而学。高中阶段会为考中大学而学,初中阶段要为考上重点高中而学,目标端的是明确无比。 是中庸、中规中矩的中。中学阶段,中学生的学习切忌偏科,要很好地保持分数的基本平衡,在中考、高考这类重要考试中才不至于吃亏,所以不妨保持一个比较中庸的状态。更何况中学生们处在叛逆心理比较强的年龄段,如果教育上不中庸一点儿,搞得太偏激,就会让孩子们的性格变得很偏狭,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 正常套路的解说告一段落,下面再用咱比较拿手的拆字和撷英来分析一下: 从字形上看,中是口的中间加了一竖,这很像我们把食指竖在嘴的前面所做的那个动作嘘,别出声。在中学里,大部分时候学生还真处在这种静悄悄的状态(至少20来年前我上中学时是这样),学生们被要求不能随便说话,在静默的条件下学习。其实,这一竖也很不简单,不但位置很正,而且划出来也是顶天立地的,甚至有几分说一不二的架势,但,这种说一不二的信心和态度是由谁向谁表达的了,是校长要求教师和学生呢?是老师要求学生呢?还是学生要求家长呢?还是嘴里说出来的只能是一个声音、写出来的就一个标准答案? 从发音上看,中和种发音相近。真希望孩子们在青春年少之时,被种下知识的种子,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日后终有收获。中还和重有相近的发音,这个很好理解,看看中学生们背后重重的书包就明白了,中学生的负担甚至比大学生还重,几乎把中学搞成了重学。 ~~~~~~~~~~~~~~~~~~~~~~~~~~~~~~~~~~~~~~~~~~~~~ 参考: 【1】吕喆:论大学之大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1314 本文修改后在《教育界》杂志上作为卷首语发表。
个人分类: 教育|5830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中庸:“庸”的意义
热度 1 qyu111 2010-4-30 19:11
今天打开电视看到母校复旦大学的 历史系 教授 钱文忠 先生在百家论坛节目里讲三字经,讲到我所喜欢的两个字中庸,便坐下来听了听。 钱 先生口才幽默,表情丰富,是个讲才。讲到中庸的中不偏,庸不易,解释中不偏为保持中性,不偏颇,不走极端。大家都好理解。再解释庸不易时就有一点闪烁其词和模棱两可,说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另一种是永远不变,永恒。 钱 教授说后一种解释比较安全,中庸就是永远不走极端。这话听下来感觉是 钱 教授要不对生物学不是很了解,不知道生物的最佳种型就是庸型;要不就是另有隐情,不想鼓励崇尚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国人做庸人。 庸型,也就是常态型,也叫野生型,英文叫 wild-type ,也就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型。其它的都是非常态型,或叫变种( mutant )。拿人这种动物来说就是天才和傻瓜都是非常态型,容易出问题。古今中外有许多智力天才(艺术家和科学家)最后成为精神病患者,也有许多体力天才(运动员)残疾和早逝,都是这个道理。 90 %正态分布的普通老百姓才是常态型,也就是庸型,活的健康,活的长寿。 三字经是教人如何做人行事的学问。中庸就是教人行事要中,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偏不颇、不走极端;生活要庸,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不要上窜下跳、喜怒无常、食色不律。如果理解了庸的生物学意义,就明白三字经里的庸不易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取向,就是永远保持平常心态,过普普通通老百姓的生活。 再说这个庸字。我们从小的教育都是把庸当作一个贬义词,以为庸是三字经中的糟粕。庸俗、庸人几乎就是骂人的话。