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二人转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乡村爱情9和谐曲内容预告
冯用军 2016-3-14 13:34
赵本山出席2016“两会”,貌似应该算“躲过一劫”、“转危为安”了 1、小梁和玉红与吴迪的纠结 2、宋晓峰与宋青莲的爱恨和杜悦受伤 3、王大拿与乳神杨晓燕的猜疑 4、刘能与赵四的兰娜抚养之争 5、王天来与李秋歌的爱情谜团 6、刘大脑袋与王云的聚散离合 7、香秀与马忠和李大国的儿子之争 8、谢大脚是否会重新成家 9、刘一水的公司转型三农及副总职位 10、皮长山是否会重回教育局 11、李清萍和白清明及方正的三角恋 12、no zuo no die的神经大叔谢广坤 13、小蒙豆制品厂的生存问题 14、王天来重回诊所之后的爱情 15、王木生生意再破产之疑 16、巡视组进象牙山与齐三太 ... 东北二人转,赵本山也算是创造了奇迹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个人分类: Life Comments|1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二人转”就是唐韩休墓壁画双人舞的转世
热度 1 controlhopeless 2016-2-17 21:47
本文对姚小鸥老师的博文:《 踏摇娘演剧图 》给予补充。因为要贴图,所以写在这里。 2016年一月的姚、孟文章起因于程旭2014年的一篇文章。从姚、孟的参考文献来看,它错过了下面程最新的文章。 2015年第六期《文博》(双月刊),载有程旭的一篇新文章 “唐韩休墓《乐舞图》属性及相关问题研究”,可在 这里 下载。 俺猜可能是因为两篇文章发表时间相近 。 姚、孟文中提到:程旭一文认为 韩休墓壁画双人舞是胡旋舞。下图来自于 美成在久 ,此壁画并 未被盗 。 程在以上最新文章中提到:唐代被称为“苏中郎” 的乐舞。姚、孟文中提到的“苏郎中”和程文中的“苏中郎”的关系,文献混乱,王国维认为是同一个人。也就是说,程可能也注意到了“踏摇娘”,但程的最新结论较“温和”,而不像姚、孟文直接认为就是“踏摇娘”。程的结论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韩休墓《 乐舞图 》实际就是吸收了胡舞胡乐元素的综合歌舞乐表现形式 ,即华化后的胡舞。』 就是说,程(或程文转述发掘者所言)不认为韩休墓壁画双人舞是胡旋舞(如姚、孟文中所提),它看上去应该是“雅韵软舞”。 康保成在“ 《踏谣娘》考源 ”中提到 《踏摇娘》的几个要项:其歌舞表演的特点是以足踏地,摇动上身,且步且歌,一唱众合;表演者是河内(或云河朔、河间)人;男主人公爱饮酒、姓苏;表演时可能戴面具;等等。似乎韩休墓壁画双人舞并不具备以上要项 以上两图来自 十三郎的博文 。进一步俺猜想:“踏摇娘”及韩休墓壁画双人舞就是东北二人转的前生。实际上音乐史上,传统上就认为中国戏剧雏形包括“踏摇娘”,受影响于“胡旋舞”。
个人分类: 没事贤得|8459 次阅读|11 个评论
本山大叔的文化能否引领我们国家艺术文化的发展?
热度 1 jzhou65 2015-3-16 18:26
本山大叔很成功!从本山大叔上春晚算起,到目前为止轰轰烈烈25年了吧! 本山大叔从90年开始让全国人民开心到现在,功劳很大啊!我曾记得每年的小品我专门等着看,唱歌舞蹈什么的不太感兴趣,新年拜年也是说本山大叔的小品。 本山大叔的小品和二人转也是适应了我们国家发展的需要吧!我们的人民累了,说我们国家的人民具有勤劳传统是对的,但是我们的人民也需要享受,需要开怀大笑。可能本山大叔满足了大家的需要,得到了发展,至今也是很受欢迎。 近几年出现了异常的情况,社会上议论本山大叔的作品有点俗,这是我了解的。也许本山大叔的文化大餐吃的多了,反胃了------本山大叔的文化是铺天盖地的啊!需要换换口味了。。。。。。 今年过年的时候,看了河南的梨园春节目,我很感动,但是我觉得这个节目发展的还不够壮大。经历时间最长的节目,规模太小了,又是好节目,而且是能经受住几十年考验的节目,为什么就不能再壮大些呢?我私下认为和本山大叔的相比规模上差太远了。梨园春上的艺术家牛,都是国宝,一个个唱腔都是国粹,精神,有气势,绝美啊!河南还是要大力发展弘扬才好。 没有钱去享受本山大叔文化的盛宴,只能在电视上或者乘客车时看一下,我自己的体会是刚开始觉得新鲜,但是有的小品人物装傻充愣,确实有点弊端。我觉得二人转和小品也是很好的艺术形式,本山大叔的发展或许偏离了她们艺术文化发展的轨道,或许这和我们国家的发展也有关系。我非常喜欢二人转和小品,我也很渴望看本山大叔的表演,你说呢?还是有感情了啊。 二人转和小品不知道是不是本山传媒主要的艺术文化节目?我觉得真善美和高尚雅才是艺术的追求吧!任何人违背都是不长久的。我觉得本山大叔的艺术节目要跟着时代的变化,让人轻松一刻,还要担起文化引领的责任。 我们人都很厉害,有自我净化能力,都想很体面的生活,有一点瑕疵都想去完善,完美些,不是吗?我们温饱解决了,我们的人民也觉醒了,不是吗?以后,我们过的日子就是好日子,我们勤劳,可以干又脏又累的活,但是我们的穿着干干净净,我们的精神阳光灿烂,我们的生活幸福安康,我们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融洽,我们团结是一家。这是我渴望的,是我渴望看到的。我相信一定有这一天的,因为美国人都羡慕了,21世纪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就是中国啊! 我们奋进吧!互相关爱吧!
4223 次阅读|1 个评论
洋土豪的二人转
热度 10 lix 2014-7-27 14:58
比尔·盖茨和夫人梅琳达在斯坦福大学 2014 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比尔·盖茨: 2014 届毕业生,祝贺你们顺利毕业 . (欢呼) 能受邀到斯坦福大学学位授予典礼上做演讲是一件让人激动的事,对我们而言,这尤为荣幸。斯坦福大学正日渐成为我们家庭成员最喜爱的大学。而长久以来,斯坦福也是微软以及我们基金会最喜爱的一所大学。 我们一直致力于让最聪颖最有创造力的人们在最为重要的问题上工作。结果证明,很大比例这样的人才都来自于斯坦福校园。(欢呼) 如今,我们基金在这里进行着 30 多个研究项目。当我们想要通过对免疫系统的研究来寻找治愈世界上最可怕疾病的方法时,我们需要斯坦福。当我们需要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格局变化的研究来帮助低收入学生上大学时,我们需要斯坦福。这里是人才的摇篮。 在这里,有着灵活的思维,有对变革的开放,以及对新事物的渴求。在这里,人们发现未来,并从中得到乐趣。 梅琳达•盖茨:当下,一些人用书呆子这样词语称呼你们,而我们听说你们正为这个称呼而倍感骄傲。(欢呼和掌声) 比尔盖茨:嗯,我们与你们一样。(欢呼和掌声) 在这所校园中,每时每刻都有非凡的事件发生,但如果要我和梅琳达用一个词来表达对斯坦福的挚爱,那便是“乐观”。这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乐观精神,那便是,所有的问题在创新之下都能迎刃而解。这便是驱使我在 1975 年离开波士顿郊区的大学,并永远休学的一个动力。(笑声) 当时的我相信计算机和软件的魔力能够赋予全世界人民以力量,并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40 年了,我和梅琳达结合也有 20 年之久了。这些年间,我们都比过去更为乐观开朗,但是在这人生之旅中,我们的乐观也在进化。 我们今天很想与大家分享我们所学到的,并和你们聊聊乐观精神怎样为更多的人服务。当初和保罗创立微软之时,我们的目标是把计算机和软件的力量普及到普通大众,这便是我们当时的说法。在早期的一本书上的封面有一个上扬的拳头,他们称之为《计算机解放》。 在那个时候,只有大企业才能购置计算机。我们想让这种计算机设备普及到社会大众。 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我们目睹了个人电脑对人们的巨大效用,但是这种成功同时造成了新的困局。如果富人的孩子拥有计算机而穷人的孩子却不能时,这种科技会加剧不平等。而这与我们的核心理念相抵触。 科技应当惠及万众。 因此我们应当努力缩小这种差距。我将它定位为微软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和梅琳达在建立基金会之初的首要任务。为公众图书馆捐献个人电脑从而确保人人都能有机会使用。 当我在 1997 年首次出访南非时, “数码鸿沟”是我的首要关注。我将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约翰内斯堡的市区会议上,住在南非最富裕的家庭之一的家中。那时曼德拉上台,结束种族隔离只有 3 年。当我同主人共进晚餐时,他们仍用铃铛来使唤管家。在晚饭后,男女相互分开而男人们开始抽雪茄。当时我想,幸好我读过简•奥斯汀的书否则我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笑声)但在第二天我去了索韦托,约翰内斯堡西南的一个贫穷小镇,那里曾经是反种族隔离的中心。尽管从约翰内斯堡到索韦托路程不长,但从进入索韦托的那一刻起,一切都令人无比震惊。 我觉得我来到了一个和我出发的地方截然不同的世界。索韦托之行是我意识到自己竟是如此天真的早期。微软向那里的一个社区中心捐赠计算机和软件,竟然和我们在美国所做的一切相同。但是我很快明白了,这里并不是美国。我曾经阅览过有关贫穷的调查数据,但是却未曾目睹过贫穷。那里的人们住在用铁皮搭成的简陋棚户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也没有厕所。人们几乎不穿鞋,赤脚在街上走。或者可以说根本没有街,只是一些坑洼的泥土。 由于社区中心没有供电,所以他们安装了一根延长线连接到 200 英尺以外的柴油发电机上。看过了这些装置,我明白了一旦记者离开后,发电机将会被运用到更紧迫的任务上。人们也会因此而离开,去为电脑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担忧。 当我按准备的稿子向媒体发言时,我谈到索韦托是一个里程碑,我们所面临的重大决定是科技是否会让发展中国家落后。这也便是要缩小差距。 但我说出这些时,我已经发现问题已并非如此。我没有说出口的是,送 PC 的计划,并没有关注到这个大洲上每年都会有 50 万人死于疟疾的事实。但我们还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给他们送来 PC 。 在我去索韦托之前,我认为自己很理解这个世界存在的问题,可那时我才明白我忽视了最重要的问题,我不停问自己‘你还认为创新能解决世界上最棘手的问题吗?’我向自己保证,在重回非洲之前,会找到让人们贫穷的更多原因。