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古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爱收藏 古代的高考录取通知书
xupeiyang 2011-10-24 16:52
同是金榜题名时 古今捷报不一般 古人参加科考可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他牵扯到整个家族甚至整个村庄。 据说古代参加科举应试,中秀才举人或者进士及第希望比较大的人家都会在煎熬中苦苦等待着喜报的到来。 也有比较聪明的人专门等候在门口,一旦报喜的人到了,就前去向这家人报喜,碰到富裕的人家能得到点碎银花花,稍微穷点的人家也能沾上点酒喝。 这样的等待在古代称之为候榜。 这些场面在《儒林外史》里有过详细的描述。 http://collection.sina.com.cn/cqyw/20110729/101533748.shtml
个人分类: 珍宝收藏|1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geneculture 2011-10-6 14:42
王国维 先生在《 人间词话 》中曾说: “古今之 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 三种之境界 :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Since ancient times all people of accomplishment and great learning must have experienced three kinds of stages : The first state can be described by, “Last night the west wind shriveled the green trees. Alone I climbed the lofty tower / To gaze at the endless roads .” The second state can be described by, “My clothes are getting looser and looser; /For her sake, I have no regrets .” The third state can be described by, “I search for her in the crowd a thousand times /And, all of a sudden, as I turn around /I discover her there where the lantern lights are dim.” (Translated by Guo Shenghu)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 三种境界 分别取自三首 宋词 : 宋朝 晏殊的《鹊踏枝》“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 宋朝 柳咏的《蝶恋花》“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 ”。 南宋 辛弃疾《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鹊踏枝(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宋·柳咏)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见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青玉案(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啥都喜欢权力
热度 1 zhixuan 2011-9-19 20:44
当下国人对权力的追逐已经超出了狂热的范畴,今天拜读高人博文之后,对此多了些许了解 1.封建思维作祟 封建思维或者说专制思维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历史,早已深入到中华文化的每个角落,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儒家文化的“忠”思想就是其中一例,自下而上为之忠,下级必须服从忠心于上级,位高权重者可以理所当然的享受别人对他的忠诚与逢迎,所以每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人无不渴望建功立业出人头地,走上权力之巅。古今数朝开国之君之所以成就帝业,都是封建思想的忠实拥护者。甚至开始宣扬平等仁政的人,如李自成洪秀全等等,在得到一定权力的时候,野心暴涨,忘记当初的承诺,一心只为取得帝王的地位。 于封建思想相对应应当是民主共和思想,客观来讲,民主思想起源于西方,发展于西方,而今更盛行于西方。孙中山先生不愧于一个伟人,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个永垂不朽的英雄。他游走世界,了解共和,深切的知道民主对于人的意义,所以他的毕生努力都是为中国人民谋求民主共和。教科书上讲辛亥革命的意义之一就是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受限于当时民众知识水平和传播手段,我以为民主也就是文人口中的一个名词而已。 孙先生的民主思想影响了几代青年,国共两党的数位领袖都是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蒋介石受到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这也最终影响了他的台湾政策,使台湾走向了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的时期。