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课堂教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如何教授学生甄别虚假消息
热度 3 zhpd55 2017-4-12 17:49
如何教授 学生甄别 虚假消息 诸平 当今时代,甄别虚假消息尤为重要。主要是因为假消息与网络传播相结合,具有毁灭性的后果。 1 网络传播的双重性 网络极大地促进了消息的传播速度,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但是这也给假消息和谣言提供了一个最好的传播平台,谣言具有蛊惑性、吸引性、破坏性、扩散性等特点,一旦和网络的时效性,传播性相结合,那么后果将是毁灭的 。 2 与虚假消息有关的搜索结果与典型案例 2.1 不同网站的搜索结果 网站 虚假新闻(消息)搜索结果 / 万条 360 搜索 440 必应搜索 15.7 百度搜索 1420 搜狗搜索 18.12 谷歌搜索 469 ( “fake news” 中文) 谷歌搜索 3230 ( “fake news” ) 谷歌搜索 10.2 ( “ hoax news ” ) 2.2 典型案例分析 编号 虚假新闻(消息) 1 《 从2008-2012年“十大假新闻”看虚假新闻 》 2 《 2013年十大假新闻 》 3 《 盘点2014年10大假新闻典型案例 》 4 《 2015年虚假新闻典型案例分析 核实比轰动更重要 》 5 《 2015年十大假新闻 》 6 《 2016年十大假新闻事件辟谣,最近网络虚假消息案例真相揭秘图片 》 7 2016 Lie of the Year: Fake news 8 April Fools' Day 2015: The best hoax news stories from around the internet 9 Top 10 hoax news of 2016 - Newsable - Asianet News 10 The 15 worst Internet hoaxes of 2014 – and where the pranksters are now Fake News Watch – Last updated: 01/18/2016 Fake news website 2.3 虚假消息网站 Fake/Hoax News Websites: AmericanNews.com BigAmericanNews.com Cap News (twitter.com/capnews) ChristWire.org CivicTribune.com ClickHole.com CreamBMP.com DCGazette.com DailyCurrant.com DCClothesLine.com DerfMagazine.com DrudgeReport.com.co DuhProgressive.com EmpireNews.com EnduringVision.com Indecision Forever (www.cc.com/indecision) MSNBC.co MSNBC.website MediaMass.net NationalReport.net NewsBiscuit.com News-Hound.com NewsMutiny.com PoliticalEars.com Private-eye.co.uk RealNewsRightNow.com RileNews.com Sprotspickle.com TheNewsNerd.com TheUsPatriot.com WitScience.org 3 关心虚假信息的缘由 3.1 美国人 为什么 特别关心假新闻 美国人特别关心假新闻问题 是有原因的。从 总统 竞选到执政,特朗普一直在指责美国媒体刊登假新闻,但他自己也不断被爆出使用假信息之事。最令人瞩目的是,他指责前任奥巴马总统命令监听特朗普大厦,对此媒体不断追问,证据在哪里。政府有关部门也对中央情报局进行过查问,答案是没有证据。像这样的事情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意识到,假新闻、假信息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公共问题,因为它会对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 美国人特别关心假新闻问题 的 原因 所在 3.2 联合国关注假消息 来自 凤凰网 2017 年 4 月 9 日的报道: 2017 年 3 月 18 日,英国广播公司发表了文化记者考夫兰( Sean Coughlan )题为《 学校应教导小学生辨别 “ 假新闻 ” 》的文章,很快被美国媒体转 载 。 除了美国人特别关注假消息、假新闻的原因之外, 考夫兰文章的直接起因是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教育主管安德烈亚 · 施莱歇尔( Andreas Schleicher ) 曾经 提出这个问题。施莱歇尔是 “ 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 ” ( PISA )的负责人,他表示 将 要在 2018 年的全球测试中添加一项有关的笔试,以评估各国 “ 年轻人在对待多元和 ‘ 互联世界 ’ 方面的能力 ” 。现有的 PISA 测试包括数学、科学和阅读,新添加的测试将 “ 评估年轻学生以多元的眼光看世界、尊重不同意见和以开放心态对待不同文化 ” 的能力。在 当 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了解世界和增进人际相互理解的关键之一就是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施莱歇尔特别提出,在数码时代,学校应该让学生有能力分辨社交媒体上不确凿的信息和 “ 假新闻 ” 。 3.3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教改实践 正是因为 网络极大地促进了消息的传播速度,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但是这也给假消息和谣言提供了一个最好的传播平台,谣言具有蛊惑性、吸引性、破坏性、扩散性等特点,一旦和网络的时效性,传播性相结合,那么后果将是毁灭的 。 因此,重视对于虚假消息、假新闻的甄别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如何向民众教授甄别技巧,特别是青少年,他们阅历有限、经验不足、识别能力相对较弱,最容易上当受骗。美国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教改实践,值得我们借鉴。 据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 网站 2017 年 3 月 20 日报道,该大学心理 学系心理学副教授安妮 · 柯林斯 · 麦克劳克林( Anne Collins McLaughlin ) 和历史系历史学助理教授艾丽西亚 · 艾比特 · 麦吉尔 ( Alicia Ebbitt McGill ) 合作研究了在人文科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学生甄别伪科学,避免被伪科学所迷惑。相关研究结果 2017 年 3 月 20 日已经在 《科学与教育》 ( Science Education ) 杂志网站发表 —— Anne Collins McLaughlin ( Email: anne_mclaughlin@ncsu.edu ), Alicia Ebbitt McGill ( Email: aemcgill@ncsu.edu ). Explicitly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a History Course , Science Education (2017). DOI: 10.1007/s11191-017-9878-2 . ( Refs 45 )。 此 项研究除了 心理学副教授安妮 · 柯林斯 · 麦克劳克林 ( Anne Collins McLaughlin ) 和历史系历史学助理教授艾丽西亚 · 艾比特 · 麦吉尔 ( Alicia Ebbitt McGill ) 之外,也有马特 ·希普曼( Matt Shipman , Email: matt_shipman@ncsu.edu ) 的贡献。作者将论文标题定为:《 在历史学课堂上明确教授批判性思维技能 》( Explicitly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a History Course ) ,他们是面对 “假新闻”这一当前的热门话题,有针对性而且是明确地利用历史课堂教学向学生进行教授批判性思维技巧,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避免被伪科学所迷惑。 网络时代的 “ 假 新闻 ” 传播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快、危害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加严重、危害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加广泛。因此作者认为面对现实,要让学生 识破 “ 假 新闻 ” 就 需要 学生应该具有 批判性思维 意识和能力 。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已有研究证实,批判性思维技能课程能够有效改善学生对伪科学甄别能力。因此,她们期望通过实验,考察在人文学科课堂上有意识地教授批判性思维技能否也起到同样效果。 艾丽西亚 · 艾比特 · 麦吉尔 ( Alicia Ebbitt McGill ) 说 : “ 这可能是特别及时 的 , 因为人文课程 可以为学生提供用于定性评估数据和 政治言论 的 工具 。 人文 科学 也 可以为人们从 历史和文化 视野的角度 , 让 人们知晓 时事 的来龙去脉 。 ” 在这项研究中 , 研究人员曾 将参与实验的 117 名学生 分成 3 个不同的 小组 。 有 59 名 学生修读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 , 主要学习 统计 学 和研究设计 方面的知识 , 但 并未特别涉及 批判性思维。其余 58 名 学生要修习主题为 “ 历史上的骗局与谜团 ” 的课程, 即 其他 58 名学生参加历史欺诈和 未解之 谜 这 两种课程 当中的一种,其 课程含有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内容。 而且,这 58 名学生他们 其中许多 人 是主修 理 工和数学学科 的学生 。 主修 心理学 的学生小组 作为对照组。 另外 两 组学生作为实验组, 明确旨在培养 学生 批判性思维技能。例如 , 在 历史课 程中教授学生 如何识别逻辑谬论 —— 违反逻辑 的陈述, 如 不合逻辑的 推论 等 。 在 实验教学一 开始 , 就对 3 个小组的 学生 他们对待 伪科学主张 的信任度进行了 基线评估 。 评估 采用从 1 到 7 打分标记, 1 表示对待 伪科学主张 持有 “ 我不相信 ” 的态度,而 7 则表示对待 伪科学主张 持有 “ 我坚信 ” 的态度 。评估的一些话题 , 比如相信亚特兰蒂斯 ( Atlantis ,意为 “ 阿特拉斯的岛屿 ” )。 亚特兰蒂斯 位于欧洲到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大西洋之岛,一传说中拥有高度文明发展的古老大陆、国家或城邦之名,最早的描述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里,据称其在公元前一万年被史前大洪水毁灭。 后来 被认定为 “ 历史欺诈 ( historical frauds ) ” 。 还有其他 话题 , 如 相信 “ 9 · 11 ” 事件是 “ 监守自盗 ( inside job ) ” , 但是 从 未在课程中谈及此事 。这使得研究人员决定 实验对象在通过 课堂源于特定事实 的 讨论 之后 , 究竟 对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 会带来有 多大程度 的 改变。 在 实验教学 结束时 , 学生参加了 对于 伪科学 的 再次评估。对照组 两次评估结果 并没有 发生变化, 但 实验组的 学生对伪科学的相信程度都降低了 , 而且优秀生对于 伪科学的相信程度 降低最多。不仅仅是课堂涉及到的伪科学事件,就是课堂尚未涉及到的伪科学事件的相信度也同样有所下降。在非优等生课程( non-honors course )当中,也有 相似 的变化 , 不过不甚明显罢了。 安妮 · 柯林斯 · 麦克劳克林 ( Anne Collins McLaughlin ) 说 : “ 我们 在 这些学生 身上 看到的变化是很重要的 , 因为 众所周知,信念的改变并非易事 。看到学生 将 批判性思维技能应用于在课堂 上尚未涉及的领域 尤为重要和令人振奋 ” 。 艾丽西亚 · 艾比特 · 麦吉尔 ( Alicia Ebbitt McGill ) 说 : “ 虽然 这些结果 仅 来自于只有一 班的学生教学实践,但是其 重要 性不容忽视 , 通过 多个 班级 的 不懈 努力 , 对学生教授 批判性思维很有可能 会收获到 更加明显的效果。这 会推动人们对于 批判性思维教学重要性 的认识和理解 , 人文 科学在此过程中 可发挥重要作用 。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在校内 正积极推动注重批判性思维 融入教学, 有意识地、系统地教授批判性思维技能, 以 帮助学生 提高识别能力、 更好地甄别伪科学。 ” 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原文: Explicitly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a History Course Abstract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re often assessed via student beliefs in non-scientific ways of thinking, (e.g, pseudoscience). Courses aimed at reducing such beliefs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STEM fields with the most successful focusing on skeptical thinking. However, critical thinking is not unique to the sciences; it is crucial in the humanities and to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analysis.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a history course on epistemically unwarranted beliefs in two class sections. Beliefs were measured pre- and post-semester. Beliefs declined for history students compared to a control class and the effect was strongest for the honors sec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that a humanities education engenders critical thinking. Further, there may b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bility or preparedness in developing such skills, suggesting different foci for critical thinking coursework.
