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困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读研期间心态调节之二——困难是朋友不是敌人
热度 3 lingfeng 2010-12-23 01:24
读研期间的生活状态,也许可以用忙和压力来形容。而归根结底,都是因为难。考试难,看英文文献难,做试验难,做学术报告难,发文章难,毕业难!这些困难,使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应对,给我们带来压力。有时,我们是否憎恶这些困难,并希望每一件事情都易如反掌才好呢? 其实,困难固然给我们带来烦恼和压力,但我们真的不应该憎恶困难,因为困难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困难是快乐之源。 打球的时候,如果对手实力太弱,虽然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赢得比赛,可是我们会有成就感吗?相反,如果对手很强,我们经过努力才赢得比赛,这样的胜利才会带给我们真正的成就感。成功,就像其它事物一样,来的太容易了就不会珍惜,只有经过努力争取到的才回味无穷。而困难,就是迫使我们努力的必要条件。你发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影响因子1左右的,一篇是影响因子十几的,显然后者更容易让你高兴,因为后者的难度更大。一个简单的实验例如提质粒你顺利地做出来了,如果不是第一次学做,你应该不会觉得很高兴;可是如果是一个难度大的实验例如原位杂交你顺利的做出来了,你就会就觉得比较高兴。为什么?因为它更难! 所以我们应该告诉自己:与困难斗,其乐无穷! 困难还给了我们脱颖而出的机会。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高考那一年考题出的太容易,我们还能考上好的大学吗?如果做试验、写论文、看文献这些事情都非常容易,那就意味着绝大部分人都可以做,那为什么只有你在读研,而很大一部分愿意读研的人却没有机会呢?我们遇到的每一个困难,都在给我们脱颖而出的机会。如果没有困难,我们怎样证明自己做的比别人好?美国总体肯尼迪说: 我们把人送上月球,不是因为它容易,而是因为它困难。 如果不是因为它困难,美国怎样表明自己的航天实力首屈一指? 如果遇到困难你却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那只是给别人的机会,这就说明你选择了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也许,你不适合做科研但却适合做其它的事情。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选择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作为自己的职业。只有选择这样的职业,在遇到困难时,我们才有信心告诉自己那正是给自己的机会。 困难是进步的阶梯。 我刚来美国的时候,觉得英语听力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到了第二年,难度就小了很多。但是,正是在第一年,我听力的进步要远远大于第二年,为什么?因为第一年对我来说更为困难。平常人跑步一般不会绑沙袋在腿上,这样跑起来会比较轻松,运动员训练时,有时却要在腿上绑上几斤重的沙袋,这样跑起来就会非常困难。可是过了一段时间,运动员进步的速度就要远远大于平常人。我们看英文文献,一开始确实很困难,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进步,而且正是在开始这这个最困难的阶段进步最快。所以古人才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这样看待困难,我们还会讨厌它吗?我们真应该感谢困难这个无处不在的朋友才对啊!
个人分类: 未分类|9507 次阅读|10 个评论
打破研究生就业困境
qpzeng 2010-11-28 07:58
如今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困难,尤以基础研究方向为甚。对此,有人认为是扩招过度,也有人认为是人才过剩,但我以为是研究生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惹的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任何公司和企业都不情愿接受不能为自己解决燃眉之急的研究生!如果大学培养的研究生越来越多,而公司和企业接受的研究生越来越少,那么这种结构性供求矛盾只会越来越突出!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供求矛盾呢?这使我想起了恢复高考前实行的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制度以及后来时兴过的研究生委托培养制度。我认为,如果将目前的推免制与单位需求挂钩,学校主要为单位培养研究生,应该能大大缓解研究生就业难的困局。换句话说,这种做法是从学校到企业的单向无计划输送转变为学校与企业双向协调后有计划培养。打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好比男女找对象从“拉郎配”变成了“自由恋爱”。 第一种方式:本科生与需求单位接洽,并签订学成后回单位服务的合同,再由单位根据实际需求让该生报考或推免上指定方向的研究生。 这种方式类似于定向培养,但这种定向是面向单位,而不是笼统地去西部或特定省市。对于这类定向生,单位无需为学生支付工资,不会造成单位的经济负担,可行性大。 第二种方式:由单位根据需求遴选在职人员报考或推免上指定方向的研究生 。这相当于委托培养,委托生学习期间工资照发,学成后回单位服务。由于双方有法律约束,履行承诺的可能性高。 虽然高校早已实行定向、委托培养制度,但名额极少,基本上是个摆设。我主张在目前情况下,可以先让定向生、委托生与公费生、自费生并存,并逐步扩大定向生与委托生的招生规模,主动引导公费生和自费生向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过渡。 采取以上做法,有助于大学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也可以刹住本科生毕业后都考研的盲目跟风!看起来以上措施也许不是什么“猛药”,但如果它能最终左右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研究生求学、就业取向,其作用就不容低估了!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4874 次阅读|12 个评论
留美博士研究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热度 2 Rein 2010-11-19 01:29
1.饮食习惯问题。有个同学,在美做交换学生3个月,再也不想出国,理由是在美国生活太痛苦,吃不惯美式餐饮。我也交流过,当时没遇到什么问题,主要是由于卖菜的地方很近,基本都是自己做饭。可是现在的学校,没有车根本不可能去买菜,而且住的最便宜的户型,厨房很小也没有客厅。所幸的是有奖学金,还吃得起食堂,还吃得惯。饮食不成问题,大概是我来美国留学所感觉最幸福的一件事情了。 2.英语问题。我英语一直是很差的那种。GREV只考了400分,周围的同学都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的低分。TOEFL也比要求分数低了8分。不过,即使是GRE1400+,TOEFL115+的人,从中国来到美国也未必能很快适应这边的英语。 摆在面前第一个难题是口音/方言(accent)。在国内学英语,我们大概都非常熟悉Chineseaccent,Americanaccent或者是Britishaccent。不过来到美国,会遇到Japaneseaccent,Singaporeaccent,Indianaccent。若是第一堂课是来自某些有比较严重口音地区的教授上的课,那么恭喜你:你会发现这个教授飞快地说,自己连个词都抓不到。 英语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俚语。和口音很纯正的美国人交流,会发现每个词都能听懂,句子意思却完全不了解。或者,有些地区的美国人,比如波士顿地区,很多连读,对于不习惯连读听力的人来说根本无法理解意思。在国内也许听过英语外教讲话,他们显然是照顾了中国学生的听力水平,没有使用这些高深的,难懂的东西。但是在美国,这就大不一样了。 3.国内计算机教育和美国不接轨。本来我以为这个问题是由于很多博士研究生到这儿已经有了硕士学位,或者是先工作后深造,总之比我多了很多年经验。但是现在发现,这个只是一方面原因,更严重的原因是,我来这边还需要重复建设很多本科的东西。 当然也可能是我本科学校的问题。学编译,没有真正的写过编译器,而只是简单的做了词法分析,句法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完了。至于程序怎么link,怎么生成目标代码,完全不知道。学操作系统,学了各种调度策略,能自己写个操作系统吗?不能当我去找某个教授表示了我希望跟她做的意愿时,她非常无语地对我说,你连操作系统,编译器都没写过,找我干嘛?我没时间带那些需要非常多帮助的学生。 还有课程设置的问题。我本科学校有HCI这个方向么?没有所以要重新补HCI的课。有自动机理论的课么?没有所以要重新补自动机理论的课 4.国内研究也不接轨。我想我被录取的原因,显然不是因为我的GPA,也不是因为TOEFL或者GRE考试,而是因为我作为本科生,还是做过一些研究吧,所以自以为自己算是有研究背景的人吧。但是,来到这边,我发现我想法完全错了,自己看起来就半点研究背景都没有。 其实没有研究背景也正常,毕竟我是过来学习的。可是国内对研究者的教育感觉怪怪的。最郁闷的就是理论和实现的冲突了。国内有学长对我说,这几个新来的怎么回事,天天想着去实现一个系统,系统有那么好实现么?做研究关键是要建更好的模型,提出更好的理论,然后自然有工程师去实现他们。来到美国,老师会说(系统方向,其他方向我想应该不会这么说),建模有什么用?数学有什么用?不管你建再好的模,能不能实现出来产生出效果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这个实现根本不需要你那些数学知识。 对于我这种对数学,理论,算法还是蛮喜爱的人来说,这样纯系统的工作接受不了。系统的老师也建议我去找理论的老师。OK,那就去吧。找了好几个做算法/人工智能之类方向的老师,他们拿着我的简历一看,说,你明明就是做系统的嘛,没什么理论/人工智能背景嘛,你来找我干什么?于是我只能得出一个很悲惨的结论:本科生做的研究不会对博士生的研究产生帮助,反而会对方向选择造成障碍。 5.quarter制的学制。国内绝大部分学校是一年两个学期吧。美国西海岸绝大部分学校采取的是quarter制,一年4个学期(夏季学期也是假期)。有人也许觉得,3个学期各选2门课和2个学期各选3门课是一样的。其实不然。如果不考虑纯抱佛脚,一个学期上两门课和半个学期各上一门课的课程压力是大不一样的,后者知识密度强度非常高。而且,国内一个学期的操作系统课也没让自己写个操作系统,这热一个quarter的操作系统课就得实现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 6.钱。大部分博士留学生家庭并不是那么富裕(就我所知很多中国留学生读博士支付不起昂贵的学费,冲着奖学金来的,否则读个硕士就够了)。而这儿,大概是美国少有几个还招纯自费博士生的学校了。当然,这些自费博士生们都还是留有美好的希望:考过了qualify,找到了导师就可以有钱拿了。于是,有时候就会发现非常恶劣的竞争手段,毕竟有的专业的qualify是按比例通过的。然而,即使这样,仍然没有人保证下学期你仍然有钱拿。也许努力了一年,把预算花光了,仍然从学校拿不到第二年的钱。也许本来是有钱的,第二年因为各种原因学校停止了奖学金,等等因为钱的原因退学的留学生并不少,即使还没有退学也会因此有非常大的压力。 7.孤独。好友大部分在国内,和自己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英语/文化原因,很难和当地学生结交,至少在初期很难。周围的留学生,要么非常忙,忙于各种课程/研究中,要么非常闲(富二代?),天天参加各种派对,或者周游世界。 8.“墙”外的生活。在美国,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全方位的媒体报道了。也没有新闻联播这种“鼓舞人心”的东西可以看了。有时候难免看得很悲伤……甚至有时候觉得自己的理想,比如从事教育事业,其实改变不了什么。 Well,说了这么多,不过只抱怨貌似不是我的风格。既然遇到了困难还是得解决。当前解决方案:改补的英语就去补,改补的课就去补,改尽力的研究就去尽力。事实上,现在上计算逻辑课,已经不像第一节课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了,甚至即使不提前预习讲义光靠上课也能听得懂了。事实上,现在在学习小组讨论问题,已经能够从光听的水平进步到能够发言了。事实上,也会有偶尔周末一起去远足的活动了。虽然还是有很多困难,但是给自己一点时间来适应学习和生活,tomorrowwillbebetter.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7883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技术交易难的共性原因——对技术交易的思考之一
