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亚马逊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亚马逊

相关日志

亚马逊空中航母开始派送?别把愚人节玩笑当新闻了!
热度 2 spins 2019-4-17 16:54
4月1号,网上爆出了一个惊天的视频,是亚马逊使用大型混合式载重飞艇作为空中航母,飞行过程中投放出无数小型四旋翼无人机,自动投递货物。视频的制作非常精良,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视频:https://v.qq.com/x/page/n085643o7do.html 作为浮空器业界人士,我也想为这个视频点赞:CG做的不错,感谢视频制作者再次让浮空器成为公众焦点。 由于当天淘宝也推出了大宝箭业务,想想大家也能明白这不过是一些愚人节玩笑。 但是事态的发展有些出乎意料,大宝箭确实是被当成了一个愚人节玩笑,很快就翻篇了,但是亚马逊空中航母业务越发酵越热,甚至被一些新媒体当成了新闻报道,看看这些标题是多么耸人听闻吧。 再见,快递员,亚马逊空中航母来了!!! 亚马逊空中航母曝光:飞艇货栈无人机送货 动态|亚马逊快递航母面世——飞艇的最新应用 快递,巨变!刚刚,亚马逊扔出重磅炸弹!!! 空中航母?亚马逊飞艇快递曝光里面全是无人机! 马云坐不住了!亚马逊开始无人机大规模派件,没有一个快递 员 图片来源:http://m.sohu.com/a/306978728_196843 我这暴脾气实在看不下去了,我想说,各位做媒体的朋友,发消息之前先调查清楚好不好,人家快递小哥已经很辛苦了,不要再给人家贩卖焦虑了。这只是一个对未来的美好畅想,亚马逊距离实现视频中的场景还早的很呢! 不过也怪不得大家,只是因为这个视频做的实在是太好了,不但效果逼真,连采用的创意和飞艇原型都是现实存在的。 首先看创意,亚马逊用载重飞艇作为空中仓库,为无人机提供仓储的创意早在2016年已经注册专利,专利中的图纸如下: 这一专利设想的航空物流中心(AFC)是依靠巨大的飞艇来实现的,飞艇能够飞翔在海拔4.5万英尺的高空,然后再利用单个的无人机来将亚马逊的货物配送给顾客。另外,小号的穿梭飞艇,它们可以给AFC送去货物补给、燃料和工作人员等。因为在空中进行,所以无人机的配送范围就会更广,在从空中下降配送货物的时候消耗的燃料也更少。因为空中仓库的可移动性,这让亚马逊在面临需求变更的时候可以灵活地进行库存管理。例如,假设一种情况,我们可以把AFC建在体育场附近,这样就在比赛进行的过程中即时提供比赛用品和零食。 在2018年的时候,亚马逊专门为这个专利制作了一个宣传动画,不过效果远没有这个CG逼真(电商巨头竟然被鄙视了,哈哈)。 视频:https://v.qq.com/x/page/u0625uhyrru.html?start=2 再看看这个飞艇的原型,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臭鼬工厂出品的P-791混合式载重飞艇(注意英文字母和数字混编,“-”可省略不读 )。 上面是P-791飞艇真身,应该说CG视频的作者对P-791还原度非常高,真.良心制作,我第一眼就是以为是P-791在飞行,还心想它什么时候刷了亚马逊的涂装。 对比一下,甚至怀疑视频作者有P-791的图纸。 当然对于浮空界人士来说,这个视频还是有一些硬伤的, 硬伤一:首先艇尾部的臭鼬工厂标志画蛇添足。 注意尾部的臭鼬工厂标志!(视频制作者画蛇添足,不应该加这个臭鼬工厂的标志,因为打臭鼬工厂标志的一般都只是原型机,既然是亚马逊无人机快递这种实用场景,肯定不会使用原型机了)。 大名鼎鼎的臭鼬工厂出品过很多如雷灌耳的产品,包括U-2侦察机、SR-71黑鸟式侦察机以及F-117夜鹰战斗机和F-35闪电II战斗机、F-22猛禽战斗机等。 也许有人会说,难道就不能是洛马用P-791的那架原型机给做的飞行演示? Nope 这个绝无可能。因为P-791首飞早在2006年,十几年都没有露面过(严格讲是十几年没有飞过,前几年洛马推销LMH1飞艇的时候,曾经展示过原型机P-791,是在艇库内充气静态展示的),这会儿说不定瘪在哪个角落里吃灰呢。 不过P-791飞艇倒是值得大书一笔,曾经踌躇满志的它也有一段令人心酸的经历。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曾经实施了“超大型混合式飞行器”(HybridUltra-LargeAircraft,HULA)计划,也被称为“海象”(Walrus)计划,目标是建造一种可以在7天内将500吨至1000吨货物运至12000千米以外的地方。 海象计划飞艇概念图 当时参加招标的主要公司集中在两家,其一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另一家则是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两者均是美国最为知名的军火商。前者给出的方案原型就是P-791,而且洛马为了增加竞标成功率,还自己出资造了一架原型机。 P-791属于典型的混合式重载飞艇。混合式重载飞艇是主要依靠轻于空气的浮升气体产生静升力,同时利用高气动升力外形和矢量推进器等多种升力源提供动升力,以静升力为主、动升力为辅,具备可控飞行能力和升力控制能力的新型运输类浮空飞行器。由于结合了传统飞艇技术和固定翼、旋翼飞机技术,混合式重载飞艇的操纵特性和稳定特性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现代重载飞艇混合动力源 图片来源:闫峰,黄宛宁,杨燕初,etal.现代重载飞艇发展现状及趋势 .科技导报,2017(09):70-82. 混合式重载飞艇采用组合艇囊的高升力布局形式,在静浮力基础上增加了气动升力和矢量推进力,采用混合动力源的方法显著提高了飞艇的运载能力,对于飞艇而言,大载重与长航时存在必然的联系,当飞艇具有大载重飞行能力时,势必将为燃料重量提供更多可利用的空间。基于此,现代重载飞艇具有大载重、长航时的特点,是一种适用于跨洲际、越洋运输的优质平台。 现代重载飞艇高升力布局 图片来源:闫峰,黄宛宁,杨燕初,etal.现代重载飞艇发展现状及趋势 .科技导报,2017(09):70-82. 混合式重载飞艇应用了基于气垫船技术设计而成的气垫着陆器(AirCushionLandingSystem,ACLS),如下图所示。气垫把具有一定压力的空气围封在飞艇下形成空气层,利用空气产生的静压力支承飞艇,由于气垫的阻力系数小,可以有效地减小飞艇在地面移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ACLS技术不仅使现代重载飞艇具有短距离滑跑起降的能力,在艇上装备的大功率动力系统和矢量控制系统的配合下,还具有高地面操纵特性,极大地降低了飞艇对地面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 吸附、垫升状态下的气垫着陆器 图片来源:闫峰,黄宛宁,杨燕初,etal.现代重载飞艇发展现状及趋势 .科技导报,2017(09):70-82. 现代重载飞艇对运行场地要求宽松,只需地面较为平坦即可,飞艇可在草地、沼泽甚至水面上完成起降、移动过程,当飞艇安全着陆后,ACLS可在飞艇与支撑面之间形成真空密封,使飞艇像吸盘一样牢牢地吸附在地面上,形成一个稳定的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抵抗地面风速变化带来的侧向力,而且便于货物的装载与卸载过程。因此,现代重载运输飞艇可用于执行向基础设施水平较低的偏远地区进行点对点精确运输的任务。 P-791飞艇的蒙皮由具有高强度质量比的Vectran纤维织物热合而成,内部填充压力为700Pa的氦气,依靠氦气内压维持飞艇气动外形。在飞艇两侧和尾部安装有两组共4个可90°偏航,90°俯仰的矢量涵道螺旋桨推进器,如下图所示,发动机采用100hp四缸两冲程风冷HirthF-30-ES,可以辅助飞艇实现爬升、下降以及姿态控制,飞艇的最高速度为30节。 P-791飞艇矢量推进器 图片来源:闫峰,黄宛宁,杨燕初,etal.现代重载飞艇发展现状及趋势 .科技导报,2017(09):70-82. P-791飞艇于2006年1月31日进行了时长为5min的首飞,成功地完成绕场一周的飞行。首次试飞中,P-791先进行了短距离滑跑起飞,随后在空中进行了爬升和转弯,飞行十分平稳,最后飞艇使用气垫着陆器安全返回地面。此后,在飞行员EricHansen和BillFrancis的操作下共进行了6次、每次30min的飞行测试,其中进行了发动机停机测试,飞艇反应正常,并且在一次试验中一个着陆气垫意外的磨损失效,飞艇仍平稳着陆 。 拿着原型机P-791参加投标,老司机洛克希德.马丁以为胜券在握。 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经过复杂艰难的评估认定,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提出的LEMV(长航时多源传感器飞行器)飞艇(其设计理念来自英国HAV公司的天猫SkyCat飞艇)脱颖而出,获得了来自美国军方上亿美元的支持,(P-791在竞标中失败,黯然失色,只能躲在艇库里面吃土了)。 LEMV(渲染图上还是美军涂装) 可惜的是,就在LEMV原理样机成功飞行后不久,美国军方因经费等问题取消了这项计划的后续工作。 尔后,几经辗转,英国HAV(混合航空飞行器)公司决定低价回购这个庞然大物的研发,并将其更名为Airlander10,自此,其重回英国。airlander10一度因为其奇特的造型,成为网红飞艇,绰号“飞天屁股”。 网友将卡戴珊的上身PS到airlander10上,竟毫无违和感。 2017年11月,airlander10在机场锚泊时遭遇风切变,艇体受损严重,HAV后来宣布放弃修复,直接生产定型艇! X2 而P-791的后续型号LMH1据称已经获得了不少订单,预计2020年首批交付,这也将是重载飞艇的首批交付型号,整个浮空界都翘首以盼。某种意义上说,洛克希德马丁在这场与HAV公司的重载飞艇竞赛中又暂时扳回一城。 LMH1飞艇渲染图 说完P-791的故事,我们再回到这个视频的硬伤上。 硬伤二:不应该使用P-791飞艇作为空中航母原型。 作为混合式重载飞艇,全世界目前可选择的在研型号有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LMH1(预计2020年下线),英国HAV公司的airlander50(2020年下线),中法合作的LCAT-60(预计2022年下线)。所以既然拍科幻大片就应该选择下线时间比较早的LMH1比较合适,而不应该选用一个十几年前的原理验证型号。 中法合作飞鲸公司LCA60T重载飞艇渲染图 当然我们办事情还是很严谨的,托国际友人从某社交网站上找到了这个视频作者对它的制作方法的解释,虽然我看不懂日语。 但是我们能够看出来,这是一个CG动画的制作过程。 图片来源:Twitter.com 原来这个视频做得实在是太像真的了,以至于国外也有很多媒体把它当新闻了,这时候,视频的作者,一位日本视频制作教师有些慌张了,赶紧出来澄清,说这只是一个CG动画而已,不是实拍,就是以P-791飞艇为原型的。这里还是为这位视频老师的精湛手艺点赞。 参考文献: 【1】闫峰,黄宛宁,杨燕初,etal.现代重载飞艇发展现状及趋势 .科技导报,2017(09):70-82. 【2】杨宇科,零售业巨头的飞艇专利PK:亚马逊VS沃尔玛【EB/OL]】浮空飞行器公众号,2017 【3】浮空君,【惋惜】当今最大飞行器飞天屁股结束其历史使命!【EB/OL]】浮空飞行器公众号,2019 【4】刘乾石,在中国的帮助下,重载飞艇将颠覆航空货运行业【EB/OL]】浮空飞行器公众号,2019 【5】中国科学报,飞艇,强势归来!?【EB/O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57882-967197.html
个人分类: 浮空器|5285 次阅读|5 个评论
亚马逊雨林干旱的遥感监测+组会感受+帮人改文章两则
chenhuansheng 2019-1-4 23:50
毕健的学术报告 今天,兰大资环院引进的一个副教授毕健,在观云楼做了一个报告。题目是 Drought sensitivity of Amazon forest 。 亚马逊地区雨林面积约 550km2 ,在全球碳循环方面意义重大。气象记录表明, 2005 、 2010 年该地区发生了明显的干旱,这位科学见探测雨林在干旱条件下的变化提供了契机。 2007 年, Saleska 的研究发现,亚马逊地区干旱发生的区域,其 EVI 较常规年份有所升高。这一现象与一般的认识不同。一般来说,干旱会造成植被光合作用下降和减弱,那么对应的植被指数比如 EVI 应该降低拆对。亚马逊地区的这一特殊现象,如何解释呢?一种解释认为该地区常年云雾遮盖,光照成为制约因素。干旱状态下,云层较常规年份为少,则可能会有更多太阳辐射的照射,这是不是促进光合作用和植被绿度增强的原因?这一文章发表在 Sciene 上。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论。 有 20050904 的 MODIS 遥感数据显示,干季的亚马逊森林区存在许多火点,产生较多烟雾。烟雾理论上存在对遥感数据及其产品精度阐述干扰。比如在短波长部分造成显著的散射,这可能造成 EVI 数据的失真。这是过去人们可能没有注意到的。 2010 年, Samanta 利用消除云雾干扰的 MODIS 数据重新计算了亚马逊地区的 NDVI ,发现其干旱区域光合作用并未下降。这一结论与先前的 Saleska 的不一致。(或许对于这一点我的记忆不准确) 一项新的遥感研究发现, 2010 年确实存在绿度的下降,但是未干旱的 2009 年同一地区也出现下降。如何解释呢?有人据此质疑,基于遥感的分析不能充分捕捉植被绿度的变化。 美国 nasa 对于 MODIS 数据产品进行了新的算法,主要在两个方面提出了改进:考虑多角度信息,过去主要是多日合成,现转变为多角度合成;将所有的数据都进行角度归一化,统一到太阳光照入射角为 45 度的情况下。这样实现了角度的归一化。这一新的数据产品被命名为 MAIAC , NASA 内部下发,目前未免费公开。 毕健利用 MAIAC 数据中的 VI 产品,检测了 2002-2012 年之间亚马逊森林地区植被状态的变化;同时对比了基于 Modis 植被指数的 V5 、 V6 产品的观察结果。 V5 数据被认为存在遥感器退行性变化,这可能导致 EVI 数据的逐年变大,这种变大是虚假的,并非地面植被真实的光合作用增强。 V6 消除了这种问题。 用于检测植被变化的方式是构建了一个“异常指数”: Anomaly=(x-均值)/标准差 这个异常指数 A ,如果取 0 ,则表示没有出现异常;如果取正则表示比常年偏高,反之偏低。 通过分析发现: 1、 MAIAC 指数中, 2005 、 2010 年两个干旱年份,研究区的植被绿度确实出现了下降;而且发现 2004 、 2007 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2、 植被指数下降、光合作用减弱,与 TRMM 数据和 GRACE 重力卫星数据探测的降水变化一致。 GRACE 数据还可以区分不同季节的水分确实情况。 3、 细致研究发现,干旱发生在旱季还是雨季,对林地植被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发生在旱季的话,植被指数下降的变化会更加显著。但是发生在雨季也会产生影响。但是如果笼统地以年降水数据进行分析,可能会忽略一些东西。比如年总降水并未下降,但是个别季节出现干旱,则从气象数据角度干旱会被忽略。但是遥感可以记录下来。 4、 干旱发生,可能与厄尔尼诺有关。 5、 因为旱季的火灾和烟雾,包含有蓝光信息的 EVI 数据存在失真,其对植被的表达能力不如 NDVI 。这一点在应用时需要注意。 感受: 1、 亚马逊是热点地区,干旱的影响存在争议。所以即便是多年过去了,仍有研究价值。 2、 一般人认为像亚马逊这样滴降水丰沛的地区,水分可能不是限制因子。但是毕健的研究结果表明,此地仍会发生干旱,且植被存在明显的响应。 3、 所以有时候相问题不能想当然,仅仅限于常识也不一定准确。今天下午组会,王巨分析河西和祁连山地区植被的变化,仅仅考虑降水而不考虑问题,理由是他觉得气温的影响不重要、气温不是限制因子或者关键因子。事实上,在我看来,他从走廊绿洲的 1000m 到山区超过 4000m 的地方,海拔差异较大,限制因子本身可能已经发生变化了。这种只考虑降水的做法太武断。今天薛晓玉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 NDVI 变化的问题时候,也存在这个问题。用整个区域的平均值做分析,是不妥当的。因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东边到黑龙江,西边到甘肃定西。东西跨度超过 2000km ,环境条件可能不同了。 王巨的组会报告 感觉王巨对残差分析理解存在问题。但是我的理解也存在问题。 1 、王巨的问题在于,他用 NDVI 与降水进行回归,然后取残差分析。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他仅仅考虑降水,而且当降水与 NDVI 的相关系数超过 0.482 时,就认为这个回归是有效的、 NDVI 是主要由降水引起变化的。在我看来,相关系数为 0.482 时,其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 R2 不到 0.25 ,也就是说, NDVI 的变化,仅有 25% 的内容可以归因于降水的变化。还有 75% 的因素笼统地归因于人类活动,这是不合理的。但是他说别人也这么做。 2 、我的错误在于,我认为残差应该不会有趋势性。但是王巨告诉我,残差的趋势分析是观察残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而不是随降水量变化的趋势。后者当然没有趋势性,但是前者有。刚才再次粗略地看了 Jason Evans Roland Geerken 的文章《 Discrimination between climate and human-induced dryland degradation 》,确实是关注残差随时间过程所体现出来的趋势。我错了。 给李汝嫣、薛晓玉改文章 以前我给董敬儒改过文章。其他几个人都知道了,觉得我很用心。但是也说我很偏心,说我偏爱小弟。我心里不舒服。 以前薛、李照给我发过他们的文章,我因为前一次组会、现在因为要赶到年前把论文写好,都没有顾得上。他们有说出“偏爱”之类的话来。 今天薛晓玉在前面汇报,他有一个论文的纸质版,我就顺便看了,在上面用笔做了标记。然后就在会议室跟他交流了。说我的意见在哪里?建议怎么改等。总体上,薛的文章是一个数据分析,不存在过多的语言方面的问题。但是文章的结构还要好好改。但是体现出来就是我没有提几条意见。她大概会这么想。 晚饭后我让李把文章发给我。既然已经看了,索性一下子全看了。看了李的电子版,注记了,我又去办公室跟他面对面交流。我不知道薛怎么向,我自己感觉有些不舒服。说实话我跟李说了很多的很久的话。这会不会让薛觉得我对他的文章不上心? 或许是我多想了。但是他们说的话我确实感觉到不舒服。什么叫偏爱?我没有义务啊。 何况我自己也有很多事情要做。 我给你们改了,你们并不会在文章上署我的名,或者把我的名字往前署。王晓云帮王巨、魏宝成改文章,他都成了第三作者。我呢?上次董的文章中我的署名是第五。不看无所谓,但是有了比较就有了伤害。不想说了。想起一句古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当然重点在后面两句。 算了,不想了,广结善缘吧!
个人分类: 农牧交错带|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亚马逊是自己的雨源
热度 3 gaojianguo 2017-8-15 12:03
亚马逊森林巨大的蒸腾能力显著改变了其上空的水汽含量,近期的研究表明,这种加湿作用是亚马逊从干季转为湿季的主要推动力。 相关研究论文 “Rainforest-initiated wet season onset over the southern Amazon” 已经发表在 PNAS 上。 链接: http://www.pnas.org/content/114/32/8481.long 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的第一作者 Jonathon S. Wright ( http://www.cess.tsinghua.edu.cn/publish/ess/7687/2012/20120619141317866273695/20120619141317866273695_.html )系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的副教授。 Abstract Although it is well established that transpiration contributes much of the water for rainfall over Amazonia, it remains unclear whether transpiration helps to drive or merely responds to the seasonal cycle of rainfall. Here, we use multiple independent satellite datasets to show that rainforest transpiration enables an increase of shallow convection that moistens and destabilizes the atmosphere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s of the dry-to-wet season transition. This shallow convection moisture pump (SCMP) preconditions the atmosphere at the regional scale for a rapid increase in rain-bearing deep convection, which in turn drives moisture convergence and wet season onset 2-3 mo before the arrival of the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ITCZ). Aerosols produced by late dry season biomass burning may alter the efficiency of the SCMP.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interactions among land surface processes, atmospheric convection, and biomass burning may alter the timing of wet season onset and provide amechanistic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how deforestation extends the dry season and enhances regional vulnerability to drought.
3776 次阅读|10 个评论
亚马逊要在城市插根大柱子,送…快…递…
pandyliu 2017-6-26 21:20
上回丁少不是说过京东的智能物流来着嘛。 (不记得的戳这里) 文中提过亚马逊也在搞类似的东西。 像什么无人机送货,亚马逊走得还是更前的。 13分钟就能把快递送达 嗯,人家世界巨头嘛……炫炫技、吹吹牛,咱也理解。 可我打死也没想到的是,人家的物流黑科技远比想象中多! 这不,今天又曝出个新闻,说亚马逊申请了个新专利—— 无人机配送塔 这个是概念图啊,看个感觉。 一根高高大大的棒子,笔直地耸立在城市之中(密恐犯了),不断有无人机从上面飞出来。 放张专利图给你们看看。 咦?怎么有点像…… 额……毕竟是专利图,画得肯定会随意一点啦。 你要是不满意,他们还准备了好多款呢。 比如“子弹头”款; “平房”款; 以及这个“不知道叫什么”款。 虽然造型不同,但是功能大同小异。 它们是为了取代传统配送点而生的。 如今的配送点,是这样的↓↓ 遇到双十一、618,爆个仓就变成这样↓↓ 造成这种情况怪货流量太大是没错,但效率低下的人力分拣也绝对是甩不了锅的。 来来来,像亚马逊那样,建个塔,就完事啦~ 底层允许卡车和人进出,高层停满了无人机,塔内运用智能无人分拣系统。 货运进来→机器没日没夜地智能分拣→无人机送出去。 这效率……爆仓?不存在的。 这不是亚马逊第一次搞如此脑洞大开的专利了。 之前不是曝出了一个“空中仓库”的专利吗? 对,你没看错,真的上天了! 利用飞艇,把物流仓库建在1.3万米的高空中。 有了这个飞艇,仓库就能按需飞到指定的地方去了。 比如某地在开一场演唱会,或者一场大型体育赛事。 仓库就飞到这个体育场上方,即时配送演唱会和赛事的周边纪念品啊、食品啊什么的。(真尼玛会赚钱) 别急,花样还有呢。 为了让买家收货更方便,亚马逊还有专利—— 跟路灯结合在一起的无人机投递台。 这种路灯,哦不,投递台安装在每家每户的门口。 收快递不需要你在家,它直接投进投递台就完事。 顺便还能充个电。 炫吧,但首先,你得有独门独栋的房子…… 总之呢,亚马逊为了建立一套完整的智能物流体系,实在是费了心思啊。 顺丰和京东你们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2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巴西采集纪行 I:自然观感、采集生活、学术交流
热度 9 hypermarket 2017-1-25 22:07
说到巴西,大概最先能被联想起来的是足球、亚马逊、桑巴舞。从空间距离来说,巴西算是距离中国最远的国家之一,中国在东半球,而巴西在西半球,中国在北半球,而巴西的绝大部分领土在南半球。2016年11月,经过大约20个月的各种手续办理,我们最终踏上了去巴西采集昆虫的旅程。 采集主要在亚马逊州(Amazonas,巴西面积最大的一个州)、里约热内卢州(Rio de Janeiro)、米纳斯盖瑞斯州(Minas Gerais)、圣保罗州(Sao Paulo)四个州进行。时间方面则是赶在了旱季末期、雨季初期。 亚马逊州位于巴西的西北部,与举办奥运会的里约差2个时区。在亚马逊采集期间,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到了亚马逊丛林中一个专门为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建立的一座五六十米高的铁塔(图1),登上去之后可以看到林冠层(图2)。而依托于这样的建筑,昆虫学家们还可以每10米高放置一个Malaise trap,进行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图3)。 图1. 亚马逊雨林中的生态学研究用铁塔 图2. 登到塔顶后看到的林冠层景象 图3. 铁塔上放置的大型Malaise trap 除了高大的铁塔令人深刻之外,巴西各个保护区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普遍也比较好;如果考虑到巴西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话,应该说保护区里的生活条件格外地好,普遍具有宽敞洁净的用餐环境(图4),住所中也都修建有洗浴设施。 图4. 保护区餐厅一角 在采集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个问题是,在树木上扫网的时候,遇到胡蜂的频率很高,所以被蛰的风险很高(图5)。另外一个问题是,雨林中有很多奇怪的植物,比如说一种绿色的柔韧藤本,藤条从树上垂下来,有多个棱边,每个棱边都有比拟禾本科植物叶边的锋利细齿,只轻轻缠一下,就能在身上留下十几个口子(图6)。 图5. 被一种胡蜂蜇后2小时的反应 图6. 被雨林中的一种柔韧藤本轻轻缠一下留下的痕迹 传说中的捕鸟蛛(狼蛛),我们没有专门去找,只是在参观亚马逊国立研究所的标本时看到了一些(图7)。 图7. 捕鸟蛛的浸制标本,板子的背面还有体型相近的同种另一个体 在东南部三个州采集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有趣的动物,比如荧光叩甲(图8)、一种大型天牛(图9),以及在一个植物园垃圾桶中看到的长鼻浣熊(图10)。荧光叩甲在被养到瓶子里之后,就不太发光了,但是受到扰动之后普遍会发光,在凉爽避光的环境中不吃不喝能活5-7天。天牛是灯诱时上灯的。长鼻浣熊经常在垃圾桶周围出没,有的时候能见到“一家子”。 图8. 荧光叩甲 图9. 一种大型的天牛 图10. 植物园垃圾桶中出没的长鼻浣熊 图11. 植物园垃圾桶周围成群出现的长鼻浣熊 在采集活动的间歇,我们还赴巴西国立亚马逊研究所(据说这是第一次有中国官方的学术机构赴亚马逊进行采集活动)和巴西国家博物馆进行了学术交流。其中在巴西国家博物馆所做的学术报告,还被作为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研究生课程的一部分(图12)。 图12. 巴西国家博物馆和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赠予的授课证书^_^
8763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为什么亚马逊要梦想建造一个空中仓库
热度 2 spins 2017-1-16 08:31
本文出自Discovery专栏作家Jeremy Hsu之手,由张晓军博士倾情翻译,在此隆重致谢!  2015年底,亚马逊推出了一款名为Prime Air快递无人机。如果你在亚马逊下 单购买一个重量在5磅以下的商品,就可选择无人机送货到家! Prime Air 装载货物,全自动化,全程无人干预。 亚马逊公司将要像圣诞老人一样可以把几乎任何可以想到的物品送抵到客户手中。但是这个技术巨人并没有通过雪橇和会飞的鹿来递送物品订单。相反地,最近亚马逊的一项专利揭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技术,这 个技术就是通过一个巨大的飞艇作为飞行仓库来部署蜂群式的无人机将货物投递给客户。 许多和新技术有关的专利文档经常专注在美好幻想中的飞行器。但是亚马逊的这个专利文档中所设想的各种真实的情景值得关注。一个设想情景是人类或者机器工人繁忙地将各种物品装上悬浮在各主要城市上空 45 , 000 英尺的飞艇中。另一个情景是飞艇中的厨房制作各种冷的或者热的食物,这些食物将被装到无人机上,然后在几分钟内送达。 第三个情景是无人机群将食物或者 T 恤衫送抵给正在参加音乐会或者在赛场的观众。亚马逊的专利文档甚至考虑到如何将飞艇飞到足够低的高度,在这个高度飞艇可以作为巨大的广告牌或者巨大的扩音器以便来为广告做宣传,并将物品直接销售给下方的人群。 你确定这样能销售?会不会造成踩踏事件? 有一个方法可以实现这些疯狂的想法。亚马逊现在的目标是通过许诺将几乎任何物品 — 衣服,电子产品和食品杂物 — 在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内送达来吸引更多的客户。亚马逊正在和 Google 竞争,而这种快递无人机将这种竞争变成了对于那些希望快速获得所购商品的客户的一种 Go-to 服务。亚马逊的这种‘空中服务中心’的想法也许永远也不会变成现实,但是它代表了公司的一种让客户“立即获得满足”的目标。 在计划的核心,亚马逊的这种飞行仓库的想法目标是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理论上,一个飞行在城市上空的可移动的仓库将会使亚马逊有能力将它的物品和产品移动到离客户的家庭或公司更近的位置,而且可以缩短最后一英里送抵所需要的时间。亚马逊可以根据临时的需要,将一定数量的飞行仓库部署不同的地点(例如人群聚集的体育馆或者音乐会)。 第二,飞行仓库需要尽力解决无人机的距离问题。亚马逊测试的小型无人机可以飞行有限的距离,大概 10-20 英里。这就为亚马逊的空中服务提出了挑战,这种空中服务最近在英国的剑桥附近开始了第一次送抵服务,这种服务许诺在 30 分钟内将物品送达。 作为飞行母船,这种 LTA 飞艇使得无人机在半小时内完成任务。通常情况是,从无人机带着货物起飞,直到它们达到目的地然后返航都一直使用自己的电池。电池一直是限制它们送抵航程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比,亚马逊的专利文档设想无人机只是简单地从飞行母船上下滑飞行,依靠引力而不是它们自己的能源。理论上,这种节能方式加上飞艇母船提供的扩展的距离可以让无人机飞行向着快速送抵飞行更远的距离。专利中是这么描述的: “这种货运速度提供了让用户几乎立即获得所购货物的能力,并且极大得增加了可以被速递的货物的种类。例如,易腐烂的,甚至刚准备好的肉类可以马上送抵给用户。” 小型送货无人机可以不用考虑依靠自己的动力返回悬浮在 45 , 000 英尺上空的飞行母船。相反地,亚马逊的专利文档建议可以用更加小型的飞行器作为“摆渡车“来运载这些货运无人机返回母船。这些摆渡飞船持续地为母船提供新的货物,油料和人员或者机器工人。 亚马逊的专利文档用了很多时间来谈论使用飞艇作为飞行广告显示。使用 LTA 飞艇,例如作为广告显示闪光牌不是一项新技术。但是亚马逊的专利把这个想法向前买进了一大步,因为这种飞艇广告展示了一种可能,例如将流行的鞋或者热的食物在看到它的广告的几分钟内就送到。这种专利文档甚至想像到飞艇的广告随着物品的销售,不断更新特定的物品的数量。 在亚马逊的飞行仓库变得可行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中一件事就是,美国 FAA 还在定制规划以便允许货运无人机群安全地飞行在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城市上空。 FAA 目前不允许任何无人机飞行在人群聚集的运动会或者音乐会上空。即使理论上货运飞艇可以在高于普通商业客机高度的上空飞行,但是如何在一群货运无人机突然从母船上向地面飞出的情况下保持安全,仍然是个未知数。 这个专利文档只是亚马逊和无人机有关的大胆设想的专利中的一个。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亚马逊的飞艇在低空飞过,并且展示乘坐 SpaceX 火箭到火星殖民地的旅行的广告,你也许想提醒自己,你并不是因为看了 1982 年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而在做梦。 银翼杀手
个人分类: 浮空器|3651 次阅读|3 个评论
专著《声学事件检测理论与方法》正式出版
Riemann7 2016-8-16 15:55
和导师合作的专著《声学事件检测理论与方法》终于正式出版,目前在各大网店,如京东( http://item.jd.com/10563712295.html )、淘宝、亚马逊和当当等,均有销售。 本书系统地介绍声学事件检测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以及该学科领域的新进展。内容包括声学事件检测的基本原理、一般数据规模下的声学事件检测方法、大数据情况下的声学事件检测方法等方面。在一般数据规模下检测中,重点介绍基于长时特征的检测理论与方法,内容涉及基于基频段特征的检测、基于混合模型的检测、基于稀疏低秩特征的检测,以及基于松弛边际与并行在线的模型训练方法。在大数据下的检测中,重点介绍适合大规模流式数据的快速和在线式模型训练方法,内容涉及基于 SVM 的加速训练、基于深度模型的加速训练、通用型在线及随机梯度下降算法,以及牛顿型随机梯度下降算法等。 虽然该书主要是是基于我的博士论文,但是我的导师韩纪庆教授为该书做了大量的工作,很多次在出差期间还在修改手稿,非常感谢导师不仅在本书上付出,还有平时对学生的谆谆教导。 该书很荣幸能够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期间责任编辑张海娜女士对我们的手稿做了认真、专业而且及其细致的校对以及编辑工作,非常感谢。在此也为她做个广告,请有意在科学出版社出书的老师和她联系。 Last but not the least, 感谢家人包括太太和孩子对我工作的支持,我爱你们。 附:将封面和目录附在本文结尾,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原书,也欢迎交流指正。 目录 前言 第 1 章绪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1 声学事件检测技术的发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1.1 声学事件检测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1.2 基于特征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1.1.3 基于模型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1.2 声学事件检测技术的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1.3 声学事件检测系统的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1.4 本书的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第 2 章声学事件检测中的常用特征和模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2.1 声学事件检测中的常用特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2.1.1 声音信号的数字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2.1.2 声音信号的时域特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2.1.3 声音信号的频域特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2.1.4 声音信号的时频域特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 2.1.5 特征降维与选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 2.2 声学事件检测中的常用模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 2.2.1 浅层模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 2.2.2 深度模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 2.3 本章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 第 3 章基于基频段特征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 3.1 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 3.2 长时特征提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 3.2.1 长时统计特征提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 3.2.2 基于基频段的特征提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9 3.3 基于长时统计特征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9 3.3.1 基于单分类器和多分类器融合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0 3.3.2 基于类内细分聚类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 3.3.3 基于拒识和确认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 3.4 实验和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 3.4.1 实验设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 3.5 本章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 第 4 章基于混合模型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9 4.1 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9 4.2 伪高斯混合模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0 4.2.1 伪高斯混合模型的构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0 4.2.2 伪高斯混合模型参数估计的 EM 算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2 4.3 异质混合模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 4.3.1 多变量 Logistic 混合模型的可辨识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 4.3.2 异质混合模型的构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8 4.3.3 异质混合模型的参数估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9 4.4 实验和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 4.4.1 基于伪高斯混合模型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 4.4.2 基于异质混合模型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3 4.5 本章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6 第 5 章基于稀疏低秩特征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7 5.1 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7 5.2 基于稀疏表示特征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9 5.3 基于低秩矩阵表示特征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2 5.3.1 