数年来,我和梅琳达确实发现了穷人们的更多的当务之需。 在后来一次到南非的时候,我去了一家住有很多抗药性肺结核患者和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医院,这是一种治愈率不到 50% 的顽疾。我还记得那个充满绝望的地方。 在一个大院子里,挤满了病人,他们穿着病号服,带着口罩,慢慢挪动着。只有一层楼有病床,是专为孩童开设的,其中包括婴儿。医院中也为适龄儿童设有小学校,但是大多数孩子都无法战胜病魔踏入学堂,因此医院似乎并不确信是否有必要开设这所学校。 我同一位 30 多岁的病人做了交谈,并了解到她曾是肺结核医院的一名职工,因为咳嗽而病倒。她看了医生,医生告诉她患上了耐药性结核病,在后来也被诊断患有艾滋。她活不过多久了,但有很多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却“觊觎”着她即将空出的床位。这是一个要排队才能进入的地狱。 但是目睹了这个地狱并不能减少我的乐观心态,相反,它指导着乐观的前行。在我们离开时,我在车里跟与我们同行的医生说,我虽然知道耐多药结核病是一种顽疾,但我们必须为这些人做一些实事。实际上,在今年,我们进入了新结核药物研发的第三阶段,对于那些病人而言,他们不再需为 18 个月 50% 的治愈率而花费 2000 美元,我们的新药物花费不超 100 美元便能在 6 个月后实现 80% 的治愈率。(掌声) 乐观常被鄙视为假的希望。但是假的无望也存在,那就是认定我们无法击败贫困和疾病的态度。但我们一定能够做到。 梅琳达•盖茨:比尔去过结核病医院后,他曾给我电话。我们的习惯,一个人出国的话,我们都会电话上聊聊这天我们遇到的人和我们去过的地方。但是这番电话有些特别。 比尔说,我今天去了一个我之前从未去过的地方。然后他哽咽地说不出话了。他最后只是说,等我回来了再详细告诉你。其实我理解他经历了什么,因为看到濒临绝望的人们,会让人十分悲痛。 但是如果你想做得更多,你必须要看到最坏的情况,我也经历过那些日子。大概十年前,我和一群朋友去印度旅游。在我临走的那一天,我和一群妓女进行了交谈,我希望跟她们讲她们所面对得艾滋病的风险,但是她们想跟我聊的只是(作为妓女的)耻辱。 这当中的很多人都是被她们的丈夫所抛弃。这就是为什么她们去卖淫。她们想养活自己的孩子。他们在社会的眼中是如此卑微,以致于她们可以被任何人甚至是警察强奸,抢劫,甚至挨揍,而根本没有人会在意。 聊起她们的生活让我感触至深。但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们多么想接触他人。她们希望触摸我,也希望让我能去触碰她们也许是通过这种身体上的触碰证明了她们存在的价值。所以当我离开之前,我们肩并肩,手牵手,一起照了相。 然后,我又去了印度的一个“弥留者之家”。我走进大厅,我看见一排排的床,除了远在角落的一张床,每张床都有人在照顾。所以我决定过去看看。 这位病人是一个 30 岁左右的妇女。我还记得她的眼睛的样子。她有着大而悲伤的棕色的眼睛。当时的她如此憔悴并且徘徊在死亡的边缘。她的肠道里什么东西也盛不下,所以那里的工作人员就在她的床下放了一个盆子,然后在床的底部开了个洞,这样一切东西就能倾泻到那个盆子中。我看得出她得了艾滋病。不仅可以从她的外表,而且也可以从她独自在这个角落中看出来。 得艾滋病令人声名狼藉,特别是对女性。并且得病的惩罚就是被抛弃。当我走进她床边时,我突然感觉彻底的无力和无助感。我无能为力实施帮助。我知道我不能救活她。但是我不想让她独自一人(死去)。所以我跪下来然后伸出手,她摸到我的手然后就抓住,不松开。我不会说她们的语言而且我也不知道我能对她说什么。最后我只是对她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不是你的错。 在我陪着她待了一会之后,她的手指向了屋顶。很显然她很想上屋顶,而我发现太阳快要落山了,所以她想做的就是等上屋顶并且看日落。那时房子里的工作人员非常忙碌,然后我对他们说,我们能不能把她抬到屋顶上?不行。我们现在必须要分派药物。所以我就等着他们分派药物,然后我又问了另外的工作人员,他们说不行,我们太忙了。我们不能抬她上去。所以,最后我就把她抱在了怀中。她骨瘦如柴,不重。我就抱着她上了屋顶。找到了一个在微风的吹拂下响着的破旧不堪塑料凳。我把她放在椅子上,拿一个毛毯盖住她的腿,然后她就坐在那里望向西边,看着日落。工作人员知道她在屋顶上,我确保他们知道并且会在日落以后把她带下来,所以不久后我就离开了。 但是她从未离开过我。我感到彻底的无力去面对这位妇女的死亡。但是有时,就正是这些你不能帮助的人群给了你最大的激励。 我知道早上我碰到的那些性工作者将来可能就会是那天我抱上屋顶妇女的样子。除非我们找到一个方法来对抗这个羁绊她们一生的耻辱。 过去的十年中,我们的基金已经帮助性工作者建立了支持小组,那样她们可以互相协助,要求安全的性行为,让客户使用安全套。正是因为性服务者们勇敢的努力保持了性工作者的低 HIV 感染率,并且很多研究表明这就是为什么印度没有大范围地爆发艾滋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这些性工作者一起帮助阻止艾滋病的传播,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好事。她们形成的这个社区成了一个任何事互相协助的平台。警察和其他任何强奸或者抢劫她们的人都不可能无法无天。妇女们组建起了互相鼓励储蓄财产的系统,这样有了足够的储蓄,她们就可以离开性服务行业。这就是那些在社会上被视作底层中的最下等人做的事情。 对我而言,乐观并非消极地期待事情会变好而是一种相信事情会做的更好的确信和信念。因此不管我们目睹了怎样的痛苦,不管事态如何糟糕,如果我们没有失去希望不转头而去,那么我们便能伸出援手。(掌声) 比尔盖茨:我和梅琳达描述了几个灾难性的画面,但是我们还是要尽量强调乐观的力量。即使是在绝境之中,乐观也会加速创新,产生新的避免痛苦的方法。但是如果你从未看过那些痛苦折磨着的人时,你的乐观也将无能为力。你也将不会改变他们的世界。这让我想到了我眼中的一个悖论。 现代社会拥有无与伦比的创新精神,而斯坦福大学正处在创新的核心。斯坦福孕育了许许多多的新公司,有思想的学校,硕果累累的教授,富有灵感的艺术文化,创新的软件,药品,还有优秀的毕业生。无论你是收获新发现的科学家,还是在深沟中了解社会最边缘人的需求,你都在为人类相互间的协作做出惊人的突破。 同时,如果你问全美国的人——未来会比过去更好吗?大部分人会说不,我的孩子不如我优秀。他们认为创新不会让自己或孩子的世界更好。 那么谁是对的?是那些说创新产生新机遇让世界更好的人么?还是那些目睹不平衡的趋势,目睹机遇减少且不指望创新带来改变的人呢? 在我看来,悲观者是错误的。但是他们并不疯狂。如果创新仅凭市场驱动,我们都不关注不公正现象,那么我们的重大发明将令世界的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我们不会改善公立学校,我们不会治愈疟疾,更不会终止贫穷。我们不会研发出让贫困农民在气候变化中也能种出植物的发明。 如果我们的乐观无法用来解决那些影响许许多多同胞的问题,那么这种乐观主义还需要融入更多的移情元素。如果我们能在乐观中融入同情,我们就能解决贫困,疾病以及教育匮乏的问题。我们会以创新作答,并震惊那些悲观主义者。 在下一代中,你们,这些斯坦福毕业生,将开启一波创新的新潮。你们会决定解决哪些问题呢?如果你的世界很宽,那么就能创造出我们理想的未来。如果你的世界很狭隘,就会造出悲观者恐惧的未来。 正如我在索维托所学到的,如果我们要让自己的乐观影响所有人,并赋予他们力量,我们就要看到他们最紧迫的需求。如果我们的乐观没有融入同情,那么我们掌握多少科学秘密也没有任何用处。 我们都解决不了世界上的难题。我们只是在玩智力游戏罢了。我想,你们中的大多数人比当时的我视野更宽广。你们会比曾经的我做得更出色。如果你们全身心地投身于此,你们便能震惊那些悲观者。我们对此迫不及待。(掌声) 梅琳达•盖茨:让你们的心为之而碎。这会改变你们处理乐观的方式。 在去南亚的旅行中,我遇见了一位贫困潦倒的印度妇女。育有两子,她后来乞求我让我把这两个孩子带走。当我祈求她原谅时,她说,那好吧,请至少带走一个也可以吧。 在另一个去洛杉矶南部的旅途中,我遇见了一群来自贫困邻居的学生娃。一个年轻女孩对我说,你是不是觉得我们就是那群父母逃避责任的的遗弃物呢?这些女性让我心碎。 她们现在依然让我心碎。当我对自己承认,我也可能会是她们中的一员。我与旅途中的母亲交流时发现,我们想给予孩子的没有什么不同。唯一的不同在于我们将其给予孩子的能力。 那么差距何在呢?我和比尔曾就此问题与我们的孩子在餐桌上共同讨论。比尔工作非常努力,他冒过风险,为成功做出不少牺牲。但是还有一个成功的重要因素,那便是运气。完完全全的运气。你出生何处?你的父母是谁?你在哪里成长?没有任何人赚得这些东西,我们只是被赐予了这些东西而已。 所以当我们思考,没有这些运气和优待,我们会将如何时,我们就更容易看见那些贫困者,并说,这可能就是我。这就是同情心,同情心抹平障碍,为乐观敞开新的大门。 所以这就是我们对你们的呼吁。在你离开斯坦福之后,带着你的天分,乐观以及同情心,改变这个世界,让千百万人乐观起来。你无须急功近利,你还要开创事业,付清债款,找寻另一半并喜结良缘。现在就这些便足够了,但是在你们的生命之中,可能你们并未计划过,你会目睹那些让你心碎的苦楚。当这些痛苦发生时,不要掩面离开,就在这一刻,变革将因此而孕育。 最后,向 2014 届毕业生表示祝贺,并祝你们好运! http://open.163.com/movie/2014/6/9/J/M9U6BTGRO_M9U6CE19J.html 注:中文摘自 黎在珣 博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17-814969.html ,略有修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996 次阅读|9 个评论
【六论春晚】陈佩斯小品与赵本山小品之差异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3-1-24 12:29
