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所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高原生态学前辈给第六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的贺信
wangdh 2016-11-5 17:57
高原生态学前辈给第六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的贺信 王德华 “ 第六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 2016年9月19日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召开。会议组委会收到了高原生态学、生理学的前辈们和西高所老领导们的贺信,从他们的贺信中可以看到老一辈科学家对我们的关怀和期待。令人高兴的是,前任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长的赵新全研究员专门赴会做了大会报告“高原动物的分子适应机理”,现任所长张怀刚研究员在大会上介绍了西北高原所的发展,尤其是动物学和生态学等领域的发展和对我国学术界的贡献。一个研究所的5届所长如此关心这个学术研讨会,真的令人感动和兴奋。 ************************** 原西北高原生物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祖望先生的贺信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大家好,由于今年3月老伴动了颈椎手术,行动很不方便,所以未能参加這次在西宁召开的盛会。失去了一次与老朋友和年青同行们交流的机会,也失去了重返西高所,重回海北站,重温我们年青时的那段激情岁月的机会。 我们虽然老了,但对中国近年在科学事业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感到十分鼓舞。最近老同学聚会,大家对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通讯卫星一事感到十分振奋,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科学事业从跟踪变为创新的一个转折点。我们的一位学植物生理学的老同学,更是突发奇想,提出了“量子纠缠的生物学断想”,他指出:2016年,我国科学家发现人的大脑神经的信息传递,除了早为人知的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之外还有光子,这一发现虽然不像墨子号卫星那样引人关注,但這一项成果的生物学意义至关重大。希望有生物学家能和量子物理学家一起,进行多学科的合作,揭开生物学中尚未被解开的谜团——如人体中是否存在经络?我对这位老同学,在年逾八十的耄耋之年,依然对科学事业充满童心般纯真的好奇,十分敬佩。 西高所是我国开展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较早的单位之一,青藏高原是从事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那里独特的自然条件,塑造了生活在那里的动物或植物独特的适应方式。很高兴看到我国的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蓬勃发展,人才队伍也逐渐壮大。 总之,中国的科学事业任重道远,大家已经选择了這条奇妙而又坎坷不平的道路,就横下一条心,要有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要学会在逆境中坚持的能耐,坚持就会走向成功,放弃那就彻底失败。 最后,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在西宁玩得开心。别忘了在海北站牦牛塑像前拍一张照片,用微信发给我。谢谢! ******************** 原西北高原生物所所长、浙江大学教授杜继曾先生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庆芬先生的贺信 尊敬的与会嘉宾、领导、主席及各位代表:大家好! 几个月前,我们收到大会组委会主席、边疆晖研究员的邀请,邀我们出席第六届(2016)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我们感到非常的荣幸。但由于身体健康等原因,不能前往与会和聆听大家的精彩学术报告,我们深感遗憾,并致歉意。 几年来,我们应历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会议组织方主席的邀请,出席了历届学术会议,目睹了该学科领域的蓬勃发展,甚为欣喜。 数年后,我们将会看到在座的各位专家、教授和青年科学工作者,将会推动全国动物生理生态科学更加迅速地发展、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从参加历届学术会议研讨中,我们深深地感悟到: 动物生理生态学分会(注:应是专家组)自成立以来,快速发展壮大,短短数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学术会议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研究涵盖了整体、细胞及基因分子水平,阐述了动物物种与群落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与对策,诠释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原理,开辟了遗传背景、生态免疫、基因组与进化等研究新领域。 