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理性思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理性思维也可直观展示:可视化呈现观点与方法
geneculture 2020-2-23 14:55
理性思维也可直观展示:观点与方法都能做到图形化。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西医论争与逻辑理性
热度 2 fqng1008 2020-1-17 18:39
《科学网博客》的博主建了个 “科学网老友微信群”,我作为中医人说出一个事实:“人与人之间,谈钱伤感情,谈中医更伤感情。”此火一点就着,马上有人接腔:“谈中医赚钱的事儿,尤其伤感情。”大家七嘴八舌,随即进入高潮,说“骗子”的,说“搅浑水”“忽悠”的不一而足。当然,也有说中医有效,可以治疗许多西医治不好的病。我说自己正在写一本书,打算坐5年冷板凳,在中西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把两者的问题说清楚。立马,就有人说我是“捣糨糊”,但最后还算幸运,争论在“尽量自洽,减少自掐”的声音中落下帷幕。 终于有了 “世界逻辑日” 刚刚过去的 1月14日,应该是第一个“世界逻辑日”,我昨晚才看到这个消息,觉得来的正是时候。 最先从 柳渝 ( Université de Picardie Jules Verne副教授)的博文“写在‘世界逻辑日’”获知,随后看到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杜国平研究员的文章“逻辑,让世界更理性——庆祝世界逻辑日”。情况原来是这样的: 2019年,来自数学、哲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经济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的众多学者和机构联合发出倡议,以2019年1月14日作为第一个世界逻辑日。这得到了世界各地广泛的响应,很多国家和地区举行了庆祝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9年11月在巴黎举行第40次大会,正式将每年的1月14日定为世界逻辑日。 为什么定在 1月14日?因为它在世界逻辑史上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1901年1月14日塔尔斯基诞生,1978年1月14日哥德尔去世,他们两位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逻辑学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黛丽 ·阿祖莱在致辞中强调,事实上,在二十一世纪,——相较于以往任何时代——逻辑对我们的社会和经济至关重要,更加为这个时代所需要。比如,计算机科学、信息与通信技术均根植于逻辑和算法推理。 逻辑教人准确 杜国平研究员指出,依据可靠性程度,人类知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逻辑、数学、自然科学、哲学、经验常识等等。这表明,逻辑学是理性程度最高的学问。事实也是这样,现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有两个重要前提,一个是逻辑学,一个是自然哲学与工匠精神相结合的科学实验(其中体现出数学化)。正如爱因斯坦指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古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实际上,中世纪大学的创立为逻辑学全面发展,以及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摇篮 ——今注)以及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的实验方法。 前面提到我正在努力撰写的著作,即《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我把医学的发展史区分为三个时代 ——原始医学(蒙昧时代)、古代医学(轴心时代)和现代医学(科学时代)。原始医学是本能医学与巫术医学结合的产物,即采用超自然的理论解释和指导医学技术的应用;古代医学是“医巫分家”的产物,由当时最先进的自然哲学与经验医学相结合而来,采用哲学和经验常识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和各种疗法的干预效应;现代医学是基础医学与应用医学(包括循证医学基础上的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的结合体。从古代医学到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最明显的知识构成差异就是:异军突起的基础医学取代了解释医学现象的自然哲学与经验常识(附图)。 300 万年前 5 万年前 3000 年前 -2200 年前 18 世纪以来 时 代 蒙昧时代 轴心时代 科学时代 思维特征 形象思维 + 早期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 技术手段 本能医学 经验医学 应用 医学 医学知识 巫医学 、 自然哲学 的医学 基础医学 附 图 人类医学史示意图 这个差异非同小可,最明显的效应就是基础医学与应用医学水乳交融,出现了日新月异的突飞猛进,促使人均寿命大幅度提高。为什么叫 “应用医学”?指的就是现代的诊疗技术已经与基础医学融为一体。 古代医学也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如中国古代医学、印度古代医学、古埃及医学、古希腊医学、古巴比伦医学等等,即使中国各民族的医学大同小异,但也是各有说法的。为什么这样?因为轴心时代,各民族都有各自的自然哲学和经验常识,医学创造的主体(各民族医家)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渗入到医学的知识构成之中。那时候的人们,还没有严谨的逻辑学知识,还不懂得主观思维必须遵从客观规律。或者说,那个时代还不具备获取经验事实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论和技术手段。 为什么现代医学要以维萨里的解剖学作为起点?因为只有这样,建立在人体结构基础上的生理、病理、药理,才有了 真正的 落脚点。自此以后,古代医学一般性的、虚无缥缈的、顾左右而言他的自然哲学逐渐被基础医学的客观、严谨、实事求是所取代,医学已成为没有国界的统一性知识体系。 这完全得益于 逻辑思维 :它严格规范了 概念、判断、推理等 的 思维 过程,并要求其 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 因为逻辑思维 是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 模棱两可 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 事实上,任何事件的真相是唯一的,人们的认识应该以无限接近于这个真相为原则。 逻辑教人理性 塔尔斯基认为,逻辑的广泛传播可以积极地加快人类关系的正常化过程。因为,一方面,由于使概念的意义在其自身范围内精确并一致起来,逻辑就使得凡是愿意很好地交流的人们都可能彼此很好地进行沟通;另一方面,由于思想工具的精确化,它使人们更有批判性 ——因而他们就不大容易为那些似是而非的推论引入歧途。逻辑有助于人们坚定信仰、辨明是非、增进对话、消弥分歧。一个缺乏逻辑的社会容易走向动荡、混乱、不公与争端。逻辑的社会中,人们才能消除各种暴力:语言的暴力、思想的暴力、行动的暴力……。 我们知道, 理性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拥有理性是人类得以从大自然万千物种中脱引而出的关键能力;是理性让我们生活在原始丛林的祖先们,懂得未雨绸缪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即便在食物丰盈的时候也要储备食物以备不时之需。而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人类 通过 良好的推理能力,在自然竞争中获得了巨大的优势,成为了今天的地球的主宰。 但是 说到理性,我们就自然想到感性,人类到底是理性的动物还是感性的动物,是理性多一点,还是感性多一点?我们一直认为人类是理性的动物,而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大部分决策,都是感性或者说情绪主导的。就像哲学家大卫 ·休谟说: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诺贝尔奖获得者,心理学家丹尼尔 ·卡尼曼在他《思考,快与慢》一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人类理性和感性的两套决策系统。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人类大脑有两套决策系统:系统1和系统2。简单来说,系统1是偏直觉的、情绪的、快速反应的决策系统,它的特点是简单快速、毫不费力,下意识完成。就像我们看到一张生气的脸,我们就会很快知道,这个人正在生气,并且可能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而系统 2正好相反,它是我们大脑基于理性推理、逻辑判断的一种决策方式,是缓慢的,而且费时费力。但可惜的是,我们大脑是天生懒惰的,生活中大部分决策都是依靠系统1,也就是直觉或者说由情绪主导做决策,而不是用系统2,继续理性推理和判断。 因此,平时养成采用逻辑推理、 理性思考 的习惯非常重要。 谈中医能否不伤感情? 为什么 “谈中医伤感情”?因为我们往往不是为了讨论学问,获得知识,而仅仅是捍卫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是站队思维和情绪化的发泄。常言说,“真理愈辩愈明”。但前提是理性辩论,站队思维则往往让人越争论越糊涂,意识形态撕裂越严重。 如何实现理性辩论?关键是制定一个以追求良知为目的行为规范,才能有所保障。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具有良好的规则并共同遵守。前年, 受老班长委托搞了个群,讨论中医热点问题。 为了有序进行,我专门写了个 “群公告”: 因缘巧合,我们走到了一起,无论是退休老中医、老科学家,还是中医少壮派和爱好者。 来到这里,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话题,有不同的困惑。来到这里,因为我们情系中医,我们与它结下不解之缘。 我们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差异是必然的。但是,本着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前贤、尊重事实的风度,本着 “尖锐于事,和气于人”的理念,本着讨论无禁区、科学无国界的宗旨,我们能够克服价值观不同、思维范式不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每个人收获知识、收获友谊、收获理性。 结合《罗伯特议事规则》和哈维尔对话守则,拟出以下群规则供各位参考: ( 1)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知,不是为立场而斗争,反对党同伐异。 ( 2)群里所有人都享有平等权利,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质疑他人动机、习惯和偏好。 ( 3)辩论应就事论事,以当前待决问题为限,并保持主题,不得“顾左右而言他”。 ( 4)辩论时用证据说话,不应意气用事,谨守“尖锐于事,和气于人”。 ( 5)尽量避免偏激、粗暴和以势压人,出现误解时理性分析,找出原因并发扬主动道歉的美德。 ( 6)北京时间23点后不讨论与中医有关的话题,居住海外的专家可自行安排。 未来的日子,让我们见证这一切! 两年来,我们的群里很少发生 “伤感情”的事情,可能与这个规则有一定关系。我觉得,中国文化始终存在着两种基因:一种为“大一统”服务,如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党同伐异”的故事层出不穷;另一种是“卓尔不群,朋而不党”的君子作风,即立世做人,不拉帮结派,以平等心待人,不谀上,不欺下,不畏强,不凌弱,保持独立人格。愿优秀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具有逻辑理性的中国人日益增多。 附独视角: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逻辑概念与推理? 无可否认,逻辑是个洋名,是希腊语 λγο发展到近代西方语言相应词汇英语logic,法语logique的音译。1902年严复将其译为“名学”,但这不合名家名学中“名”的本意。 可见至少当时学富五车贯通中西的中国大读书人,硬是从中华浩瀚典籍里找不到相应的国学词汇来表达翻译这个词,于是就只能照搬洋文音译,如同翻译雷达那东西一样。 当然,这决不是说中华文明中就不存在逻辑概念与推理。老子就是中国逻辑思辨的老祖宗。韩非子等法家的著作,就是相当严谨的演绎归纳非形式逻辑自然语言论证,尤其是圆熟的归谬法来驳斥谬论并进行立论,堪与柏拉图比肩。中国人的这种逻辑思辨,也没有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学而完全毁弃。 《论语》当然不是孔子写的,是孔子的弟子们在孔子死后,凭著记忆,转述的孔子的言论,因此,这些弟子们大多只记住了一些的结论,而没有详细阐述孔子的诸多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因此,不能说,因为《论语》中没有记载孔子的推理过程,然后就论断说孔子本人的哲学,没有逻辑思辨性,这当然不成立。 ” 中华文明中确实存在逻辑思维,只是没有出现逻辑学这样的语汇,后来经过引进学习研究,当然中国现在有了称为逻辑学的专门学问。这跟 “激光”的引进翻译类似:标准的汉字和文化概念,翻译引进西洋的新东西,国人能够理解接受并研究开发。 中华文明有逻辑思维,却没有严密完整的逻辑学 个人愚见,从老庄到韩非子等大家,一个通病就是 “凡”,“必”,“非也”之类全称肯定或否定,以及三五举例归纳定论无容质疑,鲜有或然与概率以及模糊不确定判断,很象勃兰特式的“全部或全不”。比如韩非子说,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这句话就可谓经典的条件因果逻辑推论句式。而对这句“经典”结论的质疑,按照严密逻辑思维,应该也必须去推敲“熟”与“事理”“成功”等概念的准确定义,再看那个“必”字来研究充分必要条件是否如此简单,进而推导出这个全称必然判断有草率归纳武断之嫌。那个“则得事理”应该是“将可得事理”,“则必成功”也应该是“大可望成功”。 中国人的逻辑思维,主要还是在概念定义以及 “公理”的认定上出了问题。逻辑,尤其是非形式逻辑自然语言论证,就是推理与理则,就是讲道理,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而人认识到的规律应该是客观的可以验证检错的。如果一个“道”和一个“理”,出自一个圣人和帝王之口,就不要也不允许任何推理过程, 就成了公理天经地义,那思维与逻辑就不见了。 