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命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逻辑与规律
yqgu 2020-11-1 23:23
最近比较忙点,没能及时回复朋友们的讨论,更没时间更新博文。这是 2010年11月20日写的一篇短文,与最近想和大家讨论的科学概念相关性很强,因此转帖如下,等有点空闲,再做深入分析。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我们经常提到 “ 逻辑 ” 和 “ 规律 ” ,无时无刻不感到他们对我们思维过程的重大影响。那么这两个基本概念到底指的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它们的定义是什么?与理性思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对这些问题作一个探讨。 一、关于 “ 概念 ” 百度百科: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想法、观念或充当指明实体、事件或关系的范畴或类的实体。在它们的外延中忽略事物的差异,如同它们是同一的去处理它们,所以概念是抽象的。它们等同的适用于在它们外延中的所有事物,所以它们是 普遍 的。概念也是命题的基本元素,如同词是句子的基本语义 元素 一样。概念 Dictionary 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产物。 维基百科:概念是 抽象 的、 普遍 的想法、观念或充当指明实体、 事件 或 关系 的 范畴 或 类 的 实体 。在它们的 外延 中忽略 事物 的 差异 ,如同它们是同一的去处理它们,所以概念是抽象的。它们等同的适用于在它们外延中的所有事物,所以它们是普遍的。概念也是 命题 的基本 元素 ,如同 词 是 句子 的基本 语义 元素一样。 概念是 意义 的 载体 ,而不是意义的 主动者 。一个单一的概念可以用任何数目的 语言 来表达; 术语 则是概念的 表达形式 。狗的概念可以表达为 德语 的 Hund , 法语 的 chien 和 西班牙语 的 perro 。概念在一定意义上独立于语言的事实使得 翻译 成为可能 - 在各种语言中词有同一的意义,因为它们表达了相同的概念。 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 理解 。从 哲学 的观念来说概念是 思维 的基本单位。在 日常用语 中人们往往将概念与一个 词 或一个 名词 ( 术语 )同等对待。 我在 “ 怎样给概念下定义 ” 表达了我的观点,即 “ 概念 ” 是对事物的一个 “ 归类 ” ,下面就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 归类的依据是事物之间的某些 “ 类似的属性或关系 ” 。例如 “ 动物 ” 的显著特点是 “ 能动和有适应性 ” 的有机体, “ 质量 ” 是物质惯性的度量,而惯性是物质保持其运动状态的性质。 “ 亲属 ” 是有血缘关系人群。 “ 组织 ” 是通过一定规则约束,并服务于一定目标,相互分工协作的一群人。 这样归类概念,原则上是行得通的,但也有一定的适用限制。例如很多微生物也有是 “ 能动和有适应性 ” 的有机体,但和默认的 “ 动物 ” 还是有差别的。所以日常语言中的 “ 概念 ” 一般是不怎么 “ 干净 ” 的,传统文化和汉语中这种含糊性更加明显,直接后果是国人的理性思维较差。一门学科较中概念比较纯粹清晰,是一门学科趋于成熟的标志。 对抽象的事物可以给出精确的描述,就像现代数学理论中的概念体系。即便如此,也不是什么东西都可形成概念的,就像罗素悖论中的 “ 包含自身的集合 ” 和 “ 包含所有事物的集合 ” ,就隐含逻辑悖论。所以即使数学中的概念也是要有所限制的。 很多概念是不能用一个属性来定义的。较严格的概念定义,要通过一组 “ 本质属性 ” 来刻画才完整。就像数学中的 “ 群 ” 要用 4 条公理描述,否则就是不完整的。现实概念也要这样来刻画才能清晰,例如用一组属性来定义 “ 动物 ” ,就能有效地与微生物区分开来。 “ 概念 ” 是通过 “ 名称 ” 或 “ 术语 ” 来表示的,就像 “ 恒星 ” 表示一类 “ 自身发光发热的星球 ” 。但要记住, “ 术语 ” 只是记号而已,逻辑上重要的是 “ 概念 ” 的内涵,也就是定义概念的那一组 “ 基本属性 ” 或 “ 公理 ” 。像 “ 太阳是恒星的本质属性 ” 之类的病句,就是混淆 “ 术语 ” 和 “ 概念 ” 的结果。 比较上述解释,就会发现对概念的传统解释和定义存在的含糊和不足。那么这么细致分析这些 “ 基本概念 ” 的意义是什么呢?因为 “ 事物属性与属性之间的基本关系或关联就是规律 ” ,而 “ 基本属性的载体 ” 就是 “ 概念 ” , “ 概念 ” 与 “ 基本属性组 ” 在意义上是等效的,概念的内涵就是 “ 系统 ” 。要加强国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澄清这些基本问题是关键。物理界的很多奇谈怪论也是思维混乱的结果,这个问题得慢慢来。 二、关于 “ 逻辑 ” 先看几个典型的关于 “ 逻辑 ” 的传统定义, Google 一下可看到如下观点: ( 1 )百度百科:逻辑( logic )是在形象思维和直觉顿悟思维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的抽象,所谓抽象是认识客观世界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该词最早被清末的严复翻译成汉语。 ( 2 )维基百科:逻辑,或称为推理、理则。逻辑是 希腊语 λόγος 发展到近代西方语言相应词汇(英语 logic ,法语 logique )的音译,最初的意思有词语、思想、概念、论点、推理之意。 1902 年 严复 译《 穆勒名学 》时,将其意译为 “ 名学 ” ,但这不合 名家 或者 名教 之名学中 “ 名 ” 的本意。研究推理的学问称为推理学、理则学,或称为逻辑学。逻辑是研究 “ 有效 推论 和 证明 的原则与标准 ” 的一门学科。作为一个 形式科学 ,逻辑透过对 推论 的 形式系统 与自然语言中的论证等来研究并分类命题与论证的结构。 ( 3 )北京科普之窗:逻辑通常指人们思考问题,从某些已知条件出发推出合理的结论的规律。 百度定义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定义, “ 逻辑 ” 没有被直接定义或解释,倒新扯出了 “ 直觉、顿悟、抽象、本质 ” 等好几个更难解释的概念。看上去有很多学问,实际上一片混沌,什么也没说清楚。维基定义明确了两个要点:第一、逻辑是研究 “ 有效 推论 和 证明 的原则与标准 ” 的;第二、逻辑是形式科学,不涉及命题本身的真理性。北京科普也明确了逻辑的特征:从某些已知条件出发推出合理的结论的规律。 我的观点是, “ 逻辑 ” 就是关于 “ 命题 ” 与 “ 命题 ” 之间关系的学问。 所谓 “ 命题 ” 就是判断性语句,例如陈述 “ 太阳是圆的 ” , “ 电子具有波动性 ” , “ 无理数比有理数多得多 ” 就是 “ 命题 ” 。命题所陈述的内容,可以是客观现象在语言系统(广义讲是符号系统)中的一个映射,如 “ 太阳是圆的 ” ;也可能是语言系统内部的陈述,如 “ 无理数比有理数多得多 ” 。由于所有客观现象必可映射到符号系统中来,而符号系统内部的陈述可能没有现实对应,甚至可能是无意义的陈述或病句,例如 “ 太阳是恒星的本质属性、西红柿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 。正是由于 “ 符号系统远大于现实世界 ” ,使人类认识自然成为可能,但同时也给认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这就是滥用语言会造成思维混乱。 客观现象都是因果关联的。反映到语言系统中来,就是一些命题之间某种必然成立的关系。例如最简单的三段论 “ 因为恒星都是发光的,而太阳是一颗恒星,所以太阳也是发光的 ” 。如果思维和陈述时能够始终保持这种命题之间的关系,就说思维是符合逻辑的。但是现实的因果关联和命题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地研究所有类型的 “ 命题关联性 ” 的学问就是逻辑学。由于逻辑学只是形式地和程序地研究这种关联性,而不管命题本身是否真的成立,所以逻辑与客观规律或真理是不同概念。例如 “ 恒星能够永远发光,所以太阳也能永远发光 ” 就是符合逻辑的,但都是是错误的命题,因为不符合客观规律。由此可见 “ 逻辑 ” 和 “ 规律 ” 是不同的概念。逻辑只是照章办事,规律指的是大前提,也即 “ 概念之间的固定联系 ” 。 “ 理性思维 ” 不但要符合 “ 逻辑规则 ” ,而且要符合 “ 客观规律 ” 。