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竞争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也谈“国家核心竞争力”
nli2233 2010-7-8 07:58
施一公教授发表博文,主张中国未来的国家核心竞争力在于高层次人才,因此,建议国家给高层次人才开小灶,实施政策倾斜。这篇博文上了科学网头条,轰动一时,也引发了不下 10 篇科学网博主就此议题所写的博文。不过,这些博文里面的多数,似乎是不同意施一公教授的主张。 在判断施一公教授的主张是否正确之前,有必要说说国家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必须说明,施一公教授在他的博文里面,并没有对这个概念做任何说明和界定,下面的讨论是基于我本人对这个概念含义的猜测而做出的。 从字面上理解,所谓国家核心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重要的那部分。严格说,这个核心部分并不一定只有一类,也可以是几类共同组成核心。 那么,国家竞争力是什么呢?我记忆中,国家竞争力的概念在中国被热炒,肇始于引进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IMD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 Lausanne )每年发表的《世界竞争力年鉴》(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这份年鉴从 1990 年开始出版,直到今年还在继续。因为它提供了世界主要国家竞争力的排名,每年出版后,平面媒体和网上都有很多解读。这个排名表的评测指标主要分为经济绩效 (Economic Performance) 、政府效率 (Government Efficiency) 、企业效率 (Business Efficiency) 、基础设施 (Infrastructure) 四大类指标,其中又细分出 323 个指标,是一个比较综合的国家竞争力分析体系。 如果施一公教授认知的国家核心竞争力就是这个国家竞争力分析体系中的 300 多个指标里面最重要的指标的话,那么,他的主张,即未来中国的国家核心竞争力在于高层次人才,还是有道理的,至少算是一家之言吧。有博友主张,国家核心竞争力在于制度,也很有道理。不同的看法,经过交流和辩论,才能深化认识。 然而这个概念并不是这么简单。王铮老师就一再主张,说这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过时了,一味强调国于国之间竞争的时代过去了,现在注重的是地区领导力,应该加上领导力合作力之类的指标,才符合现代潮流。王铮老师在他的博文里解释了他的主张,不过我并没有看得很明白。至少在我看来,目前强调地区合作与区域领导力,并不能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成为过时概念的充分必要条件。其原因是:第一,一个国家,没有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那么它的领导力合作力,在区域充当老大的能力等等,想都不要想。第二,主张提高国家竞争力,实际上强调的是国家的内功(看看四大类指标就清楚了),而不是跟其他国家一味对抗和竞争的态度。 必须说明,王铮老师一再拿出来批判的国家竞争力概念,并不是来自洛桑的《国际竞争力年鉴》,二是来自于商业管理学科的一个大牛,名叫 Michael Porter (迈克尔波特)。这个波特是哈佛教授,在 90 年出过一本很有影响的书,叫做 《国家竞争优势》(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他这本书的目的,在于确定在国际经济和贸易竞争中,为什么有的国家成功,而有的国家却失败。这本书提出的理论和实证,是他与同事对遍布十个国家的一百个行业进行研究后的成果。这本书最闪光的部分,是一个分析国家产业竞争力的一个概念模型,被称为钻石模型。波特认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四个基本方面的特质构成该国企业的竞争环境,并影响该国在某一产业的国家竞争优势。这四个方面(钻石的四个角)包括资源与才能要素(生产要素和基础设施)、需求条件(对该行业产品或服务的国内需求)、关联和辅助性行业(相关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波特的理论至今仍然是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领域非常重要的内容,并没有过时。不过,如王铮老师所言,如果硬要拿波特的模型去概括政治经济意义上的国家竞争力的话,恐怕这个模型涵盖不了这么多内容。因此,说国家竞争力,如果是政治经济意义上的综合竞争力的话,就不要拿波特来垫背了。 说到这里,本来可以就概念问题告一段落了。不过,语言这东西,实在是美妙。国家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除了可以理解成国家竞争力中最重要的部分以外,还有别的理解方法。那就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所以要这么说,是因为核心竞争力在学界已经是一个专有名词了。 核心竞争力( core competencies )是一个商业管理领域发展起来的概念,其初衷是用来研究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存能力的。经典的说法,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至少有三个,一是要能给消费者带来好处,二是要能影响多个环节,三是要独特,即不能随随便便被别家企业所复制或模仿。如果从这些要素的角度来理解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话,我认为前两个要素都容易满足,第三个就不那么容易。如果说不容易被别的国家复制(模仿)的话,我们闭着眼睛能说出来的是中东国家,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其资源。其地下的石油,别的地方想模仿也没戏。 那么,中国呢?原来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后来前一半不让说了,但是后一半还是真的。现阶段,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其海量的、廉价的、高素质的、善于学习的、守纪律的劳动力大军。我用了好几定语,是为了把中国的劳动力跟其他国家的劳动力做个区分,以便满足上述第三个要素。东南亚、印度、南美、甚至非洲,都有廉价劳动力,但是,能够满足这些定语的,现阶段只有中国。唯其如此,中国才能成为全球的制造工厂;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了这一点才得以维持的。 还是从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出发,未来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在科学研究的发现上,还不能跟美国抗衡;我们在新产品的创新上(比如电话、电视、飞机等发明创造),还是不能跟美国抗衡;我们在工艺创新上(改进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还不能跟日本和德国抗衡。一句话,我们在高端科学技术领域,依然会是一个学习者,参与者,而不是一个领导者。中国要发展经济,要提高国力,仍然要靠我们的不断成熟起来的,海量的、廉价的、高素质的、善于学习的、守纪律的劳动大军。这将依然是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这么说,不是要抹杀高层次人才的作用,也不是说要中国永远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但是,好高骛远,一味强调高层次人才对中国发展的作用,而忽略产业大军的基础作用,也是要不得的。我们的要做的,应该是一方面稳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一方面,努力提高我们还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那些领域的实力,并在未来把中国的核心竞争力转移到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去。这个未来也许目前还不能预见是何时,但希望终有一天能够实现。为了未来的这一天,现阶段优化体制,改善制度环境,引进高层次人才,都是必要的准备和措施。
个人分类: 公共政策|14096 次阅读|21 个评论
