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案例分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杭州讲课:制药企业专利商用化运作
热度 1 lgjszy 2012-2-1 11:14
杭州讲课:制药企业专利商用化运作
2011年12月18日上午,在杭州“2011创新药与仿制药专利保护及案例分析培训班”上讲课 2011年12月17日至19日,中国药学会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专业委员会在杭州举办了“2011创新药与仿制药专利保护及案例分析培训班”。 该培训班目的是,积极探索并进一步加强我国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帮助制药企业和广大医药科研单位了解药品注册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掌握药品专利保护的方法与关键技术。 我应邀在培训班上讲课,题目是《制药企业技术转移模式与专利技术商业化运作》。 2011年12月18日上午,杭州“2011创新药与仿制药专利保护及案例分析培训班”会场
个人分类: 教学笔记|347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及其案例分析
law315 2011-11-28 22:0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及其案例分析  一、概述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指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所谓消费者,是指为了满足个人生活消费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居民。此处的居民是自然人或个体社会成员。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及该权利受到保护时而给消费者带来的应得利益,其核心是消费者的权利。 Z6P 陕西大学生在线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是: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该法保护;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其行为受该法规范。此外,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亦参照该法执行。 Z6P 陕西大学生在线 二、消费者的权利   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的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安全保障权。( 1 )安全保障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保障其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2 )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人身安全权;二是财产安全权。 2 .知悉真情权。知悉真情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3 .自主选择权。自主选择权是指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该权利包括以下内容:( 1 )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的权利。( 2 )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的权利。( 3 )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的权利。( 4 )在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时所享有的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的权利。    4 .公平交易权。公平交易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获得质量保障和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和按照自己真实意愿从事交易活动,对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予以拒绝的权利。 5 .依法求偿权。依法求偿权是指消费者在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时,依法享有的要求获得赔偿的权利。求偿的内容包括:( 1 )人身损害的赔偿,不论是生命健康还是精神方面的损害均可要求赔偿。( 2 )财产损害的赔偿,包括直接损失和可得利益的损失。    6 .依法结社权。依法结社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的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最具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消费者协会和地方各级消费者协会。 7 .求教获知权。求教获知权是从知悉真情权中引申出来的一种消费者权利。它指的是消费者所享有的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消费知识主要指有关商品和服务的知识,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主要是指有关消费权益保护方面及权益受到损害时如何有效解决方面的法律知识。    8 .维护尊严权。维护尊严权是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9 .监督批评权。依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此外,消费者有权检举、控告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中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三、经营者的义务 1 .依法定或约定履行义务。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义务。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但双方的约定不得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   2 .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经营者应当听取消费者对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意见,接受消费者的监督。    3 .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为了有效实现消费者的保障安全权,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对于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或服务,应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说明和表明正确使用商品或服务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即使正确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仍然可能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应当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应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    4 .不作虚假宣传。为了保证消费者的知悉真情权,经营者应向消费者提供有关的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否则就构成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具体问题提出询问时,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在价格标示方面,商店在提供商品时,应当明码标价。    5 .出具相应的凭证和单据。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商业惯例向消费者出具购货凭证或服务单据;消费者索要购买凭证或服务单据的,经营者必须出具。由于购货凭证或服务单据具有重要的证据价值,对于界定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权利义务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明确经营者出具相应的购货凭证和单据的义务,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 6 .保证质量的义务。经营者应当保证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情况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具有的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但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或者接受该服务前已经知道其存在瑕疵的除外。经营者以广告、产品说明、实物样品或者其他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状况的,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实际质量与表明的质量状况相符。 7 .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为了保证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对消费者作出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货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经营者在格式合同、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对消费者作出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减轻、免除经营者损害赔偿责任等内容的,其内容无效。 8 .尊重消费者人格尊严的义务。经营者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案例分析 【案情】    2003 年 2 月 20 日,赵某在本市某商场购买由 A 厂生产的冰箱一台,同年同月 24 日又购得一部 B 公司生产的多功能电源保护器,次日,原告在家中安装好冰箱和电源保护器。半个月后,一日赵下班回家发现,因冰箱电路出现故障,高温下导致冰箱起火,烧毁部分家具及用品,因发现及时 ,幸未发生重大火灾。为此,越向法院起诉,状告某商场、 A 冰箱厂和 B 公司,要求维护消费者权益,赔偿损失,由三个单位负连带责任。   某商场辨称,该冰箱是本商场销售的商品,赔偿责任应由产品的制造者承担,销售者不应承担责任。    A 冰箱厂辨称,本厂生产的产品均符合国家标准,以往从未发生过此种情况,无证据证生产者有过错,无法认定生产者应承担责任。 B 公司 的电源保护器失灵可能是事故的主要原因。    B 公司辨称,赵某违反有关安装说明的要求,违章安装,无视说明书的警示说明 ,导致电源器失效酿成事故,冰箱电源线路有问题使冰箱起火是根本原因。   法院在调查过程中,经技术监督局对 A 厂的冰箱和 B 公司的电源保护器进行质量鉴定,认定:( 1 )该品牌和型号的电冰箱线路连接上存在某些 缺陷,一般情况下不会出故障,在特定的情况下会适中产生高温;( 2 )电源保护器已经被烧毁无法鉴定,但对同样商品检测,没有发现质量问题;( 3 )原先赵在安装电源保护器与冰箱时,未按说明书正确安装,使保护器无法发挥正常作用,导致冰箱等物品被烧毁。 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分析消费者赵的财产损害问题。 【分析】    1 、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销售者可以先行进行赔偿。但销售者无过错,不承担最后的赔偿责任,如先行赔偿,可向生产者追偿。    2 、消费者赵的财产损害,主要因生产者 A 厂的冰箱有缺陷所致,生产者要承担产品责任。何况依《产品质量法》的要求,不论生产者有无过错,都适用“严格责任原则”    3 、知道保护器的 B 公司所生产的产品不存在缺陷,赵的财产损害与保护器失效无关,因此不承担责任。    4 、消费者赵因安装保护器不当,也有一定的过错。但依照“严格责任原则”,电冰箱电源线路有缺陷是损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不因赵的过错而免去冰箱生产者的赔偿责任。但可以酌情减轻赔偿的责任。
3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举办2011创新药与仿制药专利保护及案例分析培训班的通知
lgjszy 2011-11-10 11:39