个人分类: 新观察|5736 次阅读|5 个评论
谈教师职业
热度 15 武际可 2016-9-26 06:48
谈教师职业 现下称呼“老师”的似乎很普遍,播音员、演员、编辑等等都称呼为老师。我这里不是说这种社会上称滥了的广泛的教师,而是谈论真正面对一批学生讲课教学的教师,是现代学校中的教师。现代学校的主要特点是成批地培养人才,作为教师就要与一大批大致相同经历的学生朝夕相处,给他们讲课、同他们讨论问题。 韩愈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能够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并不能都称为教师,因为在韩愈时代,有一部分还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学生的,和现代学校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 现代教育的本质特点是,为成批的受教育者今后发展打好最重要的基础。这种基础包括人格、知识、技能、体魄各方面的基础。这里成批和基础是现代教育的关键。这也就决定了现代教师职业的特点。 成批就不是师傅带徒弟一对一的指导,一定要有授课和集体指导的环节。基础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不分主次什么都教,因之教师并不一定要求是一个方面的专家,当然如果教师是一个方面的专家更好,但一定要具有很好的基础修养,师一定要是“范”。一个专家,如果不能作为学生的“范”,他的基础有缺陷,也还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而要成批地教学生最重要的基础,其最重要的形式,就是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谈举止,不仅会在学识上深深影响学生,而且在做人、对待工作、对待知识、对待真理的态度上也会深深影响学生。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师,在大学里只带研究生而不能给学生讲课的“导师”并不能认为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因为,他可以把学生当作打工仔,学生帮他挣名挣利,而他给予学生却很少。如果一位教师,自己很会发表论文,他的研究也还可圈可点,但他讲课讲不清楚,提不起学生的兴趣,那也不能认为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从这个意义上看,一个不上课的校长、系主任,都不是教师,而是“官”。好的校长、系主任都讲课,而且都多年讲课。一直不讲课的校长,是纯粹的官,特别是那些自己不讲课也讲不了课,只会折腾教师的官的大量出现,是现今教育滑坡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终身要和学生混在一起,要讲课讲一辈子。永远不要想升官。一旦你成了校长,不教书不讲课了,你就变成了官,不再是教师了。当教师,既不要升官,更发不了财,教师唯一的愉悦,就是一批一批的学生走向社会成为有学识有教养的合格的公民。学生成为院士、将军、部长、企业家,教师高兴,学生都是普通合格的公民,教师也一样高兴,也一样应当受到人们的尊重。 有人预测,教师、医生这样的职业,会被计算机代替。我看未必,不错,要查找一点知识,要学某一门课,是可以在网络上和计算机上看视屏课。很难想象,我们的后代进入学龄后的十多年只要伴随计算机就能够健康成长。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这种神圣的工作绝不是计算机能够完全取代的。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教师的工作形式会有所变化,但绝不会被计算机取代,不会消亡。
个人分类: 教育|11828 次阅读|21 个评论
捡不到的贝壳(1)
zjwumei 2013-10-26 23:37
春季课结课作业中,有一名同学提了这样一条建议:“老师一直是穿着同一件外套,很有性格,这种不同常人的做法,我个人感觉有点疏远学生。所以我对本课的建议是,老师热天的时候穿短袖吧,清爽,舒服,也方便。”——我看到之后感觉很有趣,现在的孩子们关心的事儿还真多,视野还真够宽广……此时,本课的最终成绩评定刚刚行进了1/3左右,再者这个建议对我而言不是首个,于是放下不提,继续工作,奋战到次日天蒙蒙亮…… 最近看了一期 ,于谦在其中的一段畅谈使我联系到了之前批改作业时看到的那条建议,先简要记录一下于谦说过的那段触动我的内容: 窦:……咱们这个电视台,我就有体会了,好比你到一个棚,要是还是一个特高级的棚呀,这导演反而觉得他得有所作为,就得忽悠这个镜头,但是你知道相声,就是逗人笑呀,为什么我觉他们这也是艺术家,实际上一个非常微妙的感觉,比如说,你这说一个包袱,他,啪,另一个镜头,切换了一个镜头,观众看着实际上就走神了(于谦捧哏:马上就转了),注意力分散一下,你这个包袱就不响了。 于:对!就跟我们台上有些比较讲究的演员,严格到很严格的程度:比如上台不戴眼镜,多大的近视眼不戴眼镜;上台不戴戒指;上台不穿白袜子。 梁:哎,这是什么讲究? 于:比如说抬手动脚,你这黑色的长衫、黑色的裤子、黑色的便鞋,一抬脚漏出白袜子来……观众这,呦!一晃!就差眼神了! 窦:这是经验呀…… 于:你带一个戒指,在台上稍微动手动脚,灯光一反,哎!一晃、一反,就把情绪给岔过去了。 窦:这笑呀,这是特别值得研究的一个规律…… 于:当然也是因人而异呀,有的人就说是蓝长衫、黑裤子、黑鞋、白袜子,显得干净。台上显得又干净、有利落。因人而异,各个人的爱好都不一样。但是基本统一的是眼睛、戒指不能戴。 于:因为戴眼镜影响表演…… 窦梁:why? 于:就是因为挡住半个脸呀! 窦:哦……,呵……,这都讲究。 于:相声演员基本不留长头发! 窦:你这还烫头,呵呵 于:呵呵,我这个基本就背过去——它是要脸部尽量大的让观众看到。你要是留下来,挡到这的那个……半个脸就没了。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门,相声行业专业化的程度不说还真不知道——为了能够集中观众的注意力,相声可以精细化到这个程度。 当我站在讲台时: 紫灰黑上衣,紫灰黑色长裤,灰黑色 中帮 鞋,短袜(怎么拉裤腿都漏不出袜子来),白色棉布薄手套,贴头皮短发,戴眼镜 。——并非追求与常人不同,实为无奈之举:过敏体质,太阳晒了受不了(仿照沙漠地区的做法,选择深色全身覆盖类衣服);偏爱板书灵活这个特性,但是粉笔对手的腐蚀太厉害了,所以用手套保护,手边碰巧有一个双白色棉布手套(这种手套很简单,几乎就是一次性的,所以非常薄,这刚好满足写字需要灵活度的要求;棉布透气好,避免手上积汗和粉笔灰和泥);西安太热,短发利于散热;近视超过半米就看不清晰了,不戴眼镜没法干细活。 相声和讲课有可比之处 ,三人行可以有我师 。 听完于谦的讲解之后,我恍然大悟“这种衣着细节正是课堂授课的专业化内容之一”: 1、全覆盖的单一款式衣服会造成审美疲劳,结果成功实现“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效果——记得读书时,某天某学和我提起某师整学期全程未穿过同样的衣服,无奈个人观察力有限,竟然到结课都没有发现这个秘密:) 2、超短发不挡脸,不会影响面部表现力; 3、教室没有大灯照脸,不存在眼镜晃人的问题,但是深色背景下,眼镜将脸部突出来; (前面这三条与相声是合的,因为课堂授课中“说”是第一环节) 相比之下,白色手套绝对是我的发明——相对深色背景来说,白色手套反差极大,绝对吸引注意力,最妙的地方是“手套所指,正是要让学生注意的内容,可能是我在空中描绘的一个虚拟图景,也可能是我在黑板上正在写的图文”,教棍就是这个作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发现了另一个用途“黑板擦”,随手一擦就行了,擦得很干净,不会满天飞粉笔灰,节省找黑板擦放黑板擦的时间,避免找黑板擦放黑板擦分散学生注意力。 (这一条与课堂授课中“不好说的写出来,画出来”完美结合在一起) 当然,这样一套上课装备还有其他的好处,比如各种好洗…… 如果没有看到这期《锵锵三人行》,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因为体质变化,我很可能就会转向其它的衣着习惯。果真发生了这种变化,与之前相比,必定不会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作为从事教师行业的人而言,这显然是不利于专业化和提升自我的行业价值的。 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曾经经历过,但是最终还是错过了——想不到的做不到,就算碰到了也看不到,最终还是错失了。
个人分类: 教育相关|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阶段,理论课需要常规的课堂教学吗?
热度 9 lazybones 2013-4-14 08:19
换句话说,大学阶段的教育中,某些科目到底需不需要由教师整学期整学期地“演讲”? 我以为不需要,具体理由应该是一篇文章的内容,关键一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及其它能力;应该突破高中教学法......。 我要推荐的方法很简单:老师课照备,而且必须将本门课的各小课题所要用到的材料推荐给同学分组阅读,然后利用上课时间来轮组讨论,老师和其它学生都提问质辩。好处是:学生通过自学,知识扎实,没有逃课和敷衍之缺点,还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比如说表达能力!总之,教学效果最好。(说半天,就是牛津的导师制) 对这个话题,不知大学者、老教授们怎么看。 备注: 1、所谓的理论课,主要指大多数的文科和部分理论性强的理科,但必须排除艺术和语言类科目。 2、这样限定,也是因为笔者不懂理工科。
2926 次阅读|14 个评论
讲课中出现两次明显错误,我是如何化解的?
热度 8 chenhuansheng 2012-12-19 11:40
本来这几天不高兴,想不通的时间太久就会生病。所我打算想一点高兴的事。其实这个是也不似什么高兴的事,但是还算比较满意。 我不敢说我是非常负责的老师,因为教学的态度和结果,可能更多需要学生或其他旁观者去评价。但是我可以说,我在努力地备课,努力地想办法教好。尽管如此,这一学期的课堂上我还是出现了两次明显的错误。 一次是在一门必修课上,图像统计的部分说到“中值”的含义和应用。我以前是没有接受过课堂上的统计学教学的;虽然我现在发现这门课对我门这个专业很有必要而且我也曾像院长建议过。我的统计学是自学的,所以有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结果这一次讲“中值”就出了问题。讲着讲着自己觉得不对劲,可能错了。但是错在哪里也还是不明确,也许没有讲错呢?心里没有底气。只好装着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那学生呢?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发觉我讲课内容的不妥,也没有觉得老师仪态的异常。(他们同样没有学过统计学,但是这一门课的一开始我建议过大家自学统计学)。这堂课接近尾声,我专门抽了一分钟时间提醒大家,问有没有什么问题?大家都没有反应。我说,没有反应,要么是都懂了,要么是都没有懂;或者有问题不敢提。我还不至于这么可怕。我同时提到说,我课堂上呈现的内容不一定全是对的,可能有毛病。有的毛病是我自己没有意识到,有的毛病是故意设置的陷阱。你们如果只是上课带个耳朵来,而不带脑子来的话,这门课学下去,不会学到多少东西。如果能够发现我课堂上的错误,我将会有一定形式的奖励。事后我重新查阅统计学教材,发现确实讲错了。 但课后的一周时间内,QQ群里面没有反应。等到第二次上课,我问大家上次课我讲课的内容有没有什么问题?大家无语。只有一个女同学说,老师的“中值”概念似乎不妥。我很高兴。于是首先纠正了这个概念,以及他的具体应用。接下来我花掉大约2分钟的时间,专门聊了一下那个广为流传的“爱因斯坦的司机”的故事。我告诫大家,听课的时候要思考才真正会听懂;要善于提问,才能鉴别“爱因斯坦”与“司机”。 这个危机总算圆满处理,学生还觉得这个老师不错。当然我是“爱因斯坦”还是“司机”,我想他们会有自己的答案。 事过一段时间,在另外一门选修课上,涉及到一些数值运算。我课件上的数值被学生发现明显地搞错了。这是以前已经用过两届的老课件,每一届新的学生上课前我都会反复修改。但是这个数值我居然没有发现。这一次上课被学生直接指出来,我并没有感到不快,因为及时指出问题是我鼓励他们做的;能指出问题也说明他们在认真听课。当然我内心也还是有愧疚感,因为这段时间太忙,还是疏忽了。但是这种愧疚的情绪不能溢于言表,以免影响上课进度。我就现场调侃道,那么你们现在就看看一个教师,是怎么把错误的讲成“正确”的?!(在座的学生有一部分是师范)同时你们也看看,我到底是爱因斯坦呢还是他的司机?此话一落,那些我曾经上课的学生会心一笑。危机又算平安过去,没有尴尬。
6887 次阅读|18 个评论
说说“学生课堂教学评分的参考价值有多大?”的事儿
liwei999 2011-9-7 15:28
说说“学生课堂教学评分的参考价值有多大?”的事儿 作者: mirror (*) 日期: 09/07/2011 02:16:36 学生课堂教学评分的参考价值有多大? 这是曹老师的关心事儿。镜某对这类事情也很关心,因为这种评价也涉及到“镜子”的功能——看镜子=看自己。 “学生自己放弃了对教学的评价权利”最终会给学生自己带来不利益的事实,用脑子都可以理解。但是脑子的理解如何能够变成行动又是一桩事情。因此,如何能让学生评鉴制度给学校和学生乃至于教师带来共同利益,从制度设计的角度看是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事情。力学上讲究个“牛三”,是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方向相反、大小相当的事儿。如果“相信”科学,在制度设计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牛三”。换个说法就是:校方要在学生对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同时形成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具体的操作办法是控制每个学生手中总分数。比如说4年120学分的话,相当于30门通年的课程。一门课平均在3分的话,一个学生只有90分可以用。对一门课投入多了,必然对其他的科目就要变少。一个学生对一个科目的评鉴当然不会有什么意义,但是他对所有课程的评价,参照其他学生意见的分布,就可以给出这位学生对事物、事情的判断“能力”(倾向)。这个指标可以象学习成绩一样,作为就职的参考意见提供给就职单位。这对企业、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无疑是个“福音”。比指导员之类写的推荐信要有价值。 这种方法,在计算机发达的今天应该可以实现。对付学生们“反叛”的数据处理办法也可以有很多。重要的是通过这样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培养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这个制度的设计,也会为某些专业的教师提供研究的课题。相比之下,曹老师的主张是个很没有创意的方案, Quote 将每个教室的视频设备连接到所有管理者的办公室,这样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每个老师的教学情况。 被否决了那是当然的,还算是有些常识。不论曹老师提案的本意如何,事情一旦定下来了,往往会发生当事人不能控制的事态。 “监测”这种事情,能不搞就不搞。 如果大学教师不能在制度设计上有什么作为的话,大学去行政化云云的也就只能是说辞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5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毕业论文里闪过课堂的影子
cuitmail 2011-6-8 12:08
