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插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插队期间的我与书(摘自我的《我与书》一书)
yag195544 2017-3-15 06:07
插队期间的我与书 文/岳爱国 在我的有生之年里,已经与书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书在我的人生成长中、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抑或在我的工作中须臾不可相离,相伴左右,直至今日。书是我人生的向导,一步步将我从最初的懵懂引向有了一定的文化;书是我的生存之本,因为与书为伍而确保我衣食无忧;书是我的终身伴侣,因为有书的存在,我的灵魂就有了寄托。 我虽然从可以不插队到不得已又被抛进了插队的知青行列(这里指的是,如若1971年初中毕业时不上高中,直接参加工作,就不用再插队了),但既来之则安之,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我一边安心劳动,一边找机会多读书、多学习,努力提高自己。插队期间虽可读的书依然极少,但我努力挖掘、开辟书源,故还是读了一些书的。 我的第一书源:本村的插队知识青年伙伴。 某天偶然发现,我的一名知青伙伴居然留存着一箱子几十本“文革”前出版的大型杂志(依稀记得是《收获》,不知是否准确?)。我如获至宝,定时到他那里轮换借阅,即阅读完一册再去换阅下一册。至今记得,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关于做大事业、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从这些杂志里首次读到的,至今使我受益匪浅。记得还曾读到过其中刊载的一篇书评,是对女作家陈学昭所著的《工作着是美丽的》长篇小说的评价。之所以记得,是因为在读这篇评论之前不久刚刚阅读过这部长篇小说,是一部以延安根据地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叫做李珊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通过参加革命工作而成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过程。我阅读后的感觉:是一篇平淡如白开水似的作品,且我的感觉与那篇书评相吻合。 我的第二书源:本村喜爱读书的青年。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插队的村子里,我还真觅得一位喜爱读书的当村朋友。这位喜爱读书的朋友是一名姓萧的电工。之所以关系好,自然是因为我们都有喜爱读书的嗜好,故而有了共同语言。我们的做法是:互通有无、共同分享,即,不管谁借到了一本书,都要先后阅读,然后才可以还掉。这样做的好处是,借阅读书的机会大了将近一倍。前面提到的《工作着是美丽的》一书,就是小萧借到的,他读过之后转借给我的。 我的第三书源:用仅有的零花钱购买图书。 “文革”后期,出于政治的需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正式再版了几部古典文学名著,包括《红楼梦》、《水浒》等。书价为:《红楼梦》(四册)3.45元(1974年出版)、《水浒》(三册)3.00元(1975年出版)。以今天人们的物价感觉看来,这个价格简直是白菜价——太便宜了;可在那个无零花钱来源,只能向父母张手索要的时代,这个价格对我简直就是天价(插队时也分过红,第一次是1974年年末,第二次是1975年彻底返城之前。我将这些分红钱悉数交给了家里。)。好在我没有抽烟、喝酒的嗜好,平时从父母那里所得的零花钱都在积攒着。于是,当听说我们公社的新华书店有这些名著售卖的信息后,即刻前往,倾囊所有,先后购买了《红楼梦》、《水浒》这两套文学名著。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在文艺创作的道路上“呀呀学步”。我在我即将出版的诗集《心曲》的自序《从心中流淌出的文字》中,记录了这段岁月的点滴。摘录文字如下: 我的有文字留存的诗歌的创作,始于插队阶段的1975年。 我之所以在插队时开始写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红楼梦》的影响。“文革”后期,因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红楼梦》等文学名著。当我在插队的公社所在地的新华书店里发现有售《红楼梦》时,虽然定价只是3.45元,但这个价格对我这个穷知青来说,简直是天价了!当时的我虽囊中羞涩,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倾囊所有,购得了一套。之后,在反复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受其影响,我的第一首诗作(姑且将其称之为诗作)诞生了。我的第一首诗作的标题是《观春之桃花有感》:“绿叶片片,/粉朵点点。/小小枝头春意闹,/观之尤好看。/翠叶竞舒,/艳朵争展。/疏是枝条浓是花,/视之令目眩。”(作于1975年4月11日晚)。虽然极幼稚,但那毕竟是我的诗歌创作之元,因此倍加珍惜。从此之后,根据大环境的发展与变化、时间的递进、工作地点的转换,我陆续写了一些顺口溜、打油诗性质的东西……,一直写到现在。 我的《红楼梦》、《水浒》等书不仅使自己受益,也让不知多少朋友受益。只记得,本属于我的《红楼梦》、《水浒》,却极少在我的可控范围里;而绝大多数的时间里,它们都在我的朋友、我的朋友的朋友之间传递着……到它们彻底回归到自己的主人的手里时,其外在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至今,我仍保留着当年用“高价”购买的《红楼梦》、《水浒》这两套文学名著。
个人分类: 散文|2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日本法律遇上中国式插队、劝酒、爬电线杆…后果有多不堪设想!
热度 19 ninglz 2017-2-24 08:21
当日本法律遇上中国式插 队 、 劝 酒、爬 电线 杆 …后果有多不堪 设 想 ! 到 过 日本的人都会 发现 ,日本人守秩序,彬彬有礼,日本 优 良的国民素 质 令人惊 叹 。 究其原因,除了良好的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大 环 境的浸染,更重要的是日本 拥 有近乎 严 苛的法律来 规 范国民的行 为 ,以及 务实 的 执 法能力。 然而,当 日本法律 遇上中国式插 队 、 劝 酒 、爬 电线 杆 …后果有多不堪 设 想! 一起来看看有心人的整理对比: 1、插 队 ——100万日元以下 罚 款 +拘留24小 时 日本:日本法律就是 爱 管小事。若如胆敢在日本排 队 〝插 队 〞,犯 规 者将会面 临 法律 惩罚 。根据〝日本国 轻 犯罪法〞的第1条第13号 规 定,排 队 〝加塞〞根据情 节轻 重,将被 处 以100万日元以下 罚 款甚至拘留24小 时 。