我们常说 “ 中国人的理性思维较差 ” ,并不是因为国人不尊重规律,问题出在不会根据逻辑规则把问题分析的很深远,也就是只有 “ 术 ” 而没有 “ 学 ” 。 三、关于 “ 规律 ” “ 规律 ” 的定义有了较为统一的共识。维基百科:规律,又叫法则,它是事物、现象和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只能认识它,利用它来改造 自然界 ,改造人类 社会 ,并且限制某些规律对人类的破坏作用,是人们进行 科学 预测,制定实践计划的客观依据。这个定义较为详细,但 “ 逻辑 ” 上不是很清晰,因为用到了太多未作解释和定义的 “ 概念 ” ,如: “ 事物、现象、过程、内在、本质、联系、客观、意志、转移、创造 ” 等等。写诗可以语言丰富,意境朦胧,但说理不行。说理词汇越多,漏洞越多,歧义越多。 我的定义是: “ 系统内部属性之间的确定关系以及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是规律 ” 。下面就 “ 规律 ” 与 “ 概念 ” 和 “ 逻辑 ” 的关系做进一步的解释。先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质点运动的牛顿第二定律 “F=ma” 就是一个 “ 规律 ” ,它表示的是关于质点的 “ 属性与属性之间的一个基本关系 ” 。 “ 质点 ” 是一个抽象概念,是对 “ 粒子 ” 的一个近似。 “ 坐标和质量 ” 是其基本属性。 “ 力 F” 是与环境关系的一个度量。求解这个方程,就是找出符合这个 “ 基本原理和初始条件 ” 的 “ 逻辑 ” 结论。或者说是导出 “ 命题 F=ma” 和 “ 初始条件命题 ” 所蕴含的所有 “ 命题 ” 。从这个例子可看出: “ 概念是对系统或属性的指认 ” , “ 规律是具体系统与环境的属性和关系,是具体的内容 ” ,而 “ 逻辑是脱离了具体内容的,命题与命题之间的纯粹形式的蕴含关系 ” 。例如相对论中质点的运动定律就和牛顿定律不同,但求解的 “ 逻辑 ” 程序却是不变的,不会在牛顿那里是 “ 三三得九 ” ,而在爱因斯坦那里是 “ 三三得八 ” 。所以 “ 规律 ” 和 “ 逻辑 ” 认识中的两个不同方面。规律是具体的,逻辑是形式的。规律是可替换的,但逻辑是绝对的。规律的描述是可近似的,但逻辑关系是精确的。 这些概念和关系看似琐碎,但理顺其关系后,思维就会变得清澈见底,不会在纠缠细节中迷失方向。这就是 “ 理性思维 ” 的根本所在。我们的教育中应该多一些这样的训练才是。
4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师徒对话 - “命题”和“问题” (2015/12)
liuyu2205 2020-7-10 22:49
徒: 这是我们的逻辑课上 Aristote 给学生出的一道有争议的逻辑题: 1 ,习题: “ 赫拉克勒斯( Hercule )向斯芬克司( Sphinx )问路 ” 赫拉克勒斯走到在一个岔路口,有左右二条路:一条是 “ 正义 ” 之路,一条是 “ 邪恶 ” 之路,赫拉克勒斯要走 “ 正义 ” 之路,但他无法辨别,然而斯芬克司能辨别,却有时说真话,有时说假话。现在赫拉克勒斯只能问斯芬克司一个 “ 问题 ” ,使得斯芬克司的回答能使赫拉克勒斯辨别 “ 正义 ” 之路,问此 “ 问题 ” 是什么? 2,解答 ( 1 )定义二个原子命题: p1: “ 正义 ” 之路在右边; p2: 斯芬克司说真话。 ( 2 )建立真值表 ——————————— p1 p2 A B 0 0 1 0 0 1 0 0 1 0 0 1 1 1 1 1 ——————————— A = p1-p2 B = (p1-p2)-p2 A 是斯芬克司的回答,当赫拉克勒斯问: “ 正义 ” 之路在右边吗? B 是斯芬克司的回答,当赫拉克勒斯问: “ 正义 ” 之路在右边当且仅当你说真话吗? 于是,赫拉克勒斯问斯芬克司的 “ 问题 ” 是: 正义之路在右边当且仅当你说真话吗? 由此可见, “ 命题 ” 可看成是 “ 答案 ” 的表达,于是, “ 问题 ” 和 “ 命题 ” 是二个互补的概念,而且 “ 问题 ” 更本源,也就是说,有 “ 问题 ” 才有 “ 命题 ” 。而在古典逻辑或者命题逻辑中, “ 命题( proposition ) ” 是作本源概念介绍的,推理等都围绕着命题展开,基本不提 “ 问题 ” ,。。。 师: 你提的问题很好,命题和问题是不同的层次, “ 问题 ” 是人的认知层次, “ 命题 ” 是逻辑判断层次,问题关注内容和意义,命题只考虑形式的正确性,所以在逻辑学中不会有 “ 问题 ” ,但逻辑自身的正确性却是逻辑学自身不能回答的,这就上升到哲学,维特根斯坦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展开他的理论的,他独立地开始了语言与逻辑的关系的哲学研究,他的书名表现了这一点 ——“ 逻辑哲学论 ” ,他的开辟的道路虽然有很多学者接续,但迄今未得到更深度的发展。 徒: 是的,在这之前,给学生讲 “ 命题 ” 时就一直觉得有点别扭, “ 命题 ” 一般定义为可判断真假的陈述句,这样的定义在做形式推导习题时还说得过去,可是遇到应用题,比如,上述 “ 赫拉克勒斯向斯芬克司问路 ” 习题, “ 命题 ” 与 “ 问题 ” 的关系就出来了,如果不讨论此关系,诸如此类的习题是根本讲不清楚的。 我确实想到了维特根斯坦!我回头去看了他的 “ 逻辑哲学论 ” ,以前此书大致看了看,但没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这次再看,感觉就不一样了,发觉维特根斯坦通篇都在讨论什么是 “ 命题 ” ,我随便摘录几段: The proposition is a picture of reality. The proposition is a model of the reality as we think it is. The proposition shows its sense. The proposition shows how things stand, if it is true. And it says, that they do so stand. The proposition determines reality to this extent, that one only needs to say “Yes” or “No” to it to make it agree with reality. It must therefore be completely described by the proposition. A proposition is the description of a fact. As the description of an object describes it by its external properties so propositions describe reality by its internal properties. The proposition constructs a world with the help of a logical scaffolding, and therefore one can actually see in the proposition all the logical features possessed by reality if it is true. One can draw conclusions from a false proposition. To understand a proposition means to know what is the case, if it is true. ,。。。 看维特根斯坦多苦恼,他反反复复讲 “ 命题 ” ,但就是没说出 “ 命题 ” 是对 “ 问题 ” 的回答!怪不得, “ 阐释《逻辑哲学论》的书不计其数,但真正能读懂此书的人屈指可数。甚至罗素也承认,在读了几遍后,书中一些重要观点他仍无法把握。维特根斯坦本人也曾经讲过自己的一个噩梦:人们无法把握他的思想,而他也无法将思想解释清楚。- http://www.hqrw.com.cn/2015/0209/16082_2.shtml ” 在思考 “ 命题和问题 ” 的关系时,我又一次深刻体会到了 “ 中国阴阳互补原理 ” ,。。。 师: 我过去跟你说过 “ 问题 ” 和双重括号,还要你不用 “ 问题 ” 这个来词讲话试试,就是强化在表达上形式与意义的区分,比如 “ 正义之路 ” 是括号强调, “ 正义之路 ” 问题就是双重括号: “’ 正义之路 ’” ,相当于 “ 所谓 ’ 正义之路 ’” ,所以使用 “ 问题 ” 这个词时,就总是深了一个层次,也就是说,是关乎意义的强调。 维特根斯坦的贡献就在这种区别与分离,他从直觉的事实中分离出 “ 原子事实 ” ( “ 事态 ” 或 “ 原子命题 ” ),这个加了括号的 “ 命题 ” 就从事实中分离出来了,但这又成为一种认知和表达上的困境, …… 你现在把握住了 “ 问题 ” 和 “ 命题 ” 的区别在于,前者总是人的,后者是作为表达工具形式的,但这两者的关系却一直是逻辑哲学的语言哲学中的困难问题,要进一步理清这两者的关系还有待时日,与同学的讨论对你是一种助进,但要注意,总会有难以摆脱的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的问题,有了基本的学识就要建设严格的论域,不能放任漫无边际思想,否则不能取得学术上真正的进步。
