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结构力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结构力学作业201304023
Isolation 2013-4-24 09:30
附件是结构力学作业。 下周五(5月3日)上课前交! 单面 打印并用订书钉装订!解答过程写在后面的空白纸上 。若题目没有特别说明,请务必写上解答过程,否则零分处理! 结构力学20130423_课外作业.pdf
1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结构力学_Project_1
Isolation 2013-4-19 16:11
附件是三铰拱的电子讲义。请大家将电子讲义中的三角拱采用数值方法得到弯矩,剪力和轴力的数值,并绘制相应的内力图。 注意该作业是电子版作业,完成后将其打印上交,注意内容的完备和格式的美观。这时大家以后撰写学术论文必须具备的能力,12周考试之前完成并上交。 三铰拱.pdf
个人分类: 教学|1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结构力学作业201304019
Isolation 2013-4-19 16:02
附件是结构力学作业。 下周二(4月23日)上课前交! 单面 打印并用订书钉装订!解答过程写在后面的空白纸上 。若题目没有特别说明,请务必写上解答过程,否则零分处理! 结构力学20130419_课外作业.pdf
17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结构力学作业20130407
Isolation 2013-4-7 14:50
下周二(4月16日)上课前交! 单面 打印并用订书钉装订! 若题目没有特别说明,请务必写上解答过程,否则零分处理! 结构力学20130407_课外作业.pdf
1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结构力学作业20130326
Isolation 2013-3-26 17:30
下周二上课前交!双面打印并用订书钉装订! 若题目没有特别说明,请务必写上解答过程,否则零分处理! 结构力学20130326_课外作业.pdf
1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结构力学作业20130319
Isolation 2013-3-19 20:26
结构力学20130319_课外作业.pdf 下周二上课前交!双面打印并用订书钉装订!
1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结构力学基本体系
Isolation 2013-3-17 08:49
附件是结构力学基本体系的总结归纳,用于快速绘制弯矩图和剪力图! 请同学们下载后,仔细研读消化吸收! 基本体系.pptx
2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结构力学作业20130315
Isolation 2013-3-15 12:54
结构力学20130315_课外作业.pdf 下周二上课前交!双面打印!
2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结构力学
Isolation 2013-2-25 11:28
各位同学,明天开始我们的结构力学要开讲了。结构力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我是第一次讲授结构力学,可能没有太多经验,但我会尽力讲好! 以后,我这个在科学网的博客是我们彼此交流的平台。我会将每次课后的作业放在这里,大家可以从这里下载;你们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这里向我反映,我或者在这里回答,或者在课堂上解决。 好了,让我们一起努力,度过快乐的一个学期!
个人分类: 教学|2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视频】定性结构力学——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
wangfeiwest 2012-2-26 23:05
链接网址: http://qcourse.tsinghua.edu.cn/data/dxjglx/001/content.htm 定性结构力学是三门结构力学系列课程(经典、程序、定性结构力学)中的一门。本课程的目的是强化训练和集中培养学生定性分析、估算判断的能力,同基于手算的经典结构力学和面向计算机的程序结构力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了结构力学和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掌握、理解、运用结构力学中的核心实质概念和方法,在工程中的概念设计、估算判断、计算模型建立、计算结果分析等问题中能够机动灵活地进行定性分析。 在学习应用过程中,碰到的大多问题是对结构的概念的理解,估算判断,这是结构力学的难点,也是工程师的乐趣。
个人分类: 结构概念|4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算结构力学之迦僚金法的体会
mslgc 2011-9-29 14:17
迦僚金法的试函数选择中,多项式虽然在积分和微分上方便,并且连续性方面能够很好保证,但是对于某些高阶微分的话,选择阶数太低的参数是无法求证的。例如: 梁的弯曲微分方程: EIv''''-q=0,需要挠度的四阶导数,那么试函数选择的时候最低项都要在x的四次方。