   陈佩斯的小品有几个特点,其中最鲜明的一个就是和朱时茂的对比,由于俩人的特征差异格外明显,所以小品效果总是让人记忆深刻。    如果说关于吃面条的小品因为处于早期,还有点粗陋的话,那么,后期的《吃馄饨》、《主角与配角》、《姐夫与小舅子》、《王爷与邮差》就相对成熟些了,而《主角与配角》则是这种对比到达巅峰的一个小品,因为里面有互换角色的“对比达到极致”的特殊表达。    和“男男”搭配的陈佩斯小品不同,赵本山小品如果没有两性之间的调侃,几乎演不下去。    推断原因,还是和个人生活有关于,赵本山的小品由于多还是沿袭了二人转的风格,所以必然会要求男女搭配,也所以,一个不小心就会钻到裤裆里去,露出原始的二人转的风格残余来。    俺的判断,最难演的戏其实是独角戏,我到现在都没有看过独角戏,当时在北京人艺礼堂看戏的时候,外面贴过一部独角戏的广告,可惜时间安排上有冲突,只好放弃,现在想来依然觉得遗憾。    二人的戏就相对好演了些,因为有对手,我看过焦晃、 冯宪珍 演出的《....sorry》就是俩个人的,不错,当时还遇到了大名鼎鼎的姜文。    三人戏,我认为最好的就是话剧《哥本哈根》了。    人多的如《北京人》,《白鹿原》也都还不错。    二人转是两人戏,应该说,难度有,但是不大。当对手是同性别的演员时,难度却大大增加了,因为那类人类历史上常有的“男女幽默”无法展现,即便可以包含进来,也会因为是同性而不显得那么水乳交融。    也所以,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难度比起赵本山和一干女演员搭配的戏要大得多。    对于男女两类性别演员演绎的小品,一不小心就会滑到庸俗的泥坑,虽然这个庸俗是人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的,但是升华为艺术,格外别扭。    事实上,当你回忆陈佩斯小品时,会有这样的印象,除了《姐夫和小舅子》里面有“你和我姐姐都有事实啦”这样的话沾染了一点“男女”间事儿的嫌疑外,其他小品内容上都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    这也正是几十年过去后,我们依然会怀念陈佩斯的原因, 夸张的表演、 鲜明的形象、纯粹的艺术、由衷的笑声,都是他的小品给人深刻印象的来由。    而尽管有宋丹丹这样的艺术家不断掰正赵本山往庸俗化滑去的趋势,但是,赵还是坚持要提拔他那些赵家班里的比他更俗的徒弟们。而一旦离开艺术家,赵本山只能走向一个方向,那就是“给寡妇挑水”、“高粱地里背女人”之类。倒也不是不让人笑,可是这样的笑总还是有猥琐的成分在里面。
个人分类: 物论|7522 次阅读|16 个评论
“贰臣”之“贰”
热度 8 boxcar 2012-4-4 17:58
“贰臣”之“贰” 吕 喆 王铮老师昨天写了篇《 贰臣辩:爱国当以爱民先 》【 1 】,引来了一阵不小的争论。为“叛徒”和“贰臣”们作辩护的话,没点儿见识、胆气和学问是绝对不能随便说的。我自认学识胆量不够,所以不参与深度讨论。但我忽然对“贰臣”中的这个“贰”字产生了一些兴趣,就耐不住寂寞也来结题发挥写篇博文。明知很可能会挨骂并被拍砖,还是斗胆贴出来供大家品评。“辩”我是万万不敢的,最多只能“辨”上几段。 开始读到“贰臣”这个词时,我有点儿奇怪,既然是服务过两个朝廷、东家老板的编号都从一数到了二,为啥用“贰”却不用“二”?大家可以说,指挥编修《贰臣传》的乾隆爷及其手下的文士们都贼有文化,写字的时候自然要写呗儿漂亮的繁体字,“二”这两横无论如何体现不出书法水平来,要写就的写个字划多的、所以就用“贰”了。其实照我看,他们想得也不够长远,至少这书的名字——“贰臣传”起得还不够给力,俺在没看字而只听到声音的时候,就差点儿把它当成“二人转”。 既然说着说着跑偏到“二人转”上去了,索性给“二人转”和“贰臣传”牵线搭桥找点儿联系吧。乾隆爷的老祖宗起家的地方是咱东北,其实也就是现在辽宁这旮的,努尔哈赤当年用明朝的建州左卫都指挥使的名号、以“十三付铠甲起兵”统一建州女真各部时转战的地域,也就是后来“二人转”兴起的地方。老努及其父亲爷爷当年也都算是明朝的少数民族都司臣子的,不过后来抓住机会单干造反,而且最终居然还成功了。乾隆爷找人编修《贰臣传》,当然不能把他爷爷的祖爷爷(努尔哈赤)列进去,因为人家只当了一小骨碌的明“臣”,后来就是后金的“君”了。老努那一代的女真将领,例如安费扬古、额亦都之流,似乎还算不上“贰臣”,因为在明朝这边儿都没官衔名分的。要列“贰臣”,也肯定主要列那些后来才投降过来的汉臣们,特别是不听话的那些,一定会被借机寒碜寒碜。 跑偏归来,接着说“贰”。这个字其实很有意思,现在似乎主要见诸和钱有关的金额大写,旁的地方很少见用的。据说前几年大家在银行填存款单、在邮局写汇款单啥的,经常搞错,“二”字经常会跑到“弋”字的肩头上去,很不安分的样子。可见,“贰”字中本来就包含了“二”,但却又不仅仅是“二”。除了“二”,还有“弋”和“贝”,如果说“弋”有流动的意思,而“贝”字是钱的意思,则大写金额时的“二”用“贰”来代替就非常的传神了。贰分、贰角、贰元和贰拾元面额的人民币上这么印,确实挺好的。不过,用到“贰臣”这里,大概就有了为钱财所动更换了第二个门庭主子的意思,所以乾隆爷们或者更早的人用“贰臣”而不用“二臣”,似乎也挺贴切的。明亡清兴 60 年间涌现出来的“贰臣”们,却也未必都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推出来、磨进去的,其中也不乏刀戈之下屈从武力征服而变节的人物。所以“贰臣”一词的“贰”字中的“弋”,其实也是“戈”差那么一撇的,如果乾隆爷要是能把这一撇写进去,可能更厚道些。 其实“二”组出来的词总让人觉得文化底蕴不足,而且喜好蛮干的路数,例如二杆子、二愣子、二把刀之类。其实原本还有个“二傻子”的说法,但自从咱科学网上有位绝顶聪明的天狼星使者居然也非常谦虚地用了这个名号之后,彻底颠覆了俺对“二傻子”的概念。与“二”相比,“一”似乎更给力些,虽然有一枝独秀、一骑绝尘之类的光辉形象,然而也不免有“一根筋、一窝蜂、一边倒”之类让人时常感到遗憾和无奈。 参考: 【 1 】王铮: 贰臣辩:爱国当以爱民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11do=blogid=554811
个人分类: 历史|4670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巧手浇开幸福花
热度 1 benyang22 2012-3-21 12:13
从华夏文摘看了,因为国内看不到,故转来。 ================================== 韩玲玲:巧手浇开幸福花 朋友里面很有些能人。原来孩子小的时候,大家的日子主要是围着孩子们打转。当家里只剩“二人转”了,有闲暇环顾一下左右,吓了一跳:周围的人怎么一个比一个有本事呢?不说事业,只说平常过日子。 一个老友,自己动手包汤圆,做酸奶,手切面,烤蛋糕,制点心,做芝麻糖牛轧糖核桃糖……想到哪儿打到哪儿。有时按着配方作点心,形态口味不甚满意,于是反复试验,修改配方,不厌其烦,直到做出正宗可口的糕点。朋友去做客,时有新鲜玩意让大家品尝。客人吃得香,主人看着乐。我想,劳动的乐趣就在于此了吧。 一对夫妇,都心灵手巧。家里装潢布置精致美观,插花养花,一派生机勃勃。请人家给我栽培了两盆植物,拿到我家里后,很快变得郁郁寡欢,奄奄一息。有幸在我家生存的植物都绝对是生命力极强的,旱不死,涝不垮。稍微娇贵一点的,在我家都活不长。不是我不上心,反而多半被我关怀至死。 朋友家的后院巨大,开发了一片自留地,种了蔬菜瓜果若干。我懒,从未亲临过菜地。从阳台望去,菜地并不显壮观。原以为,能吃上个番茄黄瓜就算是丰收了。况且中国人家里种菜的不少,勤劳勇敢一族嘛。可一年下来,这块菜地带给我连连的惊喜。不但吃到了家常的西红柿黄瓜茄子,还吃到了大白菜,小白菜,生菜,长豇豆,四季豆,蚕豆,豌豆,大辣椒,小辣椒,大葱,大蒜,红萝卜,白萝卜(附带萝卜缨),白土豆,紫土豆,红薯,白薯,南瓜,冬瓜,丝瓜,西瓜,糯玉米……农民伯伯丰收不忘乡亲,不少朋友都尝到了他们劳动的成果…… 好像还嫌不热闹,这两人农业副业一起抓,居然还自己鼓捣着灌香肠和腌制腊肉。外面买来肠衣,鲜肉手工切碎并调成广味或川味的,然后耐心地一节节灌制,风干……香肠原来是这样制成的。一向不喜欢吃腊肉。从中国超市买的腊肉,黑糊糊脏兮兮,一副坚贞不屈历久弥坚的悲催相。这次,吃到了原汁原味鲜美道地的腊肉和香肠,觉得原来的我好可怜…… 朋友还参加了陶瓷制作学习班。家里很多创意新颖,制作不甚规范的小盘小碗,都是自制的。想想,用自己设计烧制的盘碗,盛上自家产的新鲜蔬菜瓜果和鲜美腊肉香肠,健康绿色不说,那成就感就很是一种享受了。 见识了这么许多的能工巧匠,以为自己见过世面了。然而,最近在一对新朋友家的所见所闻,让我领略到了什么叫卧虎藏龙,山外有山。 乍一进入朋友家,先是感觉琳琅满目,到处都是摆设,房子里显得很满。细看下去,发现这些可不是为了摆设的摆设。墙上及壁炉前,是女主人灵秀清丽的钢笔画作。画框是用竹子自制的,精巧别致。而竹子又是自家后院种的。壁炉上摆放着一系列根雕作品,拙朴天成,透出作者的奇妙想象力。这也是出自女主人的巧手。一转身,看到一个尺寸可观的石雕作品,一只憨态可鞠的大猫舒舒服服地卧在柔黄色的顶光灯下,享受着主人温馨灵动的好日子。男主人介绍说,石料是买来的,然后女主人自己设计打造的。一路参观下来,还看到了许多女主人的巧手和奇思妙想的成果。其中,房间里几处摆放的盆景让我赞叹不已。那精美的设计构思,显出作者对于美好精致生活的无限追求。盆景中小巧但勃勃生机的植物和花朵,好像女主人聪颖娟秀的内心彩绘。那些长在盆景石和水中的植物和花朵是如此的完美无暇……我忍不住用手摸了摸……花是嫩嫩的鲜艳,草是盈盈的碧绿,都是真的。家里另有不少植物和盆花,棵棵翠绿如玉,朵朵鲜嫩欲滴。问其秘诀,人家回一句,看着蔫了就浇水呗。哼,说得轻巧!我心里在琢磨一个问题:有什么事是女主人所不能或不会做的吗? 坐下来,男主人询问客人们喝点什么,饮料还是酒类?有啤酒,是自己酿的。我以为听错了。自己酿什么?因为有几个朋友会自制酒酿。酿……酒?酒上来了,装在密封的标准玻璃啤酒瓶里。打开,弥蒙的水汽从瓶中漫出,尝一口,清凉新鲜,口感甘醇,同买来的生啤没有两样,只是更新鲜,更爽口……看着男主人,禁不住再问:这真是你自己酿的?回答是肯定的。原料是买来的,主要是大麦和酒曲,据说前后耗时一个月。每次操作都要绝对干净,温度环境,耐心细致,不屈不挠,最后装瓶密封,一次做了四十瓶……看来和能干女人搭班的,必须是能干的男人。 晚餐丰盛的菜肴所用的餐具大都是女主人自己亲手设计并烧制的,精美大气,创意独到,自成一体。餐后的甜点是汤圆。女主人现包现煮。汤圆馅里的黑芝麻是自己炒熟压碎,桂花是自己种的……后来又听说女主人还用小石磨自己磨豆腐,自己种蘑菇……这一桩桩一件件,早已看得我目瞪口呆,听得我心惊肉跳。我终是没有勇气下楼去参观蘑菇种植现场,因为不知道后面还会引出什么更加意外的惊奇或刺激…… 我欣赏心灵手巧的人,更喜欢这样不厌其烦为生活卖力折腾的劲头。只有热爱生活、积极乐观,且内心平和的人,才会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才会练就生花的巧手。在他们眼里,生活是美好的,是值得精心打磨和细细品味的。能发现美好,尽情创造和享受美好的人,是快乐的。 你周围也一定有这样快乐的人。正所谓小日子,大生活。
个人分类: 多彩社会|2615 次阅读|3 个评论
《贵妃还乡》有感
深山野人 2012-1-26 14:05
适于中央六台观看完《贵妃还乡》,二人转著名演员潘长江、阎学晶主演。影片以二人转之手法拍摄,印象中为首次看到。 二人转演员唱腔圆润,情感细腻,唱腔功底可见一斑。人物之细节细腻到位。感情丰富,情节感人,感人处热泪盈眶。影片催人上进,弘扬子女对父母之生养之感恩戴德,亦显父母为儿女成长含辛茹苦之伟大。还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观后余润缭绕,不失为春节期间一道大餐。 ...