这篇随笔是我在批阅学生毕业论文的一时感受,与知音共鸣。 影子一:文似看山不喜平。 【身影】“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还……不仅……而且……加之……与此同时……一方面……另一方面……其中……但是……尤其要……主要原因在于……” 【感受】强调强调,拉拉扯扯,左顾右盼,唠唠叨叨,连词成灾…… 【影响】 在高扬逻辑思辨的流畅性中,漂白了逻辑的清晰性,粉饰了矛盾与差异。 影子二:名不正则言不顺。 【身影】“……是指……”,“定义为……”,“……的概念是……”,“……相对……比较而言……” 【感受】概念概念,专家比拼,权威更比权威强,事实却在一边晒太阳。 【影响】介绍介绍,传道传道,培养海绵大脑,淹没淘金大脑。 影子三:东边日出西边雨。 【身影】 “……注意……(注意听)”“……本文重在(再强调一遍)……”“……根据本文论证(根据我的经验)……”“…通过…得出……(方法是……结论是……)” 【感受】只要能发出真理的光辉,不在乎自己是火柴,还是太阳,都能照亮世界。如果非要自诩太阳,总会有乌云来遮拦炫耀的炙热。 【影响】论证论证,离题取材,迷失问题,丢失兴趣。 影子、课堂与论文 请原谅我带着法官的眼睛,没有去发现和描写课堂的光辉,也请原谅我的一些偏激。 好课堂像是一篇学生和教师用真诚、严谨、智慧、语言、表情等来身体力行完成的论文。 讲好一堂课真的不容易,具体有“三难做”。 1、善于提问的老师难做。难在用问题连接现实与课堂、理论与思辨,难在能用问题吸引学生,用这把钥匙打开学生困惑之门。 2、出口成章的老师难做。句句规范、字字准确,逻辑清晰、论证严谨、引经据典、朴实无华。 3、目中有人的老师难做。非激扬演讲、严厉训导一时之功。甘为人梯,心中无我,目中有人,耐得春华秋实间的燥热。 请珍视、重视课堂教学吧!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2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本科生上课的一些做法和感受
chrujun 2010-11-22 22:31
目前,我正在给本科生上一门新课,总计有3个班,84名学生选课。 课程没有现成教材,讲义也是基于一些外文资料临时组织。 准备讲义很费时间,一周的大部分时间在准备讲义。 考虑到这门课在国内外尚无教材,精心组织和选择讲授内容就显得非常必要。和学生及时沟通和交流,也是讲好本门课程的关键。 我发现每次课都有3-4名学生来问一些问题。有一次,学生还指出了我讲解内容中的一个错误。这说明,有部分学生上课很用心,平时也做了精心准备。 很有意义的是随机问学生一些问题。4次课下来,我总计以随机点名方式问了12名学生一些问题。其中,两人回答完全正确,3人回答部分正确,7人答不出来或回答错误。我注意到,回答正确的学生正是课后问过我问题的学生。而平时表现不积极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些问题。 总体说来,在上课过程中积极思考,喜欢问问题的学生拥有较强学习能力。由于课程有一定难度,对课程没有准备的学生,或是喜欢被动听课的学生,学习效果就差了很多。
个人分类: 我的教学|4431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注“教学之后”
余孟孟的博客 2010-5-28 11:46
余孟孟 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有这样一幅场景:赵敏带着玄冥二老及阿大、阿二、阿三等诸多武林高手以假冒明教的名义去灭武当派。张真人在受暗算负内伤之后,仍主动迎敌。明教以考验武当是否浪得虚名为由,要挑战张三丰的武功。情急之下,张无忌扮作武当小童挺身而出。张无忌虽猛,但一当遭遇倚天剑时便立落下风。张真人便阵前教无忌太极剑。张真人示范之后,问无忌:记住了没有?无忌答:已忘记了一小半。片刻后,再问现在呢?回忆后答曰:已忘记一大半。这时,青翼蝠王苇一笑大惊:糟糕 ! 教主越忘越多,那他就白眉鹰王殷天正也提醒张三丰再示范。张真人却没理会,又问无忌:现在呢?无忌答:我这下全忘了,忘的干干净净的了。其他人都在担心,张真人却高兴地说:不坏不坏,忘的真快。之后,张无忌便用忘记之后的太极剑击败了手持倚天剑的对手 道理何在?忘记之后,还会太极剑吗,更别说击败强敌了?是金庸在故设神奇、故弄玄虚吗?其实,武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忘记招式、灵活运用,所谓无招胜有招。因为招是死的,人是活的。忘记招式之后,沉淀下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武术。所以,张无忌的胜是合情合理的。 教学也似武术。什么是教学?教学就是忘记课堂教学之后留下的东西。高明的教学也如高超的武术,无法胜有法,教师与教学方法融为一体,教师用自己整个身心的素养、状态和能量去感染课堂、去影响学生。最终,在课堂教学之后,学生忘记了一些东西,又留下了一些东西。 那么,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要留下一些什么东西呢?这就涉及到目标的问题,要求教师进行目标性教学。传统的教学,只是在月末、学期末、学年末对学生进行知识掌握的测试,这种测试很难达到检验目标的效果,因为它是在时间之后,而不是在教学之后。这种方式测出的只能是学生在平时对知识的复习和掌握情况(其个体差异较大),无法真实反映具体的课堂教学的效果。现代的有些教学又过于注重课堂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热情、积极性、活跃及兴奋程度,而忽视了教学之后学生留下的东西。从而陷入了另一种误区,即有了温度,失了深度,学生走出教室后,情绪很好,却不知该干什么。 目标性教学引导教师关注教学之后的东西,从而有效设计自己的课堂运作。教学之后学生要留下什么呢? 一、知识。能复述课程的具体内容,即让学生拿到工具,成为普通人。普通人通过知识能完成任务。教师可用这样的发问进行检验:这节课,让你知道了什么?哪些内容是你以前不知道的? 二、技能。能解释和解决相关问题,即让学生学到本领,从而成为有用人。有用的人能创造财富。教师可用这样的发问进行检验:和这节课前相比,你现在能干什么?你能解释什么现象,能解决什么问题? 三、动力。形成后续的关注和努力,即让学生生成主题,从而成为文明人。文明人能提升精神。教师可用这样的发问进行检验:这节课上完,你想去干什么?这件事是你以前从来没想过的,或是想过,但从来都没付诸实施的,而现在你有了这种精神动力去实现它。 目标性教学的理念是: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都有从普通人有用人文明人的成长过程。
个人分类: 教育闲思|27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差距很大,看MIT电子工程公开课教学录像有感
热度 1 chrujun 2010-4-25 20:27
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我这类土八路有机会体会美国多所名牌大学的课堂教学。 最近看了MIT的部分电子工程有关的课程录像,因此谈谈我的感受。 感受最深一点就是将实验搬到了教室,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与国内只有一个老师上课不同,整个课程每次都有3个老师在教室。一个老师主讲,在黑板上板书。另外一个老师专门负责课堂实验,根据讲课的进程在课堂上展示各种实验。第三个老师专门负责为聋哑人教学,负责实时将主讲老师的讲话翻译成手语。 在国内上课,很少有一边上课一边演示实验的课程,上课的效果当然就比较差了。MIT的这个课程不同, 每节课不仅有大量实验,而且这些实验很新颖。 我仅举一个例子,在电子工程中有一个欧姆定律,这个定律很简单,就是R=V/I。也就是说,电阻的阻值R等于电阻两端的电压V与通过电阻的电流I之比。要是国内上课,老师提一下就过去了。但MIT的课堂教学不同,有大屏幕专门显示V-I曲线,选择不同阻值的电阻,曲线的斜率就发生变化,很直观。老师还演示了随温度变化阻值的电阻,他用电吹风一吹,可以通过V-I曲线发现电阻阻值的变化。老师还是演示了二极管的V-I曲线。也就是说,光是一个欧姆定律,老师就演示了三个实验,其它实验就更多了。老师也很有创意,在课堂上不仅用万用表、示波器等常规实验工具,还用电吹风、铁锤、电锯等日常生活工具,做了不少富有幽默感的实验。 讲课内容有创新。 对于模拟电子技术,已经有很成熟的教材了。但老师第一节课讲得很有特色,基本没有按照教材讲。 他讲,对于电子工程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抽象,通过多级别多层次的抽象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也没有必要通过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组来解决问题,工程师有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例如,如果要求解电灯泡的电阻,通过求解麦克斯韦组来计算灯丝的电阻就非常复杂。对于有源滤波器设计,我们只关心每个放大器的性能,我们在放大器这一级思考,我们没有必要去思考每一个放大器内部的各晶体管是如何工作的。 课堂上学生提问多。 老师每讲一部分内容,都会问学生有问题没有。学生随时可以提问,老师都认真一一作了回答。有时老师也会问学生一下问题。 学生的问题有深度。 从学生问的问题看,学生对课程预先做了预习,是带着问题来学,绝大部分问题都有一定深度,也恰到好处。 课堂信息量大,对学生要求高。 老师每堂课都要讲大量内容,很少有对一个内容重复讲的。如果学生上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很难跟上课堂教学节奏。 考核要求不一样。 国内一般是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MIT对学生考核正好倒过来,考试成绩最多占30%。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是如此。并且,平时提交的作业不仅仅是教材上的习题,还有PROJECT。老师要求可以几个人一起讨论,一起做实验,但必须每个人单独写报告。而国内,作业抄袭的现象太严重了。 由此看来, 国内大学教育与美国相比还是有很多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师生互动和教学内容上。虽然国家搞了一些精品课程,但与国外相差甚远。国外现在可以做到每堂课的视频和音频都在几小时内发布到网上,学生随时可以免费收看,并且作业提交也全部通过网络管理,同时可以自动发现抄袭行为。不知国内有多少国家精品课程做到了这一点?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及仪器|19477 次阅读|18 个评论
大学生物学优质课课堂教学要素分析
xscjack 2010-4-20 08:53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 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师生互动的思维过程。而任何思维活动都有一个内在动力问题。其实激励和推动大学生在课堂教学这一活动中的内在动力就是学习兴趣 。教师如果只管照本宣科 , 埋头讲授 , 而不顾学生情趣和收益如何 , 那么他的课是不成功的。不少老师不仅讲课认真,粉笔字也很漂亮,阶梯教室里有四块上下推拉的黑板,一节课下来正好写满所有的黑板,或课件制作的亦很精彩,讲解也是有条有理,一丝不苟。在不少教师同行眼里,这样的课可能是他们心目中的好课。然而这样的课能否算得上真正的好课,却很值得探讨 。 如果大学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基础课只是知识的展现,而没有老师对问题的见解,不能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样的课就不能算是一堂真正的好课。其实课堂教学与科研一样,很多方面是无法准确量化的。但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和精髓我们还是需要把握的。 优质课教学是近年来在中学课堂教学研究中经常被提到的一个概念。在大学课堂教学中优质课述及的不多,我认为大学优质课即是好课。就大学课堂教学而言,优质课的基本要素不外乎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 问题驱动 任何理论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至少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是这样的。教师应该通过合情推理回归科学的本来面目,帮助学生认识这种发展过程,在认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学会质疑、学会分析、学会猜测,这是日后进行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必备的基本能力。如果老师课堂教学不能围绕着问题进行、不能以问题为中心,这样的课就不能算成功。以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理论为例,如何恰当地引入基因的概念,恐怕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时代。 人类基因概念的确立,离不开遗传学的发展。众所周知,遗传学的基础是十九世纪生物学家孟德尔 (G.J.Mendel) 建立的,因此探索二十世纪的遗传学发展史应从他说起。从 1854 年到 1865 年间,孟德尔对豌豆的遗传性状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他发现豌豆的很多性状如豆粒的颜色能够有规律地传给下一代,他就想:究竟是什么因素控制着这一遗传过程?于是他对这一控制因素进行了猜测,把它叫做遗传因子。他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遗传学三定律。其实孟德尔并没有真的观察到这一因子,但他坚信,在豌豆遗传现象的背后肯定有原因。用他的因子假设能够很好地解释他的豌豆的杂交实验结果,于是他写了 论文 《植物杂交实验》在奥地利的一个地方性杂志上发表,但是它的观点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1900 年初,三位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分别独立地得出了与孟德尔相同的结论,他们都去查阅前人的文献,并且都看到了孟德尔的文章,因此他们把这一发现的殊荣归之于孟德尔。随后,孟德尔的 理论 得到了诸多科学家的证实和承认。 1882 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 ( Flemish Walther ) 发现了染色体及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1883 年,比利时生物学家范贝尔登( E.van Beneden )发现了性细胞在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减少一半,而在受精后又恢复正常。人们不禁要想:在基因与染色体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有人曾经设想染色体可能就是基因,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一种生物染色体是很少的(人有 23 对),但性状却多得多。因此生物学家们已经意识到,既然孟德尔定律已经被证实,就必须把孟德尔的基础概念基因加以实体化,弄清基因与细胞内部所发生的一系列过程的关系。 让遗传学走上细胞水平,形成二十世纪的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巨大成就,主要应归功于美国的遗传学家摩尔根 ( T.H.Morgan ) 。 1909 年,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对象,以显微镜观察和统计学的计算 方法 ,判定遗传基因就在染色体上以直线排列,并探明了基因的一系列遗传变异规律(如连锁互换等)。但此时的基因被认为只是一个交换、重组和突变时无法再分的单位,它的物理、化学性质仍然是个谜。要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进行控制,不弄清基因的结构看来是不行的。于是生物学家们纷纷踏上了寻找基因的征程。从 1930 年到 1952 年美国的噬菌体研究小组经过一系列的实验确定: DNA 是遗传物质。 但 DNA 如何储存并表达遗传 信息 ,仍不得而知,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物理学家的兴趣, 1945 年,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 Erwin Schrodinger )出版了一本辉煌的著作《生命是什么》,书中提出了遗传密码的概念。 