 2、 计 程 车 内呕吐 —— 违 反民法判 处罚 款 中国:中国不少 计 程 车 司机中 过 招,特 别 在夜晚,一些醉酒乘客忍不住在 计 程 车 内呕吐,令司机既反感又无奈,所以很多司机并不愿意 载 乘 这样 的醉客。遇到 这 种情况,因缺乏相关 处 理条款,无法向醉客追索清 洁费 用,司机一般会自 认 倒霉。

 日本:相同情况下,日本的 处 理方法是,不管你喝了多少,如果不小心在 计 程 车 里吐了,那么抱歉,你又 违 法了。因 为 在 计 程 车 中呕吐 违 反了日本民法的〝契 约违 反〞,将被判 处罚 款以及 赔偿计 程 车 的清 扫费 用。

 3、决斗罪——判 处 6个月以上2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这 是很多人来日本多年都未 见过 打架的原因之一) 中国:决斗,在中国可以理解 为 打架斗殴,当然, 这 在中国的法律上是不允 许 的,假如打架斗殴造成人 员伤 亡, 则 构成犯罪。但如果双方只是因 为 小事而 动 手,若没有造成重大人身 伤 害,亦可不了了之,即使 报 警,警察一般只是作 为调 解的角色,当事双方大多会 选择 私了。

 日 本:武士道曾在日本 风 靡多年,因此决斗是常有之事,就好像武侠小 说 那 样 ,高手 过 招,一比高下,会 选择 决斗。然而在当今的日本,决斗恐怕是 难 以 觅 迹了。因 为 日本公共安全法 规 定,无 论 因 为 什么原因,通 过 暴力手段 进 行个人 对 决的行 为违 反了〝决斗罪〞,将被判 处 6个月以上2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4、在公园吐痰—— 处 以 1000到10000日元 罚 款犯罪前科 记录 在案 中国:在中国,随地吐痰 这 事儿已 经 是一种常 见 的 恶习 了,没什么好 说 的。即使某些地方明文 规 定随地吐痰要 处 以 罚 款 啥 的,人 们 什么 时 候遇到一个典型 处罚 案例的? 还 不照 样满 街〝咳~吐~咳~吐〞的。

 日 本:日本可不一 样 。〝日本国 轻 犯罪法〞 规 定,在公园或其他公共 场 所吐痰将被 处 以 1000日元以上,10000日元以下的 罚 款,并且会 记录 在个人的 犯罪前科 上!是的,吐口痰被抓 现 行的 话 ,你就有犯罪前科!更恐怖的是, 这 只会在你的个人档案〝犯罪前科〞一 栏 里写上一个〝有〞字,而不会注明你是 偷 窃 杀 人, 还 是 仅 仅 因 为 在公园吐了一口痰! 5、不 经许 可擅去南极 —— 处 以 50万日元以下 罚 款 日本:近年来,随着人 类 活 动 引向南 极,〝地球上最后一 块净 土〞的 环 境引 发 了各国的关注。日本向来以最 积 极的 环 境保 护 者的姿 态 示人,自然也不会落后。日本〝南极 环 境保 护 法〞 规 定,日本公民想 去南极必 须 向相关机构提交登 录 南极申 请书 ,在 经过 4个学 时 的〝南极 环 保相关知 识 〞的 紧 急培 训 、并且考 试 合格后才能 获 得批准前往南极;否 则 ,将被 处 以 50万 日元以下的 罚 款以示警告。

 6、不按 规 定的 时间 投放垃圾—— 处 以5年以下 监 禁外加1000万日元以下 罚 款

 中国: 虽 然近年中国某些地方也在 尝试 〝垃圾分 类处 理〞,但效果甚微。乱扔垃圾 这 事儿也 实 在没什么好 说 的。

 日 本:日本一些区政府施行的垃圾分 类 管理条例有着明确的 说 明:星期一扔可燃,星期二扔不可燃,星期三扔瓶罐 类 ……如若不按 规 定分 类 分期扔垃圾,且不小心被逮 到,那么,不好意思,你又 违 法了,等着你的是超狠的 处罚 ——根据〝日本国 废 弃物 处 理法〞 规 定,非法投放垃圾者,根据情 节严 重与否, 处 以 5年以下 监 禁外加 1000万日元以下 罚 款,摺合人民 币 60万哪! 还 要 监 禁!