要提高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其实螺丝钉也很重要
pinjianlu 2010-7-7 18:10
读了清华大学施一公的大作: 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9557 再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人才与环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1290 以及郭磊的文章: SCI是学术货币,学术货币发行权是核心竞争力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1178 我也有点感悟,其实要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工业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国家能把卫星甚至人类送上天,杨利伟上了一次天我们都要大力宣传一下,其实我很搞不懂,那么先进的东西都能弄出来,为啥连个胶水、螺丝钉我们都造不好,国产手机也没多少人喜欢用。大家用的手机估计Nokia、Moto、索爱、三星等等进口品牌就占了绝大多数市场,剩下来的还有高仿的山寨机,这些山寨机虽然用户群也很大,但是不可能依靠它们能创出什么真正有价值的名牌产品。所以我国虽然号称制造业大国,但是工艺上不去,也不能制造出高端产品,连个和谐号还是买来的技术。 所以在这个所谓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上面,我更支持日本人的观点:每个人都是螺丝钉。虽然精英人才很重要,但是没有我们这些螺丝钉的努力,靠几篇论文、几个SCI期刊就能管用了么?比如印度,已经产生了好几位诺贝尔奖得主了,而我们至今没有一位。难道印度就是强国了?我说印度的核心竞争力超过了中国,估计没人会信,你也不会服气!对吧? 如果我们也和印度一样实行精英教育,牺牲多数来培养少数,我们能培养出顶尖的科学精英并不奇怪。但是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看的不只是某些领域的技术有多尖端,或者我们又引进了几个所谓精英的海龟,靠着他们去发表了几篇Nature、Science,而是全方位的科技水平,有强劲的工业基础,这些都离不开螺丝钉精神,需要不论是精英还是绿叶,都能象日本人一样,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所谓核心竞争力。
个人分类: 我的世界观|5447 次阅读|5 个评论
再说“国家核心竞争力”是过时概念
王铮 2010-7-5 10:18
2010/07/05 由于忙, 上次说的是说国家核心竞争力概念过时,主要是讲学科发展情况,现在简要说一下它为什么过时。 首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波特发展起来的国家竞争力显得不完全。当年波特强调的这个概念,实际上是讲国家的产业竞争力,而不是冷战意义的国家地区的概念。 2007 年来的金融危机,宣布了作为产业竞争力内容的国家竞争力概念的过时。 2007 年来的金融危机,不是美国、英国的金融业没有竞争力,而是他们金融业竞争力过度发展的结果。人们反思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这种竞争力概念违背了世界经济一体化,没有让自己的国家在新的世界中寻找到某种合作位置,没有让世界分享发展的硕果。因为发达国家过分强调竞争,发展中国家也只好与之竞争,竞争没有合作,结果总体系统崩溃了。针对这个教训,国际上提出对国际经济要形成国家合作的 governance , governance 意味着自由发展与规则约束的结合。合作需要参与,因此 G8 国家演变为 G20 国家。当然这个 G20 或者经济一体化的世界,需要有领导力的国家,这就是美国提出 G2 国家的背景。一个国家如果你不当 G2 ,你在 G20 或者世界中你只能是小角色。这就是我强调这个要关心地区领导力而不是闭关锁国的国家竞争力的原因。因此我们国家需要在反恐问题、气候问题、汇率问题上与国际合作,提出自己方案,唱主角,而不是唱反调。在 governance 问题上,英国学者比较积极,实际上形成新学派。 其次,有人说,国家竞争力概念是对斯密的比较利益理论的超越。实际上,恰恰相反,它是对比较利益理论绝对化的表现,强调的是形成优势去竞争,而不是形成联盟去发展。国际经济发展历史,落后国家往往是从国家间联系的利益链中找到自己后发优势的环节去发展。例如中国、印度近年的发展,就是利用了资本主义大国过度发展金融业而世界经济离不开制造业而发展起来的。从这一点看,确定自己的竞争环节,建设占领产业环节的竞争力,无可非议。但是比较优势的政治化,把这种产业发展或者经济发展的理念超越经济学范围成为政治观念往往是错误的。国家竞争力或者说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使用往往超出了产业范围,变成了政治观念。我们知道,这种超越经济的竞争,形成了冷战。苏联、中国等结盟,搞计划经济,美国、日本结盟,搞市场经济,经济形态不同,形成政治势力。大家都搞,搞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引出了许多战争。这就是美国学者强调和平科学的原因。 再次,国家核心竞争力在国际经济一体化水平不高时作为政治经济学的词汇有现实政策意义,但是国际经济危机催生了 G20 后,主要国家,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关心的应该是确定自己的经济领袖地位,确定自己在产业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关于这个问题,日本学者,比较强调,这与日本作为东亚国家要占据国际地位有关。中国政府如果还是关注国际竞争力而不是考虑利益共享,不关注合作机制和组织并主导亚洲的产业,亚洲就可能被日本组织起来。所以我们的政策重点应该放在组织力方面。强调建立国家竞争力是落后的,拉中国后腿的。有人说我在中国搞夜郎自大。曾记否当年刘邦被项羽封到的蜀汉属地,也就几个夜郎那么大。可是刘邦在张良、萧何支持下,要搞蜀汉自大,大到成为中国一体化的领袖。中国现在需要的就是这种刘邦的蜀汉自大的精神,因为别人是不会让你大起来的;因为你不自大,你就永远做奴才,只会强调民主不合国情,然后唬一唬自己的同胞兄弟。 另外,即使存在国家核心竞争力,施一公先生的高层次人才论也存在危害。限于时间,容我有空再写。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4862 次阅读|12 个评论
所谓“国家核心竞争力”是过时概念
王铮 2010-7-2 20:21
科学网最近争论起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在区域科学领域,在地缘政治经济学领域,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过时的概念,代之而起的是地区领导力。地区领导力是 21 世纪以来区域科学家针对波特 1990 年代提出的国家竞争力的一个修改和纠正。在一个多元化和一体化的世界,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或者地方需要在一个专业化分工的世界确定自己的合作位置,处处与其他国家竞争,就会被世界隔离。当然这个合作是竞争基础上的合作,竞争基础上的合作,意味着这个国家在世界或者在一个地区内具有地区领导力。实际上,美国谋求的就是全球的领导力,日本、韩国至少在谋求东亚的领导力。 其中以Isard为代表的区域科学家强调,这种领导力导向的应该是世界合作下的和平,所以他称自己的新方向是和平科学。实际上这个和平也强调社会内部的和平。另外一些以区域管理学家、地缘政治经济学家为骨干的学者,主要总结了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强调世界需要既有个体(国家)竞争更要个体(国家)合作的世界governance(管治,不是管制)。尽管思潮不一,但是大家都承认地区领导力的重要。 领导力包括了两个环节,竞争力和组织力。而组织力是竞争力基础。一个国家如果连自己都不能组织起来,形成社会分裂,就没有组织力,也形不成所谓核心竞争力,更组织不了世界。典型例证是前苏联是具有地区(全球)领导力的国家,因为社会分裂了,结果也就没有所谓国家竞争力了。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的不平等导致社会分裂。如果在在政策上雪上加霜,人分数等,可能就会摧毁这个国家。一般认为 1950~1954 年中国敢于向美国、法国挑战,实现了从明中叶以来独立的对外战争自己都失败的终结,就是国家的社会平等制度造成的内部团结,使得中国可以重新获得亚洲大国竞争力。另外一个反例是,中国元朝,或者说大蒙古帝国,国家竞争力可谓当时独一无二,但是人分四等,国内流行窦娥冤,结果帝国分裂,挑动黄河天下反,成为了短命王朝。 因为工作太忙,简要说一点,待日后补充。总之,中国不能推行导致社会分裂的政策。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9351 次阅读|15 个评论
