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政治经济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人类文明史 - 经济发展实力
benlion 2019-2-17 07:16
《人类简史》之后,你该读读四万年经济规则变迁史 O 网页 - 人类社会体制设计与实施的组织化过程,中国建立了儒 - 释 - 道家分立和私塾学堂、科举制度、工匠作坊的分离机制,欧洲是从英国大宪章、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之后,才形成了政、教、商分离和三权分立的体制,经历文官制度改革而进入了现代的工业文明模式。 在学术上防止学术不端 O 网页 的体制设计,产业上是杜绝伪劣产品的监管机制,以及知识产权制度,必然导致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 经历轴心时代和丝绸之路与大航海时代,而到太空探险与火星计划 - 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 O 网页 时代,以中东 - 南亚为轴线,构成欧盟 - 拉丁美洲与俄罗斯和东亚 - 澳洲与北美 - 英国的格局,形成了以色列 - 环地中海到中国 - 环太平洋的文明模式发展。 附 - 历史不仅关乎真相,更关乎道德与信仰 O 网页 - 文中提到的问题,民粹主义和乌托邦等,两年前就讨论过了,包括,苏格拉底之死与凯撒之死、耶稣遇难与《城市广场》、猎巫和《圣徒秘录》与《丹麦皇室风流史》,以及中国的古代商君之死等。 近现代文明(包括,政、教、商分离和三权分立等)是在查理曼欧洲建立起来的,英国和美国是后来居上。 查理曼欧洲 - 意大利北部、瑞士、法国、德国和荷兰的区域,英国是在荷兰寻求英国的军事保护的过程走向了后来居上。 实际上,不利于现代文明发展的就是两个因素 - 至今仍然存在的典型,印度遗留的婆罗门教种姓主义 O 网页 和伊朗 1979 年之后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 O 网页 ,这两个因素,在 2017 年中印对峙之后尤其讨论得非常清楚,与所谓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简单划分没有关系。 海岸线真正的优势是一个国家的周边,难以形成可以威胁到自身的力量,比如,英伦三岛的周边是海洋,美国的周边没有其它强大的国家等。大陆却不同,边境直接接邻其它国家,周边很容易直接遭到入侵,没有海洋的阻隔。 至于农业与商业吗 ? 恰恰可以从中美贸易摩擦看出来:美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却是商业大国。 中苏交恶之后,毛、周与尼克松、基辛格建立中美关系,就是基于安全因素,包括,苏联入侵捷克 O 网页 等事件的震惊!与什么意识形态无关,人类历史从来都是利益与力量的较量,包括,希腊被马其顿征服,又被罗马征服,再后拜占庭被奥斯曼所灭,都是由于周边的军事力量崛起。 也就是说 - 周边有更强大的,或特别的军事力量,都不会有利于自身的安全。 今天的历史学必须要有全球视野 O 网页 - 霍金:眼下,正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危险的时刻(全文) O 网页 - 一张图了解世界 2000 年经济发展史 O 网页 - 经济学必读的发展史 -- 自由市场体系的发展 O 网页 - 人类社会当今的困惑,根本上是在于处于一个认知与行为能力的瓶颈或岔路口的迷惑,一是认知到了太阳系仅仅是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一个恒星系,却并不知宇宙中的其它智慧生物是否存在何处和是什么样的文明形态,一是人类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到了一个需要新的思维模式突破,却并没有到达可以控制而又可以实现星际穿越与移民的技术能力。 - ( 2019 年 2 月网络日记) -
个人分类: 人类历史|1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政治经济学笔记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7-11-27 20:13
十几年前第二次考研时候的“童子功”,只有用自己的话可以把一门功课比较完整的复述下来,才说明我们真正掌握了这门功课 1. “价值”是政治经济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价值”有很多概念,在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中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或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 2. 决定商品价值的 是“社会必要劳动”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商品等价交换的标准。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等价交换的实质是交易中买卖双方交换的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相等。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 3. “劳动价值论”并不是马克思发现的,首先提出“劳动者价值论”的是资本主义古典经济学之父、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 斯密,亚当 . 斯密在他的代表作《国富论》中,论证了 市场经济按照商品价值进行等价交换,交换促进分工,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从而使资源优化配置,使社会商品丰富、经济和社会发展 。 4. 商品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劳动产品 。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出现 有两个条件,一是 社会分工,二是私有制,不同的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生产者 。 当然,商品出现是由于在 原始社会末期 生产力发展了以后, 出现了剩余产品,对剩余产品的分配和占有导致了阶级对立的出现 。 5. 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 社会大分工 ,发生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 ,分别是 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这主要是自然原因),手工业者的出现、商人的出现 。 6.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 使用价值是商品自然属性 ,类似于现代西方经济学当中“效用”的概念,即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能力, 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商品首先是劳动产品,自然物可能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 。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或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同种类的使用价值无法比较,所以价值是商品交换的标准。 使用价值与价值不能兼得 。商品的所有者 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失去其使用价值 (对于信息似乎不适用) 7. 交换价值是商品交换的比例 。 一般等价物是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 货币是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出现,是随着商人这一社会阶层出现和发展的,通过商人和货币作为媒介,交易中的买和卖的双方在空间上可以分离。 8. 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的社会属性),金银天然不是货币(金银的自然属性) 。如在原始社会有金银而无货币,在未来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时代,金银也不会是货币。 9. 货币的职能 :( 1 )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 2 )交换工具,( 3 )储藏手段 (退出流通,指金银等贵金属货币,存款和外汇储备都不是储藏手段),( 4 )支付手段(买和卖在空间上分离,不是一手交钱一首交货),( 5 )国际货币(硬通货) 10. 通过 商人和货币,商品交易的双方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 ,这促进了 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使得经济危机(商品交易的中断)成为可能 ,商人或生产者当中有了大量的存货而找不到买家。 11. 贵金属数量有限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了出现了不足额的铸币和纸币。不足额铸币的交换价值(交换商品的数量和价值)大于其真实的价值(金属和铸造的价值)。纸币首先是金属货币的兑换凭证,随后演变成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合,真实价值远远<票面价值。 纸币的出现大大缓解了贵金属不足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制约。但纸币不能作为储藏手段,所以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成为了可能。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商品(包括服务)交易的总规模和货币流通的速度。交易规模扩大和流通速度降低,纸币需求量增加。纸币发行太多通胀,太少通缩 。 12. 从历史上看纸币的含金量(单位纸币的购买力)是长期下降的趋势,主要因为:( 1 )劳动力价格的上升,( 2 )国家货币当局有超发纸币的倾向(特别是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时候) 13. 价值规律( lawofvalue ) 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 调节生产,价格上升,生产增加,反之下降,使 生产要素在不同的市场主体之间 流动;刺激生产者改进劳动技术,提高生产力;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最终导致垄断。 14. 亚当 .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理论经过大卫 . 李嘉图等人的发展,即英法古典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之一 。但是在十九世纪上半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遭到了危机,在 理论上无法解释“等量的资本带来等量的利润”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矛盾”之间的悖论 ,实践上出现了 经济危机使价值规律失灵 。 古典经济学的危机促进了马恩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经济学)和以萨伊为代表的庸俗经济学的出现 ,这是十九世纪至今经济学发展的两条主线。萨伊的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其中的微观经济学(包括供给学派、货币学派等)的核心,主要为弗里德曼、萨缪尔森等人继承和发展,其主旨是“市场万能”。 1929 年开始的大萧条,促使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学和“政府干预理论”崛起。左翼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如琼 . 鲁滨逊夫人等实际上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所排斥。这就是经济学的“党性”(或者阶级性) 15. 当然与亚当 . 斯密、大卫 . 李嘉图、萨伊同时代的还有德、美的历史主义国民经济学派,代表人物有德国的 F. 李斯特和美国首任财长汉密尔顿。与亚当 . 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不同,国民经济学派主张关税保护,以促进后发展国家的工业化(这也是英法早期重商主义学派的主张)。汉密尔顿与杰斐逊,分别代表了美国独立后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南方(大种植园奴隶主)两种不同的发展路线之争,直到 1860 年代的南北战争。 16. 亚当 . 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其实是代表了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他在论述中主要有以下问题:论证贸易促进经济发展采用了水平分工的模型,而实际上国际经济结构主要是垂直分工;第二,市场调节总有滞后性,因此价值规律使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只是偶然达到,而不可能是常态,资本流出部门会遇到危机;第三,“市场万能理论”假设资本存量是弹性的,是完全可以流动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市场主体之间流动没有成本,这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第四,不论是亚当斯密和萨伊等不承认经济危机的存在,与实际情况背离。 17. 马克思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 剩余价值理论 ”,不仅关心价值的产生, 更关心价值的分配 ;揭示了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 资本周转和循环 的过程,从理论上指出了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矛盾 。从而论证了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使社会主义由空想走向科学 。 18. 剩余价值: 由雇佣工人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出劳动价值那部分价值 。 19.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劳动价值(工人工资)之间的比值。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工人阶级受剥削的程度,取决于工人、资本家和消费者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20. 资本是能够带来生育价值的价值 。资本有两种表现形式:实物的形态(如厂房、设备、原材料、燃料、劳动力等,即生产资本和产品资本)和价值(资金)的形态(即货币资本)。 2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西方经济学把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中的区别是, 劳动对象(原材料、能源燃料)既属于流动资本又属于不变资本 生产工具(厂房、设备) 不变资本 固定资本 劳动对象(原材料、能源燃料) 流动资本 劳动力 可变资本 22. 不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化,只会转移 到商品和服务中去, 固定资本(生产工具,厂房、设备)是分次转移的,劳动对象(原材料、能源燃料)是一次性转移的 。劳动力作为 可变资本,是可增殖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出超出自身价值的价值 (即剩余价值)。 不变资本 即 生产资料 ,是生产力中 物的要素 ,其中, 固定资本 (生产工具,厂房、设备) 是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又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比如说铁质工具和牛耕的家庭小农的生产力水平,对应的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而农场主的机械化大生产对应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但是不论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出来的小麦是没有差异的。 