 7、昧下多找的零 钱 ——触犯〝欺 诈 罪〞判 处罚 款甚至 监 禁

 中国:在超市或 饭 店付完 帐 ,免不了会碰到找零 钱 找多的情况。而很多 时 候人 们发现钱 找多了,同 时 又 发现对 方没 发现钱 找多了,大体上都会〝暗爽〞, 飘飘 然有种〝 闷 声 发 大 财 〞的窃喜。当然也会存在老 实 的中国人。

 日本:在日本,当你 发现 了找零找多了而一声不吭昧下多找的零 钱 的 话 ,将会 违 反日本民法中的〝欺 诈 罪〞,根据情 节 判 处罚 金甚至 监 禁。 8、 赔偿 停 电 造成的 经济损 失及1年以下 监 禁

 中 国:相信不少人在〝熊孩子〞 时 代,没少做爬 电线 杆的蠢事, 这 不 仅 威 胁 到自己 的人身安全,也威 胁 到地区 电 力供 应 的 稳 定性。更有甚者,小 偷 不 顾 生命 偷 窃 电线 的, 简 直就是 疯 狂至极。不 过 ,中国的相关法 规 也只是 针对 以盗窃 为动 机的禁止爬 电线 杆,追究刑事 责 任。而 对 于普通人,也 仅仅 是出个告示警醒而已。

 日 本:日本民法 规 定,要爬 电线 杆必 须拥 有〝国家 电 气主任技 术 者〞 资 格 证 ,即 类 似于中国的〝 电 工 证 〞。在 获 得 资 格 证 之前,擅自攀爬 电线 杆将会 违 反日本民法 规 定 的〝 资 格外活 动违 反罪〞,将被 处 以 罚 款。情 节严 重的,比如造成大范 围 停 电 之 类 ,不 单 要 罚 款, 还 会 赔偿 停 电 造成的 经济损 失以及1年以下 监 禁。

 9、酒 驾 —— 处 10年以下有期徒刑外加100万日元以下 罚 款 3年以上10年以内无法再取得 驾 照 中国:前年以来,中国 对 于酒 驾 的 处罚 力度明 显 加大, 值 得肯定。 日 本:日本人口多而道路窄,酒后 驾车 同 样 成 为 棘手的社会 问题 。 对 于醉酒 驾车 ,日本法律并无准确数 值规 定, 执 法人 员 会根据 驾驶员饮 酒后的表 现 和酒精 对 其形成的 刺激,例如是否能 够 正常 驾驶 ,是否站立不 稳 ,是否不能走直 线 等 进 行相 应 的判断。醉酒 驾驶 者, 处 两年以下徒刑或 10万日元以下 罚 款。 带 有酒味 驾驶 者, 处 3个 月以下徒刑或5万日元 罚 金。醉酒 驾驶 两次以上者,将被判 处 6个月徒刑。 对 于醉酒 驾车 者 处 以 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100万日元以下 罚 款,并当 场 吊 销驾 照, 3年 内不核 发驾 照; 饮 酒 驾车 者 处 以 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50万日元以下 罚 款;醉酒 驾车 造成人 员 死亡的 驾驶员 将被当 场 吊 销驾 照,且 10年内不核 发驾 照。 对 于醉酒 驾 车 司机的同乘者和供酒人,也要 处 以 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50万日元以下 罚 款。日本《道路交通法》 设 有〝 车辆 提供罪〞、〝酒水提供罪〞和〝同乘罪〞等罪种,将 酒后、醉酒 驾驶 犯罪的多种共犯行 为 分 别 入罪,也就是 说 提供酒水者和乘客也有担罪。 10、 劝 酒—— 处 以48小 时 以下 监 禁1万日元以内 罚 款

