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个人信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缺乏创意的中文名称《微博》 vs Social Media Facebook/Twitter
hty333 2011-8-13 17:07
现在在中文的网络世界,有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叫微博,即MicroBlog,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目前Twitter在全球已经拥有2亿注册用户。 相对于强调版面布置的博客来说,微博的内容组成只是由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而且在语言的编排组织上,没有博客那么高,只需要反映自己的心情,不需要长篇大论,更新起来也方便,和博客比起来,字数也有所限制;微博开通的多种API使得大量的用户 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来即时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 其实网络是国外发明的,中国只是跟踪而已,博客也是Blog的印译,从汉语的字面中看不出任何特别的含义,让我们追踪一下,而英文的Blog一词是有其详尽的来源的: The term "weblog" was coined by Jorn Barger on 17 December 1997. The short form, "blog," was coined by Peter Merholz , who jokingly broke the word weblog into the phrase we blog in the sidebar of his blog Peterme.com in April or May 1999. Shortly thereafter, Evan Williams at Pyra Labs used "blog" as both a noun and verb ("to blog," meaning "to edit one's weblog or to post to one's weblog") and devised the term "blogger" in connection with Pyra Labs' Blogger product, leading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terms. Origins 。 Before blogging became popular, digital communities took many forms, including Usenet , commercial online services such as GEnie , BiX and the early CompuServe , e-mail lists and Bulletin Board Systems (BBS). In the 1990s, Internet forum software, created running conversations with "threads." Threads are topical connections between messages on a virtual "corkboard." The modern blog evolved from the online diary , where people would keep a running account of their personal lives. Most such writers called themselves diarists, journalists , or journalers. Justin Hall , who began personal blogging in 1994 while a student at Swarthmore College ,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earliest bloggers, as is Jerry Pournelle . Dave Winer's Scripting News is also credited with being one of the oldest and longest running weblogs. Another early blog was Wearable Wireless Webcam, an online shared diary of a person's personal life combining text, video, and pictures transmitted live from a wearable computer and EyeTap device to a web site in 1994. This practice of semi-automated blogging with live video together with text was referred to as sousveillance , and such journals were also used as evidence in legal matters. 可见中文的博客一词只是英文的音译,中文Blog的真实含义是“网络上的日记”或“个人的网络空间”,中文是世界上最形像的文字,如果不是博客一词已被媒体强行灌输给广大的网名,博客一词的确无法准确的反映中文的“ 网络上的日记”这一含义。 再看英文Facebook(脸书)给人直观的感觉就是网络社交工具,而微博一词只给人们一个微形博客的意思的感觉,远没有社交媒体的内在含义,而Twitter一词的源于是鸟儿 啾啾之音,愚意为网络上的朋友的联络信号。 Twitter's origins lie in a "daylong brainstorming session" held by board members of the podcasting company Odeo . Dorsey introduced the idea of an individual using an SMS service to communicate with a small group. The original project code name for the service was twttr , an idea that Williams later ascribed to Noah Glass , inspired by Flickr and the five-character length of American SMS short codes . The developers initially considered "10958" as a short code, but later changed it to "40404" for "ease of use and memorability." Work on the project started on March 21, 2006, when Dorsey published the first Twitter message at 9:50 PM Pacific Standard Time (PST): "just setting up my twttr". "...we came across the word 'twitter', and it was just perfect. The definition was 'a short burst of inconsequential information,' and 'chirps from birds'. And that's exactly what the product was." – Jack Dorsey 创新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和核心,当今大中华文化圈在世界上飞速发展,但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创新气氛还很薄弱,简单的对比一下我们在网络世界中关键名词的使用时发现中文的网络名字缺少创新的特色,还停留在模仿和沿用那来主义,真叫人汗颜和深思!
个人分类: 谈天论地|55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部分网民个人信息遭泄露 网络维权相关法律滞后
hanhuijian 2011-8-13 11:08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0日09:13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201116期封面 以前,人们都说,“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但现在,在网上,人人都知道你是一只狗,而且“大家知道你具体是京巴犬还是蝴蝶犬,知道你的癖好、嗜好、成长经历.......”   你“被”社交了吗   ——普通人的网络危机   《环球》杂志记者/易萱 实习记者/李惠颖   1993年7月的《纽约客》,彼得·斯坦纳创作的漫画将两只狗捧红了。漫画里,一只正互联网冲浪的狗对伙伴说:“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则诙谐的漫画生动展现了方兴未艾的互联网给人们交往带来的强烈冲击。而其中标榜的网络虚拟身份更被网民当做不言自明之公理来信奉。   18年后,互联网初期带给人们的那种匿名安全感正面临着来自脸谱(Facebook)、开心网、微博等一系列社交网站的强烈冲击。在人人网和开心网上,用户个人主页的照片、电话、住址及个人信息被他们的“好友”随意使用;在微博上,小团体的沙龙讨论和两人之间的私密谈话被瞬间复制向全世界广播;对于那些希望在网络上保持神秘感的人,他们气愤于自己的照片出现在一张张集体合照并且被热情地“@”圈出。   如今,在互联网上,人人都知道你是一只狗。正如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所研究员、互联网产业评论人赵福军所说,“大家知道你具体是京巴犬还是蝴蝶犬,知道你是雄儿、雌儿或是断臂儿,知道你的癖好、嗜好、成长经历……”在社交网络中,每个人都有潜质或正在“被社交”。    “被社交”,网络时代的被动裸奔   被社交,主要指在社交网络中,因为被他方泄露了隐私而产生的一种被动社交行为。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拉夫·格罗斯(Gross, R)表示:“在数码技术和社交网站流行的年代,一张不雅照片流出和任何私密信息的传播往往只要几秒钟。人们提供给社交网站的信息始终伴随着风险。”   2009年,4名脸谱用户提出,他们在个人主页照片未经其许可被上传到了YoBusted网站。