可变资本 是生 产力中人的要素 ,即劳动力, 劳动又分为简单劳动(重复性劳动)和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一份复杂劳动相当于几分简单劳动(三大区别和社会分配的问题 )。 不变资本与可变的区别是商品的价值会不会增加,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主要区别是资本周转与循环的形式不同(逐次和一次性 ) 23.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称为资本构成。资本构成包括有 机构成和价值构成 。 有机构成是 资本构成之间的 物的比例关系 ,即一个劳动者对应多少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它只 与 一定时期的 社会平均生产力水平有关,不受价格水平变化的影响 。资本的 价值构成 指的是以 资金的形式衡量 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受到价格水平变化的影响。 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产业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劳动密集型资本构成是低还是高?) 随着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全社会资本构成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也造成了经济危机的后果会越来越严重,破坏性会越来越大。 24. 必要劳动时间: 雇佣工人在生产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即劳动力价格)的那部分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 必要产品 或必要 价值 。与 “ 剩余劳动时间 ” 相对。 25. 剩余劳动时间 :雇佣工人在生产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即劳动力价格)以外的那部分时间,即生产剩余的产品或剩余价值的时间,或者说是被资本家无偿占用的劳动时间 26. 绝对剩余价值 :通过延长劳动者工作日,绝对延长劳动者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27. 相对剩余价值: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劳动者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为什么说西方发达国家工人的工作时间有逐渐缩短的趋势,是否说明受剥削的程度在不断下降) 28. 剩余价值转化为社会平均利润,这是 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当中竞争和流动实现的,是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也是资本混业经营和企业集团形成的一个原因。 全社会总利润和总剩余价值 是相等的, 都是劳动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这部分分析、判断、计算颇多) 部门 纺织厂 机械厂 钢铁厂 总计 资本构成 70/30 80/20 90/10 资本投入 100 100 100 300 剩余价值 30 20 10 60 利润 20 20 20 60 29.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利润为目标的商品经济,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剩余产品到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经过了偶然的、简单的商品交换,封建社会的小商品经济(互通有无,比如丝绸之路、茶马互市,商品交易的主要原因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劳动者的需要,而是为了利润,这需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 30. 社会生产价格 指整个社会现有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某种产品的价格。这种社会公认的价格,就是一般生产者都会出售的价格, 取决于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耗时越长,社会价格越高,反之亦然 。 31. 超额利润:如果个别企业的生产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获得的超出社会评平均利润的利润。 31. 剩余价值 的分配:主要可以划 分为利润、利息和地租 ,实际上是 在工业资本、金融资本和土地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 。 20 世纪以来,国家税收在剩余价值的分配当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31. 绝对地租: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即土地所有者凭借土 地私有权的垄断 所取得的地租,这是由 最劣等土地 的劳动生产率决定的。如果农业资本家无法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就不会租赁土地,出现土地撂荒(农业税的问题,土地抛荒的问题)。随着资本构成不断升高,地租存在相对减小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工商业资本为什么可以战胜租佃土地的地主。 32. 相对地租(级差地租):相对于 绝对地租 ,即租佃较好土地的 农业资本家 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 超额利润 , 相对地租(级差地租)是受土地数量(供求关系)和农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决定 (房价的问题) 33. 地价 = 地租 / 贴现率 (银行基准利率)(房价的问题)。 34. 剩余价值(利润)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是扩大再生产。 35.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 产。物资资料的再生产即资本家出售商品以后得到货币资本,并用货币资本重新 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组织生产,生产新的物质资料。生产关系的生产是在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从而形成新的资本家与无产者。 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 。 36. 简单再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小商品经济资本积累缓慢,一般都是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 简单再生产则是指资本家把 剩余价值 全部用于 个人消费 ,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37. 扩大再生产: 生产规模比原来扩大的再生产。 资本家把 剩余价值 除了用于 个人消费 以外,拿出一部分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比以往更多的物资资料就是扩大再生产 。封建社会的生产以简单再生产为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扩大再生产。科学技术研究也是扩大再生产的一部分。(创新的问题。) 38. 资本有实物的形式和货币的形式。 货币资本循环是从货币资本开始,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实现资本价值增殖,又回到货币资本 的运动过程,也就是说剩余价值(利润)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者产生,在销售阶段得到实现。只有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才能实现剩余价值。 39.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 资本运动有 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对应 三种职能形式 (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 。资本循环资本的一次循环运动,着重考察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说明剩余价值如何生产和实现,揭示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的影响(这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主要内容)。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停止和中断就会产生经济危机 。 资 本运动或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 或补偿 ) ,在社会总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如何从社会总产品中得到补偿, 包括 价值 补偿 和实物补偿 ,价值补偿是指 卖掉商品取得货币 ,实物补偿是指用货币购 买新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是市场经济的关键问题。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与萨伊的庸俗经济学有根本的不同。萨伊认为社会总产品可以自动实现。每一个产品都为和他相同价值的产品提供了市场空间,所以经济危机永远不会发生。经济危机过程中 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积累(相对生产过剩),商品的价值与剩余价值无法充分实现,从而造成货币资本不足,使资本循环中断,生产急剧下降,生产与商品资本减少。 40. 资本积累是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而资本积累则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 客观要求 和资本主义社会的 普遍现象 ,主要从价值角度考察资本大量的增加; 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家 通过扩大自身生产规模,提高生产率,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使 社会资本 总额增加;主要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角度来考察资本总量的增大。资 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 。资 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它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兼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组织股份公司的形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加剧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 并在二战以后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研究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对垄断资本主义的研究主要是列宁主义 ,主要体现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论)里面。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主要体系在唯物辩证法、帝国主义理论和领导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等方面。 41. 由于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特别是 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资本主义发展有无限扩大的趋势,而消费者(主要是无产者和小生产者)却日益的相对贫困化 ,这就造成了 生产相对过剩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因此,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波浪形前进的。 4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的四个阶段是危机 - 萧条 - 复苏 - 高涨 。出于资本的逐利性和竞争的压力,在经济 复苏阶段大规模投资和固定资产更新,使经济逐渐达到高潮,但又为下一次危机准备了物质基础 。大规模投资使货币资本逐渐不足,而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积累(相对生产过剩),商品的价值与剩余价值无法充分实现,从而造成货币资本进一步短缺,使资本循环中断,即发生经济危机。在萧条阶段生产急剧下降,生产与商品资本减少,同时大量的小资本破产,使得资本进一步积聚与集中。生产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市场重新恢复平衡,生产从而不再继续下降;由于人口增长、市场空间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出现了新的市场需求,生产开始恢复性增长,从而进入了复苏阶段。在经济复苏阶段后资本会大规模扩大和更新固定资产,市场出现供销两旺,并超出了上一个经济发展的顶点,这就是高涨的阶段。但是高涨以后,就伴随着危机和萧条。 43. 市场经济危机一般十多年的时间会出现一次,三个或六个危机周期(一代人或两代人的时间)可能经历一次大萧条。大萧条的原因可能是资本高度集中引发的银行系统的不稳定,大量银行破产,从而发生深刻的通缩,当然银行破产会降低全社会资本集中程度。 1929 年大萧条以后,主要西方国家普遍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包括征收累计财产税、遗产税,改良社会政策,建立银行存款保险体制;以缓和资本集中的速度,稳定金融体系;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资本主义危机也不会消失,经过了几次预演以后, 2007-2008 年,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动荡引发了整个西方金融体系的整体性危机,波及整个世界,并持续 10 年之久,这是二战以后,影响最深刻的一次经济危机,并造成了世界地缘政治的剧烈变动。垄断资本主义之所以会出现僵而不死?究其原因,可能有三。第一,世界上还有至少 1/3 的人口处于前资本主义、前工业化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还在不断增长,地球市场空间尚未饱和,资本主义在扩展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之前,在其生产力充分发挥之前,不可能灭亡。第二,资本与传媒相结合,使个人中心主义与消费主义的消费观深入人心,配合以消费信贷,大量超前消费、随意消费、一次性消费,造成了大量的社会产品未能充分利用,客观上起到了为资本主义续命的作用。三消费主义对自然的不断透支使人与人的矛盾转化为人与自然的矛盾。 如果无法充分调动人类的消费欲,资本主义的总危机就随时有可能出现。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84843.html 44. 垄断: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联合起来,控制和独占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 。垄断是大资本对于某些经济领域和部门的排他性占领。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和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特别是经济危机中许多中小资本破产,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是生产逐渐向少数私人资本家集中,从而形成了垄断。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45. 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 生产集中,是指社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使这些大企业在社会生产中所占份额日益增大。 