本人应邀参加培训班,讲座的题目是《制药企业技术转移模式与专利技术商业化运作》。 中国药学会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专业委员会 国药会知 4 号 关于举办“ 2011创新药与仿制药专利保护 及案例分析培训班”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目前,新药的研发数量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新药的研发速度远远慢于专利产品的过期速度。在今后几年将是药品专利到期的高峰,跨国医药企业将面临仿制药的巨大冲击,而真正因仿制药上市而影响原研药销量将在 2012 年发生,届时,品牌非专利药厂商也将迎来巨大发展空间,再加上全球仿制药产业转移的趋势,我国医药企业将面临以仿 制药原料 出口 为核心向制剂出口为核心的升级机遇与挑战,能否把握住未来 5 年内仿制药高速增长机遇,对我国医药企业的生存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积极探索并进一步加强我国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帮助制药企业和广大医药科研单位了解药品注册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掌握药品专利保护的方法与关键技术,经研究,中国药学会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专业委员会决定举办“ 2011 创新药与仿制药专利保护及案例分析培训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方式 本次培训特邀来自国家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法院及技术市场管理的领导和专家,结合医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特点,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在药品研发、注册、流通等各个环节的作用进行讲授。 二、培训对象 各医药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科技开发公司新药研发部、知识产权部、法律事务部等管理人员及专利代理机构、律师事务所相关人员等。 三、培训时间和地点 报到日期: 2011 年 12 月 16 日 培训时间: 2011 年 12 月 17 日 — 19 日 报到地点:杭州市 报名截止日期: 2011 年 12 月 9 日 四、培训费用 参加培训人员每人需交培训费 1880 元,报到时统一交纳。培训班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 五、报名方式 请有意参加者尽快填写《报名表》(见附件二),并于 2011 年 12 月 9 日前 通过传真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将报名表传回,我们收到报名表后,于举办前七天将正式日程和报到通知传真给参会人员。 电 话: 010 — 68638097 传 真: 010 — 68636019 联系人:陈 露 邮 箱: cnipsedu @ 163.com 附件 1:日程安排表 附件 2:报名表 中国药学会 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专业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日 附件 1 : “ 2011创新药与仿制药专利保护及案例分析培训班” 日程安排 12月17日 (星期六) 08:30-10:00 我国医药领域专利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主讲专家:张清奎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医药生物发明审查部部长;中国药学会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0:10-11:30 一、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二、中药药物组合物的专利保护范围确定 主讲专家:张伟波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化学发明审查部副部长,中国药学会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11:30-12:00 代表提问,专家解答 14:00-16:00 TRIPS协议框架下强制许可在药品专利领域的运用——结合《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 主讲专家:宋健华 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副司长 16:10-17:30 制药企业技术转移模式与专利技术商业化运作 主讲专家:林 耕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原主任、高级工程师 17:30-18:00 代表提问,专家解答 12月18日 (星期日) 08:30-11:30 仿制失效药品的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利用 主讲专家:刘桂明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化学发明审查部处长 11:30-12:00 代表提问,专家解答 14:00-17:30 药品专利申请流程与申请文件的撰写技巧及审查实务 主讲专家:姜 晖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医药生物发明审查部综合处处长;中国药学会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17:30-18:00 代表提问,专家解答 12月19日 (星期一) 08:30-11:30 药品专利申请的审批复审与无效宣告请求及案例分析 主讲专家:李永久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处长;中国药学会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11:30-12:00 代表提问,专家解答 14:00-17:30 仿制药开发过程中专利侵权规避与纠纷诉讼策略 主讲 专家:程永顺 北京务实知识产权发展中心主任 ; 原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副庭长 ;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 、 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药学会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17:30-18:00 代表提问,专家解答
个人分类: 专利商用化|28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案例分析-餐饮类
热度 1 zlhua 2011-10-8 08:54
某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其直营店现分布于国内沿海各大城市,深受消费者喜爱。其真诚、热情、周到的服务理念,以及公司对员工独树一帜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也开始受到了业界的广泛赞誉。 2010 年,该公司销售利润达到 15 个亿。 在管理信息化方面,公司于 2004 年成立信息部,主要负责为公司开发一些简单的、功能相对独立的应用程序,比如“呆滞资产管理平台”。后来,伴随着主营业务规模的逐步扩大,公司管理信息不对称现象愈发严重,面对这一问题,公司发现仅仅依靠内部信息部门自主研发解决问题,其能力明显不足。为此,该公司于 2006 年开始尝试向外寻求助力。最初,他们选择了与国内数一数二的知名 ERP 提供商合作,期望通过三年时间,分四期建立并完善涵盖企业 “ 人、财、物、产、供、销 ” 整个管理体系的 ERP 系统,为公司管理决策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2006 年底,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上线; 2007 年,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上线;虽然这些价值不菲的管理信息系统接二连三地上线,但管理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没有明显的改善,而且,由于各种原因综合作用,该项目曾一度中断。 2008 年 5 月,该项目经过多次谈判协调后重新启动。而后,办公自动化系统、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开始陆续上线。结果,尽管该项目后期追加了 100 多万投资,但最终还是没有得到用户普遍的青睐,使得该公司出现了管理信息手工管理、文件管理、数据库管理三足鼎立的现状,信息不对称现象依旧是管理者头疼的问题。 2010 年底,鉴于企业发展需要以及国产 ERP 系统的种种“缺陷”,公司决定进行“企业再造”。期望通过与国际一流的管理咨询公司以及 ERP 提供商合作,重新梳理业务流程,开发新一代 ERP 系统。 首先,该公司对原有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进行变革,采用了直线职能与事业部制相结合的新型矩阵式组织结构。其次,在新一轮 ERP 开发方面,首先关注了一线直营门店的管理信息化,对二线物流企业只做了大体的规划。半年后,新 ERP 一期完工,在与原 ERP 系统并行运行一个月后,国产 ERP 系统相关功能模块全部下线,新 ERP 一期工程开始上线运行。但遗憾的是,这个代表国际一流水平的 ERP 一期系统正式上线后,仍然没有得到用户的青睐。 新 ERP 系统仅仅运行一个月后,物流经理就迸发出想要再重新自主开发一个相对独立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想法。理由也很充分,一是对新 ERP 提供的数据的准确性进行监督,二是提升仓储信息管理效率。原来,新 ERP 上线后,第一次试盘点就导致系统提供的数据与实际库存货品数据差异达到了一百万(人民币),而后与手工帐核对之后发现,其实很多差异都是无中生有。纠其原因,仓储主管认为,一是导致这些差异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因为财务部门未经仓储部门核准便更新了货品计量单位。二是新系统比较“偏心”,赋予门店、台帐权力过多。比如,新系统对门店采购功能进行了扩充,门店可以随时要货,而新系统提供的货品计量单位发生变化后,门店采购员又经常弄错计量单位开错订单,使得 ERP 提供的数据不准确。这一系列的“改革”使仓储部门员工新增了“改单”工作,改单不仅耗费大量人力,还直接导致了退货、补货的增加,使得管理人员不得不增派人手,但人员增加后,由于管理中存在的“部门间无偿帮忙”制度的存在,使得物流效率仍然提不上来。三是第一次盘亏事件的发生导致用户对新系统提供的数据不信任,旧有手工库存卡制作工作仍在继续,每天大约需耗费 4-5 个有经验库管 1-2 个小时的时间,四是由于旧系统货品管理系统下线,而新系统库管支持功能又不能及时补足,使得物流经理、仓库主管、库管每天只能依靠台帐出具的并不准确的信息来进行货品管理,使得原本低效率的管理工作更加举步维艰。 信息部在这场“ 变革”中更觉得委屈,他们认为之所以新系统出现问题,原因不在系统本身,而在于企业原有的管理和业务问题,是新系统将原本隐藏的所有管理和业务问题都挤了出来,而非系统出了毛病。项目组的员工更是苦不堪言,因为在他们看来,其实现在系统的功能非常强大,但用户并不愿意学习,总是认为系统有毛病,自顾个的喊疼,而具体什么地方出了毛病,什么地方疼又说不清楚。最委屈的还是用户,抱怨更是多多,而且个个都很理直气壮,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因为数据管理人员根本不懂业务,二是系统培训过于粗略,培训师讲得太快,致使用户培训后只能依葫芦画瓢,不能真正理解系统的工作逻辑,三是现有系统功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需要的系统功能和权限不能及时提供。 在这场管理信息化的大战中,公司先后总共花费了上千万资金投资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但现在,不仅管理效率提升不明显,还滋生了部门间新的矛盾。面对这花了巨资,而且是代表国际一流技术水平的 ERP 系统,投资者、管理者们都陷入了沉思,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问题: 1 .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2 . 到底该如何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3 . 用户为什么要参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4 . 影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因素有哪些?
个人分类: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4136 次阅读|2 个评论
商学院
whyhoo 2011-8-8 12:47
这些天又对管理学感兴趣起来。天天晚上看《金融时报》到凌晨五点多钟,我现在的生物钟也是慢慢西化了,白天睡觉,晚上学习。《金融时报》里的商学院版块还是我很感兴趣的,我也下了一些哈佛商学院的资料在看,说心里话我是真的想转读MBA,就是学费太贵,没办法只有自学了。商学院交的东西还真是杂,金融、营销、管理等等课程很多,还有一大堆案例分析。哈佛商学院两年要分析800个案例,学员每天要学习十几个小时,这么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一般人如何承受得了,要不华尔街的高管中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精英出自哈佛商学院。商学院训练出来的学生视野比较开阔,团队合作能力也比较强,案例分析法教出来的学生也具备了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管理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的彼得·德鲁克就是一名管理学实践派,他写了三十多本书,备受比尔·盖茨、杰克·韦尔奇等著名CEO的推崇。但德鲁克很少在学术期刊上发文章,他的追随者们在学术界也没什么很高的地位,他认为管理思想只有被企业所采用才是有价值的,为了在学术期刊上发文章而加一些数学公式是没有意义的,我很认同他的观点,学以致用才是为学之根本!
1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育研究的实证框架:一个案例分析
