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史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网络图书馆学记忆辑录
libseeker 2020-7-16 00:02
圕人堂文摘 图谋按:“网络图书馆学”有着20余年历史。种种原因,相关信息星散难觅,本文稍事梳理。 学网1999 | 《大学图书馆学报》读者沙龙在Internet Archive 2000 ... https://www.flickr.com/photos/catwizard/37281844/ (注当前打不开。) 《大学图书馆学报》读者沙龙在Internet Archive 2000年10月21日的存档,显示学网在1999年12月开通。当时还没有“读者沙龙”的名头。 王波.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与发展 .图书与情报,2006(01):16-25,38. 摘要:网络图书馆学指的是图书馆界的网民们在互联网上自发自由展开的与图书馆学有关的研讨,我国内地的网络图书馆学主要经历了论坛和博客两个阶段。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是图书馆界诸多方面的需 求驱动的结果,有积极意义,也有负面作用,今后应加强引导,以利其规范发展,为图书馆学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论坛阶段 互联网在我国图书馆界初步应用开始于1996年前后, 到2000年已经比较普及。2001年,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图书馆学核心期刊《大学图书馆学报》开通了自 己的网站, 主要发布刊物的概况、编辑出版信息和每期论文的目次、摘要, 此外还设置了一个留言簿板块, 名曰“读者沙龙”, 主要发布刊物的概况、编辑出版信息和每期论文的目次、摘要, 此外还设 置了一个留言簿板块, 名曰“读者沙龙” (以下简称“沙龙”) 。创建沙龙的本意是搭建供编辑、作者和读者交流的平台, 加强三者的互动, 在每期刊物出版之后, 能够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以便了解读 者的需求、意见和建议, 便于快速有效地调整和改进编辑出版工作。沙龙开通之初, 确实起到了编读交流的作用。 网名为“寒心”的网友在中国学生网上申请空间创建了名为“中国图书馆学者联盟”的图书馆学论坛, 被网友们简称为“寒网”。寒网作为内地网络图书馆学第一个具有主题分类功能的论坛, 在学报沙 龙上打了广告后, 红火一时。 一问遇到了知音, 其改造编写的论坛程序受到厦门大学图书馆同仁们的欢迎, 最后落户厦门大学图书馆服务器。经过试运行和网上征名后, 正式命名为“网络图苑”, 小名随“一问”叫作“一网”。一 网采用的是颇受一问推崇的Tikiwiki技术模板, 功能强大, 加上有厦门大学图书馆作后盾, 数据安全比较有保证, 因而创建之后人气陡升, 很快便盖过了寒网。厦门大学图书馆对一网比较支持, 馆领导 慨然允许以本馆服务器装载一网, 期望其能成为我国图书馆学知名的网上论坛, 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上海图书馆主办的《图书馆杂志》是内地最早推出网站的图书馆学期刊, 其网站上也有一个论坛, 但是由于其位于公共网上, 而大部分热心网上讨论的图书馆员和图书馆学研究生都来自高等院校, 活跃 在教育网上, , 从教育网链接到公共网速度较慢, 报错率较高, 还有部分网友对其详细的注册方式感到烦琐, 致使该论坛的帖子更新缓慢, 人气不旺。 2002年,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创建“E线图情”网站, 专门面向图书馆提供专业信息服务, 网站辟有主题分类论坛, 功能较全。为了鼓励图书馆员发帖, 扩大该网站的影响, 该公司长期推出有奖发帖活 动, 吸引了一部分热心网络讨论的网友, 质量较高的帖子有赵宣的“无言而语图书馆”系列等, “飞翔的森林”和图书馆建筑专家李明华等也是该论坛的活跃分子。 这样, 网络图书馆学就形成了以上五大论坛的基本格局。五大论坛在博客普及之前, 引领着网络图书馆学的潮流。学网虽然技术简单, 但因为处于北大这个思想者的巢穴、中国学术文化的重镇, 网络条 件优越, 网速极快, 所以从来不缺乏网友的青睐, 其技术上的简陋和形式上的单调都被北大无与伦比的吸引力抵消掉了。除了在一网兴起的初期受到短暂冲击和冷落外, 学网一直保持着网络图书馆学潮 流引领者的地位, 是网络图书馆学不变的票房冠军。其他的论坛或因为显示发帖者的IP地址, 或因为主题分类太细等原因, 技术上的优势反而给发帖者造成了一定的不便, 在短暂的热闹之后, 均不能长 期保持旺盛的人气。 博客阶段 有老槐作示范, 论坛上的骨干网友, 纷纷创建了自己的博客, 短时间内, 图书馆界博客勃兴, 知名的就有“超平的博客”、“数图研究”、“游园惊梦”、“钱涂无量”、“跳起来读书”、“精彩搜索 ”、“编目精灵”、“山高水长”、“图谋博客”、“N问图学”等。这些博客大多数托管、聚居于“博客中国”社区, 只有“大学图书馆学报”博客和“N问图学”托管在“网络图苑”。 金武刚,陈晓亮,钱国富,刘青华,俞传正.图书馆员网络社区信息交流行为实证研究——“大旗底下”QQ群个案分析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05):23-29+59. 建立于2006年12月25日的“大旗底下”QQ群, 便是这样的一个图书馆员专业网络社区。它最初是十几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员和专业教师, 因博客交流相识而开设的一个学术交流虚拟空间。 钱国富,陈晓亮.书社会:一群图书馆业者和他们所代表的生活 .图书馆,2012(06):18-20. 2009年11月11日, 在经历一个短暂的头脑风暴之后, 利用UCenter Home这一开源软件, 书社会完成了社区雏形搭建, 并开始对外提供访问。其后参考网友书骨精的微博“图书馆员都是混书社会的”, 正 式将这一面向图书馆员的社区定名为:书社会。 张展.图书馆员在线知识交流与共享行为实证分析——基于“书社会”的个案研究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03):36-40. “书社会”截止2014年10月31日,注册人数为3498人,成员遍布全国各地,职业多为图书馆员,也有高校教师和图书馆专业期刊的编辑。有许多成员在图书馆员圈子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并且有着自 己广泛的交际网络,通过他们不断吸引其他的图书馆员加入到“书社会”平台,从而形成一个以好友关系为核心的图书馆员学习交流和知识共享的专业网络社区。 