【竞争力】首先是制度,其次是文化
jiangnianyun 2010-6-29 21:36
看施一公先生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9557 及大家的议论,有感触如下: 高层次人才固然重要, 但 为了形成中国的未来核心竞争力, 我们要完善的首先应该是制度、机制,其次是文化。 一个能使各类人才,特别是本地的、土生的人才脱颖而出、发生发展的机制; 一个能让目前还没有成功、不够成功,但却在努力的人,多一些成功的机会的机制。 一个能够融汇先进理念与意识,兼容并蓄国内外各类人才的创新文化与环境; 一个不唯官、不唯上的创新文化与环境; 一个能使创新链各环节中的各类劳动者、创新者,都能有尊严、踏实地从事着适合自己的工作的创新文化与环境; 一个不是只靠能力高低(是否被相中培养的高层次)、出身贵贱(是否名校、海归)来获得生存发展空间的的创新文化与环境。 一个能让高层次人才不是被培养,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自然涌现的创新文化与环境。 这些才是最最重要的! 如果没有这些,仅靠培养高层次人才,是远远不够的; 或一切都寄希望于被培养产生的高层次人才,更是万万不行的! 至少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是这样。
个人分类: 政策:高谈阔论|3238 次阅读|4 个评论
施一公先生见解涉及的两个命题
kexuepifu 2010-6-29 19:04
作为被引进人才中的大牛,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关于中国未来核心竞争力的话题,尤其是他得出的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高层次人才,中国的前途取决于高层次人才的结论,在科学网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和甚至有些激烈的争论,不少意见都很有见地。这再一次说明中国知识份子对包括个人在内的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但同时觉得,博友们的议题似乎两叉了:一些人说的是人才,另一些人说的是人才产生和成长的环境、机制,有一点关公战秦琼。吸取各位卓见,试归纳为: 1.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靠的是人才,但绝不仅是高层次人才,而是层次齐全、结构合理、具有世界眼光和全面知识、能力架构,又切实了解国情、适应水土、能够戮力同心解决中国振兴、崛起中所遇各种问题的人才大军。 2.这样一支人才大军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能把根本立足点放在从国外引进,而只能、至少是最主要地是立足于国内造就(我讨厌培养一词,因为历史证明它往往成为耽误甚至毁掉的代名词)。而这种造就所需要的,不是拿如山的钱堆,不是把加强领导变成加强干预,不是把人才问题纳入政府、官员的政绩账,而是使人才得以产生、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正常、宽松的环境,和为建立这种环境所必须要动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手术, 这是获得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不可打折扣的前提条件,也是检验当政者决心和诚意的试金石。 -------------------------------------------------------------------- 顺便告知:请博友们看一看发表于本人博客中的 向您推荐赵丹临终遗言: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科技、教育中有无类似的问题?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55 次阅读|8 个评论
华山论剑
热度 1 weijia2009 2010-5-10 05:12
最近关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讨论依然如火如荼,我上次的博文我们到底算几流后面依然有网友追问为何不说明咱们的排名到底在哪里呢?只怕就像刘道玉先生说的那样,关于一流大学,没哪个国家比在我国谈论得更多,但又被人们理解得那么少的了。不仅仅是高等学府,我国的其他领域和地方政府也在近年突然加速,毅然决然地向世界一流挺进。小到县城、村镇一级的政府也都不惜化巨资提升影响力,兴建一系列民俗文化村、主题公园、豪华办公楼、山寨中国馆等等,你要是华夏最大,我就世界第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总而言之,人心浮躁,物欲横流只怕是我们当代社会响彻每个角落的一种旋律! 记得04-05年前后上海启动过一项称为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的战略。当时的思路是由市府拿出一笔钱重点扶持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和领先技术,以项目的形式对它们进行资助,每个项目资助力度在5000万元左右,支持对象是沪籍企业,科研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申报。这样的支持旨在对研究成熟的新产品进行市场化的引导,对已上市的产品给予助推,将其逼上一层楼,所以整个行动内部叫法为引逼工程,口号是要走通科教兴市的华山天险一条路。这件事情在轰轰烈烈运行了两年后不了了之,主要原因应该和上海市委的领导调整有关。我想在这里说一个当时的印象,第一年市府准备了20亿元用于引逼工程的经费,但当年实际投放下去的只有2亿出头,也就是说这么大的投资力度、全市范围的动员下,各个行业及郊县申报上来的有创新性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竟然寥寥无几。偌大一个挂满了 创新、一流标语的现代大都市,到亮剑的时候,一干企业竟然发现剑袋空空、囊中羞涩了!上海如此,全国其他省市曾经是什么样一个科技竞争力,我们就不必多评价了。 科学网有几个名博曾善意地提醒过我们高校人才队伍的现状,有的说中国本来就没有多少真正有特色且高水平的实验室,当然更极端的说法是我们绝大多数(百分之九十九)的教授是不合格的。如果我们认为他们的说法没有根据,不妨在咱们的科教系统再搞一个小型工程,可以叫亮剑工程,让每个冲世界一流的高校跟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任何一所一流高校在相同或相近的研究方向直接比较一下自己的教授和实验室的水平,现在网络发达,应该不会费太大功夫。假如我们每个大学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师资跟国际一流大学不相上下的话,那也就无可厚非了,这个一流争一下也无妨。如果我们学校跟人家水平相当的师资不足百分之几的话,那么我们的相关领导们是不是可以不要再去鼓噪这些令人血脉贲张的近期目标,埋下头来为我们高校的长远发展做点实事? 以前爱看武侠小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曾两次描写过华山论剑。第一次,黄药师(东邪)、欧阳锋(西毒)、段智兴(南帝)、洪七公(北丐)、王重阳(中神通)五人在华山顶上斗了七天七夜,最终王重阳击败四人获胜。第二次华山论剑,王重阳已逝,二十岁的郭靖接他岳父黄药师和师父洪七公三百招不败,两位长辈便默认郭靖天下第一。而一般读者不太注意的一个地方是《神雕侠侣》末尾又出现过一次华山论剑。黄药师、郭靖和杨过等三代高手重上华山,不期遇到几十个陌生人在华山顶上热烈地聚会,在讨论要按照华山论剑的规则比武推选武功天下第一。当时这几个大师级的人物都吓了一跳,以为江湖人才辈出,自己已经被历史的步伐抛在后面了。直到那些热情的与会者一亮剑,才被看出原来也就是一批不入流的江湖混混在瞎闹。很多年前我读到这一段时捧腹大笑,以为金庸先生在此笔锋一转,编个笑话在跌宕起伏的长篇小说收尾时增添一份幽默出来。现在回想起来,似乎不能这么看了。这哪是幽默啊,前两段华山论剑是虚构的,而这一段才是最真实、最精彩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8879 次阅读|20 个评论
华人不得作为首席学术顾问?