3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赵本山病了!
热度 39 xcfcn 2012-1-21 16:24
赵本山病了! 离春晚还有若干天,赵本山就“ 病”了!这是通常领导人下台才有的待遇 / 借口。 据说本山帝国想上两个小品,结果就连一个小品也要严格审查和排练! 赵本山这个从铁岭大城市走出来的“农民”,最近几年已经把春晚当成了自己家的后花园——自己弟子的跑马场。不再在乎广告收入的春晚终于敢对赵本山说不了。 作为一个南方人,我不喜欢赵本山;作为一个在北方呆了多年的南方人,我还是不喜欢赵本山;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我更是不喜欢赵本山。 在我看来,我们赣南的“采茶戏”至少不会比二人转差。同样是一男一女对演的黄色小调,为什么独独二人转红遍中国呢?(据说二人转在国际巡演中获得更多的是骂名!)无非就是东北话是普通话 / 官话以及央视这个集权体制的象征在为他撑腰! 没有春晚这个绚丽舞台的本山帝国,会不会轰然倒塌呢?我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相信没有本山帝国的世界会更真实更美好!而不是一个傻 B 样的尽叫好! PS:关于赵本山有两个话题:1、为什么赵本山红了这么久?这属于文化研究的范畴。大概需要杨玲(女)出马来剖析!2、本山帝国的盈利能力/可持续性。这属于企业经营的范畴。现在的本山帝国还大体算是草台班子,能否在社会上生存下来还有待观察。不过,很不幸,这两个问题都跟央视的春晚紧密联系在一起。赵本山如果没有本山帝国的压力/重担,或许赵本山还不会这么快就“病”了。(比如不会只捧自己的弟子,这样可以开放自己的搭档。这样也不会限制小品的风格!)但是赵本山的“病”反过来会加速本山帝国的垮台,或许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死结。 如果我是杂志的主编,我一定给“本山的病”做一个专题,给他诊诊脉!也为老赵的渐行渐远送行。 声明一下,我根本就没有否定赵本山,当然这也是我否定不了的。此文更多的是一种学理上的探讨。有兴趣者可以看进一步的阅读,哪里说得比我好! 陈铁喜老师有一个回应: 支持一下赵本山和郭德纲 ,我响应如下: 哈哈,陈老师消消气。我说几点: 1、你一定要说赵本山的东西跟二人转没有关系,那是说不过去的。赵本山自己说了二人转是他的根,这绝对是实话,你看他的小品和电视剧,黄色小调和挤兑人这两点一直都是他节目的灵魂和卖点。您不能说只有真正演二人转才跟二人转有关系啊! 2、赵本山和郭德纲两个人当然牛B,这个实在不需要你再替他说话,因为任何人都否认不了!我文章中没说这一点,仅仅是因为我觉得这是共识,没必要再提! 3、相对央视,赵本山当然不算啥,但是,你也不要否认赵本山是这种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在其他地方,赵本山火不到这个程度!这一点赵本山自己就说得很清楚:他深深感谢cctv。而且,他也必然客观上打压了其他的艺术形式,比如采茶戏。 4、赵和郭本人的艺术和人品没有问题,但是他们身后还有很大一个帝国,这个家长制管理在现代社会有很多问题,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你可以看看邢志忠的文章。 更进一步的阅读: 赵本山:一个大众 G 点的诞生 叶檀:赵本山拥 有的一切只是冰山 王蒙: 赵本山的 文化革命 (《读书》) 邢志忠:赵本山教授犯了什么忌 ?
个人分类: 杂论|2915 次阅读|51 个评论
科学接轨QQ新浪,分享人人开心网
热度 2 sheep021 2011-6-1 21:12
记得东北有句俗话:二人转不浪,不如回家躺凉炕” 今天突然发现,科学网也接轨QQ新浪,人人网开心网了。呵呵科学也大众,不能算错,但是既然走大众路线,又何必对个人学术观点赶尽杀绝呢? 中国科学真能在开心网 qq 等大流行时,中国科学就真有希望了。 证据呢,向下看,直到 分享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8 次阅读|1 个评论
二人转的前世与今生
热度 7 tian2009 2011-4-29 22:50
发表于《读书》 2011 年第五期,第 154-165 页。原文过长,发表时有删节。这是发表时的版本。文字上略有补充,其中有两段补充稍长,作为脚注。 另有一处勘误,文末(第165页)附田子馥著作三种,其中《咱俩的世界》应为《咱俩的王国》。此为我原稿错误,特向读者及编辑致歉。更改过的PDF文档在此: 二人转前世与今生(读书)p.pdf 二人转的前世与今生 田 松 二人转的美学本体 二人转至今有大约 三 百年的历史。早期民间称“蹦蹦”、“双玩意儿”,“二人转”之名最早出现在报纸上是在 1934 年的《泰东日报》,但在民间并没有叫开。直到 1953 年,在北京一次全国汇演上,东北代表团把二人转作为正式名称,并确定下来。( 田子馥, 《东北二人转审美描述》, 4 页,下引此书只标页码 )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二人转可以称为“传统二人转”。传统二人转完全是民间艺术,是行乞艺术与群乐行为的结合( 362 页), 有“大秧歌打底儿,莲花落镶边”之说。传统二人转基本上是农民演,农民看,是“田间地头的车轱辘菜”,为官府和士大夫等正统文人所不齿。大多数艺人本身就 是农民,农忙时回家种地,农闲时出来卖艺。只有少数艺人专以二人转为生。传统二人转没有专门的演出场所,田间地头,场院炕稍,无处不是舞台。艺人们走村串 户,到农民家里唱,到大车店里唱,也到偏离中心城镇的深山老林里为伐木的、采参的、打渔的人唱。 经过三百来年的演变,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二人转已经积累了三百多部经典剧目( 390 页 ),常下单的就有几十部。二人转音乐丰富,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说。舞蹈承继东北大秧歌,大开大阖,豪放热烈。二人转是东北黑土地上孕育生长出来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典型形态的二人转有两个 演员,一个叫上装(旦角),一个叫下装(丑角)。传统二人转几乎没有女演员,上装也是男的。上装包头巾,也叫“包头的”;下装系腰包,带丑帽,也叫“唱丑 的”。二人转理论家王肯对二人转有过这样的定义:“一男一女两个彩扮的演员,又唱又说又扮又舞,跳进(角色)跳出(角色)地表演一个叙事兼代言的诗体故 事。”( 王肯,土野的美学,时代文艺 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 11 页 )这个定义被普遍接受。 二人转在艺术门类上的归 属一直存有争议。直观上看,二人转过于简单,似乎不是戏剧,所以一般被归到曲艺类。但二人转分明与大鼓、相声等曲艺形式差异巨大。所以有“过渡说”,认为 二人转是从曲艺到戏剧的一种过渡形态。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对传统二人转进行整理改造的时候,也曾按照“过渡说”推动二人转的“发 展”。吉林省创造了吉剧,黑龙江省创造了龙江剧,都是按照京评大戏的演剧模式,配上东北方言和二人转曲调。田子馥先生指出:一个东西过渡了两百多年,为什 么一定说它是过渡,而不能认为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呢?“我发现二人转是既非戏剧,也非曲艺,是介乎于似戏非戏的‘第三体’,也是话剧、戏曲之外的‘第 三体’。”( 38 页) 对于这个第三体的本体形式,田子馥先生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归纳出三个原则: 1 ,表演:演人物又不人物扮; 2 ,叙事:情节线与俗艺线的双线缠绕; 3 ,剧场:演员中心,零距离的观演互动。 在我看来,这三个原则对于二人转作出了准确的概括,建构出了二人转的美学本体,进而使二人转理论超越了地方戏的范畴,成为中国戏剧理论以及更大范围的戏剧美学的一部分。下面略加阐述。 “ 演人物又不人物扮”,是二人转表演区分于其它剧种的核心特征。 一九八三年,田子馥先生正式提出了这个原则,立即得到了二人转理论界的认可。( 38 页)所谓“演人物”,是与“说人物”相对应而言。曲艺是说人物,戏剧是演人物 。二人转有说的成分,但分明又不是说,而是演。 但是二人转的演,与戏剧 的演又有不同。一般戏剧演员和角色是一一对应的,演员一上场,包公一直是包公,秦香莲一直是秦香莲。虽然偶有一人演二角的情况,但这一人实际上是当两个人 来用的。二人转则不然,所谓“千军万马,就是咱俩”,整台戏里的所有角色都是“咱俩”在演。两个演员不断跳入跳出,上装可以演包公,也可以演秦香莲;下装 可以演秦香莲,也可以演包公。甚至也可以两个人同时演包公,同时演秦香莲。 在二人转舞台上,演员时而是这个角色,时而是那个角色,时而是自己——跳出角色,以旁观者的口吻,对剧情进行评价。所以,演员不可能“扮”成任何一个人物。此所谓“不人物扮”。 戏剧演员要扮人物,演员出场,观众就知道这是曹操,那是关羽。二人转演员不扮人物,演员出场,只是两个演员。田子馥有个形象的说法:对戏剧舞台照一张相,照出来的是角色;对二人转舞台照一张相,照出来的是演员。( 73 页)但是,锣鼓一响,一动一舞,两个演员就成了千军万马。所以叫“演人物又不人物扮”。演而不扮。 这种演法,在西方戏剧史上,要到布莱希特之后才有可能,是所谓后现代戏剧才有的大胆创新。但是,早在后现代之前,早在布莱希特之前,这种演法就已经被东北农民所发明,为东北农民所欣赏。农民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演出方式,未曾觉得诧异。所以也没有演剧革命之说。 第二个特征“双线缠绕”,说的是二人转特殊的叙事手法。 所谓情节线,就是讲述剧情的部分。这一点无须解释。二人转的特殊之处在于,还有一条与情节并不直接相关的俗艺线。两条线索平行发展,相互缠绕。田子馥先生以二人转经典曲目《蓝桥》 为例证,阐述了这种双线结构。 老艺人李青山说:“我刚学艺的时候(一九二〇年左右),它才三百多句。等到我和郭文宝老艺人凑在一起唱的时候,已经一千七百多句。”