图林博客之开开关关 https://catwizard.net/posts/20041229211619.html 游园在”岁末之博客?图林篇“评论中问”图林博客的起源不知归于何处?”因为他曾有心”做一个图林博客的排行”。我不知道图林博客的起源,猜想是厦门大学的sogg,他的”闲来无空“开张于 2003年6月12日。 如果游园仍有意做排行榜,只怕现在还不是时候。因为做博客的人数量还不多,大多数持续的时间也不够长,文章数量怕也未到足以计量分析的程度。况且,博客开开关关是常事。bujai在”国内图 情blog“中介绍了3个已有多月未更新的blog。LIS Blogsource设有Goodbyes和Happy Returns二个类别,专门收录那些关闭和恢复的博客。国内在一个blog坚持最久的或许仍是sogg,闲来无空开张至今 发文不断。再看看其他国内图林博客前辈们的博客数: bujai现在的Enjoy Searching,至少是他的第三个weblog tsingove现在的钱涂无量起码是他的第五个网志 超平的博客是她的第三个博客 keven说他以前曾做过多个,现在有的连自己也进不去了 看多了博客关张的通告,有的有理由,有的没有说明理由。想来有客观的、技术的原因,也有主观的、非技术的原因。昨天是自己的博客开张二月,清早还很有兴致地将”文章分类”作了些调整, 到晚上居然就有点意兴阑珊。Perseus Development公司的调查数据是,被放弃的博客平均维持时间126天,最长的一个在维持923天后放弃。想想自己大概做126天差不多,923天绝对是个恐怖的数字。 update: 经tsingove提醒,较早的还有Maoj,他的Easy Librarian2003年6月17日开张至今。 岁末之博客·图林篇 https://catwizard.net/posts/20041228182254.html 岁末,也是图林博客的热闹季节: 11月15日,bujai率先集中报道国内图情blog,这是他继10月19日集中介绍国外LIS Weblogs后的又一创举。 11月19日,tsingove推出”图林网志集“,参照的是国外图林网志集LIS Blogsource–The library weblog about library weblogs,将国内图林相关网志一网打尽。 12月10日,游园点评”2004 年度网图大事风云榜“,第五名”博客蜂起”。 12月12日,tsingove再推出图林网志聚合器(现名”新闻聚合器“),堪称国内图林相关网志之精华版。 12月12日,网络图苑(一网)改版,一问”卷土重来”,博客功能被推到了前台,可称为首个图书馆专业博客托管服务提供者。 12月15日,北京雷速公司继E线论坛后,正式发布E线博客,稍微晚了几日,只能称第二了。 12月22日,《大学图书馆学报》,继领网络图学风气之先的论坛”读者沙龙“(学网)之后,又在一网建起了大学图书馆学报博客,成为首个国内图情杂志的博客。 游园说我们并不孤独,他提供了第三个国外图林博客类目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Weblogs。 只是国外博客虽多,在我们这儿很多只能放着做摆设,点了几个我感兴趣的博客,都在无法访问的blogspot上。估计设在国外博客托管服务商的博客都难以访问。 update: 12月30日,bujai介绍”国外图林weblog聚合集“LISFeeds,方便大家浏览国外的weblog。通过此聚合集,一些托管博客也可看个大概了。 update: 2005/1/12-13,学网将tsingove的”新闻聚合器”链接到主页,名为”四库全博总目”。 编目精灵III https://catwizard.net/ 从2004年10月28日开张至今仍在更新。 建中读书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octorwu11 2009年10月4日至今在更新。(注:吴馆长之前还有其它平台的博客。) 图谋博客(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2009年2月9日至今。 图谋博客(博客网) http://libseeker.bokee.com/ 2005年1月28日至今(2009年2月9日开始在科学网写博客,重心逐步向科学网转移) 科学网圕人堂专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3646do=blogclassid=166214view=mefrom=space 该专题有《圕人堂周讯》信息。圕人堂QQ群2004年5月10日建立至今。每周发布1期周讯,目前已发布322期。
个人分类: 圕人堂|2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水电史料及科技博物馆藏品征集研讨会在三峡坝区召开
zbt92 2018-6-8 11:34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时“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弘扬自力更生、勇攀世界高峰的三峡建设精神,我国的三峡工程博物馆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中。与此同时,为响应中国科协对全国性学会办好行业科技博物馆的号召,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也正在筹划在即将建成的三峡工程博物馆中,建设一个中国水电科技博物馆。 6 月6日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主办,三峡工程博物馆承办的《中国水电史料及科技博物馆藏品征集研讨会》在宜昌三峡坝区顺利召开,来在全国各个水电设计、建设及有关单位的史志编撰工作者30余人参加了研讨。 研讨会上水电学会和三峡工程博物馆的筹建部门分别介绍了中国水电历史资料的征集、汇总情况以及中国水电科技博物馆筹建工作的进展。与会代表在介绍本单位史料编撰工作及经验的基础上,纷纷为水电科技博物馆筹建工作建言献策、提供线索。 参会代表普遍认为: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崛起,我国的水电的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触目的成就。得益于我国世界第一的水电的资源量和水电开发的后发优势,目前无论是我国的水电建设的规模,还是水平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之首。然而,对于水电这样一个我国为数不多的全球领先的行业,我们至今还没有建立起全面记录和展示我国水电行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文献和场馆,不能不说是一项缺憾。 好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文化历史的挖掘和传承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我国很多水电设计、施工、科研以及相关单位,已经意识到水电建设的历史和文化传承问题的重要性,纷纷着手收集和编撰本单位的史志,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此基础上为了能把各单位所记录的水电发展历史汇聚在一起,并为筹建全面反映中国水电从学习、引进到创新、超越的水电科技博物馆创造条件,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和筹建中的三峡工程博物馆共同举办和承办了此次研讨会。