tangminqian 2011-8-1 18:56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网 首页 http://www.hftc.edu.cn/jjzx/zhuanye/view.asp?id=45 教育研究的实证框架:一个案例分析 ----香港教育学院罗厚辉博士访谈 王艳玲 摘自:《天津教研网》 一、实证研究的一般框架 问:据我了解,您一直倡导实证研究,主张要在实践中去发现和研究教育问题,请您谈谈实证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哪些部分。 罗:一般来说,一项实证研究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实证研究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包含背景(background)、理论(theory)、设计(design)、数据收集(data collection)、资料分析(methods of analysis)、研究发现(findings)、讨论(discussion)。基本上每一篇博士、硕士论文都可以采用这个框架。 问:按照我的理解,“背景”就是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理论”主要是文献回顾,探讨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这样的吗? 罗:一般来说,“背景”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文献回顾(literature review),比如你的研究想探讨反思在教师培养中的作用,那么这里的文献回顾就应该对世界范围内所有探讨教师教育中的反思(refle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这一问题的文献作全面的回顾。国际上研究这个问题的最主要的理论就是舍恩(Donald A.schon)的理论,当然其他很多人也讨论过反思的问题,如杜威。这些文献不只是专著,还包括杂志的文章、学位论文,如,在回顾舍恩的理论的时候,文献回顾要包含他的著作,同时也要包含用他的理论发表的文章和硕士、博士论文。 研究背景的第二个方面是此研究与中国当下问题的适切性(relevance in China),你是在中国进行研究,你为什么研究这个东西?这一部分就是要说明研究这个题目对于中国问题的相关性,包括这个问题在当前的现实意义。 文献回顾的目的是了解研究现状,据此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根据已有理论和研究提出你自己的理论框架是“理论”部分的任务。 问:如果我恰好找到某个人提出的框架比较符合我的期望,我是否可以用这个框架去研究我的问题?这样就无需论证这个框架的合理性了。 罗:研究没有权威。如果你在博士论文里说,我这个研究用的就是舍恩的理论,这是缺乏说服力的。你还应该探讨许多其它的反思理论或运用这些理论进行的研究。否则,你如何来说明这个理论就是最好、最适合你的研究的呢?如果你是研究反思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你肯定要有一章专门讨论所有有关反思的研究,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你自己的看法。没有自已新的想法,不算一篇博士论文。 问:文献回顾时往往会发现,不同的研究者对同一个问题的界定以及阐述的视角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就反思来说,杜威、舍恩以及其它很多人都持不同的观点。如何在别人提出的理论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具有同一性的框架? 罗:我的看法是,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不管已有文献中存在着三种、五种或更多的说法,你都要进行讨论。讨论过后不是说选取其中的一个理论,将它作为你的框架,而是看各个理论的适切性、好处在哪里,你再根据它们提出自己对于这个问题(如反思)的看法。当然,你所提出的看法是要具备充分的理由的,不能够空洞。但如果只是选取一个人的观点(当然你可以选取一个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你很难说明这个最好。比如,你不能说舍恩的反思理论最好,你就用他的理论,但是你可以说,他的观点好,好在哪里,而其他人谈论这个东西的时候谈的某一点舍恩没有谈过,我就可以把舍恩的理论发展一点,形成自己的框架。做博士论文需要这样的讨论,不能说我用谁的理论,这样就不是严肃的研究。 问:我感觉在您所说的上述框架中,研究设计是比较难以把握的部分,而且也是我们大陆的文科学生在做论文时不太重视的部分。就刚才所说的主题该如何来设计下一步的研究呢? 罗:建立理论框架只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你需要根据它来做研究设计,比如,研究反思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就要用反思的理论来重新设计一门教师教育课程或是设计其中的一到两个单元,亲自去教授,研究它的发展变化,然后探讨中国的教师教育课程中是否可以包含反思这个因素,教师教育者在利用反思来设计和教授课程时有什么地方与国外不一样,这样才算是真正去研究了。具体来说,这个研究设计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根据反思的理论设计一门教师教育课程的一到两个单元;二,分别在职前、职后去试验,亲自去教授,职前职后都做,这样比较完整,也便于对比;三,由另外一个上同一门课程的老师作对比,他没有改变他的方法和理念,他就可以作为你的“控制组”。但是你用其他老师来不是“控制”的目的,而是“比较”的目的;(如果不是上同一门课,最好也都是上教育理论课程的。)他用惯常用的讲授法,而你改变这个教师敦育的核心元素,根据它来设计一个单元,看看学生们的感受怎么样,再与他对比。四,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你要到中小学校去,比如说20人学生中选2人,看看在学过你设计的教育课程后,这些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在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or beliefs and values)上有没有什么改变,比如,可以进行半年的追踪研究。 问:那么,在具体的实践和数据收集过程中,我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收集数据呢? 罗:数据收集的方法是多样的。就这项研究而言,首先是每个学生的反思日志(log),要求学生每次下课后都写。你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设计一个反思的框架给学生,要求学生将单元中所学的理论与他们的实践经验统整(integration);第二个收集资料的方法是访谈(interview)。你可以访谈你的学生,访谈中可以让这些学生比较你的教学与其他老师的教学,同时,你也可以访谈和你作对比的教师;另外一组你也同样访谈老师和学生。这样你就会发现两个班的情况可能会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你这个研究的主要发现。第三个是观察(observation)。要对你的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录像,这样你可以不断回过来看。第四,问卷调查,可以在课程结束后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课程的状况和感受。第五,你作为研究者本身的参与式文本,也就是你记录的田野日记、你的课程内容、进度方案等。 问:您提到要录像,如果我自己去做,很可能因条件不具备,不能录像。我可以自己记录我的教学过程吗? 罗:这样的话,我就会建议你找两个助手,他们的作用在于把你整个教的过程记录下来,就像录像。每次上课都坐在教室里,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因为你自己作为教授者,很多东西你注意不到的。单独由一位研究助手来记录也是可以的,但最好是两个,然后分析两人记录的文本,比如有80%的记录内容是相同的,那么就根据这80%的内容来研究,这样研究的可信度就不会受质疑。还有20%的记录内容是不同的,不同的地方也要写在你的研究论文里面,要进行讨论,是什么原因。你还是可以分析:为什么同样的教学过程他们两人看起来会不一样?这时,研究助手就成了研究对象。事实上,虽然你告诉了记录人只是描述,不要演绎,但是每个记录人,包括自己去记录都不可能不加上本身的价值因素。所以,请人记录的话,要对这两个记录人进行培训。比如,找一段10分钟的录像,你们三人一起观察,各自把它写下来,再来看各自写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是否加进了个人的因素。要告诉他们尽量不要加进自身因素,要客观描述。这个培训过程也是你研究的过程,也要把它写进你的论文中去,以此说明观测是有效的。 问:在进行访谈时,限于时间和精力,往往不能访谈所有的研究对象,请您谈谈访谈的抽样问题。 罗:访谈一般都存在抽样的问题。比如一个班有50个学生,限于时间,不可能每一个都去访谈,怎么办呢?你可以挑选,如果是研究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你就可以根据教师的反思日志来抽样,比如选择20个,因为你看到他们的日志写得满满的;还要挑选20个可能写得非常不仔细的。你访谈这些典型性的人。而且,你要考虑到,不能只是访谈那些做得比较好的例子,比如说有20个学生写得比较认真,根据他们写的日志,你可以访谈他们;但写得马虎的也要访谈并反思,你可以问他们:你写的时候遇到什么问题?这个可能会说:我没有时间;那一个则可能会说:我不知道怎样反思,那么你要对此进行分析。另外,你的访谈不能最后才进行,而是每一次下课后都要访谈。 问:做实证研究确实比较有说服力,但我在很多情况下,限于时间等原因,要去做实证研究是很困难的。 罗:这个在选题时就要充分考虑,研究的可行性分析的就是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去做,最好就不要选这个题目做学位论文。 在香港,在博士入学之前,就要花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写一个提纲,然后导师看提纲,看你能不能做,根据你的提纲,他认为可以做了,就让你进来(入学),这样第一年基本上有半年多的时间是看文献,做文献回顾,另外近半年的时间做设计、试点;二年级正式收集数据,第三年就是根据数据去写。 问:我认为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是相对较难的部分,请您以自己的研究为例,再详细谈一谈您的研究设计和资料收集。 罗:我刚刚进行的一项研究,题目是关于教师课程领导的,具体就是研究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反思、设计是不是能够使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就是我的研究主题。我先进行文献回顾。首先,有很多专家提出,教师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协作(teamwork),也就是说,教师们在学校里面协作教学对他们的专业发展有利;第二,还有的研究者指出,如果学校的改革集中在一点上,也就是教学(pedagogy)上,成功的机会和影响力都会比较大;第三,教师们开展行动研究也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四,教师在学校中进行反思性实践,也能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当然还有第五个方面的理论,就是关于领导的理论,不同领导方式(如集中领导和分散领导)的结果也不一样。以上这五个方面是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要素。这就是我这项研究所参照的基本的理论,它们都是公认的能够促进教师发展的要素。 研究设计比较复杂。第一,我找了3个学校作为案例,它们都是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第二,在每一个学校根据不同的学科成立了3个课程开发小组(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ms).分别是英文、中文和数学3个学科,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由同一年级的教师组成;由每一个小组的科主任担任组长(pand chair);第三,时间上,设计为历时两年的研究,每一年有两个学期,每一个课程开发小组在每一个学期都按同样的行动研究程序来做,具体就是review(回顾)一plan(计划)一design(设计)一implementation(试教)一reflection(反思),这是行动研究中的一个基本程序。每一个小组就各个学科的同一堂课进行这同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每个小组每一个学期都要对一堂课进行改革。比如,下一学期有一堂课是关于人口问题的,这个小组就来讨论这堂课,看这堂课以往存在什么问题,制定改革计划并设计内容和方法,要求他们完全改变教学方法,以往用讲授的,改成项目学习;如果是探究的,就改成小组学习。诸如此类,完全改变,然后去试教,再进行反思和评议。一个学期做一次,这样两年一共有四次;第四个设计的要点是轮流担任领导(rotation of leadership),第一次是科主任做组长,以后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每一次组长都不一样,这样进行分散领导(distributed leadership),来看这个过程中发生些什么东西;第五个要点是大学导师(university tutor)参与讨论,为什么要有这个人员呢?因为希望小组讨论的过程里面有不同的想法,产生新的刺激,同时看看大学导师的作用如何。大概的设计就是这样的。注意,我不是研究这些因素的关系,我只是创造条件,以便拿出有较强说服力的证据,看看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是否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与其他同学交流时还讨论到资料分析的问题,在此一并谈谈。分析资料的方法大致就是质的方法和量的方法两种。两种方法都重要,都要懂。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个分析方法都有它的一个程序,也就是操作规范,打算使用这个方法时,要去读原著,掌握它的真正内涵。实证框架中还有最后两部分:“研究发现”和“讨论”。前者当然就是实事求是地交代你发现了什么,后者则一定要回应前面文献回顾和理论框架部分提出的问题,紧紧围绕这些问题来进行。 二、如何评判一项研究的价值 问:你认为什么样的研究才算一项好的研究?实证研究方法做出来的研究才是好的研究吗? 罗:问题不在于采用哪一种方法。在我看来,对于一项研究,有必要问这样的两个问题:首先,你想要找出什么(what do you discover?)