在我学习了生物学之后,才明白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睿智,早在千百年前就把人、社会和世界洞察的一清二楚。我们后来的科学只是不断的在证明先人哲学的伟大和正确。 钱 教授说把庸不易解释成永恒不变比较安全,用心良苦,大概也是觉得庸俗不是一个值得提倡的词吧。教人普通和庸俗恐怕很难为国人所接受。其实这个庸字很值得社会学家和科学家去探索和研究。它是一个社会和国家和谐稳定的根本元素。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根基就是这个庸众。这个根基庸了,社会精英才能在这个平稳的舞台尽情发挥。庸民搭台,精英唱戏,才是一幅乐融融的图画。
个人分类: 未分类|9295 次阅读|8 个评论
请把那份情永远地传下去!【轉】
jiangjinsong 2009-12-12 21:58
真正的成功指标 我们常以薪资多寡、汽车大小,作为判断成功与否的准则,却不知服务质量、人际关系,才是真正的成功指标。     马丁.路德.金恩二世 我和太太、两岁大的女儿,被困在奥瑞冈州红河谷露营地,那地方远离尘世、冰天雪地,我们的车子却故障了、动弹不得。 我们原本是要庆祝我完成第二年的主治医师训练课程,所以出外旅行,不过我刚刚接受的医学训练,却没办法用来对付故障的旅行车。 这已经是二十年前的往事,但在我脑海中,这件事仍像记忆中的奥瑞冈蓝天一般清晰如昨。当时我刚醒来,摸索着打开电灯开关,郄发现自己仍陷在一片黑暗里,我试着发动车子,没有反应。 我和太太讨论后认为,我们的车子一定是电池没电了,既然我的腿要比我的修车技术可靠,我决定徒步走到好几英哩外的高速公路求救,她和女儿则待在车里。 两小时后,我跛着扭到的足踝抵达高速公路,拦下一辆载运木头的大卡车,那卡车碰到加油站就让我下车,马上弃我而去。 我走近加油站时,忽然心一冷,想起当时是星期天早晨,加油站是关的,幸好那里还有个公共电话和一本破旧的电话本我拨电话到下个镇上(大约二十英哩外)唯一的一家汽车修理公司。鲍伯接了电话,听我说明我的困境。 「没问题」他说,我把地点告诉他,「星期天我通常休息,不过我大概半小时可以到那里。」听见他要来,我松了一口气,但我又担心他会狮子大开口,到时候不知要向我收多少钱。 鲍伯开着红色闪闪发光的拖车翩然抵达,我们一起开着车子回到营地。 我跳下拖车转过身时,才十分惊讶地发现,鲍伯必须靠夹板和拐杖的支撑才能下车,他的下半身根本就完全瘫痪! 他拄着拐杖走向我们的旅行车,我脑海中再度浮出一堆数字,不知他这次善行要花我多少钱! 「喔!只是电池没电罢了!只要充电一下,你们就可以自由上路了。」鲍伯把电池拿去充电,利用中间的空档,他还变魔术逗我女儿,甚至从耳朵中掏出一个两毛五铜板给她。他把接电的电线放回拖车上时,我过去问他该付多少钱。 「喔!不用了。」他答,我楞在那里。 「我该付你钱的!」我坚持。 「不用」他又说了一次,「在越南的时候,有人帮我脱离比这更糟的险境──当时我两条腿都断了,但那个人只叫我把那份情传下去,所以你一毛钱都不欠我;只要记着,有机会的时候,要把这份情传下去。」 时 光拉回二十年后,回到我忙碌的医学院办公室,我时常在这里训练医学院的学生。一个从别州学校来的二年级生辛迪,到我这里来实习一个月,以便和她母亲一起住 一段时间,她母亲就住在医院附近。我们刚刚一起探望过一个因酗酒、吸毒而入院的病人,正在护理站讨论可能采取的疗法,忽然间,我注意到她的眼中满是泪 水。 「妳不喜欢讨论这类事情吗?」我问。 「不是,」辛迪啜泣着,「只不过那个病人有可能是我母亲,她也有同样的问题。」 午 餐时间我们单独躲在会议室内,探讨辛迪母亲长期酗酒的悲惨历史。辛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很痛苦的掏心掏肺,把她家里过去几年的愤怒、尴尬、仇视,说给我 听;我请辛迪的母亲来治疗,燃起了她的希望,我们还安排她母亲去见一位训练有素的心理顾问。辛迪母亲在其它家人的强力鼓吹下,总算同意接受治疗,入院几个 星期后,她整个人焕然一新、彻底改变。辛迪的家庭原本濒临破碎的边缘,但这之后,他们第一次见到了希望的曙光。 「我该如何报答你?」辛迪问。 我想起被困在雪地里的那辆旅行车,以及那位下半身瘫痪的善心人士,我知道自己只有一个答案可以回答:「就把这份情传下去吧!」 是的!