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柴达木腹地 2007-06-05 08:49
taodeng 2014-2-5 23:19
柴达木腹地 要去柴达木盆地的核心地带考察新近纪地层并采集化石标本,可是阴雨却将我们困在了青海省海西州的首府德令哈市。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看天气,谢天谢地,终于晴了,要不然又要在德令哈呆上乏味的一天。知道可能要出发,所以心情也格外好,还联系了当地的一辆农用卡车给我们拉运行李。然而,给司机打电话,他却说天虽然已经放晴,但到我们的工作地点瑙格一带仍然是一片泥泞,他不敢去。怎么办?自己上午先去探探路吧。 出德令哈向南,就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远山只是层叠的黑影。靠近市区的地方还不错,由于有巴音河的滋润,可以见到成片的绿色,而目力所及的远处就完全是一片荒漠了。向南经尕海穿越柴达木盆地的公路据说是刚改建完,宽阔的柏油路面确实不错。到尕海镇转而向西,这里是一个叫郭里木的村庄,有水渠灌溉,庄稼和树木都长得很好。我们本应走的路就是穿过村庄往南,这里的土地一派葱绿和缤纷,因为开满了各色的花朵。很奇怪,地里庄稼和野草茂盛地生长在一起,麦子、油菜、豌豆与黄耆、狼毒、灰蓟共荣,好象是老乡不经意地播种,却不来收获,不知为何。 由于这里是巴音河的滩地,再加上几天的淫雨,通向瑙格的道路在这一段确实非常泥泞,我们的车也不禁打起滑来。怪不得卡车司机不敢来,我们也只好退却。就在这时,却有一个意外的惊喜,向西几百米的地方正在铺设一个大型的管线工程,其方向正好与我们的道路平行。显然,这个工程必然有一条施工道路,容纳大型作业车通过。而只要越过巴音河的泥泞地段,就可以在戈壁滩上自由前进了。果不出所料,这条施工道路可以顺利地连接到干燥的戈壁中,其中穿过的几处湿地还非常的漂亮,水流清澈,好像都可以饮用了。 回到城里做好出发前的一切准备,比如到市场去买蔬菜、水果和鲜肉,至少要够三、四天的,以接上开车出来再采购的时间。重要的是还需要灌几桶水,因为无人区里也没有水源。出发了,顺着我们探好的路,一直爬上山梁,有两个卵石垒成的敖包守侯在路口。在这里可以望见德令哈,但手机信号已完全终止,此后的一周内将与外界失去一切通讯联系。越往前走,路况越差,直到完全无路,只有非常难于辨认的一点车辙。荒漠上分布着一丛丛的梭梭,天空积满乌云。不时经过一些平坦的地段,那是低洼处的黄泥滩干壳,一旦下起雨来就无法通过。这里的地貌也变得非常奇特,仿佛月球表面一样怪异,所以当地旅游部门把这里宣传是“外星人基地”。 雨终于不可避免地下起来。为了让重新雇用的卡车能够顺利返回,我们让司机赶紧卸货后立刻离开,以免黄泥滩变成陷阱。用塑料布把行李盖好,全体队员挤在越野车内躲雨。雨看来不会停下来,等稍微小一点,留下一个人照看行李,其余人赶紧开车去宿营地、瑙格南面的一条深沟扎帐篷,我们也把这个地点就称作“深沟”。路不清楚,天又阴暗,好在有GPS帮助,最后准确无误地到达深沟。卸下东西,赶紧冒着小雨支起一个个帐篷,车又回去运来全部的行李。在暮色中,营地建起来了。“不经过风雨,怎能见彩虹”,老天也被我们感动,一条巨大的彩虹架在了深沟东面的山梁上。 拉起一个大雨蓬作为营地的厨房,开始埋锅造饭。也就简单地做了一锅汤面,和着买来的馕,晚饭就算解决了。不过,天黑以后开始用高压锅炖牛肉。风很大,风向也总变,所以不得不挖了几个坑,随风向的改变把煤气灶放在不同的坑内。当晚上在荒野中点燃篝火时,牛肉的香味已经飘出来。还不能轻松地睡觉,因为营地是在沟口的泥滩上,为了防止水流来袭,每个帐篷周围都要挖好排水渠。更可怕的是,这里简直是一个蚊子的世界,随时都有几十上百的蚊子向你扑来。我们都戴上了笼子一样的防蚊帽,还有手套,但蚊子仍然刺穿这些防护,扎进肉里。其实,光是它们不停地在耳旁嗡嗡叫,就已经烦死人了。总带着防蚊帽,也常常闹笑话,要吃东西要喝水,往嘴上一送,才发现被纱笼挡住了。帐篷里很暖和,也很舒服,但风一直在吹,蓬布总在哗哗响,好像老是有人在旁边经过。最后实在太累太困,终于睡着了。 早上醒来,打开帐篷,看看是一个好天。朝阳照在营地上,我赶忙爬到东面的山头上为营地拍个全景。深沟的东坡就是化石点,早上大家已发现了不少三趾马动物群的化石。简单吃过早饭,留下一人照看营地,我们就向西出发,去14公里外的图西地点。据地质队报告,那里曾经发现过哺乳动物化石。 向西走没有路,只能在梭梭中穿行,还要特别小心,以免坚硬的灌木桩扎破轮胎,那就有大麻烦了。荒漠上沟壑纵横,很不好走,图西地点又是第一次去,所以只能慢慢地探着路前进。可喜的是,一路上都看见了黄羊,开始只有一只,翘着白尾巴一蹦一跳地在车前狂奔。最后看到了一大群,有20只左右,那真是令人惊叹的场面,特别是在这片干燥炎热的土地上,几乎没有什么植被能够支撑它们的生活。 图西到了,除了到处热得冒烟,没有什么景致。大家分散开来,在图西背斜的北翼仔细寻找。一天的工作成果还是找到一些可以鉴定的材料,包括鹿角、角心和肢骨等,看起来应该是中中新世的地层,没有任何三趾马的化石。这里是典型的油砂山组地貌,地面堆满了差异风化后留下来的砂岩块,当地人把它们称为“龙骨”,但我们要找的化石“龙骨”却很少。图西是如此的荒凉,连沙蜥都很少,却意外地见到一只野兔和两只戴胜。不过今天有额外的收获,拣了几块风蚀石,表面布满了皱纹。这里的山顶上都分布着“玉门砾岩”,有各色的卵石,其中有不少是古生代的珊瑚化石形成的。回来的路就沿着早晨的车辙,很顺利,特别是车也争气,这么差的路况,没有出问题,安全地回到营地。米饭已煮好,就着呼啸的风沙,简单地把晚餐解决了。 营地周围有新鲜的黄羊粪迹,显然夜里它们来过。不过白天却没再见到黄羊的踪迹,这两天也没有见到考察队之外的任何人。瑙格和深沟一带的风蚀地貌千奇百怪,既有“野柳女王头”也有“狮身人面像”,还有一个个残积山丘组成的“西夏王陵”。早晨发现一个车胎漏气了,显然是昨天被灌木扎的。原计划今天要去远处的干柴沟,不得不取消,只好就近找化石。以前在深沟发现过不少材料,今天的收获也不小。虽然还是一些破碎的骨骼和牙齿,但有不少都可以鉴定。这个层位最多的是鱼化石,可以发现巨大的椎体和鳍骨,有些鱼据推断体重可以达到300斤以上。还有一项的任务就是采集小化石的砂样,化石并不多,主要是在几个地点刮地表的砂土,由于泥质很重,所以先要筛掉大部分。这就成了最重的体力活,而为了尽可能采集更多的样品,我们一直干到太阳落山。在青藏高原上做这项工作是很累的,所以我们每筛五筛就换人,最后成果不错,装满了许多编织袋。 瑙格地点山嘴上的岩石就象一只蹲着的巨兽,离深沟有8公里之遥。车把我们送到这个工作地点,然后到德令哈去补换下的轮胎。瑙格地点以鱼化石最多,满地都是鱼的脊椎和鳍条。哺乳动物化石并不多,我们“上下求索”,远远近近找了一天,只找到有限的材料,包括一枚长颈鹿指骨、三种鹿角,以及几支羚羊角比较有意义。牙齿很少,只有一枚风化很严重的三趾马颊齿和两枚象类颊齿碎片。上午有些多云,还算可以。到下午就烈日当头,晒得人要蒸发的感觉。爬上山顶四望,周围是一片死寂的世界,无边无涯。终于,这死寂的世界有了一点生气:来了一个牧人,骑着一匹白马,慢慢走上山来。他全身包裹得结结实实,没有一点裸露在外。看他骑马站在山顶的姿态,很有些西部牛仔的味道。我们交谈了几句,他应该是蒙古人,很友好地告诉我们,他的蒙古包就在附近。下午吹起了沙尘暴,无处躲藏,只能伏在地上继续找化石,直到车来接我们。 组成四人小组去巴音山考察的一天最艰苦。吃了一顿饱饱的早餐就开车出发,向东越过瑙格,就可以看见干柴沟组出露在巴音山下,但中间横亘着黄泥滩、沙丘、灌木丛。费了很大的工夫才找到进沟的路,但GPS显示到目标点还有5公里,可车就进不去了。退出来,重新找一条大沟进去,路上还看见一头死去的骆驼骨架。在这条沟里,水流过的地方车还能很好地行驶,但九曲十八弯,不少地方狭窄得仅容车身。最后到达一个废弃的放牧点,车再不能向前走,到目标点还有3.2公里。留下一人看车,我们开始徒步前进。道路复杂难辨,我们顺着大沟,按GPS的指向一步步向前,数字在逐渐减小,到还有1.7公里的地方出现了第一层我们要采的钙结核。 烈日当头,周围是火红的地层,表面寸草不生,那真是一片火焰山。GPS指示不能完全顺着沟走,我们不得不在超过3000米海拔的地方翻越一座座山梁。终于来到分水岭前,不能退缩,继续攀登,爬到顶端,得以看见东坡的沟壑指向远处蓝色的尕海,湖畔的蒙古包也历历在目。这时不敢大意,每走不远就要做好记号,因为必须原路返回到停车处。我们正在一条又窄又深的沟里行进,天空突然积聚起乌云,如果暴雨骤来,那将非常危险,有被山洪卷走的可能。而在这样的地方,暴雨是说来就来的。我们加快速度,终于阻于一道10多米高的跌水。无奈,又开始缘沟边的陡壁向上攀登。 最后,当时间已晚,而GPS显示到目标点只有300米时,才发现中间还横亘着几道沟梁,干粮还在车上,水也不多了,回望来时做的记号也看不清楚,为了安全起见,只好决定返回。但归途并不轻松,要仔细辨认才能不至于走错。回去的路上还要采集古土壤样品,又花了不少的时间。同时体力也在逐渐下降,终于在筋疲力尽之前,幸福地看见的我们的越野车。算一算,这一天至少翻山越岭地走了20公里路,而直线距离不过才3公里。在归途上一群羊在欢迎着我们,但没有看见牧羊人,又是不见外人的一天。 夜里狂风一直呼啸,吹得帐篷哗哗作响,搞得没有睡好觉。到天亮时分,风停了,但噼噼啪啪地下起一阵雨来。尽管雨不大,也不久,但我们还是意识到一个危险:差不多一周没下雨了,大雨可能随时将至,一旦下起来,我们就将被困在里面出不去。于是决定加紧时间干完工作,赶在大雨到来之前回到德令哈去。 一声令下,一切就在紧锣密鼓中开始。几十袋砂样,每袋都在70斤左右,在这样高海拔的地方要搬到山脚下并非易事,但我们连续作战,顺利完成了任务。考察队的一半人先撤离,我们留下来再筛一些砂样,并测量剖面。中午烈日当头,辐射最强,却不能松懈,以戈壁滩为起点向山顶逐层描述和测量。尽可能沿直线前进,有深沟就跨过,有悬崖就攀上,几处陡壁有七、八十度,好在表面风化物还可以容脚。当爬上山顶,做完最后一层岩石的工作,正好看见戈壁滩上奔来两个黑点,车来了。我们迅速下山,开始拆帐篷,装砂样。一切都非常紧迫,因为已经可以望见乌云正从西面袭来,而雨的前奏风沙已经到达我们的营地,这真是“胜利大逃亡”。一切顺利,当在最后的黄泥滩上疾驰而过时,好像是飞机在跑道上将要起飞的感觉。 德令哈的蚊子似乎换了一个品种,这次回来,一咬就是一个疙瘩,而在深沟时蚊子虽多,咬后又痒又痛,却不起包。最恐怖的一幕是在可鲁克湖边,刚一停车,马上有成千上万的蚊子呼啸而来,整个窗玻璃都被盖满,简直无法看清车外,吓得我们赶快仓皇而逃。我们是去德令哈西面的怀头他拉,蒙语的意思是“西面的台地”,路上车行很快,竟然撞死了一只低空飞过的百灵。但离开怀头他拉到化石地点的路就非常难走,据说是从前去都兰的公路,早已被废弃。附近的托素湖畔是步林早年发现化石的地方,托素湖是巴音河的尾闾,由一条小河与可鲁克湖连接。可鲁克湖依然是淡水湖,芦苇茂盛,水鸟众多,有鸊鷉、鱼鸥、沙鹬和野鸭等,岸边的红柳也郁郁葱葱。而托素湖就完全变成了咸水湖,周围一片荒凉,呈现典型的戈壁和沙漠景观,没有多少生命的迹象。油砂山组的砂岩在这一带被地史上的高湖面侵蚀成一个个滨岸孤丘,显得雄奇而壮观。在湖蚀崖上分布着许多树木化石和动物潜穴黄铁矿化的痕迹,这就是被一些无知和无聊的人称为“外星人遗迹”的地方。我们在湖岸的沙滩上找到一些比较破碎的象类、犀牛的牙齿和肢骨化石。 去巴音山考察干柴沟组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所以换了一个方向探路进去。