个人分类: 师徒对话|33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循证医学崛起的思考
热度 28 何裕民 2014-3-12 15:54
随机对照试验对临床疗效研究与发展的意义,丝毫不亚于显微镜的应用在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Dr.Sackett 近年来,西方医学界在后实证主义思潮影响下,出现了一些向传统研究方法回归的趋势。其中,先是七十年代后期出现的DME(临床流行病学),后是80、90年代之交,基于DME而崛起的循证医学,后者尤其值得重视。因为在我们看来,它不仅仅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分支学科,其实更代表着临床诊疗学研究的一大方法取向,评判取向。而且,它已经渗透进入了各临床学科,从而有了各科的“循证医学实践”:循证护理、循证精神卫生、循证口腔病学、循证管理。包括有人倡导循证中医学……。题记中所引用的循证医学创始人,原本供职于美国McMaster University,现受聘于英国牛津大学,为英国循证医学中心创办者的Sactett博士的一段话,深刻表明了循证医学在他们眼里的突出的重要意义。对此我们也表示认同。 何谓“循证”? 循证医学,全称Evidence-based Medicine,简称EBM,“就其本意而言,指的是临床医生对病人诊疗,都应该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任何决策需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之上。”“而这种科学证据也应是当前最佳证据”。(《循证医学》王家良主编)这段定义字面上很清晰,实际上颇为费解,至少暗含着很多值得品味的意蕴。 循证,中文之词也,英文的evidence,讲的是证据、可靠的依据;base即根基、基础。这个词组确凿的含义应该是,把医学(临床医疗活动)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或依据之上。国内临床医学教材《循证医学》一书中,便开宗明义地分析说:“为什么人们现在十分热衷于“循证”呢?最重要的恐怕是提示人们在医学实 践中务必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和依据办事,不能单凭临床经验或过了时的或不够完善的理论知识办事。否则,就会影响医疗质量的提高,甚至于导致不良的后果”。 命题是针对问题而提出来的。很显然,透过表象看本质,“循证”医学之热,至少表明现代的医学实践很多情况下没有“遵循科学的原则和依据办事”。“仅凭临床经验或过了时的或不完善的理论知识办事”。然而,现代医学一直标榜自己是门建立在实证科学基础之上的,以严格的实验室结果为依据的科学。临床医疗的可靠基础是经得起反复检验的“医学科学实践”,即便是临床诊断,也以物化了的科学仪器为手段,客观化了检测结果为依据,并对大多数常见病的诊断形成了所谓的“金标准”。更不用说药物,所有临床用的西药都经过十分苛刻的科学实验认证,动物的毒理、药理、药代等一系列科学研究,…何以到了世纪之末,居然还要重新提出医疗实践必须建立在事实与科学依据之上,或是最佳的证据基础之上呢?这显然不作分析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更何况,循证医学一经提出,便广受重视,世界医学界包括中国,几乎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在英国牛津大学,1995年成立英国循证医学中心,而在中国,在卫生部的支持下,1996年便正式成立了中国循证医学中心….这本身都有着许多信息,透射出现代医学治疗体系的某种元素,包括方法论方面的一些困惑或悖论。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中医|3661 次阅读|28 个评论
[转载]高考中的气象科学知识
热度 1 yaozi824 2013-6-6 21:18
从1951年开始建立全国统一招生的高考制度,至2011年,前后总共进行了49届。在历届的高考中,作为地理课程中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的“气象科学知识”,在全国高考的地理试卷中占有相当分量的比重。不管是地理课程单科独考,还是地理纳入文科综合考试,高考的命题专家们总是想方设法,为气象科学知识的考查安排一席之地。    气象科学知识考查分量基本在20%左右   根据粗略统计:1952-1953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满分为50分,其中大气科学知识考查题目是10~11分,约占全卷比分的20%左右。1954-1998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满分为100分,其中大气科学知识考查题目在高考地理试卷中所占的比分,最少的是9分,最多的是50多分;一般都在15~35分之间。按全卷总分比照,大气科学知识考查题目一般所占的比例在15%~30%之间。1999年以后,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课程纳入文科综合考试,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大气科学知识考查题目在全卷中也占20分左右。按全卷总分比照,大气科学知识考查题目一般所占的比例在13%左右。   在近3年各种版本的试卷中,大气科学考查命题的分值,最少的是23分,最多的是40分,平均值为30分左右。一份文综试卷的总分一般是150分,这样计算,气象科学知识的考查分量基本上在20%左右。分值变化在高考试卷中所呈现的态势充分表达了大气科学在中学阶段教育的重要程度,说明气象科学知识是中小学阶段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个知识重点,也是历届高考都必须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显示了我国新课改后气象科学知识在中小学阶段教育、学习和掌握的重要程度。    气象科学知识考查命题的内容基本涵盖了气象科学体系的各个部分   从历年高考气象科学知识考查题目的命题情况来看,其内容基本上涵盖了整个气象科学体系的各个部分。从下面的摘录中可见一斑。   考查大气结构与组成的命题   如,1992年全国地理卷第14题   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叙述,哪个是正确的?   A、平流层下部冷,上部由于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气温迅速上升   B、太阳辐射经过电离层时,紫外辐射被全部吸收   C、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下冷上热,气流平稳   D、电离层中的氧原子吸收了太阳紫外辐射   考查大气运动的命题   如,1991年全国地理卷第11题   形成地形雨、锋面雨和对流雨的共同必要条件是   A、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   B、空气中有足够的凝结核   C、空气的水平运动   D、导致空气作上升运动的力   考查水循环的命题   如,1985年全国地理卷第4题   下图(图略)是地球上的水循环示意图,请在图中再画出六个箭头,完成水循环的全过程。(3分)   考查大气的热能和温度的命题   如,1985年全国地理卷第5题   下图(图略)是6月22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状况,读图并回答:(5分)   1)这一天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_线。   2)在图中画出一条直线表示出黄道面的位置。   3)图中有一处的画法有错误,请改正。   4)如果黄赤交角减小,寒带、温带、热带的范围大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考查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命题   如,1952年全国地理卷第3题   简述中国季风的成因及季风和中国气候的关系?   