10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商周古文字史料中的蚩尤和善卷》
kyotosizumoto 2016-12-16 18:27
商周古文字史料中的蚩尤和善卷 一、“蚩尤”和炎帝、善卷关系之研究 蚩尤和黄帝之间的大战和史实早已经是上古文献中的重要篇章了。根据《山海经·大荒北经》中的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关于这场著名的大战,《逸周书·尝麦解》中记载为:“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又见裴骃《史记集解》中引应劭曰:“蚩尤,古天子”。 可以得知:蚩尤是和黄帝同时代的一个“古天子”。他们二人之间的战争,其实就是争取部落联盟首领之战。但是,为古今学术界所注意的却是他和炎帝、和善卷之间的亲族关系,这正是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 根据《路史·蚩尤传》中的记载:“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有关“蚩尤”和炎帝、善卷关系,学术界大约有以下几说: 蚩尤即炎帝说。 先后有夏曾佑、丁山、吕思勉等先生持此观点。如,丁山先生主张:“蚩尤泉即阪泉的支津,阪泉即涿水的支津,当然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可以说即与蚩尤战于涿鹿。由是言之,所谓赤帝(或炎帝),确即蚩尤了。” 蚩尤乃神农臣说。 宋忠首倡此说。见《世本》(王谟辑本)中的记载:“蚩尤,神农臣也”。 善卷即蚩尤说或善卷即蚩尤后裔说。 刘范第先生持此说。 但是,他的主张没有给出具体的古文字学和考古学的证据。 这样一来,我们就需要先查找商周金文中“蚩尤”存在的古文字学证据。最为关键的字是“蚩”字,《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蚩,虫也。”但是,《广雅》中对此的解释是:“蚩,乱也”。丁山先生在《中国古代宗教和神话考》一书中主张:“蚩之本谊,当是虫之可以为灾害者也。引伸之则为灾害。”识读“蚩”字的唯一途径就是从上古时代有关“蚩尤”的形象、图像记载入手。因为图像证据是记录并保存象形文字造字之初最为重要的形象特点和信息的最有力证据,也是远古时代汉字字画一体化阶段的反映。目前在证据学界正在热议的图像证据无形中成为我们本论文的研究着眼点之一。 关于蚩尤的形象,目前传世文献的记载有以下四说:一、根据《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中的记载:“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二、根据《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龙鱼河图》中的记载:“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三、根据《述异记》中的记载:“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四、《路史·后纪四·蚩尤传》中罗萍注曰:“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戎”。此即著名的以饕餮像解蚩尤之说。我们在下文《“蚩尤”和青铜器上饕餮形象的关系研究》一节中单独给予研究。综合上述记载,目前传世最早的有关“蚩尤”的图像文献证据出自东汉画像石。见如下: 其中,我们将这里的蚩尤形象提取出来,加以放大如下: 请注意这个图形的结构。 那么汉代画像石的形象究竟是继承了古佚书《归藏•启筮》和《龙鱼河图》中的相关记载并予以图式化而来的、还是汉代的艺术家们首创的呢?在没有任何证据之前我们无法立刻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根据上述三种文献的记载,蚩尤的三个形象特征又主要体现在一个最主要的方面,那就是“八肱八趾疏首”。试一一加以解释如下: 首先是八肱。所谓“八肱”,肱,《说文解字》中为:“肘臂节也”。“八肱”又可写作“八纮”,它的引伸义是指四方和四隅,《淮南子》中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之说。因此,“八肱八趾疏首”中的“八肱”是指指向四方和四隅的八条手臂。 其次是八趾。所谓“八趾”,古时所谓“趾”,指足,不指脚趾。它和上面的“八肱”是相对应的,也是指指向四方和四隅的八只脚。 最后是疏首。所谓“疏首”,疏,《说文解字》中为:“疏,通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伸为疏阔、分疏”。袁珂先生解释为:“疏首就是长着分叉的脑袋。”可是我看这里出现的汉画像石中反映的蚩尤形象,并不是长着分叉的脑袋,而是梳着分叉的辫子或者说戴着分叉的头饰。 我们把上面的汉代画像石中的蚩尤形象加以文字化处理,一次得出变化过程如下: 蚩尤形象从汉画像石还原为殷代铜器符号文字逻辑演绎图 通过上述七个图形的演变过程图,我们可以立刻看出来汉代画像石中的蚩尤其实是继承了商代中晚器的一件青铜器上的特殊字形的铭文而来。在上述变化过程中,“八肱八趾疏首”的形象特点一直保持不变,形成了完整而可信的证据链。 ——而这件青铜器著录在《三代吉金文存》第二卷第九页第五张拓片中。此字收录在《金文编》附录第147号图中,容庚先生也不认识此字。我们考证了“疏首”的含义就是梳着分叉的辫子或者说戴着分叉的头饰,我们可以直接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三代吉金文存》第二卷第九页第五张拓片铭文中记载就是蚩尤的造型,进而也就具有了说明该铭文的含义和读音,而我们通过殷代《尤辛爵》铭文的记载,已经知道了当时“尤”字的写法,则这里的名字只能是原始的“蚩”字。