从郭里木南面山梁的敖包经过,有一条通往尕海的便道,但很快就消失在戈壁中。我们按GPS的指示直接向前,最后找到一条从巴音山流出的河道。河道上有些水,河底是泥质的,有陷车的危险。我们最后跟随一条牧羊道爬上高台,却令人惊异地发现这荒凉之地有一条用推土机开凿的道路,但已废弃很久,想来可能是当初石油物探队留下的。车最后到达离目标点800米的一个沙丘前,再无法前进。艰难地徒步穿过沙丘,然后下山,再上山,再下山,穿过两道梁,从一条大沟进去,终于找到目标点,却并没有原来听说的古土壤层,但我们采了其他的岩石样品。在沟里吃午饭时,有一队羊群通过,至少有1000只,直到我们吃完饭它们还没有过完。我们拣了一个物探小旗做路标,没想到几只羊“恶作剧”,把小旗叼到很远的地方扔掉了。回程的路上经过尕海,看到叹为观止的一幕。尕海边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人,原来是在捞卤虫。这些人都住在湖边的帐篷和地窨中,形成一个“大市镇”。他们除了捞卤虫,好象不加害其他的动物,我们在岸边的灌木丛中看到有黄羊和野兔。 最后的一道程序是在巴音河边筛洗从深沟采集的砂样,由于水闸的控制,河水时断时续。一天里雨来了几次,也晴了几次,让我们来来回回地搬砂样,以免刚晒干又被淋湿。站在巴音河边就能清楚地看见祁连山的风云变幻,时而乌云密布,时而雨过天晴。祁连山的山下有绿色的草场,到上部就变成寸草不生的裸露岩石,最顶端是一座座高耸的角峰,非常雄伟。 完成了此行全部的工作,砂样也用火车托运回北京。我们在德令哈的深夜里乘上从格尔木过来的火车离开。当清晨的阳光照在脸上,火车已经行驶在青海湖北岸苍绿和湿润的草原地带。在看惯了柴达木盆地的干旱荒漠后这真是难得的景致,但我却怀念那些艰苦而充实的日子,期待着能有再来的机会。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3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梵净山科考记
热度 6 duzhanchi 2013-8-12 10:29
1964 年,综考会领导分配我到中科院西南地区科考队贵州分队工作。这是我大学毕业后参加考察的第一年,也是我平生第一次来到南方亚热带山区,看到延绵不断的叠嶂山峦,见到四季碧绿的常绿阔叶森林,目睹服饰各异的苗、侗、布依、土家、瑶、羌、壮、畲等如此多的少数民族;事事觉得新鲜,物物感到可亲,浑身是劲,意气风发,对综考事业充满了热爱之情。 这一年4月下旬来到贵阳,5月中旬开始野外工作,第一阶段考察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0多个县。8月下旬,进入第二阶段,考察铜仁专区,其中,梵净山地区是考察重点。当时,全队约有10个专业组,植被草场组是其中之一,组长是贵阳师范学院黄威廉,组员有 中科院西南生物所贵阳生物站 刘民生和我。黄先生原籍 台湾, 曾在 台湾大学和西南联大就读, 1950 年毕业于贵州大学 ,长期在贵州从事植被研究,是有名的“贵州通”。 他专业功底深 厚, 知识面广, 为人正直,平易近人;长我一十六岁,是我尊敬的老师,他 拟派刘民生和我,代表植被和草场专业,参加梵净山考察。 梵净山位于 印江、松桃和江口三县交界处 ,在历史上曾有 三山谷、九龙山、月镜山,等 多种 称谓, 明代 以后始称梵净山。 远眺高峰金顶, 极像 农家蒸饭用的炊器-甑子,所以黔东一带以谐音称之为“饭甑山”。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是 乌江 水系和 沅江 水系的分水岭, 其 最高峰 凤凰山 海拔2570米,次高峰金顶海拔2493米,比其东坡山麓的盘溪口高出2000多米。 梵净山集佛教圣地、人间胜景、生物宝库于一身。 自明朝起,广修梵宇,盛期四十八座, 成为著名的 佛教 圣地,“进香男女,时往时来,若城市然”,久盛不衰,尊为“梵天净土” , 有 弥勒道 场之称。与 文殊道场五台山,普贤道场峨眉山,地藏道场九华山,观音道场普陀, 并称“中国五大佛教圣地”。梵净山 地层古老,形成于元古代震旦纪,距今大约十至十四亿年; 亚热带 原生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保存完好,八条河流发源于此, 九十九溪,放射分流,处处如画,奇景遍地,具 黄山 之奇, 峨嵋 之秀,有“天下众名岳之宗”的美称。 雨后初晴之际出 现的佛光幻影,好似 神佛显灵 。梵净山生物资源丰富,有被誉为“世界独生子”的黔金丝猴,有 号称“中国鸽子树”的 第三纪孑遗树种 珙桐,有俗名娃娃鱼的大鲵等许多珍稀动植物。这就是我们即将前去的考察地区,令人去之若渴,遐想万千,心荡神迷。 9 月3日,我们来到印江县,准备攀登梵净山。分队选派10余人组成梵净山考察组,成员,除我和刘民生外,还有:中科院综考会的韩裕丰、林钧枢、孔庆征、李明森、汤火顺,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的邹国础、杨云,南京大学的李明华,南京林学院的赵奇僧;韩裕丰任组长;包括自然地理、地貌、土壤、植被、草场、林业、牧业、水文等多种专业,平均年龄不过28岁。 4 日,做登山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保障考察工作顺利进行,从当地雇请了荷枪实弹的民兵和挑运被褥、食品的民工,亦有10人之多。我们计划轻装上阵,除了考察队员必备之物-相机、罗盘、海拔表之外,背包之内只装有地形图、记录本、调查表、铅笔、测绳、卷尺之类的工作用品。此外,还有必备的绿色铝制军用水壶。 5 日,一行20多人,从海拔大约400米的印江县城(峨岭镇)出发,向东徒步缓行, 溯 乌江支流印江而上,经土地堂,过郎溪镇, 中午到达海拔750米的昔土坝。用毕午餐, 稍事休息, 继续前进, 一路走来,脚下流水潺潺,清澈见底,两岸高山峡谷,悬崖绝壁,大都 为石灰岩山地,亦有砾岩和砂岩出 现。坡缓处,均已辟为梯田梯地,所种作物多为水稻、棉花。农民正忙于收割水稻,棉花正值花朵绽放。裸露地段,石牙发达,以蔷薇、悬钩子为主的藤刺灌丛比比皆是,草本植物以黄茅、菅草为主,局部可见稀疏的 马尾松林和杉木林。林缘有水牛系留放牧 ;30-35度的山坡上,有数条黄牛自由采食,无人看管。村寨民居四周,常见以毛竹和方竹组成的竹林环绕,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此日 行程65华里 , 夜宿海拔约800米的张家坝。印江支流从该坝流过,虽为支流,但水大流急,浪花滚滚,飞舞四溅。河漫滩上可见稻田、棉地。林木稀疏,杂灌丛生,以真蕨和芒草为主。 6 日,清晨找到一位老农,访问水稻、油茶、油桐分布上线与家畜饲养方式。早饭后,立即出发,循肖家河岸边的羊肠小道匆匆前进,没走多久,看到 一株挺拔大树, 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高 达30来米, 树干粗壮, 胸径约2.8米,3人方能合抱 ,被当地奉为“神树”。此树 学名为贵州紫薇,属 千屈菜科 ,在北京公园所见的紫薇,通常为灌木或 小乔木,与前者同属不同种。大家七嘴八舌议论一番,有的仔细察看,有的摄影留念。行至 1080 米的苏家坡,自然景观与昨日大不相同,多为板岩, 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处处可见, 主要树种为红栲、 桢楠、润楠、甜槠、刺包 米槠、 多穗石栎、 水青冈等。林中的青冈栎、水青冈、木荷、玉兰、花 楸等植物,均 是黔金丝猴经常采食的食品。 山顶分布有森林破坏后的次生植被-灌丛或草丛,主要种类有芒草、金茅、蕨类等。傍晚,抵达 1300 米的护国寺,住在当地一位采药老农陈国钧家里。 陈大爷时年65岁,体魄健壮,性格豪爽,年轻时就经常陪同国内外学者进山考察。我们说明来意,他欣然同意 充当 向导。 7 日,夜雨未停,山陡路滑,为安全起见,我们决定 在护国寺一带工作一天,考察分成南北 两 路,分头行动。工作中,不同专业各施其能,有的勾图,有的做样方,有的挖剖面,有的敲打岩石,有的远观近察,有的进行访问。雨时停时下,远观,乌云翻滚,森林时隐时现;近处,浓雾阵阵袭来,犹如雾水沐浴, 疑似遁 入混沌世界。下午归来后,在一层“大厅”,燃气柴火,烘烤被雨水淋湿的衣服,大家有说有笑,交谈所见趣事。一天忙碌,大都感到有点劳累,希望早点睡觉,但积习难改,还是按部就班,开会交流考察所得,而后挤在通铺上,呼呼大睡。 8 日,阴转多云,由陈大爷在前带路,从西坡向山顶进发。本日行程不远,但高差较大,约1000米。我们快速攀登,不一会儿便气喘吁吁,好在盛夏已过,海拔又高,并不炎热。四下观望,附近山头缓坡处,森林荡然无存,均为草地。行至1400米,近旁始为密林。至1700米,见一座破庙-钟靈寺,周围皆箭竹灌丛或草丛。至1900米,转为山脊,路宽不足一米,此地叫做“鱼脊梁”,两侧陡峻异常,谷深可达250米。我们低头慢步,小心翼翼,无暇左顾右盼。沿途人迹罕见,没有旅游者,没有朝圣者,偶尔可见肩背竹篓的当地农民。山涧朵朵白云,在圆帽状发亮的常绿阔叶林冠之上,飘动翻舞,变幻莫测;不时薄云随微风从脚下飘过,似履云飞天,如神仙遨游。至2000米时,山脊两侧遍布杜鹃、青冈栎等组成的苔藓矮林,松萝满枝,长短不一的丝状体,颜色或绿或黄,随风肆意荡漾,翩翩起舞。松萝属于 松萝科,地衣类植物,为环境未受污染的标志;入药, 有 清热解毒,止咳化痰 之功效。一路考察、赏景,来到犹如利剑劈成的“剪刀峡”,这是登顶的必经之路,仅有一肩之宽,我们鱼贯而过。到达山顶,举目四望,无房无舍,昔日庙宇已成残垣断壁,无人修复;夜间只好栖身“叫化洞”。其实根本不能称其为洞,只是一块巨石遮盖下的凹穴而已。我们搜集了大量杜鹃枯枝落叶,堆在洞外,燃起篝火,一为防兽侵袭,二能熏驱虫蚊,三可驱寒取暖。同时采摘了不少竹叶,铺在地上,再盖上油布,隔潮防水,然后和衣而睡。由于洞穴太小,容纳不下20多人,于是将人分成二班,轮流睡觉和值班。这个夜晚,风清月朗,繁星满天,山林寂静,只有噼里啪啦的燃柴声和窃窃私语的说话声。 9 日,来到梵净山顶峰,有一千枚岩构成的孤峰绝壁-金顶,突兀而立,挺拔峻峭,犹如擎天柱,高约50米。此地原有一座庙宇-无双寺,现已成废墟。环顾四周,皆为草地,林木稀少,一派荒凉景象。在此,每个专业依照各自的工作规范,考察一番。然后,兵分两路:一路向北沿山脊考察,我随另一路顺东南坡而下,进入沅江水系,山路两旁, 林海茫茫,谷 溪纵横,风光旖旎, 诗意浓浓。一路考察,做样方、挖剖面,来到了1775米的廻香坪。继续下坡,在1600米处做样方调查,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至坐落在黑弯河畔的鱼坳后,未再东行,稍事休息,爬坡登山,原路复返“叫化洞”。两路人马见面,交流日间所获,谈论野外趣闻。 有个考察队员 十分走运 ,竟与剧毒无比的棋盘蛇意外相逢,虽受惊吓,但未遭伤害。因为人不犯蛇,蛇也不会犯人,打草惊蛇,蛇 即逃遁, 尽管蛇是冷血动物。 10 日,原路下山,沿途补做植被样方、土壤剖面,采集标本,深入了解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访问森林植被保护和草地利用现状。晚上住宿护国寺。 11 日,一早,与陈大爷依依惜别。沿途走走停停,边赶路,边工作,腿、手、眼、耳、嘴、脑并用,尽量多获取一些第一手资料。夜间,再次住宿昔土坝。我们将近日考察结果进行汇总,初步整理垂直分布规律。