yngcan 2010-11-13 01:46
技术交易难的共性原因对技术交易的思考之一 技术是什么?近代欧洲启蒙运动的倡导者狄德罗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中,曾给技术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而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而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技术给出的权威描述是:技术是制造一种产品或提供一次服务的系统的知识。显然,二者的着眼点有所不同,但其思想内核是相通的。 技术于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类每前进一步,背后都有技术的力量做推动。历史上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三次工业革命:蒸汽机革命、电力技术革命、计算机互联网革命;以及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新能源革命,归根结底都是一次次的新技术变革。 但技术是无形的,必须在转化到具体的产品或服务中后,才能形成生产力。把一块石头变成一个雕像,依靠的是雕塑家手中的雕塑技术,这种技术正如WIPO给出的定义一样,只是一种系统的知识,它只有在作用于石头上后,才能发挥出作用,形成有价值的作品。 而且现代人们所探讨的技术,其意义已远非像雕刻这样的手工技术范畴所能涵盖,手工技术体现的多只是一种技巧;而现代意义上的技术,更多体现的是建立在科学发展应用基础上的科技范畴。 一种技术,当它从发明者手中的一种具有创造力的无形知识,最终转变为一种有用的产品或服务时,中间还需要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要先成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即技术要能够产权化,产权要能够货币化、资本化,从而使技术这种无形知识变为可确权、可分割、可流通的商品和资本。 因而技术交易的实现其实是一条很长的链条,上面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这也使技术交易难是一个全球共同的难题。 1 、技术新颖性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技术产权是知识产权的一个范畴。一项新技术在获得专利组织授予的专利权之后,就成为一项知识产权。且技术也只有在取得专利权之后,才能成为受保护的对象,持有人才能对该技术享有垄断性、独占性、排他性的权利。 而一项技术要想取得专利,其前提要求就是这项技术必须具有新颖性。专利的新颖性要求来源于专利契约理论,理论上要求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和现有技术相比,不仅应当是独创的,而且必须是新的。只有满足这一条件,这项技术才有资格取得垄断权。 但新颖性其实是一柄双刃剑。技术的这种新的特征,固然使其在获得专利授予方面有所裨益;但另一方面,技术的新特征会让它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无论是对市场投资人还是对市场消费者来说,新就意味着陌生,投资人将面临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而这项技术在得到推广前,需要做大量的前期投入,且随着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市场对资金投入要求会呈递增态势。这会让许多跃跃欲试的投资人最终却步。比如当今世界上的一项新的医药发明,一般的前期研发与市场投入,平均会高达10亿美元以上。而如此巨大的投入,却并不能保证这种新药将来会取得预期的市场效果,一旦市场反应冷淡,就意味着前期的巨额资金投入打了水漂。 2 、时效性与产业化周期间的矛盾 一项技术在取得专利权保护之后,并非一劳永逸,专利保护是有时效性的,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是20年,而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期限只有10年,这意味着,如果在此期限内不能收回对技术的各种投入,对投资人而言对这项新技术的投资就算失败了。 而与专利的时效性相矛盾的是:一项新技术在推广应用时,却往往存在着产业化周期长、市场不确定性大等问题。如果一项科技发明过于超前,很可能当它还没有实现产业化,专利保护期限就已经过了。因而投资人一定要做出提前判断:这项新技术的产业化周期需要多长?能否在专利保护期内实现技术的产业化?但显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很难判别清楚,需要冒一定的市场风险。 3 、估值难导致的价格预期落差 估值难是全世界的技术交易都面临的一个难题。一种新技术在市场应用前,只是一种潜在的、未转化为生产力的无形资产,这种无形的产品如果不被应用,就不会有任何价值;如果不与资金、人力等其他要素相结合,也不会产生任何价值;而它应用以后能获得多少回报,也是难以判断清楚的。当一种产品面临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而被摆到市场上进行交易时,如何给它定价自然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技术发明人来说,眼中看到的往往是这项技术在未来的广阔前景;而投资人所考虑的,更多却是这项技术在推广中可能面临的种种困难。这种价格上的巨大的心理预期落差,让技术交易价格的确定变得异常困难。 除以上谈到的问题外,技术转化还具有脱离原创人后应用难度大等问题。由于受技术创制人的观念、经验等方面的局限,一种技术在社会广泛使用之前,往往更多体现为具有原创者个性特质的、非标准化的特点;而非一种标准化程序可供其他人直接学习使用。这也增加了把技术转变为可交易商品的难度。 (转载自:熊焰博客)
个人分类: 专利|24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学会为困难喝彩
热度 1 stone1971111 2010-11-6 10:58
我们的研究生和初入行的研究人员都有个共同点,怕遇到难点。一个定理的证明遇到难题了,一个实验遇到不理想的现象了,一个程序遇到结果不理想了,等等。很多同志面对这样的情况都会比较烦恼,这是个错误。其实,我们正需要学会为这些困难喝彩才对。 首先,没有困难的课题基本上不是好课题。 这个世界上估计有一个比赛是没有赢家的,那就是比赛谁更聪明。事实上,从事科研的人很少有不聪明的。大家的智商相差都不大。那就是说,面对同样的课题大家都会有类似的想法,走类似的路线。如果都很顺利,那就只能说明非常走运或者该课题根本就不值得研究。如果一个课题遇到了很多困难,都能最终解决,那么这个课题就非常有可能是非常好的课题,结果也是非常好的结果。一个好课题应该是系统性的研究,自然就需要从各个角度去研究,每个角度最好都要遇到一点难题,这个课题才显得非常的丰满。好的科研论文之所以好,就是让读者看到了作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克服了很多读者自己都认为是难题的东西。 其次,困难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零开始学习知识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接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那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有非常多的知识缺陷。在用有缺陷的知识体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肯定要出现困难。这些困难本身就意味着我们遇到了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或者提示我们的方法需要改进。困难就是逼着我们提高的老师。遇到的困难越多,我们提高的越快。如果一个人一直做没有挑战的问题,那就永远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 复次,困难是个性化的。 每个人由于知识体系的不同,遇到的困难就不同。而且每个人都一定会遇到困难。我们经常有一种误解,那就是别人总比自己顺利。这样的认识不客观。客观情况是可能别人比自己遇到的困难更多,只是别人不说,或者更好的处理了困难。就好比过日子,看起来别人都很幸福。但是幸福与否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再次,困难是有级别的。 软件工程里有一个质量体系,就是CMM模型,这个模型给人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明确指出了一个组织需要克服的困难是分成5个层次的,最下面的层次的困难是最基本的。这些底层的困难不解决,上层的困难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做科研也是这样。我们要学会分析,哪些困难是本质的,哪些是暂时的。这样对于我们认识困难的价值非常有帮助。 最后,困难是永恒的。 我们能解决的问题永远有限,而困难是无限的。即使解决了眼前的困难,后面一定还有更多更难的困难在等着。所以,认识到这一点,遇到困难,着急不解决问题,焦虑更不是办法。只有客观的思考困难,然后解决它。从战略上藐视敌人,从战术上重视敌人。 科研做的越多,对困难的价值认识就越深,也会越来越喜欢有困难 。没有困难的题目让人乏味。不断地挑战困难,就意味着不断地进步。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9129 次阅读|13 个评论
美丽的理想和现实的困惑
wuxugan 2010-10-22 17:29
最近几日一直因为自己的实验和学生的实验进展和困难而烦恼,经常会自问:我究竟要干什么?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因为我不想再做低水平重复的实验,比如就是简单的养殖试验,克隆基因,不同饲料养殖效果比较。我想做的深入和系统一些,因此有一些探索性的东西,一次次的失败,似乎自己有时也有些绝望,信心也动摇过。特别听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倍感委屈和困惑,主要的困惑有如下几个方面。 1. 自己的老板说花钱没有结果。 自己一直很努力,几乎没有周末和晚上下班的概念,除了吃饭、睡觉和锻炼,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科研上,但是进展和自己的期望值比相差很远。很多时候,科研需要探索才能做的深入一些,特别是我们实验室和自己原先做的指标比较简单,在这种情况下转型肯定需要一定代价--探索和建立新的评价指标需要时间和经费。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好自己的手头事情,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我相信自己在这个实验方向的判断,所以要坚持下去,希望自己能够尽快走出重围,研究能够深入一些。 2. 我指导的学生可能觉得我要求严格,有时甚至误解我。 由于目前让学生做的梭子蟹卵巢发育调控实验养殖难度较大:野生蟹对配合饲料不太感兴趣;池塘蟹又不好买,即使买回来很多成活率不高(刺网捕捞);养殖水泥池需要铺沙,否则自相残杀很厉害。因此三年来的实验,一直碰到很大困难。第一年,梭子蟹暂养和采样不能即时保证;第二年,梭子蟹养殖由于起初没有铺沙,成活率不高;第三年,野生蟹价格奇贵,对配合饲料不感兴趣;特别是有两组摄食量极少,所以自残率很高,需要重做饲料和确定具体原因。由于我自己坚持动手做实验,我从来不要学生做实验的结果来自己发表论文。但是,我仍然希望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学生愿意做深入一点的科研,大家一起共同进步。我内心里面,没有把他们当成学生,我一直认为他们是我的战友。尽管我能够感觉到学生有些灰心,甚至听到一些埋怨;所以,要多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毕竟是孩子,他们逐步会理解我的苦心的!君子坦荡荡! 3. 对家庭照顾不周,内心非常愧疚 。妻子 9 月份已经上班了,儿子也已经一周岁了,这三年,我由于在国外做实验,的确没有尽到丈夫和父亲的义务。我知道他们也非常辛苦,特别是妻子非常之细心,在孩子身上花了大量精力!