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恐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凭空制造的恐慌
热度 2 fdc1947 2013-3-26 15:03
刚才看央视《新闻 30 分》报道河南某地不用地下水而用再生纸厂的废水浇灌麦田的消息。消息称该废水 COD (化学需氧量)大幅超标,据说该地出产的小麦被禁止上市云云。 这是典型的记者不懂科学,凭空制造出来的恐慌。而当官的害怕记者,害怕丢官,不顾当地农民利益,完完全全的胡折腾。 有点化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像这种再生纸的制造过程中的废水与重金属、农药等剧毒化学品无关。最多有一点酸碱。从央视的镜头看,这片麦子长得郁郁葱葱,除了废水进入处有些干废纸外,没有太大的问题。所谓 COD 就是水中有机物的多少,此类废水中的有机物就是纤维素,并没有没有毒害,如果灌上尿素水或者大粪汤, COD 也不知道要超多少呢! 在没有地面水的情况下,只要农民们认为那样的废水不对土地板结等起不好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农民比记者更关心),灌也就灌了,水里有一点残存的纸屑决不会影响粮食的品质。 我们的记者一不懂种地、二不懂科学,只知道死板地扣灌溉水的 COD 超标。就像古代笑话中那位“按图索骥”的蠢人,按千里马的标准评价,得到最好的“千里马”是一只癞蛤蟆一样。而古代的蠢人只是让人发笑,而现代的愚蠢的记者和只知道自己官帽的官员却损害到农民的利益,并制造出无谓的恐慌。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057 次阅读|3 个评论
微博:讓我們感到恐慌的絕不是毒膠囊,而是院士以及科學精神
热度 7 jiangjinsong 2012-4-26 23:06
當一個院士把安全標準提高到國家標準100倍的時候 當思想管制和限制宗教自由成為科學精神的時候 當專家在有意作惡和無知起哄中成為幫兇和幫閒的時候 當院士成為惡毒的詛咒 當科學精神成為強制愚昧的手段 天朝已經爛透了! 參考文獻: 你真的懂得啥叫科學精神嗎?
个人分类: 科學傳播|3552 次阅读|17 个评论
别恐慌,别生气!
热度 3 dchzyf 2012-4-26 10:44
别恐慌,别生气!
先看图: (摘自网络,如果不允许转载,我删!) 不要恐慌,不要生气。请看院士专家“科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5370do=blogid=563689
个人分类: 人生百态|2965 次阅读|7 个评论
劣质胶囊不宜称为“毒胶囊”,不必恐慌!
热度 122 lilianda 2012-4-26 06:58
劣质胶囊不宜称为“毒胶囊”,不必恐慌 李连达 李贻奎 绝大部分西药及中药都有一定的毒性及不良反应,不能都称为“毒药”,只有毒性严重,危及生命或可能造成严重损伤者,或毒性超过治疗作用,或药物的主要成分是有毒物质时,才可定位“毒药”或“剧毒药”,如砒霜、氰化钾、吗啡、冰毒等。正如有人偷了一角钱,有偷窃行为,但不能定为“盗窃犯”,必须严重到一定程度才可定为“盗窃犯”。 有关专家正确的指出:铬是人体生理需要的微量元素,正常成人每日需要 0.05mg ,最大耐受量为 0.5mg ;儿童每日需要量 0.01mg ,最大耐受量 0.2mg ,只有超过最大耐受量才会发生中毒及不良反应。我国《药典》规定药用胶囊铬的限量标准为 2PPm ,每公斤空心胶囊中约 10000 粒,含铬不超过 2mg ,每公斤空心胶囊约 10000 粒,含铬 2mg ,每日服用 2500 粒,铬含量 0.5mg ,才达到中毒量。如果劣质胶囊铬含量超标 100 倍,每日服用 25 粒,铬含量才达到 0.5mg 中毒量,而实际用量为每日 6 粒(铬含量约为 0.125mg ,为中毒量的 1/4 )。据《每日质量报告》对 9 家药厂生产的 13 个批次劣质胶囊检测结果,铬超标最多达 90 多倍,一般不会引起铬中毒,广大群众及患者不必恐慌。但是劣质胶囊铬含量如果超标 100 倍以上,甚至达到 400 倍,则是不安全的。建议药检部门检测劣质胶囊时,对于铬含量超标 100 倍以上的生产厂家、胶囊批号,以及使用这种胶囊做成制剂的药厂、药名及批号,均应公布于众,并对服用者进行体检,有异常者,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其他食品、保健食品及药品也有类似情况,应科学的进行报道,慎用“毒”字。例如:注水猪肉为“劣质肉”,但不是“毒肉”,抗癌西药多有严重毒性及不良反应,但不是“毒药”,有的中药制剂有效成分低于标准,或有害物质高于限量标准,均为“劣药”,而不是“毒药”,用词不当会误导群众,甚至引起社会恐慌,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尽量避免。 我们坚决反对不法奸商,唯利是图、伤天害理、坑害病人,用不合法、不合标准的原料及辅料,制造不合标准的“假冒伪劣”药品或其他产品。坚决打击一切违法行为,确保广大群众的用药安全。
22155 次阅读|31 个评论
[转载]朝鲜卫星发射倒计时 日本全国恐慌准备拦截
热度 1 xupeiyang 2012-4-12 11:28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20412/362004.html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174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专家称隔夜饭致癌
热度 10 pingcn 2012-2-28 09:27
专家称隔夜饭致癌!是真的吗? 记得小时候,大人说“剩饭热热吃着香” 我这个人比较懒,有时候会做一锅米饭,这一顿不吃完,下一顿吃炒饭……有时候,就到了第二天了…… 所以看了专家的说法,有点小小的恐慌啊……
137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祖述宪:对健康狗带狂犬病毒说法的异议
fs007 2011-12-12 08:12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世界上的每年报告死于狂犬病者约55 000人,主要发生在亚洲和非洲地区。我国狂犬病死亡人数近年有所增加,每年约2000多人,约占世界总数的4%左右,但在我国媒体上,“狂犬病”一词的出现率居各种疾病之首。这主要由于大众对狗咬伤和狂犬病的恐慌。 健康狗带毒率与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不符 造成大众对狂犬病恐慌的原因之一,是媒体连篇累牍的“健康狗带狂犬病毒”的宣传。1992年,广东省卫生防疫站报告,对该省8个县、市的市场屠宰的1 258只食用狗的脑标本进行检查,狂犬病毒抗原的平均阳性率为17.7%,最低的地方为10.8%,最高竟达30%。许多报刊上经常所说的健康狗的“带毒 率”17.7%,来源就在这里。后来其他省市的防疫站相继进行一些调查,都宣称“健康犬带毒率”很高,多数报道的家犬带毒率为8%~15%,其中大部分为 “健康”带毒。如山东省健康犬带毒率为15.3%和22.2%(邵县);吉林为15.8% ;河北衡水市为23.7%。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篇文章中说,上海的“受检犬中有40%为无症状的携带狂犬病毒”。据网上一篇摘自《健康报网》的报 道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我国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和贵州等狂犬病高发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外观健康犬的脑内带毒率约15%,对人群健康造成很大 威胁。”( http://www.clinet.com.cn/ news/ 2005/ 2005121607cy.asp ) 请设想一下,假如健康狗带狂犬病毒率真有这么高,那会是一幅多么可怕的情景!我国的狂犬病发病数将会是现在的十倍乃至上百倍,那狗是万万养不得的“瘟 神”。幸而这些调查数字都与我国狂犬病流行病学的实际状况完全不符。许多地方的“健康犬带毒率” 尽管很高,狗咬伤也常见,却没有狂犬病发生,或者极其少见。1998年泸州医学院报告,对四川省33个县、市、区的健康狗的唾液进行“测毒”,平均阳性率 为5.5%;其中城市为1.0%~30.0%,平均4.6%;农村0.8%~19.2%,平均8.2%,当年该省却没有狂犬病报告。所以,《狂犬病防治手 册》编写者也对这种矛盾现象感到大惑不解,“有的地方尽管大面积进行‘测毒’(即上述对狗进行狂犬病毒抗原的检查)已多年,其结果多有高低不等的阳性率, 但基本上都与当地的狂犬病流行情况不相吻合。有的地方‘带毒率’很高,但发病率却很低,甚至为零”,因而作者说“我国‘带毒犬’的报道有泛滥之势,好像中 国大地上到处是带毒犬”。 其实,我国的狂犬病都发生在农村,较大一点的城市几乎都是几十年没有狂犬病报告了,但有些调查城市的健康狗“带毒率”反比农村高;上海市称“40%为无症 状的携带狂犬病毒”,但那里差不多近50年以来没有发生过狂犬病。近些年报告的个别病例,多是输入性的,病人是在家乡外地受到感染的;或者发生在邻近外省 的郊区(县)农村。 但是,如此重大而明显的流行病学问题,竟然没有引起当局的注意,深入加以研究。这些莫名其妙的数字一直被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疾病控制中心的一些业务负责人 经常引用,作为指导工作的根据,并且通过网络、报刊或广播电视广泛传播,“健康狗也带狂犬病毒”,妇孺皆知。几前年,北京疾病控制中心一位主管医生在《健 康报》上回答3位对狂犬病焦虑的读者说:人被健康的犬咬伤后,也可发生狂犬病是肯定的。并且还说“接种过狂犬疫苗的犬也有4%带有病毒。”现在,有人觉得 上面的“带毒率”太高,似乎不能自圆其说,于是自动下调。前不久在央视新闻频道的一个专题节目中,主持人水均益又引用一个据说是官方的数字,“健康狗有 2-6%带狂犬病毒”。这些缺乏根据的说法,只会引起大众的无端的恐怖。 狂犬病毒可以感染各种哺乳动物,但敏感性各不相同,有些种动物感染后并不发病。1972年,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首先在地方性高发疫区外观健康的狗中分离出狂 犬病毒。1984年,已故著名的病毒学与流行病学家肖普(R.E. Shope)针对这个发现说:“这种现象可能并不常见。”印度是狂犬病的高发地区,发病人数约占世界总数的60%或更高,那里也曾有个别的健康狗带毒的报 告,但同时在《印度医学研究杂志》上也有一篇研究报告,在疫区大量的健康狗调查,结果全为阴性。印度昌迪加尔的一位兽医辛格(C.B. Singh)在一篇大众教育的文章中说:“推测每个狗带有狂犬病毒是错误的,狗的带毒状态尚无令人信服的证据。”有些专家认为,非洲可能存在一种致病性较 弱的基因型1型狂犬病毒,而亚洲和美洲没有这型病毒(玛丽 瓦列尔:个人通信)。因此《狂犬病防治手册》所说的“ 在世界各狂犬病流行的国家中 , 普遍存在着不显症状的带毒现象 ”, 是毫无根据的 。 我检阅过国外近40年来狂犬病的绝大部分的重要文献,发现我国的惊人的“健康犬带毒率”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2001年,我在参加国际亚洲狂犬病防制研 讨会时,曾与好几位英美专门研究狂犬病的学者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几乎都对“高健康犬带毒率”持否定态度。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狂犬病科主任鲁普雷 希特曾从尼日利亚疫区的外观健康狗中分离到狂犬病毒,但他对我说:“在狗狂犬病的高发疫区,理论上可能有‘带毒状态’的狗存在,但这个现象的流行病学意义 是有疑问的, 人们并不认为它对于维持狗狂犬病的传播有重要性。在北美和南美不曾发生过人的狂犬病与狗的 ‘带毒状态’有关联,同样在其他狂犬病地方性疫区,如菲律宾,也不曾发生由健康‘带毒’的狗传染给人的例子。虽然狗的健康带毒在学术上有意义,但对狂犬病 的持续存在、预防和控制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WHO主管狂犬病的专家梅斯林有相同的看法,并且建议在我的报告中不要涉及这些问题。最近,英国牛津大学研究狂犬病的专家玛丽"瓦列尔在答复我的信中说:“我同意你的观点,即使狗确实存在持续的或慢性狂犬病毒感染 (即‘健康带毒’——本文作者), 除了中国以外,所有的证据都表明那是非常罕见的 。”假如狗真的普遍存在带毒现象,而且连免疫接种过的狗也带毒的话,那欧美等国通过疫苗接种和检疫控制甚至消灭了狗和人的狂犬病的重大成绩就不大可能达到,何况那里还有野生动物狂犬病的流行。 健康犬带毒率高的原因在于检查方法的失误 那么,我国的“健康犬带毒率”奇高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以为,很可能出在那些“测毒”的技术上。凡是有实验工作经验的人都深知,如果试剂质量不高、操 作疏忽或判断结果缺少经验,血清学试验极易产生假阳性(即试验本是阴性,却观察到“阳性”)。而脑标本印片荧光抗体法检查病毒抗原的技术,尤其容易产生假 阳性。所以在美国CDC所编写的《狂犬病实验室检查方法》手册中,不厌其详地指出各种可能假阳性的因素,要加以防止。WHO狂犬病专家委员会主席万得勒 (A. I. Wandeler)提醒说:“尽管荧光抗体方法的特异性很高,但是实验人员必须考虑自然存在的色素可以产生荧光,而且与(标本中的)许多结构,特别是污染 的细菌,发生非特异性结合(有时通过Fc受体结合)。因此,必须确信实验人员保持精湛的技术。”我国的实验室条件较差不完全在于设备,而人员的基础、经验 和责任心尤待提高。我国疾病控制中心一位狂犬病专业人员,在美国CDC出版的《新出现的传染病》杂志上发表的“中国的狂犬病”一文中说:“业已发现存在健 康的带毒狗,在一项广西、贵州和江苏所收集的248个健康狗脑标本的研究中,25个(10%)发现狂犬病毒抗原。”但同时承认,“ 这些发现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 。” 我认为后面这一句话十分重要,可惜在国内的文章里从来没有见过,因此我怀疑这是那个编辑部加上的。上述的调查都是血清学试验的结果,对如此重大的问题只有 一个调查采用病毒分离,并且对混乱而有破绽的结果信以为真,这是相当草率的。在病毒分离中采用免疫荧光技术鉴定时,也要排除假阳性的可能性。今后如果要进 行验证“健康犬带毒”的研究,应当外加已知的阴性和阳性的标本作为对照(不是试验本身的对照),采用双盲设计,盲底置于观点中立的权威机构,以避免主观因 素的影响。 泸州医学院的传染科在四川进行的带毒调查,采取酶联免疫法检查狗的唾液病毒抗原,其中干扰物质更多,结果的混乱就不必说了。这种方法除非有过硬的方法证 明,否则是难以相信的。更有奇者,江苏盐城市的一项健康人的“隐性感染”的调查称:曾被狗猫咬伤的人中,近五分之一有狂犬病毒的抗体;与宠物密切接触的人 中,近四分之一有抗体,作者明确地说: 这是由于狗猫 “ 使人感染了狂犬病毒,而体内产生了抗狂犬病毒抗体 ”。我国不少的微生物免疫诊断试剂质量亟待提高,有关的医疗卫生实验室的人员水平和条件也不足,实验粗糙的报告甚多,以致专业杂志上可以发现不少这类荒唐的说法(不限于狂犬病)。 与“健康带毒”可能有关的现象 绝大多数患狂犬病的狗在发病时唾液排出病毒,有些在明显症状出现前3—4天可能排毒,极个别的可能在发病前7—10天,但这种情况不能称为“健康带毒”。 在我国的报告中,外观健康的狗引起狂犬病的比例很高,传媒报道也反复渲染这类例子。其实,患狂犬病的狗不一定都是常人想象的——张牙舞爪、四处出击的疯狗。这种狗只占一部分,而更多的在早期表现为行为异常,原本温顺的家养狗或路上拾来的貌似温顺的小狗咬人了,只是农村人对狗的行为反常没有注意罢了,而写 文章的人,几乎都是听病家和群众说的,自己并没有亲眼见过。根据我的经验,农村在病例发生后才逐级上报到防疫站,即使派人前去调查,也是在数天以后,狗早已被打死了。有的或者没有去过现场调查,只是汇报传话。 虽然我国的健康狗带狂犬病毒高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但是, 在农村特别是狂 犬病流行区,被外观健康的狗咬伤,仍然是严重的问题,需要立即按暴露后的方法进行处理,不仅要彻底清洗窗口、注射疫苗,而且要在伤口周围注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在多年没有发生过狂犬病的城市,被自家养的健康狗咬了,这狗接种过疫苗,没有被可疑的狗咬过,又是因为受到激惹才咬人的,那就不必惊惶失措。所以,美国每年有上百万人被动物咬伤,但按暴露后治疗的大约只有3万人。 任何动物的咬伤(包括人咬伤),都是严重的临床问题,特别是伤口面积较大、穿透较深者,必须立即去医院就诊,防治可能发生的各种感染。医生的责任是根据不同动物的咬伤背景,做出诊断,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处理。 注:此文的缩写稿,曾以“健康狗带毒率虚高与狂犬病事实不符”为题,刊登在《新京报》2006年9月16和17日社评版。参见: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2/2006/09-16/014@000435.htm ;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2/2006/09-17/014@001452.htm 。 本文所列数据和资料均有参考文献支持,为节省篇幅参考文献从略,需要进一步了解者欢迎联系。 专家对本文观点的反应: 本文的观点曾征求过下列专家的意见,他们的复信摘要如下: 1.2006年9月16日美国 CDC 狂犬病科主任鲁普雷希特(C. Rupprecht)博士的电子邮件: 我们认为“带毒狗”的概念,无论在流行病学上还是公共卫生上都没有什么重要意义,迄今在发布的文件中、同行评审的确凿可靠的科学论文和在采用公认的方法消灭狗狂犬病的直接经验上都是如此的看法。 2.英国牛津大学狂犬病专家玛丽 瓦列尔(M. Warrell)的电子邮件: 总而言之,我同意你的观点,即使狗确实存在持续的或慢性狂犬病毒感染(即“健康带毒”),除了中国以外,所有的证据都表明那是非常罕见的。 3.2006年10月30日,WHO动物疾病与兽医公共卫生科的负责人弗朗西斯梅斯林(F-H Meslin)的电子邮件: 谢谢来信,迟复为歉。WHO过去对这个题目所作的讨论已经得出结论:虽然(Dr M.Fekadu 在埃塞俄比亚的报告)曾经高度怀疑狗的带毒状态在自然界存在,并且(同一作者在美国的CDC)在实验室中证明存在,但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现象,如同现在一般流行病学叙述的那样,对狂犬病的流行病学没有影响。 4.2006年9月2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科学家研究员曾光的电子邮件: 我和我的同事认真阅读了您的文章,谢谢您负责的精神.我们将在工作中参考您的观点。 5.2006年9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副局长肖东楼复函,表示“将来信留存参考,并将组织有关专家对您所提的建议和意见进行认真讨论和研究,深入论证犬的带毒率有关问题,进一步规范我国狂犬病防治工作。 2007年5月,《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第41卷第3期第165—168页,刊登了“中国狂犬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制建议”一文,作者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张永振研究员、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余永新研究员、董关木研究员和美国佐治亚州兽医学院的Zhen F Fu教授。这篇文章中有下面一段话,结论是“健康犬不传播狂犬病毒。” “笔者(即本文第一作者张永振等)在江苏、河南、广西、湖南、贵州等疫区,捕杀犬只,采集脑组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狂犬病毒抗原的检出率为9.1%。在 广东,杜福等在1 258只犬脑中,检出狂犬病毒抗原阳性223只,阳性率为17.7%。徐葛林等在广西集贸市场上收购的102只犬脑进行检测,发现4只狂犬病毒抗原阳性。 然而,笔者(本文作者张永振等)最近在湖南与贵州两地分别对可疑健康犬进行现场长达6个月以上的观测,实验室检测唾液及脑组织中是否存在狂犬病毒抗原与病 毒RNA。研究发现这些犬既没有出现狂犬病临床症状,其脑与唾液中也无狂犬病毒。 这表明健康犬不传播狂犬病毒 。”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77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太阳风袭击的担忧和辟谣