从山麓到山顶,原生性植被依次为: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1400米以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400-1900米)、中山针叶林(1900-2200米)、矮林灌丛草甸(2200米以上);次生的灌丛草本植被依次为黄茅、菅草草丛(900米以下)、芒草、金茅草丛(900-1400米)、箭竹、芒草灌草丛(1500-1700米)、箭竹灌丛(1700-2200米)、杂类草草甸(2200米以上)。上述,分布高度因坡向不同有所差异;树种因母岩不同有所差别。此外,局部分布有次生的木本植物群落,主要有以 杉木、马尾松、红豆杉为主的 低山针叶林和以 枫杨、赤杨、枫香等为主的 落叶 阔叶林 。与植被分布相适应,土壤为由低到高,依次出现红黄壤、黄壤、黄棕壤和灌丛草甸土。 12 日,回到印江县城天色已晚,吃过晚饭,整理记录和样方资料,翻动植物标本。经过近10天的奔波,放松下来,有点劳累和困倦,但亲临梵净山,探索自然垂直分布规律,采集珍贵标本,饱览胜景的喜悦,久久萦绕在心,兴奋不已。遗憾的是,无缘金丝猴,未遇鸽子树,也没有看到佛光显现。 沧桑岁月五十年,闲暇网游梵净山,方知这块梵天净土,今非昔比更加灿烂。 1986 年成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成员,天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得到了法律保障。人文景观得以恢复,不仅 护国寺、 承恩寺、镇国寺等老寺庙修缮一新,而且新建了 大金佛寺,铸造了为世界上最大的弥勒金佛。不仅金顶、 蘑菇石、老鹰岩、太子石、万卷书等 老景点依然引人入胜,而且新开辟了具有 两个峰顶、两座佛殿的 新金顶等诸多新景点。现今,狭路窄道已变成宽阔公路,汽车可直达2000米高的棉絮岭,为络绎不绝的游客和进香者节省了许多时间和体力。庆幸绝世美景犹存,感叹人文景观巨变。
个人分类: 回忆录|12512 次阅读|6 个评论
鹞·落星辰·挂·坪·川——记0429-0501鹞落坪拉练
热度 1 freyapan 2013-5-25 11:39
(开始觉得在科网上发表些与学术、科研无关的博文,很是猥琐。但,后又一想:科研与人文、艺术的关联,意识决定行为,思想决定深度。生活可以给予人感悟,自然同样能给人丰富启迪和灵感。在此不赘述科学家从自然界获得灵感而开创的颇具研究/应用价值的成果……科学,源于思考,归于生活。使然。) 写于千坪拉练后,前者为不能忘却的纪念。那这篇就是为心中的日月吧。 若说,清明雨上去千坪是为寻求坚强的理由,那么,五一天变去鹞落坪也许就是探寻生存动力吧。不是类似康德的哲学考量,纯粹是单纯的需要避世放空、思忖人生。 还记得千坪之缘,且缘分匪浅:熟人占了三四成,那种志趣相投、惺惺相惜的“兄弟之情”贯穿旅程。是时,还不知鹞落坪坐落何方、风景几多,就听 JZP 说起它的“十里画廊”,多指尖山,如梦似幻的山中日出。那该是多美的森林呢,应该不只有千坪的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更富有自然生灵草木兽鸟;那儿的天,应该也不光如千坪的清澄且更会有仙云缥缈的灵动吧。好吧,走吧,趁可以走的时候;走吧,让青春行走在自然的山川丛林;走吧,更为心中难以释怀的困惑。 一、 人生何处不相逢,风景旧曾谙 谁说过:人生入戏,戏如人生。人生何处不是圈儿……那些只会出现在文学作品的感时伤事、人生顿悟,也是自己的人生剧目——它,就静静地躺在屋内中央一堆杂物上,后窗投射进的丝缕阳光形成我眼中的岁月光阴:去年 10 月底白际拉练,人生第一次用的专业登山包就这样,穿过半年光阴静默地与我对视,仿佛彼此就是为对方等候。 ——记在 4 月 26 日动员大会后领装备的时光机 自然之美,磁场之大,吸引了谁呢?那个圆圆脸、已褪去稚气的雪文,还是卷卷发、更成熟干练的璟,与白际失之交臂的康丽,还有千坪的内敛少年解淼,还有大牌吗?会长大人也—— 2012 年科考沙漠行的领队。看来,鹞落坪其美非常,其景非常。 图 1 第一天:在西活集合 庆幸的是,这次没有负重迷路。只有开始出发时,因司机大叔开到一条施工路段,额外耗时一个多小时。半朦胧中听到有孩纸抱怨,心下一笑:还好不是负重走错……穿过湖北省界折回安徽,目之所及尽是青葱苍翠,红花碧水——鹞落坪。如前所说,此行为寻生命意义。又是最后一组——第六组,真好:能够看着前方延伸的队伍在蜿蜒山路中曲折回环,那是一种难以名状的自豪感、满足感兴许还有充盈的幸福感:不计浩渺宇宙,光是苍茫天地间,人都是何其渺小,个体之于自然何其势单,但知道还有他人在这寂寥天地间共行,便觉生之丰盈。 图 2 第一天行军之风景之队伍 本以为天公作美,不忍落雨。刚走一个多小时就飘飘扬扬地洒下甘霖,有人豪迈,不披雨衣。不多时,小雨初歇。其实,感山间甘霖,赏路间风景也是极美的事情:稀薄的雨滴,氤氲了视野,褪去骄阳下的浮躁,反而更能让人通感草木生灵。看,那薄雨中嬉笑的欢颜不也更真更纯吗? 图 3 第一天:休息,休息一下 窃以为,天公只是一阵一阵飘着小雨,逗我们玩儿。然后,同组的小晗问,“嫱哥,你不说有暴雨吗?”为力挺天气预报,我阴森森地说,“急什么,现在才下午两点多,人家报的是白天大雨,夜晚暴雨。离晚上还很久,有没有时间观念呐?”不幸言中——半时许,大雨落。 图 4 第一天之大雨滂泊初遇十里画廊 如果说,“感山林甘霖,赏路间风景”是极美的事情。那,听着雨水打在厚重土地上迸发的泥土回响,和着山间行人此起彼伏的触地重音,还有周身雨水垂落在侧的“嘶嘶隆隆”就更有禅意了……恍然,好似身为自然,自在其中,安于其内。“呀——”前面一位五组的小 MM 落队了,本着嫱爷风尚,上前搭讪,竟发现她就是清晨集合不忘在腰包里塞散文集作为精神食粮的女孩儿。 顺着雨水缠缠绵绵的珠线,想起曾在西湖湖畔看到的林徽因镂空木雕,分不清的时空、记忆还是现实,就跟晨晨聊起了林徽因: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才子佳人的异国情缘,志趣相投的灵犀伴侣,痴心不改的孤老终生者;杰出的建筑设计才华,诗文的语言特点云云。从各抒己见、互相认同到各执己见、争持不下。啊,还有那鲜血淋漓教人直面惨淡人生的鲁迅呐,从少时的《社戏》《闰土》《山海经》,到《狂人日记》,咂摸其中情节、语句和鲜明的人物特点,尤其是《伤逝》,鞭辟入里一针见血的鲁迅呐,写的爱情小说竟也含蓄却直勾勾让人凉到骨子里——无法改变的社会风俗,难以逃避的爱情责任,爱潮退去的厌倦琐碎,还有人性的卑戚……聊到大家之感情经历,不难想到那个姿态孤傲实则自怜的张爱玲。风声雨声脚步声,全是此程的伴奏,如果你曾痛到骨子里,就会懂得这些如幽灵飘荡起伏的深切情愫,笑谈背后尽是万般心恋化为无语叹息。 图 5 第一天:风雨逢晨谈近代文学及大家 下午四时许,每个人都全身湿透,筋疲力尽,却听不到主领的停军命令。果然,幸好,主领及时发现走错路,后队变前队返回山道岔路口。飘然而至的三位“仙人”,带我们步入正途,继而悄然消逝于深林中。 又是阴雨天,搭帐篷,生火做饭吧。向导老乡怕是看不下去了,就跟老伴儿商量着把自家的灶火和两个锅还有干柴给我们用。在灶火边,给大厨翟海涛和帮厨崔世堂打手电照亮,看着满锅的白萝卜和肉丝以完美的比例融合,加之粉条修饰,真是说不尽的充实。还有土豆片炒肉啊,更是卖相俱佳。就着两大锅菜,吃着红枣大白米饭——幸福!睡前再来一碗红糖姜汤——完美啊,这是绝对的幸福! 二、 红日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第二日清晨,耳朵被鸡鸣叫醒。 周身弥散的湿润清新空气,才知空山新雨后的意境。澄净阳光映照远处群山,亦将浓墨青葱的层峦叠嶂映入我眼帘。晨晨说,坐于屋中,望向山际,好似自己能够穿越时光看尽过去和未来。定定的,陷入冥想。无法思考,只贪恋这份恬淡。 吃过早饭,收拾好睡袋防潮垫登山包和腰包,准备轻装上山。因集合时间超过规定时间,再次激怒主领。看着主领手里的大镰刀,人人自危,对主领的任何要求和命令都如小鸡啄米般拼命点头,大声附和。 图 6 第二天 -- 主领训话,因出发时间比预计晚二十分钟 雨后山中有蚂蟥,鉴于手指曾和其有过肌肤之亲,为防万一,这次穿了两条裤子。好啦,孩子们都绑好裤腿儿吧,都准备好打火机吧,都时刻准备着吧!兴许是自己持戒念经,又或是真的是最后一组所致,爬山途中走走停停,不时听到前面的队员惊恐叫喊“有蚂蟥!”“快,烧!”……每每站在浓密树荫下,心中一阵悸寒:因缘际会,福祸相依。若我此生真真欠你血,那就给个痛快吧,蚂蟥。日照山麋,温度渐升,蚂蟥不复现。唉,让我如何表达对你的爱啊,蚂蟥…… 此行,一、三、六组肩负植物、水样的考察任务,说话间,就看到一组的同学霸气地掏出专业标本夹、标本袋等物品,小心翼翼地处理着新采的植物样本;还有那三组的孩子也不时停沿路溪水边,认真采集水样;山间湿度、温度适宜且人为干扰小,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地衣生于树干上,好不瑰丽:有人说像花,有人说像牛皮癣……呵呵……心中所念,心下所想。个中境界,不明自了。 图 7 第二天:一、三、六组采集植物标本和水样 很多细节忘记了,但是逼近山顶的那种云天在握的豁然畅达迟迟不能消散。记得那天,拍了很多照片,有人躺在山顶作“日光浴”状,有人跪在草地上朝拜山神天神,还有人啊,在捡垃圾——思想境界使然。 图 8 第二天:多枝尖山顶各种合照 图 9 第二天多枝尖山顶各种奇葩 三、 七八个星天外,听取蛙声一片 第二晚,真是没话说:伙食好的没话说,夜空亮的没话说,围坐篝火热闹的没话说。向导大爷说,现在是好天气,明早可以登山看日出。在向导大爷带领下,会长和主领探路归来——明早四点半出发,每人带上雨衣,睡袋,轻装登山;不想去的人就留守营地,五点半起床,生火、烧水。众人散去,我还坚守在灶火旁,不知是对守夜的执着还是为收获山野午夜的超然经历,难道为那瓶迟迟没喝的酒?临行前,为守夜购得一瓶劲酒。就算不能煮酒论英雄,也应该是英雄把盏话生平吧。结果,壮志未抒、豪情未现,不出几分钟大大大师兄、尹亚鹏和我就把那瓶酒喝光了,虽然只有 125ml (早知不背公共装备,果断买大瓶,更划算呐)。 清透的夜色,透过袅袅水汽,看见坐在灶火侧面的解淼,轻啜着热气腾腾的姜汤。开始闲聊:好像指认了星空的北斗七星和北极星,谈了些千坪拉练的轶事,聊了些人生规划——小解将赴美深造,却不讲明是什么地方;从俄亥俄州说到缅因州,未果;短暂静默后,说起了“选择”——万般经历,皆由己造。 “呱呱——呱呱”,从不远处菜田溪边传来阵阵蛙声,间或鸟鸣。晨晨身着两件保暖雨衣,加入进来:轻声细语话家庭、讲经历、谈学习云云;然后,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先贤卷进了我们的谈话:从国内外哲学发展,扯到精神依托、生存意义。“噗——噗”,在残火中依然能够沸腾的姜汤在锅内滋滋作响,也在发表人生感慨吗?陡然想起那首《白月光》 : 白月光 / 心里某个地方 / 那么亮 却那么冰凉 / 每个人都有一段悲伤 / 想隐藏却欲盖弥彰…… 图 10 第二天守夜——和解淼,马晨晨畅谈文史哲己生 夜幕中一个圆形光圈飞过头顶,“是 UFO 吧?”我说。小解和晨晨异口同声地否定,说是飞机机翼和机身的照明灯。我说,人生需要想象,需要给平凡的事物以特定含义,那样日子才具有意义且丰盈可感。蛙声鸟鸣频次渐低,还有愈益黯淡的猩红灰烬,催促我们快去休息好去登高观日出,哪怕还有两个小时就到四点。 四、 此情可待 摸索进帐篷,身边的刘福静睡梦正酣。倦意袭来,残余意识思索着:为什么要来,此行目的,难道为了风景?无关风景,在人心境。 没有追随大部队的脚步,跟晨晨还有王劲飞等汉纸一起守营,生火,刷锅,接水。正在田边耕作的向导大爷操着浓重口音,问道:怎么没去看日出。不答,反问:大爷,鹞落坪的日出是什么样的,是不是特别美啊?醍醐灌顶,如梦初醒——大爷说,其实山上的日出哪儿都是一样滴,有人第一次觉得新鲜,看多了也就那样。其实,重要的是人的境界。是啊,只要心有日月,在哪里,哪个清晨都可看到朝气蓬勃的绚丽日出,哪个夜晚都是自成一景意味深长。鹞落坪缺失的日出记忆,就这样填补进了心扉。 天下之大,风景处处,而真意则现于心境,源于相伴之人。这算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吗?一笑置之。就算是为等一个人:一起俯瞰群山,陷于云海,拥看日出吧。 图 11 等待另一个日出 图12 鹞落坪的人