如果一个圣人的一大篇东西和某个帝王一辈子的话编成全集,都是圣经圣旨,丝毫不管相容性、可靠性与完备性这样的逻辑系统要素,那就是把一切都排除在逻辑与理性思维之外,裹到了伦理与神学的逻辑管不著的罩子里。子曰诗云说,就成了一切立论与思想的起点和终点,最后到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负负得正呢?老师眼珠一瞪:那个谁,反正就是一位数学家说的!学生们诚惶诚恐记住了这个教导,可是智商高于二百五的高考状元们无法也没心思去推敲论证 E=mc。去掉逻辑推理和理性思维之后,一个人和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就是神学教义和口号。随着无定随意的概念与价值观的灌输,然后就是荒谬为正统。 逻辑正确并不代表立论一定正确,逻辑为什么不能作为真理? 逻辑本身并不是真理,逻辑正确并不代表立论一定正确,就象许多论文的语法正确,甚至修辞也很华丽一样,并不一定表达了真理。但是,荒谬的逻辑,一定不能表现正确的思维,也无法表述真理。所以逻辑至少是检测谬论的一种理性工具。 当然,有些范畴也并不在逻辑的管辖之内。康德就说过,属于非纯粹理性的东西,不能用逻辑去检验,例如伦理学和美学。其实现在看来,连讨论伦理学美学,也要用逻辑思维,如同论文要讲究语法一样。比如说,大眼睛是美丽的。人的眼睛比牛大,人就像牛一样美丽。这其实就是扭曲逻辑表述谬论而已。因此,只有神学,不能用逻辑去辩驳,因为神是不允许考证解析的,只能是信与不信。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其中因素之一就是靠文字立功。但是,由于象形文字的难于学习掌握,文字代表的文化就跟民间文化日益脱节、可以参考《水浒传》等古典白话文小说中的方言。加上古人符号崇拜的特殊文化,文字成了崇拜的对象,文章成了坚决要使得百姓,甚至皇帝的耳朵都听不懂的莫名其妙的东西,加上从未想到要标点断句, “文言文”要深入浅出明了探讨阐述逻辑,迄今为止不知道当今那个国学大师能行。 中国古代的逻辑思辨,始终停留于 “运算型”的阶段,概括,归纳,思辨,推理,从来就不是中国先秦以后的文人们关心的东西。以至于明代出现了一个格物致知的王阳明,凭空想象“格”竹子。而缺乏推理型的思考,正是中国科学在方法,层次和格局上远远落后于西方科学的一大原因。”中国历史上对纯粹思辩和推理的兴趣缺乏,可能和中国文化的功利性、实用性有关——而缺乏推理型的思考,正是中国科学在方法、层次和格局上到了近代远远落后于西方科学的原因之一。 确实,人这个 “理性动物”或“逻辑动物”,并不总是逻辑的或理性的,“逻辑”这个术语也常常被误读或误解,比如,当人们指责对方“谬误”或“不合逻辑”时,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分辩出究竟是逻辑错误还是事实或关系错误。当然深究下去,逻辑学本身也一直深陷在形式与内容的纠结之中无法脱身。 对于中国人来说, “逻辑学”是近代以来从西方引入的学科,正如人们一直论争的有没有“中国哲学”的问题一样,有没有中国的“逻辑学”也是一大困惑,虽然不能说没有“逻辑学”就没有理性,但历史无比丰富的中国文化中,“逻辑”是什么?仍然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也正如中国人努力地去建设汉语语法学一样,很多学者努力地想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方法抽象、形式化为一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逻辑学,但似乎无门可入。 实质上,确实无法把具有 “内在性”本质的中国文化特质形式化,“内在性”与“形式化”是本质完全不同的文化或语言的特质,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于,具有内在性特质的中国文化是如何具有和实现中国理性和中国理性精神的? 当然, “内在性”仍然是文化体现的,但不会直接表现自己,“大象无形”才是中国文化本质的非形式化的特殊表现,也是中国逻辑和中国理性的特殊表现,只有在这种相对的同层次上,我们才能真正看到“中国传统逻辑”与西方形式逻辑一样的深奥和辉煌。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992 次阅读|9 个评论
逻辑教育的缺憾
热度 2 fqng1008 2018-12-24 16:29
刚才,有朋友发来微信:明年全世界所有的人同岁! 明年的日子很特别,大概每1000年才會有一次机率:明年你的周岁年龄+你的出生年,毎个人都是=2019年。 特别奇怪,连中外专家都无法解释!亲,你计算一下,看看是不是2019。 真是千年等一回呀!真准,让大伙都算一下吧! 我回复他:××,您去年是2018,前年是2017,以此类推,无有不准。 他恍然大悟,原来不过是被忽悠了一场。 这样的忽悠能够在微信群流传,说明一个什么问题?难道是我们缺乏理性,或者说缺乏逻辑思维的习惯?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我们一直没有逻辑学的课程,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试想,如果一个民族缺乏理性精神,是不是容易陷入盲动? 人人都懂点逻辑学,忽悠就没有市场。
个人分类: 探讨幸福|3331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脑的终极秘密——从狮子也有意识谈起
热度 11 Wildbull 2018-2-20 08:36
意识是什么 ——心灵的知觉?量子意识? 人类的专利?深不可测的高贵之物?...... 引言:狮子也有高级意识! 理性思维是意识的高级成分,但它并非人类的专利。在自然界的生存斗争中,人类不仅仅需要通过感觉器官去获取外部世界的印象,还需要对外部世界的事物进行归类、判断与推理,决定自己对刺激的行为响应。像概念、判断和推理这样的高级心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呢,还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很多动物类群?下面分析一下非洲大草原的狮群在捕猎斑马时是如何进行理性思维的吧。 1 )狮子肯定认得谁是猎物(斑马),谁是朋友(同伴),以及周围的树木和灌草( 图 1 ),它们在脑子中能区别不同的事物,我们称之为概念,虽然有些关系不甚密切的事物狮子在瞬间可能不必区分得那么清楚,如差别细微的二种灌草(其实,没有受过训练的人也很难区分开来)。斑马、树木、灌草等就是狮子脑中的 I 级记忆模块; 图 1 狮子在琢磨如何成功地围猎斑马 2 )狮子通过长期对斑马的行为观察,能区分不同状态的斑马——掉队的、年幼的或受伤的以及它们的奔跑速度,这也是狮子保存的关于斑马的更复杂一点的记忆模块( II 级形态或行为模块),狮子通过对这些经验模块的时空分析,推断出这些猎物对象容易得手(我们称之为判断)。狮子也知道追赶到后,应该攻击哪个部位(如颈部, 图 2 ),这也是观察同伴或自身经历所形成的 II 级记忆模块。 图 2 狮子咬住斑马脖子 3 )狮子会根据狮群所处的位置、地形地貌、斑马的可能逃跑路线及逃跑速度、以及自身的奔跑速度(这些都是经验模块以及它们组合成的情景),狮子之间通过某种信息指令进行分工合作,各自埋伏在不同的位置,在合适的时机发起攻击,有的狮子进行追赶,有的埋伏在恰当的位置,有的撕咬 …… 狮子的群体攻击行为在情景的变化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动态调整……这里面应该蕴藏了复杂的推理。当然,狮子的捕猎行为也不可能每次都能成功,有时斑马能成功逃脱,有时反而攻击狮子甚至能将狮子置于死地( 图 3 ),但也不可能都是失败。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经历者(狮子和斑马)都可能形成新的经验模块,或丰富或修正原有的记忆模块。对狮群来说,反复的群体捕猎行为,会不断丰富它们的战略战术,形成更有效的协同捕食模式( III 级记忆模块)。当然,针对不同的猎物,会形成相应的记忆模块,建立不同的捕猎模式。 图 3 用后腿猛踢狮子的斑马(来源:百度百科) ——————————————— ———— ————————————————— 古希腊的名医西波克拉底( Hippocrates )认为,大脑既充当了意识的翻译来指挥肢体的行动,又是身体到意识的信使。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即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法国医师兼哲学家拉 ∙ 梅特里( La Mettrie )认为,“大脑像肝脏分泌胆汁那样分泌思想”。 我们每个人都在真切地体验周围的客观世界,产生感觉、图像、欲望、梦境、思想、精神、信念 …… 这就是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内省来确认这种过程的真实存在,但因为我们的体验形成的是我们各自(意识主体)的内在感受,而我们无法准确知晓他人的感受如何,也难以猜测此刻别人正在想什么,因此每个人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私密性、封闭性和不可预测性。 意识的一个神秘特性就是所谓主观体验( qualia )问题,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对各种颜色的感觉、对冷暖的感觉、对疼痛的感觉以及我们的心情——喜怒哀愁等。人类应该具有相似的主观体验,但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知晓蝙蝠的主观体验,因为我们与蝙蝠的身体结构相差太大。 但意识又不仅仅是主观的,因为它有客观的存在基础——大脑中的神经活动,因此,可以说意识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主观映射,即意识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意识亦是创造性思维的载体。 Dennett ( 1969 )指出,“心灵的核心特征就是意识,这是一种看上去比任何其它的东西更为‘精神性’和非物质性的‘现象’”。 Armstrong ( 1981 )认为,“没有内省意识,我们就不可能察觉到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的自我也就不会对他自己成其为自我,我们因而可以理解为什么内省意识会成为任何精神存在的一个条件,或甚至于任何存在的条件”。 但是,切莫认为只有意识才是我们生存的基石,因为事实上我们的很多大脑功能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譬如我们体内的很多生理功能——呼吸、消化乃至睡梦——都是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自动进行的。 Crick ( 1994 )指出,“并非脑的全部操纵都是有意识的。许多心理学家相信,存在某些下意识或潜意识的过程”。 一、何谓意识? 对我们来说,意识神秘,但不陌生,因为我们经常提起它,并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它( 图 4 )。英文的 Conscious 一词的使用可追溯至 16 世纪,但它起源于拉丁词语“ conscius ”——“ con- ”表示在一起,“ scio ”表示知道。 1. 意识的定义 早在 17 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就将意识定义为“一个人对进入自己心灵的东西的知觉”( the perception of what passes in a man'sown mind )( Locke 1689 )。 意识( consciousness )一直是一个模糊而有争议的概念( Farthing 1992 )。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识指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而生物学意义上的意识指人的大脑、小脑、丘脑、下丘脑、基底核等,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信息,经脑神经元逐级传递分析为样本,由丘脑合成为丘觉,并发放至大脑联络区,令大脑产生觉知,即意识。 维基百科这样定义:意识是一种察觉的状态或质量,或者是对外部目标或自身内部过程的察觉,它也被定义为直觉、察觉、主观性、或经历、感觉与觉醒的能力,并具有自我感和大脑控制系统( Consciousness is the state or quality ofawareness, or, of being aware of an external object or something within oneself.It has been defined as: sentience, awareness, subjectivity, the ability toexperience or to feel, wakefulness, having a sense of selfhood, and theexecutive control system of the mind )。 图 4 十七世纪对意识的描述(来源: Wikipedia ) 《哲学百科全书》(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这样定义道:“哲学家在四种意义上使用意识一词——一般知识、意向性、反思(以及它专门产生的知识)和现象经验 …… 在一个人头脑中的‘内省意识’正是人反思(或准备这样做)的事情。自我反省常常被认为是为了传递一个人的精神生活的主要知识。而经验或其它心理只是好像一个人像是拥有它时的某个事情的‘现象意识’。最清楚的例子如:像味觉和视觉这样的感性经验,像痛、痒这样的体觉经验,像一个人自己行为或感知的想象经验,像思考‘文字’或‘图像’经验的思想流。虽然存在争议,内省和现象似乎是相互独立的,或可分离的”( Craig 1998 )。 《第三版韦氏大词典》(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Dictionary )对意识这样定义道:“ 1 ) a. 对内在心理或精神事实的察觉或知觉:在一个人的内在自我中的事物的直观感知的知识, b. 一个外部对象、状态或事实的内在意识, c. 相关的察觉:兴趣、关注——经常作为一个定语名词来用。 2 ):以感觉、情绪、意愿或思想为特征的状态或行为,在最宽泛意义上的精神,自然界中与物理的东西明显区分开来的事物。 3 ):一个人或一群人在某个或某段时间中的感觉、感知、观念、态度和情绪等心理过程的总合”。 James ( 1904 )说,“意识是以认识为功能的过程”。 Griffin ( 1976 )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每个普通人都能在脑海里想象在时空上都很遥远的物体和事件,有关的感觉会立即涌上心头,这就是我所指的内心体验。 …… 动物脑中出现的内心图像( mental images ),并被用来调控其行为,事实上给出了意识的实用运作定义”。 Quine ( 1987 )说,“我们知道意识是怎么回事,但不知道如何科学地描述它。能够肯定的是,意识是身体的一种状态,是神经的一种状态”。 Edelman ( 2006 )指出,“意识通常漂浮在我们对自然的实在论描述之上。它们是‘习得之性’”。 Searle ( 2006 )通俗地将意识解释为“从无梦的睡眠醒来之后,除非再次入睡或进入无意识状态,否则在白天持续进行的,知觉、感觉或觉察的状态”。 意识也被区分为取用( access )意识和现象( phenomenal )意识两类,前者泛指与记忆或信息处理有关的意识,而后者则指与现象经验有关的意识( Block2008 )。 