因此,我对妻子和妈妈对我的一些埋怨,非常能够理解!尽管我也承诺过,明年回国后,晚上和周末不去学校,尽量多陪儿子,多做些家务。但是如果自己仍然要坚持追求卓越,永不言败的科研精神,很难说有多少时间陪孩子、妻子和父母。一方面,现在国内科研竞争也激烈,很多年轻人都很努力。另一方面,现在整个实验室和我自己都在转型的关键时间,需要探索一些新的方向,同时建立很多新的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尽管学生可以做一些工作,但是速度比较慢,所以我必须亲自做一些实验,建立一些新的实验平台和技术手段;如果实验总是实验,老板可能会觉得我们花钱多,就有些不同意见,没有结果,我也能理解他本来对生产性和实用性的试验更有兴趣。 4. 自己的兴趣也越来越少,似乎干劲也没有原来足。 三年前,自己还坚持跑步等体育锻炼、读报和学外语等,也经常联系友人和亲人,现在这些东西也不正常坚持了,体质急剧下降。尽管内心还是不服输的,但是可能现在内心非常规累,现在做实验的决心没有原来那么大了,经常会考虑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水大这个环境,我担心很多!也许这是成熟的标志,因为看问题更全面,尽量对困难多做打算。我深深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需要坚持锻炼身体,也能够和朋友及家人保持经常性联系,能够争取他们对我的支持和理解。同时作为一个社会人不可能孤立的存在,需要亲情和友情。这方面也需要调整,我不能光想着科研,我也不欣赏书呆子!所以,我不能做一个书呆子! 如何调整自己,走出重围! 一位大哥总是安慰我: 世上一切都在于你的心! 首先你要内心安静,不要过分在乎外界的功名利禄!的确,我只要问心无愧,不要太在乎别人的抱怨和评价!没有一个人是 perfect 的,没有一个人是 100% 的对的!更何况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我觉得内心宁静这是根本。 其次,我需要 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更加 realistic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的为人是比较真诚和直接,但是缺乏艺术性和技巧性,所以,有些人不喜欢我的风格,这是正常的。科研上,我除了看资料比较快,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上比较有悟性之外,我的确动手能力也没有 wade 那样好,学习新技术也需要反复实践。我的运气也没有很多人那么好,我没有碰到真正的高手直接指导我,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是花费无数时间折腾和锻炼出来的,没有人好好给我讲解和具体指导,一般只是方向上稍微把握一下,具体实验方案,技术路线和论文写作都是自己一点点熬出来的! 最后,一定要 学会放弃 。很多事情不可能都做的很好,所以 有所为有所不为 。的确,具体动手做实验,我可能比大部分学生更快,因为我有很多经验,但是我不可能代替他们去做的,他们需要学习和进步,否则无法成长;买仪器和药品这些事情,我可能做的比学生更好,我可以和经销商成功砍价,但是我不可能总是把时间花在这些事情上,既然其它老师可以放手,我也要学会放手!什么事情,我可以给别人帮忙,什么自己不可以帮忙,我需要有个判断,毕竟自己的精力有限。我需要有自己的 priority ,比如建立和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动手做一些重要的实验;我需要写一些最近实验的论文,以前的该放弃就放弃;我需要多花些时间在家庭和生活上。。。。。。。。 既然 选择了科研之路,肯定充满汗水和泪水 , 世界上不是什么努力都有回报的,不是什么良苦用心都被理解的。。。。。。。。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303 次阅读|5 个评论
解决问题难还是发现问题难之二,反走迷宫
windlight 2010-10-20 09:01
以下是之一的内容 我的导师曾经在课堂上,提到这个问题: 他的答案是,学生时期主要学到如何解决问题,都是定题作文。但工作之后,对个人发展,对组织发展来说,发现问题反而更为困难。 技术创新研究,有些行业是技术引导型,有些行业是需求推动型,研究者采用了专利申请数量和市场份额的高低来比较发现,有些市场是被创造出来的,表现为市场高峰是在专利申请高峰期后,有些市场很大以后,引导了专利高峰期的到来。前者如it,制药,后者为大多数行业,他们由于时间的先后可以互为因果。 但如果站得更高一些,实际上在需求层面上,人的这些欲望如果可以被合理的描述肯定是这两者的因,而不是果。这个意义上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矛盾主体问题也可以忽略不计。 哲学问题的解决,并不代表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具体问题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回答这个题目,发现问题难还是解决问题难。 发表评论人: 侯振宇 删除 回复 解决问题难! 否则何以有上百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相对应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必然存在发现问题的事实!没有新的发现,如何能够解决其他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对于本人而言,就是如此!例如光粒二重表象问题的解决。 这几天看了东野的《嫌疑人X的献身》里面提到这样一个哲学问题,P不等于NP,再次想起此问题。 http://book.douban.com/review/2771196/ 给出了具体的描述,即对于数学问题,自己想出解答,和判断别人说的解答是否正确,何者比较简单? 这应该是本文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了,一个后续或者垂直相交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与迷宫走法有个类似之处。 书面迷宫走法有两条捷径,一个是反走,从出口向入口走,一个是一直选择摸着墙向右走(不离开墙),总是能走出来。 后者用拓扑学很容易理解和证明,但前者我没有仔细学习和研究是否有严密理论证明。但类似的问题,如一个人活到60岁有机会穿越到自己20岁重新活过,他能做的比现在好吗,又是一个反向经验问题,各种穿越小说给出了各种可以想象的空间。共同点是这是一个效率提高的捷径。不说买彩票,只要知道股市的大概涨跌就可以基本保障财富翻番,各种技术流穿越则是将各种先进商品带到一个超前时代从而获得高额利润。 迷宫反走的一个特例是很容易证明,如果是树根状的迷宫结构,入口是地面的树干,出口是指定的一个根尖,肯定反走要比从树干出发去找到这个特定的根尖的正走容易的多。 但迷宫设计应该没有限制,就不知道反走迷宫是否也有严密的证明。 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问题(反走)和发现问题(正走)应该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困难比较。 迷宫的一般定义应该是有多个方向选择,但大多数是死胡同,入口不定,可以是迷宫一个边,或中间任意点,但出口一般只有一个。现在的小游戏水管工是迷宫的一个变版 ps: 韩健老师在山寨一文中也认为发现比解决更困难些。
个人分类: 思辨|4249 次阅读|3 个评论
成功是逼出来的----书摘
worldsheeper 2010-8-18 10:22
《成功是逼出来的》 -------- 书摘 每天,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们就开始奔跑了。狮子妈妈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你就会活活地饿死!而在另外一个场地上,羚羊妈妈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那你就肯定会被他们吃掉。 出路,出路,出了门就有路;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成功不靠奇迹,成功靠轨迹。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人的最大自然资源是人的潜能。再好走的路不愿走,走不到头;再不好走的路,一直走一定会走到头。 失败是一所最好的苦难学校,刚下海时经历的那些事只不过是我从这所苦难大学里拿到成功文凭的考题。 能输的人才能赢,成功的条件之一就是所有想成功的人有一种能战胜失败的勇气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 逆境是锻造天才的最好熔炉,苦难是一所最好的成功学校,每个人都要从这所学校里品尝一次又一次失败的痛苦和磨难。如果你正在经历逆境、失败的噩梦,请记住:你无法在天鹅绒上把剃刀磨快,更不能指望上天用汤匙喂养你的方式锻炼你。 虽然优胜劣汰是这社会的通行法则,而当今也会有许多不公平的事。这个世上从来没有过绝对的公平,但如果你总是抱怨怀才不遇,一则说明你没有推销自己的才华;二则你有的那点才还太小。而惟一的方法是加倍地努力;如果只知自怨自艾,恐怕原本短期的时运不济,要成为长期的命运多舛了。 你所有的付出、辛苦、勤劳就像一粒粒种子迟早会发芽、成熟并为你带来丰收的果实。 有位智者这样说:要造就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也许只需要数年的功夫,但要造就一个成功的商人,尤其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则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所谓时势造英雄李嘉诚对此却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承认时势造英雄只是一种谦虚的说法,真正答案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在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赚钱!一次次的困难、失败、挫折,没有把李嘉诚打倒,有父母的期望 在逼他成功;一家五口的生活在逼他不能倒下,不能放弃;他有自己的傲气在逼自己,必须成功! 《简爱》的作者曾意味深长地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人的一生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压力,于是内 心总经受着煎熬,但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被逼出来的究竟是什么东西?是人的潜能、创造力,是创新、是发展、是成功! 逆境给人的感觉就是难受。很多年前,我父亲曾给我讲过这样一番话:一个人既然已经在受苦,哭也好,骂也好,对克服困难都毫无帮助。那你就只能逼自己彻底挺住。你没有资格去悲观。因为此时你自己不帮自己,还有谁能帮你自己呢?有人不幸碰到这种屈辱,这时就看他能不能把屈辱当成动力。亨利福特正是因为抓住了这样的屈辱来激励自己迈向成功的! 温室里培育不出参天大树;顺水中也锻炼不出杰出的舵手;饱受风浪考验的海鸥才能搏击天空。因此你必须明白:幸福是《旧约》中的福祉;厄运是《新约》中的福祉;而厄运所带来的福祉更大。 世界上最不值钱的商品就是舆论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箩筐的看法,并随时准备着加诸于其他人身上。如果你下决心的时候受人左右,无论你做那一行、什么事都不会出人头地。 决心的价值取决于下定决心所需要的勇气。因为你的决定,重者要背负生死存亡的风险,轻者也有可能给 你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只有你下了决心,才能有明确的方向,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成功者决不放弃,放弃者决不成功。 作为成功者不会选择眼泪,因为眼泪会流走你的青春,流失你的精华,一旦你选择了离弦之箭,选择了水滴石穿 一旦你的选择被你决定,你就被成功遴选! 对自己慈悲就是对失败的纵容。 约翰森的经历向我们昭示:命运全在搏击,奋斗就是希望。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放弃努力。 富兰克林说过: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一时的懒惰,就是放弃成功的机会。 每个人都想当头是一种本能!没有这种本能的,都被淘汰了,能留下来、活下来的全部都抱着成功的希望和梦想。因为你必须成功,就算你不想,环境、社会也会逼你走向成功,否则你就会被淘汰,成为别人的资源 每天做一点困难的事,就是逼自己进步的最佳方法。 