生产集中是资本集中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和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生产集中是私人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形成垄断 。 46. 垄断资本的发展首先是大资本排挤中小资本,而后是大资本之间的联合,私人垄断的形式主要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 卡特尔、辛迪加主要是生产和销售的联合 ,即在 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中的价格同盟 (著名的 OPEC 就是一个国际卡特尔,前些年的国际铁矿石谈判也是一个辛迪加机制)。 辛迪加的垄断程度 比卡特尔 更高 ,在辛迪加体制中,成员企业虽然在资本上保持独立,但是 丧失了独立的经营管理权限(定价权,也就是我们讲的统购统销 )。 托拉斯是更高一级的垄断 形式,即 资本的联合 ,即一个行业中的大部分企业合并形成一个大的股份公司(最典型的是美孚石油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生产 集中发展到 跨部门的集中,甚至跨国兼并,垄断组织的规模 迅速 扩大 ,垄断程度不断提高,出现了许多混 合联合公司(跨国公司,也叫做康采恩 ),垄断资本统治的进一步加强。混合联合公司( 康采恩 )是战后私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混合联合公司是工业垄断资本和金融垄断资本联合的产物,在康采恩体制下,处于 核心地位的大企业或大银行作为持股公司(母公司),通过收买股票,参加董事会和控制各成员企业的财务 ,将参加康采恩的其他成员企业置于其控制之下。从而用较少的资本实现了更高程度的控制。 47. 战后垄断资本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凯恩斯主义反经济危机的“政府干预”(如次贷危机中,美国政府对华尔街金融巨头和通用汽车等大垄断公司直接的资金救助), 私人垄断资本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相结合,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府作为总资本家,通过直接的国家投资、价格干预、税收和补贴政策来干预经济 。国家(甚至跨国)垄断资本的典范就是空中客车公司及其母公司欧洲航空防御及航天公司以及政企不分的 NASA (美国航天局)。通过国有化政策,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在经济下行时期扩大投资以维持生产或保持社会上货币资本的流动性(增发货币收购私人资本);在经济过热时期出售国有企业股份,吸纳社会中的剩余资本,控制通货膨胀。当然,国有化倾向也与国际政治环境和执政党的背景有关。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欧洲特别是在社会党执政的法国,国有企业一度占社会总资本的 1/3 以上,甚至接近 40% 。由于还存在大量的个体劳动者,中国国有经济的体量特别是其雇佣的劳动者的数量其实一直并不算高。(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垄断公司,这其实也是一个党性的问题) 48. 垄断的物质基础:一是自然垄断性 ( 对自然资源和机会的排他性占有 ),如矿山和能源工业一般都是高度垄断的工业部门,特别是石油工业如早期西方“七姐妹”( 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德士古、海湾、英荷壳牌、英国石油 )石油公司和后来发展中国家的 OPEC 和国家石油公司(如中国的两油一化,沙特、伊朗、俄罗斯、马来西亚、委内瑞拉、巴西等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对于公共服务性质的 交通、电力、通信、水力管网一般一个地区只有一套,太多就可能是浪费,这也是自然垄断 ;二是 资本和技术壁垒使得私人中小资本对很多生产部门望而却步 ,比如一个发电站动辄上百亿的投资,大部分私人资本都无能为力,只有采用国家投资或私人资本联合投资(股份公司)的形式, 技术壁垒在现代垄断资本主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如英特尔对消费级通用 CPU 的垄断, GE (通用电气)、普 . 惠、罗 - 罗(就是生产豪车的劳斯莱斯)对喷气发动机的垄断。 49. 垄断利润: 垄断企业凭借自己在社会生产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 平均利润 的高额利润,是超额利润的一种。高额垄断利润一般是通过规定 垄断价格 实现的,以高于 自由竞争 条件下形成的 平均利润率 的 “ 目标利润率 ” 为中心来制定,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来操纵生产,促使实际利润率和 “ 目标利润率 ” 趋于一致,当然垄断利润不可能无限制的上升,这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和买家的需求偏好(这可以解释奢侈品的高额价格,主要是垄断地位和饥饿营销)。 50. 垄断高价: 指垄断资本在出售自己产品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主要形式有 价格联盟、自然垄断、行政垄断 (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限制竞争),垄断高价 反映了垄断资本无偿占有了产品和消费的购买者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51. 垄断低价 :指垄断组织在向非垄断企业、小生产者和经济落后国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原材料时规定的低于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的价格, 反映了垄断组织对非垄断的私人资本、小生产者和经济落后国家的剥削 (南北差距问题) 52. 垄断的出现既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又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的腐朽性与反动性,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 。 垄断资本通过垄断价格 不仅无偿占有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而且 剥削和压榨 消费者、其他非垄断资本、小生产者、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及其人民, 逐渐走向全人类的反面 ,特别是 大量和生产过程和科技进步无关的投机性的垄断金融资本为了追逐高额利润, 不断在国际金融市场 兴风作浪制造动荡和危机 更反映了垄断资本的腐朽性。为了高额垄断利润,垄断资本 滥用知识产权保护,抬高技术壁垒,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这也是垄断资本腐朽性的一个表现。垄断资本主义是 社会化大生产 ,其生产力和组织形式为无产阶级革命后的 社会主义经济提供了物质基础 ;所以列宁说 国家资本主义是通到社会主义门口的最后一个阶梯 。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组织形式中的有益元素也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提供借鉴,实现国有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如股份制),建立社会主义的跨国公司(国企改革的问题,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中的垄断公司的问题) 53. 垄断价格不能否定价值规律,也不能消灭竞争和经济危机 。首先,垄断价格改变的是 剩余价值的分配,并不能改变剩余价值 是无产者创造的被资本家占有的价值 的本质 。垄断资本主义 仍然存在激烈的竞争 ,表现在不同垄断资本之间、产业链条上前后阶段的垄断资本之间(所以战后出现跨部门、全产业链联合的康采恩)、垄断资本与消费者之间、垄断资本与私人资本和小生产者之间、先进的与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帝国主义与不发达的国家与民族之间。所以,列宁说,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帝国主义时代的绝对规律,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的根源 ,这也是 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取得胜利的理论基础 。 54.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发展到了全世界,为了 争夺超额利润,以民族国家为载体,垄断资本在全世界争夺殖民地和市场空间的斗争非常激烈 。列宁说过,英国是殖民地帝国主义,法国是殖民地帝国主义,德国是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德国没有经过激烈的资产阶级革命,资本家主要从容克地主转型而来),沙俄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日本是带军事封建色彩的帝国主义,美国是托拉斯帝国主义。英法两国的垄断资本家 不是将超额利润用作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有更高利润的金融投资,这既充分反映了垄断资本的腐朽性,也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十九世纪英、法、俄等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逐渐取得了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老商业殖民国家的战略优势,占领了大量的殖民地,取得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权。而德国、美国、日本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虽然由于充分利用了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在经济发展上后来居上,美国的工业生产和经济总量连续超越法、德、英成为世界第一,德国超法赶英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但是在瓜分殖民地与世界市场方面缺乏发言权,从而产生了激烈的矛盾,表现在欧洲主要是法兰西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失败后建立的“维也纳体系”支离破碎,出现了德国与以英、法、俄为首的老牌帝国主义、殖民国家的激烈对抗,这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则投机于两大阵营之间。“二战”以后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在东西方“冷战”的铁幕之后,帝国主义与不发达国家与民族的矛盾由赤裸裸的殖民征服转变为经济上的控制与反控制,但是帝国主义通过垄断价格榨取超额利润的本质没有变。面对苏东社会主义与亚非新兴民族国家的竞争与对抗,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特别是老牌欧洲强国之间由对抗转向妥协和联合,出现了欧洲一体化。帝国主义阵营分化成美、欧、日三大板块,三大板块虽然在对抗社会主义和压榨发展中国家方面有共同的政治利益,但是在瓜分世界市场上仍然有激烈的竞争与冲突。战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最新表现是在日本的带领下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开始崛起,日本连续超越英、法、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号经济强国。苏联、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特别是中国的工业崛起打破了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垄断和技术壁垒,消解了垄断资本的超额利润,加速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外矛盾的发展。 “ 冷战 ” 结束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在美国建立“一极独霸”、“千年帝国”的霸权主义政治野心与经济实力相对下降之间的矛盾。 55. 金融 (垄断) 资本 : 银行和工业 垄断 资本 形成后, 相互渗透、溶为一体形成 的 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金融资本取代工业资本占统治地位,是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 金融资本进一步集中和垄断形成了金融垄断 资本 (金融寡头)。 银行和工业资本渗透 融合是双向的 ,一方面金融资本大量控股工业企业,另一方面工业资本开办银行、发行股票。如美国十大财团中,第一花旗银行财团首先是银行资本;洛克菲勒(石油大王,美孚石油的创办者)摩根(钢铁大王)和梅隆(美国铝业大王)财团首先是工业资本,然后再创办银行和保险公司;杜邦、波士顿、克利夫兰、芝加哥财团主要是工商业资本,在金融上还需要摩根和洛克菲勒的支持。美国西南部新兴的德州和加州财团在发展过程中一开始就是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相结合。日本的私人垄断资本主要是由战前拥有特权的财阀(如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四大财阀)转化而来。大银行、综合性商社(如三菱商事、三井商事、伊藤忠商事、丸红商事、住友商事、日商岩井、东棉商事、兼松江商事与日棉商事)和大型制造企业三位一体是日本垄断资本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菱、三井、住友、富士、第一劝业和三和等六大财团 的核心都是大银行。大银行与工业资本荣辱与共的关系,也是 1990 年以后,日本经济近 30 年没完没了的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 55. 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对国民经济实行统治的主要手段是 参与制, 即通过持有大量公共公司的股份达到排挤和控制小资本的目的,可以掌握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几的社会资本,把经济触角伸向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国家机器的渗透与控制,主要是通过 人事参与,实行“个人联合” ;这种“个人联合”,可以直接由金融资本家或其代理人担任政府职务的办法来实现,也可以用收买政府高级官员或议员的办法来达到目的。二战以前美国总统很多是独立领袖和战争英雄。最后一位由高级将领登上美国总统宝座的是二战时期西欧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 - 尼克松政府与洛克菲勒财团关系密切,尼克松执政时期,洛克菲勒家族的成员曾经出任副总统。而艾森豪威尔、尼克松之间的肯尼迪总统本身就出自波士顿财团的政治家族。美国近几十年的总统除了老布什是二战时期的空军英雄外,基本上都没有从戎经历。里根、布什总统代表了加州和德州财团的崛起,出了两任总统,父子共执政 12 年的布什家族实际上就是德州财团的一份子。现任的特朗普总统,虽然不是典型的共和党人,但也是出身于纽约的大富翁 的儿子 (这也是竞选时期一直被希拉里 . 克林顿攻击的)。倒是最近三位的民主党总统卡特、克林顿、奥巴马,都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人,财团背景也不突出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克林顿政府特别是他的副总统戈尔与以信息、新能源等为噱头的西部新兴财团关系密切(戈尔虽然没有继任总统,但是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克林顿时期动用了巨额政府投资建立了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了互联网这一“冷战遗产”的军转民(我在中学时,关于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发表在《科幻世界》上) 。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292 次阅读|1 个评论
李克强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哪篇?