杨学祥 2010-8-4 08:17
科学家称太阳风暴将在8月3日抵达地球(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3日11:33 国际在线 专家警告过分剧烈的太阳风暴会破坏地球卫星,并导致全球大范围的电力和通信系统中断   组图:美国宇航局拍到太阳风暴画面   国际在线专稿:据《每日电讯报》报道,各国天文台近日观测到太阳表面发生剧烈的太阳风暴,科学家预测,携带大量带电粒子的太阳风将在8月3日抵达地球,在两极产生强 视频:专家预测2013年地球可能遭遇太阳风暴 来源:四川电视台《午间报道》 烈的极光现象。   据报道,上周末各国天文工作者目睹了一场剧烈的太阳耀斑爆发,耀斑下的太阳黑子足有地球大小,这次爆发随后引发了太阳表面更大范围内的太阳风暴,向上亿公里外的地球喷发出大量带电粒子,形成一股强烈的太阳风。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预测,太阳风暴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将在8月3日击中地球,冲击地球磁场,同时在地球两极产生强烈的极光,那将是非常壮观绚丽的景象。然而,专家警告,如果太阳风暴过分剧烈,将会破坏地球卫星,导致全球大范围的电力和通信系统中断。   今年6月,科学家曾预测太阳风暴将于2013年袭击地球,届时太阳将从沉眠中醒来,太阳表面史无前例的剧烈耀斑爆发将给地球带来无法预计的磁暴灾难。 http://news.sina.com.cn/w/p/2010-08-03/113320815626.shtml NASA:2013年太阳风暴来袭 人类历史可能大倒退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6月17日17:15 我来说两句(11)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   中新网6月17日电 据台湾今日新闻17日报道,近年来地球气候反常,灾变频传,地球末日之说造成人心惶惶。日前美国宇航局(NASA)就非常罕见的提出警告,地球可能遭遇强烈的太阳风暴,而且时间点就在3年后,也就是2013年。到时候全球将陷入大停电,网络电子通讯将全部无法使用。如果恶梦成真,人类生活将发生历史性的大倒退。   科学家近年发现,在地球之外有一个像巨大的肥皂泡般、保护地球的磁气圈(magnetosphere),正在变薄。   2008年12月,美国宇航局宣布发现磁气圈破了个大洞,比地球宽四倍而且还在扩大中。外层空间射向地球的各种有害粒子将更直接的冲击到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过去已经发生过几次,而即将来临的下一次太阳风暴,科学家已经准确预测,时间就在2012年9月22日。   这个说法引起了好莱坞的兴趣。好莱坞电影《2012》以及《末日预言》,均模拟世界末日天灾袭击地球的恐怖景象,古老马雅历法也曾有类似预言。不过美国宇航局一名局资深科学家警告,这个可能出现的末日景象,并非发生在2012,而是2013。   这名科学家指出,太阳活动将在2013年左右,从沉睡的静止期苏醒。届时将发生大规模日冕喷发现象,巨大的闪焰威力将相当于100枚氢弹爆炸,瞬间撞击地球磁层。   NASA的科学家、政府决策者和研究员上周齐集首都华盛顿的全国记者俱乐部,参加太空大气方面的高峰论坛。相关专家在会上讨论到,太阳可能将在2013年左右从沉睡中苏睡,随即进入活跃期,之后引发的太阳风暴将对地球生成严重影响。   专家表示,恐怖的太阳风暴影响超乎想象,在活跃高峰期间,黑子生成剧烈爆发活动,触发太阳风暴。黑子爆发时会释放大量带电粒子,可能让全地球陷入一片黑暗,不但电力无法供给,臭氧层被破坏,电子通讯还可能全部停摆,譬如医院、银行、机场都无法运作,更别说个人用的手机、计算机和卫星定位系统。   如果这一切成真,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损失,预计将是卡特里娜飓风的20倍(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重创美国新奥尔良州,造成1250亿美元损失)。   相关天文专家指出,太阳黑子活动以每11年为一个周期,地球曾在1859年,也就是151年前经历强大的太阳风暴袭击。不过,当时电力通讯不发达,因此未造成重大灾情。   由于担心太阳风暴对地球带来严重影响,科学家开始密切监测太阳,同时打算在太阳风暴较频繁的期间,及早将人造卫星切换到安全模式,以便能减少损害。实际上,科学家早在几十年前就不断追求提升太空气象预报技术的准确性,希望能避开太阳风暴的威胁。   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态观测卫星,今年2月11日从佛罗里达卡纳维尔角的空军基地发射升空,进入距离地表约3万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以便能24小时监测太阳,希望能进一步了解太阳内部的结构与磁场活动。 (责任编辑:刘士朋) http://news.sohu.com/20100617/n272868153.shtml 太阳风暴来袭引发网友恐慌 天文专家称不必担忧 2010年08月04日 07:56中广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科学家认为太阳磁暴2013袭击地球几率攀升(科学网-kexue.com配图) 中广网北京8月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23分报道,昨天(3日),部分中外媒体关于太阳风暴今日袭击地球。将导致全球大范围停电的消息,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和部分网友的恐慌。新闻纵横昨晚专访了江苏省天文学会的秘书长李旻。李旻表示,这次的太阳风暴级别比较低,并不会像报道中提到的那样,会对地球产生太大的影响,公众不必为此担忧。 李旻:(昨天)有好几个朋友问我这个事情的时候,我特地通过中文的新闻,反过来找到了原来的新闻原稿。后来我发现,这个新闻存在误读,新闻的原稿是英国《每日电讯报》,新闻的标题非常耸人听闻,但新闻实质上仅仅是报道了前几天观测站的一颗卫星发现的一个太阳风暴。其实从新闻原稿上来说,它的影响程度没有说的得那么严重。后来通过这个新闻找到这颗探测太阳卫星的主页上,结果它发的新闻根本没有严重说这件事情,只是说有两个太阳风暴一前一后,正好是面对地球。 所谓太阳风暴,是指太阳上的剧烈爆发活动,一般会随着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每11年发生一次。由于这种爆发,会释放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将可能严重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干扰无线卫星工作和通信。 昨天,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研究员薛炳森也表示,根据他们的权威监测,虽然目前太阳正处在新的增长周期,但 8月3日出现的太阳风暴级别为C3.2级别,强度较低,从监测上看,在太阳球体上只看到一个黑子群。不过,科学家的解释有时很难说服并化解普通民众的心理恐惧。而不少灾难题材的科幻影片中,太阳风暴的特技场面,却给人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 比如,在一部好莱坞影片《先知》中,就带来了这样的视觉冲击:超强太阳风暴来袭,地球的地表温度越来越高,城市里四处冒烟、起火,纽约上空闪耀的极光仿佛末日的信号。慌乱的人们四处逃散,电视画面时断时有,在全球危机的新闻标题下,主持人再三呼吁人们躲到地下庇难霎时间,太阳风暴掀起的巨大热浪横扫一切生命和建筑,地球陷入一片火海 对于银幕上所展现的影像,北京天文馆《天文爱好者》杂志的副编审李良解释说,普通民众对于太阳风暴的恐惧,主要是灾难片所引发的联想。其实,在天文学家的望远镜头中,太阳风暴更像太阳打了一个能量巨大的喷嚏。 李良:电影艺术家所描绘的太阳上刮起了很强的风暴,就像地球上看到的强台风一样的,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场景。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从美国来的老师给我们放过。当时没有翻译,老师充当翻译了,那是一个什么场景呢?太阳表面爆发活动像无数颗氢弹在不断的爆炸,太阳耀斑等于在瞬时间突然有数十个、上千个氢弹发生爆炸。爆炸随着太阳的自转,就像一个探照灯扫地球一样,把地球磁场破坏了,它的场景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通过在高空人造卫星,专门观测太阳的太阳观测卫星可以看到,特别它上面那些望远镜可以拍摄到太阳上壮观的一些爆发活动。 不过,此前也的确有科学家警告过,2013年地球可能遭遇强烈的太阳风暴,如果太阳风暴过分剧烈,将会破坏地球卫星,导致全球大范围的电力和通信系统中断。随后人类很可能陷入没有通讯、没有交通、没有制造业、没有食物的严重困境。那么,如果超级太阳风暴真得来临,究竟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李良表示,如果从单一的太阳爆发而言,其威力还是很大的。它所释放的能量可以这样形容:地球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摊到一两个氢弹。可是,这些能量不会一下子全部倾注在地球上。地球只会接受太阳爆发能量的很小一部分,影响是有,但不会引起地球上毁灭性的灾害: 李良:大家知道地球有磁场,太阳爆发对地球磁场产生剧烈的影响,就是所谓产生磁暴。磁暴发生的时候会对地球卫星、国际空间站影响很大。假设破坏几个通讯卫星,我们全球通讯就受到影响了,特别汽车GPS导航等这些东西都要受影响,没法导航,说起来这还是和人类生活关系很密切的一件事情。 虽然太阳风暴对地球产生巨大破坏影响的概率并不高。在历史记录中,1859年的确发生过一次叫做卡林顿事件的超级太阳风暴。据记载,当时人们发现:太阳表面出现了肉眼可见的白光耀斑,并且伴有剧烈的日冕物质抛射。强烈的地磁效应,使得刚刚形成的电报网络陷入瘫痪,甚至出现了电报员触电、电报纸自燃的情况。 上世纪70年代,一次太阳风暴导致大气活动加剧,增加了当时属于苏联的礼炮号空间站的飞行阻力,从而使其脱离了原来的轨道。而1989年,太阳风暴曾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和美国新泽西州的供电系统受到破坏,造成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如今,太阳风暴对商业卫星也是重大的考验。   目前,针对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各国科学家正展开密切监测,努力将影响降到最低。昨晚,江苏省天文学会秘书长李旻告诉我们,一般来说地球上的人有一到五天的预警时间。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太阳风暴,而且认为它的量级非常强,人类还是可以及时的调整,比如卫星的姿态,把一些必要的防护措施做好,防止探测器或者空间的一些设备受到比较大的影响,能够来保证一些必要的地面通信以及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在此,新闻纵横也提醒广大公众:对待太阳风暴,要相信更为客观的科学根据,不要盲目与世界末日等事件相关联。上世纪70年代,一次太阳风暴导致大气活动加剧,增加了当时属于苏联的礼炮号空间站的飞行阻力,从而使其脱离了原来的轨道。而1989年,太阳风暴曾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和美国新泽西州的供电系统受到破坏,造成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如今,太阳风暴对商业卫星也是重大的考验。   目前,针对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各国科学家正展开密切监测,努力将影响降到最低。昨晚,江苏省天文学会秘书长李旻告诉我们,一般来说地球上的人有一到五天的预警时间。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太阳风暴,而且认为它的量级非常强,人类还是可以及时的调整,比如卫星的姿态,把一些必要的防护措施做好,防止探测器或者空间的一些设备受到比较大的影响,能够来保证一些必要的地面通信以及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在此,新闻纵横也提醒广大公众:对待太阳风暴,要相信更为客观的科学根据,不要盲目与世界末日等事件相关联。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0_08/04/1883431_0.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946 次阅读|2 个评论
经典踩踏之回顾(1)
fpe 2010-8-3 08:39
经典踩踏之回顾( 1 ) 1902 年九月十九日晚, 2000 人拥挤在阿拉巴马州伯明翰的希洛( Shiloh )浸信会,听取著名教育家(布道家)布克华盛顿的演讲。但是,在大约九点钟,一开始是浸信会神学和非裔美国文化的快乐庆祝活动,突然转成了悲剧。有人在拥挤的大厅高喊 Fight ! (打起来了)但很多人都以为是 Fire (着火了)。于是,大量的男人女人开始了疯狂的逃生过程,越来越歇斯底里地撤向门口。尽管牧师和长老们一再要求保持秩序,踩踏的发生不断得到能量和冲劲。等到消防车到达现场时,发现噩梦一般的场景,在出口人体堆积到 10 英尺高。消防队员立即开始工作,但在情况可以得到控制之前,已经有超过 100 人死于试图逃生的过程。除了伤亡人数,在逃生方面更令人惊讶更可怕的的事实是,当时并没有发生任何火灾。 博主点评: 1. 这是典型的谣言所触发的逃生型恐慌,因为致命的危险不存在; 2. 现代逃生理论总是认为,当时的建筑逃生容量不足,照明昏暗,是导致踩踏的主要原因。即使是现在,人们也不能明了为何当事人过度反应。现在该建筑还在使用。 3. 笔者认为,当时人们对火灾有特殊的担心。 20 世纪初,气候变冷,火灾频发,著名的城市大火有巴尔的摩大火( 1904 ), Jacksonville 大火( 1901 ),都是 2500 栋建筑被焚的大规模城市火灾( Conflagration ),当时的人都对火灾有深深的恐惧。 4.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逃生,并不是对危险的直接反应,而是与周围同伴共同行动的需要,即现在比较流行的导致群体恐慌的 Affiliation Theory 。还有很多说法,如 Information Cascade (信息瀑布),多米诺效应,博弈论等,都是为了解释群体场合的从众逃生现象,即危急时刻的应急反应。 5. 当时人们临近散场,沉浸于布道中的听众,没有对外来反应进行深入思考的动力。 20 世纪初,人们对于火灾报警手段缺乏体验,更没有火场逃生练习,因此反应失当。 6. 现代人为何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呢?照明充足,报警误动,媒体教育,逃生实践,都可以缓解人们临时的本能的逃生冲动。不过,还有一些例外,如在酒精,停电,喷淋和火灾共同刺激下逃生的人群,依然会发生不理智的逃生行动,如深圳舞王大火。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388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何德国现踩踏?