进取心与热忱,它可以将你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机遇啊机遇,就这么短短的几秒钟,决定了两个人的命运。生活中的失败对你来说微不足道,但如果你痛失时机就等于对自己犯罪。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抓住机会,成就自己的事业,但人们大多数时候却忘了,机会是如此多样,有时只是一念之差罢了。 拥有最睿智的头脑不如拥有果敢的判断力。 机会稍纵即逝,犹豫不决的人很难抓住机会。雷厉风行虽然会犯错误,但总比什么也不敢做强。成千上万的人在竞争中溃败而归,其中仅仅因为耽搁和延误的人不在少数。而也有数不胜数的成功者因为在关键时刻冒着巨大风险,迅速做出决定,创造了财富。 因为关键时刻的优柔寡断只能带来灾难性后果,而快速决策使许多成功人士渡过危机和难关。 你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现实中有些人没有目标地转着,也有一部分人有目标,但他们在成功路上却迷失了。 奔跑的目标是吃草,而把奔跑本身当作了目标。 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生活求不得半点儿安稳,有价值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也许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顾自己所走过的一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遗憾,也不会因平淡无奇而懊恼。 平庸者都太喜欢拖延了,他们对什么事情不是做不好,而是不去做!你不行动,怎么可能会有结果呢?这是平庸者的最大恶习。 犹豫不决、没有行动力的确是平庸者的特点。 不要让别人偷走你的梦 时光一去不复返,一个成功者早上起来都会把昨天的事情放下,然后尽力做完今天的事情。 成功有可能在前面的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出现。 当生活的重担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挫折、失败、各种困难从四面八方堵住成功的路口时,你必须发挥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强大潜能,冲出重围,给自己开辟出一条活路! 美国著名作家史蒂文贝格拉斯指出:事业成功达到巅峰之后,不仅仅意味着掌声、荣誉和财富,它更意味着成功者有一种克服困难的能力,一种坚持面对竞争威胁、适应变化并忍受痛苦折磨的能力。 光阴在悄悄逝去,变化的趋势在提高生存的标准。我们不仅要求生存,而且要活得更好。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不能活得更好,就可能活不下来。 附件(原文下载,请点击下面的链接): 成功是逼出来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68 次阅读|2 个评论
找理由和困难则退 找原因和方法则进
caoman 2010-8-9 10:10
毛主席把学习比作逆水行舟,张瑞敏把企业比作位于斜坡上的球,说的是一个不进则退的道理。怎么做才能进而不退呢? 进。在逆水中进要克服水的冲力,在斜坡上进要克服物体的重力。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其中隐含着深刻道理。一是不进或退的原因:冲力、重力,二是进或克服的方法:船桨、防滑驱动。不先知其中道理,就不知克服什么和怎么克服,不可能有进。也就是说,要进,就要搞清不进的原因,进而找到进的方法。例如,营销员进的标志是提高合同业绩,先分析合同少的原因(如没得到客户的信任、对产品技术性能介绍不清、没掌握客户的真实需求、没让客户接受产品及其价格、没有疏通干扰因素等),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如客户认可产品但不接受价格,方法有两个:一是找各种证据说明产品性价比是同类最高的;二是找各种办法(如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和价格。对症下药,付诸行动,促成合同,实现了进。这就是进中的因果关系,知因才可能得到果。 退。在逆水中随波下游,在斜坡上沿坡下滑。这两句话也看似简单,其中也隐含着深刻道理。一是向上或进的困难:克服冲力和重力,二是向下或退的理由:力学原理。不知其中道理,可能无所畏惧,故有初生牛犊不怕虎。已知其中道理,就出现了知难而退。例如,工程技术人员退的主要标志是所负责或管理的工程质量下降,先想到做好工程要克服种种困难(如规范的工程管理流程、严格的工程管理制度、技术风险、业主协调、工地条件艰苦、出差等)开始找退的理由,如制度繁多,环节多效率低,权力小事难办。有理有据,退的心安理得,退的理所当然。这就是退中的因果关系:退是果,找理由和困难是因,不要退的果,就不要找因的理由和困难。 不进则退。在逆水和斜坡上的物体有三种状态:进、退和静止。静止是以岸和坡为参照物而言的,需要付出的止力与冲力和重力相衡。进和静止都要付出力,且进付出的更多。相对不付出力的退,静止属于付出者,很容易自足、自满,忽视与同类物体的比较。同类才有可比性,以进的物体为参照,静止的物体就是退,这就是不进则退的真谛。一个优秀团队,队员尤其是核心队员和领导间,会努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做到共同提高(相对静止)。同时,以行业内的卓越者或团队为参照,才能发现自己不足,知道自己的差距,即相对卓越者是退,才能避免内耗,奋起直追,共同进步。否则,眼光只局限在团队内部,相互计较、攀比、忌妒、推诿,甚至狂妄自大,慢慢被同行先行者抛在后面,成为不进则退的典型。 要进不退。惰性和自我保护是人的本性,表现为遇到问题推,如前个工作环节工作没做好导致本工作环节着了火,认为是前人过失引起的,袖手旁观,或责怪前人,见火不救;碰到困难躲,如工作中碰到难解决、推动或会得罪人的事,视而不见,或推给别人,甚至放弃自己的岗位;露出不足盖,如当指出个人不足或没完成工作目标时,马上找一堆理由来解释、辩解,并丢下一句反正我尽力了的伤人话,甚至反驳、闹情绪、自弃。想进的人,当遇到困难时,自己提醒自己:不要被将要碰到的困难吓住,不要给自己找解决不了或完不成的理由,要无所畏惧,分析产生该问题的原因,针对起因找解决办法,坚信办法总比问题多,坚持下去就能养成遇到问题就找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的思维习惯和优秀素质,成为要进不退的强者和成功者。要进不退,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 找理由和困难则退,找原因和方法则进。
个人分类: 哲学|3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论苦难
wangyk 2010-7-30 19:24
王 应宽 转载 2010-07-30 Beijing, China 博主按: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辈从艰难困苦中成长起来的,对苦难都有各自独到的理解。现实生活中,困难和痛苦难以避免,很少有人没有经历过。然而,现在的后生从小在蜜罐子中长大,独生子如小太阳受到百般宠爱,没有经历过苦痛。一旦遭遇困难或挫折,轻则因畏难情绪,前怕狼后怕虎,一事无成;重则采取过激言行,以致酿成悲剧。究其原因为缺乏挫折教育。老师的这篇论苦难,旁征博引,现身说法,对青少年如何正确认识困难、面对苦难,端正苦难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转载于此,作为教导孩儿的素材,也与大家分享。 论苦难 (本文见《新视野》 2004 年第 5 期) 王锦贵(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教授,博士导师) 人生中的苦与难,没有任何人从来没有碰到过,也没有任何人对苦、难的含义一无所知。在汉语里,苦就是痛苦,难就是困难。倘若将苦、难两个单义词联结为一个复合词,其难以忍受的程度就会更进一步。何谓苦难呢?《新华词典》的解释是,一般指痛苦和灾难。大型工具书《汉语大词典》以为,苦难就是苦痛、灾难;艰难困苦,亦指遭受苦痛和灾难 1 。 若从字面上看,这样诠释苦难,固无不可。而若从事物发展规律及整体把握上,则有理由对此提出质疑:如此解释言犹未尽,有失公平,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它仅仅是人们对苦难的表象理解,是用被动的、眼前的、局部的视角衡量,而不是用积极的、长远的、整体的视野把握,质言之,是以身心之疲的浅层次表面感受,掩盖了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层次理性之光。科学地看待艰难困苦与人生的关系,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苦难的本质内涵,积极主动地在艰难困苦中陶冶、锻炼,不论是对个人的进步,还是对社会的发展,乃至于对民族和国家的富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艰难困苦经常与人为伴 对待苦难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它,客观地承认它。辩证唯物主义一向认为,物质是运动着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所有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其实,运动本身就是矛盾,艰难、困苦就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所含有的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中 2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什么事物不包含有艰难困苦,没有艰难困苦,就没有整个世界,也就是说,只要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艰难和困苦。艰难困苦伴随着人的一生,既无处不在,又无时不有。 艰难困苦的无处不在,反映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最常见者,有物质上的艰难困苦,有学习中的艰难困苦,有工作中的艰难困苦,有人事上的艰难困苦,还有其他方面出现的许多意想不到的艰难困苦。以物质上的艰难困苦为例:吃饭、穿衣和常用工具,不仅是生存、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要素,也是学习、工作的基本条件,但这些最基本的条件,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遂意获得。在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大背景下,有时候或许连最起码的条件都难以保证。无须说三十年代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恶劣的生存环境是何等史无前例的艰难,即便回首四十年前三年困难时期中的种种经历,也仍然使许多当事人感叹唏嘘。学习中苦难的无处不在,也是司空见惯的。任何人都不是生而知之,都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逐渐成长起来,即便是再聪明的人,只要他还想实现自己的价值观,首先就必须学习。而不断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与艰难困苦作斗争的过程。无论任何人,每一个学习成绩的获得,都必须以付出汗水和艰辛为前提。至于工作中的艰难困苦,同样无处不在。不断工作的过程,同样是不断与艰难困苦斗争的过程。那些获得了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固然无一例外,都是在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以后,才登上了科学的颠峰;即便在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的人生笔记里,也同样记录着社会实践中的坎坎坷坷。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艰难困苦本来已经够多的了,更不待说,还有人际间复杂的是是非非,还可能有卒然降临的天灾和人祸。 艰难困苦的无时不有,反映于一个人的各个时期。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中,时时伴随着各式各样的艰难困苦。幼年无知,毫无自卫能力,甚至不会走路,虽有长辈呵护,仍然难免摔跤、碰壁之苦;老年固然有知,但精力不济,又往往有病痛之袭以及看不惯的烦恼,艰难状况不亚于幼年。