这是起码的,但是找出什么只是基础,是不够的。你找出什么是你的发现,有价值,但是你对该领域来说没有贡献。因为你所谈论的都是现成的东西,你只是做了梳理,即使你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框架,这个框架的说服力也还是很低的:你怎样让别人相信你说的东西呢?第二个问题,也是更重要的问题,你的这项研究对该领域的知识有什么贡献(What have you contributed to that piece of knowledge)?要衡量一项研究的价值,要问的就是它有什么新的贡献。文献回顾会发现很多东西,你发现了一些东西,对我来说有启发,但是这些东西都是别人研究出来的,你的发现没有对那个领域有任何的贡献。对一项博士论文研究来说,发现什么固然重要(what have you discovered),但更重要的是你对该领域的知识有新的贡献。 我注意到,目前大陆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很重视文献回顾,这是必要的。但我的看法是,不要停留在文献回顾。研究者有必要问:你为所研究的领域增加了什么样的知识?(what have you added to the knowledge of that area?)教育研究的发现要在实践中进行,没有实践的东西,就没有说服力。 问:大陆的导师们在评阅论文时,强调得较多的还有研究规范的问题,你认为在这方面,要特别注意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罗:求实、严谨是一项好的研究的基础条件。严谨体现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研究成果的呈现上。首先,参考文献最能反映研究规范。任何一句话都不能随意说。你所依据的理论、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等都应该是注明参考书的,你用的是谁的方法?你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这些都要一一注明,不能想当然,你每一个很小的东西都应该有出处,比如,“在教师培养中教育理论没有用”这一句话,有什么证据?谁说的?我在指导学生的文章时,常给他们说:你不能空口说白话。即便你引用的是杜威一类的名家的话,你仍然要标出具体的文献出处。其次是论证过程,论文中的每一句话要尽可能写实,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要非常紧密,如果你写了一句概括性的话,下面的话就要补充这句是什么意思。比如,“通常认为教育理论是普遍化、概括化的”,这样的句子太空了,什么是普遍化?什么是抽象化?你提出原则性的、概括性的观点,这没有问题,但你接下来要补充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把它讲明白。还有,很多年轻的研究者在提出一个论点后,喜欢引用名家名言作为论据,而不去对这些名家名言进行评论,这是不够的,这会使读者想:你用名家来压我。对于你引用的东西,要说明你同意它的哪一点,为什么。 最后,对于年轻的研究者,还有一段话要说:研究水平不一定随着发表文章的数量而提高。一篇文章写出来发表了,但是研究水平不一定就提高了。我的看法是,发表是一回事,但是你可以把这篇文章储存在电脑里,慢慢琢磨,逐字逐句地去修改和完善。文章写出来了,这只是一个起点,过几天看了相关的书,再修改,参考文献也相应增加,然后放在一边。下次读了相关的书,发现新的东西,又在原来的基础上改。当然每次修改之前都要认真通读一遍,修改时使用批注的形式,下次改的时候你就知道自己已经改了些什么东西,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这样不断地改,可能半年之后这篇文章完全不一样。你的研究水平也在“磨”的过程中慢慢得到提高。这倒不是说建议大家花一年半年的时间来改一篇文章,时间是很有限的,但比如你这段时间看的书有关于你写过的这篇文章的某一点,你觉得原来写的某个地方需要修改和补充,就去修改。这样也不会花费很多时间。
个人分类: 研究方法与规范|21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注册师考试险通过
热度 4 youwei1985 2011-7-2 11:40
今年是全国注册测绘师第一次考试,时间定在4月16,17日,考前只备战了约一个半月,天天到图书馆复习,有准备期末考试的感觉,久违的感觉了,由于考试科目众多,复习真不可能面面俱到,也只能是尽自己最大努力,特别是对于GIS,遥感方面的东西,知之甚少呀,以后适当时机得补补。成绩2个月后就公布出来了,最差的案例分析只考了73,比预想的还要高点,合格标准一致没划出来,心理很是忐忑,一直到前几天才通知说合格线是72,心中那个高兴哈,真是侥幸通过哈。 总体感觉考前准备还是不够充分,至少应花三个月时间准备,下次继续努力。
2636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警告中医:"养生教母"涉嫌非法行医被查 曾称泥鳅克绝症
热度 2 wliming 2011-6-30 11:03
“"养生专家"当归泥鳅攻克绝症?”追踪   养生畅销书作家马悦凌宣称靠泥鳅当归等攻克世界级绝症,被医学专家驳斥无科学依据并存在危险。昨日,南京市卫生监督部门针对本报此前刊发报道作出回应,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已正式介入调查,结论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自称治疗12名“渐冻人”   48岁的马悦凌,祖籍江苏南京,曾在南京做护士和兼职主持节目,2007年马悦凌所著《不生病的智慧》一书出版,被誉为“健康教母”,但至今无医师资格证。马对外宣称,创造治愈乳腺癌在内的100多个奇迹。   马悦凌通过其个人官网指导治疗“渐冻人”(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行为,被医学专家质疑存在非法行医嫌疑。据公开资料,马悦凌自称治疗12名“渐冻人”患者,并将此病成因、治疗方法全部公布在网站上。昨日,在马悦凌的网站上,仍可见相关案例分析。   北京中医药大学相关专家表示,从中医学者角度看,马悦凌针对的人群是病人,注射当归液是介入性治疗,其方式已是医疗行为,“没有相关资质自然属于非法行医。”   马悦凌此前受访时辩称,其行为是行善,不是行医,“我只是研究人类如何保持健康,这不需要资格认证”。   无医师资质却出“处方”   据记者了解,经过调查确证,养生作家马悦凌的个人官网注册地在江苏省南京市,管辖权归南京市卫生监督部门。   昨日晚间,南京市卫生监督所相关负责人回复本报记者,根据本报此前报道,初步判断,马悦凌涉嫌非法行医。“判断的依据主要有两点,”该负责人解释,马悦凌承认无医师资质,却指导治疗渐冻人,并且给出了类似“处方”的治疗方案。   据悉,南京市卫生监督所专门负责医疗机构和医师资质监督的监督二处,负责具体调查,将根据调查情况作出相应结论,“有最新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说法   “网络问诊 监管困难”   “马悦凌问诊主要场所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此前未曾出现过,新鲜且特殊,”南京市卫生监督所相关负责人坦言,这为监管造成一定困难。本报记者咨询北京市卫生监督所相关人员时亦得到相同答复,马悦凌在北京一没有注册,再没有具体场所,卫生监督部门没权进入私人住宅调查,“可以说就管不了”。   南京市卫生监督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马悦凌没有固定的诊疗场所,在网络上指导治疗“渐冻人”,是科普宣传还是医疗行为,需进一步调查。此外,马悦凌宣称,指导治疗“渐冻人”不收取费用,这样的行为,具体是科学研究,还是非法行医,上述负责人表示,同样需要调查。   作者:刘刚 黄玉浩
个人分类: 伪科学|1613 次阅读|8 个评论
法国,日本与中国核电站环境监测案例分析
bqzhu 2011-5-25 15:29
法国,日本与中国核电站环境监测案例分析
加强对核电站周边环境的日常监测,并重视核电站周边放射性环境微小变化,是保障核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在放射性环境监测中如何将天然背景,核电站微泄漏,以及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农业和工业中应用带来对环境的影响区别开来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为了保障监测的客观性,建立独立于核电和地方行政管理系统的监测机构是十分必要的。 法国 塞纳河流域有两个大型核电站。 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和电管部门在 塞纳河河口地区检测河流水与海水的 碘 -131 量分别 为 1.2-11.9 Bq/m 3 和 0.4-1.3 Bq/m 3 。这个量虽很小,并在环保标准以下,但作者认为是与核电站有关的( Connan et al., 2008 )。因此在法国在考虑核安全方面比日本更为重视。但 河流水与海水中 碘 -131 是否一定与核电站微泄漏也仍然是有争议的。 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虽主要与大地震及引发海啸的自然因素有关,但东电没有重视周边放射性环境微小变化和及时采取安全措施是难于逃避责任的。褐藻能强烈富集海水中碘,因此测定褐藻中碘 -131 含量被认为是监测核电站的微泄漏的重要方法。东电、日本原子能协会、鱼业协会、东京大学等在 2005 年以来曾对日本沿海的海藻进行了碘 -131 监测,发现仙台海域(介于福岛与宫城核电站之间)的湿海藻碘 -131 最高达 0.47 Bq/ 公斤,其它核电站海域达 0.18-0.37 Bq/ 公斤,明显高于北海道地区等无核电站海域的湿海藻( 0.036 Bq/ 公斤 , 小于检出限),达 5-13 倍。相当于海水浓度高达 1.2-1.5 Bq/m 3 ,淡水浓度大 7.8 Bq/m 3 。但他们没有认为这一异常与核电站微泄漏有关 , 而是认为来自医药用碘 -131( Morita et al., 2010) 。日本 医药用碘 -131 量每年在 1.1 7 × 10 13 Bq 。全球 每年医药用碘 -131 量可能相当于一次 6 级核泄漏。用碘 -131 监测核电站微泄漏由于受到仪器灵敏度和检出限的限制,并存在来自医药用碘 -131 的干扰,因此不是一种有效方法。 大亚湾地区已建成大亚湾核电站,并正在建设岭澳核电站。该区主要地层单元为泥盆纪石英砂岩(位于东北部,占大部分地段)和中生代火山岩(位于西南角),两个地层单元之间有火山杂岩产出(包括安山玢岩、石英闪长岩、石英岩等)。两个用于核电站备用冷却水系统的水库;岭澳水库(相距核电站 2.5 公里 )水补给区均为石英砂岩;大亚湾水库(相距核电站 1.8 公里 )水补给区为石英砂岩 + 火山杂岩 。 由于这两个水库水以泥盆系石英砂岩为补给区,使得重金属含量背景要比平均自然背景低得多,因此存在极微量的污染也能被检测出来( 朱炳泉等, 2009 ) 。我们分析了两个水库水的放射性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表 1 )。从分析数据看,这两个水库水具有明显的 Ce 、 U 正异常。标准化 N 大亚湾与北澳水库分别达到 2.35 和 1.91 ,明显高于地壳正常岩石 (≤1) ;如浙江地区同类岩石中的水体为 0.233 ,中国南方泥盆系石英砂岩平均值为 0.74( 相近于地壳平均值 0.77)(Yan et al., 2005) 。大亚湾与北澳水库的标准化 N 分别达到 138 和 66.7, 大大高于地壳正常岩石 (≤5) ;如浙江地区同类石中的水体 2.57, 中国南方泥盆系石英砂岩平均值为 2.86( 地壳平均值为 1.14) 。 Ce 、 La 、 U 的地球化学性质很接近,自然过程不可产生如此高的异常值,因此存在着核废料扩散的明显影响。 Ce 是裂变产物高峰值,而铀是核燃料。以泥盆系石英砂岩平均值为基准,大坑、大亚湾与岭澳水体可能分别存在 0.083 , 0.032 与 0.0019 微克 / 升的 U 污染。从极微的 U 污染随距离下降率来看,影响范围小于 3.2 公里 。天然海水的平均 U 含量在 3 微克 / 升。花岗岩区水体 U 含量常 10 微克 / 升( Babu et al., 2008 ) 。贵州喀斯特地区饮用水 U 含量在 0.4-0.5 微克 / 升左右。因此如果是在花岗岩区,这一水平的污染则远被自然背景值涨落所覆盖,也难于被检测出。 WHO 最新公布的饮用水铀含量健康安全标准为 2 微克 / 升(早期为 30 微克 / 升)。这种影响则远低于安全水平。大亚湾核电站已运行 14 年,按目前污染递增速率看, 800 年内不会对环境安全产生影响。因此具有好的安全保障体系的核能利用是清洁、环保的能源。 表 1 大亚湾地区水库水放射性和相关元素含量测定,并于浙江地区相同地质背景水库水比较(单位 : 微克 / 升) 浙江古生界 砂岩区水库 浙江泥盆系 石英砂岩区水库 浙江泥盆系石英砂岩区泉水 大坑水系 (1km) 大亚湾水库 (1.8km) 岭澳水库 (2.5km) K 439.5 343.2 233.1 850.6 643.3 364.6 La 1.293 0.051 1.41 0.014 0.008 0.001 Ce 1.474 0.031 1.32 0.051 0.049 0.005 Th 0.008 0.002 0.005 0.034 0.024 0.002 U 0.025 0.004 0.016 0.086 0.033 0.002 U* -- -- -- 0.083 0.032 0.0019 N 0.437 0.233 0.359 1.38 2.35 1.92 N 0.633 2.57 0.371 201 135 65.4 U* 为污染铀加输入量 参考文献 Connan O., Tessier E., Maro D., et al., 2008, Water to atmosphere fluxes of 131 I in relation with alkyl-iodide compounds from the Seine Estuary (Franc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99:1102-1110. Morita T., Niwa K., Fujimoto K., et al., 2010, Detection and activity of iodine-131 in brown algae collected in the Japanese coastal areas , Sci. Total Environ. 408: 3443 – 3447. Yan M., Chi Q., 2005,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and rock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Science Press, Beijing, 171pp. Babu M. N. S. , Somashekar R. K. , Kumar S. A. , at al.,2008, Concentration of uranium levels in groundwater Int. J. Environ. Sci. Tech., 5 (2) : 263-266. 朱炳泉,涂湘林,崔学军 , 郭丽芳,李中兰 , 2009, 泥盆系石英砂岩补给区水资源地球化学及其人文与环境意义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8 (增刊): 508 图1 大亚湾核电站地貌、地质图及水库取样位置,A-岭澳水库;B-大亚湾水库。