1953 年 4 月 25 日是遗传学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英国的《 Nature 》刊登了美国科学家沃森 (J.D.Watson) 和英国物理学家克立克( F. H. C. Crick )的合作成果,他们提出了 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天是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日。 1954 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 ( George Gamow ) 提出三联体密码的概念, 1961 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尼伦伯格( M.W.Nireberg )和马太( J.H.Matthaei )利用三联体密码合成了由苯丙氨酸组成的多肽长链,到 1963 年, 64 种遗传密码的含义全部得到了解答,形成了一部密码辞典。由此科学家们认为:基因是 DNA 分子的一个个片断。可是, DNA 只存在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是什么东西把细胞核中的遗传 信息 转达到了细胞质中呢? 信息 RNA 和转运 RNA 的发现给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 1958 年克立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很快得到了证实。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DNA 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搞清楚人类的基因序列图,搞清楚基因和生物性状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其遗传和变异进行控制。因此,基因测序 工作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步了,七十年代,科学家们已开发成功能每天拼出 50 万个碱基的自动化测序机械。 1985 年有人提出了一个让世界震惊的想法:给人类的全部基因列一个目录! 1990 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实施,我国也承担了破译人类全部基因序列( 30 亿个碱基) 1 %的 工作 。人类基因组序列一旦获得,接下来的 工作 便是弄清人类基因库中变异的频率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这些 工作 虽未完成,但它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喜悦与担忧,生命伦理学日益活跃。 基因的发现史,是从一个假设开始的,这个假设最初是为了解释客观现象而提出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这一假设因子的客观性不但得到了实验的证实,而且它的结构及在生命体中的作用也日益清楚。在这一过程中,基因发现的成就属于众多科学家而不可能是一个或几个,这充分体现了现代科学研究的集体性。这一发现模式在整个科学史上具有典型性。因此,了解基因发现的历程有助于提高我们分辨科学与伪科学的能力。 举出生物学史上类似于基因发现的这些具体事例,对于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概念,树立问题驱动意识,十分重要。 2. 充满趣味 很多理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如果老师不注意调节气氛,时间久了学生很可能会逐渐失去兴趣。让课堂吸引学生的方法之一就是老师幽默的语言与丰富的学识,有时侯,一位历史人物的三两件趣事可能就会调动起大家的情绪,老师激情饱满、铿锵有力的语言也会感染学生。例如,我们讲免疫学肯定回避不了传染病学发展史上的众多人物,为什么不可以将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简史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呢?问题是我们了解多少?因此,老师不能仅仅熟知某个理论,还应该了解相关生物学史及其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不仅开阔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修养,也增强我们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问题本身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历史上这个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又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对这些问题是比较有兴趣的。例如,众所周知,免疫学的产生源于如下几个问题的提出。 首先,所谓免疫就是生物一些个体或种群对某一类疾病的不感染性。免疫学产生于人类对诸多传染病的克服与认识。例如, 16 ~ 17 世纪,中 国人用接种 人痘痂皮预防天花。 到了 18 世纪末,英格兰乡村医生爱德华 . 琴纳( Edward Jenner )从挤奶女工多患牛痘(一种轻型的局部痘疹)、但不患天花的现象中得到启示,经过一系列实验后,于 1798 年成功地创制出牛痘苗,并公开推行牛痘苗接种法。这是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疫苗,为人类最终战胜天花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人类最终于 20 世纪 70 年代战胜了天花病毒。 其次,讲到免疫学,我们不得不述及 19 世纪末法国人路易斯 . 巴斯德( Louis Pasteur ),是他首先通过提高培养温度成功制备了炭疽杆菌减毒疫苗;通过绵羊脑多次传代制备成功人工减毒狂犬病疫苗,开创传染性疾病人工自动免疫时代。巴斯德的工作充满了传奇色彩。 再者,德国人冯 . 贝林( Emil von Behring )也是个免疫学史上重要人物,他发现抗白喉毒素血清,并研制白喉及破伤风类毒素,利用类毒素制备抗白喉及破伤风毒素血清,发明了人工被动免疫,也同时开创了人工被动免疫时代。 最后,就是在 19 ~ 20 世纪初,抗感染免疫得到充分发展,到现在免疫学科逐渐发展,人们逐步树立固有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观念。对于人和高等动物来说,免疫主要与白细胞的分化有关。年轻人白细胞分生分化能力强,所以抗病能力强。与抗传染病有关的诸多问题既然能成为免疫学发展的动力,它当然也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源泉,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结合历史上抗传染病发展的各种问题必将使我们的课堂更具吸引力。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伴随着一系列的人闻轶事,而这些人闻轶事往往闪耀着科学思想的光辉,只要我们注意挖掘,无疑会为我们的课堂增色添辉。 3. 难易恰当 我们经常说因材施教,这一点十分重要,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我 1990 年代教过参加奥赛班的学生,也教过现在 2000 年扩招后的大学本科生,还教过函授生,一个深切的感受是,对这些学生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讲授同样难度的内容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反应很重要,你可以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反应不断调整你的教学内容或方法。有人也许会问,难道教学内容可以随便更改?其实,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是有比较大的弹性的,我们的课堂既不能让学生象看电影那样轻松,也不能让学生象听天书般无法接受。 难与易除了内容本身的难易差别,还与我们如何表达有很大关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需要采用不同的讲解方式,否则效果不会好。我在给成人继续教育班学生讲细胞生物学时用得最多的是联系到社会生物学常识,因为对于那些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中学生物教师,他们对细胞生物学的的概念一般都有深入的认识了,科学上的前沿进展他们适度了解即可,主要是帮助他们拓展知识面,增强这些中学教师讲解知识的表达能力和语言功底。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是切合实际的,完成继续教育后的中学生物教师们,都感到耳目一新。我觉得作为老师仅仅能适应一种层次的学生算不得一个好老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欢迎你才是真正的好老师。我认为从幼儿园的教师,到大学的博导都应做到这一点。 4. 信息饱满 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是个比较重要的指标,但以往许多人似乎把它等同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多少,其实这两者差别很大。很多教师能够知道从一些熟悉的例子出发引入新的概念,却缺少知识的拓展。 譬如有些大学生物学教师现在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可以用分子细胞生物学取代经典细胞生物学,改革变成了内容的更新与难度的增加。我不认同这种做法。在我看来,改革的根本不是更新内容,而是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思想的展现而不是纯粹知识的灌输。 以细胞生物学为例,无论是细胞显微结构、亚显微结构、还是生物大分子,细胞信号分子都对自然科学与现代生物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细胞基因组的本质是现实世界的各种生物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但它远远不能表达整个生命现象的含义。因此细胞生物学概念需要拓展。所以细胞系统生物学的思想在科学界已逐步被研究者所接受。例如,细胞虽小,但可以表现的形式均为开放性耗散系统。生命之所以存在,在于从环境中不断吸收负熵(新陈代谢),细胞表现出了生命现象的有序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细胞生命复杂系统通过各种途径来克服和减少过强的非线性作用,过弱的非线性作用也不合适。 生命的本质与人类社会的本质相似;生理平衡比复制重要;复杂比简单重要;细胞的适应力比基因的独裁重要;整体容忍误差的能力比每部分的精确重要。这些系统的观点,对于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细胞生物学思想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是要注意 度 的把握。这是我所理解的课堂信息。 5. 语言得体 课堂上的言谈举止是否得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丰富多彩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一个出色的老师需要好的口才与文采。很难想象,说话枯燥乏味、有气无力能够抓住学生的心。同样的内容从不同的老师口中说出来往往效果不同,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有些老师讲课平铺直叙,从头到尾一个腔调,听得人昏昏欲睡,有些老师的语言抑扬顿锉、充满磁性,令人 赏心悦耳 ,学生听起来自然是精神十足。与其说课堂是否有趣还不如说教师是否有趣。 优雅得体的肢体语言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猥琐的动作会让学生产生抵抗心理,事实上,因老师而喜欢课程的现象在学生中并不鲜见。 6. 大学老师授课需要激情、爱心、信心和责任 在我看来,现代的大学教师讲课的时候除了要注意上述要素之外,至少还应该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质,换言之,必须具备以下一些素质方可称职。 大学老师授课要有激情 。教师拥有一份来自对生命热爱、对生活向往、对知识渴望的激情,是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和双向互动的充分保证。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能在课堂甚至课外赋予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难以想象,在一个没有激情教师的授课下,学生能发生对知识的兴趣,对问题的好奇,以及对生活的憧憬?生物学课给了我们充分展示激情的机会,自科学诞生以来,生物学大大加深了我们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急剧的改变着我们人类的生活。生物医学的发展使我们人类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老龄化社会,生物农业的发展彻底解决了国人几千年来的吃饭问题等等。 大学老师对学生要富有爱心 。教师拥有一份爱心,是出自对自己职业的责任,以及对大学生的责任。没有爱心,教师会对教学产生厌倦,对学生产生冷漠。一个对职业没有爱心,对学生没有爱心的老师,岂能去感染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呢?这关系到我们的产品即大批学生走向社会后是否合格的问题。大学是社会的良心,老师的爱心会像磁场一样感应学生,最终传递给社会,让我们的社会也充满爱心。而且,这爱心不光我们人有,甚至某些生物也具备。 大学老师应当具备强烈的时代和社会责任感。信息时代,让每一个人在网络里发现人性的美丽与丑恶,也能从信息里挖掘价值与垃圾,大学教师不能仅仅从经典里去追寻知识与理论的光辉,而且应该学会把握时代与现实,从纷繁芜杂的大社会里去挖掘潜在的现实素材,与学生共同去探讨其隐藏的知识信息与道德力量。结合现实去探讨理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讨论热情,激起学生的脑部思维。当代社会,网络信息改变着我们人类的生活,大学老师不仅要有时代感、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人类社会如同多细胞的生物体一样,细胞只有通过相互协作来才能实现整体的功能,细胞之间是谁也离不开谁。当代文明社会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如果我们做了伤害社会的事、将来某一天我们在向社会索取的时候、就会受到社会的惩罚。我们要用社会责任心去感召学生。 大学老师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众所周知,社会的基本元素是人,好的社会是由人创造并建设的,坏的社会现象也是由人性之恶膨胀造成的。所以,改造坏的人,培育好的人,是许多教育家的基本认识。通过教育好人、改造坏人来促进国家的文明和进步,是教育界中的许多仁人志士曾经长期奋斗的目标。 教育要培养人,随着世界人权运动的发展,我们教育人的观念也在进步。要培养完整的人,首先我们不能把人看成坏人,我们要把人看成有缺陷的人、是需要改造的人、是可以改造的人。对于教育和改造人的努力,作为大学老师的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不管是生物学史的自身科学发展、还是生命现象的演化过程,都促使我们用哲学人类学的眼光看待我们人自身。 教育所要培育的人,应该是富而有礼、智而有德、力而有道、敏而有节,懂得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有教养、有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的理性人、道德人,而不能是有文凭没知识、有知识没品格的工具人、技术人、功利人。这应该是当代教育万变不离其宗的根本目的,也应该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 。为此,教育应该反省自己,是否有实现这个价值观念的坚定信念,是否有实现这个目的的教育能力。只有我们对这些内容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上课才会有目标、有信心。 7. 总结与展望 教师要想上好课、站稳讲台敬业是最重要的。这不仅应该表现在传道授业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及学风等方面,而且就课堂教学的目标而言要勤于思索。大学课堂教学作为大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探讨,如讲授知识与传输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问题,研究式教学问题等。总之,在理、术、艺诸多层面还有许多待深入研究的东西。特别在大学 这个层次,和基础教育不一样,自身的特殊性及其相互之间的特异性很多、很大,需要多方面的共同研究。这需要我们用系统的眼光来看待。