pony911 2010-5-7 11:41
985三期的建设规划,轰轰烈烈开始了。对于教育部的大蛋糕,大家充满了期待。 要经费,就要先规划,十年二十年的,不管你能不能想清楚,一定要提出来。 更要命的是,现在学科建设不断水涨船高,竟然冒出一个说法(应该不是规定!):以后最好不要再邀请华人作为学科的首席学术顾问了。呵呵,觉得一样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同胞已经不足以支撑所谓国际一流大学的梦想了???还是别自己的兄弟姐妹骗过了?南郭先生太多了? 可是有个问题啊? 如果华人科学家不足以支撑我们很多大学的国际一流梦想,那就等于推论:由华人科学家组成的大学,不足以成为国际一流大学。所以,必须有洋人负责才有可能,而这样一来,不就变成洋人在中国开设的洋学堂,教着中国学生而已么?或者还有些中国老师在给洋人打工。那么,这样建立起来的国际一流大学,是中国的国际一流大学?还是国际的中国一流大学呢? 学科建设到底是面子问题?还是里子问题?还是根本没有成为一个被切实关心的问题? 建设就是装修一样粉饰门面么?对了,还有一个说法,仪器设备一定要报单台套100万以上的,否则你都不好意思开口。但求最贵,最先进,不求最好,最实用??? 天天说浮躁,为啥沉不下来呢? 看看我家小朋友的作业和考试,以及被老师无情剥夺的课间休息,我其实也明白一些,问题在根上。套用邓爷爷的一句话:打击浮躁,要从娃娃抓起!先收拾小学,或者幼儿园或许在未来的N年后,能看到点大学的变化。
个人分类: 技术交流|3049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生的成绩单
Nancyback 2010-4-1 21:52
读大学本科的学校叫河北化工学院,我们是该校历史上的第一届本科生。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是在充满骄傲的心态下读完的大学。母校至今仍然没有进入 211 计划,前几年还和石家庄的其它几所院校合并为河北科技大学,但仍然是普通院校。回想起来,在石家庄的四年不仅生活充实,而且学到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同届同学中,人才济济,大部分已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重大贡献。记得毕业时同班同学总的学习成绩排序,在 36 名同学中自己排到了第 10 名左右,总平均分 89 分。有 10 来名同学总平均分超过 90 。一个有趣的巧合,毕业那年到天大考硕士生,专业课化工原理考了 89 分,和在化工学院这门课期终考试的成绩一模一样。 到天大以后,研究生的考试就比较难了,经常出现一门课一个班级考试最高分 70 分上下的情况,老师是很严格的,就是按照卷面得分给分。当然,也有的老师给分比较松,总体下来,硕士阶段所有考试成绩平均一下,可能超不过 80 分。当时学校硕士生很少,全校一届只招了 123 名。研究生院仍然强调质量,开始说所有课程不能有不及格,后来不及格的人次太多,只好改为只能补考一门,这样这一届学生就有两名同学没有获得学位。算起来淘汰率还是满高的。 硕士期间和后来进入博士生阶段兼助教,也经常和有关任课老师讨论考试出题的策略,有一些老师,特别是曾留学美国的老前辈们,坚持出题不要太难,给分要打相对分。也有相当大一部分老师的观点,是越难越好,认为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学习。也有的老师判完卷以后,整体分数太低,只好把分数开平方乘以 10 ,即使这样,总体分数仍然较低。当然,较难的考试,确实对学生的学习有督促作用。但是,也有相当多同学,对考试有了恐惧心理。记得硕士生时期,有位同学考试时总要求和我坐在一起,说是看到镇定的神态,有很大精神作用。回想起来,该同学确实没有作弊的倾向和行为,但是因为有了一次补考,再遇考试就十分紧张了。 92 年底回来继续做助教和讲师,也许是出于对部分学生考试作弊的反感,也许是受当时老一辈先生的影响,有一段对考试成绩给的比较严,但一般说来,是有 10 %左右 90 分以上的。大概在 93 年左右,发生了一件事。记得是春节假期,在系办公室替一位同事值半天班,接到一个来自美国 N 大学化工系主管招生教授的电话,询问一位申请博士生位置同学的情况,该教授说,一位来自天大化工系的申请者,两个英语成绩都接近满分,提供的本科成绩单也都几乎是满分,感觉和天大几年来申请的同学成绩差距太大,担心有问题,特意打电话询问。当时手头没有过往学生的成绩,只好说过两天发传真回去确认。到教学办公室一查,果然出入较大,当然,该同学的学习成绩是很好的,各科成绩都在前列,但离满分很远。犹豫再三,去请教先师张鎏先生。张先生说,好学生还是应该支持,于是给 N 大学主管招生的同事回信说 He is an exceptionally good student ,当然有这一句话就录取了。后来有一次张先生说,你以后建议申请出国的师弟师妹们,在提供成绩单时注明一些考试平均分较低的课程,他/她自己的成绩在多少人中排第几。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那些年也一直不忘提醒申请国外学校的同学们这样做。 后来在多次教学工作会议上,和多位同事一起提出考试打相对分的建议。因为这样有利于国际化和毕业生的竞争力。后来也听到各级领导关照,考试成绩要符合正态分布,教务处制作的最终上报的学生考试成绩单,还要求做一个统计曲线。已有多年了,以为这一国际化的判分方式已经得到了普遍实行。 上周在旧金山参加完 ACS 的年会,到几个学校走走看看老朋友和学生们。在 M 大遇到 T 教授, T 教授一脸阴云地说,你两年多前推荐到我实验室做研究助理的 X 同学,今年在 M 大申请博士和硕士程序,都被拒了。我说那他工作做的怎样啊,你想要他吗?他说工作很好啊,为人也很好啊,我想要啊。我说那你到招生委员会去推荐啊,他说我推荐了,但不理解为什么他本科的 GPA 只有 2.5 ,实在不能说服主管招生的教授们啊。我反应过来,啊!那是我们的成绩记录和你们的不一样。我们有的考试,最高分只有 70 分, T 教授目瞪口呆,那最高分才是 C 啊! 当天晚上,一位在 M 大化工系已是较高年级博士生的同学召集部分原天大同学聚会,说起本科阶段考试成绩, X 同学说本科时他们班的两个学习最好的优异生总平均成绩只有 88 分左右,有一半同学总平均成绩低于 70 分。其他几位那几年先后毕业的同学也都说,有多门课程考试,班级最高分只有 70 多。 回想起来,那几年正是学校准备本科生教学评估的几年,各级教学管理部门一再强调,所有学生考卷都要经得起推敲,要保存 3 年以上备查。或许这是一个一直被认为中等偏上成绩学生的 GPA 只有 2.5 的原因之一。 看来,我们的大学应该有明确的规则,学生考试在相同班级打相对分,而且 A 、 B 、 C 、 D 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分布。我们的毕业生毕业后要闯世界,应该有符合国际惯例的可比的成绩档案。 2010 年 3 月 31 日/ 4 月 1 日于 UA851 航班由芝加哥飞北京的途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945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中国省域竞争力排名 排序方式被质疑
xupeiyang 2010-3-4 14:05
 一石千浪。引起这次争论的,便是最新发布的《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蓝皮书自首部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出版以来,江苏首次超过广东成为探花。   一时间,有人弹之,有人赞之,成为全城关注的焦点。这种排名大多是方法决定结果,没必要太重视。广东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区域与产业经济著名专家丁力如此淡定。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也表示:排名不是绝对指标,珠三角与长三角之争已经是老问题了,这次是新表现而已。当然,广东要敲响警钟。  广东不要因此而气馁,丁力坦言:虽然我们也不能太看重GDP,但是作为一个地方的经济总量,GDP还是能说明很多问题。根据最新统计,广东2009年GDP总值为39081.59亿元,江苏为34061.19亿元,两者差距为5000多亿元,这几乎已经是一个中部城市的GDP总量了,丁力指出,与之同时,我们还可以看一个数据当地的财政税收,这才是真金白银的东西。广东大概为8620亿元,江苏刚突破8000亿元。两者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丁力指出,要看一个地方的综合竞争力,还需要看老百姓的银行存款,他分析指出,前面3个数据,再加上广东与江苏差不多的人口比例,才能得出一个比较综合的人均情况。最后,我们还要比两地的区域发展,丁力指出,江苏发展不平衡,广东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只不过,我们看到的是,江苏的强项,在于这里聚集了更多世界500强的公司,而广东则是劳动密集型结构更重。 2010年03月03日15:53 东方网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8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0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今日发布
xupeiyang 2010-2-28 14:34