5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Advanced networking overview
热度 1 Rein 2011-3-15 06:28
本文算是明天考试的复习提纲,估计明年考networking qual还会再用一次,所以就往网上发了。自己整理的,如果参考这个考试考挂了概不负责。 Topic 1: Internet architecture and Principals 1. 互联网的设计目的 (假设网络目的是商用网络,设计有什么改变?) 2. 互联网设计的七个目标的次序 (假如增加新的目标/改变目标的次序,设计会有什么改变?) 3. End2End arguments (案例分析) 4. Active networking (案例分析,和End2End arguments, End2end semantics对比) 5. circuit switching VS packet switching (计算题,设计一个新网络,混合网络) 6. 现在互联网的组成部分的理由,缺陷 Topic 2: Naming 1. DNS相关 (DNS具体实现,分析一些测量DNS性能的数据) 2. 各种naming architecture的比较分析 (比如用A的naming principal去分析http://foo.com/abc.jpg有什么问题) Topic 3: Routing 1. BGP policy (某些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BGP关掉youtube,如何利用BGP实现……) 2. BGP实现 (比如基于mac或者其他地址实现一个BGP) 3. 其他routing protocol (比如在data center里面实现一个i3) Topic 4: Switching 1. switch的硬件发展 (比如X switch和Y switch相比好在哪) 2. 各种switch调度算法 (复杂度分析,性能分析,画图表示,手动模拟,进行比较) 3. switch architecture比较 (input-queue, output queue, load-balanced switch, optical switch...) Topic 5: Load-balance 1. Load-balanced switch (乱序的影响,防止乱序的各种算法,各种原始load-balanced switch变型进行计算) 2.per packet load-balance (给各种场景设计一个LB的internet backbone,failure等情况网络容量计算等) 3. flowlet load-balance (计算flowlet的间隔) 4. per flow load-balancing (和其他方法进行比较,合适的per flow load-balancing algorithm design) 5. data center traffic load-balance (分析各种dcn网络中的load-balance scheme,计算题,比较题,设计题,debug题) 6. data center workload load-balance (VM migration, layer 2 VS layer 3 implementation, 分析题,比较题,设计题,debug题) (这是期中前最后一个topic。我期中前好像就只有这个比较熟练,居然考了50分的load-balance的题……我一共才拿了68分……这分比平均分加标准差略高) Topic 6: Wireless 1. wireless mesh的基本性质 (分析题,判断题) 2. network coding (场景,分析) 3. opportunistic routing (计算题) (今年wireless的topic和以前比全变了,复习得很茫然……以前都是玩zigzag的) Topic 7: Congestion control: 1. 传统TCP的实现,各种参数,例如RTT和throughput的关系 (场景题修改TCP,分析TCP缺陷) 2. RCP, XCP等新型TCP的实现,有点,缺点 (给出各种场景通过计算比较各种TCP) 3. 衡量TCP的各种性能指标 4. DCTCP的实现,目的 (计算题) Topic 8: P2P incentives: 1. 分析BitTorrent (给某个新场景,改进BT,比如加入locality等等) 2. tit-for-tat的modeling (纯博弈论建模) 3. P2P的优缺点 (比如某个场景分析p2p为什么能火) 4. 对付free-riders (各种incentives的算法,适用场景) Topic 9: DHT 1. hash算法的比较 2. 各种实现问题 3. 动态情况下的收敛时间计算分析 (历年的题都不会做……考到DHT我就放弃吧……反正考试形式是n题中任选k题回答) Topic 10: SDN 1. 几个大系统的实现原则/细节/deployment (我发现SDN每年上课都是重点,不过好像从来没考过??所以我也不知道该复习什么了……) Topic 11: Network Security 1. network ambiguity attack (举例子,各种方法的应对) 2. DDoS attack (各种传统攻击手法的应对,破解) 3. SIFF的各种考题 (为什么要hash src/dst/last hop的IP,如何进攻SIFF,各种场景下改造SIFF) 4. end-to-end semantics (哪些防御措施影响了end-to-end semantics)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5520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壹基金案例分析政府在推进慈善事业建设中的新思路
热度 1 sleepingsui 2011-3-10 15:12
浅谈政府在推进慈善事业建设中的新思路 ——从壹基金发展的困境与挑战中得到的启示 吴晓邃 目前,我国进入多层面、全方位的体制改革时期,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社会问题日渐增多,整个社会对有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的慈善事业有着越来越强烈的需求。人们对政府和慈善组织的公共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整个社会公德理性水平的提升赋予了期待。政府已无法完全胜任整个社会的慈善活动。所以笔者结合壹基金发展的困境与挑战,提出政府在推进慈善事业建设中的新思路,让政府实现从“管家”到“引路人”的角色转换,将当前主导控制慈善事业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合作治理模式。 慈善事业;政府;壹基金;角色转换 一、慈善事业的发展及意义 慈善事业,通常是指众多的社会成员建立在志愿基础上所从事的一种无偿的、对不幸或无助人群的救助行为。它通过合法的社会组织,以社会捐助的方式,按特定的需要把可汇聚的财富集中起来,再通过合法途径,用于无力自行摆脱危难的受助者。这是社会第三次分配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保障的补充体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倡行与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其慈善思想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百家与随后的佛家、道家都对慈善有过精辟的阐述。新中国建立后,慈善事业受革命斗争的影响,处于瘫痪和解散状态。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慈善事业才走上复兴之路。 1994 年中华慈善总会创立后,民间慈善机构纷纷建立,慈善活动也积极开展起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建立和“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改革的推行,慈善事业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我国的基本保障制度所暴露出的缺陷,使得推进慈善事业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发展慈善事业有助于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其发达程度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更有助于缓解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二、从壹基金案例看政府在现阶段慈善事业建设中的角色及不足 (一)壹基金案例介绍 壹基金是由李连杰发起的立足于中国的国际性公益组织,它成立于 2007 年。一直以来,受政府对慈善组织的双重、分级管理体制的影响,民间慈善组织都必须找到官方背景的挂靠单位才能注册。壹基金在过去的三年里,一直附身于中国红十字会,也没有独立账号。它虽然在搭建公益平台、自然灾害紧急救援等方面都表现优秀,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扩大,但作为一个没有“身份证的孩子”,组织架构使壹基金发展方向上受到了很大限制。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解决该体制问题, 2008 年民政部把深圳确定为试点城市,并于 2009 年与深圳市政府签署了一个协议,明确写道:同意深圳探索建立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的制度。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争取, 2011 年 1 月 11 日,黑户四年的壹基金得益于深圳特区大胆创新和尝试,终于等到了一张宝贵的身份证。壹基金改名为“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并在深圳正式挂牌。由民间机构发起的公募基金会“壹基金”,从此具备了独立法人的资格。是中国首个由公募基金会下面的基金成功变身为公募基金会的基金。公募基金会享受着众多公共资源,也就意味着要承担起其对于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刚刚转型成功的壹基金,在以后发展的路上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下面,笔者将从壹基金转为公墓基金会之前所遇到的困境和转型后面临的挑战来分析中国政府在推进我国慈善事业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及其角色转换。 (二) 对政府在现阶段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扮演的角色的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慈善事业一直都在政府的主导控制下逐步发展。在现阶段慈善事业的发展中,政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强势的作用。于是出现政府和民间的功能倒挂: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直接开展慈善救济活动,大部分发育比较成熟、具有影响力的慈善组织是政府直接或者间接创办和管理。政府既是慈善的参与者、组织者也是慈善的监督者、管理者,成为了慈善事业的主体。 这就形成了“强政府,弱社会”的慈善事业发展局面,既不利于民间慈善力量的成长,政府也背上了超负荷的包袱,成为慈善事业建设途中的瓶颈。 1. 角色的越位。首先是双重管制体制的问题。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我国政府对社会组织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所以几乎每个民间慈善组织要建立之前都必须找到一个可以挂靠的业务主管单位,并向业务主管单位申请设立。许多有志于创办慈善的团体或人士都因为找不到可以挂靠的主管单位而无法发挥作用。李连杰创办壹基金的最初想法是成立一个由民间发起、遵循市场规律、跟国际接轨的慈善机构。但在研究了相关法规后,他发现,在现有政策环境下,民间发起公募基金几乎不可能。最终它与中国红十字会签订了三年的合同,将壹基金挂靠在红十字会名下。由于是“挂靠”,该基金诸多慈善项目的开展都受到限制。它没有自己的独立账户和公章,只能使用中国红十字会的。因此,这个著名的“壹基金”,全称却是“中国红十字总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开户行也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也就是说,“壹基金”从来都不具有独立身份,只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一个科目而已。所以壹基金潜力巨大的手机平台捐款,因为账户的不独立而在操作上存在重大的不便,无法实现李连杰最初设计的“每人每月最少捐 1 元,让小捐款变成大善款”的理念。 其次,是我国官办慈善组织的领导大多为政府官员。我国的许多慈善组织的员工和领导大都市来自政府各个部门,有退休员工也有直接任命而来。本该为非营利组织的慈善组织变得行政化,官方化。壹基金在转型之前是红十字会名下的“专属基金计划”中,就算它的功能等同于“公募基金”,但是他们必须要接受官方机构的领导,募集来的钱都应该由红十字会来统一管理。他们对募集而来的钱也就丧失了部分甚至全部的支配权。 2. 角色的缺位。政府在主导控制慈善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分行使其行政职能,导致了角色越位的情况,但在制度供给、激励与监督机制方面还有待加强。首先,是法规和制度供给不足。近年来,中国慈善事业在政府的鼓励下迅猛发展起来。当社会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出大量新的社会关系时,原有的制度系统将难以对这些新的社会关系提供充分有效的制度约束与引导,会出现制度供给的不足或短缺问题。 在现阶段中,关于慈善方面的法律和制度屈指可数,其中很多还只是在试点开展,其措施和办法仍不明确。