学会人才队伍茁壮成长,展示了我国生理生态学研究队伍的呈上啟下和传承。年轻一代人才的蓬勃崛起,使我们看到未来生理生态学发展的曙光。 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的组织原则,以及各委员轮执担任组委会主席的组织结构,是一项学会工作的创举,这可发挥各单位对学会活动的积极性,推动地区生理生态学的学术发展和人才队伍成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呼唤学科交叉和知识互动交流,这就要求学会在更大的学科范围内组织学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生态学会的生理生态学与(中国)生理学会的比较生理学学科,需要相互交流与合作,适时地联合组织学术会议,一定会增加学会活力和促进学科进一步发展。 最后,我们衷心祝贺第六届全国生理生态学讨论会胜利召开,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 原西北高原生物所所长、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樊乃昌先生的贺词 展示动物生理生态学最新研究成果, 交流新的理论和先进研究方法, 凝聚精英,聚焦方向,共谋发展新战略。 衷心祝愿第六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69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求证真伪] 跟班式科研,误己误国
热度 5 zlyang 2016-8-19 09:05
跟班式科研,误己误国 以下转载的内容,不知道知否合理?感谢您的指教! 这位作者好幽默! 会不会是茅台酒喝晕了? 某国立研究所所长的自白:跟班式科研,误己误国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8_08_370437.shtml 发表时间:2016-08-08 15:46:34 (作品来源:《知识分子》,微信公号:The-Intellectual) 8月8日 ,微信公号“知识分子”(微信 ID:The-Intellectual )发布了一篇某国立研究所所长的内心自白。他指出,中国科研表面上看起来一片繁荣,实际深藏危机——科研方式类似跟班、现行考评政策不合理、学科体系混乱、科学家丧失科学鉴赏力等。他甚至直言,如果继续跟班式搞科研,中国科研就没戏了。 而就在不久前,《自然》增刊“自然指数 2016新 星榜”显示,中国科研机构正引领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快速增长。在全 球100家 科研产出增加最多的科研机构中,有 40家来自中国,其中24家自2012年以来的增幅超过50% 。 中国科研的后劲究竟如何?该国立研究所所长的自白, 究竟是其人危言耸听,还是忧患实多? 观察者网转载全文如下,供读者参考: (一)如果再这么玩下去,中国的科研就没戏了 我 30 出头就当上教授, 35岁 当副所长、 40 岁当所 长,应该说发展得很顺。所以我并不是因为自己过得 不如意或有什么恩怨才这样说,绝对不是。我其实玩得还比较好,可是如果到了我孩子这一辈还是这个玩法,那就太浪费生命了。 其实不只是我有这种想法。我身边一些做科研的朋友,其实也都做得挺顺,但当大家在一起聊天、喝酒,到了最后比较酣畅的时候,就会发出同样的感慨、产生深深的忧虑:如果再这么玩下去,中国的科 研就没戏了。 目前中国的科研看起 来很繁荣、很热闹,但是你如果静下心来,把中国的科研放到世界竞争的大格局里,站在科技发展的大视野上回望,就会发现:不管是基础研究的理论、还是在重大技术的突破,你能看得见的中国人有谁?似乎很难看见谁。 原创性的理论极少有咱们的东西,技术领域更是这样——所有改变我们现在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东西,有哪些是我们自己发明创造的?你再说我们是一个有影响的科技大国,依据在哪里呢? (二)跟班式研究盛行,害人不浅 我们科技工作者也很郁闷:中国人特别勤奋,我们比国外的同行都辛苦,和他们交流的时候觉得一点不比他们笨。还有,国家给我们的钱也挺多,投入的人力更不比他们少。 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制约我国科学研究的,是流行的科研方式——跟班式科研, 说的恶心一点,是奴才式科研。 跟班式科研的特点是:不去独立思考学科内部的核心矛盾与突破方向,紧跟国际热点,为大牌科学家的理论作无关紧要的修补,有一点成果便自称“重大突破”、“国际领先”;或者紧盯几本流行的科技刊物的研究,改头换面、添油加醋也攒一篇发在影响因子很低的刊物上。 这种研究,作为研究生起步时学习与训练还说得过去,但如果作为独立工作以后还这么做,就很可悲了。更可悲的是,由于这种研究方式发文章快、“效率高”,其从业者甚至很快成为科研价值的评判者,并将“从文献缝隙里找方向、以文章数量与引用为标准”等作为科研工作的正途。久而久之,哪些课题时髦、文章多的人就大红大紫、名利双收, 而哪些 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 的人 反而成了 孤独 的异类,甚至被打入 冷宫 。 (三)现行的考评政策,与科学研究的根本价值背道而驰 我们国家现在的研究大致分几类:偏基础理论的研究,偏应用基础的研究,面对工程的技术开发。