而YoBusted专门怂恿用户贴出友人的“滑稽”照片。其网站充斥着各式各样尬丑态百出的照片,脱衣照、让人难堪或是放荡不羁的镜头。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展江认为,“被社交”就是有些人将原来人人传播和组织传播的内容放到大众传播范围去公开了。领导绯闻、闺房密语、几个哥们在酒吧的玩笑话,这些大多是无意的、玩笑的,但如果放上网,就会产生连锁反应。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吕艳滨则从法律层面来谈,被社交传播的面越广,造成的侵权后果就越广。他认为:“‘被社交’实际是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其中可能涉及侵犯他人的肖像和隐私权。如果涉及的内容够不上隐私的级别也侵犯了个人信息权。”   Yobusted事件并不偶然。2010年,中国高校用户广泛的社交网站人人网上某日用品以网页活动形式召集网民举报有汗臭的朋友。人人网以学校为联系纽带,用户多以真名和真实照片。而这次活动在全国检举出5万多汗臭者。在“隐报臭弹”的举报中虽然举报头像被打马赛克但依旧很容易被熟人辨识。   对于“被社交”背后的原因,格罗斯认为网络上的朋友关系只有质变没有量变,这就造成了很多人的脸谱好友其实是不被信任,甚至根本不认识的人。   “人们的人际圈和隐私之间的关系分很多种。有时候,我们的一些信息只希望不多的几个密友知道而不是陌生人。而另一些时候,我们的有些事又只希望被陌生人所知。”他解释:现实中人们交往时对亲疏远近关系的界定可以被分为无数个层次,但在社交网络上这些都被简化为“是否是朋友”。   2009年,英国秘密情报局(即军情六处)局长约翰·索沃斯的个人隐私被妻子“分享”在了社交网站脸谱上,从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索沃斯的妻子谢利在脸谱上图文并茂地向超2亿脸谱用户共享了全家在伦敦的详细住址、三个孩子以及索沃斯父母的情况。时隔半年,他再次被女儿科琳娜“出卖”。科琳娜在个人主页上传了一张自己站在圣诞树旁手持镀金AK47步枪的照片。英国反对党为此大为恼火,担心国家安全和反恐措施将因此受影响。   在欧美国家,热衷于使用社交网站的一代被称为“MySpace Generation”,他们被一些媒体和学者批评为没有羞耻心也没有隐私。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传播学系教授索尼娅·利文斯通(Livingstone)认为:“社交网络使用充满了自恋情结。脸谱、微博上面充满的就是我、我、我和快看我、快看我!”正如《纽约时报》上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在评论中国“郭美美”事件时所说,“有些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搞清楚受人尊重和受人关注的区别。”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于国富从现代人心理来考虑,“被社交”来源于人们希望别人参与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和信息,其中也包括炫耀成分。很多网民极富动力去爆料,因为他希望有更多粉丝,追求网络名人的知名度,而这种驱动力使一些人随意地出卖他人隐私。   吕艳滨认为这说明了人们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淡漠。他指出:“很多人觉得展示个人隐私是私事,也不觉得披露别人隐私需要征得允许。同时,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滞后也使人们无法可依。”    “被社交”,让人因言获罪?   7月10日,在《蜗居》中出演海藻的演员李念在微博上和中国房产大鳄任志强掐起了架。李念这次不是屈身蜗居,而是抱怨自己居住的任志强开发的200平米豪宅有质量问题。任志强的回应方式可谓特别,似乎查阅了李念的合同资料,然后微博公布房子户主并不是她,其用心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两人的微博博弈引得万人围观,最后网友人肉出李念已婚,丈夫是富豪林和平。   原本是消费者的一次售后纠纷,最后竟演变为寻户主的人肉搜索,“被社交”的李念夫妇得到了很多网民的声援。任志强反倒点得不偿失。对于社交网络中的“被社交”现象是否属于侵权,接受采访的专家各执一词。   展江认为不应该马上从道德层面去批评。对待新的社会现象要宽容,不能草率地下结论。在新媒体使用时,专家可能不比年轻人专业,精英人士也不一定比普通大众懂得多,比如江苏溧阳的卫生局长误把微博当QQ,当众调情惹人围观。他说:“由于很多人使用社交媒体的经验不足,网络素养不够,可能不仅使身边人被社交,把自己也社交了。”   展江解释,现有法律制度对于损害的判定主要基于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从效果上讲,社交网络影响大面积、大众的传播影响深远。发微博这样的行为都是有预期的,就像个大喇叭,并不是在房间里自说自话。微博还有跨界传播功能,沟通不同职业、层级,形成一个网状的结构。所以一旦判定,在法律上就属于侵权行为。   吕艳滨指出“被社交”首先与网络隐私权相联系。他说:“我们的隐私权并不因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而有什么变化。在网络上,个人信息保护也和现实中一样。”   另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认为现在还没有到因言获罪的程度。在个人隐私遭到侵犯后,很少有人追查。受害人出于各种考虑,所以没有起诉,也就没有人去追究。   在中国互联网上很活跃的日本青年作家加藤嘉一表示:“法律在互联网方面肯定是相对滞后的。相关法律应该作出调整,加强如何保护弱者的隐私,更多要靠道德约束。因为我们的互联网现在最大问题是道德的缺失。”   利文斯通解释:“是否侵权取决于我们对于社交网络是公共空间还是私人空间的判定。”她认为脸谱和微博既是公共空间也是私人空间。“人们的脸谱主页就好像圣诞市场的一家家店铺。店里的货品属于你,店铺是你的私人空间。但是更大范围看,在市场里它也是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因此利文斯通表示人们公布到社交网络的一切内容都存在风险,因为它们已经超出了个人的掌控范围。   她举例美国英语里有个新词“Dooce”,表示某人因为自己在社交网络的私人信息而被辞退。Dooce来源自美国女职员希瑟·阿姆斯特朗(Heather Armstrong)的个人网站。阿姆斯特朗2010年开始在个人网站Dooce.com写博客,一年之后却因公司得知她博客上关于工作和同事的叙述而被辞退。这次事件引发了美国国内对博客和工作关系的讨论。在讨论中很多学者认为阿姆斯特朗在公共空间中透露了公司的机密被辞退无可厚非。    “被社交”,未必都是侵犯隐私   开化县国土局副局长朱小红的妻子在7月14日至8月1日连续发出多条微博,爆料称自己老公长期包养情妇并为其购车购房,给情人江某购房的钱“系赃款所得”。这几条微博引起网民极大关注。当地媒体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后引起当地纪委的关注。   此前两个月,江苏溧阳市卫生局局长谢志强在微博上“自曝”与情人的亲昵私语。微博直播偷情被敏锐网友当即关注并截屏,一石激起千层浪后被纪检机关查处撤职。   史安斌肯定了社交网站对公众人物的监督。“尤其是在中国的媒体环境下,社交网站可以完成传统媒体无法完成的‘任务’,如郭美美的被社交。”   展江也同意在中国“被社交”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作为公共领域新的存在方式。“国外公民社会的主体是NGO(非政府组织),而在中国现在的公民社会,公共领域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媒体的,未来的可能更是新媒体的。”   他强调:中国目前发展公民法治,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全和监督权。在此,新媒体极为重要。虽然社交网络可能会侵犯人们的隐私,但好处更多。它让官员害怕,让滥权者不得不小心翼翼。展江说:“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公开是种新公开的力量。这种新权力,人们更要珍惜,不能滥用、浪费它。”   采访中,格罗斯提到了弥尔顿的著名观点“观点的自由市场”:真理通过各种意见、观点之间自由辩论和竞争获得,而非权力赐予。格罗斯认为“被社交”实际上是允许各种思想、言论、价值观在社会上自由流行。人们能在比较中鉴别真伪,让观点在现实中自我修正。   半个世纪前美国最高法院在审理新闻史上著名的“萨利案”时指出,“对于公众事务的辩论,应当毫无拘束、富有活力和广泛公开”,个别细节失实不能成为压制言论自由的理由,但若“怀有真实的恶意”也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正如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收到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那样。在社交网络中,公众监督和隐私权侵犯之间的界限应该由法律去规范。   同时,罗格斯补充道,“社交网络赋予每个人言论自由的空间实际可以帮助社会解压,对社会矛盾有缓和作用”。   于国富承认,虽然根据个人不同职业以及知名度,隐私权的界限可能不同,例如“明星的隐私权界限可能比较窄,他们部分信息属于公民的知情权的范畴。官员由于被公众赋予一定权力也应该出让部分隐私权,包括公布其个人财产。”   但他仍坚持公民隐私权不该因某身份、职位、知名度被剥夺。网络反腐和公民的隐私权保护都该有恰当底线。超越边界依然是侵犯隐私权,不能姑息。    “被社交”,自愿还是宿命?   WEB2.0时代中,被社交是人们的宿命么?针对这个问题,接受采访的专家分为两派。   加藤嘉一觉得,“被社交”一定程度上是难免的。目前中国的社交网络成为八卦、曝露隐私的平台,缺乏法律规范是事实。一些人使用社交网的目的就是为了被关注,所以他们亲自提供素材使自己“被社交”。   但加藤也认为:“没有一个社会是不涉及到隐私的。我从未听闻哪个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彻底被保护。公众要有心理准备,在SNS时代每个人都有潜质成为公众人物,这是技术发展的必要成本。但另一方面,若你的个人隐私被曝露了,你也有权利诉诸法律。”   对此,吕艳滨也持悲观态度:在短期内,人们可能一直要面对被社交的忧虑。他认为社交网路的出现给隐私保护带来了极大困难,因为有些信息的披露、转移可能是自己和他人都控制不了的。   另一方更多专家表示乐观,认为这不是一种必然。