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B讲
ggjjhh 2015-1-21 18:4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B讲 ☆教学要素 教学目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能力(素质)目标:    1 、能够说明为什么马克思早已揭示资本剥削的秘密,而今天人们还会选择到“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去工作。    2 、能够简要说明剩余价值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意义。   知识目标:    1 、了解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明确剩余价值的定义。    2 、明确资本的定义,懂得资本的本质。    3 、熟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剩余价值   2、资本   3、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教学难点∶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和课时   教学方法:①课件演示;②案例分析;③课堂讨论;   教学课时:2 A、复习导入  5`    4-1   JD  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   ①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②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B、讲授新课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能力培养   “公”、“私”、“个”——我选择哪一个?根据每种所有制企业的特点(人际 关系、分配制度)和个人的价值取向谈谈自己的想法,正视就业问题,增强就业能力。   能力目标:能够把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性和实用性统一起来。 GL8A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0`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脑力。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开始成为商品。   两个条件:   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他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奴隶不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第二,劳动者无生产资料。   他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养家糊口。手工业者有生产资料可自己从事商品生产。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是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是因为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创造了剩余价值。 ☆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不是劳动   为了明白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跟随他们两人进入挂着‘非公莫入’牌子的生产场所吧!”   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但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不但能够创造出自身的价值V,而且能够创造出剩余价值M。   在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要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就必须进入生产领域。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略)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第二节标题)是雇佣劳动制度。   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已往的私有制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是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早期雇佣工人的形成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50`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②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   ③剩余价值的定义 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②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    ──────┬─────────┬───────────          │  价值形成过程  │  价值增殖过程    ──────┼─────────┼───────────    劳 动 时 间│      4小时│        8小时    ──────┼─────────┼───────────    V 劳动力日价值│       4元│         4元    C 生产资料价值│      12元│ 12 × 2       24元    G 全部预付价值│      16元│        28元    ──────┼─────────┼───────────    转 移 价 值│      12元│        24元    新创造的价值│ 4 元/床× 1   4元│ 4 元/床× 2     8元    ──────┼─────────┼───────────    每床被面价值│      16元│        16元    全部商品价值│      16元│ 16 ×2     32元    △G(m) │       0元│ 32-28        4元    ──────┼─────────┼───────────    过 程 性 质│商品价值=预付价值│商品价值—预付价值=m    ──────┼─────────┼───────────          │         │   m  4    剩余价值率 │       0 │m ' =──=──= 100 %          │         │   v  4    ──────┴─────────┴─────────── ③剩余价值的定义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来补偿劳动力的价值,花费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来无偿生产剩余价值,持续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2、资本的本质和区分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A G━W< … P … W ' ━G ' ┃    Pm        G ' =G( C + V )+△G(m) ┃                     ↑ ┃                     ┃ ↓ ┏可变资本V━━→A ━━━━━━━━━┛ 资本┫   ┗不变资本C━━→ Pm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也就是说,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资本的本质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体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不幸的皮尔 3、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准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m)   剩余价值率( M' )=──────── ──物化劳动的形式             可变资本(V)   由于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创造的,可变资本是必要劳动生产的;因此,剩余价值率也可以表示为:          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率( M' )=──────=──── ──活劳动的形式          必要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   物化劳动是从结果角度而言的劳动,劳动已经转化为物、凝结在物中。   活劳动是从过程角度而言的劳动,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着体力和脑力。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 基本剩余价值生产(价值增值过程)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4         4            4   ┗━━━━━━┻━━━━━━┛     m' =━━= 100 %       8 小时             4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4        4       2       6   ┗━━━━━━┻━━━━━━┻┅┅┅┛ m' =━━= 150 %        10 小时━━━━━━→      4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必要劳    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6      2        6           m' =━━= 300 %   ┗━━━┻━━━━━━━━━┛       2       8 小时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4        4       2       6   ┗━━━━━━┻━━━━━━┻┅┅┅┛ m' =━━= 150 %          10 小时━━━━━━→      4   绝对剩余价值是 “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延长工作日(或提高劳动强度)、绝对延长剩余劳动 时间榨取剩余价值的方法。   卑劣手段:黑心钟、加班单   工人反抗:“五一节的来历 ☆“五一节”的来历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必要劳    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6      2        6           m' =━━= 300 %   ┗━━━┻━━━━━━━━━┛       2         8 小时   相对剩余价值是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榨取剩余价值 的方法。   具体途径: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能按社会价值销售而多得剩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个人2个小时就能创造工资。) ⊙机器人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三)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的本质( 1 ~ 2 )   再生产是社会生产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过程。包括:   ①简单再生产是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②扩大再生产是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必须追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需要更多的资本,这就需要资本积累。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自己和家人消费,另一部分用来扩大再 生产,购买新的生产资料,雇佣更多的工人。       m    m- ── => G (△ C +△ V )       X   资本积累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使剩余价值资本化。(本质)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不是资本家的“美德”   Ⅰ通过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动因   ①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用暂时不用的钱去赚更多的钱。   ②受到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购买新设备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Ⅱ资本积累并不影响资本家的消费 ●梅隆和福特斗富 2、资本积累的后果( 3 ~ 5 )   ①财富积累和贫困积累的对立   ②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的对立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                 C           P m   资本有机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技术构成──                 V           A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C   ┌C= C ↑+ V ↓  ──→人口过剩 资本积累=>──↑┤        V   └ P' ↓(机制略讲)──→资本过剩   人口过剩是指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出现的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需求的现象。   资本过剩是指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利润率下降而出现的资本被闲置的现象。   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造成生产力的巨大浪费。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社会产品和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在流通过程中实现。 1、个别资本运动中的矛盾( 1 ~ 5 )   个别资本是指独立发挥职能的单位资本。个别资本的运动是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1)资本循环(特点)   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值,最后又回到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第一,产业资本的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购买阶段    生产阶段    售买阶段   (流通过程)  (生产过程)  (流通过程)   ┏━┻━┓ ┏━━━┻━━┓┏━━┻━┓   ┃   ┃ A      ┃┃    ┃   G━━━W<  …… P ……W ' ━━━━G         P m   第二,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②生产资本的循环       ┏━━━━━━┻━━━━┓       A           A   G━W<  …P…W ' ━G·G━W< …P…W ' ━G   ┃   P m    ┃  ┃    P m   ┃   ┗━━━━━━┳━━━┛        ┃          ┃ ┗━━━━━━━┳━━┛      ①货币资本的循环   ③商品资本的循环 (1)资本循环(条件)   ━━━━━━━┳━━━━━┳━━━━━┳━━━━━━━━   空间上的并存性┃ G 1000 美元┃ P 1000 法郎┃ W' 1000 英镑+m   ━━━━━━━╋━━━━━╋━━━━━╋━━━━━━━━   时间上的继起性┃ G → P 5天┃ P → W' 20 天┃ W' → G' 5天   ━━━━━━━┻━━━━━┻━━━━━┻━━━━━━━━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二是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先后继起。 (2)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是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A        资本循环B   ┏━━━━━┻━━━━┓ ┏━━━━━┻━━━━┓       A             A   G━W<  …P…W ' ━G·G━W<  …P…W ' ━G       P m             P m   ┗━━━━━━━━━━━━┳━━━━━━━━━━━→               资本周转   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分析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影响。   加速资本周转能够榨取更多剩余价值。“货如轮转,一本万利。”但是,个别资本的运动要受到内外因素的制约。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①资本周转时间(生产时间+流通时间)   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①劳动时间         ┏生产时间┫②自然力作用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    ┗③生产资料储备时间         ┃    ┏购买时间         ┗流通时间┫              ┗售卖时间 ②生产资本构成(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周转较慢。   ☆生产资本的划分   按生产中的作用划分:    按价值周转方式区分:       ┏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固定资本   不变资本┫       ┗原料、燃料、辅助材料┓                  ┣━━流动资本   可变资本━━━━工     资┛   固定资本折旧率要适当。 2、社会总资本运动中的矛盾( 6 ~ 10 ) ①社会总资本的定义   个别资本的运动是交错进行的,一个资本家的买就是另一个资本家的卖。         A Ⅰ G━━W< …P…W ' ━G        P m    ╲↗             ╱↘   A Ⅱ          G━━W< …P…W ' ━G                 P m   社会总资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 ②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必须从社会总产品出发。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第一,从实物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按最终用途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资料,一类是消费资料;社会生产相应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分别用罗马数字Ⅰ和Ⅱ表示。   第二,从价值形态上看,社会总价值分为三个部分:不变资本的价值( C )、 可变资本的价值( V )和剩余价值( M )。         ┃价值形态(三个部分)   ━━━━━━╋━━━━━━━━━━    实物形态 ┃ Ⅰ( C + V + M )   (两大部类)┃ Ⅱ( C + V + M ) ③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包括价值补偿(卖出商品)和实物补偿(买进商品)两大问题,涉及三种交换关系:      ㈠    ┏━━━┓  ┏━━━━━━┓  Ⅰ:┃ 4000C ┃+ ┃ 1000V + 1000M ┃ = 6000 (生产资料)    ┗━━━┛  ┗━━━━━━┛    ┃          ㈢   ↑        ┃       ┏━━━━━━┛        ┣ 9000 总产品       ↓               ┃    ┏━━━┓  ┏━━━━━━┓    ┃  Ⅱ:┃ 2000C ┃+ ┃ 500V + 500M ┃ = 3000 (消费资料)    ┗━━━┛  ┗━━━━━━┛              ㈡   马克思通过分析三大交换,揭示了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与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比例关系)。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领域。 1、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①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不是全部劳动的报酬。      ↑   ②形式┫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   泰罗制 2、利润和利润率   中外资本家都把自己赚的钱△G叫做利润( Profit )。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家把它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G──W< … P … W ' ──G '               ‖          m               G ' =G+△G(m)< ↓                          P   在数值上剩余价值和利润完全是等量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实质内容,利润是剩余 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m         m    P' =──  <  M' =──      C + V        V   利润率反映了资本的价值增值程度。   但它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因为在数值上,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3、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   马克思曾经引用英国评论家托·约·登宁的话来揭示资本家追求高利润的本性:“资本害怕没有利润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 10 %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 20 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 50 %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 100 %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 300 %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按社会总资本平均计算的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公式为:      ∑m    P' =─────     ∑( C + V )    P 字母上面有一条横线。∑是希腊字母(小写为σ)国际音标为 ,汉语为“西格马”表示总和。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使等量资本可以获得等量利润。   平均利润是按照平均利润率计算和获得的利润。    P = P' ×C C= C+V  两个 P 字母上面都有一条横线。 4、剩余价值的分割 ┏━┓ ┃剩┣━产业利润━→产业资本家 ┃ ┃ ┃余┣━商业利润━→商业资本家 ┃ ┃ ┃价┣━银行利润━→银行资本家 ┃ ┃ ┃值┣━地  租━→土地所有者 ┗━┛   工人不仅直接受到本企业本家的剥削,而且受到整个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剥削。无产阶级要取得自身的解放,必需推翻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一切剥削阶级。 (六)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2、剩余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撇开制度因素,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指导作用。 ⊙打击本国私营企业主的违法行为 ⊙反对外国资本家的残暴做法   意大利奢侈品牌古驰( GUCCI )在深圳的旗舰店遭到员工愤怒控诉。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15`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生产资料    私人财产┐   生产力─生产社会化┤生产过程=><=私人支配├生产关系            └劳动产品    私人占有┘   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对社会生产过程进行统一调控,由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劳动的成果。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化的生产资料是资本家的私有财产;社会化的生产过程却由资本家私人支配,社会化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私人占有。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表现。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商品卖不出去,工厂减产、停工甚至倒闭,银行也纷纷破产,工人大量失业。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     ┏生产资料┓   本 ┏生 产┫生产过程┣┓ ┏生产扩大┓ ┏━┓   主 ┃社会化┗劳动产品┛↓┏┫     →┃经┃   义 ┫          ┫┗需求减少┛ ┃济┃   基 ┃私 人┏私有财产┓↑┃┏无 政 府┓ ┃危┃   本 ┗占 有┫私人支配┣┛┗┫     →┃机┃   矛     ┗私人占有┛  ┗有 组 织┛ ┗━┛   盾                 2011-11-0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能力培养   “公”、“私”、“个”——我选择哪一个?   根据每种所有制企业的特点(人际关系、分配制度)和个人的价值取向谈谈自己的想法,正视就业问题,增强就业能力。   能力目标:能够把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性和实用性统一起来。 GL8A C、归纳小结(天津东亚毛纺厂M生产) 5` D、下次活动  2` ◥能力培养   运用辩证否定和关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原理分析说明抵制《功夫熊猫》有没有意 义?   能力目标:能够借鉴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成果;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 E、复习题目  3`    4-2   PS  资本最初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所以货币就是资本。 ○课件尾   文 件 名: MYKJ4B   建立日期: 2011-11-04   成稿日期: 2011-11-07   首课日期: 2011-11-11   照片高度: 718 × 958   照片精度: 70~80 %   ◆录相片: 3   工人形成、首次危机、危机与煤   幻灯张数: 64   改动日期: 2011 年 11 月 10 日 13 时 25 分
个人分类: 《原理》教案|4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A讲