个人分类: 按类别|5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生物学优质课课堂教学要素分析
xscjack 2010-4-20 08:53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 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师生互动的思维过程。而任何思维活动都有一个内在动力问题。其实激励和推动大学生在课堂教学这一活动中的内在动力就是学习兴趣 。教师如果只管照本宣科 , 埋头讲授 , 而不顾学生情趣和收益如何 , 那么他的课是不成功的。不少老师不仅讲课认真,粉笔字也很漂亮,阶梯教室里有四块上下推拉的黑板,一节课下来正好写满所有的黑板,或课件制作的亦很精彩,讲解也是有条有理,一丝不苟。在不少教师同行眼里,这样的课可能是他们心目中的好课。然而这样的课能否算得上真正的好课,却很值得探讨 。 如果大学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基础课只是知识的展现,而没有老师对问题的见解,不能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样的课就不能算是一堂真正的好课。其实课堂教学与科研一样,很多方面是无法准确量化的。但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和精髓我们还是需要把握的。 优质课教学是近年来在中学课堂教学研究中经常被提到的一个概念。在大学课堂教学中优质课述及的不多,我认为大学优质课即是好课。就大学课堂教学而言,优质课的基本要素不外乎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 问题驱动 任何理论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至少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是这样的。教师应该通过合情推理回归科学的本来面目,帮助学生认识这种发展过程,在认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学会质疑、学会分析、学会猜测,这是日后进行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必备的基本能力。如果老师课堂教学不能围绕着问题进行、不能以问题为中心,这样的课就不能算成功。以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理论为例,如何恰当地引入基因的概念,恐怕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时代。 人类基因概念的确立,离不开遗传学的发展。众所周知,遗传学的基础是十九世纪生物学家孟德尔 (G.J.Mendel) 建立的,因此探索二十世纪的遗传学发展史应从他说起。从 1854 年到 1865 年间,孟德尔对豌豆的遗传性状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他发现豌豆的很多性状如豆粒的颜色能够有规律地传给下一代,他就想:究竟是什么因素控制着这一遗传过程?于是他对这一控制因素进行了猜测,把它叫做遗传因子。他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遗传学三定律。其实孟德尔并没有真的观察到这一因子,但他坚信,在豌豆遗传现象的背后肯定有原因。用他的因子假设能够很好地解释他的豌豆的杂交实验结果,于是他写了 论文 《植物杂交实验》在奥地利的一个地方性杂志上发表,但是它的观点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1900 年初,三位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分别独立地得出了与孟德尔相同的结论,他们都去查阅前人的文献,并且都看到了孟德尔的文章,因此他们把这一发现的殊荣归之于孟德尔。随后,孟德尔的 理论 得到了诸多科学家的证实和承认。 1882 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 ( Flemish Walther ) 发现了染色体及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1883 年,比利时生物学家范贝尔登( E.van Beneden )发现了性细胞在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减少一半,而在受精后又恢复正常。人们不禁要想:在基因与染色体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有人曾经设想染色体可能就是基因,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一种生物染色体是很少的(人有 23 对),但性状却多得多。因此生物学家们已经意识到,既然孟德尔定律已经被证实,就必须把孟德尔的基础概念基因加以实体化,弄清基因与细胞内部所发生的一系列过程的关系。 让遗传学走上细胞水平,形成二十世纪的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巨大成就,主要应归功于美国的遗传学家摩尔根 ( T.H.Morgan ) 。 1909 年,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对象,以显微镜观察和统计学的计算 方法 ,判定遗传基因就在染色体上以直线排列,并探明了基因的一系列遗传变异规律(如连锁互换等)。但此时的基因被认为只是一个交换、重组和突变时无法再分的单位,它的物理、化学性质仍然是个谜。要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进行控制,不弄清基因的结构看来是不行的。于是生物学家们纷纷踏上了寻找基因的征程。从 1930 年到 1952 年美国的噬菌体研究小组经过一系列的实验确定: DNA 是遗传物质。 但 DNA 如何储存并表达遗传 信息 ,仍不得而知,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物理学家的兴趣, 1945 年,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 Erwin Schrodinger )出版了一本辉煌的著作《生命是什么》,书中提出了遗传密码的概念。 1953 年 4 月 25 日是遗传学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英国的《 Nature 》刊登了美国科学家沃森 (J.D.Watson) 和英国物理学家克立克( F. H. C. Crick )的合作成果,他们提出了 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天是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日。 1954 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 ( George Gamow ) 提出三联体密码的概念, 1961 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尼伦伯格( M.W.Nireberg )和马太( J.H.Matthaei )利用三联体密码合成了由苯丙氨酸组成的多肽长链,到 1963 年, 64 种遗传密码的含义全部得到了解答,形成了一部密码辞典。由此科学家们认为:基因是 DNA 分子的一个个片断。可是, DNA 只存在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是什么东西把细胞核中的遗传 信息 转达到了细胞质中呢? 信息 RNA 和转运 RNA 的发现给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 1958 年克立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很快得到了证实。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DNA 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搞清楚人类的基因序列图,搞清楚基因和生物性状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其遗传和变异进行控制。因此,基因测序 工作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步了,七十年代,科学家们已开发成功能每天拼出 50 万个碱基的自动化测序机械。 1985 年有人提出了一个让世界震惊的想法:给人类的全部基因列一个目录! 1990 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实施,我国也承担了破译人类全部基因序列( 30 亿个碱基) 1 %的 工作 。人类基因组序列一旦获得,接下来的 工作 便是弄清人类基因库中变异的频率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这些 工作 虽未完成,但它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喜悦与担忧,生命伦理学日益活跃。 基因的发现史,是从一个假设开始的,这个假设最初是为了解释客观现象而提出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这一假设因子的客观性不但得到了实验的证实,而且它的结构及在生命体中的作用也日益清楚。在这一过程中,基因发现的成就属于众多科学家而不可能是一个或几个,这充分体现了现代科学研究的集体性。这一发现模式在整个科学史上具有典型性。因此,了解基因发现的历程有助于提高我们分辨科学与伪科学的能力。 举出生物学史上类似于基因发现的这些具体事例,对于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概念,树立问题驱动意识,十分重要。 2. 充满趣味 很多理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如果老师不注意调节气氛,时间久了学生很可能会逐渐失去兴趣。让课堂吸引学生的方法之一就是老师幽默的语言与丰富的学识,有时侯,一位历史人物的三两件趣事可能就会调动起大家的情绪,老师激情饱满、铿锵有力的语言也会感染学生。例如,我们讲免疫学肯定回避不了传染病学发展史上的众多人物,为什么不可以将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简史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呢?问题是我们了解多少?因此,老师不能仅仅熟知某个理论,还应该了解相关生物学史及其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不仅开阔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修养,也增强我们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问题本身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历史上这个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又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对这些问题是比较有兴趣的。例如,众所周知,免疫学的产生源于如下几个问题的提出。 首先,所谓免疫就是生物一些个体或种群对某一类疾病的不感染性。免疫学产生于人类对诸多传染病的克服与认识。例如, 16 ~ 17 世纪,中 国人用接种 人痘痂皮预防天花。 到了 18 世纪末,英格兰乡村医生爱德华 . 琴纳( Edward Jenner )从挤奶女工多患牛痘(一种轻型的局部痘疹)、但不患天花的现象中得到启示,经过一系列实验后,于 1798 年成功地创制出牛痘苗,并公开推行牛痘苗接种法。这是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疫苗,为人类最终战胜天花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人类最终于 20 世纪 70 年代战胜了天花病毒。 其次,讲到免疫学,我们不得不述及 19 世纪末法国人路易斯 . 巴斯德( Louis Pasteur ),是他首先通过提高培养温度成功制备了炭疽杆菌减毒疫苗;通过绵羊脑多次传代制备成功人工减毒狂犬病疫苗,开创传染性疾病人工自动免疫时代。巴斯德的工作充满了传奇色彩。 再者,德国人冯 . 贝林( Emil von Behring )也是个免疫学史上重要人物,他发现抗白喉毒素血清,并研制白喉及破伤风类毒素,利用类毒素制备抗白喉及破伤风毒素血清,发明了人工被动免疫,也同时开创了人工被动免疫时代。 最后,就是在 19 ~ 20 世纪初,抗感染免疫得到充分发展,到现在免疫学科逐渐发展,人们逐步树立固有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观念。对于人和高等动物来说,免疫主要与白细胞的分化有关。年轻人白细胞分生分化能力强,所以抗病能力强。与抗传染病有关的诸多问题既然能成为免疫学发展的动力,它当然也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源泉,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结合历史上抗传染病发展的各种问题必将使我们的课堂更具吸引力。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伴随着一系列的人闻轶事,而这些人闻轶事往往闪耀着科学思想的光辉,只要我们注意挖掘,无疑会为我们的课堂增色添辉。 3. 难易恰当 我们经常说因材施教,这一点十分重要,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我 1990 年代教过参加奥赛班的学生,也教过现在 2000 年扩招后的大学本科生,还教过函授生,一个深切的感受是,对这些学生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讲授同样难度的内容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反应很重要,你可以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反应不断调整你的教学内容或方法。有人也许会问,难道教学内容可以随便更改?其实,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是有比较大的弹性的,我们的课堂既不能让学生象看电影那样轻松,也不能让学生象听天书般无法接受。 难与易除了内容本身的难易差别,还与我们如何表达有很大关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需要采用不同的讲解方式,否则效果不会好。我在给成人继续教育班学生讲细胞生物学时用得最多的是联系到社会生物学常识,因为对于那些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中学生物教师,他们对细胞生物学的的概念一般都有深入的认识了,科学上的前沿进展他们适度了解即可,主要是帮助他们拓展知识面,增强这些中学教师讲解知识的表达能力和语言功底。