 中国: 劝 酒也是中国人的一种交 际 文化。酒桌上,如果你不 劝 酒,就是不 够 意思,人家 劝 酒你不喝,你就是不 给 面子了。中国的法 规 并没有 对劝 酒行 为 作出限制,于是〝某某干部公款吃喝,醉酒猝死〞的新 闻 , 时 有 发 生。 日本:不 过 , 劝 酒 这 一套千万 别带 来日本。因 为 日本〝防止醉酒 扰 乱治安法〞第二条 规 定, 强 制 劝 酒行 为 将被 处 以48小 时 以下 监 禁,1万日元以内 罚 款的 处罚 ;如被 劝 酒者酒 驾 或因酒肇事, 劝 酒者同罪! 法律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根本, 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最低约束, 并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 其实在日本社会的日常生活中, 鲜见被上述法律条文惩罚的实例。 “习以为常,犯不着因小失大”, 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任何社会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绝对正确, 就像每一个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一样, 作为生活在异国他乡者,除了随乡入俗, 就是看他人长处,思自我不足, 做一只勤勤恳恳的小蜜蜂,闻香而行!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红叶随笔 2017/02/24
个人分类: 海外风光|5715 次阅读|49 个评论
医生的职责
热度 1 rongqiaohe 2016-1-24 11:43
有新生,就必然有死亡。每一个人出生后,都必然有一天,要去安葬自己的地方。 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一出生,我们大家就在排队,按照先后顺序去火葬场。医生是干什么的?,医生的职责就是 防止有人插队,把插队的人,拯救出来,让他/她退回到原来的队列顺序里 。 因此,那些不守规矩、违反职业道德、不顾自己身体、谩骂、殴打医生的......都是准备插队的人。
个人分类: 浅谈|3078 次阅读|1 个评论
插队挂号的秘密
sheep021 2013-1-21 14:44
寻访中医三年,我现在明白: 如果这世界上有人说他在治疗什么疾病方面手到病除天下无敌的,你一定要小心了!世上没有这样的神医的 ,我打赌即便是民间中医国家队全部出场,没有遇见好病人、好的药材、好的时机,一样无力回天。 遇见那些天天寻找神医想躺在神医怀里的人,梁某人向来比我有智慧。这家伙常常一拍大腿把他的大脸扭成一团:“哥哥(姐姐)啊,你来迟了!”在把人吓去半条命之后,他接着哀叹一声:“今年某某某大师给了我两个插队名额,正好全用光了!” 为了显得自己也“有些面子”,我咬牙恳求华医生、徐文兵兄、艾医生、余浩医生 ...... 每年给几个“走后门”指标吧?帮助那些实在困苦中的有心人。好吧, 华医生说:只要能通篇背诵《金刚经》的病人,他都接!华医生还愿意免费供养第一疗程的药。徐文兵兄说:只要能背诵《黄帝内经》之《素问》或是《灵枢》的,直接绕过他门前长达三年的队,免挂号费,下一个诊日见!艾医生、余浩医生开出的单子是:通篇背诵《道德经》、《清静经》的朋友,义诊。 感谢林杰医生、冰台医生,他们也都答应了我“走后门”请求,只要能完成上面任一位医生提出的的经书背诵要求的病人他们都欢迎!而到今天为止,至少有三位能够背诵《金刚经》的病友敲开了华医生的门,一位能够背诵《道德经》、《清静经》的朋友得到了艾医生的帮助 ...... 当然,更多的人静下心来,开始帮助自己。 摘自:油麻菜: 三年中医 PS: 各行各业,都有捷径。 抢火车票插队,可以用插队软件。看病插队竟然背书就行。这个很难,还是很简单呢。 求人不如求己,呵呵。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2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博文推荐能插队?
热度 3 周春雷 2012-3-15 20:13
偶然发现刚推荐了博文名字就出现在推荐队列中间,刚开始还以为咋那么巧,这么短的时间也有这么多人一起推荐呢,再推一篇博文相同情况又出现了。观察了一下,还蛮有规律的,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实名队伍的末尾、网络ID之前。再找一篇热门博文一验证,果然如此! 推荐也能插队啊! 思考之下若有所悟:难道是博客系统为推广实名制有意为之?呵呵。
个人分类: 感想|5035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传出的好消息,可以插队了!
xqhuang 2010-10-5 18:31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终于揭晓了,结果完全出乎大家预料,科学网博主的预测也全错。获奖者Andre Geim (1958年生)和 Konstantin Novoselov(1974年生),表彰他们石墨烯二维材料方面的贡献,他们的工作2004年才发表的。传统诺奖要排队,要根据引用率,要长寿的规律全部被打破,这是好事,中国人得诺奖可以不排队,可以插队,关键是要有过硬的原始创新思想和工作。
个人分类: 诺奖情怀|4627 次阅读|6 个评论
想起那年的“土插队”
wangfangnk 2010-6-1 13:26