ggjjhh 2015-1-21 18:3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A讲 ☆教学要素 教学目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能力(素质)目标:    1 、能够正确说明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对应关系。    2 、能够根据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的原理说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的合理性。   知识目标:    1 、了解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2 、理解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3 、明确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2、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对应关系。 教学方法和课时   教学方法:①课件演示;②案例分析;③课堂讨论;   教学课时:2 A、复习导入  5`    3-4   XZ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 B C D E ]    A 、一切顺从群众   B 、一切依靠群众   C 、一切为了群众    D 、从群众中来    E 、到群众中去 B、讲授新课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能力培养  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利于增强哪些经济意识?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30`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雇佣劳动关系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手工业者的两极分化形成最初的资本家和雇佣工人。   生产条件好、技术熟练的手工业者获利越来越多,进而雇人生产,而成为最初的资本家。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的手工业者获利越来越少,最后破产打工,而成为早期的雇佣工人。 2、包买商变为资本家,手工业者沦为雇佣工人。   一些商人经常收购手工业者的产品,进而提供原料和设备,割断手工业者和市场的联系,最后控制了手工业者,成为资本家;,原来与他们合作的手工业者变成雇佣工人。还有一些商人凭借积累起来的财富直接投资办厂,成了资本家。   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要用暴力来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定义:资本原始积累是用暴力加速劳资关系形成的过程。   持续时间: 15 世纪 70 年代~ 19 世纪初。   主要形式:   逻辑图示 1、剥夺农民:圈地养羊赚大钱   用暴力剥夺农民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基础。   羊毛价涨,  圈地养羊,  积累货币,  投资办厂。 ◆“羊吃人”的悲剧 1、剥夺农民:强迫农民当工人   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产阶级促使封建统治者颁布各种法令,迫使无家可归的农民充当雇佣工人。 2、殖民掠夺:抢夺金银做资本 ◆殖民掠夺 2、殖民掠夺:贩卖奴隶双刃剑 ◆原始积累中受难的中国人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需要生产力的支撑和上层建筑的维护。 1、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道路   在封建社会末期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受到了封建制度的严重束缚。   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和人身依附关系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18 世纪的法国, 90 %的土地都是国王、教会和贵族的财产,很多农民没有人身自由。   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今天叫做荷兰的那片土地上,叫尼德兰革命。 2、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   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   产业革命是从英国的棉纺织业开始的。    19 世纪 30-80 年代,英、美、法、德等国相继完成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5`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人类的三种经济形式(交换关系)       产品经济       ↗     商品经济     ↗   自然经济 ①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              没有交换 ②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一。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   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③产品经济   产品经济是不必交换的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 2、商品经济的历史条件   ①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存在。   如果没有社会分工,大家都生产同样的产品,你有的我也有,你没有的我也没有,就谈不上商品交换。   ②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你的东西我不能随便拿走,我的东西你也不能随便拿走;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就必须进行商品交换。 3、经济的两种调节机制   资源用来进行生产的物品和劳动力,分为自然资源(土地、矿石等等)和经济资源(钢锭、棉花等等)。   资源配置是确定资源投向,力求最佳效益的过程。          ┏ ②计划调节          ┃ --政府“看得见的手”    资源配置方式 ┫    ( 经济调节机制 ) ┗ ①市场调节            --市场“看不见的手” ①市场经济   Ⅰ市场的含义   ①商品的交换场所(具体);   ②商品的交换关系(抽象)。   市场的本质是商品的交换关系。   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市场需求配置自己的资源。   Ⅱ市场经济的含义   ①受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   ②以市场调解为主的社会经济体制(目前的大多数国家)。 ②计划经济   Ⅰ经济计划的定义   经济计划是各种主体(国家、政区和企业)制定的经济活动的具体方案。   Ⅱ计划经济的含义   ①受计划调节的经济活动。   ②以计划调解为主的社会经济体制(以前的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制度、调节方式和经济形式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  ←━ 具体劳动┓    ( 衣服 ) 商品┫         work   ┣生产商品 制衣        ┗价  值  ←━ 抽象劳动┛的 劳 动        |         Labour         \         交换价值      1 件衣服= 80 斤米    ( 大米 ) 商品                   种稻   &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自然依托,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社会根据。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客观体现者。   &价值和交换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客观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对立:不同属性、不可兼得。             ┏软盘   统一:缺一不可。案例┫             ┗野果   毛泽东指出:“市场交易,买者如果不丧失金钱,就不能取得货物,卖者如果不丧失货物,也不能取得金钱。”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具体劳动→自然属性      对立:不同属性┫             ┗抽象劳动→社会属性      统一:不可分割。   (三)价值量的决定 Ⅰ      ┏使用价值  ←━━━ 具体劳动┓ ( 衣服 ) 商品┫              ┣生产商品 制衣      ┗价值 ┳ ( 质 ) ←━━━ 抽象劳动┛的 劳 动      |   ┗ 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         ┣同种劳动      |      ╲  个别劳动时间┛      |       劳动生产率(数量/时间)       \       交换价值    1 件衣服= 80 斤米 ( 大米 ) 商品                     种稻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例如,一个社会只有三个裁缝,制作一件上衣,分别用了1天、2天和3天,那么生产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 ☆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亏损       丙    ┏  正常补偿    乙   2┃   多盈利  甲   3    ┫          2   天┃        1     ┗        天 天 天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和公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而变化。   定义: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的能力。 公式:①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单位时间 √    ②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单位产品 ×     (劳动生产率提高,数值反而变小。)   例如,前一时期,8小时生产8件上衣,劳动生产率为1,全部商品价值量为8(小时),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为1(小时);      后一时期,8小时生产 16 件上衣,劳动生产率为2,全部商品价值量还是8, 但单位商品价值量只有 0.5 。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公式:①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单位时间 √   8小时生产 16 件上衣,劳动生产率为2,全部商品价值量是8,单位商品价值量是 0.5 。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等于一定劳动时间除以全部商品数量:            一定劳动时间   8   单位商品价值量=───────= ── = 0.5            全部商品数量   16   乘以一个数等于除以一个数的倒数,而全部商品数量除以一定劳动时间正是劳动生产率的公式①:             一定劳动时间      1   单位商品价值量 = 1 ×──────=─────────────= 0.5             全部商品数量  16 全部商品数量┓                    ─ ──────┣劳动生产率                     8 一定劳动时间┛ (三)价值量的决定 Ⅱ        ┏使用价值  ←━━━ 具体劳动┓    ( 衣服 ) 商品┫              ┣生产商品 制衣        ┗价值 ┳ ( 质 ) ←━━━ 抽象劳动┛的 劳 动        |   ┗ 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         ┣同种劳动        |    ┃↖  个别劳动时间┛        |    ┃ 劳动生产率(数量/时间)         \    ┃         交换价值┃←━━━━复杂劳动┓      1 件衣服= 80 斤米┃         ┣异种劳动             ┗━━━━━简单劳动┛    ( 大米 ) 商品                     种稻   简单劳动是不必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   几千年来,农民的劳动是简单劳动,裁缝的劳动是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换算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2 天= 20 天。 ⊙威廉的困惑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换算比例是在反复竞争和多次交换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使用价值  ←━━━ 具体劳动┓    ( 衣服 ) 商品┫              ┣生产商品 制衣        ┗价值 ┳ ( 质 ) ←━━━ 抽象劳动┛的 劳 动        |   ┗ 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         ┣同种劳动        |    ┃↖  个别劳动时间┛   货币┓  |    ┃ 劳动生产率(数量/时间)   一般┃   \    ┃   扩大┣形式━交换价值┃     复杂劳动┓   简单┛ 1 件衣= 80 斤米┃         ┣异种劳动             ┗━━━━━简单劳动┛    ( 大米 ) 商品                     种稻   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交换价值的不同形式。 1、商品的4种价值形式   ④货币形式      ↗   ③一般的价值形式     ↗   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   ①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①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含义: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反映:原始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刚刚萌芽。   公式:2只羊=1担米 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含义: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反映:商品交换范围不断扩大。   公式:2只羊=1担米         或=1把斧头         或= 10 斤茶叶         或=1两金   史实:    Homeros (约公元前9~8世纪) ⊙前2种价值形式的局限   没有公认的一般等价物,商品交换颇费周折。 ③一般的价值形式   含义:很多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同一种商品上,这种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   反映:商品交换比较便捷。   公式:      1担米 =┓      1把斧头=┃       10 斤茶叶=┣2只羊      1两金 =↓ ④货币形式   含义:金银等贵金属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反映:价值形式最完备,商品经济形成。   公式:1担米 =┓       1把斧头=┃        10 斤茶叶=┣1两金       2只羊 =↓   贵金属有三大优点: 2、货币的5种基本职能   (金银)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最完备的价值形式。   货币出现以后,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对立的两极,一极是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可以代表一切商品的价值。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货币的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②流通手段     ③贮藏手段     ④支付手段     ⑤世界货币 ①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用货币的计量标准去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历史上一般用金银的重量,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和确定商品的价格,例如,1匹布 值1两银子。   作为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卖东西的时候,在商品上标出货币数量即可,而不必把1两银子放在布的旁边。 ②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把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演化:杂块→铸形(元宝)→铸币→纸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它代替金银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通货是能够流通的货币。   通货膨胀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作为流通手段,必须是真实的货币。 ③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把货币作为财富存放起来,在需要时用来购物。   作为贮藏手段,一般是金银货币。   贮藏的纸币在社会大变动时可能变成废纸。 ④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用货币清偿债务。( ZHAI )   作为支付手段,必须是真实的货币,在现代社会可以是纸币。 ⑤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把货币作为国际商品交换的媒介。   作为世界货币,一般是金银货币,也可以是发达国家的纸币。   案例:每到一定时候,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就要清账,把金砖从一个国家的库房移到另一个国家的库房。   (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图示:市场机制 2、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价格↑→资源↑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效率↑→收入↑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效率↓→收入↓   (六)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首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交换是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   其次,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0`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Ⅰ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Ⅱ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案例:    DVD 的价格构成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Ⅰ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复杂劳动=倍加的简单劳动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Ⅱ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科技━━劳动者━→价值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   价值分配是价值创造的动因和结果。 ◢能力培养(讨论)   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利于增强哪些经济意识? C、归纳小结  3` ┏━━━━┓ ┏━━━━┓┏━━━━┓  ┏━━┓   ┏━━━┓ ┃商品生产┃┅┃私 有 制┣┫社会分工┃┏━┻┓┏┻━┓┏┻┓ ┏┻┓ ┃基本条件┃ ┗━━━━┛┗━━━━┛┃劳个┃┃劳社┃┃简┃ ┃复┃ ┏①调节 ┗━━━━┛    ↓     ↓   ┃动 ┃┃动会┃┃单┃←┃杂┃ ┃ ┏━━━━┓ ┏━━━━┓┏━━━━┓┃时 ┃┃时必┃┃劳┃ ┃劳┃┏┫②刺激 ┃商品经济┃┅┃私人劳动┣┫社会劳动┃┃间别┃┃间要┃┃动┃ ┃动┃┃┃ ┃基本矛盾┃ ┗━━━━┛┗━━━━┛┗━━┛┗━━┛┗━┛ ┗━┛┃┗③分配 ┗━━━━┛    ↓     ↓        ↓  |     ┏┻┓ ┏━━━━┓ ┏━━━━┓┏━━━━┓ ┏━━━━━━┓     ┃作┃ ┃劳 动 的┃┅┃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劳 动 量 ┃     ┃用┃ ┃二 重 性┃ ┗━━━━┛┗━━━━┛ ┗━━━━━━┛     ┗┳┛ ┗━━━━┛    ↓     ↓       ↓    价格    ┃ ┏━━━━┓ ┏━━━━┓┏━━━━┓ ┏━━━━━━┓  .     . ┏┻━━━┓ ┃商 品 的┃┅┃使用价值┣┫价  值┣━┫ 价 值 量 ┣━━━━━┫价值规律┃ ┃二 因 素┃ ┗━━┳━┛┗┳━━┳┛ ┗━━━━━━┛ .    .   ┗━━━━┛ ┗━━━━┛    ┗━┳━┛  ┃             ┃┏━━━┻┓┏④  货币形式━━职能┳①价值尺度             ┃┃交换价值┃┃     ↗     ┃②流通手段             ┃┃价值形式┣┫③一般价值形式    ┃③储藏手段             ┃┗━━━━┛┃   ↗        ┃④支付手段          ┏━━┻━━┓   ┃②扩大价值形式    ┗⑤世界货币          ┃ 商 品 ┃   ┃ ↗          ┗━━━━━┛   ┗①简单价值形式       2011-11-02 D、下次活动  2` ◥能力培养   “公”、“私”、“个”——我选择哪一个?   根据每种所有制企业的特点(人际关系、分配制度)和个人的价值取向谈谈自己的想法,正视就业问题,增强就业能力。   能力目标:能够把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性和实用性统一起来。   GL8A E、作业题目  2`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和价值规律分析学院4个食堂的共性和特点,拟定花钱少、吃得 好的就餐方案;或者探讨怎样经营大学食堂。   训练目标:优化生活实践;增强生存智慧。   训练方式:到每个食堂吃饭,写出真实的感悟。 F、复习题目  3`    4-1   JD  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   ①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②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课件尾   文 件 名: MYKJ4B   建立日期: 2011-11-02   成稿日期: 2011-11-04   首课日期: 2011-11-09   照片高度: 718 × 958   照片精度: 70~80 %   ◆录相片: 4   羊会吃人、殖民掠夺、资本滴血、软件创新   幻灯张数: 82   改动日期: 2011 年 11 月 7 日 14 时 58 分
个人分类: 《原理》教案|1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C讲
ggjjhh 2015-1-21 18:3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C讲 ☆教学要素 教学目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能力(素质)目标:   1、牢固树立尊重人民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思想。   2、正确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知识目标:   1、理解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是创造者”。   2、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教学难点∶   人的本质如何分类。 教学方法和课时   教学方法:①课件演示;②案例分析;③课堂讨论;   教学课时:2 A、复习导入  5`    3-3   XZ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D ]    A 、阶级斗争    B 、科学技术    C 、社会革命    D 、社会基本矛盾    E 、社会改革 B、讲授新课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0`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史观←群众史观   历史观┫      ┗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①认识根源:只看现象,忽略本质   英雄史观根源┫②社会根源:英雄掌权,群众受压         ┗③阶级根源:阶级偏见,统治需要 Ⅰ宿命论的英雄史观 Ⅱ唯意志论的英雄史观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1、现实的人     2、人的类本质和个人的本质       ①人的类本质=劳动。(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②个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     3、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教材这一部分改写得很乱。 1、现实的人   抽象的人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概念。   现实的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   现实的人是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能动性的人。   现实的人是指一个个具体的人,张三、李四、王二麻子。   客观事物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抽象的鸡。 ⊙斯芬克斯之迷和德尔斐神庙的铭文 2、人的类本质和个人的本质   ①人的类本质=劳动。(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人是能够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美国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辞海》   马克思主义“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           物质生产=群体活动   ②个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           个人作用<群体作用 ☆人性和人的本质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有多种分类,至少分为好人和坏人。   个人的本质是社会制约和个人选择的统一。 ●从皇帝到公民 3、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①个人和群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   ②社会发展受个人和群体的制约。   有人推动社会进步;有人阻碍社会发展。 ◆《鲁宾逊漂流记》与现实的人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的定义     敌人←人民 群众→个人       质     量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   人民群众是历史范畴,劳动群众是主体,有时包括剥削阶级成员。   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抗战的地主、资本家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汉奸属于敌人的范畴。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凇沪抗战烈士纪念牌坊 ●凇沪抗战烈士纪念碑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们为了能“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MN X1-32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劳动人民的直接创造。   ②杰出人物的群体效应。   开普勒──牛顿──爱因斯坦   李嘉图──马克思──列宁   屈原──杜甫( FU )──毛泽东   《沁园春·雪》“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 XUN )风骚( SAO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社会变革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斗争的结果,而不是少数英雄豪杰的个人行为。古罗马奴隶制帝国的灭亡,不是斯巴达克一个人的功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是克伦维尔一个人的业绩,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的革命,更不能依靠少数人包打天下。 ◆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中的大学生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1、群众观点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②③,一切依靠群众①④,(立场、观点)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方法)   群众路线是党的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思想路线指导群众路线;群众路线体现思想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   ⊙新长征路上的一双“军鞋” ⊙一切依靠群众,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源泉。 ⊙红嫂的故事与真实的人物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图示:群众路线工作方法   理论基础: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②唯物史观   对应关系:   逻辑关系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35`   (一)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          ┏杰出人物     ┏历史人物┫   个人┫    ┗反动人物     ┗普通个人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第一,理论决策作用。   延安窑洞的灯火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第二,组织领导作用。   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与建立洪湖根据地。   (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案例①:遵义会议上的毛泽东。     案例②:招聘现场中的大学生。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1、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①历史分析方法   Ⅰ尊重史实;   Ⅱ重视贡献;   Ⅲ注意变化。   林彪 1、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②阶级分析方法   Ⅰ阶级本性;   Ⅱ人性优点。   蒋介石日记:决心从此向善,立志修身。   维护祖国统一,协助西沙之战。 2、善待无产阶级领袖 ☆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晚年脱离群众 ●请国家主席签名 ⊙人生问题:孙悟空是不是一个好员工?   正确处理员工和老板的关系。 ◢能力培养   谈谈社会哲学的人生意义。(一点即可) C、归纳小结  3`   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社会关系决定个人的本质。   我们要自觉地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学好社会哲学,促进个人完善,推动社会进步。 D、下次活动  2` ◥能力培养   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利于增强哪些经济意识? E、复习题目  5`    3-4   XZ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    ]    A 、一切顺从群众   B 、一切依靠群众    C 、一切为了群众   D 、从群众中来    E 、到群众中去 ○课件尾   文 件 名: MYKJ3C   建立日期: 2011-10-26   成稿日期: 2011-10-28   首课日期: 2011-11-02   照片高度: 718 × 958   照片精度: 70~80 %   ◆录相片: 2   鲁宾逊记、人民儿子   幻灯张数: 55   改动日期: 2011 年 10 月 30 日 10 时 19 分