1953年全国地理卷第3题   根据下表扼要指出我国西北地区总的气候特点。      考查大气降水和气温的命题   如,1978年全国地理卷   结合你学过的地理知识,简要回答:(15分)   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怎样?   2)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和季节变化怎样?   3)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考查人类与环境的命题   如,1987年全国地理卷第17题   酸雨是日益严重的世界环境问题之一,形成酸雨的主要空气污染物是:   (A)臭氧   (B)二氧化碳   (C)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   (D)一氧化碳   气象科学知识考查题目的命题类型   高考地理气象科学知识考查的命题大致有填空、选择、问答等类题型。命题专家设计的命题立意深刻、设问灵活、形式新颖、构思巧妙、联系实际、答案开放、以能力立意等,要求考生通过计算、识图、推理等手段来答题,充分显示了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的显著特色。   计算类   命题专家依据概念性规律,采集数据信息,利用要素的关联性进行设题,这些命题须通过计算来解答。   如,1978年全国地理卷   读图(5分)   下面是一幅我国东部湿润地区某地的地形示意图(图略),大约处于北纬27°,东经110°以东。判读后回答:   ①已知黄冈山顶1月平均气温是-5℃,根据气温垂直变化的一般规律,许村1月平均气温应是______℃   ②根据地形对降水影响的一般规律,分水关与桐木关海拔高度相同,何处降水较少?   ③根据地形(海拔、坡向)对气温的影响,李村与王村海拔高度相同,冬季何处较冷?   ④黄冈山区应属哪一个温度带?   逻辑推理类   大气变化有其整体性和差异性及因果关系规律。命题专家依据这些规律设题,用以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   如,1988年全国地理卷第12题   当地球运行过远日点以后几天内,地球上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A)我国江淮地区将要进入梅雨期。   (B)蒙古高压势力强盛。   (C)非洲西南端的开普敦进入多雨季节。   (D)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隐形命题类   气象科学虽然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但它与其他科学密切相关。命题专家还根据气象科学的这一特点,设计出隐藏诸多因素的隐形命题。   如,1989年全国地理卷第37题   仔细阅读下面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画,(“啊!!地球出汗了”画面是全球变暖出汗)请回答:   1)这幅宣传画所揭示的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问题可能引起的后果:__________________。   交叉设问类   大气科学与中小学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生物等学科也有密切的联系。命题专家将各科知识与大气科学进行交叉设题,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   如,2002年上海文综卷第29题   古诗:“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河水补给角度可以理解,为什么?古诗:“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解释可以理解,为什么?   当然还有多种类型,极难以一言而蔽之。   近三年高考地理试卷中气象科学知识考查题目的命题走势   自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采用文、理综合试卷以来,目前已经形成三个全国卷,近二十个省区卷的版本。虽然试卷的版本众多,但气象科学知识考查题目在各版本中所呈现的态势基本相似。试以近三年各种版本文综试卷为例窥析概况。   始终如一地强调对气象科学知识的重点考查   1999年,我国进行课程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以后,高考试卷中大气科学考查内容的分量,在和其他地理知识的对比天平上又增加了砝码。很多省份高考试卷中“大气科学”分值都在24~26分之间,占整卷内容的16%~17.3%左右;2010年的全国文综Ⅰ卷将“大气科学”命题的分值提高到36分,占全卷的内容的24%;2010年的全国文综Ⅱ卷甚至提高到40分,占全卷的内容的26.7%。这样就突现了“大气科学”是高考中重点考查的知识。   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融入试题   多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不但成为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新课题,而且还引起世界各国首脑的高度关注,成为全世界各国社会的热点问题。我国高考试卷的命题专家及时地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融入试卷。   如,2009年广东文综第37题   气候变化与异常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原因不可能是   A.太阳黑子增多   B.地球自转线的纬度差异   C.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   D.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   让科学与客观实际链接,使命题贴近生活   为了提醒青少年关注现实生活,倡导新课标学习理念,命题专家们试图通过知识和能力的考察,使考生将生活中的科学回归课程,并从中找出科学的思想与理念,用科学方法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客观实际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高考试卷中设计了许多气象   科学与生活实际关系的命题。   如,2010年上海文综第14题   今年4月中旬,受强冷空气的持续影响,本该是春暖花开的我国北方地区却出现了“倒春寒”,暴雪降温严重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下列反映这次强冷空气的天气系统示意图(图共4幅,略)是()   2010年安徽文综第24题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略)表示1962年至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各地植物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少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设计危险天气过程命题,关注人类生存发展   注重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引领考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倡导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近三年高考试卷中,设置了一系列气象灾害的命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引导考生关注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   如,2009年上海文综第6题   下面四图中(图略),与澳大利亚发生的热带风暴对应的天气系统示意图是()   2010年全国文综Ⅱ第1~3题   图1(图略)是2010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图中色调白浅云层被卷到控制的沙尘和陆地表面。