格罗斯表示,“新技术的发展有时会超出人们的接受和操控范围,所以人们在使用时需要掌握趋利避害利用技术。”展江则说,“被社交”来说,本人的努力往往微乎其微。在虚拟世界人们隐私权的保护可能需要技术手段来减少信息泄露的可能性,比如论坛的经营者和运营者更要去监督,使用新技术和做好本人信息的认证。   于国富说“被社交”是网络在环境不很成熟情况下的一种乱象。这块短板会随网络的逐渐规范化而消失。   就一般人而言,史安斌认为,应该增强人们的媒介素养和自我隐私保护意识。“在‘媒介饱和’的时代,几乎没有人能够拒绝媒介,因为它已经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拿个人经历来说,本来我并没使用微博,但在听说有人盗用同事的身份开了微博还被认证后,为了避免‘被社交’我还是选择主动使用”,他说。    个人用户如何更安全的使用社交网络   做好功课   加入社交网络前,应当用足够时间来调查研究网站。你可以找熟悉并且信任的人调查,让对方谈谈社交网络方面的感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舒适度,这可能会左右你决定加入哪个网站或哪些网站。比方说,LinkedIn包含的基本上是用于输入类似简历信息的字段;而人人网、开心网还会询问你的政治、宗教立场以及爱看的书籍和电影,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回答。    保护设置   社交网络的优点与其开放性直接有关,所以隐私和安全可能很棘手。但每个网站都有众多选项,你需要慎重决定希望透露或者保密多少的信息。可以把任何此类网站的个人档案设置成公开或私密,还可以控制每个网站上个人档案的不同方面。    避免透露过多信息   在网上,最大敌人就是你自己,这种风险始终存在:你透露过多的信息。人们在使用这些网络时,要持有怀疑、谨慎的态度。    来源:2011年8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6期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8-10/091322966531.shtml
个人分类: 数字媒体|1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韩国拟分阶段取消网络实名制以保护个人信息
dongzg101 2011-8-13 04:39
韩国拟分阶段取消网络实名制以保护个人信息 2011年08月11日 16:52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T | T 951 人参与 16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新华网首尔8月11日电(记者陈怡)在韩国知名网站大规模泄露个人信息之后,韩国行政安全部11日表示,出于保护网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考虑,政府拟分阶段逐步取消网络实名制。 韩国自2007年7月开始启动网络实名制,要求日访问量超过10万人次的网站,在用户登录时必须通过身份证号码对其进行实名认证。该政策旨在规范网民们的网络行为,促使他们对自己的网络言论采取负责任的态度。但因存在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可能,在民间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今年7月底,韩国知名门户网站“NATE”和社交网站“赛我”遭黑客攻击, 约3500万名用户的个人信息外泄, 包括未经加密的用户名、姓名、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和加密的密码、身份证号码等。此事件在韩国引起轩然大波,要求废除实名制的呼声高涨。 为加强网络安全,韩国政府8月8日发表了《国家网络安全综合计划》,将成立“国家网络安全中心”,由国家情报院负责运作,包括行政安全部在内的十几个政府机构参与合作。 据媒体消息,行政安全部11日在与执政党大国家党举行的党政会议上介绍了其规划的“个人信息保护综合对策”,主要内容有:分阶段取消网络实名制;重新审定税收和金融机构在提供网络服务时需要验证个人身份信息的相关政策,个人或企业使用用户身份证信息需要事先获得政府批准;进一步完善搜集个人信息的相关制度,在技术层面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黑客攻击等。 韩国政府还决定成立个人信息保护机构,建立关于个人信息的国家认证资格证制度,扩大个人信息争议调停委员会的功能等。
1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短信门”事件再显个人信息安全之忧
hanhuijian 2011-8-9 00:12
2010年05月14日 14:43 来源:新华网 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00514/newgx4becf12f-2945795.shtml 2010年5月10日,一条关于南宁市某小学副校长“善吃窝边草”的帖子被挂到网上。帖子还曝光了这个副校长“遗失”的手机里的几千条短信。帖子迅速被很多网站转载,引起了网民的广泛关注,当地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迅速介入开展调查。   从“艳照门”到“日记门”,再到日前的“掏鸟门”“短信门”事件,网络在揭露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方面的强大效果已经得到充分显现,但同时也伴随着信息失真、牵连无辜、隐私被泄露等负面作用,信息时代的个人信息安全特别是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个人信息是谁泄露的?又是怎么泄露的?我们又应如何捍卫个人的信息安全?    谁泄露了他的个人信息?   此次“短信门”事件所曝出的短信多达10万字,如此大量的信息是如何泄露出来的?发帖人的说法是,有人捡到了这名副校长不慎遗失的手机,从而发现了短信内容。但有网民质疑:虽然手机内存能装下这么多内容,但是一般人不会在自己手机里累积保留这么多的信息。   那么,会不会是一些不法分子破解了通讯运营商的防御系统,从而窃取别人的信息内容? 或者是通信运营商内部的人员暴露他人隐私?   “专业克隆各种手机卡,可以用克隆出来的手机卡接收对方短信,接听双方通话,可以做到在手机上没有隐私,无需提供原卡,详询……”近来,手机用户经常收到这样的短信。是否真有这样功能的工具呢?对此,一家通讯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的手机卡都运用了各种加密手段,密码非常复杂,从通信技术上来说,无卡克隆属无稽之谈,“即使有两种相同的SIM卡,也不能监控、窃听电话,窃取短信。”   上述负责人还表示,为依法保护客户通信秘密和客户利益,公司已于2009年9月1日起不再保存个人通信信息,并已对历史消息内容进行清理。不仅2009年9月1日以后的短信内容都没有,之前的内容也清理了,后台数据库已经没有了这些数据,内部人员将客户的信息泄露出去也没有可能。   虽然通讯运营商如此表示,但广西一家私家侦探公司负责人却认为,“短信门”事件中的短信 很有可能就是通讯运营商内部泄露出去的 。他向记者透露,在他们业内,确实存在购买“短信内容详单”的现象,他们一般是通过中介购买,价格基本都在万元以上,中介则通过通讯运营商内部人士获取相关数据。事实上,近年来,在上海、安徽等地,就出现过一些掌握个人信息的机构违法出卖公民个人信息、私家侦探冒充安全部门到通讯运营商骗取公民手机信息等案件。   长期深入研究手机的南宁市民周先生告诉记者,目前的智能手机可以海量存储短信,其具体量取决于内存的大小,而要窃取这些信息,“只要拿到当事人手机,三分钟就够了”。周先生说,智能手机有一个功能就是信息导出功能,手机号码、短信都可以以一个文件的形式导出,同时,智能手机都带有彩信、蓝牙、红外灯传输功能,很容易将信息导出并传出去。周先生分析到:“‘短信门’短信约为10万字,大约200KB的内容,这么小的文件用一个彩信就发出去了。” “有关部门在调查副校长是否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同时,也应查清楚信息究竟是怎么泄露出去的?谁泄露出去的?并要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广西柳州市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李先生说,“谁的短信里没有点私密内容啊?如果监管不到位,谁的短信都有可能被公布到网上去,那真是人人自危啊。”    发布信息者应该担责   在“日记门”“短信门”等事件中,网络监督固然值得肯定,但由于网络监督不可避免地运用到“人肉搜索”,不断地侵犯他人隐私权、触犯相关法律,对当事人的影响已超出了事件的本身。   在广西“局长日记”事件中,网民不但将当事人韩峰的劣迹一一公之于众,而且将可能与韩峰有不正当关系的几名女子的姓名,甚至住址、门牌号等信息也放在了网上,并有人广发“英雄帖”“人肉搜索”女当事人信息、相片。甚至还有人根据“局长日记”“按图索骥”,蹲守在女当事人可能出现的地点试图拍到照片,个人隐私的泄露给所涉及的人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   在“短信门“事件中,出现了大量的真实姓名,其中提到多名老师与此副校长有“关系”,而事实上有的老师并非这所学校的,不但所谓男主角的照片,学校其他一些老师的照片也被搜索贴到网上,甚至一些小学生的姓名也被提及。一些受访的家长就担心,这会给老师和学生的心理都带来影响。   “天涯杂谈”网民“闹心姑娘”认为:“不管什么原因,泄露别人的隐私,本身就触犯法律。至于当事人私生活不检点,这是其个人的问题,别人不应当过分干涉,也不必成为炒作的话题。”   而在“日记门”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虽然韩峰因涉嫌受贿犯罪被依法逮捕,但损害当事人以及可能与之有关女性权益的行为却无人追究,甚至“韩峰日记”是如何泄露出来的也没有查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负责任肆意公布个人信息的风气。    个人信息安全需全社会共同维护   “短信门”的真相如何?这尚需有关方面进行调查取证,但在当前,如何既让网民充分行使表达权、监督权,又要符合法律和社会规范、维护公安的个人信息安全,是必须直面的问题。   目前,作为信息通道的国内正规网站为了保护公民隐私,都会在页面上注明:“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民事和刑事责任”以及“请尊重网络道德,不污言秽语,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个人隐私”的字样,然而网站却并不具备辨别帖子真伪的能力,除了要求发帖人自觉遵守相应规则之外,却并没能形成有效的防范机制,这些申明反倒成为了网站规避责任的借口。   