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知识创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象形科学趋势2的思考
热度 1 hy517hy 2011-5-18 20:25
宇宙一直是研究者思考的对象,从古人对宇宙本原的追问,到近代影响较大的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对宇宙的描述,从工具上讲,基本上是抽象概念的组合。芒德球用计算机工具向我们展现一种宇宙形态的表现,拉近了我们与宇宙的距离。不过,这些表现方式还是没有解决我们与宇宙的隔阂问题——我们是我们,宇宙是宇宙——宇宙的表现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关系。 象形科学研究宇宙运行与我们行动的共同结构,用象形基元表达。将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表现的宇宙光锥图转化为逻辑推理的基元图,体现宇宙运动与人类行动的全息关系。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211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象形科学研究趋势2:用图形表达宇宙
热度 3 hy517hy 2011-5-16 20:48
[转载]象形科学研究趋势2:用图形表达宇宙
30 年来,数学家和 IT 工作者一直在创建分形:一种无论放大多少倍观察都能保持细节的图形。然而数学理论的局限阻碍了它在多维空间中的铺展。最近一个分形体爱好者提出一个大胆的解决方法,创制出令人称奇的 3D 影像,并将它们命名为芒德球( mandelbulb ),以向分形理论之父伯努瓦 • 芒德布罗( Benoit Mandelbrot )表示敬意。 这个图形于去年( 2009 年) 11 月首次在互联网上出现。凡是看到的人都众口一词:这辈子从没有看到过类似的东西。从远处看,这个东西像一块土疙瘩,似乎是饱经风霜的石块和被撞碎的陨石挤压在一起的混合体。而一旦眼睛适应了繁琐的阴影和纹理,那些精雕细琢的花纹便如繁星般映入眼帘:它就像一件超级复杂的雕塑,构造的繁复程度堪比进化得最高级的病毒。当你把眼睛再凑近些,之前的混乱又出现了:某些部分放大后显现出一片巴洛克风格的世界——落叶遍地的花园星罗棋布,扭曲的深坑和令人晕眩的悬崖绝壁层出不穷。继续聚焦,新的形状会不断地突然出现,优美且出人意料……这简直是一个自成一体,可以无限探索的小宇宙。 ——摘自《新发现》 2010 年 5 月号,芒德球的分形之美, Herve Poirier 撰文,郭鑫编译,第 63 页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1847 次阅读|2 个评论
象形科学趋势1的思考
hy517hy 2011-5-13 14:45
当我们以现有思维表达工具为前提研究复杂事物时,会呈现更复杂的现象。统一物理理论是一个复杂性问题,里斯以“图形”为中介(语言),找到了一条统一表达物理理论的道路。他的研究成果用已有的李群 E8 图形呈现,对一般人来说,这是比问题本身更复杂,更难理解的表达方式。对专家来说,向科研“象牙塔”的顶端攀登无可厚非。而对于一个立足民生,胸怀人类的科学家来讲,在向顶端科学家致敬的同时,要将顶端的思维成果与教训转化为民众的利益,人类的福祉。 我相信“没有来自心灵和精神的激励,任何科学研究都注定是徒劳无功、冷漠无情和自私自利的”。我认为,心灵与精神的激励来源于对民众利益与人类福祉的感悟。这种感悟不仅表现为对物质层面需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不足或者缺陷的认识。我们习惯于用语文、数学这两种知识工具表达思维成果,用于解决物体层面的问题是很有效的。但是,超越了物体层面,用这两种工具就会出现复杂的现象。里斯用数学工具表达物理理论的统一,呈现出李群 E8 的复杂形象。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用数学工具表达社会事务,越细化,越复杂。由此可知,现在一些人知道了知识工具“能干什么”,不知道语文、数学这类知识工具“不能干什么”。 象形科学对现有知识工具“不能干什么”进行了研究,面对现在涌现的“非物质”层面的问题,提出了发明象形工具,建立象形知识系统这一从根本上,全面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在使用象形工具与象形知识。例如,我们在识别熟人时,用的就是象形手段。在人类主要以纸、笔为工具表达知识时,知识的内容适合以字符的形式表达。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了计算机工具普及的时代,为使用象形形式表达知识创造了基础条件。用象形(图形、几何)表达知识的趋势已经呈现,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将建立以象形为主表达知识的系统,为人类发展的新飞跃创造条件。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2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象形科学研究趋势1
热度 1 hy517hy 2011-5-10 21:32
[转载]象形科学研究趋势1
在研究象形科学的过程中,注意到,一些人也在用图形或者几何工具解决科学问题,现将作者收集的部分资料摘录如下,供参考。 1 、用图形表达理论 近百年来,一个令人烦恼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物理学家。尽管物理学家作出各种努力,已经通过种种检验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支柱的魅力确切和可信,但是,这两者却始终无法兼容,无法让科学家找到用同一种科学语言解释一切现象的关键。 2007 年 11 月 6 日,安东尼 • 加瑞特 • 里斯( Antony Garrett Lisi )在 arxiv.org 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长达 34 页的科学论文,题为《一个极其简单的万有理论》( An Exceptionally Simple Theory of Everything ),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里斯以几何学为依据而进行研究,其理论基础正是一项奇怪的数学对象——李群 E8 的根系,如下图所示: 概括说来,李群就是能够根据物理理论的对称特征对物理理论进行区分的数学概念。从基本的物理学 的角度来说,一种理论其实就是由一系列方程式构成的整体。但是,物理理论也可以表现为一种几何图形(一个立方体、一个六角形……)。每个方程式就是这个几何图形的一部分(立方体的一个正方形面、六角形中的一个三角形……)。每个方程式的项之间的等号可以视为几何图形的一个对称形态(立方体各大正方形面的平移、六角形中各三角形的旋转……)。因此,只要知道几何图形的全部对称,我们就可以找出物理理论的所有方程式。 ——摘自《新发现》 2008 年 3 月号,一个民间科学家的终极理论, Cecile Bonneau 撰文,武峥灏编译,第 36 页。图片从互联图搜索得到。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1760 次阅读|4 个评论