每一样东西都是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的。 就说基础研究吧。 基础研究属于科学部分,它是以探索真理为终极目标的。 我觉得基础研究可以和艺术类比,就是说它真正的价值就在于:以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看自然界,以不同于别人的思路来理解这个世界。换句话说,基础研究的价值就在于倡导创新的精神。就像艺术,它也有不同的形式和载体,但它真正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去创造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这个过程本身。与此类似,基础研究的价值就在于,我只是去做这个创造,并不在乎我最后能创造出什么,但是我是在试图与你不同——我不是给谁拍马,也不是去给别人抱大腿。 与众不同,这本身就是对一个民族精神内涵的丰富。假如说一个民族都有这样的崇尚——我就是要做不同的认识世界的这样一个人的话,这个民族的希望就来了。在我看来,追求“与众不同”才是科学真正的价值。 如果从实用的角度看,基础科学的研究短期内没有任何真的用处,它就是通过创新得出来的结果,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式去理解自然本身,从而 提升民族的整体素质。 所以说,基础研究应该是个品位问题,绝对不能说拼数量、靠模仿。假如说靠模仿、以数量取胜,就脱离了它的本真。 但是,我国现在所有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不鼓励你去往这个方向上走的。我们也口口声声说创新,但创新的标准,是看谁发表的文章多。 我多次作过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委,也当过学科组的负责人,在评审的时候,说来说去,大家最后还是看你发了多少文章、文章引用数这些东西。我们的国家科技奖,每年都兴师动众、请数千名专家评来评去。我经常跟他们开玩笑:不用找我们这些科学家评,你就从中关村找几个三年级以下的学生来评,评的结果肯定会和我们评的高度一致—— 不就是数数嘛! 大家都在这个圈里混,都知道怎么样能够多发文章、快发文章。假如说你在这个领域很牛,你提出一个原创理论,比如说一个人的相貌是由父母的基因决定的,那我马上跟着你这个思路来:我看确实是这样的,但偶尔也有不同,比如你说 决定因素是65%,我说经过我研究,得出的结论是67%,对亚洲人来说是63%。 这类成果很好宣传,一方面我搞的是“世界的主流”、是站在“世界的前沿”,而且是对现有最权威的理论的突破。 但其实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这种工作有用没用呢?有用。但是它是不是真的契合科学的精神呢?不是的。但是这种工作是最容易出成果的。 当然,抛开利益来谈科学精神、科学价值是不现实的,不能让每个人说为这个东西去殉道。也许一开始要老师教我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比如坚持做学科的难点、甘坐十年板凳冷,等等;但当我在坐十年板凳冷的时候,其他同志该拿到的全都拿到了、该当研究员的全都当研究员了,我还在辛辛苦苦当助研——你说那谁坐得住啊!当然坐不住——我也不傻啊,你那样糊弄事我也会干啊! 所以,整个就把方向搞偏了。后果之一就是: 与我们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最终价值南辕北辙。 换句话说,就是 把一个民族的科学素质 —— 敢于用别人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思路理解问题的气质, 彻底消解 了。 (四)现有的学科体系被冲击得七零八乱,与重大科学突破越来越远 还有一个对我触动很大的是,最近各个大学都在争建世界一流大学。我就问他们:建世界一流大学,以什么为指标呢?他们说主要还是以论文为指标。 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奇怪的现状:一个国家的科学体系应该有一个完整合理的布局,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能有什么顶上去。而现在 以论文为标准的话,大家一定会偏到 “哪个热、哪个好发文章” 的领域去。 比如说搞航空材料的,可能就都偏到纳米去了,因为那一块发文章快、文章引用率高。但是说起材料,我国是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时又是最大的钢材进口国,应该在钢材研究上下功夫。比如说前段时间我去参加高铁的讨论,比如高铁列车的轮子、转向架,我们国家能不能做呢?好像是能做,但是做出来又不太敢用。国外的一个轮子要经过各种载荷下的检验,他们多少年都在做这个玩意。 但要在中国这么个做法,可能没等实验做完你就被所在的学校、研究所辞退了, 因为你多少年都在做一个又不热、又不时髦的东西。这样下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有用的东西没人做,做出来的东西其实没有太多用处。 另外,它会把我们现有的相对完整的学科格局都会打乱。按道理说,每一个学科都应该有一帮人在那里弄,弄的时候当然也要注意学科的更新,但大致上一个学科的格局还应该在那儿,更新也应该是间接的、渐进式的。但在现有的考评体系下,大家一看哪个地方热,就哗一下都跑那去了,把一个学科的体系冲击的七零八落、东倒西歪,剩下的就是一些头发花白的老先生在那里坚守、呼吁。这样,下一个科学的重大发现就和你无缘了,因为人都已经跑光了。每一个重大的突破都是需要经过一个不出重大突破的相对困难的沉默期,比方说十年二十年,这就需要有一帮人顶得住。