一个人的青壮年时期,精力旺盛,又有了一定经历,可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但此时,适值艰苦创业之际,正是面对诸多困难,必须自强自立的关键时期。艰难困苦的无时不有,也反映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各个发展时期。当然,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各个时期人的心理状态和综合素质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存在着艰难困苦则是一致的,所不同者,无非是艰难困苦的不同表现形式罢了。例如文化大革命以前出生、特别是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的几代人,由于那时的食品极度匮乏,甚至导致生存危机,那些过来人所遭遇的艰难困苦主要集中于物质层面;而文化大革命以后出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情况就很不相同。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中,一般没有衣食之忧,自然谈不上老一辈物质层面的艰难困苦。但是,一种艰难困苦形式没有了,另一种艰难困苦形式又产生了。新时代的年轻人成长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置身于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他们也有自己的艰难:竞争压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时刻紧绷 , 优胜劣态的生存意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沉重在肩。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老一代碰到的是物质层面的艰难,我们这一代遇到的是精神层面的巨大压力。可见,不论是对于一个人、一个单位,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那种试图与艰难困苦无缘的想法,都是绝对幼稚可笑的。 佛教里也特别强调一个苦字。佛家基本教义四谛说(苦、集、灭、道)中对苦谛的阐释是,人从出生之后,便沉溺于苦海,生、老、病、死,无一不苦。要解脱人生之苦,惟有涅磐(又称灭度、圆寂)。我们对艰难困苦的理解,与佛家所说的苦有很大不同。辨证唯物主义者虽然也承认艰难困苦的客观存在,但对待它的态度,却始终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奋发向上的,归结为一点就是:苦有新义,苦有价值,苦中有乐。 二、艰难困苦是宝贵的财富 尽管艰难困苦是不速之客,不邀而自来,如影随形,不离左右,永远与人为伴,但仍然有许多人对艰难困苦缺乏清醒的认识:当苦难降临时,或谈难色变,就地倒下,成为艰难困苦的俘虏;或无奈周旋,被动应付,惟求磨难早日离去。而一旦艰难困苦暂时消失,又往往随之产生不智之举:或沉醉于小胜,弹冠相庆而忘乎所以;或斤斤于负面教训,就事论事而不及其余。所有这些,都属于错误的苦难观。 对于艰难困苦,我们不仅要清醒地看到它,科学地承认它,还应该主动地面对它,积极地战胜它。做到了这一点,苦难就成为人生极其宝贵的财富。 艰难困苦意义之大,起码在以下三个方面永远放射出真理的光芒。 第一,苦难是锤炼意志的利器。 坚强的意志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但是,人的坚强意志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三字经》里头两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说,人刚刚出生的时候,彼此并没有什么区别,都差不多。不仅在缺乏知识方面彼此相同,就是在个人性格方面也没有多大差异。但是,由于后来所处环境和个人经历不同,而拉开了彼此的距离。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社会实践中塑造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坚韧意志,是在接触和解决社会问题中逐步形成的,是通过一点一滴的切身经历逐步实现的。当然,特定的背景和异乎寻常的经历,也会使人发生跳跃式的巨大变化。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本来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可由于灾难的突然降临,例如出现了诸如父母去世等重大变故,他们一夜之间变得坚强多了,懂事多了。 2003 年北京非典肆虐期间,就出现过这种现象。特别是医生家庭的孩子们,非典期间几个月的锻炼,超过了以往几年的教育。由于非典的洗礼,他们自强自立的意识明显确立,战胜困难的勇气普遍得到了提高。孩子们不但学会了照顾自己,还从父母身上理解了什么叫社会责任心,学到了什么才是真正关爱他人。发生在眼前的这些动人事例再一次表明,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艰难困苦是人生熔炉,钢铁就是在这里炼成的。古今中外一切有作为者,无不得益于坚强的意志,而他们坚强意志的确立,则又离不开苦难的浸润和磨练。苦难中铸就的意志比钢铁还硬,拥有这样意志的人,可以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 2000 多年前,儒家大师孟子曾经形象地揭示为一条哲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透过历史镜子不难发现,在历代伟人坚强意志的形成过程中,确实伴有艰难困苦深深的刻痕。 第二,苦难中埋藏着成功的种子。 任何成就的取得,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而辉煌成就的取得,只有通过更加艰难的拼搏,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强调业精于勤,荒于嬉。一个勤字概括了多少内容!它不仅包容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艰辛和汗水,还蕴涵了许多挫折和失败。学业要想精,就必须以孜孜不倦的勤为前提;得过且过,放任自流,永远不可能达到精的境界。 在实现目标的进程中,特别是在攀登人生宏伟目标的征程中,挫折、失败不可避免,有时甚至会遭到重大挫折和失败。但是, 失败者,成功之母。 无数事实证明, 苦难中埋藏着成功的种子 , 成功就孕育在不断的克服困难之中。 经过苦难的考验和洗礼,人们会在苦难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仅会变得更加勇敢,还会积淀智慧,使头脑变得更加聪明。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用宋词惟妙惟肖地表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都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自然是确立可行性目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接着,便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才会在求索中取得最终胜利(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 。 回顾我国古代以来的辉煌成就,无须说国家或民族的伟大成果,即便是历史上任何人物的建树,也没有哪一项不是通过自强不息的奋斗实现的。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里,曾一连列举了许多推动中国古代文化进步的名家,他们的成就无一例外,都是孕育于艰难困苦中的产物: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汉书司马迁传》) 反观我国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个发展进程,也无一例外的与艰难险阻有缘。没有三十年代雪山草地的苦难洗礼,中国革命不可能转危为安,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抗日高潮,更不可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没有六十年代天灾与人祸的巨大刺激,延安时期形成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自力更生精神,就很难得到举国上下的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后来震惊世界的两弹一星,更不可能有 2003 年神州五号的遨游太空。 第三,苦难意识是制约麻痹堕落的克星 苦难中不光埋藏着成功的种子,还生长着继续进步的基因。无数历史已经证明,取得胜利不易,胜利后保持清醒头脑更难。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如此。这是因为胜利之前,苦难当头,神志清醒,容易协力同心;胜利以后,苦难消失,头脑容易发昏,斗志容易松懈,极易贪图安逸,腐化堕落,甚至陷于不可自拔的泥潭。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主席就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 毛主席所说的两个务必,与后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所倡导的忧患意识具有极大的一致性。一个人没有忧患意识,会亡我;一个党没有忧患意识,会亡党;一个国没有忧患意识,会亡国。忧患意识历来与长远的安全紧密相连。只要做到居安思危,将忧患意识与必胜信念联系起来,就会产生深远的积极意义。以 2003 年的抗击非典为例,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但还应该保持忧患意识。只有时刻警惕会来,最终才会不会来。如果放松了警惕,好了疮疤忘了痛,反而最有可能让非典杀个回马枪。 忧患意识之所以是制约麻痹堕落的法宝,有两个原因:其一,忧患意识是清醒剂。人有了忧患意识,就会高屋建瓴,兢兢业业,不会陶醉于眼前的小胜而故步自封,更不会贪图享受而自甘堕落。其二,忧患意识是发动机。人有了忧患意识,就会憧憬一种新的光明目标,便会由此激发内在潜能,进一步点燃生命之火,精神为之振奋,使人锲而不舍地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功。 三、端正苦难观 , 时不我待 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艰难困苦不仅像空气和水一样渗透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生命力的各个地方,其积极意义也作用于此,特别是作用于构成人类世界各个层面(个人、家庭、单位、社会、国家、民族)的一切进步过程中。无论是局部意义的个人、家庭和单位,还是宏观意义的社会、国家和民族,拥有了艰苦奋斗精神和忧患意识,就有了可贵的活力,就意味着自信、自立和发展;而如果淡化或遗忘了曾经拥有的这种精神和意识,则意志开始麻木,精神趋于僵化,前途如何,不言自明。我们如此强调这种精神和意识,说道底,根源于我们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 其一,国家前途面临着挑战。毛泽东同志早在三十年代就曾指出: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5 我们欣喜地看到,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与全国人民患难与共,同心同德,在发展社会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有许多优秀党员干部的行为,就像朱融基、温家宝就任总理时引用的名言那样,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趣之。但是,我们同时也痛心地看到,从五十年代刘子善、张青山的垮台,直至今天从党和国家各种工作岗位上纷纷中箭落马的腐化变质分子,他们是害群之马。这些人不仅失去了党性,甚至失去了起码公德,贪污、贿赂,疯狂敛财,乃至形成可怕的官商同盟,在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使一些国有公司、企业难以为继的同时,也损害了党的威信,破坏了党群关系,对社会危害十分严重。 1945 年, 黄炎培 先生有感于历代政权的更替,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因而,他在那时便向我党坦言其忧虑。 