fpe 2010-7-27 04:57
为何德国现踩踏? 今天突然发现网上又增加了很多访谈录,更加强了我前天的初步认识,这是一次典型的人流控制失败的案例,和我国 1941 年 6 月 5 日发生在重庆的地下隧道惨案极为相似,我把它们称为人流控制失败引发的群体恐慌。 为何发生在德国? 德意志是奇特的民族,由于该民族形成国家很晚,所以非常强掉统一,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我在德国,最怕的就是德国人的抱怨,德国人看不惯,就通过法制和言论来争辩。在旅馆里,一点噪声,洗澡水溅出浴缸,第二天都会收到条子,指出你行为出格的地方。 法国人古斯塔夫勒庞写的《人群心理学》,对群体的弱点进行了简单的,入门的描述,但德国纳粹党人把群体心理学的原则贯彻的民族社会中,以德国人特有的效率和意志发动世界大战,这是其他民族很难做到的,只有在人群中,个人才会丧失思考能力,为领袖所左右,这是群体社会学研究的中心。 这种对行为的规范,造成人们的反应比较简单,跟从权威,服从指挥,这是优点,也是缺点。同质化的反应容易过度,容易恐慌,因为大家都往一个方向思考,一个方向运动,容易造成资源不足,出门开车堵塞,楼梯逃生踩踏,水边逃生淹死,高楼逃生摔死。这是造成群体灾难的背景因素。 导致这一场群体灾难的其他人群特征包括,大部分外地人不熟悉地形,因此比较焦虑,这是沙特阿拉伯圣地朝觐踩踏的重要原因,死的都是外地人,因为他们更焦虑,更没有耐心等待。德国人喜欢热闹,假如你到过德国的足球场看比赛,一定会同意这一点。当时是下午 5 点,有人回家(出场),有人刚来(入场),后者兴冲冲,前者很疲倦,疲倦容易放松警惕性,不再深入思考,如战场是发生群体恐慌的典型场所,大部分都是筋疲力竭的士兵,疑神疑鬼,容易被谣言所触动,因为他们累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研究一下抵平里战斗的经过就明白战场恐慌的本质了)。第三,死者年龄最大 38 岁,没有儿童,说明人群组成比较单一,容易冲动。多样性有助于缓解恐慌局面。 为何发生在 Duisburg ? 根据介绍,这场大戏本来是柏林的( 1989 年两德统一的庆祝典礼演化出来), 2007 年改为轮流坐庄,今年第一次在 Duisburg 举办,所以主办方没有经验,还是可以肯定的。选取的场地是一个废弃的火车站。虽然当时预期有 140 万人参加,但这个可以容纳 30 万人的场地从来没有满员(因为没有人从头看到尾,流动性高)。 有人说,入口唯一是造成灾难的原因,笔者不这么认为,消防工程强调出口冗余,那是因为封闭空间有火灾的危险,如果一条封闭则另一条可以继续使用。这一次,及时有两条入口,人们也没有时间去转换逃生途径。不管什么地形,德国人讲规矩,一定从规定的地方进出,所以这是造成局部人流密度高的很大原因。人流不在于全部的数量或规模,而在于当时当地的密度,最典型的例子是香港兰桂坊踩踏,不知不觉密度达到惊人的地步。 1973 年发生在慕尼黑附近一小镇的踩踏,上千青少年参加的舞会,在散场时有 6 人被踩死,而全部有 12 个逃生门,大家只用了一个主要的入口,在入口附近发生群体恐慌,导致相互踩踏的结果。为什么不用其他出口呢?因为发生踩踏的人已经疯狂,没有踩踏的人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按照惯性继续往外走。 为何有伤亡? 这是典型的人群管理失误,可以从警方的各个步骤看得出来。首先,警方意识到隧道人流过大,开始使用栅栏,封锁人群,不让进出,这一点有简单粗暴的嫌疑。当事者有抱怨,认为警方只管控制,不管引导,对于缓解压力于事无补;警方使用高音喇叭,有增加恐慌的嫌疑,隧道内知道出事了,但不知何事。为了逃生,加重了伤亡的结果。其次,在内部压力升高扩大以后,警方突然放开(有可能是被迫的,这是英国 1989 年 Hillsburg 体育场的经验教训。警察因为人群的压力不得不开发,开放以后还是导致死人的局面),形成慌不择路的局面,大家都利用简陋的梯子(人群管理准备不足的标志),失足摔伤是很自然的结果。第三,经历了地下隧道内的高压之后,人群如惊弓之鸟,四散出逃,失足踩踏,导致伤亡。踩踏导致的伤亡通常是机械式窒息,脸色发蓝。 苏格兰格拉斯哥 Ibrox 体育场的直径 2 英寸 30 英寸长的栏杆被球迷挤弯,事后估计其拥挤的压力当在 1000 磅以上。 群体作用力可以达到几乎不可能反抗或控制的程度。几乎所有的群体死亡都是由于挤压性窒息,而不是新闻中提到的践踏。一些致命性的群体事故之后弯曲的钢筋扶手表明引发的作用力大于 4500N ( 1000 磅)。作用力是由于推挤,人们相互作用的多米诺效应。挤压性窒息出现在人们垂直叠加或水平推挤的压力。在那次 Ibrox 足球场事故中,警察报告人体堆积了 3 米( 10 英尺)高。在这一高度下,底部的人胸腔经历 3600 ~ 4000 牛顿( 306 磅)的压力,肋骨受伤事小,机械窒息事大。人们相互推挤以获取呼吸空间,水平作用力足以产生挤压性窒息。在辛辛那提摇滚乐挤压事故中,从入口到墙有大约 9 米( 30 英尺)。这意味著,人群压力是从两边都发生,后部前推,前部推墙。实验表明,由于推挤,扶手受到的作用力大约是自身体重的 30% ~ 75% 。在 NBS 实验中,三人发生靠力 792 牛( 178 磅)和 609 牛( 137 磅)。在澳大利亚的研究中,处于半靠半推位置的三人导致 1370 牛( 306 磅) 的作用力。该研究证明在模拟的恐慌条件下, 5 人能够产生 3430 牛( 766 磅)的作用力。 类似的,我们可以理解为何重庆踩踏的死亡率高了。首先,隧道通风不良,人们缺氧,有出门逃生的冲动;其次,当局管理的宪兵不了解情况,在没有了解内部情况,也没听得到命令的情况下,严防死守,导致内部人群压力急剧升高;第三,突然开放,人群自然发生踩踏,具体致死原因不详,如果有 2000 人,估计是和沙特踩踏类似( 1990 年 7 月 2 日),是踩踏导致的窒息死亡。也有可能是在出口附近摔死的,公开的照片上似乎有台阶和落差,惊恐的人是很容易失足摔交的。无论如何,发生在封闭空间的踩踏和人群挤压,导致早已缺氧的逃生者无法得到及时救助,因而耽误,所以死亡率高。 发生在 1943 年 3 月 3 日的伦敦地铁火车站的踩踏,死亡 173 人,也是为了避弹(德国的轰炸伦敦之行动),可以和重庆踩踏比一比。 如此规模的人流管理,可以类比的是 1990 年发生在圣地麦加的 Al-Maaisim 隧道踩踏,当时死亡 1426 人,而德国只有 20 人死亡和 500 人受伤,何故?因为反应及时。踩踏的死亡原因,不过是缺氧,所以人人都是蓝面孔的妖怪,那是典型的缺氧症状。只要及时救助,伤亡很少发生。沙特的那一次,当局在两个小时之后入场,里面早已了无生气了。发生踩踏的人群,陷于恐慌之中,不可能自救,这是关键。我国发生死亡的 校园踩踏事故 ,无一例外都是发生在晚上,就是救助不及时的原因了。晚上的人群管理,有察觉延误和救助延误两大困境。 对人群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一般群体踩踏需要 6 个条件才能发生,有人只列 4 个,也有更多条件的模型,失去了使用的便利。这里罗列一点个人的临时的认识,待收集更多的资料之后再补充: 1. 环境条件:出口单一,照明不足,入口出口共享,引流不足; 2. 人群条件:德国人太规矩,警察太教条,人群爱热闹,长时间的等待导致人群焦虑,该时间段人流密度过大; 3. 触发条件:警察意识到人群过量,开始使用高音喇叭控制,对隧道内部人群有刺激作用; 4. 后继事件:警察在人流的压力下开放,设备倒塌,人群拼抢有限的梯子; 5. 外来救助:前期警察表现很差,因为他们执行死命令,控制人群而没有引导;后期警察控制有效,所以伤亡很小; 6. 时间条件:所有这些都是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人群没有时间思考和判断,盲动,无理性,反社会,本能在起作用。警察的及时干涉有助于减少伤亡。 一般而言,西方发达社会的踩踏事件已经很少发生了,这是长久的消防逃生规范对各种灾难事故加以吸收改进的结果。美国最近的沃尔玛踩踏,只不过一人被踩死。所以,学术界一直在推行一种恐慌很少发生的理论,对他们来说,死亡都是有原因的,严格意义的群体恐慌,一个没有。为了反恐的需要,我们可以不管恐慌,直接发布逃生命令。所以,美国社会更关注报警的有效性问题,就是希望全部相应报警,及时撤离。而很多国家人们对没有报警没有听过,容易过度反应,造成不应有的恐慌,如舞王大火的受害者居然对喷淋头动作感到恐慌,这是缺乏经验所致。对误动作接触多的人,容易忽视报警;对报警器接触不足的人,容易过度反应,两者都是逃生的弱势群体。 另一方面,恐慌及相关的踩踏着发展中国家时有发生,如印度,孟加拉,南非,印尼,菲律宾等,这是落后的物质条件和人民上升的精神需要发生的冲突。人有钱了,就出行,所以到哪里都是人山人海,对人流管理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对此,我们要研究恐慌,避免意外的损失。 最后一点,恐慌一词在各个语言,各个文化中的含义是不同的,所以你可以和人争论半天,发现他谈的恐慌与你心中想的不一样,这是文化问题。 有道是,德国踩踏有深因,经验不足对策死;管理不当得恐慌,沟通有误致伤亡。 附录 1. 重庆隧道惨案 ,又称 大隧道惨案 和 六五大轰炸 ,发生于中日战争期间,当时重庆国民政府为躲避日军飞机的 轰炸 ,挖掘了多条防空洞,大隧道是其中之一,位于市中心稍偏西的一个叫十八梯的地方。 1941 年 6 月 5 日晚上 9 点左右,日军展开重庆大轰炸,市民仓惶涌进附近的防空洞,仅能容纳四五千人的防空洞里挤进了一万余人。日军出动 24 架飞机分三批轮番轰炸,空袭长达 3 个小时之久,期间隧道顶上燃起了大火,由于拥挤和缺氧,并且在洞口站岗的宪兵阻止人们在轰炸结束前离开防空洞,造成了窒息及推挤践踏的惨事,是为 重庆隧道惨案 。 死亡人数一直众说纷纭,自数百人至近万人均有,但一般认为 2000 人至 3000 人较可信。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4645 次阅读|10 个评论
“天坑”恐慌,大可不必
pony1984621 2010-6-30 21:02
来源:新华社《环球》杂志 作者:马志飞 喜欢历史小说的朋友们,应该还能记得瓦岗寨的程咬金单身探地穴的精彩故事吧,古人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上天的旨意,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给它们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但实际上,从科学的角度看,天坑并不神秘。 频频地陷 2010年6月16日傍晚6时40分许,南京夫子庙附近长乐路箍桶巷东口的斑马线处突然塌陷,惊现出一个直径约2米,深3米的大坑。 6月14日凌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大成桥镇的稻田出现一个长约3米、宽约2米的深坑,而在6天前,该镇一杨姓村民家的厕所突然沉塌,形成一个直径达五米多、口小里大呈坛状的塌陷坑,坑内不时还会传来哗哗的流水声。 6月12日上午,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北路公交车站附近马路发生地陷,出现一个长宽各约2.1米,深约1.6米的大坑。 6月6日下午,湖南烈士公园英雄纪念塔东面山坡发现一个直径10米左右的圆形大坑。 6月5日凌晨,浙江黄衢南高速公路衢南段江山境内突然出现了一个直径8.3米、深6米的大坑。幸亏当时来往车辆及时躲避,未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6月4日,南昌市昌南大道与迎宾北大道交叉口附近路面突然发生塌陷,一辆过路汽车被卡在洞口处。 6月3日,广西来宾市良江镇吉利村出现4个大坑,造成当地房屋墙体或倒塌、或倾斜、或开裂,并波及邻近的一座小型水库。 不仅在我国屡屡出现这样的怪事,国外也时常面临同样的遭遇。今年5月30日,中美洲国家危地马拉首都市区突然出现了一个深60米、直径约20米的巨坑!更为令人惊讶的是,同样在这个城市,2007年也曾出现过一个巨大的塌陷坑,直径70米、深度为100米,一度引发当地居民的恐慌。 诸多案例,不胜枚举,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几乎每天都在更新。想起这可怕的一幕幕,我们不禁胆颤心惊,同时,我们也会忍不住去思考,短短数日频频地陷,天灾?人祸?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究为何物 古人称地穴,今人称天坑,这一个天一个地便将我们古往今来芸芸众生的无知和无奈暴露无遗。人类已经在天地之间生存繁衍了数百万年,不甘于寂寞的人类可以飞到月球、飞到火星甚至飞越太阳系,遗憾的是到如今仍然对我们脚下的地球充满敬畏和迷茫,在地球母亲的面前我们才深深地感觉到人类之渺小、自然之伟大。 事实上,很多时候大家对地陷的理解是错误的,一部分原因是群众口口相传,便有了天坑的称呼,另一部分原因是某些媒体的误导,在未明真相的情况下抢先报道,不论什么坑都冠以天坑之名号,不断引发人们无端的猜测和恐慌。 从地质科学的角度来说,天坑一词专指发育成熟的岩溶塌陷,具有稀有、壮观、雄奇、险峻、生境独特和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综合属性,它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喀斯特景观,与一般漏斗、洼地或竖井具有明显区别。我们知道,碳酸钙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容易溶解为钙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因此自然界中的碳酸盐类岩石最容易发生岩溶现象,从而在地下形成大大小小的空洞。随着时间的不断积累,地下空洞一旦渗透到地表,便会形成塌陷坑。 我国洞穴研究专家朱学稳研究员指出,天坑的含义是宽度和深度不小100m的塌陷漏斗,并由直立的周壁而构成陡峭的剖面,由中文音译而来的Tiankeng一词也逐渐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近年来,世界各地已经发现许多规模巨大的天坑或天坑群,东南亚群岛、欧洲南部的意大利、非洲大陆东南的马达加斯加、北美洲的墨西哥、南美洲的巴西、加勒比海地区的波多黎各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现。我国也已经累计发现数十个,主要分布在重庆、广西、四川和贵州境内。 一般而言,如果这种地质现象发生在无人居住区,大多不具危害性,若经过合理开发还能成为风景优美的探险和旅游胜地。比如我国重庆奉节小寨天坑群、广西乐业天坑群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天坑旅游景区。 谈到这里,笔者建议大家以后一定要慎用天坑一词,如果真的要用,也要先考虑清楚是否应该把双引号牢牢地扣上。 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面对连日来不断出现的塌陷坑,也有人如此形容:名为天灾,实为人祸。这未免也太绝对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按照地质条件的不同,地面塌陷可分为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及黄土湿陷三种。简单一点,我们不妨将其分成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前者是地表岩、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向下陷落而成,是为天灾,如1993年广西柳州地区黎湛线铁路的岩溶塌陷竟造成了车辆颠覆的严重后果;后者是由于地下水超采、不合理开矿及工程建设等人为作用导致的,即是人祸,如2008年杭州风情大道地铁施工工地突然发生的大面积地面塌陷。 城市里之所以出现地面塌陷,通常都与地下水位的变化和人类工程活动有关,如过度抽取地下水、久旱降雨等造成地下水水位的暴落暴涨、下水管道渗漏淘蚀地下的土层、建设施工震动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工程活动的范围和强度越来越大,提高了城市地质灾害发生的的概率。因此,说其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更为确切。 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地面塌陷在我国各个省(市、区)几乎都有分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3000处,塌陷坑3万多个,塌陷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其中以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等省(区)最为常见。采空塌陷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矿山及其周围地区,其中又以煤矿采空塌陷最为突出,黑龙江、山西、安徽、山东等省则是矿山采空塌陷的严重发育区,全国共发生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黄土湿陷则主要见于陕西、甘肃、宁夏、山西等黄土分布省(区),相对较少且较为集中。 从时间分布上来看,与2001年以来多年同期相比,今年5月份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最多,仅地面塌陷就发生了66起,平均每天超过两起。