有人将认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类,但也有人只分为感性和知性(或理性)两类。我倾向于将意识定义为感觉和知觉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而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是个体将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通过组织与解释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知觉包含记忆、分析、综合、推理等理性思维过程。简单地说,意识 = 感觉 + 知觉,或意识 = 感性认识 + 理性认识。 也有心理学家这样来描述意识的:“我们人类意识到并可以告诉他人的事实——关于我们的思想、知觉、记忆和感受”( Carlson 2007 )。 SchneiderandVelmans ( 2008 )认为,“我们在任一时刻察觉的事情构成了我们意识的一部分,同时这样的意识经验也转变成我们生活中最熟悉和最神秘的特性”。 关于意识, Edelman ( 2006 )这样说,“当你进入无梦的深度睡眠,或深度麻醉和昏迷时,你就会失去它。当你从这些状态中恢复过来时又会重新得到它。在清醒意识状态下,你体验到一个整体的场景,包含各种感官反应——视觉、听觉、味觉,等等——以及想象、记忆、语调、情感、意愿、自主感、方位感,等等。处于意识状态是一种整体体验,你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只意识到一件事情而完全排除其他事物。但是你能将注意力稍微集中到仍然为整体的场景的不同方面。在很短的时间里,场景就会在某方面产生变化,虽然仍然是完整的,却变得不同了,产生出一个新的场景。不同的场景体验的数量显然是无穷无尽的。转换似乎是连续的,而且它们的具体细节是独有的,是第一人称的主观体验”。 但是,意识的物质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我们的意识会因大脑的结构或化学变化(如脑损伤、药物)而改变,因此,意识必定是在一个像脑这样的物理结构中的生物化学过程,或者说,意识是以大脑皮层树突网络为物理基础的神经冲动过程。 而意识又不是完全的客观性,它具有不容忽视的主观性,但它不至主观到一个独立的存在,即它决不可能逃离客观实在而运行。其一,它依赖于经验及留存的相关记忆,其二,它需要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能力,其三,它需要相应的生理与行为机制,譬如本能与习性。意识是一种由诸多正负反馈组成的反应体系,既包含对刺激的简单反射,也包含系列的因果关系与复杂的逻辑推理,它是一种存在于脑中的层次化的结构模式,并具有以自我生存为目的的适应性功能。意识在低级的物质层次上可能就是一堆原子的组合模式,但在高级层次上则映射了大脑及其神经系统对外部或内部信息的一种整体性响应策略。 意识具有时间组织结构( Ingvar 1985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过去—现在—将来组成的时间范式里。当人们有意识地察觉到现在这个时刻的时候,这种经验不仅包含了对过去事件的记忆,也包含着对未来事件的期待,这种期待是一个包含了先前对未来期待的记忆的众多精神过程的复合体;我们在脑海里不断地复习预演各种规划好的行为,在想象中审查这些行为可能导致的种种后果。临床证据显示,双侧前额叶皮层的损伤会导致“失去未来”综合症,表现为漠不关心、缺乏志向和失去先见之明。 与达尔文共同发现自然选择理论的华莱士认为,人拥有精神属性,包括善和恶,这些精神属性不是进化的结果,而是有其超自然的根源,即人类的精神只能以宇宙上苍的直接介入来解释。宗教信仰者则秉持另外的意识观,如一些人认为“道”是一种意识,“神”是一种意识,等等。 2. 意识的特许存取 一种传统的流行观点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对自我思想的特许存取( Privileged access ),笛卡尔是倡导这种观点的典范(以“我思故我在”的名言为代表),虽然 Privileged access 是其理论的一个落伍的标签。关于我们自己内心状态的特许存取有四个特点: ① 不可错性( infallibility ), ②全知性(omniscience),③不可怀疑性(indubitability),和④不可修改性(incorrigibility),前两个特点针对自己,后两个针对他人。 但行为主义者,如英国哲学家赖尔( Gilbert Ryle, 1900-1976 ),就坚决反对这种观点,认为不存在所谓的特许存取,我们每个人思想的方式都是一样的,只有通过语言和肢体行为我们才可以知道他人的思想,而对我们自己的思想亦是如此。 3. 意识的其它用法 意识有很多使用方式。当睡眠时,你就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你想象出的情景便称之为梦,当你醒来时,你的意识就重新恢复了。因此,每天人的生活都要经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自然切换。当一个人要动手术时,会被麻醉而在一段时间(如几个小时)失去所有意识。当一个人由于脑损伤变成植物人时,就会长时间甚至永远失去了意识。 当然,失去意识并不表明动物感觉功能的完全丧失,譬如, Hubel 和 Wiesel 曾在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发现,麻醉后的猫大脑视皮层上的神经细胞,对入射到眼内的光照模式呈现一系列有趣的反应特性,尽管脑电波显示,此时猫处于睡眠而非清醒状态( Crick 1994 )。 意识也有更宏观的用法。譬如,意识形态( Ideology )就是指人类群体的思想行为,是一种社会观念的集合,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形式。 二、关于意识的争论与迷茫 意识是神经科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共同领域(其实三者已经是交叉的—— Neuropsychology 、 Neurophilosophy 、 Psychophilosophy ),因为它是一种神经反应,一种心理活动,又是物质世界中独一无二的精神现象,因此,从各种不同的侧面被解读着,但却难以达成共识。由于早期的心理学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因此,意识也是早期哲学家讨论的话题。随着心理学从哲学独立开来,意识也成为心理学关注的问题。 20 世纪中叶之后,意识问题也成为神经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1. 神经科学的无助 我们的意识就是通过大脑中数百亿的神经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论上来说,我们可以从神经科学来解析意识,主要是大脑如何感觉、记忆和思考,这需要我们去探索大脑的结构和运行方式,需要解析信息是如何在神经细胞中传递与整合的,亦需要解释为什么像脑这样的物理 与 生理结构会产生意识。但事实上,迄今为止人们对大脑如何进行感觉加工都知之甚少,而对在此基础上复杂得多的理性思维(高级意识)就更不用说了。 神经科学家认为应该存在一个能够产生某种特定意识知觉的最小脑区或神经元集合,即所谓的意识相关神经区( 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 NCC )( 图 5 )。 图 5 意识相关神经区( 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 NCC )是神经事件的最小单元(引自 Koch 2004 ) 2. 哲学家的迷茫 美国哲学家 John Rogers Searle 说,“我有意识,是由于我觉得我是有意识的。我们可以发现有关我们自己的和我们行为的各种各样的令人惊奇的事情;但我们却无法发现我们不具有心灵,无法发觉心灵不具备有意识的、主观的、意向性的精神状态;我们也无法发觉我们没有试图采取自愿的、自由的、有意图的行动”( Searle 1984 )。 哲学对意识的解释亦存在巨大的争议,可归结为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唯心主义( idealism )、二元论( dualism )和唯物主义( materialism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由意识组成,物质只是意识的一种表征;二元论认为物质和意识独立存在;而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由物质组成,而意识是物理实体——大脑活动的产物,可还原为物理现象。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唯一内在性质,物质因意识才成为独立的实在,而物质的一些基本属性(如质量、电荷等)被视为只是一种外在的关系型性质( Eddington1928 )。同一论( identity theory )是一种代表性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意识和大脑活动是同一事物,即意识就是大脑的活动,有人认为,某一类型的意识对应于某一种类型的大脑活动,称之为类型同一论( type identity theory ),而另一些人认为,同一类型的意识可能对应于多种类型的大脑活动,但具体的某种意识与某种大脑活动是一一对应的,称之为个例同一论( token identity theory )。 二元论又区分为实体二元论( substance dualism )和属性二元论( property dualism )。实体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它们相互独立,但实体二元论无法解释物质与心灵是如何能够互相影响的。属性二元论认为,世界只由一种实体——物质所组成,但物质同时拥有两种不同的属性——物理属性(如质量)和精神属性(如感觉疼痛)。类似地,属性二元论亦无法解释物理属性和非物理属性是如何互相影响的。 笛卡尔主义者( Cartesian )的二元论主张存在思维性的( thinking )实体和具有扩延性的( extended )实体,莱布尼兹将世界区分成现实的和可能的,康德认为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现象,即经验或可经验的事物,而物自体或本体是不可知的。 按二元论的观点,意识是非物理性实体,就不是以物理世界为研究对象的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因此,不可能被科学所解释。我的问题是,如果意识不能被科学所解释,那由依赖主观意识的大脑所创造出来的科学又如何能够是真实的呢? Ryle ( 1949 )认为,关于意识的传统观点是基于笛卡尔的二元论,而二元论并不能合理区分精神和物质,或精神与世界。他认为,我们说的不是精神、肉体和世界,而是说的个体或个人对世界的作用,因此,通过说“意识”,我们最终将误导自己去认为有某种像意识一样的东西,它游离于行为的和语言的理解之外。 Sutherland ( 1989 )认为,“意识就是拥有感知、思想和情感,即察觉。这个词是难以定义的,除非用无法把握其真正意思的含糊之词。很多人掉进了将意识等同于自我意识的陷阱,即意识只需要察觉外部世界。意识是一个迷人但难以捉摸的现象:弄清楚它是什么、它在做什么或它为何进化而来是不可能的。迄今关于它的描述是没有什么值得一读的”。 副现象论( Epiphenomenalism )者认为,意识是物理现象伴生之物,但对物理世界不产生任何影响,即意识对人这个机器的运作不产生任何影响,纯粹只是一种多余的副产品。 还有一种极端的看法就是怀疑甚至否定意识存在的真实性,认为意识不过是一种错觉( Dretske 2003 )。取消主义( eliminativism )者认为,信念、欲望的存在只是因为人们需要用它们来解释人的行为,但这种解释体系必然会被证明是错的,因为不可能找到相干的神经基础,所以意识这个概念可以被取消( Lycanand Pappas 1972 )。 3. 物理学家的狂想——量子意识 英国数学物理学家彭罗斯( Roger Penrose )在他 1989 年出版的《皇帝的新脑》一书中提出,已知的物理学定律不足以解释意识现象,未来正确的量子引力新物理学应当在经典与量子力学之间架起一座桥,大脑可能利用了量子测量时波函数塌缩的特性,而目前单纯由算法驱动的电脑不足以实现强人工智能。 2013 年 12 月 1 日,化学家朱清时院士在上海恒南书院进行的题为“量子意识——现代科学与佛学的汇合处”中指出,“意识在不测量的时候是空空灵灵的、清清楚楚的、没有产生任何妄想杂念、是对境无心的,看花不是花。但是一旦你产生念头了,对它进行测量了,于是花就固定为一种形态而跳出来了,你就认出它是花了。这就是人的意识。这就是意识和量子力学测量的类似之处”,因此他认为,“意识是量子物理现象”。 2016 年 1 月 17 日,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院士在“未来论坛”年会上发表的题为《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中指出,我们有三个层面的物质:“不管你怎么做研究,都无法解释人的意识,这超越了我们能说出和能感知的层面。我认为要解释意识,一定得超出前两个层次(指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到量子力学层面去考察。我自己认为是这样的”。 我不懂量子,因此,不敢妄议物理学家或结构生物学家对意识的高见,但我认为,意识绝不会微观到这个物质层面,即意识绝不可能主要是一种量子行为,虽然量子可能会影响到一些分子层面的特性。不过我倒部分同意有物理学背景的英国生物学家、 1962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克里克( Francis Crick )的说法:“‘你’,你的喜悦、悲伤、记忆和抱负,你的本体感觉和自由意志,实际上都只不过是一大群神经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集体行为”( Crick1994 )。 4. 心理学派之间的争论 ① 结构主义 19 世纪末,以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Wilhelm Wundt,1832—1920 )及其学生铁钦纳( 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 1867 — 1927 )为代表的构造主义( structuralism )心理学派认为,意识经验是各种简单元素的群集,即意识的内容可被分解为基本要素,如同一切物质可分解成各种元素一样(譬如, H 2 O 可以分解成 H 和 O ),心理学也可以运用实验方法分解出基本心理元素,再探寻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Schacter et al. 2009 )。 Wilhelm Wundt(1832—1920) 美国心理学家 William James ( 1842—1910 )指出,还原论者会认为,“如果我们完全知道莎士比亚的神经系统,以及他周围的所有环境条件,我们就应该能够知道为什么在他生命的某个时候,他的手在一些纸上勾勒出那些蟹状的小的黑色痕迹,我们为简略起见称之为哈姆雷特手稿。