广西王莹文律师事务所律师陈云肖认为,在未获得他人授权的情况下,将他人的手机信息在网络上发布,不管内容是什么,其实质是公开了公民个人的生活信息,侵犯了公民对个人信息的控制权,这是侵犯了别人隐私权的行为。此外,网上发布的信息还可能有不实或夸大的成分,有些还牵连到无辜者,影响了他人的生活安宁和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其实都侵犯了公民的人格利益。   “不论是当事人本身还是司法机关,都应充分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捍卫公民的合法权益,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她说,法律规定,公民的隐私权受到侵害,受害人可以到法院寻求司法救济。即将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的《侵权责任法》第36条也明确规定,网络用户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网络服务提供者获悉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而未采取必要措施的,都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此,公民可以根据相关法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也希望能够出现相关个案的判例,让广大网民知道网络监督的底线。”   专家认为,信息安全的维护需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网络安全执法部门应加强监管,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站)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通讯运营商应履行保密的义务,公民个人也应增强信息安全意识,运用一些技术手段加强信息管理。
个人分类: 数字媒体|1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及对策
hanhuijian 2011-8-8 23:46
http://www.szjincheng.com.cn:200/anquang/news_show.asp?MsgID=219Msgtype = 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和保护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在信息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对 2422 名公众的一项调查显示, 88.8 %的人表示自己有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而遭遇困扰的经历。据美国一家非营利机构统计,自 2005 年 1 月至今,在美国发生的各类大大小小的信息安全事故中,总共已有约 2.2 亿份个人信息记录遗失或被窃取,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和事实充分表明了当前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个人信息的主要内容 我们这里所说的个人信息,特指存储于个人计算机或网络上一切与个人利益有关的数字信息。一般说来,用户在网络上经常使用和产生的个人信息,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个人基本资料,如姓名、年龄、性别、生日、党派、职业、学历、家庭成员、身份证号码等。二是个人联系方式,如手机号码、固定电话、电子邮箱、通信地址、 QQ 和 MSN 等即时通信工具号码等等。三是个人财务账号,如网银账号、游戏账号、网上股票交易账号、电子交易账号等与经济利益有关的账号。四是个人计算机特征,如个人计算机使用的操作系统版本、上网 ID 、论坛 ID 、本机 IP 地址等。五是个人网上活动痕迹,即用户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产生的活动踪迹,如网页浏览记录、网上交易记录、论坛和聊天室发言记录等。六是个人文件数据,即用户不愿被公开浏览、复制、传递的私人文件,如照片、录像、各类文档等。 个人信息泄漏的危害 任何一个人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私密空间,需要保留一些不希望透露给外界的信息,如个人的身份信息、社会经历、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等。这些信息内容不仅涉及到个人的名誉,影响着社会对自己的评价,而且关系到个人正常生活状态的维持,甚至日常社会交往的开展。个人信息的泄漏通常会带来日常生活被骚扰、个人隐私被曝光等不良后果,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财产被窃,或个人形象及声誉受到侵害。 对于保密工作者和涉密人员而言,由于工作性质和身份的特殊性,泄漏个人信息的后果就没有这么简单了。黑客一旦掌握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个人资料,就会变得有隙可乘,会处心积虑地以此作为突破口加以深入利用,有可能带来一系列更加严重的后续问题,甚至导致恶性泄密案件的发生。具体说来,如果不小心被黑客获取了足够的个人信息,很可能会产生多种安全隐患。 隐患之一:个人 IP 地址的泄漏,很可能使本机成为黑客攻击的重点目标。黑客从各种途径获取重要目标人物的上网计算机 IP 地址后,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系统漏洞,伺机植入专业的间谍软件,将其监控起来,俗话说就是“盯上了”。从理论上讲,由于没有不存在漏洞的计算机系统,要做到这一点对于专业黑客来说是非常容易的。一旦计算机被监控,受害人计算机中的文件资料和网络活动记录都无任何秘密可言。 隐患之二:生日、年龄、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的泄漏,很可能成为黑客破解密码的线索。由于很多用户在设置密码时,有使用本人生日、年龄和电话等数字组合的习惯,黑客获取这些信息后,就会作为破解管理员密码、电子邮箱密码等账号的线索,从而大大加快密码破解进程。 隐患之三:职业身份、社会关系等个人信息的泄漏,很可能导致黑客成功实施网络欺骗。黑客利用这类真实信息,冒充受害者的同事、朋友索取文件资料、套取各种密码等,实施社会工程学欺骗,这样的伎俩已经屡见不鲜,而且与直接采取技术手段窃取相比,难度更低,成功率更高。 隐患之四:私人照片、生活录像等个人信息的泄漏,很可能导致大量深层信息被挖掘曝光。照片和录像所包含的信息量远比文字要丰富。人肉搜索的威力,就是对一张普通的照片,通过大量网民的人工辨认、推断和核实,就能得出照片中人物的身份、职业、姓名等详细得令人可怕的信息。 以上只是列举了几种典型的可能情况,用来说明个人信息泄漏所带来的潜在危害。在现实情况中,黑客挖掘利用个人信息的手法多样,层出不穷,不一而足,很多都可视为高智商罪犯的作案手段。 个人信息泄漏的渠道 在人们交流日益广泛、通信手段日渐发达的今天,日常生活中个人信息泄漏的可能渠道很多。从理论上讲,只要是存储有个人信息的地方都有泄漏的可能。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大的个人信息源头容易发生泄漏。 一是政府行政管理及公共服务部门收集的个人信息。政府机关在行使职能履行公务时,金融、电信、交通、保险、医疗等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时,都需要收集和处理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如果这些部门和机构在信息安全方面监督管理失控或技术措施不到位,这些个人信息就岌岌可危了。 二是在各种商业活动中提交的个人信息。人们在购车、购房、炒股、求职等活动中均需填写个人信息;商家通过问卷调查、会员登记等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印制名片时会留下个人信息等等。如果商家缺乏行业自律,或内部人员道德败坏,这些个人信息很可能会被主动出卖或用于商业交换。 三是在各种网络应用中使用的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很可能被黑客用各种技术手段窃取。例如,上网计算机存在高危漏洞或缺少安全保护,如果被植入木马,就会导致私密文件被窃;用户注册网络交易、电子邮箱、论坛、博客、聊天室、网络游戏时填写的个人信息,通常存储在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中,如果被黑客侵入,就会导致大批客户资料的流失;个人不慎丢失的笔记本电脑或移动硬盘、U盘等移动存储介质,如果存有个人信息,也会随之流入他人手中;计算机硬盘出现故障请维修部门或数据修复商恢复数据时,个人信息也有可能被窃。 个人信息安全的对策 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仅仅采取技术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其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互相配合和共同努力。 对政府而言,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惩处力度。当前世界上已有近 20 个国家制订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美国早在 1974 年就通过了《隐私权法》,这是美国保障公民个人信息的最重要的基本法律,之后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陆续补充了《财务隐私权法》《联邦电子通信隐私权法》《儿童网络隐私保护法》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目前,我国第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完成起草,并进入立法阶段。如果相关的法律条文出台,泄露和滥用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垃圾信息发送者和泄露个人信息者都将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对企业而言,要加强行业自律,增强商业道德观念。