请把那份情永远地传下去!让这个社会更加幸福! 社会黑暗吗?不,当然不是。 社会光明吗?不,当然也不是。 不黑暗是因为其中有些人,正在做光明的事。 不光明也是因为其中有些人,也正在做黑暗的事。 但是社会需要的是光明而不是黑暗, 所以,您正在做光明的事吗?朋友~ 社会将因您做了一小件光明的事, 而更趋向希望之光一大步...... 【轉帖者本科學按: 有人反對本科學轉帖。 可是本科學認為,自己的東東很垃圾,文章都是別人的好,所以還會繼續轉帖。 另外,高人如二傻子之流,大概會認為這種善惡是非之分太低級,太平庸,不夠深刻,不夠科學,不夠酷! 可是本科學認為,這是基礎。 康德他老人家說過, 他過去認為唯有知識能夠造福於人類,所以他以有知識為榮,鄙視那些無知的人們; 感謝盧梭糾正了他的偏見,教會他尊重人。 佛家强调悲智雙運。雖然深度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 高高在上的聰明人,飽讀詩書的精神貴族,有時很脆弱,很虛偽,很自私。 儒家有句令人不得不佩服的話,說盡了人間最高超的境界:極高明而道中庸。 大道不離凡夫的尋常日用,這種《讀者文摘》式的煽情文章可不能小視,我們應該經常反省,以此來校準我們企圖追求深刻而時常出偏的心靈。】 老蔣自掃門前雪 哪管別人瓦上霜 不理八卦與爭鬥 專心致志講科學
个人分类: 尚未分类|2805 次阅读|9 个评论
终于获得了一个认同:极端是可以走的。
wliming 2009-11-19 19:36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辩论,终于有个人对我的观点表示认同:极端是可以走的。参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8233 中37楼回复。 顺便解释一下,极端和中庸是两个互相对立的概念,有些情况下,你是可以走极端的。比如,我们彻底推翻封建帝制,彻底否定文革,遵守科学规律,等等。中庸这种哲学是一种不分对错的垃圾哲学。
个人分类: 哲学|196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庸的祸害(科学主义檄文)
wliming 2009-11-5 13:30
有人说我偏激,说我极端,好像这就证明我错了。这是一种典型的胡说八道的中国中庸思想在作怪!偏激错了吗? 极端错了吗? 我要告诫这些糊涂虫,科学就是偏激的,就是极端的。我给你说几个例子: 你绝对造不出永动机,你绝对不能超光速,科学就要说一不二,怎么样,够偏激吧? 够极端吧? 我就这么偏激,这么极端,又如何? 注:这人后来大概也发现偏激不是什么错,就自称比我偏激十倍。可是,既然如此,怎么指责别人偏激呢? 这些糊涂虫,目的不过是想在模棱两可的中庸之道上为中医这样的伪科学找到一条生路!你看,只要不极端,你就不能全盘否定中医。这世界上,哪怕是强盗土匪,都有好的一面(当年很多土匪成了革命者!),也不能全盘否定。 可是,这能证明强盗土匪有存在的价值吗? 所以,你们找的这条路是一条死路,救不了中医。 没有偏激,日心说战胜不了地心说; 没有偏激,相对论取代不了牛顿力学; 没有偏激,科学不能进步,世界不能发展;没有偏激,就没有辛亥革命,没有五四运动,甚至没有新中国!偏激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是消灭愚昧打击落后的精神武器! 中庸之道,是一条愚蠢之道,无能之道,庸人之道,废物之道,无所作为之道,是一条自甘落后挨枪子之道。中国的愚昧落后就是因为中庸的祸害! 中庸之道是中国前进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当我们要求民主自由、要求学习西方的时候,他们指责你全盘西化;当我们宣扬科学的时候,他们指责你科学主义(这很类似于,当你要求温饱的时候,他们担心你吃太多而撑死)!这些废物,特别擅长这一套中庸的诡辩术。 中庸,要你听话,要你忍受,要你做小人做窝囊废,要把你训练成奴狗;偏激,要你讲真话要你直截了当干脆果断,要你堂堂正正做人,让你端起武器,直插敌人胸膛!不愿做软蛋的中华民族,要雄起,要偏激! 你中庸,我偏激,我们看看到底谁战胜谁! 只有科学能让我缴械投降!