我们应该理解每一次涂改和更正的理由,我们应该理解所有这一切,而一点也不承认莎士比亚头脑中思想的存在。这些字和句子只是被看作是纯粹的简单的外部事实,而不是它们本身之外的任何事物的迹象”,然而,这是关于莎士比亚艺术创作的所有事实吗?不是! William James 认为,“所有这些都不能阻止我们对莎士比亚的精神历史给出一个同样完备的说明,在这个说明中,每一线思想和情感都应该有它们的位置。精神的历史将伴随着肉体的历史”(高山 2010 )。 William James (1842 — 1910) ②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 behaviorism )起源于 19 世纪末,为了克服精神分析学和其它传统心理学难以进行实验研究的缺点。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Edward Thorndike )提出了效果律( law of effect ),认为行为倾向随奖励而增加,随惩罚而减少( Gray 2007 )。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 Ivan Pavlov, 1849—1936 )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 classicalconditioning )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1904—1990 )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operant conditioning )理论:在斯金纳箱内装一个操纵杆,一个食物盘,将操纵杆与提供食丸的装置相连,饥饿的白鼠在箱内活动中偶尔踏上操作杆,就有一粒食丸掉落在食物盘内,白鼠便吃到了食丸,白鼠经过几次尝试,就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填饱肚子( 图 6 ),于是斯金纳认为,有机体的反应与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影响之后反应发生的概率。因此,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主张心理学研究应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是内省法。 图 6 斯金纳与他的实验箱(修改自“ Silly rabbit”/Wikimedia Commons ) 问题是行为是意识或心理活动的结果,但它并不能完全反应一个人内部的感觉、表象和情感,亦无法完全刻画一个人的意识体验或情绪内省,通过行为观察并不能解决所有心理问题。 ③ 机能主义 19 世纪末,詹姆士提出了机能主义( functionalism )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James 1890 )。他认为,应该从进化的视角考察我们的思想和感觉,思考是脑的功能,嗅觉是鼻子的功能,这些技能之所以会发展起来是因为其本身的适应性——它们对祖先的生存做出了重大贡献。意识服务于一种目的,即使人们能够回顾过去,调整当前环境并计划未来。 机能主义认为,精神状态(信仰、欲望、疼痛等)只取决于它们的机能,即这些精神状态与其它精神状态、感觉输入和行为输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机能主义是介于物理实现( physical implementation )与行为输出之间的一个理论( Marr 1982 )。 机能主义学派批评构造心理学只是静态地研究意识的结构,而忽略了意识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他们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基本元素的做法,强调心理现象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性,将心理视为一种生物适应的工具,主张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机能主义可进一步区分为机器机能主义( machine functionalism )、结构机能主义(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精神机能主义( Psycho functionalism )、分析机能主义( Analytic functionalism )和机械机能主义( Mechanistic functionalism )等不同类型。 ④ 格式塔心理学 20 世纪初,在德国兴起了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其代表人物有 Kurt Koffka ( 1886 –1941 )、 Max Wertheimer ( 1880 –1943 )和 Wolfgang Köhler ( 1887–1967 )。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在心理现象上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的性质不存在于它的部分之中,而存在于整体之中;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这个心理物理场含有自我和环境的两极性,它们都有自己的结构( Bruce et al. 2003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 Kurt Koffka (1886-1941) Crick ( 1994 )对格式塔这样解读:“你的大脑必须根据你以往的经验和你的基因中所体现的远古祖先的经验,通过发现各个部分的最优组合,主动地构造这些‘整体’”。 ⑤ 现代心理学 Crick ( 1994 )指出,关于意识,“大多数现代心理学家都回避提及这一问题,尽管他们的许多研究都涉及意识。而多数现代神经科学家则完全忽视这一问题”。在行为主义盛行的 20 世纪 70 年代,意识研究甚至被认为是科学上的禁忌。 Horgan ( 1996 )甚至悲观地预言,人类永远不可能完全了解意识与心灵。 5. 物质与意识之间的鸿沟 其实,我们难以回答这样的问题,譬如,有意识和没有意识到底区别何在?什么使一些存在物(如人的大脑)有意识而另一些则没有? Nagel ( 1986 )感叹道,我竟然是世界的一部份,这是令人难以理解的事实。没有中心(没有心灵)的宇宙,在其浩瀚的时空之中,不可思议地产生了人,也产生了我,借着产生 Nagel 这个人而产生了我。亘古以来,并没有一个东西是我,但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某一个物理组织形成了,突然地我就存在了,而且存在直到这个物理组织死亡为止。在宇宙的客观流动里,这个存在物,对我而言是主观的事件,似乎未曾产生一丝涟漪。作为一个种属(人类)的一个个体,如何可能产生这样令人惊异的后果呢? John Tyndall 曾说,“从脑的物理到相应的意识事实的过渡是不可想象的。承认一个确定的思想与一个确定的分子作用在大脑中同时发生,我们却不具有这样一种智力器官,也明显不具有这种器官的任何初级形式,它可以使我们通过理性过程从一个过渡到另一个”(高山 2010 )。 美国量子物理学家马基瑙( Henry Margenau, 1901-1997 )认为心脑交互作用与量子力学的概率场类似,没有质量,也没有能量,但却能在微位( microsite )上有效地发挥作用。他说,“像大脑、神经元和感觉器官这样非常复杂的物质系统,其组成成分小到足以受到量子概率定律的支配,即这些物质器官具有多种可能的变化状态,而每种状态则以一定的概率出现;如果某种变化发生时需要能量,或需要比其他变化或多或少的能量,错综复杂的生物体会自动地提供。但不会要求心智来提供这种能量 …… 可以认为心智是一种场,是物理意义上可以接受的场。但其作为一种非物质的场,可能和概率场类似”( Margenau 1984 )。 由大量原子组成的人脑为什么会具有意识,具有快乐和悲伤呢?无论如何,现代科学对一堆原子行为的预测中绝没有快乐,它甚至根本不知道快乐是什么。然而,我的快乐是如此的真实,在某种意义上,它比现代科学所研究的客观世界更加真实。这便是最难的科学谜题——意识问题。人们可以进一步追问,如果单个原子没有快乐,一堆原子又如何能有快乐呢?如果单个原子也有快乐,为什么人们从未发现呢(高山 2010 )?依笔者之见,在自然界中物质从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的过程中涌现出新的特质不足为奇,这种疑问既滑稽又可笑。此外,对意识的探寻不可能一步直达原子,但如果对从生命的起源到复杂动物的诞生之演化历程进行追踪与还原,还是有可能接近意识起源之谜底的。 Chalmers ( 1996 )提出了一种离奇的设想。他说,对意识的解释依然是一个艰难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假设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一个基本属性,就无法解释脑是如何产生了意识功能的。他主张,世界的根本存在不是心也不是物,而是信息,而信息具有两种性质——物质和意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变了形的二元论,只是将信息与物质世界等同起来。其实,离开了生命,信息将不复存在(谢平 2016 )。 三、自我、本我和超我 人们试图对人的个性(人格)进行区分,因此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即人格由本我( Id )、自我( Ego )和超我( Superego )三个部分所构成( Freud 1933 )。在心理学家看来,意识与人格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的意识宛如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冰山主体则是无意识,称之为“冰山理论”。他提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冰山理论”中的水面)和无意识( 图 7 ) 。 本我是从德国哲学家尼采借来的术语,意指无意识的本能、冲动与欲望,它脱离逻辑与现实的约束,是与生俱来的生物学本性。本我遵循所谓的“快乐原则”,即追求快乐而逃离痛苦。 自我指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之中的人之理性部分,它遵循所谓“现实原则”,即为了适应现实的生存环境,个体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良心与理想的化身,它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所谓“理想原则”。 也可以这样来解读,即本我是一种野性的驱动力,自我是一种现实化的控制力,而超我是一种理想化的指引力。 虽然这个人格构成图表只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分析,是一种主观的猜测,但它却启发了后来的研究者去寻找大脑中主管人格的三个心理结构之具体区域,即去构建一个心理的神经解剖图谱(坎德尔 2007 )。 Popper ( 1977 )认为,自我并不是一个“纯粹抽象的本我”,后者只不过是指一个主体 …… 自我在任何时刻包含着愿望、规划、期盼、行动决定以及对自己作为做出各种行为的自我(行动的中心)的栩栩如生的意识 …… 所有这些又都和该自我所在的脑里正在发生的无数“活动”在密切互动。 图 7 Freud 的冰山理论及人格结构理论示意图(来源: Wikipedia ) Searle ( 1984 )说,“如果我们想要获得彻底的自由,看来我们就必定要假设,我们每个人的头脑里存在一个自我,这个自我能干涉大自然的因果关系”。 Eccles ( 1989 )指出,“每一个人性之人都能认识到他自己的唯一性 …… 对这个不解之谜的一个看似有理的常见答案是,断言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该自我贯穿一生所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唯一性。我们的行为和记忆,事实上我们内在的、有意识的生命的全部内容都依赖于我们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 …… 我们既不会消除一个自我,也不会创造一个新的自我”。 四、波普尔的三个世界 奥地利籍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 KarlPopper )在《客观知识》一书中提出了三个世界的设想( Popper1972 ):世界 I 是物理对象(包括人脑)和自然状态的总体;世界 II 包括所有的主观知识和意识状态,世界 III 是客观意义上的知识总体,是包括语言在内的整个人造的文化世界( 图 8 )。 Karl Popper (1902-1994) 这里,物质世界与意识(或心灵)世界是相互独立的实体,这与笛卡尔的二元论相一致,但承认心灵与物质的互动,并交换信息。当然,三个世界的设想更像是一种信仰而非实证。 简单地说,世界 I 是物理世界,世界 II 是精神世界,世界 III 为精神活动的产物。世界 II 创造了世界 III ,而世界 III 又通过某种反馈过程部分地创造了世界 II 。尽管世界 III 是编码记录在诸如纸墨等物质基础上,但其本身是非物质性的,本质上是艺术家、思想家、说书人以及随后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的总合。世界 III 决定了现代人和所有其它动物(包括类人猿在内,尽管它们和人类有遗传相似之处)有质的不同,世界 III 已经改造和转变了人类的进化发展( Eccles 1989 )。 图 8 包括所有存在和所有经验的三个世界示意图(仿 Popper andEccles 1977 ) 五、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self-awareness )是指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身心活动的察觉,或自己行为的反思。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自我意识是一种自我反省( introspection )的能力,是将自身作为一个个体从环境和其它个体区别开来的能力。简单地说,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所构成。人们的一个愿望可能是想藉此将人与野蛮的动物界分离出来。 如何确定某种动物是否和人一样也具有自我意识呢?美国心理学家 Gordon G.Gallup 于 1970 年设计了一种镜子测试( mirrorTest )方法。现已知道,成年的黑猩猩、海豚等可以认出镜中的自己( 图 9 ),据此判断它们可能具有自我意识。其实,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都是抽象的说法,很难界定。我认为,无论什么种类动物的个体都应该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可能意识的方式有所不同,否者它们为何要去进行生存斗争呢?),它们都在体验,也都能进行自我控制(虽然机制或程度可能不尽相同)。试问,我们怎么能知道猴子就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呢?