尊重用户的隐私,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是企业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除非在事先征得用户同意或为用户提供所需服务的情况下,企业不得向任何人出售用户个人资料给第三方,以供商业目的使用。企业还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严密的保护,防止丢失、被盗或遭篡改。 对个人而言,要强化安全意识,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一是强化个人信息安全意识。要充分认识到个人信息泄漏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能有任何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二是尽量不向或少向外界透露个人信息。尤其是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尽量不要暴露个人身份。三是加强个人资料管理。在重要文件的存储、传输等环节上要进行加密处理,及时清除操作记录和上网痕迹。四是提高个人计算机的安全性。个人信息安全与计算机系统安全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其他任何加强系统安全的措施都会有助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反之,计算机系统中的其他任何不安全因素都有可能威胁到个人信息安全。
个人分类: 数字媒体|1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首例电信企业员工因泄露公民个人信息案而被追究刑责
hanhuijian 2011-8-8 13:10
2010-12-17 来源:北京晚报 http://kongchao.com/show.php?contentid=1975 首例电信企业员工因泄露公民个人信息案而被追究刑责的案件, 2010-12-17 上午在朝阳法院公开宣判。三名电信行业“内鬼”,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2个月至2年4个月不等。    电信员工卖信息捞钱 私家侦探买信息敲诈   3名电信内鬼都判两年多   本报讯 (记者 张蕾) 首例电信企业员工因泄露公民个人信息案而被追究刑责的案件,今天上午在朝阳法院公开宣判。三名电信行业“内鬼”,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2个月至2年4个月不等。 而购买信息的7名“私家侦探”也因非法经营罪、敲诈勒索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4个月至6年6个月不等。   本案中的三名“电信内鬼”吴晓晨、唐纳宇、张宁,分别是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市三区分公司广安门外分局商务客户代表、原中国联通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网络运行维护部 监控中心主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客户服务中心亦庄区域中心中级坐席维护。三人对外非法出售、提供机主的个人信息、通话记录,其中吴晓晨、唐纳宇分别获利4万余元和2万元。   而这些公民个人信息的买家,是非法从事讨债、婚外情调查的5家商务调查公司。2004年7月至2007年4月,张荣浩与李洪建、任发等人注册成立了资源共享、相互配合的5家商务调查公司,利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从事为他人追讨债务、调查个人隐私等活动。据法院确认,张荣浩等人涉案的约定债务标的金额高达1087万余元,收回债务金额358万余元,收取酬金166万余元。   因为张荣浩等人的落网,司法机关首次查到了出卖公民个人信息的源头,三名电信行业“内鬼”被追究刑责。 据悉,在该案中由于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导致一起仇杀、一起敲诈勒索等刑事犯罪的发生。   记者注意到,检察院当初对吴晓晨、唐纳宇、张宁三名“电信内鬼”以出售、非法提供、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提起指控。但法院判决认为,上述7名被告人倒卖个人信息的行为发生于《刑法修正案(七)》颁布之前,当时刑法并未单独对上述行为予以规制。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和刑法溯及力的规定,该7名被告人的行为应适用行为发生时的法律。于是,三人最终以为非法经营犯罪提供帮助,构成非法经营罪的共犯获刑。    新旧罪名量刑有何区别?   非法经营罪与涉公民个人信息罪,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犯罪。非法经营罪侵害的是国家的市场管理秩序,涉公民个人信息罪侵害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   从量刑上来看,非法经营罪的最高量刑是5年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最高量刑是3年有期徒刑。看似新罪名的量刑上限降低了,但打击更为精准,对于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这类群体来讲,威慑力更强。   同时记者了解到,《刑法修正案(七)〉颁布之后,对于明知个人信息将被用于非法经营犯罪而仍然倒卖的,仍然可以以非法经营的共犯论处。    法院建议制定行业保密机制   记者了解到,今年7月朝阳法院走访了相关电信运营商,对电信部门工作人员泄漏公民个人信息的途径及原因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电信公司在客户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制度不完善、客户信息查询修改系统管理不规范、对泄露客户信息行为监管不力等问题。   上午宣判后,朝阳法院分别向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司法建议。建议工业和信息化部针对电信行业所涉及的公民个人信息问题制定严格统一的行业保密规定,并定期对电信运营商的信息保护工作进行检查,形成有力的常态监督机制。
个人分类: 数字媒体|9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揭开倒卖个人信息产业链黑幕,电信公司有内鬼
热度 1 hanhuijian 2011-8-8 12:47
http://www.donews.com/tele/201108/564187.shtm 新华网北京2011年8月6日电 (记者涂铭、李京华)机主信息、通话清单、手机定位信息……这些个人信息被按条出售,电信公司员工竟是“内鬼”黑手。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5日上午宣判一起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包括三大电信公司员工在内的23名被告因出售、非法提供、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而被判刑、帮助毁灭证据分别被判处六个月至二年六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一万元至三万元。 公诉机关指控,2009年3月至12月期间,黄伟帆等7名电信单位工作人员,利用电信单位服务平台,将本单位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机主信息、通话清单等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刘红波等14人将非法获取的机主信息、通话清单、手机定位信息等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非法提供给他人,相互进行倒卖。此外,刘蕾等2人因事后帮助当事人毁灭证据,也一并被提起公诉。   法院经审理认为,黄伟帆等7人作为电信单位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非法出售或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告人刘红波等14人以买卖等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告人刘蕾等2人帮助毁灭证据,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鉴于各被告人归案后能如实供述自己罪行,故对各被告人从轻处罚。 由这起迄今北京最大的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记者揭开了倒卖个人信息产业链黑幕。    电信“内鬼”成个人信息泄露源头   “这个案件涉及多个单位保管的公民个人信息,其中电信公司保管的信息占绝大部分,远远大于国家机关、金融等单位保存的公民个人信息,占全部涉案的公民个人信息的95%以上。”承办此案的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官孙威告诉记者。   这些关乎个人隐私的信息是如何泄露出去的?   据公诉机关介绍,23名被告中,有7人分别来自移动、电信、联通公司内部,或其他公司派驻电信公司的职员,他们是个人信息泄密源头。   被告黄伟帆案发前是中国移动(微博)北京公司10086客户服务中心职员,2009年3月至12月期间,黄伟帆先后多次将本单位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机主信息等公民个人信息200余条出售给被告刘远洋,非法获利人民币1万余元。   除了一些固定信息外,这些电信公司的工作人员甚至将客户的手机定位信息非法提供他人,用于不法目的。被告谢新冲案发前是北京京驰无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运维部经理。2009年3月至12月,谢新冲利用中国移动北京公司授予其所在公司进行手机定位业务的权限,先后多次为被告刘海亮等人提供90余个手机号码定位信息,非法获利人民币9万元。   “这个案件充分反映出电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落实不到位。”孙威表示。   