而原始的“蚩”字在字形上还保留着“八肱八趾疏首”的造型,甚至今天的简化汉字依然可以看出这一特点,更肯定了此字为“蚩”字的可能。因此,“蚩”字应该就是象形字。于是,著录在《三代吉金文存》第二卷第九页第五张拓片的青铜鼎的准确称呼应该就是《亚蚩鼎》。它是殷代晚期的文物。这是自有文献记载以来关于蚩尤的最真实可信的、最直接的考古学证据。 其次,我们再考察商周金文中“善卷”存在的古文字学证据。 实际上,商周古文字学史料上存在着对善卷的相关记载,这也许可以作为善卷即蚩尤后裔说的证据吧。我们试加以详细考证如下: 案:在历史文献中出现的“善卷”,一般有五种写法:善卷。见《慎子·逸文》、《庄子·让王篇》、《庄子·盗跖篇》、《荀子·成相篇》、《列子·杨朱篇》。二,善绻。见《吕氏春秋·下贤篇》、《路史》。三,单卷。见《路史》。四,单父。见《路史》。五,亶卷。见《路史》。《路史》中同时出现“善绻”和“单卷”二名,而没有定论的“善卷”一名,又增加了“单父”、“亶卷”之名,让人感到些遗憾。见:“师于善绻、许由、尹中,而学于务成子附……师纪后,拜蒲衣,亲单卷,学于务成轺。”而对于“单父”,该书则解释说“单父为舜师单卷所居,或作亶卷,故称单父”。对此,清代学者毕沅在《吕氏春秋校正》一书中曾注意到“善绻,《庄子》作善卷”的现象。何光岳先生在《善卷的来源和迁徙》一文中主张“卷、绻字音皆同”。案;绻字从糸,卷声。古作“卷”。本义屈曲。 有关蚩尤文字史料在殷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出现,以古文字学证明了蚩尤神话和历史人物的出现的历史时间段,即在殷代中晚期蚩尤传说就已经真实存在。为中华远古文明起源问题上的炎、黄、蚩三祖说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证据。 二、商周金文中的善卷和善国 在商周古文字史料中,目前有的只是在西周中期的《氏谚》铭文中准确记载着“氏谚作善”一段史料,这是迄今为止有关善氏保存最早的实证史料了。这里的“氏谚”,即名谚,而氏为“”,其姓则不明。善,即善氏。氏谚为善氏作青铜,显然是为他人作器。在西周中期时代,为他人作器,一般多出是因为军功或政绩而受西周天子的赏赐,然后才出现作器行为。如《蔡尊》铭文中的“王在鲁赐贝十朋,对扬王休,用坐尊彝”。但也有大臣自作器的,如《师望壶》铭文中的“大师小子师望作宝壶,其万年子孙孙永宝用”。但是,象《氏谚》铭文中出现的这种为他人作器而具体原因铭文中却又没有明确说明或者暗示的现象,就比较罕见了。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当时氏和善氏两国出于结盟的需要,各自制作青铜器以相互赠送,作为结盟的象征。《周礼·秋官·司约》中记载:“凡大约剂书于宗彝,小约剂书于丹图。”《周礼》郑玄注;“大约剂,邦国约也。书于宗庙之六彝,欲神监焉。”类似的铭文,何光岳先生在《善卷的来源和迁徙》一文中曾以春秋战国时代的三件青铜器铭文为例:“周、春秋时期的诸侯很重视自己的膳食享受,也设膳人之官,还铸专烹牲肉的膳鼎如‘鲁司徒元作善鼎’、‘郝伯肇作孟妊善庐’、‘郝伯祀作善庐’等等”。这一解释很有新意。但是,这里的“善鼎”、“善庐”的“善”字,我的看法还是“善氏”之“善”,而非“膳食”之“膳”。虽然早出的“”和晚出的“鼎”、似乎和烹饪有些关系,但是在商周乃至于战国时代有关青铜器的制作背景问题的研究告诉我们:不论是周天子为自己制作膳食用具还是大臣的饮食自作器,都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当时制作青铜礼器和制作日常用具有着本质的区别。 再如,这里“郝伯肇作孟妊善庐”、“郝伯祀作善庐”的“庐”,按照何先生的解释思路,难道是想将其解作厨房?案:庐是庐器,也就是古代戈属兵器上的柄。它和饮食、和膳夫没有任何关系。《周礼·考工记·庐人》记载:“庐人为庐器。戈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所谓“郝伯肇作孟妊善庐”、“郝伯祀作善庐”,就是郝伯肇给自己的夫人孟妊善制作了一件武器赠送给她、郝伯祀给善制作了一件武器赠送给他。和膳食是无关的。孟妊善,按照当时女子用名的一般规律来看,孟是排行,妊是其姓,而善是其氏。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妊姓,未详因生之始,妊娠,女子之事也,姓,女子之事也。妊古作壬,又作任。或云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世至奚仲封薛。又云黄帝之孙颛顼少子阳封于任,故以为任氏。又任为风姓之国,实太皞之后,主济祀,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之任,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则这里的“孟妊善”乃古薛国直系后裔,而“善氏”为表明了她的所在国善国为古薛国之支流。而她嫁给了郝国国君郝伯肇,郝国和善国的婚姻联盟关系至此已经十分清晰。另一位郝国国君郝伯祀的出现,更进一步证明了郝国国君的爵称是“伯”。之所以爵称很高,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的考证:“郝氏……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故此,殷天子帝乙为郝姓始祖,在商周时代,郝国绝对称得上是个贵族,出自黄帝后裔的善国和出自帝乙后裔的郝国联姻,可称门当户对,强强联盟。 可以得出结论:善卷是和蚩尤并立的两个上古时代具有神格色彩的历史人物。 三、商周金文中有关“蚩尤”的铜器 也就是凡是铭文中出现“蚩”、“尤”二字的青铜器,不论是属于商还是周,我们统一串并起来进行研究。最典型的是: 1、《亚蚩鼎》铭文中的“蚩”字,见《三代吉金文存》卷二第九页: 这件铜器出自商代中晚期,就是一个具有族徽性质的文字“蚩”字,也是当时蚩尤传说和信仰真实存在的铁证之一。 2、《丙申角》铭文中的“蚩”字也出自商代中晚期,见《金文编》附录第226号: 这个字形最大的特点还是保留了“八肱八趾疏首”的蚩尤造型。只是它在图像上表现得更为原始,为我们考察“蚩”字的最初形态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而且还体现了《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龙鱼河图》中的记载蚩尤“兽身人语,铜头铁额”的外在特征。 这个字的简化,就变成了下面形状: 而这个字形就完整地出现在西周中期著名的《史墙盘》铭文中。 3、接下来我们再谈《史墙盘》铭文中的“蚩尤”二字,“蚩”字不识而被列入《金文编》附录第696号: 这里的“蚩”字,学术界对此字的隶定,异说颇多。该铭文内容为“”。我们通过对此字之“八肱八趾疏首”之造型的分析,可以发现此字乃“蚩”字之变体。因此,出现在《史墙盘》铭文中的“蚩尤”二字,乃是有始以来第一次“蚩”、“尤”二字连在一起使用并记录在青铜器铭文上的史料证据。对《史墙盘》铭文的最新解释,我将另有文章进行研究。 4、《鱼鼎匕》铭文中的“蚘”二字,见《三代吉金文存》卷十八第三十页: 该铜器为战国早期之物。铭文中出现“钦哉。出游水虫,下民无智,参蚘命”等内容,于省吾《尚书新证》中就已经提出了“蚘”即“蚩尤”的主张。但是,这里出现的“蚩尤”二字已经脱离了早期象形字的特点,显然是经过美术化处理的结果。它是战国时代文字美术化演变的一个证据。从《亚蚩鼎》到《丙申角》、再到《史墙盘》、直至到《鱼鼎匕》,“蚩”字作为象形字演变的历史清晰可见。