6 现在看来,这种忧虑确实值得深思。因为这个周期律不仅曾经出现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过眼云烟中,出现于当今第一座社会主义大厦轰然倒塌的尘埃中,也还局部地再现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警钟长鸣中。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以往反复出现的事实,给今人留下了实在太多的严峻教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仅反复强调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要性,还加强公开度和透明度,将详细信息公诸于媒体,已经取得民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跨 越黄炎培 先生所说的历史怪圈。但是,破除这一怪圈的过程无疑是长期的、艰巨的,任何麻痹大意都会导致最后的失败。 其二,民族责任面临着挑战。中华民族是构成人类世界的诸多民族之一,但又决非一般民族。她地域广博,人口众多,而且是世界上唯一具有五千年连续历史的民族,因而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首先自然是要做好自身的事情。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大地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但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好。我们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即使国内东、西部的发展水平也很不均衡,至今还有一部分农民相当贫穷。邓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7 要使整个国家和民族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显然还有很长的艰苦奋斗之路要走。从国际上看,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良好的大国形象正在日益鲜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不仅以邻为伴,与邻为善,而且尊重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与民族,并在道义上、经济上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但是,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早在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曾特别指出:中国对第三世界朋友尽的力量还不多,这是因为中国地方虽大,但很穷,还有许多困难。 8 毋庸置疑,要想进一步改变上述状况,实现宏伟目标,我们还需要长期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振兴中华。 其三,青年一代的培养面临着挑战。国家前途,民族责任,说到底,是由后来者居上的一代代年轻人实现的。青少年一代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一切,影响着未来,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反观现实,不能不引起警觉。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异域文化也纷纷涌入国人生活中来。正确把握这一背景,原本可以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然而,在我们欣慰于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同时,也看到另一种现象的蔓延滋长:不论是那些生活于国内的有求必应的小太阳、小月亮,还是那些跑到海外挥霍比阔的公子和公主,他们事实上已经陷入了绝非健康成长的怪圈。这些年轻人自身没有艰难困苦的经历,而为人父母者既不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又不屑于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唯独在物质上慷慨提供,恣其享用。这不是真爱,而是溺爱。何谓真爱?毛泽东主席为后人做出了光辉榜样。想当年,他不仅亲送爱子到朝鲜前线参战,直至晚年还呼吁领导干部要认真阅读两千年前的《触龙说赵太后》 9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只有投身社会,刻苦磨练,才是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光明大道。舍真爱而溺爱,如此之爱,怎一个怕字了得。长此以往,岂不危哉!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经历 20 多年改革开放的风风雨雨,我们的头脑已经变得更加务实、更加清醒。端正苦难观,理性把握艰难困苦的内涵,树立忧患意识,大有必要。将这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用之于个人,用之于事业,用之于社会,用之于国家和民族,岂止是需要,实在是势在必行。 注释 1 1 《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0 年版。《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4 年版。 2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 1964 年。 3 《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 年 4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 1964 年。 5 毛泽东《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新中华报》 1939 年 5 月 10 。 6 黄丽镛《毛泽东读古书实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7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8 邓小平《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9 陈晋等《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会变质》,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个人分类: 随感杂谈|37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博士的正业
pony911 2010-7-18 18:30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4890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需求在变,不能保持老思想不变。 博士们的寒窗苦读,绝不能,也不应该苦在生活上。 如果导师没条件(还是有相当多导师,也面临着博士们一样的生活问题。国家给的少,又没悟出发展的道道。),那就没办法了。 但如果自己逍遥自在,却要求博士们体验苦行僧般的考验,那就比较不厚道了。 苛求博士的博导们,将心比心,人生的什么阶段最需要经济条件?当你自己发愁怎么花钱的时候,是否要多考虑考虑你的学生们。自己当年骂娘的时候,是否想过自己有一天当了娘之后,应该怎么做?
个人分类: 交流|16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燕
xuning001 2010-5-27 22:10
前几日,与一经营企业的好友聊天。谈起经营的艰难时,友说,当企业面临困境时,常常是危机和打击接踵而至,此时,若你心灰意冷或者匆忙决策,往往是更大的挫折等着你。友继续说,他的经验是,一要蔑视危机,面临困境泰然处之而不是被击倒,二要有耐心,静观其变,审慎出手,方能度过艰难,走向光明。 我虽不经营企业,但是,朋友的体会还是给我一阵感悟。心想,这世间的许多事情其道理都是相通的,不论是经营企业,还是对待课程的学习或者打理人生,面临诸多挫折同时袭来时,友人谈及的两点都会给我、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不知何故,谈起困难和挫折,总能想起年轻时,父亲每日早晨朗诵诗文的情景。老爸诵读的诗文大多数都不记得了,只有高尔基的《海燕》总能勾起我的回忆。最初听到《海燕》时,曾不止一次地被海燕的那种 叫喊着,飞翔着,象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的展翅雄姿和英雄气概所感动。虽然长期以来,工作、生活、家庭的琐事和平淡淡化了我对《海燕》的欣赏和理解,但随着经历的逐渐增加和对生活的理解不断丰富,《海燕》总能时时给我激励,伴我成长。 转载《海燕》全文如下,欣赏之余,权当共勉。 愿我的朋友,我的学生们能像海燕一样 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 。 海 燕 高尔基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冲向乌云,它叫喊着, 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 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 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 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愚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 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的,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仅仅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象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看吧,它飞舞着,象个精灵, 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 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 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 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 ,雷声轰响 , 一堆堆乌云,象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象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粉笔圈里的蚂蚁
qyu111 2009-10-24 10:30
小时候常玩一个游戏:用粉笔给地上的蚂蚁画了一个圈。多数的蚂蚁被那条线挡住了,在那里兜圈子。个别的闯过去了,海阔天空一个新世界。 我们也一样,很多时候面对的就是一条细线。怕,就被拦住了。闯,就过去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年研究生招生更加困难
xiegming 2009-9-15 09:04
9个老师,一共分配了7个硕士名额,4个博士名额(直博,普博,硕转博全部算在内)。 以前可能老师之间还可以互相照顾一下,看看谁特别需要学生就让一下,这次估计不会让了。 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只能择优录取了,所以今年的面试也会更严格正式。 根据目前的情况看,想考硕士的同学就不要行动了,肯定是免试的同学就占满7个名额了。 院里有一些所谓调控名额,但是仍然需要老师掏经费,直博生需交9.38万元,硕博生需交6.66万元。不知道这些调控名额是怎么产生的?收这么多钱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个人分类: 研究生招生|5298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生研究生们你还在等待就业春天吗?