最近几天,感觉到长时间高度集中工作的疲倦不时袭来。似乎很长时间没有静下来思考了,也似乎很久没有痛快地交流说话了。这种被一个又一个Deadline追赶的日子已经将五月凉爽宜人的天气带来的美好感觉抵消殆尽了。 以前听人说在国外读书就像是“洋插队”,现在觉得发明这词的人简直就是个天才。到这里之后,我不只一次地想起大学刚毕业时到一个山村里参加“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的情景。那是一段地道的“土插队”时光。 那是1991年秋天,刚参加工作2个月的我被派往宁夏南部山区的一个叫“黑城”的村子里进行“社教”。 我们的工作并不难,主要就是为农民念念报纸,在街上刷刷“要想富,多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或“社会主义好!”之类的标语,或者在高音喇叭里念念报纸或通知。这些工作我都非常胜任,也由衷地喜欢,心里膨胀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喜悦。在我担任此项工作期间,街上路边的标语陡然增加,很多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而不像另外一组总是延用以前的老口号,直到后来再也找不到大块可以开发的墙面为止。在高音喇叭里念报纸也是一件令人激动的工作。因为乡上已经有专职的播音员,偶尔留给我们的机会就异常珍贵,听着自己的声音从大喇叭里传出来,真的觉得无比美妙,那种感觉令人陶醉。 我们整个团里只有两个女孩子,因此受到特别的优待。交了一点伙食费后住在全村最富裕的人家,可以每个星期吃到一次羊骨架汤,所谓羊骨架汤就是羊骨头、土豆、面条混合的美味。房东家的男主人脑子比较灵活,日子过得不错,家里有好几间房子,还有摩托车、彩电。房东有一女一儿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三年级,一个还没上学。半年的时间,我们和小姐弟一起跳绳、踢毽子、吃东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回校后还收到过9岁小姐姐字迹童稚的贺卡。 房东家有一个胖胖的老奶奶,我们也叫她奶奶,说我长得像倪萍。那时候倪萍很年轻,在央视有着极高的出镜率,老奶奶的这个评价绝对是一种欣赏,我也是极为开心的。 奶奶特别会过日子,不买肉,只买剔得精光的骨头,然后回来和土豆一起熬汤下面,就着味道极好的饼子和腌辣椒,真令人回味无穷。我以后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饼和咸菜。奶奶喜欢我,有时带我去看她的储藏室,里面都是她的晚辈送的礼品,以水果罐头居多。她舍不得吃,说要是灾年可以不用出去逃荒。但我真担心那些罐头会不会因放得太旧坏掉呢?有时她给我讲她已经过世的老伴,在天晴的时候她说她能看见他住的地方。20岁的我那时还是懵懵懂懂的,顺着她指的方向望过去,除了阳光下的烟霭和田野,什么也没有看到。 我们的工作还包括到村民家里做宣传。有次领导派我为一屋子村民念文件。我坐在炕上念,十来个村民挤坐在对面的一张大木头床上。我从小就是一个做事专注的人,念得非常认真,字正腔圆,断句精确。屋子里很静,大家都认真倾听。忽然间就听见一声巨响,对面的那张床“轰”然一声塌了!人们忽然爆发出大笑,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对于那张床的抢救了吧。我没想到这个场景在我的脑海里会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现在每天早上在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小道上散步,经过绿树掩映的小洋房时,我常常想起这个场景,觉得真得很幽默,幽默中又有点别的什么滋味。也想起村支书请我们吃过的最好的饭:几个白馒头和一碟洒了盐却没有油的萝卜条。 那个村子很缺水。一般人家水是下雪下雨的时候囤在水窖里的。我住的人家有时候会开着拖拉机去“三营”买些自来水回来吃。我们很懂事,洗了脸的水还用来洗脚洗袜子,淘米的水再洗菜,尽量减少洗衣服洗头洗澡的次数。要是窖里没水了,又没钱没车去拉自来水的人家,就只能吃井水了。那里的地下水很苦,很多不够富裕的家庭只能吃苦井水,所以一些孩子的牙齿就总是黄黄的,后来才知识那是因为水里含氟太高的缘故。 在土插队的那段时间,我做过的最不诗情画意也最不愿回想的工作是配合领导抓计划生育工作。有次领导把一个要带去做手术的小媳妇暂时交给我看着,我禁不住她眼泪婆娑,给放走了。后来挨了严厉的批评,那是我各项工作中唯一做得不好的一项工作。 最令人盼望的是赶集,终于可以买点吃的东西。好像一个星期还是十天可以在村口赶一次集。其实并没有什么可买的,因为是冬天,唯一可以买到的水果就是柿子。红红的,又大又蜜,吃完了脸和手都粘乎乎的,嘴里甜滋滋的。 那段时间,读了不少文学名著,大部分是从学校图书馆借了带去的。刮风的寒冷日子,除了在热炕上散步,剩下的就是读这些小说和学习英语。不知道为什么在30岁以前的日子里一直在学英语,却很少有机会用英语。那些小说包括一整套的《约翰 克里斯朵夫》,《笑面人》,《驴皮记》,英文版的《简爱》,《康素爱萝》,等等。因为读得十分仔细,现在依然能想起他们的内容,其中总是对音乐的描摹钟爱有加。只可惜那时候没有想到带《资本论》,后来读张贤亮的《绿化树》时,这种后悔更深了。 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有村长家的一张三条腿的桌子,另一条腿是用坏砖头摞起来的,摇摇欲坠。一铺土炕上,除了半块席子,再无什么床单。村长家有一个智障的妻子和一个智障的儿子,另一个正常的儿子在师专读书。那间低矮的房子,挂着一副破旧的门帘,在呼呼的北风中是那样萧瑟,那样萧瑟。 时空转换常常让我产生错觉,产生非常不合逻辑的联想。有次在美国电视台看到一档珠宝类节目,被采访的台湾珠宝商掩饰不住喜悦地说,现在大陆的顾客已经非常有品味了,几万美金的首饰在上海卖得太好了。。。而我不知怎么地,却想起了黑城,想起了村长家那张摇摇欲坠的桌子。