象形科学缘起10
热度 1 hy517hy 2011-5-7 18:25
象形科学缘起10
十 象形科学的特征是生命源泉、象形逻辑、汉字定义。生命源泉指以生命传承的共性——核育为基本概念,表达异性作用与繁育传承的规律;象形逻辑包括象形基元、象形算法、象形坐标系、象形原代码;汉字定义指以四类笔划的象形为基础(一形表确定、二形表变化、三形表新生、四形表概括),解析汉字的字形所表示的含义,以此定义用汉字表示的概念内涵。知识系统创新是我认识到的社会使命,指从知识源泉、根本概念做起,建立新知识系统的根本、全面的创新。超越之路表示本书写作的理念与超越理念有关,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的物质化道路了,而应走整合东、西方文明成果的超越之路。 创新知识系统,或者提高知识表达工具的维度,是一项非常艰巨的系统工程。如同人类现在已经建立的点、线表达形式的知识系统一样,可能要经过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不懈努力。我们生活在这个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世界中,有机缘感受到了知识系统创新的使命,就应该为之而努力。好在建立象形知识系统的方向正在逐步社会认同与接受。英国华威大学的数学教授斯图尔特在他 1998 年出版的《生命的其他秘密》中预言了一种 21 世纪的新学科——形态数学( morphomatics ),这种学科尝试把数学、物理学、生物学联为一体,这将揭示我们周围世界的深层模式,最终为我们理解生命曾经如何开始这一事实助一臂之力( 彼得·沃森著, 20 世纪思想史,朱进东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第 1 版,第 866 到 868 页)。当前,象《万物几何论》(环球科学 2011 年 1 期 76 页)、《神经几何学》这类借助于象形思维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正在不断涌现。已经普及的视窗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说明了象形思维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这些都激励着我将建立《象形科学》的事业进行到底。 《象形科学》的任务是融会贯通东、西方文明中的知识成果,探索、建立一种人类共有的,指导天、地、人和谐相处实践的知识系统。这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也许是百年工程,或许是千年工程。既然自身的经历造就了这种起心动念,就要用毕生的精力坚持追求,从当前力所能及的每一件事做起。理想,不一定在人的一生中能够实现,但是,只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当下所做的每一件实事,都让我们向理想更进一步。 明知前途艰难险阻,我也要勇往超前。哪怕注定会牺牲在攀登的征程,我也要站立着化作碑石,为后继者指引登峰的路径。 坚持实践与反思,积累创新知识。 时代进步了,只有思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实践与反思的互动,是做与思的促进互生。我做,我思,故我在!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2691 次阅读|1 个评论
象形科学缘起9
热度 1 hy517hy 2011-5-7 11:30
九 现在普遍采用的知识系统,也就是现代科学,经过西方哲学对“是”或者“存在”的追问,达到了用数码表示、用计算机运行的程度,形成了虚实互动循环的系统。在这种系统中,凡是能够确定的“是”,都能用计算机运行的数码表示或者显形。对于人类思维所感觉到的“不是”,也就是超越人类五官认识的范畴,哲学家们遇到了感知到了,不能用语言表达,或者不能说的障碍,难解“道可道,非常道”问题。应用象形逻辑工具,可以通过提高表达工具维度的方法,减少失真,使原来使用一维工具难以表达的内容,表达了出来,并形成知识。例如,对许多人来说,由经历而形成的经验,说不清楚,也难以教会别人做到。应用象形逻辑工具,就将这种说不清楚的隐形知识转变为显形知识。 尝试以生命为源泉,用象形逻辑工具发现、表达客观规律,形成一种知识系统,以生命系统传承的共性,即种子(核)与繁育(育)命名,称其为《核育论》。经过五年多的推广,效果不理想。反思原因,认识到仅仅有“道”是不够的,还需要“德”。“道”由走与首构成,只要“首(头)动”,也就是坚持思维活动,人人都有道,思维的范围广,程度深,道行也就深。“德”由下面的心起,止于双人,就是要用心传“道”,让社会接受。 先放下名称对有些人有点费解的《核育论》,用自己较熟悉的新能源产业作为载体,表达所得的“道”, 2010 年 9 月出版了《新能源创新发展模式》,将核育论简介作为附录面世。进一步的工作就是要突破专业的隔阂,让普通人接受。重点考虑传承、普及与合作。传承就是传承中华文明,主要表现为象形特征;普及指社会接受的方式,表要为科学方式;合作指合作的机缘,当前的机缘是中央党校“超越之路”课题组选用《核育论》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种基础理论。所以,从“德”的立场出发,也就是从社会接受的角度考虑,将本书命名为《象形科学——知识系统的超越之路》。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2162 次阅读|2 个评论
象形科学缘起8
热度 1 hy517hy 2011-5-5 18:45
八 人类现有的表达知识的主要工具是语文与数学工具。以维度作为区分标准,语文所用的文字与词汇,象形表现为点,语文工具的运用,就是将点连成线,表现为句子,用线排成面,表现为文章;数学所用的数量(常量、变量)与模型(公式、方程),象形表现为点与线,数学工具的应用,就是将点代入线中,用线构成曲面描绘客观世界。以精度作为区分标准,数学工具比语文工具表达客观世界的精度高,也就是确定性好,易于实践。以操作为标准看,语文与数学工具都以点、线为操作对象。在语文中,点(词汇)的内容是规定的,线(句子)的排列是确定的(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在数学中,点(数量)的内容是可变的(常量变大小,变量代常量),线的形状是可变的。这些都对知识表达工具的创新有重要的启示。 我们知道,知识的表达精度,或者失真度,与表达工具与对象的维度有关。工具维度大于对象维度时,可以统一表达一些看似分离的低维度对象,例如,用圆锥体的截面可以统一分离的曲线,平截面边界线为圆曲线,斜截面边界线为椭圆曲线,不过顶点的垂直截面边界为双曲线等。工具维度等于对象维度时,表达的真实性最强,例如,用样板房表示实际的房屋。工具维度低于对象维度时,会产生性质失真,例如,用二维的图形工具表达三维对象时,就会失去三维对象所具有的重量属性。表达工具的维度越低,表达对象的性质失去的越多,也就是失真度越大。现在我们知道,常用的语文与数学工具主要操作内容由点与线构成,是 0 维与 1 维的,表达物理规定的二维、三维对象时,失真度较小,而表达社会规定的四维以上对象时,失真较大。这就是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难用数学工具的重要原因。要减小表达工具对表达对象的失真,就是要增加表达工具的维度。现在我们清楚了,要较真实地表达四维以上的对象,就要发明比目前常用的语文与数学工具维度更高的工具。 发明高维度的知识表达工具,难度很大。我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发明了象形逻辑工具,也就是用图形的关系表达客观逻辑。具体的作法是将对核育概念的理解用一种基本图形表达出来,并且要求这种图形可以无限扩展,也就是可“运算”。这种工具适合解决四维以上对象所产生的问题,如创新问题,企业战略决策问题,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等。在应用与推广这种工具的过程中,让我体会到,以这种工具为基础,可能建立一种创新的知识系统。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2355 次阅读|1 个评论