个人分类: 《原理》教案|1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B讲
ggjjhh 2015-1-21 18:1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B讲 ☆教学要素 教学目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能力(素质)目标:   1、能用社会发展相关理论分析社会的发展进程。   2、能尽自己的能力为推动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知识目标:   1、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理解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2、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   3、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教学难点∶   社会矛盾、社会规律和社会动力系统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和课时   教学方法:①课件演示;②案例分析;③课堂讨论;   教学课时:2 A、复习导入  5`    3-2   XZ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包括:[ A C E ]    A 、经济形态   B 、民族形态   C 、政治形态    D 、科学形态   E 、意识形态 B、讲授新课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0`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957 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是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生产力标准)。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决定其他社会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基本。   再次,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改革和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 ◆旧中国的阶级对立 ◆旧西藏的农奴制度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中   在阶级社会,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推翻旧的上层建筑,建立新的上层建筑;从而彻底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2、表现在同一社会量变中   被剥削、被压迫阶级反抗剥削和压迫的斗争,迫使统治者改革经济和政治体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1、定义   运用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分析阶级社会的相关现象,发现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2、内容   ①分析各个阶级的状况(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   ②分析阶级力量的对比;   ③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   ④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3、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据。 ☆我国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问题:   1、当代中国是阶级社会还是无阶级社会?   2、我国有几个阶级?   3、是否存在阶级斗争?如果存在,是何性质? 答案:   1、由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   2、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3、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即人民群众同少数敌对分子的斗争。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革命( Revolution )原指进行变革,顺应天命。《易经·革》中写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汤是商族首领,打败夏王桀( JI é)建立商朝。   武是武王姬发,继承其父文王的遗志,灭商纣王( ZH ò U ),建立周朝。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新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旧的)社会制度。   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比喻: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暴力革命与和平方式。   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从奴隶到将军》。   最后,无产阶级革命为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革命、改良和改革   1、区别   革命是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   改良和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的变革。   2、联系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5`   1、定义   社会改革是在坚持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变革社会体制。   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 3DGY   2、作用   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直接动力。 ●历史上的改革   商鞅变法  百日维新  明治维新 ■广义和狭义的革命( Revolution )        ┏政治革命(狭义的革命,常简称革命)     革命━┫科技革命    (广义)↓社会改革   广义的革命是指社会各个领域的根本变革。   狭义的革命特指政治革命,有时称为社会革命。   改革不是狭义的政治革命,而是广义革命的一种类型,是社会体制的根本变革。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中山装→喇叭裤→低裆裤→   北京人什么都敢说,广东人什么都敢吃,上海人什么都敢穿。 ●泼水节(生命的赞歌) 1979 → 2002 ●美是可以塑造的     ——杭州电视台的“五朵金花” ☆人生哲理:社会要改革,个人要改进。 ◥能力培养   我为改革献计献策。   践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原理,提出一项改革建议。(国家发展、大学教育、思政课教学、班级活动等等)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   △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含义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智力开发(讨论)   科学是不是生产力? ◣智力开发(概要)   科学是不是生产力?   科学不是生产力。   ①从事实上看,科学不能直接生产物质财富,科学也不能赚钱。科学书刊卖的是载体;科学教学卖的服务。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可以无偿地获得科学知识。   ②从理论上看,认为科学是生产力,就会混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区别,导致思想混乱。 ▲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   科学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精神科学(思维科学)   科学┫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技术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特定工具(硬件)和操作程序(软件)。   技术(设备)是直接的生产力。科学要通过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   技术┫     ┗经验技术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 、科技革命划分   科学革命是认识世界的重大飞跃,技术革命是改造世界的重大飞跃,两者相伴而生统称为科技革命。 ●长眼睛土豆--生物技术 2、科技革命的作用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员工构成智能化。   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生产过程自动化。   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产业发展服务化。   问题:什么是第三产业? Ⅰ知识爆炸;终生学习。   高科技 ×   高技术 high technic ( technique ①技术、技巧;②手法。)   高技术产品( hi-tech product )   新经济=创意经济      ≠知识经济      (知识不能赚钱。) Ⅱ信息技术;优化生活。   电影《手机》的启示。 ◆海尔设计市场--被刺激的消费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技优势┓      ┃     ↓      ┃   ┏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双刃剑┫     社会制度      ┃   ┗消极后果↙      ┃     ↑      ┗━科技局限┛   启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全球问题的本质:人与人的关系      然   ↗ ╲   环        ①╱   ↘②     自  张三   李四  境         ┗━┳━┛        环境道德关系          社 会   环境道德关系至少包括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过程:①是某一道德主体(个人或社会集团)使原有的自然环境发生变化;②是这种环境变化给另一道德主体带来好处或坏处。以自然环境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决定环境道德关系的本质,使这种道德关系有别于人类其他的道德关系。(《环境伦理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文汇报》 2000 年3月 25 日第 12 版(学林专版)。《人与自然:环境伦理学的科学定位》,《世界环境》 2000 年第2期,第 22 ~ 23 页。) ◢能力培养   我为改革献计献策。   奥运会的口号是“重在参与”。 C、归纳小结  3`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力杠杆)   社会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环节。(火车头)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D、下次活动  2` ◥能力培养   谈谈社会哲学的人生意义。(一点即可)   一、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个人体会)   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个人体会)   三、重视和谐人际关系   (个人体会)   四、积极推动社会进步   (个人体会) E、复习题目  5`    3-3   XZ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 、阶级斗争    B 、科学技术    C 、社会革命    D 、社会基本矛盾    E 、社会改革 ○课件尾   文 件 名: MYKJ3B   建立日期: 2011-10-22   成稿日期: 2011-10-25   首课日期: 2011-10-28   照片高度: 718 × 958   照片精度: 70~80 %   ◆录相片: 4   人民苦难、农奴制度、改革革命、设计市场   幻灯张数: 59   改动日期: 2011 年 10 月 25 日 11 时 14 分
个人分类: 《原理》教案|15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A讲
ggjjhh 2015-1-21 18: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A讲 ☆教学要素 教学目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能力(素质)目标:   1、能正确分析目前一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   2、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有高度的认同。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   知识目标:   1、识记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含义并理解其辩证关系。   2、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4、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和客观规律。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和客观规律。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和客观规律。   教学难点∶   社会三大层次的辩证关系、矛盾运动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和课时   教学方法:①课件演示;②案例分析;③课堂讨论;   教学课时:2 A、导入新课  5`   什么是人?   什么是社会?   什么是历史? ☆人、社会和历史的定义 B、讲授新课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30`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形  式           ┏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 ╱╲┃ ┃  ┣社会历史观┃ ┃┃┃ ┗社会心理 唯心史观┛的基本问题┫ ┃┃┃           ┃ ┃┃↓ ┏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人口因素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地理环境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的内涵和外延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三个方面。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决定力量       ┃    ┗生 产 力   社会存在┫人口因素     ←必要条件       ┃       ┗地理环境     ←必要条件   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决定力量。 ①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特定社会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下矿藏、地表土壤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Ⅰ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Ⅱ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Ⅰ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提供生活场所和自然资源;影响经济状况。 Ⅱ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变革。   中国和美国。  苏联和越南。 ②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人口的数量、质量(健康状况)、构成(性别和年龄)、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Ⅰ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Ⅱ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Ⅰ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的自然前提;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   人口减少→种族灭绝    1991 年7月,全国妇联主席陈幕华说:到下个世纪初,中国将有 5000 万“光棍大军”。 Ⅱ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变革;人口的再生产由社会因素来决定。   既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决定社会发展,那么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什么呢? ③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简称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是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 人们为了能“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MN   冼星海需要“饭票”。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制约社会生活。   劳动本身是一种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促进了政治民主和文化繁荣。    CD VCD DVD 等等都是劳动带来的“福音”。 ⊙段永平的成功之道   请李连杰为步步高 VCD 做广告。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 2、社会意识的内涵的分类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心理是对社会存在自发的、不系统的感性的反映形式。例如服装流行款式的社会心理基础。   社会意识形式是对社会存在自觉的、系统的理性的反映形式。社会意识形式包括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科学和哲学。   意识形态是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具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艺术、道德、宗教、政法思想、部分社会科学和哲学。   意识形态构成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   非意识形态是不随经济基础变化、没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 ⊙凤姐为什么雷人? ⊙哲学的真   南博校训:求实 求索 求真   求索    求真     求新      求实 ⊙道德的善 ⊙艺术的美   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创作演出的杂技芭蕾《天鹅湖》,吴正丹饰天鹅,魏葆华饰王子。 ◥能力培养   我对穿名牌和穿时装的看法。   训练目标:能够根据社会意识层次的原理优化从众心理,增强主体意识。   训练方式:分析现象;作出选择。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规律)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        ╱╲┃ ┗社会心理    ┃┃┃    ┃┃↓ ┏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齐白石用“假白菜”换真白菜。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   例如,现代祭品。 电视剧《蜗居》。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   “七大姑、八大姨,还有烂眼睛的二舅母。”   “爹不当家,娘不当家,谁有本事谁当家。”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有自己的特性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第一,变化的不同步性。┳(特性;首先)   第二,水平的不平衡性。┛   第三,纵向继承性。┳(规律;其次)   第四,横向相关性。┛   第五,能动反作用。(制约;最后)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Ⅰ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Ⅱ 经济发达,精神危机。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其次,社会意识的横向相关性和纵向继承性。   《风竹图》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政治价值: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推动   落后--阻碍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5`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定义和要素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的概念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①劳动者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从事生产实践的人。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中共中央《人才决定》 ②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是在生产过程中用来改造劳动对象的物质手段。       ┏生产工具系统   劳动资料┫能源动力系统       ┃运输储藏系统       ┗信息控制系统 ③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在生产过程中被人们所加工的资源。       ┏自然资源(土地、矿石)   劳动对象┫       ┗生产资源(棉花、钢锭)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④科学技术   科学是认识自然,技术是改造自然。工程师和科学家同样伟大。--工程技术专 家张光斗 ⊙技术是个人、企业和国家的重要财富 ⑤有效管理   管理就是“管辖”和“治理”,是协调人、财、物关系的过程。   河北涿州电子仪器厂厂长董玉泉。 ◆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 2、生产关系的定义和结构   生产关系是人们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的概念反映的是人和人之间社会关系。   狭义生产关系:单位内部关系   广义生产关系:全部经济关系 ☆狭义生产关系 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因素;两种类型)             ┏全民         ┏公有制┫     财产关系┫   ┗集体         ┃   ┏私营         ┗私有制┫             ┗个体   ②人们在生产中地位和相互关系         ┏平等合作     人际关系┫         ┗支配剥削   ③产品的分配关系         ┏按劳分配     分配关系┫         ┗要素分配 ☆广义生产关系   广义生产关系=全部经济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1   JD  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矛盾运动和内在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社会,生产力↓→公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西双版纳基诺族   劳动平等合作:澳大利亚土著人   产品平均分配:黑尔巴人7袋鼠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初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无产阶级)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即一百年等于几千年。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阻碍生产力发展。 3-1   JD  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矛盾运动和内在规律。   1、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矛盾运动和客观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根源于生产力的永恒变动性和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一个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通过变革达到基本适合的辩证发展过程。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及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5`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两大比喻性的范畴←社会大厦 1、经济基础的内涵和外延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经济基础是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   经济制度是关于生产关系的制度。   经济体制是关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制度和组织体系。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上层建筑的定义和结构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和政法制度及设施。   意识形态是思想上层建筑;政法制度及设施是政治上层建筑。              ┏哲学        (意识形态)┫部分社会科学       ┏思想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思想   上层建筑┫      ┃宗教       ┃      ┃道德       ┃      ┗艺术       ┃      ┏政法制度       ┗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是核心              ┗政法实体(组织+设施) ☆国字的演变和国家的本质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state   ( 政权 ) ┓ 口戈→國→国━国家┫ nation ( 国民 ) ┣ 国度 ┗ country ( 领土 ) ┛   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暴力机构。 state DFP2A   GLP03B ☆国体与政体   国体是指哪个阶级在国家中占统治地位。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组织形式。     ┏无产阶级专政   民主政体┓   国体┫资产阶级专政       ┣政体     ┃地主阶级专政   专制政体┛     ┗奴隶主专政   政体形式:恐龙宝宝。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区别: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   联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维护国体。   国体与政体:最富有的美国人。→ ◆民主与正义(蜡笔小新)   程序公正,多数掌权,保护少数。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对立统一)的。