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是切合实际的,完成继续教育后的中学生物教师们,都感到耳目一新。我觉得作为老师仅仅能适应一种层次的学生算不得一个好老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欢迎你才是真正的好老师。我认为从幼儿园的教师,到大学的博导都应做到这一点。 4. 信息饱满 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是个比较重要的指标,但以往许多人似乎把它等同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多少,其实这两者差别很大。很多教师能够知道从一些熟悉的例子出发引入新的概念,却缺少知识的拓展。 譬如有些大学生物学教师现在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可以用分子细胞生物学取代经典细胞生物学,改革变成了内容的更新与难度的增加。我不认同这种做法。在我看来,改革的根本不是更新内容,而是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思想的展现而不是纯粹知识的灌输。 以细胞生物学为例,无论是细胞显微结构、亚显微结构、还是生物大分子,细胞信号分子都对自然科学与现代生物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细胞基因组的本质是现实世界的各种生物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但它远远不能表达整个生命现象的含义。因此细胞生物学概念需要拓展。所以细胞系统生物学的思想在科学界已逐步被研究者所接受。例如,细胞虽小,但可以表现的形式均为开放性耗散系统。生命之所以存在,在于从环境中不断吸收负熵(新陈代谢),细胞表现出了生命现象的有序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细胞生命复杂系统通过各种途径来克服和减少过强的非线性作用,过弱的非线性作用也不合适。 生命的本质与人类社会的本质相似;生理平衡比复制重要;复杂比简单重要;细胞的适应力比基因的独裁重要;整体容忍误差的能力比每部分的精确重要。这些系统的观点,对于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细胞生物学思想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是要注意 度 的把握。这是我所理解的课堂信息。 5. 语言得体 课堂上的言谈举止是否得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丰富多彩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一个出色的老师需要好的口才与文采。很难想象,说话枯燥乏味、有气无力能够抓住学生的心。同样的内容从不同的老师口中说出来往往效果不同,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有些老师讲课平铺直叙,从头到尾一个腔调,听得人昏昏欲睡,有些老师的语言抑扬顿锉、充满磁性,令人 赏心悦耳 ,学生听起来自然是精神十足。与其说课堂是否有趣还不如说教师是否有趣。 优雅得体的肢体语言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猥琐的动作会让学生产生抵抗心理,事实上,因老师而喜欢课程的现象在学生中并不鲜见。 6. 大学老师授课需要激情、爱心、信心和责任 在我看来,现代的大学教师讲课的时候除了要注意上述要素之外,至少还应该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质,换言之,必须具备以下一些素质方可称职。 大学老师授课要有激情 。教师拥有一份来自对生命热爱、对生活向往、对知识渴望的激情,是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和双向互动的充分保证。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能在课堂甚至课外赋予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难以想象,在一个没有激情教师的授课下,学生能发生对知识的兴趣,对问题的好奇,以及对生活的憧憬?生物学课给了我们充分展示激情的机会,自科学诞生以来,生物学大大加深了我们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急剧的改变着我们人类的生活。生物医学的发展使我们人类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老龄化社会,生物农业的发展彻底解决了国人几千年来的吃饭问题等等。 大学老师对学生要富有爱心 。教师拥有一份爱心,是出自对自己职业的责任,以及对大学生的责任。没有爱心,教师会对教学产生厌倦,对学生产生冷漠。一个对职业没有爱心,对学生没有爱心的老师,岂能去感染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呢?这关系到我们的产品即大批学生走向社会后是否合格的问题。大学是社会的良心,老师的爱心会像磁场一样感应学生,最终传递给社会,让我们的社会也充满爱心。而且,这爱心不光我们人有,甚至某些生物也具备。 大学老师应当具备强烈的时代和社会责任感。信息时代,让每一个人在网络里发现人性的美丽与丑恶,也能从信息里挖掘价值与垃圾,大学教师不能仅仅从经典里去追寻知识与理论的光辉,而且应该学会把握时代与现实,从纷繁芜杂的大社会里去挖掘潜在的现实素材,与学生共同去探讨其隐藏的知识信息与道德力量。结合现实去探讨理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讨论热情,激起学生的脑部思维。当代社会,网络信息改变着我们人类的生活,大学老师不仅要有时代感、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人类社会如同多细胞的生物体一样,细胞只有通过相互协作来才能实现整体的功能,细胞之间是谁也离不开谁。当代文明社会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如果我们做了伤害社会的事、将来某一天我们在向社会索取的时候、就会受到社会的惩罚。我们要用社会责任心去感召学生。 大学老师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众所周知,社会的基本元素是人,好的社会是由人创造并建设的,坏的社会现象也是由人性之恶膨胀造成的。所以,改造坏的人,培育好的人,是许多教育家的基本认识。通过教育好人、改造坏人来促进国家的文明和进步,是教育界中的许多仁人志士曾经长期奋斗的目标。 教育要培养人,随着世界人权运动的发展,我们教育人的观念也在进步。要培养完整的人,首先我们不能把人看成坏人,我们要把人看成有缺陷的人、是需要改造的人、是可以改造的人。对于教育和改造人的努力,作为大学老师的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不管是生物学史的自身科学发展、还是生命现象的演化过程,都促使我们用哲学人类学的眼光看待我们人自身。 教育所要培育的人,应该是富而有礼、智而有德、力而有道、敏而有节,懂得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有教养、有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的理性人、道德人,而不能是有文凭没知识、有知识没品格的工具人、技术人、功利人。这应该是当代教育万变不离其宗的根本目的,也应该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 。为此,教育应该反省自己,是否有实现这个价值观念的坚定信念,是否有实现这个目的的教育能力。只有我们对这些内容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上课才会有目标、有信心。 7. 总结与展望 教师要想上好课、站稳讲台敬业是最重要的。这不仅应该表现在传道授业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及学风等方面,而且就课堂教学的目标而言要勤于思索。大学课堂教学作为大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探讨,如讲授知识与传输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问题,研究式教学问题等。总之,在理、术、艺诸多层面还有许多待深入研究的东西。特别在大学 这个层次,和基础教育不一样,自身的特殊性及其相互之间的特异性很多、很大,需要多方面的共同研究。这需要我们用系统的眼光来看待。
个人分类: 按类别|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生物学优质课课堂教学要素分析
xscjack 2010-4-20 08:50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 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师生互动的思维过程。而任何思维活动都有一个内在动力问题。其实激励和推动大学生在课堂教学这一活动中的内在动力就是学习兴趣 。教师如果只管照本宣科 , 埋头讲授 , 而不顾学生情趣和收益如何 , 那么他的课是不成功的。不少老师不仅讲课认真,粉笔字也很漂亮,阶梯教室里有四块上下推拉的黑板,一节课下来正好写满所有的黑板,或课件制作的亦很精彩,讲解也是有条有理,一丝不苟。在不少教师同行眼里,这样的课可能是他们心目中的好课。然而这样的课能否算得上真正的好课,却很值得探讨 。 如果大学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基础课只是知识的展现,而没有老师对问题的见解,不能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样的课就不能算是一堂真正的好课。其实课堂教学与科研一样,很多方面是无法准确量化的。但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和精髓我们还是需要把握的。 优质课教学是近年来在中学课堂教学研究中经常被提到的一个概念。在大学课堂教学中优质课述及的不多,我认为大学优质课即是好课。就大学课堂教学而言,优质课的基本要素不外乎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 问题驱动 任何理论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至少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是这样的。教师应该通过合情推理回归科学的本来面目,帮助学生认识这种发展过程,在认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学会质疑、学会分析、学会猜测,这是日后进行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必备的基本能力。如果老师课堂教学不能围绕着问题进行、不能以问题为中心,这样的课就不能算成功。以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理论为例,如何恰当地引入基因的概念,恐怕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时代。 人类基因概念的确立,离不开遗传学的发展。众所周知,遗传学的基础是十九世纪生物学家孟德尔 (G.J.Mendel) 建立的,因此探索二十世纪的遗传学发展史应从他说起。从 1854 年到 1865 年间,孟德尔对豌豆的遗传性状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他发现豌豆的很多性状如豆粒的颜色能够有规律地传给下一代,他就想:究竟是什么因素控制着这一遗传过程?于是他对这一控制因素进行了猜测,把它叫做遗传因子。他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遗传学三定律。其实孟德尔并没有真的观察到这一因子,但他坚信,在豌豆遗传现象的背后肯定有原因。用他的因子假设能够很好地解释他的豌豆的杂交实验结果,于是他写了 论文 《植物杂交实验》在奥地利的一个地方性杂志上发表,但是它的观点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1900 年初,三位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分别独立地得出了与孟德尔相同的结论,他们都去查阅前人的文献,并且都看到了孟德尔的文章,因此他们把这一发现的殊荣归之于孟德尔。随后,孟德尔的 理论 得到了诸多科学家的证实和承认。 1882 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 ( Flemish Walther ) 发现了染色体及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1883 年,比利时生物学家范贝尔登( E.van Beneden )发现了性细胞在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减少一半,而在受精后又恢复正常。人们不禁要想:在基因与染色体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有人曾经设想染色体可能就是基因,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一种生物染色体是很少的(人有 23 对),但性状却多得多。因此生物学家们已经意识到,既然孟德尔定律已经被证实,就必须把孟德尔的基础概念基因加以实体化,弄清基因与细胞内部所发生的一系列过程的关系。 让遗传学走上细胞水平,形成二十世纪的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巨大成就,主要应归功于美国的遗传学家摩尔根 ( T.H.Morgan ) 。 1909 年,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对象,以显微镜观察和统计学的计算 方法 ,判定遗传基因就在染色体上以直线排列,并探明了基因的一系列遗传变异规律(如连锁互换等)。但此时的基因被认为只是一个交换、重组和突变时无法再分的单位,它的物理、化学性质仍然是个谜。要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进行控制,不弄清基因的结构看来是不行的。于是生物学家们纷纷踏上了寻找基因的征程。从 1930 年到 1952 年美国的噬菌体研究小组经过一系列的实验确定: DNA 是遗传物质。 但 DNA 如何储存并表达遗传 信息 ,仍不得而知,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物理学家的兴趣, 1945 年,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 Erwin Schrodinger )出版了一本辉煌的著作《生命是什么》,书中提出了遗传密码的概念。 1953 年 4 月 25 日是遗传学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英国的《 Nature 》刊登了美国科学家沃森 (J.D.Watson) 和英国物理学家克立克( F. H. C. Crick )的合作成果,他们提出了 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天是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日。 1954 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 ( George Gamow ) 提出三联体密码的概念, 1961 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尼伦伯格( M.W.Nireberg )和马太( J.H.Matthaei )利用三联体密码合成了由苯丙氨酸组成的多肽长链,到 1963 年, 64 种遗传密码的含义全部得到了解答,形成了一部密码辞典。