个人分类: 商周历史文化|1766 次阅读|0 个评论
1786年康定南大震史料考证与分析
热度 2 qsqhopeiggcas 2015-10-30 12:14
啊,美丽的康定风光!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 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 月亮 ~ 弯 ~ 弯 ~ , 康定溜溜的城哟 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 张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哟 月亮 ~ 弯 ~ 弯 ~ , 看上溜溜的她哟 【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目的,在此致谢!】 一、 1786 年 6 月 1 日康定南大地震记载 震级: 7 又 3/4 至 8 级 烈度: 10 度强 震中: 29.9N,102.3E 有感半径: 800km 死亡人数:约 10 万人(含地震洪水死亡人数) 1786 年 6 月 1 日 ( 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六日 ) ,在四川西部的康定、泸定磨西一带发生一次 7 又 3/ 4 级地震 ,出现城倒屋塌,康定城垣不存一雉, 山崩石裂,摩岗岭大山摧倒,压堵大渡河九日溃决,酿成巨患。地震和洪水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这次地震是四川有地震资料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和水患,损失极其惨重。 本次地震破坏极大 , 在地震垮山堵塞大渡河处 , 20 世纪 90 年代 , 出土一通《铁庄庙碑》 ( 以前从未找到此碑 ) , 碑文记载了地震山崩、堵河坝溃出水资料。在距震中 200 千米外的屏山安全乡红石崖、资阳市忠义镇洞王沟也记有本次地震的摩崖石刻。在宜宾县高场镇青山玉皇寺观音阁一石柱上刻记有 “ 乾隆丙午五月六日地震, 飞移至斯、端拱俨然, 石之陨乎神灵地”;在千手观音石像侧还有“乾隆丙午五月初六日地振(震) , 青云阁上千手观音自移飞下”等题记(据宜宾地办陈愉龙提供资料) 。这些碑刻、摩崖、题记为研究本次地震及影响提供了珍贵的文物资料。 记载本次地震、水患及影响的文献史籍十分丰富 , 仅地方志书就有 60 多种 , 还有史稿、笔记、家谱和私家著述等。在距震中 800 千米的湖南芷江、黔阳也有县志记载。这些史籍记载资料为研究本次地震震害分布、烈度衰减以及地震影响场等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文献依据。 1786 年地震 , 在沈边土司界内的老虎崖地方 ( 今泸定县得妥乡对岸 ) , 大山摧崩壅塞大渡河之水 , 停蓄山间积九日 , 倒灌百余里。下游为清溪县过大渡河赴建昌大路 , 该处原野绵连 , 村堡相望。 1786 年 6 月 10 日 ( 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 ) 丑刻 , 在强余震作用下 , 堵河大坝溃决 , 水头高十丈奔腾疾下 , 势如山倒 , 坡麓平衍田庐荟萃之区 , 多遭漂没。 大渡河下游的峨边厅 ( 治峨边县南大堡乡 ) 沿河的罗回 ( 今金口河区和平彝族乡 ) 、归化 ( 今金口河区永和镇 ) 、沙坪 ( 今峨边县沙平镇 ) 、万旋 ( 今峨边县共和乡 ) 等分溪场市一洗尽净 。激流崇朝而至嘉定 ( 今乐山 ) , 浪头高数丈 , 如山行然 , 府城西南临水冲塌数百丈 , 丽正门崩入二百余丈 , 城上惊观水势落江者不计其数。高出水面丈许的堵水铁牛亦随流而没。水至嘉定府城壅遏 , 沿河沟港水皆倒射 , 府江 ( 岷江 ) 亦逆水十里 , 民居亦多淹没。 叙州 ( 今宜宾市 ) 、泸州以下山材房料壅蔽江面 , 同行筏 , 舟船遇之 , 无不立覆 , 至湖北宜昌水势始渐平息。大渡河、岷江下游沿岸漂溺者以万家计。 1786 年地震将成都市彭州城区龙兴寺塔一角震塌,在明朝之前该唐朝古塔已经被不知名大地震震裂成四瓣,所不同的是 2 次大地震对龙兴寺塔造成的损坏程度甚于 1976 年距离唐山大地震震中 20km 的丰润天宫寺观音塔的裂缝还要宽、要深 …… http://bbs.typhoon.gov.cn/read.php?tid=64153 二、 1786 年大震震级 顾功叙 等【 1 】给出的震级为 7.75 级, 孙成民等【 2 】给出的震级为 7.75 级,马干等【 3 】利用地震烈度数据估算的震级为 8.1 级。 该震定为多大合理呢? 我们的研究表明,该震是鲜水河地震区在第一周期发生的主震事件。从鲜水河地震区第二周期目前积累的能量看,已能够发生一次 M S 8.0-8.1 级地震。由此判断, 1786 年康定南大震定为 M S 8.0-8.1 级合理。 预计鲜水河地震区第二周期将发生的大震是主震事件,这样震级可达 M S 8.0-8.1 级。 主震事件震级会超过 2008 年汶川大震吗? 对汶川大地震, NEIC 测定值为 M W 7.9 级, CENC 测定值为 M S 8.0 级。我们对汶川大震的最新研究表明,汶川大震实际震级只有 M S 7.75 级。因此,即将在鲜水河地震区发生的主震事件震级会超过汶川大震。至于损失呢?请元芳回答。 建议位于准灾区的民众做好防震减灾准备工作,否则损失会很大。 参考 【1】 顾功叙,林庭煌,时振梁等 .1983. 中国地震目录 : 公元前 1831-- 公元 1969 年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 孙成民等主编 。 四川地震全记录(公元前 26 年 -2009 年) 。 2010 ,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3】 马 干,张 杨,史保平.利用地震烈度数据重构历史地震震级和震中位置的方法.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 , 25(1) : 124~133 . 延伸阅读: 鲜水河、西昌与得荣地震区目前的态势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931995