像在国外,经常有的人十年二十年没有什么大的发现,但是因为他在这个领域的声望,个人收入并不受这个影响。大家都觉得他是这个领域的一个智者,只是说他还没有到时候、拿出东西而已,对他非常宽容。 我们现在也说宽容,但 各种与物质、与利益相关的 都不是宽容的 , 所以就养成跟班式的研究。这是大多利益的约束条件下优化的结果,不能怪科学家不讲良心——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他必须往这个方向走啊。 你要想这件事的话,就会觉得很可怕:跟班式科研不仅冲乱了现有的学科体系,还使得新的重大突破与我们越来越远。 (五)久而久之,最后会让我们的科学家丧失科学鉴赏力 跟班式科研损害的,还有科学家的鉴赏力。 就拿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来说吧。自然科学基金分几类,青年基金这一块,看的还是申请者的基本素质,我觉得它不会有恶性引导;但是当你申请面上基金和重点基金时,就不一样了。你要申请面上基金,就要证明你在这个圈子里小有影响,就得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来证明;当你要想去申请重点的时候,你就要拿出更多文章,证明你是这个圈子里能够数得出来的几个人了。总而言之, 你要有文章,要有比别人更多、更好的文章。 另外,无论是青年还是面上、重点基金,申请者都要说热点的话题、流行的话题,因为评委们会觉得:哦,这个人对前沿现状比较了解。你要是说一个冷门问题,很容易引起意见分歧。虽然基金委也有异议的项目,但实际操作中几乎没有可能,因为异议项目需要几个评委一起联名提出,认为它真的好。但是,说句实话,我在那里开了七天会,那么多项目,看那些“差不多”的项目可能都来不及, 根本 没精力 去看看被别人枪毙的项目里有没有金子。 而且,只要是原创性的项目,就一定会和某些评委产生冲突。比方说异议项目拿到我手里审,我过去的工作证明这个杯子是圆的,你却说这个杯子其实不能够用“圆”来形容,而要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那我这个评委本能地就会 反感 ,本能的就会给你 挑刺 。但是你假如说:徐老师说杯子是圆的,这个理论真的很伟大,但我想在这个基础上看看它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圆、或者百分之九十九圆——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评委一看心情就很顺,就容易给你打勾。 因此,凡是原创的东西就会冲击大家现有的观念,甚至会冲击到某一派人——他们过去已经靠这个获取过利益。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被 PASS 掉的申请书,理由就两句话:“研究队伍不合理,建议不予资助”——其实评委们并没有去深入地了解,就是很武断地给你弄掉。 这样久而久之,最后会让我们的科学家丧失对科学的鉴赏力。现在去开会评审的人,应该都是有帽子、有职位的人,但是你和他们来交流时会发现:不管是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审美或是对学科本身的整体把握,你会发现他们的能力越来越弱。 我经常拿基础研究和艺术创作来做比较:现在我国不光没有创造艺术的,而且缺乏有艺术审美力的鉴赏家——科学也是这样。结果就是:你画出来的画那我一定觉得不如印刷品,后者多么规范、多么与国际接轨啊,你那个曲里拐弯的啥玩意儿? 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鉴赏力丧失,怎么还能创新? (六)中国现在的科研,已经陷入一个往下坠的状态 还有一个更深的问题。现在成为大牌科学家的这些人,恰恰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他们是最早“觉悟”的,所以走得最快,现在可能已经是院士、或者某些部门的科技负责人了。这些大牌科学家也许在夜半醒来的时候,会觉得这样做也有些不妥,但是你要是公开说,就真的是动了他的核心利益,所以这种话 谁都知 道,但谁也不敢说。 所以我们的科学圈里有这样一个怪异的现状:当他(她)有创造力真正能做科研的时候,是在以利益化的方式在做科研;当他(她)做到功成名就,立马会反过来再去做一些真正的科学工作。但说实话,当人超过了五十岁,已经很难做出像样的成果了。 为什么说基础研究年轻的时候容易出成果?因为年轻人没有框框、无知无畏、敢想敢做。而成名的科学家脑子里装的书太多、看的研究报告太多了,头脑里有太多“正确”的条条框框了。但是, 科学的很多突破都是在这些看似“不正确”的地方出现的。 所以许多院士以前是按错误的模式在走,等他当上院士、觉得不再图什么了,反过来再做真正的科研的时候就晚了——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创造力了。 而更多的年轻人,还必须像他(她)的老师一样这么走,因为假如你过早地去钻研真问题的话,你就会被淘汰。所以你要想早点功成名就,也得去复制你老师的模式——以最快的方式爬到山顶,然后在山顶上再去悟道。 所以这个事情谁也不好捅破。并且这些人现在已经是占据这样的位置,即使他半夜醒来心里 偶尔会惊悚一下,但是他会绝不认账的。 因此,中国现在的科研,已经陷入一个往下坠的状态。 对于基础研究的 那些引导、激励措施 ,其实是在 加速 让 科学下坠 ——这真的是一个灾难。 所以你想想是不是很可怕?如果把我的孩子搁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忍心吗?我很可能就说:得了,爸爸给你挣点钱,你到国外去工作吧。我觉得她还不如她爸能言善辩、会运作这些事。我虽然觉得这样做也不好,但是我觉得我的闺女可能没有这个能力怎么办呢?所以只好送她出国。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个人分类: 本科-研究生教学|5310 次阅读|21 个评论