之所以出现这种密集性,原因就在于地质灾害的出现与强降雨和持续暴雨的季节分布具有密切关系,每年的5~9月份通常为多种地质灾害的多发季节。特别是今年5月份,我国南方地区共出现了5次大范围强降雨天气,局部地区出现突破历史同期极值的强降雨,结果导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但是,多年统计数据显示,地面塌陷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太大波动。据《全国地质灾害通报》的数据:2006年我国全年共发生地面塌陷398起,2007年发生578起,2008年发生451起,2009年发生316起,2010年1~5月份共发生142起,平均每天发生一起灾害报告。总体而言,灾害趋势相对稳定,并无较大异常。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如同地震一样,虽然现在还不能十分准确地预报何时何地会发生地面塌陷,但我们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它的危害,因为地面塌陷在发生前往往也有前兆出现,如井、泉的突然干枯,水位骤然降落,地面积水渗漏引起的地面冒气泡、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等。对于自然成因的塌陷易发区,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时应该尽量避让,不作为建筑物和居民生活用地;对于采空塌陷易发区,应首先查明位置和范围,在以后的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注意消除或减轻人为因素的影响,如设计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大量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向其汇聚注入等。 防患胜于治患,防灾胜于救灾。每当雨季来临,各级政府和人民都需要进入战备状态,在建立专业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群测群防,未雨绸缪,方能防患于未然,把灾害损失降至最小。 来源:2010年7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3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5567 次阅读|7 个评论
世卫专家被指受贿制造甲型流感恐慌:可能会加剧
杨学祥 2010-6-9 08:54
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谷年,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旧病毒复发);在太阳黑子峰年,太阳活动增强,辐射出的紫外线增加,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基因变异(新病毒产生)。这是流感大流行一定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的原因。由于在太阳黑子峰年爆发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病毒基因变异,所以强度大,危害重,如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和 1968-1969 年;由于太阳黑子谷年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旧病毒复发,所以强度小,危害轻,如 1900 年和 1977 年。这是后两次流感大流行被人们忽略的原因。 2009年为太阳黑子谷年,流感暴发强度远小于预期;2012-2013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流感暴发强度可能在2012-2013年增强,人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现在批评世卫组织还为时过早,如不做好预防准备,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 世卫专家被指受贿制造甲型流感恐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9日01:21 红网-潇湘晨报   欧洲委员会下设机构和英国一家知名医学期刊近日分别发布报告,指认世界卫生组织夸大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威胁,应对疫情策略受到制药企业左右。世卫组织的3名专家从生产达菲的药厂收受贿赂,有意制造了甲型流感病毒的恐慌。   世卫组织发言人驳斥指责,认为报告没有注意到甲流疫情严重程度,歪曲世卫组织对策恰当性。据新华社电   夸大了甲流的威胁   欧洲委员会议员代表大会下属社会、卫生和家庭事务委员会4日在法国巴黎发布一份18页报告,认定世卫组织没有如实评估甲流威胁,疫情对策引起广泛且不必要恐慌,致使许多国家因采购疫苗等浪费数以百万计美元。   世卫组织、欧洲联盟和各国政府应对甲流疫情的方式令议员代表大会感到惊恐,报告写道,一些决策和建议扰乱欧洲各国公共卫生机构本应优先处理的事务,浪费纳税人大笔金钱,致使民众恐慌。   世卫组织2009年6月把甲流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的6级。这是世卫组织41年来首次将流感警戒级别提升至6级。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3日宣布,考虑到南半球今后数周处于流感季,甲流可能继续流行,世卫组织维持当前警戒级别不变。   与药企有金钱交易   除涉嫌夸大甲流威胁外,《英国医学期刊》4日刊载报告,认定世卫组织制定流感疫情对策时不够透明,采纳与制药企业有染的专家建议,鼓励各国政府扩大疫苗采购量,带给药企丰厚利润。   报告写道,世卫组织2004年发布的流感应对指南采纳了3名与药企有交情的专家建议。这3名专家从生产达菲的药厂收受贿赂,有意制造了甲流病毒的恐慌。   按报告说法,有关的制药企业包括瑞士罗氏制药公司和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各国政府按照世卫组织的建议大量购买达菲,为罗氏公司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利润,葛兰素-史克公司则生产乐感清和一些抗病毒药物。3名收受贿赂的世卫组织专家分别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病理学专家弗雷德海顿博士、美国密歇根大学的阿诺德蒙托博士,以及莱斯特大学的卡尔尼科尔森博士。   世卫独立性遭质疑   《英国医学期刊》报告说:我们质疑主要公共卫生机构能否有效处理医学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对世卫组织而言,它自身可信度严重受损,《英国医学期刊》编辑菲奥娜戈德利说,世卫组织现在必须采取行动,重塑外界信任。新闻调查社负责人奥弗顿则指出,由于世卫组织对此事守口如瓶,使该组织受到怀疑。他说:因为人们认为,世卫组织在隐瞒什么,从而对某些专家的独立性提出质疑。   世卫回应:决策无关厂商利益   两份报告遭到世卫组织官员严词批驳。   世卫组织发言人哈特尔说,报告有关世卫组织夸大甲流威胁的说法不准确且不负责任。毫无疑问,疫情达到(流感大流行)程度,哈特尔告诉记者,暗示疫情并未达到上述严重程度的说法对那些因患甲流死亡的人而言非常无礼。   哈特尔承认世卫组织一些专家与药企有关联,但否认这一机构所做流感应对策略受到药企不恰当影响。哈特尔说:应该区别对待那些参与非正式谈话并收取报酬的人和从某家企业领取工资的人。他认为,衡量是否存在利益冲突的一个标准是看当事人从制药企业中收取的利益在个人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都在质疑世卫组织在甲流危机期间的所作所为,很多欧洲国家的独立机构、有关当局都在展开调查。为回应外界质疑,世卫组织已组织专家成立独立调查小组,审查自身应对甲流疫情的措施,调查专家建议是否牵涉个人利益。 http://news.sina.com.cn/h/2010-06-09/012120437495.shtml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 杨冬红 1 ,杨学祥 1 , 2 (1. 吉林大学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 长春 130026; 2.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 北京 100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 :49774228) 和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精品工程项目资助。 摘 要:流感爆发与气候的剧烈变化有关。本文揭示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拉尼娜、太阳黑子极值年、厄尔尼诺、低温冷害、沙尘暴、潮汐南北震荡异常与流行性感冒世界大流行相互对应的关系及其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娜、全球性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面对日益增大的全球灾害, 长期气候预报意义重大。 关键词:低温,太平洋十年涛动,全球性流行性感冒,沙尘暴,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 1. 流感爆发的历史概况 据杨海等人研究,马流感( EI ): H 1 N 1 和 H 2 N 2 多见, 1890 年、 1900 年两次世界流行均为 EI 所致 (第一次和第二次流感大流行)。 我国和前苏联 1974-1977 年(第六次世界流行)在远东地区爆发的俄罗斯流感即与此有关( EII ),在马属动物间流行后相继在人间发生相同亚性感染。猪流感( SI ):常以 H 1 N 1 多见, 1914-1918 首发于美国的西班牙流感即为 SI 所致(第三次世界流行),数百万头猪发病,数千头死亡,随后 1918 年 2 月于堪萨斯地区人群爆发, 4 月随同盟军远征军传播至法国, 5 月传至西班牙、非洲、俄罗斯、中国, 1919 年传到新西兰、澳大利亚,历时一年,为最严重的世界流行。禽流感( AI ): 1878 年意大利首发报告, 1959 年苏格兰鸡中首先发现 H 5 N 1 ,此后多次爆发。 1997 年 5-12 月,香港出现禽流感人感染 18 例, 6 例死亡 。 1957-1958 年爆发 亚洲型流感(第四次 世界流行 ) 、 1968-1969 年爆发 香港型流感(第五次 世界流行 )。 表 1 世界历次流行亚型和首发地统计表 年 限 亚 型 名 称 首发地区 1890- H 2 N 2 EI 英格兰 1900- H 3 N 8 EI 英国 1918- H 1 N 1 SI 西班牙流感 美国 1957- H 2 N 2 亚洲流感 贵州 1968- H 3 N 2 香港流感 香港 1977- 新 H 1 N 1 EII 俄罗斯 1997- H 5 N 1 Al 香港 1999- H 9 N 2 Al 中国 2004- H 5 N 1 Al 越南 2007-4-6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 :49774228) 和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精品工程项目 . 杨冬红 (1979-), 女 , 吉林长春人 , 博士研究生 , 计算地球物理专业 . E-mail: yangxx@jlu.edu.cn 最新的发现表明, 1918 年的西班牙流感病毒,比其它人类流感病毒,与禽流感病毒的关系更密切 。现在把人畜共患流感都称为禽流感,哺乳动物是禽类与人类的中间链条,病毒演化需要一个较长的气候突变过程。 2. 全球性流行性感冒与太阳黑子的关系 前人最早的统计研究表明,流感与太阳活动峰年相关。最近的研究表明,流感世界大流行不仅发生在太阳活动最强时期,而且也发生在太阳活动最弱时期。 1889-1890 年流行性感冒第一次全世界大流行是在太阳黑子活动低值期( 1889 年为 6.3 ; 1890 年为 7.1 ), 1900 年流感流行也是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低值期( 1900 年为 9.5 , 1901 年为 2.7 ), 1918-1919 年西班牙流感即流行性感冒第二次全世界大流行为太阳黑子活动次高值期( 1917 年为 103.9 ; 1918 年为 80.6 ; 1919 年为 63.6 ), 1957-1958 年亚洲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最高值期( 1957 年为 190.2 ; 1958 年为 184.8 ), 1968-1969 年香港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最高值期( 1968 年为 105.9 ; 1969 年为 105.5 ), 1977 年俄罗斯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次低值期( 1976 年为 12.6 ; 1977 年为 27.5 ) 。 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谷年,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旧病毒复发);在太阳黑子峰年,太阳活动增强,辐射出的紫外线增加,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基因变异(新病毒产生)。这是流感大流行一定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的原因。由于在太阳黑子峰年爆发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病毒基因变异,所以强度大,危害重,如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和 1968-1969 年;由于太阳黑子谷年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旧病毒复发,所以强度小,危害轻,如 1900 年和 1977 年。这是后两次流感大流行被人们忽略的原因。 3. 全球性流行性感冒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厄尔尼诺、低温冷害的关系 据魏松林的研究, 1888 、 1902 、 1918 、 1957 、 1969 、 1976 年是中国东北冷夏年 ,其当年或前后一年内爆发了流感大流行( 1900 年流感爆发与冷夏年相距 2 年,因而强度较弱) 。 1957 、 1969 、 1976 年是中国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中间间隔 30 年左右的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1918 年到 1957 年相隔 39 年,这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周期变化大致相当。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全球气候低温期,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全球气候温暖期。 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在 56 摄氏度 下加热 30 分钟、 60 摄氏度 下加热 10 分钟, 65 70 摄氏度 下加热数分钟,流感病毒即丧失活性。直射阳光下 4048 小时也可杀死该病毒,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紫外线直射可依次破坏其感染力、血凝素活性和神经氨酸酶活性。但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 1 年以上。由此看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低温是禽流感群发在其中的主要原因。这也是自 1977 年以来,禽流感没有大爆发的原因。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 。 中国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 1957 、 1969 、 1976 年都是厄尔尼诺年。 4. 全球性流行性感冒、拉尼娜现象、沙尘暴之间的关系 流感大流行在人类间爆发之前,都有一个在动物间长期流行的阶段。