个人分类: 地震风险|6488 次阅读|5 个评论
一条克山病史料
龚胜生 2015-3-21 09:22
按:克山病是以地命名的,是与环境因素有关的地方性心脏病。文中所说“白疫”当指“百斯笃”,即鼠疫。本文中的“奇疫”应是克山病。 黑龙江克山一带发现奇疫已死四十人 黑省克山一带现发生一种奇疫,自十一月二十一日起已知死四十人,但实际尚不止此。初以为此系白疫,然就死者遗体加以解剖,则查无白疫表征。此症较白疫尤猛,染者四日内辄死。女子尤易感受,该处向无瘟疫。故此症发生后,众极惶虑。医生多人现已赶赴黑省,俾研究此疫之原因,并实行迅速防疫之办法。惟居民既恐疫气之传染,又恐官场之检查,相率逃匿,故医生防疫工作颇不易施。 1935-12-04 : 07 版
个人分类: 价值史料|1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对事件关系的分析与还原
热度 7 lev 2014-11-17 16:53
历史:对事件关系的分析与还原 通常我们说一个人历史很好,大抵是指其历史知识丰富。所谓“历史知识”,粗略的不过成语典故、大小事件,精深一点的莫过典章制度、思想文化等等,此类种种作为“材料”构成了最表观的“史”。据《说文解字》:“ 史 ,记事者,,从又持中,中正也”,本义是“记事”的官员,即“史官”,引申为记事的历史与作为载体的史书。无论本义还是引申义都围绕一个核心,就是“事件”——有句俏皮话:history就是his story!这里暗示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我们陈述的是“他者的事件”,而我们作为主角的“事件”(假如确实值得陈述)需要同样作为旁观者的他者来陈述。 孤立的词汇不能构成一篇文章,历史学并不只关心一个个孤立的“事件”或者更宽泛的“史料”。傅斯年先生提出“ 史学即史料学”(他们并不在语用上区分“史学”与history)是为了强调考据辨析史料的重要性,这是历史学的根基但并非全部。历史学还需要“史论”。史料与“ 史论 ”的安排有两种套路,“以史带论”(“论从史出”)或者“以论带史”。仅就我们的情况而已,“以史带论”至少在形式上来自司马迁或更早的传统,而“以论带史”很大程度来自苏联的影响。长期以来主导的套路是“以论带史”,近年来“以史带论”的传统逐步恢复,风头日盛。即使这样,我们仍然不能轻判二者的优劣,一切为论点服务的“以论带史”不足取,不带丝毫预设立场的“以史带论”也做不到。 简单的说,史论就是探讨事件与事件的关系。然而历史无法进行可重复且可控的实验, 这种关系被先验界定为“因果关系 ”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针对既有事件的分析与还原,主要有两个部分:其一,把既有事件分解为一个个子事件,梳理出起因、过程和结果;其二,寻找既有事件背景与意义(影响),其中背景是作为既有事件原因的一系列事件(时间在先并且逻辑在先),而意义或影响是作为既有事件结果的一系列事件(时间在后并且逻辑在后)。 以“中日甲午战争”这个事件为例(采用现行历史教科书的说法): 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2.朝鲜东学党起义。 3.国内背景略(与“鸦片”、“二鸦”、“中法”、“庚子”相同)。 起因 日本依靠军事手段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以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过程 1.宣战:1894丰岛海战 2.平壤战役 3.黄海战役 4.辽东战役 5.威海战役 结果 1895《马关条约》 影响 1.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严重损失 2.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 3.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资本输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5.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6.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我们陈述历史事件与史论分析,有时并不是针对历史本身,每一种陈述与分析都有现实目的,这就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真正含义 。从上表是可以看出,关于“中日甲午战争”这个历史事件的“史论”必然是隐含立场的:背景与起因的表述以日本为主,结果与影响的表述以中国为主。而陈述历史事件及其史论分析时带有立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史书叫“日清战争”)来说,中日两国的历史表述必然基于各自立场,二者能达成的共识是有限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中英鸦片战争”——英国史书的“神圣贸易战争”)。 服务于现实的历史,我们的 策略是有选择的弱化或强化表述 ,比如“蒙古西征”之类的历史表述被弱化,而“澎湖巡检司设立”之类的历史表述被不断强化。 回到历史本身,它的复杂程度是惊人的,我们的分析与还原是极其脆弱的:拆解子事件越来越深入,“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当拆解到“一顿饭”、“一杯酒”这样的尺度时(比如滑铁卢战役格鲁希元帅的迟疑,就像应力集中处的一点微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呈现出极大的随机性。这与宏观的背景与意义(影响)完全不同,我们分析因果时所能遵循的主线基本上不外乎两条:传统的“天命观”(或者神秘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后者 ,今天无论你接不接受它背后整个理论框架与学理传统(比如“西马”代表法兰克福学派就不接受),在陈述历史事件与史论分析时,难免有意无意地使用它——不外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样的表述结构,不同在于因果权重的考量 。 当然,那些被寄托各种超越其本身意义的“历史”总是在历史中被不断解构或消解,但历史本身不会消亡。我们正身处历史之中,也是我们为正在进行的历史先验地预设五花八门的意义 ......