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第二,经济基础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在封建社会,政治上层建筑一般采取君主专制的形式。因为国王的经济实力最强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在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上层建筑一般采取民主形式。竞争使个人资产无法始终在全国占首位,因而,资产阶级要求平等地掌握国家政权,   第三,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决定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两种情况:   第一,如果所维护的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就能推动社会发展。   第二,如果所维护的经济基础不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就会阻碍社会发展。   同样是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当它维护的旧的生产关系,抵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时候,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矛盾运动和客观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一个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通过变革达到基本适合的辩证发展过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5`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3-2   XZ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包括: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哲学           (意识形态)┫部分社会科学          ┏思想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思想     ┏上层建筑┫      ┃宗教     ┃    ┃      ┃道德     ┃ ↑┃ ┃      ┗艺术   社会┃ ┃┃ ┃(政治形态)┏政法制度   形态┫ ┃↓ ┗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     ┃           ┗政法设施     ┗经济基础←(经济形态)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美国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原始 奴隶 封建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一  般:社会→社会→社会→社  会→社  会   英  国:      封建←资本主义              社会 社  会   苏联东欧: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社  会 社  会 ◢能力培养   我对穿名牌的看法。   训练目标:能够根据社会意识层次的原理优化从众心理,增强主体意识。   训练方式:分析现象;作出选择。 C、归纳小结( 社会结构总图)  3`      ┏个人意识            ┏自然科学     ┏┫         ┏非 意识形态 ┫思维科学     ┃┗群体意识     ┃      ┗部分社会科学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      ┏哲学     ┗┫         ┗意 识 形 态 ┫部分社会科学 ↑ ┃  ┗社会心理     ┏思想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思想 ┃ ┃       ┏上层建筑┫      ┃宗教 ┃ ┃       ┃    ┃      ┃道德 ┃ ┃       ┃ ↑┃ ┃      ┗艺术 ┃ ┃       ┃ ┃┃ ┃      ┏政法制度 ┃ ┃   社会形态┫ ┃↓ ┗政治上层建筑┫ ┃ ┃       ┃           ┗政法设施 ┃ ┃       ┗经济基础 ┃ ↓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 社会存在━┫人口因素┗生 产 力      ┗地理环境          ZXXJ6 2011-04-10 大改 D、下次活动  2` ◤智力开发   科学是不是生产力? ◥能力培养   践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原理,提出一项改革建议。(国家发展、大学 教育、思政课教学、班级活动等等) E、作业题目  2`   我对穿名牌的看法。 F、复习题目  3`    3-1   JD  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矛盾运动和内在规律。    3-2   XZ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包括:[    ]    A 、经济形态   B 、民族形态    C 、政治形态   D 、科学形态    E 、意识形态 ○课件尾   课件名称: MYKJ3A   建立日期: 2011-10-20   成稿日期: 2011-10-22   首课日期: 2011-10-26   照片高度: 718 × 958   照片精度: 70~80 %   ◆录相片: 2   人才尊重、民主拳头   幻灯张数: 88   改动日期: 2011 年 10 月 26 日 9 时 44 分
个人分类: 《原理》教案|1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B讲
ggjjhh 2015-1-21 18: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B讲 ☆教学要素 教学目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能力(素质)目标:   1、在实践中勇于坚持真理、改正错误。   2、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在实践中能从主、客观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   知识目标:   1、理解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2、理解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3、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4、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真理的定义。   2、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原理的重要意义。   3、价值的定义和特性。   教学难点∶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和课时   教学方法:①课件演示;②案例分析;③课堂讨论;   教学课时:2 A、复习导入  5`    2-1   PS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观点错误。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有真理和谬误之分,主体对客体的错误反映也是认识。 B、讲授新课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60`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定义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真象? 接你到我家。 (一)真理的客观性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图示:真理的客观性 ☆形形色色的真理定义(标准)   神的话是真理。--宗教神学的真理观。          以神谕为真理标准。   有用的就真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以实用为真理标准。谎言也是真理。   谁有权谁有理。--强权主义的真理观。          以权力大小为真理标准。   圣人言是真理。--教条主义的真理观。          以伟人看法为真理标准。毛泽东的          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 ◆两个凡是--非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定义(标准)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其中正确的反映就是真理。     错误的反映就是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于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标准:认识符合实际。 ⊙南京市民的发明   广东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投资开发出“天生牌肥力高”。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①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符合实际)   波义耳定律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①真理内容的近似性            19 世纪中叶发现:          PV≠K  PV≈K               1662    P与 t ? ←┅┅ 波义耳定律:┅┅→ V与 t ?            P 1 V 1 =P 2 V 2   ②具体真理的有限性   ∶               ↓               原因?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①相互区别   真理的绝对性包括内容的客观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包括内容的近似性和范围的有限性。   ②相互联系   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有机统一。 ⊙党政分开→党政分工 2-3   LS  运用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应该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包括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和真理发展的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包括真理内容的近似性和具体真理的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同任何真理一样,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普遍本质和规律,这是它的绝对性。(例如,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又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这是它的相对性。(例如,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进程的理论)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所以,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应该是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 (三)真理与谬误 1、谬误的定义   谬误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   ①相互对立(首先)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在于主观是否相符合客观。   ②相互统一   第一,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其次)   日心说与地心说。   食盐加碘的争论在某地若有一方是正确的,另一方就是错误的。   第二,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最后)   ⊙文章中的数字表示法   真理有自己的适用范围,超出这一范围真理就会走向谬误。 3、真理的发展规律(再次)   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手段)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手段。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   实践检验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手段   真理的本性+实践的特性=>实践检验(根本手段)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符合客观。检验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就是要看它是否符合实际。认识本身不能自我鉴定,客观事物往往不能评价认识。   要检验认识必须找到一种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检验真理根本手段(途径)。        实践       ↗ ↘   主观认识   客观对象 ⊙美国的医学实践 (二)实践检验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检验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手段。   不是唯一手段。       ┏①感性直观   检验真理┫②逻辑推理(例如,宇宙无限。)       ┗③实践检验   实践检验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指实践检验结论的历史局限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1、实践的两种尺度     ┏价值尺度(主体尺度) 满足需要 实践尺度┫     ┗真理尺度(客体尺度) 遵循规律   案例:试管婴儿。 2、价值的定义   价值是主体确认的客体对主体的积极作用。   价值≠积极作用 3、价值的特性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具有积极作用。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一种药对病人有积极作用,病人不认可,认为没有价值。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发挥客体的积极作用具有社会历史性。例如,领带的价值。   确认客体的积极作用具有社会历史性。例如,药物的价值。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例如,钻石的价值。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定义   关于价值的评定(有无)和估价(大小)。   2、特点   ①单一主体的评价   Ⅰ个人偏爱无对错: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Ⅱ个人认知有正误:“蔬菜对我没有价值。”   ②复合主体的评价   Ⅰ众人认知有共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Ⅱ群体选择有正误:“社会主义就是好。”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正确评价,    恰当行动,   实现价值。   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能力培养   老师(老板)浪费米饭我们应当怎么办?   运用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如果见到老师(老板)就餐时扔掉很多米饭我们应当怎么办?(坚持哪些真理?维护哪些价值?) ●坚持真理 讲究方式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15`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2DDZ     ┏③人的需要   实际┫②人的实践┳事实     ┗①客观事物┛     GLP02A ●从实际出发--①客观地看问题 ●从实际出发--②全面地看问题 ●从实际出发--③发展地看问题 ●从实际出发--④科学地看问题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创新的分类                     ↑     ┏理论创新(意识形态)↘军事创新┃ 创新成果┫科技创新(主客关系)→体育创新┣ 所属领域     ┗体制创新(人际关系)↗文化创新┃                 物质创新┛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2002-11-8 《十六大报告》)   理论创新一般特指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千年伟人”马克思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能力培养(讨论)   老师(老板)浪费米饭我们应当怎么办? ◢能力培养(概要)   老师(老板)浪费米饭我们应当怎么办?   学会做人和处事: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坚持哪些真理?   1、节约资源、爱惜粮食人人有责。   2、老师、老板、领导要做表率。   追求哪些价值?   1、和谐师生、干群关系对社会的价值(积极作用)。   2、灵活的方式对有错者的价值(积极作用)。   3、灵活的方式对有理者的价值(积极作用)。 C、归纳小结  3`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要坚持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也就是要坚持真、善、美的统一。   一般来说,求真是一种美德。但如果过了头,就会变成“傻子”。   英国尼斯湖怪兽;   新疆高山湖大鱼。 D、下次活动  2` ◥能力培养   我对穿名牌和穿时装的看法。   训练目标:能够根据社会意识层次的 原理优化从众心理,增强主体意识。   训练方式:分析现象;作出选择。 E、复习题目  5`    2-3   LS  运用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应该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课件尾   课件名称: MYKJ2B   建立日期: 2011-10-18   成稿日期: 2011-10-18   首课日期: 2011-10-18   照片高度: 718 × 958   照片精度: 70~80 %   ◆录相片: 2   两个凡是、千马克思   幻灯张数: 57   改动日期: 2011 年 10 月 19 日 5 时 32 分
个人分类: 《原理》教案|1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A讲
ggjjhh 2015-1-21 17:4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讲 ☆教学要素 教学目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能力(素质)目标:   1、培养乐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2、对认识事物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有清醒的认识。   知识目标:   1、理解实践活动中主体、客体、中介的含义;理解主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过程。   2、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3、了解对认识的几种不同回答。   4、理解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非理性因素的分类及其和认识的关系。 教学方法和课时   教学方法:①课件演示;②案例分析;③课堂讨论;   教学课时:2 A、复习导入  5`    1-6   JD  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目的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实践改造性)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反馈自律性) B、讲授新课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层次。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0`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提供认识课题)   传说锯是鲁班发明的。蚌( B ā ng )锯距今 7000 年。骨锯在 6000 年前出现。商代出现刀型铜锯。东周时出现框架锯。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提供认识条件)   显微镜和望远镜。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根本来源)   认识来源┫       ┗直观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验真的手段)   日本笑话: 50 : 5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个历史性的错误结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 年 5 月 11 日,《光明日报》发表的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一,正确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   第二,错误的理论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0`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特征☆   ①以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相对立;   ②以唯物主义反映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相对立;   ③以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同旧唯物主义被动的消极的反映论相区别。(洛克的“白板”) 2、认识的本质(定义)   ①定义  1D +↑ 1D +↑ 2D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定义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它坚持了反映论,同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同旧唯物主义被动消极的反映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坚持了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强调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35 (一)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性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官获得的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形式:①感觉(色、形、味);      ②知觉(整体);      ③表象(再现)。   特性:直接性、具体性和丰富性。   理性认识人们是通过抽象思维把握的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形式:①概念(“苹果”等等)      ②判断(“苹果是有营养的”);      ③推理(“一天一个大苹果,          医生从来不找我。”)。   特性:间接性、抽象性和深刻性。 ◆“水果”概念的形成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的。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和丰富性;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和深刻性。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本质、把握规律。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在理论方面,它是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有利武器。   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   经验论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 3、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②在实践方面,它是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有利武器。   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轻视实践经验。   经验主义排斥理论指导。 ◆学会思考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作用 ①情感对认识的作用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自身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映。   情感通过面部表情(微笑或蔑视)、言语表情(赞美或谩骂)、身姿表情 (碰杯或摔杯子)表现出来。   情感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   情感又影响个人认识活动。 第一,情感提供认识的动力。   列宁: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缺乏热情→不愿动脑   艾迪生为什么呕心沥血研制灯泡?在发明电灯之后,为什么又要研制“保险丝”?   有人把非智力因素称为认识的动力系统。 第二,情感影响认识的指向。   没有兴趣,儿童的手指头再长也不会成为杰出的钢琴家。 第三,情感激发认识的创意。   据说巴尔扎克写作时,经常进入“角色”、大喊大叫。所以,他所刻划的人物往往栩栩如生。  XU ☆情感具有两极性   积极的情感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而消极的情感往往成为认识的障碍。   对思政课有逆反心理,不仅决定思政课成绩,而且影响语文水平,写出来的文章很幼稚。 ②意志对认识的作用   意志是人们控制行为、追求目的的心理过程。   “不怕吃苦,一时吃苦;怕吃苦,一辈子吃苦!”   意志对人的认识具有激励和约束双重功能。 第一,激励人的认识行为。   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序言。 MNQ23-P.26   第二,约束人的认识行为。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意志可以约束自己不去做没有价值的事情。   看手机还是看屏幕?   无益身心事莫为,有利家国书多读。 ⊙意志决定认知,进而决定人生 ◥能力培养   从“借种生子”等案例,谈如何提高识别骗局的能力。 ◆“借种生子”引发的欲望 ◆“借种生子”案件的教训 (二)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   第一,只有通过这次飞跃,理性认识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教材的二是)   案例:中国蛇协会会长舒普荣。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指导实践,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教材的一是)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总规律) 1、规律内容   认识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反映了认识运动的规律性。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概括了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简写: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提高。 2、多次反复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的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主体方面包括知识水 平、思维能力等;   客体方面包括事物变动、科技条件等。 ⊙案例:阎立本评价一幅画 3、无限发展   就无限多样的事物来说,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①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活动不断扩展和深化。   ②实践活动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水平不断增强和提高。   庄子说:“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Dai Yi )。 ☆左派和右派概念的来历 ◥能力培养(讨论)   从“借种生子”等案例,谈如何提高识别骗局的能力。 ◢能力培养(概要)   从“借种生子”等案例,谈如何提高识别骗局的能力。   第一,要提高认识能力,善于识别骗局。   感性认识要真实可靠;理性认识要符合逻辑。   此案中广告、电话和短信的虚假性不难识别。   第二,要提高道德境界,增强法治意识。   道德的善和法律的严与认识的真密不可分。   出租车司机对妻子不忠,利令智昏,导致受骗上当。   冒充富婆者因为被骗而违法骗人,走入认识误区,受到法律制裁。   好人并非都很聪明,但做个好人是聪明的选择。 C、归纳小结  3`    逻辑关系 D、下次活动  2` ◥能力培养   运用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如果见到老师(老板)就餐时扔掉很多米饭我们应当怎么办?(坚持哪些真理?追求哪些价值?)    DFP3B E、复习题目  5`    2-1   PS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2-2   JD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课件尾   课件名称: MYKJ2A   建立日期: 2011-10-17   成稿日期: 2011-10-17   首课日期: 2011-10-18   照片高度: 718 × 958   照片精度: 70~80 %   ◆录相片: 4   概念形成、学会思考、借种案件、借种教训   幻灯张数: 62   改动日期: 2011 年 10 月 19 日 3 时 29 分