象形科学缘起5
热度 1 hy517hy 2011-5-1 20:30
现在全球主流社会所用的知识系统实际上是西方文明缘起的知识系统。我们现在感觉到这种知识系统或者科学很有用,实际上,是因为我们从小的教育让我们接受了这套系统及其物质价值判断标准。用这种价值标准判断,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缺乏物质就是落后。 在西藏建设太阳能电站的经历让我反思我们自以为是的价值观。我们报着改变西藏落后面貌的心态到艰苦的高原地区去工作,自以为很崇高。可是,一位藏族朋友说,你们说西藏原住民很落后,其实他们说你们很邪恶,因为你们破坏了自然。当然,我可以举出很多证据说明当地的居民是很欢迎我们送去的光明的,不过,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角度看,这种观点对我认识科学有很大的启示。科学作为人类追求物质享受的手段,所起的作用是破坏自然的帮凶。对自然来说,所谓现代科学,无外乎是一群功能强大的掠夺资源的机器。以现在可知的人类消费能力看,自然资源有的将在几十年内,有的最多在几百年内就会消耗殆尽。有些人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必然直,在人类的一种资源消耗尽时,总会找到新的替代资源。这只是一种可能,以个人的立场看,是无所谓的,灾难来了,个人是可逃的。而对于一个群体,一个国家来说,现在有能力,有时间思考未来的问题,为什么要放弃呢? 人类把握未来的方法就是发现真理,把握真理。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分为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绝对真理指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相对真理指在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正确认识,它是客观世界近似的、不完全的反映。对于一个在现实社会中的实践者来讲,所应用的都是相对真理,表现为知识工具。在科学的实践中,当前普及使用的是数学工具。这种工具在三维以下的空间中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四维以上(含四维)的空间,用数学表达,需要增加复杂性,并且应用效果难以建立统一的标准来评判,在社会科学领域应用数学工具,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能不能针对四维以上空间的运动规律发明相对简单的知识工具呢?我尝试了一种创新路径,就是突破数学以数字、符号及其组合为主表达客观模式的限制,试用图形、基元及其组合为主表达客观模式。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2141 次阅读|1 个评论
象形科学缘起3
热度 1 hy517hy 2011-4-27 20:39
根据组织软件开发的需要,我系统自学软件工程与无线通信方面的知识。根据推广软件的需要,我系统学习人生方面的知识,包括宗教、哲学、成功学,以及一些励志、创业、感悟方面的知识。从统一建模语言与无线通信机制得到重要启示:对于复杂的事物,可以通过层层降低复杂种度的模块化方式,达到易于操作的程度;客观世界存在许多无形的空间,而这些空间就存在于我们的眼前,互不干涉(就象移动公司的 GMS 与联通公司的 CDMA 手机信道一样,互相独立)。这些启示让我感悟到一个道理,人类的知识从现象上看很复杂,实际上是不同思维空间与作用机制的产物,宗教、哲学、科学、产业都有各自的思维空间与作用机制,在人类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都能担当促进人类发展的作用。宗教与哲学曾经起到过主导作用,现在是科学与产业起主导作用。科学与产业这种虚、实两方面互动、互生的结果,一方面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造成了人类需求增长与自然资源供给有限之间的基本矛盾,产生了人与人,国与国,东、西方文明之间的系列冲突。怎样才能解决这种基本矛盾与系列冲突呢?我个人的认识是,要以包容两种极端倾向的立场,融会贯通宗教、哲学、科学、产业层次的知识,产生一种指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知识系统。 在一般人看来,现代社会所积累的知识浩如烟海,分类繁杂,一个人在有限的寿命内是难以全面了解的,更何况是融会贯通原有的知识,创新出一种知识系统呢。一想,就会被吓住,也就是说,连行动的勇气都不会产生,更不要说行动了。我从实践的需要出发,先不去想知识的海洋有多大,我能不能装下所有的水,而是想我需要什么知识,到哪里去找这些知识。这样,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积累知识。我做过战略规划,综合计划,形象管理,营销管理,软件编程,生物工程,新能源科研等工作,积累了相关的知识,加上在大学与研究生阶段学习过的航空发动机制造与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以及凭个人兴趣学习的国学、哲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每天勤于思考,自然会产生一些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也就是时常会得到一些知识的灵感,产生建立新知识系统的创意。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19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象形科学的缘起2
热度 1 hy517hy 2011-4-26 11:20