难道猴子就不知道饥饿、疼痛的是自己? 图 9 捷克 DvurKralove 动物园的黑猩猩对着镜子照自己(来源: sipaphoto.com ) 进化生物学家多布赞斯基对自我意识(他称之为自知)这样描述道:“自知是人类的根本特征之一,可能是最根本的特征。这一特征是进化上的新生事物;人类的祖先——人科动物——只有非常初级的自知,或许根本就没有这种能力。然而,自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阴暗面:害怕、焦虑和对死亡的自知 …… 人被他对死亡的自知所困扰。一个自知自己终将死去的物种是由对此无知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Dobzhansky1967 )。 Armstrong ( 1981 )指出,“内向感知过去一直被称为内省( introspection )或内省觉知( introspectiveawareness )。因此我们不妨把这第三种意识称为内省意识( introspectiveconsciousness )。这是一种对我们自己心灵正在进行的活动和所处状态的像感知那样的觉知 …… 由于内省本身也是一种精神活动,内省自身也可成为内省性觉知的对象”。内省意识就是我们所谓的自我意识。 脑的什么部位决定我们具有自我意识的呢?我们在生物学上是如何被组织成具有自我意识的呢? ObermanandRamachandran ( 2009 )推测,镜像神经元( mirror neurons )可能提供了人类自我意识的神经基础,这种细胞是 20 世纪 90 年在灵长类动物中发现的( Rizzolattiet al. 1999 ),它们位于运动系统,能够在执行一个动作或观察别人做同一个动作的时候被激活。在人类,有镜像神经元参与的脑活动发现于运动前皮层、辅助运动区、初级躯体感觉皮层以及顶叶下回等脑区( Molenberghset al. 2009 )。 Popper and Eccles ( 1977 )认为,有自我意识的心智并不只是被动地参与对神经事件的读出作业,而是像探照灯那样主动地对神经事件做搜索作业。所有复杂神经活动过程可能时时刻刻地呈现在心智的面前,按心智的注意、选择、兴趣或动机,心智可从联络脑区的极大量运作组合里做选择,搜索这个那个、这里那里,把从联络脑区许多不同区域读出的结果融合在一起。有自我意识的心智以这样的方式统一了经验。 六、是否存在动物意识? Bekoff ( 2007 )问道,“猫在舒舒服服打呼噜的时候,它的所想所感是什么?正在奔跑玩耍的狗的脑海里掠过的又是什么?当一只大象用鼻子触碰一个死去的同伴时,它的心理有何感想?驴子在静静地吃草,享受周围景物时感受如何”? 其实,我们对动物界中的意识界定问题还未达成共识,因为我们对如何定义意识一直存在争议。难道猴子、老虎、狗等没有意识吗?还有青蛙、蝴蝶、变形虫又怎么说呢?意识是否是动物界的普遍特性呢?或者只应该将意识限于人类?这些都难以作答。 达尔文在《人和动物的情感流露》一书中曾记述道,“我曾养过一只大狗,就像其他狗一样,它非常喜欢出去溜达。它高兴的时候,会在我前面慢慢地小跑,高抬着头,稍微竖起耳朵,尾巴翘着,但并不僵硬”,但当达尔文改变了路线,而狗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继续散步的时候,“立刻家里所有的人都能发现它的沮丧 …… 它的头低垂着,整个身体矮了下去,一动不动,耳朵和尾巴唰的一下全耷拉了下去,但是尾巴还是轻轻地摇摆着 …… 它的表现就是可怜而无助的沮丧”( Darwin 1872 )。达尔文认为,即使是不会说话的动物也能思考,不同物种之间的区别是程度上的而不是本质上的,即动物之间智力上的区别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一些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认为存在动物意识,并列举了一系列行为,作为一些动物对它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抱有信念的证据( Griffin2001 )。 Bekoff ( 2007 )认为,动物有感觉或者会思考的一个证据就是它们行为的灵活性,譬如,猴子们认为它们不能通过某次实验,它们会拒绝加入,又如,老鼠们在穿过迷宫后常常会花点时间思考,在脑海中将自己经过的路线回顾一遍,以调整自己的行为,即动物们需要选择性地面对特定的刺激、有意识地在多种行为选择时,很多都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它们观察自己的环境,并且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做出合适、有目的且灵活的决定。动物们所展现出的这种行为模式的灵活性证实了它们的意识性和情感性,而不仅仅是根据遗传直觉。 Feigl ( 1967 )指出,“每个有意识的人类个体‘生活经历’的直接状态,以及我们确信某些高等动物也具有的这种状态,是和这些生物体的神经运作(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尤其是大脑皮层运作)的某些方面(大概是结构组成方面)相等同的。 …… 这种状态在神经生理学上是指高度分布式的复杂神经元发放模式”。 Edelman ( 2006 )指出,“虽然我们无法体验其他物种的意识,但我们推测像狗这类动物也具有意识。这种推测是基于它们的行为以及它们的脑与我们的相似程度。但我们一般不认为它们具有对意识的意识 …… 狗和一些哺乳动物,如果有意识的话,是原始意识,这是在一瞬间的整体场景体验,我称之为记忆当下 …… 虽然它们对当前的事件有意识,只具有原始意识的动物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处于意识状态,对过去、未来或有称谓的自我也没有概念”。这类观念需要体验更高级意识的能力,而这依赖于语意或符号能力。黑猩猩似乎具有初步的这种能力”。 Eccles ( 1989 )认为,其它哺乳动物与人一样也具有内心体验,这种属于世界 II 的活动能对属于世界 I 的大脑皮层事件有效地发挥作用。其它哺乳动物拥有一个对应于它们意识的世界 II ,并与人类的世界 II 共享同样的外在感觉和内在感觉的一般属性,只是不具备像心理、自我、灵魂或意愿等人类独有的中心范畴( 图 10 )。 图 10 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的心脑交互作用,上半部包括各种外在感觉和内在感觉属性在内的世界 II ,而下半部是大脑皮层(世界 I )的一部分——以垂直虚线标出联络脑区模块,双向箭头表示跨越边界的交互作用(仿 Eccles 1989 ) 但是,关于动物界是否存在意识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人类以外的其它动物缺乏表达人类语言的能力,因此无法告诉我们它们的经历与感受。很多人凭借一种强烈的直觉认为,像猫和狗这样的动物是有意识的,而像昆虫这样的动物就没有,但这常常是基于人们与宠物的关系以及他们观察过的其它动物的一种直观判断( Allen andZalta2011 )。一般来说,将主观经验作为意识本质的哲学家们相信,与之相关联的动物意识的存在与性质是绝不可能被我们人类准确知晓的,因为,无论我们对一个动物的脑和行为有多么地了解,但我们绝不可能将自己真正放入动物的大脑中去像它们一样地去体验世界( Nagal 1986 )。 Eccles ( 1989 )批评道,“进化论者对动物进化中精神作用( mentality )的出现给他们唯物主义理论带来的巨大不解之谜置若罔闻,这一点非常令人不安。比如,迈尔( Mayr 1973 )的经典著作《动物物种和进化》( Animal Species andEvolution )、莫诺( Monod , 1971 )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Chance andNecessity ),或者是威尔逊( Wilson , 1975 )的《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 Sociology : The New Synthesis )都只字不提精神作用的进化 …… 但是,至少对高等动物而言,我们现在必须承认‘动物意识’( animalawareness )的存在性,这对进化论学者来说是一个挑战。科学发展到今天,光是回避这个问题已经无法搪塞过去了”。 2012 年,来自神经科学不同领域的杰出科学家齐聚英国剑桥大学举行了 FrancisCrick 的纪念会,发布了《关于意识的剑桥宣言》( The CambridgeDeclaration on Consciousness ),其中关于动物意识的问题这样论述道:“行为、神经生理和神经解剖方面的证据显示,鸟类存在明显的意识平行演化例子。接近人类意识水平的证据在非洲灰鹦鹉观察到。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情感网络和认知微电路远比以前想象的更为同源。此外,一些鸟类种类展示出与哺乳动物相似的神经睡眠模式,包括 REM 睡眠,以及像在斑马雀中发现的神经生理模式,以前认为需要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特别是喜鹊在镜像自我认知研究中表现出了与人类、巨猿、鲸和大象的惊人的相似性 …… 趋于一致的证据表明,非人动物具有支撑意识状态的神经解剖学、神经化学和神经生理学基础,并具有呈现意向性行为的能力。因此,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在产生意识的神经基础方面,人类并非独一无二”。 七、意识在哪里? Eccles ( 1989 )指出,“脑,而且只有脑,是我们个性的物质基础。我们将脑视为有意识个性的载体的时候,也要认识到脑的很大一部分对此并不起关键作用”。关于意识位于脑的什么地方的判断,主要依赖于对不同部位脑损伤的临床医学研究。 1. 笛卡尔的松果体 笛卡尔认为人类的心灵和其纯粹的物质居所——脑之间存在一种联系,心灵控制身体的运动,而身体通过其感官提供环境中所发生的信息给心灵。他推测这种相互作用是在位于脑上方(埋在大脑半球下面)的一个小器官——松果体( pinealgland )中发生的。没过多久,生物学家就证实笛卡尔的松果体观点是错误的( Carlson2007 )。现已知道,松果体负责调节睡眠时神经递质的释放:天黑时,它能刺激引起褪黑激素的释放,从而引发人的睡眠( Sprenger 1999 )。 2. 爬行动物脑——小脑和脑干 人和动物的小脑受损可导致运动控制失衡,可以活动,但失去了精确性,导致不稳定、不协调等( GhezandFahn1985 ),虽然功能成像研究显示小脑活动与语言、注意和心理意象亦有关联,但一般认为,小脑对于意识几乎没有贡献,因为切除小脑虽然使人的运动能力严重受损,但并不影响人格。 通过颅神经,主要支撑面部和颈部的运动和感觉,在 12 对颅神经中,有 10 对来自脑干。脑干在一些基础生理功能(如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的维持或调节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譬如,在脑干内部、两耳之间,有一个手指状的神经网络结构,叫做网状结构,从脊髓向上扩展到丘脑。 Moruzziand Magoun ( 1949 )发现,用电刺激酣睡中的猫可以立刻使它觉醒并处于警戒状态,如果从脑的较高部位切断网状结构,而不损伤附近的感觉通路,猫会陷入永久昏迷状态,由此说明,网状结构与唤醒有关。 3. 古哺乳动物脑 屏状核 虽然人们对屏状核的实际功能知之甚少,但有证据显示,它对大脑两个半球之间的信息交流(特别是对控制注意的大脑皮层区之间)具有重要作用( Smith andAlloway2010 )。有一名女患者,以一定频率刺激其大脑屏状核时,她就进入睡眠状态,但撤去刺激后,则恢复意识,并且不记得刚才发生的事情,因此,屏状核可能是大脑意识中的重要部位,负责整合意识,进而产生了情感和思想等( Koubeissiet al. 2014 ),屏状核在维持意识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如同意识的开关似的( Thomson2014 )。 丘脑 丘脑具有将感觉和运动信号向大脑皮层中继的功能,也能调节意识、睡眠和警戒等( Sherman2006 )。脑血管中风可能会导致丘脑综合征。致死性家族失眠症是一种遗传性朊病毒病,患者的丘脑发生病变,导致患者慢慢失去睡觉的能力,渐渐发展到完全性失眠状态,最终必然导致死亡。 丘脑是感觉传导的重要中继站点,因为除了嗅觉,各种感觉的传导通路均在丘脑内更换神经元,而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几乎所有方向( 图 11 )。丘脑常被分成 24 个区域,每个区域与新皮层的一些特定子区域相连,并接受那里传来的信息。丘脑的一些特殊区域(统称为层内核)主要投射到纹状体,并且更广泛地投射到新皮层。丘脑跨在皮层的重要入口,但不是在主要出口上( Crick 1994 )。从神经系统的联接来看,丘脑似乎是脑的中枢。 图 11 丘脑与大脑皮层的连接(引自 Crick 1994 ) Edelman ( 2006 )认为,丘脑是对意识极为重要的微小结构。意识来自皮质区域和丘脑间的折返活动以及皮质与自身和皮质下结构的交互,随着丘脑皮质系统进化得越来越大,特定丘脑核的数量随之增多,大脑皮质也不断增大,使得原始意识出现。这一系列进化事件可能始自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并在大约 2.5 亿年前分化出哺乳动物的时候。 海马 现在知道,海马与短时记忆与情绪控制密切相关,特别是海马在将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信息整固中可能具有重要功能。有个名叫 HenryMolaison 的患者,为了缓解其癫痫发作,医生用手术的方法切除了其海马,结果却意外地出现了顺行遗忘和部分逆行性遗忘症状。该病人手术后,不能形成新的情景记忆,也不能回忆起任何手术前刚发生的事情,但他保持了很多年前甚至在孩童期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忆( ScovilleandMilner 1957 , Squire 2009 )。 4. 新皮质 额叶在自主运动中起着关键作用,还包括在从目前的行动预见将来后果的能力、好坏行为的选择、不可接受社会反应的覆盖和抑制、事情或事件之间相似性或差异的辨识。额叶损伤可导致这些功能的破坏,使患者的个性发生重大转变——虽然能感觉到情绪,但并不反应在脸上或声音上,如感觉到幸福但不会笑,声音毫无感情,像个僵尸( Stussetal. 1992, Rowe et al. 2001 )。 顶叶整合各种形式的感觉信息,包括空间感觉和导航等,通过皮肤的主要感觉(接触、温度和疼痛感受)输入通过丘脑中转到顶叶,顶叶的若干区域在语言过程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 Schacteretal. 2009 )。 双侧性顶 - 枕病变导致出现巴林特氏综合征( Balint'ssyndrome ),视觉注意混乱、不能同时看二个或以上的物体、不能移动眼球观察感兴趣的物体等,患者失去空间感,无法顺畅地感知与体验外部世界。 Churchland ( 2013 )认为,脑干、丘脑和大脑皮层是人类意识的支撑性结构。但我要问,如果我们对如何定义意识都不能达成统一,又如何去寻找在哪里产生了意识呢? 八、意识是如何运行的? 1. 