个人分类: 《原理》教案|1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讲
ggjjhh 2015-1-21 17:4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D讲 ☆教学要素 教学目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能力(素质)目标:   1、能充分尊重客观规律、自觉研究客观规律。   2、能正确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规律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3、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4、理解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规律的定义和特性。   2、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和课时   教学方法:①课件演示;②案例分析;③课堂讨论;   教学课时:2 A、复习导入  5` 1-5   XZ 在唯物辨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根本方法是:[ B ]    A 、归纳与演绎   B 、矛盾分析法    C 、分析与综合   D 、抽象与具体    E 、逻辑与历史 B、讲授新课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40`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定义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M1   M2   万有引力定律  F = G ━━━━               r2 2、规律的特性     ①本质性━内在性(本质与现象)     ②必然性━普遍性(空间)     ③稳定性━重复性(时间)     ④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     ⑤条件性━水的沸点         ┏普遍规律     ⑥层次性┫         ┗特殊规律 ①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出走是规律”。大家说是不是规律? ②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牛顿家乡的苹果树   必然性表现为普遍性,地球上任何地方的苹果总有一天要落地。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笑话。 ③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稳定性表现为重复性,苹果年年都要落地。   规律性的结论必须能够经受重复性检验。 ⊙玩山玩水别玩命 ④规律具有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人为杜撰的联系。   罗马教皇可以烧死布鲁诺,但烧不死“日心说”。 ⑤规律具有条件性   在标准大气压条件下,    高压锅的应用。     水在摄氏 100 ℃时沸腾。   在大气压较低条件下,     水小于 100 ℃即可沸腾。 ⑥规律具有层次性     ┏普遍规律   规律┫     ┗特殊规律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规律:地震与海啸  4` ⊙社会规律: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   胡锦涛亲自动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35`   (一)意识的作用 1、定义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认识世界   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         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2、表现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目的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实践改造性)   主观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反馈自律性) ●增强主体意识 ◆终身学习 贵在坚持  2`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水稻上可以坐人 ⊙毛李之争 ●“可以胡搞” 2、注意事项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图形规律 ◆分析图形规律  4`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Try it !    have a try  试试看,尝试一下。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If you have no hand you can't make a fist.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自主选择   ⊙悲催族               主体选择论√                 ↑       ┏主观能动性--主体自主选择   辩证统一┫       ┗客观规律性--社会历史趋向                 ↓               历史决定论√               历史非决定论× ◆犀利收碗哥  4`   培养观察力、思维力:① SJ ;② CJ 。 ◢能力培养   运用主观能动性原理,谈谈在大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讨论,自由发言,老师抽点。 C、归纳小结  3`           活出价值来。         干出成果来,       学出成绩来,     说出智慧来,   玩出高雅来,      01LH D、下次活动  2` ◥能力培养   从“借种生子”等案例,谈如何提高识别骗局的能力。 E、复习题目  5` 1-6   JD  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目的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实践改造性)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反馈自律性) ○课件尾   文 件 名: MYKJ1D   建立日期: 2011-10-09   成稿日期: 2011-10-11   首课日期: 2011-10-13   照片高度: 718 × 958   照片精度: 70~80 %   ◆录相片: 4   日本地震、剪纸学习、图形规律、犀利收碗   幻灯张数: 47   改动日期: 2011 年 10 月 17 日 5 时 3 分
个人分类: 《原理》教案|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C讲
ggjjhh 2015-1-21 17:3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C讲 ☆教学要素 教学目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能力(素质)目标:   1、能初步学会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事物并指导自己的实践。   2、能用辩证思维法进行理性思维。   知识目标:   1、识记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的概念。   2、理解几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3、理解辩证思维方法。   4、了解现代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范畴   3、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内容(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   教学难点∶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教学方法和课时   教学方法:①课件演示;②案例分析;③课堂讨论;   教学课时:2 A、复习导入  5`    1-3   PS 联系仅仅存在于事物之间,不存在于事物内部。    1-3   PS 联系仅仅存在于事物之间,不存在于事物内部。   观点错误。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既存在于事物之间,又存在于事物内部。 B、讲授新课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10` 1、客观辩证法   ①内涵:   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及其发展规律。   ②外延:   Ⅰ自然辨证法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Ⅱ社会辩证法  生产方式运动规律 2、主观辩证法(概念辩证法)   ①内涵:   人类意识的辩证运动及其发展规律。   ②外延:   Ⅰ形式逻辑   Ⅱ辩证逻辑(辩证思维方法)   Ⅲ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等等。 3、两者的关系   ①区别:   客观辩证法具有物质性、自发性。 例如:“猴吃人”现象的规律性。   主观辩证法具有意识性、自觉性。 例如:“鸡吃人”语句的逻辑性。   ②联系: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唯物辨证法的三大规律既是客观辩证法,又是主观辩证法。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40` 1、唯物辨证法是科学的方法论   ①辩证法和唯物论是统一的。   ②唯物辨证法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两大观点、三大规律和成对范畴都具有方法论意义。        ┏认识方法(分析矛盾)→认识世界   唯物辨证法┫(思想方法)   (矛盾论)┃工作方法(利用矛盾)→改造世界        ┗(实践方法) 2、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根据: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内容:   ①矛盾特殊性分析。   假牙很美。   ②“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汉堡式”批评。   中医治病强调“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③看主流、抓关键。  冯夏根博士。               回答问题。   等等。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3、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范畴   范畴是反映世界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各门科学和哲学的基本概念。 Ⅰ整体和部分 A范畴含义   整体是指一个事物的完整形态和全部过程。   部分是指一个事物的构成要素和具体阶段。   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黑格尔 Ⅰ整体和部分 B辩证关系   第一,对立(区别)   ①在空间关系上,整体大于部分。   ②在性质作用上,    或者整体优于部分:“臭皮匠→诸葛亮。”    或者整体次于部分:“三个和尚没水吃。”   第二,统一(联系)   ①相互依赖。没有部分,不能形成整体;         没有整体,部分就会消解。   案例:南斯拉夫的解体。   ②相互作用。整体支配部分;部分影响整体。   ③相互转化。   案例:世界--国家--省区…… Ⅰ整体和部分 C实践意义   完善自我,惠及群体。   木桶理论。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事物部分即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是事物的本质。   我们必须通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Ⅱ现象和本质 A范畴含义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及其外部联系。   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现象,春华秋实、夏热冬凉、昼夜更替等等。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   地球和太阳关系的本质就是地球围绕太阳自转。 Ⅱ现象和本质 B辩证关系   第一,对立(区别)   ①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可以为感官直接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案例: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②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挪威城市罗姆瑟。 5-7 月极昼。 11-1 极夜。   ③现象是个别、具体的,本质是一般、共同的。   航天飞机 24 小时之内可以看到 16 次日出日落。   第二,统一(联系)   ①本质是现象的内在根据。   假象也从一定角度表现本质,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从地球自转的角度表现了地球和太阳关系的本质。   ②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   水的本质在自然条件下表现为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种现象。 Ⅱ现象和本质 C实践意义   通过现象,认清本质。   第一,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案例:哥白尼。   第二,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对现象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   案例: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和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   ⊿本质是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就是事物的内容,要素之间的结构就是事物的形式。 Ⅲ内容和形式 A范畴含义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   形式是把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   ⊙案例:化合物以化学元素为内容,以分子结构为形式。 Ⅲ内容和形式 B辩证关系   第一,对立(区别)   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的存在(表现)方式。   第二,统一(联系)   ①相互联结、相互依存。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案例:“帅呆”。   ②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一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   事实:没有氧原子,就不能生产甲醇和乙醚。   另一方面,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案例:善作广告的段永平。   ③交错组合。 〓图示:内容和形式的交错组合 ◆视频表现什么内容? Ⅲ内容和形式 C实践意义   重视内容,利用形式。   既要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坚持必要形式。   例如,打扫卫生和迎接检查。   ⊿形式是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具有一定结构的事物总有一定的功能。 Ⅳ结构和功能 A范畴含义 结构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组合方式。   结构具有两大特点:①稳定性;②有序性。   案例:听诊器的结构。   功能是事物对自身和他物的作用。   案例:听诊器的功能。 Ⅳ结构和功能 B辩证关系   第一,对立(区别)   结构相对稳定,功能有所变化。功能变化最大的生物是什么?   第二,统一(联系)   ①结构决定功能。案例:金钢石和石墨。   ②功能制约结构。案例:进化和退化。 Ⅳ结构和功能 C实践意义 ●知识结构   个人具有的知识种类及其相互关系。   决定能力(功能)的种类及其强弱。 ☆作业题目    1.3  撰写一份自学计划。   训练目标:能够根据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原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训练方式:   网络检索①同类大学相同专业的课程;       ②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事物的功能包括一事物对他事物的作用。   通过事物的相互作用,一种现象会引起另一种现象。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Ⅴ原因和结果 A范畴含义   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食用毛蚶→流行甲肝。   一般说来,原因在前,结果在后;有些因果关系同时发生。   例如,外力作用引起物体加速或减速。 F = ma 。 Ⅴ原因和结果 B辩证关系   第一,对立(区别)   原因是设定的一方,结果是被设定的一方。   不能倒果为因,也不能倒因为果。父子。   第二,统一(联系)   ①相互依存。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养花。   ②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反作用于原因。   ③相互转化。在因果链条中,同一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是结果。   ④交错组合。 图示:原因和结果的交错组合   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级原因。 ◆汽车为何坠入大海? Ⅴ原因和结果 C实践意义   追溯原因,预测结果。   ①抓住结果追溯原因,探索本质、发现规律。   青霉素的发现。   ②根据原因推测结果,增强预见、做好工作。   天气预报。   ⊿事物的因果联系有些具有必然性,有些具有偶然性。 ▼Ⅵ必然和偶然 A范畴含义   必然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不可避免的趋势。   例如,人总是要死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必然性决定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偶然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多种可能、难以确定的趋势。   例如,人的各种死亡方式,有的人寿终正寝,有的人死于非命;一棵瓜秧结几个瓜。偶然性决定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必然性) ●有些瓜大,有些瓜小(偶然性) ◆送葬路上的车祸 Ⅵ必然和偶然 B辩证关系   第一,对立(区别)   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   偶然性处于从属地位。   第二,统一(联系)   ①相互依存。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   人都会死→死亡方式。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伸手必被捉←案件的侦破。   ②相互转化。   其一,在历史演变中:   少毛(偶然)→毛少(必然)→多毛(偶然)   其二,在不同关系上: 图示:必然和偶然与共性和个性 Ⅵ必然和偶然 C实践意义   抓住机遇,获得自由。   ①通过偶然认识必然,抓住机遇。   李森科:“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   瑞士化学家桑拜恩发明硝化纤维炸药。 硫酸和硝酸混合液+纤维。   ②利用必然改造世界,获得自由。   毛泽东:“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了解规矩。 ◆此人为何如此倒霉?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趋势。   事物发展的趋势又称为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现实。 Ⅶ可能和现实 A范畴含义   现实性是指现存事物的实际存在性及其存在的必然性。   具有现实性的事物,即实际存在的事物简称为现实。   现实(性)是动态范畴。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   认识可能性要注意分析几种情况:                      ┏好    现实性            ┏性质┫③     ↑ ┏现实可能性(大海捞船)┫  ┗坏     | ┃②          ┃  ┏大    可能性┫           ┗概率┫④    ①┋ ┗抽象可能性(大海捞针)   ┗小     ↓   不可能性(制造永动机。) Ⅶ可能和现实 B辩证关系   ┌─┐   ┌现实性──着眼现在   │辨│┌对立┤   │证││  └可能性──预示未来   │关├┤       ┌可能存在于现实中   │系││  ┌相互依存┤   └─┘└统一┤    └现实起源于可能性         │    ┌可能转化为现实         └相互转化┤              └现实孕育着可能 Ⅶ可能与现实 C实践意义   树立理想,把握可能。   ①脚踏实地,从现实出发,树立科学理想。   ⊙好高骛远的不同解读。   ②保持谨慎,防止坏的可能性,争取好的可能性。   ⊙ 86 级军医班张荣帅的教训。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25`     1、归纳和演绎     2、分析和综合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抽象和具体相统一、历史和逻辑相统一是建构理论体系的思维方法。   我院的学生是否有著书立说的可能性?   当你认真研读一本教材时、当你立志写作一本图书时,会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顾奎勤的事迹   营养班女学员。   在军校全军跑遍吉林市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收集资料。   毕业之后出版了多部著作,销量较大。 ◤智力开发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两对辩证思维方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归纳和演绎 ①范畴含义   归纳和演绎是两种基本的推理形式,涉及个别事物和共有属性之间的关系。 gu ī n à ①范畴含义 A归纳   归纳是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   鲁迅曾经说过,古人有病没有药品,尝尝这个,尝尝哪个,吃了有毒的东西就死了,吃了对症的东西就好了。于是知道某种东西能治病,后来写成《本草纲目》。   问题:归纳推理有几种? 〓图示:归纳推理的种类 ①范畴含义 B演绎   演绎是以一般原理为前提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    ┏直接推理: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唯物主义者; ┏━┓┃     因此,有些唯物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者。 ┃演┃┃ ┃ ┃┃          ┏M━━P ┃译┃┃          ┃ ┃ ┣┫    ┏三段论推理┫S━━M ┃推┃┃    ┃     ┃━━━━ ┃ ┃┃    ┣关系推理 ┗S━━P ┃理┃┃    ┃ ┗━┛┗间接推理╋联言推理         ┃         ┣选言推理         ┃         ┣假言推理         ↓………… ②辩证关系   第一,对立(区别)   它们是反方向的思维进程。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   第二,统一(联系)   首先,相互联结,互为条件。   一方面,演绎以归纳为基础。   没有对各种炎症的归纳,人们就无法以“炎症都有三项病理变化”为前提来说明,结核的病理变化。   另一方面,归纳以演绎为指导。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时思考两个问题:多少物质和怎样的物质,也就是物质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其次,相互补充、相互转化。   归纳结论:鱼用鳃 s ā i 呼吸;→演绎推理:南美用肺呼吸的动物是鱼。 ●黑天鹅与白乌鸦   日本奇玉县一家鸡肉店经理大泽实义饲养一只浑身雪白的乌鸦。 1987 年 5 月 25 日,邻居遛狗时发现,送给了大泽。 2、分析和综合 ①范畴含义   分析和综合是深入认识一个事物的思维方法,涉及事物整体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①范畴含义 A分析   分析是在认识中把对象区分为不同方面(要素、结构和属性等等),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分解是在实践中把事物分离成各个部分。分解是分析的实践基础。医学家把人体区分为九大系统:①运动、②循环、③呼吸、④消化、⑤泌尿、⑥生殖、⑦内分泌、⑧神经、⑨感觉,具体研究每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的种类: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结构—功能分析等等。 ①范畴含义 B综合   综合是在认识中把事物的各个方面(要素、结构和属性等等)建构为统一整体的思维方法。   组合是在实践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整体。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任于仲嘉的形成人造手。组合是综合的实践结果,综合是组合思想先导。   综合法的作用:从整体上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能量守衡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和现代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横向科学都是综合法的辉煌成果。 ②辩证关系   第一,对立(区别)   它们是反方向的思维进程。分析是从整体到部分,综合是从部分到整体。   第二,统一(联系)   首先,相互依存。   一方面,综合以分析为基础。   不了解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变化,就不能形成对疾病的整体认识。   另一方面,分析以综合为目的。   医生如果拿着一堆检验单不能确诊疾病,病人就浪费了金钱和时间。   其次、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分析中有综合因素,综合中有分析因素。分析之后要综合;综合之后再分析。米格— 25 飞机。 ◤智力开发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两对辩证思维方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智力开发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两对辩证思维方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①思维进程不同:归纳与演绎的起点是归纳;分析与综合的起点是分析。   ②对象数量不同:归纳与演绎的对象至少是两个以上的事物;分析与综合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事物。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①前者指导后者,提供前提。   联系观点→系统论┓         ┏正确哲学的指导   内外因 →控制论┣“老三论”  影响┫   相互作用→信息论┛         ┗错误哲学的误导   量变质变→突变论 Catastrophe Theory     ┓   结构功能→耗散结构论 Dissipative Structure  ┣“新三论”   整体部分→协同学 Syrergertics        ┛ (CDS 三论 )   钱学森认为“三论归一”,西安交大湛垦华曾就学于耗散结构论创始人普利高津,认为六论归一。   袁正,“老三论”“新三论”的提法不科学,《哲学动态》 1986-12 26   ②后者丰富前者,提供材料。   联系观点←系统论┓   内外因 ←控制论┣“老三论”   相互作用←信息论┛   量变质变←突变论  ┓   结构功能←耗散结构论┣“新三论”   整体部分←协同学  ┛ (CDS 三论 ) ◆视频涉及了哪些范畴?   5` C、归纳小结   3'   逻辑关系 D、下次活动   2` ◥能力培养   运用主观能动性原理,谈谈在大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讨论,自由发言,老师抽点。 E、作业题目   2`    1.3  撰写一份自学计划。   训练目标:能够根据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原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训练方式:   网络检索①同类大学相同专业的课程;       ②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F、复习题目   3`    1-5   XZ  在唯物辨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根本方法是:[  ]    A 、归纳与演绎   B 、矛盾分析法    C 、分析与综合   D 、抽象与具体    E 、逻辑与历史 ▲备用资料 ○课件尾   文 件 名: MYKJ1C   建立日期: 2011-10-05   成稿日期: 2011-10-09   首课日期: 2011-10-13   照片高度: 718 × 958   照片精度: 70~80 %   ◆录相片: 5   救护撞人、飞机吹车、送葬车祸、两次被撞、约瑟与玛利亚   幻灯张数: 76   改动日期: 2011 年 10 月 09 日 13 时 55 分