读图完成1~3题   (1)该沙尘暴发生地位于   A.副极地低压带   B.西风带   C.副热带高压带   D.东北信风带   (2)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   A.反气旋、冷锋   B.反气旋、暖锋   C.气旋、冷锋   D.气旋、暖锋   (3)影像中部显示的是该沙尘暴的   A.中心区,沙尘扬升   B.边缘区,沙尘扩散   C.中心区,沙尘沉降   D.边缘区,沙尘沉降   把校园气象站和校园气象科技活动推上高考平台   气象站在校园中应用和校园气象科技活动的开展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和全面素质提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因此,不但得到教育专家的认可,还被命题专家推上高考平台。   如,2009年天津文综第10题   读某日08时地面天气图和文字信息(图略),某气象小组学生探讨天气图中A→B天气的空间变化。在学生绘制的图中,接近A→B天气实际状况的是()   此类命题在建国后历届高考命题中曾多次出现。   气象科学是人们身边的科学,它与人们的关系最为密切。随着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随着人们防灾减灾意识的增强和对大气科学的日益关注,今后中学阶段对大气科学的学习及其在高考中所处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个人分类: 气象万千|2420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3.1月11晨,数论命题一条
jiangying99991 2013-1-11 10:10
  大清早洋洋又开始他的胡思乱想事业:“一个两位数,十位数是a,个位数是b,x=10-a,y=2b,且xy,那么这个两位数不能被19整除。”   家长解读:这个命题要证明很容易。枚举就行,没啥难度。洋洋自己给出证明。
个人分类: 数学猜想|14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面对的就是一张自己命题的开卷考试
热度 4 jiangjiping 2011-7-21 06:50
人生面对的就是一张自己命题的开卷考试 蒋继平 2011 年 7 月 20 日 俗语云: 社会是个大课堂。 这话很符合实际, 社会确实是一个让我们终生学习的地方。 既然是课堂, 那一定会有考试。 所以, 我们人生面临着一系列的考试,从小考, 到中考, 再到大考, 到死的时候交的是最后的答卷。 不过, 这些人生面对的考试都是由自己命题的开卷考试。 在这个课堂里, 一共有四位教员, 他们是 : 父母家长, 老师, 自然和社会群体。 小时候的教员主要是父母家长, 青少年时期是家长和老师, 长大成人后独立走向社会, 主要教员是自然和社会群体,家长和老师的作用慢慢地降低。 监考和评分主要由两位先生负责, 他们是时间和空间。 所以, 一个人在这张答卷上获得的分数主要取决于他在时间和空间(心)里的印象, 也就是他在时空中的表现。 从我本人的人生感悟来说,下列几个因素是我们选择人生命题和得分高低的关键 。 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直接关系到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我们进的是哪一类学校。 人一生下来就被安排进入某个等级的学校, 而且没有选择, 是先天安排好了的。 家庭背景好的, 相当于进入名牌重点学校, 那里有优秀的师资,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而家庭背景差的, 就相当于进入普通学校, 他们面对的是有限的师资和可利用资源。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张三的父亲是一位大富豪, 母亲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他的父亲为他提供了物质生活上的保证, 他的母亲可以为他提供学习上的帮助;李四的父母是农民,他的父母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也不会写,终日过着食不饱腹,衣不遮体的生活, 由于这种家庭背景的明显差异,张三和李四在选择命题上就有明显的不同。 比如说, 选择艺术作为人生的命题, 除了天赋外, 还必须有一定的物质保证, 没有小提琴, 您能拉出小提琴的曲调吗?很明显, 张三有条件去学小提琴, 而李四就不具备这个条件, 因而,家庭背景好的,就面临更多的命题选择。 对于选择同样命题的人来说, 家庭背景好的在得分上也是占有明显的优势, 那是因为他们是在重点学校的学生, 从小享有着良好的教育。 所以, 对于不同家庭背景的人来说, 人生的成败是不可以用同一种标准来比较的。 天赋才能。 家庭出身是命里注定的, 天赋才能也是生来就决定了的。 性别, 美丑, 聪明, 愚笨等等属于天赋才能,也关系到人生的命题和答案。天生长得美丽漂亮的女人和高大英俊的男人在自己的命题上就有更多的选择, 在得分上也占有更多的优势。 姚明和范冰冰就是最好的例子。 人们的天赋才能真是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人生的命题和答案千差万别, 有的人是权霸一方的统领, 有的人是文艺界的大明星, 有的人是某某项目的世界冠军, 有的人是世界大科学家, 而更多的人是普通工人和农民。 后天努力。 家庭背景和天赋才能是先天决定了的, 是不可改变的, 它们给人生的命题带来一定的限制。 比如说, 一个个子很矮的人, 他不可能选择去当一位国家篮球运动员, 要是他一定要如此做得话, 他自己选的命题就是不明智的, 因而, 他是肯定做不好这道题的, 所以, 肯定得不到高分的。 那么, 对于人生的命运,我们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吗? 我们不能有其他的选择吗? 答案当然是有。 在人生的过程中, 我们虽然不能改变我们的家庭出身和天赋才能, 但是, 我们仍然面临许多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 对于家庭出身和天赋才能相同的人来说, 人生命题的选择和得分的高低取决于他们后天的努力, 越是勤奋努力的, 越是愿意付出的人, 人生命题的选择机会就多, 其答案的得分也会高一些。 举个具体的例子,同是农民的两个孩子, 一个勤奋读书, 考上大学, 另一个不勤奋努力, 没有考上大学, 仍然在农村种田。 对于这个仍然在农村种田的人来说, 他的人生命题只能是如何种好庄稼,而对于那个大学生来说, 他的人生命题就可以有多种选择, 所以, 努力的人就有更多的机会。 当然, 要是那个种田人能够认认真真地做好他的命题的话, 他也可同样获得人生答案的高分的。 从上面的三条可以看出, 人生命题的选择虽然受到先天条件的限制, 但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我们仍然面临很多机会, 也有很多其他的选择。 一条道路走不通, 还可以选择另一条路。 不过, 在选择人生命题的时候, 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天赋才能来立题,只有选对了自己拿手的课题, 才能够得心应手的写出好文章来。 因为每个人的天赋不一样, 所以,有的人选的是农学, 有的是管理学, 还有的是商学或者军事学, 等等。 只要我们还活着, 我们就一直在自己选择的命题上做文章。 这是一篇记述文,主要描写您自己一辈子的重要事件,包括找对象结婚, 生孩子,工作或者创业,教育孩子, 抚养老人, 以及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或者对社会犯下的罪行。 做文章的时间没有限制,而且是开卷考试, 每人都可以利用他已经掌握的一切知识和资源来完成这篇文章。 不过, 有的人可能耐心不够, 早早地向时间先生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纵观人类历史, 在浩瀚如海的人生答卷中, 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非常优秀的文章, 有的是气势磅礴的英雄诗篇, 有的是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有的是刻苦创业的人物素描, 当然, 更多的是普通平凡的答卷。 亲爱的读者, 您的人生命题是什么? 您准备交出一份怎样的人生答卷呢?