liyou1983 2017-6-2 23:14
李克强 1977 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1982 年本科毕业。在担任团中央书记期间, 1988 年开始在职攻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研究生, 1990 获得硕士学位。随后又攻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1994 年获得博士学位。他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是萧灼基教授,学位论文是《中国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 李克强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学位论文是什么?在互联网上查找李克强博士论文,至今诸如中国网、新华社、人民网、凤凰网、腾讯网等网站铺天盖地的众多记者的各种文章几乎都显示:博士生导师厉以宁,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并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例如: 1 、厉以宁:李克强的博士论文“经得起各种检验” 他的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获得中国内地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治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 http://news.china.com.cn/2013lianghui/2013-03/16/content_28258202.htm 2 、外媒:从习近平李克强博士论文看中国城镇化方向 李克强的博士论文题目为《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5/18/c_124730496.htm ; http://finance.ifeng.com/a/20130519/8049312_0.shtml 3 、李克强握手马西莫夫 两经济学博士再相逢 李克强的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215/c1024-26211886.html 但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网站查找李克强的博士论文,北京大学图书馆显示博士论文《论 工业 进程中的结构转换— 国际比较与中国的经验》( http://162.105.138.200/uhtbin/cgisirsi/x/0/0/5?searchdata1=812001002517{001}srchfield1=GENERAL^SUBJECT^GENERAL^^words+or+phrasesearchoper1=ANDthesaurus1=GENERALsearch_entries1=GENERALsearch_type1=SUBJECTspecial_proc1=library=ALLpubyear=language=ANYformat=ANYitem_type=ANYlocation=ANYitem1cat=item_2cat=ANYmatch_on=KEYWORDshadow=NOsort_by=NONE ),但国家图书馆的信息有一字之差《论 工业化 进程中的结构转换— 国际比较与中国的经验》( h ttp://find.nlc.gov.cn/search/showDocDetails?docId=-2906542543063707709dataSource=ucs01query= 李克强 ),导师都是“吴树青教授”而不是“厉以宁教授”。国家图书馆还显示了相关信息:论文专业: 政治经济学;论文方向: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论文授予机构:北京大学;论文授予时间: 1994 ;载体形态: 183 页( 190 页,北京大学)。(网页无误,现在打不开了) 这就出现了矛盾:李克强的博士生导师是哪位?博士学位论文是哪篇? 博士生导师是厉以宁教授还是吴树青教授?李克强《师风散记》(载《北大之精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年出版)称博士生导师为厉以宁教授,当初他报考的确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厉以宁教授。不过,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又明确显示论文指导教师为吴树青教授。厉以宁教授 1993 年在李克强论文定稿、答辩之前,调任工商管理学院(次年更名光华管理学院)院长,为了便于指导和管理,李克用就转到了时任北京大学校长暨经济学院教授吴树青的名下。这样,厉以宁、吴树青都是李克强的博士生导师。 博士学位论文是哪篇?两家图书馆给出了几乎相同的答案:《论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转换— 国际比较与中国的经验》。至于题目中“化”字差异,可能性有二:或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网络录入错误,这种事我国很常见;或者学位论文上的题目就不一致,这在我国也不罕见。至于李克强《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发表于 1991 年第 3 期《中国社会科学》,他决不会拿三四年前的论文糊弄导师。而我们的媒体记者因极端不负责任的报道,屡屡狂欢式地制造着、却不改正一个又一个张冠李戴、指鹿为马、子虚乌有的新闻笑话。 这一现象,各个学科如何解释?
个人分类: 不求甚解|1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明体 – 社会组织原则
benlion 2015-9-2 00:28
人类文明的演化,以文明体为“生命单元”而交替演化,如同生物进化的物种起源和生态的群落演替,形成历时的文化同时存在现象。 文明体由文化和体制构成,具有一定历史阶段和地理区域的特征,不同文明体的边界,核心区别在于意识形态的信仰观念,教育造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往往以文化的传承而延续到新的历史阶段。 文明体的文化和体制,分别构成评议与舆论、规范与章程等,对个体在社会的职务、岗位、头衔和奖励等挑选,从而,形成组织原则、管理体制的箩筛现象。 在同一个社会的文化和体制下,对不同群体或不同来源的人才,往往挑选和选择的是适合于这个文化和体制的个体,却不是文化上和思维上不协调的个体。 从一个文明体的模式转换到新的模式,必然是文化上和体制上的转换,可能来自从上向下的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而又相应于意识观念和新思想的文化发展。 - (02/09/2015年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daily09pe|1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缘政治经济学观点,还是吾皇万岁万万岁?
热度 2 techne 2015-6-3 23:50
(草稿,请勿引用)   好久没发过博文,本来懒得花费这心思,有这功夫,不如躺床上好好休息,看会书,享受下思考时光。但前几天看到一篇科学网的精选博文,“一种地缘政治经济学观点”,是个叫王铮的大学老师写的。似乎是某高校的,也许还是教授?其实是他做的一次学术演讲和ppt材料。不过我也不认识这位王老师,当时就忍不住评论了一下。   这篇演讲稿,水平虽然不能说很高,但材料是比较丰富的,我就仔细读了一下,感觉其中一些内容值得讨论,本来是想讨论下学术议题,结果没想到,随后这一评论,后面就争议不断,居然招来了博主的删除和羞辱,最后学术没见长进,反惹来一身骚。   由此我就感觉,中国这个学术环境绝对是大有问题,一名堂堂的大学老师,桃李天下,众目睽睽,居然会是这样的素质和气度?本来很正常的学术讨论,最后给搞成相互攻击,义正词严泼妇骂街似的,这风格,跟宣传部和外交部一样的作派——封杀言论,粉饰太平,斗嘴不止,永远正确。   对王铮提出的指责,我再解释两句:   一个,是关于复旦校庆,王铮根本就没仔细看过关于复旦复印事件的报道。复旦的当事人,宣传部领导,已经承认,在制作团队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参考过很多外国大学宣传片,其中就包括东大的影片,那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涉及的几十人,之前没人对复印现象提出质疑?这当然是个问题,这不是谁有意贬损复旦。复旦当然是很好的学校,有很好的教授,比如葛剑雄,等等,还有很多。但在校庆宣传片搞复印这件事上,复旦确实有问题,需要反思,好好找找原因。不要谁一批评复旦,就是别有用心,好像有意跟复旦过不去。   包括批评北大也是这样的,北大有问题,就要改正自身,不要老是怪别人别有用心,英文系副教授抄袭,该解聘就解聘,国关学院副教授搞女留学生,该开掉就开掉,历史系女博士有问题,博士学位该取消就取消。希望北大能保持这种风格,尽管在中国的国情下,这种奢望基本不太可能。   而这位王铮老师的思维方式,真是很成问题,而且相关报道你不看,就乱评论,这也太不严谨了,对于一个做学术的教师而言,这种表现和习惯,真的太业余。   还有就是王铮指责我的讨论,有所谓的色情内容。其实我在他博文里的讨论,没有一点跟色情有关。只是自己博客写过一篇小笑话,那都很久以前的事,讽刺普京强奸乌克兰,有点色情,那也是为了突出俄罗斯的流氓传统,就这么点事,这个王铮教授,就没完没了地盯上了,正经学术议题他不关心,结果盯着所谓色情内容,他没完没了地念叨。这样鸡毛蒜皮的作风,你还能搞出靠谱的学术成果吗?   希望这位王铮老师,还很可能是中国大学里的所谓优秀教师,能放下身段,好好反省下自己,千万不要用这种方式再培养出一茬又一茬的好学生,中国已经很可怕了,如果都像他这样下去,中国真的没任何希望了。你说是写的学术文章,其实最后分明是在喊“吾皇万岁万万岁”。这不能叫学术,学术必须经得起学术标准的苛刻检验,经不起推敲,就不要打学术招牌。   其实中国的所谓发展,已经在不停地颠覆学术的基本含义,如果中国的学术界,就以王铮教授这种表现为代表,有朝一日真的能够垄断世界,那只能意味着,所谓学术,星空,真理,终会在我们眼前无处不在永不消散的浓厚雾霾中,永久性地,从地球上消失。   最后贴下讨论记录,立此存照: 王键 2015-6-3 22:41 你虽然在大学里教书,但却是业余水平,学术能力非常低下,居然靠封别人嘴来维持自尊,有本事你就不要删除别人针对你文章的讨论观点,你的所谓学术,除了鼓吹中国万岁,基本就没有可讨论内容了。 王键 2015-6-3 17:13 讨论学术议题,自有讨论学术的规矩,比如问题的深度,层度,需要不断发掘,对抗中才会有真知。但像您这样哪行?您说的这些问题,什么爱国,政治正确,动机要纯正,不能涉及色情,这些都和学术没关系,您总盯着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真正严肃的,深刻的,学术的,最有价值最需要讨论的,分析问题,政策导向,让您给屏蔽掉了。 看到这个现象,我很吃惊,如果大学老师,是这样的风格,那怎么能培养出求真求实的学生?被这些老师宠爱的优秀学生,代代传承,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复旦校庆发生的事,恐怕是一种佐证,那不是一两个学生,是一大群人,在制作过程中,为什么没人提出质疑?这种集体装傻的群体作风,怎么形成的?我们的大学肯定有问题,我们很多大学老师,不合格。 博主回复(2015-6-3 22:36):你根本配不上讨论学术一套,比如我没有说“什么爱国,政治正确,动机要纯正“,你又指鹿为马了,就是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学术论述不使用色情言论是一个学者的基本素质。