据孙威介绍,电信单位内控不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查询权限过低,致使最低层级的业务员也可以接触到海量的机主信息、通话记录;二是查询过程没有进行监管、记录,电信单位工作人员查询公民个人信息后,系统没有进行相应记录,以备核查;三是没有履行告知义务,电信单位工作人员查询公民个人信息之前、之后都没有告知被查询人;四是对合作伙伴缺乏约束,电信单位业务繁多,与多个单位具有合作关系,这些单位工作人员也有机会接触到公民个人信息,电信单位疏于防范,致使公民个人信息泄露。   审理过多起类似案件的北京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林洁告诉记者,许多公司在员工入职时就与之签订了保密协议,协议中一般都会要求对客户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但事实上,在没有道德底线的员工面前,保密协议只是一纸空文。”林洁说。    如何斩断个人信息泄露“黑手”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七),明确规定了出售公民个人信息、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以及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三项罪名,这一规定为打击倒卖个人信息产业链提供了法律利器。   但是,作为新罪名,出售、非法提供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在法律和实践层面上仍存在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例如,如何界定“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尺度如何把握,都需要法律进一步加以明确。   “打蛇打七寸”,孙威认为,除了法律需要完善外,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掌握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的单位完善内部控制才是杜绝个人信息泄露的治本之策。   孙威建议,首先要严格限制有权限查询个人信息人员的数量。上述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公民信息分类保存,分级查询制度。应当严格按照工作需要,确定有权利用、查询公民个人信息的人员,并划分不同的权限,明确责任追究制度;其次,应保存查询、使用过程中的完整详细的记录,以备事后检查;再次,应保证公民的知情权,上述单位在查询、使用公民信息后,应当及时以适当形式告知公民信息查询情况。   此外,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强网络监管,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及时移除涉嫌侵犯公民信息的广告和链接,监管可疑聊天群组并及时做好记录工作,增加公民个人信息在网络上流传的成本,以减少相应犯罪。
个人分类: 数字媒体|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默多克事件敲响个人媒体安全警钟
hanhuijian 2011-8-8 02:58
手机,作为个人数字媒体的重要终端已广泛普及,它已经成为21世纪个人媒体的重要形式。通过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发送明文短信、拍照、视频,并通过网络(互联网和蓝牙等)与互联网上的微博、邮箱以及与其它设备相连,是个人信息和隐私资料的重要载体,其安全性应引起所有人的关注。 近日,传媒大亨默多克旗下的英国最畅销报纸《世界新闻报》因深陷“窃听门”(雇佣私人侦探、用窃听电话的非法手段获取内幕新闻)风波被迫关闭,并引发连锁反应。各国政界名流、影视明星等纷纷自危,也让公众对手机隐私泄漏倍感担忧。据悉,不仅是《世界新闻报》非法窃听他人手机,美联社称《星期日泰晤士报》也被爆出入侵互联网用户的电子邮件和博客,以窃取私人信息。 科技发达的国家,用户为何会如此频繁地被窃听?为何轻易被侵入到个人媒体的各个环节?到底是哪个技术出了纰漏让窃听者和盗取者乘虚而入?在国内,手机隐私泄漏威胁也屡见不鲜,电脑被莫名侵入、邮箱被攻击也是家常便饭,废弃的或丢失的存储设备让别有用心者恢复删除数据或轻而易泄漏个人隐私更不鲜见。 数字时代,哪里是安全的?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方便了信息的生产、复制、传播也方便了信息泄漏。 那么充斥在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手机窃听、黑客侵入和存储设备失窃等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又如何防范?默多克事件敲响个人媒体安全警钟。 我们应该好好总结一下,数字媒体时代个人媒体的安全问题出在哪里?从网上我们会发现很多因为信息的泄漏造成自己无法挽回的损失。 数字媒体的生产、传播、显示、存储以及公共平台上的传统的所谓帐户密码机制等不仅需要新技术更需要新思维。所以,我曾说过数字媒体安全将上升为国家战略,更应该上升到世界的技术发展战略。现行的数字媒体技术的一些思路,抛弃他,引入新思维。比如, 数字媒体传输安全问题,从技术上是因为全世界不仅采用标准的技术而且采用通用的加密传输协议,技术的公开性让非法者有通用的破解之道。我认为我们首先要从技术上让个人媒体用户能自己随机选择加密传输协议和技术,并能方便信息的交流对接,将有助于信息传输安全。对于信息存储安全,由于采用统一的信息编码使得信息的显示技术具有通用性,如果能自由选择信息编码的方式,获取数据者也无法解释各种0101代码的含义,可保护个人信息的存储。 大家积极提供一些个人媒体安全问题的案例,让我们一起分析。大家讨论描述一下,具有安全性的个人媒体应该是什么样的。
个人分类: 数字媒体|1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腾讯网获取个人信息能力超强
热度 1 tarimriver 2011-7-10 13:53
腾讯网获取个人信息能力超强 为了买一本书来到了腾讯网,它要求用输入 QQ 及密码,结果刚刚输完,下面家庭住址、邮编、手机及家庭电话瞬时自动出现在下面相应栏目里。腾讯 QQ 和 360 大战时听说过腾讯获取客户个人信息的事情,但从未在腾讯输入个人详细信息,它也能搜集这么详尽资料,有点恐怖。
2611 次阅读|2 个评论
呵呵,亲爱的IRM,想说爱你,却真的很不容易...
热度 1 zlhua 2011-7-1 19:52
从第一次看到以IRM命名的教材的兴奋到现在一看到IRM命名的教材就叹气,期间,自己也有过很多思考,到底该如何组织IRM的内容才更科学....IRM可以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比如:"如何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也可以是一个很小的话题,比如,"你有对自己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想法么?" 经过几学期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对上学期电子商务09级IRM课程设计报告分析后发现: 学生普遍对个人信息资源管理比较感兴趣... 我很认同他们的兴趣,因为修身,齐家,治国,才能平天下...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信息资源都没有管理意识,不能管理好,他一定存在着"选择"困惑...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如何选择,为什么选择,选择什么...很多有关选择的问题都会经常困扰我们,特别是那些缺乏个人信息资源管理意识的人,所以,要想自己在信息时代生活得更好一点,都应该或多或少学点IRM的知识.... 在之前准备IRM课程时,我思考得更多的"老三问",即什么是信息资源管理,为什么要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怎么进行信息资源管理... 而最近突然又突然萌发了几个新问题: 1 你为什么在这? 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问题? 脑筋急转弯?还是哲学问题?无论学生从哪个角度思考,都会有收获...然而,如果将两者结合,则成了一个既有趣又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因为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要谈及人的选择问题,选择好坏,不仅仅和个性喜好有关,还与自己选择当时所掌握的信息有关,对于有些人,本来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去处,但是由于缺乏IRM意识,信息资源规划没有做好,或者有规划,但没有组织落实好,或组织落实好了,但没有控制好,都一定程度导致今天在这,而不在其它地方...比如,有一个名叫苟中伍的学生在IRM课堂讨论时说道:"我曾经问过自己,为什么我的同学会读清华北大,而我却在这里?最后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规划做得好,目标明确,有计划有行动有反馈,而我,却在侥幸中选择,没有规划,没有目标....因此,我今天只能站在这,所以,我今天要跟大家讲个人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2 什么信息才能称之为资源? 不是所有信息都称之资源,尽管它们有成为资源的潜质...只有有用,可用的信息才能称之为资源,如何确定信息是有用的,怎么把有用的信息变得可用... 3 你想做CIO吗?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要当一名优秀的CIO,首先要有当CIO的意愿和兴趣,这首先需要知道CIO到底是做什么的,你对做这些事情是否感兴趣,CIO应具备什么能力和素质,你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潜力.... 其实还有1个问题,也是当时我认为最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可现在突然一下想不起来了...难道真的应验了那句话"灵感稍纵即逝"?真是可惜了.... 继续思考中,但愿今晚灵感之神会再度光临....
个人分类: 随便想想|328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0分作文4-上大学?