中国当前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从一定程度上适应中国国情,也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社会矛盾激化,权贵集团横行,民众对立情绪激烈,.......... 2.个人英雄主义 对于权力的追逐,多数人都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极少数是抱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人都是自私的,有了权力就拥有了一切,社会地位,金钱,女人等等,在当下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的年代,这个是再正常不过了。 前些日子,看到一个记录瑞士人生活的片子,很羡慕他们无忧无虑享受生活的态度,旅游,牧马,音乐,农夫,跟随自己的内心,这才叫生活。片子中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在这里没人会关心你挣多少钱,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但是如果你有一个漂亮的花园一定会让周围的邻居羡慕不已”。突然开始质疑一些原来的想法,为什么非要累死累活的蜗居在城市,憋屈的房子,污染的空气,复杂的人际关系,活的真累,不自由不洒脱,但是不在城市奋斗行吗,你能忽视父母对你的期许,妻子对你的信任,周围人对你的看法吗,你不挣钱不出人头地,没人会看得起你,这就是中国社会,金钱权势成为唯一的价值标准,成功准则。所以不是人有病而是整个社会都有病。 跑题了,言归正传。说到英雄主义,我想说有些人追逐权力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却是也是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的,也想干出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情而流芳百世,也就是所谓的英雄主义,这些人都相信拥有一定权力之后借用自身的权力才能一展自身的抱负,平时经常听一些人说如果我是总理,我会怎样怎样,就是这么个意思。我这里不怀疑他是否真心,只是想说这个人太相信自己了, 不是每个人都有扭转乾坤的能力的。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615219.html
292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华文明照古今
yangyongtian 2011-8-7 21:08
国医农历是近亲, 一通全通熟于心。 中华文化忒精湛, 辉煌宏大照古今。
个人分类: 感怀|17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当有“观恶博物馆”
热度 2 danfouer 2011-7-29 07:00
国人的文化基因是一切的根源,既有美的凝结,如清明富春、唐诗宋词;又有恶的沉淀,如饿殍杀戮、拆车埋坑。而且周而复始,绵延不绝。今若有人,遍考古今,整出一部中华恶行史,搞一个“观恶博物馆”,其于中华民族之功德,当远大于现存一切之博物馆。但知其美而不省其恶,美终陷于恶。
个人分类: 思考评论|3396 次阅读|2 个评论
古今大战秦俑情
Phoenix8 2011-7-16 23:46
1989年的一部电影~怀旧
0 个评论
古今失火有说法
热度 2 fpe 2011-6-5 17:19
古今失火有说法 近读《中国火灾大典》,从4万条火灾史料中,发现古代对于灾难有很多隐讳或曲折的说法,这里汇总一下,以飨读者。 用不小心来代表: 1. 失火=失慎 2. 不慎于火=不戒于火 3. 添油失慎, 至兆(肇)焚如 4. 走电出火 5. 遭火劫,遭火警 6. 走火=走水 7. 遗火积薪,又遭火患 有古代火神来代表火灾的说法: 8. 忽税吴回之驾,吴回氏敛威而退 9. 祝融氏降临,遭回禄 中国四大火神祝融、炎帝、回禄(又叫吴回),阏伯。对于火灾,通常使用祝融和回禄来代表灾害。祝融,名重黎(简称黎),又称祝诵,祝和。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以火施化,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据传说阏伯是原始社会五帝中帝喾的长子,帝喾代高阳氏颛顼为君王后封儿子阏伯于商丘、专门管理火种,称为“火正”。因此,炎帝和阏伯是正面的火神,而祝融和回禄比较负面,人人避之不及。自宋代以降,民间祭祀阏伯,大概是因为阏伯台位于商丘,靠近开封的缘故。 用火灾蔓延来代表火灾失控的说法有: 10. 灾至燎原,延烧殆尽 11. 火遂上炎 12.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这是《孙子兵法》的说法,用来说明火攻的条件。发火,是点火,需要在敌人最放松警惕的时间,因此必须在一天的某一时段进行。起火,是蔓延,蔓延需要有风助,因此对天文气象的要求比较高。一个周期月(农历)的某些天会起风(这是古代的认识),因此,火攻必须在那几天才能进行。 其实,当前火灾失控的两大条件:放松警惕和风高物燥,与孙武的说法没有什么差异。回首华夏三千年,火灾还是一样的火灾,人民还是一样的人民,只有燃料不同了,所以世上多了几位自称为消防工程师的人,比如笔者。 有道是:发火有时起火难,祝融降临遭回禄,天时风高地物燥,放松警惕人难和。
5327 次阅读|1 个评论
端午悼屈原
yangyongtian 2011-6-5 10:19
一首离骚传古今, 万只香粽慰忠魂。 汨罗江水蓝胜绿, 湘楚云天霞遮云。 龙舟竞帆悲恸悼, 艾蒿颌首哀思吟。 屈原忠烈励万代, 端午时节更思君。
个人分类: 24节气|18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致网友“云在青天”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1-5-27 17:03
“云在青天”天在心, 心比天大索白云。 请君露出庐山面, 科学网上论古今。
个人分类: 友谊|1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磨练