这一阶段与中等强度以上拉尼娜现象和强沙尘暴有一一对应关系,春季是沙尘暴高发季节,与禽流感高发季节(冬、春)正好呼应(见图 1 ,引自文献 )。 据康杜娟和王会军的研究,沙尘暴在 1954-1956 年、 1964-1967 年和 1974-1976 年出现三个高峰期 ,与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三次禽流感爆发一一对应,而 1954-1956 年、 1964 年、 1967-1968 年、 1975-1976 年都发生了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事件与沙尘暴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共同形成与禽流感爆发的一一对应前兆(见图 1 )。此种拉尼娜之后的厄尔尼诺事件是禽流感爆发年。 图 1 北京 1954-1999 年沙尘暴天气日数的年际变化 1. 沙尘天气; 2. 沙尘暴; 3. 扬沙; 4. 浮尘 据最新报道,沙尘暴对人类直接的侵害已经超过了它对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对大型传染性疾患的传播,它已从推波助澜、助纣为虐升级为大打出手的急先锋了。最生动的例证就是口蹄疫在英国的登陆。沙尘暴使非洲北部沙漠里的口蹄疫病毒会在一周内浩浩荡荡地跨越大西洋,稳稳当当地落在英国的牛栏里,并在半月内横扫欧洲,致使数百万头牛被宰杀、焚烧、掩埋。在 1/4 茶匙的尘埃中能携带几百万甚至几亿个微生物,就连成群蚱蜢都能在尘云穿越大西洋的过程中存活下来 。在非禽流感疫区和非候鸟迁徙路线地区发生的人感染禽流感事件,可以由沙尘暴的远距离传播来解释。 康杜娟和王会军的文章揭示:在沙尘活动频繁年代 (1956~1970) 和稀少年代 (1985~1999) 冬、春季的气候和大气环流有显著差别 。 1956-1970 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47-1976 ), 1985-1999 年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1977-1999 )。沙尘暴与禽流感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即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频繁爆发,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逐渐减弱。强沙尘暴时期可以作为禽流感爆发的更准确的前兆。 2007 年 可能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及其伴随的强沙尘暴,为 2007-2008 年的禽流感孕育和爆发增大了发生几率。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5. 全球性流行性感冒与强潮汐的关系 1940-2010 年的轨道计算表明,由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和日月大潮变化周期合成一个近似为一年的周期,潮汐南北震荡在一年中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 1 月末至 5 月中下旬和 8 月初至 11 月初为低潮期, 5 月末 6 月初至 7 月末和 11 月末至 1 月中旬为高潮期。具体日期并不固定,大约有 1-2 周的前后波动,形成气候的突变(见表 2 )。由于春季的潮汐南北震荡处于低潮期,冷暖空气交汇动力不足;夏季的潮汐南北震荡处于高潮期,冷暖空气交汇动力强大。所以,春雨贵似油,夏雨遍地流。由于秋季的潮汐南北震荡处于低潮期,冷暖空气交汇温和轻柔;冬季的潮汐南北震荡处于高潮期,冷空气活动强烈。所以,秋高气爽,冬寒雪大。这是大气环流在冬夏以径向为主,在春秋以纬向为主的原因。 表 2 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与日月大潮周期叠加的强南北震荡周期有近似 1 年周期 季节 弱潮汐南北震荡时期 冷空气活 动 季节 强潮汐南北震荡时期 冷空气活 动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冬春 夏秋 冬春 夏秋 1940 01 22 ~ 1940 05 10 1940 07 31 ~ 1940 11 18 1951 02 03 ~ 1951 05 09 1951 07 30 ~ 1951 11 16 弱 弱 弱 弱 夏 冬 夏 冬 1940 05 23 ~ 1940 07 17 1940 12 01 ~ 1941 01 11 1951 05 23 ~ 1951 07 17 1951 11 30 ~ 1952 01 10 强 强 强 强 注: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极大值的时差不超过 3 天时,定义当月为强潮汐南北震荡时期。由于日月大潮强度大于月亮近地潮,潮汐南北震荡以此周期的强度为最大,并由此确定一年四季的冷空气活动强度。 表 3 流感世界大流行年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叠加形成冬夏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 冬季强潮汐南北震荡 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 白赤 交角 旱涝灾害 厄尔尼诺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持续天数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持续天数 1955 11 30~1956 01 13 1956 11 03~1957 01 16 1957 11 22~1958 01 06 1958 11 26~1959 01 09 1967 12 02~1968 01 16 1968 11 20~1969 01 18 1969 11 24~1970 01 08 1975 11 19~1976 01 01 1976 11 21~1977 01 19 1977 11 26~1978 01 09 45 74 45 44 45 59 45 43 59 44 1955 05 22~1955 07 19 1956 05 10~1956 07 08 1957 05 14~1957 06 28 1958 05 19~1958 07 01 1967 05 24~1967 07 21 1968 05 27~1968 07 25 1969 05 31~1969 07 29 1975 05 11~1975 07 09 1976 05 14~1976 07 11 1977 05 18~1977 07 16 58 59 45 43 58 59 59 59 58 59 24.5 22.8 21.1 19.7 28.2 28.6 28.6 28.5 22.2 20.5 19.3 18.5 拉尼娜 拉尼娜 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 拉尼娜 拉尼娜 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 拉尼娜 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 冬夏两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时期的持续天数一般为 59 天。关于冬夏两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时期的持续天数异常,我们只举出一个的事例: 19 56 年 11 月 3 日 ~ 1957 年 1 月 16 日 冬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时期持续时间超长的 74 天,紧接着又发生 45 、 45 、 43 、 44 天的 冬夏两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时期的持续天数异常, 与之对应的是, 1957 年 4 月 ~1958 年 8 月的强厄尔尼诺事件, 1957-1958 年全球流感大流行, 1957 年中国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在流感世界爆发年的 1957-1958 、 1968-1969 、 1977 年都发生了 冬夏两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时期的持续天数异常(见表 3 )。 6. 日食、潮汐与拉尼娜、厄尔尼诺的关系 林振山等人发现,极地和高纬地区的日食与厄尔尼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连续 3-6 次发生的高纬地区日食可以减弱赤道信风,诱发厄尔尼诺现象。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10 就可以引发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2004 年的厄尔尼诺系数为 8.5 ,他们预测 2005 年发生弱厄尔尼诺事件 。 我们发现,太平洋海温的准两年震荡是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与厄尔尼诺之间存在 12-24 个月位相差的原因,厄尔尼诺一定发生在太平洋海温暖年,拉尼娜一定发生在海温冷年。从 1951 年到 2003 年,这种对应关系无一例外,是预测厄尔尼诺的最有效指标,也是决定厄尔尼诺发生的主因。 这表明,厄尔尼诺的发生必须遵循海温震荡的准两年周期,而厄尔尼诺的定义并没有这一限制。 2004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较大值 8.5 可能使厄尔尼诺发生在当年或 2006 年的暖年, 2008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大值 12 可能使厄尔尼诺发生在当年(暖年), 2005 年的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2 (累计值为 -5 ),可能使拉尼娜发生在 2007 年的海温冷年 。 2006 年 8 月 -2007 年 2 月发生了弱厄尔尼诺事件, 2007 年的拉尼娜事件正在形成过程中。 过去我们仅仅知道太阳黑子活动有 11 年和 22 年周期,事实上,强潮汐也有 11 年和 22 年周期。交点月周期 27.21 天,朔望周期 29.53 天,合成周期 803.5113 天,合 2.2014 年。整数年约为 22 年。与太阳黑子 22 年磁周期一致。月亮近点月周期 27.55 天,与朔望周期合成 813.5515 天周期,合 2.2274 年周期。 2.2014 年和 2.2273 年合成 4.906 年周期。交点月周期 27.21 天和月亮近点月周期 27.55 天合成 750.0855 天,合 2.0533 年。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为 13.6 天、 27.3 天和 18.6 年。与朔望周期合成 403.3798 天和 806.7596 天周期,合 1.1044 年和 2.208787 年周期。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 27.3 天与月亮近点月周期 27.55 天合成 752.115 天,合 2.059 年。 2.0533 、 2.2014 、 2.2087 年合成 9.98 年。 月亮近点周期 27.55 天,朔望周期 29.53 天,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为 27.3 天,三者合成 22209.95595 天周期,合 60.8 年。 因此,潮汐有 1.1004 、 2.0533 、 2.2014 、 2.2087 、 2.2274 、 4.9 、 9.98 、 18.6 、 60.8 年的基本周期。由此衍生的周期有 4.9 、 5.5 、 9.8 、 10.3 、 11 、 11.137 、 19.96 、 22 、 22.3 、 29.94 、 31 、 33 、 44 、 55 、 55.58 、 59.88 、 77 、 110 、 179.6 、 182.4 、 186 、 200 、 205 、 220 年周期,与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见表 4 )有很好的对应性。 表 4 有关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据 E. 布赖恩特, 2004 ) 现象 周期 / 年 现象 周期 / 年 欧洲南风 2.1- 2.2 热带对流风 2.2 北半球上层西风的强度 2.2 厄尔尼诺事件 2.2 北大西洋压力场( 1871-1974 年) 2.2 欧洲温度( 1760~ ) 2.2 北美东部温度( 1900~ ) 2.2~2.5 北太平洋亚力场( 1871-1974 ) 5 英国降水量( 1896-1975 ) 5 太阳黑子数量 5.5 厄尔尼诺事件 5.5 波罗的海海冰( 1900-1950 ) 5-6 英国降水量( 1727-1927 ) 9.5 尼罗河洪水 9.5 副热带高压的纬度范围 9.5 大气臭氧 9.5 北美风暴轨迹 9.6 巴黎大气压 9.7 加拿大哺乳动物的丰度 9-10 北美鸟类的丰度 9-10 南非排水量 10 北大西洋压力场( 1871-1974 年) 11 全球暴雨 11 中国干旱( 1440~ ) 11 新西兰地区的气压 11 印度干旱 11 戴维斯海峡浮冰群 11 厄尔尼诺事件 11 太阳黑子 11.2 北极对流层臭氧 11.2 北极对流层温度 11.12 北半球气压 11~12 更新世冰纹层 11~12 波罗的海海冰( 1900-1995 ) 11~14 加拿大平原干旱( 1583~ ) 18.6 美国大平原干旱( 1805~ ) 18.6 中国北部干旱( 1582~ ) 18.6 巴塔哥尼亚安第斯山干旱( 1606~ ) 18.6 尼罗河河谷干旱( 622~ ) 18.6 副热带高压的维度范围 19 太阳黑子(黑尔循环) 22 中国干旱( 1440~ ) 22 印度洪水 22 厄尔尼诺事件 22 尼罗河河谷干旱 77 格陵兰冰堆积物的 18 O 78 西伯利亚高压的纬度 80-85 年 太阳黑子(格莱斯堡循环) 80-90 年 北大西洋高压的纬度 85-110 年 欧洲的寒冬( 1215-1905 ) 90 年 太阳黑子 178 年 格陵兰冰堆积物的 18 O 181 年 英格兰降水量 170-200 年 放射性碳 200 年 英格兰西南风( 1340-1965 ) 200 年 表 5 显示出 22 年的潮汐南北震荡强弱的近似周期。如, 1949 , 1971 , 1993 年; 1945 , 1967 , 1989 , 2011 年。全年为弱潮汐南北震荡的年份有近似 4 或 5 年和 9 年重复周期,如, 1940 , 1945 , 1949 , 1953 , 1957 年; 2002 , 2006 , 2010 年; 1975 , 1984 , 1993 , 2002 。因为是近似周期,多数数据有 1-2 个月的误差变化。近似全年为弱潮汐南北震荡和近似全年为强潮汐南北震荡成强弱相间的 22 年周期分布。如, 1940 , 1951* , 1962 , 1973* , 1984 , 1995* , 2006 年; 1949 , 1960 , 1971 , 1982 , 1993 , 2004 年。厄尔尼诺年也有近似的 11 和 22 年周期。如, 1951 , 1973 , 1995 年; 1965 , 1976 , 1987 , 1998 年。 2009 年可能是下一个厄尔尼诺年。拉尼娜也有 11 年周期,如, 1974# , 1985# , 1996# 。 2007 可能是下一个拉尼娜年。与表 3 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潮汐、厄尔尼诺、拉尼娜的 11 年和 22 年周期,表明它们可能有相同的激发机制。 