低秩矩阵表示特征提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2 5.3.2 低秩矩阵分类的问题描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 5.3.3 基于加速近似梯度方法的矩阵分类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4 5.4 基于低秩张量表示特征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6 5.4.1 张量计算相关记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7 5.4.2 低秩张量表示特征提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7 5.4.3 基于加速近似梯度方法的张量分类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9 5.5 实验和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2 5.5.1 基于稀疏表示特征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2 5.5.2 基于低秩矩阵表示特征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4 5.5.3 基于低秩张量表示特征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8 5.6 本章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2 第 6 章基于松弛边际下模型训练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3 6.1 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3 6.2 基于迹范限制下的最大边际矩阵分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3 6.2.1 基于迹范限制与松弛边际的矩阵分类问题描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113 6.2.2 基于交替搜索方式的矩阵分类学习算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4 6.3 基于迹范限制下的最大边际张量分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6 6.3.1 基于迹范限制与松弛边际的张量分类问题描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116 6.3.2 基于交替搜索方式的张量分类学习算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7 6.4 实验和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9 6.5 本章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2 第 7 章基于在线并行模型训练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3 7.1 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3 7.2 在线并行的矩阵数据分类学习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3 7.2.1 基于加速近似梯度方法的矩阵分类在线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3 7.2.2 基于逼近加速近似梯度方法的在线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5 7.2.3 基于小批量更新的在线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6 7.2.4 基于并行计算加速的矩阵分类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6 7.3 在线并行的张量数据分类学习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8 7.4 实验和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1 7.4.1 基于在线并行学习的低秩矩阵特征分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1 7.4.2 基于在线并行学习的低秩张量特征分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3 7.5 本章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5 第 8 章基于锚空间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6 8.1 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6 8.2 锚模型简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7 8.3 基于状态变化统计量的锚空间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9 8.3.1 基于状态变化统计量的锚空间生成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0 8.3.2 实验与讨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3 8.4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锚空间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4 8.4.1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锚空间的目标与集外锚模板的生成 . . . .. . . . . . . . . . . . 144 8.4.2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声学事件检测机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6 8.5 基于稀疏分解锚空间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6 8.5.1 基于稀疏分解锚空间的目标与集外锚模板的生成 . . . .. . . . . . . . . . . . . . . . .147 8.5.2 基于稀疏分解的声学事件检测机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8 8.5.3 实验与讨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9 8.6 本章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1 第 9 章面向大数据环境下声学事件检测的凸优化理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2 9.1 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2 9.2 与声学事件检测相关的凸优化理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3 9.2.1 早期凸优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4 9.2.2 凸优化基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5 9.2.3 一阶方法的动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6 9.3 光滑与非光滑的凸优化一阶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7 9.3.1 光滑目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7 9.3.2 复合优化目标函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0 9.3.3 近端目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1 9.4 随机化技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2 9.5 并行和分布式计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4 9.6 本章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4 第 10 章面向大数据处理的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加速算法 . . . . . . . . . . . . . . . . . . . . .165 10.1 随机对偶坐标上升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5 10.1.1 问题描述及相关工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5 10.1.2 基于对偶间隙边界的 SDCA 收敛性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7 10.2 加速近端随机对偶坐标上升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2 10.2.1 问题描述及相关工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2 10.2.2 基于对偶间隙边界的 Prox-SDCA 收敛性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173 10.3 本章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0 第 11 章面向大数据处理的深度模型的加速算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1 11.1 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1 11.2 全梯度与随机梯度下降算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3 11.3 加速梯度算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0 11.4 指数型收敛的随机梯度下降算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2 11.4.1 随机平均梯度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2 11.4.2 随机方差减梯度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4 11.5 坐标梯度下降算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4 11.6 本章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9 第 12 章面向大数据的通用型在线及随机梯度下降算法 . . . . . . . . . . . . . . . . . . . . .200 12.1 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 12.2 通用在线梯度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 12.2.1 通用的在线原始梯度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3 12.2.2 通用的在线对偶梯度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5 12.2.3 通用的在线快速梯度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8 12.3 通用随机梯度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2 12.3.1 算法描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2 12.3.2 收敛性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2 12.4 数值实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5 12.4.1 Lasso 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6 12.4.2 施泰纳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8 12.5 本章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1 第 13 章面向大数据的牛顿型随机梯度下降算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3 13.1 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3 13.2 近端牛顿型随机梯度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6 13.2.1 正则化的二次模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8 13.2.2 Hessian 矩阵的近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9 13.3 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9 13.4 数值实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4 13.5 本章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5 第 14 章基于声学事件检测的行车周边声音环境感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6 14.1 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6 14.2 实验环境与基线系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7 14.3 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噪声建模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240 14.4 基于等响度曲线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6 14.5 基于基频轨迹特征的声学事件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0 14.6 本章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5 第 15 章音频场景识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6 15.1 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6 15.2 基于高斯直方图特征的音频场景识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7 15.2.1 高斯直方图特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7 15.2.2 分类模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9 15.3 基于迁移学习的音频场景识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9 15.3.1 迁移学习概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9 15.3.2 基于样本平衡化的音频场景识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0 15.3.3 基于改进样本平衡化的音频场景识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3 15.4 实验和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5 15.5 本章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6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7
个人分类: 软件发布|4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劇情] [芝拉克 Chi-Raq (2015)][1080p + 720p][美国][主演: 尼
lcj2212916 2016-1-9 00:04
导演: 斯派克·李 编剧: 凯文·威尔默特 / 斯派克·李 主演: 尼克·卡农 / 韦斯利·斯奈普斯 / 泰娜·帕丽斯 / 詹妮弗·哈德森 / 史蒂夫·哈里斯 / 更多... 类型: 剧情 官方网站: www.chiraqthe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12-04(美国) 片长: 118分钟 又名: Chiraq IMDb链接: tt4594834 电商巨头亚马逊正式宣布,他们将大举进军电影业,计划每年出品12部影片。近日,有消息传出,亚马逊确定投拍美国黑人导演斯派克·李的新作《Chiraq》。影片剧本细节及项目进程状况都尚未公布,据称电影卡司囊括“复联队长”塞缪尔·杰克逊、“侃爷”坎耶·韦斯特、科曼等一众黑人男星,演员杰里米·皮文亦有望参演。   Chiraq实质上是美国城市芝加哥的别称——该城市近年频频因枪支暴力事件见诸报端。坎耶·韦斯特是土生土长的芝加哥人,而杰里米·皮文的童年也基本是在芝加哥度过。参照斯派克·李此前执导影片的路数,《Chiraq》应该还是会持续关注黑人生存境遇。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ile/140310352
2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高堡奇人[第一季全]中英文字幕高清下载
lcj2212916 2015-11-25 20:23
高堡奇人 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 (2015) / 高城堡里的人 导演: 大卫·塞梅尔 编剧: 弗兰克·斯伯特尼 / 菲利普·迪克 主演: 艾莉克莎·黛沃洛斯 / 鲁珀特·伊文斯 / 卢克·克莱恩坦克 / DJ·考尔斯 / 乔尔·德·拉·冯特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科幻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首播: 2015-01-15(美国) IMDb链接: 8.5/10 from 2,131 users 高堡奇人的剧情简介   亚马逊发布了13部原创剧的试播剧之一。   《高堡奇人》讲述了一个替代现实故事,德国和日本打赢了二战,美国被德国和日本统治,希特勒感染了梅毒,德国开始征服太阳系,而一位高堡奇人却在创作一本书讲述美国打赢二战的故事。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ile/134131001
3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高堡奇人[第一季01 - 09]中英文字幕高清下载
lcj2212916 2015-11-22 20:29
高堡奇人 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 (2015) / 高城堡里的人 导演: 大卫·塞梅尔 编剧: 弗兰克·斯伯特尼 / 菲利普·迪克 主演: 艾莉克莎·黛沃洛斯 / 鲁珀特·伊文斯 / 卢克·克莱恩坦克 / DJ·考尔斯 / 乔尔·德·拉·冯特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科幻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首播: 2015-01-15(美国) IMDb链接: 8.5/10 from 2,131 users 高堡奇人的剧情简介   亚马逊发布了13部原创剧的试播剧之一。   《高堡奇人》讲述了一个替代现实故事,德国和日本打赢了二战,美国被德国和日本统治,希特勒感染了梅毒,德国开始征服太阳系,而一位高堡奇人却在创作一本书讲述美国打赢二战的故事。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ile/133405214
1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高堡奇人[第一季01 - 04]中英文字幕高清下载
lcj2212916 2015-11-21 20:07
高堡奇人 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 (2015) / 高城堡里的人 导演: 大卫·塞梅尔 编剧: 弗兰克·斯伯特尼 / 菲利普·迪克 主演: 艾莉克莎·黛沃洛斯 / 鲁珀特·伊文斯 / 卢克·克莱恩坦克 / DJ·考尔斯 / 乔尔·德·拉·冯特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科幻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首播: 2015-01-15(美国) IMDb链接: 8.5/10 from 2,131 users 高堡奇人的剧情简介   亚马逊发布了13部原创剧的试播剧之一。   《高堡奇人》讲述了一个替代现实故事,德国和日本打赢了二战,美国被德国和日本统治,希特勒感染了梅毒,德国开始征服太阳系,而一位高堡奇人却在创作一本书讲述美国打赢二战的故事。 下载地址: http://page92.400gb.com/file/133175117
1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雨林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雨林是一幅看不厌的画。
热度 23 lxu2800 2015-11-17 07:04
去秘鲁上山下乡(10)雨林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雨林是一幅看不厌的画。 在 TRC 的五天四夜中,大部份时间是跟着导游穿行在密密的雨林深处。我们这个小组应该是三对夫妇,其中的一对参加了第一天的活动后就撤退当了逃兵,离开营地直接回家。因而每次活动就只有我们四个人,行程按排更为机动灵活,我们也得到了导游更为周到和个性化的服务。基本上每天有四次外出活动,分别在早歺前、早歺后,午后和晚上,地点多数在雨林中,有时在亚马逊河上。 营地提供长统雨靴,各人找到适合的雨靴后把自己的袜子挂在靴口处作为标记,存放在营地门口的休息处,每次出征雨林前,小组人员到这里汇合,听取导游简述后,穿上雨靴,出门仅几十步,就进入雨林了。 P1.雨林深深 P2.将该种树叶挤压揉搓后可得血红色汁液 P3.印第安人用这种汁液在臉上划道道杠杠,作为部落标识号 P4.雨林深深处,寂寞开无主 P5.朽木身旁万物春。雨林中高速的新陈代谢可以极快地把枯木落叶分解成其它动植物的营养 P6. 雨林外面是阳光灿烂、赤日炎炎,雨林中却完全是另一个世界。雨林里面几乎暗无天日,凉快湿润,密密层层的树叶和藤蔓交叉覆盖在空中,难见一丝光线照射到雨林的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雨林中所有的植物为了生存都在爭搶着最重要的资源-太阳光。赤道地区一年四季阳光是直射的,每天日照时间有十二小时,这些强烈的太阳辐射能的大部份被热带雨林吸收,有效地降低了地表温度,这是亚马逊热带雨林对我们这颗星球的最大贡献。亚马逊热带雨林应该是地球的空调机,而不是地球之肺,认为热带雨林能提供大量氧气,实际一直是大众的一个误区 【1】 。 由于只有不足 2%的阳光可照射到雨林地面,环境十分险恶,所以雨林的地面上草木稀疏,没有太多植物能生存下来。一颗种子破土而出,面对的就是长夜漫漫,何时才有出頭之日?看似平穏宁靜的雨林,实则处处喑藏杀机,为了爭夺阳光资源,必须费尽心思各显神通。有一种无花果树会让小动物把种子带上大树的桠杈上,种子发芽后会生出根须迅速向下伸展,与地面接触生根后吸取水份和养料,同时又长出藤蔓绕着枝干向上攀升,爭取上层空间的阳光。很快这种无花果树的向下的根会越来越粗,向上的枝蔓越来越多,直到把寄生树活活绞死,最终在雨林中获得生存的一席之地。说到底,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生命体,无论是什么种类,无论出生在什么地方,能夠存活下来都是非常不易,所以千万要珍惜每一个生命。 热带雨林资源的限制,导致生物种群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生存,生物必须不断創新,以特殊的技能获取资源,变换体型和外貎去适应环境,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热带雨林成为了地球上生物物种的聚宝盆。据了解,亚马逊盆地——从巴西一直延伸到大西洋沿岸的面积达67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生活着全世界已知10%的物种。西亚马逊包括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的部分区域以及巴西西北部地区,是世界上植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近年来,又有一种新的理论对上述观点提出挑战,新的观点认为:在最后一次冰河期,热带雨林可能提供了当时全球诸多生物种群的避难所,这众多物种拥挤到资源有限的热带雨林里,展开极为激烈的生存竟爭,孕育了更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群。关于热带雨林生物物种多样化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2】 。 热带雨林中植株茂盛,叶蔓勾联,看似杂乱无章,其实结构层次分明。雨林从下向上大致可分成四层,分别是:地表草本植被层;灌木层;乔木树冠层;和树冠外延层(见下图左边)。由热带巨树组成的树冠外延层可高达七、八十米,这一层是金刚鹦鹉和南美鵰鹰的家园,而离地三十米左右的树冠层是雨林中大多数动物活动的主舞台,而地表草本植被层则是各类两棲类动物、昆虫、菌类和微生物的天下。 P7.雨林分层示意图 P8. P9.雨林中的大树为求稳固和吸收水份营养采取两种基本策略,多朿须根(极左边一棵),板根状根部(中间偏左一棵) P9.雨林中的大树为求稳固和吸收水份营养采取两种基本策略,多朿须根(极左边一棵),板根状根部(中间偏左一棵) 尽管 TRC 周边雨林是众多野生动物的天堂,但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生活在高高密密的乔木树冠层里,也並非抬头就能看见。我们的导游 Delford 非常机敏,真可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他的导引下,飞鸟走兽难以遁形,让我们得以一观尊容。我真有些迟钝,有时实在难以分辨,他会接过我手中的相机,把焦距拉到最长,对好目标让我在取景框中观察。导游有时还会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把它们引诱至身边,让我们看个仔细。导游的素质基本上就决定了雨林游的成败。我们的导游生在雨林中,又受过正规教育,毕业于 Puerto Maldonado 大学的旅游管理系,具有丰富的生物学和自然地理知识,英语听写一点问题也没有,是一部活的雨林万宝全书,他有问必答,好像从未被难倒过。跟随导游在雨林中晃游了几天后,我也摸到了一些门道,竟然也能“先敌发现目标”,其关键是把雨林中枝叶的隨机运动的图象存贮在脑中,在行进中把观察到的图像与这些模式不断地作对比,然后把视线聚焦到异动处,十有八九可以有所收获,如能再加上声音模式的识别则更佳。一个好的雨林导游必须是图像、声音模式建立和识别的行家里手。 除了昆虫、蛙类、龟、蜥蜴等动物外,我们在雨林中见得较多也是最受众人关注的就是各种艳丽的热带飞鸟和猴子。亚马逊热带雨林中並无大型猛兽,即使是体型稍大一点的哺乳动物,譬如水豚(Capybara)和白唇野猪(White Lipped Peccary)等,它们也只生活在河边,出没在雨林的边缘地带,这一点与非洲森林草原非常不一样。尽管如此,亚马逊热带雨林仍是众多生物学家和动植物爱好者的圣地,其原因无外以下几条:1. 亚马逊雨林是这个星球上多样化生物种群的聚宝盆,这里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动植物种群有待深入观察和研究。2.由于美洲新大陸曾经与世界其它部分长期隔离,雨林中具有许多非常独特奇怪的动植物种群,这对生物种群比较学和进化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3.亚马逊雨林地域广阔,又远离欧亚人口密集区,因而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涉破坏最小,雨林中的生物种群基本上还保持着原始生态,对它们的生活状态和行为准则的观察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可是今天这片动植物的乐园却在急剧地缩小(每秒约有一个足球场面积的雨林被毁灭),如果不能有效地阻止这种环境破坏,估计还有四十年,这片真正的自然雨林会消失殆尽!请注意我这里的用词,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消失的是真正的天然的雨林,但人工修建的假雨林一定会有,可能更大更好看。就像今天的人们照样吃着河蟹、刀鱼、鲥鱼,但那是真正的中华绒螯蟹吗?那还是真正的长江野生的刀鱼和鲥鱼吗?对不起,去做梦吧!所以劝诸君,真要去雨林,事不宜迟。 我们人类总自以为是最聪明的物种,却一意孤行非要毁去那片曾经有恩于我们的乐土。今天我们享用的食品种类的80%的原产地來自这片雨林,其中就包括了咖啡、巧克力、蕃茄、洋山芋、香蕉、黒胡椒、菠萝和玉米。亚马逊雨林只占了6%的地球表面,却是全球一半以上的动植物品种赖以生存的家园。现代药材的25%原产地就在这片雨林中。但今天当地人却把七、八十米高的巨树砍倒,仅为了換得三十美元!我们真的很聪明吗?我们真是万物之灵吗? 我们跟着导游日夜行进在雨林之中,每天有三、四次,每次都有惊喜。看似同样的项目,但行走的路线、时间各不相同,每次观察研究的重点也不一样。雨林深处和雨林在河堤边缘地带就不一样,而河心島上的雨林更与上述两处完全不同。此行结束前夜,用过晚歺后,导游和我们四个人围坐在一张小桌上,把几天来见到过的各种动物都列出来写在纸上,竟然在笔记本上写了整整四页!收获真是不小。当然这份成绩主要归功于我们的导游,但中间也有我们游客的贡献,我们没有功劳至少也有苦劳,白天黑夜跟着导游一脚水一脚泥,不怕蚊子不怕雨,最终才得以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 P10.Blue Trogon (咬鹃的一种) P11. P12.Blue-Throated Piping-Guan P13.Blue-Throated Piping-Guan 也要啄食粘土 P14.白唇野猪,南美新大陸特有物种 P15..Black-Fronted Nunbird P16.Paca P17.毒蛙 P18.一对恩爱的 Hoatzin (麝雉) P19. 热带雨林行是旅游,但更是开眼界长见识的学习之旅,亚马逊雨林是最佳的热带生物的现场教学课堂和实验室。我真后悔,如果时光真能夠倒流,我们一定会带着我的女儿一起来。我的女儿从小喜爱生物,记得她在高中第一年修了生物AP课程,按老师佈置必须收集动物标本。我俩陪着她在我家附近的小丘上找蝴蝶和昆虫,骄阳当空,遍地枯草,南加州的土地上能找得到什么好标本。看着女儿一臉的沮丧,我实在是非常地无奈。当时如果能带她一起来亚马逊雨林,女儿会有多高兴,我们一家会有多快乐! 观察和亲近动物有许多方式,层次和目标大不相同。最简单的是去动物园,但长期被囚禁的动物多数已经失去了它们的天性,那是囚物而不是动物。有些动物园让动物解放出来,把游客装在囚車里,美其名曰“野生动物园”。峨眉的猴山,日本奈良的鹿群,都是游客喂养的动物,离真正野生动物相去甚远。黄石公园比起前述各处高了好几个层次,但终究游客太多,仍只是一个放大很多倍的野生动物园。要看到真正自然状态下野生动物,一定得去人迹稀疏人类活动极少的环境中去,阿拉斯加、青藏高原都是好地方,可惜这些地方生态环境又太恶劣,动物物种不夠丰富。说到底,观看野生动物的乐土就是两大块,亚马逊河雨林和非洲热带稀树大草原,从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原始性作为评判标准,亚马逊河雨林力压群芳,绝无对手。 写到这里,再看看手中一张张雨林动物的靓照,真是爱不释手。雨林中光线暗,树木高大目标又远,实在非常不容易对焦取景,当然主要还是自己技艺业余,照片的质量实在不上档次,但俗话说:“瘌痢头儿子自己的好”,这些照片均为我亲自攝得,有些动物还是我独自发现並搶拍得手,其高兴和得意非同寻常,几乎每张照片背后均有一段小故事,张张照片我都会珍藏起来,它们是我雨林行最好的见证和纪念。下面这张照片攝于最后一天的清晨。那天起早用歺后,走出营地准备踏上归途,回首再望营地,只见那两只鹦鹉就棲息在就近的树枝上,专注地望着我们,它们也不去歺厅搶面包,也不到各处骚扰,只是静静地看着我们,似乎不捨我们的离去,我也一步九回首,实在不忍就这样分手。我用前世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与你的一次擦肩而过,我要再用一千次回眸换得来世能在你面前驻足停留。好多天过去了,我和妻子总会常常想起雨林中这两只乖巧的鹦鹉,不知它们搶不到面包的日子又是如何过的?亚马逊雨林,就是一幅最迷人的图画,一支听不厌的动人的山歌,一束永远芳香的鲜花,它也是一首写不完的美丽诗歌,一本读不完的万宝全书。 P20.山人乘舟将欲行,忽闻树上鸟鸣声,亚马逊水深千尺,不及鹦鹉送我情。 【1】 对亚马逊雨林一直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亚马逊雨林通过吐故纳新,提供大量氧气,有地球之肺的美称。热带气温高,植物光合作用生产氧气和有机物多,但有机物在热带很快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地上有机物很薄,这一过程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热带雨林放出的氧气与吸收的差不太多,总体上并无多少富余的氧气可以提供。 【2】 科学家聚焦西亚马逊物种大爆发之谜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1/331406.shtm 高清视频,如网速许可,请置播放器于高清 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4MzU5NDM3Mg==.html “去秘鲁上山下乡”系列全文到此结束,谢谢诸位的关注和评论。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6908 次阅读|39 个评论
骗子让我怒不可遏
热度 9 ncepuztf 2015-9-30 23:39
自从上周在亚马逊上买了点东西,货还没到,骗子的电话就到了。 事后我想,事情源于亚马逊的银行卡绑定支付(我绑定了建行卡,因为有优惠)。 (1)亚马逊绑定银行卡买东西是要先冻结再支付。 周四上亚马逊买了点东西,周五支付金额还在冻结。 一个电话来了(号码:17080207833 ),一个女的说: 我是亚马逊客服,您的支付出现异常,需要先申请退款,重新支付; 很快一个邮件过来: 发件人:客服3362 3011533890@qq.com 【 注意是QQ号 】 退款链接: 亚马逊异常订单退款中心 http://amazon.sdo001.com/ 复制地址到360浏览器上 打开操作退款【 这个链接不要点击,地雷 】 因为恐怕有骗,我坚持没有点, 防止被骗的第一原则就是冷静一段时间再去处理。 于是我说,钱我不要了,货随便你发不发。 对方看这样,挂了电话。 过了两天,货收到了。 确定无疑这是个骗局。 我想给亚马逊发信投诉,居然翻遍网站找不到投诉邮件和电话,于是百度了个:4008105666,打过去询问人工,对方说我们不可能给你打电话,估计是你的绑定邮箱 密码泄露导致。【 经查,确实如此,邮箱异常登录显示IP在河南。仔细想想, 一定是接入公共无线wifi收邮件导致的密码泄露 】 (2)昨天快下班,一个电话打过来(显示 0312-3071110),对方说是保定公安局的, 有个案件需要我配合调查(以前总是能接到有法院传票,都是直接挂断,这次变了花 样,于是我接着听下去 ) 。 那人语气很是硬气,像国家机器人的语气,作为公民有义务配合,就听他继续说了。 后面就是个恐怖故事,说我有张上海徐汇区办的建行卡涉嫌洗钱,上海警方传真让 保定警方协助调查。 说卡是去年9月11日在上海办的,用的我的身份证,而且他念了我的身份证号, 和那个卡号。 我说我没办过这样的卡,至于有人冒用我的证件,我无从知道。 他说,事情查清以前你要负法律责任,因为卡在你的名下,不信你查查国家法律。 这个说法有点离谱( 要是被冒个名就负责,这冤假错案还不得海了去了 ), 开始怀疑他是个骗子,我问他你哪个部门?叫什么名字? 他说他叫高进川,是保定公安局经侦科的。 他说那我将你的情况传回上海警方,上海警方会联系你调查。 刚放下电话,马上一个上海的电话过来( 021-64868911, 这速度简直无缝对接 ), 电话那头说是上海警方, 我正琢磨事儿哪儿不对,这家伙又是一顿吓唬话开始,我说我还有事,不方便接听, 挂了电话越想越窝火。 这骗子也有名有姓的,我倒想证实下保定公安局是不是有这人, 就给一个政法系统 的熟人打了电话咨询,对方一听就说没必要问,没办过这样的卡就不要理他。 我把打入的电话百度了下,发现有很多相关诈骗报道的链接,电话确实是公安的, 但都应是改号软件改成的。 前后折腾半个小时,把事先约定的回家给孩子做饭耽误了,解释半天, 被家里领导认为找借口狠批了一顿。 暗下决心再来类似电话,直接开骂。 (3)今天下午,又一个电话进来(18258161503),一个女的问是不是你在亚马逊 购买了***,我以为是卖家,就说是的。 对方说你的支付有问题,需要申请退款再重新支付。 一听这个,我再也无法忍住,对着电话开骂: 你给我有多远滚多远,你们这些骗子! 看到的是周围人惊愕的眼神。 人要修炼成怎样的全能,才能填满信用尽失的真空?
个人分类: 生活|4219 次阅读|21 个评论
如何发表高质量的生态学论文?
热度 4 gaojianguo 2015-4-10 20:05
副标题:干旱影响亚马逊森林的碳通量 2005 年和2010 年亚马逊经历了两次严重的干旱,之前的观测数据表明光合作用的降低,但森林碳组分是怎么变化的却没有更详细的机理性解释。Doughty 等人量化了NPP ,树木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组分变化,他们发现在干旱影响下NPP 没有太大变化,但自养呼吸降低显著,特别是对于细根和树干而言,降低幅度更大;土壤异养呼吸变化也不是很大。说明,树木能够通过降低自身呼吸来维持NPP 的稳定(trees prioritized growth by reducing autotrophic respiration that was unrelated to growth) ,这种优先保持生长的策略是有代价的,即树木投入到维持和防御的能量降低,从而增大树木可能死亡率。 相关论文“Drought impact on forest carbon dynamics and fluxes in Amazonia ”已经近期发表在Nature. 此文作者之一,优秀的生态学家Yadvinder Malhi 评论说:“It demonstrates the power of the intensive monitoring approach we have developed through the GEM network . ”同一个试验,别人做你也做,但你比别人做的更好更细更加机理,那么你就能赢得赛跑。 感想:如何发表高质量的生态学论文? 我觉得可以有三个层次:首先,数据结构尽量多样化,不仅仅简单测量一个变量,这样是很难发好文章的。对同一个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验证,因为生态学的研究毕竟影响因素太多,指望简单的几个变量就能解决问题,估计很难。 其次,要么时间、要么空间上有点优势,最好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不同的空间或地理位置观测一组变量,如果发现了不同的时间、空间上的变量共同解释了一个现象,有很强的规律性,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生态学问题,那么我恭喜你,肯定是能发好文章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如果你解决的问题是困扰学界多年的一个重要问题的话,那么,你的文章估计可以发在PNAS/Nature/Science 等杂志了。核心问题是,你首先要发现一个重要问题。至于如何找到她,靠勤奋、努力、积累、运气和命运! 科学家正在进行碳组分测定,照片来自 Yadvinder Malhi 教授的博客.