用色情语言讨论学术为学者所恶心。再说,你应用的理论,你连中文都表达不了。请你回你自己博客,我没有时间与你“讨论”,特别是我恶心维护色情语言的“评论”。 又,对复旦失误,你这样打击一大片,上纲上线,借机贬低复旦,真给北大丢人。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不关心日本,更多学习美国,所以你所谓“一大群人”,在制作过程中,没人提出质疑,很正常,因为这“一大群人”根本就没有看过东大的片子,个别人崇拜日本的人仿照了片子,不能由此否定“一大群人”。不能由个别人的失误否定复旦、否定中国教师,就像不能因为王明*老师否定北大一样。北大之所以为北大,就是他懂得宽容别人,严格要求自己。 你说我们的大学有问题,的确,北大怎么会培养了你这样试图通过歪曲中国行为而哗众取宠的人,培养出使用色情语言讨论国际政治问题的国际政治研究生呢?不过问题不大,你这样的人是个别的。 请你回去你自己的博客泛滥你的糊涂思想吧。 王键 2015-6-3 13:35 堂堂大学教师,众目睽睽之下,断章取义封杀别人讨论观点,这种态度,跟复旦的斯文扫地,真是有得一拼。 博主回复(2015-6-3 15:36):你是一个北大人,这样就复旦的危机借机贬复旦,有点也不光明正大了。慎之! 没有封杀你,我有我的原则,你言论可以在你自己的博客发,我封杀不了你,你也不值得我封杀(你试图讲理并不突出歪曲中国的评论,我不是留着吗?。但是我不能让卖国的、歪曲中国的言论、讲色情言论的在我这里泛滥。打扫自己门前的污垢,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你看看你说俄罗斯与乌克兰关系的那话的淫秽,给北大人丢人了,怎么能用这种语言讨论国家政治关系呢?先别说复旦的事。 王铮 2015-6-3 12:55 博客是个人家的私家花园,要维护干净的环境,所以对评论我奉行删评论三原则: 1.欢迎讨论,可以”摆事实讲道理”的发生抨击我的观点,但是我反对不讲事实而歪曲中国、任何个人与国家的评论,特别是对中国带有政治、宗教偏见的评论,我将给予删除 2对于中文使用不规范,容易误会和诡辩的评论 3在评论中或者评论人自己博客里使用色情语言或者色情描述的的人员的评论。 王铮 2015-6-3 12:03 删除了某不讲事实的无端攻击中国国际行为的评论。 王铮 2015-6-3 07:59 诸位,请注意我认为要改变中国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的基础是“强调中国梦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理念,按这组理念改革,说服世界”;我不认为中国面对的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的困难,可以采用“简单地以经济决定的名头就能克服”,我反对指鹿为马的”逆反式辩论“。 王键 2015-6-3 08:44 申明一下,我的观点不是自己发明的,是源于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理论,当然也有政治哲学的成分。如果对这些经典理论缺乏了解,那么您的文章最好就谈经济,只谈纯经济政策,不要偏移到经济之外的领域,最好也不要用政治经济学的名义,因为政治经济学主要不是个经济学的概念,而同政治和社会紧密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非要用经济决定论覆盖所有价值判断,标榜经济学的绝对客观性,这肯定是搞错了对象。 王铮 2015-6-3 07:59 诸位,请注意我认为要改变中国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的基础是“强调中国梦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理念,按这组理念改革,说服世界”;我不认为中国面对的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的困难,可以采用“简单地以经济决定的名头就能克服”,我反对指鹿为马的”逆反式辩论“。 王键 2015-6-2 23:40 “中国非要通过占岛来控制路权” ——显然,这里的非,是强化,并不是否定,这是语言常识。 “实际上中国长期原来不出兵中沙、南沙,不要航空母舰,就是中国不想控制路权的表现。近年,先是越南,接着是菲律宾趁火打劫,才有了中国试图建立南海基地的是,中国是被逼出来的。” ——在国际政治里,实力的变化会改变以往政策,尤其从现实主义视角来看,军事实力越强,对外扩张势头越猛,中国随着军事实力的增强,逐渐有对外扩张倾向,这不奇怪,还是不要标榜自己是特殊材料制成,心地比别人更良善,从现实主义理论看,这是说不通的,而中国恰恰又是大国中倾向于现实主义政策路径的典型代表。至于现实主义以外的理论,倒是有强调公共善的,但中国有什么资格标榜自己更能代表“善”之追求呢?后者同样无法论证中国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有特殊的完美动机。 至于“不跟着政治和宗教理念跑”,刚才也说了,这基本上是现实主义主张,但这种主张,跟“政教分离”或者“价值中立”根本是两回事,放到中国的具体语境里,这就是一种以权力和物为中心的世俗霸权主导下的价值体系,说这套理念适用于所有国家,那实际上就是要把世俗霸权树立成公共领域的重叠共识,这怎么可能?英美不会接受,他们信奉政教分离,权力制衡,欧洲日本印度也不会接受,他们都有民主政治,伊斯兰世界更不会接受,他们的重叠公式是保守派教义。这个问题不是经济能解决的,本质上,每个国家的经济形态,都是他们的价值体系的产物,中国出现的世俗霸权,权力和物的超限主导体系,一旦试图对外扩张,怎么会不引发冲突?这怎么可能简单地以经济决定的名头就能克服的呢? 博主回复(2015-6-3 08:05):你关于“善”的讨论,是自己发明观点,加到别人(身上)讨论,中国从来没有说自己“更善”。你看来受日本人的影响太多了。支持你回到自己博客去发表观点。 博主回复(2015-6-3 07:34):“放到中国的具体语境里,这就是一种以权力和物为中心的世俗霸权主导下的价值体系”,都是你指鹿为马的做法。你对中国的理解,有太多的指鹿为马了。 中国“一旦试图对外扩张,怎么会不引发冲突?这怎么可能简单地以经济决定的名头就能克服的呢?”第一,中国没有对外扩张,你用不着讨论虚拟的“试图”问题。第二,你指责我“简单地以经济决定的名头就能克服的呢”是指鹿为马,我的观点是经济利益决定基本立场,但是不是用“经济”去克服之。 你喜欢指鹿为马,中文使用有不严谨,应该回到你自己博客上发言。你再指鹿为马“辩论”,我就采用拒绝手段了。谢谢你的参与。 博主回复(2015-6-3 07:21):不谈日常政治,你要谈,回你自己博客去谈。 王键 2015-6-2 23:18 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应该有点自我反省能力,不能只是自我赞扬,在国内压制不同观点。下面是新加坡国防部长的观点,说的很客气了,但人家对中国行为的理解,跟中国政府自己说的那一套,是很不同的。 http://www.zaobao.com/news/singapore/story20150601-486431 博主回复(2015-6-3 07:19):不要有政治偏见 黄永义 2015-6-2 06:16 支持! 王键 2015-6-2 00:10 摘了两段原文: 如果金融国要维持世界中心地位,地理上就需要争夺航道,或者说控制“路权”,这就带了地缘政治冲突,资源国不愿意接受金融国的控制,就有了俄罗斯与美国冲突的基础,城门失火,殃及鱼塘,制造业国就被搅进去了。 中国现在需要的地缘政治战略是:第一、认识到并且告诉世界,地缘政治已经演变为地缘政治经济,所以不能跟着政治和宗教理念原则跑;第二,我们模拟的结果分析金融业国对世界有控制的主导权但是不是决定的,谁也不能谋求到世界霸权。 这两段的表述都完全错误,按这种理解制定政策,必定发生冲突。金融国维持,靠的是信用,不是控制路权,而是确保公共路权畅通,而不受区域霸权独占,俄罗斯在乌克兰,中国在南海,恰恰都在争夺路权,破坏这种信用,当然就会产生冲突。至于说“地缘政治已经演变为地缘政治经济,所以不能跟着政治和宗教理念原则跑”,这只是中国的理解方式,中国的价值体系是放弃信仰,确立世俗霸权,排斥宗教理念,你这等于是说,要把中国的价值体系确立为世界公共价值,中国要控制路权,替代美国,但这是中国做不到的,俄罗斯更不可能,因为无法提供信用体系,但按你这套理念,冲突恰恰无法调和,必然爆发。 博主回复(2015-6-2 22:47):“如果金融国要维持世界中心地位,地理上就需要争夺航道或者说控’路权‘”,说的是具有“路权”是维持世界中心地位的必要条件,它不是说路权是金融国的充分条件。“信用”是狭义的金融国存在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要成为金融国需要许多条件。限于篇幅,不讨论了。 博主回复(2015-6-2 22:15):俄罗斯在乌克兰,中国在南海,为什么都在争夺路权?另外,如果争了,破坏了何种信用?而且“争路权”与“控制路权”还有很大距离,你概念不清。 “中国的价值体系是放弃信仰,确立世俗霸权,排斥宗教理念”,这是你的错误理解。“不能跟着政治和宗教理念原则跑”,这话你没有理解,这包括了对所有国家的要求。不”跟着宗教理念跑“,不等于”排斥宗教“,你思想显得极端化。 另外“中国要控制路权,替代美国,”更是你的误判,由于中国文化拒绝宗教化,所以中国没有想提出”世界公共价值“,实际上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第一是不承认中心,第二页不以”政治与宗教“理念在国际结盟,霍查也因此否定毛泽东。他没有中国文化熏陶。你的这种理解误判当然会使“冲突恰恰无法调和”,但是,中国”不跟着政治和宗教理念原则跑”,就不会起冲突,既然不会起冲突,也就不需要调和。 王键 2015-6-1 23:45 这篇文章内容很丰富,但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没有纯粹的经济,经济决定论是不成立的,经济是被政治、文化和宗教塑造出来的。金融国家,靠的是信用体系,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能形成高度发达的信用,这需要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来支持。俄罗斯的问题,不是别的国家非要跟它斗争,而是它自身有问题,越来越边缘化。南海问题,是中国非要通过占岛来控制路权,不是别人要争路权。对这些问题理解有偏差,那对大方向的判断不会准确。 博主回复(2015-6-2 22:53):经济不是被政治、文化和宗教塑造出来的,虽然它们互相依存。小伙子,你喜欢妄言。 博主回复(2015-6-2 22:29):你除了自己的武断,没有讲事实。例如你说“中国非要通过占岛来控制路权”,这话有语病,非=不,你想表达打的是“中国一定要”而不是“中国不要”吧。建议先学好中文再讨论。你的几个评论,表现了语义混乱,逻辑不清。很可惜,你落款还是“北大”,语文怎么这样差。 实际上中国长期原来不出兵中沙、南沙,不要航空母舰,就是中国不想控制路权的表现。近年,先是越南,接着是菲律宾趁火打劫,才有了中国试图建立南海基地的是,中国是被逼出来的。
个人分类: 时世评论|1110 次阅读|4 个评论
微信公众号“聂氏政经评论”正式上线
niehuihua 2014-9-4 09:01
为了推进新政治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普及和提高,聂辉华教授创办了个人微信公众号“聂氏政经评论”(ID:ruc_nie)。 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政治经济学问题。 “聂氏政经评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负责运营。喜欢我们的文章,请搜索微信号(ruc_nie)关注我们,或者扫描以下二维码。
3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LD50说现代版的杞人忧天