整合信息理论 美国精神病学家和神经科学家托诺尼( Giulio Tononi )提出了所谓整合信息理论( 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IIT ),主要依据是: 1 )每一个被观察到的意识状态都包含几乎无穷的信息,譬如,人脑能将视觉画面中表征事物 / 物体的特性(明暗、颜色、线条、图型、场景等)组合起来,并在数学上投射到一个特定的意识空间中的某个区域, 2 )来自意识状态的所有信息自然地整合进了我们的心智活动,因此,要让人脑分开感知并且了解事物是不可能的。 Tononi ( 2015 )认为,意识是复杂系统的固有性质,并定义了一个物理量 Phi ( ɸ )来度量系统的复杂程度,以判断一个系统拥有多少意识,藉此解释了为何小脑没有意识(因其缺少反馈连接)以及为何睡眠时没有意识(因此时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减弱了)。 2.HOR 理论 高阶表达( higher orderrepresentation, HOR )假说认为,意识是由关于一阶精神状态( first-ordermental states )的知觉、思想或信念所组成的,特别是,现象意识( phenomenalconsciousness )是知觉或准知觉内容(如视觉)的高阶表达( Rosenthal andWeisberg 2008, Carruthers 2011 )。或者说,关于意识的知识是关于意识的意识。用神经科学的语言来说,这就是在位于最初的感觉区域的一阶信息与位于前额叶和顶叶皮层的高阶表达之间的差异( Lau andRosenthal 2011 )。高阶表达理论也称之为内感官理论( inner-sense theory )。 HOR 进一步分裂成两个学派,一派称之为 HOP ( higher order perception ),认为对这种高阶表达是一种知觉,另一派称之为 HOT ( higher order thought ),认为对这种高阶表达是一种思想。 HOT 再分为现实性 HOP ( Actualist higher-order thought )和意向性 HOT ( Dispositionalist higher-order thought ),前者指只有一种精神状态成为 HOT 的对象时才能称之为意识,而后者认为一阶精神状态并不需要实际被思考,它只需要具有被潜在思考的可能性即可。 3. 自我表达论 现象认识论( phenomenal epistemology )认为,意识状态的现象特征是自我表达的( self-representation ),如疼痛自己可以表达自己,即疼痛感,而疼痛感是人的一个疼痛状态的决定性内容,是完全主观且第一人称的。依笔者之见,这完全就是一种语意重复。 类似地,自我表达的高阶理论( self-representational higher-order theories )认为,高阶状态对一阶状态来说是组成性的或内在的,因为, 1 )两者是同一的,只是在担当两个不同的角色, 2 )两者是部分只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它们的复合体就变成了所谓的意识( Carruthers 2011 )。 4. 自我交互论 埃德尔曼认为,意识经验有两大特性——整体性和分化性。由于第一种特性,当我们看一幅交变图时,虽然可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但是我们在某一瞬间,只能感受其中之一。由于第二种特性,我们能在极短时间体验到任何一个复杂的场景。因此,对意识的解释只能用分布式的神经过程来解释,而不能用神经元的局部性质来解释,他主张意识源自有关脑区(如后丘脑与前丘脑)之间大量的双向神经连接上所发生的信号活动(顾凡及 2012 )。埃德尔曼提出了所谓的“动态核心”假设,将具有明显边界的神经元群聚类成为“动态核心”,这种功能性分布式聚类通过丘脑皮层中的复馈相互作用在极短的时间实现高度的整体性。 Edelman ( 2006 )说,“意识过程包含大量各种感质:由分布广泛而且非常活跃的丘脑皮质核的活动产生辨识。在这样的活动中,大脑主要同自己交互。我必须强调关键的是核中不同系统的交互。我们必须小心不要把意识赋予特定的区域”。其实,这与“意识就是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大致同义,并无更多新意。 九、意识的终极解释 Nagel ( 1986 )认为,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一只蝙蝠的感觉像什么,即使我们知道了蝙蝠的脑神经结构及其作用,甚至可以用电脑来模拟蝙蝠的声纳视界,但我们永远无法拥有用声纳看世界的经验。这不仅仅发生在不同的物种之间,即使同为人类,你也无法知道别人的感觉经验像什么。他认为,感觉经验的内容要透过亲身经历才能获得,而用客观的科学方法是无法接近带有主观性的经验内容的。他主张,意识应被视为实在界的一个不可化约的面向,它与实在界的另一不可化约的面向——物理面向有必然的联结,然而对主观的和物理的两个面向之间的必然联结的了解是无法由物理科学来完成的。 Nagel 的观点难以苟同。我认为,同一个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的感觉模式必定是基本相似的,这是遗传的秉性,虽然存在偶然的变异性。不同物种之间的感觉模式可能既有相似性,亦有一定的差异性。猴子受伤的疼痛感与我们人类应该是相似的,这是因为我们在进化上的血缘联系,我们传承了类似的生理响应模式。我们遗传下来的生理框架保证了我们对特定经验所呈现的十分一致的主观感觉,我们的先天确保了后天的一致性。其它的物种亦会如此。 为何我们对外部刺激的感觉反应能形成如愉悦、疼痛、惊恐等不同的意识呢? 笔者认为, 这些感觉是在演化的历程中信息加工的产物,是不同的生理响应模式或不同的信息提示 。 愉悦是一种行为的奖赏,而痛苦则警示行为的回避 。 这些信息提示对种族而言的进化意义是毫无疑问的,但对个体来说,执行这些信息提示未必都是无偿的,譬如,过度愉悦也会有损健康,疼痛与惊恐也要能量支出,等等。 我的看法是, 不同的感觉就 是不同的神经反应模式,只不过大自然让它们与我们不同的身心状态相对应,使我们拥有了不同的感觉意识——如色泽感、立体感、疼痛感、愉悦感、酸甜苦辣感、香味感、臭味感、口渴感 …… 等等 。 很多动物都能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不断扩充各种有利于生存的记忆模块,并灵活地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所谓理性思维活动(它们藉此区分不同类型的食物,区分敌我,根据各种经验,掌握速度,逃避敌害,等等),只不过我们人类用词汇进行了描绘,而在大自然,则匿藏在动物(如狮子)们的内心中罢了。 这就是原始的动物意识,古猿或能人的意识与此并无二样,不可能是什么深不可测的高贵之物 。 本文根据《 探索大脑的终极秘密——学习、记忆、梦和意识 》(谢平著, 2018 ,科学出版社)的“第十章终极秘密——意识”改编而成 “ 大脑的终极秘密——从狮子也有意识谈起 ”一文在“ 搜狐科技 ”上的 阅读量8万多次 ( http://www.sohu.com/a/223219615_297710?_f=index_pagehotnews_4 ) “探索大脑的终极秘密——学习、记忆、梦和意识”一书的电子版免费下载地址: http://wetland.ihb.cas.cn/lwycbw/qt/201811/P020181119397549207145.pdf
8571 次阅读|21 个评论
研究生要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热度 8 wangdh 2011-9-18 17:21
研究生要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 (王德华) 今年秋季继续在研究生院讲授《动物生态学》。从两次课的情况看,选课学生数量与往年相当。学生问问题的少,睡觉的几乎无或偶尔为之。感觉大学期间读的课外书少。 在讲授生态学是一门科学、生态学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时,简单解释了通过观察大自然的现象,发现和提出(凝练)出有趣(价值)的科学问题,通过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收集数据、统计分析、验证假说、发展理论(完善假说)等科学方法论的步骤,借机提醒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或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能力。由于自己没有受过理性思维的专门训练,深感逻辑推理的乏力,也深感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 ************* 1 、 前提 :根据在野外观察不同类型的鸟类,综合一个观点认为:鸟都是会飞的。 2 、 事实(数据) :鸵鸟是鸟。 3 、 结论 :鸵鸟会飞。 4 、 事实 :鸵鸟不会飞。 ******************* 非洲的鸵鸟、澳洲的鸸鹋,都不会飞;我们通常见到的家鸡,也不会飞。但从分类学特征上看,它们都是鸟类。所以,从“鸟类都会飞”推论出“鸵鸟会飞”的结论是错误的。 很显然,问题出在“前提”(假定)错了。如果前提错了,或者前提不足、有缺陷,那么就会推出错误的结论。要获得正确的结论,就需要修改和完善前提(假定)。 都说我们当今的研究生缺乏的是“理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 也称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批判性思维,讲究的是逻辑和智慧,不是单纯的批判。批判性思维注重的是严密的逻辑性,也就是所说的“逻辑清晰严密地思考”,所以香港有学者认为翻译为“明辨性思维”或“严密地思考”。 (又谈CNS,讨厌的可以离开了。)如我在相关文章中说到:如果国家一味追求 CNS 论文(唯 CNS 论,或唯 IF 论),对中国的学术界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这么说,绝对没有贬低、鄙视 CNS 论文的意思,也不是说大家不去发 CNS 论文。NS虽然不是专门领域的主流期刊,单CNS论文很重要,学者们都清楚,这倒不需要科普,但如果政策上“唯CNS论”是肯定产生问题的,这与“酸葡萄心理”一点都没有关系。 一个国家的政策导向和文化氛围将严重影响(左右)科研环境和科学家的选择,从这些年来的“唯 SCI 论”导致的后果已经说明这种情况。当今院士评选看 CNS , 国家重点实验室验收评估看 CNS , 各种项目验收评估看 CNS ,人才引进看 CNS ,这种现象已经很普遍,背后的原因也很复杂。 CNS 论文非常漂亮,非常重要,是学科领域的方向标,作为一个指标也无可厚非,可是具体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您作为专家或官员可去分析过这篇 CNS 是如何出笼的?是该实验室长期丰厚的学术积累而果熟蒂落,还是靠外援?是原创还是买进?如果一位青年学者在海外留洋几年(如博后),发表了 CNS 论文,国家(单位)立即高价引进,您可知道这篇 CNS 的 Idea 是来自其所在实验室PI还是来自他(她)本人?是该实验室的创新能力强,还是他本人的发展潜力大?如果一概不管,只注重 CNS 论文,只要有,就不惜重金引进,您如何能保证引进的是“有潜力的学术带头人”?如果您没有学术鉴赏能力,您又如何判断被引进人才的学术能力? (特别强调)在学界,谁也不会贬低 SCI , 谁也不会贬低 CNS , 是学者就应该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多发表论文,多发高质量SCI,多发CNS。学者发表论文不应该是为了奖金,不应该是为了地位,不应该是为了名誉,不应该是为了学位证书。那到底为了什么?说为了纯真的科学,您一定会笑的。您自己说吧。 回到正题,如果要做到专业,批判性思维是必须的。CNS论文对于成为专家是有帮助的,但要成为专家CNS论文不是必须的。CNS论文很重要,但没有必要“膜拜”。作为研究生,要着力培养自己的 Critical thinking 能力,培养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分析他人的观点的逻辑性,注意自己观点的逻辑性。没有起码的逻辑能力,不可能有 Critical thinking 能力,那也就不适合做科学了。 SCI 没有错, CNS 没有错,IF 没有错, H-index 没有错, 谁错了? 您知道的。 对了,为什么不重视 Citation 呢? *********** 维基百科: 批判性思维 ( Critical thinking )原意是指“ 逻辑清晰严密的思考 ” ,但由于“批判性思维”的字意与原意“逻辑清晰严密的思考”相差太远, 香港教育评议会 认为应该称为“ 明辨性思维” ,而香港的一个立法局议员同样认为“批判性思维”一词并不合适,而应该译作“ 严谨的思考” 。其意义是包括 思维 过程中 洞察 、 分析 和 评估 的过程。它包括为了得到肯定的判断所进行的可能为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思维反应过程,并使科学的根据和日常的常识相一致。其中的“ 批判性 ”( critical )具有不适用于特定情况的否定性含义。尽管“ 分析性思维 ”( analytical thinking )看起来更精确的表达了这种含义,但是相对来说,批判性思维除了含有分析的思想之外,还显然含有 综合 、 评估 及 重建 等思想。 批判性思维者从所有的意识方面收集材料:口头或书面表达、 想法 、 观察 、 经验 及 推理 。批判性思维以 智力 上的 标准 为基础,这些智力标准不仅包括 素材 分类 , 也包括 清晰 、 可靠 、 精确 、 准确 、 中肯 、 深度 、 宽度 、 逻辑 、 重要 性 以及 公平 。 通过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理性地解决问题。 Critical thinking , in general, refers to higher-order thinking that questions assumptions. It is a way of deciding whether a claim is true, false, or sometimes true and sometimes false, or partly true and partly false. The concept is somewhat contested with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due to the multiple possible meanings. The origins of critical thinking can be traced in Western thought to the Socratic method of Ancient Greece and in the East, to the Buddhist Abhidharma . Critical think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ost professions . It is a part of the education process and is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as students progress through university to graduate education .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14409 次阅读|7 个评论
科学家不怕鬼的故事:遭遇“灵鸽”
热度 8 Helmholtz 2011-8-19 22:51