表 5 月亮近地点对潮汐南北震荡的影响 年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R 月 1-12 1-5 8-10 3-4 4 9-11 2-12 1-12 2-5 9-11 10 2-5 8-12 1-12 1-5 8-11 S 月 6-8 11-12 1-2 5-12 1-3 4-8,12 1 1,6-8 12 1-9 11-12 1 6-7 5-7 12 年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R 月 9 2-4 8-12 1-12 1-5 8-10 2-3 2-3 8-10 1-12 1-11 1-4 9-10 3-4 8-12 S 月 1-8 10-12 1 5-7 6-7 11-12 1-2 4-12 1,4-7 11-12 12 1,5-8 11-12 1-12 1-2 5-7 年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R 月 2-12 1-11 3-4 8-10 2-12 1-11 2-4 9-10 2-4 6-12 1-11 1-4 8-10 S 月 1 12 1-2 5-12 1-7 11-12 1 12 1,5-8 11-12 1-12 1 5 12 5-8 11-12 年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R 月 2-4 7-12 1-12 1-4 8-10 3-4 3 9-10 2-5 8-12 1-12 1-6 8-11 4 2-3 8-11 S 月 1-12 1 4-6 5-7 11-12 1-2 5-12 1-2,3-8 11-12 1 6-7 6-7 12 1-3 5-12 1,4-7 12 年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R 月 1-12 1-11 3 8-10 1-12 1-11 2-3 9 8-10 1-5 7-12 1-12 1-4 8-10 S 月 12 1-2 4-12 1-7 11-12 12 1,4-8 10-12 1-7 10-12 6 5-7 11-12 年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R 月 3 2-3 8-10 2-12 1-11 2-5 9-10 3-5 8-12 1-12 1-5 8-10 3-4 3-4 8-11 S 月 1-2 4-12 1,4-7 11-12 1 12 1,6-9 11-12 1-12 1-2 5-7 6-7 11-12 1-2 5-12 1-2 4-7,12 年 2006* 2007# ?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R 月 1-12 1-5 7- 10 3-4 2 7-11 1-12 1-11 S 月 6 11-12 1-2 5-12 1,3-6 12 12 注:月亮近地点与月亮赤纬角极大值的时差不超过 3 天时,定义当月为强潮汐南北震荡月,记为 S ,否则为弱潮汐南北震荡月,记为 R 。年份有 # 号的为拉尼娜年,有 * 号的为厄尔尼诺年。 统计发现,气温、海温和强震都存在 11 年周期和 22 年周期的规律性变化 。由于强潮汐可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也可以混合海水,均衡不同深度海水温差,所以,用潮汐和太阳活动的 11 年和 22 年共振周期来解释气温、海温和地震的相应变化周期,比单独用太阳活动周期更有说服力。 7. 综合分析与结论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6 次爆发 。第 7 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 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一特征(见表 3 )。 现在,至少在 20 世纪 50-70 年代,我们发现了禽流感爆发与沙尘暴高峰的一一对应关系。 1900 年的流感爆发,因为偏离标准较远,因而也较弱( 见表 6 )。 厄尔尼诺事件是多因素成因,综合预测可以提高预测精度。 2007-2008 、 2011 、 2015 、 2018-2019 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 2005-2007 年、 2013-2014 年、 2016-2017 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 。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如果 2007 年是太阳黑子谷年 m , 2006-2007 年预测为拉尼娜年, 2008 年则是 m+1 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 2008 年为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 ( 44 天) ,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 2000-2030 年内)和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低温冷害。这样, 2008 年就具有较高的概率发生流感爆发。 2006-2008 年是否是强拉尼娜与强厄尔尼诺相互转换是禽流感是否爆发的关键。 2007 年的拉尼娜现象及其伴随的强沙尘暴,为 2007-2008 年的禽流感孕育和爆发增大了发生几率。 表 6 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低温、飓风、全球性流感、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对比 时 期 1890-1924 年 1925-1946 年 1947-1976 年 1977-1999 年 2000-2030 ? 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全球气温 低温 增暖 低温 增暖 低温? 流感爆发的相关年 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1886-1887 1898-1899 1916-1917 1954-1956 1967-1968 1975-1976 2007? 2013-2014? 2016-2017? 中国沙尘暴高峰期 1954-1956 1964-1968 1975-1976 2007? 2013-2014? 2016-2017? 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和流感年 (1888)-1889 1899-1900 1918-1919 1957-1958 1968-1969 (1976)-1977 2008 ? 2011 ? 2015 ? 2018 ? 太阳黑子 1889 谷年 1901 谷年 1917 峰年 1957 峰年 1968 峰年 1976 谷年 2007 谷年? 2011 峰年? 2018 谷年? 东北冷夏年 o 和低温冷害年 * 1888 o 1902 o 1918 o 1957 o * 1969 o * 1976 o * 2008? 2011? 2015?2018? 时 期 1890-1913 年 1914-1944 年 1945-1973 年 1974-1995 年 1996-2020 年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时 期 1956-1970 年 1985~1999 年 2000-2006 中国沙尘暴 频繁年代 稀少年代 增多 时 期 1889-1924 年 1925-1945 年 1946-1977 年 1978-2003 年 2004-2005 年 8.5 级以上地震 6(2) 次 1(1) 次 11(7) 次 0(0) 次 2(2) 次 时 期 1926 年 -1970 年 1970 年 -1994 年 1995 年 -2020 年? 飓 风 高活动期 低活动期 高活动期 中国 气温 时期 1903-1918 年 1919-1953 年 1954-1986 年 1987-2003 年 (引自李明志等人) 冷暖 低温期 高温期 低温期 高温期 登陆中国台风每年超过 10 次 1893-1898 年内有 3 年 1899-1951 年内没有 1952-1981 年内有 9 年 无资料 (引自张家诚等人) 注: 1888-1889 年、 1899-1900 年和 1976-1977 年为厄尔尼诺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和 1977 年为流感爆发年。?表示预测。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年用魏松林的数据 , 1889-1978 年的地震数据取自文献 , 1900 年以来的地震资料取自国外金森博雄修订的数据 , 标在括号内 。流感数据取自文献 。低温冷害年数据取自文献 。沙尘暴数据取自文献 。世界经济长波资料取自文献 。 流感大流行间的时间间隔不尽相同 , 张忠鲁 博士认为,从 10 ( 1889-1900 和 1957-1968 )到 50 ( 1729 年 /33-1781/2 )年。 1700 到 1889 年中 2 次流感大流行间隔约 50-60 年。 1889 年来,流感大流行间隔 10-40 年,提示间隔正在缩短。以此为基础,推测新一次大流行应在上一次大流行结束后 40 年发生。若以 1968 年大流行算起,大流行应在 2008 年前发生,若把 1977 年大流行为基点,应在 2017 年发生 。 流感爆发与气候剧烈变化和太阳黑子活动有关 。从气候变化的规律而言,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时间规律是,流感爆发成群发状态,两次群发期之间相隔 30-40 年,群发期内每隔约 10 年爆发一次。自 1888 年以来,已发生两次群发时期,目前面临第三次群发。第一次群发期有三次禽流感爆发: 1889-1890 年 流感世界第一次大流行 、 1899-1900 年 较小规模的流行 和 1918-1919 年 流感世界第二次大流行 ,处于 1890-1924 年的拉马德雷(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第二次群发期也有三次禽流感爆发: 1957-1958 亚洲型流感 、 1968-1969 香港型流感 和 1977 年俄罗斯流感,处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相邻边界 。 其中, 1888-1889 年、 1889-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 1976-1977 年是厄尔尼诺年。这一规律不仅符合 1900-2000 年两个周期的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变,而且符合 张忠鲁 博士提出的 1700 年以来世界流感大流行历史规律。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变周期为准 60 年,与 3 个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对应(每个周期为 18.6 年) 。 香港科技大学高级卫生师周智翔指出,我国和其它国家的大多数人禽流感个案都是在天气急剧变化时病发的。流感爆发与天文气象的关系不但有理论依据,而且还能用医学数据和气象资料加以证明。以香港为例,作者已成功用气温、风速、降雨、空气污染物浓度等参数模拟出私家医生和公立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人的求诊比例。这是短期天气变化对流感爆发影响的直接证据。在流感爆发规模的年际变化上,作者同样找到了与气候关联的确凿线索。比如,在香港 , 流感发病率在 1999 年 1-2 月 , 2000 年 1-3 月和 2005 年 3 月都出现了历史高位。 翻查当年的气象资料发现 , 流感高峰都出现在雨量偏少、温差偏大、月平均温度明显偏高或偏低的月份。并与前一到两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对应。雨量偏少对应的是偏高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和生物气溶胶 ( 可以携带病毒 ) 浓度 ; 温差偏大和反常的气温影响人体免疫力和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变异。这清晰地证明了气候周期性变化对流感爆发的触发作用 。 于洋和娄东辉指出,自 1889 年以来,三种人类流感病毒循环出现, 1889 年出现 H 2 亚型, 1900 年出现 H 3 亚型, 1918 年出现 H 1 亚型,此后, 1957 年重现病毒 H 2 亚型, 1968 年重现 H 3 亚型, 1977 年重现 H 1 亚型,按此规律推断, H 2 亚型很可能是下一次人类大流行的病原。 H 2 亚型自引发了 1957 年亚洲流感大流行后,在 1967-1968 年成为人群中流行的唯一的一个甲型流感株,现在类似 1957 年流行的 H2N2 型流感病毒株人在野生和家养的鸭子体内循环,其病毒表面的 HA 抗原于 1957 年相比无发生多大变化,而且 30 岁以下的人对之一病毒都没有免疫力。在 1994-1995 年间,美国增 49 次从活禽市场分离到 H 2 N 2 病毒,在合适条件下(目前还不清楚)它可能再一次引起人间流行 。流感大流行 7 大特征就是合适条件。 1997 年香港禽流感引发了大规模的的流行感冒,感染了 18 人,导致 6 人死亡。香港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大规模屠宰和销毁了受感染家禽,制止了一场禽流感爆发。认真研究 1997 年香港禽流感疫情的自然特征对预防禽流感有重要意义。 1997 年香港禽流感为什么产生?为什么没有爆发?原因主要在于相关的条件。 1995-1996 发生拉尼娜事件, 1995 年发生弱低温冷害, 1996 年太阳黑子谷年 m , 1997 年为 m+1 年, 1997-1998 年发生 20 世纪最强烈的厄尔尼诺事件 。除 1997 年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没发生严重低温冷害和冬夏两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时期的持续天数异常之外 ,其它流感爆发年的特征 1997 年都具备。看来,前 三 个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1997 年香港禽流感疫情的警示作用不容忽视! 1998 年 6 月 -2000 年 8 月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 2002 年发生了弱厄尔尼诺事件, 2003 年发生了弱拉尼娜现象(没有达到拉尼娜事件标准), 2004 年发生了弱厄尔尼诺现象(没有达到厄尔尼诺事件标准), 2006 年发生了弱厄尔尼诺事件。这是 1999-2006 年禽流感在全球一再发生的原因。这是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前期阶段:我国和前苏联 1974-1977 年(第六次世界流行)在远东地区爆发的俄罗斯流感即与马流感有关,在马属动物间流行后相继在人间发生相同亚性感染; 1914-1918 首发于美国的西班牙流感即为猪流感所致(第三次世界流行),数百万头猪发病,数千头死亡,随后 1918 年 2 月于堪萨斯地区人群爆发。 按流感病毒爆发的循环理论,具有较低致病性 H 2 N 2 型流感病毒株很可能是下一次人类大流行的病原。因此,流感爆发的太阳黑子特征和流感病毒爆发的循环理论,给我们预防流感大流行准确的历史信息和理论预测:类似 1918 年严重的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死亡 2000-5000 万人),类似 1957 年的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可能性大(死亡 100 万人);不是新基因突变病毒病原;具有较低致病性 H 2 N 2 型流感病毒株可能性大。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娜、全球性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面对日益增大的全球灾害,准确的 长期气候预报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杨海 , 范来福 , 刘继锋 . 禽流感和流感的关系、起源、变异和对策 . 职业与健康 . 2004, 20 ( 10 ) : 87-89 2. 于恩庶,徐秉锟,主编。中国人兽共患病学 。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 1988 。 233 。 3. Terrence M. Tumpey, Christopher F. Basler, Patricia V. Aguilar ,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constructed 1918 Spanish Influenza Pandemic Virus , Science . 2005, 310: 77 80 4.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5. 魏松林 . 厄尔尼诺事件对黑龙江省低温洪涝灾害的影响及其预报 . 自然灾害学报 . 2001, 10(3): 79-86. 6. 周立宏,刘新安,周育慧。东北地区低温冷害年的环流特征及预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1 , 32 ( 1 ): 22-25 7. 杨学祥 , 杨冬红 , 安刚 , 沈柏竹 . 连续 18 年暖冬终结的原因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 2005, 35 ( sup1 ) : 137-140 8. 康杜娟 . 王会军 . 中国北方沙尘暴气候形势的年代际变化 。 中国科学 D 辑, 2005, 35 (11): 1096-1102 9. 杨素梅。科学家研究称沙尘暴是传染性疾患传播的罪魁 。 