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知识的源头是什么呢?知识的源头是实践。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许多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学习,效率非常高。例如,我在审查一个医疗设备的开发项目时,按往常的方法,我会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学习有关的知识,按自己的理解写审查意见。改用寻找源头的学习方法,我就到生产现场去调查,核实基层单位提出的条件,遇到问题就去向人请教或者查找资料学习,写出符合实际的审查意见。这样,既避免了枯燥的书本知识学习,又提高了工作实效,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学到了许多切合实际的知识。我将这种学习方法称为归体法,就是回归实体的学习方法,用这种方法,我在 FT8 燃气轮机的研发中,荣立了三等功,被评为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当时,按常规的方法测算,需要 5000 万元的科研费,我用归体法测算,只需要 2700 万元。常规方法是让设计、工艺、生准、生产、劳资、制造等部门分别测算所需的费用,加起来就是总费用。用归体法首先分析零部件的成本构成,我发现有些零部件的自制成本高出了外购成本很多,将自制成本高的零部件改为外购,会使总费用下降。我就写出调整自制件目录的建议上报领导。领导正为科研经费缺口大而犯难,经论证后采用了我的建议。 要知道,在一个管理严格的军工企业中,制度创新是非常难的。我所做出的创新业绩得到了总经理的赏识,让我担任企业形象管理办公室主任。设立部门专职建设企业形象,这是在当时(九十年代)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史无前例的事物,很多人反对。我设计了问卷调查, 99% 的受访者不理解或者反对。经过一年的努力,总经理在集团公司干部会上宣布,企业形象工作为公司创造了 1 亿元的效益(由于树立了企业差异化的形象,争取到地方政府 4000 万元支持,航空工业总公司因此给予 1200 万元支持,以及新增转包生产任务,让公司增加利润 4800 万元)。此后我又组织了问卷调查,支持率达到 99% 。在企业形象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许多知识,特别是突破原有的理工科思维,尝试理科与文科的跨学科思维,收获很大。总结学习心得,我撰写了《成发形象的语言诠释》,《成发形象的构造过程》两篇论文,荣获成都发动机集团公司第五届学术评比二等奖。 在企业形象管理所取得的成绩让我升任营销管理处长,又提出了学习新知识的要求。营销人员要跑市场,不能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办公,让我看到了一个管理方面的新问题,就是怎样对移动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我从消防指挥得到启示,想到了用无线装置管理。一了解才知道,无线频道资源是有限的,优先配置于公安、消防、救灾等特殊部门,一般的企业管理是不可能申请到无线频道资源的。我又从手机通信得到启示,提出了研发“基于移动通信平台的企业无线管理软件”,希望利用手机短信服务功能,实现对移动人员的管理。研究这种手机与计算机结合的软件,发现在个人计算机上有了操作系统软件,在网络上有了搜索引擎软件,而在手机与计算机结合提供企业管理服务的领域,软件开发还是个空白。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于是,下海成立公司,研发这种软件。得到了国家创新基金的支持,研发出国内第一款企业无线管理软件,通过了国家验收。在市场推广时,遇到了许多问题,不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人方面的问题。许多人不愿改变习惯,接受无名小公司的软件产品。对第一个接受我们产品的公司特别感激,当这家公司的老总邀请我加入,做上市与投资管理工作时,我答应了下来。这是一家在 2000 年时国内最大的从事太阳能电站建设的公司。这样,我又应用从实践中学习知识的方法,学习太阳能方面的知识。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2186 次阅读|1 个评论
象形科学的缘起1
热度 1 hy517hy 2011-4-25 21:21
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困惑于所学的知识太少。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航空军工企业从事军转民规划,领导告诉我,我所从事的工作需要掌握 277 种专业知识。我只能疯狂地学习。首先自学快速阅读法、超级记忆法,速记学等课程,努力了一年多,达不到书上所说的一天能读 100 本书的水平。从扫描仪得到启示:快速阅读法的终级目标也就是将人变成扫描仪,并不能解决缺乏知识的问题,扫描得来的只是一堆符号的组合,并不是符合需要的知识。从扫描仪的操作方面又得到这样的启示,扫描仪所得到的表现为知识的东西是从扫描的物品中得来的,也就是说知识是有源头的,我们不一定非要从描述知识的书本中获得知识,也可以从知识的源头获得知识。 试想一个简单的例子,杯子在那里,如果我们从书本上去获得关于杯子的知识,会是无穷无尽的,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的表示形式,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知识就好比杯子的影子,如果考虑加工后的知识,也就是影子重叠的情况,就更复杂了。实际上,只要我们拿起杯子用一用,就获得了关于杯子功能的知识。我们在青少年学习阶段,已经记忆了基础知识,在成年阶段,机械记忆的能力下降,就不应该更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了,寻找源头学习知识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2183 次阅读|2 个评论
试论逻辑思维对于知识创新的意义
周可真 2010-7-23 03:30
读蒋劲松博文《 邏輯思維是一種基礎的思維方式 》有感 逻辑思维只是为了保证思维者的思维成果能被他人所理解,这种思维本身并不具有原创性;假設、猜想、以及形象思維等各種不嚴格的思維(蒋劲松语),才是属于原创性思维。 由于任何原创性思维都是通过个体的人的创造性思维来实现的,故原创性思维是属于私人活动范畴。这种私人活动的成果最初是以只有思维者自己能理解的私人话语的形式存在着的,它必须转换成思维者自己和其他思维者都能理解的公共话语具有逻辑形式的话语系统,其原创性思维的成果才能为他人所共享。 逻辑思维是把原创性思维的成果由私人话语转换成公共话语的过程,因而也是原创性思维的成果由个人性的成果转变为社会性的成果的过程。只有经过这样的转换和转变,某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成果才能成为其他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资借,使其他人得以在他的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性思维。当且仅当其他人能够在他的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性思维的时候,他与其他人在思维领域的合作才是现实的。 这就是说,逻辑思维是实现思维领域的社会合作的必要条件。注重逻辑思维,本质上就是注重思维领域的社会合作。 一定共同体内的思维领域的社会合作,是该共同体的成员的思维效率得以提高的必要条件;而他们共同遵守某种思维规则的逻辑思维,则是其开展思维领域的良好合作或有效合作的必要条件。 这就是说,逻辑思维是保证一个共同体的整体思维效率得以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从而也是其整体思维得以加速度地进步的必要条件。 