个人分类: 人生哲理|4081 次阅读|8 个评论
测度中命题的哲学启发
热度 2 yanghualei 2011-5-9 07:17
定义在一个可测集合A上的命题p(x),若命题在A上除去一个0测度集合之外,命题p(x)依然成立,则称p(x)是几乎处处成立。记住p(x)a.e.A.一般说来,一个命题都是定义在一个集合之上,即命题成立是有条件,换句话说, 任给一个命题,如果其还不成立,一定是因为推出它的条件不够,即条件不够苛刻。 一般可测集合上的连续函数,其是可测的,但肯定也存在一类,不连续的函数也是可测函数。同时对于可测函数的代数运算,则其结果依然可测,则有基本代数生成的复合运算剔除个测度为0的函数集后还是依然可测。若函数是定义在一集合上可测函数列的极限,则此极限函数依然可测,即可测的特性对于极限运算是封闭的。 一般任给一命题,则此命题都可以延拓到更广的范围上,也可说任一命题都是可由某个命题的限制生成的。 定义在集合A上的函数,在此规定在属于此集合元素上函数值取1,在不属于此集合内的元素上取0,则就可以生成定义在集合A的特征函数。如果A是开集,则任一开集都可以拆分为至多可列个开集的并,则定义在A上的一个函数,就可以用特征函数的和去表述,表述出来的函数就是简单的阶梯函数。 一般说来任何函数或者命题都可以用一系列的其他命题加以逼近。这可推广到主体为社会因子的情况下。 对于一集合外测度的定义是,对于所有覆盖此集合的开集族的测度的下确界,但对于这样的定义与我们的预设,即将要研究的对象,还不是太符合,即其不满足部分之和等于整体,就引入内测度,把不等的部分剔除掉。 一般说来命题是预设构造的,与预设不符的命题,要果敢的加以修正,但这并非不是科学的态度。
个人分类: 数学沙滩|2856 次阅读|1 个评论
负负得正的社会命题
yanghualei 2011-1-4 19:49
一 文字命题1: 若A崛起会 制约 着B崛起,B 崛起 会 制约 着C的崛起,则A的崛起将 带动 C的崛起 符号命题1: AB表示A的崛起制约B的程度,AB表示A的崛起对B的带动程度 AB*BC=AC 若把制约和带动与算术中的负数和正数对应,相继的链式制约用乘法表示,数的大小代表制约和带动的程度,而对制约和带动程度的理解是前者的实力和地位提升一格对后者实力和地位相对削弱或者提升的程度 若 AB=-1且BC=-2,则AC=2 二 文字命题2: 若A与B 互敌 ,B与C 互敌 ,则A与C 互友 符号命题2: A‖B表示A敌对B的程度,B‖A表示B对A敌对程度,A=B表示A对B的友好程度 A‖B*B‖C=A=C 若把社会关系互敌和互友的程度用算术中的负数和正数表示,而把同时存在或相继作用用乘法表示,则在仅有A、B以及C构成的系统内,互敌即对冲的关系,一方在的提升将以牺牲对方为代价, A‖B表示A提升一单位实力将牺牲B几单位实力,一般A‖BB‖A 若 A‖B=-1且B‖C=-2,则A=C=2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卷考试如何命题好?
chrujun 2011-1-4 18:35
近日,看见了一份大学课程试题。里面有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等等,试题就要占两页。回家后看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考试试题,竟然题型也差不多。 这令我很困惑。 我觉得对大学生更重要的是考核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考死记硬背能力。为此,我将讲授的课程设置成开卷考试,并且只出了五道题。题目如下: 一、阐述XXXX的原理及优点。(20分) 二、XXXX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10分) 三、阐述XXXXX的类型及特点。(20分) 四、阐述XXXXX的原理及优点。(20分) 五、论述基于XXXX的XXXX的工作原理及设计过程。(30分) 考试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到了交卷时间才做完,没有发现抄袭现象。 通过现场观察,这种命题方式能够有效拉开分差,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本文仅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对开卷考试命题提宝贵意见。
个人分类: 我的教学|6318 次阅读|3 个评论
宗教信仰不是什么
luocun 2010-8-26 11:21
宗教不是个信与不信的事情。所谓信教其实并不是,也不应该是对某些特定命题的相信:啊,上帝存在;啊,人是上帝造的;啊,耶稣是救主。 按照Wilfrid C. Smith的说法,把宗教信仰归结为相信,归结为对特定命题的肯定与否定,是非常非常近代的做法。把各个宗教传统归结为对不同命题的相信(基督教信耶稣是救主,佛教信轮回,犹太教信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选民,穆斯林信默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等等),是出自殖民主义者在面对他者、面对其他传统时候的发明:有了一系列的命题,就可以按照对这些命题的不同答案把不同传统给分门别类,给不同的个人贴上宗教信仰的标签了;然后,这些他者,这些异类就有了他们的位置,然后他们──尤其是他们传统的缺陷──就可以理解、方便管理、容易对付了。这其实是非常科学主义的做法。 遇到像中国的儒家传统,这种方式自然失灵。其实,遇到所谓印度教传统也是失灵。其实,按照Smith的说法,这种看待宗教的方式即使对两百年前的基督教也是不适用的。当然,不适用并不等于不去用。不光用,而且狂热地去用。所以说它是非常科学主义的做法。 为什么不适用?因为,现实世界里宗教传统真正重要的方面在于它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并非任意的生活方式,而是人们在其中努力体现、展现、发现世界的意义和活出人生意义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活生生的传统。 做个类比: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家?有什么简单清楚的命题,对其肯定或否定可以把科学家和非科学家给区别开来吗?就像试图区别信教者与不信教者那样?或者把各门学科给区别开来吗?就像试图区分各个宗教那样?如果这样的的方式对科学不灵,那为什么对宗教就灵呢?真的是因为宗教只是个信与不信的事情?还是因为关于宗教的科学主义预设了宗教只是个信与不信的事情? 像道金斯那样 ,自任科学的代表,围绕命题真伪与宗教而战,实在是不懂宗教不是什么,倒有点像是个科学主义宗教狂徒。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2820 次阅读|5 个评论
考试改革的初步想法
wangyong77 2010-3-26 14:01