zhudingju 2011-5-27 11:45
磨练 水调歌头 朱定局2011-5-27 万事何难有?长城不算长。千年浮尘如浪,一去不复返。唯有闻鸡起舞,又要高瞻远瞩,闻古今如师,观天地如室,难易皆相成。   走四方,交挚友,真善仁。不应有惧,自古巾帼多帅将。梅花香自苦寒,丰收来自细耕,此理不曾更。但愿君畅游,无往而不胜。
1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摘录:周其凤——清华北大在历史上比肩而立荣辱与共
Flyingriver 2011-4-24 11:54
滋自强而载物,砥砺同行,百邻清誉称棠棣; 取兼容以开心,交融共进,万卷华章照古今。
1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油菜花香
热度 2 yanhuasanman 2011-4-9 21:59
儿时油菜花香的记忆,泛起泥土的气息!好熟悉的味道,金色梦的祈祷! 花香处,春几何 蝶媒逐,菜花贺 高树枝头离骚闹 任得刘郎花间笑 觉人间,是非情 啼莺鸣,古今行 遥望春江柳色绿 放歌心怀金黄余
个人分类: 心得体会|3108 次阅读|3 个评论
成为科学大家的境界
热度 5 duke01361 2011-4-7 05:17
成为科学大家的境界 搞学问的,如果总想成为娱乐明星式的人物,那就毁了!学问的境界,和和尚、老道、修道士等人的状况应该是差不多的! 很欣赏清代学者王国维的三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境界-好高骛远-心存高远-选题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 晏殊 的《 蝶恋花 》,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 登高望远 ,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一意孤行-持之以恒-求证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 柳永 《凤栖梧》(《蝶恋花》别称)最后两句词,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不同流合污-耐得寂寞-修炼品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 辛弃疾 《 青玉案 》词中的最后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 功夫 ,自然会豁然贯通。
个人分类: My Ideas|3445 次阅读|4 个评论
古善宏观,深得生命之奥;今善微观,略得自然之理
sheep021 2010-11-29 16:11
古文明善宏观,长于天文、深得生命之奥(以佛道两家为代表) 现文明善微观,长于物理、略得自然之理 明了生命的奥秘,才是人类最求的终极目标。 现在,天文、生命与物理等几种学科,已经出现融合的趋势。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中总离不开一个问题:生命从哪里来?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才能长生久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篇(2)-人才模式决定国家兴衰
liujian129 2010-6-25 06:03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葛大爷这句话至今仍然风行大江南北。不止21世纪,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国有着悠久的重视人才的历史。从对古时开国治世能臣姜尚周公到近代诸多革命先烈的歌功颂德,从列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到历朝历代人物传记的广泛传播,以及从古代各朝为特殊人才的法外开恩到如今努力为各种人才创造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在以宣传和标榜甚至是神化的方式表达着对人才的重视。 不可否认个别人才(英雄人物)对中国很多历史进程起到过和起到了不可否定的作用。但独木难成林,人才模式更加重要,特别是对于开创真正的盛世。不难从历史中找到这样的例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开创了华夏文化盛世,直到今天大家所学习和使用的很多理论也都源于此。也一直没有超越他们,因为那是一个极其稳定的人才模式,全国之才都能畅所欲言,思想碰撞融合;不人为地去区分高低,而是让那些追随者自己去明辨是非。 再看魏吴蜀三国。魏启用全国之才,诸多文臣武将来自全国各地,因此全国三分有其二;吴启用江东一方之才,大多文臣武将来自几大家族,虽能很长时间平安无事但终不能入主北方;蜀启用乡野之才(没有人才规模),诸葛、关张等顶梁柱都是村夫并且一直处于决策垄断地位(尽管被极度神化,但他们的真正能力值得怀疑),所以蜀败多胜少,大多时间委曲求全,存活时间也最短。 当代世界也一样。美国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上因为招揽和使用的是全球之才,只要足够优秀,不论来自世界哪个角落都能在那里获得一席之地;欧盟主要启用除北美之外的全球之才,再加上与美国紧密合作,所以也基本能与之相比;中国俄罗斯印度这些强势发展中国家虽都在加强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但流失仍非常严重,连本国人才都很难充分发掘启用,与美国和欧盟相比差距还相当大。 超英赶美,任重道远。本人以为只有摒弃地域、种族、背景或其他偏见,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拘一格培养和招揽人才,切实为可塑之才创造成长和发挥才智潜能的空间和机会,才能形成良好的人才模式,也才能实现国家的全面(特别是科教)繁荣昌盛。
个人分类: 人生随想|38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今数学思想》