中国人向来不重视西方的那种逻辑思维,也没有西方的那套逻辑系统,这使得中国人的原创性思维成果难以及时地由个人性的成果转变为社会性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某个人以非逻辑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他的原创性思维成果例如,孔子基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而做出的某个论断,其他人就难以理解或把握到其真意,他们非要同样有孔子曾经有过的那种人生经历才能理解或把握到其真意。例如,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其他人可能也必要活到五十岁时才能理解或把握到他所谓的知天命的真意,一个小年轻是无法理解或把握到知天命的真实意义的。 这意味着,中国人之向来不重视西方的那种逻辑思维,也没有西方的那套逻辑系统,这就严重地影响了中国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共同体的整体思维效率的提升,使得这个共同体的整体思维难以实现加速度的飞跃性进步,而只能以近乎匀速的渐进性进步方式缓慢地发展着。 至今中国人仍然不重视逻辑思维,学者们对西方的那套逻辑系统少有感兴趣者,大学里的绝大多数专业也素来不开逻辑课,一般学者从来都缺乏自觉的逻辑意识,即不是自觉地按某种公认的思维规则来进行思维,这也是至今中国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难以实现加速度的飞跃性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中国举国上下都在讲知识创新,但是,如果国人仍然不重视逻辑思维,那末,即使每个人都有原创性的思维成果,这种成果也难以及时地由个人性的成果转变为社会性的成果,从而中国的科学共同体的整体思维效率就必然难以得到提高,其知识创新就仍然会像古代那样只能以近乎匀速的渐进性方式进步,而不可能取得加速度的飞跃性进步。
个人分类: 逻辑学|5123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平台技术先进、功能强大(ScienceDirect)
xupeiyang 2010-6-28 09:09
ScienceDirect 与 NextBio将科学研究数据、信息、知识资源统一整合,采用强大的生命科学 本体语义网络技术支持,生命科学、医学和化学研究人员在同一个平台上,既能分析 ScienceDirect 的内容,搜索其同行评审的文献,同时可以利用 PubMed 、临床试验、实验数据、新闻文章的公共数据,以提高研究的发现力和生产力,有效地检索、发现、共享科学数据,加快从信息到知识的转化,促进科学知识创新。 这个科学知识创新平台的创建运行已经一年,受到全球科学界的关注与欢迎,是目前最先进的生命科学知识创新平台之一,我国科技人员应当充分利用。 请见: http://www.sciencedirect.com/ 请见: http://www.nextbio.com/b/nextbio.nb ScienceDirect has partnered with NextBio to connect articles with additional research content and experimental data from sources such as PubMed, GEO, and ClinicalTrials.gov. Using life science relevant ontologies, synonym recognition, gene and protein linkages, and tissue and disease nomenclature, links are made between experimental data and peer-reviewed content. This box contains the key terms extracted from this ScienceDirect article. Clicking on a term will take you to an overview page where you will see associated content and will be able to find relevant information fast, thereby accelerating your scientific discovery.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4699 次阅读|2 个评论
知识创新中信息交流的作用
icstu1 2009-12-7 14:07
知识创新的目标是追求新的科学和技术与经济和社会以互动、协调方式运行的最佳方案(知识、信息)以及由此产生的互动、协调的经济或社会效果。在知识创新体系中,信息交流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表现为:1只有当信息相对自由地,没有障碍地双向流动时,当创新结构的每一个要素(研究开发、生产者和消费者)符合自己的目的时,创新过程才能正常地进行。2创新中,信息处理的绩效能够减小创新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创新与经济活动(可预测)不同的本质特征就是不确定性。由于科学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新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发明、甚至是已达到制成物质式样的发明,长时间地、有时完全不可能实现),因此,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条件、途径和结果也将是不确定的。这不仅说明创新是一种充满风险、要取得成功是非常困难的活动,而且说明保证信息及时在具有不同期望和知识基础的不同专家和专门组织之间的流动是唯一能促进解决创新过程中突发或潜在冲突或技术、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手段之一。3信息处理过程构成了物质资源优化配置或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等物质创新过程中的灵魂。考察大型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过程,就能发现,由于CAD、CAM、CAP、以及在此基础上CIMS的引入,企业已经成为信息集约的生产系统 或物料流转的制造系统与信息流转的信息系统的统一体 。从另一方面讲,在作为创新成果的新的有形物品和服务被创造出来之前,人们就得通过一些信息过程获取和生成这些有形物品和服务的新的信息和知识。正是这一信息过程,完成了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建构,并指导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从而成为物质资源优化配置或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等物质创新过程中的灵魂。信息是如此重要,以至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环境的营造问题。
个人分类: B 主题分类信息与解说|1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乏创新能力,缺什么?