何 宏 90年代以后,气功界盛传在云、贵等边远地区发现了“灵鸽”现象,之后不久内地也陆续有所发现。具体表现是当事人无需张口动舌,可以用肚子或身体其它部位发音讲话,有时声音模糊需要“翻译”,有时则非常清晰。当事人居然一致声称这是来自天外的“小精灵”,只要虔诚呼唤,它们可以随时应声而来,有时甚至好几只“灵鸽”同时到场,因为可以发出几种声调。如此发音已经很奇特,更神的还在于有人信其“灵验”,说是可以预言人生祸福、事业成败。 现象如此,但果真是“精灵显灵”吗?很奇怪在宣传唯物主义好几十年之后,按说“神”、“鬼”之说缺乏市场,然而竟有如此多人出于好奇心去听、去看,眼见为实之后,又介绍别人,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神奇”的消息。 近两年来报纸、电视不断报道某些部门取缔算命、看风水等活动,甚至拘捕了一些人。但事实上,“封建迷信”现象仍然以各种方式在社会上存在。看来仅仅通过行政手段去压制打击显然是不够的,只要仍有广阔的市场,这些现象就会死而不僵,随时可以死灰复燃。 看来最正确的手段不是让人迥避,也不仅仅是科普教育,最好能够传授民众理性鉴别事物的科学方法。否则再多的科普教育仍旧在“眼见为实”的经验面前不堪一击。许多人过分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结果却被骗子所利用。 “灵鸽”现象究竟是“封建迷信”、还是另有解释,应该作严格的客观检验,然后作出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的科学解释。否则总有人凭经验认定别人没有见着真的,可坚持他见着了。象这般口头争论,从来就会落入文字诡辩,难于相互说服。当然实事求是地说,科学实践本身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也只是一个过程,不一定就能彻底解决观点分岐。人类的科学文化日益发达,鬼神文化的圈子越来越小,但毕竟宗教信仰者还大有人在,各自还都能坚持互相不能说服,却能自圆其说的“理论”。 因为专业从事“人体科学”研究,作为本职工作,近几年我有幸接触过好几位小有名气的“灵鸽”。有北京的,有广东某特区的;有业余的,有“准专业”的;有单干的,有母女同业的。她们清一色都是女性,都自称获得此本领与气功或多或少有点关系。 科学研究是个特殊领域,自然也有其自身所独有的要求。同样是一个实验,若是某正式单位的有名教授所做,往往令人觉得更为可靠,因为一般来说他的科研素质已经得到同行的认可。但面对完全新的未知领域,素质尽管重要,可更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尤其是应当意识到自己在这个领域仍是“外行”,要能够听取不同的观点意见,才有望发现事物真象。对于气功和人体“特异现象”,我们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分析研究的是人的感受及认识,主观影响因素很多。一方面不能放弃科学工作者的严肃性,另一方面必须尊重受试者的人格,既不能主诉认作事实,同时也决不能先入为主地视对方为骗子,毕竟在科学问题上没有裁判。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确实有不少人是想通过与科技界人士的接触捞取行走江湖的资本。过去很多气功“大师”便通过似是而非的所谓“鉴定”、“实验”大搞宣传攻势;但来者也可能是寻求帮助,希望解除自己的精神包袱和思想困惑。必须看到一方面有人是希望自己有“功能”,也有人会因为所见所闻或因为自己身上发生的莫明其妙的事情而感到恐怖。他们一方面当然吸引了社会的兴趣和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必须承担更多人的嘲讽与蔑视。在澄清情况之前,应当以诚相待,公平、公正,尽可能排除个人偏见,对主诉的“天方夜谈”姑妄听之,因为尽管可能失实,却仍可能是他们的真实感觉,值得认真分析。一般不能先假设,尔后收罗证据。 为消除“灵鸽”们的紧张情绪,我们通常先以轻松的聊天展开话题。不外是今年多大岁数,做什么工作,何时出现“灵鸽”现象,具体是什么过程,现在有些什么认识,对今后有什么想法。最后才问当事人是否在状态,能否请出“灵鸽”。只有在双方同意的前题下,才开始问“灵鸽”问题。我们很关心声音究竟从何而来,更注意所作答案是否正确。无论回答得“准”或“不准”,我们都尽可能以诚相待。即便有问题,也不把对象看成别有用心的“敌人”,好人坏人,脸上没有标签,真话假话,光凭听也听不出来。况且我们不是执法部门,只想客观判定现象的真实性,并找出现象背后诸如人格、人品、动机等东西。 第一次接触“灵鸽”是96年初,北京廊坊母女俩主动前来要求鉴定。“灵鸽”据说是练张洪堡的“中功”后出现的。先是12岁的女儿,再是母亲,一家三口唯有父亲不练功没有体验。不久,又有宁夏的“灵鸽”上门,这位女子30出头,还有正规本科学历,也是因为练气功接触了几位“灵鸽”,尔后发现在自己身上出现同样本领,开始吐齿不清,慢慢越来越响亮。96年底,我们在广东某特区通过关系找来一位当地颇有名气原籍贵州的“灵鸽”。她自称童年时期因病得到奇人拯治,之后便有了“灵鸽”附体。另外在97年又在北京接待过两位“灵鸽”,印象较深的那位少女也是贵州人,已在北京某机构以此为生好几年,自称“天赋奇能”。98年在气功管理部门组织的一次测试中,我又再次见到那对廊坊母女。还有一位在北漂的“灵鸽”竟然是一位解放军的女少校,而且还自诉是党员。 这几位“灵鸽”表面上看都比较纯朴,对我们这些和蔼客气、也比较客观的研究者,最初的拘谨和紧张最快就放松了。每一次“灵鸽”都愿意配合,能够应招出来而“显灵”。从来没有找籍口如声称气氛不好,有人不信,“灵鸽”不愿意“上身”予以推辞的情。最多是以“灵鸽”口吻推诿,“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不想回答”,对于事后验证为错的回答,当事人有时会说“‘灵鸽’是故意与您开个玩笑”。每次的对话时间通常总在半个小时以上。 尽管闭着口,脸部也基本看不出明显的肌肉动作,仔细听听发音其实是口哨一样的简单音节,句子非常简单。尽管据介绍者说,人们甚至可以用英语问话,但可以肯定的是讲话、唱歌都没有超出本人的文化水平。 “灵鸽”们自称已经在宇宙中存在了上千年以上,能以“超光速”出入太空,其实丝毫没有超出当事人本人生活环境和实际能力的天文地理知识。自称诊断疾病,却是凭着看人脸色与讲话的口气,连蒙带猜。有位机警的教授在测试母女“灵鸽”诊病能力时,先请她们同时面对病人,然后分处不同的房间,隔断正常的信息通道,独自写下诊断结果,结果两人的诊断南辕北辙。 这些人之中,数深圳特区那位“灵鸽”阅历丰富,名气最大。某单位领导曾在两个月前亲历她的表演,据称她能说出询问者的血型、年龄、家人几位,基本上都说对了。这激发起我们很大兴趣。我们有幸请到她作表演,才知道其中奥秘。原来,“灵鸽”发音只是音节,不甚清晰。问者必须注意倾听,还要复述并询问才能确切知道“灵鸽”的意思。 很多问题都是选择题的方式进行的:我的血型是A型?B型?O型?年龄是65?66?67?对于擅长察颜观色的人来所,我们觉得其实答案全写在脸上,一目了然。 所以,不奇怪在几次模糊的回答之后,“灵鸽”最后总能给出清晰的也是正确的答案。但是这位“灵鸽”毕竟无法知道我们的家人叫什么名字,也看不出亮在背后的扑克牌到底是哪一张。有人说,她能回答我们的英文提问,还能说出亚洲金融危机的祸手是索罗斯呢。其实谁肯定她不懂粗浅的英文,名闻天下的索罗期就更不能构成证据了。 内行人知道,对这种行为测试最可靠就是采用双盲的办法:在场的问话者、答话者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比如可以先见某人一面,然后隔断声音和表情的反馈进行测试。或者先不露声色,请她猜出别人心里想是什么,最好每次提问之后,她自己把确定的答案写下来,不要问三、问四,一步到位。但是,凭我们的经验,只要这么做,马上就失灵了。许多年前,西方马戏团有过一匹马,“聪明的汉斯”,它会当着众人的面用蹄子敲点数作简单的加减运算,一时非常轰动,最后发现不是马有算术能力,它通过观察在场者的表情而作出正确的判断。马都“聪明”如斯,况且于人呢? 我们从大大小小“灵鸽”身上,并未看见任何超常能力,距离社会上神奇的传闻有很大差距。 有人坚持认为,还是很“灵”啊,要不肚子何以能说话,普通人做得到吗?我们观察的事实却是,嘴没有张,舌头也没动,但是真正的发音器官还是声带,只要用听诊器贴到身上一听一比较,就分辩出来了。声音仍是经声带磨擦产生的,只不过共鸣腔换成了肚子而已。有人指出这叫腹语,是传统魔术,西方电视上经常有娱乐表演。对比这些口技高手,“灵鸽”们的音质音色极为低级。 明明“灵鸽”不“灵”,何以一时间风靡全国,有人演,也偏偏有人信,到底是什么心态,到底算“自欺”还是“欺人”?可能是假“灵鸽”之名营造的“骗术”,也可能是精神不稳定的人自编自导自我安慰的“独角剧”,可能性很多,难以说透。有位心理学教授,曾对这种人进行过简单的心理学人格问卷调查,发现这些人具有典型的癔症性人格,属于耽于幻想声色俱佳的“天生演员”。 在农村地区,还有一种比“灵鸽”更神奇的、“附体”现象,当事人(基本上也是儿童和妇女)突然丧失理智,开始用某位死者的语音、语调和语气说胡话,醒来却对刚才丧失主体意识期间所发生的事件一无所知。是真是假呢?不能只取主诉,要看专家评说,绝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这是癔症的“竭斯底里”发作。 假东西何以流行?有些相信者持这种逻辑:有科学,才有“伪科学”,有真气功,才有“伪气功”;有假的、说不准,不表明没有真的,某时、某地某某亲眼见过,某某书中记载过“通灵”。有很多人总习惯于先入为主地认为,某某事物能历经几千年的洗礼而不衰,肯定是真的。 这种荒漠瓣逻辑推论完全混淆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根本就站不住脚。就象世界上存在不少千年以上的教义完全不同的宗教,难道因此便能肯定“神”真的存在?或者仅有一个属“真”,其它是“假”?慢,请注意那些不信神的人也构成了千年不衰的社会团体,按照同样逻辑,神之不存在同样也是真的。 仍有气功界朋友说,信之则灵,你们不能验证,不表明就是假的,可能是你们的功力太深,你们身上有特殊的“气场”,“灵鸽”不配合,甚至故意说错。对此我们真的无话可说,我们只是说几乎没有灵鸽的任何可信证据,虽然谁也不可能做到全然否定。只谈可能性,无需证据,人们总能为信仰找到出路,总能自圆其说。 神秘现象与宗教文化之间存在着很深的历史渊源,科学无法替代宗教,也不足以完全扫除神秘,毕竟生命有限,宇宙无涯,世界上永远存在诸多的未知领域。然而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乃至放弃理性、不着边际地渲染夸张虚假的事件,最终必将会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 沸沸扬扬的“灵鸽”事件再度充分表明传闻不足为信,毕竟许多人只懂得看热闹,难于准确地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些人是受知识阅历所限,另一些人则是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完全忽视了其间存在的明显错误、漏洞,反过来夸大了准确性。 热情的人啊,请多一点警惕,多一点质疑精神,警惕脚下的陷井,不要轻易沉浸在缺乏客观证据的主观幻觉之中。
个人分类: 特异功能与气功研究|7449 次阅读|28 个评论
从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谈开去
carldy 2011-6-9 11:37
【打油诗】 俺不高考好多年,感叹考场出状元; 为国为民勤发奋,埋头苦干盼明天。 这几天,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全国上下老百姓,这几天变得非常文明而理性。 不禁想起:全国各地首堂考试的语文,会是啥样?尤其是作文,作为关键的一道题,不知让多少学子梦断,也不知让多少年少轻狂。 冥思苦想、捉襟见肘、唯唯诺诺——这是艰难学子虚度光阴盼花好月圆;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这是年少青春激情洋溢羡天上神仙。 来看看今年高考作文题: 1、2011年全国卷1作文题目:期待长大 2、2011年全国卷2高考作文题目:诚信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 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   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 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还有19.9% 的人没做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新课标卷:中国崛起   2011年新课标卷高考作文题目   中国崛起的特点   据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公布全球二十一世纪十大新闻,其中有关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崛起的新闻名列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该所跟踪了全球 75万家纸媒体、电子媒体及互联网信息,发现其中报道中国崛起的信息有3亿多条。   那么,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呢?《中国青年报》在中国网民中进行了调查,结果排在前六名的分别是:经济发展、国际影响、 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自己的所思、所想。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要脱离材料的 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2011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如何看待乒乓球赛中国夺冠   鹿特丹的乒乓球比赛,中国获得了冠军,人们对此看法不一。有人说,中国有实力,应该得冠军。也有人说,应该让其他人尝试突破,也拿冠军。还有一 种声音说,中国应该让出这个冠军,不能总是霸占冠军宝座。   请选择一个角度拟题作文。 5、2011福建高考作文题目:材料作文   根据以下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了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 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6、2011年湖南高考作文:谢谢大家,你们来了   某歌手第一句话由"大家好,我来了"变为"谢谢大家,你们来了",以此为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7、2011年辽宁高考作文题目:材料作文苹果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哲学家举着一个苹果对他的学生说:"这个苹果是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它的香味了吗?"有一个学生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   哲学家又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说:"你们怎么了?"