famingkuang 2009-4-12 23:40
发明狂原创 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困难的原因,社会上众说纷纭,而且大家比较同意是大学扩招造成的。 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则是中国的就业大军都是这几年推上市场。因为 80 年代是中国婴儿出生的高峰期。大家请看下面的一组数据: 据《中国人口信息网》提供的资料《 2000 年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看最近 25 年每年出生人口数量: 1976 年出生人口 20491797 人,其中:男 10435196 人,女 10056601 人; 1977 年出生人口 17931155 人,其中:男 9119685 人,女 8811470 人; 1978 年出生人口 18831591 人,其中:男 9519345 人,女 9312246 人; 1979 年出生人口 18924822 人,其中:男 9548059 人,女 9376763 人; 1980 年出生人口 18393809 人,其中:男 9315481 人,女 9078328 人; 1981 年出生人口 19122938 人,其中:男 9752137 人,女 9370801 人; 1982 年出生人口 23100427 人,其中:男 1178695 人,女 11316732 人; 1983 年出生人口 20065048 人,其中:男 10275677 人,女 9789371 人; 1984 年出生人口 20313426 人,其中:男 10468201 人,女 9845225 人; 1985 年出生人口 20429326 人,其中:男 10598460 人,女 9830866 人; 1986 年出生人口 23190076 人,其中:男 12023710 人,女 11166366 人; 1987 年出生人口 25282644 人,其中:男 13619530 人,女 12663114 人; 1988 年出生人口 24576191 人,其中:男 12779621 人,女 11796570 人; 1989 年出生人口 25137678 人,其中:男 13110848 人,女 12026830 人; 1990 年出生人口 26210044 人,其中:男 13811030 人,女 12399014 人; 1991 年出生人口 20082026 人,其中:男 10674963 人,女 9407063 人; 1992 年出生人口 18752106 人,其中:男 10014222 人,女 8737884 人; 1993 年出生人口 17914756 人,其中:男 9590414 人,女 8324342 人; 1994 年出生人口 16470140 人,其中:男 8866012 人,女 7604128 人; 1995 年出生人口 16933559 人,其中:男 9157597 人,女 7775962 人; 1996 年出生人口 15224282 人,其中:男 8257145 人,女 6967137 人; 1997 年出生人口 14454335 人,其中:男 7897234 人,女 6557101 人; 1998 年出生人口 14010711 人,其中:男 7701684 人,女 6309027 人; 1999 年出生人口 11495247 人,其中:男 6332425 人,女 5162822 人; 2000 年出生人口 13793799 人,其中:男 7460206 人,女 6333593 人。 数据显示, 86 年到 90 年是中国人口婴儿出生的高峰期,从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到读完高中大约要 19 年,所以中国劳动力市场应该从 2005 年开始感觉到了就业压力了。因为扩招的原因,就业压力被四年大学缓冲了,所以真正大规模爆发就业困难的年头就推到 2009 年了。 知道了就业困难的真正原因后,我们就知道了,对失业大学毕业生进行所谓改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的劝导,也是相当无关痛痒和不得其要的。在严峻的竞争和生存压力面前,真正不会自动改变择业观念,固守学有所用,或者有能力单边强力守护自己的受教育成本的,只能是一部分家庭背景较为优越的学生。 个人综合素质当然是就业成功的条件,但是,在这竞争过分激烈的时期,在这权力和人情社会,越是苦读的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机会可能越少。许多靠近权力的机关和国有垄断行业里,越来越没有平民和贫苦人家孩子的缘份。父辈的权力和人脉,会以某种方式世袭。 而想通过读研读博来等待就业春天的来临也是非常不现实的,早就业才是唯一的出路,因为此后的四年内就业困难只会一年比一年大。 90 年是最后的一个婴儿出生高峰年,所以按照目前大学招生的情况来看, 2013 年是他们那一年出生的婴儿的就业年, 2013年将是史上就业最困难的一年 。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讲, 2014 年才会开始迎来就业的春天,但由于受前面几年累积下来的过期未就业青年的影响,真正的就业春天可能还要滞后三到五年。也就是说至少要到 2017 年才能基本上消除就业困难的问题。作为一名 2009 年毕业的大学生,你有等那么久的资本吗? 从图表中还可以看出1996+23=2019,也就是说,从2019年后中国开始进入无人可用的用人紧张时期,2022年将是中国严重缺少劳动力的一年,到时候什么人都能找到好工作,大家就耐心等等吧。 ==================================================================================== 补充 上面的计算可能考虑不周,由于今年高考后不能上大学的青年也将在有大部分加入就业队伍中,再加上经济危机的影响,我想2009年或2010年才是就业最困难的时期。2012年应该开始好转了。
个人分类: 智慧点滴|4673 次阅读|9 个评论
课题申请的苦恼
liuyanq 2009-3-6 17:01
几分不安,几分无奈中,今天又提交了一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它的命运如何,完全无法预料,而且由于再三再四的失利,使我也没有了自信! 按说,对国家基金申请项目申请我应该是有自信的资本,因为在做博士后时(1997年),我第一次申请该项目,竟然几乎以全优的评价中标,那一次应该说根本没有前期的工作基础(当然那一次是申请青年基金,那时青年基金资助强度与面上项目一致,资助率比面上还低),而且从一个领域跨到另外一个领域,因为我博士之前一直是农口,做博士后时转到医学口,我本人自然在该领域是没有半点背景和人缘,但想不到竟然那么顺利中标,在我心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真是公平公正! 博士后出站后,我换了一个单位,进入大学工作。每年必做的功课就是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了博士后期间的工作,有了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的背景,应该说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而且写申请书的水平应该是不断提高,然而却一年又一年鲜有中标。专家的评价说法不一,让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中间曾写好一份标书让一位权威看过,希望对中标有所帮助,权威并没有提出什么问题,我的标书依然未中标,倒是该权威实验室经过一定处理,相关内容让该实验室两次中标,不过话说回来因为有权威在,即使不用我标书的内容用别的素材也会中标,这使我觉得评审者也是多么的势力,这使我对原来国家基金评审美好印象大打折扣,而且看到周围有一些人通过非正常的途径屡屡中标,更使我对课题申请感到渺茫和无助,这时使我联想起,我的第一次中标,并不是我标书撰写的功劳,也许是因为看在我合作导师的面子,因为合作导师的确是我申报领域的权威;后来有一年,尽管一审有分歧,但在一个二审评委的极力推荐下,终获得一个小额项目(算是一个小安慰)。所以很苦恼的现在的基金评审很难仅从课题本身的创新内容来评价,内容外的东西影响太大了!后来,我评过基金,说实在话,对于不熟悉的人,我是能做到客观评价的,但真是见到了熟人,还是有感情份,人气太至观重要了!难道管理部门就不能从制度上避免这样吗? 07年在武汉开科协年会时,认识一位准备做首席申报973项目的教授,他当时答应让我加盟该课题组,我热心致至,积极参加其组织的讨论会,准备申请材料,好长一段时间的忙乎,但等到正式申报时,我被告知因限制单位,我的名字(因为别的参加者要么杰青,要么长江学者,还有院士)不能放在申请书,但可能是为了安慰,告诉我如果中标,仍可给我经费与他们一起完成课题。后来该项目确实中标为973项目,我及时表示祝贺以及合作意愿,他依然表示欢迎,只是有了附加条件,如果有好的思路,必将在人力、经费给予极力资助,这还是给了一线希望。在被通知不能作为成员参与973项目申请之后,我对我准备的那一部分材料进行了锤炼加工,申报了去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没有预备实验和人员组成的微词等问题依然没中标。我就在国家申请书的基础上略加修饰,把材料发给973首席,他看后异常兴奋,觉得思路很好,很有前景,立即通知我去商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事宜。我满心欢喜,以为会得到一些经费开展研究。然而到达后才被告知,他学校有规定,经费不能转到我单位,但可以与他合作研究,我购买试剂的票据可以在其单位报销,并且答应我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给与帮助。当时很感失望,但无可奈何!只得答应如此合作,但后来的合作依然不象其答应的爽快!但还好,还算是对原来的话没有完全食言!今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改,而且让该权威们看了一下,被认为不错!但是否中标,唯求老天保佑! 学术界如此势力,且已经按政策使科研工作者分成三六九等,加上自己不会忽悠,不会结交,这样是自己越来越象科研领域的农民工,尽管一直在努力,付出很多,但总是很少收获!社会的农民工已经有觉醒的人在为他们呼吁,学术界的农民工却鲜有人们呼吁!呜呼哀哉,学术界的农民工!