( 79 页) 增加出来的一千四百多句,说的都是东北的民风民俗,著名的片断有“民间婚嫁”、“讲史”、“八人八姓八辈古”、“戒酒色财气”、“绣八出戏”、“小过 门”、“回九”等。蓝瑞莲与魏魁元井台相会,两人互相盘问,把东北民俗唱了遍。这些内容与剧情没有直接关联,虽然勉强可以说成是人物之间的对话。田子馥称 之为俗艺线。整出戏呈现出一种糖葫芦结构——情节线是跳跃的,不连贯的;但每一段民俗介绍都相对完整,比如唱婚嫁,就把东北民间的婚礼习俗从头到尾事无巨 细地讲述一遍。《蓝桥》有很多版本,其俗艺线中与地域密切相关,比如南边道艺人的《蓝桥》就有更多的辽南风俗。 单纯从讲故事的角度看,俗艺线可有可无。但是对于二人转来说,俗艺线的重要性毫不亚于情节线。 俗艺线的存在与二人转在东北民间承担的功能有关,与下面所说的演员中心有关。 第三个特征“演员中心”,是指演员在舞台上的地位,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在传统二人转的舞台上,演员是主导,控制着整个演出。舞台上没有导演,没有编剧,只有乐队。乐队完全围着演员转,演员指示乐队何时开始,也可以随时叫停乐队。在二人转的舞台上,西方戏剧观众匪夷所思的一切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乐队以演员为中心,演员 则以观众为中心。演员在台上随时观察台下观众的反应,要用一切手段,让观众坐得住,听得有味,笑得开心。演出进行时,如果台下有个孩子哭了,戏剧演员只能 视而不见,继续唱念做打。二人转演员则可能会停下来,跟孩子说几句话,逗观众一笑,再接着唱。有的观众来晚了,演员还可能顺口打个招呼。如果感觉观众不熟 悉剧情和唱词,可能会先念一遍词;如果唱词太文,可能会用白话先解释一下。戏刚开场的时候,剧场里常常人声浮动,不大安静,演员一般会跳个“三场舞 ” , 说几个笑话,跟观众聊聊天,了解一下村里的情况,再唱几个“小帽”。所谓小帽,就是大家熟悉的歌曲或唱段。小帽是个过渡,等场上安静下来,再进入正戏。戏 谚说:“小帽小帽,唱戏的白搭,听戏的外捞儿。”如果感觉台下的观众素质高,会减少说口,多唱文词。如果感觉观众不愿听唱,会甩掉一些唱词,把必要的剧情 通过说口和念白,告诉观众。所以二人转演出场场不同。演员的最大目的抓住观众,而不是去呈现一个标准化的剧情和剧本。在演员随时可以抓词,填词,改词的情 况下,那个标准的剧本也不可能存在。 二人转演出,很像是老师上课。同样的课程每年都讲,但每次都讲得不完全一样,一个好老师,总是随时关注学生的反应,让学生能够听懂。二人转演员也是这样。民间也的确有这种说法:唱唱的( 唱唱的,字面意思是唱歌的人。前一个唱是动词,后一个唱是名词。后一个发音相对拉长,有一点儿儿化。 )半个先生。 以上是对传统二人转美学本体的大致介绍。 在没有电视、没有收音 机,普遍文盲的时代,二人转几乎是东北农民唯一的娱乐和文化生活,也是文化传承、价值传承的重要手段。为什么俗艺线如此重要,田子馥先生指出,其中有文化 传承的需要。关于四季花卉、二十八星宿、婚丧习俗等等,都是农民愿意听的知识性内容。而这些内容必须准确、完整,于是形成了双线缠绕的糖葫芦结构。我在翻 阅东北二人转史料汇编和东北二人转传统剧本时,感慨颇多。比如有一出《纲鉴》( 剧本见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编内部资料《二人转传统剧目汇编(二)》,一九八一年 ), 从盘古开天地唱起,一直唱到当下,用四百多句唱词,把中国历史梳理了一通——当然,这个梳理完全是民间的视角,不乏传说和野史。有一出《大清律》,唱清朝 历史;还有《民国律》,唱民国。让我诧异的是,竟然有一出《郭军反奉》,唱郭松龄与张作霖决裂的故事,这完全是二人转艺人自己的创作。这时,二人转艺人又 起到了新闻简报的作用。在以往的时代,二人转相当于东北农村的百科全书,艺人是知识最丰富,也是消息最灵通的人。 传统二人转的观演一体,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因为演员本来就是农民,他们的价值观和欣赏趣味本来就是一致的。 二人转的变革,专业二人转与小剧场二人转 把传统二人转作为二人转的美学本体,就可以对其它形态的二人转给出一个清楚的描述。 二人转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或者在逻辑上分为三种形态。 一九四九年之后,新政权对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改造。根据一九五一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东北的文化主管对传统二人转采取 “改 戏、改人、改制”,“净化舞台”的措施。一部分二人转艺人被国有剧团吸收为专业演员,成为国家干部,吃上了皇粮,从下九流变成了国家的文艺工作者。民间的 二人转演出则日渐萧条。与其它传统戏曲一样,大多二人转传统剧目很快被贴上封建糟粕的标签。与此同时,新知识分子介入到二人转创作之中,把新的意识形态装 到二人转的旧瓶之中。这种二人转被称为“专业二人转”。 在这个过程中,二人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先是化俗为雅,把乡土中的二人转搬到城市舞台,尽可能地 “ 雅 ” 化。进而按照过渡说,推动二人转由曲艺向戏剧靠拢,人为地创造了吉剧和龙江剧。这种情况应该是比较普遍的,比如 无锡的地方戏曲从滩簧变成锡剧,其戏剧形态、社会角色、演员命运等,都与二人转极为相似 。 二人转的美学本体同样遭受了巨变。最根本的变化是演员失去了在舞台上的中心地位, “ 说唱靠作家打本子,唱腔靠音乐家打谱子,舞台行动靠导演摆位子 ” ( 10 页 ),艺人称之为三靠。演员被束缚起来, 无 法与观众直接沟通,不再能掌控剧场,零距离的观演效果不复存在。 俗艺线在美学上被认为与剧情无关,被大幅度删去;在内容上则属于四旧,是新意识形态否定和改造的对象。在演员中心的表演形态下,俗艺线正是演员得以自由发挥表现才艺的段落,在导演、编剧、作曲中心的情况下,俗艺线也被完全 预先设定,脱口秀变成了念台词。 演人物不人物扮的表演本 体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很多演出试图人物扮,行当扮,比如对女演员进行了华丽的彩扮,模仿京评大戏的旦角,装上凤冠霞披,这使得演员转身变人物的时 候非常别扭。比如在《包公陪情》中,女演员进入嫂子一角时,服饰勉强相配,但转身进入包公一角,则极其滑稽( 148 - 151 页 )。这种情况现在依然存在。 由于知识分子的加入,在 新的意识形态指导下的二人转新戏,也出现了一批台词考究、结构严谨,符合戏剧美学原则的作品。比如王彻《送鸡还鸡》(解放军送鸡给老百姓,老百姓还鸡 汤)、王肯《买菜卖菜》(拉唱戏,营业员提高思想觉悟,改善服务态度的故事)等。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冰河解冻,新创作的专业二人转大批涌现。吉 剧和龙江剧也在政府的推动下有短暂的繁荣。 专业二人转虽然有二人转的形式,但是它骨子里属于雅文化,而不是俗文化。它依附于主流意识形态,依附于国家体制。专业演员不是农民,而是国家干部。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台上台下的关系。演员与观众在价值观、情感上出现了分离。演员也不再为自己的唱词负责。 专业二人转从上世纪六十 年代起步,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达到顶峰。当时专业剧团送戏下乡,久违的二人转音乐和舞蹈回到了农村,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八十年代后期,类似于传统二 人转的民间演艺班子(俗称滚地包)和民间小剧团大量出现,国营剧团的专业二人转很快失去了市场。到了 九十 年代,国营 剧团已经入不敷出,二人转进入到民间主导的新阶段,出现了一种不像二人转又自称二人转的特殊形态。 这种二人转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名称。由于最先是在中小城市的小剧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所以有人称小剧场二人转。田子馥称之为“杂耍二人转 ” ( 13 页 ), 也比较贴切。所谓小剧场,是一些非常简陋的演出场所。大的容纳几百人,小的不到一百人。很多小城镇的火车站附近都有这样的小剧场。仅在长春 一地,大型的有五处,小型的还有三四处。同时兴起的还有培养二人转演员的戏曲学校,吉林省有三十多所戏校,每个戏校的学员小的上百,多的三五百。活跃在东北地区的二人转演职人员达万人以上。 一场小剧场二人转演出,类似于一场文娱晚会。一个晚上大概有五副架(一对搭档称一副架)出演,每副架二三十分钟,一共两个多小时。稍微有点儿名气的演员都在赶场,一个剧场唱完,马上赶往另一个剧场。同台演出见不着面也是常事。 小剧场二人转(杂耍二人转)与专业二人转完全背道而驰,但在某些方面却恢复了传统二人转的美学本体。 首先,演员重新成为舞台的中心,观演距离重新拉近。这是生存的必然。与观众直接对话是二人转最独特的地方,这种本领使得二人转演员能够混迹于各种场合。 其次,双线缠绕的叙事本 体也被小剧场二人转去掉了一条,而被去掉的是竟然是情节线!小剧场演出的内容,既不是二人转的传统剧目,也不是专业二人转创作剧目,其主体部分是笑话、杂 耍、通俗歌曲以及所谓的小品。这些内容,在传统二人转中,是有可能在俗艺线中出现的。比如《双锁山》中,高君宝难为刘金定,要求刘金定给他唱小曲,演员就 会根据个人能力,根据观众的喜好,随意加进这些内容。所以勉强可以认为,小剧场二人转存在“俗艺线”。 当然,小剧场二人转中保留了很多传统二人转的元素。比如台词,还是二人转的说口。有时也有演员唱传统二人转的小帽,跳三场舞,耍手绢,但是成段成本的故事没有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小剧场二人转的怪异之处在于,只要毛,不要皮。一地鸡毛。 二人转的浮华与隐忧 小剧场虽然没有表演二人转的曲目,但是演员的基本功,又的的确确是二人转的。 传统二人转演员的基本功 夫包括说口、唱、舞、出相、绝活等。