热度 2 liuxiaod 2010-3-7 13:21
M.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 克莱因原著的书名是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1972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甫经面世,即博得了好评。誉称是就数学史而论,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见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974.9,Vol.80,No.5,pp.805~807)整整30年过去了,仍未有同类的著作可与之比肩。说是新版,197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就推出了该书的中译本,现在斥资购买了版权,再度隆重推出,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 正如书名所指出,本书着重在论述数学思想的古往今来,努力说明数学的意义是什么,各门数学之间以及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尤其是和力学、物理学的关系是怎样的。本书特别关注数学在近二、三百年的历史发展,着重在19世纪,有些分支写到了20世纪的30或40年代。 M.克莱因教授本人深受哥廷根大学数学传统的影响,注意研究数学史和数学教育,是一位著名的应用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因此,他很能体会到读者的心情。今天,学生们的数学知识,主要是从数学课程中获得的。通常的数学课程给出的是一个系统的逻辑叙述,这些课程经过编纂者的锤炼,成为完美的典范。这就使学生们淹没在成串的定理中,并产生一种幻象:数学就是从定义到定理,数学家们都是无坚不克的英雄。 历史却恰恰相反,克莱因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 课本中的字斟句酌的叙述,未能表现出创造过程的斗争、挫折,以及在建立一个可观的结构之前,数学家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路。学生一旦知道这一点,他将不仅获得真知灼见,还将获得顽强地追究他所攻问题的勇气,并且不会因为他自己的工作并非完美无缺而感到颓丧。实在说,叙述数学家如何跌跤,如何在迷雾中摸索前进,并且如何零零碎碎得到他们的成果,应能使搞研究工作的任一新手鼓起勇气。 我想,每一位数学工作者、数学教师、数学系的大学生,甚至普通的数学爱好者,都会被克莱因话拨动自己的心弦。 克莱因教授希望本书对于专业的数学家和未来的数学家都有所帮助,因为,专业的数学家今天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到他的专题上去,使得他没有机会去熟悉他的学科的历史。事实上,这种历史背景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根,深扎在过去。数学是一个有机体,它的生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所有各个部分的不可分离的结合。如果割断历史,可以说,那一门学科都不会向数学这样受到伤害。克莱因以其在数学领域的专业造诣和对数学历史的高超驾驭,对数学分支的历史发展,对数学思想演变的历史脉络,和对数学家的评述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克莱因善于把历史叙述和内容介绍结合起来,通过比较丰富的史料来阐述观点。阅读此书,不仅专业的数学家和数学史工作者感到受益非浅,就是要想了解数学的普通公众,也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原书51章,共1238页,中译本分成四册。短短的书评无法描述原著恢宏的气势,但是,如果您打开扉页,浏览一下目录,就会被深深地吸引住:数学是从那里出现的?希腊数学的辉煌成就中存有那些局限性?数学中的人文主义活动;数学设计信念的发展;促使微积分产生的社会因素;18世纪数学工作的推动力;作为人的创造物的数学;真理的丧失;等等。这些论题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数学史的论域,而涉及数学与社会、数学与文化以及数学与哲学这些在今天引起广泛关注的课题。上述目录中问题,有些克莱因曾经做过专题论著,如《西方文化中的数学》(Mathematics in Western Culture, 牛津大学出版社,1953年,中译本为张祖贵译,台湾九章出版社),有些则后来被克莱因进一步扩展为新的学术专著,如《数学:确定性的丧失》(Mathematics The loss of Certainty,牛津大学出版社,1980年,中译本为李宏魁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著名的法国数学家H.庞加莱说过:如果我们想要预见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 那么,如果您真要想了解数学的历史, M.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书。它为初学者展开了一幅数学史发展的全景画卷,也为专家学者提供了深入独到的专题分析。不论是通读全篇,抑或是择其片段,都会使你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个人分类: 教育|16129 次阅读|7 个评论
随想:中西合璧之方圆之道
sheep021 2010-1-8 10:26