由此科学家们认为:基因是 DNA 分子的一个个片断。可是, DNA 只存在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是什么东西把细胞核中的遗传 信息 转达到了细胞质中呢? 信息 RNA 和转运 RNA 的发现给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 1958 年克立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很快得到了证实。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DNA 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搞清楚人类的基因序列图,搞清楚基因和生物性状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其遗传和变异进行控制。因此,基因测序 工作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步了,七十年代,科学家们已开发成功能每天拼出 50 万个碱基的自动化测序机械。 1985 年有人提出了一个让世界震惊的想法:给人类的全部基因列一个目录! 1990 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实施,我国也承担了破译人类全部基因序列( 30 亿个碱基) 1 %的 工作 。人类基因组序列一旦获得,接下来的 工作 便是弄清人类基因库中变异的频率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这些 工作 虽未完成,但它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喜悦与担忧,生命伦理学日益活跃。 基因的发现史,是从一个假设开始的,这个假设最初是为了解释客观现象而提出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这一假设因子的客观性不但得到了实验的证实,而且它的结构及在生命体中的作用也日益清楚。在这一过程中,基因发现的成就属于众多科学家而不可能是一个或几个,这充分体现了现代科学研究的集体性。这一发现模式在整个科学史上具有典型性。因此,了解基因发现的历程有助于提高我们分辨科学与伪科学的能力。 举出生物学史上类似于基因发现的这些具体事例,对于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概念,树立问题驱动意识,十分重要。 2. 充满趣味 很多理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如果老师不注意调节气氛,时间久了学生很可能会逐渐失去兴趣。让课堂吸引学生的方法之一就是老师幽默的语言与丰富的学识,有时侯,一位历史人物的三两件趣事可能就会调动起大家的情绪,老师激情饱满、铿锵有力的语言也会感染学生。例如,我们讲免疫学肯定回避不了传染病学发展史上的众多人物,为什么不可以将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简史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呢?问题是我们了解多少?因此,老师不能仅仅熟知某个理论,还应该了解相关生物学史及其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不仅开阔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修养,也增强我们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问题本身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历史上这个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又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对这些问题是比较有兴趣的。例如,众所周知,免疫学的产生源于如下几个问题的提出。 首先,所谓免疫就是生物一些个体或种群对某一类疾病的不感染性。免疫学产生于人类对诸多传染病的克服与认识。例如, 16 ~ 17 世纪,中 国人用接种 人痘痂皮预防天花。 到了 18 世纪末,英格兰乡村医生爱德华 . 琴纳( Edward Jenner )从挤奶女工多患牛痘(一种轻型的局部痘疹)、但不患天花的现象中得到启示,经过一系列实验后,于 1798 年成功地创制出牛痘苗,并公开推行牛痘苗接种法。这是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疫苗,为人类最终战胜天花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人类最终于 20 世纪 70 年代战胜了天花病毒。 其次,讲到免疫学,我们不得不述及 19 世纪末法国人路易斯 . 巴斯德( Louis Pasteur ),是他首先通过提高培养温度成功制备了炭疽杆菌减毒疫苗;通过绵羊脑多次传代制备成功人工减毒狂犬病疫苗,开创传染性疾病人工自动免疫时代。巴斯德的工作充满了传奇色彩。 再者,德国人冯 . 贝林( Emil von Behring )也是个免疫学史上重要人物,他发现抗白喉毒素血清,并研制白喉及破伤风类毒素,利用类毒素制备抗白喉及破伤风毒素血清,发明了人工被动免疫,也同时开创了人工被动免疫时代。 最后,就是在 19 ~ 20 世纪初,抗感染免疫得到充分发展,到现在免疫学科逐渐发展,人们逐步树立固有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观念。对于人和高等动物来说,免疫主要与白细胞的分化有关。年轻人白细胞分生分化能力强,所以抗病能力强。与抗传染病有关的诸多问题既然能成为免疫学发展的动力,它当然也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源泉,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结合历史上抗传染病发展的各种问题必将使我们的课堂更具吸引力。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伴随着一系列的人闻轶事,而这些人闻轶事往往闪耀着科学思想的光辉,只要我们注意挖掘,无疑会为我们的课堂增色添辉。 3. 难易恰当 我们经常说因材施教,这一点十分重要,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我 1990 年代教过参加奥赛班的学生,也教过现在 2000 年扩招后的大学本科生,还教过函授生,一个深切的感受是,对这些学生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讲授同样难度的内容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反应很重要,你可以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反应不断调整你的教学内容或方法。有人也许会问,难道教学内容可以随便更改?其实,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是有比较大的弹性的,我们的课堂既不能让学生象看电影那样轻松,也不能让学生象听天书般无法接受。 难与易除了内容本身的难易差别,还与我们如何表达有很大关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需要采用不同的讲解方式,否则效果不会好。我在给成人继续教育班学生讲细胞生物学时用得最多的是联系到社会生物学常识,因为对于那些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中学生物教师,他们对细胞生物学的的概念一般都有深入的认识了,科学上的前沿进展他们适度了解即可,主要是帮助他们拓展知识面,增强这些中学教师讲解知识的表达能力和语言功底。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是切合实际的,完成继续教育后的中学生物教师们,都感到耳目一新。我觉得作为老师仅仅能适应一种层次的学生算不得一个好老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欢迎你才是真正的好老师。我认为从幼儿园的教师,到大学的博导都应做到这一点。 4. 信息饱满 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是个比较重要的指标,但以往许多人似乎把它等同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多少,其实这两者差别很大。很多教师能够知道从一些熟悉的例子出发引入新的概念,却缺少知识的拓展。 譬如有些大学生物学教师现在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可以用分子细胞生物学取代经典细胞生物学,改革变成了内容的更新与难度的增加。我不认同这种做法。在我看来,改革的根本不是更新内容,而是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思想的展现而不是纯粹知识的灌输。 以细胞生物学为例,无论是细胞显微结构、亚显微结构、还是生物大分子,细胞信号分子都对自然科学与现代生物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细胞基因组的本质是现实世界的各种生物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但它远远不能表达整个生命现象的含义。因此细胞生物学概念需要拓展。所以细胞系统生物学的思想在科学界已逐步被研究者所接受。例如,细胞虽小,但可以表现的形式均为开放性耗散系统。生命之所以存在,在于从环境中不断吸收负熵(新陈代谢),细胞表现出了生命现象的有序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细胞生命复杂系统通过各种途径来克服和减少过强的非线性作用,过弱的非线性作用也不合适。 生命的本质与人类社会的本质相似;生理平衡比复制重要;复杂比简单重要;细胞的适应力比基因的独裁重要;整体容忍误差的能力比每部分的精确重要。这些系统的观点,对于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细胞生物学思想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是要注意 度 的把握。这是我所理解的课堂信息。 5. 语言得体 课堂上的言谈举止是否得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丰富多彩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一个出色的老师需要好的口才与文采。很难想象,说话枯燥乏味、有气无力能够抓住学生的心。同样的内容从不同的老师口中说出来往往效果不同,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有些老师讲课平铺直叙,从头到尾一个腔调,听得人昏昏欲睡,有些老师的语言抑扬顿锉、充满磁性,令人 赏心悦耳 ,学生听起来自然是精神十足。与其说课堂是否有趣还不如说教师是否有趣。 优雅得体的肢体语言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猥琐的动作会让学生产生抵抗心理,事实上,因老师而喜欢课程的现象在学生中并不鲜见。 6. 大学老师授课需要激情、爱心、信心和责任 在我看来,现代的大学教师讲课的时候除了要注意上述要素之外,至少还应该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质,换言之,必须具备以下一些素质方可称职。 大学老师授课要有激情 。教师拥有一份来自对生命热爱、对生活向往、对知识渴望的激情,是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和双向互动的充分保证。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能在课堂甚至课外赋予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难以想象,在一个没有激情教师的授课下,学生能发生对知识的兴趣,对问题的好奇,以及对生活的憧憬?生物学课给了我们充分展示激情的机会,自科学诞生以来,生物学大大加深了我们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急剧的改变着我们人类的生活。生物医学的发展使我们人类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老龄化社会,生物农业的发展彻底解决了国人几千年来的吃饭问题等等。 大学老师对学生要富有爱心 。教师拥有一份爱心,是出自对自己职业的责任,以及对大学生的责任。没有爱心,教师会对教学产生厌倦,对学生产生冷漠。一个对职业没有爱心,对学生没有爱心的老师,岂能去感染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呢?这关系到我们的产品即大批学生走向社会后是否合格的问题。大学是社会的良心,老师的爱心会像磁场一样感应学生,最终传递给社会,让我们的社会也充满爱心。而且,这爱心不光我们人有,甚至某些生物也具备。 大学老师应当具备强烈的时代和社会责任感。信息时代,让每一个人在网络里发现人性的美丽与丑恶,也能从信息里挖掘价值与垃圾,大学教师不能仅仅从经典里去追寻知识与理论的光辉,而且应该学会把握时代与现实,从纷繁芜杂的大社会里去挖掘潜在的现实素材,与学生共同去探讨其隐藏的知识信息与道德力量。结合现实去探讨理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讨论热情,激起学生的脑部思维。当代社会,网络信息改变着我们人类的生活,大学老师不仅要有时代感、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人类社会如同多细胞的生物体一样,细胞只有通过相互协作来才能实现整体的功能,细胞之间是谁也离不开谁。当代文明社会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如果我们做了伤害社会的事、将来某一天我们在向社会索取的时候、就会受到社会的惩罚。我们要用社会责任心去感召学生。 大学老师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众所周知,社会的基本元素是人,好的社会是由人创造并建设的,坏的社会现象也是由人性之恶膨胀造成的。所以,改造坏的人,培育好的人,是许多教育家的基本认识。通过教育好人、改造坏人来促进国家的文明和进步,是教育界中的许多仁人志士曾经长期奋斗的目标。 教育要培养人,随着世界人权运动的发展,我们教育人的观念也在进步。要培养完整的人,首先我们不能把人看成坏人,我们要把人看成有缺陷的人、是需要改造的人、是可以改造的人。对于教育和改造人的努力,作为大学老师的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不管是生物学史的自身科学发展、还是生命现象的演化过程,都促使我们用哲学人类学的眼光看待我们人自身。 教育所要培育的人,应该是富而有礼、智而有德、力而有道、敏而有节,懂得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有教养、有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的理性人、道德人,而不能是有文凭没知识、有知识没品格的工具人、技术人、功利人。这应该是当代教育万变不离其宗的根本目的,也应该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 。为此,教育应该反省自己,是否有实现这个价值观念的坚定信念,是否有实现这个目的的教育能力。只有我们对这些内容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上课才会有目标、有信心。 7. 总结与展望 教师要想上好课、站稳讲台敬业是最重要的。这不仅应该表现在传道授业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及学风等方面,而且就课堂教学的目标而言要勤于思索。大学课堂教学作为大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探讨,如讲授知识与传输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问题,研究式教学问题等。总之,在理、术、艺诸多层面还有许多待深入研究的东西。特别在大学 这个层次,和基础教育不一样,自身的特殊性及其相互之间的特异性很多、很大,需要多方面的共同研究。这需要我们用系统的眼光来看待。
