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低碳城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两篇低碳经济的论文被引频次将近400次
热度 3 fuyuncas 2011-3-25 12:49
本人于2008年发表的两篇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论文,前几天一查吓一跳,被引频次一篇为280次,另一篇为106次,为那两个期刊作贡献了。 第一篇: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三期,被引频次 280 次 第二篇: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年第二期,被引频次 106 次
3465 次阅读|3 个评论
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
fuyuncas 2010-8-23 12:27
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 摘要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正在影响着各个国家的国民健康、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城市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承担着低碳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对于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将低碳城市的特征概况为五个方面: ① 经济性,即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 ② 安全性,即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 ③ 系统性,即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④ 动态性,即低碳目标不是凝固的,而是要不断地调整,不断地适应变化的情况; ⑤ 区域性,即城市低碳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区域协作来实现。然后本文总结了评估城市低碳水平的两种方法 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本文提出了低碳城市的五大支撑体系,即产业结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消费支撑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 关键词 : 低碳城市;基本特征;评价方法;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 X82 文献标识码: A 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国际大都市把发展低碳城市作为目标。自 2008 年初,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在中国内地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以后,低碳城市同样引起国内各界的关注,成为中国内地城市自生态城市之后的新热点。 1 低碳城市的内涵 一般认为在城市空间内发展低碳经济 (Low-carbon Economy) ,最大限度减少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低碳城市的内涵,夏堃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辛章平等认为低碳城市的核心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认为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 。戴亦欣认为低碳城市是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付允等认为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能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 总之,学者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交通等不同角度给出了对低碳城市的不同认识,但是在对低碳城市内涵的认识方面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 )低碳目标的实现以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为基础,以牺牲经济发展 的 速度的方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是不科学、不可取的;( 2 )低碳城市的建设不能以降低或损害人民的生活质量为代价,需要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城市低碳发展;( 3 )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多目标问题,它不仅要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要保证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求最优平衡点。 2 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 低碳城市强调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在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城市应具有以下特征: 2.1 经济性 低碳城市的经济性是指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也就是经济的高效化和集约化。从经济层面来看,低碳不仅仅是一种压力,同时也是一种机遇。要实现低碳城市的经济低碳化、高效化和集约化目标,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改进生产工艺,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重视程度的提高,低碳产品在不远的将来定会成为市场的主流,因此我国的企业要抓住这次产品革新的趋势和机遇,提前加大对低碳产品的研发和投入,形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抢占国际市场。 2.2 安全性 低碳城市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气候变化通常表现为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土地盐渍化、环境污染、粮食减产、生态恶化和极端天气频发等,直接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各个国家的国民健康、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重要保障。 2.3 系统性 低碳城市是由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和环境等子系统组成的、时空尺度高度耦合的复杂动态开放巨系统。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应以低碳为主导思想,追求城市的紧凑、舒适和宜居;要从基底上改变能源的利用方式,提高能源的转化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在社会层面,人们要改变以往浪费型的生活方式,倡导使用公共住宅、公共交通;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促进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低碳发展;在制度层面,国家通过法律等手段迫使企业的低碳生产和人们的低碳消费,使得低碳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 2.4 动态性 动态性特征是指低碳目标不是凝固的,而是要不断地调整,不断地适应变化的情况。零碳化是低碳城市追求的终极目标,但这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如果城市不能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那么零碳将是难以实现的目标。低碳对于城市来说是一个动态的目标,在不同时期其目标定位是不同的。目标的动态性使得经济的发展模式、人们的消费模式、居住模式、交通模式、能源类型处在动态变化中,以满足目标可达的需要。 2.5 区域性 低碳城市应当是一种城市化区域或城乡复合体,表现为一种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的新的城乡关系格局,表现为大、中、小城镇之间的协调、协同发展。只有城市区域的低碳化,而没有农村区域的低碳化,算不上真正的低碳城市。城市环境改善只有自身的努力是不行的,因为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奥运期间关闭北京周围城市的污染企业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就要求以城乡统筹的形式,以区域协同的模式,共同实现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 三、 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 3.1 主要指标法 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低碳城市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达到的低碳水平。通常采用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地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净碳源量等来描述,具体算法如公式( 1 ) - ( 5 )所示。