8828 次阅读|11 个评论
2014 年欧美数字出版的创新与变局
热度 9 renxiang 2015-1-5 13:43
欧美电子书市场增长放缓,甚至可能进入发展瓶颈——这是2014年一个重要的产业信号。经历了由电子书推动的高速增长,数字出版的初期产业红利正在耗尽,深层矛盾开始凸显。电子书——这一简单的数字化纸本内容与贩售模式的体系,越来越难以成为推动产业增长、深化数字创新的基础。对“后电子书”时代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互联网巨头和传统出版势力分歧巨大。亚马逊在2014年继续借助垄断优势推行颠覆性创新,引发业内外巨大争议,尤其是Kindle Unlimited。五大出版巨头业已进入数字转型深水区,纷纷加速对创新模式的试错,力图构建更具自主性的数字内容体系。在出版商、互联网巨头和数字平台纵横捭阖的变局中,电子书作者一改往日弱势地位,借助自出版和社交媒体浪潮,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成为数字出版生态的另一大核心力量…… 本文聚焦欧美消费类电子书产业,回顾2014年上述各方面的发展动态,并分析其对产业未来的影响。 一、解读电子书增长放缓 2014年西方研究机构发布了多份报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电子书增长放缓的趋势。比如,尼尔森图书购买行为调研报告显示,电子书仅占读者购买图书总“册数(unit)”的23%,而平装书占据了42%的份额,精装书占25%。美国与英国出版协会的季度数据也显示电子书增长率低于往年的预期。各电子书大平台今年频繁降价促销,Kobo、 Kindle、iBook不同程度地卷入价格战,市场低迷可见一斑。电纸书阅读器的日子也不好过。Sony正式放弃了面对大众市场的阅读器生产,并将Sony电子书城转手给Kobo。索尼定位于专业教育市场,以PDF阅读为主要功能的Sony A4电子纸曾被业界寄予厚望,但是,由于功能定位偏差、专业市场需求不足、定价过高等因素使该产品乏人问津。需求萎缩和创新乏力的困局也困扰着Kindle、Kobo和Nook等电纸书阅读器巨头。2014年推出的Kindle Voyage等阅读器,创新乏善可陈,性价比越来越低,甚至到了炒作“防水”等噱头的地步。 电子书市场的停滞乃至下滑,一定程度上带来纸书市场份额的提升。很多出版商与研究机构相信:纸书与电子书将长期共存,甚至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会被电子书替代——至少目前的电子书软硬件体系。这个论点得到了来自英国、新西兰、荷兰等国读者调研结果的支持:超过半数的读者,包括24岁以下的青年读者,都更加青睐纸书阅读。也有研究显示,使用Kindle等电子设备阅读的读者在知识或小说情节记忆方面不如纸书阅读者。纸书复兴的论调在2014年不绝于耳。一些出版商甚至为电子书下滑而欢呼,比如Perseus Books Group的CEO David Steinberger认为,行业的“捣乱分子”正在失去市场支持,而图书市场会恢复“稳定”“健康”和“多元”。 仅从销售数据推断电子书衰落,纸书复兴,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跟纸书不同,电子书的购买规模与实际阅读规模相距甚大。根据iBook平台的数据,在2014年,每一本付费电子书伴随着39本免费电子书的下载,而在2012年,付费与免费电子书的下载比例曾高达1:100。也就是说,由于免费电子书、图书馆电子借阅以及盗版,数字阅读的真正规模远远大于电子书的购买规模。更重要的是,这些免费资源分流了电子书销售市场。作为商业模式,电子书存在结构性问题。电子书只是出版数字转型初期的过渡性产品,它只是简单地数字化了纸书内容和售卖模式,并没有完全发挥数字出版的潜力和优势。 出版产业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课题,并不是纸电之争,而是公众阅读整体下滑的挑战,尤其是年轻人远离阅读的趋势。美国一份报告显示,15 ~ 19岁的青少年平均每天只花4分钟在阅读上,25 ~34岁的青年在节假日的日平均阅读时间仅为8分钟;只有75岁以上的老人平均每天阅读超过1个小时。应对数字社会的阅读危机是出版业的共同使命,出版业需要更加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更加“数字化”的产品形式,以吸引那些每天平均阅读不到10分钟的年轻人。回归纸书是倒退,会让出版业失去未来。 电子书不甚乐观的销售数据是2014年一个重要的产业信号,它传递的核心信息是,电子书在数字化转型初级阶段的导入使命接近完成,由此产生的数字化产业红利也正在耗尽。从行业演进角度讲,简单数字化传统出版的模式后劲乏力。数字出版产业需要更具颠覆性的创新和更彻底的产业升级——无论是商业模式、知识载体还是传播方式,如果电子书销售增长停滞是一种危机的话,那么此危机所引爆的,是下一轮创新变局。 二、互联网巨头的颠覆与霸权 2014年年初《纽约客》刊发了一篇批判亚马逊的长文,将互联网巨头与传统出版势力的矛盾公之于众。在很多传统出版商眼里,亚马逊不但是行业公敌,甚至成为知识创新和出版自由的敌人,并据此对其口诛笔伐。伦敦书展前后,亚马逊与传统书业的口水仗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对出版业的不满抵制,亚马逊的回应日益强硬。今年一度传言它已展开对五大巨头之一西蒙舒斯特的并购。在亚马逊与出版商互不相让的争论背后,是二者在数字出版理念上的巨大分歧。亚马逊的数字生态战略与传统出版的商业文化越来越难以兼容。 借助Kindle生态,亚马逊在2014年一如既往地推出旨在颠覆传统出版的创新,尤其是KindleScout和KindleUnlimited。众包出版平台Kindle Scout 让读者集体来决定一本书稿是否值得出版。一旦获得读者青睐,亚马逊会与作者签订5年的可延续合同,支付1500美元的预付稿酬,以及50%的电子书版税等。Kindle Scout延续了亚马逊立足读作者社群边缘化出版商的思路,但它与出版商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所以争议不大。相较而言,今年7月正式上线的Kindle Unlimited 则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业界巨大反弹、批评和抵制,成为亚马逊与传统出版力量博弈的一大焦点。通过KindleUnlimited,用户只需每月付费不到10美元,即可以无限制地阅读60万册电子书和2000多种有声读物。Kindle帝国一直以数字内容生态为基础,亚马逊已经在数字音乐和在线影视方面推出了类似Netflix和Spotify 模式的Kindle Prime。优质电子书资源的缺乏是这一体系的短板,打破出版商所青睐的单本贩售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电子书的订阅(Subscription)模式并非亚马逊独创。Oyster、Scribd、Entitle早已推出每月10美元的电子书订阅服务,并且提供超过10万种电子书资源。有意思的是,这一领域里还活跃着大量盗版平台,比如近期被关闭的OnRead,曾拥有高达20万电子书资源,甚至包括很多其他正版平台无法提供的最新畅销书,其高级包月套餐定价高达30美元/月。订阅模式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优势,不但可以为渠道商和内容方提供稳定收入和现金流,而且有助于分散单本书籍的市场风险。在学术出版领域,打包订阅( big bundle)早已成为主流商业模式。此外,数字时代的读者更重视内容获取的便利:能否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接入和消费内容,是读者优先考虑的问题。无论数字盗版,还是开放知识运动,之所以受到公众欢迎,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知识消费方面的便利与自由,这是传统出版无法提供的。电子书包月模式,在确保商业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开放自由。 亚马逊对数字内容消费的理解是:读者与具体内容的关系仅是一次性接入(access),而不是终身拥有,但读者与平台的关系是永久的、频繁互动的。所以,电子书的商业模式更像图书馆借阅,而非单本贩售。亚马逊更看重对读者的黏性,而不是一次性的交易额。它希望围绕着Kindle Unlimited来聚拢大规模包月用户,并打通数字影视音乐的订户群体。这一庞大的生态系统是亚马逊的商业核心。但是,这与出版商存在利益冲突。五大出版巨头均拒绝与亚马逊Kindle Unlimited签约,将众多超级畅销书和经典作品排除在KU资源体系之外。这无疑降低了KU对读者的吸引力。无奈之下,亚马逊只能要求旗下的KDP 直接出版系统的全部书籍加入KU,同时力邀中小独立出版商加盟。但是,KU的模式也未获得中小出版商的完全认可,甚至还遭到作者群体的质疑与批评。可以说,亚马逊所引领的数字出版进化方向与很多出版人所信奉的理念渐行渐远。 亚马逊一直处在与传统出版对垒的风口浪尖,但是,其他互联网巨头同样是不可忽略的颠覆力量。作为iOS平台电子书市场的绝对垄断者,苹果正在加快构建以iBooks 为核心的数字图书生态。2014年苹果收购图书发现与推荐平台BookLamp,并开始将iBooks 从 iTunes中分离。大屏幕iPhone 6Plus无疑是苹果称霸移动阅读的硬件神器。2014年苹果这些举措,不禁让人联想到iPod加iTunes对数字音乐产业的颠覆——当年数字音乐的商业体系与今天的电子书何其相似!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已经开始向电商模式转型。用户很快将可以通过Facebook直接买卖电子书。基于Facebook的巨量人气,如果作者读者能据此在线交易,对现有数字出版产业将产生巨大冲击。 以三星为代表的硬件厂商同样值得关注。三星展位在 2014年法兰克福书展上格外引人注目,它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第一次在伦敦书展上见到谷歌展台的情景——很多出版人不解:“谷歌到这儿干什么?”几年后,我们才从谷歌的颠覆中找到答案。在手机竞争日渐激烈、利润空间急剧压缩的今天,手机巨头将构建自己的内容生态提上了日程。三星在2014年动作频频:扩张Reader Hub所整合的数字书刊资源、邀请亚马逊Kindle等平台为明星硬件(如Galaxy5)设计专属应用、与漫画巨头Marvel合作推出三星平板专属的Marvel Unlimited、供用户无限阅读数字漫画内容,等等。 在2014年, 三大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Windows和iOS相继升级,生态系统思维成为新一代操作系统的核心。可以预见,移动互联网巨头的竞争会逐渐转向对生态系统领导权,乃至霸权的争夺。技术上,多终端(包括智能硬件)打通,信息资源整合是大势所趋。 如果将数字生态系统比作人体,那么自由流通的内容知识流就是血液。传统电子书模式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类似Kindle Unlimited 的聚合模式则会受到更多青睐。如何融入互联网巨头主导的数字生态——将是未来几年出版业必须解决的战略难题。 三、出版商强化数字创新 2014年,出版商尚未走出纸书衰落带来的全球产业危机。美国出版协会的数据显示纸书品种与印数今年出现大幅下降,大型出版企业裁员、削减部门、关停并转的新闻仍不绝于耳。培生集团宣布裁员4000人的计划、贝塔斯曼关闭德语国家零售书店业务的消息,都让全球出版业寒意倍增。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出版商进入到数字转型的深水区——纸书为本、数字出版锦上添花的固有格局难以为继,出版商必须拿刀革自己命,将战略重心从印刷体系转向数字体系。2014年欧美传统出版业的一大趋势,就是出版商开始加速对数字创新的试错。爱思维尔集团的主席 Youngsuk Chi 今年发表于《出版研究季刊》的文章列举了数字出版带给产业的四大新方案:强化出版商的传统角色、通过信息网络与创新来拓展业务、尝试更具互动性的内容与新商业模式,以及向公众阐释出版的价值。可以说,这一框架是对传统出版商数字创新思路的集中概括。 社交网络营销成为普遍采用的策略——利用读作者社群等固有资源,融合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构建直达读者的数字销售通路。比如,哈勃柯林斯开始鼓励作者通过社交媒体直接向读者推销书籍,通过其在线商务平台实现售卖,作者在原有稿酬之外,还可以获得相当于版税10%的销售提成。与社交媒体相辅相成的,是对粉丝文化的深度挖掘,这也是2014年出版商数字创新的侧重点——从直接利用粉丝众筹,到发展社交互动活跃的在线粉丝社群,再到以特定兴趣的粉丝社群为基础直接衍生数字内容(比如科幻魔幻小说社群)。 大数据技术的出版应用开始从空谈走向实战, 虽然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分析还属凤毛麟角。一些出版商与图书发行商的数据业务不再是传统的销售报表分析,转而聚焦于小规模复杂数据,通过对复杂数据关系的分析,探寻市场特点、读者特点以及消费习惯。意大利最大的图书发行商Messaggerie Italiane 采用的“smartdata(智慧数据)”分析系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图书发行业务已经受益于数据驱动决策(data-driven decision making)。再比如,数字童书出版商开始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分析新一代用户群体:网络原住民父母——也就是在互联网环境下长大的、业已成为父母的一代年轻人。Play Collective与数字出版世界(DPW)合作追踪拥有2 ~ 12岁儿童家庭单位的数字阅读兴趣与习惯,试图了解他们对于数字阅读的理解、态度与行为,并继而制定有针对性的童书推广策略。有趣的是,2014年关于出版商大数据的舆论热点,并非技术应用创新,而是由Adobe读者监控程序所引发的隐私争议。其实,Adobe监控并记录读者阅读信息的行为,仅是数字出版体系窥测读者隐私的冰山一角。“当你阅读电子书的时候,电子书也在阅读你”——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2014年,很多欧美出版商,尤其是出版巨头开始有计划地试验一些颠覆性模式,而且具有相当的试错规模和投入——这是一大看点。五大出版巨头拒绝授权内容给Kindle Unlimited和其他三大电子书订阅平台,但并未否定该模式。哈珀考林斯就开始试水数字订阅。它与拥有150万东欧读者的俄罗斯电子书订阅平台Bookmate签约,为其提供数千本电子书版权,供Bookmate 用户包月浏览。这一举动可以解读为对亚马逊的制约与抗衡,但其试错意义更大。东欧等新兴市场一直盗版猖獗,是出版巨头电子书业务的“鸡肋”。此举通过Bookmate平台,在新兴市场试水颠覆性模式,既可以在一定规模下观察订阅模式的成效,又不至于损害其赖以生存的欧美市场。与此类似,纸电捆绑模式多年前就广为讨论,但由于出版巨头不愿意让利于读者,一直未大规模使用。哈珀考林斯今年对2万种图书施行纸电捆绑销售——买纸书送电子书,或者享受大折扣优惠。出版商希望以此促进纸本图书的销售,并培养纸书读者的数字阅读习惯。 版权保护一直是数字出版的核心问题。2014年出版商这方面的创新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一方面,哈珀考林斯开始采用数字水印技术,以方便反盗版机构在互联网上追踪非法上传和分享的电子书副本。电子书平台Nook移除了购买者下载电子书的功能,这样读者将不能把购买的数字内容下载到PC,也不可能破解后在第三方设备或平台中阅读。与这些旨在强化数字版权保护、限制读者自由的措施并行的,是一些出版商对开放模式的尝试。比如,西蒙舒斯特旗下的漫画科幻和玄幻小说出版商SAGA率先使用无DRM保护的电子书,这不但给读者带来极大方便,也让出版社节省了相关成本。 某种程度上讲,与互联网巨头的冲突倒逼出版商加速数字创新,一方面积极地构建更为自主的平台、渠道乃至数字出版体系。但相比于Kindle等数字内容生态,出版商的数字化创新多立足局部改良,思路仍受制于印刷出版体系的桎梏,基本属于“维系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另一方面,不同出版企业之间,在数字化发展思路上也存在巨大分歧。据2014年的一份出版商问卷显示,甚至还有超过15%的出版商依然坚守纸本书,根本无意涉足电子书出版。可以预见,欧美传统出版商的进一步分化不可避免——这意味着,出版业在不远的将来可能迎来新一轮洗牌与重组。 四、作者正在成为核心资源 五大出版巨头在2014年开始提高电子书作者的版税收入,电子书作者群体为此呼吁已久。五大出版商此前采用源于印刷时代的、净收益25%的电子书版税标准,而其他中小独立出版商早已把电子书版税提高到50%左右。亚马逊对售价在3 ~ 10美元间的电子书更是给予作者高达70%的版税。五大巨头维系低版税的底气,来自出版品质和市场影响力,即便基于最低的版税标准。2014年亚马逊电子书作者收入统计显示,五大出版商的品种只占16%,但是作者从中获得的收入却高达37%,高于其他出版机构。当然,这一优势正受到挑战。 独立出版、自出版等新兴浪潮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渠道,供作者、读者与内容进行更高效的互动。尤其是自出版浪潮,这几年持续升温,业已成为与出版巨头、独立出版和网络平台鼎立的第四大数字出版势力。根据ISBN(国际标准书号组织)的数据,全球自出版注册的标准书号数量比2013年提升了17%;而英国统计数字也显示,2014年上半年自出版品种增长了79%。目前,全球年度自出版图书品种估计在50万左右。数字出版的“去媒介化”优势在自出版体系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很多自出版作者通过社交媒体和粉丝社群营销获得了比传统出版丰厚得多的收益。2014年英国作者联合会就此发出声明:传统出版不再是作者获取最大利益的来源,自出版正取而代之。 2014年,电子书作者的权益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上半年,亚马逊与出版商Hachette论战的焦点就是Kindle是否为作者提供了最大化利益。随着争执升级,亚马逊一度推出极端反制举措——在争议未决之前,每销售一本Hachette电子书,亚马逊为作者提供100%的销售收入作为稿酬。此举固然有赚取眼球、博取公众支持的因素,但也反映了数字出版业界正在重新思考作者的重要性。 除金钱收入外,作者权益还有更广博的内涵,尤其体现在作者对内容的控制权和自主权上。互联网技术提供了如众包、重新演绎(Remix)在内的新型创意模式,这些模式正在重新定义“作者”以及作者的权益。2014年,一些欧美平台在这些新兴领域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目的是让内容创意更具有社交性和合作性。比如,创业平台Advance Editions 引入众包电子书编辑系统,让读者可以参与到提升图书内容品质的工作之中,包括校对、知识审核、甚至创意建议等不同层次。Wattpad推出了开放故事平台(Open Stories),作者创作的内容将以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 )协议来授权,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版权协议。这意味着,作者鼓励任何人去分享、修改、重新演绎自己创作的内容——这可能引发出版文化的深刻变革。 无论是出版巨头、新兴出版平台,还是传统出版商,其角色实质都是中间商(intermediary),而作者是创意内容的源泉。在电子书时代,作者的智慧与创意是最重要的投入,大牌作者在图书销售中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渠道霸权和出版商品牌;更重要的是,作者的人气是构建阅读社群和数字生态的文化纽带。可以说,与印刷时代不同,作者不再是依赖出版商资本、渠道和品牌的弱势群体,也不再是屈服于平台霸权下的创意苦力;相反,作者是数字出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正在成为不同势力竞相争夺的核心资源。 五、结论 欧美数字出版产业在2014年呈现纷乱复杂的转型变局。无论是互联网巨头与出版巨头的博弈,还是传统出版业对数字转型的探索试错,都在重新定义数字时代出版的文化商业价值,其成败得失值得我国借鉴。随着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先后进入数字出版领域,如何探寻互联网巨头与传统出版企业的共赢,并打造一个具生机活力的华语数字内容生态,是摆在业界学界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比欧美出版巨头,我国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虽未达到深水区,但同样需要试错的勇气与智慧,尤其是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特点的新模式。此外,国内数字出版业还要面对打破旧有体制束缚的挑战,更加需要具有颠覆性的数字创新。欧美作者权益地位的提升是数字出版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提醒我们要尊重创意人才,悉心呵护创意土壤。这些年,国内青年人远离出版、远离写作、远离阅读——数字出版正在失去未来。对比欧美同行,在数字出版的人才基础方面,我们有更长的路要走。(任翔/文) 本文发表于《出版广角》杂志2014年12月合刊(第23期)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16108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谷歌称亚马逊才是其搜索对手而非雅虎与必应
rbwxy197301 2014-10-21 22:57
谷歌称亚马逊才是其搜索对手而非雅虎与必应 转自:http://www.ccf.org.cn/sites/ccf/nry.jsp?contentId=2827670457082 来源: 搜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 年 10 月 21 日  浏览量: 34 10月 14 日,据金融时报网站报道, Google 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 (Eric Schmidt) 当地时间周一在一次发言中指出,该公司在搜索领域的最大竞争对手是亚马逊。 施密特指出,鉴于亚马逊、 Facebook 等美国竞争对手的影响力, Google 不是互联网的“守门人”,不应当受到如此严格的监管。 Google 在欧洲面临日趋强大的政治压力。 施密特表示,新一代互联网用户主要使用移动搜索,“在包括欧洲在内的全世界,用户最多的应用是 Facebook 。 Facebook 自称是互联网的入口匝道。” 在谈到搜索业务时,施密特说,“许多人都认为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是 Bing 或雅虎,但事实上,我们在搜索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亚马逊”,在购物时,网购用户可能直奔亚马逊网站搜索商品。 施密特还说,用户可能直接访问新闻机构的网站获得新闻信息,德国《图片报》“是读者最多的欧洲报纸,直接流量占到总流量的约 70% ”。 在谈到在线旅游业务时,施密特指出,在线旅游公司有关 Google 不正当竞争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它们一边声称业务受到 Google 打压,同时却在迅速增长。 施密特指出,“实际情况是,与被称作‘守门人’并因此受到严格监管的其他公司相比, Google 有很大不同之处。没有人或机构离不开 Google 。” 批评者经常称,尽管具有主导地位的搜索引擎能受益于掌握海量的用户信息,但建立搜索引擎要求在研发和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巨资。 Google 在欧洲通用搜索服务市场上的份额超过 90% ,一直面临巨大的监管压力。 欧盟三次拒绝 Google 的和解尝试后,对 Google 搜索业务历时 4 年的调查即将进入正式起诉阶段。有关“被遗忘权”的法院裁定已经迫使 Google 从欧洲搜索服务中删除数千个链接。 Google在欧洲还面临另外一项独立调查,即 Google 通过与硬件制造商达成低价协议,不正当推广 Android 智能手机平台和服务。 ( 竹子 )
个人分类: 文章转载|1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亚马逊仓储机器人年底前将增至10000台
pikeliu 2014-7-29 09:31
亚马逊仓储机器人年底前将增至10000台 0 发布时间:2014-05-28 10:37:25 来源:!-- 机器人需要经过数月测试,亚马逊称不会影响到公司实际聘用的员工人数。 PRC兴闻在线 PRC兴闻在线 BI中文站 5月28报道 PRC兴闻在线 电商巨头亚马逊2012年斥资7.75亿美元收购了机器人制造商Kiva Systems公司,以升级其庞大的物流系统。目前,在亚马逊仓储中心服务的Kiva Systems机器人有1000台。近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该公司将在年底前将此类机器人数量增至10000台。 PRC兴闻在线 亚马逊创始人兼CEO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在上周的股东会议上对投资者表示,将在年底前大量增加仓储中心的机器人数量,以便更好地执行顾客的订单。不过,亚马逊的一位发言人同时表示,机器人的大量使用并不会改变公司实际聘用的员工人数。 PRC兴闻在线 据悉,这些Kiva Systems公司所产机器人的运行需要进行复杂的网格铺设,此外还需要进行测试,这将需要数月的时间。不过,一旦调试完毕,他们的使用将节约时间并降低执行客户订单的成本。 PRC兴闻在线 虽然机器人在亚马逊仓储中心运营中将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但是贝索斯宏大的无人机快递业务的实现可能还需要数年,因为无人机商用目前在美国面临一系列法律和技术障碍。(李路) PRC兴闻在线 【美国Business Insider作品(简称“作品”)的中文翻译权及中文版版权均归腾讯公司独家所有。未经腾讯公司授权许可,任何组织、机构或个人不得对作品进行中文翻译或对作品中文版本实施转载、摘编或其他任何形式的使用行为,违者腾讯公司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0 个评论
[转载]亚马逊前仓储中心员工:公司就像监狱
pikeliu 2014-7-29 09:20
亚马逊前仓储中心员工:公司就像监狱 字号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4-07-08 05:44:00 来源: 中关村在线   对网购者来说,亚马逊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对一些亚马逊前员工来说,那里却像是监狱。而在亚马逊的某些商业伙伴看来,与之打交道甚至会威胁自己的生计。   在一部名为《亚马逊崛起》(Amazon Rising)的纪录片中,CNBC曝光了亚马逊商业行为的阴暗面,不仅仓储中心的用工环境恶劣,他们甚至会窃取合作伙伴的业务。   尽管CNBC发现,亚马逊仓储中心的员工对这份工作带来的薪水和福利心存感激,但有几个人却这份工作过快的节奏,以及不切实际的过高预期表达了不满。   感受一下亚马逊仓储中心:   步入亚马逊设在菲尼克斯的仓储中心,我首先看到的就是一个骑在巨型三轮车上的家伙。跟着他,你可以看到来自各个工作部门的黄色整理箱,通过传送带进行着统一回收。而在正上方的墙上,六个醒目的大字提醒着1500多名工人,公司的理念:努力工作、玩得开心、创造历史。   亚马逊的仓储中心,在公司内部被成为“实施中心”或者FC — 这是一个属于21世纪、巨大的、网络化、智能化而基地。FC是所有亚马逊销售网络的具体执行者,当你轻点手机虚拟按钮来订购一块手表、一件衬衫或者乱七八糟的其他东西时,它都会及时将这些物件送递到你家门口。   亚马逊的仓库和实现中心可以最大程度的放大人们的能力,就像它的云服务一样,今后这种仓库将成为消费经济领域的路由器,成为在线商务的基础。   “我感觉亚马逊就像一个监狱。”一位曾经在亚马逊仓储中心任职的女员工在纪录片中说。她和多位受访者都表示,亚马逊的用工环境十分恶劣,几乎任何事情都会被计时,包括上厕所、包装商品、从货架取货。   CNBC还表示,他们与100多家通过亚马逊集市销售商品的独立企业进行了沟通,其中有20家声称,亚马逊试图与他们的供应商单独签订协议,采购相同的产品,并直接通过亚马逊网站销售。   “的确如此。”亚马逊前高管 约翰 · 罗斯 曼(John Rossman)告诉CNBC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亚马逊仓储中心神秘面纱
pikeliu 2014-7-29 09:18