一个所长,一个院长陷入【个人作风】事件
热度 7 outcrop 2012-7-13 17:43
最近一个厦门大学的所长,一个上海交大的院长,均陷入个人作风事件。 事件一 :厦门大学一名30岁研究生邹某自曝该校48岁守寡女教授,色诱男同事及博士班学生上床,甚至要求学生“肉体与灵魂都要紧紧跟老师连在一起”,才能达到学术最高境界。邹某为了与老师厮守,和妻子离婚,最后惊觉自己只是老师的玩物,愤而公布这段畸恋,两人曾在各种场合疯狂交欢。石教授则称,自己真诚地为爱付出,但邹某男女关系混乱,没有责任心,自己才忍痛提出分手。 事件二 :微软某员工吴某,因发布《交大院长睡了清华diaosi男的老婆》而被广泛关注;文章中,他称他老婆的上司——上海交大某院长,破坏了他和妻子的正常婚姻关系;希望借助舆论来帮助。 这两起关于高校中层的爆料,都是实名。同时,网友们挖掘公布了很详细的相关角色私人信息。 也许这类现象只是个例,但互联网时代,被曝光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大。 延伸阅读 【事件一】 厦门大学畸恋事件引关注:http://topic.weibo.com/love/25449 【事件二】 苦情男主角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778240314 【事件二】 男主角老婆博客:http://blog.sina.com.cn/blogofna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20 次阅读|14 个评论
厦门大学所长政协委员有一两千人?新疆劫机事件机组获400万财物
热度 2 wya 2012-7-9 18:09
想不到厦门大学的领导职务这么普及,下次遇到厦门大学教师名片印有“所长、政协委员”什么的就不会再感到敬畏了。 48岁女教授被指色诱玩弄30岁已婚男研究生 http://news.163.com/12/0709/10/85VDBB0300014AEE.html 邹在博客和发帖中,泼脏水,把我妖魔化,污蔑成一个淫荡的女人。什么上睡领导,下睡同事,潜规则学生,等等。非常幼稚可笑。还在网络中强调我的光环,误导网众攻击所谓作为领导“潜规则”等等,实际上我不过是个靠努力读书,获得学位,按照厦大职称条例逐渐进升等等普通人, 什么所长、政协委员,只是我服务尽责社会的平台,厦大像我职位的老师一两千人 ,我目前还仅是个副教授,很多年轻才俊比我发展的好得多 ,难道都是要靠“潜规则”?! 我从来没被“潜规则”,也从未“潜规则”过别人。事实胜于雄辩,说话要有证据,而不是子虚乌有的瞎编乱造,离谱太多,明眼人一看便知端倪!厦大是全国著名高等学府,校园人文环境和谐纯净,哪里有这么多所谓的“污秽”?为了污蔑我而不惜造谣污蔑厦大,实在令人气愤! http://tianya.cn/bbs/post-feeling-2443065-1.shtml 据查: http://rsc.xmu.edu.cn/szdw.asp 我校现有全职专任教师 2536人,非全职教师639人。全职教师中 ,教授735人, 副教授899人 ,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全职教师总数的64%。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610人,占63%;45岁以下的为1726人,占68%;全职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1岁;具有外校某一级学历、学位的教师1873人。 新疆劫机事件机组成员获奖超400万财物 http://news.163.com/12/0709/12/85VJ4OBB0001124J.html 7月9日,海南省政府表彰新疆反劫机机组,机组成员郭佳、杜岳峰各奖10万元,机组奖50万元。同时, 海航奖励杜岳峰、徐洋、乘务长郭佳各现金100万元、房产一套(价值300万元)、奥迪车一辆;给予英雄机组其他成员各现金50万元、房产一套(价值200万元)、奥迪车一辆奖励。 博主注:对机组和乘客的贡献应该一视同仁,按照风险、付出大小给以奖励。并且政府财政的钱是属于全体国民的,不能想给谁就给谁,想给多少就给多少,预算外资金的发放要有法定程序。 以劫机事件为例,在驾驶舱没有失守的情况下,机组驾驶室人员的风险最小,付出最少;航空公司职员包括保安是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获得奖励也不应该太多;最应该奖励的是见义勇为的乘客,特别是除那些自卫性质的反抗之外的未受直接威胁的乘客的主动行为尤其需要重奖,以鼓励后人。 给机组重奖,实质是对海南航空这一国企的额外补贴。实乃国家财政资金的再分配。如果海航是民企,如果重奖花的是私企自己的钱,奖励多少都无所谓。政府花纳税人的钱就要征得大家的同意才行。 重奖机组为何不重奖乘客 http://view.163.com/12/0710/07/861N5HP400012Q9L.html?from=index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609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网打假而非打架 (二):陈安所长真清纯?(有图才有真相?)
热度 11 RAOH 2011-5-12 05:27
科网打假而非打架 (二):陈安所长真清纯?(有图才有真相?)