2006 年 05 月 13 日 15:24 北京科技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6-05-13/1524936036.shtml 10. 林振山 , 赵佩章 , 赵文桐 . 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 1999, 42 ( 6 ) : 732 - 738 11. 杨冬红 , 杨学祥 , 刘财 . 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 世界地质 , 2004, 23(4): 407-410. 12. 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 自然杂志 . 2004 , 26 ( 3 ) : 151 - 155 13. E. 布赖恩特。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 。刘东生 等译。科学出版社, 2004 。 11 。 14. 胡辉,赵洪声,和宏伟。日月影响与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研究 。云南天文台台刊。 2003 ,( 4 ): 49-55 15. 曲维政 . 邓声贵 . 黄菲 . 张鑫 . 张微 . 深海温度变化对太阳活动的响应 . 第四纪研究 . 2004, (3): 285-292 16. 曲维政 . 邓声贵 . 黄菲 . 陈璐 . 赵雪 . 太阳磁场磁性指数异常变化对南北半球中纬度气候的影响 . 地球物理学报 . 2004, (3): 398-404 17. 杨学祥 , 韩延本 , 陈震 , 乔琪源 .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 地球物理学报 . 2004, 47 ( 4 ) : 616-621. 18. 张家诚 , 李文范 . 地学基本数据手册 . 北京 : 海洋出版社 , 1986. 183, 186-188, 404. 19. 范洪顺 . 1900 年以来全球地震活动的初步分析 . 国际地震动态 . 2001, (1): 13-18 20. 湖北大学世界经济学科课题组(课题组成员:柳剑平、肖德、程崇祯、彭斯达、陈汉林、孙铭;执笔:肖光恩、周先平)。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与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 。 http://www.gmw.cn/content/2004-07/27/content_65180.htm 21. POTTER C W. A history of influenza . J Appl Microbiol, 2001, 91: 572-579. 22. 张忠鲁。大流行性流感:古老的疾病,人类的灾难 。医学与哲学, 2005 , 26 ( 12 ): 13-17 。 23. 周智翔。高度重视天气气候对禽流感的触发作用 . 鸡病专业网 . 日期 2006-03-20 22:40:31   来源: 光明观察刊 http://www.jbzyw.com/view.php?id=4992 24. 吴长德,赵德明,韩彩霞,宁章勇,万永辉。气候对禽流感爆发的影响 。吉林畜牧兽医。 2004 ,( 7 ): 15-16 。 25. 于洋,娄东辉。关于流感流行可能趋势的几点探讨 。检验检疫学。 2005 , 15 (增刊): 108-109 。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Pandemic Influenza YANG Dong-hong 1 , YANG Xue-xiang 1,2 (1. 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 Changchun 130026, China ; 2.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12, China ) Abstract: Pandemic influenza is relate with climate.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 of low temperature, 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 the strongest earthquake, Influenza, hurricane and El Nino are discussed. In the cold period of 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 the strongest earthquake, hurricane with La Nina , Pandemic Influenza with El Nino will occur stronger and stronger. Before and after the El Nino event and the La Nina event, the oceanic water in East Pacific Ocean and West Pacific Ocean may rise or fall 60cm oppositely, which make oceanic crust fall or rise 20cm . It is the reason that the El Nino events and the La Nina events are interrelated with the earthquakes and volcanoes. From 1950 to 1976, the strongest sand-dust storm is connected with Pandemic Influenza one by one. So, sand-dust storm may spread Pandemic Influenza Viruses. Keywords: low temperature, 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 Pandemic Influenza, duststorm, sunspot, El Nino, La Nina 发表在 2007 年《沙漠与绿洲气象》第三期。 沙漠与绿洲气象 Desert and Oasis Meteorology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925 次阅读|2 个评论
火山酸雨是“天外天”的事,根本不必恐慌
jimmydz2005 2010-4-29 09:30
前几天,网上流传一个惊人的消息,近期,请大家出门别忘记带伞,千万不要淋到雨!750年一次的酸雨,被淋到后患各种皮肤病的几率很高。因为欧洲的冰岛一个火山的大爆发,向高空喷发了大量硫化物,在大气层7000~10000米的高空形成了浓厚的火山灰,所以,大家不能淋雨!看到此消息的第一反应是,难道两年后真的要上演美国好莱坞大片2010世界末日的悲壮镜头?骤然,心里觉得很凄凉无助。天灾是人类不可以阻止的,但人祸是可以通过努力避免的。此消息是真是假?还真是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不能解释清楚的,三人成虎,也就和大家一起行动了。不管是晴空万里,还是海风狂刮,最近每天出门必带上伞(贪生怕死=爱惜自己,哈哈)。 今天在浏览环球科学网时,发现了刘嘉麒院士的记者采访,忐忑的心才平静了下来。原来酸雨恐慌你没有必要的。刘院士(中科院火山研究专家),他说道:这都是天外天的事,根本不必恐慌,电话那边,刘院士斩钉截铁地说。随后,他提起曾造成 800人死亡的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大爆发。这是上世纪最大的一次火山喷发,曾向大气中喷发了2000万吨的二氧化硫,火山灰尘埃阻挡阳光,遮天蔽日,使全球气温降低了一摄氏度。按照火山喷发级别(共分八级)测算,此次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地区火山喷发规模最多三级,而皮纳图博火山大爆发高达六级,喷发强度和喷发量比此次冰岛火山喷发大100倍以上。即便如此,与菲律宾仅隔海峡相望的中国,当时也并未受到严重影响,那为什么要害怕远在北大西洋的冰岛呢? 由此,可以得出酸雨危害人类的言论纯属流言,相信科学,拒绝流言。最后,祈福我们的家园能安宁祥和。
个人分类: 环球科学|28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过度反应即恐慌
fpe 2010-4-15 10:08
过度反应即恐慌 今日新闻,发现三处恐慌事件。第一,青海地震,因为担心水坝问题,所以鼓励往高处逃生,这是最近多次地震的影响,也有过度反应的嫌疑。第二国泰航空事故,逃生过程发生 8 人受伤的事件;第三,首都师范两女生过度反应,有恐慌的嫌疑。 先说一说国泰事故吧,一般而言,在没有明显灾害的情况下,人们不会发生逃生中的伤害。笔者所知的航空事故中,只有一例是 2005 年沙特航空在吉隆坡(?)起飞之前,接到电话报警,有炸弹。结果,放弃起飞,立即疏散,可是由于恐慌,在逃生过程中有一人死亡,多人受伤,而炸弹的危险是不存在的。现在您可能不理解当事人为何如此惊慌。但就在 8 天之前, 2005 年 8 月 31 日,伊拉克巴格达发生踩踏事件, 1000 多人因为关于炸弹的谣言而被踩死淹死。原来如此,在悲剧的阴影之下,人们可能过度反应,外在表现是不理智的狂乱的逃生行动,而危险是虚拟的,不存在的。按照这样的类比,我们就可以理解国泰航空的后果了。 在波兰专机事实的阴影之下,乘客对飞机事故极为担心(这种担心是非常隐蔽的,感受不到的,但存在,因为没有听说过波兰专机事故的人很少,几乎没有)。当类似的灾难突然降临之时,人们惊慌了,恐慌突然发作,就是拥挤堵塞和受伤。当然,国泰航空的事故处理程序也值得研究,没有预兆的报警是很容易发生恐慌的,这是有大量悲剧先例和惨痛教训的。 4 月 12 日晨,位于大兴榆垡镇的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一学生宿舍失火,当事人穿内裤出窗外逃生,有过度反应的嫌疑。从窗口的烟气来判断,室内火灾发展没有失控(达到轰然或火焰窜出窗外),玻璃没有破碎(由于热应力,玻璃对温度很敏感),烟气量也不大,为什么两位女生会如此过度地反应呢?因为恐慌,因为上海商学院悲剧的阴影,因为女生在生理上容易恐慌,因为缺乏火灾常识和培训,因为早晨起床大脑不清醒,这些都是造成恐慌发生的重要线索。笔者这里不是笑话当事人的过度反应,这是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来认识火场之中的逃生现象。假如,这些女生还有其他人(如更小年纪的学生)在室内,她们需要对此而负责么?不,处于本能的逃生冲动之下,任何人都会如此反应。只不过某些人更严重一点而已。 有道是,灾难过后有阴影,情境类似易恐慌。灾难来临当自救,多加常识保平安。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40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盟官员称甲流疫情是世纪骗局 制药公司制造恐慌牟取暴利
sheep021 2010-1-14 09:27
善良的人们可能不知道去年使全球陷入恐慌的甲流可能是一场制药公司导演出的一场高超的骗局,制药公司究竟如何演出这场戏,请看欧盟主管卫生事务的官员沃尔夫冈沃达格为您揭秘! http://www.21ctcm.com.cn/shangye/redian/2028.html 欧盟官员称甲流疫情是世纪骗局 制药公司制造恐慌牟取暴利 本博评论: 其实,国内民间稍微了解一些医学知识的人早就指出,甲流大流行是个骗局,并非不治瘟疫之类。只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 关于2012年的那点事儿 甲流,假流,还是假惺惺之流? 顾秀林讲座综述:猪流感甲流大骗局 根尘不偶老师:一气周流说甲流 淘尽黄沙始见金:中医、甲型H1N1流感的一点想法 倒是一些官方专家,惟恐天下不乱,如 钟南山:我对甲流通报死亡人数有怀疑 钟南山 :北方 甲流 第二波高峰杀到 【2009年11月8日】 有意思的是,作为中华医学会会长的 钟南山 院士本来对中医持怀疑态度,但面对中医在防治甲流方面的实事,不得不承认中医的功能和作用(但仍然错误地认为中医是经验医学)。如此看来,中医中药也在关键时刻露了一鼻子:既然说西医说不可治,我用中医做平常感冒治,就治疗好了,说明我比你强。是金子,总有机会发光的。 钟南山 收回质疑认可中药:中药治 甲流 我很服气 钟南山 认可中药治疗 甲流 钟南山 服气中药治 甲流 的真相 纯中药治好老外甲流 广州纯中药治疗甲流患者 每晚中药泡脚昨日出院 北京投千万支持中医治甲流 染疫学生均未用达菲 还有,按五运六气推算,甲流在1月20号之后就逐渐消失,欧盟为何现在才说,意义深刻啊,既不得罪卖药的人,又显示自己多正义,还有就是最近几天,欧盟与美国的关系有了微妙变化,呵呵, 天下事,有联系乎?没联系乎? 中国在做全面斗争的准备:东方时事评论 : 如果站在美国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利用911事件重大伤亡所造成的悲情、发动阿富汗反恐战争、扎钉中亚之后,最稳妥、最符合美国全球战略、也是最连续的战略步调,就是继续完成科索沃战争未能完成的事业,既:将一度被科索沃战争打弱至(0.82美元)的欧元、伊拉克伊拉克战争之前又恢复至与美元差不多1:1、从而已经初步站稳脚跟的欧元,彻底打垮、玩完,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欧洲问题。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说甲流的风险被人为扩大了,并制造了一些恐慌,但我还是认为中国政府的全力以赴的应对态度是完全正确的、非常必要的,因为可以防止有人顺风放火,把小问题引发成大问题。 甲流最终没有大流行起来,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功不可没! 附: 梁冬采访海外中医倪海厦是的一段谈话 : 倪海厦:对,反复印证了。那比如说,现在H1N1,你说我们中医可不可以治?很简单啊,你要找中医,你说中医没有科学证据,好,你说咯,中医没有科学证据,没关系,假设我倪海厦是对的,我去治疗给你看嘛,验证,然后看看,然后治疗完吃完我的药看看结果如何? 梁冬:就是现在这个甲流嘛,对不对?这个甲流你用什么方子来治? 倪海厦:我用大青龙汤。绝大多数是大青龙。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945 次阅读|2 个评论
同学们,不要动
fpe 2009-12-10 07:50