亚马逊仓储中心神秘面纱   这个仓储中心的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每天都有1500名员工通过金属探测门进入里面,为亚马逊的庞大零售帝国默默奉献。不过,除了三轮车外,“快乐”在这里难觅踪迹。 中国 丝绸网 :   亚马逊虽然已经成为零售行业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与之前的几次零售革命不同,亚马逊背后的运营模式却鲜为人知。为此,《连线》杂志特意探访了该公司的一座仓储中心,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当我进到亚马逊的凤凰城仓储中心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骑着巨型三轮车的人。在他身后,则是一排排黄色的塑料箱在传送带上飞奔。在上面的墙上写着一行标语:“努力工作,寻找快乐,创造历史。”   这个仓储中心的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每天都有1500名员工通过金属探测门进入里面,为亚马逊的庞大零售帝国默默奉献。   不过,除了三轮车外,“快乐”在这里难觅踪迹。但在这个钢筋水泥的牢笼中所发生的一切,还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亚马逊将这种仓储中心称作“订单履行中心”,这是二十一世纪的独创,它通过庞大的网络化智能引擎,满足着消费者日益高涨的需求。   订单履行中心是亚马逊在现实世界中的基石,每当你在智能手机或电脑屏幕上按下虚拟按钮,把一块手表、一件衬衫或一根水管放到虚拟购物车里,这里都会忙碌起来。正是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高效运作,才最终带来了虚拟空间的种种便利,在虚实之间建立起联系,最终把商品送到你的手中。   零售业之前也经过了几次重大进步,包括二十世纪中期超市的兴起,以及以沃尔玛为代表的仓储式卖场的迅速崛起。但与之不同的是,亚马逊的运作模式几乎一直不为外人所知。亚马逊不希望客户关注它的模式,只希望专心为用户提供一流的体验。但上个月,该公司却为《连线》杂志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探访了该公司在全球90多个仓储中心中的一个。    打造消费经济新枢纽   他们希望借此证明一点:亚马逊的庞大订单履行中心不仅能为亚马逊自己服务,还可以为任何在其网站上销售商品的商家服务。   目前有超过200万第三方商家将商品存放在亚马逊的仓储中心里,亚马逊则会在网站的商品页面中标注商家的名称。虽然亚马逊自己的品牌仍会在这些页面中占据核心地位,但需要明确的是:这些商家对于亚马逊的未来至关重要。他们目前每年大约为亚马逊贡献40%的商品销量。亚马逊表示,第三方商家去年通过亚马逊销售了逾10亿件商品,价值数百亿美元。   通过这个名为“由亚马逊履行”(FBA)的项目,这家全球最大在线零售商不仅让其他商家在自己的网站上销售商品,还会为他们提供物流配送服务。正如我们在凤凰城仓储中心看到的那样,第三方商品的入库流程与其他商品完全一样,陈列的货架也与亚马逊自主销售的产品别无二致。出库流程同样如此。不仅如此,第三方商家甚至也可以通过“亚马逊金牌服务”(AmazonPrime)提供免费的两日送达服务。   通过这一举措,亚马逊得以在不占用自有资金的情况下大幅增加产品门类,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有望全面改变产品的购买和销售方式。以往,卖家都很担心要与亚马逊这样的公司竞争。但通过向他们开放仓储中心,亚马逊便可为其提供难以复制的优质基础设施。   这种模式所秉承的战略,与亚马逊的另外一个项目有着相似之处。通过亚马逊网络服务(AWS),亚马逊向创业公司开放了自己的数字基础设施,从而彻底改变了互联网创业生态。如今,创业公司不必再花费巨额资金和大量时间来维护后台设备,只需要花钱给亚马逊便可直接租用全套的计算资源。这种灵活的模式已经为Netflix、Dropbox和Foursquare等一大批创业公司奠定了成功基石。从很多方面来讲,亚马逊的仓储中心就像是现实版的AWS。   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亚马逊已经把仓储中心打造成了全世界最灵活的商品运输设施,并提供了一个可以方便任何人上网开店的物流平台。随着亚马逊不断扩大自身的网络,购置自有货车,甚至有朝一日还有可能用无人机送货,在现实世界中的触角也将进一步扩大。   就像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和数据中心已经成为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基石一样,亚马逊的仓储中心也有望变成消费经济的网络枢纽,为各大企业解决后顾之忧,使之集中精力做好产品,而不必在配送问题上浪费过多精力。    支配一切的大脑   走进凤凰城仓储中心,就像进入了一个由机器掌控的世界。这座仓储中心的代号为PHX6,里面到处充满着机器智能系统,就像大脑一样向它覆盖范围内所有人发号施令。   在十多万平方米的空间内,PHX6包含了两套互为镜像的订单履行系统,以此来适应需求的增减变动。通过中央地带可以看到仓储中心的两侧。整个中心里,纵横交错的传送带令人眼花缭乱,上面摆放着数不清的黄色货箱,里面放着正在出库和入库的商品。   在一盒乐高积木和一套《蝙蝠侠》三部曲光盘的一旁,我们找到了一面由ShaveWell生产的防雾浴室镜。ShaveWell是一家位于田纳西州的小公司,亚马逊将其列为最成功的第三方案例之一。   该公司的经营者比尔·沃格尔(BillVogel)曾是金融行业的高管,在丢掉上一份工作后,他已经不想再跑来跑去,尤其是为了自己的儿子——他由于身患神经肌肉疾病,而不得不使用轮椅。沃格尔说,当他到亚特兰大的贸易展为儿子购买零件时,突然间茅塞顿开:美国有很多尚未充分利用的制造能力。沃格尔决定利用其中的一些产能做点东西。于是,他找到亚马逊,利用该公司的网站和FBA项目做起了生意。   沃格尔说,与在知名商场里吸引消费者相比,在亚马逊上直接开店的难度小了很多。“你把内容填好并提交后,你的页面就会出现在亚马逊上。”他说。当他的镜子开始销售后,便不断获得好评。随着ShaveWell的曝光度增强,他也逐步扩大了产品线。由于可以将销售、配送甚至网络营销等各种任务外包给亚马逊,使得他将精力完全集中在产品和客服上——而这两方面恰恰是她与竞争对手最大的不同。“只要你把商品放上去,客户自然会出现。”他说,“亚马逊上确实有很多客户。”    具体运作方式   ShaveWell首先将镜子送到亚马逊,然后由亚马逊将其分配到包括PHX6在内的各个仓储中心。在仓储中心里,入库程序几乎与出库同样重要。货车将这一箱箱的货物送达后,由工人进行打包、扫描和分拣。传送带将分拣好的货物送到仓库的不同区域,然后由其他工人从传送带上取下,再次扫描,之后扫描商品储物格的条码。完成这些工序后,当有人在亚马逊网站上下单时,亚马逊仓储中心便能“知道”在哪里能找到ShaveWell的镜子了。   PHX6主要存放小件商品,里面的货架尺寸与传统图书馆的书架相仿,每个货架被分割成许多小格子,每个格子都有一个条形码和一个字母ID,与杜威十进制系统非常相似。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才得以迅速找到ShaveWell的镜子。   但与杜威十进制系统不同的是,这种条形码并不表示格子中的产品类别。商品会直接放到能够容纳它的地方,不会考虑其他因素。相同的商品会被分开放置在仓库的不同位置,使得工人们不必走上很远就能找到一个。   从亚马逊网站传到PHX6的每个订单,都会发送到员工的手持扫描以上。这种扫描仪可以指引员工前往存有相应物品的格子。取货扫描后,便可将其放进分拣箱,然后通过造型复杂的传送带送到下一个环节。   最终,分拣箱到达众多预包装站中的一个。在那里,工人将商品分门别类放入高高的轮式货架中。每一个位置都代表一个订单。之后,这些货架会被推到包装站。由另外一批工人将其装入纸箱。   亚马逊会向第三方卖家收取存储费,而且会从完成配送的订单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分成。沃格尔和其他卖家表示,用这笔钱来换取亚马逊高效、便利的配送服务,是完全值得的。   TechArmor公司将中国工厂生产的手机保护套直接发送到亚马逊肯塔基仓储中心,该公司联合创始人乔伊·贾科尼(JoeJaconi)说:“这套订单履行网络为我们卸下了很多重担。”2012年创业之初,贾科尼和他的创业伙伴甚至要亲填写送货单。去年,TechArmor卖出250万个手机保护套,几乎都是通过亚马逊配送的。    服务所有消费者   尽管亚马逊在极力分享各种成功案例,但并非所有第三方卖家都对这种体验感到满意。有些卖家指责亚马逊随意上调费用,还有一起诉讼指控亚马逊鼓励第三方卖家使用“亚马逊金牌服务”来提高商品价格,但却没有告知他们,涨价所增加的收益主要都要用来支付亚马逊的配送成本。   在卖家留言板上还有一种最为常见的投诉:每当某种产品热销时,亚马逊就会通过低价与卖家竞争。在这些卖家看来,亚马逊是在让第三方卖家承担风险,然后让其失去竞争力。   但亚马逊集市业务副总裁彼得·法里希(PeterFaricy)却不以为然。“你听到的这些事情不能反映全貌。”他说,“我们的很多卖家都已经制定了成功的策略,为亚马逊的用户提供一流的服务。”法里希表示,第三方卖家的竞争不仅来自亚马逊网站,还来自整个互联网。   他表示,在这场竞争中,商家通过亚马逊获得的机会、工具和便利性,为他们带来了很大优势。“只要在亚马逊网站上使用自助服务注册,你就可以立刻接触到美国的上亿用户。”法里希说。除此之外,亚马逊在全球的用户总数也超过2.4亿。   在我们的对话中,法里希始终在强调亚马逊以客户为核心的理念,希望以此解释其力推第三方业务的商业逻辑。他表示,当用户能在亚马逊上找到他们想要的任何商品时,他们便获得了最佳服务。“我们希望提供世界上的所有商品,服务于世界上的所有消费者。”他解释说,“如果想要出售世界上的所有商品,单凭一家公司是很难做到的。”    一举两得的新模式   但由于野心过大,亚马逊也把自己推向了危险的境地。该公司已经创造了一种预期,让人们认为它的网站上可以买到所有商品。当亚马逊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时,他们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当亚马逊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就会注意到这种缺陷,导致不满情绪放大。   “亚马逊最大的失败就是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斯科特·温格(ScotWingo)说,他领导的ChannelAdvisor公司专门为第三方卖家提供云计算软件,帮助他们分析亚马逊、eBay、谷歌和其他平台上的销售和营销策略。   从2006年开始,亚马逊的销售增速开始加快。温格认为,这主要归功于该公司前一年通过亚马逊金牌服务推出的不限次数的两日送达服务,以及第三方集市的崛起。温格认为,第三方卖家快速扩充了亚马逊的商品种类,同时也帮助其对冲了商品库存过久的风险,还能提供一些小众商品。有了这项业务,亚马逊不必动用自有资金来储备库存期可能长达60天的商品,而是可以借助第三方商家来填补空白。   正如温格所说,这项战略可能让亚马逊失去对“最后一公里”的控制,这也是消费者唯一与亚马逊配送的商品进行实际接触的环节。但通过提供订单履行服务,。亚马逊也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卖家提供了便利,还创造了温格所谓的“交叉的飞轮”:既鼓励了第三方的销量增长,又巩固了亚马逊的品牌,可谓一举两得。“多数消费者甚至没有意识到第三方的参与。”他说,“他们十分信任亚马逊,根本不知道,也不在乎这些事情。”   确保用户体验的一致性是仓储中心的目标所在。这不仅体现在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上,也体现在工人们的娴熟动作上。在包装站里,电脑屏幕上会显示每件商品适用的包装箱尺寸。缓冲用的气垫和封箱用的胶带都会通过滚轴传送过来。工人很快就能将商品折叠、包装、密封,这都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练习才能够做到的。如果亚马逊要保证配送的速度和可靠性,就必须保持这种速度,绝不能放慢。    像机器一样工作   在亚马逊仓储中心里工作,会遭遇一种极具讽刺的境况:如果你今天始终保持优异的绩效,那么客户明天就会期望着亚马逊能够做得更快、更好。   一旦打包完毕,纸箱就会被放上另外一个传送带,进行标签打印。之后则会封箱盖戳,然后等待装车。这个环节感觉就像在玩俄罗斯方块,工人们要尽可能地将纸箱摆放得更加紧密,等待UPS和联邦快递等公司进行配送。   不过,这种速度也要付出代价。亚马逊宾夕法尼亚仓储中心有一位员工被她操作的液压车压死,导致该公司面临政府调查。有关亚马逊仓储中心工作环境恶劣的报道并不少见,他们甚至还因此遭遇了至少一起集体诉讼。在PHX6,内部气温还算温和,但室外却是烈日炎炎。虽然墙上没有窗户,但天花板的采光却很好,饮用水也很充足。   不过,与任何一条生产线一样,亚马逊订单履行系统的关键不在于舒适,也不在于是否有创造力,而在于把人的行为变得像机器一样精准。即使是一些看似奇思妙想的细节也充满了功利主义色彩:那个巨大的三轮车上配有一些篮子,以便维护人员在这个庞大的建筑内穿梭时可以随身携带工具。   从某种程度上讲,亚马逊的仓储中心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人,要精简它的运营流程,就要尽可能地通过机械化手段来完成各种工作。亚马逊也在逐渐采用更多的机器人来参与仓储中心的工作,但很多工具仍然需要通过人来完成。最终,该公司将通过算法来决定机器人与人类员工之间的比例,以便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极致的效率。   这种智能性也是亚马逊与其他主流零售企业竞争的最大筹码,这些公司没有一家是以科技公司的身份起家的。与此同时,谷歌、苹果、Facebook或微软等科技巨头却无一具备亚马逊这样的物流优势,短期内也难以构建这样的基础设施。   与软件不同,仓储中心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建成的。“这种优势难以复制,也很难发生短路。”温格说。尽管阿里巴巴的IPO吸引了广泛关注,但他怀疑,即使阿里巴巴进入美国市场,也很难复制亚马逊的基础设施。“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东西不是你可以轻易破解并复制的。”温格说。   目前为止,这种地面优势使得亚马逊有望成为二十一世纪消费体验的定义者。这种无与伦比的实力将不断吸引更多卖家汇入亚马逊的“洪流”,就像把棍子扔进滔滔江水一般。而亚马逊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为了冲破阻碍它前进的物流障碍。   亚马逊的仓储中心就像一台许愿机,通过持续的校准来提升速度和精确度,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愿望。现在看来,它远未达到极限。我们不断向亚马逊许愿,而亚马逊则不断将这些愿望变成现实。 ( 更多资讯详情请访问中国 丝绸 网 www.oksilk.cn )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探秘亚马逊仓储中心:满足购物愿望的巨型机器
pikeliu 2014-7-29 09:17
探秘亚马逊仓储中心:满足购物愿望的巨型机器 2014-06-17 17:07:00 来源: 网易科技报道   有 863 人参与 分享到 网易微博 0 易信 新浪微博 腾讯空间 人人网 有道云笔记 亚马逊 在全球各地共设有超过90座仓储中心,建立起了世界上最敏捷的物流基础设施。《连线》最近探访该公司位于菲尼克斯的PHX6仓储中心,并撰文对其背后的配送运作进行了详解。 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走进亚马逊菲尼克斯仓储中心,你会看到墙上的6个大字:“work hard. have fun. make history”(努力工作,玩得开心,创造历史)。 仓储中心是独特的21世纪产物,堪称满足消费者意愿的庞大网络化智能引擎。该中心可以说是亚马逊实体运营的一大支柱。 与零售业过往的进展——如20世界中期超市的兴起——亚马逊的业务运作几乎是不为人知。亚马逊并不希望消费者将目光放在它神奇运营背后的模式上。不过,该公司上个月给予《连线》机会探访其全球逾90个仓储中心中的一个。 向第三方开放 目前,有超过200万的第三方卖家使用亚马逊的仓储中心存放商品。亚马逊在那些商品上将自己的品牌商标放在显要位置,但要知道:那些卖家对于该公司的未来非常重要。它们如今的销量在亚马逊全年销量中的占比达到40%。亚马逊去年表示,第三方出售了超过10亿件商品,交易额达到“数十亿美元”。 通过一个名为亚马逊物流的项目,该在线零售巨头不仅允许第三方在其网站上出售商品,还允许它们外包配送业务。第三方的产品就像其它的存货那样送进亚马逊的仓储中心,并放置于与亚马逊自营商品相同的货架。接着,它们也跟亚马逊自营商品那样配送出去。卖家甚至可以选择通过Prime提供免费的两天送达服务。 这种安排让亚马逊不必投入巨额资金就能大大扩大商品品类,同时也为促进商品买卖方式的变化奠定基础。过去,卖家会担心跟亚马逊这样的公司竞争。而通过开放自家的仓储中心,亚马逊让第三方能够享用它们自己无法复制的基础设施。 通过仓储中心工程,亚马逊建立起了全球最灵活的物流设施,建立起了一个可大大强化任何人转移物品能力的物流平台。未来,随着这种能力延伸至自有卡车和潜在的无人送货机,亚马逊为其它商户带来的物流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亚马逊的仓储中心拥有成为消费经济的网络化中心,让第三方能够专注于生产而非转移产品。 发号施令的大脑 走进菲尼克斯仓储中心就像走进一个由机器而非人支配的世界。该中心代号为PHX6,拥有非人工智能,可以说是一个给员工发号施令的大脑。 它占地120万平方英尺,里面部署了一个庞大的传送带网络,黄色的周转箱无处不在。 小商户ShaveWell的运营者比尔·沃格尔(Bill Vogel)指出,相比在知名零售商那里吸引购物者的注意,通过亚马逊直售来起步要容易得多。随着旗下浴室镜开始出售,好评不断出现,ShaveWell获得了可让沃格尔扩张产品线的曝光度。由于能够将那么多的任务外包给亚马逊——销售、配送甚至是在线营销,他能够专注于其最认为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即产品本身和客户服务。“将商品放上去,就能够吸引顾客过来。亚马逊就是顾客的聚集地。” 运作模式 ShaveWell将它的镜子送至亚马逊,然后后者将它们分配到各个仓储中心。在它的仓储中心内,商品入站的重要性几乎不亚于配送订单。卡车将货箱送到后,工人就会对里面的商品进行扫描,并将它们放进周转箱。之后,传送带将周转箱送至仓库的各个位置,然后由其他工人卸货,再次扫描,并扫描商品存放于的隔间的条形码。如此一来,订单下达后,仓储中心就能“知道”到哪里找ShaveWell镜子或者其它的商品。 PHX6的存货大多数是小件商品,每个货架会分成多个小隔间,每个隔间都有一个条形码和一个ID,就像杜威十进分类系统那样。 但与杜威十进分类系统不同,那些条形码并不标注隔间内商品的类别。商品只是放在够放的位置,而相同的备用商品会存放在仓库内的各个点,从而使得工人不必走很远一段距离来拣货。 来自亚马逊网站的订单会传送到每个员工都随身携带的手提式扫描仪。扫描仪引导员工前往被订购商品所存放的小隔间,之后员工对商品进行挑拣和扫描,再将商品放进也经过扫描的周转箱。周转箱装满后,就会由坡道组成的传送带系统运送出去。 图3:员工在提取商品包装 周转箱最终传送至某个包装站。工人会将商品整理到高高的轮式货架上的小插槽。每个插槽代表单个订单。接着那些货架被推送到包装站。 亚马逊对第三方卖家收取仓储费用,从订单交易额分成。沃格尔等人表示,鉴于亚马逊带来的配送速度和便利性,付出这部分成本绝对是值得的。 “借助亚马逊的配送网络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Tech Armor公司的乔·贾科尼(Joe Jaconi)称。Tech Armor目前将它的 智能手机 屏幕保护膜和保护壳直接从亚洲工厂运送到亚马逊位于肯塔基州的一个仓储中心。该公司去年卖出了250万件商品,那些销售几乎全都是来自亚马逊网站。 覆盖各地顾客 亚马逊分享过不少第三方卖家的成功故事,但实际上并非每一家第三方卖家都觉得亚马逊平台称心如意。部分卖家指责亚马逊任意上调收费,还有一起诉讼指控该公司鼓励第三方使用Prime来提高商品价格,但并没告知它们价格上调主要是为了支付亚马逊的配送成本。在卖家留言板上也常常看到有人反映,一旦他们的产品热销,亚马逊就会跳出来,利用价差打压他们。有这么一种说法:亚马逊让第三方承受风险,然后让其失去竞争力。 图4:PHX6仓储中心外景 对此,亚马逊市集业务副总裁彼得·法里希(Peter Faricy)并不认同。“你们听到的有关要跟亚马逊竞争的故事并非实况的全部。”他说,“我们有很多卖家在在亚马逊上服务顾客都有成功的策略。”他还指出,第三方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来自亚马逊网站,还来自整个互联网。 他辩称,第三方通过亚马逊平台获得的商机、工具和便利性给它们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在亚马逊上自行注册出售产品后,在美国你马上就能覆盖超过1亿的顾客。”法里希说,在全球范围这一数字则超过2.4亿。 迅猛增长 从2006年开始,亚马逊销售额开始迅猛增长。电商服务商ChannelAdvisor CEO斯科特·温戈(Scot Wingo)认为这要归功于前年推出的无限制两天送达服务Prime,以及第三方集市的崛起。他指出,第三方卖家的到来使得商品品类激增,同时也让亚马逊能够很好地对冲仓储过久的风险。它可以让第三方来填充品类空缺,而不需要自己投入资金处理可能要持续60天的库存。 温戈指出,这一战略可能会让亚马逊失去对“最后一公里”的控制。但通过提供配送服务,亚马逊也绕过了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也给第三方带来便利。如此一来,既鼓励第三方卖家增长,也巩固亚马逊品牌。“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网购过程中涉及第三方。”他说,“他们就是很信任亚马逊,因而不知道那些也不在乎。” 确保亚马逊体验的一致性是驱动仓储机器运转的明确目标。一致性不仅仅体现在亚马逊对配送系统的自动化上,也体现在仓库工人快速的移动和商品包装上。在包装站上,对于每个订单,电脑屏幕都会提醒工人相应的包装箱尺寸。滚轴会传送用于垫住盒装商品的密封气囊,以及胶带。工人很快就能完成盒子的折叠、包装和封存这一系列的步骤,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功夫。 庞大的机器人 不过,快速一致的配送服务也会让消费者期望亚马逊未来做得更加快速,更加出色。 那种速度也是有代价的。据悉,在亚马逊的宾夕法尼亚州仓储中心,有一名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被她操作的液压车压死。该公司也因此面临联邦调查。也有不少报道称亚马逊配送系统工作环境恶劣,压榨劳动力,这让它至少招致了一起集体诉讼。在PHX6中心,室内温度适中,相比外面的烈日宜人多了;自然光从天窗射入,尽管四壁没有窗户;工人饮用水也很方便。 但跟装配流水线一样,亚马逊仓储系统的关键并不在于环境舒适或者充满创造力,而在于精确运作——人近乎于机器的精确运作。 一方面,亚马逊仓储中心就像是庞大的机器人,而精简流畅运营的途径会是将尽可能多的工作任务机械化。亚马逊在一步步为其仓库引入更多的机器人,但人手和人脑始终还是诸多工作的最佳工具。该公司拥有算法智能来平衡机器人和人工的使用,从而让它的全球性机器维持高效运转。 图5:空周转箱通过传送带运送至仓库的各个角落 这种智能也是亚马逊相比其主要竞争对手的最大优势。即便是像 谷歌 、 苹果 、 Facebook 、微软这样的科技巨头,在短期内也无法撼动亚马逊的零售物流优势。与软件不同,仓储中心无法一夜建成。 目前,那种地面优势意味着亚马逊是21世纪消费体验的定义者。那种统治力将吸引其它卖家蜂拥至它的平台。亚马逊的仓库被设计成了满足购物愿望的机器,它们一致地用还未到极限的速度和精准运转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译者:乐邦 百度新闻与网易科技合作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探访亚马逊新仓储中心 机器人指挥工作
pikeliu 2014-7-29 09:15
位置: 首页 国际 正文 探访亚马逊新仓储中心 机器人指挥工作 2013-07-05 12:58 来源: 中国台湾网 !--xmmdcount:0:1:2:3:4:--   1.亚马逊新的仓储中心坐落于英格兰中部城市Rugeley,Rugeley本来是一座煤矿业城市。仓储中心下面便是废弃的煤矿坑。仓储中心内部宽敞明亮而且整洁。昔日欣欣向荣的煤矿被如今的亚马逊仓储中心取而代之,而它所勾勒的购物繁荣也会将实体零售湮灭。摄影师本·罗伯茨(Ben Roberts)拍摄系列照片集《Amazon Unpacked》以记录亚马逊这座位于英国中部的大型仓储中心的工作。   2.亚马逊在2001年宣布了再这座昔日繁荣的小城建立仓储中心的意图。在这个包装和交付中心,亚马逊中央计算机控制着英国每年数百万包裹的递送工作。此外,这座仓储中心雇佣了大量当地居民,其中很多人已经失业20年之久。Rugeley居民希望亚马逊仓储中心的建立可以改善当地经济,但是通过罗伯茨的照片显示,亚马逊的未来或许是光明的,但工作却是枯燥乏味的。   3.但是,就像本·罗伯茨(Ben Robert)照片中的情景一样,在这样一个仓储中心里工作是吞噬灵魂的事。一位亚马逊仓储助理每天都要在这个9个足球场大小的偌大仓库架子中穿梭,走上一遍就要走15英里,来来回回,循环往复,除了听到脚步声,再听不到其他声音。   4.罗伯茨告诉Co.Design,亚马逊这座仓储中心就是这样:面积巨大,一维工作。Rugeley的员工在亚马逊复杂的仓储机制一台计算机的指挥下工作,这台计算机终日记录每位员工的一举一动,对其发号施令。罗伯茨说,Rugeley的员工向机器人一样高效,亚马逊没有用机器人取而代之就是因为机器人还不能处理如此繁多的、种类不同的包裹。   5.工作环境异常安静, 员工彼此交谈都可能被辞退。然而看似开心的亚马逊员工刻在硬板上的剪切画每时每刻都在说“这是我做过的最好的工作!”   6.大多数Rugeley员工认为这里工作烦累没有关系,但是这类工作根本没有前途。至少之前采矿业确实为人们提供了一份工作,可以维持生活。   7.在Rugeley仓储中心的工作大部分都是按小时工作结算的临时岗位。当地的经济复苏同样不遂人愿。亚马逊并不是在向当地人投资,而是将其变为了机器。   8.对于罗伯茨而言,这无关你在亚马逊的订单是否送货上门,而是关于像Rugeley 这样的仓储中心就象征了埋在亚马逊低廉价格后面的无形成本。罗伯茨希望人们了解到亚马逊低廉的人力成本。   9.其他电商的商品价格或者高于亚马逊,但高出部分是种投资。不仅投资了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投资了周围的人的生活质量。没有这部分投资,那呈现眼前的就是Rugeley这座亚马逊仓储中心中的情景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亚马逊:入华十年 不着急
pikeliu 2014-7-28 20:50
【海外案例】亚马逊:入华十年 不着急 http://www.100ec.cn 2014年06月27日09:05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我要投稿 电商服务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十年磨一剑。2014年对于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年。这一年BAT( 百度 、阿里、腾讯)三巨头争霸风生水起,这一年诸多企业羽翼渐丰欲“出海”掘金。   在中国互联网企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以十年为节点,我们精心编选了有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背后的成长故事,有昔日“小弟”今日巨头的腾讯,有一路在争议中匍匐前进、最终告别“草莽”的 京东 ,有在中国不温不火的跨国互联网大牌 亚马逊 。事非经过不知难,事经比较知不易。在这三个企业样本中,虽主角不同,但主题相近,大都关于创新,关于坚持,关于开放。   入华十年, 亚马逊 中国与 京东 同岁。今年, 京东 华丽转身高调赴美上市;亚马逊在中国市场依然有些不紧不慢。来自艾瑞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 京东 市场份额达到23.3%, 卓越亚马逊 市场份额已从2008年的15.4%降至2.1%。   近年来很少面对媒体的亚马逊在采访过程中,多名高管都提到“等”这个字,等中国消费者变得成熟、等中国电商市场变得理性。   亚马逊看似“并不着急”,不过,在中国的电商小伙伴们急速快跑的时候,等待时间的长与短、等待中的实际运营状况,可能让目前落后的亚马逊面临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要么像百思买一样兵败中国,要么在长时间的厚积薄发后一飞冲天。    挥师入华   从1994年杰夫·贝索斯在车库里成立亚马逊,到亚马逊王朝建立,这家以卖书起家的电商网站并没有花太长时间。事实上,当亚马逊决定进入中国的时候,它已通过十年苦心经营称霸北美。选择在2004年入华,也让不少业内人士钦佩贝索斯的果断——2003年被看做中国 网络购物 市场发展的元年, 网络购物 市场交易额仅为17亿元,方兴未艾的中国电商市场依然分散、混乱,充斥着不信任与不规范。也是2003年,亚马逊开始进行海外投资,次年8月,斥资7500万美元收购卓越网的亚马逊,搅乱中国电商一池春水。   当年, 刘强东 刚刚建立 京东 商城 的前身, 淘宝网 还在纠结如何从eBay手中抢来商户,对于初生的中国电商而言,在线销售图书和音像制品几乎是 网络零售 的全部,市场呈现出三足鼎立局面,竞争者是卓越网、 当当网 和贝塔斯曼,其中卓越网和 当当网 口水战不断,价格战正酣。与此同时,网上书店鼻祖亚马逊是二者的学习对象,据当时的报道称,当当网董事长俞渝要求她的员工都要阅读一本书,名字叫做《电子商务之父——亚马逊网络书店传奇》。   在这样的背景下,亚马逊的入局过程颇为传奇。2004年初,亚马逊五名高管来华,考察联想、卓越网和当当网三家企业。当时,卓越网虽然是亚马逊高管的重点考察对象,但当当网也透露出“可能会得到亚马逊投资”的消息,一对老冤家双双拿出“求包养”的态度争宠。不过在当年夏天,当当网以“无法接受亚马逊绝对控股”为由拒绝了亚马逊1.5亿美元的收购,卓越网则在一个月后作价7500万美元,成为亚马逊第七个全球站点。8月19日,交易落锤,当当网卓越各自悲喜自知。   在此之后,俞渝公开表示“不看好亚马逊收购卓越网入华”,认为中国电商环境与美国及其他市场差异太大,外资企业能否适应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这一次,俞渝似乎一语成谶。站在2014年回头看,目前中国电商领域以内生型企业为主。从eBay、Yahoo到 新蛋 、乐天、Groupon,外资企业入华后均难有建树,当当网当时的顾虑并非杞人忧天。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卓越被亚马逊收购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卓越网声音小了”。在2004年之前,卓越网和当当网时刻挑动着消费者的神经,当时卓越的管理层主要有两个人:金山总裁兼卓越网董事长 雷军 、卓越网执行副总裁陈年。在随后的十年中,这两个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营销才能。与 雷军 和陈年相比,已上市多年的亚马逊要安静得多。在业界看来,与外资电商以盈利为目的相比,国内电商大多依靠融资打价格战换取销售。外资电商大多为上市公司,如果像国内电商一样“赔本赚吆喝”培育市场,将很难被股东接受。   有熟悉亚马逊的业内人士认为,在过去的某一阶段,中国电商发展极为迅猛,虽然市场认为亚马逊没有抓住全部的发展机会,但是亚马逊对自己在中国市场的进展却是满意的,并认为亚马逊最大的成功之一是树立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虽然不是最高的,但美誉度最好。而亚马逊似乎也承认可以在市场上做得更加积极。    十年之变   如果将亚马逊的财报数据连起来,你会发现它呈现出与中国 网络零售 规模极为相似的一条曲线。成立于1994年7月的亚马逊于1997年上市,随后在2003年开始全球扩张。无论是欧洲、日本还是印度,亚马逊都实现了“进入即横扫”,在北美市场驰骋20年,更被称为传奇。   十年以来,中国网络零售规模从2004年的81亿元增至目前的万亿级别,增长近千倍。在规模增长的同时,电商行业格局初定, 天猫 、 京东 领跑B2C,马太效应明显。在电商江湖中,中国电商企业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营销大战、价格大战。   显然在中国亚马逊这十年来的表现没有跟上变化节奏,以至于在整个中国电商企业喧嚣的生长环境中,亚马逊显得过于沉默,业绩不尽如人意。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电商市场中,与 京东 同岁的 亚马逊中国 坐看后者从无到有,成长为销售千亿的上市公司。尽管 亚马逊中国 销售额逐年递增,但由于一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缄默,代价便是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来自艾瑞的数据显示,2008年 卓越亚马逊 市场份额为15.4%,而到今年一季度,这一数字已降至2.1%。   不过,它也没有像其他的外资电商一样走上下坡路,一直磕磕绊绊地前进着。在一名亚马逊高管看来,亚马逊仍在夯实基础。从仓库数据就能看出: 亚马逊中国 的市场份额虽然只是 京东 的1/10(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数据, 京东 市场份额为23.3%, 亚马逊中国 为2.1%),但却拥有85万平方米仓库—— 京东 的仓库面积为150万平方米。   2007年,贝索斯来华,宣布卓越网正式更名为卓越亚马逊。用时任卓越亚马逊CEO 王汉华 的话说,他认为“在被亚马逊收购三年后,卓越不断提高用户体验,我们现在达到了亚马逊这个品牌的水平”。当时, 王汉华 站在贝索斯身边,身后的LOGO是卓越亚马逊,这一幕被看做亚马逊开始谋变的起点。这一年是亚马逊入华第三年,中国 网购 规模达到561亿元,B2C市场排名暗涛汹涌,当当网、卓越亚马逊、北斗手机网、 京东 商城 和 麦网 (麦考林)分列前五。   随后,卓越亚马逊开始建立运营中心,与全球亚马逊市场进行对接,从页面布局上也开始淡化“推送式”专题,与美国亚马逊逐步接近。在四年后,亚马逊进行了“二次更名”,完全去掉“卓越”元素,更名为 亚马逊中国 ,并启用z.cn的短域名。