个人分类: 最美的时光|4187 次阅读|1 个评论
缘来千坪·缘匪浅——科考的意义
freyapan 2013-5-25 11:02
不止一次被问道:科考的意义是什么?拉练的目的是什么? 对啊,我们难道只是背个包走个路,负重登个山,虐自己几天几夜就是科考的意义? Absolutely not! 那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若真要说点儿什么,我想那是一种感觉——超凡脱俗的放浪形骸,是融入自然重整灵魂的追寻, 还有什么呢? 又或许,那是与自然亲密接触时的由衷欢欣与喜悦,是对自然乃至世界、宇宙更深刻的体会与感悟,是抛却凡尘琐事的片刻超然与洒脱,是艰险面前同舟共济的互助与关怀。都说,“无兄弟,不科考”。但其实,谁是为结交朋友而来又或是真正能从中怀遇知己?想必,这该不是参加拉练的最初目的,只是偶然的一个结果。难道还是为了某种难忘回忆,好生收藏待到年老好好翻阅?没人想得这么长远吧?短暂相处时光,人们暴露出自己有别于平时的一面,或许更真更善更美又或者较颓较…… 加入科考,参加拉练,也许只为寻求片刻精神宁静,净化心灵家园。体验自然之然,领悟生命之生。 不为某种刻意的记忆与经历,只为回顾成长之路时能无羞愧地说,“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亲近自然、挑战自我而不懈奋斗,勇于追求。 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生活,因为即使是一场暴病或意外都可能终止生命”。 因为这里有可爱的人,有真情实感、兄弟情谊的实在流露。 一、 细雨山中险象还,谨记恩情来世报 第二天清晨,在主领和当地向导带领下,众队员意志顽强誓不妥协,欲穿过蒙蒙细雨奔向传说中的三叠瀑。苦了不情愿守营地的刘念,阿裴等一众悍将——生火,烘睡袋……此处有掌声。春雨霏霏,天色灰蒙,黯淡天光笼罩前路。有时候这略显悲凉的氛围更有美学意味:目之所及,一派朦胧,心之所感,怅廖悠远。 山路九曲回肠,各种陡坡各种险象,看个瀑布容易吗:石滑,滑石,悬崖,峭壁……当然,这神马的都是浮云 when it is come up with 水蛭,即便是沉稳的汉子也敌不过血气抽离的瞬间崩溃;别提妹子了,看到鞋上有十几只水蛭齐心协力要吸进鞋内时, 120 分贝求救声向四面八方传递。为避群众惊恐,言道:走的时候,后面的人留意前面人的鞋后跟和裤脚,大家是一个队伍,互帮互助啊……(叉叉,真有范儿啊……连我自己都暗许为“嫱爷”,嘎嘎)。 图 6 险路防蚂蟥 嫱爷,并不是无所畏惧,比如行于悬崖边缘:双腿打颤,手脚失灵,意识空白……手边任何可以当作辅佐工具的都尽力用上:“亲爱的树啊,你好坚强,居然长在峭壁上。我要像你一样坚强,你能保佑我吗……” “谢谢你,亲爱的树枝。此恩来世再报……” “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故意要踩你的,尽管你枯了,但凭你的好心肠肯定能够早日轮回,转世成人……” “……此恩来世再报……” 边走边自言自语,一旁的小彬倒是内向的人,一直不说话,就是脸部经常抽动,不知是不是被憋出内伤了……对不起啊对不起,罪过罪过,善哉善哉…… 二、 纵使武林豪杰慕,嬉笑风雨戚凄妒 就算是阴天下雨天,心存美好就是好天,当然,附加“好人”天儿就更好了:看,那是谁迈着沉重的步伐还帮忙背包,是刘佳鹏呐,五组的好鸟啊!(都是自己惹的祸啊:第一天出发在车上作自我介绍,为使大家印象深刻,刘佳鹏就说:大家记住“好鸟”就等于“佳鹏”啊……结果,一路上因此名号饱受摧残。)善良如嫱哥,总想着将佳鹏拖出被人鄙视的“好鸟”困惑里。第二天清早,苦思冥想中,看着佳鹏硕大后背一个小粉包,着实让人忍俊不禁呐。不知不觉就想到了《九品芝麻官》,那个撞倒牢房墙壁的,抠着鼻孔出来营救周星驰的“如花”姑娘,嬉笑半路,“如花”之名终于在内部打响,大有超过“女神”排名之势。(看过刘念的吐槽文,说不知道“如花”来历,特此声明。版权所有,专属嫱爷。) 图 7a 刘家有好鸟,佳名为如花 五组成员都是自成奇葩啊,有好鸟——如花,有含蓄小正太—— BCC (保长存,当初我以为是除 ABC,CBC 之外的又一个拥有海外背景的人群缩写呢),有相貌酷似“晏子”的——吴梁(话说,光看学弟长相就像个有智慧的非常之人),还有哪个汉子被落下啦?对了,还有热心肠的好人帅锅“君妹”——朱成君。 图 7b 史上贤吴梁,当下意长存 图 7c 朱家有君,成人之美 都说,没有守过夜的拉练生涯是不完整的。穿着所有家当,夹着不大小伞,扇着潮湿方垫,守着一锅将开未开的姜汤,顶着凄凄风雨,守候在这样的夜里。幸好有你——琳琳,晓琴,小金,大厨,小彬……还有,小念留下的价值不菲的小瓶儿洋酒。突然一阵风过,湿柴因霎时充足的氧气而猛烈燃烧,“滋滋”作响。来吧,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燃烧吧,火鸟!逼近午夜,湿意中透着失意,玩过单词接龙,成语接龙,真心话大冒险,以为浓浓夜色就这样缓慢而残忍的消磨着,小金似乎也不堪自虐:行了,今天守夜就到这儿吧。雨,是越下越大,再呆下去会冻死的。“那,后面安排的守夜同学呢?要通知他们吗?”小金说:他们应该都睡的很死吧,不要叫了。 图 8 持伞为厨烟熏噙泪 风雨守夜 第三天清晨,得知:后面守夜的同学竟然都按时起床打算守夜呢,可竟然扑空……瞬间,心泪滂沱啊…… 如果,还要询问拉练的意义是什么,我想这就是最好的回答——一种倾心的、赤诚的相待与凛然的责任。若要算上心无羁绊的融入纯净自然的话,那么,个中滋味真不是三言两语就可轻言的。 吃过大厨团队煮好的白面条,就着老乡相助的自家泡椒,迎着雨后点点的清新阳光,恍然——活过来了,活过来了!即便是淤积几日的凄寒,也随着这人性与天然的万般美好通通消散。留下最后的身影,告别千坪,那些昨日之日不可留的断水无绝思绪。 图 9 最后的早餐 三、 旧梦易拾相见欢,凝眉罔顾定姻缘 小金可能把BBS上的文学技巧带到了拉练,注重“前后呼应”。最后一天和第一天的照应——迷路……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好处,便是队员无所谓的轻轻撇嘴,有的嬉笑在沿路溪边,有的甘当先锋探路,有的背包倚靠怪石或是玩着溪水。什么时候起,心量就这么自然而然的大了、宽了,笑了。啊,晴天里的迷途,竟有绝境逢生、破茧重生的新鲜感、成就感。到了马鬃岭,阔别日久的平坦大道,久未见识的群群陌生人,还有那么“先进的”厕所……惊觉,此时所有一切都是上天恩赐,那么珍贵。沉睡在车上,睁眼就是“现代化的”合肥……虽然,因为提前到校没有迎来热情豪迈的科考接车队,但无限好的夕阳余晖已让天地再次精灵起来,心,也跟着鲜活了。 不小心,见到协会的“元老级别”人物——吴敬和双双, 哑着嗓子隔空喊话;不小心,小念敬酒,为退来者以白酒相请;一不小心,当着三十好几人的面儿就喝了小半杯白酒,面不改色;一不小心,就成了元老嘴里的“嫱爷”……人生是由无数偶然组成的必然过程,拉练是这样,我的“进化过程”亦是,还有,一不小心知道的内部姻缘,一不小心知道的各种多角虐恋,一不小心再次见识到strong的惊人歌喉,一不小心……我们就这样,记录了一段只有自己在乎的“历史”。 什么是科考?也许,有天,你就会明白——在清山绿水中,在浮云烟霞里,在百兽齐鸣间…… 谨以此文,向同行的队友,以及,这,不能忘却的,千坪拉练 致敬。 图10 千坪的人
个人分类: 最美的时光|2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缘来千坪·缘匪浅——记0404-0406清明科考拉练
freyapan 2013-5-25 10:42
(以前写好的,现在想着放上来,纪念一下) 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吧,几十个日夜过去了,记忆是否以时间的流驶洗涤成淡漠的沙痕?为使刻骨记忆不那么快成为如烟往事,特在鹞落坪拉练结束后、霍山拉练前灌一迟迟未完结的回忆文——与千坪情节共舞,一起回味那段戏谑、勇敢、团结的峥嵘岁月。 ——题记 作为代培生,一直渴望能在科大学习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抓住些什么,好祭奠自己即将逝去的“自由青春时光”。当看到科考的孩子们满脸无畏、嘴角含笑的行走在浩瀚沙漠中时,仿佛自己也能感受到大漠孤烟直的天地苍茫,还有蓬勃于胸的凛然英雄气概。这才叫青春,才是生命该呈现的坚强姿态。 图1 2012科考沙漠行 加入科考协会后,才知道“丰满理想与骨感现实”的差距——精神无畏,依托于强健体魄;自信微笑,凭借强大丰盈内心;凛然气概,全靠浩然禀赋赤诚之心。以此为志,自己实现了从气喘吁吁跑操场三圈到轻松跑完八圈的华丽蜕变。经过去年十月底的“白际拉练”,心中喷薄而出对大自然强烈的亲近愿望——看到千坪海报的瞬间,天外之音:来吧,我们一起到千坪。 图2 郑琳琳和小琴白际千坪 一、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有些注定成为生命过客的人,注定来去匆匆风过无痕;而有些,却注定要镌刻下深邃烙印,变身记忆留待时光里慢慢发酵。 ——小记 4 月 4 号清晨五点五十分,在送行的队友帮助下我们已经装好车,准备出发。但,时间好似静止般,似乎也在等待什么奇迹的发生。直到,呼出一口气才知道真的有“奇迹”——戴着宽沿牛仔帽的队医琳琳出现了,是我们五组的。等等,一起上来的还有一个恍若贵妇装扮的粉衣女郎,她是……钟晓琴!沙漠之行的队医,白际拉练的队医,彼时同为三组成员!怎么形容此时心情,他乡遇故知?执手相看,无语凝咽? 图3 天下谁人君不识 地球是圆的,缘分是巧的:这不是科技论文写作班的王玉平?那不是去年自然辩证法同班的小严虹?还有习惯自诽的搞怪、活跃的阿裴——丹妮?等等,还有熟人——刘念,白际拉练同组小学弟?呦,彼时还是在篝火晚会上教大家跳骑马舞的小正太,此时竟成为财务副领,科考档案部长!啊?还有那个黑衣沉默寡言、同为代培生的成光所——罗坤同学!唉,彼时白际拉练是二组组长,此时大众一枚。嘻嘻,一朝天子一朝臣呐。玩笑话哈。早就知道小金啦,曾尊称俺“潘老师”的小学霸呀。阖眼小憩,心中无比畅快,颇有种:天下谁人君不识的江湖豪情。 倚窗而望,车在盘山公路上徐徐前行,手中尚有余热的大白馒头,和口中待咀嚼的榨菜,不断提醒着我——亲,这不是梦,是即将成为的现实,你将成为绿林好汉,行走于荒野,与山风为伴,听百物鸣而眠,嗅百草香而乐……你将拥有不一样的三天,而非迁客骚人的“淫雨霏霏,雨上清明”。