上海连续4年居省域竞争力排行榜第一 2010年02月28日13:21 法制晚报 2010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上午发布上海连续4年拔头筹江苏超过广东成探花,北京综合竞争力全国排第二 今天上午,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发布2010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2008年,上海、北京、江苏三省市位列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前三名。其中江苏首次超过广东,表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 支持专家 李建平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主任、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李闽榕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燕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社长三人均为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主编 竞争力北京 综合竞争力连续4年排第二 2008年,北京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在全国处于第2位,与2007年相比,排名位置保持不变。记者了解到,这是自我国首部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出版以来,北京已连续4年排在第2位。 蓝皮书指出,2008年,在综合竞争力的9个分支指标中,北京有3个指标排名第一,分别是财政金融竞争力、知识经济竞争力、统筹协调竞争力。 蓝皮书介绍,2008年北京市财政竞争力综合排位处于第1位,表明其在全国处于优势突出地位;与2007年相比,排位上升了1位。 财政金融竞争力的各项指标包括地方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财政支出等,北京这些指标都处于上游区的位置。 在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收入占GDP比重2个指标排位上升以及外界因素综合的作用下,2008年北京市财政竞争力综合排位上升了1位,在全国排名第1位。 另外,知识经济竞争力的指标包括科技竞争力和教育竞争力等,其中在科技竞争力方面,万人科技活动人员、人均科技经费支出、万人技术市场成交额、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等指标都是北京的强势指标。 教育方面更为优势突出,与2007年相比排位保持不变。 2008年,北京市统筹协调竞争力综合排位处于第1位,表明其在全国处于优势突出地位;与2007年相比,排位上升了18位。 专家解析 排名虽保持但整体呈下降趋势 从对北京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及其9个二级指标在全国的排位变化和指标结构的综合判断来看,20072008年经济综合竞争力中下降指标的数量多于上升指标的数量。 这表明下降指标居于主导地位,上升的动力小于下降的拉力,但受其他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2008年北京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仍然保持不变,在全国排名第2位。 产业经济竞争力、统筹协调竞争力,这些是北京市经济综合竞争力中的上升动力所在;宏观经济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政府作用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竞争力,这些是北京市经济综合竞争力中的下降拉力所在。 专家表示,北京要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着力从消费、投资和出口等方面着手,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制定并出台刺激居民消费政策,努力扩大内需。要保持政府投资较快增长,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同时鼓励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节能环保和研发创新等重点领域,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专家还特别提到,北京应该探索建立与天津口岸直通模式,推动解决出口退税和结售汇问题,为企业出口提供有力帮扶。 竞争力上海 多项指标靠前上海稳坐第一 上海2008年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在全国处于第1位,与2007年相比,排名位置保持不变。这也是自我国首部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出版以来,上海已连续4年排在第1位。 综合竞争力排名第1,必然是因为各分项竞争力都位居前列。 据记者统计,宏观经济竞争力、财政金融竞争力、知识经济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政府作用竞争力、统筹协调竞争力共6个项目二级指标,上海均排在前三名的位置。 专家解析 保持经济平稳提升统筹协调竞争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存在,世界经济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很多,专家表示,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仍然是上海市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专家认为,对上海市来说,应该牢抓筹办世博会和加快四个中心建设的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调整经济结构,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提升上海市的宏观经济竞争力。 蓝皮书特别提到了2008年上海市的统筹协调竞争力指标。从排位上看,与2007年相比,上海市的三级指标统筹发展竞争力的排位没有变化,仍然处于全国首位,但是其四级指标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排名下降了5位。 专家指出,上海市应该持续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围绕就业、住房、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加快一批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和社会事业建设,确保社会稳定。持续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才能全面提升上海市的统筹协调竞争力。 2008年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 上游区(1-10位): 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天津市、山东省、辽宁省、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 中游区(11-20位): 湖北省、河北省、黑龙江省、河南省、吉林省、四川省、山西省、湖南省、安徽省、陕西省 下游区(21-31位): 江西省、重庆市、海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 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青海省、贵州省、甘肃省、西藏自治区 指标介绍 竞争力排名的评价体系共分为4个级别的指标,包括1个一级指标即综合竞争力、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和208个四级指标。 9大二级指标排名前三位 统筹协调竞争力 北京、上海、浙江发展水平竞争力 浙江、江苏、广东政府作用竞争力 江苏、上海、广东发展环境竞争力 上海、广东、江苏知识经济竞争力 北京、上海、广东产业经济竞争力 江苏、山东、广东宏观经济竞争力 广东、江苏、上海财政金融竞争力 北京、上海、广东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内蒙古、北京、山西 本版文/记者曾佑忠王永生底东娜制图/毛京东 竞争力全国 四大经济区域西部竞争力提升 蓝皮书指出,在对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统计分析基础上得出的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江苏排名第三,首次超过广东,表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 记者了解到,以往发布的蓝皮书中显示,广东排在第三位,今年广东排在第四位。 就区域划分来看,东部地区10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绝大部分都在上游区,只有河北省处于中游区和海南省处于下游区,其他8个省份都处在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上游区,并且排位比较稳定,变化不明显,说明东部地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蓝皮书公布了全国四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分值依次为:东部地区31.01分、中部地区19.99分、西部地区15.62分、东北地区22.17分。 