该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 1 )能够精确反映城市的低碳水平以及碳排放的动态变化,( 2 )计算程序相对简单。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包括:( 1 )没有统一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如表 1 所示),( 2 )除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空间可比性以 外 ,其他三个指标均没有空间可比性,因为有的城市地域广阔但人口稀少,有的城市人口众多但地域面积较小,这样就会导致不同指标衡量的同一城市低碳水平相差很大。在主要指标法的应用方面, 胡初枝等 采用该方法计算了我国1980到2005年的碳排放总量及各个行业的碳排放量;谭丹等 采用该方法测算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情况及变化趋势。 ( 1 ) ( 2 ) (3) ( 4 ) ( 5 ) 其中, 为城市的碳源量, 为煤炭消费量, 为石油消费量, 为天然气消费量, 为城市的碳汇量, 为单位 GDP 碳排放量, 为人均碳排放量, 为地均碳排放量, 为人均净碳源量, 为城市年末总人口, 为城市土地面积。 表 1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Tab.1 The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of various types of energy 数据来源 Data source 单位 ( Unit): t(C)/t 煤炭碳排放系数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of coal 石油碳排放系数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of petroleum 天然气碳排放系数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of natural gas DOE/EIA 0.702 0.478 0.389 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0.756 0.586 0.449 国家科委气候变化项目 0.726 0.583 0.409 徐国泉 0.7476 0.5825 0.4435 资料来源: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等( 2008 ) 。 3.2 复合指标法 复合指标法,是选用与城市低碳发展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的低碳化水平。对于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来说,影响一个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除经济增长之外,主要包括人口、能源消费强度、能源结构或单位能源碳含量。依此看出,影响城市碳排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单单是生产领域的问题,还涉及消费、建筑、交通、技术等其他领域。 因此,复合指标法具有涉及广泛、考虑全面、时空可比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缺陷,比如只能反映城市低碳的相对水平。 从应用上来说,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促进低碳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9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也指出应尽快建立量化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低碳城市发展。为此,本文综合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三个方面,描述了城市低碳的 8 大状态,使用 23 项具体指标,构建了评价城市低碳水平的指标体系,如表 2 所示。 4 低碳城市的支撑体系 4.1 低碳城市的产业结构体系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能源需求的重要因子。从产业结构来说,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大,而服务业的能源消费强度相对较低;从工业结构来说,重化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大,而轻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相对较低。因此,实现从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变和重化工业化向高加工度化的转变,对于我国减少能源消费,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的低碳、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低碳城市的基础设施体系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载体,是城市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必要基础,也是城市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要求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这从规模上加大了能源的需求;现存基础设施由于规划、设计、建设等各个环节的原因,运行效率较低,从而加大了能源的消耗。因此,需预先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总体规划,保证城市基础设施设计的低碳化。 4.3 低碳城市的消费支撑体系 居民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对城市的能源需求有重要影响。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欲望不断增强,开始追求大住宅、小汽车,推升了城市的能源需求。为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人们要改变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城市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严格限制小汽车使用的增长速度,推行紧凑型的城市布局,鼓励民众消费低碳产品,提倡居住低碳建筑和公共住宅,来降低城市的能源需求和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 4.4 低碳城市的政策制度体系 城市的低碳化发展不仅关系城镇居民的生存环境,而且还影响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进程。因此,需制定合理、正确的制度和政策,依托和整合现有政策体系及手段,确定低碳城市发展的长期目标,向社会大众表明政府联合全社会一起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的决心。通过把清晰的政策目标转换为经济信号,可以引导企业和个人都积极融入到低碳经济的发展框架中来,长期的政策目标也可以给企业以信号,坚持其向低碳模式转变的信心。 4.5 低碳城市的技术支撑体系 低碳技术是实现我国城市低碳发展的核心,是提升未来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摒弃发达国家老路和老的技术模式,实现我国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途径 。为此,我国需要重点开展建筑节能、清洁煤发电、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发电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作,同时在冶金、水泥、化工、煤炭、电力、石油等重化工领域通过工艺流程再造和技术升级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参考文献 (Reference) 夏堃堡 . 发展低碳经济 .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 环境保护 ,2008,2A:33~35. . Environmental Protect,2008,2A,33~35.] 辛章平 , 张银太 .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 . 城市发展研究 ,2008(4):98~102. . Urban Studies,2008(4):98~102.] 戴亦欣 .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 . 中国人口 . 资源与环境 ,2009(3):12~17. .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3):12~17.] 付允,汪云林,李丁 . 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 .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2):5~11. .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2008(2):5~11.] 胡初枝 , 黄贤金 , 钟太洋等 .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 . 中国人口 . 资源与环境 ,2008 ( 3 ) :38~42. .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3):38~42.] 谭丹 , 黄贤金 .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 . 中国人口 . 资源与环境 ,2008 ( 3 ) :54~57. .