微颌双眼,耳边不时传来队友们亲昵的问候与笑声,还有若即若离的缥缈音符,也许来自内心吧: 绕着山路走得累了 去留片刻 要如何取舍…… 以为只要简单的生活 就能平息了脉搏 / 却忘了在逃什么 我的爱 明明还在 / 转身了才明白 该把幸福找回来 / 而不是各自缅怀…… 以为只要简单的生活,就能平息了脉搏,却忘了在逃什么。无关爱情的反思,仅仅出于对自己近期生活状态的考量——不想面对未来,不想承担长大的责任,自己内在多么懦弱、渺小、可怜的卑微灵魂。眼睛逡巡着万里晴空中的飘零云彩,还有已经过去的山下公路,顷刻,我感受到心脏的跳动——我的爱,明明还在,转身了才明白,该把幸福,找回来,而不是各自缅怀。生活靠自己,幸福要争取:“幸福不是鸟,自己飞不来”。 二、 迷途知返,登东皋以抒啸 关于爱情与幸福:“在对的时间遇上错的人,是一场伤心;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一声叹息;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关于迷路:“世事无常,因缘际会”。 ——小记 时针向十一点慢慢偏移,同学们的情绪向焦躁渐渐逼近:当初计划九点半到达的马鬃岭呢?说好的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呢?经过司机大叔生死 5 ° 公路 转弯,我们茫然地在满是石子的未完工的崎岖山路上下车,寻找自己的装备和组织后,大家又哄笑着把公共物品分装在不同组员的登山包里。笑容满面的太阳,吮吸着皮肤的水分, 并悄悄将紫外线射穿我们的皮肤,还有那PM2.5的干燥空气啊…… 清点过五组组员共七人:三个妹纸,四个汉纸。好啦,上包,走吧! 善始者实繁。 因新人居多,且新奇与兴奋湮灭了大家的理性,所以在飞扬尘土的干燥天气中,大家依然春风得意脚步急。如此行进三个多小时,期间,我们在几近干涸的溪边休息并和着大车驶过的尾气浮尘吃午饭——压缩饼干、火腿肠、卤蛋。眼看下午两点多了,队员们开始疑惑(以下是鄙人腹诽“说好的幸福”版): 主领,这漫漫黄沙石子路何时到尽头啊?这荒无人烟草不生的施工山路是千坪?这路旁连绵的嶙峋荒山有三叠瀑?这,说好的千坪乡小学,说好的营地,说好的原始森林,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呢?毁三观啊毁三观,主……领…… 恍惚中,听见主领说:各小组注意,原地休息!我们可能迷路了,现在派许彬探路,大家不要着急,省着点而喝水。许久后,得到消息:确实迷路,原路返回二十多里,回到出发点岔道口。人生处处皆学问,命运何不是选择?向左向右向前向后?如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克终者盖寡。 原路返回!美好希望破灭,失去动力的孩子们,没了先前矫健的步伐也丢了兴奋的情绪,瞬间,队员情绪低落、队伍涣散,纷纷拾起路上树枝,作为助行工具和身体支撑。于是, 漫漫黄沙石子路上出现了一支浩浩汤汤的“树枝”队伍——“树枝社”诞生了! 图4 树枝社的诞生 为重拾前行动力,每走一步都恨恨咒骂领队并暗下决心:以后再也不参加拉练啦!什么啊,每次都要迷路几次、多走几十里路、几个小时才算够吗?上次白际是在返程时险山里正值下雨时迷路,这次更离谱——居然在起点就迷路?难道这次拉练注定是个悲剧?协会上哪儿找的这些年轻、不靠谱的主领、副领啊…… %@# 吐槽完毕,接着赶路。 真是感时花溅个泪,恨别鸟惊那个心呐。连老天爷都为我们的悲惨遭遇忍不住感伤——万里晴空,随着我们的沉重步伐渐渐阴霾。下午四点多终于回到最初的原点——岔道口。眼看细雨湿衣,金主领下令:自认体力好的、还能跑得快的队员可以组成先锋部队,快马加鞭提前赶到营地千坪小学——搭灶做饭。本来只想求个“先锋队合影”这等光荣留念,结果照片没拍成倒要真的跟七八个男生一起以几近生命的速度小跑冲向朦胧遥远的千坪。 图5 人在画中行,志在雨中坚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上坡的。漫漫长路,身心俱疲,无心加速,何为? Comeon, 唱歌吧!于是乎,在清风峭壁间在绿野天地中,大家抛却“科大沉闷学术帝”的形象,你一句我一句的唱起: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爱我别走,如果你说……” “我们都是水果,果果果果果……” 等脍炙人口的、风格迥异的嚎叫派歌曲。精神是个怪东西,它好的时候,人要怎么折腾都不觉累。 啊,到了山顶,俯瞰山下,回首来时路:下坡还会累吗,营地还会远吗?几个汉子难掩胸中悸动,忘情冲下山。此时,真是叉腰仰天长笑都难以表达心中满溢的欢欣之情了: “来来来 / 喝完这一杯还有第三杯 / 那就不要留 / 寂寞时光不再有……我会紧紧的 / 把那豪情装在心中……” 身边的大二童鞋刘佳鹏、罗坤还有我,互飙歌喉: “我可以,无——所——谓……任凭那寂寞掉眼泪”…… 趁下坡之势气息贯通,那八度高音“噌”地就以火箭之势飚上去了。三人以乐斗法,御音快步,听风而畅,在这重峦叠嶂青翠中不正像“快意江湖三侠客”吗? 第一晚,篝火晚会适值小雨绵,天色晚,夭折。是夜,入账休息。当是时,落雨。半夜恍惚听闻少男少女“歌唱”:一睁眼,就睡在水池里了。可怜的宋璐婷儿啊,蒋缓缓啊,还有我的爱妃郑琳琳、钟晓琴呐。第二天和第三天的生活,就像是有着美剧情节、讽刺对白的、混合港台剧流行元素的、甚至有些重复对白的肥皂韩剧般的、几出几进的仍然正统的大陆连续剧……编导呢?ofcourse,me!助导呢?当然是总是无形中将队伍带入歧途的主领副领啦~~不过,这才叫生活,所有经历,也都是命中不能缺失的精彩。所谓,意义……(请见续文)
个人分类: 最美的时光|2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低温环境易失火 – 评巴西南极科考站火灾损失
热度 6 fpe 2012-2-29 03:27
低温环境易失火 – 评巴西南极科考站火灾损失
低温环境易失火 – 评巴西南极科考站火灾损失 刚刚看到新闻,上周六( 2 月 25 日)凌晨 发生在巴西唯一的永久性南极科考基地的火灾,摧毁了整个基地的 80% 设施,联想到曾经为美国 McMurdo 南极基地做过的一项设计,笔者大概知道巴西科考站发生灾难的发生原因。 2007 年初,我在培训过程中,接到一个大名鼎鼎的雷神公司的设计要求,神神秘秘的,把一块砖头大小的金属块,从 300 度(?,记不清了)降温到 59 度( JP5 (航海常见的煤油型燃料)的闪点),如何用二氧化碳实现?当时我是刚毕业的博士,当然可以作热力学估算,于是计算焓差,计算质量,计算二氧化碳的气瓶数量,结果是相当庞大的,因为二氧化碳是气体,对于冷却固体的换热很吃亏。最后,就是讨价还价,在对方的 Budget 范围内,采用了 7 瓶二氧化碳,保证降温,却不能保证把对象温度降低到 JP5 的闪点以下,因此对方的设计要求并没有完全实现。如果照办,成本高昂,以至于不现实,最终双方妥协。 现在看来,巴西南极科考站发生的爆炸事故,正是雷神公司的工程师们所担心的灾难。也就是说,他们最担心的局面是燃油泄漏在高温物体附近,导致燃油挥发成爆炸性混合物,由于其他火源的存在而爆炸,导致全面损失的局面。 发生在南北极附近的设计,都是所谓的 Extreme Engineering 的内容。为什么我肯定燃料是 JP5 ,而不是其他燃料?因为 JP5 是美国海军的通用型燃料,可以跑遍全球而不用担心储存风险。过去,燃料不统一导致安全标准复杂,航母上的航空汽油存储装置,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现在为了安全,大家都是共享燃料。既然海军能用,陆地使用必须共享的。为不同场合准备不同燃料,是后勤管理的大忌。 为什么极地火灾难以控制? 1. 极地干燥,所有燃料都可以说说风干物燥的,容易点火和蔓延 2. 极地缺水,虽然是水边,但却不方便储存,动不动结冰,毁坏容器。所以极地用水是很大的挑战; 3. 极地燃料多,这是取暖的需要; 4. 极地的人员都是临时性的,缺乏极地生活的体验。 为什么极地火灾损失大? 1. 路途遥远,送货都是单程,成本高昂; 2. 极地设备都是单独制造,因此单套制造导致成本无法下来; 3. 极地交通有时间的限制,一旦错过天气的窗口,下一个可以工作的天气窗口中几个月之后; 4. 极地基地的空间狭窄,缺乏防火隔离,一旦失控,就是全面报销。这一点,和轮船火灾的性质类似。 巴西南极科考站也在乔治王岛,与另一端的长城站相距不远。兔死狐悲,极地消防,焉能不重视? 巴西基地距离长城站不远。 午夜发生的动力室发电机大爆炸,导致2死1伤,并全体撤离的后果。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6450 次阅读|22 个评论
支教中去墨脱(二)
热度 14 李丕鹏 2011-10-26 02:10
支教中去墨脱(二)
在排龙,光仔受朋友之托,去打听出售当地兰花的店家。据说,100元可以买一麻袋,真不知道是什么兰花。不会是兰花草吧,哈哈。 雨中,我们离开排龙已经是差7分钟就6点了。行进在悬岩临江的泥泞路上,老虎嘴等风景已经有点模糊了。这里是318公路最艰险的路段,著名的塌方、滑坡所在。只要雨下得大点或者久点,就会断路。第二天从八一镇赶来的另一位科考队员,中午时分给我们短信易贡附近路断了,不过很快在武警的抢修下能通车了。与此同时,晚上家里领导也发来短信询问路况。等我晚上11点穿越嘎龙拉隧道有信号后异样的询问短信何意,才知道中午电视上已经报道了这次滑坡导致的路断。第三天我急急忙忙从波密赶回上课途径此地,又发生了大堵车,我们的车排在30多位,后面断断续续成一支长龙阵。前方挖土机在武警的操作下从巨大的滑坡中挖着小路……这些都是后话,不过可见这一段路真是险情不断。 所幸我们这次赶到的是小阵雨,没有出现这样的光景。但上帝总是公平的,我们在急拐弯处遇到了危险。前面行进的大车一头插入拐弯时,没料到那头出来另一个同样的东风大卡的脸。怎么办?等待中我们这头只有倒车。泥泞的下坡弯道,我们的小越野车(为了节约,没有租那牛头4500,在这里租车没有发票,科考报销都成问题)挂着倒档向前滑,眼看就要亲吻到那东风的臀部,师傅紧忙拉手闸……“我倒不了了,让大车师傅来倒?”我们的师傅对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我哀求着,光仔在后面大喊让李老师倒。我那敢阿,后面坐着两个光棍科学精英。我赶忙下车去问大卡师傅,大卡师傅更无奈。“我没开过你们的车啊”,说完,他下来和我一起找石头支在我们车的前轮下。后面的车陆续倒走了,我们在大卡师傅的指引下,七扭八拐的总算和大卡挥手而别。姑娘的脸夏天的天,在这里要成了三刻的天了。走了一会,忽然开朗,没雨了。远远的看到易贡-通麦方向远处的雪山,这是一路上第一次看到雪山,大家都有点兴奋,但在这仅能容一车通过的天险之道上,我们只能打开窗户“甩”几张。 说到“甩”,我一直以为是我们2004年藏东科考时发明的专利,没想到光仔也大叫“快甩”。那年,我带领着兄弟姐妹一行九人分乘三辆牛头浩浩荡荡从拉萨直奔林芝。在排乡含泪相拥送走墨脱队后,我们藏东队5人途径此地赶往察隅。我本家大哥(因他是我尊称为哥的几位朋友中年龄最大的,我喜欢叫他老哥,但前不久学生告诉我叫老哥在东北是小哥的意思,我只好改口大哥了)是个摄影发烧友和收藏者,出版过他研究的蛇的摄影专辑。这次他不仅带着他那专业的尼康胶片机,而且来之前自费买了D100,那时候的D100就相当于现在的D700。他一路上坐在副驾驶位置上,是不是将相机甩出窗外咔嚓咔嚓不停,让我们羡慕不已。