个人分类: 哲学|3647 次阅读|41 个评论
0
xhsk 2009-3-25 17:13
0的写法简单得很就一个圆圈圈,但这个简单的圆圈却代表着整个宇宙的无休止循环! 东方禅宗讲究万事皆空---零即一切,一切即零的至高境界。 0是哲学的世界,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而物质都是由0开始,所以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0,这也还证明了印度佛教绝对无这一哲学思想的成立。 0是中国道家所说的宇宙虚空,它是不可捉摸的无极,因而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继续演变,便再由空虚不可见,而成诸多可见实体,然后一切又都归于太虚不可见,生生不息,无限循环下去,没有尽期。 电脑的灵魂二进制记数法,起源于中国的古代《易经》一书,中国古代人认为:0代表阴1代表阳,整个宇宙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交替演变而形成的,而电脑的核心就是:0.1.0.1的无休止循环! 《微积分》创始人莱布尼兹读完中国《易经》后说了一句话:从虚无(0)创造万物用1足矣! 0是一切的开始,但0却是所有数字中最后一个发明使用的,0这个数字最先是印度人发明使用。后来罗马有一位学者在印度计数法中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之后,数学的运算非常方便。为此他非常高兴,他还把印度人使用的0方法介绍给罗马人。 这件事被罗马教皇知道(当时社会是由教会统治)教皇非常愤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所有数里都没有0这个怪物。如果谁要敢使用它,谁就是亵渎上帝! 于是,那位学者被抓起来,还被施加了酷刑,就这样,也就这样0被那个伟大的教皇暂时被禁。 虽然这是个历史故事,但是,在今天我们却依然再演绎着同样愚蠢的戏剧,20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刚一出来时就造到许多权威的穷追猛打,甚至悬赏追杀爱因斯坦。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主丁肇中先生在发现J粒子之前的实验一样被权威笑掉大牙。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在研究水稻期间同样被所谓的权威人士讥讽。 也许人类一直都有一种排斥陌生,排斥不可能的本能习性,而我们常常都要面对这样的局面, 因此任何一个想有所作为的朋友都要知道:0心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竹分丛而合响, 草 异色而同芳都是朴素的至理名言,它体现的是0的内涵、包容,也就一种心态,笔者称之为:0心态。 人生,随时都是0,随时都应该做到0,因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是未知,也就是过去不等于未来,因此今天的你没有必要为昨天的遗憾而遗憾,更没有必要为明天的结果而过早去担忧,这是一个现实的社会,这是一个需要面对的世界,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是我们拥有的此时此刻,我们无需杞人忧天。 这个世界以前没有你我,将来也会没有你我,这个世界注定没有你我,你我注定不属于这个世界! 现实就是这样、人生就是如此,我们得坚强的面对,不必懦弱的逃避! 面对浮躁世事不安,我们需要清净的思、想! 失意时,应以积极的心态:一切又从0开始,让自己如同旭日一样在浩瀚的宇宙中从新升起,让自己的羽翼更加丰满,从而飞得更高更远。 得意时,又让过去的一切归于0的平静,让未来的生活又从0开始,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曾经的荣耀名利阻碍自己继续前行,这样的归0有助于我们再次登峰造极,让短暂的生命创造一次又一次的世间奇迹,而人类也仅有懂得从0开始的人,才懂得珍惜! 保持0态,保持平态,0态人生,平态世界。 社会重在0平衡,人与人之间相互宽容已达和谐,环境重在0平衡,人与自然友善共处共同得利,人生重在0平衡,学会放弃以脱繁重的虚伪大衣,健康重在0平衡,因为健康的前提条件也是人体的酸碱平衡、动静平衡和心理平衡。 人生在世,我们应做到与世无争,这看起来显得太玄,凡夫俗子是不是没有必要费尽心思去寻找那种至高境界。 那么: 这难道就只是参佛悟道的禅师们的独权吗? 试问世间有谁不想增加自己的智慧呢? 有谁愿意放弃增长自己智慧的机会呢? 只要我们时刻保持一个0态心境的话,我们就不乏像智者禅师一样一触机就有如泉水般清澈的智慧涌出。 我们没有任何必要去为任何问题去与别人争斗不止,只要自己认为做了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事、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就无所谓别人怎么说,因为后人自会客观评论,我们无需太在意别人给你我的任何评说,因为真正给我们愉悦快乐的不是别人的评语,而是做每一件事情的过程中享受到的舒意。 