二人转说口有特殊的东北风味:节奏明快、风趣幽默、合辙压韵,擅用谐音,常有出人意料的包袱。说口有套子口、零口、定 口之分。套子口是成套的口,单独成篇,可以是完整的故事、笑话,也可能是几句无厘头的顺口溜,艺人们见机行事,插在演出之中。零口是艺人即兴发挥,现编的 词儿,也叫抓口。定口是剧中固定要说的口,是台词的一部分。 赵本山在春晚小品中的台词,都可以理解为二人转中的说口。在导演中心的春晚舞台上,赵本山说的当然都是定口。 唱和舞容易理解,无须多言。当然,二人转的唱和舞也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出相,就是学一些特殊的 体态、表情,常见的有出瞎子相、出瘸子相、出傻子相、出老太太相等。这是传统二人转演员逗观众笑的常用手段。有的老艺人在台上,一句话不说,单靠出相,就 能让台下笑翻。赵本山擅长出瞎子相、老太太相,他的表演中就经常融入这些元素。他在东北出名是扮演《摔三弦》(拉唱戏)中的算命瞎子,出瞎子相;最早进入 央视的小品《小草》,出老太太相;在电视剧《刘老根》中,编剧刻意把刘老根弄得精神失常,以便让赵本山出疯子相。 出相可以是一种表演,但 是不同于表演。有时会为了让演员出相,在情节上硬贴一块。比如在赵本山小品《老蔫完婚》中,老蔫去深圳和马丫完婚,为试探马丫的本意,老蔫学老太太,就有 为出相而编造剧情之嫌。为了出相而改变角色,这是传统二人转演员中心的遗存。比附到现代术语,叫因人设戏。相常常能超越角色,具有某种程式化的特征。一个 演员出了一种相,大家觉得可乐,很快就会有其他演员学习、模仿,贴到不同的角色中。 在那些技艺精湛的老艺人 那里,出相是依附于表演而存在的。老艺人徐大国浑身是艺,善于出相,有很多相只有他有,比如掉胯骨相。但是,刘世德说:“他非常讲究‘什么玩艺出什么 相。’就是说:要根据不同的剧情,不同的人物性格,情绪,出不同的相。让‘相’为‘戏’服务,为塑造人物服务。而不是随意乱来,单纯地追求噱头。”( 王桔,松辽艺话——二人转老艺人刘士德回忆录,长春市艺术研究所,一九八二年,第 35 页 ) 在关键的时候,有的艺人站着干唱,不仅自己不舞不动,连搭档也不许舞不许动,怕额外的动作分了观众的神。 但是在小剧场二人转中,出相大多只是为了逗乐,只有相,没有角色。在小剧场中出现了一大批以出相而知名的演员。比如魏三,他的成名剧目《傻子娶亲》等傻子系列,都以出傻子相为卖点。在《刘老根》中扮演二柱子的张小飞,善出歪嘴相,让五官完全错位。 绝活类似于杂耍,主要是 为了吸引观众。在小剧场二人转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绝活,比如倒立喝啤酒,倒立唱歌,或者用鼻子吹唢呐,一些特殊的口技,以及一些杂技动作。有些演员唱功出 奇,有特别长的肺活量,有特别宽的音域,有时拿出来脱离剧情单独演出,也可以作为绝活。由于情节线不复存在,这些绝活就仅仅是逗乐搞笑而已。 与传统二人转一样,小剧 场二人转完全是市场化的。艺人的收入与他获得的掌声有直接的关联。艺人如果不能逗观众笑,不能获得掌声,在小剧场中就难以立足。在残酷的竞争之下,留在舞 台上的演员总有一些硬功夫。唱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很多二人转艺人看起来平庸平常,一亮嗓子,就会赢来满堂喝彩。小沈阳特殊的高音,在当代二人转艺人 中并不独一无二。 在小剧场二人转的演出 中,一副架是一个演出单位,通常由男演员主导,把他们擅长的笑话、绝活、歌曲学唱、小品等串起来。所谓小品,大多是一些新编的闹剧,没有什么情节,比如唐 僧到了女儿国,女国王要嫁唐僧,唐僧拒绝。情节只是个搞笑的由头,并不是演员要表演的内容。比如男演员把女人的连裤袜戴在头顶,让两个袜筒在胸前飘荡,模 仿唐僧的飘带。两个人不断地讨论应该怎么演,不断演错。或者双方互相谩骂,其言语不堪让面皮薄一点儿的观众不忍抬头。 我曾看过一场让我思考许 久的演出。其中一副架“表演唱”了一曲《英雄儿女》。女演员身材魁梧、膀大腰圆,叉着腰,拿起麦克,一张口,就飘出来高亢洪亮的声音:“烽烟滚滚唱英雄, 四面青山侧耳听”。如果闭上眼睛,非常主旋律。可一挣眼,就会笑破了肚子,或者气炸了肺。男演员身穿绿军衣,头戴绿军帽,涂抹了红脸蛋。走正步,翻空翻, 拿起立式麦克,把麦克架子倒过来背在身上,模拟无线电的天线,对着麦克喊:“八五幺,八五幺,我是王成,向我开炮,向我开炮。”乐队配出爆炸声,男演员做 躲闪状。又把麦克架倒过来,三只脚收起来两只,一只拿在手里,对着女演员,做机枪扫射状。乐队则配出机枪扫射声。再后,坐下来脱鞋,把鞋扔到女演员的身 上,乐队配出手榴弹爆炸声。女演员在歌唱的同时,弯腰拣鞋,再扔回去。两个人扔来扔去,爆炸声不断。而在整个过程中,女演员的歌声竟然是连续的。直到最 后,演出在高亢的歌声、轰轰烈烈的爆炸声以及观众的哄笑中结束。 一个小剧场二人转演出,就是由这些有二人转元素,但是没有二人转内容的歌舞和搞笑构成的。赵本山和这种二人转有莫大的关联,也相互借鉴。比如,二〇〇八 年央视春晚, 黑土大叔在话筒前发表奥运火炬手获选感言,身体僵直,手足无措,口中呶呶而不能言,猛然间神经质地暴喝一声:“好!”同时双掌对击,引台下笑声一片。 双掌对击这个桥段此前 在小剧场二人转中已经流行了好多年了。 我本人就曾 在位于北京西苑的向阳屯东北菜饭庄里看过。 小剧场二人转演出方式的 形成,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观众的趣味发生了变化,小剧场中的观众无法欣赏传统二人转整本的演出,连片断也没有耐心听,只是想要取乐,开心。演员为了生 存,不断迎合观众。二是很多演员没有耐心学习传统剧目,唱歌搞笑已经可以赚钱,何必费力不讨好地学习传统呢? 近年来,二人转引起了理论家的注 意。二〇〇九年,王蒙在《读书》上著文讴歌小沈阳之上春晚的平民意义( 王蒙:《赵本山的“文化革命”》,《 读书》二〇〇九年第四期 )。不过,我相信王蒙不了解二人转的前因后事,过于一厢情愿了。 从美学的意义上,二〇〇九年的春晚的确 具 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以往赵本山的春晚小品,本质上说,是话剧小品。但是《不差钱》,则是一个精装版的小剧场二人转。剧情牵强,脱离人物的规定情境。所有情 节的设置,都是为了让小沈阳和丫蛋儿展示绝活——出人意料的高音。小沈阳的格言,丫蛋儿的出相——紧张、嗫喏、口不择言的尴尬相、腼腆相,以及“感谢八辈 儿祖宗”之类的说口,都是直接从东北小剧场中的移植过来的。至于毕福剑,不过是一个大道具,他之所以成为剧中的一个人物,只是因为他主持了“星光大道”, 可以让小沈阳和丫蛋儿有一个堂皇的理由,一亮高音。 王蒙 先 生认为,《不差钱》表现了平民精神的胜利,我非常不以为然。在《红高粱模特队》(这出戏勉强可以算专业二人转)中,赵本山歌颂劳动本身,强调劳动本身就是 美,对于时尚生产线(范伟扮演的时装导演)加以嘲讽,还可以说有平民立场的意味。但是在《不差钱》中,则无非是对于浮华虚名的追求。丫蛋和小沈阳所唱的内 容与他们的生命体验、与他们所扮演角色(农民,农民工)的生活没有丝毫关联。他们为什么唱这几支歌,是因为这几支歌流行,并且有特别的高音。他们放弃了泥 土,不再肯定自身作为农民作为草根的价值,而是通过对塑料花般的流行文化的模仿来获得价值感。这不是平民立场,这是平民立场的丧失,是草根糜烂的标志。 小剧场二人转已经没有价 值承载,有的只是消解,对一切现存在的事物进行消解。不但消解虚假、浮华,也消解神圣、崇高、伟大、精致、文雅。连他们模仿的偶像也在他们的消解之列。如 果说,以往的艺术是画盘子,所有的艺术家都在考虑怎么样把盘子画得精致,漂亮,小剧场二人转则致力于摔盘子。二人转以丑的方式来消解丑,以及美,能留下来 的更多的是一个文化现象,供人品评,而不会有多少文化价值。而《不差钱》又开了一个坏头,向虚华的流行产业,向被他们所消解嘲讽的官办文化投降。 对于二人转的这种状态,田子馥先生颇感担忧。他以七十高龄,笔耕不辍,二〇〇九年,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呼吁二人转的本体回归,强调二人转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小剧场二人转,而是传统二人转。 遗憾的是,田子馥先生所梳理的二人转本体,这种东北农民独特出艺术形式,至今还不为广大观众及理论家所了解。人们所知道的,是扭曲的杂耍二人转。 传统二人转才是二人转之本。十几年前,在长春人民广场,我曾经亲眼目睹广场上的二人转传承。一个小姑娘跟一位老先生一板一眼一字一句地学唱传统戏,老先生认真地讲解唱腔、手法、步法、眼神。那情景至今依然在目。 (田子馥著,《东北二人转审美描述》,吉林文史出版社二〇〇七年版;《二人转本体美学》,时代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咱俩的王国》,春风文艺出版社二〇一〇年版) 2008 年 2 月 14 日 长春 西安花园 200 9 年 10 月 5 日 长春 西安花园 2010 年 1 月 2 日 北京 向阳小院 2010 年 2 月 20 日 长春 西安花园 2010 年 8 月 10 日 长春 西安花园 2010 年 12 月 26 日 北京 向阳小院 《蓝 桥》是传统二人转中难度很大的一出戏,艺谚说:“唱得好是蓝桥,唱不好是乱嚎。”《蓝桥》的剧情很简单。蓝家因欠债难还,把女儿蓝瑞莲嫁给了又瘸又矮五十 三岁的周玉景续弦。蓝瑞莲备受虐待。一天,蓝瑞莲在井台打水,遇到过路的书生魏魁元。二人一见钟情,约定三更天到蓝桥相会私奔。不料当夜大雨,水漫蓝桥。 蓝瑞莲等婆家人睡熟后,爬出高墙,赶到蓝桥,却只见茫茫大水,水面上飘着书生的衣衫。蓝瑞莲料想书生为她而死,乃跳水自尽。故事显然从《庄子·盗跖》中尾 生抱柱的故事敷衍而来,是中国民间戏曲喜爱表达的主题之一。 二人转是一个家族,除了这种二位演员演出的标准形式或称狭义二人转外,还有一个人演出的,叫单出头;多人演出的,叫拉场戏。吴祖光有对联曰:“删繁就简二人转,以少胜多单出头。”( 197 页) 虽然形态有差异,但是贯穿着同样的美学原则。比如著名的单出头《洪月娥做梦》,一个演员转身变人物,演四五个角色。拉场戏虽然是演人物又人物扮——一个演 员从头到尾只演一个人物,但是依然是二人转的演法,半实半虚,亦实亦虚,不时地跳出角色,以旁观者的口吻评述剧情,只是不会跳入另一个角色。有些戏,还可 以视演出时的具体情况,可以演成拉场戏,也可以演成二人转。