其中一个学生又闻了 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还有一个学生上来摸了摸说,这是什么什么苹果?   还有一个学生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这个苹果拿给学生们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8、2011年天津高考作文题目:关于镜子的话题作文   请从哈哈镜、望远镜、显微镜、三棱镜、反光镜中任选两种,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9、2011年湖北高考作文题目:旧书 10、2011年重庆高考作文题目:情有独钟   重庆的语文科目作文题为以"情有独钟"为话题,自选体裁,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11、2011年江西高考语文作文题:   大作文要求以"孟子三乐"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字数700字左右;小作文要求根据印象对鲁迅进行评价,要用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字数 200字左右。   附:孟子三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12、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回到原点   “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 验与认识,写一篇作文,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13、2011年安徽高考作文题目:时间在流逝   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   注意: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问题不限;   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3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4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4、2011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这世界需要你   以拒绝平庸为题,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便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不少于 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15、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 16、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回到原点 17、2011年安徽高考作文题目:时间在流逝 18、2011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我的时间   季羡林等文化名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他们以及他们的成就在消失不见,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请以"我的时间"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 于800字,文体不限。 17、2011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这世界需要你 18、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 19、2011四川高考作文题目:总有一种期待 20、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一切都会过去Pk一切都不会过去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备注】 看到这些高考作文题,诸君又有何感想? 欢迎点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 Inspirations from Life|29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卡姆剃刀:理性思维的原则
热度 1 wliming 2010-2-12 17:10
博主注:这篇哲理性论文让某些哲学家汗颜,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学者羞愧。 理性思维的原则 作者: 奥卡姆剃刀 理性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刻苦的学习和训练,其中自然科学的学习对理性思维能力的养成意义重大,但这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有的人学了一些科学理论,知道了一些科学常识,但对科学方法和研究原则并没有深刻的领会,也未能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 理性思维并不等同于冷静思维,虽然冷静思维是理性思维的前提。有的人发表言论时是很冷静的,也尽其所能进行了各方面的思考,然后就认为自己的言论是理性的,但这并不一定,甚至很不一定,因为理性思维是有一些原则的,在不掌握这些原则的情况下的冷静思维,其实很可能就是不理性的。理性思维的原则有不少,我抛砖引玉推出一些,与网友们交流。 1、理性思维的总原则休谟公理 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休谟(David Hume,1711-1776)提出了理性思维的总原则休谟公理,内容为没有任何证言足以确定一个神迹,除非该证言属于这样的情形,其虚假比它力图确立的事实更为神奇。 这段话比较绕口,但含义并不复杂,简单地说就是非同寻常的声明,需要非常确凿的证据。例如我上班迟到了,我给领导的解释是路上堵车,因为堵车是一个非常寻常的事件,领导选择相信这个理由是合理的。但若我给出的理由是路上被外星人劫去喝了一会茶,那这种理由非同寻常,除非我拿出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的确发生了这件离奇的事,否则的话领导不应该相信,除非他是个傻子。 遇到离奇的说法,很多人的选择是半信半疑,因为他无法确定该说法一定是假的,于是认为半信半疑是理性的选择。其实这并不理性,理性的做法应该是根据该说法的离奇性来确定选择相信的概率,也就是说,如果该说法越离奇,则越不应该相信,相信度与离奇度成反比。 对于火星我们都了解甚少,但如果有媒体称火星上发现了动物,你半信半疑了。但如果换个问法火星了发现了水,你还是半信半疑,有水-有单细胞生物-有多细胞生物-....-有动物,中间众多的一半相信值相乘,就会得出一个非常微小的相信值,这与对火星上发现了动物的半信半疑严重矛盾,其原因就在于没有考虑到离奇度问题,火星上有动物的离奇度比有水的离奇度大得多。 媒体上每天都会报道不少违背科学常识的离奇事件,但绝大多数都查无实据不了了之了,得到核实且因此推翻了科学理论的事件微乎其微,这种情况是我们已经掌握了的先验知识,在面对一个新出现的背离科学常识的离奇事件报道时,我们选择不相信,则犯错的可能性极小,虽然我们不能排除该事件真的存在的可能性,但从统计角度而言,选择不相信才是最理性的做法,这种方法叫作最大似然判断准则,在对该事件本身没有先验知识且对该类事件的真伪性有统计知识的条件下,该准测就是最佳准则。 2、无法证明不存在不等于必定存在 考察一个事件是否存在,需要的是证明该事件的确存在的可靠证据,而不是不能证明该事件不存在就反证其存在。例如宇宙里有外星人吗?这个问题,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愣说一定没有外星人,我是不愿意相信的,但不能因为宇宙的浩瀚就认定外星人一定存在,确定外星人是否存在需要能证明其存在的可靠证据,而不存在本身是无法证明也不必证明的。 曾有人拿数学中的可以证明不存在来反驳不存在无法证明这个观点,这是无效的,因为数学是逻辑的延伸,其边界非常明确,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如此明确的边界。 很多怪力乱神说法所描述的东西,我们都无法证明其不存在,但不能因此而认定其必定存在。理性思维的结果是首先不相信其存在,直至能证明其存在的可靠证据被找到为止。 3、非此未必即彼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并不是互斥关系,即使证明了非此,那也未必即彼。例如用一个望远镜观察远处的一个物体,并做如下分析:它不是一个石碑,不是一个植物,不是......,那它一定是个人。这种分析就非常不靠谱,因为它究竟是什么?有几乎无穷的可能性,使用排除法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再比如,在讨论中药的毒副作用问题时,有中医粉丝反问西药的毒副作用更大,你为什么不说?,西药的毒副作用是与原问题无关的问题,即使你论证出西药其实都是毒药这个结论,也不能反证中药就没有毒副作用。 不要以为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在这个问题上犯错的人不少,甚致包括北京天文馆的陈姓研究员,在一个UFO事件研讨会上,他认为该UFO可以确定不是飞机,不是火箭,不是气球,不是....,所以它只能是飞碟。哈哈~ 4、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一位美国专家于1979在推测和假设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生活在高压线附近的孩子,由于辐射的原因,患白血病的机率会增加到平均值的3倍,此说法引起了全美的广泛关注,在随后的20年里美国因此耗损了多达250亿美元的社会成本。美国国家科学院于1996年发表了历经3年的研究结果,认为高压线环境与白血病发病率无关。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经过历经7年涉及1200人的研究,于1997年发布了同样的结论。在一场引起全美关注的高压线与白血病的诉讼中,法院聘请了16位顶级专家,包括分别获得物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医学的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给出的结论也同样是高压线环境与白血病发病率无关,终于平息了这场闹剧。 其实,那位声称高压线下更易患白血病的专家,其统计数据可能是真实的,但却没有找到真正的因果关系,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生活在高压线附近的家庭通常比较贫困,导致白血病发病率较高的原因是其较差的生活和卫生条件,而与高压线本身无关。 也就是说,孩子在高压线下生活与易患白血病是相关事件,但两者并不是因果关系,那位美国专家仅仅核实了相关性,这只能说明因果关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他没有做进一步的筛查就贸然得出两者是因果关系的结论,这就不是理性的思维方式。 5、不要相信无法证伪的学说 科学理论与其它理论如果划界?卡尔波普(Karl Popper)提出了可证伪的标准,并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可证伪是指一个理论或学说存在着可以证明它是错了的可能性。具有可证伪性是科学理论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无法证伪的理论不可能是科学理论。 我们可以做一个试验,在真空条件下让两个质量不等的铁球同时下落,如果多次可靠的试验结果表明,下落速度与质量大小成正比,那就把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这个试验如此容易做,但这么多年来楞是没有一个人做成功,这就反证自由落体定律是如此地强大。再比如,如果有人在三叠纪岩层发现了人类化石,就可以把进化论彻底推翻。可以说,可证伪性越强,则可靠性越强。 李大娘建立了一个《黄大仙理论》,她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包括你我的思想都是由一只超级黄鼠狼完全控制着,她这个理论就无法证伪,因为她给不出如何证明这个理论不成立的方法。风水学的理论基础《易经》、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与《黄大仙理论》一样,都不具有可证伪性,都是不能相信的。 6、不要相信所谓的真理 对于复杂的世界来说,人类的认识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不可能洞悉世界上所有的奥秘。科学是人类最可靠的知识,但它也只是人类的阶段性认识,现在看来最可靠的科学理论,在将来都有被推翻的可能。如果有人宣称找到了自然界的真理,那你一定要引起足够的警惕。 真理本来是个宗教词汇,是对信徒进行精神控制的工具,后来被借用到政治领域,在政权斗争中发扬光大。但它从来就不是一个科学词汇,科学家并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真理这个东西,贸然相信甚至崇拜所谓的真理,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大脑。 7、不要被貌似正确的哲学说法所蒙蔽 中国人打小就生活在五行相克、阴阳平衡等中医语言之中,这种笼统模糊的古代朴素哲学深入人心,拿这种哲学忽悠人就成为了中医骗子、保健品骗子们的不二法宝。 胡万林、刘太医、林光常们,他们讲起来是一套一套的,什么以毒攻毒、酸碱平衡的乍一听很有道理。但是且慢,这些说法的对错先放在一边,还是要深究一个他所说的被攻的毒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用来攻的毒又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能攻?究竟是什么原理?攻毒的剂量选择有什么根据?酸碱指的是可用PH值测量的酸碱还是其它什么东西,他判定酸了还是碱了的标准是什么?手段是什么? 对他们的说法,不能只凭其哲学观点与自己一致就信了,就任由他们三斤芒硝两斤碱面地灌你,还要把他们所说的概念具体化,毕竟哲学本身治不了病。 估计大家已经发现了,上述的7条原则主要说的就是不信,没错,理性思维强调的不是该信什么,而是不该信什么。理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怀疑和批判能力的思维,是一种应用概念特别明确的思维,是一种严格遵守形式逻辑规律的思维。 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并不能保证你一定成功,但至少可减少你上当的机会,避免盲目的希望和愚昧的举动,并有助于我们正确地了解世界、人生和自己。
个人分类: 哲学|2489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