个人分类: 工作随笔|3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差的日子(2)
gentleman 2008-11-23 10:26
来海天味业已整整两周,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实验进展仍然缓慢,尽管产品重要指标能达标,但要做的数据仍然很多;在企业做实验不像在实验室,什么都可以自己安排,而这里你得与它的生产以及各种制度协调,也就是并不是你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 其实长期的科研经验告诉我,一开始都是很艰难缓慢,真正的成果其实是在结束前一小段时间完成的,无数次实践证明,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不经历风雨是见不到彩虹滴。只是人总是急于求成的,或者说是我性格上的急躁,总觉得进行的不够快,压力很大,还真以为自己是根葱呢,呵呵:) 这里的生活很单调,比北京的三点一线还要单调,这里也是宿舍-食堂-车间三点,并且在这里你总感觉自己是外来的,寄人篱下,尽管保安和食堂大妈已经不再问我哪个单位的了,和车间的工人也混熟了,但始终感觉很孤独,人总有自己的社交圈,也是所谓保护圈,一旦离开了,就感觉很脆弱,任何负面情绪就会被放大。 其实,看看以前在广西中试的日志,刚开始比现在还郁闷呢,所以呢,会好起来的,每次在煎熬中坚持下来,都会取得成功的,加油,小罗:)
个人分类: 心情|3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哲理故事)菩萨的脚印
maxiaorong 2008-10-18 19:31
有一天晚上,一个人做了个梦,梦见和菩萨在一起走在沙滩上,空中忽然闪过了他一生中的点点滴滴;他发现在每一幕里,沙滩上都有两对脚印,一对是他的,另一对是菩萨的... 当最後一幕划过後,他再回头看着沙滩上的脚印,却发现有好几次,沙滩上却都只有一对脚印而已!而且那些时候都正好是他生命中最低潮,最难过的时候... 他很困惑的问着菩萨:你答应我的,你说你会寻声救苦,一旦我誓愿跟随你,你就会一直走在我身边护持我,但是我发现在我生命中最难受痛苦的时候,沙滩上却只有一对脚印而已啊 !!我不懂,为什麽在我最需要你慰助的时候,慈悲的你却舍我而去? 菩萨慈悲柔和地回答说:我忆念你,护持你,而且我永远不会离开你.在那些你最困难最痛苦的时候,你只看到一对脚印,因为,那是我抱着你在走的... 当我们面临考验之际,往往会一直以为是自己孤军奋战,在我们最觉得孤立无援时候,静下来看一看,你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人都在旁边陪着你...
个人分类: 哲理故事|2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工作中貌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是这样完成的
cutefay 2008-9-25 08:47
有些事情,貌似很困难完成或者几乎不可能完成,但是却有时候会奇迹般地完成了。我通过经历的一件事情明白了奇迹是这样发生的决心和勇气;团队;将一项复杂的任务分解细化。 放寒假前的有一天,实验室又定做了新的设备,原来放在一个屋子里的一个发酵罐要被搬出去才行。这个发酵罐很大,它的四周可以站10多个人,让它四周全站满壮汉来抬都很难移动它;最困难的不是重量,而是体积,因为体积很大,所以要想从屋子里经过三道门运到楼外面很难,因为它的宽度大于中间那扇门的宽度。并且长度很长,要想在走廊上拐个弯都困难。不知道当初是怎么运到实验室来的,我觉得很可能是局部运输然后再在实验室里组装和焊接。 这样的设备被移出去几乎不可能,和我们实验室合作的一个公司的总工程师建议说把这个发酵罐锯开,然后一点点移动,但是我们导师还是想完整地把它移出去,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在这种决心和勇气的指引下,我们这些学生们也有了坚定的信念。实验室有十几个男生以及几名女生,全都出马来搬运,男生主要出力,女生帮忙打下手。 我们采取当年秦始皇修长城的方式,下面用粗的钢管当轮子来滚动,总算能够一点点移动了,移动到屋子的门的地方出了问题,因为发酵罐太长而拐不了那么大的弯,不能从门内拐到走廊里,于是大家七嘴八舌想办法,将问题一点点分解,最后想到用升降机将发酵罐长头的其中一端升起来,来减小其水平面上的长度,大概费了半个小时的时间,总算将这庞然大物的一端高高升起,但是却还是拐不出去,因为门有些窄,挡住了一点点。导师立刻就指挥我们拆门,把门拆下来之后终于将发酵罐从屋子里全部运到走廊了。本来以为这样就ok了,我们又发现走廊上的一道门比发酵罐的宽度要窄,发酵罐运到那道门的时候又出不去了,而这门拆不了,于是大家就在狭窄的空间里把笨重的发酵罐横着翻了90度,还锯掉了几根碍事的钢管,弄坏了一辆铲车,然后立刻维修又接着干,这个难度也相当大,也是一点点把问题分解细化才解决的,最后终于运出走廊了。最后出实验室楼大门的时候,因为有台阶,虽然只有几节,但是对于这种根本抬不动的罐子来说是很难运下台阶的,结果又是一番折腾,终于把罐体运出去了。 面对着这样难做的事情,并且每一步遇到的问题都足以让大家产生放弃的念头,但是大家互相鼓励,都没有放弃,另外,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只要能够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管是否麻烦,立刻就试,例如拆门,将发酵罐升起来,横翻90度等等。 从这件事情上我感悟到了一个道理,在做事情遇到困难无法做下去想放弃的时候,要想想自己是否尽全力了,哪怕有一点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去尝试。这种是否尽力包括找别人帮忙,是否找到自己能够找到的所有的资源来帮忙?我在做课题的时候,也经常遇到很多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也经常想放弃,有的时候也放弃了而改做其他的。我想,如果我能够再坚持一下,不放弃的话,或许这个问题就能解决,而我的课题进展或许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而我放弃了,或许就失去了一个有重大发现或者完成一个重大任务的机会。 不抛弃,不放弃,简直是太经典了。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这六个字呢?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4719 次阅读|6 个评论
穆沙拉夫:强渡三大危机(傅小强)
jlpemail 2008-1-6 15:05
穆沙拉夫:强渡三大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4日14:10 《环球》杂志   傅小强   对于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来说,2007年可谓多事之秋。在相继经历了司法危机、红色清真寺危机和政权过渡危机之后,穆沙拉夫虽然得以改朝不换代,从而延续从1999年开创的穆沙拉夫时代,但是,脱去军装的政治强人的地位变化,以及他能否打破巴军政权和民选政权交替往复的历史周期律,依然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   3月开始的司法危机,是穆沙拉夫2007年遇到的第一道坎。从军政权到民主政权分娩的阵痛,就始于这场危机。   穆沙拉夫本想以铁腕手段解决继续掌权的司法障碍,不料却遭到深受英式民主熏陶的法官们的反抗。最高法官人选一职一波三折,司法危机几乎贯穿全年,最后穆沙拉夫不得不宣布巴境内实行紧急状态。在这场危机中,西方无形的政治压力,逐渐向穆沙拉夫压来,而美国和欧洲也在权衡,他们在巴基斯坦究竟要民主还是要稳定?或者两者兼顾?   第二道坎则是7月爆发的红色清真寺危机,再次凸显了穆沙拉夫在国际反恐方面所处的关键地位和险恶处境。   美国、军队和安拉这三A因素(三者的英文拼写开头字母都是A),向来都是检验巴基斯坦政治平衡的试金石。信奉安拉的毛拉们对穆沙拉夫支持美国反恐日益不满,逐渐把穆沙拉夫视为与布什为伍,急欲除之而后快,开始用武力与穆沙拉夫全面对抗。从红色清真寺到部落地区,再到斯瓦特山谷的战斗,无处不见拿起武器的毛拉们与政府军激战。   红色清真寺危机让美国看到了穆沙拉夫政权面临的险境如果毛拉们控制了核武库,巴基斯坦肯定将成为国际反恐最脆弱的链条。因此,力挺穆沙拉夫渡过难关,甚至撮合反对派领袖贝布托与穆氏合作,成为了美国迫不得已的选择。   而从10月总统大选到宣布紧急状态的这场政权过渡危机,是穆沙拉夫今年迈过的第三道坎。在各种相互交织的矛盾中,巴基斯坦由军政权向民选政权过渡。结果是,穆沙拉夫不得不最后一次以陆军参谋长的身份实行紧急状态,用猛药治顽症,强行过渡。   经过这道坎,穆沙拉夫卸甲未归田。军权交由他一手提拔的基亚尼将军掌控,多少能让穆沙拉夫睡得安稳些,但贝布托和前总理谢里夫这两个死对头又回来了。虽然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未必会形成,但今后穆沙拉夫的施政多少会多些掣肘。可以预见,避免重演军政权和民选政权交替往复的历史周期律,将成为这位政治强人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283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