个人分类: 舞文弄墨|5969 次阅读|14 个评论
都是春晚惹的祸—汪峰眼红与旭日阳刚内讧
热度 1 冯用军 2011-2-13 12:06
2011年春节最热闹的“二人转”——方舟子伪科学与王菲伪佛教之后,娱乐圈再传来最给力“元宵礼物”——汪峰眼红与旭日阳刚内讧,皆因“春晚惹的祸”。 旭日阳刚火了,出场费从原来的800元1000元暴涨到10万8万,而汪峰被冷落了,人不甘寂寞,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同时火,所以眼红了。 旭日阳刚被汪峰告知:今后不能再演唱《春天里》    汪峰回应禁唱《春天里》:不能忍受真诚帮助遭利用    版权公司大国文化对汪峰歌曲版权发表声明   百度娱乐讯 日前,汪峰禁止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再唱歌曲《春天里》一事在娱乐圈引发了渲染大波。一方面,作为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在春晚后一夜爆红,身价暴增,但汪峰的禁唱令几乎断了他们的“钱”途,也因此获得了不少同情和支持;另一方面,汪峰认为自己的歌被无度翻唱,自己的善意被利用,愤怒的他不仅发表博文解释个中原委,更爆料旭日阳刚成名后已开始起内讧了,两人分属不同经纪人。而旭日阳刚昨日也迅速回应汪峰的声明,并自称文化程度不高,对这个圈子东西了解太少,他们希望结束商演后能当面向汪峰道歉。    汪峰曝旭日阳刚成名后已内杠   昨日,汪峰通过博客发表5千字的文章详细解说《关于春天里不得不说的故事》,更强调自己原本的真诚帮助却被利用,并认为一些报道也是对他的恶意中伤和歪曲。   汪峰表示旭日阳刚唯一性、针对性地的翻唱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如果我的作品被人这样有针对性地无偿拿去商演,哪个公司以后还会给我投资做音乐呢?我已经跟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沟通过几次了,如果这样唯一性、有针对性地翻唱继续被允许的话,我就退出音协。”   此外,汪峰在接受采访时还透露,在自己发表声明后,旭日阳刚本人已经打过电话表示歉意,并称他们对近来的事情并不知情,都是经纪人所为,对此汪峰反问道“你们的经纪人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害你们?你们俩完全不知道他们能干出这事来?”同时,汪峰更透露旭日阳刚成名后已开始起内讧了“如果他们也觉得被利用了那就太可笑了,虽然我从外面知道他们的内讧已经很大了,两个人有各自不同的经纪人,但是这些事情不是我要管的。”    自认“两个经纪人”不影响团结   对于“内杠”一说,旭日阳刚方面并没有给出解释,但据媒体报道,旭日阳刚确实分属不同的经纪人。在媒体采访到旭日阳刚的成员王旭时,他表示对此事不知情,并称“黎冬是刘刚的经纪人,我的助理是我妹妹王蓉,我的事情还得问她。”王旭说,“至于这件事情,目前我还不知情。”但随后黎冬在接受采访时,他却表示,自己肯定告诉过王旭,而且是当面说的,“当时接到电话他们刚在台上唱完《春天里》,我怎么可能不跟他说呢?”而面对一个组合两个经纪人的尴尬局面,黎冬也坦言,之前从来没见过这种情况,但他认为这并不会影响组合“团结”。    旭日阳刚发文道歉 自称不了解这个圈   虽然表示最此事并不知情,但旭日阳刚昨日还是更新了博客,对汪峰表示道歉:“网上一篇‘旭日阳刚不能唱《春天里》’的报道给汪峰老师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我觉得对汪峰老师不公平,我和王旭大哥从开始在通道唱歌到后来上节目一直唱汪峰老师的歌,确实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汪峰老师也一直在帮助我们,从上海演唱会到后来的央视春晚,这些都是需要很大的心胸才能做得到的,任何人指责汪老师都是不应该的。”   旭日阳刚表示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也都是很简单的人。“这个圈子里的许多东西我们真的了解的太少。”“希望一部分歌迷或者网友,停止对汪峰老师的攻击。饱汉一斗,饿汉一口,那时候我们是饿汉,可汪峰老师当时给我们是一斗,他始终是有恩于我们的。”   最后,他们还表示希望“回到北京之后能当面跟汪峰老师道个歉,那样我的心里能好受一点。 汪峰封杀旭日阳刚 网友:都是春晚惹的祸 旭日阳刚被汪峰禁止唱《春天里》 元宵改唱《我的未来不 ... 汪峰停止歌曲《春天里》授权 旭日阳刚:无奈寻找原创路 邹邹有理:汪峰一耳光打清醒了旭日阳刚? 旭日阳刚被禁唱《春天里》 汪峰:未经许可商演 汪峰与旭日阳刚的“春天里”之争“有组织有纪律”
个人分类: Life Comments|2158 次阅读|2 个评论
要怎样才能留住你
tian2009 2010-12-19 11:27
发表于《文汇读书周报》 2010 年 6 月 11 日 第 7 版,发表时略有删节,这是原本。 要怎样才能留住你 读《二泉映月:一个城市的人文读本》 田松 我常常悲观地觉得,我们现在所作的一切努力,最终都将是徒劳的。我们想要挽留的,终将离去。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就像一栋柱歪栋斜的老屋,曾经有过的辉煌与灿烂,曾经有过的精致与典雅,最终都将随风而逝。而她在我们的努力之下所焕发出的光彩,只是一次返照的回光。 这部书就如它的副题一样,是一个城市的人文读本。而二泉映月四个字,则毫不含蓄地点出了这个城市的名字:无锡。 无锡我是去过的,一共三次。但是只有第一次,我略略地品味到了这个城市所蕴含的文化。算来大概是 1988 年, 在离开南京之前,南艺的一位朋友盛情相邀,我们去了他无锡的乡下老家,小住一两日。高大的木床,宽大的木制马桶,与我熟悉的东北乡间完全不同。尤为让我受 到文化震撼的,是他家的中堂。一进正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副水墨挂轴,左右两侧配有一副对联。挂轴前一条桌案,桌案两侧各有一把宽大的木椅。完全是电影里江 南乡绅的架势。这种配置,在东北乡间,几乎是没有的。江南的人文积淀之厚在农村感受得更深。早晨起床,视野中一片白茫茫的薄雾,笼在田野上。当时的感觉, 错综复杂。 再次去无锡已经是十年之后,第三次则又在十年之后。我所见到的,只是无锡这个地名而已。宽阔的街道,街道两侧的楼房,楼房上的标牌和招贴,与全国任何一个城市似乎都没有什么两样。城市之间的差别,只在于产值,只在于 GDP 。这样毫无地域特征的城市,被称为现代化,被称为进步。然而,人们无可救药地怀念那个陈旧的无锡。 我对无锡的了解,极其浅薄。事实上,整个江南与我,都相当之隔。我在南京生活了两年,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过客,直到将要离开的时候,才忽然留恋起来,甚至一度想要留在南京。 这部厚厚的大部头城市读本,我断断续续地几乎从头读到了尾。全书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锡剧,然后是无锡最具知名度的瞎子阿炳,再后,讲我从未耳闻的无锡纸马,最后,说宜兴紫陶。整部书的装帧是沉重的,显见编者心中的神圣感。让我阅读这个异乡的人文读本时,也不由得敬重起来。 锡剧的演出我从来没有看 过。在南京时,经常路过一个锡剧团的大门,我完全不知道锡剧是做什么的。大概当时,对于这些古董也生过一些现代性的意识形态鄙夷吧。不过,读此书中的锡 剧,却让我感到非常亲切。这是由于二人转的缘故。由于家父的工作,我对这种东北民间小戏也付出了很多时间,阅读了大量史料。锡剧演员在历届政治运动中所遭 受的命运,锡剧演出形态的变迁,与二人转都有非常多的平行之处。锡剧源于滩簧。滩簧本是农民艺术,后来进城,成为市民艺术,都带一个民字,属于俗文 化。由滩簧而锡剧,则由俗变雅。这是 1949 年以后,新政府对传统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新知识分子介入的结果。二人转本来也是农民和市民的俗文化,在社会主义新文艺的改造中,地方政府人为地创造了以二人转舞蹈、台词和表演风格为基础的大型戏剧,吉林叫吉剧,黑龙江叫龙江剧。同样由俗而雅。 1980 年 代之后,雅文化的吉剧和龙江剧不再有政府投入,很快就不再有演出的机会了。锡剧失去了政府资助,也是这样。相映成趣的是,锡剧的草台班子(大概更类似于滩 簧吧)在乡间的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二人转回到民间,也受到了东北农民和市民的狂热追捧。不过,近年来火爆异常的二人转,虽有其名,却早已不是当年 的传统二人转了。 无论南北,平民百姓都有对艺术的本能追求。在我看来,民间艺术,呈现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一旦平民百姓失去了艺术本能,就意味着,作为文化意义上的民族,已经死亡。 挣钱在很多人看来,是头等大事。当赚钱成为人生的终极目的时,人就失去了心灵,成为被动的机器。当人放弃了心灵,心灵也会放弃人。富士康员工今年的跳楼记录已经达到了十三,我想,是这些人的心灵在表达反抗吧。 一个城市的心灵,是由这些陈旧的文化遗存构成的。有人尽心尽力地,为一个城市的心灵做记录,这让我感慨和心痛。 要怎样,才能留住你! 2010 年 5 月 25 日 2010 年 6 月 12 日 北京 向阳小院 (焦胜主编,《二泉映月:一个城市的人文读本》,鹭江出版社, 2009 年 4 月第一版,定价: 120 元)
个人分类: 工业文明批判|2912 次阅读|1 个评论
小沈阳走进《康熙来了》
cwhm 2010-5-2 05:30