个人分类: 《原理》教案|1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B讲
ggjjhh 2015-1-21 16:5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B讲 ☆教学要素 教学目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能力(素质)目标:   1、能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观察事物。   2、学会利用对立统一的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1、识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理解联系这一范畴及其特点。   2、了解运动、变化、发展的含义。   3、理解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4、理解三大规律及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唯物辨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教学方法和课时   教学方法:①课件演示;②案例分析;③课堂讨论;   教学课时:2 A、复习导入  5`    1-1   XZ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   A物质性  B可知性  C存在性   D多样性  E矛盾性    1-2   PS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1   XZ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 ]    A 、物质性   B 、可知性   C 、存在性    D 、多样性   E 、矛盾性 1-2   PS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观点正确。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B、讲授新课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35`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 客观事物 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定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性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第一,事物内部;   第二,事物之间;   第三,整个世界。   每一门科学都要揭示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各种各样的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石头与武器、中国和美国)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物质联系和精神联系▲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教育──人才──科技──生产力   ▲物质联系和精神联系:      爱因斯坦或萧伯纳的名言。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李艳文的庭院生物链 ☆生活智慧:注意手势和意思的联系   《手势语言的文化差异》,《演讲与口才》 1997 年第 10 期第 17 页。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变化、运动和发展        ┌前进、上升、进化━━发展   变化=运动┤        └倒退、下降、退化   变化是事物形态和位置的改变等等。   运动是事物的变化及其过程。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新生事物具有本质的先进性。适应环境变化,代表发展方向。   第二,新生事物具有整体的优越性。否定腐朽方面,保留合理因素。   (在社会领域)   第三,新生事物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符合人民利益,得到群众拥护。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过程是时间持续性和空间广延性的统一。(×交替)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扫描仪能否把文字提出来进行编辑处理?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55`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对立统一规律)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质量互变规律)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首先,它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次,它是理解唯物辨证法其他规律与范畴的钥匙。   第三,它是辨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最后,它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定义 ◆矛盾的词源   古代哲学家韩非在《韩非子》一书中讲述了“矛盾的故事”。后来人们把言语相互抵触称为自相矛盾。 1、矛盾的定义   矛盾是事物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既对立(相互排斥)又统一(相互联系)的关系。         ┏对立、斗争性   矛盾(关系)┫         ┗统一、同一性(统一性)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关系两种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叫做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属性又叫做同一性。   要深入理解矛盾范畴和对立统一规律,必须正确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这对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①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性质和趋势。   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20 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战争。   夫妻双方在一个家庭中的相互依存。   其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磁铁的N极和S极。汉奸与朋友。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趋势。   开始,日攻中防;后来,中胜日败。 ②矛盾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倾向。   矛盾斗争性是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    对抗性斗争:敌我双方你死我活。   非对抗性斗争:人民内部各种分歧。 2、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①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统一的(相互依存)   一方面,斗争性制约同一性。    1937 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王明的“统一政府”、“统一军队”、“统一群众组织”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另一方面,同一性制约斗争性。   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维护了统一战线的存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2、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②(⊙缘)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的(相互区别)   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性),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性)。   婚姻   战争 〓图示:同一性和斗争性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内部矛盾=内因--变化的根据     外部矛盾=外因--变化的条件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 ①矛盾同一性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发展的前提。   “浪漫的男人不可靠,可靠的男人不浪漫”。性格互补是美满婚姻的重要因素。   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利用使自身得到发展。   夺取并利用对方的武器。   第三,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决定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的发展就是向对立面的转化,防御转化进攻,失败一方转化为胜利的一方。 ②矛盾斗争性的作用 第一,矛盾的斗争性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推动事物不断量变。   抗日战争中,双方有进有退,中国人民的力量不断增长,日本一方的力量逐渐削弱,为抗战的最后胜利积累条件。   第二,矛盾的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   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中国人民对日寇最后一战,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概念含义   ①矛盾的普遍性   ②矛盾的特殊性 ①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一是指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即指矛盾的共性。   敌我之间的矛盾一般是对抗性的,而人民内部矛盾一般是非对抗的。   二是指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   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存在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②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和矛盾的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第一,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   第二,矛盾演变的特殊性。   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不同的特点。   第三,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①内外;②根(基)非;③主次矛盾;④主次方面等等。   ┗━━→图示   第四,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 〓图示:矛盾特殊性 ②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第四,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   一是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资产阶级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   二是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奴隶和奴隶主。   三是矛盾双方相互融合。   三大差别在发达地区的消失。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骑着摩托去“吃晚茶”。   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首先,共性与个性是相互区别的。   个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性质;   共性是个别事物之间共同本质。   例如,水果的特性与共性。   其次,共性和个性是相互依存的。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个性与共性密切相关,没有共性就没有个性。   例如,房子的共性与个性。   再次,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古代多毛是共性,现代多毛是个性。   例如,辽宁的毛孩。 3、重要意义    LS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据。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内容: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所规定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二是要有中国特色,建设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具体制度。   一方面,中国特色必须和社会主义共性相一致。我们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主义,否则就会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犯右的错误。(以东欧巨变为论据进行论述……)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共性必须和具体国情相结合。我们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否则就会遭受挫折,犯“左”的错误。(以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教训为论据进行论述……)   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能力培养   大学生活存在哪些矛盾?什么是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如何解决(处理)这些矛盾?   目的:明确大学生活的主要任务。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1、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质、量、度是标志事物之间区别的哲学范畴。   ①质   ②量   ③度 ①质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规是划分,定是确定,规定性就是确定事物自身状态的特性。 例如,水就是液体的H 2 O。       ┌本质属性   质→属性┤       └非本质属性 ②量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以及要素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     ┌内涵的量(标志质的程度,如水温、色泽)   量─┤     └外延的量(标志质的规模,如个数、体积)   量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   例如,判断一个人是粗壮与苗条,就要看“三围”。   一杯水与一桶水。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③度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   度是一个区间,两端叫关节点。事物的变化突破关节点就会由量变转化为质变。    冰   |    水   |   水蒸汽       质|变     质|变   量 变  ↖  量 变  ↗   量 变        | ←────→ |       关节点     关节点   ━━━━━╋━━━━━━━╋━━━━━━→        0℃       100 ℃        └───┬───┘            度 2、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①量变的含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变化。   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渐进。例如,水温的变化。 ②质变的含义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质变是突破度的变化,是渐进性的中断。例如,冰→水→气。   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   爆发式飞跃:  火山爆发、社会革命   非爆发式飞跃: 物种变异、社会改革 ③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   ┃对┃┃区┃┏量变 表现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 ┣┫ ┣┫   ┃立┃┃别┃┗质变 表现事物发展的飞跃性(非连续性)。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依┃┃  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 ┣┫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 ┃赖┃┗  没有质变就没有新的量变。    ┃ ┗━┛   ┏━┓┏━┓┏量变引起质变,   ┃统┃┃转┃┃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 ┣┫质变引起新的量变,   ┃一┃┃化┃┗  量变在新质基础上进行。   ┗━┛┗━┛    ┃ ┏━┓         ┏阶段性~    ┃ ┃渗┃┏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 ┣┫        ┗局部性~      ┃透┃┃      ┗━┛┗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①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婴儿→儿童→少年→青年→成人( 18 )。   ②两种量的斗争决定质变的方向。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   ①数量的增减   ②次序的变化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①在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A、阶段性部分质变。   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B、局部性部分质变。   器官切除。吉林市 1948 年 3 月 9 日解放。   ②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金属相变在熔点先有液珠;       在凝点先有晶核。 3、规律的重要意义 ①科学意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   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   枪和炮的分界线?   20 毫米。 ②人生意义:渐进和突破相结合的原则   量变阶段不能急于求成;   面临质变不能犹豫不决。   平时要善于积累,   关键时刻冲上去。 案例: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简历,渐进和飞跃;   面试现场的废纸和拖把,组织排队者。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生活智慧:欢乐和节制相结合的原则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的2个含义:   ①事物发展的第二次否定(作用);   ②事物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完成阶段)。 2、辩证否定和辩证否定观   唯物辨证法所说的辩证否定一般是指否定作用,也就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   ☆ WT 、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认为,)辩证否定有三个特性:   第一,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是联系,弃是发展。) 第一,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外来的否定纳入另一事物的发展轨道:   麦粒──麦株──麦粒            ↓(产品)       生产──消费──生产──消费─→ 第二,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只有经过否定,才会有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事物才能向前发展。   否定在事物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在旧事物内部孕育而生,在否定旧事物的时候保留了其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因此新旧事物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在人类的言论中,否定和肯定是密切联系的。   肯定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是肯定判断,   否定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是否定判断。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第二和第三个特性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扬弃”。 3、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及其特性     ①从过程延续来看,是周期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②从过程性质来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案例:巴西陆稻的一个发展过程 〓图示: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    肯定阶段(麦粒)  否定阶段(麦株)  否定之否定阶段 ( 麦粒 )      ┗━━━━━━━━━━┳━━━━━━━━━┛                周  期   事物发展经历两次辩证否定、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周期。   在物理学上,周期通常用 T 表示;经过一个周期,事物回复到起始状态。周期性包含回复性。 ①事物发展是周期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种子──植株──种子──植株──种子    ┗━━周期①━┛ ┗━━周期②━┛→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上升性)   周期性(回复性)┫           ┗曲折性   第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   第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前进性在曲折运动中实现;   曲折性在前进过程中存在。 第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   两次辩证否定都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   一粒麦粒变成了几十粒麦粒,品质也可能有所提高。 第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从肯定阶段到否定之否定阶段(新的肯定阶段)不能直接实现,必须经过否定阶段这个对立的环节。   一粒麦粒靠有魔力的戒指变成更多的麦粒只能存在神话中。 ●个人发育重演人类进化史 △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关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有人形象化地说明: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波浪式前进   螺旋式上升  DFP_4A 4、规律的重要意义 ①从事物整体出发,辩证地把握肯定与否定。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②从事物过程出发,正确地对待前进和曲折。   如果你处在逆境,不必悲伤烦恼。把战胜逆境看作是人生的义务就会在斗争中得到锻炼从而逐步接近胜利。   如果你处在顺境中,不要忘乎所以,因为顺境常常是两次逆境之间的连接点。   --邓友梅,《人生的意义》 P.118 ~ 119 ③从事物特性出发,合理地分析否定之否定。    1957 年 11 月2日毛泽东坐飞机访问苏联,苏联驻华大使尤金陪同。 C、归纳小结  3'   学习唯物辨证法的三大规律,对人生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优秀棋手陈祖德说过,真正的人生是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   只有超越自我,才能出类拔萃! D、下次活动  2` ◤智力开发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两大辩证思维方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E、复习题目  5`    1-3   PS 联系仅仅存在于事物之间,不存在于事物内部。    1-4   LS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 ○课件尾   文 件 名: MYKJ1B   建立日期: 2011-09-25   成稿日期: 2011-10-04   首课日期: 2011-10-10   照片高度: 718 × 958   照片精度: 70~80 %   ◇录相片: 2   英雄王成、矛盾词源   幻灯张数: 87   改动日期: 2014 年 10 月 27 日
个人分类: 《原理》教案|1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A讲