个人分类: 杂感游记|4089 次阅读|11 个评论
《朝华午拾: 插队的日子(三)》
liwei999 2010-4-20 01:40
敲锣打鼓把我们迎进村的老队长跟我们走得最近。事无巨细,他都爱来管,自然充当了知青监管人的角色。我们插队的时候,正是老队长大家庭最鼎盛的时期:五个孩子,三男二女,人丁兴旺。老伴操持家务,任劳任怨,对人热情有加。大儿子山虎算我们哥们,比我略长,但长得比我还矮小一大截,似乎发育有问题,但干活并不赖,是个整劳力,担任队里的记分员。山虎小学毕业就回乡种田,作为长子,与女民兵姐姐一起,帮助父亲分担家庭重负。三个劳力,加上两个弟弟拾粪、放鸭,放学做点零工,一家人挣足了工分。这个家庭的红火兴旺,加上老队长的威信,可与家有四朵金花的光头队长一比,这两大家是村子里六七十户人家里面的显赫人家。老队长的家也是我们的家,在他家里我们感觉在自己家一样地自在。一家都是热心人,包括最小的六岁女儿,我们一来,就手舞足蹈,欢呼雀跃。家里做了好吃的,老队长就把我们叫去。大娘从不抱怨,总是笑吟吟默默在一旁伺候我们吃喝。 山虎很活跃,实诚热心,跟我们知青亲如兄弟,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他总是随身带着他的记分簿,满本子是他的涂鸦,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那些工分记录。我见过不少字写得差的人,我自己也一手烂字,可把汉字写到他那样难看,那样奇形怪状,不可辨认,还真不容易。我离开尤村上大学期间,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每次读他的信都要辨认老半天才能猜八九不离十。他每封信尾总是画点图示,两只手紧握啊,或者一颗心系上一条线,朴素地表示他对我们友谊地久天长的祝愿。 老队长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物,他清瘦黝黑,尖小巴,身子骨健朗,谈笑如洪钟。他哪年当的队长,哪年让位给光头小队长,我们不很清楚。只知道老队长是退伍军人,识文断字,见多识广,是尤村的核心。我们的到来,老队长异常兴奋。他跑前跑后,张罗安排,滴水不漏。只有一件事,我感觉有些滑稽,内心有抵触,却不敢流露:老队长雷打不动,每周要组织我们政治学习和座谈一次,一学就是一夜。每当这个时候,老队长就把家里的大小孩子统统驱离,把煤油灯点得亮亮的,一点不心疼熬油。他不苟言笑,正襟危坐,特别严肃深思的样子。记得他组织学习《哥达纲领批判》,一字一板地阅读,那样子很象个教授,可从来也没见他有自己的讲解。对于马列,我只在中学迷恋过“政治经济学”,对于其他著作不是很懂。我听不明白的,他其实也不懂,毕竟他也就小学毕业的文化程度。当时我就好奇,他心里在想什么。为什么对那些深奥难懂的马列原著那么热衷,而且总摆出若有所思的样子。我当年自觉是个小毛孩,老队长是可敬有威的长者,是我们的依靠,即便心里有疑惑,也从不敢追问。这样的学习一直持续到我离开尤村。 老队长唱歌富有磁性,略带沧桑,很有魅力。记得在水田薅草的时节,暖洋洋的阳光,绿油油的禾苗,春风和煦。老队长一边薅草,一边张池有度地唱起歌来。听上去有点象船工号子,声音高高低低的,随着风,一波一波袭来,抑扬悠长,不绝如缕。那是怎样一种有声有色,和谐无间,引人遐想的农耕图景啊。 很多年过去,老队长的歌声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虽然我从未搞清这首歌的来历。直到去年,女儿的 iPod 新增的一首歌,一下子把我抓住了。这歌当然不是老队长的歌,可曲调内蕴与老队长的歌神似,是它复活了我心中掩埋已久的歌。每当歌声响起,老队长的面容身影,广阔天地的清风和日,单纯悠长的田家生活和劳动的场景,就在我眼前浮现。 我问女儿这是什么曲子。女儿一副我是土老冒的惊讶,这是 Akon 啊,那首红透半边天的歌曲 don’t matter 啊。这首黑人歌曲2007年一出品,很快在电台热播,连续两周居于排行榜首。我惊喜,也感到诧异,远隔千山万水,神秘古老的中国民间小调居然与带有美国非裔色彩的黑人歌曲如此契合。甚至我在 Akon 本人身上也隐约看到黑瘦干练的老队长的身影。 请移步欣赏表演(土豆): Akon: don't matter youTube (需要翻墙): https://youtu.be/JWA5hJl4Dv0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曾回村探望,那时老队长已经离开人世,是癌症夺走了他的生命。女儿远嫁,传回的消息是女婿赌博被抓进了局子,二儿子肝炎治疗不及时丢了性命。大娘经受这种种打击,显得衰老无语。家庭再也没有了欢声笑语,只有山虎撑着这个家,快30的人了一直未娶媳妇。谈起来,他总是苦苦一笑,说不急,先把弟妹上学供出来,自己的事可以放一放。我的心沉沉的,感伤世事无常,那么鼎盛兴旺的大家先失了顶梁柱,复遭种种不幸,如今如此零落。那记忆深处的歌声在我心中也更加增添了些许沧桑的苦涩和无奈。 至于原歌,现在也忘记具体曲调了,就是那种陶醉心迷的印象还在。认准了 Akon 以后,今天就是真的那个曲子再现,我不敢肯定我是否还能识出来。 就 Akon 吧。 【相关】 《朝华点滴:插队的日子(1/3) 《插队的日子(2/3):与女民兵一道成长的日子》 《朝华点滴:插队的日子(3/3)》 【置顶:立委NLP博文一览】 《朝华午拾》总目录