壹基金在转型前,因为没得选择,所以在开展的活动中常与相关的政策“擦边球”,但这也反应出法律的不完善。 其次,激励机制力度不够。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对个人慈善捐赠的鼓励条款方面仍不足。虽然,从近些年来的立法中可看出政府对慈善激励的重视,如: 2008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将企业捐赠免税额度由原来的 3% 提高至 12% ; 2008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对公益事业的慈善捐赠个人进行税收减免。 但这与学者建议的,对一般性的企业和人的慈善捐助,应当在年度纳税所得金额中扣除 30% 至 50% 的比例 ,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截至 2009 年,壹基金凭借着它的努力,善款中有 64% 来自个人捐款。壹基金执行主席周惟彦说:“有个目的我们达到了。个人捐款是我们主要筹款来源方式,整个中国公益市场,还是 80% 是企业的捐助,只有 20% 才是个人。其实与美国相比,这个数字是刚好反过来的。” 再次,监督体制有待完善。我国仅有的两个暂行条例也只是程序性法规而不是实体性法规 , 慈善组织在接受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方面缺乏可操作的法律条文。 除了相关法规缺位之外,透明度缺乏带来的监管问题也是中国慈善基金所面临的难题。作为一项“玻璃瓶”事业,只有实现了完全的透明,才能充分释放人们做慈善的热情,形成良性循环。壹基金在 2008 年汶川地震之时,它仍挂靠在红十字总会名下,当时以壹基金名义筹得善款超过 5000 万人民币,但最终由壹基金独立支配的资金只有 200 万,剩余的 4000 多万全部归中国红十字总会来支配,而公众对大额款项的去向并不十分清楚。再如, 2010 年 7 月基金会中心网成立至今,从现在收集到的数据看, 2000 家基金会,大约有 1900 家是没有网站的,其中 1300 多家甚至连博客都没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基金会置外于信息化时代,这个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低于中国的小企业。 三、政府在推动慈善事业建设中的角色转换 在目前的中国,政府和慈善事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零和博弈关系,也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正和博弈的关系,应该朝着“强政府 - 强社会”的方向发展。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类弱势群体和各种社会问题,政府应该就其“缺位”之处不断增强力量,大力鼓励非政府福利机构尤其是民间慈善组织的成长,实现从“管家”变成“引路人”的角色转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角色转换。 (一)规范法规制度。政府角色的“缺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在慈善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完善所引起的。国家应该尽快制定出一部统一的法律规范慈善组织的行为,让慈善人的所作所为有法可依。其次,关于构建慈善组织的准入制度和双重管理体制应进一步完善。目前,壹基金有了公募的资格,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对中国慈善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公募基金会注册的条件和门槛、如何实施监管、需要哪些制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也需要政府从慈善立法的层面不断解决现存的问题。 (二)“政慈”分开。目前中国的慈善组织官办体制仍是其主要形式,无论从观念上、组织上、职能上,还是人员任命、活动方式、管理体制上,都严重依赖于政府,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发挥作用。这使得慈善组织失去了民间性的特征。从世界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可以得知,慈善只能走民营路线,而不能走官办路线。现在政府正在逐步改革中,把上海、深圳和北京作为试点城市开始考虑批一些民办的公募基金。现有的民办公募基金会非常少,公募基金会基本上都有政府背景。政府应该从试点中不断总结经验,适量地批准成立一些纯民间的公募基金会,用增量来激活存量。真正实现“政慈 ” 分开。 (三)培育慈善理念,弘扬慈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缺乏慈善的传统思想,但它并没有形成一种公共意识。我们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理论及管理模式进行有机整合,既要不断继承孔子的仁爱观,道家的“乐以养人”等传统文化,弘扬中国自古以来扶贫济困、帮老助残的传统美德,也要通过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的公益服务体系使传统美德传承、光大。政府媒体应该启动引导的力量,加强对慈善事业的宣传工作。在宣传中,既要为中国的富人阶层创造良好正常的舆论环境,以抑制“仇富文化”的滋生,也要通过宣传,让公民们感觉到慈善就在身边,让慈善事业发挥它应有的社会功能。例如壹基金所倡导的“壹基金壹家人”全球公益理念,即:每 1 人+每 1 个月+每 1 元= 1 个大家庭,这种人人参与的公益文化值得推进。 (四)加强监督体系。慈善事业这项“玻璃瓶 ” 事业,只有不断提高公信力,将透明进行到底,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慈善事业才得以有序进行,所以监督体系的完善关系到慈善事业的成与败。政府除了从立法的角度进行监督以外,还要支持引导社会监督的完善。通过建立慈善组织问责制,从组织成立、组织存续期间、组织终止等不同阶段开展问责工作,使慈善机构有义务有责任向公众交代说明资金和物资等的用途。同时,也要加强监督网络建设和组织自身内部治理结构。壹基金在“黑”户期间,为了提高其公信力和透明度,每个季度和年度都会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公布一份由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详尽的财务报告;当网友针对他们资金使用情况提出质疑时,壹基金也快速给出解释,获得不少赞声。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做法,更好完善监督体系。 (五)加强制度性鼓励。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发展慈善事业,对其进行制度性鼓励。美国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支持主要是通过减免税收的形式来实现;香港除了税收上予以政策外,还通过政府资助的形式加以推动。 我们应借鉴这些经验,加快对慈善组织捐助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法律的完善与落实,进一步完善有关慈善捐款的减免税细则,同时对于一些民营的慈善机构给予一定的直接财政补贴,形成对慈善捐助有效地经济激励机制。 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慈善事业发展模式 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得出以下结论:中国政府要更好的推进慈善事业建设,必须通过转变角色继而转变当前的发展模式,应该用一种新思路新眼光来看待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外国的发展模式,从而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新思路。 (一)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发展基本类型 纪德伦、克莱默和赛拉蒙等人在对政府的与非营利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国际比较后提出了以下这四种基本类型。 1. 政府支配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政府在人类服务的资金筹措和服务提供中占据着支配性的地位。政府既是主要的资金的提供者,又是福利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政府通过税收制度来筹集资金,由政府雇员来提供服务。 2. 第三部门支配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志愿组织在资金的筹措和提供中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3. 双重模式。这是处于政府支配和第三部门支配模式之间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混合模式中,政府和第三部门都大量卷入资金的筹措和服务的提供过程中,但都局限在各自界定的属于自己的领域。 4. 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和第三部门共同展开公共服务,但它们不是分离的工作。非常典型的情形是政府提供资金,由第三部门组织提供服务。 表一 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模式 模 式 功能 政府支配模式 双重模式 合作模式 第三部门支配模式 资金筹措 政府 政府 / 第三部门 政府 第三部门 服务提供 政府 政府 / 第三部门 第三部门 第三部门 资料来源: Benjamin Gidron, Ralph Kramr, L.M Salamon. 1992.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p18. (二)符合中国国情的慈善事业发展模式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组织一直都依附于政府民政部门,由政府主导并直接控制。慈善组织的准入机制和管理制度被行政化,形成“亦官亦民”的组织性质,具有“准政府”或“二政府”的组织特性,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因此用表一中的任何一种模式来解释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模式都是行不通的。 虽然我们无法按照国外所研究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类型发展中国慈善事业,但我们可以从中得以启发: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全方位的体制改革时期的到来,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社会问题日渐增多,整个社会对有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的慈善事业有着越来越强烈的需求。人们对政府和慈善组织的公共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整个社会公德理性水平的提升赋予了期待。政府无法完全胜任整个社会的慈善活动,慈善组织也无法独立行走,更加不能等待着公民现代慈善理念自身能迅速生成。中国慈善事业和政府的关系必将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步形成合作治理模式。政府必须尽快转变其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思路,转换自身角色,将当前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合作治理模式,即政府和慈善组织以共同治理为本,谋求政府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公民社会等多种社会管理主体之间进行广泛沟通与交流 , 通过共同参与、协商解决、公共责任机制,在社会公正的基础上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 参考文献: 时正新(主编) . 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 1999 ) .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杨团,葛道顺(主编) . 和谐社会与慈善事业 .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 转型期慈善文化与社会救助 . .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刘光辉,朱雄君 . 新世纪的中国慈善事业:成就、问题及其挑战 . 社会工作, 2010 ,( 10 ) . 黎民 . 公共管理学 .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桂士勋 . 关于完善中国慈善事业政策法规的思考 . .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 1 ) . 和蕊 . 我国慈善立法中的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 . .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 3 ) . 郜俊玲,周立 . 美国与香港地区慈善模式及其启示 . . 决策探索, 2010 ,( 4 ) . 刘敏婵 . 论中国政府与慈善组织关系 . . 陕西师范大学, 2006. 孙晓莉 . 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的理念及其启示 . . 社会学研究, 2005, ( 2 ) . 何雪峰 . 壹基金事件:公募基金会的乐与愁 . . 南方都市报, 2010 年 1 月 30 日 . 新领军 . 壹基金:不可复制的“个案” . . 新领军, 2011 年 02 月 15 日 . 侯雪竹 . 壹基金转正始末:中国慈善事业新纪元 . . 中国周刊 .2011 年02 月11 日 . 田磊 . 壹基金: 1.7 亿善款的募集和支出 . . 南风窗 .2009 ,( 11 ) .