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3):54~57.] The Evaluation Method and Supporting System of Low-carbon Cities Abstract : Climate change is an important global problem, which is concern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t is affecting peoples health, economic secu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of all countries. Cities as center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ctivities,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task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latest study on the low-carbon economy and low-carbon city at home and abroad. Moreover,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carbon cities including ① economy, referring to the minimum input of resources and energy, and gaining the greatest economic output; ② security, referring to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ensuring food security, ecological security, economic security and social security; ③ systematicness, referring to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a low-carbon city is a complex system engineering; ④ dynamics, referring to that the low-carbon goal is not solidified, but constantly adjusted and continuously adapted to changing situations; and ⑤ rationality , referring to that the urban low-carbon goal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reg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n this paper sums up the two kinds of evaluation methods of low-carbon level for cities, including the main indicators method and composite indicators method, and then builds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low-carbon cities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Finally, this paper brings forth the five supporting systems of low-carbon cities, such as industrial structure system, infrastructure system, consumer supporting system, policy system and technology supporting system . Key words : low-carbon city; basic characteristics; evaluation method; supporting syste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低碳经济??
purplelab 2010-3-30 09:48
低碳经济?? 低碳,少排碳,目的是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冷暖派不在考虑之内)。 我的问题: 1:低碳(减少CO2)与减少环境污染(常规污染:污水、垃圾),交集有多少?? 2:低碳、减少常规垃圾污染,是同样重要,还是有主次??
个人分类: 观点请教|2833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成果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fuyuncas 2009-10-20 08:43
2009年10月19日下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召开了《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成果新闻发布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研究员发表了讲话,她指出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世界城市发展模式面临着转型的抉择。中国城市需要积极实践、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低碳生态城市发展道路。中国政府多年来提倡的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思想,均反映了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协调发展、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的一贯立场。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分别介绍了《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目标、实施路径和实施措施。具体内容包括:发展遵循城市功能和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要求的城市工业;科学规划、合理引导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完善规划指标体系,推行规划环评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全方位的可持续交通系统引导城市高效节能运转,构建可持续城市交通系统;研究推广节能技术,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为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推进体制创新,改革财税体制和考核体系,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营造制度环境,改革城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转变和优化城市政府职能,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项目始于2007年5月。在大卫与露茜尔派克德基金会、威廉与佛洛拉休利特基金会和能源基金会的联合资助下,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牵头,组织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际合作发展部、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能源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等单位开展了 2007年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 CSCI) 的研究。课题研究从2007年 6月至2009年3月,历时1年多 ,先后成立了项目顾问委员会和核心专家组,召开了六次核心专家组会议,其中第五次核心组会议是国际市长高层论坛。项目经过初稿讨论、专家集中评议、评审和送审四个阶段,最终形成一个主报告和十个分报告,即主报告: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分报告一:中国城市化战略的低碳之路;分报告二:基于主体功能区的中国区域和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分报告三:可持续城市的规划策略研究;分报告四: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公共治理与政府职能转变研究;分报告五:生态城市规划原则与国际经验;分报告六: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环境管理研究;分报告七: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研究;分报告八: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工业发展道路研究;分报告九:中国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策略研究和分报告十:中国BRT规划设计导则。研究成果于2009年8月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小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
fuyuncas 2009-8-20 09:25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主题是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看看。 低碳道路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6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08: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