一个人应该在意的不是得到了多少,而应是把得到的利用了多少,利用到了什么程度,用得到的东西为这个世界、为这个人类做了些什么? 生活在一个喧嚣的时代,太多的人哀叹世之不公、抱怨人生的不幸,却不思自己丑陋的病因。 太多的人经常忽略了自己的拥有,等到失去之后,又努力作出更多更无聊的感叹和懊悔,继续削减自己短暂的生命,这也许就是世界上平庸者总是很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 不管命运的洪流把我们冲到了何处,我们都应把他当作新的起点,而不是生命最后终点,这样才能有0心态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0即一切! 0即一切是一个直白的劝慰,它告诉我们:人的一生轨迹不是要浓墨重彩才能显其完美,只需淡淡的一笔,最后再反璞归真,便能达到完美。 给内心留一些空间,无需太多的浮华装饰,让人能看出心灵的清澈,纯真的善良,从而,人与人之就更能坦诚相待。 不同的人生,就像不同的楼梯,有的人生光辉灿烂,他住进金碧辉煌的殿堂;有的人生平凡乏味,他住的可能只是一间陋室。 但是,当我们都处在自己心灵达到的0心态时,会意外发现:人享受生存的幸福是一样的。 0心态折射出的是一种豁达,是《中庸》恰到好处的核心思想,是生活平衡的哲学,是人类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人的落叶归根、物极必反等等思想都可以称之为0的思想! 0的哲学是人类智慧的最高体现,0的内涵远大于数学其本身! 0人幸福、0人豁达、0人智慧、0人逍遥! 何不做个有自己特色与世俗无争的江湖0号人物呢? 数学中0的前面如果不添加数字,0是没有意义的,0永远是0。就算在经济方面,0的前面也必需要加上数字,才能体现其价值。但0在哲学领域的意味却不同,首先可以把0当圆来比喻,圆体现的是包容性和圆融性,从这种意义上说,0(圆)的完整性不需要添加数字就可以直接体现其价值,因此在 0 的哲学中任何添加都相当于是对0的支解和附加。 俗话说:好事不如无。无是这个0,有多少好事附加给它,都不如这个0的原生态完美! 作为自然数,0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当然如果0要是素数或者合数的话,那么0也将不完美,而且它也将失去所有的哲学内涵魅力。 我们可以想象数学中如果 + - = 0 的话,那么现今已有的直线数系、对称原理、惯性原理、线性原理等一切观存在的自然科学定理、定律都将不再成立,整个宇宙也将陷入永无安宁的混乱之中! 0所处的位置应该是宇宙中最佳黄金分割点,它在正与负的交界点得意存活,它成了正与负见面的红娘。 0/0,按照数学解释,将得到一个不确定的数,这就雷同于两个面无表情的阴险之人玩阴招,往往结果会千奇百怪琢磨不定! 0不能做除数的数学原因:若被除数、除数都等于0,商就不确定,可为任何数。 关于0是否是自然数,国际上都有过争论。英国的教材里规定了0属于自然数。因为在数数(念鼠树)里,0包含有它的意义,0代表什么都没有。0个苹果,就是没有苹果。0个苹果显然在计算个数中是自然存在的。所以英国数学协会定义0为自然数。 对于中国为什么定义0不为自然数,或许是由于零不能作为分母。不能作为分母的数,就不能完整地拥有加减乘除和被加,被减,被乘和被除的属性。所以0不定义为自然数。都有道理。但是这种定义的东西,什么时候国际上开个会统一就完了,也没有什么争论的意义! 《数学之谜》的编者说:通常0表示没有。这话本身是没有什么价值意义的0话,全世界的人都认知这个观点,而编者还说:它的意义不仅表示没有,还有其他的意义。这就是我们需要的0内涵。 0的哲学意味还在于它有《道德经》:小而无内,大而无外的思想。 0大而无外随时与他物保持圆满互动;小而无内,保持自身的完整性。 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就好比在一个绝对平面下凸起,我们在幼稚的春天,经过艰难的曲折努力后进入旺盛的夏季,我们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事业、婚姻等等,我们的社会地位可能会越来越高,但是夏季过后是凄凉的秋天,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一直无限制的往上升,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生老病死的客观自然规律,进入冰凉的冬天,世间的每一个人最终都要回归尘土。 人们常祝福:万事如意,其实这也只是句听着顺耳的假话,让万事如我们的意,这就好比一个人要控制整个人类的意识变化,这压根儿就不可能! 但如果我们把万事如意换成意如万事的话,倒还有点韵味,让意来适应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则我们就会随遇而安。而意如万事其实是意具有0的哲学内涵,所以一个人有了意如万事之后才可万事如意。 朋友,学会0心态对待人生,我祝你的人生:意如万事!