个人分类: 莫名其妙|4048 次阅读|12 个评论
力学史与方法论研究应当肩负的重任
热度 6 武际可 2011-9-21 11:52
力学史与方法论研究应当肩负的重任 (在第五届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北京大学退休教授 武际可 提要 本文提出力学史与方法论研究和教学中应当关注的三个问题:力学学科的性质问题、 发掘搜集和整理我国的力学学科的历史资料问题和力学史需要放眼世界的问题。 关键词 力学史 基础学科 中国力学史料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过:“历史不仅是镜鉴,而且是今日行动之出发点。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公众能接受之历史,等于让亿万人之行动出诸暗中摸索。”这话对于科学技术,也是一样。如果我们科技界对以我们科技发展的历史没有一个公众能够接受的历史,那么我们的科技行动也会陷于暗中摸索。 力学学科的历史和方法论研究,虽然经过从无到有,经过许多学者的努力,进行过多次学术交流,可以说有了一个初步发展。不过在整个力学界还没有一位专职从事力学史研究或教学的教员或研究员,可以说,从事力学史研究和教学的都是一种业余活动,我们还是需要为力学史作为一门正业而不是业余,受人重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学问而努力。为此我们还是有不少紧迫的问题需要研究,需要积累资料,需要开展学科史的教学,通过这些研究活动逐步确立我们的地位。一句话,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努力去做。我认为当前需要投入力量阐明和研究的几个紧迫的问题是: 第一、 力学的学科性质问题。 在老一辈力学家们争论了许多年,力学到底是技术科学还是基础科学,后来终于在认识上达到了一致:力学既是技术科学也是基础科学。可是这些年来的实践表明,力学最后还是被认定是技术科学。综合大学的力学系纷纷换招牌并入工学院或挂航空航天的牌子。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在实际上还没有容纳力学作为基础学科的环境。整个社会还不能给作为基础学科的力学一点生存和发展的狭缝,更不要说给它充分发展的空间了。 力学能不能被接纳为基础科学,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真正尊重科学的试金石。在西方社会,力学一直是既作为技术科学又作为基础科学看待的。早在 1883 年,大科学家马赫在他的巨著《力学史评》中总结说:“必须把机械经验与力学科学区别开来,而后一术语的含义是我们现在要使用的。毫无疑问,机械经验是很古老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古代埃及和亚述的遗址,我们会发现他们用图画表现了许多种类的工具和发明;至于谈到这些民族的科学知识,则要么完全缺少,要么处于一种很低的水平。”在我们这里,就一直把力学划归于技术领域。由于力学这个学科作为基础科学,是具有影响全局的至关重要的学科,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作为科学的力学在早期历史上几乎是空白,我们的数学、物理也由此牵连与西方相比落后得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说,在一百年以前,我们不认识力学的基础性,是由于,我们民族的历史传统就是重技术轻基础的传统所决定的。那末,在今天,看不到力学的基础学科特点,就不能不带有它时代的特点。因为,现今在世界范围内,科学的重要性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事情。那末在现今要无视力学的基础性,就不得不制造新的理由。这些理由,主要是。 一,对力学理论来源的误读。认为力学理论是从工程中来的,第一流的力学家都是工程师出身。把工程技术研究好了,自然会生出好的力学理论。简单地认为只有从生产出发,才能够发现力学的新理论。甚至直接认为现今的力学就是工程力学。 不错,有不少杰出的力学家有着工程师背景,如 Timoshenko 、 v.Karman 、和 Prandtl 。不过也有许多并不是工程师的杰出的力学家。如 W.R.Hamilton 、 Newton 、齐奥尔可夫斯基等。我们尊重莱托兄弟和布劳恩这样的航空和航天事业的开拓者,我们也同样尊重像 G.Cayley 和齐奥尔可夫斯基这样论证航空和航天事业可能性的学者。在我们组织科学队伍时,是不是应当给这后一种研究者以应有的地位呢。 其实,有些基本理论研究一开始与生产实践的关系并不是十分直接的。正如周培源先生说的:“牛顿为什么没有直接从生产实践中,而是从自然现象的科学实验中总结出物体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呢?这是因为,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时,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吸引力占主导地位,其他各种相互作用处于可以忽略不计的次要地位。这样,主要矛盾突出,万有引力的本质就比较容易暴露出来了。在牛顿的时代,物体的运动定律为什么不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呢?这是因为,即使像马拉车这样常见的例子,作用在车子上的力还是较复杂的,在当时还看不出存在于它们之间的主要矛盾。”〔 1 〕所以把人类的一切真知都说成是直接来自生产的观点,对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不留任何空间,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二,对基础理论脱离实际的误解。 有的学者把力学的发展机械地分为两个阶段,认为在 20 世纪之前力学是属于理论发展的阶段即经典力学阶段,而从 20 世纪开始力学就转变为应用力学或工程力学的阶段。认为既然力学整个学科已经进入到与工程紧密联系的发展阶段,还强调力学的理论研究,不说是脱离实际,至少也是不合时宜的。 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序言中说:“古人从两方面来研究力学,一方面是理性的,用论证来精确地进行,另一方面是实用的。一切手艺都属于实用力学,力学之得名就是为这个缘故。”可见早在牛顿之前研究力学就有侧重于理论与应用的区分,这也就是力学既是技术科学又是基础科学的另一种表述。实际上从阿基米德开始力学一方面就是理论研究一方面是应用研究,阿基米德可以说是理论与应用兼长的典范。牛顿在这里说的从两方面来研究力学,是说理论和实用只是研究力学的两个侧面。两方面是互为依存的、合作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诚然,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学科,力学在各门基础学科中其应用部门是最发展其队伍也最大。于是人们就误以为,力学只是工程应用,理论研究是脱离实际的。 其实,从国际范围来看,力学的理论与应用并没有分家。力学中侧重理论研究的学者和侧重应用研究的学者合作得很好。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也还是一个统一的组织。许多搞应用研究的学者对理论研究也有兴趣,侧重理论研究的学者更关心得到成果的应用。还有许多学者既是理论力学家也是应用力学家。力学界在理论与应用方面并没有发展到分家的地步。 就以我国主张加强力学基础研究的三位学者周培源、钱伟长和谈镐生来说,他们除了在力学理论研究上都做出突出贡献外都十分关心理论的应用。周培源就进行过弹体入水和水下弹道的应用研究。钱伟长进行过仪表弹性元件和穿甲力学的应用研究。谈镐生则进行过与航空和航天的空气阻力的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应用研究。谈镐生先生说 : “有人说,谈镐生否定力学的应用性,那样说是不公平的。我只是要求大家不要丢掉基础。过去我们对基础不重视,在科学发展上吃了大亏。”〔 2 〕 可见问题并不是理论研究脱离实际的问题,而是从急功近利的角度不允许从理论上长远上考虑问题,不给理论研究留任何空间的一种鼠目寸光的短视见解。 三,对进入 20 世纪后,力学学科是否还有基础理论问题可研究的误解。 最后需要澄清的一个带本质的问题是,力学学科内是否还有基础理论问题可研究,如果力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已经山穷水尽了,提倡给基础理论留有发展的空间,不就是无的放矢吗? 认为力学的基础理论已经完备,没有可研究的问题了。这是在 19 世纪末科学界的一种思潮。有鉴于经典物理取得的辉煌成就,使一些人满足起来。他们认为“绝大多数基本原理都已经牢固地确立起来了,下一步的发展看来主要在于把这些原理认真地应用到我们所注意到的种种现象中去。”连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开尔文( Kelvin , 1824-1907 )也曾经认为:未来的物理学的真理将不得不在小数点之后的第六位去寻找。连物理学都是这样,比较发展更早更成熟的力学更不在话下了。人们经常是容易对已经取得的成果满足的, 19 世纪末是这样, 20 世纪末不是也出现了约翰 • 霍根著的《科学的终结》一本书吗,这本书认为“科学发现的伟大时代已经过去了”,所有的科学都“正面对着知识的极限”已经是科学的“黄昏”。 事实是,在 20 世纪,不仅在物理学上有量子力学和核物理方面的重大突破。