与2007年相比,西部地区与东部的差距缩小了0.36分,表明西部地区竞争力有所提升,但差距仍然较大;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与东部的差距都有所缩小。 专家解析 西部大开发加强竞争优势 专家指出,2008年江苏省宏观经济竞争力、产业经济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政府作用竞争力、发展水平竞争力都排在前三位,存在着一定的竞争优势。 西部省份的竞争力与东部相比有较大差距,但专家表示,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比,很多省份的竞争力得分差距很小,其竞争力劣势不太明显。 从2007-2008年得分来看,西部地区平均得分也有所增加,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缩小。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连续两年处于上游区,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西部地区的竞争优势得到加强。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2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专利质量现状、成因及对策探讨 (佳文推荐)
kexuepifu 2010-1-1 10:44
程良友 汤珊芬 《科技与经济》 2006 年第 06 期 摘要: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对专利工作的重视,我国专利数量逐年攀升,但专利质量不容乐观。文章对我国专利质量现状进行了分析,剖析了专利质量低的诸多危害,在对我国专利质量低的原因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专利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专利质量;现状;危害;对策 1. 专利质量概述 一直以来,对于专利质量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国际研究中对专利质量的分析,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指专利价值,也就是说一项专利的市场价值越高,其质量越高;二是指专利的客体,发明创造本身的质量,也就是从技术角度看发明创造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影响程度;三是指专利申请的质量,也就是专利申请最终获得授权的成功率。 从汉语语法及词源考察,专利质量是一个偏正词组,即专利的质量。现代汉语中的专利是个多义名词,具有三种含义。第一,专利是指记载发明创造内容的专利文献。第二,专利特指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本身。第三,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这是专利一词在专利法上的基本含义。综上所述,本文将专利质量界定为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本身的优劣。 我国现行专利法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同时,为申请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而提交的说明书应当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显然,符合三性 ( 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 和充分披露要求的发明创造才能被授予专利权。由此看来,似乎判断专利质量优劣只能从发明创造满足三性和充分披露要求的程度来进行。但是,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若不具备新颖性和没有充分披露除非审查失误,否则不会被授权,因此不能仅用新颖性和充分披露标准来比较专利质量优劣。发明创造要取得专利权必须满足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尽管不同专利的创造性和实用性也是有差异的,但在同一技术领域,发明创造的创造性和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比较。所以,笔者认为,衡量专利质量高低主要是要比较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的创造性和实用性。 在谈论专利质量的时候都有一个潜在的比较对象。不论是总体专利质量,还是单项专利质量,都是与其他总体专利质量或者单项专利质量相比较而言的。比如,说某公司或企业专利质量如何,意指该公司或企业与国外或国内相同或相关技术领域的公司或企业的总体专利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选取的比较对象不同,同一主体的专利质量状况就不同。 表 1 我国向国外申请的发明专利数量及占同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比例情况 年 份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申 请 量 120 151 147 171 147 191 179 212 占国内总量比例 2.5% 3.2% 2.5% 2.3% 1.5% 1.6% 1.6% 2.1% 年 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申 请 量 164 299 289 334 1027 2070 2177 1696 占国内总量比例 1.4% 2.4% 2.1% 2.1% 4.1% 6.9% 5.5% 3.0% 专利质量状况是在某一时点或某一个时期内与特定对象相比较的结果。在某一时点或某一个时期内专利质量状况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时间的变迁,不同主体的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活跃程度、专利申请及授权的变化,技术本身及市场环境的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影响某一主体的专利质量状况。 2. 我国专利质量现状 近年来我国专利数量有极大的增长,但专利质量仍较低,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发明专利占三种专利授权总量的比例偏低 从专利审批标准看,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主要区别在于对创造性存在不同的要求。发明专利要求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而实用新型则只要求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此外,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所指专利通常也仅指发明专利,因此发明专利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专利质量。截至 2006 年 2 月 28 日,我国专利总量为 1290265 件,发明专利总量为 90879 件,实用新型专利为 736060 件,外观设计专利为 463326 件,发明专利仅占三种专利授权总量的 7.04 %,明显偏低。 2.2 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率偏低 专利制度是个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一种利益平衡机制。只有达到了一定创新水平的专利申请才会被授予专利权,即给予专利权人一定期间的垄断权,因此专利申请被授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专利质量。在同一专利审查制度下,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率反映了发明专利申请的质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专利质量。截至 2006 年 2 月 28 日,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累计申请量 455463 件,累计授权量 90879 件,发明专利申请累计授权率 19.95 %。而同期国外发明专利申请量 447819 件,累计授权量 156143 件,发明专利申请累计授权率 34.87 %。更重要的是,国外发明专利集中在高新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 2.3 专利实施率低 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已经拥有专利成果 80 多万项,但专利转化率不足 10 %。尽管我国专利实施率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专利质量低是最重要原因。