科学网打假,而非打架 ( 二 ) : 陈 安所 长 真清 纯 ? (有 图才 有真相) 很简单的一件事,都 一年多了 , 别的 博主 “ 掐 ” 的欢,陈管也来凑热闹, 又发篇新博文伸冤,上蹿下跳, 说俺当年把他的 短信改了 ,坑了他, 爆 了 他的“隐私" ! 很奇怪的事,我改了来害他, 陈管可把原稿亮亮,比比吗! 诡异吧? 天天有劲叫得响,扯蛋, 蛋 扯多了,就成小安子了,太严重了! 亮亮原稿多省力! 能骗谁 ?这里有编辑, 很容易就可查底 ,仲裁。呵呵 。 可怜啊,都一年多了, 陈管还为这 , 朝思暮想 , 睡不好觉 ! 造孽啊,造孽! 听上去比窦娥还冤,可也没人给他作个主,冤了,冤啊。。。 这搞应急的专家,急了,怎么办啊? 也来撩 锤子 ?! 不过,看看陈管不分昼夜的忙着写博客,真辛苦, 陈管 就把原稿截屏放上 ,各位看看和以前的内容有嘛改动?有嘛 隐私? 科学网最 搞笑/ 无聊的 短信? 中科院的还是大学里的 博主更厉害? 也省 得 陈管,日夜纠结,纠结啊,漫长的黑夜,无尽的白昼。。。。。。 让 陈管纠结 的前 2 文: 可爱的所长读者, 跨越万里的“带隐私”的来信-雷人的新年“诅咒” 科学网打假,而非打架 (一):陈安所长真清纯?(补充) 原 短信 截屏 : 陈管自己 上传对照吧,一周后有空我将在原文附 短信 截屏, 呵呵 。 望 陈管 再木 纠结啊 , 纠结 ! 老蒋 看了又得叹: 丢 人!
个人分类: 不得哭不得笑亚克西班|5902 次阅读|21 个评论
可爱的所长读者, 跨越万里的“带隐私”的来信-新年“诅咒”
RAOH 2010-3-4 11:46
可爱的所长读者“带隐私”的来信,雷人的新年“诅咒” 本来网上的风云也不当回事,可最近网上网下好些朋友来问个究竟。说听到有人叫喊“误入了”“文革呀”“隐私呦”“家教啊”。。。好吧,就把这一短消息帖这吧,答案都在那儿。还挺感动的,隔了千山万水,大过年的C所长还记着俺。据说是“带隐私”,我智商低看不出么隐私。还有十多个C所长的短消息还没仔细看。 老绕,虎年您老变只猪吧--发送人:陈安博士2010-2-120:44:38 因为猪能吃施,对不起,可能写错字了,算了,不改了,都快过年了   最近看《新西游记》,觉得里面那个猪八戒比以前的要好玩,你成了猪之后应该更好玩,好好保护好那给你准备的屎,哦,这次没写错字。 截屏 老绕,虎年您老变只猪吧.pdf
个人分类: 不得哭不得笑亚克西班|4619 次阅读|9 个评论
浙大博士交大教师牛俊杰涉嫌抄袭吗?
热度 1 冯用军 2009-9-3 23:07
留此存照,治病救人 谁是谁非,自有公道 11111 来源: 药学园地、有沟网络、网大、百度等 网址: http://www.ugoes.cn/tag/%E8%AE%A1%E5%88%92 http://forum.netbig.com/bbscs/read.bbscs?bid=1id=7689874 http://www.r0209.com/bbs/thread-23659-1-1.html 举报者:虎头铡 首先声明一下,本铡既不是浙大姒副校长所说的浙江大学的教师,也不是浙江大学的学生,更不是浙江大学的领导。本人是揭发学术不端行为的虎头铡。   本铡揭发上海交通大学牛俊杰教师、王健农教授剽窃浙江大学的研究成果,牛俊杰博士居然在新语丝网声明他在 交大发表的论文是他在博士期间即浙江大学的成果 ,如此公开宣称剽窃,国内外罕见。这个牛俊杰是浙江大学毕业的博士,绝对不是三无人员。浙江大学的科研成果被交大剽窃,杨卫校长能否告诉广大网友一流名校上海交大是否有剽窃动机?   本铡有必要在现代包公方舟子的新语丝网上继续 暴光牛俊杰的学术腐败行为,希望牛俊杰有所醒悟 。 牛俊杰在如下9篇发表在国外的论文中疯狂重复发表,这些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的杨德仁教授和沙健教授 。杨德仁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 973)首席科学家,教育部“信息功能材料”“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 博士生导师,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半导体材料研究所所长。   1 JX Liu, JJ Niu, DR Yang, et al., Physica E, 23 (2004) 221.   2 JJ Niu, H Sha, YW Wang, et al., 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66 (2003) 65.   3 JJ Niu, et al., Physica E, 24 (2004) 278.   4 JJ Niu, et al., Physica E, 24 (2004) 268.   5 ZX Su, J Sha, JJ Niu, et al., Physica Status Solidi A, 203(2006) 792.   6 JJ Niu, et al., Physica E, 24 (2004) 178.   7 JJ Niu, Physica E, 23 (2004) 131.   8 JJ Niu, J Sha, XY Ma, et al.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367(2003) 528.   9 JJ Niu, J Sha, DR Yang, Scripta Materialia, 55 (2006) 183.   文章1的图2与文章2的图2b 相同,   文章3的图4与文章4的图3部分相同,   文章5的图1a、1b与文章4的图1、2 相同,   文章5的图2a、2b与文章6的图1、2相同,   文章5的图3a、3b与文章3的图1、2相同,   文章5的图4a、4b与文章7的图1相同,   文章5的图5b与文章1的图1相同,   文章5的图5d与文章8的图1相同,   文章5的图6c与文章9的图1相同。   