“当时中国的管理层认为这是对的事情,我们跟贝索斯聊了之后,他二话不说就觉得这个是早就应该做的,为什么今天才做。”作为操刀这个变化的管理团队负责人之一, 亚马逊中国 副总裁许长虹认为这是在系统对接、服务对接后的水到渠成,而且有助于未来移动互联网的爆发。而更多的业内人士则认为,这是 亚马逊中国 正式融入全球体系的体现。从运营角度看来,这最大的好处是消费者可以不经过 搜索 直接进入网站。   不过,这一次贝索斯并没有来中国分享更名的喜悦,事实上2007年是他惟一一次来华,这也让不少业内人士猜测,由于市场未见太大起色,亚马逊总部对中国的态度已悄然生变。尤其是更名完成一年后,经历了从卓越网到 亚马逊中国 变迁的职业经理人王汉华离职,让这家处于风波中的“富二代”备受关注。这一年是2012年,这一年, 天猫 “双11”创下191亿元销售额, 京东 已经拿到六轮融资,中国网络零售规模超过1.3万亿元。   不过在亚马逊方面看来,亚马逊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从来没有变过,贝索斯一直很重视在中国的发展。而且在过去的两年中,亚马逊加速了在中国的投入。“在过去两年中, 亚马逊中国 的员工数量翻倍,自营部分的选品已经做到了在国内电商中是最多的,很有历史意义的事情也在一个接一个发生,比如Kindle入华、电子书的数量快速增长、云服务落地、投资建设多个运营中心和研发中心等,这些投资规模庞大的战略性 业务 的进入,都可以体现出亚马逊其实是希望长期扎根于中国市场的。”一个细节是,尽管贝索斯在2007年后没有来过中国,但亚马逊国际 业务 负责人每个季度都会在中国待上一周时间,与中国区的副总裁们从宏观框架谈到 业务 细节。    悄然布局   在采访过程中, 亚马逊中国 多名高管都提到“等”这个字,等中国消费者变得成熟、等中国电商市场变得理性。有一种观点认为,亚马逊之所以没有在中国市场中占得先机,是因为中国的消费者还难以匹配亚马逊在美国大获成功的态度和策略,也并不了解这家顽固的外资企业到底在这十年中做了什么。亚马逊不会留客服电话,却会在页面中放一个按钮,由客服打给有咨询需求的消费者;亚马逊鲜参与价格战,促销活动也少得可怜;亚马逊要求“一切可控”,会把保质期还剩1/3的商品强制下架。在亚马逊看来,这是一家“以客为先”的企业必须坚持的品质,虽然在不少中国消费者眼中,这只是跨国公司不接地气的臭毛病而已。   然而,在经历种种非议后,这家企业依然我行我素,就像它的创始人贝索斯一样,顽固地坚持着一条很难被人看懂的路。但站在今天回顾过去,亚马逊对中国B2C行业的贡献更多地体现在它带来新思路和新模式:它首先将自建 物流 概念引入中国、首先推出POS机货到付款 业务 、首先尝试用无人机进行配送。   在一名熟悉亚马逊的人士看来,这是因为亚马逊早在暗中布局长线市场,只不过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它并不愿意说太多未来规划。比如不久前,亚马逊进行了入华以来的首笔投资,入股上海生鲜电商美味77。尽管亚马逊一再强调,这只是“恰好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投资对象”,但结合亚马逊目前在生鲜领域的种种动作,似乎可以追踪到一个模糊的轮廓。   据亚马逊全球副总裁薛小林介绍,目前美国亚马逊的生鲜 业务 做得非常“极致”——不仅有专门的生鲜库房和生鲜拣货员工,连包装袋子都做得非常精致。值得一提的是,亚马逊在美国的生鲜并不是面向于中高端客群,而是面对全方位顾客。但在此基础上,亚马逊推行了“极致”的做法,让用户获得好的体验。   在美国亚马逊大力发展生鲜的同时,不少业内人士认为 亚马逊中国 对美味77的投资绝不仅是个财务投资。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在即将到来的几个月内, 亚马逊中国 的各个 业务 板块都在酝酿改版。如时尚频道和进口食品专区,都会根据中国消费者的习惯进行专题化改造。    亚马逊中国 副总裁、日用消费品类负责人牛英华透露, 亚马逊中国 将来会建一个海外品牌专区,每个月推荐几款特色商品。“亚马逊一直重视海外采购,现在已经跟182个国家和地区的供应商联系,并与美国当地供应商合作,进行原产地采购。”牛英华认为,选择直采模式主要考虑到亚马逊的全球采购优势,“我们会非常清楚在这个国家里,什么东西卖得最好,并且拥有大量供应商的联系方式”。不过在牛英华眼中,资源优势只是一部分,亚马逊对于食品安全近乎苛刻的标准其实更为重要,“当一件食品的保质期还剩1/3时,亚马逊的后台系统就会自动要求仓储员工进行下架,有些食品就直接粉碎掉了”。   在时尚方面,亚马逊也在尝试主题化操作。 亚马逊中国 副总裁、时尚产品负责人徐冰坦言,亚马逊正在考虑如何把主体性的内容表现出来。据徐冰介绍,亚马逊全球13个电商网站之间的协作力度很大,其中包括amazon.com,也包括亚马逊收购的其他网站,如Shopbop(亚马逊旗下的时尚轻奢购物网站)、Myhabit。“通过这些全球国际网站的协作,我们跟很多欧美的品牌都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合作,品牌会对亚马逊比较了解,也有很强的信赖。”徐冰提到,由于亚马逊采取全球选品模式, 亚马逊中国 可以与不少国外时尚品牌进行总部的直接对接。   对亚马逊来说,这些布局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出具体效果。对于如今的亚马逊,“等”的确是一个漫长而煎熬的过程。亚马逊目前需要做的,就是坚持正常运转,耐心等待,并且放下身段,不断贴近中国消费者。有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基础最为扎实的电商企业之一,熬过中国电商浮躁期的亚马逊值得更多期待。然而在中国电商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未来亚马逊会后发制人还是与竞争对手渐行渐远,或许时间会很快给出答案。   2004年8月亚马逊进入中国市场   2006年1月成为中国最大网上书店   2007年6月正式更名为“卓越亚马逊”   2009年12月推出“掌上亚马逊”iOS移动客户端   2010年7月网站界面优化升级   2010年11月服装服饰店上线   2011年6月推出安卓版移动客户端   2011年10月更名“ 亚马逊中国 ”,同时启用短域名“Z.cn”   2012年3月“全球开店” 业务 上线   2013年5月亚马逊应用商店上线   2013年12月推出亚马逊AWS云服务有限预览(来源:《北京商报》 文/崇晓萌) 京东和亚马逊自营业务对比 (2014-07-25 13:34:27) 转载 ▼ 标签: 转载 分类: 零售消费 卖假货,早晚都得歇菜。不卖假货,会很值钱。 原文地址: 京东和亚马逊自营业务对比 作者: -岗仁波齐- 1990年春节有了自己的第一台PC电脑,3999元,二十四年前的3999元应该是蛮多的,当时深圳只有五只股票,上海八只。买卖都是现金交易,现场结算,T+0,股民去交易所自备麻袋装钱,哈哈。那台电脑现在还很记得,不是386,是德州仪器的V20。和386性能相当。那时国内流行的是长城0520PC机。1989年那时国内还没有空调生产企业,一万三买了台走私的三菱电机分体空调,用到现在居然一点毛病没有,那时的工资,有五百块就已经让很多人羡慕嫉妒恨,当时还有个有名的词,叫“万元户”。到1993年,深圳蛇口的口号已经是:“万元户,贫困户”,当年的一年期存款利息是10.98%。中国第一次开动马力印钞,那时的通货膨胀远远比最近几年厉害得多。厉害到没人敢存款,有钱就买东西,商店里面连白糖酱油醋都能被人几十瓶几十斤地买光,家电等就不用说了。 哪年开始上网忘了,只记得那时是163拨号,全国只有一个BBS论坛,163论坛,也就是现在网易的前身。调制解调器漫长的BB拨号声现在再也听不到了。那时的电脑玩家基本都是程序猿,因爱好的原因我也算一个,虽然这不是我的职业。 见证了最早的聊天工具QICQ,见证了QQ取代QICQ,见证了QQ经营困难变卖家产。见证了中国第一家电商平台易趣上线注册成为会员。然后易趣的竞争者很快也上线了我也注册成为会员,它就是亚马逊的前身卓越。之后见证了淘宝上线,注册成为会员。淘宝时代群雄并起,当当、拍拍、库巴、新蛋、京东、亚马逊、一号店,真正进入了战火纷飞诸侯争霸的美好时代。 为什么只说京东和亚马逊?只记录自己的思绪,不讨论。 京东上买过很多东西,笔记本手机照相机牛奶卷纸狗粮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当然淘宝更甚,连歌曲搜索服务都买过。亚马逊和京东差不多,也是什么都买。我总是对比京东和亚马逊这两家同样货物的价格后再买,老实说3C产品一般还真是亚马逊更便宜,虽然便宜得极少极少。我在想是不是我买的东西是个别现象呢?电器类来说,京东能搜索到的同类商品一般要比亚马逊多,但缺货的也多。只要同样有货,大部分时候都是亚马逊稍微便宜一点。不过说到网页设计带来的购物便捷性,京东好亚马逊十倍以上,原来京东的网页设计是最好的,现在淘宝有了“找相似、找同款、找搭配”后淘宝第一,包括京东等都望尘莫及。亚马逊中国秉承美国乃至全球统一的网页风格,简单得令人扫兴到不想买东西。经常一个商品只有一张图片,没有各个角度的细节图,没有商品关键的详细数据,似乎亚马逊认为所有买家都是行家对此商品了如指掌。也因此,我要在亚马逊买东西,都要去别的网站例如京东、淘宝等了解详细数据之后,再回来亚马逊拍下,麻烦。3C和家电之所以依然我还首选亚马逊自营,一是因为亚马逊自营比京东自营可靠,基本不会有返修和残次品。二是亚马逊包邮的总价比京东低,而且同样可以货到验货再付款。三是亚马逊的送货速度比京东更加快,快递服务更好。这么多年京东从来都是让我下楼收件,即使是几千块钱的手机、笔记本也是,亚马逊即使是买十块钱的书,也必然送到家门口。亚马逊物流是目前中国最好的物流,没有之一。早上十一点前下的单,只要是亚马逊自营的,晚上就能送到, 京东和顺丰现在都还做不到。越是外国大品牌的商品,亚马逊的价格优势越明显,这点京东天猫等真的不用比了。这是人家亚马逊全球统一采购的结果,等你们的采购量有人家那么大再说吧。 最近在京东买了一个1TB的希捷硬盘,著名代理商建达蓝德质保,京东自营。货到后一看是厚盘,再看硬盘屁股,果然有激光刻蚀的“Refurbished”,运气不好遇到返修货了。联机后用HD tune测试,质量没问题。神奇的是这块希捷1TB硬盘居然检测不到缓存,1TB的单碟硬盘没有缓存,难道我买到了新石器时代的古董?古董没理由1TB啊,不明白。测试读写速度,慢得让人昏昏欲睡,这下不怀疑是HD tune检测不到缓存了,应该是确确实实没有缓存。这能退货吗?好像不符合退货条件。太平洋电脑城我熟得很,买过数不清的电脑零件,也算是电脑硬件方面的行家里手。在电脑城稍微大点的一级代理商处,基本都不可能见到这种打着“Refurbished”标记的返修硬盘。这些返修硬盘以前一般是供给品牌机装机用,因为在电脑城这种地方很难碰到冤大头买家。广州岗顶作为全国出货量最大的电脑零件集散地,现在面对个人用户的生意已经很差,零件的零售价有的已经没有京东有优势。即使是持平,很多人也不想出门了,快递送上门多么的轻松。笔记本就更不堪,所有从业人员都公认京东的价格他们做不到。不过京东上的型号经常是特制的,实体店并没有销售。这就是低等级零部件的功劳了,要不哪里来这么低的价?常见就是低级的显示屏,返修的硬盘,三线厂的内存,三线厂的主板,塑料的外壳。配置数据是堂而皇之高大上,却很多只是数据华丽,质量真没法说。在实体店,买个笔记本发现有亮点完全可以不要另换一台。在京东,买到有亮点的笔记本才是常态,而且开箱后不能退货。京东经常特价销售数量很有限的一些3C产品或家电,其实就是厂家处理的特殊货,返修货为主,例如特价LED彩电只供应几台,特价笔记本只限时特惠几台等等。 拿着这个京东自营的返修硬盘,我很自然地有疑问京东是怎么处理仓库内的自营商品的。先正人君子假设京东是大批量采购所以这款硬盘比市面行价便宜一点,那么大批量采购生产线下来的产品自然不会有打着“Refurbished”的返修件,也不会有我买这个硬盘时只有区区几个供应的情况出现,商品评价只有寥寥几条也很能说明问题。如此京东就不是所有商品都大批量采购所以便宜了,例如我买到这款硬盘。不是大批量采购的话,每样只采购区区几个,以3C产品日新月异的更新速度和种类多到头晕的品牌和产品线,仓管不得累死啊?仓库这得多少人才行啊?所以,京东应该用的是国美苏宁的那套管理方法,供应商派员来京东的仓库自己管理自己的货,京东连仓管工资都节约了。3C产品很多都是很娇贵的,熟知产品的厂家人员来负责对所售产品打包,比天天打包卷纸衣服鞋子的京东仓管要好得多。3C产品价格一般都比较高体积又小,供货商如果不自己小心管理这些货的库存,仓管稍微野蛮一点,因包装不好、暴力装卸等造成的退货损失就会很高。3C产品和家用电器不一样的一点就是不是所有坏的产品都值得维修的,超小的电容电阻和IC,人手检测和更换的成本都不低,而且拆装过后无法保持生产线上那种原封不动状态,一定是有痕迹的,不是原封不动的3C产品在实体店无法卖出去。以笔记本为例,京东的霸王条款:“不是坏的不能换,拆包后不能退”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有京东的渠道处理返修件,商家有种喜大普奔的快感。 所以,看见京东上只少量限时供应的特价产品,即使是自营的,也别抢,极有可能是返修货。京东引以为豪的仓库管理,也可见一斑了。这样的管理无疑可以大大节约成本,但却因为供货商的短视而造成了京东客户的不满,长此下去只会越来越多人不满,就像大家对假货横行的淘宝不满一样。我自己会甄别地去看,要根据自己网购的经验去分辨商品的真假,我在淘宝上也买过不少手机、笔记本等3C产品,至今没买到过假货,假货到处有,关键是提高警惕。现在京东的第三方平台上大量的商品并不受京东的约束,假货和淘宝上已经基本差不多了。更坏的是,淘宝商家十分重视评价,视评价为生命。而京东第三方平台的商家和进驻京东仓库的商家,都毫不重视评价。他们都在恶意消费京东用户认为京东“没有假货”的善良,现在越来越多人在京东上买到假货返修货二手货,京东的名声已经越来越差,特别是老用户,感觉京东在努力向假货大王淘宝靠近。这也难怪京东,自营连年亏损,开放第三方平台收租多省事赚钱多快啊。未来一天,当京东自营的大部分商品都像以前国美苏宁一样商家派员驻扎管理的时候,京东拿什么来约束他们呢?这么多年没少在京东退货,退货倒是很方便,只要客户不想要,七天无理由退货(笔记本不行)。那些客户不想要而退回去的货是怎么处理的呢?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是重新包装继续卖。京东大批量订购的固然如此,商家进驻仓库的更加会如此,这是唯一能处理性能良好商品的办法。这样看来,京东的线上在努力向假货横行的淘宝学习,京东的仓库管理在努力向国美苏宁学习。不学好,净学坏,挣钱才是王道。这样一直想,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最近在亚马逊买了一个日本大品牌16G的U盘,对比过京东了,亚马逊更便宜。早上下单傍晚就收到货。亚马逊的物流不但快,而且包装那叫一个好,这么多年亚马逊买了数不清的东西,不管什么总会有个结实的纸箱,里面有充气的小袋子填充减震。反观京东,包邮价格比亚马逊贵,快递速度比亚马逊慢,还从来就没有个结实点的纸箱,基本都是商家产品的原包装。上次买了两罐机油,居然就一个塑料袋装着来,送到时已经破损了果断拒收,反正是货到付款,吃亏的是京东物流。还有一次,在京东和亚马逊各下单买一对博世的汽车雨刷,价格一样。京东送来的货是封箱胶带捆住的一对裸体雨刮,连个塑料袋都没有,我想是因为雨刷又细又长没有合适袋子的缘故吧。亚马逊让我大吃一惊,居然是个长长的纸箱装着那对价值56元的雨刮。我这么多年没有在亚马逊退过一件货是有原因的,京东老是省这些不该省的钱,有时候送来的货连京东自己的快递员都建议说别收货了退回去吧,包装又破又脏,谁出了钱想买这样的货啊?丢了客户口碑就是丢了客户忠诚,因小失大。京东要学习能进步的空间还很大很大。以我的经验,京东这样造成的退货率,约在实际营业额的20%-30%之间,这是以自己十八年销售统计数据来推测,我觉得应该会准,当然这个数字京东打死也是不会公布真实数据的。 说回那个亚马逊自营的16G U盘,U盘收到时居然是两个,一红一黑对装的,盒子上有几个手写的字“两个不能分开卖”。开始我以为是两个8G合计16G,联机测试后证实是两个16G的U盘。16G的U盘市场价多少我很清楚,很明显我是付出了一个U盘的价格,得到了两个U盘。我知道是亚马逊的仓管出错了,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几天后亚马逊把这款对装的U盘价格调高了一倍。亚马逊应该感谢我,要是我把这批U盘全部拍下来?嘻嘻,想法很邪恶。如果这个U盘是供应商管理仓库,我想不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经此一事,我完全相信亚马逊自营业务的仓库是自己管理的了。看来亚马逊这么多年花了大力气建立的仓储管理确实完全是自己的,没有委托给供货商。也就是说亚马逊是真真实实地大批量采购货物到自己的仓库,然后自己管理,其实从亚马逊所有货物都用有亚马逊标志的纸箱装也能推导出来这一点。这才是不用拼人品也不会买到返修货二手货的保证。亚马逊看似花了更多的成本去包装、管理和运输货物,但却因为少得多的货物损耗而让自己舒服很多。这不单是指不用花京东那么大力气去处理退换货,而且客户的售后口碑忠诚度也好得多。更更重要的一点,因为没有大量的非质量原因退货给供应商(20%-30%呢),供应商在供货时自然会考虑这方面的成本。我所在的行业就见过很多供应商就是因为不堪这种非质量性的退货而宁愿不供货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双赢才是正道,京东一味压榨供货商,和当年国美苏宁实体店雄霸江湖时一模一样,苦果总会自己品尝的。 顺便说一下亚马逊、京东和当当网的图书。曾经当当网是最好的网络书店,但那是很多年前,最近五年都没在当当网买过书了。当当网的图书种类无疑有些许优势,但价格就最差,算上运费比京东贵,不算运费比包邮的亚马逊还贵,居然沦落到如此地步真难以想象,曾经我还到处向朋友推荐“买书就去当当网”。这几年我改口了,“买书就上亚马逊”。我相信当当、京东和亚马逊的图书进货成本是一样的,那么,价格分野的关键就是仓储管理了,曾经看过一些亚马逊先进仓储管理的文章,亚马逊花了这么大力气搭建的仓储果真这么高效?我的感受是亚马逊买书不但最便宜,而且物流速度最快、包装最好。亚马逊买的书都是用有“卓越”标志的厚实塑料袋装着的,从来都是干净整洁又清爽,点赞。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0 个评论
数据侦探:调查哪些数据测量了,哪些没有
热度 1 dsc70 2014-5-6 14:38
作者/ Michael Clarke 编译/刘光辉 校订/唐翔 “数据!数据!我需要数据!”他烦躁地吼道,“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夏洛克·福尔摩斯,出自《铜山毛榉案》,1892 一个多世纪以前,亚瑟·柯南·道尔爵士笔下的著名侦探哀叹自己缺乏数据,而今天,我们却生活在一个数据繁冗的时代,仅举几例如今我们(过度)使用并与数据有关的流行词汇:大数据、量化自我、循证医学、论文水平使用标准(Article Level Metrics, ALM)、第四范式科学。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我们确实喜欢衡量我们身边的东西,并且在多数情况下这种衡量也是一件好事。我会有根据地吃药而非盲从传闻。我很高兴我们拥有计算机,它能够协助气候建模和粒子物理学处理有关、庞大且复杂的数据集。刚开始信息通常并不令人满意,但我仍很想知道当我骑自行车的时候我能以多快的速度前进多远。 尽管真正的大数据只会出现在像谷歌、Facebook、亚马逊等拥有大量在线产品与服务和数以亿计用户基数的公司中,但商业领域正前所未有地依靠数据来指导决策。如果你试图跟踪用户与产品和服务之间互动的所有方式,这个过程就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但是正如理查德•派德雷在他最近一篇关于STM和学术出版领域 大数据炒作与实质的文章 中那样深刻地指出,大多数企业(包括出版商)没必要去用大规模和复杂的真正大数据去竞争。 尽管在较小的数据集中技术挑战可能并不是很可怕,但是当解释数据和使用数据来指导决策时所需要的技术依旧具有挑战性。或许,最大的挑战在于理解数据集的局限性:什么该被衡量?同样重要的是,什么不该被衡量?可以得出什么样的推断和结论,哪些纯属猜想?哪里有“巧妇”和“米”,做出的“饭”又给谁吃? 虽然许多机构已经设立了数据科学家这个职位来帮助回答这些问题,但是我有时候会想,“数据侦探”也许会是一个更好的称呼。柯南·道尔给了我们最伟大的侦探,为了向他致敬,我将通过三个案例来探讨这些问题,以证明数据是多么的不稳定和混乱。 1.消失的媒介 最近,我的家庭被选为“尼尔森家庭”,我觉得这个经历很有启发性。当然,尼尔森是指那些在美国创造了电视收视率的人们。如果你听说一个电视节目是“星期四晚上最受关注的节目”,或者听说索契冬奥会是“自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以来最受关注的非直播冬奥会”,那么这些数据都来自尼尔森(公司)。或者,更确切地说,来自像我一样告诉尼尔森我们看了什么节目的人们。 尼尔森家庭有两种类型:日志型家庭,是指一个用铅笔填写并自我陈述什么时候看了什么节目的小册子;装置测量型家庭,这类家庭中通常有一个连接到电视的装置,这种装置能够记录家庭电视的收看情况并传递数字化的信息给尼尔森进行分析。我的家庭属于前者,通过纸和铅笔的自我陈述型。 确切地说,当我们同意参加这个调查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我们应该记录和不记录什么。但我们还是同意了参加,因为我们认为能够把尼尔森这样重量级的“喜欢”评价给我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将是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然而,在收到尼尔森日志后,很快就发现我们对电视的评价与尼尔森的评价体系很不相符。 尼尔森日志和装置测量系统只抓取实时观看或通过DVR录制的近期(日志抓取并存储于本周观察窗内)无线或有线电视节目。尼尔森把所有通过DVR录制并在本周观察窗后观看过的节目排除在日志之外。所以,比如说,如果我在DVR中记录了BBC的佳作《新福尔摩斯》系列,并等着在下个月的单身狂欢周末观看,这样的数据就不会被尼尔森抓取。尼尔森还排除了所有通过OnDemand(或类似的有线电视公司产品)观看的节目。也就是说,如果我记录了一个节目并在第二天通过DVR观看,对尼尔森而言就算数;如果康卡斯特(Comcast)电信公司为我记录了节目,并且我是通过该公司的OnDemand流媒体服务在同一时间段内观看,这就不算数。 同样令人困惑的是,任何通过像HBO to Go或者苹果电视上的新型PBS应用程序观看的电视节目都不会被抓取。所以如果我在当地的公共电视网分公司上观看《查理·罗斯》,尼尔森就会把它算进去。如果我在同样的时间通过PBS应用程序观看同样的电视节目,尼尔森就不会把它算进去。任何通过Netflix、Hulu、Amazon、iTunes或者其他类似的流媒体服务观看的电视节目都不会被尼尔森记录下来。那么《纸牌屋》这部电视剧呢?忘了它吧,那些在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这样的移动设备而非电视上观看的电视节目都被排除在外。这就包括那些不仅仅像通过YouTube这样的网站,还有通过传统媒体的网站观看的电视节目。 由于忽略了这些观看媒介,我估计尼尔森错过了超过90%的电视收视率。我们唯一通过直播或者近期电视观看的是新闻(而且随着PBS应用里刚刚上线了《新闻一小时》和《查理·罗斯》,尼尔森记录到的节目更加少之又少了)和体育(我们是一般的运动项目观看者——通常只观看像奥运会这样偶尔出现的大型赛事和特殊事件)。其他一切我们都通过像PBS、HBO to Go、OnDemand或者其他各种各样的流媒体服务应用程序观看,我怀疑在这方面只有我们会这样。 所以,当尼尔森宣称一个给定的节目是“星期四晚上最受关注节目”,他们真正应该说的是“星期四晚上最受关注的电视节目,同时这些电视节目是美国观众使用无线或有线连接的传统电视装置上直播或者通过DVR近期观看的节目”。我不觉得他们说的节目的总收视率有多么重要,因为他们的方法既不抓取大范围(仍在逐渐扩大)的观看途径,也不抓取他们之后才会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差,不管是通过DVR、OnDemand还是其他的流媒体服务观看的。 我们只能够假设,这些数据的局限性对于尼尔森数据的真正客户来说是众所周知的,这些客户便是从网络和有线电视站购买广告空间的媒体买家。可以推测,他们要么不购买被尼尔森排除的观看媒体上的广告,要么就是依赖于其他数据来源进行广告购买。即使尼尔森评级排除了大多数现代化的电视观看形式,但它的持续存在也表明媒体买家们至少相当满意这个产品。 虽然媒体买家可能感到满意,但是尼尔森评级(或者更确切地说,尼尔森评级的滥用)在电视市场的公众认知方面造成了显著的曲解。尼尔森 评级 广为人知,并且在估量电视观众的时候经常受到电视网络吹捧,尤其是当评级对他们有利时表现更为明显。所以,如果下次你认为刚结束的你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没有得到公平对待,而且理应拥有更大的观众群体——那么你很可能是对的。问题可能并不在观众身上,而可能是电视网络量化和货币化观众的能力问题。 2.孤立的猜想 然而,确定电视基本观众数据的清晰概况所带来的挑战与出版贸易业务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在出版业,休·霍威(Hugh Howey)最近的一项做法凸显了我们对这个行业的认识是多么的不完美。 当然,休·霍威就是现在十分受欢迎的《竖井世界》系列精彩作品的作者。在这个案例的中心,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称得上是又一位充满神秘色彩的作家。但不同的是,霍威的出名不仅是因为他写的故事,而且还因为他出版作品的方法。《竖井世界》系列作品(第一部是短篇侦探小说《羊毛战记》)是通过亚马逊Kindle Direct系统自出版的一本电子书。在《羊毛战记》取得巨大成功后,霍威保留了该小说的专有权,并接着拒绝了七家传统出版社提供的出版机会,最终同意给西蒙与舒斯特公司专有印刷出版权,而自己保留电子版权。 霍威已经成为自出版运动的一个象征并自称出版高手。商业出版一直以来都是出版界成果比较突出且集中的领域之一,但最近霍威在商业出版领域扔下了一枚“数据炸弹”。这枚数据炸弹(可以下载Excel格式)来自于 AuthorEarnings.com 网站,其中包含了从亚马逊销售排行榜、Kindle电子书销售排行榜、平均评分等亚马逊网站和其他各种网上书店销售的出版商、标题、作者(尽管标题和作者已经被霍威等人编辑过)等电子书元数据中搜集而来的资料。结合送到霍威等人手中来自不同作者的传统数据,他们宣称如果拥有一本书在亚马逊和Kindle上的销售排行榜和价格,他们就能够合理准确地估计来自亚马逊的销售收入。目前,这些数据通过两个地方提供,一个是包括了亚马逊销售的 《前7,000电子书排行榜》 ,第二个是 《前54,000排行榜》 。第三个报告包括了巴诺销售的 《前5,400电子书排行榜》 在这周刚刚发布。 霍威的数据项目源于缺乏关于电子书销售准确数据的尴尬。他写道: 你可能已经从其他报告中听说了,电子书占总体图书销售的25%左右。但是这些数据只是基于主要出版商公布的销售。像亚马逊、巴诺书店、Kobo、iBookstore和GooglePlay等电子书发行商并不会透露他们的销售数据。这就意味着,自出版电子书并没有被算在那25%内。 也就是说,小型出版社、只出版电子书的出版社或者是亚马逊出版都没有被算进去。这就好比饼干委员会正在寻找一份关于全球饼干销量的报告,并投票给少数的女童子军部队来获得答案——然后宣布巧克力小面糕占全球饼干销售量的25% 。但这是错误的。他们只是看到了女童子军的饼干消费量,这甚至都只是部队中的少数。所有关于电子书采用的公告都具有同样的漏洞,他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自己的报告也同样具有局限性,因为我们只关注了亚马逊——公认的世界最大图书零售商,但是我们承认并阐述这个局限,并且我们计划将来发布更加广泛的报告。) 关于图书销售可获得数据,来自霍威等人的数据(尤其是扩展到包含巴诺书店的数据)就像新增的瑞士硬干酪一样受欢迎。然后,正如霍威自己所指出的,这也是有局限的。不幸的是,霍威跳过那些局限,在独立出版作家和那些依靠传统出版商或亚马逊直接出版的作家之间的收入上进行了毫无支撑(基于他提供的数据)的对比。 其他评论员,尤其是《谢智肯档案》(The ShatzkinFiles)的作者迈克·谢智肯( MikeShatzkin )和《亲爱的作家》(Dear Author)的作者苏尼塔( Sunita )已经指出了霍威分析的局限性,他们的批评在整体上是值得一读的。(并且,在谢智肯的文章当中,霍威的回复就在评论当中。)依我愚见,谢智肯和苏尼塔提出的最重要的评论包括: 1. 来自霍威等人的数据是基于亚马逊单天的销售活动并未推至年度基准,这是一种在概念和统计上都有问题的做法。 2. 霍威并没有考虑传统出版商支付给作者的预付款,这部分预付款恰好占据了这类作者的大多数收入。 3. 正如霍威自己所指出的,数据仅局限于亚马逊和巴诺书店销售的电子书。 4. 霍威的分析只考虑了最优收入,而自出版作者则既要做出版商的工作又要做作者的工作。 就像尼尔森数据经常习惯于做一个缺乏明显条件也不能得到支持的结论一样,霍威根据他展示的数据并不能得出关于作者收入的结论。霍威的主张在方向上是准确的,并且希望自其他来源的额外数据(包括从AuthorEarnings.com网络抓取的亚马逊和巴诺书店的全年数据)能够被收集,他提出来的问题是完全有可能寻找到答案的:哪些作家和哪些类型的书通过独立出版或既有出版商出版更有意义?然而,在这个时候,留给我们的只是悬念,我们要做的则是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 3.令人哭笑不得的下载 霍威的数据让我去寻找一个更加接近专业和学术出版大陆的案例,而这个大陆正是我所栖息和调查的大陆。我想象这个大陆是一个薄雾笼罩的岛屿,岛上有着许多与完整大陆截然相反的生态系统——也许可以说是出版界的新西兰。在我考虑的时候,我发现了许多值得探讨的案例,但是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的只有《令人哭笑不得的下载》(紧随其后的是《令人哭笑不得的引用》)。 由于像美国国家信息标准协会( NISO )、网络电子资源在线使用统计项目( COUNTER )、交叉引用联盟( CrossRef )以及最近的 ORCID 等行业组织的支持与努力,专业及学术团体已经使相关的行业标准变得更加清晰透明。甚至像影响因子这样最为人知的适当标准也在各种场合中被滥用。表面上看,影响因子是最简单的标准之一,但事实上,它却引出了一些最具挑战的使用问题:论文的使用。 在科学公共图书馆( PLOS )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期刊(包括《 eLife 》和施普林格的《 BioMedCentral 》等在内的众多期刊)都在提供论文使用标准。科学公共图书馆谨慎而又准确地称这些期刊为“论文观点”并仔细地陈述论文观点出自何处,是出自期刊网站还是公共医学中心(PubMed Central)。此外,他们进一步以HTML、PDF和XML等格式陈述观点,而且还表明PDF和XML版本的是“下载”而非“查看”。 作为普遍运用ALM尤其是信息使用方面的先驱,科学公共图书馆广受称赞。作为一名作者,我绝对想知道有多少人阅读了我的文章。(事实上,我现在可能正在反复查看这篇学术厨房文章的使用情况。别拘束,当你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刷新几次。)作为一名读者,我发现这些数据很有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阅读这篇文章?” 虽然我是ALM的忠心支持者,但是我突然想到该指标仍没有抓取到许多关于论文利用情况的信息。 比如,正如科学公共图书馆那样准确地指出,ALM只包括来自出版商网站的下载(公共医学中心也是如此)。它们通常不包括: 来自像Ovid平台、学位论文数据库ProQuest、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EBSCO的下载。 来自像PubMed、Scopus、Web of Science等索引系统的摘要读者群。 来自机构仓储的下载。 来自作者自己网站的下载。 通过线上讲义的阅读。 通过像Reprints Desk或Infotrieve等文献信息检索网站提供的文献传递服务的阅读。 通过DeepDyve 或ReadCube的论文租赁。 在其他领域的翻译或再版。 通过共享获得的副本——向作者索取的PDF文本、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期刊俱乐部的阅读、使用Twitter“#我能拥有PDF”的话题标签、与同事的分享。 个人发行订阅(在许多临床医学期刊中仍然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 图书馆订阅。 通过移动应用程序的论文阅读——期刊自己的应用程序(根据出版商的不同这些期刊是否已经包含在ALM中的可能性也不同)、或者像Zinio和 Kindle这样的第三方运用。 我可能还错过了许多其他没有被算在其中的观点。排除其他因素,站在搜索引擎和其他索引系统的角度看,ALM可能或不可能由于包含机器下载而上涨从而使得问题更加复杂(科学公共图书馆很明显知道哪些被排除在外并贴出了一个 清单 ,但是对于其他机构而言就不一定了)。 最重要的是,论文的下载并不等于阅读。一篇论文可以被下载但却不被阅读,或者只是被简单地浏览了一下。相应地,一篇文章也可以被下载并最终被多次阅读、频繁注解,或者最终在校外的泰国餐厅里边喝啤酒边讨论。 此外,即使我们知道一篇论文是否被阅读了,这也不代表我们就知道这篇论文对于读者来说有多大用处。回到医学的例子,一篇论文的价值最终的衡量标准是看它是否能为改善护理的实践带来变化——而这样的评估需要许多年才能够得到检验。 因此,尽管我是ALM的忠实粉丝,我也在时刻提防着它们的滥用。它们告诉我们许多特定的用例,但是在一些案例中它们却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像尼尔森只能告诉我们在美国境内通过无线或有线连接的、传统电视装置中的直播或近期节目的收视率一样,ALM只能告诉我们通过期刊网站和(某些情况下)公共医学中心的下载和浏览情况。然而,与电视世界不同的是,出版商并不会发布像“星期四晚上查看最多的论文”这样的排行榜,而这也是我所感到欣慰的一件小事。 我们习惯于衡量一切我们能够衡量的东西。问题是在商业决策中我们越来越依靠数据。基于数据来做决策这点看似比基于主观或猜想更好,但是,我们也要明白,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够被衡量,并且通常不能衡量或不被衡量的东西也同样像那些被衡量的东西一样重要,有的时候甚至更加重要。当我们依靠数据来进行商业决策的时候,就十分有必要搞清楚衡量了哪些东西,没有衡量哪些东西。很基础?或许吧,但是在你想要建设一栋高楼大厦之前,很有必要检查一下你的地基是否稳固了。 (原文链接: http://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14/02/27/data-detectives-investigating-what-is-and-what-is-not-measured/?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Feed%3A+ScholarlyKitchen+%28The+Scholarly+Kitchen%29 )