热度 8 fpe 2014-4-8 07:52
从 LD50 说现代版的杞人忧天 看了科学网上一些对 LD50 的说法,也来说说 LD50 背后的政治和经济考量。 LD 就是 Lethal Dose ,我们消防领域主要研究 LC50 ,就是在某一时间段内导致活体(通常是小白鼠) 50% 致死率的烟气浓度。 上述小白鼠实验是否可以推广的灵长目动物?很难说。灵长目(猴子)的毒性研究结果是否可以推广到人类?很难说。因为我们不能作人体试验,更不能作大规模人体测试,所以只好用小白鼠的结果来根据体重加以放大,通过猴子加以验证。尽管如此,试验得到的临界浓度相差很大。 一种化合物是否有毒?一般认为在 LC50 一下都无毒, LC50 以上都有毒。所以,光比较化学品的毒性是没有意义的。哪怕是无毒的气体,如氮气,如果浓度高了,也会导致缺氧窒息。如果有人因此而死,是否我们就认为氮气有毒呢?如果,一种剧毒的产品,把允许排放量定得很低,那么该剧毒产品就是无害的,因为允许排放量很低,短期内无害。 长期效果如何?很难说,没有数据,谁也不能说无害或有害,所谓的职业病防治,就是把可以允许接触的水平再降低,达到真正不明显的程度,有人光看到有毒物质,却没有考虑其中的含量,则显然是不合适的。人类所接触的产品,除了水和空气,都是有毒性参数的,我们是否就因此而放弃一切的工业产品。脱离了实际接触浓度,来比较某一化学品的毒性,是毫无道理的。我们可以通过比较 LD50 来比较某些化学品的毒性,可是一定是同一场合的化学品比较,如果跨界,就不妥了,所以比较酒精和食盐的 LD50 毫无意义,因为他们用在不同的场合。  1990 年代,美国对淘汰哈龙的科研信心很高,按照最新的毒性学标准,几乎所有的气体都有一个毒性学的问题,很简单,氮气多了会窒息(缺氧),如果一种气体的导致昏迷的浓度与导致死亡的浓度相差不远,就是毒气。过去有很多临床使用的麻醉气体,后来都判为毒气,就是因为临床毒性难以掌握。 但是有两种气体 HFC227ea (制冷领域叫做 R227ea )和 HFC25 ,性质相同,结构相似,灭火效果相同,可是如果按照当时的 LC50 来判断,后者的灭火使用浓度位于 LC50 范围以内,所以 HFC25 从一开始就被排除到竞争名单当中。可是,现在市场上又推出了基于 HFC25 的灭火剂产品,叫做 ECARO25. 商标变了,化学成分未变,可是它是怎么进入市场的呢?因为通过标准变了。有人认为, LC50 不足以反映现场使用情况,所以把入场的门槛换作了 LOAEL 和 NOAEL (把浓度和有机体的运动状态结合起来,大大降低了门槛),这样本来因为毒性而不能进入市场的气体,因为新标准而可以进入市场了,你说它是有毒呢?还是无毒?标准仅仅是标准,标准不能代表你可以接触的水平。 在灭火剂领域,说毒性都是为了推销,大家都有相似的毒性困境,只要照规矩使用,大家都是无毒的。所以,说毒性是为了政治和经济(推销) 。评价灾害,光看物质性质是不足的,还要看接触浓度和接触时间。这是那些反对 PX 的人不愿意提到的技术问题,也是他们故意掩盖或忽视的真相。凡事都有一个剂量问题,脱离接触剂量谈毒性,很无聊。 中国社会处于高速发展的转型时期,容易产生谣言,比如 “ 杞人突奔 ” , “ 山西地震 ” , “ 连云港泄漏 ” 等,其实 PX 事件,也是由于处理方式不当形成的谣言形势,背后就是群体心理学的恐慌心理。危害是物质、剂量和时间的三者结合,鼓励放大某一个环节,就是故意歪曲或造谣。为什么人们总是会相信工厂不安全?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流行人祸论,舆论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人祸,给人感到什么都是靠不住的。 只有搞消防的人,才知道,一场大火失控,要经过点火关、蔓延关、漏检漏报关、自动灭火关、外来控制等五道关,所以失控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么容易,更不是人们谈论中的那么轻松。 但我们把灾难的当事人判刑的时候,至少放过了对其他四道关的深入调查,所以我是一直反对人祸论和所谓的 “ 问责制 ” 的。为了判刑,一定会牺牲真相,这是永恒不变的道理。由于我国人民在灾难调查过程中,感受不到系统的成熟的防灾机制,所以只要是化学品都危险,只要是人工产品都害怕,这不是现代版的杞人忧天么?我国的舆论和民意,就像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不知天高地厚,只知道自己不舒服怪别人,实在是幼稚和令人无可奈何的。 顺便说一下,那个反转基因的著名人士,就是光放大潜在后果(毒性),不知道科学的流程和防范机制,不看灾难的概率和可能性,属于别有用心者,要么是白痴,要么是阴险。有强大的民意作支持,就可以在科学界胡作非为了么?科学网也有很多不懂科学的人,靠贩卖民意挣得眼球无数。 实事求是的说,转基因成灾是否比陨石撞地球的概率更高?说老实话,有些人真的不应该生活中这个充满陨石、地震、台风、泥石流灾害的地球上。 PX 也好、转基因也好、气候变化也好,都不过是一个被人故意放大的风险之一而已。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7702 次阅读|18 个评论
预告:《掌控西方的幕后力量》
xscb 2013-3-19 08:35
 财政部副调研员侯旭鲲老师的《掌控西方的幕后力量》一书即将由我中心编辑出版。 本书主要揭露大量西方政治经济运行内幕。如,已在美国存在100年、培育出8位美国总统的美国最顶级、最神秘的政界商界精英俱乐部——紫苜蓿俱乐部内幕情况。再如,英国皇室和教会是如何进行股票、债券和房地产投资的。还有,世界上预测到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人都有哪些,他们都是如何预测到的。究竟是谁制造了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在过去30年,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投机交易中,最大一笔损失发生在2008年,损失高达87亿美元,相当于今天市场上130吨黄金的价值。英国上议院竟有124位议员为金融业利益代言人,在金融机构任职,成为阻碍其金融改革的因素之一。当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商业资本、金融资本是如何运行的。 作者简介: 侯旭鲲,汉族,河南南阳人,199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2年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9—2003年在中国财经报社任记者、编辑。2003年至今在国家财政部从事农村综合(税费)改革工作,副调研员。2010年1月—2012年1月被派驻英国,从事西方经济研究工作。曾在《中国财经报》、《学习时报》、《科技日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文章,著有《激情飞扬:侯旭鲲新闻与评论文集(1999—2009)》(经济日报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2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曾经遭受的对待
热度 3 heitiedan2012 2012-8-20 19:5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80年代基本不怎么招人待见,其中原因有不少。一个是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并不多,而学生们在上这门课的时候,教材比较陈旧,没有能够说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的很多现象,这让学生感觉马克思的理论也就那么回事。虽然有的老师课讲得也不错,但是学生们更喜欢拿他们所知道的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现象来批驳老师,如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的问题,如西方工人阶级的人数在减少,而所谓中产阶级的人数在增加,等等。这种种现象似乎与马克思当年的分析不太一样。 但是,也有的学生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当中,特别是《资本论》当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从而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理念的信仰。只是这样的学生并不多。特别是有些学生,当然也包括一些青年教师,到西方留学,待上几年,看到了一些现象,似乎与马克思当年的分析大相径庭,于是对马克思的理论更加不屑。 今天看来,这种现象说明,人们比较容易被外在的现象所迷惑,而不太能够深究内在的本质。人们看问题比较容易看到表面,看到一时,看到局部,而不太容易看到内在,看到长远,看到全面。从80 年代到今天,30年过去了,西方的经济学不能说完全走到末路,但它最初的那点光环,已经褪得差不多了。金融危机,经济衰退,欧债危机,以及美国的单边主义,无一不在揭露着资本主义的腐朽与丑陋。 之所以说那时的人们看到西方是只看到一时,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势头,而没有看到整个二十世纪资本主义的完整历史。在整个20世纪,除了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这二十多年的较为稳定的发展之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乏善可陈。特别是70年代中期的能源危机之后,西方总体上处于长期的衰退与萧条。经济增长率超过2%的年份都十分罕见。说那时的人们只看到局部,是因为人们在了解资本主义的时候,只盯着西方发达国家,而没有看到同样作为资本主义体系中一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繁荣是以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资源与劳动力为代价的。有人说,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技术给西方带来了富裕。这并不是根本的原因,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被发达国家的剥削,这些高技术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 说那时的人们只看到表面,没有看到内在,就是说人们被西方表面的繁华所迷惑,而没有看到其内在的腐朽与危机。这已经无须解释了。西方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局面,那种繁华已经千疮百孔了,而它内在的腐朽与危机已经让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民尝到了苦头。 那时的人们对马克思的不屑,还在于那些人们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结论表现出的某种轻蔑。比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所说的,资本主义的这个体系就要爆炸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的确,马克思当时对资本主义的灭亡有点过于乐观,这个结论与后来的事实确实不太符合。但是要知道,那时的资本主义还没有表现出它自我调节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它当时正在处于捉襟见肘的窘境。马克思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的结论,不能说完全没有依据。