文章5注明是Original Paper, 不是综述性文章,文章5 第一作者 ZX Su 没有出现在文章1-4、6-9中,ZX Su 应该对文章5没有实质贡献。   牛俊杰博士作为名校毕业的又在名校教书育人的年轻教师,年纪轻轻就大搞重复发表、剽窃原单位成果、一稿两发、论文贿赂、撒谎,实在有损名校风范。 举报者:虎头铡   本虎头铡第一次开铡是在2008年5月6日在现代包公方舟子的新语丝网上揭发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王振波博士生和尹鸽平教授的学术不端行为。看文献又发现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牛俊杰、王健农的剽窃行为。关于牛俊杰、王健农的其它学术腐败行为,本铡将另文揭发。   牛俊杰博士在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目前职务不清楚。   王健农,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审组评委。曾先后在澳大利亚Monash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德国GKSS研究中心、美国劳伦斯Livermore国家实验室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参加科研工作十多年。曾多次受邀作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和访问国际著名科研机构(如德国GKSS研究中心/美国空军基地Wright-Patterson实验室)。   1. J.J. Niu, J.N. Wang, Effects of synthesis conditions on self-organized growth of aligned arrays of silicon nanowires,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 12 (2006) 709-711.   2. J.J. Niu, J. Sha, L. Wang, et al. Silicon nano-wires grown at low temperature, Physica E, 27 (2005) 309-313.   3. J.J. Niu, J. Sha, Q. Yang, et al. Crystallization and Roman shit of Array-orderly Silicon Nanowires after annealing at high temperature,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43 (2004) 4460-4461.   文章1的作者单位是上海交通大学,文章2和3的作者单位是浙江大学。文章1的图1e与文章2的图1b 相同, 文章1的图1c与文章3的图1b 相同。上海交通大学剽窃了浙江大学的成果。 被举报者: 牛俊杰 尊敬的方舟子先生:   您好,昨天贵网站发表了《浙江大学杨德仁教授重复发表成果》一文,文中 涉及的大部分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我本人,内容也是主要涉及到我的博士论文工作。 非常感谢虎头铡同仁对我们工作的监督和建议。在仔细阅读了该文后,我认为实 际情况不是这样的,我们没有重复发表成果,有些情况可能需要做一下解释,可 能同行存在着某些误解。   具体情况说明如下:   一、批评内容“文章1的图2与文章2的图2b 相同”   说明:   文章1是文章2的后续工作,文章2着重纳米硅线的制备和结构表征,文章1着 重的Raman谱学表征。文章1中的样品制备条件与文章2的高温制备纳米线的条件 是相同的。   两篇文章是我们关于硅纳米线系列工作的组成部分,正如虎头铡所述,这两 个图确实是相同的。但重要的是,这两篇文章的研究重点完全不同,简述如下:   (a).文章1研究的是晶体硅纳米线阵列的Raman 谱,其重点是给出纳米线阵 列的Raman 谱,并用声子限域模型解释纳米硅线的Raman峰位相对于体硅有所移 动的原因。该文中的图2(TEM形貌图和SAED)是为了说明纳米硅线是晶态的。   (b). 文章2研究的是经退火后的纳米硅线的晶化和相关缺陷的消失。该文研 究了低温条件下生长的纳米硅线经过高温退火后结晶状态和缺陷的演变情况,指 出高温退火可以获得结晶性好且缺陷少的晶体硅纳米线。该文的图2b(TEM形貌 图和SAED)是为了说明低温制备的纳米线经过高温处理后,结晶性得到显著改善。   需要说明的是,在两篇有关联的论文中,有时为了说明问题的需要而使用了 同一张图,这在国际学术界也是常见的行为。   二、批评内容“文章3的图4与文章4的图3部分相同,”   说明:   文章3和文章4中分别报道了两个不同的工作,文章3制备的纳米硅线是晶态 的,而文章4制备的纳米线则是非晶态的。为了说明问题方便起见,两篇文章中 都利用了单晶硅作为参比样,其Raman谱在两个图中自然是相同的。   (a). 文章3是利用热蒸发法在硅片表面沉积硫粉,通过高温反应制备出纳米 硅线,经过XRD和SAED表征该纳米硅线呈现晶态。该文中的图4说明的是用上述方 法制备得到的晶态纳米硅线的Raman谱(图中的曲线a)相对于单晶硅的Raman谱 (图中的曲线b)变化情况。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议曝光平台|7563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科院科技政策所所长穆荣平涉剽?