热度 1 可真 2009-3-3 13:57
孙尉翔 先生读拙文《创新出于自然》,发有如此评论: 这是对长期以来人们脑中一种错误理解的打击。这种错误理解的其中一个表现形式就是成天呼吁创新(例如开组织生活会时强调什么理论创新),并希望通过各种制度的改革使得创新能够制度性的、规律性地、有保证的持续产出。我觉得这犯了西方思维的错,西方人当然认为什么都能分析个所以然来,于是有人研究创新思维过程,希望找出规律性来,大规模制造创新。我们中国文化本来是不至于折腾这个的。 我非常欣赏 孙 先生的评论,这不是因为他赞同了我的观点,而是因为他的评论对我启发甚大,使我有可能作更为深入的思考,这里我把进一步思考的初步结果发表出来,以此作为对 孙 先生评论的回复: 其实,西方的那套科学的本领在于,它能把已然创造出来的成果加以条理化,使之变成为一个逻辑体系,从而使得众人能够普遍的理解和接受,从而能够为他们所利用。这个工作是对创新成果的整理与普及,它推动了创新成果的社会化,使之成为了具有普遍性的理论。这也就是说,西方科学的本质特点在于它是一种理论思维。但是,理论思维本身并不创造新知识,而只是赋予个别行为所创造出来的新知识以理论形态,从而使特殊知识转变为普遍知识,个人知识转变为社会知识。至于创新本身,西方人的本领一点儿都不比中国人高。中国人其实具有极高的创新能力,只是由于向来都不重视逻辑,缺乏必要的逻辑工具,所以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创新成果转变为一种逻辑体系,从而使它转化为可以为大众所理解、接受和应用的理论,因而只是停留在特殊知识和个人知识的经验水平上。 创新行为永远是个别人的特殊行为,创新成果则有特殊与普遍之分:特殊形式的创新成果就是经验,普遍形式的创新成果就是理论。中国人所缺乏的不是创新能力,而是创新的环境以及把创新成果从特殊经验转化为普遍理论的能力。关于创新的环境,我在上文中已经提到,那就是在这个环境中,人们 可以完全不考虑要不要进行创新,以至于连创新的念头都没有。这种环境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类似于惠能所谓于念无念的禅境;对于社会来说,就是从事科学的人们的意志受到尊重,从而他们可以在不受外力左右的情况下凭自己的意志自由地生活。当今中国,显然缺乏这种内外环境。至于把 特殊经验转化为普遍理论的能力,我在许多博文中都讲到了这个问题。毫无疑问的是,至今中国科学界普遍缺乏理论兴趣,而且实际上还不完全是普遍缺乏理论兴趣,而是普遍缺乏理论思维能力,这只要看看逻辑学在中国学术界的境遇就知道了。我曾就这个问题与中国著名逻辑学 家王路 教授有过交流,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离开逻辑是根本不能谈哲学的,但在中国哲学界,却没有多少人受严格的逻辑学训练(包括笔者在内),谈论哲学也不讲逻辑。大学里除了哲学系等少数系科以外,一般都不开逻辑学课。连逻辑学都不学,从而缺乏逻辑工具,又如何能进行理论思维呢? 所以我认为,对于知识创新问题,我们应该做的是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一是给科研人员以充分的尊重,为他们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不要行政官员动不动就对他们指手划脚,要他们做这做那或不该做这应该做那;二是要加强逻辑学教育,锻炼后代人的理论思维能力;三是科研人员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尽量避免以功利心去搞科研。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6246 次阅读|8 个评论
创新出于自然
热度 1 可真 2009-3-2 22:08
神学讲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上帝是如何创造世界和人类的?这天机只有上帝自己明白,人类是无从知晓的。 但是,科学讲知识创新,学术创新,照理科学应该知道创新原理,可是这原理是什么呢?如果创新原理都能搞清楚了,由此就能演化出创新方法或创新技术来,那么,按照这种创新方法或技术来进行创新,这创新就变成了一种机械行为,甚至有可能的话,把关于创新方法和创新技术的信息输入电脑,都用不着人亲自去创新了,只要让电脑帮着去创新就行了。 所以,我怀疑科学能否发现知识创新原理从而推演出知识创新方法来。 科学知识应该是科学主体创新的结果,然后科学主体再利用科学知识来继续进行知识创新即发现新知识。换言之,科学知识只是科学主体发明出来的用以进行知识创新的工具,这工具本身并不能创造新知识,新知识还是要靠利用科学知识的人去进行创造的。 因此,是否可以认为,知识创新的原理是存在于人而为人自身所不能发现的一种机密呢?我想,这个机密一旦为人所自觉意识到的话,创造也就不成其为创造了。 创造其实是对连人自己都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人的一种特殊生命活动的名称。换言之,知识创新是属于自然范畴,而不是属于人为范畴。用中国哲学术语来表达,知识创新是性,而不是伪;是天,而不是人。所以,中国儒家认为,知识是由圣人创造出来的,而圣人是能够则天而行的,所谓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是也。这就是说,圣人是独得天机的人,其他人则只能按圣人之言,学而知之而已。道家是反对为学而主张为道的,而为道的过程,就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即归根复命的过程,亦即由人返于天的过程,如此则既得其母,以知其子,也就是说,人返回到天才能获得知识,则知识的产生是来自于天而非人也。 所以,具有儒道文化传统的中国人,其明智者从不自作聪明地进行知识创新,孔子讲述而不作,老子讲不行而知,都是讲知识不是人的造作或有为所致,人只能对既有的知识作述的功夫。述是儒家的说法,意即顺其知识之自然的行为,用道家的说法,就是无为于知识。儒家和道家都否定知识可以被人为创造出来。 但是,孔子和老子实际上都创造了新知识,为什么他们都否定知识可以被人为创造出来呢?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无法破解知识创新的原理。因其无法破解,所以只能把它归之于天。 西方学者有没有破解知识创新的原理呢?我不知道。只知道培根说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是不能创造新知识的,培根自认为他所发明的新工具能创造新知识,也就是说,他认为新知识是被归纳出来的。但是,归纳过程中有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飞跃,这飞跃是怎样产生的?其原理何在?培根也并没有予以说明,或者说未尝说出个所以然来。所以,尽管我不知道西方学者有没有破解知识创新的原理,但我有理由怀疑他们破解了知识创新的原理。 综上所述,我的意思是,人不是不能从事知识创新,只是人不能自知其知识创新的原理,如此而已。 所以我想,成天叫喊着要创新,这是无济于事的。创新之本在人,而不在科学。我们只能指望人去创新,不能指望科学去创新。所以,在知识创新问题上,必要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设法让从事科学的人处于一种使他能够进行创新的环境之中,这个环境就是:他可以完全不考虑要不要进行创新,以至于连创新的念头都没有。这种状态就是人的自然状态,仅当人处于这种自然状态时,他才能进行连他本身都未曾自觉意识到的创新。 最后结论:创新出于人,出于人之自然。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5913 次阅读|12 个评论