个人分类: STM出版|437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家公司 两支队伍:学术出版行业新景观
dsc70 2014-3-31 11:42
作者: Joseph Esposito 现在出版公司的领导们觉得自己不得不同时管理两家公司,这已经不足为奇了。第一家公司(1号公司)经营其现有业务。公司已经有产品投放市场,员工们也都努力工作致力于使这些产品到达最广泛的受众,并且公司已经建立起客户网络,正是这些忠实客户来为产品付费。付费带来了现金流,没有它,公司就无法运营。每个出版公司的领导都要维护并管理现金流,一旦现金流断裂,哪怕只是暂时的,公司就不得不向外借款,甚至极端情况下,不得不出售部分股票给外部投资者。而这些投资者在成为公司股东后反过来会要求更加严格的控制现金流。 第二家公司(2号公司)就很难界定了。这家公司通过内部创业,启动新的经营活动,旨在做些和1号公司不同的东西。第二家公司可能会开发一整套全新的出版产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目标受众是全新的用户和读者;这就意味着,第一家公司的大部分员工和工作流程(目标受众已经固定在某类读者市场)并不适用于第二家公司。实际上,第一家公司已经建立的公司结构放到第二家公司也许就会成为负担,特别是当第二家公司想要大幅度转变经营方向的时候,1号公司的员工看见2号公司突然转向一个全新的出乎意料的经营方向,也会茫然 不知所措 吧。 同时运营两家公司的这一现象也使CE0变得很矛盾。一方面,公司的所有资源(包括重要的现金流资源),必须用来保证1号公司的正常运营。这需要花费精力,同时也可能需要进行定期的战略投资。例如第一家公司可能会在数字格式转换方面(例如从PDF转换为EPUB)投资,或者需要重新设计其软件平台以适应新的移动设备。许多知名公司之所以进行收购,就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第一家公司能够在市场上保持有利的竞争地位。 由此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重新审视几年前出版业的一些重大收购活动,例如约翰威利(John Wiley)收购布莱克维尔(Blackwell)出版公司。这次收购使得约翰威利在当时的图书馆业务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虽然爱思唯尔收购Mendeley后的具体动作还有待观察,但是似乎爱思唯尔想通过Mendeley来推动1号公司的业务发展,也就是在增加高校图书馆和研究实验室订阅的基础上,提高其科学出版物的销量。这是现金流的第一种使用方式,第一家公司赚到的钱,反过来用于第一家公司的投资,以保证其市场活力。 当2号公司也向CEO提出要求时,冲突就发生了。它可能会提现金要求,而这些现金又是1号公司赚来的。当然,现金不是无限的,而且永远不可能无限,因为任何多余的现金都要被分配给股东,而这些股东又总是变本加厉的要求更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情况在那些非盈利部门往往更糟糕,这些上层组织部门往往把出版业当成是资金来源,而忽视了对其基础业务方面的必要投资。)比如说,2号公司想要聘请4位一流的软件开发人员,一年大概会花掉75万美元;而1号公司则正考虑进行一项新的营销计划或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抑或公司的股东干脆希望这些现金直接进入自己的口袋。那么这种时候,CEO的任务就变得棘手了,因为2号公司还没有赚钱,只是在烧钱。那么CEO该如何做呢?用1号公司来养2号公司,直到后者逐渐发展起来可以自立自强吗? 这方面我有相关经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是《大英百科全书》( EncyclopaediaBritannica )的负责人之一。那时候百科全书的核心业务(1号公司)仍然是印刷业务,有大批的营销人员、市场销售人员以及行政人员为其提供服务与业务支持。但是,我们也明白,印刷业务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了,我们需要再建立一条数字业务线,因此,我们开始了2号公司的经营。首先是创建一个新部门康普顿多媒体学习中心(Compton’sMulti-media Learning),并开发了一系列数字工具作为受控于母公司的二线品牌。再后来,我们将2号公司的部分员工调到1号公司,并创建了首个商业化互联网服务——大百科全书在线。经过多年发展,现在该产品已经不断升级愈加完善。 说两家公司相互交战都算是保守的了,实际情况更糟。1号公司的人对2号公司员工享受的特殊权限(和非正统的补偿结构)表示相当的愤怒,而2号公司的人则认为1号公司的员工太落伍。彼此指责不断。我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在各个派系之间斡旋,其中就包括董事会,连他们也没指望2号公司能有什么作为,对他们而言只要每年有分红,少开会就够了。所以一个公司的CEO要想进行一项重大的战略转型是相当无依无靠的。但是如果你想要有朋友支持,那么好吧,你也就不会来经营公司了。 出版业建立更多2号公司的压力不断增加,原因很简单却并不显而易见,那就是出版行业已经成熟了。那么一个行业怎样才算成熟呢?我的界定就是,一个行业或者其细分市场的年增长率低于10%。这一增长率指的是整个行业的增长率,而非某个具体公司的。这样说来,其实大部分的出版细分市场都已经成熟很久了,而且很多公司也早已做好了建立2号公司的准备。 下面就是2号公司在不同业务领域的举例: * 大学教科书业务。这部分业务和其他细分业务一样已经成熟,现在正试图从教师采纳向机构采纳转变。当然这就需要重新配置数字化产品,制定新的定价策略,以及配备不同的训练有素的销售队伍。 * K-12 业务。这部分业务有来自州和区的资金支持,目前正在开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产品,而这其中的很多产品都直接向那些高收入水平的父母出售。此部分业务也是2号公司的关键业务,整个公司正在向数据密集型企业转变。 * 学术专著。学术专著向期刊学习,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后者的出版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大宗交易”,以聚合方式来实现销售。这将改变按课程采纳教材的业务(学术专著通常被用作大专院校的教材——译者注),使图书馆处于不讨好的位置,即不得不提供课堂教材(不过问题是那钱要从何而来呢?)。 * 图书出版商。以往图书出版商几乎完全通过分销商来销售图书,而现在却正在建设终端读者营销数据库,这是开始直接面向读者营销策略的第一步。看看新合并后的企鹅兰登书屋就可以想象出版商之间也要有一场硬仗要打。 * 期刊出版商。学术厨房(Kitchen)的读者应该都很清楚,其正在复制开放存取期刊PLoS ONE的成功模式,来提供自己的金色OA服务。于是转瞬之间,作者变成了客户。 因为整体的环境的改变,1号公司做得再好也只能是收益平平。当这种趋势愈加明显时,CEO就会意识到建立2号公司不仅是值得的,更是必须的(通常这时候CEO往往既得不到管理层的也得不到董事会的支持)。能有这样的见识和洞察力并非易事。能够意识到仅仅做好1号公司的业务可能已经远远不够,这对于一个已经非常成功的知名出版商而言也实属难得。 出版商可以为市场提供最好的编辑;首席财务官可以帮助降低成本并优化成本结构;营销部门可以识别每一个市场前景,并寻找一种最佳方案来为自己服务;但是,这些做法可能最终都无济于事。仅仅做好现有的市场已经不够了,因为整体大环境发生了逆转。而对于已有的成功出版商来说,他们的问题就是不作为。当整个企业的生态系统都发生变化的时候,不作为就不会有进取。 事实上,这就是企业CEO们所不得不面对的冲突,即使明知它是痛苦的,但是老总们依然不得不自己来承受。但是,能够事先就意识到这是必然发生的事情,或许能减轻一点痛苦吧。 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让员工和董事会了解目前公司已经处于成熟阶段了。这需要通过第三方市场分析机构(信誉要好)提供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来证明。当然,这也是有风险的,因为这种局面可能会吓得董事会将公司卖掉。大学出版社也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由于不断抱怨图书馆的采购支出骤减,出版社把自己塑造成了无能又缺乏创新的商人,使得图书馆认为大学出版社应该为图书馆提供更好的商业模式。(真是讽刺的警告啊!)。而为了避免公司的恐慌情绪恶性循环下去,CEO们必须提出一套能够使2号公司迅速成长,并成为整个公司主导推动力的方案。但是只提供一种方案是显然不够的,因为没有一种单一方案能够强大到足以掌控未来。 第二件事就是要认识到可以抓住的机会,并找到可以负责运营的人。组织上的事情恰恰是最难的:2号公司的领导人显然丝毫不能介入1号公司的工作,两个公司的冲突太严重,压力也会很大。所以2号公司的领导必须直接向CEO汇报各种情况,这也正是CEO的压力所在。 第三件事情,是最重要的也是在出版业中比较少见的举动,那就是必须为研究和开发设立预算线。而这条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1号公司的表现低于预期,它永远不能被削减。而2号公司对整个企业而言绝不只是个财政储备,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投资。 然而,即使是世界上最擅长沟通的人也没办法说服每一个人。1号公司中总会有人看2号公司的人不顺眼,反之亦然。我们也没办法要求每个人都有战略眼光和改革魄力,毕竟如果每个人都有的话,那人人都可以做CEO了。而且想要花大投资来改变公司的文化并非明智之举,毕竟公司文化根植于实际的运营情况。例如,1号公司中的销售人员很难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并适应2号公司的销售策略。事实上,被两股力量不断拉扯正是CEO工作的一部分。所以现在开始建立你的2号公司,然后把自己“搞疯”吧。 (徐淑欣译自: http://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13/09/16/the-schizophrenia-of-managing-two-companies-at-the-same-time/ )
个人分类: STM出版|2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遥感图像请小心用——记“Amazon Forest Greenness ”争议
热度 9 shipo 2014-2-15 08:17
怎么知道用卫星图像反演或模拟的陆地地表过程的精度和准确性呢?我们究竟能相信几层呢?统计意义和实际意义各有多大? “遥感最难的就是实现地面验证”,对李小文院士的这句话印象特别深刻。 不过,使用遥感图像时,请谨慎解译!这里说说关于亚马逊热带雨林在旱季变得更绿的争议—— Controversy on Amazon Forest Greenness in Drought Season。争议的原委是这样的: Huete, A. R., Myneni, R. B, Saleska, S. R 三个人各自在2006、2007年的 Geophys. Res, Lett、PNAS 和 Science 上面说通过分析 卫星观测的遥感图像 得出“亚马逊森林在旱季变得更加绿了,特别是2005年严重的旱季”,这意味着光合作用净值增多了,并提出变绿是由于光照增多而不是土壤里的水导致的结论。很快另一伙科学家 Samanta 等对这个结论不同意了,他们从地面实地测试并验证,并指出干旱对亚马逊森林变绿没影响,而是云和气溶胶的影响导致卫星图像数据问题引导得出“变更绿”的结论。怎么办?因为地面采样的数据地理覆盖面肯定没有遥感图像覆盖大。 NASA GSFC的 Morton 等人最近在Nature上的文章应该可以终结这个争论了。他们发现“旱季的亚马逊森林变得更绿”其实是光学假象(Optical Illusion),是太阳-传感器-几何角度导致的。KAMEL SOUDANI给了一张很不错的解释图,如下: 左图就是反映的就是干旱季节遥更绿的情况,因为这时候,太阳和传感器都在同一个方向,所以只能看到很少的阴影;中间图是太阳假定不动,而传感器从正上方拍摄,看到很多阴影;右图是卫星和传感器在相反方向。这一下就很明白了。来一张反映亚马逊变更绿的片子(2002年10月2日,MODIS TERRA),如下: 图上分别用back-scattered hotspot和forward-scattered suglint做了说明了。左侧的亮绿色条纹就是由于树冠后向散射太阳光导致的(其他区域植被没有那么绿),而右侧的银色水面就是前向散射太阳光导致的(其他区域水面不是银色)。 Morton 等人通过影像 校正后估计和评价的光合作用净值与地面估计偏差较小,而“变绿”只是光学假象,属于系统性错误,不过这真得影响到数据的使用。 这是个比较有意思争论,同时也提醒我们: 请谨慎解译和使用遥感图像 !以遥感图像的身份说一句:“我就躺在这里,请清楚了再发言!”,哈哈。 --------------------- 参考: 1. KAMEL SOUDANI,A Green Illusion, doi:10.1038/nature13052. 2. Seasonal Amazon Greening May be a satellite effect . 3. NASA Study Points to Infrared-Herring In Apparent Amazon Green-up . 4. Morton et al, Amazon forests maintain consistent canopy structure and greenness during the dry season, doi:1038/nature13006.
个人分类: 学习心得|10250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纪录][亚马逊的眼泪Tears.in.the.Amazon][mkv][韩语][高清野性
lcj2212916 2014-2-13 20:43
亚马逊的眼泪 \Tears.in.the.Amazon.2010 ◎年  代: 2010 ◎国  家:韩国 ◎类  别:记录 ◎版  本: 1080pmkv ◎大  小: 10 GB ◎语  言:韩语 ◎字  幕:外挂中字 ◎片  长: 1h 27mn ◎导  演:金真万 金贤哲 ◎配 音:金南佶 ◎简 介:   亚马逊的眼泪是 MBC 「地球的眼泪」系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分 . 该部作品耗时长达两年零九个月 , 花费超过 10 亿韩元 , 编导以及工作人员赌上性命才完成了被称为地球肺部的南美的亚马逊的各个角落的拍摄 . 该片展示了全球变暖的骇人现状及将要到来的破坏性影响 , 揭示出目前亚马逊丛林面积以惊人的速度在衰减 , 并且因为人类的野心 , 碳排放量远远大于氧气制造量的可怕事实 . 该剧最后得出结论:以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 , 往后的 50 年 , 亚马逊 80% 的密林将会不见 , 从而唤醒人类的危机意识 , 开始珍惜和保护地球 . 该纪录片经由韩国广播放送促进协会( KORPA: Korea RadioPromotion Agency) 协助完成。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7240482
3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理解量子物理学》:我的亚马逊电子书
gaoshan1900 2013-12-24 19:53
书的内容主要是我的博士论文。可在美国匹兹堡大学的 科学哲学预印本网站 上下载。 亚马逊网站链接: http://www.amazon.com/Understanding-Quantum-Physics-Advanced-Perplexed-ebook/dp/B006B5378U/    
个人分类: 量子物理|1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亚马逊的超级优势树种
gaojianguo 2013-10-20 19:31
热带雨林亚马逊物种丰富度高,但只有1.4%的树种占到了大部分的份额,这1.4%的树种可以认为是“超级优势种”。科学家目前还不知道这种超级优势树种形成的机制是什么。 近日Science的一篇文章“Hyperdominance in the Amazonian Tree Flora”表明亚马逊调查样方中有超过16000个树种中但仅227个种占到了近一半,占到全部数量比例的1.4%。论文的第一作者是荷兰籍科学家Hans ter Steege。这又是一项长期研究积累的结果,在致谢中作者提到这是80年数据的累计。 为什么只有少数种占到了很大的比例?我觉得这有点像人类的科学研究,很多人只是做跟踪和重复,但只有少数标志性的文章得到最广泛的关注或引用。但不能说除了少数卓越的人之外其它人的工作没有意义,因为总要有个积累的过程,时间到了,自然就会发生质变。 全文链接: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2/6156/1243092.ful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378 次阅读|1 个评论
亚马逊部落语言撼动乔姆斯基?
热度 8 aejj 2013-7-10 11:08
这几周一直在参加美国语言学会的双年会。上周的电影时间放的是关于著名的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的挑战者,语言学家埃弗雷特( Everett )在亚马逊森林里的纪录片 The Grammar of Happiness 。埃弗雷特本人亲自到场。他本人在亚马逊的一个叫比达哈( Piraha )的部落断断续续生活和研究了三十年。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三个可以和比达哈人交流的外族人。他发现比达哈人的语言中没有数字,他们只有“多”和“少”;没有颜色词汇;最惊人的是他们的语言没有“递归性”:他们的句子里没有“爸爸说妈妈说你叔叔说他要带你去公园”这样可以套从句的句子。要知道语言学的教父乔姆斯基在 2002 年刚发表了一篇论文说“递归性”是人类语言最重要的共同特性。之前我看过的文章把埃弗雷特的发现形容成掀起了一场语言学界的“大战”,当时还想也许是编辑标题党是为了吸引人眼球。看着片子才知道用“战争”形容他的发现引起的轩然大波一点都不为过(果壳有一些翻译过来的写的很生动的文章: 愤怒的语言 和 乔姆斯基攻防战 )。埃弗雷特跟乔姆斯基开创的主流语言学的冲突甚至导致有人禁止他返回亚马逊的部落,他哪怕在巴西的大学演讲听众也聊聊无几,因为当地大学语言学系大部分是拿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立足做学问的。乔姆斯基本人在纪录片中也短暂出场,他素来就以犀利的言辞著称,尤其对同行更是毫不留情面,他直接说埃弗雷特的发现根本站不住脚,我们无视它就可以了。 影片最后很煽情,不能返回比达哈部落的埃弗雷特托人给比达哈人捎去一段录像。比达哈人在看完录像以后说我们想他啊,什么时候让他回来吧。导演给影片的题目叫作 the grammar of happiness , 他说因为他没有见过那么快乐的人类。 本来埃弗雷特就是个人物,在这样的影片播完以后下面更是就快要炸开锅了——要知道下面坐的都是这一代和下一代语言学家们啊。提问一个接一个,一个芝大学生早有准备,拿了一大叠厚厚的材料说埃弗雷特没有巴西永久居住证许可的大叠证明(如果是这样他在巴西部落做的研究就是非法的),埃弗雷特澄清说这些材料早就被证明是错误的了。有的学生略带着愤怒说片子中的乔姆斯基的片段是经过导演精心剪辑的——影片的拍摄方式确实给人以“乔姆斯基是压抑不同意见的当代老学霸“的感觉,埃弗雷特说全部采访的录像就在他家,影片中的采访基本是未剪辑版本。他还说自己在乔姆斯基的太太去世不久前去安慰他,乔姆斯基也很感谢。结果过两天报纸上就出现了“乔姆斯基说埃弗雷特是比小布什还要糟糕大骗子”的文章,他打电话给乔姆斯基说这咋回事啊,乔姆斯基说哦好像是我说的。 也有很多人对埃弗雷特的遭遇和研究表示同情,一位坚定的生成语法学家说确实埃弗雷特的工作至少是严肃的和值得尊重的。 当然更多的问题集中在他的发现上。他也澄清了很多一些以讹传讹的关于他的观点的谣言:比如(如果我记得准确的话)他并非绝对宣称百分之百是文化而不是遗传决定了语言,他只是否定乔姆斯基的特定的生成语法的观点。而且比达哈人的语言中没有数字、颜色和复杂句子并不是他们不会数数,看不到颜色或者比其他人笨。比达哈人的语言特性也不是个案,在其他语言中也有发现,当然也是个别。 我的印象是埃弗雷特其实是个很谦逊和平和的人。况且想想他在原始部落中呆那么久,甚至几次比达哈人要威胁到他的生命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以至于和极度排外的比达哈人相处的像一个家庭的人一样。这些似乎都不是一个半吊子或者江湖科学家做出来的事情(他早年的工作是得到乔姆斯基的认可的)。乔姆斯基虽然早以嘴不饶人和能言善辩著称,但他的批评其实多半都是严肃地针对他认为学理上愚蠢的观点。 埃弗雷特上个周末又做了一个workshop后离开,而乔姆斯基后脚就到,他将在两天之后给我们做演讲。我和朋友都在说会不会有人又有勇气当面与乔姆斯基提比达哈人和埃弗雷特。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统治语言学界五十多年,而对“后天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不同语言会影响和造成不同的思维“的假说(即“语言相对论”,又叫“萨丕尔 - 伍尔夫假说”)的研究在近几十年又开始逐渐复苏。孰是孰非只有将来才知道了。不管结果是什么,我想答案肯定会和以前所有的重大的科学发现一样超出今天所有人的预料和想象。
个人分类: 学问|9692 次阅读|15 个评论
中国电子书市场:“洋和尚”能念好这本经吗?
shhu1961 2013-6-24 19:49
中国的电子书销售虽然以 80% 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但到 2015 年, 中国电子书的总市场份额仍不超过 5% !产业前景非常暗淡。 电子阅读器只不过是一种过渡产品,它必将被手机取代, 因为电子阅读器还仅仅是一种阅读设备,而手机已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折叠屏手机配上WiFi(或4G网络)和云技术两个“机翼”,三屏合一的梦想就会实现, 一旦这一天到来,电子阅读器市场就该鸣金收兵了! 就目前而言,电子书阅读器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是: 几乎所有畅销书都有电子书同时推出!这一点,亚马逊说了不算! 2012年美国电子书销售统计数据在5月底新鲜出炉,美国电子书市场又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销售报告,与2011年相比,2012年电子书的销售额增长44%,突破30亿美元,销售册数也增长了43%。与前几年动辄三位数的增幅相比,虽然因基数增大,增速有所放缓,但2012年却可能成为美国电子书产业发展标志性的年份,因为,电子书在整体图书市场所占的份额首次突破20%(2011年为16%),每月至少购买一册电子书的人数也超过了20%。根据产业发展的S-曲线理论推断,美国的电子书产业已经渡过了烧钱的萌芽期,步入高速增长的收获阶段。 普华永道的一份研究报告估计, 2015 年,美国电子书的市场份额将超过 60% 。 6月7日,亚马逊Kindle经过二三年的等待,悄悄进入中国,是巧合还是必然? 中美两国的电子书产业可谓冰火两重天!中国电子书这本经非常难念,以汉王为代表的“土和尚”眼看着要念不下去了,汉王电子阅读器创造50%销售毛利率的时代恍如隔世,整体市场越来越低迷困顿,电子书所占的市场份额微乎其微。盗版、价格战、出版社作壁上观……,中国电子书可谓江湖险恶。 普华永道的研究显示,中国的电子书销售虽然以 80% 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但到 2015 年,中国电子书的总市场份额仍不超过 5% !产业前景非常暗淡。 在这种情况下,有亚马逊这个“洋和尚”来蹚这潭浑水,“土和尚”们似乎暗暗高兴,不仅没有担心“洋和尚”来抢饭碗,反而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亚马逊来重建中国电子书的“江湖”秩序。连出版管理部门也网开一面,容许这个“洋和尚”打个擦边球,与中文在线合作,借道进入中国市场。这种状况是很不寻常的,足见这个产业已经不像样到什么程度! 在美国电子书市场,亚马逊的销售份额占据半壁江山,在念“电子书”这本经方面,亚马逊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厉害和尚,这个和尚不远万里,冒着经济风险、管理风险,来到中国,能不能成功?亚马逊成熟的商业模式和Kindle良好的阅读体验能不能让中国电子书产业走出困境,取得突破?对此,业内众说纷纭,我们拭目以待! 我本人对电子阅读器并不看好,从根本上说,电子阅读器只不过是一种过渡产品,它必将被手机取代,因为电子阅读器还仅仅是一种阅读设备,而手机已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当然,取代电子阅读器的手机还不是目前这种阅读体验很差、下载速度很慢的小屏手机,取代电子阅读器的手机应该有一个能够折叠或卷曲收放的大显示屏,当然, WiFi (或 4G 网络) 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相信这种手机的诞生已经为时不远了。这种手机配上 WiFi (或 4G 网络) 和云技术两个“机翼”,三屏合一的梦想就会实现,一旦这一天到来,电子书阅读器市场就该鸣金收兵了! 就目前而言,电子书阅读器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几乎所有畅销书都有电子书与纸本同时推出!这一点,亚马逊说了不算!
个人分类: 出版|37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企鹅出版集团兰登书屋合并,对抗网络书店亚马逊
热度 3 laserdai 2013-4-6 06:52
随着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出版和网络媒体之间有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以前关注过 维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全书之间的较量 ,现在的中文媒介的 百度百科 和 互动百科 也很发达。 同时, 亚马逊网站 的发展也是比较神速,占领了世界很大的市场,这里关注一下传统纸质出版媒体企鹅出版集团( Penguin Group )和兰登书屋( Random House )的结合,对抗亚马逊。 欧盟企业竞争事务管理机构星期五(4月5日)批准了世界著名出版商企鹅出版集团和兰登书屋合并的计划。 两家公司的合并将创造全世界最大的出版集团,新创建的企鹅兰登书屋将控制全世界大约四分之一的大众图书市场。 欧盟委员会发表的声明说,这项合并计划“不会引起竞争方面的担忧,而合并后的新企业仍将面对数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分析人士表示, 合并后的企业将会控制全球26%的大众图书市场,而法国出版商拉加代尔将以17%的市场份额名列第二。 在欧盟做出上述决定之前,美国企业竞争事务管理当局已经在2月份批准了这项合并计划。加拿大企业竞争事务局和其他管理机构目前仍然在评估合并可能产生的影响。相信不久必然批准。 一起对抗亚马逊 在企鹅出版公司和兰登书屋合并之后,作为兰登书屋母公司的德国贝塔斯曼传媒集团将拥有新公司53%的股权,这将涵盖两家公司目前在美国和其他6个国家的所有出版单元。 贝塔斯曼传媒集团星期五发表声明,对欧盟的最新决定表示欢迎。 这项合并计划被广泛看成是针对著名网购公司亚马逊(Amazon.com)发动的反制行动。 此前,亚马逊以低廉价格出售网络书籍,引起国际出版商的严重不安。 这次合并将不仅仅涉及两家公司在美国的出版单元,还还导致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的两家公司出版单元的联合运作。 合并还将涉及企鹅出版集团在中国的业务,以及兰登书屋在西班牙和南美洲的业务。 两家公司最初是在2012年10月宣布这项合并计划的,预料整个计划能在今年下半年完成。 小资料: 企鹅出版社 成立于1935年,总部在伦敦,目前在全世界15家分支机构,雇员3500人,年销售数目110百万本,2011年交税10亿英镑。 兰登书屋 成立于1925年,总部在纽约, 目前在全世界15家分支机构,雇员5300人, 年销售量400百万(包括书本,音频和数码), 2011年交税15亿英镑。 英文报道: Penguin and Random House merger approved by Brussels he proposed merger of Penguin and Random House has been given the go-ahead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881 次阅读|2 个评论
亚马逊要推虚拟货币?