大家就给这样摄影法起了一个很形象的专有名词——甩拍。那个时候,我们才带着SONY 707。因此,大家提议下次来西藏,手中没有D100,不得参加。害得我和成都的朋友回到内地第一件事情就是考虑装备D100。那次,我们也是在这里第一次看到雪山。 本来在色季拉和鲁朗是看南迦巴瓦峰雪山的另一个绝佳处,可惜天公不作美。来了几次,都没有一睹那真面目。我在心中祈祷着,老天保佑回来是个大晴天……。 过了通麦,天就慢慢黑了下来了。因为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停停拍拍。比我们晚出发一个多小时去察隅蹲点的学校下派人员的车子已经到达波密了,而我们还在黑灯瞎火的赶路。 走上柏油路,师傅开始喜笑颜开的和我们边聊天边摆弄着方向盘。光仔说:“刚才看你一句话都不敢说阿”。这位重庆籍师傅用川味十足的话答道:刚才我好紧张哦,啥子串串路太难走喽……。 赶到波密,已经是晚上九点。我没有心思吃饭,满脑袋都是赶紧进墨脱吧。因为我的时间有限,不象光仔他们要在墨脱呆1、2个月。我必须在星期一赶回来上课。 光仔很豪气,大餐请我们和去墨脱的当地藏族师傅吃了一顿。十点钟,我们从波密起程直插墨脱。由于修路和隧道内部修建,最近通往墨脱都是晚上8点到第二天6点才开通。到墨脱去,牛头4500最保险,当地跑墨脱一线的师傅最保险。在经过波密这24公里通往嘎龙拉隧道的路上,大小车辆不断。我们的师傅真是好样的,见缝插针,能超就超。就连在隧道中,也试图超过前面的东风。 由于下雨,尽管是晚上,但我感觉出了隧道后下山的路比5、6月份难走了好多,也惊险了许多。拐弯之处,就这小车都得先倒车调整好车头方向,才能转过去。看着路边黑乎乎一大片,感觉那就是万丈深渊。好在我们下山一路没有遇到上山的车,不然真不知道怎么会车了……。 快到52K,就算基本上走完了从隧道下来的最艰险之段。师傅时不时开始超越那些载重的大东风。墨脱这段路的公里真不讲理,感觉特别长……52K到62K只有10公里,但我们走到凌晨1点才到达。 雨继续下着,但我必须开始工作,队友很热情地把他的雨衣和防雾的手电硬要我带上,光仔很主动热情的陪伴着我。我们一起消失在风雨夜幕中,寻觅着6月初我们在这里的意外收获。那次也是晚上,我们在这里碰到了一个新东西。正在婚房和蛙妈妈亲热的蛙爸爸的屁股露在了洞口,被我们的手电光照了个正着。很快,我们在附近水坑也看到了蝌蚪。下午我们还几次在附近转悠,在水坑寻觅,但既没有看到蛙也没有看到蝌蚪。这个意外收获兴奋得我们难以入眠,在床上躺了个把小时后,我们又起来去转悠。刚走出客栈左拐,手电光下就看到一个巨大的蛤蟆蹲在大路上,好像在等待着我们。初看之下,真的像一个巨大的大蟾蜍。哈哈哈,我们又意外的遇到了老妖精,这是真个雌的。蛙类一般都是母的大公的小,和人类刚好相反,可能因为母的背着公德容易点吧。 我在水坑仔细寻觅着蝌蚪和蛙,蛙儿可能云游去了,只有蝌蚪在水中自在的游荡着。光仔很具有野外经验和吃苦精神,独自一人继续向前发现新领地。哈哈,这次来对了,从蝌蚪种群数量和大小组成,结合我们上次工作,至少初步让我了解了其生长发育、生活习性以及与微生境的关系。这个物种应该在青藏高原隆起与该类群在此地的起源分化等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开展一些生态学研究也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和基地,毕竟距离客栈不算太远。…… 工作完已经三点多了,这个时候我们超过的那些东风大卡车才缓缓地经过我们,向墨脱县城方向开去。 我们都旅途劳顿了一天,但我就是睡不着,听不到夏天窗外那特有的蛙鸣,只能听到身边两位队员轻微的鼾声。我蹑手蹑脚的起身下床,带着笔记本坐在房外的过道。太兴奋了吧,但也有些冷。我很想记录下这一天的经历和感受,尤其想如同2千年在鹭岛那样,写一本自娱自乐的雅鲁藏布江情歌。但就是无从下手…… 我在屋外坐到6点,抽着芙蓉王,喝着光仔为我们野外工作准备的小劲酒。 睡吧,睡吧,明天还要继续前行和工作…… “咚咚……,咚咚……,还走不走?”睡梦中,我听到有人在砸窗户喊叫,我知道是司机在叫我们起床,因为我们说好8点半开拔。我是实在太困了,迷迷糊糊给光仔说我就在此地继续工作吧。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离开的,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又有人在敲我门。咪咪瞪瞪起来,店主送来一个纸条。原来光仔他们走得太急,另一个队员在厨房充电的手机忘记了带,要我收好交给今天或者明天晚到的队员。 我一看九点半,起来吧。赶紧去看看我可爱的宝贝儿!白天的观察再次证实这些小蝌蚪阿,白天都藏匿在水坑下的淤泥中,难怪我们上次白天在水坑中望阿望阿,楞是没看到他们。 雨时不时下着,天阴沉沉的。我独自一人背着相机拿着抄网去野外。很可惜,没有蓝天!但这生境还是要用相机记录下来…… 就这样,我上午下午一个人来来回回在客栈的上下游荡着。3点左右,那些下县城方向的大卡车陆续返回。这些师傅真太辛劳了,为了墨脱的建设,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晚上6点,天开始黑了。由于明天隧道要施工五天,就不能通车了。我坐在厨房边烤火边等着我们那返回的牛头。时不时走出去看看远方,如果望见从远处射到树梢上的灯光,我就欣喜一番。但但听到轰隆隆的大车碾轧石子路声音,真有点失望。 就这样我等到9点多,等来了一辆黑牛头,但不是我约好的那辆白牛头。师傅很热情,告诉我他知道那车,他们在县城,肯定今晚不会来了。“走吧,我们一路也可以说说话”。我犹豫再三,用座机询问了光仔和师傅的哥哥后,与这位师傅两人结伴同行。 感觉路比来时更难走,因为下雨和大小过往车辆碾轧而更泥泞了。前进了大约半小时,大卡车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哈哈,堵车了。我在心里祈祷着:“快通阿,别堵一晚上,让送我们来波密的师傅在波密再等我一天才能回到八一镇……”。 师傅们相互下车询问着,我看到手电光在前面挥舞着。原来是前方来了几辆特大的卡车,与我们前面的卡车卡在那里了。“倒吧!”我对师傅说,好在我们后面没有车,更好有很宽阔的一个会车凸起。我们给前面的卡车腾出了倒车空间,他们相继倒到我们后面,才让那几辆特大卡车经过我们下去了。 就这样折腾着,感觉这10公里真长。好不容易看到有房子亮着灯,我以为到了52K。问师傅师傅说是53K。可52K在哪里啊,根本看不到前面的灯光。感觉这1公里有10公里,走了好久好久终于看到52K处的一群灯光。太好了终于手机有信号了,哈哈,手机不停的叫着,无数未接来电通知和短信等着我啊。有家里询问路况的短信,更有墨脱队友和波密师傅的电话和短信。 我失踪了,因为我野外工作之处无信号。大家都担心着我的安危…… 从52K盘山而上到隧道,都是很急的拐弯,几乎每次车都要倒后调整方向。会车之处,也很狭窄。有次会车,我们的车头直对路边,眼看车头就出了路,吓得我啊心里直哆嗦。 回到波密,又是凌晨1点。下着毛毛细雨,我住进了一个电视坏着,没有洗手间的大房间。空荡荡的,冷清清的,感觉特别冷。和衣而睡,几天没有洗澡很难受,一天就吃了几块饼干饥饿难耐……
4790 次阅读|30 个评论
探秘世界三极青少年科考队正在北极考察
热度 3 博物 2011-7-31 22:48
今年,知乐网和中科院标本馆科普网络委员会组织的探秘世界三极青少年极地科学考察活动,目前正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就北极生物、生态、冰川、大气和水文进行综合科学考察。这是7月25日、26日、27日由小队员传回来的图片和消息。 从今年起,探秘世界三极青少年极地科学考察将在北极、南极和珠峰举行,这在世界青少年科考史上,是首次,能够组织这次考察,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连日来,在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名誉主席高登义研究员的带领下,我们的小队员们上浮冰、登冰川、深入内陆与沿海滩涂进行了包括采集动植物标本、采集水样、冰样、钻取冰芯等各种科学考察活动,收获颇丰。 我们的小队员全部来自北京市各重点中小学,50%以上曾有过成功的科研经历,由各区青少年科技馆选送,经过中科院植物所、青藏所、大气物理所、动物所的老师亲自开题与指导,以及国家运动队体检和集训科研团队为期1周的体能测试和训练,以及高山训练营集训,于7月25日,满怀信心地登上了考察的行程,我们来一起为他们加油!! 吃过午饭,大家准备上车前往沿海滩涂,出发前阿甘对饭店门口的几块石头产生了强烈兴趣,抡起地质锤使劲地敲打起来。 这样的化石在朗伊尔宾十分常见。斯瓦尔巴德群岛在几亿年前是深海海床,与格陵兰岛相连,由于地壳运动逐渐向上隆起并最终突出海面。这里的气候曾经非常温暖,大量的阔叶林生长在这里,后来气候和地质突变把这些叶子深埋在地下长达数亿年,最终形成了这样的化石。 我们在朗伊尔宾的交通工具就是这辆丰田面包车,队员们就是乘坐它进行考察。 沿海滩涂考察的地点选在朗伊尔宾的东北部,距离机场很近。 冬天,这里常见大片的浮冰漂浮在海面上,北极熊也经常出没在这里,而夏天,这里却很少见到浮冰。但是今年夏天却是个例外,大片的浮冰在西风下漂进朗伊尔宾海湾,几乎把港口封冻起来,让一些乘坐私人帆船到达这里的人们无法出港。 队员们在海边四散开来,各自寻找最佳的考察地点。 趁着大家准备实验器材和装备,两名队员举起队旗在浮冰上留影。 实验开始之前,大家聚集在一起拍下这难忘的时刻。 照例还是环境分析小组的进度比较快,一会儿功夫水样就取了回来,实验开始进行了。 取水、分析、记录、比较,每一个数据都很重要,稍有差错结果就会不准确。队员们深知这点,因此做的格外认真! 大气分析组的取样也很顺利,二氧化碳、臭氧、氮氧化物、硫化物等气体成分的测定逐一进行。结果会是怎样呢?与奥斯陆的气体对比会得出怎样的结论?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我们的高登义老师走过队员们的背包,注视着队员们的考察活动和实验。 看到队员们对测试结果有些质疑,高老师立即上前对他们进行了现场指导。 五十多年前,刚刚二十出头的高老师就已经是经验丰富的科考工作者了,作为我国第一个登上珠峰、南极和北极的科学家,看到眼前这些更加年轻的身影,是不是又回想起当时自己野外考察的经历呢! 植物组的赵晨光别看年龄最小,眼睛却异常尖锐,看看他采集到的一株植物,怎么样,采样很完整吧! 美丽的北极植物 美丽的北极植物 美丽的北极植物 这是我们专门为北极考察定做的样品包,有了它,不管是水样、冰样还是植物、昆虫标本,都可以方便的存放在里面,带回国内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队员们收集到的一些植物标本。由于体积较大,暂用塑料袋代替标本夹。 这是此次考察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冰钻。用这个设备,我们可以采集到距今100年前的冰样,通过分析它的成分,了解过去100年间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情况,从而证明气候变暖这一假设是否正确。 在浮冰上进行冰钻实验只是为明天的冰川考察进行热身,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不过队员们还是对自己的“练习赛”结果很满意! 