ggjjhh 2015-1-21 16: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A讲 ☆教学要素 教学目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能力(素质)目标:   1、能破除迷信、坚持唯物主义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能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知识目标:   1、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2、理解物质、意识等概念;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3、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理解实践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意识的本质。   实践的定义、特性和形式。   教学难点∶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含义及哲学证明 教学方法和课时   教学方法:①课件演示;②案例分析;③课堂讨论;   教学课时:2 A、复习导入  10` X-1   XZ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 B D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政治经济学   C 、邓小平理论    D 、科学社会主义    E 、科学发展观 X-2   PS  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的学说。   观点错误。虽然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学说,但马克思主义并非就是马克思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继承者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为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相声中的哲学 ☆东西——外延最大(概括性最强)的词语 ◥能力训练   从木匠到政协主席的案例,谈谈哲学与成才的关系。 ⊙案例:从木匠李瑞环到政协主席李瑞环 ☆哲学的词源   是否任何哲学都能使人聪明、给人智慧呢? B、讲授新课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A讲)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50`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宇宙(世界)的本质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3、哲学的重要问题       --宇宙(世界)的状态问题     辩 证 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世界观的定义。   ②方法论的定义。   ③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④哲学的定义。 ①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医学方法论   哲学方法论┫化学方法论        ┗数学方法论 ③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  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 ④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世界的两大问题和哲学的两大对立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宇宙(世界)的本质问题     ①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恩格斯论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MNX4-219   “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MNX1-220 〓物质、意识两大系列概念之间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①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谁是第一性   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物质是世界的本质。 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有几种基本的形态。 Ⅱ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就是原子。   认为物质运动就是机械运动。   拉美特利说:“人是机器。” Ⅲ辨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决定物质,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Ⅰ主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物是感觉的复合。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主观唯心主义(慧能)   慧能:既非幡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Ⅱ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黑格尔 ②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有无同一性   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意识能否认识物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没有同一性,人们不能认识世界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   休谟  康德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哲学的重要问题   --宇宙(世界)的状态问题                   ┏形而上学     世界的状态问题←哲学重要问题┫      (怎么样)        ┗辩 证 法       联系/孤立?       发展/静止?     ①辩证法     ②形而上学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①辨 证 法  dialectic(s) 词源:   苏格拉底最先把“指出对方谈话中的矛盾,从而求得真理”的方法称为辨证法。辨证法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著作。 定义:   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哲学思想。 阶段:      ┏唯物辨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法┫唯心辩证法(近代)      ┗朴素辩证法(古代) ②形而上学  Metaphysics 词源:   公元前一世纪安德罗尼克把亚里士多德手稿标为《物理学之后》。   我国近代学者严复根据《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将书名译为《形而上学》。 定义:   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哲学思想。 阶段:       ┏现代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近代形而上学       ┗古代形而上学 ●公孙龙的形而上学: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毛泽东语)             ┌二元论    ┌────┐ ┌────┐ ┌────┐       ┌何者第一性┤   ┌唯心 │古  代│ │近  代│ │现  代│   是 哲学│     │   │主义:│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唯心主义│  ┌什—基本┤     │   │   └────┘ └────┘ └────┘  │么 本问│     └一元论┤   ┌────┐ ┌────┐ ┌────┐  │    │    ┌可知论 │唯物 │朴  素│ │机  械│ │辨  证│  │    └能否认识┤    └主义:│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唯物主义│ 哲│         └不可知论    └─┐┌─┘ └────┘ └─┐┌─┘  ┤                    ││            ││ 学│                  ┌─┘└─┐ ┌────┐ ┌─┘└─┐  │  ┌─联系、发展的观点─辩 证 法:│朴  素│ │唯  心│ │唯  物│  │怎 │               │辨 证 法│ │辨 证 法│ │辨 证 法│  └么─┤               └────┘ └────┘ └────┘   样 │               ┌────┐ ┌────┐ ┌────┐     └─孤立、静止的观点─形而上学:│古  代│ │近  代│ │现  代│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 └────┘ └────┘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概念的演变  Ⅰ   物质概念是在寻找“本原”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亚里士多德( Q384 ~ 322 年)曾给本原下过定义:万物都由它组成,而它没有结构。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原子是“宇宙之砖”   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   原子 1、物质概念的演变  Ⅱ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战国时惠施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外国民歌:跳蚤。   世界没有最小的本原。   具体事物有本原,整个宇宙没有本原。   我们只能说物质和精神两大类现象哪个是本原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精神的本原;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物质的本原。   二元论者认为物质和精神彼此独立。 1、物质概念的演变  Ⅲ ☆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的起源   ①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人的意识        ↗     动物心理  苏联“勇士”、北京鹦鹉      ↗    刺激感应性  “尊柏”吃人、巴科斯塔的实验    ↗   反应特性  机械运动反应了外力作用的方向和大小。   在动物心理向人类意识转变过程中,劳动具有决定作用。 ☆意识的起源   ②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心之官则思”。胆量、脾气。 ◆大脑的结构 ☆意识的本质   ②意识是存在的反映 ◤智力开发   论证命题的正误: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P31 ① ◣智力开发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虽意识的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的,但并非所有意识在内容上都是客观的。   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符合实际。   谬误在内容上是主观的,不符合实际。   此命题加2个字就可以由谬误转化成真理:   意识在内容上是来自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3、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   “客观实在”,“不依赖……感觉”。   第二,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通过感觉感知”,“为感觉所……反映”。   第三,坚持了辩证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共性和个性,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   第四,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同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   社会具有物质性。 ▼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Material unity of World )”概念是从《反杜林论》哲学篇里恩格斯的一个著名论断中概括出来的:“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它具有双重涵义:     1、世界本质上是物质世界     2、物质世界是统一的整体 1、世界本质上是物质世界   精神世界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2、物质世界是统一的整体 _ ☆社会的物质性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关系←物质关系   生产方式┫       ┗生 产 力←物质力量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0`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定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性   第一,客观现实性。   ①实践要素(主体、客体和手段)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②实践结果是一种客观事实;③实践过程受客观规律支配。   第二、自觉能动性。   自觉性是指实践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日本笑话:在花 28 亿/8年。   能动性是指实践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第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是指实践只能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   历史性是指实践一方面要受历史条件制约,另一方面又能突破历史条件。“古人真笨!”“古人真不容易!” 3、实践形式   ①生产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试验。      ↓       ↓        ↓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问题:什么是实践?什么不是实践?       ┏演员   文艺晚会┫       ┗观众       ┏教师   教学实践┫       ┗学生   结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启示:①实践出真知;      ②参与最重要。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社会和自然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 2046 年的新闻联播 2、实践是社会本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人与意识→思想关系┓   实践关系┫人与他人→    ┣社会关系(人际关系)       ┗人与自然→物质关系┛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科学实验→文化领域┓   实践形式┫社管实践→政治领域┣社会领域       ┗生产实践→经济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 文化繁荣       ╱   ↗   实践动力→ 政治进步       ↘  ↗        经济发展 C、归纳小结  3`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①决定意识的起源。自然产物、社会产物。   ②决定意识的本质。人脑机能、存在反映。   ③决定意识反作用的成败。物质条件、客观规律。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先进意识促进发展。   ②落后意识阻碍发展。 D、下次活动  2` ◥能力培养   大学生活存在哪些矛盾?什么是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如何解决(处理)这些矛盾?   目的:明确大学生活的主要任务。 E、作业练习   5`    1-1   XZ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   A物质性  B可知性  C存在性   D多样性  E矛盾性    1-2   PS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课件尾   文 件 名: MYKJ1A   建立日期: 2011-09-21   成稿日期: 2011-09-22   首课日期:   照片高度: 718 × 958   照片精度: 70~80 %   ◆录相片: 2   大脑结构、 2046 新闻联播   幻灯张数: 94 (讲课 79 )   改动日期: 2011 年 9 月 30 日 17 时 33 分
个人分类: 《原理》教案|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讲
ggjjhh 2015-1-21 16:3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讲 ☆教学要素 教学目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能力(素质)目标:   1、能从总体上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2、能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3、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知识目标:    1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2 、熟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    3 、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根本方法。 教学方法和课时   教学方法:①课件演示;②案例分析;③课堂讨论;   教学课时:2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A、复习导入  10`    X-1   XZ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 B D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政治经济学    C 、邓小平理论    D 、科学社会主义    E 、科学发展观 ◥能力培养(预告)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的学说。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B、讲授新课   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讲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5`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首次危机)    1825 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的尖锐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三大工运)    1831 、 34 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8-1848 年英国宪章运动;    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一面大旗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实践科研成果(两大转变)     2、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3、直接理论来源(三大思潮)     逻辑顺序应该是2→3→1;我们按教材顺序分析。 1、实践科研成果(两大转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1848.2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马克思简介    Max    1818. 5. 5    1883. 3.14 ⊙恩格斯简介    Engels    1820.11.28    1895 2、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细胞学说   生物进化论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焦尔    赫尔姆霍兹 ⊙“永动机”是不可能的 ☆细胞学说   施莱登  施旺  细胞 ☆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_ ☆恩格斯论三大发现   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恩格斯 3、直接理论来源(三大思潮)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   黑格尔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的辩证法   普遍规律  基本范畴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②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大卫·李嘉图  亚当·斯密 ③科学社会主义←法国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_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     ┗毛泽东思想   列宁主义   ↗ 马克思主义 ◥能力训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问题:   1、十月革命是发生在公历(阳历)十月吗?如果不是公历十月,是农历(阴历)十月吗?   2、炮在何方? 建议:   观看电影《列宁在十月》。 ☆同时发生→首先胜利→十月革命    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国工人阶级和农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   阿芙乐尔号军舰 ◆革命炮声 _ ◆宣告胜利 _ 〓关于社会主义的几次飞跃 ┏━┓          ┏━━┓ ┃社┃   多国      ┃科发┃ ┃会┣━③ ↑    ②━┫学 ┃ ┃主┃   一国(实践)  ┃社展┃ ┃义┣━②    ↑ ①━┫会 ┃ ┃发┃   科学(理论)  ┃主 ┃ ┃展┣━① ↑      ┃义史┃ ┃史┃   空想      ┗━━┛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共产党宣言》的中文首译本。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5`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方法:学会回答标题蕴涵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案:   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之二: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争论)   之三:唯物辨证法。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简略表述:   ①为大多数人谋利益。  MN   L ì y ì   ②为人民服务。     Mao ☆立场 立:甲骨文是一人站在地上的象形文字。军训的有一个口令是什么?(具体)   场:场所、位置、地方。(具体) 立+场=立场:对问题所持的态度;        对事物作出的选择。(抽象) ☆无产阶级历史使命   推翻资本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江泽民, 2001 年七一讲话。    2002 年 11 月 14 日十六大修改通过的新党章增加了“与时俱进”一词: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请看教材)   毛泽东的概括:实事求是   邓小平的贡献:解放思想   江泽民的贡献:与时俱进   胡锦涛的贡献:求真务实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根本特性)        必要依据     科学性━━━→        ←━━━革命性      ↑ 必要条件 ↑      ┗━━┳━━━┛        实践性   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语文和政治学的相互渗透━━知识性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 ◢能力培养(提问)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的学说。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判断说明题(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X-2   PS  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的 学说。   观点错误。虽然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学说,但马克思主义并非就是马克思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继承者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为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C、归纳小结  3`                     1848.2     诞生主要标志(一篇宣言)━《共产党宣言》        ↑            ┏┻┓   ┏→实践科研成果(两大转变)━━→┃马┃   ┃    ↑            ┃ ┃   ┃ 直接理论来源(三大思潮)━━→┃克┃   ┃                ┃ ┃   ┣←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思┃   ┃                ┃ ┃   ┣←阶级实践基础(三大工运)━━→┃主┃   ┃    ↑            ┃ ┃   ┗←经济社会条件(首次危机)━━→┃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D、下次活动  2` ◥能力培养   从木匠到政协主席的案例,谈谈哲学与成才的关系。 ◤智力开发   论证命题的正误: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P31 ①   (参考真理观) E、复习题目  5` X-2   PS  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的学说。   观点错误。虽然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学说,但马克思主义并非就是马克思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继承者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为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备用资料 ○课件尾   课件名称: MYKJ0B   建立日期: 2012-02-12 拆分   成稿日期: 2011-09-20   首课日期: 2011-09-26   照片高度: 718 × 958   照片精度: 70~80 %   ◆录相片: 4   达尔文剑、马恩发现、革命炮声、列宁宣告   幻灯张数: 52   改动日期: 2012 年 10 月 09 日 15 时 30 分
个人分类: 《原理》教案|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A讲
热度 3 ggjjhh 2015-1-21 16: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A讲 ●基本信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思政课教学部        高金华   电子邮箱: gggjh@163.com   世界大学城: http://www.worlduc.com/          SpaceShow/Index.aspx?uid=602775   办公室: 1 号教学楼 C 座 2F C-205 ●任课教师自我介绍   5`   高金华, 1955 年生, 1970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吉林军医学院副教授。   在《光明日报》和《世界环境》等 22 家报刊上发表论文 50 多篇。   在《法制日报》和《世界军事》等 46 家报刊上发表译文 100 多篇。 ●高金华军装照片    2004 年军校撤编,到浙江长征学院工作。 2010 年 8 月到南博学院工作。   最好、最差。很荣幸和同学一起学习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 ☆教学要素   能力(素质)目标:   1、能从总体上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2、能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3、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知识目标:   1、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2、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时代背景、阶级基础、理论来源)和发展。   3、熟知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此课的学习要求。   调动学生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根本特性、本质属性和理论品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和课时   教学方法:①课件演示;②案例分析;课堂讨论;   教学课时:2 A、导入新课  10`   ☆实践活动的六大要素  (板书)   人类从事任何实践活动都应当注意六个要素(5个 W ,1个 H ):   W ho    W hen    W here   W hat   W hy    H ow B、讲授新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性质   由中央政治局讨论确定的一门大学本科生的必修课。   本科生的知识结构、思想水平、社交能力理应比较好。   思考:书名怎样化简? ☆主义/思想/理论/观点               主  义┏观点(核心思想) LXFZ                 ┃  ┃原理(基本真理)        ┏意志      ┃  ┃理论结构        ┃  ┏理性←思想体系┫思维方式(方法)        ┃  ┃认识  ┃↑ ┃观念/理念     ┏意识┫认识┫    ↓┃ ┗真理&谬误     ┃  ┃  ┃   知  识(知道+认识) 精  神┫  ┃  ┗感性 (心理)┃  ┗情感 认识     ┃     ┗非意识(潜意识、下意识、无意识等等) GJH20110922 ZXTL12 ☆课程性质( 05 方案)  Ⅰ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   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的课程设置   (一)本科课程设置   4门必修课: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    3 学分    基础课程、核心课程 平均每周 3 学时 分单双周    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          6 学分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     2 学分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  3 学分 ☆课程性质( 05 方案)  Ⅱ   二、本科、专科必修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探讨:书名怎样化简?   马克思主义概论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纲要 ☆教材结构、教学授课计划(课时分配)   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A讲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What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  ┃   革命性的统一         ┛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  ┳ Why   马克思主义          ┛ How   下次课再学习二和三。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Maxism  10`    Max           Engels    1818. 5. 5       1820.11.28    1883. 