一些杂想,未作进一步整理 东方甲乙角声属木春季青色春神青帝苍龙之象充满生命活力 西方庚辛商声属金秋季白色刑神白虎之象战争乐极就会生悲忧伤 分别见: 子归原创文学网-他年我若为青帝方位文化之一东浅释 林冲误入白虎堂 方位文化之三西浅释 为什么我们可以把几乎所有物件统一称作东西,而不是南北? 可能是因为在地球上,有南北之分,没有东西之分,如过你说这里是西,我再向西跨一步,刚才那里就是东了,反之亦然,即地球是圆的,东西是个很想对的概念。可以这么认为:东中有西,西中有东。 但南北是有限的,即南北是有极地的,如在南极,所有的方向都是北,在北极所有的方向都是南。 本博给武老师留言: 东方传统如木,现代科技如刀剪,木不得金不成才,但木弱金强亦不能成材,就像种花,不修剪不行,修剪太过亦不行。 武夷山博主回复:好比喻。一定要看到,木是活的,刀剪是死物。 也就是说人是活的,规矩是死的,虽然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但二者的结合,当然以人为本,否则就是死路。比如法制社会建设中还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法为本。 就宇宙而言,天圆地方,整体格局是天包地,而不是地包天。 由此可见,中西合璧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定要以中为主 本博在 关于2012年的那点事儿 中指出:所以,未来人类文明是以中华传统的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文明重新占据主导地位,以现代科技文明为辅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即以精神文明为主,物质文明为辅的一种文明形式。 世界更安定,人民更幸福 而这种文明的倡导者和推行者就是中国! 外圆内方不仅是中国人的性格,在古代方圆之道无处不在,如: a b 图 2-1 河图( a )与洛书( b ) 中国古代的钱币               世界文化遗产标志 商丘古城遗址图 商丘古城遗址外圆内方 与世遗标志惊人形似 结论: 不改革开放、不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不行,但过度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也是不行的。 其实,抗日战争,国内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已经为这一观点做了很好的背书,打仗如此,发展经济也是如此。 不仅我们在学西方,下方也在不停的学我们的有点,如: 西方哲学的东渐, 以及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孔子学院,中国武术、中国中医药等等 中西合璧是不可避免的,看谁吸收消化的快!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936 次阅读|1 个评论
古今共有多少将领使用“空城计”打败敌人
lih65 2009-8-26 19:33
楚杰 2009年08月25日10:35来源: 《中国国防报》 提起空城计,人们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戏曲里的那段诸葛亮妙用空城计智退司马懿。实际上,在我国战争史上,有很多成功用过空城计的将领。他们的大智大勇至今仍被广为传诵。    赵云空城计大败曹军   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与曹操为争夺汉中展开大战。战中,赵云带几十名骑兵在路上与曹操的大队人马相遇。赵云率部杀出一条血路,带着幸存的几名士兵逃回自己的营寨。曹军不肯善罢甘休,紧追其后。赵云部下恐寡不敌众,主张立即关闭营门,凭险坚守,以待援军。赵云却下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静待曹军到来。曹操率重兵追到赵云大营门口,见守门哨兵如木偶一般站立着,营内静悄悄的,不见一名士卒。曹操犯疑,认为周围肯定有伏兵,这也许是赵云的诱敌之计,于是下令立即撤兵。赵云乘曹军慌乱之际,一声令下,战鼓齐鸣,喊杀声震天动地,箭雨点般向曹军射去。曹军惊慌失措,竞相逃命,自相践踏和落入汉水中而亡者不计其数。    张守圭空城计击退敌军   唐玄宗时,吐蕃人进攻瓜州(今甘肃境内),守将王君焕战死。张守圭被派去做瓜州刺史。张到任后,立即组织百姓修筑城墙,以抵御敌人的进攻,可是城墙还没有修好,吐蕃人又突然来犯。这时众人都很恐慌。张守圭急中生智说道:敌众我寡,不能用利箭、石头硬抗,必须施用计谋退兵。于是,他命令众人在城楼上摆好宴席,找来乐工吹拉弹唱,自己和将士们饮酒作乐,并将城门大开。吐蕃人见状疑城中有埋伏,遂撤兵而去。    贺龙空城计设伏诱敌   1929年,红4军到湖南桑植一带开展武装斗争。7月中旬,湖南第1警备军3团团长向子云率部进攻桑植,妄图同红军主力较量。贺龙针对向子云傲慢骄横的弱点,设下空城计,诱敌上钩。   7月14日晚间,红4军提前撤离桑植县城,主力则埋伏在城北一带。向子云误以为贺龙不敢交锋,派部队于7月15日上午占领了一面临水、三面环山的桑植城并立即向上级报捷。正当敌人全部开进空城得意忘形之际,城外各山头上红旗飞舞,杀声震天,贺龙率部队从城北攻入,犹如神兵天降。敌人被我军奇袭吓破了胆。向子云见势不妙,带残兵逃至赤溪河边。当时,天黑雨大,河水猛涨。马受惊后狂奔赤溪河,向子云落水毙命。    彭德怀空城计巧妙解围   1949年6月中旬,我军已占领古城西安。为挽回败局,胡宗南纠集马步芳之子马继援向西安疯狂反扑,形成四面围攻的局面。当时据守西安的我军兵力不多。双方恶战,很难预料胜负。此时,彭总紧急会见新华社随军记者,饶有风趣地大谈空城计,末了还以嘲笑的口吻说道:马继援那个花花公子,我们欢迎他进西安。西安的羊羔、美酒多得是!记者听后迷惑不解,静下心来想一想,终于悟出了彭总谈空城计的用意,即以一野前线指挥员发表谈话,欢迎马继援进西安为题写下一篇新闻稿,文中记述彭总谈笑自若,充满必胜信心。   此文经彭总过目后由电台广播,又在西北局机关报头版头条刊出。这次谈话使得马继援不敢贸然进城,从而迷惑了敌人,为西安解了危。
个人分类: 历史掌故|2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4: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