个人分类: 《无形数学》|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致中和
wujianzhuo 2009-1-26 15:05
中也者,天下至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解释是中是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准则。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个人分类: 学习|3052 次阅读|1 个评论
弱者生存
wido 2009-1-23 14:19
老子的老师商容在即将去世之时,将老子叫到床前。问,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答,还在。问,那你看我舌头还在吗?答,还在。再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答,非谓刚亡而弱存乎?易中天教授将老子的哲学总结为弱者生存,并且以水作比,水滴石穿。孔子其实在冥冥中继承了这一思想,提出了比弱更容易被人接受的中庸之道。 余秋雨先生在进行四大古文明的对比时,将中华文明归结为不远征的文明。这实际上就是不偏激、不出头、低调,这些都符合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 其实弱在某些情况下就是强,狂人尼采说过,病人是健康者的最大危害。强者所受的损害不是来自最强者而是来自最弱者。 弱者更容易在很糟糕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弱者往往因为实力太不被人看的上眼而偷偷发展起来,卧薪尝胆的那个人不就是因为装的很弱才被人放过,快速壮大的么?
个人分类: 被生活打败|5663 次阅读|1 个评论
历史运动的矛盾性与言论自由的当然性
可真 2007-12-16 02:07
答科学网博友 拙文《对猫论的重新反思》发表后,得科学网诸位巨头之垂顾,且兼得其认真评论,吾之荣幸之感也,油然而生,不生不行也!以故而作此回应,以谢诸位之忱。 对于猫论,实无必要考证其出处,但知其实际影响力如何可耳。以斯论有其较宽之解释余地,故对于它的理解,便可与时俱进也。 任何一种理解,都有其局限性,一如任何一种论,都有其局限性。所谓局限性,是意味着,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有其积极意义,而在另一时空条件下,又有其消极意义。 历史的进化总是在不平衡态中实现的。绝对的平衡,就如人之双脚着地,是静止不动的,又安有进步之可能?!既要进步,就必有所偏倚,正如人之行走,必要一脚踩地,一脚悬空,方能行进。因其如此,在历史进化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总是此一时,彼一时的。所谓此一时者,其思维和行为偏执于一端是也;彼一时者,其思维和行为又偏执于另一端是也。这里,绝无中庸之余地。 中庸之为道也,非在此一时,彼一时的不平衡发展中,无以显其实在。此道之所以实在,是也仅仅是因为历史进化是通过人自觉的活动才得以实现,以其如此,也唯其如此,历史运动的此一时,彼一时,才为创造历史和推动历史进步的人们所自觉的意识到,并因其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走偏乃至于有陷入极端之境的危机,乃有自觉的纠偏之举。正是这种自觉的活动,促成了历史运动由此一时向彼一时过渡。如此循环往复,历史遂呈显出其波浪起伏的曲线运动,而中庸就寓于这曲线运动中。 中庸在其现实性上,就是贯穿于历史曲线运动中的经线。这条经线,犹如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所围绕其上下波动的价值,它客观存在于历史运动中,却不能直接为人所感知,而是唯有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到的历史运动的规律。如果说商品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是在于价值规律,那末,历史运动的基本规律就是在于中庸规律。 与价值规律通过自发的价格运动而得以实现之特点不同,作为历史运动之基本规律的中庸规律,则是通过人对自己思想与行为自觉的纠偏活动来实现的。这种自觉的纠偏活动,犹如人行走过程中自觉地让其双脚交替踩地或悬空(即轮流使一脚踩地,一脚悬空),以实现其向前的运动。中庸规律就是在与之相类的运动中实现的。 人们在创造历史和推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其自觉的纠偏活动,既是中庸规律得以实现的条件,也是历史进步得以实现的条件。正因为历史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所以,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推进者,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无论是在走向某种极端,还是在纠正其偏向,就都有其合理性,因为历史正是在人们的这种走偏与纠偏的矛盾运动中不断进步的。 也因为历史是这样进步的,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推进者,人们之间的思想斗争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从而对于负有历史责任感的人们来说,他们就无疑应当顺应这种历史的必然性,不仅正视其思想斗争,而且鼓励并积极地参与其思想斗争,以推动和促进历史的发展。为此,尊重人的思想与言论的自由和自尊其思想与言论的自由,便也理所当然,因为没有这种自由,便没有正常的思想斗争,从而也就没有历史的正常进步。谁抑制其自由,谁就是在客观上阻碍历史的进步。
个人分类: 博主.读者|395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08: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