同学们,不要动 看到题目,读者一定想到克拉玛依大火,不错,三年来笔者苦苦思索,为何当事人要说同学们,不要动!和让领导先走这两句明显违反火场人类行为学常识的话。一个比较理性的人,很难想象在火场的危机关头会有人说出这样的组合(违反了人类逃生的本能,所以荒谬),那么这样的组合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0 世纪初,美国和英国都被群体踩踏问题搞得焦头烂额。 1913 年的意大利厅踩踏,当事人是矿工和他们的子女。当时矿工们正在罢工,工会组织了免费的圣诞晚餐,招待罢工的工人和他们的子女。资方一定有人暗中计划捣蛋,一句无中生有的话着火了( Fire ),导致那些矿工门夺路而逃,在门口台阶处大批堆积踩踏,死亡 87 人。为什么矿工们怕着火?看一看鹤岗矿难的悲剧就知道了。矿工在井下极度害怕火源,所以非常敏感。同时,他们的子女也是恐慌易发群体,两者的组合就能让人理解为何一句谣言就能造成 87 人死亡的灾难了。 1883 年夏,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英国 Sunderland 小镇的 Victoria Hall 聚集了 2000 名儿童。聚会结束时,为了争抢楼下的礼物,上千儿童在设计不合理的门口发生挤压,死亡 183 人(其中 114 男孩)。是为维多利亚厅惨案。 有一种言论自由,是任何民主政府都不允许的,那就是在人群密度高的地方大喊着火了!,上述两例即为英美两国为此制定相关法律的背景性事件和源头。 现在来看克拉玛依大火,就能看出问题的所在了。是日,外地领导享用了丰盛的工作午餐之后,到场迟到。欢迎的本地官员,在致辞结束,说了一句请学生配合,让领导先走的话,很可能说者是教委最高官员赵兰秀(因为她致辞的可能性大)。(张艳老师组织并亲自参与的)第一个节目结束时,发现幕布着火。当时群情骚动,所以在场的某一个人说了一句同学们,不要动之类的话。谁会说呢?很可能是当时的组织者当地教委官员(小)唐健。为什么要说呢?在情况不明时,贸然发动逃生行动,有可能场面失控,引发踩踏,任何有理性的人都有可能说这句话,这是逃生常识。逃生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越有序越好。快了,易拥塞;有序,则保证通过的效率高。所以说同学们,不要动是非常合理的,没有问题。外地领导距离舞台近,很快看出火势要失控,所以动身先走,但他们不熟悉地形原路返回,违反了逃生的基本原则(就近逃生),所以身陷人流,几乎全军覆没。动身晚的本地官员,虽然也是心急如焚,但他们殿后行动,反而有一定的自由度去改换逃生路线,得以侥幸逃生。美国Iroquios剧场大火, 深圳舞王大火的火场损失过程大抵也是如此。 那么,是谁把两句话串起来了呢?火场经历者,有两种,一种人思前想后,负担重重,呆若木鸡,放弃思考,就是那个落荒而逃,倒霉透顶的方天录。还有一种人,极度兴奋,无法冷静。事后调查,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因为他在逃生过程中极为慌乱,信息摄取渠道堵塞,所以什么都有可能。最近,美国司法当局正在检讨,为什么一次简单的失火案件 Willingham ,由于火场调查人员的坚持,民意全面改口(包括信任他的女朋友),直到把他送上死刑执行为止。所以,民众的口供是靠不住的。救火时,大家都很兴奋,其观察的结果更靠不住,需要调查人员仔细鉴别。 群体踩踏的能量从哪里来?来自当事者。如果能够让当事者不动,就能够缓解困境。但是当事者没有信息渠道,无法接受信息,所以需要外来的救助。 如何消除恐慌?这里有几个现成的例子。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全部乐队成员忠于职守,用音乐缓解恐慌,还有一点效果。因为从碰撞发生到完全沉没中间有几个小时,该惊慌的都惊慌过了,在完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人们不再恐慌(这是灾难学家Quanrantelli总结的恐慌特征之一)。 1903 年芝加哥 Iroquois 剧场大火中,演员领班 Eddy Foy 试图指挥乐队演奏,让惊慌的人群冷静下来,就很难做到,因为当时火魔到处蔓延,人人惊恐万状,惊魂未定,恐慌不已。 28 个逃生门中,主要的逃生门附近都发生堵塞,挤压,踩踏。结果那些最后动身的人反而存活机会高,何故?冷静寻找机会,避免了慌乱的临时决定,就避免了被他人的愚蠢错误耽误的可能性。哈尔滨供水危机中,谣言的产生完全信息闭塞造成的,告之真相,危机很快解除了。而杞县突奔事件中,处理不及时,造成了全体恐慌的局面,就很难消除影响了。最后虽然也是通过告之真相达成的,但损失很大,不如当机立断效果好。 那么,群体灾难发生后该干什么?听领导的话(因为领导信息多),跟专业人员走(因为专业人员逃生常识多)。这是笔者的理论分析,大体是不错的。吉林中百大火中,有人指引客人往楼上跑,没想到烟气也汇聚在最高层,所以把他们的命送掉了。上海商学院大火中,有人指示女学生跳楼,结果当然是悲剧。我们毫不怀疑他们有救人的动机,但他们救人了吗?所以, 我们要听领导话,跟常识走。救人看结果,动机不算。 有道是,平暴平谣靠斩首,信息准确可镇定。同学同学不要动,看清形势方抉择。先走领导亦先死,从容观察利逃生,千钧一发看反应,亡羊过后补常识。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3715 次阅读|3 个评论
慌不择路话恐慌
fpe 2009-9-27 12:26
慌不择路话恐慌 逃生心理学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恐慌( Panic )。该词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人头马身怪物潘( Pan ),是毫无疑问的。历史学家和消防工作者找到两种资料来源,证明怪兽潘与恐慌之间的联系。一种解释是古时候希腊某城邦外的山区有潘出没,一到晚上,鬼哭狼嚎,令人恐慌不已。另一种解释与马拉松战役有关,人数占绝对优势的波斯人在战斗中忽然感到有怪物参战,风声鹤唳,一败涂地。如此说来,中国的淝水之战也应该是有潘上阵了? 火场行为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是研究恐慌行为对逃生的影响。问题在于,恐慌的定义很难找到。一种定义是:人们在紧急场合下作出的对他人安全造成负面作用的行为。按照这一定义,调查者很难找到合适的恐慌行为。 另一种是:知道做某事回对别人带来不利,甚至造成危险而为了自己的好处而发生的行为。这样的定义就可以用来度量很多火场中发生的非理性的( Irrational )、不正常调整( Maladaptive )的行为。克拉玛依大火中况丽在火场中的表现,是一种很典型的恐慌行为。笔者一直不能理解她的行为,直到看到一本关于美国消防历史发展的书,谈到对恐慌行为的历史研究,才可以理解。笔者现学现卖,理论联系实际,看看消防研究工作者是如果看待火场中的恐慌行为(或反社会行为 Antisocial ,不一样,有交集)。 火场逃生的人类行为研究是非常广泛而缺乏固定模式的研究。研究者从大量的事故描述中筛选有用的信息,或从面试调查反馈中提取有效信息。马里兰大学消防工程系 Bryan 教授( 1956 年)注意到火场逃生中的非理性行为,如慌不择路、拚斗为出口、拥挤踩踏等等。有一些人(主要是男性),还会再入火场,寻找亲人。在这些分析中, Bryan 教授发现所有的反社会行为都是个人把自己的最大好处(一种感觉)放到群体或其他人的好处之上,在别人看来就是极端自私的行为。当然也有很多火场中的利他行为,如帮助别人逃生等等。所以,火场中个人的行动取决于他对火场的认识程度( Perception )。在旁观者看来非常不理性的行动,在当事人看来是非常理性的。一件对群体有益但影响个人安危的事(比如救助很多人),对当事人可能是一种非常安全的选择。我们对于当事人的事后判断是基于对事件全程掌握的情况下作出的,与当事人当时的认识可能有很大的偏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事后况丽还会在一段时间内自认自己逃生常识丰富,不以为错。所以,我们旁观者会对当事人提出想当然的要求,你为什么在火场没有这样做呢?或干脆你为什么不去死呢?。这是一种不客观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美国 1903 年芝加哥伊洛魁人( Irquois )剧院大火,和克拉玛依大火非常相似。电气失火,幕布蔓延,逃生不畅,火场恐慌。当时消防队员的反应相当迅速, 8 分钟以内扑灭大火 ( 克火用了 20 多分钟 ) 。但由于烟气和恐慌(踩踏致死),有 602 人丧失生命,主要是妇女儿童,这与克拉玛依是何其相似!事件的亲历者 Eddie Fey (演员)提到,他在最后一个离开舞台之前,希望能够把音乐奏起来,缓解恐慌,没有成功。 且不论人类火场行为的不确定性,就是工作场合,人类行为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挑选宇航员,第一是看心理素质。其他什么任务都可以用自动控制(电动)来完成,只有在非常场合下的心理素质,是很难预期的。我们千挑万选,不过是为了保证完成任务以后,不会出差错。美国同样是千挑万选,还不是挑了个阿姆斯特朗( Neil Armstrong, 1967 年 7 月 20 日),一句话:月球属于全人类,把美国当局气得够呛!所以人类行为是很难预期的,特别是我们没有经过这一方面的特殊训练的时候。就这一点而论,我们应当原谅况丽,她也是受害者,不过由于一时的决策失误,没有犯罪企图,所以她的火场行为仅仅是不道德,但不是犯罪。 恐慌行为之所以很突出,是因为记者的滥用,为了吸引眼球,任意为之。真正紧急情况下的恐慌行为是很少发生的。消防工作者也是通过一点一滴的过程描述来推断火场恐慌行为的。火场经历恐慌的人,或者已经丧生,或者事后不承认。我们只能从大量的逃生中的不理性行为中推断火场决策的不理性。当笔者看到舆论一边倒地谴责逃生官员的时候,觉得非常的悲哀。摆事实,讲道理,比数据,看结果,应该使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事故,而不是用热情来取舍证据。中国的月亮和国外的一样圆,为什么中国和外国的人不一样呢?火场面前,人人平等,为什么我们只看到逃生者的官阶呢?我们认为官员该死,就说明我们认为人是不平等的,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下贱?从逃生学的观点来看,当时那些官员的逃生是不合情但合理的,因为他们没有负担,决策迅速。我们应当推广正确的逃生态度,而不是某些人该生、某些人该死的态度。况丽后来再入党,也是一种对人性的宽容。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在火场作出正确的应对措施,笔者在学习火灾动力学、逃生心理学和火场生理学之后,仍然不能肯定自己比别人决策更正确,逃生更迅速。见火就逃,是一种本能的、学习的、训练的综合结果。要求别人在紧急场合如何应对,除非经过专门的训练(如消防队长,必须临危不乱),否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生死关头,狠斗私字一闪念,可能吗?所以,我们要对火场逃生者宽容,毕竟他们也是受害者,主要责任不在他们身上。 Bryan教授 发现并研究这种非理性的逃生行为是在 1956 年,现在很少听到有不理性的逃生行为了,这是宣传教育的结果,也是设计防范的结果。逃生行为很少会充分,因此消防工程师对每一次可以观察人类逃生行为的窗口都非常重视。如果本文的读者能够因此对逃生行为能够加以思考,是有可能避免下一次的恐慌行为的。这是本文的目的之一。 另外,科学没有国界,科学成果造福全人类。中国发生的每一次事故,都可以在国外找到类似的事故作参照。能否利用全世界的消防研究成果来造福中国人民,关键在于我们要有虚心学习的态度。是为己志。 有道是,人头马身怪物潘,群体场合促恐慌。逃生行为防意外,火场逃生须宽容。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4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杞人突奔看恐慌
fpe 2009-9-22 05:50
杞人突奔看恐慌 问责制的弊端 问责制最大的弊端在于,当事者不敢面对真相,造成报警延误,带来更大的损失。为什么杞县会发生群体性事件?因为当事人不敢告之真相。为何不敢?因为制度的严惩。我们的制度有惩罚替罪羊,掩盖整体错误的倾向。为了避免责罚,当事人力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严密封锁之下,触发群体突奔事件,这是公关的失败,也是问责制的失败。 杞县利民辐照厂存在安全隐患,至少有下列几点:第一,没有备选方案,一旦发生故障,只能听之任之;第二,干燥的辣椒面着火,是典型的消防问题,应当是自动扑灭,而不是人工灭火;第三,辐射场合的灭火工作,没有任何说明,问题在于不是普通消防队员就可以对付辐射源火灾的,对此,有关方面认识和准备不足;第四,放射源距离民宅过近,而科普教育不足。人民不是傻子,对自身安全还是关心的;没有进行足够的科普,这是先天的不足。第五,事后处理工作遇到困难,不得不动用机器人来解决问题,对此没有通知问题的严重性。群众自发性的准备就是群体性事件;第六,观念落后,对付民意只会使用删除的办法,掩耳盗铃,手段拙劣,适得其反,欲盖弥彰。 谣言是如何产生的? 杞人突奔,完全是谣言所发动的。为何会产生谣言呢?法国大革命期间,群众性的运动风起云涌,引得一位法国思想家古斯塔夫勒博写作了一本专著《人群》,开创了一门群体心理学。在他的理论中,人群具有一种低级的从众的放弃思考的顺服倾向,一呼百应,屡试不爽。由于他的理论歧视人群中的性别和年龄,因此得到唾弃。不过,他的理论得到希特勒和戈培尔的赏识,在第三帝国的理论建设中大放异彩,是历史少见的特例。在勒博之后,研究谣言的社会心理学家们主要研究战场上的恐慌事件,为何意大利军队在埃塞俄比亚被谣言所惊吓?为何日俄战争期间,俄国一个团被杯弓蛇影的日本人惊吓而崩溃?美国国防部专门组织了心理学家来分析战场的恐慌事件,以取得心战的效果。 一般说来,谣言产生于社会发生变革,而群体流动性不大的场合,最近很典型的例子是瓮安县城。太流动或太闭塞的场合反而不能产生谣言。第二,谣言与社会的变动有关,法国大革命,发生的事件太多了,民众就杯弓蛇影,容易激动。第三,谣言有一个酝酿期,当事件发生之时,群众没有时间来消化事件的影响;当事件过去之后,群众的意见不断发酵,被少数人引发;第四,人群中一定有领导者,对付领导者一定要果断,而又不能触发人群的激烈反抗,这是很体现领导素质的场合。某些暴乱应对得当,一定会得到赏识和提拔,如拿破仑在土伦事变中的果断处置;第五,谣言经不起沟通,沟通失误是灾难扩大的主要原因,典型的例子是当年哈尔滨供水危机。 在我国,干群关系紧张的一个很重要的源头就是让领导先走这个谣言从来没有得到澄清。这个谣言不是在当时产生的,而是由于当事人在补偿不足,心怀不满的情况下,逐步酝酿起来的。由于种种原因,当事人得到不当的处理,只好拿领导出气。其实,只要告诉他们,外地领导 23 人中 6 死 17 伤,没有所谓的让领导先走问题,就够了。但是,我们的各级政府谁也不愿去做,明知山有虎,偏让虎横行。纵容这一谣言的结果,就是严重的信任危机。国内的每一场危机,都可以看到这方面的影子。危机总是从小事积累起来的,政府缺乏公关人才的结果,就是危机扩大。 关于专家证人 这一危机的处理,依靠的是中国科学院辐射安全部主任来对付的。老百姓被他的头衔镇住了,有关技术人员没有。第一,他是一名官员,有厉害冲突,不适合做专家意见。第二,他的保证缺乏一点技术术语,让人对他的水平表示怀疑。其实,我们只需要了解三个数据就可以了。人体辐射致死水平是多少?人体受辐射影响的水平是多少?当时发生的辐射水平是多少?大气中有自然辐射的,对此,没有一点数据来说明,把老百姓当作白痴,这样的专家不太合适在美国作证,他会被真正的专家攻击的无地自容。美国的专家是非常竞争性的,所以科技进步大。第三,辐射专家,并不能保证他对消防工作的认识,火灾可以改变一切,一切都应当以数据为准,而不是所谓的专家意见。国内百姓素质低,所以相信中央的说法,不能代表他的意见是科学的。事实上,在当时的群情激愤之下,人人都有可能撒谎,只有数据不会。控制数据的人有可能撒谎,产生数据的机器不会。如果当局能够顺势进行一点科普宣传,效果应当十分显著。要知道,国内有十几台核电站在建,随时可能产生类似的问题,为何不能顺势科普,增加科学的地位和价值呢?防微杜渐,防患未然,我们虽然有古老的哲学,却缺乏相应的实践,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错?问责制是可能的环节之一。 危险意味着机遇 中文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语是危机。危险意味着机会,此次杞人突奔事件,说明了危机处理领导的重要性。在美国, Leader (领导)是褒义的,没有国内的谣言所困扰。美国 911 以来,在 Homeland Security 的指引下,突出危机的处理手段。每年德州和佛州的飓风逃生行动,都是群体性动员和组织的练习。最近,美国的动员和组织有社区化的趋势,因此产生了大量的人才需求。危险带来机会,需要产生职业。我想,国内也应当有如此的觉悟,如果是真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一定会未雨绸缪,备战备荒,应对气候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反恐危机都需要我们消防工作者的贡献。但愿这一事件能够开启政府科学化管理的门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40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强震后次生灾害的几种典型类型
qlms 2009-8-31 22:59
前记 : 从今天开始,我打算发一系列和地震后次生灾害相关的科普知识和以及我在这方面的一些简单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正文: 1 )山体崩塌、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 : 这类次生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塬区,由于地震的强烈振动,使得原已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山崖或塬坡发生崩塌或滑坡。这类次生灾害虽然是局部的,但往往是毁灭性的,使整村整户人财全被埋没。 2 ) 水灾和海啸 :地震如使水库的坝体开裂倒毁或使大河的堤坝决裂,都会造成水灾。海啸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是海震的主要次生灾害。但在我国大陆沿海,一般不会发生这种灾害。 3 )生命线工程被破坏 :主要指通讯、交谈、供水、供电和能源输送系统遭到破坏。 4 )火灾、爆炸、毒气泄漏与扩散: 易燃易爆物的物质在强烈的撞击下会被你引燃并造成爆炸或者火灾事件的发生, 烈火不仅烧毁住宅和各种建筑物,还会烧死烧伤人。在强烈地震时,尤其是现代化的大城市地区的地震,其此类次生灾害的危险程度往往比地震本身还大。 5 )瘟疫 ; 地震压塌的人、畜、禽的尸体腐烂、细菌蔓延可以引起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一场强烈地震后,要赶快清除和深埋人畜家禽的尸体,采取有效的消毒灭菌措施,防止瘟疫的滋生和蔓延。此外, 冬天发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冻灾。 6 )停产(含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动乱(大规模逃亡、抢劫等) :震时有人跳楼,公共场所的群众蜂拥外逃可造成称为盲目避震的摔、挤、踩等伤亡;大地震后或地震谣传或误传之后,由于恐震心理,还可出现不分时间、地区盲目搭建防震棚灾害。 7 ) 另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新的次生灾害可能出现,如高层建筑玻璃损坏造成的玻璃雨灾害;信息储存系统破坏引起的称为记忆毁坏灾害等。
个人分类: 物理与生活|339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