个人分类: 朝华午拾|3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朝华午拾:插队的日子(二)》
liwei999 2010-4-18 18:04
原立委按:朋友说想写点回忆,可是老是瞎忙,就明日复明日地推下去。我的回答是: 不要等。老了有空闲,但不见得就写得出来。我插队一年,那些往事就已经连不成片,感觉将去未去,恍如隔世,想写写不出来,很别扭。分享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部分。插队的日子,只留下零星的记忆碎片如下: 《朝华午拾: 与女民兵一道成长的日子》 我1976年高中毕业下放到皖南山区烟墩镇旁的尤村。不久赶上了“双抢”(抢收早稻,抢种晚稻),真地把人往死里累。双抢是一年挣工分的好季节,给双份工分,有时甚至给三倍,连续20多天,天不亮起床,到半夜才回,再壮的汉子都要累趴下才能休息半天。人民公社给双倍工分这种变相的资产阶级的“物质刺激”很厉害,不管多累,人都不敢懈怠,你怕累少上工,工就给别人赚去了,到年底分红,你分的稻谷、红薯和香油也相应减少了。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每年生产队的收成是一个定数,工分多给少给不过是一种财富再分配的方式而已。如果单纯依靠农民的社会主义干劲,双抢跟平时同等工分数,工分总量下来了,单位工分的价格提高了,就没有物质刺激出来的积极性了。谁说经济学在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没有用处? 生产队照顾城里娃,工分给高些。于是给我们三个知青各开七分半工,相当于一个妇女全劳力的工分,包括早饭前上早工两个小时,否则只有六分半。那年十分工值RMB0.65元。我在妇女堆里干了半年多,年底分红,赚回了所有的口粮,外带半床红薯和四五斤香油。 妇女全劳力多是年轻的姑娘或媳妇,个个都是干农活的好手。尤村的十几位风华正茂姑娘组成了一个“女民兵班”,不甘寂寞,活动有声有色,曾名噪一时。不过到我去的时候,已经式微,因为其中的骨干大都到了嫁人的年纪,近亲远媒各处张罗,集体活动不能继续。尽管如此,跟女民兵在广阔天地一道成长,在当时是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的,让人沉迷和兴奋。干农活的辛苦也去了大半。 我们村村长人很精明,但脾气暴躁,又是光头,让我既怕又厌。倒是他家四个姐妹一个个如花似玉,大妹妹记不得见过,应该是外嫁了。二妹三妹都是女民兵班的主力,小妹妹刚14-5岁,皮肤白嫩,见人脸红,在社办一个作坊里做工。二妹刚嫁给本村老队长的弟弟,一个高个帅气的小伙子,感觉有些愣头青的样子。自由恋爱的,算是姑娘们中最幸运的了。刚去不久,这位二妹被照顾在场上打谷,没有下水田。我跟她一起干活,场上就两个人,总是她照顾我。从那时就落下了心猿意马的毛病,直到有一天发现她肚子越来越大,才意识到她跟其他民兵姑娘不同,原来是媳妇级的了。后来跟三妹及一帮姑娘媳妇一道,在田里薅草(就是用耙子在水田里把杂草掀翻,不让杂草长出来),三妹总是侵犯我的领地,把她的耙子探过来帮我。没有她帮忙,我大概一半的速度也赶不上。我老指责她,“不许侵犯”,她总笑而不答,我行我素。三妹模样很好,稍微有些胖,很壮实,象个铁姑娘,但善解人意,脾气性情好得赛过薛宝钗,是我最心仪的。当时媒婆正在给她提亲,我离开村子不久,她就嫁了,听到消息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些农家女在我看来都是仙女。从小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中,却一个个风华正茂,英姿飒爽,而且不失农家女的善良朴实和冰雪聪明。我觉得当地没人配得上她们,她们自己也企图跟命运和媒人抗争,不过最后都一个个嫁走了,消没在人海中。 《朝华午拾》总目录(置顶)
个人分类: 朝华午拾|56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朝华点滴:插队的日子(一)》
liwei999 2010-4-17 12:45
《朝华午拾:插队的日子(一)》 (3616 bytes) Posted by: 立委 Date: June 25, 2009 08:39AM 我是文革后最后一批插队的,算是赶上了末班车。当时岁数不够,按照政策可以留城,可是当年的情形是,留城待业常常是永久失业,不象插队,几年之后,还有上调招工或者升学(工农兵学员)的前途。另外就是,由于时代风尚的影响,留城的好像比下乡的矮人一截似的。我有一位同班好友,独子,留城以后,见面说话就没有我们下乡知青那样器宇轩昂。 插队的故事对我是太久远了,恍如隔世。这也是我一直想写,却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原因。虽然如此,插队的片断却不时在心中翻腾。虽然连不成篇,这些记忆残片却是刻印在脑海最深处的。 我插队的地方是比较偏远的皖南山区,叫尤村,就在镇子旁边。当时一起下到这个村子去的一共三位,陈兄是中医世家,人很老成憨实,带来了大半箱子医书。曾兄是退伍军人的子弟,有点吊儿郎当玩世不恭的样子。我随身携带的是薄冰《简明英语语法》和一台晶体管中波收音机,希望还能继续电台《广播英语》的学习。我们三人从镇上一下车,就被尤村的老书记带领一伙人敲锣打鼓迎到了村里,暂时安置在一位公社赤脚医生的家里,住了两个月。后来村子利用国家发给我们三人的安家费,盖了三大间仓库一样透风凉的屋子,我们才算独立安家落户。 第一个月是吃大户。每天各家各户轮流吃。农民大多朴实好客,我们吃饭的那天,东家往往要比平时多预备一些菜肴。可是,各家家境不同,伙食还是参差不齐,有些确实难以下咽,但又怕人笑话知青娇气,只好硬着头皮吃。最糟糕的不是伙食的质量,而是卫生状况。