海边的考察结束了,队员们依然显得很兴奋。瞧,大家的心情多么开心啊! 这是一块被冲到岸边的大浮冰,就在照片拍摄的几分钟后,这块浮冰在大家的重压之下就裂成了三段。不过幸运的是,没人掉到海里去。 三个小队员用冰镐“抓获”了一块浮冰。 夏天躺在浮冰上晒太阳,这主意太棒了!估计整个北京也没有几个人有过这样的经历! 2011年北极最热辣演唱组合——ICECREAM!! 拍照的人很幸福,最美的景色,最美的队员! 听说北欧出海盗,不知道我的样子像不像海盗! 海滩上捡的动物头盖骨,不知道是什么动物的,很神秘! 举着骨头合个影! 一只北极燕鸥对周老师的帽子产生了极大兴趣,一只在头顶盘旋,久久不肯离去。 朗伊尔宾的中国功夫! 哈!超级赛亚人又来了! 哇哇哇哇!一个字~~~酷!! 美丽的北极燕鸥 美丽的北极燕鸥 时间到了,司机师傅来接我们回宾馆了 在宾馆和我们的太阳望远镜合个影吧! 看小胖工作起来多么认真! 一群成功的科学家背后一定有一个勤劳的厨子! 吃完晚饭稍微运动一下,这样的日子恐怕要羡慕死很多人啊! 时差加上极昼,让考察队到达北极的第一夜睡得特别晚。彻夜的阳光让大家分不清是早上还是晚上,一切和时间有关的东西都混乱了! 由于昨晚睡得太晚,闹钟又莫名其妙的没有响,早上我和室友起的最晚。队员们怕我错过早饭,特地给我送来了一份丰盛早餐,看得同行的朋友羡慕不已!真是懂事的孩子呀,嘻嘻! 吃过早餐,按照计划我们来到斯瓦尔巴德大学博物馆参观。但是我们来得早了一点,门口已经有一些游客在等待开门了….时间不能浪费了,没说的,再来个大合影! 博物馆门口的一张小地图,很清晰的表明我们在地球上的位置。看,我们在这里呢! 可爱的海豹。大学博物馆里有很多这样真实的动物标本。 可是转眼之间,一只只可爱的海豹就会被猎人们捕杀,做成一张张供人们使用和欣赏的海豹皮。在挪威,海豹捕杀和制皮的产业非常大,这里的海豹皮很便宜,只要几百克朗(基本等值人民币)就可以买到一张质地上乘的海豹皮。 过去二十年里,这些海豹皮的价格非常稳定,不是因为政府或市场在控制价格,而是海豹的捕杀数量在迅速增大,甚至大于市场需求的增长!人类的私欲正给这些可爱的、曾经是北极地区数量最大的动物居民带来了灭顶之灾!当地人常说,现在来北极,看北极熊容易,看海豹很难! 北极的标志——北极熊!这样近距离地靠近北极熊恐怕也只有在博物馆里了,否则我早已是它的美味佳肴了! 离开博物馆已经接近中午,大家一看时间还早,决定在镇上的商业区逛逛。所谓商业区,其实不过是长不到400米,宽大约150米的一条小路。路的两边有一些商店、酒吧、餐馆、邮局和专门做北极探险生意的小门脸。 按照挪威法律,斯瓦尔巴德群岛上商店里的商品全部都是免税的,即使是挪威人到这里也要检查护照,离开时也只能最多带走两条烟和两瓶酒。我们决定先到这里最大的超市COOP看看。 逛街不忘了秀一把,看天文观测组的这哥俩,简直一对外星人! 中午饭是鸡肉三明治,没什么特别的,反正欧洲这边的三明治都能撑死人,绝对管饱。倒是窗外这位游客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典型的南欧女孩,看起来有点忧郁,最觉有趣的是她端着这个姿势一坐就是5分钟,一动不动。
1383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手拉小手:南疆“布道”
热度 4 BihongFu2010 2011-7-23 14:06
大手拉小手:南疆“布道”
最近,在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周琳秘书长等的组织下,我们指导开展了“南疆地学与生态环境”野外科考活动。参加活动的考察队员由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基地校的北京四中、八中、十二中、101中学、166中学、古城中学、东直门中学的27位学生和13位老师组成。此次南疆科考活动还特别邀请到曲阜师大谢小平教授、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雷兴林研究员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徐柏青研究员作为野外科学考察活动的指导老师。 在八天的野外考察活动中,大家对天山与帕米尔高原的地貌、活动构造、冰川、河流、沙漠、绿洲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开展了考察,野外考察行程2000多公里(详细考察地点见考察路线图)。考察过程中,4位指导老师本着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大手拉小手”的宗旨和精神,去精心指导和引导中学的师生们去认识自然、了解南疆的生态环境。野外科考活动结束前,同学们以学校为单位对野外的收获和认识进行了初步总结,并通过学术报告会的形式报告了他们取得成果!这些青少年学生们的思路活跃、学术成果水平之高,出乎所有老师们的意料。 同时,此次野外科考活动得到南疆军区司机训练大队官兵们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师生们每天吃住在军营,培养了青年学生们良好纪律和规范的生活习惯,他们从中学习和体验到解放军官兵不畏艰苦条件,保卫国家西大门安全的无私奉献精神。 下面是此次科考活动的一些照片,供大家欣赏! 另外,明年夏天我们还计划继续组织这样的野外科考活动,大家可以提前预约哦! 图1 野外科考路线图 图2 野外科考过程中参观青藏高原研究所慕士塔格观测站 图3 学生们野外测量活动断层 图4 考察归来雷兴林教授在向学生和老师们“布道” 图5 北京四中特级教师李京燕老师不畏强烈的高原反应在喀拉库里湖畔摄影 图6 科技俱乐部的周琳秘书长不顾近70岁的高龄坚持与大家一起考察帕米尔高原冰川 图7 大家在帕米尔高原与荷兰外宾合影 图8 科技俱乐部的指导老师谢小平教授在野外指导师生考察 图9 本人在指导师生们在天山野外考察活动断层 图10 本人在指导师生们在天山野外考察构造地貌 图11 青藏高原研究所徐柏青研究员在指导师生们考察帕米尔高原的冰川地貌 图12 师生们在考察天山的构造地貌
个人分类: 科普|5017 次阅读|8 个评论
忆念综考会(如梦令)
duzhanchi 2011-7-8 16:09
如梦令 ① 忆念综考会 常忆科考成就, 当年一支独秀。 一阵合并风 ② , 资源学科摒黜。 醒悟,醒悟, “综考” ③ 理应恢复。 注释: ① 《如梦令》──词牌名。原调《忆仙姿》。唐庄宗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故改调名为《如梦令》。 ② 合并风──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掀起的全国机构合并热。 ③ “综考”──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简称综考会)的代称。此处指国家级的资源综合考察研究机构。 题解: 成立于 1956 年的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在“立足资源,突出综合;面向国民经济,发展资源科学”思想的指导下,采用“以任务带学科”的方法,历经 44 载,先后组织了包括气候、土壤、地貌、农、林、牧、水、能源、草地、资源植物、经济等诸多专业参加的大量综合科考队伍。综考人历尽艰辛,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取得了丰硕的科考成果,荣获了许多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为加速发展国民经济,为工农业生产建设,为百姓脱贫致富均作出了很大贡献;在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有不少重要的新发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综考事业如日中天,资源科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业己初步形成,日臻完善。 不曾想,正值综考会蒸蒸日上之际,却遭遇了机构合并热的波及, 1999 年末被判与地理所合并。按照常规,合并后的新所名应为“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即既研究地理科学,也研究资源科学。然而,有关权威人士却把所名定为“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英 文全称为“Institute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尽管只是在“地理”之后加了“科学”二字,但其寓意十分清楚,即新所是研究地理科学的,至于资源嘛, 不再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 仅仅作为任务顺带调查而已。 这一点,可从英文名称得到佐证: Geographic 之后为Sciences,而Natural Resources之后为Research。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资源的重要性日显突出。为此,国务院成立了国土资源局,国内近百所大学设置了资源与环境学院、系或相关专业。资源环境科学被列入 18 个基础学科中的一个独立学科领域,资源科学与技术已成为一级学科。 《资源科学导论》(2004)、《资源科学》(2006)、《资源科学概论》(2008)、《自然资源基本原理》(2009)等专著,以及《中国自然资源丛书》(1995)、《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2000)、《资源科学技术名词》(2008)的先后出版, 标志着资源科学已经形成。在新的形势下,中科院应当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幡然改图,再次恢复重建国家级的资源科学研究机构,已是当务之急。尽管其名字不会还称综考会,但她将传承综考会的宗旨,继续综考会的事业,进一步推动资源科学的发展。
个人分类: 回忆录|4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墨脱行(2)—在林芝
热度 6 李丕鹏 2011-5-6 23:04
墨脱行(2)—在林芝
下午,我们一起去河对岸的八一镇中心(林芝地区行政所在地)的陕西饺子宴共进晚餐。还喝了郭处专门带来的很好的干红。四个人2斤饺子1碗麻什子(很多地方叫猫耳朵)和2个凉菜,吃得我们酒足饭饱。一算帐,哈哈,还真便宜,才86元。 饭后,我们沿街边散步边向位于广场旁的超市走去。夕烟已经开始落入山头之后。但所看到的大大小小山头,更是另一番景象。 街道上不时有可爱的小狗狗从小店里出来游荡,让我想起了我家的狗狗。走过西藏特产工艺品店,我们还在其中看到了一些蛤蚧和蛇干,以及含有蛇段、蛤蚧、岩蜥和(或)瘰螈的干品和其他药材的保健品。 问过才知道,原来我把林芝县城和八一镇搞反了。我们所待的地方是八一镇,而林芝县城还在河下游点…… 明天,我们就要离开这里,向墨脱开拔了!