个人分类: 新闻评论|8023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五批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员培训
terahertz 2011-3-7 13:12
第五批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员培训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消息,第五批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授牌会议暨查新员培训班定于2011年3月14日至18日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南京理工大学信息档案中心承办。 培训内容包括:     ①科技查新的相关政策、法规,教育部有关政策、文件的解读;   ②科技查新业务知识,科技查新报告的质量评定标准,相关科学技术新颖性的判断及案例分析;   ③DIALOG的指令检索及其在查新中的应用;   ④专利查新案例分析等。 我于3月12日早上买到了到南京的高铁票。3月14日早上十点的高铁,15分钟后到达南京火车站。乘坐出租车半小时后到南理工。办理完住宿手续后,吃中午饭。下午去找同学。 3月15日早上9点是开幕式。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领导讲话,以及11所获得授牌的高校领牌。十点半后是北京大学谢新洲教授的讲座。还有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广州奥凯公司的培训,一直到17号中午,17号下午是开卷考试。考试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论述题。填空题基本上在讲义上,但是有些实在不好找。简答题有2道题讲义上没有,我记得上课时讲过,好像是1,检索词扩展的途径有哪些?2,高价值专利的特征是什么?论述题有2道,1,查新时如何认识检索结果为零?2,你所在的查新站目前状况,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创新?晚上9点半领证书。我“光荣”的成了一名查新员。 3月18号参观总统府和中山陵。 总统府 中山陵 2011年查新员培训会(南京)相关课件下载: http://www.chaxin.edu.cn/views/index/index.xhtml;jsessionid=f8575cf35fd3b0997f241e73dfd6
个人分类: 图书情报|5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构建工程哲学理论体系
热度 2 xjtuhyg 2011-2-12 10:5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构建工程哲学理论体系
原载《科技导报》2004年第6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构建工程哲学理论体系 霍有光 王宏波 (西安交通大学 哲学系、生态环境与现代农业工程中心,陕西 西安 710049) (西安交通大学 哲学系、社会工程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49) 摘要: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其补水工程案例分析,归纳得出它对工程哲学研究可以有五点启示。认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为构建工程哲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框架与思想:能够解释工具、工程以及工程的双重属性;工程哲学应该研究并预测工程可能产生的较远的影响;工程哲学应该研究工程对人的思维的影响;从事工程哲学研究的认识论方法与步骤。在此基础上,还就工程特征、工程与技术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调水;补水工程;工程哲学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内一些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学者努力开拓学科新疆域,提出了研究工程哲学的大课题,由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也组织了若干次学术研讨会。顾名思义,所谓“工程哲学”,无非是要用哲学的眼光审视工程、解释工程。既然要对“工程”进行一番“哲学”的审视与解释,那么就离不开典型案例。可以说,典型案例是建立与检验工程哲学理论的试金石。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节中专门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这里提到的“南水北调工程”,显然可以成为工程哲学有的放矢的最好研究对象。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其补水工程案例概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旨在以丹江口水库(汉水)为取水点的调水工程,它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开始规划的。稍后丹江口水库大坝的高度就是按调水需求设计施工的,只是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坝未能按预定高度建成。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巨大变化,可谓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就是说,汉水流域已由过去“富水”,逐渐沦为并不富水甚至缺水的地区。所以,《科技日报》(2000)直言:“中线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年平均引水130亿立方米,过黄河70~75亿立方米,但有丰枯水年。…… 前提是加高丹江口大坝,做好汉江下游补偿工程 。”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口,概略地说将面临7大社会问题: ①汉江上游的汉中、安康、商州3个地区即3市25县900多万人口的陕南地区,工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将不断增长。陕西关中平原缺水,也将动工兴建引汉水入西安工程,包括西线引红(红岩河)济石(石头河)、中线引汉(汉江干流)济渭(渭河支流黑河)、东线引乾(乾佑河)入石(石砭峪水库)等工程。 ②调水会闲置丹江口水库90万千瓦发电机组以及下游的老河口黄甫水电枢纽、碾盘山水电枢纽的低水头发电设备。 ③调水将影响丹江口至汉口858公里、丹江口至陕西安康、石泉的汉水航运业,譬如仅襄樊市樊城区境内梯子口、回龙寺、兴武街等20多座码头,52个泊位,年吞吐能力400万吨,它们可能从汉江两岸永远消失。 ④调水将影响丹江口水库与汉江淡水鱼类生存环境。如安康境内鱼类便有6目13科93种之多。汉江中下游以浮游生物为主食的小型鱼类将锐减或消失,“四大家鱼”繁殖期也将受影响。经济洄游鱼类鳗鲡、长颌鲚以及珍稀鱼类胭脂鱼、白鲟等,可能将遭到灭顶之灾。湖北天门市汉江左岸,有可养殖水面20万亩,适宜集约化养殖,年产鲜鱼7万吨。假如汉水流量急剧衰减,地下水位降低,毗邻汉水的可养殖水面将会枯竭、消失。 ⑤汉江中下游地区人口达2200万,占湖北全省人口的1/3以上。汉江中下游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湖北全省的45.4%(1997)。武汉市数百万居民,60%的生活用水(即自来水水源)取自汉江。汉江流量锐减,沿江工农业生产与城乡生活用水,尤其是武汉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⑥目前汉江已出现了多次类似于海洋赤潮的“水华”事件。如果汉江上游来水大幅度锐减,汉江中下游工农业污水、生活污水汇入汉江后,水环境将难以维系自净能力,水质将发生严重的恶化,势必损害汉水的生态功能,从而危及汉水的生产与饮用功能、养殖功能、旅游观光功。 ⑦汉江有“丰枯水年”。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为383.4亿立方米,正常蓄水量174.5亿立方米,平均年蒸发量为2.213亿立方米。10年一遇的大旱年入库水量为218.4亿立方米,百年一遇的特大旱年入库水量为133.0亿立方米。丹江口水库在必须兼顾中下游地区用水利益的前提下,在平水年、干旱的缺水年(即10年中有6年左右),无法为北京“年平均引水130亿立方米”,甚至是根本无水可调。 正是鉴于上述隐情,人们不得不提前规划“接济”丹江口水库的“补水工程”。“补水工程”按调水思路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沿着原来的思维惯性,直接为丹江口水库“补水”。代表性的方案是从三峡水库北岸巫山县、巫溪县境内调水,穿越荆山(神农架地区)、五当山,接济丹江口水库。按提扬高度,可进一步分为提扬数十米、200来米、400来米、600来米、800来米等方案。它们的主要区别是,调水的提扬高度越高,可以减少开凿隧道的长度,但今后运行成本增大;调水的提扬高度越低,可减少今后运行成本,但必须增加开凿隧道的长度,增加施工成本。因此,这些方案隧道的长度,最短者要50~60公里,最长者超过200公里。荆山地区号称“华中屋脊”,调水隧道要穿越葱坪岭(海拔2724米)——光头山(海拔2685米)——神农顶(海拔3106米)组成的广袤屏障,它们与长江水面(三峡蓄水水位最高为175米)的绝对高差超过2500米(比著名的五岳之一 ——华山,相对关中平原的绝对高度还要多出1000米)。这里又是地质上的破碎带、断层带密集发育区,暴雨、泥石、流滑坡的多发地区,兴建“补水工程”的难度可想而知。 二是摆脱思维定势,撇开丹江口水库另辟蹊径调水。代表性的方案有:①在江陵东侧的湖北第三大湖——长湖建抽水站,扬程100米,利用平坦的汉江谷地、唐河谷地,修建长度小于400公里的人工运河,翻越低矮的方城垭口分水岭后,与原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方城垭口——北京”线路相衔接。调水线路没有高山屏障,不用开凿超长隧道。可调水500亿立方米,一则在郑州过黄,分解为150亿立方米抵京,50亿立方米留给河南使用,合计为200亿立方米;二则在郑州入黄,300亿立方米入黄刷沙,其中150亿立方米到山东位山后,引入鲁北运河抵天津,50亿立方米留给山东使用,剩余100亿立方米继续刷沙入海。调运50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只需增加黄河以南的运河宽度(还可以利用部分入淮河道为河南东部供水),提扬总量与某些干渠工程则可分若干历史阶段,分期施工,逐步到位。 ②在重庆开县小江建抽水站,设水泵10台,扬程380米,年抽水120亿立方米至高程525米处的静水池。同时,在秦巴山区修建调节水库4座,每年蓄纳汛期高山洪水15亿立方米。这135亿立方米的年调水量,通过2条长约312公里的多段输水隧洞,穿过巴山、汉水、秦岭,进陕西咸阳附近的渭河。经陕西潼关出渭河入黄河的水量为110亿立方米,流经三门峡、小浪底及待建的西霞院水库,于西霞院水库坝下沿京广铁路西侧修高线总干渠,输水到京、津及沿线城市。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其补水工程对工程哲学的启示 工程是技术的具体实施与物化。技术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工程自然要继承这两种属性。工程的自然属性,指人们在构建人工物品或人工景观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技术规律。违背技术规律就会出废物,违背自然规律迟早要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工程的社会属性,指人们构建的人工物品或人工景观是在一定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里实现的,必然受到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教育、文化、民族传统等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也会产生不同的风格和特征。 工程是人类在自身居住的社会与自然环境里,通过生产活动(主要是技术实践)来实现物化和创造人工物品的。技术的自然属性(譬如反映技术规律或规则的技术设计、技术图纸、技术工艺、技术操作、技术程序)的物化过程一经完成,那么技术中作为“观念的形象与价值”就被工程变成了“现实的”、“客观的”社会属性。工程哲学不但要审视和解释这种技术物化过程带来的、可能产生的新的自然属性,更要审视和解释由技术带来的、可能产生的新的社会属性。 工程的社会属性,人们可以在技术成为既定事实(物化)之后加以认识(譬如尼罗河大坝工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工程),也可以在技术成为既定事实(物化)之前进行透视。工程哲学的认识论意义,就是要在技术成为既定事实前,当事前诸葛亮而不是满足于当事后诸葛亮,尽管事后总结经验教训、考察实践得失也是很有理论意义的。 科学的研究始于问题。哲学对于工程研究而言,重心是审视如何能够生发聪明与智慧。所以说,工程哲学除了构建作为学科的学理大厦外,主要方向应该是解决如何才能“聪明与智慧”的造物问题,或者说如何使工程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最协调。既然“工程问题”按受到制约的因素,主要可分为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人文问题等,那么“工程哲学”研究的对象可对应上述分类,能够分为关于如何体现技术的“智慧”问题、经济的“智慧”问题、社会的“智慧”问题、生态环境的“智慧”问题、人文的“智慧”问题,等等。 由于技术所体现的劳动手段、劳动工具、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在一定的时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明确性,所以工程的技术问题(狭义工程问题)一经明确,那么它的可操作性、可施工性通常已不在话下,反而广义工程中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某些不确定因素,成了权衡这一工程是否应该建设、如何建设的抉择难题。由此看来,“工程哲学”研究者尽管在“纯技术”领域一般难以超过专业工程师的“智慧”,但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特长,更应关注与工程密切相关的“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环境的”“智慧”问题,它们应该是“工程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对象。 如果上述观点能够被工程哲学所接受,那么仔细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其补水工程论证过程中遇到的纵横交错的复杂问题,由中对工程哲学研究的启示是: ①从技术角度看,根据我国当前的国力与科学技术实力,无论采用那种方案,既不存在国力上无法承受问题,也不存在技术上无法实现的棘手难题。甚至修建若干类似中线调水规模的大型工程,都有足够的国力与科技实力将它们变为既定事实。 ②从经济角度看,对调水工程路线的选择,实质是谋求低投入、高产出。或谓经济效益与经济伦理问题。如调水路线受地质地貌制约,将涉及提扬高度、施工难易程度、移民、征地,以及与已有的铁路、公路、输电线路、居民点发生复杂的穿叉关系等问题。 ③从社会角度看,对调水工程路线的选择,实质是如何协调好、处理好调水河流(汉江)上、中、下游地区的利益关系问题,水资源的调出地区(南方)与调入地区(北方)的利益关系问题,以及这些地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或谓社会效益与社会伦理问题。 ④从生态环境角度看,对调水工程路线的选择,实质是如何保障水资源的调出地区与调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的安全问题,务必解决好生态资源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务必解决好总干渠、长大隧道、渡槽、倒虹吸、涵闸等数千座建筑物与生态环境的协调问题。