融智学的十个知识创新点
geneculture 2008-12-14 08:51
论文题目:探索汉语理论建设及中文信息处理的新路 全部作者: 邹晓辉 第一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国内访问学者 论文摘要: 本文介绍《字本位与中文信息处理的基础》 贡献的十个知识创新点,即:信息和智的本质定义及基本分类,汉语及中文的基本原理,认知心理学双语协同存储原理,形式理论的受限原理,序位逻辑原理及工具,语言和知识的通用计算方法和量具,生产式教学及协同智能训练体系,(产、学、研、教、用、算)一体化(知识信息数据)管理。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指出自然语言与机器语言的互换路径,除直接形式化之外还有间接形式化道路,对汉语形式理论建设和中文信息处理及基于中文的知识处理而言,后者更便捷而高效,而且还在于改变科学研究思路的十个知识创新点具有的整体功用。 关键词: 汉语形式理论,中文信息处理,基于中文的知识处理,融智学的十个知识创新点 (浏览全文) 发表日期: 2007年08月17日 http://survivor99.com/pscience/2007-11/ten_points.doc 改变科学研究思路的十个知识创新点是笔者在北大访问期间应邀举办的系列讲座名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识创新何以可能?
可真 2008-9-2 02:42
科学的本性在于知识创新,然而,知识创新何以可能呢? 在人身不自由的奴隶制(包括一切私有制)条件下,知识创新的动力是来自于奴隶(包括一切无产者)摆脱繁重的劳动的欲望,因为这种条件下,如果能发明一种可以达到节省体力或脑力的新技术,他(她)就可以实现其愿望。 在人身自由的社会制度(理想的民主制度)条件下,知识创新的动力是来自于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来自于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因其如此,充分尊重人的价值以及与此相应的尊重人权,就成为知识创新的必要条件。如果无视人的价值和人权,除非他是或自认为是奴隶,谁都不可能去进行真正的知识创新。 以上观点,概括说来就是:知识创新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被动的、出于无奈的创新;一种是主动的、出于爱好的创新。当今社会,这两种形态的创新是并存的。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被动的知识创新是其知识创新的主要形态,即创新者之所以创新,是出于功利目的:一旦创新成功,自己就可因功成名就而享受富贵荣华,于是就不再需要象往日那样成天陷于繁重的事务之中。 因其创新出于如此功利目的,伪创新就在所难免,也就是说,当今中国几乎没有人是真心实意地在从事着知识创新的活动。 在功利目的驱使下,假的创新是必然的,真的创新是偶然的,所以到目前为止,尽管什么锐意创新的口号在中国喊得震天响,表面上任何一个科研单位在总结本单位的工作时,都可以说自己科研成果累累,可是,这些所谓的科研成果算什么玩艺儿呢?有一项能得评得上诺奖的吗?一项也没有。说得不好听,绝大多数是狗屁成果! 要之,真正的知识创新的可能性就在于:对人的价值和人权的充分尊重!离开这一点,决无普遍必然的知识创新活动如果说在这种情况下也有普遍必然的创新活动的话,这种创新活动也不过是作秀!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3840 次阅读|9 个评论
构建知识创新、组织与利用的知识轰鸣环境
tengyi1960 2008-1-3 13:50
改进图书馆管理与运作模式,构建知识创新、组织与利用的知识轰鸣环境 主题词: 图书馆管理 知识创新 信息环境 文摘: 本文简要论述了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依靠网络的、以最终用户为中心的特别工作组;知识创新中的信息交流;构建知识轰鸣环境等五个基本问题。 展望21世纪,我们将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国图书馆改革将如何发展?我国图书馆管理将发生什么变化?图书馆管理者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这是我国图书馆领导和专业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潮流的今天,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与运作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社会对图书馆的要求。因而,改善目前图书馆的管理与运作模式,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依靠网络的、以最终用户服务为中心的特别工作组,以便促进知识创新中的信息交流,并构建知识轰鸣环境就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 改进图书馆管理与运作模式,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 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 当今,图书馆管理与运行模式必须适应于知识创新、组织与利用的需要,必须建立一种有利于信息交流的、受市场制约与评价,而不是受等级体系制约与评价的新型劳动关系。其理由主要有三点: 1 管理是一个目标明确的、按计划精心进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协调并自觉加以组织调整的过程。为了达到在花费最少人力、资源和时间的情况下,取得最大效益的管理目标,管理者和执行者都必须对其获取的信息作出回应。主体与客体的信息交换畅通是管理达到控制、调整与进程优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内部与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各种信息交换是图书馆生命活力的主要体现形式。 2 优秀的信息工作者和知识管理者从来不会认为,只要他们能够有控制地获得有关的知识,知识工作就已经告已完成。由于知识的新类型始终在发生变化,新技术、管理方式、规划和消费者关心的热点层出不穷,信息跟踪、知识更新和知识管理工作始终就不能中断。 3 现实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境况较好的信息情报机构听任市场运作,只提供和反馈其用户认为是需要的知识。这个说明,知识管理受益于市场而不是等级体系。 