个人分类: 学习|27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怀念力学家胡海昌院士
热度 1 sunbohua 2011-2-24 21:54
2011-2-24 本来回国到北京时计划去看望胡先生,不料今天看到胡先生今天仙逝,特别怀念! 我与胡先生有些交往,89-91年我在清华大学跟随张维院士做博士后,期间我就特别到胡先生在中关村的家访问了他,交谈 了很长的时间,胡夫人也在,当时的前景记忆犹新。 1991年博士后出站时,需要对研究工作做个评价,出站报告的评委张维院士请了以下著名学者参加: 胡海昌(主任) 徐秉业 薛大为 诸德超 任文敏 与许多的学者一样本人的科研也受到胡先生的启发,与胡先生的科研有联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变分原理-电磁固体力学的广义变分原理 2. 一般组合弹性结构力学 3. Enhanced assumed strain finite element method (利用广义变分原理设计FEM单元) 评述: 在中国力学学会成立的1957年以前,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钱伟长带领胡海昌、林鸿逊、叶开沅等作了许多有影响的成果,特别是3变量的广义变分原理,由于这是一个基础性的成果,可能是至今为止中国对于世界力学作出的最有影响的贡献。
7345 次阅读|1 个评论
好用的力学,好玩的力学
热度 7 sqdai 2011-1-31 11:35
把 seminar 办得远近闻名,宾客如云,不易!把 seminar 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更为不易!昨天的上海大学力学所 705 期 seminar 就达到了这一境界。你看,主讲人行云流水般讲,满屋子人聚精会神地听,甫一讲完,一二十个问题连珠炮般接踵而来,主讲人舌战群儒,主持人欲罢不能,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两个多小时! 把力学做得好用(即信手拈来,随手可用),很难!把力学做得好玩(即引人入胜,兴致盎然),难上加难!昨天,力学界新锐冯西桥的报告就达到了这一境界。张牙舞爪的网状结构物,春蚕结茧、蜘蛛结网吐出的绵绵长丝,到了力学人的手里,都蕴涵深奥的道理,都成了掌上玩物,都成了妙趣横生的话题,听得人人开心!两个报告,无可辩驳地证明:力学无处不在! 对我来说,固体力学话题是外行,还是忍不住稍加点评。 将张拉结构把玩于股掌之间 第一个报告的题目是“张拉整体结构力学”。 现代建筑物中,张拉整体结构比比皆是。说得近一点,上海世博会的世博轴上的六个阳光谷和绵延几近一公里的遮阳膜,就是典型的张拉结构(参看 2010-04-26 的博文,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89717.html )。在航空航天航海的结构物中也随处可见。不过,冯西桥他们似乎把注意力投向了碳纳米管的构建和生物中的微结构。 他的报告的特点是:提出新颖的构想,把分子动力学计算(蒙特卡罗方法)运用于结构找形,把一个个网状结构的结点视作分子,把形成的单元看做胞元,令人匪夷所思!还把拓扑学和图论知识用于结构优化,给出了 Z 类张拉整体结构的充要条件,鼠标一点,令人眼花缭乱的张拉结构就呈现在眼前(当然,设计具体计算方案并不容易)。 全新的构思,全新的方案!难怪此项工作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最令人欣赏的是其中体现的方法论:把微观-介观-宏观之间的联系拿捏得如此精到,用微观方法来演绎宏观结构,这是最可效法之处。 联想起三天前,我在电视上看到的世博轴阳光谷的设计、制造过程,觉得上海的工程师们很了不起, 12930 块形状各异的三角形钢结构单元,精密地拼装成异常美观的阳光谷,它们能抗击 12 级以上大风!工程师和技工们为此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听报告时我想,如果让冯西桥他们也投入这个项目,想必可大大减少此工程预研的工作量。 将蚕丝结构勾画得丝丝入扣 第二个报告的题目是“蚕丝力学——蚕丝的多尺度力学研究”。应主持人的要求,冯西桥教授接着做了这个“备选报告”,听起来更加好玩。 中华民族了不起!我们的先祖五千年前就养蚕缫丝,制作彩色丝绸;马王堆古墓里的丝绸裙子薄如蝉翼,仅 40 克 重;历史上有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但很少有人用力学来研究蚕丝。 年青的教授冯西桥就带领比他年青的学生,对上千米长的蚕丝的力学性能(杨氏模量、拉伸强度、屈服应力等)做了全面细致的研究。 从这个报告我得知,一条蚕最后能吐丝约 1200 米 长,直径为微米量级;每根蚕丝有复杂的层次结构:先有两股,每股剥去外层后,内含十万根纳米级直径的细丝;蚕茧有各向异性结构。 怎么得到这些结果的?用冯西桥的话来说,一是“折腾”蚕宝宝,二是“折腾”学生。 人家蚕宝宝刚刚吐丝结茧成型,他们就破茧抓出蚕宝宝;蚕宝宝又结成新茧,尚未竣工,又把它抓出来从头再来,如是者三四。“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条蚕可结三四个茧,而且一个比一个矮胖、结实。接着,冯西桥又策动研究生,一段一段测量不同蚕丝的力学性能,总结出合理的规律。 怎么研究每条蚕丝的纳米结构?他们又搞出了个发明专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来剥离蚕丝的外层,显示其内蕴。 这里不能一一细说了,总而言之,过程既科学,又好玩。 冯西桥他们不但研究蚕丝,还研究了蜘蛛丝,澄清了外国人提出的一些关于两种丝的强度区别的疑问。