个人分类: 按类别|10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新回到讲台中心
tarimriver 2009-12-4 08:58
如果说教学实现了现代化的话,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投影仪的使用。现在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教师上课无不是抛弃以前的教本,两手空空,两袖清风,只在口袋里揣上一个U盘就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走上讲台旁边的庞然大物,打开电脑,放下屏幕,插上U盘,开始了一节课。 本人就是这么着去完成每一次课的。 话说最近年底已到,事情繁多,报告要写、总结要做、试题要出、一门新课刚刚轮到我上(自然地理几个老师轮流上)所以备课也占据了大量时间。每天就这样忙忙碌碌连轴转,甚至连中午小憩一下的习惯都得改掉了。这天中午,在紧张忙碌中忽然看到时间已经13点40分了,糟了,今天下午有课!急匆匆穿上棉衣什么也顾不上了跑下楼,开上自行车就往学校飞奔,平常这段路程需要近30分钟的时间,如果迟到了被督导员发现就是一次教学事故,后果很严重! 好在跑到教室上课铃还没有响。拿出小U上课吧!但把衣服口袋翻遍了也不见其踪影。脑袋忽然大了,没有它课可怎么上?连教本也没有带!既然来了,总不能不上吧,下面有100多号人在等着呢。 于是向同学说,现在都在用PPT讲课,已经了无新意,让我们在重温老师站在讲台中心的感觉。学生鼓掌。 拿着课本,讲起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热能,还好这些没有什么深奥的,并把气温的变化与全球变化,以及有人都全球变暖的质疑等热点问题一一向大家介绍,效果还不错。 这次没有PPT的课使我重新站到了讲台的中心,有一种故地重游的感觉。在PPT一统教学天下的日子里,老师从讲台退缩到讲台下的角落里,成了PPT的操作员和讲解员,学生面对的不是老师而是巨大的投影仪屏幕,无形中拉大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这次失误却让我找到了失落的世界。 美中不足的是,PPT上准备了一些相关图片像马尔代夫迷人景色,马尔代夫是对全球气温升高最担心的国家之一。所以最好的上课方式传统方式穿插PPT的应用。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2964 次阅读|3 个评论
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标准的感觉
云飞扬 2009-11-5 00:11
本人一名年轻教师,也就是大家所谓的青椒,参加工作不超过五年。在一所很不出名的一所师范院校数学系工作。教过高数,概率,运筹等课程。下面就我本人这几年的教学感觉(不敢说感受),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高校数学课程的教学,最讲究逻辑性,严谨性和准确性,当然也有其它讲究。但对于每个教师来讲除了这些很可能还有其他自己心目中令人满意的一些标准,比如说我自己吧,首先要保证上述三个性质能够达到,其实能做到上面的三条是很难的,尽量做到更好。然后就是把所讲的理论的内涵和外延针对不同程度的班级(专科或本科,数学专业非数学专业)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适当的多提及一些;现在的学生比我们那会独立性更强,更有个性和自己的注意,所以上课时有时还得维持一下课堂纪律,当然不能简单粗暴的对待学生,否则,有好果子吃,呵呵,这一点我深有感受。之所以深有感受是因为同事的遭遇,最后学生炒掉老师,实在很没有面子。 另外一点感觉是,数学课堂教学除了讲清楚理论,再主要就是算例的分析和演算,实际上还可以讲讲联系实际生活的情况,就像曹广福老师的说课系列里面讲的那样,上数学课也要讲究策略,也不能简单粗暴的去讲,不然学生听得很没意思还且容易睡觉,呵呵,久而久之,学生对自己教的这门课程就兴趣大失,这是本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其实,把数学的一些书本上的东西和实际联系起来并不难,比如,前两天上高数课,大一的学生,很听话,但时正好讲到微分在函数近似计算中应用,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我就举了一个例子,最近国家刚刚研发了银河巨型计算机,为什么制造它呢?当然是为了使用它去解决很难计算的大型的困难问题。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一个很困难的问题,让大家一起计算(当然在大家会计算的前提下)可能算十年也不见得出来结果,如果用这个巨型计算机,很可能短短几分钟,几个小时就可以搞定,如果这个问题实时性很强的话,计算机就发挥了很大的威力,节省了时间和人的精力。但是大家要注意,使用计算机也是要付出成本或代价的,巨型计算机是很费电的,听新闻说这个计算机每小时耗电1280千瓦,哇哇,大家响作一团。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金钱换取时间和人的精力,那么我们今天讲的利用微分进行函数近似计算时。也有类似现象,也就是在满足一定精度的要求下用简单代替复杂,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在工程上,绝对的精确解很难做到,只要满足使用就可以,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这样做。当我的学生听了我讲的这一大段以后,学生听课的精力显得更充沛了,呵呵! 都说现如今的学生不好教,不好管理,底子差,有个性,我觉得主要还是教师如何去看待他们,去和他们相处,不能在课堂上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对立面,要主动和他们交流沟通,另外制造幽默的气氛也是不错的一种调节课程气氛的手段。 说了这么多,也没有什么层次性,就是随手写写,不过还想对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说一句:我都能够做的,你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吗?呵呵。 最后贴一张我家的小宠物。以感谢各位朋友的光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93 次阅读|1 个评论
材料化学第四讲
jlxt33 2009-10-6 14:13
这里是材料化学第四讲的讲稿和课堂演示 材料化学第四讲讲稿 材料化学第四讲演示 后记: 1.这一讲主要是金属晶体的结构,要理解和掌握金属晶体的几种结构形式,及其相关的几个参数,特别是致密度的计算方法。 2.有点难的是A1 结构中抽取出立方面心晶胞的过程。 3.比较有趣的是几种不同类型的金属(或合金材料)。 4.本节没有详细讲解合金的机理,在相图学习时,进一步了解合金。 5.附录中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的知识。 6.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还是不错的。 2009.9.28 后记二: 1.应用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没有详细讲解致密度的计算过程,看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 2.没有重点讲解点阵的抽取过程,对于选修可以不要求。 3.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互动良好。 2009.10.13
个人分类: 材化教*学|3733 次阅读|2 个评论
材料化学第三讲
jlxt33 2009-9-20 20:27
这是材料化学第三讲的讲稿和演示。 材料化学第三讲讲稿 材料化学第三讲演示 后记 1.本讲的内容较多,主要通过硅酸盐工业和液晶的学习,了解晶态和非晶态的异同。 2.同时了解水泥、玻璃、陶瓷、液晶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 3.简介陶瓷工业的现状和玻璃的认证,为就业方向提供指引。 4.两个附录深入了解液晶的相关知识:液晶显示器的原理和高分子液晶。 5.本节若只是讲解,易产生枯燥感,宜使学生多参与,通过提问学习较好,但用时较多。 PS: 本节的学习过程中,选修课的同学的学习兴致和精力集中程度明显高于必修课的学生。
个人分类: 材化教*学|1367 次阅读|1 个评论
材料化学第二讲
jlxt33 2009-9-11 17:45
这是材料化学第二讲的讲稿和课堂演示。 材料化学第二讲讲稿 材料化学第二讲演示(1) 料化学第二讲演示(2) 后记: 昨晚的一场秋雨,将天气浇的凉了些,上课的体力省了不少。 (1)这是一次理论性较强的课,学生还未学过结构化学,但是在物理课程中接触到一些基本内容,所以课程内容进行还算顺利,学生反应还算灵敏。 (2)为了加强对晶体学理论的理解,加入了较多的发展历史过程,同时希望学生能够理解科学研究的思路,如何发现问题,深入研究。 (3)对称性的学习要求不高,但是对晶体而言很重要,故内容较详细。 (4)增加两个附录。简介了晶体学发展中重要的科学家,希望学生能够了解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给出了大量的有关对称性的例子,希望学生通过分析能够基本理解和掌握对称性基础。 (5)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是不错的,基本能够跟上教学思路。只是个别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稍有疑惑。 (6)第一次习题下次课要交的,检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后记二 选修课的教学情况相对轻松些,大家学习的积极性还是蛮高的,很认真地听讲和思考,回答问题和反应都挺快。 希望这种状态能一直保持下去! 师生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要保持良好的互动。 2009.9.16
个人分类: 材化教*学|4599 次阅读|4 个评论
总理听课的意义:让中国的课堂教学立于不败之地
panfq 2009-9-8 09:04
潘发勤 上午,温家宝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听了一上午课, 并对所听的 五节课一一作了点评。他肯定了 数学课 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但也指出内容比较单薄 ; 肯定了 语文课 的默读和概括故事情节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和逻辑推理,但缺少介绍作者生平的环节 ; 肯定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但希望老师要有广博的知识 ; 他赞成 地理课 把地理和地质、气候结合起来,也指出了教材中的问题 ; 他说一堂 音乐课 其实是让孩子们通过唱歌懂得人世间的爱,把音乐课上升到美育的高度。 总理到教学第一线听课,其意义何在 ? 总理重视教育,可以简单地讲讲教育、教师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即可,有必要到课堂第一线吗?我要说,到课堂第一线听课很有必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而发生在教室里的课堂教学,正是教育的核心工作,是教育、教师贡献于社会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学的意义不可小觑。在特定时期,某些国家会把国力强盛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甚至把教育同国防联系起来。记得 1957 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对美国产生了强烈刺激。美国朝野一片哗然,纷纷对空间技术的落后的原因加以检讨。美国于 1958 年派官方考察团访问苏联,考察结果表明美国科技落后的状态是由教育的落后造成的。考察团一位前参议员惊叹:ldquo;俄国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学方法,对于我们的威胁可能比他们的氢弹还要厉害 ! rdquo;于是,美国人将目光转向了教育,对自己的教育进行反思和改革。甚至把教育提升到国防的高度,颁布 一个听起来有点古怪的法律mdash;mdash; 《国防教育法》,加速科技人才的培养。这势必涉及到具体的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于是有了布鲁纳等倡导的学科结构运动。可以看出, 科技教育是冷战竞争的又一个战场,甚至在冷战过后 10 年的今天,西方国家只要遇到挑战和危机就会想到要改善数学和科技教育。 如果把这段历史跟总理亲临一线了解“中国的课堂教学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行为联系起来,不正说明总理注意到教育这一链条的关键环节,注意到课堂教学对于一国强大起来的历史意义吗?总理此举意味着,要让中国的课堂教学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如果一国政府仅出于国家竞争的需要,就会使教育的天平倾斜而忽略人的和谐发展。冷战时期军备竞赛背后的科学技术较量,使得教育的天平严重倾斜于科技教育,正如今天各国为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而使教育严重倾斜于与经济发展比较密切的学科、倾斜于与市场接近的学科一样。 总理所听的课程涉及科技和人文,说明我们的学校教育不会仅仅为某些方面的竞争而忽略人本身的,这与我们目前提倡的和谐发展观(例如不为经济实力的提高而破坏自然环境)是一致的。 今天刚好是开学后我向师范生所讲《教育学》的第一课,恰逢教师节,我结合总理的讲话向学生讲述了有关教育和教师的话题,课后想到上述内容,是以为记。 (作者 山东理工大学教科所) pfqn@163.com
个人分类: 教育评论|1945 次阅读|1 个评论
材料化学第一讲
jlxt33 2009-9-3 18:17
这是材料化学第一讲的主要内容和课堂演示。 材料化学第一讲讲稿 材料化学第一讲演示 后记: 在汗水淋漓中,讲了第一次课。 1.三个班(材料化学)共计81人,再加1名双学位和1名辅修专业的学生,共83人。 2.绪论课还是比较轻松和内容丰富的,所以学生总体情况还是可以,情绪比较好。基本可以看出一些学习态度和兴趣的差别。 3.很明显,学生对实际的例子和新奇的图片很感兴趣,但是作为一门课程不可能,每次课都跟绪论一样。但是如何将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却是值得不断摸索的。既要了解本课程的要求和内容,也要了解本学科的历史和进展,特别是与生活和实践相联系的内容和例子,同时也要了解学生关注的内容。 4.教师要关心时事和研究,并勤于思考,才可能给学生较新鲜和生动的知识和方法。 5.希望通过这次课程,能够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内容、进展、前景、他们将来可能的作为等,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基本了解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6.学生自己总结出了一条额外的目的:增强社会责任感,担负材料科学工作者的责任。 2009年9月4日午记 后记二: 今天是应用化学专业的选修课,共约80人,还未最后确定。 讲的感觉很好,挥洒自如,但是热得要命,汗水甩十瓣,600mL的水不够喝,唉,不知何时才能凉快啊。 华农的宗旨是以生为本,所以讲台上没有风扇吹出的热风的吹拂。 不过学生倒是情绪饱满,兴趣盎然,为师者也情绪倍增,互动良好。 热了,也值了! 2009年9月8日夜
个人分类: 材化教*学|4598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8: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