考试改革的初步想法 命题原则:鼓励创新,鼓励批判精神,考试题映射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强调实践能力,加大答题的自由度,容纳学生平时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特别是创新日记。坦诚自己的失败将会受到鼓励、宽容学生自主创新中失败原则,鼓励答案有超出书本和讲授内容的新发现。避免应试和临时抱佛脚。尽量在学生未经过准备的时候也可以答题。注意一些全程思考题会在考试中有映射。不注重咬文嚼字和死记硬背。 考试题型包括: 选择题、判断题、改错题、填空题 - 主要将会侧重针对直观可以理解的题目,考察学生的洞察力,但是并不排除以往常规做法。 讨论题:就一个问题的方方面面进行讨论,特别是需要从利弊两个角度来考虑,鼓励学生给出个人的看法,特别是注重超出书本的观点,对于没有发现的局限性和前提进行分析。 论述题:针对重要的问题从多方面进行论述,包括,个人的理解,利弊分析,应用价值探讨,可以应用的领域,鼓励将其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比如将现实问题抽象为该理论问题)。 将以往的名词解释改为名词解释、理解与应用:鼓励学生对名词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多次解释,采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进行解释。同时可以阐述自己的理解,该名词的优势缺点,适合应用的场合,类似的观点可以推广应用在那些方面等等。考察学生抽象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不同角度理解,片面的理解都是允许的。宽容学生的失败。解题不等于理解,理解了不一定能够解题。 将计算题改为计算与思考题:在正规计算题的答案基础上,增加解题思路分析,反思和理解,现实应用。 证明题改为 证明与领悟题 :鼓励学生的直观理解,鼓励学生采用一种表述自己对命题理解的方式来非严格地证明命题,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证明方法来证明一个命题。鼓励学生就命题的得来和应用展开讨论。鼓励学生从命题中得到的启示,从该命题展开思维。鼓励阐述已有命题、现实问题等与本命题的类比、比喻、喻解等。 问答题将会更加自由,允许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力求容纳学生的平时的思考和积累,以鼓励学生平时多思考。 在考试中充分映射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考察学生的理解、举一反三,发散思维的能力,现学现用的能力。命题中,加大题目的自由度以收纳学生的各方面的好的表现,比如一题多解,自己的新想法。将现实问题抽象为书本知识的能力,当不告诉学生画瓢的时候,学生是不是能够依葫芦画瓢,进一步,是不是没有葫芦的时候学生也会画瓢。是否在画其他什么东西的时候可以依照葫芦。 以下想法先提出来供讨论: 为了保证公平性,以后可能采取选择题答错倒扣机制,避免学生蒙答案。 采取一定的破格加分机制,比如某些难度较高,考察创新能力,反映实践动手能力的选做题用于加分,可以一定程度上进行全局的加分,加分以满分为限。对于单个题目,其中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如果能够表现出优异的能力,也适当对单个题目进行破格加分,以满分为限。 如何提高成绩:平时做创新日记,积累想法,考试会尽量让学生的这些工作可以回答到考卷上,即可以获得考核部分的分数,为了加大权重,创新日记也会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多思考,少应付和死记硬背。注重对知识的理解。
个人分类: 教育观点|17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副第三命题
wdfzacw 2009-11-13 09:01
副第一命题:羊身上挤出的羊奶是奶! 副第二命题:羊身上挤出的羊尿是尿! 副第三命题:羊身上挤出的奶是羊尿? 某些人的群众观副第三命题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命题
wdfzacw 2009-11-11 09:50
第一命题:牛身上挤出的牛奶是奶! 第二命题:牛身上挤出的牛尿是尿! 第三命题:牛身上挤出的尿是牛奶? 某些人的明星观---第三命题。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三角形正则点的两个命题【梁卷明】
梁卷明 2009-9-25 18:12
关于三角形正则点的两个命题
个人分类: 初等数学研究成果集锦|1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试论信息理论的基石--- 二十四条命题及其推理 1998年
tengyi1960 2008-1-3 13:46
试探信息理论基石 1998 试论信息理论的基石 --- 二十四条命题及其推理 On the Foundation of Information Theory 信息理论的发展需要以客观公理为其基石,这些公理一般来源于前期认识、假说或者基本命题。鉴于过去专业理论与定律难以解释和解决图书情报事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本文针对信息、信息创造(输入)、信息处理、信息流动(输出或传播)提出 24 条基本命题(假说),作为(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和探索)向公理进军的基石和前提。 命题 1 :世界由物质和信息(关系)构成。 世界不仅由物质构成 , 而且由物质之间关系,即信息构成。信息有自然信息和人工信息之分。人类信息的精华是人工信息,人工信息由概念组成。推论:信息(智力)、能源和材料(资源或物质)是支撑未来世界发展的三大支柱。 命题 2 :信息非物质,其本身无质量。 信息( Information )从其英语语源上看,“ in ”是接受到消息,“ formation ”是顺理成章,也就是说,信息是增长人们的知识,传播各种事情和东西,是把我们不明确的知识弄清楚后,整理成章再传递给需要获取信息的人信息与物质不同,它不象物质那样具有尺寸和重量,它没有物体那种质量。信息和物质特点是没有尺寸,没有重量,容易复制。推论:信息产业是省空间、省资源、省能量的产业。 命题 3 :创造新信息是把两个以上信素组合起来。 信息创造大致可以分以下两种:一种是以组合逻辑为基础,把原有的因素重新组合;另一种是以历史的逻辑为根本,舍去过去(工作)沿袭因素中的一部分,并添加现实中吸收的新因素,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即:以具有两个以上原有概念为前提,并把这些概念融化在头脑里,再产生新概念(信息)。推论:和其他行业领域的交流是创造新信息的源泉之一。 命题 4 :平均信息量增加是自然规律。 平均信息量是“不确定”、“混乱”的量。在自然界,现象有必定向增加平均信息量方向发展的规律。换句话说,如果不重视自然现象就意味着必定会出现不确定、混乱的状态。而以把模糊不清的部分搞清楚为目的的收集、处理信息活动、能够使平均信息量减少。信息量增加与平均信息量减少是同一概念,当不存在 “ 不清晰 ” 时,平均信息量为零。推论:公司不悦意改革,任其自然发展,就会变成混乱的经营。 命题 5 :数据是信息的素材,知识也是种信息。 数据是从自然现象中搜集的原如材料,根据使用数据人的目的按一定形式加以处理,就形成了信息。知识是人们理解了数据和信息的意思后,以高度活用的形式编排记忆的信息。推论:数据是以怎样、多少、哪个、是或不是的方式表现;信息是以什么、何时、何地、谁来表现;知识则以怎样、为什么的形式记忆。信息是增长人们的知识,传播各种事情的东西。 命题 6 :不可能收集到和处理世界上所有的信息。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连掌握一部分信息都是很困难的,更不可能收集和处理世界所有的信息。由于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目前远远落后于新增信息的有待处理量,因此,大量压缩无用信息,立即作废不必要信息,尽量产生便于使用的信息,不无目的地去收集信息,利用专家咨询网解决问题已成为处理信息业务的新准则。 