我国专利质量不高,专利技术不成熟,限制了专利的实施,也制约了专利的转让实施。 2.4 无效专利的比例过高 由于重复授权和审查时外国专利文献、外国期刊论文等被漏检等原因,专利侵权诉讼中被告往往根据创造性要求、实用性要求、书面描述要求等专利性要件提出的专利无效请求,专利无效或部分无效的比例较大。我国每年被请求无效的专利在 2000 件以内,在所有专利中占较小的比例,但无效成立的比例却高达 50 %左右。 2.5 专利权提前终止较多 因出现未按期缴纳年费或书面放弃专利权等法定事由,导致专利权提前终止。除管理失误或者出于专利战略考虑外,专利权人认为专利质量低、市场价值不大是专利权提前终止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 1990-1994 年国内发明专利提前终止 ( 相对于 2000 年专利权存续 10-6 年 ) 的比例在 70 %以上,国外发明专利不到 30 %。国内职务发明终止案中,高校占 36.1 %,企业占 23.6 %,科研院所占 35 %。 2.6 本国人向 PCT( 专利合作条约 ) 国际申请的比例低 一般而言,专利向外国申请,主要是与企业市场战略有关,但不可否认,只有在外国可能获得授权并且有市场价值时,专利申请人才会到外国申请专利。因此,专利对外申请量和申请率可以用作专利质量的表征。另外,各国专利审批都要求新颖性和创造性,能够拿出去申请外国或发达地区的专利的发明创造说明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因此向外国申请的专利质量一般比较高。因此,一国向 PCT( 专利合作条约 ) 国际申请的比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利质量。从表 1 可看出我国向国外申请的发明专利偏少,占同年国内专利申请数量比例也不高。 3. 专利质量低的危害 3.1 打破了专利制度的利益平衡机制 专利制度的基本思想是发明人将符合法定授权条件的发明创造的技术内容公布于众,同时作为对发明人公开技术内容的补偿,在一定期间内授予他对该项技术的排他性独占权专利权。前者是发明人对公众社会尽的义务,后者则是专利机构代表国家给予他的权利,权利和义务要相适应。这种利益平衡机制正是专利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基础,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实施专利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低质量专利要么不符合专利法规定的授权条件,其所有人公开的技术内容是现有技术,对技术进步与发展并未作出贡献;要么权利要求范围过宽,其所有人攫取了本不该属于他的权利。无论那种情形都打破了专利制度的利益平衡机制,损害了专利制度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宗旨。 3.2 阻碍创新及科技进步与发展 低质量的专利阻碍创新,导致创新成本的增加,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进步和发展。如果某技术领域中存在低质量专利的话,则该技术领域的竞争者将面临以下三种选择:其一,冒险进行研发。由于低质量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往往非常模糊,所以其他研发者很可能面临被专利权人起诉侵权从而身陷昂贵而耗时的诉讼之战的风险。其二,与专利权人进行许可谈判。低质量专利存在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是将本属于公有领域的技术纳入到了私人权利的范围,所以在此基础上的专利许可是不公平的,而且专利权人还可能乘机提高专利许可的费用,甚至为了完全垄断该技术而拒绝许可。因此,就低质量专利进行许可谈判将使其他研发者面临本不必要的谈判成本和许可费用成本的支出,阻止增加消费者福利的竞争性产品和服务的进入。其三,进行专利异议,使得低质量专利成为无效专利。但是专利异议程序是放在专利侵权诉讼中进行的,这样仍将导致其他研发者会为侵权诉讼高额成本的支出举步不前。总之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对于其他研发者而言都将处于不利的地位。 3.3 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专利质量低,难以打破国外跨国公司大量跑马圈地的专利形成的专利技术垄断,我国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受制于跨国公司;专利质量低,企业没有技术创新或技术创新能力弱,就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开拓新的市场需求等都将长期处于劣势。出口产品和劳务技术含量低,产品和劳务的附加值低,我国企业只能赚取廉价加工费,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不利于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4 不利于技术的开发和实施 专利质量低,其创造性低,实用性差,或者处在技术发展的低级阶段,如仅仅是一种技术构思或处于草样设计阶段,专利技术不成熟,不利于专利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也就无法将专利技术产业化。 3.5 造成过多的纷争 各国专利法都赋予公众异议或撤销专利,通过一定法律程序使专利无效的程序权利。专利质量低,专利权不够稳定,在专利实施中会引起较多的纷争,可能被指控侵权,可能被他人请求宣告无效。 3.6 造成资源的浪费 大量低质量的专利申请导致相关人、物力的浪费。整个专利的申请程序、审批程序、管理程序及所需费用一项也不能少。如申请费、代理费、办理登记手续的费用、整理申请资料、递交申请、建档、审查、发专利证书、管理等等,浪费了人力物力,增加了企业和国家负担。同时,低质量专利引起的纠纷耗去了稀缺的行政、司法资源,也耗费了当事人的资源。 4. 我国专利质量低的原因及对策 4.1 专利质量低的原因 我国专利质量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法律法规政策不完善是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4.1.1 由审查制度造成低质量专利 我国专利制度对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不进行实质审查,这是造成出现这类低质量专利的客观原因。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创造高度有限,投入的开发成本也不多,申请的数量较大,如果全部都要进行实质审查,将会花费巨大的社会公共资源,所以采用了初步审查的方式。这一方式在节约社会公共资源的同时,必然带来良莠不齐的可能性。 4.1.2 管理部门单纯、片面、盲目追求专利数量 各地制定的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都把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拥有量作为重要目标,促使自主创新,提高专利产出水平。多年来对各地区各单位专利工作的评价指标中以年申请量和年授权量为主,并且每年进行排名,直接导致各地区各单位不断出台专利申请的资助政策,片面追求专利的数量、盲目攀比专利数量,忽视专利质量。以大学为例,许多大学都出台了专利申请的资助和奖励政策。据了解,四川大学从 2001 年起,在每年的科研奖励中,对获得发明专利的一次性奖励 2000 元,而且在年终考核时此一项专利可折合成发明人全年的工作量。在升职、晋级、评聘中,专利是重要的身价指标。 现在基于操作上的难度,对专利工作的考评往往集中在数量上,数量成为评定专利工作、专利综合实力和科技经济竞争力的热点和光环。于是一些地区不从技术创新、占领市场去确定专利申请与否,而是片面追求专利的数量、盲目攀比专利数量。通常做法是重复申请、将一项发明创造拆成几项申请、将早已公开不具备专利条件的产品再申请专利、仅提交申请获取申请号而不交申请费等等。目前这种广泛采用的评定制度,给专利工作带来了许多弊端:浪费人力物力,创造性低,专利实施率低,背离了专利制度的宗旨。 4.2 提高专利质量的对策 鉴于上述导致专利质量低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提高我国专利质量。 4.2.1 制定和实施专利数量和质量并重的专利战略 建议地方政府完善有关的专利费用资助和奖励政策,将资助重点集中在那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发明专利上,这样可以杜绝申请人恶意申请套取资助的现象。 4.2.2 修改和完善专利法规 修改专利法,改进外观设计专利的审查和授权方式,完善实用新型检索报告制度。 4.2.3 增强全民道德教育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公众和企业利用无效程序减少垃圾专利的危害,引导专利申请人诚信申请、诚信维权。 4.2.4 加强和完善创新成果激励机制 加强对创新成果的激励,允许企业和企业化经营的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组织在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条件下自主规定对科技成果贡献者的激励方式,包括产权激励方式,国家通过立法确认其合法性和不可侵犯性。 4.2.5 支持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一是国家应设立消化吸收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二是在重点产业领域要制定限制重复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政策,如提高重复引进技术缴纳消化吸收资金的比例。通过制定和实行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新和对引进技术再创新促使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的比重逐步得到提高。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技竞争力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09)