pkuzeal 2013-2-8 13:39
在今年五月,亚马逊将推出自己的虚拟货币,亚币,可以在美国用于在 Kindle 上购买 App ,游戏以及在 App 内的内容。作为诱惑,公司宣称将免费发放“数千万美元”的亚币。 作为 App 的开发者象往常一样可以得到 70% 的亚币销售收入。 这不是“ Bitcoin ”(一种点对点的虚拟货币),亚马逊并没有发行一种虚拟货币(至少目前还没有),而仅仅是采取一种方法推广 Kindle 上的内容并让用户免费尝试。 公司最近针对 App 开发者推出了一些功能,例如在 App Store 中购买实物产品,而目前亚币只能用于 Kindle Fire 适用的游戏及 App ,在其关于亚币的 FAQ 上这样写到:在安卓及 Kindle 设备上销售的 App 及游戏同样可以用亚币购买。 同样的亚币对于实物货币也没有折扣,一个亚币相当与一美分,因此 2.99 美元需要 299 亚币。目前尚不知亚马逊在免费亚币使用完后如何将亚币销售给用户,但亚马逊宣称其将“迅速而又有效地使用户通过亚马逊帐户获取亚币” 汉式婚礼
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字内容生态与出版业的颠覆性创新
热度 4 renxiang 2012-11-2 12:12
互联网巨头都意识到,硬件终端只是开启消费的钥匙,内容资源只是维系消费的纽带,而对消费者(end users)资源的直接掌控才是决胜关键。这些资源包括:用户个人信息、用户行为偏好、用户对平台的路径依赖以及用户之间的口口相传。摆在传统出版商面前的严酷现实是:在数字内容生态中的生存能力将决定其未来,传统模式与理念需要彻底革新。无论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在数字内容生态中都不适用于出版商;未来的商业模式只能是合作、开放,盈利必须依赖不断创新,而不是从现有资源中榨取最大利润。 在2012柏林数字创新者峰会上,德国Siegenheim Cie.咨询公司的合伙人Siegenheim 语出惊人,“传统出版商已经错过了在数字内容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机。虽然他们仍希望通过彼此间的合纵连横来抗衡互联网巨头,但这种策略为时已晚。出版商只能通过与四大巨头的合作、协商、整合来寻求机会。” Siegenheim所指的互联网巨头包括谷歌、苹果、亚马逊和脸书。这些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巨头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内容生态(Digital Content Ecosystem),正在颠覆英美传统出版业。 英美出版业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产业结构,以麦克米兰(Macmilla)、企鹅出版集团(Penguin)、西蒙舒斯特 (Simon Schuster,在CBS旗下)和哈勃考林斯(Harper Collins,新闻集团所有)等为代表的出版巨头占据了行业主导地位。但是,这一垄断格局造成了诸多深层次问题:独立出版商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行业 竞争活力不断下降,出版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日益萎缩,书价居高不下,图书阅读对青年一代失去吸引力,等等。这些广受批评的问题,为移动互联革命提供了广阔 的颠覆性创新空间。 2000年前后,亚马逊、苹果、谷歌等互联网巨头先后进入出版领域,并相继建立了完善的、独立于传统出版体系之外的数字内容生态——无论苹果的APP商店,谷歌安卓的Play Store,还是亚马逊的Kindle平台。与互联网巨头崛起并行的,是英美传统出版体系的衰退:实体书店倒闭潮愈演愈烈,纸本图书的销售额与利润整体下滑,以《大英百科全书》为代表的纸本经典退出历史舞台…… 自2011年起,西方跨国传媒集团陆续开始大规模重组,传统出版业务成为被精简、压缩和剥离的主要部门。此起彼落,在互联网巨头的阴影下,曾经利润丰厚的英美传统出版业正在陷入衰退。 取而代之的将是数字内容生态——一套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新体系。它不但是软件与硬件的整合,也是内容与渠道的整合,更是创作者与消费者的整合。这一新体系 带给出版业的冲击,超越了多数出版商的理解和预期。这种冲击不仅是对渠道霸权的争夺,它将彻底改写出版业的商业模式、运营方式及产业文化。在互联网巨头 中,亚马逊与出版界渊源最深,对传统出版模式的颠覆最为直接。 亚马逊的数字内容生态 早在1995年,亚马逊网上书店就开始投入运营,但是直到5年后,才迎来高速成长的黄金发展时期。亚马逊建立了具有颠覆性的零售商业模式,它最大限度地去 掉中间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整体物流与管理效率,最终实现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商品流通体系。这一当时极具前瞻性的模式在纳斯达克备受追捧。 亚马逊的网上书店业务有3个核心理念:首先是实体书店难以达到的低价;其次是通过信息技术和高效物流来实现“长尾效应”,完美匹配数百万图书品种和数以亿 计的读者需求,这也是基于实体库存的线下书店难以匹敌的;其三,对读者行为与偏好的分析与个性定制,为读者购买提供最大便利。通过这些竞争优势,不到10 年时间,亚马逊网上书店挤垮了曾是西方书业“主渠道”的实体连锁书店,成为新的渠道霸主;同时,它也颠覆了传统出版业的行业生态——图书定价居高不下、书 店零售业享受高额折扣的结构成为了历史。 Kindle的推出是亚马逊理念在数字时代的必然。除一般的电子阅读优势之外,借助Kindle, 亚马逊的意图是边缘化出版商——在其成功边缘化实体书店之后。这种边缘化战略体现在3个主要方面:首先是亚马逊建立电子书的代理定价体系,不足10美元的 低价最大限度发挥了数字出版的经济效率优势。而出版商实质上沦为了数字出版产业链薄利的底层供应商。在2010年,亚马逊平台上电子书销量首次超过了精装 书,这此消彼长的变化,使出版商丧失了产业价值链的主导地位:因为在英美出版业,精装书承载着最新、最优秀和最具附加值的图书内容,是出版商的主要利润来 源。其次,亚马逊推出了大量免费电子书,将出版商在公共版权领域的图书业务彻底边缘化。 这些免费电子书让Kindle用户可以享受免费“内容午餐”,因而成为推广Kindle产品与平台的最佳手段。第三方面是直接出版体系(Kindle Direct Publishing)。它将作者的自出版(self-publishing)与Kindle推广平台整合起来,以此建立了作者、内容与大范围读者之间的 直接互动,边缘化了传统出版的把关人角色。对亚马逊来说,KDP的意义还在于,它提供了数十万册1美元左右的低价流行读物,极大地丰富了Kindle平台 的内容资源,让读者可以以极低的成本,享受电子阅读的乐趣。21世纪是注意力经济(Attention Economy)时代,亚马逊通过免费低价内容,占据了读者的阅读时间,成功地从出版商手中抢走了最宝贵的读者“注意力”。 在Kindle电子阅读器时代,数字内容生态的模式就初具雏形了——Kindle平台的个人图书馆、维基百科链接、网页新闻内容的推送以及X-ray(图书内容智能扫描系统)。随着Kindle Fire平板的推出,亚马逊强力整合数字内容资源,从此,电子书与数字报刊、数字音乐、电影电视、游戏等等数字内容共存于一个生态体系中,成为维系Kindle用户使用与消费的一种资源。从用户角度来讲,“书”的概念将逐渐淡化。 数字内容生态体系从两个基本层面上颠覆了传统出版业:其一,知识不再以单一的图书形式存在,而是以数字内容体系存在。正如Kindle平台,读者可以通过 个人图书馆从海量图书中挑选感兴趣的章节阅读;通过知识链接从一本书跳跃到维基百科或者其他图书;通过智能内容扫描选择性阅读,打破图书的线性叙事结构; 可以在欣赏音乐电影之余浏览图书,也可能从电影观影、新闻浏览中切换到图书章节的阅读,等等。其二,“出版”的附加价值将很难体现。传统出版是以单体 “书”为核心载体的,作者对内容的组织与展示,编辑对内容的挑选加工,发行部门的宣传推广,以及书评人的品评推荐,都是基于某某书来进行的。一本的书名和 版权成为读者认知的核心,也是商业模式的基础。但是,这一传统模式将被颠覆,因为内容将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而存在。 建立数字内容生态并不是亚马逊的专利,另外两大巨头——苹果与谷歌同样乐此不疲。虽然3大平台起点不同,在商业模式、内容资源结构上也各有千秋,但是,从 近几年的发展轨迹来看,其整体模式日益趋同,对传统出版的颠覆也大同小异。一方面,三巨头都旨在建立横跨手机、7寸平板、10寸平板这三大终端的硬件体 系;另一方面,整合数字音乐、视频、出版物、应用和游戏,形成全方位的内容生态体系来支撑和维系其硬件平台。目前,全球80%的移动互联流量和54%的互 联网广告市场份额被4大互联网巨头占有(加上脸书) 。 可以说,对出版产业而言,无论是数字发行,还是在线广告,互联网都已占据了垄断性地位。这一模式的演进还并未结束,在2012年,微软推出Surface 平板电脑,正式加入移动互联战局;同时,微软参股巴诺书店,也试图在数字出版领域有所作为。可以说,这场移动互联对传统出版业的颠覆才刚刚开始。 数字内容生态对出版业的冲击 去媒介化(Disintermediation)是数字内容生态系统的商业实质。所谓去媒介化,即通过强大的、整合性的一站式平台,最大限度去除内容产业的中间商和中间渠道(intermediaries),从而形成内容服务与用户之间的直达通路。 从数字内容创造到读者阅读之间的时滞会越来越短:数字传播的高效率使出版内容可以跳过书店物流等环节,迅速直达读者;直接出版和自出版模式进一步消除了编 辑加工的时滞,使作者与读者可以瞬时直接对话。亚马逊、谷歌和苹果等数字内容生态体系都是面向全球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这种空间最小化打破了地域区隔 ——英美独立出版商可以在全球市场为其小众读物寻找读者,这在大出版集团垄断的年代是无法想象的;通过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中国大陆的应用开发者可以从海外市场赚取每年10亿元。去媒介化带来的成本最小化使亚马逊的低价优势成为现实,它也给消费者与巨大实惠。成 本最小化正在转变内容产业的商业模式,薄利多销,甚至免费换人气正在取代以往昂贵的内容产品定价体系。据Gartner的统计,无论是苹果安卓商店,还是 其他应用平台,接近90%的下载来自免费应用,或者限时免费应用 。即便是收费应用,其定价也远远低于传统媒介时代。在这样一个旨在为消费者省钱的生态体系中,免费及低价商业模式将是主流。 去媒介化得以实现,有赖于移动互联网所建立的跨平台协作(Interoperability)体系:内容资源以及内容传播消费可以横跨多个平台、不同终 端,并通达不同的人群。所以,传统意义上的、立足于单一平台的中间媒介,其影响将减弱。这是移动互联对出版产业形成巨大冲击的根源。出版的商业实质,就是 知识传播的中间商,这也是整个出版产业的价值链本质——它们并不创作内容,只是将优秀内容筛选、包装并分发给读者。传统出版依赖单一的纸本渠道,出版商、 书店扮演核心角色,并以此赚取巨额利润。但是,在三大巨头构建的数字生态体系中,传统价值附加活动正在被边缘化。 随着作为媒介的出版商、书店的消退,真正掌控价值链霸权的将是消费者。无论谷歌、苹果,还是亚马逊,其所做的,并不是建立新的渠道霸权,而是建立一套使消 费者利益最大化、让消费者的集体智慧发挥作用的机制。亚马逊最早启用了购买者评论与评级系统,安卓市场和苹果应用商店的排名计算也是基于消费者的总下载量 和总体反馈,这是消费者霸权在数字内容生态的集中体现。消费者集体选择将决定内容的命运,消费者的个性化搜索将决定内容的可见度,消费者之间的社交网络将 成为内容传播与推广的首要渠道。这种集体选择不是通过出版商、编辑和书店来实现的,而是汇总了千万消费者的个体行为。 与消费者霸权相对应的,是互联网巨头的“用户至上”理念。亚马逊在2012年9月初的新产品发布会,可以说是贝佐斯关于消费者理念的主题演讲——“我们不 在消费者购买产品时赚钱,而在他们使用产品时赚钱。”“只有当消费者赢了的时候,我们才赢了!”“我们不是以合理的价格,而是以任何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价格 来生产终端产品。”…… 这些都是数字内容生态与传统出版业的本质差异。维系消费者关系,掌控消费者资源,甚至不惜以利润为代价,这是传统出版商业模式所不可想象的。与谷歌苹果相 比,亚马逊用户至上的战略最为激进。苹果注重的是消费者体验,进而通过昂贵的高性能硬件赚取巨额利润。从2012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数据看,苹果的利润率高 达29.7%,但利润多来自于硬件销售,仅iPhone就贡献了高达70%的利润,而来自iTunes和app store的内容服务利润不足5% ;谷歌的利润率为27.1%,主要依赖于互联网广告,Play Store的数字内容还难以产生利润。亚马逊采用硬件薄利、内容补贴的策略,它对来自数字内容的利润依赖度最高,而其同期利润率只有可怜的1%。从历史上看,亚马逊在2000年曾有过-50%的巨额亏损,直到2003年才实现盈利,但一直是微利 。可以说,三大平台都难以通过贩卖内容来获取巨额利润,这是数字内容生态的显著经济特征。 无论哪种模式,对消费者的争夺已经成为互联网巨头的战略核心。正是这种争夺,使安卓阵营的两大巨头——谷歌与亚马逊——开始分裂。在亚马逊2012年新近推出的Kindle Fire HD 中,内置的搜索引擎从谷歌变为微软的Bing, 谷歌地图也被诺基亚地图替代;同时,用户将无法通过 Kindle 新平板访问谷歌应用商店。这一改变,标志着亚马逊不希望继续用自己的低价平板为谷歌做嫁衣裳。在数字生态体系中,多数中介都将从产业链被移去。互联网巨头都意识到,硬件终端只是开启消费的钥匙,内容资源只是维系消费的纽带,而对消费者(end users)资源的直接掌控才是决胜关键。这些资源包括:用户个人信息、用户行为偏好、用户对平台的路径依赖以及用户之间的口口相传。 出版商的对策 面对汹涌的数字化大潮以及互联网巨头的强势入侵,英美出 版商的应对之策多是防御性的、被动的、甚至是倒退的。比如,六大出版巨头与苹果密谋操控电子书定价,这一企图由于美国的司法介入而搁浅,出版方不得不赋予 数字代理商自由定价和打折的权利;再比如,麦克米兰曾经抗议亚马逊的强制低价策略,结果亚马逊在Kindle平台下架其出版物,出版商只能无奈让步。摆在 传统出版商面前的严酷现实是:在数字内容生态中的生存能力将决定其未来,传统模式与理念需要彻底革新。无论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在数字内容生态中都不 适用于出版商;因而,即便是六大出版巨头,也无法再垄断内容资源,或者挟渠道霸权以令诸侯。未来的商业模式只能是合作、开放,盈利必须依赖不断创新,而不 是从现有资源中榨取最大利润。 虽然旧出版体系和商业模式正在被颠覆,传统出版业在移动互联时代依然拥有巨大商机。但能否抓住机会,关键在于出版业自身的革新与重塑。近些年,英美出版业和研究者作了很多实践创新与理论探索,总结起来,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我国业者关注: 首先,亚马逊、谷歌与苹果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给出版商提供了绝地反击的机会。由于三大平台没有采取统一的电子书格式标准,兼容问题给读者带来了极大不便。 苹果的epub格式无法在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上阅读(除非非法破解),同时亚马逊的mobi格式也未获得另两大平台的支持。从近期发展看,为了争 夺消费者资源,大平台的排他性竞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会在格式兼容、阅读同步等方面造成更大问题。对独立于平台体系之外的出版商而言,这恰恰提供了差异 化服务的机遇。另一方面,由于三大数字内容生态的模式日益趋同,其对独占性内容的需求将越发强烈,也必须重新思考与出版商的合作方式,这将改变以往亚马逊 独大时出版商的产业链弱势地位。 其次,由于拥有一流作者和编辑队伍,即使在数字内容生态中,英美传统出版商制作优质内容的能力依然首屈一指;长期以来,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也使英美出版业获 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但是,在移动互联时代,传统体系必须提高效率,这样才能依据消费者的意愿对内容定制和定价,而不是从生产者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换言 之,慢工出细活的传统内容生产模式必须在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以及空间物流成本方面寻求突破。自金融危机之后,英美出版业的营销与流通部门成为裁员的重灾 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出版商正在审视和提升自己的“效率”,去除已经落后于时代的环节和部门。另一方面,优质内容的制作能力必须与数字时代整合。以培生 (Penguin)为代表的老牌文学出版公司大举进入自出版领域,为用户创造内容提供专业指导、专业包装与推广,并对这些服务明码标价,这标志着传统出版 业的积极转变。谷歌在2012年8月收购了约翰威利父子公司旗下的旅游指南出版商Frommer。此举战略意图明显——将Frommer的优质旅游内容与 谷歌地图等应用整合,让Frommer生产优质旅游内容的能力创造新的价值。这展示了内容能力与移动互联深度整合的商业前景。 第三,品牌优势,而非内容版权,正在成为出版商的核心资源。从三大平台的内容消费看,著名传统出版品牌,无论是顶级作者,还是一流报刊,依然是最热门商 品;在三大平台之外,成功建立网络付费墙的,也多是顶尖新闻出版品牌。在数字内容生态中,面对海量的用户创造内容,消费者所信赖的,是品牌出版商生产优质 内容的能力。那些拥有百年历史的英美出版品牌,其价值并非数字内容生产者可以替代的。对出版商而言,面对互联网巨头的渠道强势,品牌优势比内容版权更重 要,因为大平台可以低价掠夺内容,但是无法抢走出版商的品牌。这意味着,传统出版以贩卖内容为核心的、封闭性的商业模式亟需深刻革新。出版商不能像守财奴 一样,死守着现有的内容资产,花费巨资建立DRM,靠阻断知识自由流通来强迫消费者购买。相反,利用品牌优势,立足于开放模式,与消费者形成良性互动关 系,进而以用户(而非内容)为中心构建自己的数字内容生态——才是在浩如烟海的数字内容中脱颖而出的取胜之道。 面对移动互联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英美出版商正在变得更加开放,战略变得更具进取心,模式上也开始拥抱颠覆性创新。这些转变是英美出版业在数字生态下重新崛起的关键,它们也应成为我国出版业应对数字化的重要思路。 参考文献: http://innovators-summit.vdz.de/ http://innovators-summit.vdz.de/ http://tech.sina.com.cn/s/2012-09-12/13467609750.shtml http://info.ec.hc360.com/2012/09/121410583492.shtml ; http://www.cioage.com/art/201007/88928.htm http://digitalpublishingaustralia.org.au/2012/05/04/is-amazon-com-a-not-for-profit-company/ 本文刊于《出版广角》201211期,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纸质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4544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被吸血蝙蝠咬可免疫狂犬病
crossludo 2012-8-22 13:15
被吸血蝙蝠咬可免疫狂犬病   吸血蝙蝠看起来并不可爱,被它咬却可以对狂犬病免疫   据“Live Science”网站近日报道,过去人们认为,除非立刻得到治疗,否则狂犬病的致死率是100%。全球每天死于狂犬病毒的人超过55000人。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有少数秘鲁人对这种通过动物传播的疾病具有天然的免疫力。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研究者发现,在秘鲁偏远的亚马逊地区,每1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不经过医疗就可以抵抗狂犬病。   因为吸血蝙蝠足以使他们产生对狂犬病的抵抗力,却不会杀死他们。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定期接触这种疾病,也许可以使人产生天然的抵抗力或免疫力,”美国疾病管制局国家新兴与人畜共通传染病中心的Amy Gilbert说。“这意味着,可以发明某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狂犬病仍然是致死疾病的地区挽救人类的生命。”   狂犬病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在感染后的几个小时内注射疫苗就可以避免这种疾病。   “在某些地方,狂犬病是一种地方病,也没有疫苗,那里可能也存在某种抵抗力,”美国赤道医疗和卫生协会的James Kazura说。研究人员说,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们计划把研究扩展到其他感染狂犬病的人群,以确定这种抵抗力的产生机制是否适用于更广泛的地区。过去的研究成果表明,有些人可以自然产生狂犬病抗体,例如加拿大的因纽特族猎人。   在对秘鲁人进行研究的时候,Gilbert和同事想考察蝙蝠与人类的互动,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狂犬病,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新出现的疾病。研究者意外地发现,在92个被调查对象中,有6人有狂犬病抗体,虽然他们从来没接种过狂犬病疫苗。   研究者考察的两个秘鲁社区的很多人因为吸血蝙蝠而感染狂犬病,所以研究者推测,这些人是因为被蝙蝠咬而获得狂犬病抵抗力的。   同样令人惊讶的是,研究者发现了人类也具有自动免疫,偶见宿主通常不会把这种病毒传染给其他人。而研究者过去不认为偶见宿主能形成免疫力。   实际上秘鲁人并没有掌握客服狂犬病的秘密,他们大多数人似乎对这种疾病一无所知。   “他们很少做我们推荐的一些行动,例如用肥皂水清洗伤口,或者去医疗机构,”美国疾病管制局的Brett Peterson说。“他们似乎不了解狂犬病的危险和适当的预防方法。” “我们获得的一些新数据可能会影响人们对预防狂犬病的看法,”他补充说。   研究者还说,秘鲁人不太可能是通过遗传获得狂犬病抵抗力的。但是,威斯康星医学院的小Rodney Willoughby指出,研究这些天然具有狂犬病抵抗力的秘鲁人的遗传因素,可以发现产生这种抵抗力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原因。拥有对狂犬病毒的抗体并不意味着你就不会得狂犬病。   “尽管在这些人体内发现了狂犬病抗体,我们并不认为他们就得到了足够的保护,”Gilbert说。“抗体是一种免疫反应,所以你可以说他们有一定的免疫力,但是这还不足以得到完全的保护。”关于这样的抗体能在多大程度上避免狂犬病,研究者们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   她说,“任何人接触了狂犬病毒都应该寻求医疗意见和治疗。”
个人分类: 科研考古|2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去亚马逊买书吧
热度 5 yonglie 2012-6-28 08:53
据说,四库馆臣为了讨乾隆欢喜,抄书的时候故意在显眼的地方留几个错误,等皇上御览时能过过纠谬改错的瘾。不过,四库全书的错误确实很多(除了“故意”的),因错而受处分的,数以千计。乾隆四十三年,曾指示“内阁严饬总裁等嗣后务宜悉心校勘毋再因循干咎”,五月二十六日上谕:    朕博搜载籍,特命诸臣纂辑《四库全书》,弆藏三阁,又择其尤精者为《荟要》,分储大内及御园,用昭美备。所以多选誊录,宽予限期,以期校成善本,嘉惠艺林。昨办书期届五年,将校对、誊录诸人,优予议叙,用示劝扬。惟是进呈各书, 朕信手抽阅,卽有讹舛,其未经指出者,尚不知凡几 。既有校对专员,复有总校、总裁,重重复勘,一书经数人手眼,不为不详,何竟漫不经意,必待朕之遍览乎?若朕不加检阅,将听其讹误乎? 【下面是处分规矩,不抄了……】 没想到,我也有机会“御览”出一点问题——翻那个四库本的《离骚图》,在《怀沙》一章,发现到“伯乐既没,骥将焉”就没了,留下几行空白,后面还有十二句呢! 大概抄书人吃午饭去了,然后就忘了?或者他相信屈子写完怀沙就跳江了,所以不忍抄完?出版说明只说“据《四库全书》原版影印”,却没说是哪一部四库,不知乾隆爷是不是御览过。 我也琢磨,是不是影印漏了几行?这个可能性很小——仿佛对着写满字的一页书拍照,照片却只显出两行字,不是忒奇怪了么?但我确实遇到过那样的印刷奇迹——曾经买过一套精装缩印的宋本《容斋随笔》,却发现 91 页背面不是 92 而是 258 ……幸好有换的。 于是我让卓越重新拿来一套,还真送来了;打开那页看,还是空白了那些行,看来是真的抄漏了。 起初在卓越买书,很担心送来破损的书该怎么办。后来放心了,因为它允许一个月内换货和退货——至于理由,有如下一些选项: 与期望的不符;买错了;发现更便宜的了;不想要了 …… 能以这些理由当理由的服务,对我来说就没有不满意的理由了,也可以说“卓越”了。 刚才打开信箱,又收到卓越发来的“购物体验调查表”,老是那几个问题,后两个是:未来三个月还会在亚马逊买书吗?当然会了;会向他人推荐吗?这会儿正在就落实这一点。
个人分类: 随想|4401 次阅读|6 个评论
想出手购买的书最终罢手,怪店家虎头蛇尾
热度 3 hailang0 2012-6-16 14:31
最近从国学网站上看到了十分振奋人心的消息: 京东和亚马逊开始对决:你 300 立刻减去 100 元,我也继续干! 但未料想到今早连续准备了两个订单,最后还是被迫放弃! 先说 360buy 网上倒是有不少好的套装书,我下单一下子就超过了三百,可是填了收货信息之后,发现没有什么地方显示我这订单可以减免 100 的享受优惠。奇怪!我赶紧去发布促销广告的数典论坛咨询。一问,活动昨晚就截止了。我更是不解:明明说是 16 日 23 点才结束嘛,今天不是 16 最后一天么? 后来发现是自己错了。原来犬子昨天摧毁了我们设置密码的电脑防御设置,一键恢复到了 2010 年的时日,系统比应该显示的日子晚了一天! 京东没辙,俺就冲到亚马逊去捞摸便宜吧?谁料单子填好之后,才发现 amazon 随便可以减免的优惠礼券密码,输进去之后,被告知已经失效! 好家伙!要熄火都一起来啊?! 于是我在网上宣布的决定: 这下子我的钱袋子想捂紧一点也没辙啦! 最终以个人的“自食其言”告终。——但这个怪不得我,谁叫商家像秋后的蚂蚱,长不了呢?
个人分类: 读书|316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本如诗的数学小书
热度 5 yonglie 2012-5-8 10:07
一本如诗的数学小书
忽然在亚马逊看到 Milnor 的 Morse Theory ,赶紧下单儿,现在到手了。我原来有过一本从旧书摊儿捡来的盗版(以前是公家行为),有些陈旧,不能“卫生地”躺着看。现在的新本子,还是当年的打印稿( Princeton Press, 1963 ),有点儿影印善本古籍的味道。 这本 1.5 百叶的小书,是我读过的最优美的数学—— Milnor 还有一本更小的《从微分观点看拓扑》,内容更“经典”,所以好奇感要打些折扣——后来在 Hawking 的黑洞定理的证明中,看到它的影子,真是欣喜不已——又证明 Morse 理论的 unreasonable effectiveness 。( Nicolaescu 写 An Invitation to Morse Theory ( Springer, 2007 ),就如是宣扬。) 古代有一个 Cavalieri 原理(即我们的祖暅原理),是考虑几何形体的面积(体积),没有考虑它的“形态”(例如有没有凹凸),假如他们想到了,也许会提出类似 Morse 函数的东西——通常误会数学就是把非量化的东西量化,而数学的另一个方向就是不管量而只“定性”,当然定性也是需要某些“量”的。如果一门学科还在讲定量比定性“进步”,那它大概就没有什么进步。 Morse 理论太难了,我也不懂,只是觉得好玩儿——这本书尤其好玩儿,可以像小朋友读唐诗那样随便看看,以后就慢慢明白了。书里有一个图,可以帮助我们记忆 Riemann 曲率的基本关系。
个人分类: 数学|5484 次阅读|7 个评论
先睹为快:迟菲等著《密集人群流动规律与模拟技术》
热度 3 liuli66 2012-4-6 16:25
从an那里获得信息,转身就到了亚马逊, 迟菲等著《密集人群流动规律与模拟技术》的摘要、目录、序言等信息,亚马逊那里全都有: 密集人群流动规律与模拟技术 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表明迟博士从理工科向社会科学转型的成功。 届时AN要买一本,请迟博士签名, 以实际行动支持迟博主。
个人分类: 杂感|830 次阅读|4 个评论
亚马逊的星火,为什么不能燎原 ?
热度 3 yaoqizhou 2012-2-27 22:50
亚马逊的星火( Kindle )改成用触摸屏后,我也跟风买了一个。我喜欢触摸屏,来自于我很喜欢苹果公司的iPod和iPad, 简单易用,反应敏锐。我也喜欢电子墨屏,因为看书时,眼睛不会象看液晶显示那么累。 电子墨加 触摸 屏一定是完美的组合。 心想终于可以做到无纸读文献 。还可以 为保护森林,降低碳排放,贡献一份力量了 ! 俗话说得好,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到手之后,才发现第一页的设计是那么的粗糙,找功能 就得 找半天。触屏的反应奇慢,翻一页也得等。科研文献 pdf 文件不能兼容,转换成它的格式后就变得乱七八糟的。 3G 版也不能上网查电邮 只能逛它的网店, 而 WIFI 上网给的所谓实验版根本是一个笑话。 这样的 烂货 怎么还好意思拿出来卖!虽然用于看书还可以,但一机多用早已是当今的潮流。有人曾经把亚马逊的 CEOBezos 和苹果的乔布斯相提并论,说俩人都是完美主义,注重细节。在我看来,这俩人 完全 不是一个量级的。 Kindle 触摸屏的多功能根本就是垃圾。 Bezos 在发布 Kindle 触摸屏的同时也搞了个星火液晶显示的峰火( Fire )版。极可能是因为读过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大论。 但到目前还没好意思说 放血价的 Kindle Fire 到底卖了多少,而亚马逊上季的收入大跌 58 %。在我看来,什么星火,腐草萤光而已,怎能燎原? 中国地大物博, IT 人口众多 ,而 编程国际竞赛得奖 则 时有所闻。但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iphone 山寨版能模仿得维妙维肖,为什么就不能开发出比 Kindle 触摸版 更 强的电子墨文献阅读器?如有,我马上买一个。想一想 Google 的 Android 可是开源软件, 而 硬件也就是搭搭积木。要不是我心有所属,情 有所锺 ,可真就要下海赤膊一战了 。 扭扭捏捏的 ITWSN ,还在等什么,就是她了!机 会 稍纵即逝啊!
个人分类: 政策评论|6113 次阅读|5 个评论
感谢,并爱上AMAZON...
zlhua 2011-11-8 12:55
哈哈,亚马逊中国的速度还真是快,前两天看到有关他的新闻,还在想是否真的如他新闻中所描述的,有更好的用户体验,现在看来,的确是真的... 昨天晚上10点多下的DATABASE SYSTEM CONCEPTS订单,12个小时之内,书就拿到我手上了...呵呵,高兴.... 初见DATABASE SYSTEM CONCEPTS(Fifth Edition),很厚实的一本书,总价57.3...单独包装,感觉不错... 感谢AMAZON... 新闻链接: 亚马逊中国宣布启用全球最短域名z.cn 10月27日,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宣布在中国启用全球最短域名z.cn。该域名的启用旨在为中国用户量身制作个性化登录途径,帮助他们更便捷地访问亚马逊中国的官方网站——Amazon.cn,了解和选购其所提供的丰富选品,享受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体验便捷的免费配送服务。 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中国总裁王汉华强调:“短域名更符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便于大家记忆和输入,这是我们在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需求之后所做的决定。用户不论使用电脑、手机、或其他任何网络接入设备,均可获得更便捷的访问体验。” z.cn域名启用后,之前使用的域名如Amazon.cn等仍将继续有效。新启用的z.cn及其它相关域名均会指向亚马逊中国官方网站Amazon.cn,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选择最便捷的方式登陆。 z.cn的启用是继昨日亚马逊宣布其在中国的名称由“卓越亚马逊”简化为“亚马逊中国”,并启动当前中国电子商务领域最大、最先进的运营中心——昆山运营中心之后,亚马逊在提升中国消费者体验方面又一举措。 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运营中心——昆山运营中心正式启动 2011年10月27日,北京——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宣布,其在中国最大的运营中心——昆山运营中心正式启动。该运营中心位于上海附近,是当前中国电子商务领域最大、最先进的仓储物流中心,对亚马逊乃至整个业界均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的启动,将全面提升华东地区消费者的体验,并带动中国电子商务在物流领域实现新的跨越。 昆山运营中心为亚马逊在中国的第十个运营中心,面积逾12万平方米。加上此前同居上海周边的亚马逊苏州运营中心,亚马逊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仓储总运营面积已达16万平米以上,成为领航消费者体验的强大引擎。 亚马逊全球运营高级副总裁马克•奥纳托表示:“亚马逊致力于在中国的长期发展,并对中国的电子商务充满信心。作为最早在中国投资、布局仓储物流的电子商务企业,我们已在该领域投入数千万美金,并创造了数以千计的就业机会。亚马逊昆山运营中心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为中国电子商务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至此,亚马逊在中国已拥有十大运营中心,总面积超过40万平米。这是亚马逊除美国本土之外最大运营网络,也是中国电子商务领域面积最大、覆盖区域最广、技术最先进的运营网络,进一步夯实了其在业界仓储物流、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领袖地位。 亚马逊昆山运营中心拥有世界一流的自动化包装流水线,以及先进的订单处理系统和库存管理系统,是目前中国最先进的仓储物流中心。其设计集中体现了亚马逊全球建造运营中心的经验和精华,并特别针对某些产品的特殊情况进行了优化设计,包括世界一流的商品摄影棚和图片处理平台。该运营中心的启用将显著增加产品的库存能力,尤其是鞋靴、服装和消费电子类产品等领域的仓储。 亚马逊昆山运营中心将显著提升上海及周边区域(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消费者的网购体验。除更丰富的选品外,也将带来更为便捷的配送服务。上海、苏州、无锡、绍兴、嘉兴和杭州等地的“当日达”服务的下单截止时间均将延长。上述地区用户若在上午11点以前完成订单,他们所订购的产品便可将在当天送达,并且是免费配送。 同一天,亚马逊还宣布了在消费者体验方面的两项新举措:首先,其在中国的名称“卓越亚马逊”今日起正式简化为“亚马逊中国”;同时,在中国启用短域名z.cn,该域名将指向亚马逊中国的官方网站Amazon.cn。 亚马逊中国总裁王汉华表示:“作为一家‘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亚马逊希望通过简化的名称以及短域名的启用,帮助用户更便捷地访问我们的网站。亚马逊昆山运营中心的开通,让我们的发展获得了来自后端运营系统的‘十’足动力;而短名称及短域名的启用,则从前端为用户带来更便捷的体验,希望通过这种‘端到端’的努力,为消费者打造最好的体验。” 亚马逊中国将继续秉持“天天低价,正品行货”的承诺,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选品、更优惠的价格和更快捷的配送,致力于成为最受消费者信赖的网上综合商城。此外,亚马逊中国也将保持在本土化创新方面的不断投入,以更好地满足中国用户的需求。 王汉华补充道:“亚马逊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曾明确表示,我们在中国的首要任务是让中国的用户满意。这一直是、也将继续是亚马逊中国关注的重点。” 亚马逊七年前进入中国,见证了中国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并有幸与其共同成长。经过持续的努力,亚马逊中国成功完成了从“网上书店”到“网上百货商城”的转化。现在,亚马逊中国能够为用户提供28大品类、260万种商品,除图书音像产品外,还提供包括消费电子、家电、服装服饰、玩具、食品、健康和个人护理产品等在内的丰富选品。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2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子商务的来龙去脉 -- 信息化 (6)
热度 2 ywan 2011-10-17 23:28
电子商务的来龙去脉 -- 信息化 (6)
当亚马逊网站在 1995 年初创时,贝佐斯想让用户能够通过网站浏览尽量多的图书信息。当时至少有两个渠道可以得到这些信息。一个是国会图书馆,另一个是国际标准书号在美国的注册代理公司 Bowker ,该公司定期发行包含所有已出版的具有 ISBN 号的图书信息, 1994 至 1995 版的光盘里大概有 150 万本图书的发行信息。亚马逊的程序员于是将这些以标准化模式存储的信息载入到他们的两台升阳 SPARCstation 服务器里。几个月后,等到 Amazon.com 准备就绪上线时,它服务器的数据库硬盘里已经存有一百万本图书的信息,共占用 25 兆数据空间,其中最常用的一千本书的目录被存在服务器的闪存里方便随时调用 。 如果没有前面这些已经有的标准化信息资源,很难想象贝佐斯的全球最大书商的梦想能够在几年就可以实现。后来,不光是书籍,几乎所有其它商品都通过类似的方式被植入到亚马逊的数据库。同时,亚马逊开始给所有在其网站上商品加上了自己的标准化标号, ASIN ,这是一个 10 位数字和字母的组合(比如目前预售的亚马逊最新彩色阅读器 Kindle Fire 的 ASIN 号是 B0051VVOB2 )。通过这一标号,与亚马逊有业务往来的网商或者供货商可以直接用它搜寻相关商品的信息,这一举措也为亚马逊日后的平台战略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比较优势资源。 亚马逊最初创业所利用的标准化信息是在国际标准书号和条形码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这两件东西是 60 年代众多产业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标准化的产物。除了网络零售业以外,美国目前使用的旅行订票系统,网上银行系统,零售系统等等也都是建立在从那个阶段实现的信息标准化之上。所以我们需要从那个时间段开始来看一下这一当代电子商务的重要基础部分。 美国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 1940 年人口普查结果是 1.32 亿, 1950 年是 1.51 亿, 1960 年是 1.79 亿, 1970 年是 2.03 亿。也就是说,在上个世纪 40 年代初到 70 年代初的 30 年的时间里,美国的人口增长了 1.5 倍。而这些新增人口多半都是在 1945 年二战之后陆续出生的,也就是所谓的“婴儿潮”。 “婴儿潮”导致的消费人口增加。到了 60 和 70 年代,战后出生的儿童开始就业,进入消费阶段,每年都有新增的近千万人口进入消费领域。新增人口使整个社会对住房,汽车和各种消费品以及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所以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从 50 年代到 70 年代这段时间是一段蓬勃发展的阶段。社会内需给大大小小的企业增加了很多发展机会。 美国1909至2003年的人口出生率(每千人),其中1946至1964年的蓝色表示战后婴儿潮阶段 经济的发展和内需求增加导致对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能力的需求提高。这使得许多面向消费者的服务性行业在其与消费者接轨的服务环节上首先遇到了信息处理的增长瓶颈。其中,以航空,银行,和零售行业最为突出。拿美洲航空公司来说,该公司在二战后是美国最大的航空公司。由于二战前乘坐民用飞机的是有限的高收入人群,所以该公司传统的订票方法是完全人工预订。随着五十年代航线和乘客人数的增加,这种人工预订的方式遇到了瓶颈。因为乘客都是通过该航空公司在各地的代理预订机票的,当各地的代理们把订票信息通知航空公司时,由于处理时间上的滞后,有可能出现预订人数超过实际载客量的情况。所以航空公司不得不预留一定数量的空位来应付这种情况。可是如果预留的空位过多又有可能造成在最后时刻没能将空位卖出,造成损失。在乘客总基数小的过去,这些现象不成为问题,可是当乘客的人数剧增时,这类问题成了发展的瓶颈。 美洲航空公司最初的解决办法是用先订票,后传送乘客信息。第一步,每个机票代理远程查看航班的座位情况并订票,公司总部的座位信息于是做出相应的调整。第二步,机票代理将乘客个人信息发给航空公司总部。这个办法有两个主要缺点。首先是由于分两步走,需要将预订的机票和乘客的信息配对,可是最后平均下来有十二分之一的预订信息与乘客信息不能对应,从而产生订票错误。另外一个缺点是速度太慢 – 比如要完成一张从纽约到布法罗的来回机票的预订,需要涉及 12 个员工, 15 个具体订票步骤,总共 3 个小时的工作量!所以美洲航空公司发现他们需要一个订票系统,能够不但及时处理大批预订,而且将其与乘客信息自动联系在一起,并且可以自动将机票库存情况作出调整 。 除了航空公司,美国的银行业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比如及时处理呈指数增长的个人支票。而零售业则需要处理销售数据和库存信息的更新问题。我们不难看出,所有这些瓶颈其实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需要快速地处理和响应大量用户同时提出的需求。现在任何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知道,这就是“实时系统”。而在 50 年代末的民用计算机领域,实时系统还没有出现。当时民用计算机系统的主要处理形式是批量处理,英文叫“ batch processing ”。就是把要处理的计算任务拢在一起,分批地让计算机一起处理。所以如何开发实时系统,在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初,是一个很实在的挑战。而这个研发费用是由美国纳税人通过一个军工项目买单的。
个人分类: 电子商务|3690 次阅读|5 个评论
为何中国的洋货卖得比美国还要贵?