冯教授还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不用蜘蛛丝织成的布?原因是:蜘蛛没有群体性,几个蜘蛛在一个小空间里必定自相残杀,没法群养。 报告之后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其中一个最为入门性的问题是:蚕丝为何像双股电线?答案是:“因为蚕丝是蚕宝宝从两个鼻孔里吐出来的!”这里头倒没有太多的力学,不过,挺好玩:有人问得出来,主讲人又能不假思索地回答。 难能可贵的是冯西桥他们能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所以常能掘到“第一桶金”。 年青新锐甚是了得 最后对冯西桥稍做介绍。 按习惯说法,他是“三清团”,本硕博均在清华完成。依我看,他是“四清干部”,因为博士后也在清华(核研院)做的。一般来说,“近亲繁殖”不好,但谁不想把最好的留下?此后他成为洪堡学者, 33 岁就当了教授、博导,现为清华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力学学会最年青的常务理事之一,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 冯西桥几乎拥有当代中国青年学者的所有荣誉:全国首届百篇优博,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杰青”,“长江”,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等等,而且是实至名归。 此次应我所张田忠教授之邀专程前来我所做报告。此前,我曾两次口头邀请他,作为铺垫。 请学界新锐来做报告极为有益。我愿进一步做铺垫,已选中了目标:中国力学学会本届理事会的最年青的理事,他比冯西桥还年青四岁;再下一个是女将。 写于 2010 年 5 月 14 日晨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6459 次阅读|8 个评论
【报告】柔性电子异质结构热-机械翘曲分析
yahuang 2009-8-28 21:27
2009年8月24-26日参加了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的柔性电子器件力学的专题研讨会,与会者有美国西北大学黄永刚教授,清华大学冯雪副教授、以及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的年轻教授,我本人做了柔性电子异质结构热-机械翘曲分析的报告。摘要如下: 柔性电子是建立在柔性和可延性基板基础上的新兴电子技术,与传统电子最根本区别在于以柔性基板取代传统的刚性基板,具有良好的柔性和延展性,在使用过程中要经得起反复的拉伸、卷曲和折叠,从而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创新性的结构设计和高效高精制造技术提出了挑战。当柔性电子的性能可相当于传统脆性半导体所建立的微电子时,由于其高移动性、透明、轻质和柔性等特点,必将促使许多新的应用,例如,柔性显示器、太阳能电池、机敏皮肤、可穿着电子、健康检测、分布式传感器/作动器等,在国防、能源、医疗、军事、信息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文研究了弯曲/延展电子的温度效应,通过揭示制造和使用中的三个关键温度(室内温度、沉积温度和工作温度)对结构的应力、应变、波长等影响加以展现,可用于可靠性结构设计和热翘曲行为分析等。首先,介绍了可伸缩柔性电子的制备过程,以及本文中采用力、热混合作用产生预应力制备方法的特点。其次,根据无机薄膜和有机基板界面处的应变连续性建立分析模型,研究了无机材料和温变有机材料混合结构在整体翘曲情况下,基板弹性模量温度效应对薄膜-基板结构柔性电子中的应力/应变的影响,以及薄膜-基板结构的整体翘曲行为。发现了由温度和外部载荷共同作用诱导的几何非线性,从结果中可以发现温度对应变的变化曲线存在极点,但是单独在温度或力作用下不会产生非线性现象。并对温度进行敏感度分析,可发现关键参数k对结构应力应变的影响。由于极点的存在,通过调节参数k弥补有机基本和无机薄膜热膨胀系数失配引起的内部应力变化,可从理论上消除工作温度变化引起的内部应力变化,极大的提高周期性温度载荷作用下结构的可靠性,如周期性温度作用下的太阳能电池、卫星天线系统。然后针对薄膜-基板结构的局部翘曲行为,研究了温度对含温变材料的结构临界应变、波长和波幅的影响规律,可预测不同温度下的结构翘曲波长、波幅等。分析了温度作用下结构的临界应变,并得到临界翘曲工作温度与室温、沉积温度,以及基板厚度关系。并将临界应变与实际温度作用下薄膜的应变进行比较,得到临界工作温度(由工作温度直接产生翘曲)。最后,通过计算了薄膜的峰值应变,及其与温度的映射规律,得到伸缩电子制备中的最大允许预应变,这通常是薄膜极限应变的几十倍。通过近似理论结果与有限元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了温度对翘曲结构的影响规律。 本文为分析温度对柔性电子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基本方法,包括关键温度,临界翘曲温度,温变材料结构的临界应变、波长和波幅等,有助于柔性/伸缩电子的制备,如光刻的套准精度,结构可靠性和热管理,以及橡胶基板制备进行优化(包括耦联浓度(cross-linker concentration),烘烤温度和时间等),以及伸缩电子的翘曲行为的预测和微结构控制等。
个人分类: 科研|618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4: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