依靠网络的、以最终用户为中心的特别工作组 组织工作的官僚模式和工业社会模式的破产迎来了依靠网络和特别工作组以及更加机动灵活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权利分散的组织模式兴起的曙光。在数字化时代中,社会相互联系更趋紧密,变化更加快捷,疆界侵蚀化,利益集团多元化和体制制度分散化的现象,促使基于极为有限信息流通(包括政府官僚和企业官僚)为前提的,相互联系单一的旧的一套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已经过时。越来越多的信息情报机构和图书馆选用了先进的做法,它们是: 1 在机构内外构建达成共识(用不同的观念构建)的智力方案。 2 将馆员变成知识管理者,把工作过程变为学习过程,由机构将数据和信息变成知识,并且构建共享的解释框架。 3 把知识共享作为有效领导的关键(设法控制现有的和已发布的信息)。 构建知识创新、组织与利用的知识轰鸣环境 知识创新中信息交流的作用 知识创新的目标是追求新的科学和技术与经济和社会以互动、协调方式运行的最佳方案(知识、信息)以及由此产生的互动、协调的经济或社会效果。在知识创新体系中,信息交流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表现为: 1 只有当信息相对自由地,没有障碍地双向流动时,当创新结构的每一个要素(研究开发、生产者和消费者)符合自己的目的时,创新过程才能正常地进行。 2 创新中,信息处理的绩效能够减小创新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创新与经济活动(可预测)不同的本质特征就是不确定性。由于科学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新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发明、甚至是已达到制成物质式样的发明,长时间地、有时完全不可能实现),因此,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条件、途径和结果也将是不确定的。这不仅说明创新是一种充满风险、要取得成功是非常困难的活动,而且说明保证信息及时在具有不同期望和知识基础的不同专家和专门组织之间的流动是唯一能促进解决创新过程中突发或潜在冲突或技术、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手段之一。 3 信息处理过程构成了“物质资源优化配置”或“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等物质创新过程中的“灵魂”。考察大型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过程,就能发现,由于 CAD 、 CAM 、 CAP 、以及在此基础上 CIMS 的引入,企业已经成为“信息集约的生产系统”或“物料流转的制造系统与信息流转的信息系统的统一体”。从另一方面讲,在作为创新成果的新的“有形物品和服务”被创造出来之前,人们就得通过一些信息过程获取和生成这些“有形物品和服务”的新的信息和知识。正是这一信息过程,完成了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建构,并指导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从而成为“物质资源优化配置”或“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等物质创新过程中的“灵魂”。信息是如此重要,以至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环境的营造问题。 构建知识轰鸣环境 所谓知识轰鸣是指加入创新过程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交换达到的极限信息量,它是创新活动活跃的本质基础。创新的资助者与接受者,项目中的创新者,推进技术的风险公司等,都需要用现代化的概念扩大信息交流的内容和范围,这种交流会加速创新。 从寻找有效创新构想开始到实施创新项目,在其各阶段中,信息管理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公认。创新活动参与者的利益在信息交流中得以具体体现,其所承担的责任能在十分广泛的范围中得到支持和分担;寻找知识资本,选择投资项目和最佳的投资形式、合作形式、提高创新项目中知识资本的利润率,寻找最富有竞争力的知识产品,以及确定创新项目的管理工作过程将更加符合实际。 信息无条件交流的条件 ( 创新目标之一 ) 是: 1. 教学、科研、生产部门完成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发展水平应是相同的; 2. 法律保障和优惠的税收政策; 3. 创新的效益完全取决于资源保障及其组织形式。 代价高昂的知识管理 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初级阶段,知识管理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知识是一种资产,但其有效管理则还需要投入其它资产。图书馆特定的知识管理活动需要投入大量财力和劳动力。这些知识管理活动的内容包括: 1 知识获取,即创建文件并把文件输入电脑系统; 2 通过编选,组合和管理,给知识增添价值; 3 知识分类,并对知识新贡献的特点进行标识; 4 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知识分配; 5 就知识的创造、分享和利用对职工和用户进行教育。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图书馆在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已经出现了从偏重于行政管理发展到注重于业务管理;从业务(目标)管理发展到到知识(人的思想)的管理;从单一命令发展到到民主和协商解决;从静态管理发展到动态管理等可喜的变化,这不能不说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适应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的进步。但是,我们还必须承认制约我国图书馆事业高速发展的最大问题依然是管理、体制、利益关系等非技术因素 . 。因此,本文所述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等内容的实施,必定会触击某些既得利益集团。上述改革将会很难,而且需要有一定过程,但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使图书馆建设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参考文献: (英)斯加尔米 全球知识经济及其对决策者的深远影响 《管理悟性》 1998.2 。 (美)达文波特 知识管理的若干问题 因特网 (美)罗塞尔 信息社会中的管理 美国《技术预测与社会变革》杂志 1997.1
个人分类: 思想盆|2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