冯用军 2011-6-15 20:36
【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 注意:1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问题不限;2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 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当我从小学的少先,到中学的共青,再到今天走上考场,变成共产,我很彷徨。我在内心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如今的大学,是上?还是不上?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 今年的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劝我们: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上了大学户口就回不去,那就杯具了。留在城里,高房价,高物价,高生活成本,这“三高”岂是一般农村家庭能够承担?我不怪这位人大代表的歧视性语言,因为我爸不是李刚,我也没有“五道杠”,我必须好好考虑这个问题,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 我家只有4亩地,小麦和水稻亩产一千斤(不干旱的话),一斤水稻或麦子0。98元(前几年五毛左右),一年两季毛收入8000元,扣除农药化肥等成本,一亩地能赚400元,一年纯收入3200元。我还知道,我们伟大的国家,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每年超8%增长,外汇储备超万亿,全民沐浴在幸福的春天里,享受比太阳更光辉的公平和正义……我家是落后分子,我很愧对国家,给国家丢脸了,就因为,即使我今年考上了清华,我也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和CPI高涨的消费。所以不是农村孩子能不能上大学,而是拿什么去上大学?不是我爱不爱国,而是国家拿什么让我来爱?也不是我上不上大学,而是大学拿什么让我来上?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 北大的教授对自己的学生说:40岁挣不到400万,就不要来见我,我也不认你这个学生;云南的教授对学生说:我开的是宝马,手机号码7个8,你们那些破手机扔了吧;同样是今天,西安音乐学院的钢琴激情杀人犯药家鑫,毫无人性的八刀,让自己很不光彩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我谨代表南科大的45名同学,问问教育部,钱学森也问过,现在的大学怎么了?现在为何没有学术大师了?我还能在大学学到什么?朱清时校长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 我知道,能考上大学,几乎是所有年轻人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我梦到了清华大学那庄严的大门,气派的“真维斯”楼,以及里面“光溜溜的屁股”。有钱人摸摸这个看上去还比较光滑紧翘性感的屁股,说:好,开个价吧。我真的很郁闷,刚刚被故宫“撼”翻,这次又被清华雷倒,既然有了“真维斯”楼,那等我进清华,是不是要在“杜蕾斯”楼、“苍井空”楼、“花花公子”楼……里面上完我的大学?!当学术和道德都沦为向钱看的时候,龙的传人还是龙吗?那是龙虾,有钱人的美味,我这穷N代,能消费的起吗?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 我在参加这场高考前,遇到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师兄,我虚心的请教:请问能告诉我你上大学的感受吗?他茫然的拍拍我的肩膀:小师弟,当4年的欢乐与激情过后,大学提起裤子,冷冷的对我说:你可以走了,把青春和金钱留下。我才发现,不是我上了大学,而是大学上了我,这就是我最大的感受……我内牛满面,激动的握着他的手:大师兄,你是好人哪,谢谢你提醒我,让我做好了被奸的心理准备。我终于明白了,不管我上,或不上,大学都躺在那里,不伦不类。不管我喜欢,或不喜欢,高考必须要参加,不增不减。默然,无奈。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 看着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的女一代,看着弹钢琴激情八刀的男一代,我彻底茫然了,我仰望星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如今的大学,精神倒了,向金钱磕头了,拜金了,这样的奴才嘴脸,我怎能相信教育出来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挺直脊梁顶天立地的学生?“让奴才教育你的孩子,进去的是人才,出来的只能是奴隶!”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 在这操蛋的年代,看着这操蛋的时间在流逝,我还在苦苦的思考:上,还是不上,这个操蛋的大学?……铛铛铛,交卷了!我一脸稚气的问监考老师:我还没考虑好呢,能不能再给点时间呀。得到的回答是冷冰冰的一句话:这么长时间干嘛去了?没写完,0分!…… 其实我想对老师说:上还是不上大学,纠结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十三亿中国人,只是我说了而已。我和他们都坚信,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的高考以及教育制度,一定不会让大家再纠结的。时间而已。
个人分类: 《最文学》杂志|1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考作文:时间在流逝——上还是不上大学?
热度 2 iwesun 2011-6-10 16:27
高考作文:时间在流逝——上还是不上大学?   Me按:时间在流逝,   向左向右?    打左灯,向右转?   终归都是混日子。 【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 注意:1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 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时间在流逝——上还是不上大学?   当我从小学的少先,到中学的共青,再到今天走上考场,变成共产,我很仿徨。我在内心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如今的大学,是上?还是不上?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   今年的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劝我们: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上了大学户口就回不去,那就杯具了。留在城里,高房价,高物价,高生活成本,这“三高”岂是一般农村家庭能够承担?我不怪这位人大代表的歧视性语言,因为我爸不是李刚,我也没有“五道杠”,我必须好好考虑这个问题,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   我家只有4亩地,小麦和水稻亩产一千斤(不干旱的话),一斤水稻或麦子0。98元(前几年五毛左右),一年两季毛收入8000元,扣除农药化肥等成本,一亩地能赚400元,一年纯收入3200元。我还知道,我们伟大的国家,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每年超8%增长,外汇储备超万亿,全民沐浴在幸福的春天里,享受比太阳更光辉的公平和正义……我家是落后分子,我很愧对国家,给国家丢脸了,就因为,即使我今年考上了清华,我也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和CPI高涨的消费。所以不是农村孩子能不能上大学,而是拿什么去上大学?不是我爱不爱国,而是国家拿什么让我来爱?也不是我上不上大学,而是大学拿什么让我来上?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   北大的教授对自己的学生说:40岁挣不到400万,就不要来见我,我也不认你这个学生;云南的教授对学生说:我开的是宝马,手机号码7个8,你们那些破手机扔了吧;同样是今天,西安音乐学院的钢琴激情杀人犯药家鑫,毫无人性的八刀,让自己很不光彩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我谨代表南科大的45名同学,问问教育部,钱学森也问过,现在的大学怎么了?现在为何没有学术大师了?我还能在大学学到什么?朱清时校长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   我知道,能考上大学,几乎是所有年轻人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我梦到了清华大学那庄严的大门,气派的 “真维斯”楼,以及里面“光溜溜的屁股”。有钱人摸摸这个看上去还比较光滑紧翘性感的屁股,说:好,开个价吧。我真的很郁闷,刚刚被故宫“撼”翻,这次又被清华雷倒,既然有了“真维斯”楼,那等我进清华,是不是要在“杜蕾斯”楼、“苍井空”楼、“花花公子”楼……里面上完我的大学?!当学术和道德都沦为向钱看的时候,龙的传人还是龙吗?那是龙虾,有钱人的美味,我这穷N代,能消费的起吗?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   我在参加这场高考前,遇到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师兄,我虚心的请教:请问能告诉我你上大学的感受吗?他茫然的拍拍我的肩膀:小师弟,当4年的欢乐与激情过后,大学提起裤子,冷冷的对我说: 你可以走了,把青春和金钱留下。我才发现,不是我上了大学,而是大学上了我, 这就是我最大的感受……我内牛满面,激动的握着他的手:大师兄, 你是好人哪,谢谢你提醒我,让我做好了被奸的心理准备 。我终于明白了,不管我上,或不上,大学都躺在那里,不伦不类。不管我喜欢,或不喜欢,高考必须要参加,不增不减。默然,无奈。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   看着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的女一代,看着弹钢琴激情八刀的男一代,我彻底茫然了, 我仰望星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如今的大学,精神倒了,向金钱磕头了,拜金了,这样的奴才嘴脸,我怎能相信教育出来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挺直脊梁顶天立地的学生?“让奴才教育你的孩子,进去的是人才,出来的只能是奴隶!”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   在这操蛋的年代,看着这操蛋的时间在流逝,我还在苦苦的思考:上,还是不上,这个操蛋的大学?……铛铛铛,交卷了!我一脸稚气的问监考老师:我还没考虑好呢,能不能再给点时间呀。得到的回答是冷冰冰的一句话:这么长时间干嘛去了?没写完,0分!……   其实我想对老师说:上还是不上大学,纠结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十三亿中国人,只是我说了而已。我和他们都坚信,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的高考以及教育制度,一定不会让大家再纠结的。时间而已。
249 次阅读|3 个评论
请百度、互动百科速删除我的个人词条,并注意预防侵权(内空!)
wya 2011-6-9 14:06
我数年前的一份内部简历,被他人放到网上,请协助删除! 不要问我要什么身份证明,我没有义务给网站提供这些信息。 强烈建议国家立法规范这种第三方私自上传他人信息的违规行为。 http://baike.baidu.com/view/683056.htm http://www.hudong.com/wiki/%E7%8E%8B%E8%8B%B1%E5%AE%89?hf=hdwiki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把你的信息存到云端--收费还是不收费?