命题 7 :处理信息才能和创造能力之间没有密切的关系。 计算机式人手和爱迪生式人物是两种人物。前者多受益于教育,后者则更多依赖于天才;前者多具有记忆和处理才能,后者具有创造才能 。所谓处理信息才能是指信息收集,分类整理,存储,检索,提供以及删除的才能,而信息创造才能是指独立创造,重下定义,灵活适应,灵活自发,流畅使用语言,熟练和严密运用概念等能力的集合。因此,创造性极强的人 ( 爱迪生式的 ) 不一定是极聪明的善于记忆和进行信息处理的人员 ( 计算机人物 ) ,反之亦然。处理信息与创造是两回事。 命题 8 :分类是把杂乱的信息群归纳成近似的类别,以便容易查找。 命题 9 :信息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建立词汇库。 命题 10 :一次信息处理是指变换信息存储介质 ( 载体 ) ,二次信息处理是分析整理原始信息。 命题 11 ::共享所需信息的前提是建立数据库。 命题 12 :信息检索是查找符合特定目的信息。 目的性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行动有效与否,成功与否的标准是行动目的。信息检索广、快、精、准标准也决定于目的性要求。 命题 13 :删除大部分信息无碍大局。 命题 14 :信息量与信息出现概率成反比,与意外性和新颖性成正比。 在物质世界里,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计量,在信息世界里,我们不能说“请给我一水桶信息”。有人说“狗咬了人不算新闻,但人咬了狗就会成为新闻”。“狗咬了人”这种事不足为奇,因此信息量较小,不能成为新闻;相反“人咬了狗”这种事不符合普通常识,其出现率低,意外性强,这一事件信息量较大,因此可以成为重大新闻。另外,我们说图象比语言信息量大,这是对比相同时间内两者比特 ( 信素 ) 质得出的结论。信息是 !-- -- !-- -- !-- -- !-- -- 比特 命题 15 :信息价值与信息量无密切关系,信息价值决定于信息对信宿的重要性。 客观存在的以 200 元购买某中文期刊中一页供求信息复印件;某公司以 5 万元买下计算机顾客名单的磁盘;以及拥有大量技术资科的科技信息中心,对那些与技术无关的人来说,为这些资料无任何价值的事实说明,决定信息价值的不是信息 ( 资料 ) 的量,而是信息本身 ( 在信宿中 ) 的重要性。推论:信息价值有原价值方式与实得利益计算方式两种。前者多用于计算学费,调查费,设计费,程序费等,后者的应用则更加广泛,如专利交易等。信息成本与信息价值无密切关系。中介公司的工作原理,以及在使用信息时不是全部信息起决定作用等说明了这一点。当然,这并不排除必要时间,场所,必要的信息量是信息形成价值的前提。 命题 16 :信息价格是使用信息所获利益 ( 损失 ) 与不采用信息时利益 ( 损失 ) 之差。 实得利益按如下公式计算: 信息价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使用信息时的概率; !-- -- !-- -- :不使用信息时的概率; !-- -- !-- -- :使用信息进所获得的利益; !-- -- !-- -- :不使用信息时所获得的效益。 愿为得到大学入学模拟试题出资的理由,大概是指望将来获得更大利益;某公司也是指 望采用那份用户信息后,会扩大自己的市场,获得更大的利益,才同意支付上述款额的。总之,这种信息价格是把期待使用信息利益 ( 损失 ) 作为标准来考虑的,也就是说,是以使用这种信息的应得效益和不使用信息的实际效益之差为标准计算的。推论在信息交换中按用户的立场和观点来考虑上下浮动的价格幅度,并努力增加在说服和引导用户中所产生的信息附加价值 ( 推销的价值,用户教育的价值 ) 。 命题 17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变化 ( 流动增值或减值 ) 。 信息如同金钱,流动增值,但是这是在增加智能后而发生的。如:信息流动造成认识水平上升,信息流动后取代能源,土地,资金现象等。另一种自然规律是平均信息量平均信息量增大造成的信息流动减值。如:个人口头传播信息失真与谣言的产生等现象和信息自行消亡的现象。推论:不要完全相信间接听到的信息,必须经过核实信息来源方能采取行动。正确运用炫耀与宣传的作用与威力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命题 18 :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就是增大 S 、 N 之比。 信息传递效率完全是信号 (Signal) 和杂音 (Noise) 比的问题。当不考虑信息的内容时,信号 ( 完整准确的有用信息成份 ) 就变得极为重要。信息本身包含有信号和杂音,传递中也常常会混入偏差 ( 杂音 ) ,从而影响把信号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信宿。因此,缩小杂音 ( 明在区分杂音和信号,努力消除杂音 ) ,增大信号是提高传播效率的有效方法,即:增大信号与杂音之比。推论:不必使用大炮,杂音就能破坏组织。组织 ( 系统 ) 的各要素 ( 下属子系统 ) 主要是采信息结合起来的,也就是说组织里信息中信号与杂音比变小,各要素间结合就变弱,组织就会跨掉,成为一盘散沙。如: “ 锁国政策 ” ( 封锁杂音 ) 与 “ 中央集权 ” ( 行政组织加强信息传递 ) 在历史上曾对政府稳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 信息处理与检索的基本方法也是增大 SN 之比 ) 。 命题 19 :信息价值观随主系统的层次标准而变化 ( 决定于所处环境的主导层次标准 ) 。 特定场合信息价值是固有的,但它同主导层次的评价标准相关联,主导层次标准变化,信息价值评价标准也发生变化。如:用户个人系统标准,组织系统标准往往属于不同的系统层次。首先,查新报告的“成败”取决于评价人的价值观,撰写报告者本人的价值观并不重要,干这项工作就要注重评价者 ( 用户,委托人 ) 的价值观,这才是成功这路。其次,评价者亦有层次标准的差异,如科研经费申请者与主管审批领导之间评价标准存在差异等。即:在信息服务中信息提供者的评价并不十分重要。 命题 20 :信息消费能够创造更高层次信息消费需求。 命题 21 :历史是超越时间的单方信息传递。 现代的信息传递大部分遵守社会交换法则(推论:有偿信息服务具有广泛性),而历史则是超越时间的单方信息传递(以无目的,辐射性为特征)。信息的积累性与重复利用无损耗性,使历史文献成为信息的最主要来源之一。推论:要动态地看待信息,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 命题 22 :信息学是一门崭新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 信息交流,处理和传播规律的不可捉摸性使之成为一种艺术。信息学中最多的是经验或命题,基本没有定律,因此,有其不可定量的、软科学的一个方面。信息学是高智力的科学,智力来源于智能,而智能是根据知识、经验、悟性进行正确判断以及从事健全行动的能力,这也可证明上述命题。 命题 23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光磁盘的迅速发展加速无纸(或信息)社会的到来。 信息以能量和物质为媒介,自由地超越空间和时间进行传播,因此,材料革命,技术革命必然促进信息社会的到来。 命题 24 :高度发达的信息通信,控制,处理系统是支撑 21 世纪社会发展的智力基础。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2408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