热度 8 benyang22 2011-8-12 09:17
有国内的朋友向我询问哪样的录音棒好。我也不懂,唯有上网查看。按照他的要求和价钱,我向他推荐 索尼Sony ICD-AX412。 我发现这个型号的录音棒,在美国的亚马逊卖64美元,在中国的亚马逊(卓越)卖759人民币。如果按一美元比6.4元算,中国的价钱是美国价钱的1.6倍。 按理说中国的人均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约十分之一,Sony公司应该把它的产品在中国贱卖,在美国贵卖才是。如何这种关系倒过来,我就不得而知了。更加上这个录音棒很可能是在中国制造的,来到美国还要加上远洋运费。 再随便查一个产品,Polar 的能测心律的手表 Polar FT2,在美国的亚马逊卖78美元,在中国的亚马逊卖699人民币(折109美元)。中国的价钱是美国价钱的1.4倍。 别以为中国就亚马逊的价钱高。淘宝网的价钱也跟中国亚马逊的价钱差不多。 倒也不是所有电子产品的中美价钱都相差这么大。拿Canon EOS 550D 的单反相机,带一个标准镜头的,在美国的亚马逊卖749美元,在中国的亚马逊卖4899人民币(折765美元),两个价钱相差无几。 如果海归回国,挣的钱没有美国的多,物价又比美国的贵,那经济账就算不来了。当然如果为了爱党爱国,那就另说。 ========================================== 附: Sony ICD-AX412 在美国的亚马逊: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B004M8STL8/ref=s9_simh_gw_p23_d0_g23_i3?pf_rd_m=ATVPDKIKX0DERpf_rd_s=center-6pf_rd_r=1K7J1D3BDP31PGR599R9pf_rd_t=101pf_rd_p=470938731pf_rd_i=507846 Sony ICD-AX412 在中国的亚马逊: http://www.amazon.cn/gp/product/B00509DNA0/ref=s9_simh_gw_p23_d0_g23_i1?pf_rd_m=A1AJ19PSB66TGUpf_rd_s=center-1pf_rd_r=1SSSAR9KN6V0ASW25CHVpf_rd_t=101pf_rd_p=58840952pf_rd_i=899254051
个人分类: 多彩社会|4413 次阅读|13 个评论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十一)
热度 2 ywan 2011-5-13 23:54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十一)
存储即服务 ( Storage as a Service, DaaS )是除了前面所述的三大云计算服务之外比较流行的第四种云计算服务方式。存储即服务的最经典的使用案例就是纽约时报的技术人员用亚马逊的 EC2 ( 基础设施即服务 ) 和 S3 (存储即服务)来为其一百多年的文章生成 PDF 和提供全文检索。 这事情发生在 2006 年,亚马逊刚推出 EC2 与 S3 不久,纽约时报正准备把其从 1851 年创刊到 1922 年之间的已经失去版权的文章全部在网站上公开,让读者可以免费阅读和搜索。事实上,纽约时报从 1851 年到 1980 年的近 1100 万篇文章已经被生成图像文件并以 PDF 格式存储。只是每篇文章的各个部分是分散在不同 PDF 文件里的(美国一张报纸的文章往往跨几个版面)。所以需要把这些 PDF 文章碎片拼凑起来,生成新的完整文章的 PDF 。然后,读者就可以通过检索找到文章,直接下载 PDF 文件阅读了。 这项工作如果用传统的方法来做,是可以完成的,不过需要雇佣专门的公司花一大笔钱。于是纽约时报的技术人员想到用 EC2 和 S3 来解决这个问题。一开始,他们将一共 4TB 左右的原始 PDF 文件集合上载到 S3 存储起来。然后使用 EC2 服务在亚马逊的云端生成了 4 个虚拟机。这四个虚拟机通过他们在自己的个人电脑上生成的一个包含免费的分布式计算软件 (Hadoop Documentary) 的映像启动。这样,他们就可以象控制一个实际的 Linux 集群一样来通过自己的个人电脑远程控制由四个虚拟机组成的集群。结果他们发现,这个方法居然有效,位于EC2的这四个虚拟机可以有效地通过网络获取和处理存贮在 S3 的碎片 PDF 文件,生成完整的 PDF 文章,再通过网络从EC2存储回 S3 中。 接下来,为了提高效率,他们决定增加虚拟机的数目。最后的结果是,他们一共用了 100 个虚拟机,运行了 24 小时, 成功地生成了 1100 万篇文章,共计 1.5TB 的数据,所有这些文章被完整地存回了 S3 。 整个项目的花费 ( 不包括图象上载的传输费用 ) 只有 240 美元! 这个项目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纽约时报目前继续使用亚马逊的 S3 服务来存储其文章。感兴趣的人可以在纽约时报的搜索栏里试着输入“ Li Hung-chang ”(李鸿章),你会发现,有 1800 篇文章,而且所有文章都可以下载阅读!这些报道了李鸿章的各种政治活动。一点不亚于对现代中国领导人的报道。可见 150 多年前美国对中国的观察和了解跟我们对对方的观察和了解是远远不可比拟的。 上图是从纽约时报网站下载的1896年2月24号一篇关于李鸿章访美的报道 目前来看,存储即服务的总的来说是比较受中小企业的青睐。最近的一个调查发现, Fortune 1000 的公司往往都有自己的存储设备,不需要通过云计算来存储数据。而且,远程存储海量数据的成本往往比本地存储要高。所以对存储即服务的兴趣不是很大。但中小企业,尤其是网络营销公司,往往非常需要这种服务。因为这样可以免除购买存储设备,节省了大笔费用。当然,如果服务出现问题,代价也是巨大的。亚马逊的 S3 服务曾经在 2008 年 2 月 15 号清晨出现技术故障,结果导致美东地区的用户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无法获得数据。到当天下午四点左右,才全部恢复正常。类似的情况就像供电服务出现中断一样,影响是巨大的。但这也是使用云计算不可避免的代价。我们只能希望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这种情况出现的越来越少。
个人分类: 互联网|4027 次阅读|2 个评论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十)
热度 1 ywan 2011-5-10 06:21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十)
也许除外“ 谷歌”与“亚马逊”,最有可能在“平台即服务”方面赢得一定市场份额地位的就是“微软”了。因为过去 30 年里“客户 / 服务器”模式曾经遍布几乎所有企业与家用电脑市场。而基于 x86 的各类视窗系统仍然占据目前大部分电脑之中。所以,将大多数程序移植到微软的 Azure 云端平台似乎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而且对很多熟悉微软编程环境的程序员来说,在微软的“云端平台”编程也将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只不过,“微软”在云计算方面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谷歌”和 “ 亚马逊”。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和企业“基因”有关系。“谷歌”和“亚马逊”是萌生于互联网,成长于互联网的企业,熟练运用“云端平台”对他们来说是轻车熟路的“看家本事”。而“微软”则没有这方面的丰富经验。所以,“平台即服务”的发展趋势到底如何?谁会胜出?可能还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水落石出。 “ 基础设施即服务(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 ) ” 是第三种流行的云计算服务方式。相对于前述两种完全是依赖互联网交互的模式来实现, IaaS 既可以通过互联网,也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局域网实现。前面提到的 “ 私有云( Private Cloud ) ” 就是一种 IaaS 。 “ 私有云 ” 将企业内部的硬件资源通过虚拟机方式整合在一起,从而提高的管理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如果企业使用第三方提供的虚拟机环境来实现部分或全部企业计算需求,则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 IaaS 。 “云计算”成形以前,企业传统上多是租赁专门提供数据服务的第三方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资源来满足自己的计算需求。企业通常要与服务商签订“服务协议(SLA)”以确保享有良好的服务质量(比如服务器应满足 99.999% 的上线率)。云计算的模式出现后,这种租赁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和可分割了。比如,以前一个企业可能要租赁两台服务器来满足需求,可是这两台服务器并不能充分利用。通过云计算 IaaS 的方式,这个企业可以不必再租赁服务器,而是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来为处理器,内存等关键资源的实际使用率或者使用时间来付费用。在这方面,目前亚马逊的“弹性计算云( Elastic Compute Cloud , EC2 )”提供的服务最为多样化。 亚马逊的 EC2 可以让用户通过 Web 服务来创建自己的虚拟的服务器,并且可以选择内存,中央处理器,存储,以及分区大小等参数来优化该服务器,使得服务器能够更好的运行用户特需的服务。在费用方面, EC2 提供了不同的收费方式。除了根据实际使用运算量收费,或者是支付固定费用之外, EC2 还提供了一种“实时费用”的付费方式。在这种付费方式中,用户预先向亚马逊云计算中心提出自己的计算需求(跟前面一样,包括内存,处理器,等参数)和愿意为此支付的最高限价格;而亚马逊的“云计算中心”则迅速测算其适时空闲的云计算资源情况并根据整体需求给出实时价格。一旦用户的最高限价格高于实时价格,该用户就可以自动根据实时价格获得相应资源使用权进行自己的计算工作。 通过这种三合一的方式,亚马逊几乎将所有可能的云计算 IaaS 付费方式都包含了进去。也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用户的价格承受能力。
个人分类: 互联网|433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转】【新华网】贝索斯:云计算是亚马逊的一粒种子
wangxzhong 2011-5-2 15:22
http://news.xinhuanet.com/it/2011-05/02/c_121369191.htm 2011年05月02日 09:07:29  来源: 中国经营报   4月27日,亚马逊发布了让投资者略为失望的第一财季财报。报告显示,亚马逊第一季度净销售额为98.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71.3亿美元增长38%;但净利润为2.0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99亿美元下滑33%。与此同时,亚马逊对第二季度业绩的预期也不及分析师预期。   “我从不想去弄清楚它(市值),我的工作是建设一个可以长久存在的公司。”作为创始人,贝索斯一直坚持自己的事业发展节奏,为他认为有价值的技术或是业务投入巨资,而不过分担心短期的赢利。“我们不排斥被误解,然后低头专注做认准的事、坚持我们的理念。”    云计算是一粒种子   亚马逊是全球最早提出云计算概念,并将云计算应用于中小企业的领导厂商之一。当然,亚马逊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006年,亚马逊推出云计算业务。但受到研发投入过多的影响,当年股票比2004年下跌50%。   2006年,亚马逊推出云计算的初衷是让自己闲置的IT设备变成有价值的运算能力。当时亚马逊已经建成了庞大的IT系统,但这个系统是按照销售高峰期的需求来建立的,所以在大多数的时候,很多资源是被闲置的。与此同时,更多的企业需要这样的资源,但却又没有钱去做前期的投入。于是在2005年,亚马逊正式推出简单云计算服务(Simple Storage Service,S3),出租闲置的运作能力。   当然,这并不是简单地出租业务。它需要技术更为复杂,可应对的体系更为庞大,亚马逊也要为此付出更多的研发投入,保证在技术上的领先。因为拥有大量的商户基础,亚马逊的云计算从一开始就不缺少客户,所以亚马逊不仅是云计算概念的倡导者,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者。首席技术官 Werner Vogel认为,正是因为亚马逊零售商出身,且长期专注在用户需求上,所以在向大量中小企业提供IT系统基础架构时,体现出比其他高科技公司更好的成本控制力与服务用户的能力,这是亚马逊的云计算当下领先的原因。   2010年,亚马逊在云计算领域的营业收入约为5亿美元,或者在其全年342亿美元的总收入当中并不突出,但却已经拥有包括《纽约时报》、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在内的40万家企业客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贝索斯在内部明确说,云计算服务像是一粒种子,我们都知道它将来会成为大树,会对公司营收有非常大的影响。为了这棵大树,贝索斯认为今天的投入都是值得的,哪怕是短期的赢利下降,或是投资者的质疑。    超越网上商店   原定于5月3日发售的内置广告版Kindle提前至4月27日面市。新款Kindle配备的硬件与以前几款相同,之所以更便宜,是因为上面搭载的广告可以给其带来收入,目前客户包括通用汽车、宝洁和信用卡巨头Visa。   Kindle是体现亚马逊创新的另一个关键产品。2007年推出的电子书阅读器Kindle——这个重新定义了阅读的产品是过去两年亚马逊最畅销的单品。除去免费下载的内容,去年Kindle售出的电子书已超越亚马逊上的纸质书销量。   从云计算和Kindle的创新思路来看,亚马逊早已经超出一家网上商店的定义。人们喜欢将亚马逊称为网上沃尔玛,但贝索斯并不喜欢这种说法。“我们不想成为任何一个公司的‘.com’版本,我们只想做亚马逊。我始终认为,如果你是一个总是关注竞争对手的公司,那就很困难了,因为首先你必须始终试图去跟着它们走;第二,你必须改变自己的战略,因为你的竞争对手在改变。”   销售数字音乐、推出视频点播服务,成为娱乐内容的提供商,直接切入苹果iTunes的领域,推出电子书阅读器Kindle开拓了一个全新市场,并将iTunes销售音乐的模式复制到图书领域,1996年在西雅图创业的亚马逊,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涉足硬软件领域、横跨实体经济与虚拟服务的公司。   外界的质疑和股价的起伏从来不会影响到贝索斯,今天的亚马逊已经是全球最重要的科技公司之一,在互联网企业中市值仅次于谷歌和facebook。
个人分类: 【转】产经企业|1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六)
热度 2 ywan 2011-5-2 06:45
亚马逊的云计算,尤其是硬件部分和底层部分,是依靠整合第三方技术建立起来的;相比之下,谷歌的云计算技术则基本上是自己开发出来的,并且主要是适合谷歌自己的搜索功能和相应计算之需求。 在硬件层面上,谷歌为“云计算”的发展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贡献,那就是把数据中心“标准化”了。 前面讲过,以 Linux 集群为代表的廉价“计算机集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从好莱坞的电影制造业到石油数据分析,再到药品开发,蛋白质分析等生物医学行业中。最初这些运算应用都是在被称为“服务器农场”的数据中心处理的。一个“服务器农场”通常是将几千台服务器通过各级网络交换器连接起来,然后用来做各种大型计算或信息服务工作。“服务器农场”用的最多的是做网络服务器使用。一个中型以上的网络电子商务公司通常需要上百台服务器来满足网上顾客的访问需求。而峰值时段需求可能达到上千台。所以,租用这种“服务器农场”提供的网站驻载服务对网络电子商务公司来说,比较省钱。其实这也是云计算的一个雏形,亦是其服务内容之一。 但是传统的“服务器农场”的能源利用效率非常低。通常用在服务器计算上的能源开支只占“农场”总开支的 1/3 。其他的 2/3 都被消耗在了空调和其他非计算性功能消耗上。这种趋势在服务器数量逐渐增加的情况下显的更为突出。因为这需要设计有效地也必然是日益复杂的空调降温系统。另外,随着服务器数量的增多,调试和更换服务器的维护费用也相应增加,这也使得维护人员费用成本增加了。 谷歌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遇到上述这个问题挑战的公司。所以,也是第一个想到用“数据集装箱”这个“标准化 ” 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公司。所谓 ” 数据集装箱 ” ,就是指把固定数量的服务器安装在一个标准尺寸的“集装箱”(就是远洋运输用的那种集装箱)里,同时,在里面配备标准的高效率的空调冷却系统。这种一体化的设计从硬件角度看,不仅提高了降温效率,而且可以将其外包给最有价格竞争力的公司批量 生产 。从软件角度看,也简化了编程复杂度。这样,每个数据中心不再是一大堆服务器的专门组合,而是一个或数个集装箱的组合。而且维护人员的培训内容也可以标准化。这种标准化设计理念不久就被微软等其他公司相继采用。 在此基础之上,谷歌将传统的以单个服务器为基本单位的数据中心发展成为以“数据集装箱”为基本单位的“仓库型计算机”。然后,通过这个“仓库型计算机”的“系统平台”将底层的硬件部分透明化,而不是像亚马逊系统那样的虚拟化。这大概就是谷歌和亚马逊云计算在技术层面区别最大的地方。
个人分类: 互联网|3162 次阅读|2 个评论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五)
热度 1 ywan 2011-4-19 11:12
除了 Linux 的集群技术,“效用计算”可能是对“云计算”的后来“隆重”登场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如果说“集群技术”为“云计算”提供了硬件基础的话,那么“效用计算”则为“云计算”提供了一个服务定价的雏形。“效用计算”的概念很早就出现了。看过比尔盖茨自传的人大概都记得,盖茨上中学的时候和他的好友艾伦一起用自己积攒的钱购买大型机的机时 , 然后 用 BASIC 编程的那段历史。这种销售机时的模式其实就是一种早期的“效用计算”,当然,这是建立在分时系统的大型机基础之上的。当初很多企业采取这种根据计算量和存储空间的使用多少来付费的方式,从而降低成本 –因为购买和维护大型机的费用非常昂贵。 到了 80 年代,由于微型机及个人电脑的出现,企业开始放弃原来的租赁方式,而逐渐采用服务器 / 客户端方式。显然,这会导致企业需要维护日益增多的服务器(台数)费用支出加大,同时每台服务器的利用率非常低,这种令企业并不满意又无可奈何的状况一直延续到了 90 年代。 到了 90 年代末,随着虚拟机技术的出现,“效用计算”又被再次拾起、重视,这是因为前文所提到的,很多企业被日益增长的(所需的服务器数量)的维护成本搞得不堪重负,而企业对运算量的需求又与日俱增。所以,使用可调整的第三方服务成为一个比较诱人的理想选择。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把“效用计算”和传统的“外包服务 ” 区分开来。虽然“效用计算”和 ” 外包服务 ” 都是把企业的计算服务交给其他公司来处理,但 ” 外包服务 ” 大多是基于传统的服务 / 客户架构来提供的。也就是企业付费给服务商,而服务商提供专门的服务器和存储空间来满足客户企业的计算业务需求。这样,企业可以节省雇佣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和购置相应硬件的不菲费用。而以虚拟机技术为基础的“效用计算”则不同。服务商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随时提供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存储空间,以及计算能力的组合。尽管企业不再享有专门的“一对一”硬件服务器了,可是其实际需求反而更能得到满足,因为服务商可以动态的划拨、整合其所有资源给处于“峰值”需求的企业使用。 90 年代末最早将“效用计算”付诸实践的主要是“升阳 ” 和“惠普”两个公司。两个公司一开始都是将硬件设施直接运到企业,然后根据其实际使用量收费。比如升阳公司的硬件设施就配备了上百个中央处理器,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将一定数量的处理器开启使用。而具体的用量通过网络传到升阳公司作为收费标准。稍晚一些的惠普在 2000 年前后亦采取了类似的方式并且根据实际用量收取 3 万到 7 万的月费用。不过,这些最初的“效用计算”商业模型没有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到了 2005 年前后都不得不改变策略 那就是: 尽可能降低硬件成本,进一步降低使用费用。同时,这些公司也发现,这种将硬件运到客户那边然后和客户现存系统并用的“效用计算”模式并不能真正提高客户现存系统的效率。这是因为自身系统与效用计算的租赁系统的系统整合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而“效用计算”最有效率的应用是:解决某一个具体的计算问题,或者是客户全面采用效用计算的模式,摒弃自己原来的系统。 到了 2006 年,亚马逊的“效用计算”模式开始崭露头脚。亚马逊一开始就将市场定位放在了小型用户层面上,尤其是网络创业公司,这就避开了和“升阳”以及“惠普”等公司的正面直接竞争。亚马逊给网络创业公司提供了一个非常低的门槛(每个虚拟服务器每小时 10 美分的租用费用),这使得这些小公司不必提前花费硬件设备购置费,也不必担心因为客户突然增多而导致的服务拥挤。除此以外,亚马逊还提供了批量处理服务。客户可以将需要批量处理的计算项目上传到亚马逊的服务器上,处理完后,再通过网络将结果下载。亚马逊还直接给自己的服务起了“云计算”这一比“效用计算”更加形象、动听的名字。
个人分类: 互联网|3383 次阅读|1 个评论
10大最具智慧毕业典礼演讲
brbaba 2009-12-13 20:57
1. 苹果 CEO 史蒂夫 乔布斯 (Steve Jobs) , 2005 年,斯坦福大学 史蒂夫 乔布斯 精彩语录: 当我十七岁的时候,我读到了一句话: 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的 33 年内,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 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当答案连续多次都是 不 的时候,我知道自己需要改变某些事情了。 记住你即将死去 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箴言,它帮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包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都会在死亡面前消失。 没有人愿意死,即使人们想上天堂,人们也不会为了去那里而死。但是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终点,从来没有人能够逃脱它。 因为死亡就是生命中最好的一个发明。 你们的时间很有限,所以不要将它们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和其他人思考的结果一起生活。不要被其他人喧嚣的观点掩盖你真正的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 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2. 亚马逊 CEO 杰夫 贝索斯 ((Jeff Bezos) , 2008 年,卡耐基 梅隆大学 杰夫 贝索斯 精彩语录: 成功人士关注他们所喜欢的事情,并等待这个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而另外一种做法,即追逐当时的热点则是一条艰难之旅。在 1999 年互联网淘金热时,我看到许多人对电脑、技术并没有真正的兴趣,对真正的商业利益和安心挖掘互联网的价值没有真正的兴趣。你会发现自己与一批有着更多激情的人同场竞技非常危险。 3. 全球最富有的作家、《哈利波特》作者 JK 罗琳, 2008 年,哈佛大学 《哈利波特》作者 JK 罗琳 精彩语录: 你们可能从未象我这样经历过如此多的失败,但生命中必然存在失败。没有人可以永远成功,除非你象根本没有活着一样地小心生活 而这根本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失败。 4. 微软创始人兼董事长比尔 盖茨 (Bill Gates) , 2007 年,哈佛大学 比尔 盖茨 精彩语录: 人类最大的进步并不是表现在科技的发现和发明上,而是表现在如何用它来消除不平等。 5. 谷歌创始人拉里 佩奇 (Larry Page) , 2009 年,密歇根大学 谷歌创始人拉里 佩奇 精彩语录: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很幸运地举家前来这里,我们中有些人有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也许你们当中的一些人就像露茜 (Lucy) 和我一样,正在梦想着建立自己未来的家庭。和我一样,你的家庭将你们带到这里,你将你的家庭带到这里。请关心你的家人,同时记住:他们才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 6. 谷歌 CEO 埃里克 施密特 (Eric Schmidt) , 2009 年,宾夕法尼亚大学 谷歌 CEO 埃里克 施密特 精彩语录: 我们的目标是让你们尽可能地与与电脑连接在一起,但也要知道哪里可以关闭电脑。你可能在电脑中打发时间,但生命在于你周围的人。 这些工具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使用它们,然后关闭它们,多和周围的人交流。 7. 维亚康姆董事长雷石东 (Sumner Redstone) , 2002 年,凯洛格商学院 维亚康姆董事长雷石东 精彩语录: 如果你在 28 岁时悲叹命运的不幸,你应该听从下面这三条来自一位在过去 50 年中从来没有悲叹过的人的忠告: - 机会从来不会主动敲门; - 追逐梦想,但立足现实 - 这与财富无关,而是与成功有关 8. 谷歌全球销售高级副总裁奥米德 柯德斯塔尼 (Omid Kordestani) , 2007 年,圣何塞州立大学 谷歌全球销售高级副总裁奥米德 柯德斯塔尼 精彩语录: 为了保持我的敏锐,我必须象移民一样思考和行动,他们的乐观和动力让我受益匪浅。移民是天生的梦想家和斗士。 9. 1999-2005 年惠普 CEO 卡莉 菲奥莉娜 (Carly Fiorina) , 2004 年,加州理工学院 惠普 CEO 卡莉 菲奥莉娜 精彩语录: 什么才能称得上你们这一代的伟大之处?我认为是使用你们在这里所学的知识,不仅仅是找到与计算机连接的方式,而且找到与人的连接方式;不仅仅是架设桥梁填补技术间的鸿沟,更是架设文化间的桥梁;不仅仅是使用数字和公式创造,更是使用语言去引领。在这个过程中,填补愚昧与智慧间的差距。 10. 通用电气 CEO 杰夫 伊梅尔特 (Jeff Immelt) , 2007 年,圣母大学 通用电气 CEO 杰夫 伊梅尔特 精彩语录: 通过你的决心让自己脱颖而出,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为生活设定一个目的,你将定义你自己的目标。努力工作并实现你的梦想。 ( 转 )
个人分类: 杂谈|4008 次阅读|2 个评论
承诺当日递送,亚马逊挑战B2C配送时限
pkuzeal 2009-10-18 22:59
在周四上午 amazon.com 在向其客户提供及时满意服务又跨出了一步 引入了当地快速发运服务。如果一款合适的产品在上午十点或下午一点前被订购, 亚马逊将实行当天送抵。首先实行该项服务的包括纽约,费城,波士顿,华盛顿,巴尔的摩,拉斯维加斯和西雅图(芝加哥,印地安娜波利斯和菲尼克斯也即将推出) 这项服务使人回想起互联网兴起的年代, kozmo.com 和 Urbanfetch , 利用自行车递送货品。当然那些早期的 B2C 公司并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他们承受了巨大的物流成本(自行车运输队)而指望客户购买毛利较高的产品例如 DVD 播放机或游戏机,但有时候客人仅仅购买几只笔或一包油灰。 作为知名的分销网络,亚马逊拥有在市中心的物流设施, 它无疑会为当日送抵提供最优的设施和服务,同时它也会想超急递送额外收费。 亚马逊支付 79 美元年费的会员,会发现这个新业务对两日递送来说非常有吸引力,而当日递送仅需为每件商品将额外支付 6 美元;对于非会员,费用则相当高了,买帮宝适尿片大小尺寸的物品须支付运费 15 美元。 (售书商 Barnes Noble 的在线书店也听过当日递送服务,但仅限于曼哈顿地区, 订单超过 25 美元没有额外运费,不足 25 美元则收取 5 美元) 在一项声明中, JP 摩根的分析师指出此项服务是亚马逊为减少在线购物与现实购物区别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亚马逊推出收费会员后有效增加了客户购买频率后,该项服务无疑同样也能提升客户的购买频率。
个人分类: 未分类|7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亚马逊、微软和雅虎结盟反对谷歌图书诉讼结案
pkuzeal 2009-8-21 14:05
亚马逊、微软和雅虎的集体力量够强吗?一项关于谷歌图书诉讼解决的联盟成立了,这是针对最近司法部了解谷歌图书诉讼的案件。 微软和雅虎均对外界明确表示已经参与了此联盟,而亚马逊则不予表态。尽管其 CEO 前些日子在公众场合严厉指责诉讼案的了结。 反对结案的人们认为这个交易给了谷歌空子可钻,尤其是对于那些放弃版权的作者们。对他们来说,看到微软在出钱资助反对此案了解是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个人分类: 未分类|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