热度 1 冯用军 2009-9-1 23:17
来源:热点小报、和讯 、新浪等 网址: http://www.redianxiaobao.cn/post/671.html http://lid0.blog.hexun.com/12270403_d.html 中国科学院政策所所长穆荣平的行为是否是在蒙骗国家 8月27日,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 OECD)和国家科技部将在北京共同为中国创新研究课题结题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子课题没有一丁点创新。因为已在网上公布的OECD官方的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研究报告 ,除了更新年份,几乎完全剽窃由科技部出版的《2004年中国科技指标》英文版第一章 Human Resour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详细对照见文末及附件)( 其他段落暂时没有发现剽窃并不等于不存在剽窃)。   这份OECD和国家科技部的共同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和管理科学研究所穆荣平和Qu Wan、Ren Zhongbao执笔。作为该所所长的资深作者穆荣平对剽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此事至少说明:   1)穆荣平亵渎了国家科技部对他的信任。他不认认真真做研究,反而胆大包天,居然用剽窃来蒙骗国家科技部。此事的性质与上海交通大学陈进的汉芯事件没有什么两样。   2)如果说汉芯事件还只是欺骗国家,此事则把玩笑开到国际上去了。当了冤大头的OECD完全有理由认为中方故意隐瞒其科技人力资源的真实情况。   3)穆荣平作为科学家之堕落已经没有任何底线。   如果穆荣平借口英文不好,这只能说明他在避重就轻,因为他又如何来解释剽窃他人的研究思路?   如果穆荣平推脱责任,或让他人出来顶罪,更表明他不读书、无知和不学无术,只知道攫取他人成果而毫无担当。   用剽窃来蒙骗OECD,这是一起国际科技合作中罕见的违反科学工作者职业道德的严重事件,已经影响到中国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界的声誉和诚信,将给中国和OECD和成员国家之间今后的合作蒙上阴影。   这起事件与中国出口商品目前正遭遇的质量安全事件相比,其后果将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将为国际舆论质疑中国科学界提供了口实。   我们有理由怀疑,由穆荣平把持的大名鼎鼎的中科院政策所所能为中国科技发展出什么好主意。我们也有理由怀疑,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究竟创的是什么新。   有鉴于此,我们建议:   1)立即撤销穆荣平的中科院政策所所长的职务,并将其从研究人员中除名。   2)永远剥夺穆荣平参与任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资格。   3)追回有关科研费用。   4)对穆荣平近年参与的科研项目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着重查明是否还有类似的违反科学工作者职业道德的作为。   5)在全国科学界通报此事,以戒效尤。   对此事能否作出令中国科技界及其国际合作伙伴满意的处理,是对新上任的科技部长万钢政治智慧的一个严峻考验,也关系到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及其得意之作知识创新工程的一世英名。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 段落 《2004年中国科技指标》页码/段落 1 25/1-3 2 25/4-5 3 26/1 4 26/2 Figure 1.1 26/Figure 1-1 5 26/3 6 26/4 7 27/1-3 Table 1.1 27/Table 1-1 10 27/4 11 28/1-2 Figure 1.3 28/Figure 1-2 12 28/3 Table 1.2 29/Table 1-2 13 29/1 14 29/2 Table 1.3 30/Table 1-3 15 30/1 16 30/2 17 31/1 18 34/1 19 34/3 Table 1.6 34/Table 1-6 20 35/1-3 21 35/4 22 35/6 23 36/1 24 36/3 Table 1.7 36/Table 1-7 25 36/4-37/1 Table 1.8 37/Table 1-8 26 37/2 27 38/1 28 38/2 29 38/3 30 38/4 31 38/5 Figure 1.4 39/Figure 1-3 32 39/1 33 39/3 Figure 1.5 40/Figure 1-4 34 40/1 40 41/2 41 42/1 Figure 1.8 42/Figure 1-5 43 42/2 53 31/3-4 54 32/1 55 32/2 Table 1.17 33/Table 1-5 ( 注)25/1 第25页第1段 在OECD评价中国创新政策项目剽窃证据确凿: 文件1a 剽窃 文件1b 文件2a 剽窃 文件2b 向科技部、中科院举报无人搭理,剽窃专家穆荣平继续担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所所长。 (作者:nrcstd Chen casipm20**@yahoo.cn ) 1a 1b 2a 2b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议媒体平台|7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