只是在马克思去世后,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资本主义有了一个暂时和平的发展时期,这种和平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有所缓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特别是列宁关于世界革命的设想,后来在二战后,演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们的争取独立和解放的运动,与列宁当时的设想有些出入。于是人们对列宁的思想也有所质疑。这两个方面的质疑迭加起来,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些人的心目中的位置就可想而知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一定会有缺陷,这是任何理论都避免不了的。但是这不能成为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正如任何科学的理论也都存在缺陷一样。牛顿的经典物理学理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极大的质疑,以至于物理学不得不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来填充这种缺陷。但是牛顿力学仍然是科学,仍然是今天大学里普通物理学所讲授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他所使用的科学方法和思想方法上。即使他的结论有缺陷,那么这种缺陷至多存在于对资本主义终结的时间估计上。但是,对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揭示,以及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论断,仍然是符合实际的。 当然,对于中国来说,对于资本主义也需要有一个再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不能离开资本的因素。资本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资本因素带来的消极作用,对此不能掉以轻心。资本就如同一头能干活,很有力气的野牲口。它虽然能干活,但是也有不小的野性。所以,既要利用它,又要控制它。给这头野牲口套上笼头和缰绳,必要的时候,也得准备一根鞭子。当然,也要预备一些上好的草料。这对于我们利用资本这个因素都是非常必要的。或者说,利用资本的最终目的是消灭资本。
4055 次阅读|13 个评论
社会主义的剥削问题
yue 2011-10-18 16:52
1 1)传统社会主义的剥削问题——国家剥削 国家对农民的剥削。经济学的用语叫工农业剪刀差。 国家对工人的剥削。马克思的话说,社会主义不把剩余价值交给工人。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剩余价值,但是不是资本家占有,而是社会或国家。 2)反对剥削的方面 传统社会主义认为: 消灭资本家,消灭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基本取消了对国际资本主义的贸易,避免了国际资本主义的剥削。 2 当代社会主义的剥削问题 1)贪污腐败本质是剥削。这是邓小平的观点。 2)国有企业对职工的剥削。包括企业领导对职工的剥削。剥削的界限是什么?或者判断有没有剥削的依据是什么? 这一剥削很严重。依据或许是职工的严重的贫困,和领导的极端的富裕。 科学依据不知道是什么?或许还是不劳而获。 但是这里的不劳而获不是以马克思所说的按劳分配为标准,而是以“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标准必须宽容。但是,仍然应该存在剥削。 3)领导给裙带关系谋不劳而获的福利。这一剥削也是非常严重的广泛的。实质是领导对职工的剥削。 4)国有企业正式职工对临时工的剥削。这一剥削很严重。 5)垄断企业对社会的剥削。 6)有的政府部门工作效率极其低下,实质也是剥削。 7)学术界的剥削问题。体现为学霸学阀对小学者的剥削,以及半官半学的人对小学者的剥削。 3、重新出现外国对中国的残酷剥削。 这里的剥削不是指对外贸易中正常的外国人获得的利润,而是指非正常的。 1)由于汇率低,而使得实际给予外国居民的补贴。 2)中国企业的微利与亏损。中国工人的低工资和低福利,以及恶劣的劳动条件。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2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资本异论——关于商品交换和利润来源的思考》(目录)
hj58 2011-4-19 20:21
《资本异论——关于商品交换和利润来源的思考》 黄佶 著 全文下载地址: http://wenku.baidu.com/view/f8ccba80d4d8d15abe234ecb.html       目录:      写作说明:为了解开多年的疑团[3]    (方括号内为打印本的页码)    第一章,商品交换的根本原因不是“你有我无”,而是为了“节约劳动”[3]      1-1,一个被忽视的事实:渔夫无法用猎人那么短的时间捕捉到一头鹿,猎人也无法用渔夫那么短的时间捕捉到一头海狸[3]      1-2,商品交换者之间有两个区别:各自商品的物质区别和生产同一种物品的成本差别(所需的劳动时间不同)[5]      1-3,“无法生产某种物品”可以理解为“生产这种物品需要花费无限长的劳动时间” [5]      1-4,研究消费者自己生产所需物品的情形,是为了理解消费者为什么不自己生产所需物品[5]      1-5,分工节约生产者的劳动,交换节约消费者的劳动[6]    第二章,仅仅劳动时间一个因素,不能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6]      2-1,“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比例”:一个未经证明的断言[6]      2-2,证明:只有劳动时间一个因素不能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6]      2-3,劳动时间只能决定交换比例所在的范围[7]      2-4,交换比例范围的确定:双方劳动时间相差越大,这个范围就越大[8]      2-5,异种劳动的差异不会影响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9]      2-6,商榷:傻瓜不傻[9]    第三章,商品交换的实际比例取决于对异种劳动的估价和对商品的需求迫切程度等主观因素[9]      3-1,商品的交换比例是在一个谈判过程中得到确定的[9]      3-2,人类主观因素决定具体交换比例[10]      3-3,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包含的劳动价值。价值和价格的关系[11]      3-4,“供求平衡点”无法成为计算价值的基准点,因为存在无数个“供求平衡点”[13]      3-5,商品价值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14]      3-6,不给出确定异种劳动换算比例的具体原则和方法,导致劳动价值论解释的随意性[14]    第四章,“资本总公式”不存在矛盾[15]      4-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为什么“先卖后买”和“先买后卖”会有不同的结果?[15]      4-2,过度抽象导致“商业资本不能增殖”这一结论[15]      4-3,商业资本增殖是因为商人作了自己的贡献[16]      4-4,商业资本的实际运动形式[17]      4-5,产业资本增殖是因为降低了商品的成本[17]    第五章,商品能够长期而稳定地贵卖。利润可以来自“消费者酬谢”[18]      5-1,商品买卖的两种情况: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买卖,商品消费者向商品生产者购买商品[18]      5-2,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买和卖源于专业化生产可以大大缩短劳动时间[18]      5-3,出现“贵卖”现象是因为每一次具体买卖的微观性[19]      5-4,每个人都能够用专业生产者那么短的时间“生产”出自己所需的任何商品[20]      5-5,劳动生产率越高,贵买能力也越大。贵买能力是社会对劳动生产率较高者的奖励[20]      5-6,忍欲导致货币积累[20]      5-7,消费者愿意向生产者支付数量超过商品中包含的劳动价值的货币。“消费者酬谢”[21]      5-8,最广大的普通劳动力出卖者,就是“只贵买商品、却不贵卖商品”的人[21]      5-9,获取“消费者酬谢”不是剥削[22]      5-10,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三种情形。只有贵卖贵买有利于双方[22]      5-11,生产资料也可以贵卖[22]      5-12,贵卖贵买的实质:买卖双方共同瓜分劳动生产率提高给人类带来的好处[23]      5-13,贵卖价格不会是一个天文数字[23]    第六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可能是负值[24]      6-1,计算剩余劳动时间需要先计算必要劳动时间[24]      6-2,工人和资本结合以后,必要劳动时间大大缩短[24]      6-3,“剩余劳动时间”可能是零或者负数[25]      6-4,“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是“资本的必要劳动时间” [26]      6-5,研究工人工资时,也必须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26]      6-6,剥削存在两种判断标准。剥削的起因:劳动和资本在谈判交易价格时,劳动者处于不利地位[26]    第七章,“物化劳动”能够劳动,能够创造价值[28]      7-1,一个有趣的难题:科学家合成牛奶的过程是不是劳动?[28]      7-2,应该注意“物化劳动”和“物的劳动”之间存在的区别[29]      7-3,人类劳动没有神秘之处[30]      7-4,物化劳动可以部分或者全部代替人类进行劳动[30]      7-5,从劳动结果来看,机器劳动和人类劳动没有区别[31]      7-6,是否具有目的性,不能成为判断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依据[31]      7-7,物化劳动在劳动时需要人类照料,不能证明物化劳动不能劳动、不能创造价值[31]      7-8,物化劳动创造的价值属于物化劳动的拥有者。