有一天天擦黑,推门去晚餐,手上黏黏糊糊摸了一手,回来后我们几个一合计,发现不是鼻涕就是浓痰的残迹,都恶心得要吐。 后来决定哥仨自己开伙,分工合作。还记得清晨起来到河塘担水,身子骨瘦小的我与水桶不成比例,在早春的冷风中瑟瑟发抖。不过,自己开伙还是受用多了,每天干活就满心盼望早早收工去享用自己的晚餐。最常做最美味的菜肴是咸肉炖黄豆。咸肉是父母捎来改善伙食的,每次割一小块肥肉,慢火烧化,那泛着油光的软黄豆实在太诱人了。黄豆和木炭都是队里照顾知青配给的,弄个小瓦罐盛上黄豆、肥肉和水,上工前置于炭火上,收工回来就四香飘溢。 这样的美味当然不能长久。于是自己种菜。我们图省事,挑最容易的菜,种了两大片黄瓜。黄瓜这玩意儿,一旦结起来,就不得了,瓜满为患。怎么摘怎么吃也赛不过它生长的速度。平时没事就摘了生吃,到了晚上再做黄瓜汤,或者炒黄瓜,直吃得想吐。这个后遗症不小。很久很久,我都把黄瓜当作最贱的菜,偶然生吃一点可以,从来不拿它当菜。可是斗转星移,不知流浪海外的何年何月,黄瓜忽然金贵起来。太太和女儿都爱吃。暖房子里面出来的英国黄瓜,每根两三块美元,一样成为我们家的必备。有时伙食中蔬菜量不够,怕孩子营养不平衡,就洗根黄瓜给她,她总是美滋滋地啃它,从不厌烦。 黄瓜确实不好做菜,要是赶上了鸡蛋,炒菜也好,做汤也好,都不错。单做就不成菜,不下饭。鸡蛋是非常珍贵的,我们不养鸡自然没有鸡蛋,也舍不得买。后来还是村子里有人从我们知青这里借钱急用,可又没有钱还,就从鸡屁股下抠出一些鸡蛋来偿还我们,我们才有了些口福。有一天秃头队长来巡视,看见我们的黄瓜地,就狠狠剋了我们一顿。说,你们这帮懒虫,谁让你们种黄瓜来着,一点正经菜也不种,你吃个屁。他所谓正经菜,是指辣椒茄子一类,那样的菜只要有点菜籽油,不用鸡蛋不用肉,就可以做得让人垂涎欲滴。可是拾叨起来不容易,除了浇水,还要施肥,最好是粪兑水浇了才好长。 黄瓜吃腻了,后来没的好吃,改吃炒山芋(北方叫红薯)。这一招说来还是村里那个放牛娃教给我的。这个放牛娃很机灵,自从我们知青来了,就总找机会来套瓷。是他告诉我,山芋也一样可以做菜,就跟炒土豆丝一样做法。山芋是口粮,我们不缺,于是我们尝试切丝红炒,添上油盐,做出来比黄瓜好吃下饭多了。不过,有一条与土豆丝不同,炒菜的火候一定要适可而止,否则烂成糊就不好吃了。 从放牛娃那里学会了骑牛。别看老牛笨乎乎的,走起路来却非常稳妥实在,一步一个脚印。起初我看田埂头的羊肠小道,老觉得那老牛一不小心就会折到沟渠或水田里,其实老牛从不出差错。放牛娃吆喝一声,那老牛就乖乖地倾前身,低下犄角,我在牛娃的帮助和鼓励下,蹬着牛角,翻身上了牛背,开始胆战心惊的骑牛前行。骑牛的最大感受是不舒服,那老牛的脊背咯咯吱吱的,感觉不到皮肉,满屁股都是骨头,根本不象我以前想像中的牧童骑牛之乐。 (待续) 【相关】 《朝华午拾:插队的日子(二)》 《朝华午拾: 插队的日子(三)》 《朝华午拾》总目录(置顶)
个人分类: 朝华午拾|6698 次阅读|3 个评论
为什么我们不喜欢排队?
wudaocheng 2010-2-10 17:50
我发现国人普遍不喜欢排队,表现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过马路闯红灯,买东西不排队,在公园或者观光景点进门的时候。给人感觉非常不好,尤其是上飞机的安检与上机,每个人座位是固定的,早和晚效果是一样的,国人仍是一涌而上,有时忍不住要批评两句,其实这仅仅是表面现象,在其它方面也不知不觉有这样的事情,比如单位分房子、评职称,或者是学科及实验室建设时经费的安排等,我们有句俗话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其实就是这种心理的真实写照。后来经历的一些事情让我对这样的现象有了一些理解,主要是我们一直是物资短缺的社会,如果不冲锋在前就什么都没有了,现在虽然告别了物资短缺,但是这种思想还遗留在大部分人心中。再有就是我们的领导从来说话就不算数,政策一直在变,排队是要吃亏的。我有一同事,有一年分房子时他排在到数第二,领导说下一次他一定排在前面,应该没有问题。第二次排队的结果是他还是排在到数第二,因为分房子的条件变了。他愤怒之下占了一间别人的房子,无论领导如何做工作就是不出来,结果是分到了一间房子。这就给我们启发,排队不如插队,所以为什么我们要排队呢?在学校工作评职称也是一样,如果早点评,论文、经费和教学的要求没有那么高,赶紧干,上了的就觉得这样的条件太低了(尽管他们自己也不一定达到),下一次条件要提高,所以评职称条件就水涨船高,可怜有的人年年评比年年不上,为什么?不会插队呀!有一青年教师和我讲,我刚刚达到去年评职称的标准,今年一下子要求高了许多,我去年还通过了学院的评审,今年我连资格审查都不能通过,明年我该怎么办?这就是排队的人,吃亏在所难免。我想起了浙江大学那个抄论文的副教授,他就是插队型的人。不管怎么样,先插队将副教授评上在说,不管用什么手段,这样我就有资源,就可以留在高校里工作了。其实,现实中插队占便宜的人很多,大部分没有被发现。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同一个班的同学,有的是出人头地,要什么样什么,而有的则一辈子默默无闻,而同学们感觉他们两人能力差不多。有这样的反差,我们为什么要喜欢排队呢? 问题是大家都不排队,插队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将来会怎么样?所以从根子上解决,必须达到插队的人倒霉,排队的人占便宜的境界,这对我们的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希望能够看到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519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