即是在人们认为古老的力学学科基本理论的面目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突破牛顿经典力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提出和验证。湍流理论的研究进展、动力系统稳定性的研究和混沌概念的产生、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原理的奠定、固体断裂与强度理论的发展等,无不都是影响深远的基本理论成就。更不要说,力学的基础研究已经深入到相邻的学科,与它们结合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力学介入到宇宙论、天体演化、星系结构、太阳风、大气、洋流、海浪、地壳运动、地幔对流等领域,和天文学,地学形成新的交叉学科,还有生物力学、物理力学、化学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等离子体动力学等交叉学科,以及与数学交叉的动力系统、控制理论,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的计算力学等等。 在力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上,我们需要说服的并不仅是力学界的一些专家,正确地说,我们需要说服的对象是我国整个社会!特别是在教育、人事、科技、企业等各种部门掌权的那部分人。 第二,发掘搜集和整理我国的力学学科的历史资料。 如果把 1627 年由传教士邓玉函编写王征笔录的《远西奇器图说》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近代力学传入我国开始,迄今近四百年。为我国开拓力学学科的研究与教学,代有杰出的人士为之奉献。道路是曲折的,发展是艰苦的,然而毕竟与世界的先进水准,逐步接近。其间充满了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故事,这部历史是我们十分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当继承整理和发扬。 我国治史的历史悠久,不过只是对政治和政权的更替以及政治名人的历史比较重视,至于科技史,有系统的记录和整理很少。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兄弟学科对他们的学科历史着手整理得比较早。而力学只是近一些年才开始。 就以 1949 年之后来说,我们有三代力学学者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现在,第一代大多已经过世,第二代也已经退休,现在工作在第一线的是第三代人。由于这 60 多年来,早先我们在不断搞运动中度过的,所以根本没有顾及积累学科史的工作。而目下退休的第二代学者,正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如果能够利用现在的时机,组织他们写回忆、对他们采访,写学科的口头历史,将会留下最为宝贵的历史资料,供后人继承和研究。再以 1949 年以前来说,由于从事力学研究和教学的人很少,所以资料尤为宝贵,需要下大力气搜集整理。 在搜集和整理力学历史的时候,我们必须坚持从力学学术的观点来评价成果和人物。由于我国以政治为中心的历史传统,更由于在 1949 年之后的若干次运动中经常是把学术问题当做政治问题来处理,所以在评介成果与人物是难免掺杂政治观点,而不能从学术角度客观地来评价人和事。因之,从发展力学学科和推进技术进步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力学学科史和方法论,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第三,力学史需要放眼世界 前两个方面是关于我国国内的力学史的搜集和整理问题,但是科学既然是一种没有国界与民族界限的领域。我们就不可能脱离世界范围的力学发展来单独看待我国的力学。 我们这个民族,有时会被一些闭关锁国的政策和狭隘“爱国“情怀所鼓动,对于世界上、外来的先进事物采取排斥的态度。文革期间批判相对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值得认真总结教训的经历。与此持完全相反的另一种立场是,外国的一切都好,自己的任何研究成果都是微不足道的。我们的力学理论研究成果大半都是首先由外国人认可的。就是说我们这里既有民族狂妄自大也有自卑自弃两种倾向。追踪这些倾向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影响以及探讨这些倾向的根源,乃是我们的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目下,这两种倾向的表现似乎并不明显。不过,对一些国内学者的研究工作评价上,还是有所体现的,例如本来不是原创的而且国外已经发表过多年的工作,甚至是国外历史上早有的原创工作之上,做一点有如习题难度的普遍意义不大的工作,有些人却评价很高,甚至获得国家奖。而另一方面对真正的国内原创性的工作,却贬得很低,“海龟”永远是优于“土鳖”的,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为了克服这种偏向。我们必须熟悉全世界的范围力学的发展历史。从全世界力学的学科发展的意义来评价我们的力学研究成果。其实只有熟悉世界力学发展的过程、成果和这些成果的意义,并且采取科学家应有的客观立场,我们的评价才会公正合理。所以,熟悉和发展力学史的研究的教学,会对建立客观公正的我国科学评价体系起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总起来说我们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提高力学史的研究和教学水平,并且针对我国目前的时弊,正确阐述这些力学发展的规律。同时,搜集和整理我国力学发展的历史。 参考文献 周培源,努力把基础理论搞上去,《科学普及》杂志, 1977 年 11 月号 谈镐生,力学的展望,《力学与生产建设》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 , p.17-19
个人分类: 科技史|6966 次阅读|8 个评论
图林博客史料辑
libseeker 2009-8-30 08:18
以图林博客为研究对象的论文,近年发表了多篇,笔者读到的就不下10篇,笔者以为不同程度存在讹误。特此将笔者博客中有关图林博客博文作一辑录,供参考。笔者所提供信息,同样存在讹误,如蒙教正,不胜感激。 1 读暑假期间图林博客杂感 作者:图谋 2005.8.25 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12737462.html 2 图林博客访问及订阅情况 作者:a 2006.6.10 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12737694.html 3 博客网部分图林博客访问概况 作者:图谋 2006.8.27 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12737775.html 4 期待图林博客更多关注现实工作与生活 作者:a 2006.11.5 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13453928.html 5 图林博客列表 作者:a 2006.11.23 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13752083.html 6 图林博客财富榜 作者:a 2006.11.23 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13754792.html 7 逛图林博客有感 作者:a 2007.3.3 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15206048.html 8 今夏图林博客的确凉 作者:a 2007.8.26 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17905800.html 9 全球最勤快的图林博客 Lorcan Dempsey 作者:a 2007.9.28 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18459985.html 10 中国图林博客状况 作者:a 2008.9.21 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41119389.html 11 图林博客的冬天 作者:a 2008.11.12 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41174847.html 12 国外图林博客及其三个代表(图) 作者:a 2008.11.13 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41175079.html 13 图林博客专著《建中读书博客日志》 作者:a 2009.1.14 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41225230.html 14 博客计量:访问量难以说明问题 作者:a 2008.4.16 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27498592.html
个人分类: 图林漫步|255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2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