对物化劳动不存在"剥削”问题[32]      7-9,人类使用机器部分或全部代替自己劳动,是人类进步的表现,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32]      7-10,用新的劳动观解放工人阶级[32]      7-11,一个值得注意的理论:无形价值论[33]    第八章,一个企业创造的总价值量与它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34]      8-1,“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一个必须慎重使用的结论[34]      8-2,“劳动生产力提高”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34]      8-3,在纵向比较时,如果整个行业各个企业情况一样,“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是成立的[34]      8-4,在横向比较时,“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不能成立[35]      8-5,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较大的企业创造的总价值比较多[36]      8-6,错误的根源在于忘记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和具体劳动时间无关[36]      8-7,联合劳动创造的价值量较大[37]      8-8,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会带来长期稳定的利润[37]      8-9,错误理解劳动生产率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后果严重[38]      8-10,新技术的扩散需要时间和成本[39]      8-11,经济学不能仅仅研究“可能性”,还要研究“可行性” [39]    第九章,存在劳动无效的可能性。承担投资风险也是商品生产所必须的劳动。第三种人类劳动——心力劳动[39]      9-1,有效的劳动创造价值。利润是对承担风险者的补偿[39]      9-2,承担风险也是一种劳动。人类劳动的第三种形式:心力劳动[40]      9-3,“资本家”和“政治家”、“科学家”等一样,只是一个表示某人职业或专长的中性名词。资本家是心力劳动者[40]      9-4,风险不同,等量资本的利润也可能不同[41]      9-5,不能因为犯罪存在风险,就否认在正当的生产活动中承担风险是一种劳动[41]      9-6,工人拿不到工资的风险:可以在工资里得到补偿[41]      9-7,必须区分风险报酬和剥削所得[42]    第十章,资本自身存在生产力。资本的生产力也能够创造价值[42]      10-1,资本存在生产力[42]      10-2,联合劳动不仅可以增加使用价值的生产,也可以增加价值的生产[43]      10-3,“超额剩余价值”不是来自对工人劳动价值的剥削[43]      10-4,只有在工人的产品极其简单的情况下,农民和工人才可能直接交换劳动产品[45]      10-5,机器带来更多面包:用面包来说明资本的生产力[45]      10-6,没有完善的民主机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必然会演变成“生产资料官有制” [46]      第十一章,结束语:左右平衡[50]      11-1,资本利润存在非剥削来源[50]      11-2,极左思想的根源——剩余价值理论[51]      11-3,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在于推翻了旧体制。但是,革命的列车应该在适当的地方停下来[51]      11-4,《资本论》的价值:保持了人类思想天平的平衡[51]
个人分类: 经济学|1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等教育的运行:政治经济学的解释
eduman 2009-10-7 17:28
一、政治和市场是高等教育系统运行方式的两个极端,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方式构成了一个从政治到市场的连续统一体。 伯顿.克拉克提出在考虑社会系统的运行可比以下维度进行,即将一个社会系统的许多部分按联系的程度,从紧密的联系逐步排列到宽松的联系,形成一个连续统。可表示为下图: 联系紧密的一端是一种单一结构,这种结构的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是一个包括一切、一体化的正式结构,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再往下是一种联邦结构的社会系统,其各部分首先具有一些根本不同的目标,但它们为了共同的目的保持着正式的联系。沿着这条连续统再往下是联合的结构,各部分具有根本不同的意图且不可侵犯,各部分之间只存在着非正式的或准正式的合作。在连续统宽松的一端,社会系统各部分不存在包括一切的目标,各部分是自治的,独立地作出自己的决定,之所以仍把这种结构看作一个系统,是因为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的集合体。 按以上维度考察各国的高等教育系统,沿这个连续统一体排列。共产(社会)主义国家朝向联系密切的一端,如中国。西欧民主国家往下排列,从瑞典和法国的比较一体化的高教系统开始,然后前进到国有化程度较低的高教系统如联邦德国,以及在招收学生和任用教授等重大问题方面有悠久的学校自治传统的英国高教系统。再往下则是有着私立院校部门的高教系统,许多高校独立地追逐它们自己的私利,如日本和巴西。最后是美国的高教系统,在这一层次公立和私立的高校相互竞争,力求提高地位、改善境况和扩大势力。 政治学和经济学把两端看作一个对立面,即政治(联系紧密端)和市场(联系宽松端)。在一个极端,各部分的协调由国家机构进行,然后各部分由权力决定。在另一个极端,协调通过市场交易进行,然后各部分由交换决定。因此,这一连续维度从左到右是一个国家系统包揽一切的性质不断减少,而市场相互影响不断增长的维度。 因此,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模式可用下图表示,政治和市场是高等教育系统运行模式的两种极端选择。 二、政治模式还是市场模式? 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对高等教育系统的模式的选择上表现出不同偏爱。但也发现,近些年来,这种偏爱有所变化,各国的高等教育运行模式有向对立的方向移动的动向,如,有集权和政治传统的中国之向分权和市场方向变化,有分权和市场化特色的美国正向统一集权方向移动。为什么各国表现出对国家控制和市场交换的偏爱?为什么他们会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个维度摇摆不定?伯顿.克拉克提到了近来文献中提出的两个核心概念来解释这种现象,这两个概念是失败和失望。 政治经济学家们认为,是一种形式的失败使人们转向另一种形式。国家的失败引起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转向市场,市场的失败促使其向国家权力方向运动。如Daniel C.Levy对拉丁美洲国家高教系统中公立部门和私立部门的研究表明,很多国家的国立大学办理不善,从而转向私立大学和学院。 失望的概念是强调国家或强调市场的摇摆背后的社会心理学机制。如西方国家如瑞典、法国、意大利的相对中央集权的体制自1970年代中其起对地方分权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对中央集权的局限性的认识,一部分是由对中央集权的的成绩的失望决定的。包括认识到中央控制本身的弱点,使人们转到允许各地区和地方主动性的安排,从而提供某种类似市场的结构。相反,比较地方分权的体制,如德国、英国、美国的高教系统,近几十年来已转向比较强有力的中央指导,在这些国家,很多团体对各种不平等、重复和经费不足现象,对与整个系统的期望相对照发现的缺点感到失望,从而转向中央控制和行动作为补救办法。 因此,失望成为国家办的高等教育系统、市场推动的高教系统和所有其他国家与市场结合的体制的主要问题。我们现在比过去对高等教育寄予更大的希望:推动社会公平的工具;进行普通教育、自由教育、很多领域的专业训练,以及在很多学科和次级专业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招收各种类型的学生与劳动市场建立更多的各种各样的联系;促进选择、自由、个性和多样化;广泛与国家需求联系起来,灌输共同的价值观以促进民族团结等等。期望越高,失望可能会越大。失望造成对许多承诺的解决办法的重点的转移。 三、更进一步的探讨 研究高等教育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不断地提到国家权力和市场交换的相互渗透和界线的模糊。事实上,所有市场都是国家制定的,国家官员甚至故意违背国家权力,自由提高某些市场,例如:政府把财政补助直接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不同的学校购买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的运行的探讨的一种方法是关注国家行动的机构,并发现谁在支配这个机构。 占优势的集团未必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政治家或官僚,也未必是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所喜欢思索的统治阶级。当我们探索这个特定部门的利益集团的结构时,明显地发现三种特殊的类型或模式: (1) 组合主义的关系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外部有组织的集团,特别是大企业和大劳工组织,取得进入高等教育系统的权利,以便影响政府和大学的决策。 (2) 行会的形式。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大学的重要权力席位为内部专家即高级教授所占领。行会可以吸收政府代表,而不是政府吸收行会代表。如意大利,一些有教授参与的咨询机构,以公共教育最高委员会命名,取得了重要的创设、批准和否决的权力。 (3) 科层制组织。科层制官员本身就是在广大的国家权力结构内部相互争夺的利益集团,国家越来越成为一个形形色色、人数众多的官吏和行政机构的集合体,他们相互依赖,相互调节。官吏的骨干在他们所在的局、在主要的政府部和司发展特权,同时又相互尊重各自的专利品,或为权力和经费进行竞争。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中央机关,可以发现这种广泛的司局之间的孤立和竞争。所以,这种模式的高等教育受到我们可以称为权力市场的支配,这种权力市场,上政府结构中互相斗争的政府集团和事业单位所组成。 在高等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以及整个社会,我们越来越需要把国家权力的研究和经济模式和过程的研究交织起来。但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将有赖于承认高教系统的特殊性和独特性。
个人分类: 读书|3763 次阅读|2 个评论
全球化背景下政府—企业—市场的关系——以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失败为例
WjjCassie 2009-8-29 09:48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作业一直也想不到什么合适的题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另一个经济学永恒的话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了更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于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分析,更多的是局限于反垄断法层面的。然而,如果站在全球视角下,是否会得到新的答案呢? 我不知道,慢慢探索中。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8: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