一直都把《康熙来了》当做休闲放松时常看的节目,时不时都会有些笑料,最近这期更是带着期待的心情看的,毕竟有来自内地的“小沈阳”,相信会有一些惊喜。 但是带来的更多是让我看完了有不发此博不休息的干劲,还辛辛苦苦的把一些对白给一个个的敲出来给还没看到视频也不准备看视频的博友交流下。 在这期《康熙来了》小沈阳可能康永,小S,欧弟,陈汉典不熟,也有可能由于主持人没有好好做功课,整个节目倒是一直在探讨什么是小品,什么是二人转,什么 是东北方言,整个节目不像访谈倒像科普,造成了很多冷场。小沈阳整个节目都没能抖出包袱,直到节目快结束的时候才通过一首张雨生的歌《我的未来不是梦》抖 了个高音包袱。 小沈阳这次是到台湾为7月份的台湾二人转表演造势宣传,算是海峡两岸比较大的一次民间文化交流了,但是不知道这次康熙节目造势是好还是坏,很担心看了这期 节目的台湾民众更会觉得内地很老土,很保守,很落后,到七月份会不会愿意掏腰包来买票体会二人转。更看到了 两岸由于60年的分离,两岸的文化越来越有渐远的趋势,目前两岸关系和缓了,倒是更多的台湾娱乐文化冲击了大陆,大陆 的娱乐文化如何走向台湾或许比经济军事给台湾的威胁更重要,希望大陆的娱乐文化不要拖两岸和平统一的后腿。 这次访谈更看到了两岸文化民间文化交流的艰辛和摸索,或许如同我们当初的经济改革开放一 样是摸着石头过河,两岸的文化交流还真的任重而道远 。 附录: 节目中的对白(1)小品 (2)二人转(3)东北方言 蔡康永: 《康熙来了》节目男主持 小 S:《康熙来了》节目女主持 陈汉典:《康熙来了》 《时刻准备着》分别排名第三和第四的主持 欧 弟: 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主持 小沈阳: 赵本山高徒,《不差钱》小品演员 (1)小品 蔡康永:春节晚会你的表 演大概多长? 小沈阳:大概二十多分钟 吧 蔡康永:你们叫做小品? 小沈阳:对, 蔡康永:下品的意思在台 湾是叫做短剧吗? 欧 弟:对,是短剧的意思 蔡康永:然后就是里面的 角色会演出有剧情的故事 欧 弟:对 就是他们本身会赋予他的角色,然后他的性格 蔡康永:可是一定是好笑 的 欧 弟;绝对是好笑的 蔡康永:不过抖包袱这个 事情是二人转也用这个说法么 小沈阳:对 蔡康永:就是抖一个包袱 欧 弟 :对 其 实应该是相声吧 小沈阳:二人转是多方面的 欧 弟 :对 什 么都有 蔡康永:台湾比较说是有 一个梗对不对? 内地说不说梗 小沈阳 :也说,梗儿,就是加个 儿字 蔡康永:台湾的用法是那 个用法对不对,所以他会批评说,比如说陈汉典这个人说话没有梗 那就变成不好笑,就是观众不知道要 听什么的意思 小沈阳:没梗儿,对 欧 弟 :要不然就是说不靠谱,这个人不靠谱 蔡康永 :不靠谱是什么意思 小沈阳:不靠谱就是不沾边吧 欧 弟 :对对对 小沈阳 :就是不好笑嘛 陈汉典:不可信 不可靠 不靠谱 小 S :都在讲你自己 在我介绍么? 陈汉典 :参与嘛,参与啊 小 S: 那你们会说,比如你讲了一个笑话没人笑,你可不可以说 好冷喔,你们有在讲这种么? 小沈阳:没有啊 (2)二人转 蔡康永:在春晚出现的小 品和二人转是同一件事还是两件事情 小沈阳 : :两件事情 蔡康永:不同的 小沈阳:因为小品是小品 蔡康永:二人转是什么 小沈阳:二人转在舞台是夸大的演出, 小品就是生活中 蔡康永: 二人转一定要一男一女吗 欧 弟 :而且都是夫妻 小沈阳: 对对 小 S:是真实生活的夫妻么 小沈阳:不是,有 80% 是夫妻 欧 弟 :对 演 到最后就 在一起 小沈阳 :因为时间长 建立感情了嘛 小 S:因为你的太太就是跟你一起演二人转的么 小沈阳 :对对对 蔡康永:二人转的内容是 什么 小沈阳:二人转的内容就是讲笑话、唱歌、演小品什么的 蔡康永 :还要唱歌 小沈阳 :就是观众喜欢什么 咱们会来什么 欧 弟 :其实你们两个(康永和小S)就是二人转耶 蔡康永:小沈阳,我们两 个是二人转么? 小沈阳:属于二人转的一种 欧 弟:只是说你们聊天聊一聊的时候,你就突然把手绢拿出来就 啊 啊啊 唱一段 就是二人转了 小沈阳:就是加点说说唱唱嘛 (3)东北方言 蔡康永:东北人说好舒服 的时候怎么说 小沈阳:舒坦 蔡康永:就是舒坦到极致 了会说升天么(升天是山东的说法) 小沈阳:你个人惯用的是 什么 蔡康永:如果你捏脚捏的 舒服你会说什么 小沈阳:得劲 蔡康永:东北骂人呢 小沈阳:骂人都一样 蔡康永:不是粗话的吗? 比方说这个人是一个很二百五或者是很三八。。。 小沈阳:傻子 小 S:傻子算蛮温馨的 小沈阳:傻瓜的意思 欧 弟:还有说很二, 这 个人很二 小 S:很二是什么意思 欧 弟 :就也二百五吧 小沈阳:这人差劲 就是智商这个嘛 是吧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2520 次阅读|11 个评论
赶走我国学术舞台上的“二人转”
yangwenzhi 2009-9-3 08:03
官本位和 极端功利化 就像一个舞台上东北二人转一样,二者一唱一和,叠加和轮番对我国学术界施加着不利影响...... 官本位让学术尚失科学精神 学术上的官本位,使素来以崇尚精神自由、主张人格独立的学术圣地,变成等级森严的官场和追逐名利的市场,致使一些知识精英在权势面前丧失自我、丧失独立、丧失尊严、随波逐流,成为对政治权力的崇拜者与屈从者。随着权力通过官员专家化、专家官员化、官员学者双重化等方式逐步进入学术共同体,在权力为先、专家身份掩护的巧妙安排下,学术共同体的范式受到政治共同体范式的打量和替代,学术共同体的学术生态遭到污染,学术环境恶化。 官本位使一些学术单位的课题分配完全按职务高低进行,导致科研人员热衷于竞争行政职务,通过权力的获得来直接或间接实现对学术资源掌控、学术话语权的争夺和控制。学术机构的行政级别化,也会成为学者追求当官的另一动机,因为学者可通过当学官,很便捷地成为政府机关的厅局长、甚至省长或部长。 官本位导致在资源与信誉分配、科学评价、学术争论等方面屈从于权力意志,损害良好学风;政府管理部门直接参与资源分配,因缺乏有效监控而招致权力滥用与腐败;管理部门利用职权片面追求政绩,使科技界浮躁风气滋生蔓延;官本位激励机制,使专业人员难以集中精力于专业能力的提高,而单位则把向管理部门输送干部或推选院士作为学术集团获取资源的手段与途径。政府管理在相当程度上取代学术共同体内部的管理,成为赋予各种科学探索以资源和声望的最终仲裁者和守护者,并对选择、拒绝或忽视某学科或科学问题起决定性作用。 官本位直接表现为学术隶属于权术。一些学术机构的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官僚化,学术机构俨然成为行政机构,造成官衔大于学衔,学术声望附属官位,人人都争相当官的怪现象。官本位造就下的官员或学官,在学术和权术的互不认可(在学术界人们往往把学官作为官员对待,而在官场人们往往会把学官作为学者对待)的怪圈中,变为成功人士。有的人原先学术平平,当官后学术名声大增;各种优秀学术成果评比每每由具有官衔的人负责把关。学术官僚化使那些学术尖子趋向当官,让那些学术尖子干一些与学术本身无关、并不一定非要他们做的行政事务;有些学术上本来不错的学者当上官后,无心再作学问,几乎全部研究都由其学生去做,自己当后台老板。如果处在这样一个学术隶属于权术的社会里,无权无势,只埋头做学问,往往一事无成。 极端功利化使学术行为异化 真正的学术非要纯学术取向的精神不可。然而,在功利主义背景下,极少人会在为学术而学术。极端功利的学术价值观,导致学人有心摘果,无心种树。过分注重知识的功利性,把做学术当作敲门砖,作为争取功名利禄的手段,出现如读书为考试、升学,研究为评职称、报奖、升官、发财等社会逻辑。这种为致用而治学的风气发展到极致,自然就形成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的学术状态,也就无学术可言,学人就会丧失学术良心。本应是衡量学术职业和学术水平的标识的学术头衔,就会异化为不以学术水平为依据,而以个人待遇、利益分配为取向,任意分配的学术符号和社会时尚;本应是解惑授业的学校,异化为利益争夺的场所,出现盲目追求大学合并、升格成风,以及研究生为包身工,导师成老板,研究生教育如同牧童放羊的现象;被视为学术尊严标志的学位,沦为可供交换的商品,位还在,学却没有了。 官本位下的学术动机与行为表征 1 .权力为先,学术隶属权术。 2.官衔大于学衔,学术声望附属官位。 3.学术在权势面前丧失自我、丧失独立、丧失尊严、随波逐流,成为对政治权力的崇拜者与 屈从者。 5.官员支配学术活动,控制学术话语权。 6.行政和后勤官员掌控学术资源。 4.学术的计划性,选题的形而上。 7.学术成果的预设性。 8.缺乏独立学术观点、缺乏科学客观性;学术结论、学术观点投其所好,取决于官员的价值取向。 9.项目、奖励、职称等评选中的非学术因素主导性。 10.学术资源与信誉分配、科学评价、学术争论等方面屈从于权力意志; 11.学术头衔的政府部门分配和配置,政府部门具体主导和组织评定专业技术职称。 12.等级森严,论资排辈。 13.学而优则士;学者青睐做官,科研人员热衷竞争行政职务。 14.学术机构聘请官员担任学术职务,官员兼职教授,官员兼任学会领导人,教授兼任官员。 15.缺乏公开、透明、监督、问责机制,权力过分集中,缺乏监督。 16.学术资源分配按照职务高低和权力大小进行。 17.学术机构的行政级别化。 极端功利下的学术动机与行为表征 1.致用而治学;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2.有心摘果,无心种树;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立竿见影。 3.不求学术良心真理;把学术当作敲门砖,作为争取功名利禄的手段;学术职务视为时尚,研究员、教授遍地走、满天飞。 4.急功近利,短期行为,追求过程的短平快。 5.不做基础性研究,无心埋头专研;数量取胜,速度取胜。 6.学术泡沫化;关注和追求论著的数字、数量和规模,淡化学术质量。 7.学术成果半成品、水产品,垃圾论文现象。 8.选择国外刊物发表。 9.评价依据国外工具,或引用工程建设的方法。 10.直接与职称、奖金挂钩。 11.缺乏质疑争鸣;严肃的学术批评异化为评功摆好的庆功会。 12.学术交流成摆设,列为表面形式。 13.外语决定一切。 14.大学精神丧失,高校非学术活动盛行,求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大学简单合并、升格成风。 15.应试型教育、填鸭式教育;研究生成为包身工,导师成为老板;研究生教育视同牧童放羊。 16.真的假博士和假的真博士。 17.缺乏同行认可、同行评议、社团认可规则和管理制度。 18.学术资源配置机制的差序格局;项目评审成为圈内人分蛋糕。 19.学术头衔不以学术水平为依据,而以个人待遇、利益分配为取向。
个人分类: 学术共同体|4727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