个人分类: 科普|4039 次阅读|12 个评论
墨脱行(1)-飞到林芝
热度 6 李丕鹏 2011-5-6 17:36
墨脱行(1)-飞到林芝
早上4点半起床,赶到双流机场。尽管飞机起飞晚了半个小时,但还是在10点前让我们再次踏在了青藏高原的大地上。真是老天有眼,前几天的阴雨绵绵在我们启程时已经变成了烈日炎炎。珂仔建议我坐在窗口处,因为可以看到连绵不断的白雪皑皑。由于晚上完成项目评审任务而折腾到凌晨2点多才爬上床,我上了飞机就来了个混混欲睡。黄粱美梦之后,向舷窗外望去,真的是大大小小高高矮矮远远近近各种各样的山头都是白头翁状。 下了飞机,我们在农牧学院援藏学者郭处的安排下,下榻学院圣农山庄。住宿条件很好,还能免费上网。趁着在入墨脱前通讯还和内地一样,我赶紧发点图片,安慰一下不能来的朋友们。 在林芝县城河边环绕而望,四周总有雪山耸立,和我们2004年7月来完全不一样。下午去林业局办理科考手续途中,和司机聊起今年这变化多端的天气。司机告诉我们以前这县城四周山上的雪要到6月方才消完。大家感叹由此看来气候真的是在变暖阿。去年亚东科考途中看到雪山时,司机告诉我们当年他在亚东当兵的时候那里的雪山上的雪比现在多多了……。 中午去餐厅吃饭时,郭处指着正前方远处的山告诉我们,那就是老虎山。我戏说原来翻越多雄拉山口进入墨脱途中的老虎嘴的身子在这里啊。远远望去,确实能看到一个猛虎在下山。…… 林芝真的是青藏高原上的江南,路边野花处处可见…… 作为一个飞速发展的高原城市,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和谐共处,随处可看到飘扬的经幡,这是西藏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这里还有很美丽的兰花。这种最常见的被当地人称为韭菜叶子花,人们把它移栽到办公室、宾馆大堂。兰花分泌的蜜汁特别香甜,也许具有特殊的药效。
个人分类: 科普|5075 次阅读|8 个评论
穿越巴丹吉林
mamingguo 2010-7-12 07:09
2010年6月14日至16日,我们HiWATER设计组成员一行13人在李新老师的带领下,成功穿越了巴丹吉林沙漠。当然这里所谓的成功穿越可不是靠我们两条腿走出来的,是拷北京吉普车跑出来的。 说说穿越的感觉吧,一是再也不会去去游乐园坐过山车了,当你不停地从一个个高大的沙丘上以30度的角度往下俯冲时,过山车已经显得非常的渺小。 再就是在高大的沙山中间,那一汪汪美丽的湖水,令人不由得赞叹大自然之手的精美绝伦,虽然当前科学界为这些湖泊的形成以及高大沙丘不移动还在争论不休。 也许大家很向往在沙漠里举办篝火晚会,在帐篷里感受野营的快乐,我们15日晚在沙漠里住的这一晚实在不敢恭维,首先是篝火很大,但无法很好的舞蹈,因为沙子总是让你抬腿困难,再就是呼呼的大风让帐篷东倒西歪的,一晚上都在风声中度过,当然还有其他帐篷传来的呼噜声,早上起来,感觉耳朵里尽是细沙。不过我还是觉得这次野营令人难忘。 一路上碰到过沙子陷车,沼泽陷车,还有无数次车抛锚,最厉害的是3号车有段时间是在没有离合的情况下跑的。不过都是有惊无险。 期待再次穿越,最好自驾,不过还得向导指路,还有修车。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访“冰川之父”之一
kiger 2009-8-27 21:11
初次见面 序言 在科学网上徘徊了很久,一直不敢写,为何?一来系自己理科出身,文笔粗浅,写出来怕贻笑大方;二来是看了众多牛人的博文,让我越发胆战心惊,不敢轻举妄动。今晚喝了点小酒,习惯性的打开科学网的博客(以后就简称科博了啊),借酒壮胆,也想让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人生故事,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多批评指正!思前想后,第一篇文章不知道写什么好,那就索性把我拜访冰川之父的经历与大家共享吧! 冰川之父何许人? 写之前还是先简要介绍下冰川之父吧!刚听说冰川之父的时候,是从我们的司机那里,起初我理解成了冰川中的父亲,当时就想,这个冰川应该非常非常壮观,必定可以和珠穆朗玛峰相媲美吧!后来上网查了一下,不禁哑然失笑,冰川之父原来是这么来的。说起这个来历,不得不提起一位可以和诺贝尔齐名的牛人斯文赫定(此人的简历不在此处赘叙,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百度一下)。原来情况是这样子的,1894年,前往中亚地区进行早期考察的斯文赫定和他的驮夫们从帕米尔高原进入新疆,斯文赫定第一次看见这座帕米尔高原上最壮观和美丽的山峰,就问他的柯尔克孜族向导这座山的名字,向导回答说:慕士塔格,阿塔。在柯尔克孜语中,慕士塔格就是冰雪山,而阿塔是父亲的意思。所以斯文赫定就把这座高峰标注为冰山之父。其实向导的回答是冰山,老爷。阿塔不过是对斯文赫定的尊称。但冰山之父这个具有诗情神韵的名字却记载进了斯文赫定的著作并流传开来,成了普遍的称呼。不仅如此,山上终年积雪不化,冰珠闪烁,如同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父,更因为它是冰川形成最早的山峰,所以被人们称做冰山之父。据说,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慕士塔格峰上住着一位冰山公主,她与住在对面的海拔8116米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格里峰上的雪山王子热恋,凶恶的天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就用神棍劈开了这两座相连的山峰,拆散了冰山公主和雪山王子这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冰山公主整天思念雪山王子,她的眼泪不停地涌出,最终流成了道道冰川。 冰川之父的身材如何? 冰川之父的芳名慕士塔格山,身长7509米,坐落于新疆阿克陶县与塔什库尔干的交界线上,属西昆仑山脉,与公格尔峰,公格尔九别峰并称东帕米尔高原三高峰。山峰西边坡势平缓,北边和东边却十分险峻。该峰山体浑圆,状似馒头,常年积雪,雪线约海拔5200米,冰山地貌发育十余条冰川,其中最大的栖力冰川和克麻土勒冰川将山体横切为两半,冰川末端到达海拔4300米。该峰主要有四条山脊:南山脊、西山脊、西北山脊、东北山脊,西坡坡势平缓,但多裂缝,北坡和东坡均十分险峻。 初次见面 第一次拜访冰川之父纯属偶然,2007年暑假,因导师项目需要,要到西昆仑山脉进行科考,一行十余人,我作为主要成员之一就去了。到新疆没多久,队伍就分为了两拨人进行分组考察。科考的最后几天,我们这一拨人辗转到了喀什,次日从喀什包车一路向西行进,路还不错,怎么说也是318国道,当时已经知道此路是到红其拉甫口岸的,可以通往巴基斯坦,却不知前方还有一个冰川之父。等我们的车还在老远地方的时候,我们几个年轻人就开始兴奋起来了,毕竟现在才8月份,前方看起来没多高的群山上怎么就白雪皑皑的,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见到这么高的雪山啊,司机笑着,终于忍不住开口了,说这是公格尔山和慕士塔格山上的冰川。哦,这下我们算是长见了!没多久,我们的车就拐进了山谷,柏油路在高山之间的山谷中艰难的延伸着,路边就是高差十几米的河床,一个字,险!车驶出了峡谷,视野突然变得开阔起来,前方仿佛出现了一个世外桃源,我们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远处湛蓝的天空中飘着仿佛精灵般的云朵,云朵缠绕着远山,远山脚下河水在静静的流淌,宽阔的河谷中是绿绿的草地,壮硕的牦牛正悠闲的吃草,时而有几只水鸟调皮的飞过......我的文笔有限,所写远不如所见,还是先看张照片吧! 正当我们发呆的时候,车来了个近乎90度大转弯,等我们缓过神来,车已经驶入了世外桃源,透过车窗,发现我们正置身于雪山脚下,难道这就是冰川之父,非也,司机说,这个是公格尔山,其实公格尔山也挺雄伟的嘛!司机接着介绍了路旁的那条河叫流沙河,就是《西游记》中沙僧曾出没的地方,路对面的山叫白沙山,只因此处是风口,风将河床中的白色沙子吹到了对面的山上,远望果然白茫茫一片山,索性就起名为白沙山了,有点意思,再来张照片! 车在路上飞奔没多久,公格尔山就被我们甩在了身后,眼前突然又出现了一个身形巨大,浑身披着白色棉袄,貌似馒头的家伙,我心里琢磨着,这个应该就是了吧!经司机确认,这个就是传说中的冰川之父了。我看了看表,此时已是下午二点三十二分,下午的天气说变就变,突然刮起风来,山上的乌云也多起来了,慢慢的开始下雨了,乌云也把冰川之父的头部给遮住了!车已经慢慢靠近他了,大家似乎显得有点紧张了。没多久,慕士塔格山就在我们左手边了,说起来是在左手边,我目测了一下,其实离公路至少还有15公里的路程吧。透过车窗,没有看到峰顶,只看到山上好像缺了一块,好像被谁啃了一口。带着遗憾,我们的车越开越远了!就这样,第一次我们就这样第一次和冰川之父插肩而过了,难道我们就真的没有缘分吗?其实,还是有缘分的......还是发张照片吧,先声明一下,其实这是张照片是重访的时候拍的! 到这里,我想大家也差不多思想疲劳和视觉疲劳了吧,其实我也有点疲劳了,呵呵!如果大家觉得有必要写下去,我就接着写之二,如果没有必要,请告知,我就此打住!
个人分类: 且行且歌|7624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