icstu1 2009-11-23 13:40
{作用}学习材料 {链接} http://www.icandata.com/baogao/200901/0104493102009.html
个人分类: I 我们的服务通知和消息发布|9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科院的某些专家们,你妈喊你回家吃饭
liuxingguo 2009-9-1 14:15
中国社科院前日在京发布的《中国城市教育竞争力比较》,将国内32座城市的教育竞争力排出了座次。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竞争力的排名次序是深圳、广州、厦门、成都、杭州、青岛、宁波、大连、沈阳、济南、南京、武汉、哈尔滨、长春和西安。 ?? 上帝一听到这消息,忽然就笑了。原罪呀,原罪!教育越是发展得早的城市,越是发展得完善的城市,其教育竞争力越是排在后面。 ?? 真不明白,最近社科院的专家们究竟是怎么了?不是昧着良心为了房地产开发商利益而嚷嚷着中国房地产价格很便宜,就是莫名其妙弄出来一些无法让人认可的所谓的研究报告。 ?? 深圳的教育竞争力真的就如此强大吗?这样的排名结果,你说怎么能够不让人生疑呢? ?? 出现这种解决的原因可能有三个:收了别人的钱,收得多的排前面,收得少的只好排后面;评价指标弄错了;研究样本取错了。但无论是哪种情况的出现,都标志着社科院学术的堕落!当然,只能说是其中某一部份人的堕落。就我所了解到情况看,社科院的大量专家们,都还是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必要的学术道德的。真正丧失了学术道德的,应该只是少数! ?? 社科院课题研究组的专家们是否收了别人的钱,这事我并不清楚,所以不能乱说。说错了,是要惹麻烦的。 ?? 其次,我们来看看他们可能选取的研究指标。我没有他们的报告全文,这种报告,也不值得我掏钱去购买。根据他们在成果发布会上的说法,我们大致可以猜测出来他们的研究指标体系。倪鹏飞说:我们认为它是在一定的竞争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以提供优质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提高城市居民教育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科技、社会等全面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它是教育的能力。这一定义本身应该是没有错的。在具体研究构建时,指标体系被分为投入和产出两部分,把投入分成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把产出分为本体产出和功能产出。硬件投入再细分为教育的人、财、物三要素;软件投入强调教育的观念、教育的管理、教育的制度和政策。教育的直接产出包括教育的成果、教育的机会、教育的公平,间接产出包括教育对经济、科技、社会的贡献。这些指标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联合国研究学者们的影响。但我们似乎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联合国用这些指标体系来研究国别教育竞争力的时候,其所针对的主体和我们所针对的主体是截然不同的!这就决定了课题研究结果的错误是必然的。作为国别研究,不需要严格区别受访对象的来源,因为对一个国家来说,其外部流入的人才只占少数,外部教育对本地经济的贡献影响不大,人才的国别流动对教育竞争力国别排名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可是在中国,尤其是在深圳,其大量的人才都是来自深圳以外的教育体系。因此,我们根本就不可能使用简单的统计数据,或者是问卷调查结果来测量教育的贡献。再这些指标里面,还有一个指标,是十分容易令人质疑的,这就是教育成果的测量。我不知道课题组是怎么样测量教育成果的,但从其所表述的利用统计数据的说法,大致可以推测是利用了学生人数或者是大学录取人数之类的数据。可是这些数据真的能反映教育成果吗?一个高考300分的大学生和一个高考500分的大学生,其代表的教学成果真的是一样的吗? ?? 至于研究样本的选择,同样是有问题的。首先,我们不得不对课题组的样本量提出质疑;一个如此重要的城市教育竞争力排名,竟然只在一个城市发放了100个样本,而且我们还不知道这100个发放问卷的回收情况,以及问卷的有效性。其次,回到上述的指标选择问题所说的错误;如果确实要借用联合国的研究指标,课题组必须要做一件事情,就是要求让被调查者列出自己的受教育经历,并将其对经济、科技与社会的贡献归入到其受教育的城市来进行分析。 ?? 在没有把问题弄清楚以前,那些所谓的专家们,还是回家吃饭去吧,你妈妈正在喊你呢!等吃饱了饭,想清楚了,然后再出来混,肯定效果会更好一些。
个人分类: 热点评论|43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文章和工作是可以“捡”来的
热度 1 raoh 2009-9-1 05:09
副题:“另眼看在美的博士后-70%不具竞争力” or “科研的主动性” 一个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应是科研,正常的情况下,成果好的话别的问题就好办。科研说难也难,在美国的生物博后(不分人种,学校)大概只有15-20%可拿到研究型大学的tenuretrack的助理教授职位。说不难也不难,我个人认为其中的70%的博后(不论中美)是不具竞争力的。那样的话,就是30个人争15-20个位置了。一个科学工作者实为technician+informationanalyst.做科研有平均的动手能力及智商也可以做的好,最容易做的但也是最被忽视的一点是:广泛积累信息,再加积极思维。如真对科学有兴趣,这是件很容易的事。这个成功的公开秘密,我和很多学生说过但他们做不到,文章看了记不住,动脑不够,把自己当作导师的一双手,找工作的时候就难了。 博后作为一个已有基础训练的成年人,能否出好成果与自身的关系远超导师的作用(王鸿飞:博士的水平是博士自己的事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7891)。我的两个导师都是美国的院士,大忙人,都是不太管细节的(王鸿飞:导师的水平是导师自己的事)。实验室的学生和博后各自的命运都是与自己的动脑程度直接挂钩的。很多人满足于现有的课题。问题是:你一定要做好这个课题吗?倘若你有想出个新的课题能带来更好的文章和工作,你做不做?当然也要和导师商量,好的新课题且你真有能力,导师不会拒。如果你常去“找”的话,会发现好文章是可以“捡”来的。 我博士后时的2篇文章全是“捡”来的。第一篇大文章解决了领域中17年未解的难题,这是后来“捡”来教职的主因。第二篇后来成为自己实验室的主打方向。那这么好的事为什么别的同事,同行没去做?原始信息是从公开的数剧库及已发表的文章来的,为什么他们不去捡?类似的的情形还有不少:JamesWatson的DNA结构的理论也可说是“捡”来的,他一个实验都没做。上次提到的做绿色荧光蛋白Chalfie(中国科学更紧缺的是常识,而非“大师”),他是在听了别人的讲座后受启发,而想/做出来的。他本不做这方向的。为什么别的听了讲座的人没去做?这答案就是各人的“捡”的能力-信息的积累,加积极的思维。 好课题再原创也不可能象上帝那样“造人”,而是建立在前人的理论及观察的基础上。好课题往往就在身边,自己如何主动去捡?先要有信息的积累,每期有关的主要的期刊要浏览,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直接联系的方向,同样周围的讲座要尽量多听。重要的是有意思的结果及方法要记住,如果过一阵后就忘记了,就和没读/听过一样。这些信息真储存了,又会动脑,好课题有一天就“捡”来了。一个博士后对自己的科研感兴趣,有主动性(为自己而非导师做科研),会觉得这是一件易事。最正宗的牛人牛顿(本就姓牛)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工作之余,也该搬个凳,不只用来歇更该用来站的。 看到这,很多博士后会说导师不太喜欢博后“捡”来的课题。同意,这种事常常发生。我博后时想的95%idea都给立马“毙”了。原因多样,有时受自身或实验室能力所限,有时新课题不如已有的。但我从未停过,想是件比做实验容易太多的事,且与自己的前途有关。终有一天“龙颜大喜”,后成皆大欢喜。也有过“逆流而上”的经历,短期很“惨”,长期超值! 您会“捡”吗,可自测一下信息积累的能力: 一年前一篇仔细读过的文章,还记得谁实验室(有如品牌,信誉)发的,哪个期刊?主要方法,主要结论,及重要的结论,有何漏洞和弱点? 2年前一篇仔细读过的文章,还记得谁实验室发的,哪个期刊?主要方法,主要及重要的结论?有何漏洞和弱点? 如果基本上都记得,恭喜。您的竞争力比至少一半在美国的博后要强。另,推荐麦立强转的:如何做一名成功的科研工作者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2436
个人分类: 科研教学|12434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