热度 1 lhj701 2011-6-8 23:12
把你的信息存到云端--收费还是不收费?(罗汉江) 将自己重要和常用信息存到云端,啥时用就从云中取下来,多么方便啊,不是梦想吧! 苹果发布了全新iOS 5操作系统,采用收费的方式部分解决这个问题。 “苹果将通过最新的云服务平台iCloud在线保存用户的邮件、照片、日历、联系人等信息,并与各类iOS设备互通实现数据同步,支持3G和WiFi,并支持在Mac和PC上使用。还增加了音乐自动同步功能,iTunes Match功能可以帮助用户获取更好音质的音乐。iCloud为用户提供5GB的免费空间”( http://finance.sina.com.cn/chuangye/innovation/20110608/22289961189.shtml ) 苹果通过收费来提供这个服务,如果将来有一种免费的方式,比如可以在云平台搭载广告,将是一件很不错的方式。
个人分类: 社会新闻|2999 次阅读|2 个评论
基金申请书和计划书弹出窗口文字显示为问号的解决办法
热度 4 PoseaFables 2011-3-11 03:39
基金申请书和计划书弹出窗口文字显示为问号的解决办法
国家基金项目申请书带有库文件,用英文版操作系统时可能会出现‘ call protect.showhiperror Msg: ’错误,导致个人信息、项目信息等弹出窗口字体无法正常显示。计划书也是,用英文版操作系统,检查保护时弹出窗口全是问号,输入密码无反应。 我一直用英文版操作系统,每次填申请书都得换到中文版系统上填写这些信息,并完成最后的检查保护。在基金委网站提问得到的答复是他们也解决不了,建议我用中文版。 这次填表,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即在控制面版中找到 Regional and Language Options, 打开到Regional Options里将显示语言(customize ...左边)选为Chinese(PRC)即可(参见后边附图)。 一个简单的问题,竟然折腾了我好几年。
个人分类: 叼虫小鸡|8298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德国柏林数千人游行要求政府保护个人信息(图)
xupeiyang 2010-9-13 16:23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13:19 国际在线 当地时间周六,德国柏林爆发数千人参加的示威游行,要求政府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   国际在线专稿:据《明镜周刊》杂志网站9月11日报道,当地时间周六,德国首都柏林爆发数千人参加的示威游行,他们要求政府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数据,减少国家对公民的监控。这次游行是由127个政党、联盟以及团体共同发起的,他们的口号是要自由,不要恐惧。   据悉,这次游行的导火索是德国政府将要进行2011年人口普查以及将引进公民电子健康卡等做法。在波茨坦广场举行的集会上,示威者尤其对政府收集储存公民个人信息数据的做法提出批评。德国服务业总工会主席弗兰克比斯尔斯克(Frank Bsirske)称,过去80年的欧洲历史表明: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进行的个人信息数据收集,到后来也一定会被滥用。   游行的主办者称有大约7500人参加了游行,一年前参加同样主题的游行人数大约为1万人。据警方消息,今年的游行并没有引发冲突。去年的数据保护游行曾因为警察殴打示威者而引起轰动,当时一张警察击打一名骑自行车者的脸的照片被上传到互联网上。(Zak)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1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口个案信息数据采集应该有所规范
wya 2010-8-31 10:54
http://news.qq.com/a/20100830/000718.htm 中称: 查明是个别小区居民不了解入户核查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基础信息的管理员,误认为是有人冒充人口普查员,以致发生误会。 入户核查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基础信息的管理员属于哪个部门的执法人员?其入户调查的权利由什么文件或法规赋予?是不是任何政府部门都可以以各种名义上门登记居民的个人信息?这些应该有所规范,否则公安、计生、房管、民政、卫生、劳动保障等部门管理人员对居民的骚扰会不厌其烦,无拘无束,毕竟这些个人信息背后的经济价值和科研项目收益不可小视! 普查员身着统一服装、佩戴统一证件、手持由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印制的《中国人口普查承诺书》进行入户调查。统一服装什么样?统一证件什么样?有何防伪措施?应该以图片形式予以张贴公告,便于大家识别。我曾在小区看到有穿白色T恤,印有人口普查和**保险公司或银行的管理人员上门登记,不知他们的服装是否是规定的样式?建议好好学习一下澳门进行的人口普查试调查的张贴画设计,服装、标识、背包等都在上面印着! 主要核对和登记户籍等基本信息,不涉及其它内容。户籍等基本信息和其它内容是否在范围上重叠?建议好好学习一下语文常识和公文写作,明确一下户籍等涉及的具体数据项,以免个别部门搭车收费,利用人口普查之机和宽泛、无限制的登记名目,收集职责之外的个人信息。 这样的报道说了等于没说,看了也等于白看。居民对于入户核查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基础信息的管理员依旧不知如何对待,是拒绝还是配合?对统一服装、统一证件依旧不知是何样子?对什么是户籍等基本信息,哪些又属于不涉及的其它内容还是没法分辨!可见,行政能力和职业素养亟待加强!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公开自己的项目申请书要慎重
wangdh 2010-8-22 09:59
公开自己的项目申请书要慎重 (王德华) 看到有些青年学者因多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而一直不能中标,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一气之下将自己的申请书全部公开,让广大网友评论一下。从公布的几份申请书看,申请者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应该说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对于这些多年来专心于自己的领域,踏实肯干的青年学者,还是多支持一些。相信很多评委也会有这种想法,无奈竞争实在激烈, 20% 左右的批准率,意味着 80% 的申请者会没有收获。在网上公布自己的申请书,这种做法有利有弊。 如果自己本着学习的目的,尤其是想知道自己的申请书到底有什么问题?到底写得如何?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无疑科学网上有经验的老师很多,许多曾经或者今年是评审专家,他们也都申请过基金,申请的基金业中标过,所以会提出一些很有针对性的建设性很强的建议。从网友的评论看,有些意见是十分中肯的,非常有参考价值,很有见解,很专业。如果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认真归纳,认真思考,对于自己在申请书方面能力的提高一定是非常大的。这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在短时间内能够获得如此多的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真让人兴奋,这当然是科学网的一大特色了。 但是,除了收获外,有一点申请者还需要留心(纯属个人意见)。除非你明年(或以后)想更换研究领域(方向、题目),不准备继续做这个题目了,否则既然你公开所有基金信息,那么如果发生任何不愉快的事情,自己都要有思想准备。不能说每个人都能自律,都能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自己的思想被他人使用也是有可能发生的。同时,自己有创意的思想和想法,以及好的实验设计和技术路线,如果自己没有保护意识,有时候难免会发生些不愉快的事情。做研究当然不能保守和封闭,但是如果过早、没有保留地公开,是有些风险的。基金委的项目主要以基础理论为主,问题可能会小些。如果是应用性强的项目,这样做的风险更大。另外,申请书上有很多个人信息,以及项目参与者的个人简历和信息等 (公布 的信息最好征得他人的许可),这些申请者在决定公开申请书前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纯属个人之见,有点狭隘的思想。 (王德华 2010.8.22 )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19224 次阅读|27 个评论
浅析个人主页建设的内容、结构与功能 2010年
tengyi1960 2009-8-26 16:55
中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个人主页的内容与结构,简要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展示个人学术信息的整体与细节。 个人主页建设的内容、结构与功能
个人分类: 思想盆|269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