3.14       1895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①研究主体和认识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继承者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   ②阶级属性和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③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为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 ┏━┓          ┏自然辩证法   ┃马┃┏┃主┃┏ 哲学━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论   ┃ ┃┃┃体┃┃         ┗认 识 论   ┃克┃┃┃部┣┫ 政治经济学   ┃ ┃┃┃分┃┗ 科学社会主义   ┃思┣┫┗━┛   ┃ ┃┃┏━┓┏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主┃┃┃其┃┃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 ┃┃┃他┣┫ 马克思主义法 学   ┃义┃┗┃学┃┃ 马克思主义军事学   ┗━┛ ┃说┃┃ 马克思主义艺术学       ┗━┛┃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Ⅰ  20`       ▲为什么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原理  Why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     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 How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     指南              ┛ ▲为什么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原理  Why   第一,优化思维方式   李四光运用哲学找石油。 ⊙知识→思想→能力    WT 、简述货币的两个主要职能   一个是挣(钱),一个是花(钱)。    WT 、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和物质犹如铁哥们一般。    WT 、简述真理的价值性   真理是有价值的,很有价值,非常有价值,有价值的(得)让人受不了。    WT 、简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太重大了,简直有点不可思议。   ——摘自 1998 年中央党校函授招生的一份答卷 ⊙罗伯特·布鲁斯卡 (Robert Brusca) 1989→1995   第二,坚定理想信念   李大钊  瞿秋白 ⊙“麻烦太郎”的赞叹 ⊙大学校园的惨剧 ●仰望星空   --关心社会发展、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   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没有未来的。    2007.5.14 同济大学   2007.9. 4 《人民日报》   第三,走好人生之路   ●萨特的名言与苏格拉底的难题   ●马克思的高尚选择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 , 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    00 级 (03 届 ) 俞黎明  30 万 ▼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Ⅱ  35`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     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       团结奋斗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     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第一,学好基本原理 ◆六岁大学“教授”给我们的启示   热心、预习、倾听、复习。   第二,注重联系实际   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①个人实际   ②专业实际   ③社会实际 ☆毛泽东论学习马克思主义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第三,采取科学态度   t à idu       ┏━━━━━━━┓┏丰富内容      ┏┫发展马克思主义┣┫      ┃┗━━━━┳━━┛┗完善形式   ┏━┓┃  前↑ ┃过 ↖   ┃实┃┃  提┃ ┃程  ╲┏在发展中坚持   ┃ ┣┫   ┃ ┃    ┫   ┃践┃┃  基┃ ┃结  ╱┗在坚持中发展   ┗━┛┃  础┃ ↓果 ↙      ┃┏━━┻━━━━┓┏方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       ┗━━━━━━━┛┗立场   2012-10-09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坚定信念,树立理想。   第二,提高能力,明辨是非。座右铭   第三,增强本领,投身实践。早日成才        本事:养家糊口、兼济天下的能力。      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假期打工等等。 ☆善于增强智能   智能=智力+能力   布置一些题目,请大家做一做:   ◤智力开发问题(难度较大)  ◥能力培养问题(难度较小)  能力训练   ◣智力开发答案        ◢能力培养答案 〓开发智力       注意力   观察力 思维力 想象力       记忆力   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有机结合。 〓培养能力       创造       能力   计划      组织   能力      能力    适应    操作    能力    能力   能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有机结合。  身心 ⊙智能训练中的哲理   四刀、九人、十块。方桌砍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关于教学的几个问题   (一)明确要求   考核方法:平时成绩 40 %,考试 60 %。   平时成绩 100 分,包括:   考勤平均 40 分,请假要有批假条。旷课一次扣3分;超过学院限定,不让考试。   作业平均 30 分, 16 周之前交3次作业。   课堂活动 30 分(主动答题、主动发言、发现错误、提出问题,加 2 ~ 5 分。   考试方式:闭卷   ----------------   对比考查课:平时成绩 60 %,考试 40 %。 ☆温馨提示/郑重警告   力争考试及格!   按照一般规律,补考比考试的难度要小一些。   但是,很多大学(包括广科)补考难度更大!题目难度相同,考试卷面 47 分总评即可及格: 47 × 60 % =28 分; 28 + 32 = 60 补考卷面 60 分才算及格。   学海无涯苦作舟。   不怕吃苦,一时吃苦;怕吃苦,一辈子吃苦。   (二)积极参与   1、要我学→我要学。   2、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   3、“学生当主角”“我来讲一课”活动:   时间: 30 分钟之内。   形式:现代、传统、传统+现代。   方式:自愿、竞争、加分、评优。   (三)完成作业   1、数量 1 次;形式自由选择:     ① PPT 或板书讲课;  ┳5人以下组合     ②小品、唱歌等表演;┛分值较高。     ③传统作业。     在布置的2个实践作业题中自选1个。     ⑴穿的问题;⑵吃的问题。不少于 800 字。     真情实感,真凭实据,真知灼见。   2、时限:讲课完毕、第一次复习时。   3、纸张: B5 、 16 开、 A4   白纸(复印纸)和带格的信纸均可。   不要用小于 B5 的纸张(包括小作业本上的纸),大于 A4 的纸请裁剪整齐。 ☆传统作业格式  在右上角写班级代码、杠线、两位学号: R1-18   ┏━━━━━━━━━━━━━━━━━━┓   ┃       作业标题       ┃   ┣━━━━━━━━━━━━━━━━━━┫   ┃   11 软件 1   张智慧  学号:十位 ┃   ┣━━━━━━━━━━━━━━━━━━┫   ┃        正文        ┃   ┣━━━━(不少于3个自然段)━━━━┫   ┃                  ┃   ┣━━━━━━━━━━━━━━━━━━┫   ┃           2011 年X月X日 ┃   ┗━━━━━━━━━━━━━━━━━━┛   写在一张纸上。正面写不完,在反面接着写。   (四)注意复习   1、在教材上划出重点,形成自己的一套读书符号。   2、尽快有一套复习题。无法存储电子版的同学,需复印一套。   3、上课之前背诵上次课布置的复习题。 C、归纳小结  3`   培育思维之树,才能结出智慧之果。   美国人有一句名言,栽一棵树的最好时间是 20 年前,第二个最好时间就是现在。   我们大家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就一定能够早日成才。 D、下次活动  2` ◥能力培养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的学说。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E、复习题目  5`    X-1   XZ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政治经济学   C 、邓小平理论    D 、科学社会主义    E 、科学发展观 ○课件尾   课件名称: MYKJ0A   建立日期: 2012-02-12 拆分   成稿日期: 2011-09-20   首课日期: 2011-09-26   照片高度: 718 × 958   照片精度: 70~80 %   ◆录相片: 1   六岁教授   幻灯张数: 57   改动日期: 2012 年 10 月 9 日 10 时 28 分
个人分类: 《原理》教案|1495 次阅读|7 个评论
大班绘本教案:想吃苹果的鼠小弟
pananwin 2013-10-24 21:58
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并学会用感情来看图讲述故事情节。 2.学习并模仿活动中小动物的动作,认识汉字:飞、跳、撞、爬、伸、吸,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3.初步感受小老鼠和海狮的珍贵友情和合作精神,激发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学习兴趣。 二、活动准备: 绘本ppt,与故事相符的图片6张,汉字飞、跳、撞、爬、伸、吸各一张,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三、活动重点和难点 重点:激发幼儿的想象思维,启发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难点:引导幼儿感受友谊和合作的力量。 四、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引出故事。 1.师利用ppt,出示小老鼠的尾巴,提问: 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小老鼠,他有个名字叫鼠小弟) 2.看鼠小弟旁边有棵什么树?(苹果树)鼠小弟看到苹果树上有这么多苹果,心里会怎么想?(它想吃苹果) 二、学一学,熟悉故事。 1.这时,来了许多小动物,他们也想吃苹果,看看,来了哪个小动物? 师利用ppt出示小鸟和大象 提问:他们是谁?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那小鸟是怎么摘苹果的?它有什么本领呢?(认识汉字:飞) 大象有什么本领,它会怎么摘苹果呢?(认识汉字:吸)让我们来学一学大象摘苹果喽。 2.树上还有苹果,看看还有谁来了呢? 出示四个小动物的图片。 长颈鹿是怎么摘苹果的?学习汉字:伸 猴子呢?它在干什么?哦,原来小猴子是爬到树上摘苹果的。认识汉字:爬 袋鼠妈妈带着小袋鼠怎么摘苹果的?认识汉字:跳 犀牛呢?认识汉字:撞 让我们也一起学犀牛来撞苹果树。 3.完整回顾一下小动物摘苹果的动作。 “刚才这些动物都用了什么本领摘苹果的呢?” 4.幼儿操作 鼠小弟看到小动物都摘到苹果,它也想学他们的本领来摘苹果。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张图片,请你看一看,说一说,鼠小弟在干什么?它是在学哪个小动物呢? 把卡片送到相应的图下面。 5.这么多小动物来摘苹果,那他们谁第一个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幼儿通过数树上的苹果得出小动物摘朋友的先后。请你上来摆一摆。 6.欣赏前部分的绘本。 来源: 宝宝龙幼教网 幼儿园语言教案
6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PPT灵动而又吸引眼球—巡课笔记之一
热度 64 tangchangjie 2012-12-12 09:25
让PPT灵动而又吸引眼球—巡课笔记之一
让PPT灵动而又吸引眼球—巡课笔记之一 (唐常杰) ( 说明: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学院的教学督导组已运行多年,笔者最近开始学做一些协调服务工作,与同事们交流了巡听课程的体会,整理出此系列博文,先在学院内,也在网络上,共享心得,征求好经验。) 教学 督导组的属性--传感器兼蜜蜂 教学督导组工作包括“督”和“导”两个方面: 督---以巡听课程为主要手段,跟踪主要教学环节,如教材、大纲、课件、讲课、实验 、考试等,并把感觉传递给主管部门,督导组就像教管部门的视听传感器。 导—发现教学环节中的优点,加以传播,对不足之处的个别交流,偶尔也有蜇 一下的微痛 ,主要还是借其他老师的经验来引导。在这层意义上,督导组好像是传播花粉的蜜蜂,发现香花,并为之交流。 督为基础,导为主流 教师们都是响鼓,不需重锤,只要公开表扬好的,他们就有小小压力,而对缺点的个别交流,他们就能感觉大大的压力。老师们也知道, 督导之目的,不是要想扣他们教学分,而是想为他们的教学加分。 我们的督导组由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和部分老教师组成,近20人,对200多门课程巡查听跟踪。在听课中,看到一些 老师做 PPT的好方法,不仅策划好,效果也好;但这些技巧还没有在学院内普传,因此,作为此系列的第一个蜜蜂,有同事建议这一篇先传播在听课中见到的和笔者实践过的PPT技巧。顺便说明,笔者最近期只听了30次课,占有资料还不够充分,难免挂一漏万,错漏之处,欢迎补正。 昨日黄花的黑板教案 三十多年前, 笔者读研时,教学实习是培养计划的必须环节。第一次走上讲台前,前辈先生们手把手教后生写教案,细节涉及到黑板的排版规划,例如,左边一列写提纲,不轻易擦除,使得全课大脉络清晰;中间作主要演绎区,右边写那些需要保留一段时间,稍后还要引用的结论,在教案上注明其在黑板上的生命周期… ;这些技术,一朝学会,终身受益,更重要的是,从导师那里,学到了“用心去治教”的人生态度。 如今,电子教案已经普及,黑板教案已成昨日黄花,即使偶尔也会有计划地用黑板补充演绎,仍建议在备课时,在PPT上记上黑板规划,可避免临时忙乱。 一个好的课件,除了内容处理得好(将在下篇讨论),在表现形式上有那些特点呢? 特点1 清晰悦目 好的PPT千姿百态,PPT的配色和装饰纯属个性化范畴,没有定式。但至少要保证在课堂最后一排也看得清楚。经验表明,用浅底色比较好。 深底色为什么不好 ? 蓝底白字或黑底白字的特点是 反射量较小而不炫目, 适合用在有背光的电脑屏幕和室外交通指示牌,在新的强光投影机下和珠光反射屏幕上效果尚可,在稍旧的投影机上效果则差,而我们的设备更新较慢,提倡勤俭节约,“新三年、 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而深底色使得屏幕反射光量较小,不得不关顶灯或拉窗帘补偿,为获取足够光量,人眼会自动调大瞳孔且同时调整聚焦,好像在电压不足时候看一场黑白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再加上做笔记,眼睛就比较疲劳,视力差者的感觉就更差了。此外,深底色难以万紫千红,例如蓝底上只能用白字黄字,如强用红绿字,效果不好,如图1所示。 图1 深底色的缺点 特点2 可控性好 好的教案常有个性化控制符号,以控制流程和速度。 例如:(1)当前页码和总页数,以控制速度;(2) 用 →→ 表示快进或略讲;(3)用 … … 表示后续同组页面;(4)在计划位置插入提问页,组织课堂交互,等等。有位教师说,过去偶尔忘记在课堂提问和组织交互,自从插入提问页面后,就不忘了,提问使得学生思维多一些,教师讲得轻松一些,效果更好一些。 特点3 视听同步,又有悬念 PPT的关注焦点与教师解释的声音应该同步。如果一页PPT上有15行字,老师在解释前三行时候, 学生已经看完了全部,学生就会把注意力转向书本,笔记或者手机。利用动画技术可以改善效果。巡课中,看到一些老师用激光笔和手势实现视觉焦点和声音的同步,教系统编程的Z h 老师和教面向对象编程的Y h 老师用鼠标笔迹画圈画线控制视角焦点,效果也不错;而教C语言的C l 老师与教离散数学C y 老师采用的标注框和假动画技术,比较简单巧妙,特造几个例子介绍他们的方法: 例1 带着悬念讲故事 图2内容为图灵奖得主E.F.Codd的学术故事。其中的(1)是普通页面,平凡而无悬念;复制为三份,借改色和标注框,改成(2)(3)(4)构成的假动画;一页讲一焦点,由于非焦点部分采用了那种“电脑上能看清,而投影后几乎不可见”的浅色。不会干扰听众注意力。既有悬念,又视听同步了。 (下面的组合图,可放大阅读,为适应旧投影机,牺牲了一些色彩)。 图2 用颜色实现隐藏与悬念,适合讲学术故事 例2 分而析之讲算法 ,图3中的(1)是把一张传统的关于一个算法的多知识焦点的页面,分解成(2)(3)(4)等页面,每页解 析 一个焦点,听众感觉就爽多了。什么是分析?这种“ 分而析之” 就是分析! 图3 分段突出,解释算法 例3 研而究之讲公式 图4的(1)是数据路课程中一个难点的传统页面,分解成(2)(3)(4)等页面,逐步考究: 图4 “研”磨难点而“究”之 一些老师在推导公式时,常在黑板上演算解释,比较费时,学生记笔记也较难,,用类似上图的分解过程较易理解;一个好的PPT,可以化解难点,课后还可作复习支撑。教师做PPT时多流汗,教学中就少费力了。 此法把大难点研磨成小难点,各个考究;什么是研究?这种“研而究之”也是一种研究! 例4 假动也能表演化 ,图5中演示了一个树结构的生长过程(类似地,可用于演绎过程)。 图5 一颗树结构的生长过程 “假动画+标注框”的优点 。 (1)简单易作- “大中取小,删全为缺” , 作图5的方法:先做好最完整第5子图,加上一两个标注框,复制成为连续的5份。在第5子图中把一些元素改成无色(或适当的浅色)就得到第4子图,第4子图删改为第3子图。以此类推。在“无色”和“适当的浅色”二者中,笔者更喜欢“适当的浅色”----即选择一种在电脑屏幕上能隐约看到,但投影屏幕上却看不到或不明显的颜色,(利用了投影机和电脑屏幕的显示效果差别)。 (2) 增量式更新,次年备课容易 假动画比软件内设的真动画更易维护,发现不足,改一个标注,增一个动作,比真动画容易。由于标注框中已经有了配音解释或提示(可能就是简单几个字,听众不一定懂,但讲者明白), 备、讲都易 。如改用 鼠标画圈的方法实现试听同步,备课时,在无标注页面上 构思鼠标画圈的位置和配音,要费时一些;而此法的 增量式 备课,一年比一年易,讲课效果会一年比一年好。 (3) 回卷容易 讲课或答疑中,常需要倒回几页重来一次,回卷时,假动画方式的PPT比正规动画来得快,容易控制回卷点和重放速度。 (4) 视听同步,不需激光笔 。因用浅色隐去了稍后页面中的焦点元素,新页面刚跳出时,新元素就吸引眼球,此外,标注框能部分代替激光笔和肢体语言,老师不需要拿着麦克风,在晃眼的投影灯光前跳来跳去;或许说一句:“请注意红色标注框”,就能引导听众关注的焦点。 (5)预见下一页,心中有数 。因为报告人在电脑上能隐约看到下一页的焦点内容,(但投影出来的屏幕上看不到),报告人知道下一页的将要将的焦点内容。就避免了“幻象讲解”----即在显示第N页时,凭记忆超前讲述了第N+1页的内容。等到下一页跳出来,在把自己吓一跳之后,沮丧地发现提前做了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真动画方式就有这样的缺点)。 (6)帮助避免照念PPT 。部分新教师初上讲台,一紧张,就照念PPT,“假动画+标注框” 有可能 帮助逐渐克服这一缺点。用一个俗例,为解释“二十四节气”,用一个标注框指向它,在标注框中写上七个字“春、雨、 惊、春、清、谷、天,...”,老师根据几个字可即兴讲几分钟;类似地,可用“应、表、会、传、网、链、物”解释网络的七层协议,既保持要点次序(有时次序非常重要),也避免了照念PPT,还不会跑题太远。 (7)兼容性好 ,对系统软件的各种版本的适应性强,而所谓的“真”动画,有时换个机器就不动了. (8)做成PDF也能动 , 而所谓的“真”动画,做成PDF就不动了。. ... ... 多个雕虫小技集成,也许就成了艺术 巡课所见,差的PPT,各有各自的差点,好的PPT,却有共同的特色。有老师巡课后调侃说,如能集百余位老师优点于一身, 一定是教学名师;如集百位老师缺点于一身,一定是很差劲的老师。有心且有幸的教师能通过前一方式成为名师;后一情况却不会出现,因常人总往高处走,愿积天下之优,而不愿仿天下之劣。 本文中说了动画、假动画、标注框,助控符号,这些都是些雕虫小技,几十个雕虫小技集成在一起,也许就成了艺术(看下两图中 白菜上的蚂蚱 );讲课的方法千条万绪,归根结底的第一句话,走上讲堂之前,一定要准备一个好的教案,没有电子教案,至少也要有传统教案。 老师,你准备好了吗? 系列博文 让PPT灵动而又吸引眼球—巡课笔记之一 课件内容之处理:思路、方法、深浅和详略 (原名《照念PPT陋习之分析与解决》)---巡课笔记之二 互动是课堂的活化剂和清新剂 ---巡课笔记之三 享受学习,享受实践---喜看学生“玩”电脑,----巡课笔记之四) 享受听课和享受讲课—巡课程笔记之五 享受听课和享受讲课—巡课程笔记之五 谁是“那位同学 ”---巡课笔记之六 多样化的的平时考察---巡课笔记之七 秀秀我们学生的实习作品 ---巡课笔记之八 带个相机去上课—巡课笔记之九 展现教师魅力的开学第一课----巡课笔记之 十 半期考察:种瓜见瓜,种豆见豆--- 巡课训科笔记之十一 让学生看到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而不只看练成了的钢铁 --- 巡课笔记之十二(唐常杰) 讲话重尾习惯的数学模型及其矫正 ----巡课笔记之13 反木桶效应 与 985/211本科资历-- 巡课笔记之14 马航MH17的辩论 兼 反思一次课堂辩论的组织 其它相关博文 实事实地有实照,从此点名不烦恼--介绍一款照相点名系统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32836 次阅读|135 个评论
新老师体会系列之12-提交授课计划与教案
tianjingle27 2012-9-25 12:01
20120925二0900start1200end-3h-第1稿“对教学计划与实际授课不一致的困惑” 20120926三0500start0630end-1.5h-第2稿 教务处通知要提交授课计划和前两周教案,我的主要任务是:1.《工程管理专业英语》授课计划和第1周、第2周教案首页;2.《工程制图基础》授课计划和第3周、第4周教案首页。虽然先前有初稿,但上交之前,还需要进行修改。于是集中投入了近5个小时后,解决了这个问题。 记录下前前后后的过程,以便参考: 第1次写授课计划和教案,是在8月21日-27日之新教师培训期间。我选择了《工程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写作时主要参考了何老师、邓老师的教学文件以及教学大纲,通过实践对编制教学文件这个过程有了初步印象。由于本人爱好写作,所以很想将这类教学文件写好,在网上查找了一些书籍,但都没有直接有指导作用的。由于培训期间任务很重,上交完材料后就暂时放下了。这一次的实践让我认识到: 编制教学文件是一个创造性过程, 授课计划是对32个学时的总内容、讲授形式、时间分配等的全面把握。如果运筹能力好,自然会表现得更加出众些。如果运筹能力一般,正好可借助这种实践锻炼和提升。 第2次写授课计划和教案(《工程管理专业英语》课程,面向大四学生),是在第一周授课开始前。那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朗读,对专业英语的课本已经相对熟悉;经过新教师培训期间的微格考核和试讲考核的集中锻炼,对授课过程有了直观认识。在添加了知识和实践的基础上,修改的授课计划和教案时表现得更加有针对性。 第3次写授课计划和教案(《工程制图基础》,面向大一新生),是在第三周授课开始前。由于本人的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差,讲授《工程制图基础》有些难度,但“事在人为”。通过参考张老师、高老师的教学文件,并与教学大纲编写者于老师沟通,参看课本的架构,编制了授课计划和第1课教案初稿。 第4次修改授课计划和教案时,一方面已经有了实践经验:3次专业英语授课经历和5次制图课程授课经历,以及6次听课经历。实践到底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和对比中的摸索,加深了我对教学文件重要性的理解。另一方面,因为对学生有了印象,所以在编写时“责任心”有了明确的归属。在这种背景下,编写教学文件变得形象、充实起来。这时,也发现授课计划和教案在执行时会因为学生的表现略有差异,所以作为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而这个培养过程除了在实践中提升外,也需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应用来提升。 总之,经过编写教学文件的实践,我对它们的重要性有了更加直接的认知,我也期望自己通过第一年的有心训练,能在处理这类工作文件时游刃有余。至于怎么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还是在于“在行动中思考与总结”吧。 此外,记录下一些疑问,看再过些时间是否能回答: (1)教学计划制定后,讲授时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会有延迟或者提前的时候,怎么处理? (2)How布置作业?How考试?以专业英语为例,讲授6章内容,(11章的对话全部练习,分散在每堂课开头表演)布置四次翻译练习:英译汉、汉译英、从译单词到译句子到译段落。 (3)How教学形式? 先行动,在其中思考
个人分类: Responsibility for today's actions|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教案我卖钱
热度 3 jiangxun 2011-3-30 10:20
作者:蒋迅 Teachers Pay Teachers 作为一名教师,你是靠站讲台赚钱的。当然你也可以走穴捞外快,但似乎很多老师对此并不愿意。 如果你能写教科书,那么你可以赚额外的钱;你还可以写教师参考书、习题集、习题解答等等。但这些都是要有出版社看上,书店愿意发行才行。我看到一个新的办 法可以让老师得到额外的收入,不需要出版社和书店,也不需要很多人看上只要有一个人愿意出钱,你就有了收入。有点象 淘宝 和 亚马逊 ,是一个社会网络,卖的是你的 (和他人的) 知识产品。它是国外的一个平台,不知在国内是否可行,反正介绍过来,看看有没有人愿意做。 这个平台叫作“ Teachers Pay Teachers ”。已经做的很大了,材料从 幼儿园 到 研究生院 以及 成人教育 的都有。你如果没钱或钱少,可以从 免费的 或 5元以下的 开始。 内容也很广。艺术类:艺术史,烹饪,戏剧,图像艺术,音乐 (作曲,器乐,声乐),视觉艺术;英语语言艺术类:识字,创作,EFL-ESL-ELD考试,ELA考试准备,说明书的写作,语法,文学 (短篇小说),阅读,阅读策略,拼写,词汇,写作,阿拉伯语,中文,法语,德育,日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拉丁语,俄语;数学类:代数,代数 2,算术,应用数学,基本运算,微积分,分形,几何,图论,数学考试复习,测量学,数,计算顺序,初等微积分,统计,三角,应用题;科学类:解剖,考古, 天文,基础知识,生物,化学,地球科学,环境,取证,大众科学,物理;社会科学类:历史,古历史,亚洲,澳洲史,英国史,加拿大史,公民,司法,经济,选 举,欧洲史,地理,政府,中世纪,印第安人,心理学,美国史,世界史;其他类:商务,职业和技术教育,品格教育,幼儿教育,课堂管理,计算机技术,批判性 思维,家庭消费科学,天才儿童,健康,仪器技术,国际文凭,图书馆技术,生活技术,口语交流,体育,解题方法,专业发展,宗教,机器人,学校辅导员,特殊 教育,学习技巧。 种类也很多,有九十多种,如:教科书,教具,光碟,DVD,电子书,考题,幻灯,游戏,挂图,作业,实验,讲座,教学大纲,软件,指南,教师日记,教师手册等。 如果你想给你的老师送一份礼物,可以给他/她买一个 礼品卡 。即使你不是老师,你也可以为你的孩子买到学习用的材料,比如 有关骨骼的书和样品 。我看科学网上有不少人喜欢写教学体会,如果能有这样一个平台,那你们的家人一定特别支持你们在这里花费时间。 我也不更详细地介绍了,想必你已经知道这个网站都干了些什么。下一步就是要参与进去。 这个网站运行四年,已经产生了两百万美元的销售额,三十万个用户。有的教师在这里销售的教学材料已经达到了她当老师的工资,真的是干一份工作,赚双份的钱。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赚到那么多,但既然你已经为上课准备了教案,何不拿出来再多赚点呢?
个人分类: 科技|4710 次阅读|6 个评论
《道路交通规划》课件(更新完毕)
yanxiaoyong 2010-3-7 19:33
这是我本学期讲授的《道路交通规划》课程的课件,欢迎下载并提出宝贵意见! 我把PPT格式转成了PDF格式,便于打印阅读,同时也多少能保护一下我的版权:) 课程总共16讲,以后我会根据我备课的进度,每1-2周更新一次。 道路交通规划1-4讲:(01 概论、02 交通调查基础、03 OD调查、04 交通量与交通设施调查) 道路交通规划5-8讲:(05交通生成预测、06-07交通分布预测、08交通方式划分) 道路交通规划9-10讲:(09 交通流分配基础,10 非平衡与随机交通流分配) 道路交通规划11讲:交通需求预测总结 道路交通规划12讲:综合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13-14讲:(13 城市道路网规划,14 公共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15-16讲:(15 停车设施规划,16 交通规划方案综合评价)
个人分类: 交通规划|6718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声PPT教案制作:看起像PPT,听起像卡拉OK:(研教散记7)
热度 1 tangchangjie 2009-8-31 11:41
建议先看下面的图,如果图引不起兴趣,可以跳过文字了。 最近,科研和教学需要作一个简单的有声的电子教案(报告中部分采用音像文件),希望 在电脑,手机, MP4, 影碟机上都可播放 。 在 2003 年承办 WAIM2003 时,几位特邀报告专家因为非典干扰而 不能来华,提交了专业的录像。文件很大,对方制作和我们下载转换都费了些时间。 作为暑假最后一天 Enjoy life Enjoy Technology的休闲项目, 摸索采用 PowerPoint+ 会声会影+ WisMenCoder 的流水线方式完成了这件事。 完成的文件在电脑,手机, MP4, 影碟机上都可播放,看起来像 PPT ,听起来像卡拉 OK ,文件类型是 AVI. 所以取名为 PPT-AVI 。特点是 Size 小。 20 分钟的报告,每分钟只有几百 K; 容易做。每一局部环节都很平淡,但融合起来,解决了问题。 在工程科学中,融合是一种常见的推出新产品或新工艺的方法。过去给学生讲“融合也是创新”,常用的例子是 “电蝇拍 + 抽风扇 à 蚊蝇的死亡漩涡”。现在又多一个学生感兴趣、且容易体验的例子 PPT-AVI 。 当然,要提请学生注意,这是作有声课件的一种应急方法,如果用这种方法作简易卡拉 OK, 自己用可以,一定不要侵犯词曲作者的著作权。 附件规定小于 5M,只好用简单例子来说明方法。 附件中包括:用川大体育馆照片作封面,6页歌词的“歌唱祖国. AVI" 、全部素材,7 、中间文件、步骤和较详细的说明。 作这个小例子时,已经比较熟练, 共花了 20 分钟。 OK. Enjoy technology , Enjoy life. 点此回此搏客顶层 例子也可以在校园网下列网址下载。 http://teacher.scu.edu.cn/~chjtang/download/Dwn-Index.htm . . 下面是科学网下载 歌唱祖国PPT-AVI制作示例 相关博文(答辩经验系列) 答辩PPT五技巧-表达公式推导、数据结构和算法 有声PPT教案制作:看起像PPT,听起像卡拉OK 答辩之前支几招 A型与Z型:毕业论文正灌浆, 学生表现几风格 本科毕业论文----学术新兵的初次立正稍息 防止有意的抄袭,避免无意的雷同 轻松自信去答辩 其他DIY博 文 给联想的小二黑穿上白衬衫(科普与DIY,图文)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18373 次阅读|3 个评论
材料化学教学档案(二)——教学进程表和教案
jlxt33 2009-8-30 12:29
这两个档案放在这里保存,就不公开了。 教学进程表 材料化学教案
个人分类: 材化教*学|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