或谓生态环境效益与生态伦理问题。 ⑤从文化角度看,工程一旦建成,便成为一种新的人造景观。现代人造景观,必须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与美学思想,体现人本主义的理念,构建与社会、自然相协调的、舒适的、美观悦目的人文地理环境。或谓追求天地人的和谐与合一问题。社会与自然、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大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⑥从政府(工程的出资者、仲裁者、服务者)与博弈角度看,对调水工程路线的选择,实质是在鼓励多种工程思路、谋略、模式相互争鸣,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如何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决策问题。或谓民主政治问题。 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为构建工程哲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框架 恩格斯在他的哲学名著《自然辩证法》一书中,非常关注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影响,在理论上提出了许多深远而独到的见解。我们认为,认真学习和领会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仍然能够成为当代指导哲学界构建工程哲学理论体系的强大思想武器。 (1)工具、工程与工程的双重属性 恩格斯在《历史导论》一节中指出:“狭义的动物也有工具,然而这只是它们的身躯的肢体,蚂蚁、蜜蜂、海狸就是这样;动物也进行生产,但是它们的生产对周围自然界的作用在自然界面前只等于零。只有人才办得到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迁移动植物,而且也改变了他们的居住地的面貌、气候,甚至还改变了动植物本身,以致他们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灭亡一起消失。” 学习恩格斯的这段话,有助于我们探讨什么是工具、工程?工程的属性是什么? 首先,生产工具中凝结着技术,但它作为人工物品还不能称为工程,因为各种具体的人造工具还不能直接的、自动的给自然界打上印记。人类集成各种工具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生产,“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对周围自然界的作用产生了大于零的影响(可否理解为打破了原有的自然平衡或自然秩序),这种人工物品才称之为工程。譬如兴建中线调水工程,要使用大量的挖掘机械、运输机械、电动机械、搅拌机械、抽水提扬机械等等,在这些生产工具没有进入生产过程之前,它们对自然界没有产生直接影响。只有它们被集成到生产中后,有些立即对自然界产生影响(如改变地形地貌),而有些工具最终还会成为人工物品的组成部分(如抽水提扬设备),将对社会与环境产生久远的影响。工程产生的影响还与集成工具的策略相关,如中线调水方案可以有多种乃至10多种,工程施工显然可以用完全相同的工具进行生产,然而如果选择的调水线路不同,那么最终为自然界打上的印记就不同,对社会与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或者说不同的调水线路创造的最终的人工物品,对社会与自然的影响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效益是有高下之分的。 第二,凡是人类能够为“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的那些工程,势必产生新的自然与社会属性:①可以迫使动植物迁移,②可以改变人的居住地的面貌与环境,③可以影响气候,④可以改变动植物本身。譬如中线调水工程、三峡工程,可能改变鱼类的洄游规律,淹没线以下,会影响沿一定等高线生长的植物群落,造成物种锐减或衰亡。在著名的人迹罕到的原始林区诸如神农架地区、重庆开县以北的大巴山区,从事调水线路施工,会迫使某些动物从它们固有的领地迁徙。调水数量如果超过了当地水资源的最低生态环境容量,生态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就要爆发出来。从社会属性看,调水不仅直接影响输出地区上中下游之间、输出地区与输入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且可能影响代际之间的利益(如资源配置的)关系。 第三,人类可以集成“凝结着技术的”工具从事有组织、有目的生产而创造人工物品,就像要区分什么是技术、什么是工程一样,那么如何区分技术物品与工程物品呢?同样可以考虑恩格斯的说法。恩格斯在《关于生物学》一节中指出:“动物所能做到的最多是收集,而人则从事生产,人制造最广义的生活资料,这是自然界离开了人便不能生产出来的。因此,把动物社会的生活规律直接搬到人类社会中来是不行的。生产很快就造成这样的局面:所谓生存斗争不再单纯围绕着生存资料进行,而是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在这里——在社会地生产发展资料的情况下——来自动物界的范畴完全不中用了。” 可见,“最广义的生活资料”(人工物品)可进一步分为“自然界离开了人便不能生产出来的”“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凡是与具体的生存资料(如纺织品、药品)、享受资料(如彩电、冰箱等)和发展资料(如钢筋、水泥、化肥等)有关的人工物品都是技术物品,我们只能将具有“社会地生产”三大资料这种属性的人工物品称之为工程物品。因为,这种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人工物品,标志着人类进一步增强了影响自然界的程度。兴建南水北调中线项目就是“工程”,完工后就是“工程物品”,它可以为人类提供淡水、电力、鱼类等商品,并影响人的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 (2)工程哲学应该研究并预测工程可能产生的“较远的影响” 恩格斯在《自然界与社会》一节中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 “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以及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可是后来人们又感到惊讶的是:人们为取得上述成果而作出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影响,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恩格斯指出:“如果说我们需要经过几千年的劳动才多少学会估计我们的生产行为的较远的自然影响,那么我们想学会预见这些行为的较远的社会影响就更加困难得多了。……但是,就是在这一领域中,经过长期的、往往是痛苦的经验,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比较和研究,我们也渐渐学会了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较远的社会影响,因而我们也就有可能去控制和调节这些影响。” “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 “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特别自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恩格斯的这些深邃见解,指明了工程哲学所肩负的任务,即工程哲学应该研究并预测工程可能产生的“较远的影响”。 首先,应该梳理、分析与认清生产活动(或工程活动)“面对自然界以及社会”可能取得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 第二,“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由近及远,要研究与识别生产活动(或工程活动)对自然与社会,“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或干预自然所引起的“间接的、较远的”影响,尤其是要学会洞察那些与人的预期目标“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种种影响。工程哲学研究工程对社会与自然造成种种“影响”的途径是,分析、考察“生产行为”,努力通过工程立项、工程设计、工程计划、工程论证、工程价值、工程评估等环节来揭示当代工程存在的问题。 第三,“控制和调节这些影响。”控制和调节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社会与自然后果,消除隐患,防患未然。可通过哲学视野,评析工程方案、工程目标、工程取向、工程行为、工程决策、工程规划、工程规则、工程管理、工程文化、工程监督以及工程验收,适时提出思想、对策、建议、方法,减轻与防患工程本身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使工程建设与工程管理“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 第四,明确评价与检验工程的标准。工程对社会与自然产生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不应该损害“间接的、较远的”利益,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地区(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效益最优化,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评价与检验工程活动的具体标准可以分为:社会标准、环境标准、生态标准、经济标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标准等。 (3)工程哲学应该研究人的工程活动对人的思维的影响 恩格斯在《辩证法作为科学》一节中指出:“自然科学和哲学一样,直到今天还全然忽视人的活动对人的思维的影响;它们在一方面只知道自然界,在另一方面又只知道思想。但是,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又说:“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工程哲学就是要避免以往“自然科学和哲学”的不足之处,把“知道自然界”与“知道思想”密切联系起来,关注人的工程活动对人的思维的影响,主要内容应该包括: ①工程“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甚至是“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本身都发生了无限的变化” ,为什么是“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 ②人类通过兴建各种工程,是“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的。 ③工程思维谋求更好地创造人工世界。人类通过各种工程,是怎样发展“人的智力”的。 李伯聪先生(2001)把“工程”形象地定义为“我造物故我在”,即工程是人类的一种造物活动,而现代工程与以往“个体的、手工业式”“造物活动”的区别则在于它是一种“工程化的造物活动”。 由此推理,现代工程的“理想的”造物活动,应该是一种与“个体的”智慧相区别的、即凝聚着集体智慧结晶的(或者是科学家共同体、管理者共同体、技术工人共同体三结合的)实践活动。这种造物活动,实质由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造物者群体来实施,通过学科群、技能群的交叉与联系,在目的优化、设计优化、决策优化、行为优化、管理优化、施工优化、操作优化基础上,所从事的群体性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譬如中线调水工程,技术人员需要考察比较若干方案提出的地质地理线路,创造性地设计一系列的隧道、渡槽与桥梁,但并不等于他们的工作可以替代管理者如何科学决策、创造性地组织生产,也无法替代技术工人如何科学地、巧妙地实现生产,甚至技术人员常常需要根据管理者、技术工人提出的建议而修改设计。反之,管理者、技术工人的工作也不能替代技术人员的工作,任何离开技术设计的企图只能是无的放矢。所以在现代造物活动中,凡是大型工程必然会产生新的事实和遇到新的难题,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造物者群体的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相辅相成,必然对当代人的工程思维产生重大影响,使“人的智力”得到更高程度的发展。 (4)工程哲学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恩格斯指出:“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因而在自然科学中要从物质的各种实实在在的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因此,在理论自然科学中也不是设计种种联系塞到事实中去,而是从事实中发现这些联系,而且一经发现,就要尽可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 “最后,各种自然力的同一性及其相互转化,这种转化使范畴的一切固定性都终结了。尽管如此,大批自然研究家仍然束缚在旧的形而上学的范畴之内,而且当他们必须合理地解释这些新近的事实,即这些可以说在自然界中证实了辩证法的事实并把它们彼此联系起来的时候,便束手无策。” 在恩格斯看来,“一切固定性”的“范畴”都是可以发生变化的,自然科学家应该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合理地解释”“新近的事实”,而哲学家应该研究“在自然界中证实了辩证法的事实并把它们彼此联系起来”。人类建设一项能够为自然界打下印记的大型工程,对自然与社会势必产生许多“新近的事实”,工程哲学应该通过这些“新近的事实”,研究并证实“辩证法的事实并把它们彼此联系起来”。具体地说: ①寻找兴建大型工程关于工程自身、工程与社会经济、工程与生态环境可能出现或面对的各种新的事实,包括“各种自然力的同一性及其相互转化”的“新近的事实”与“辩证法的事实”。这种工作对于工程建设的意义在于:“这些事实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②“从事实中发现”各种联系,并“尽可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也就是说要系统地和依据其内在联系来整理这些材料,确定这些事实会发生什么样的相干作用,经过对历史材料和历史经验的比较和研究,尝试工程模拟,紧扣工程根据和工程后果、工程原因和工程结果,工程同一和工程差异、工程映像和工程本质等问题,弄清从一极向另一极的转化,弄清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分析利弊得失。 ③寻找优化决策、优化施工、优化管理、优化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各种利益关系、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的对策与谋略。工程哲学应该为上述环节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解释,提供模式与说明方法。 (5)作为工程哲学研究对象的工程特征问题 综合本文上述的观点,工程哲学所研究的“工程”特征是(或者说与当前五花八门的工程,诸如希望工程、211工程、阳光工程、扫黄打非工程等等的区别在于):①综合性与系统性。现代工程不仅集成了各种生产工具,而且集成了科学家共同体、管理者共同体、技术工人共同体的集体的智慧,使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凝结不同技术的各种生产工具、造物过程与造物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②复杂性。现代工程不仅在造物前(如设计、论证等)、造物中(如施工、管理等)、造物后(如维护、管理等)具有复杂性,而且认知与预见造物中、造物后的人工物品对社会、自然的影响,亦具有复杂性。③永久性。工程所造之物是产业化的载体,与一次、一时便消费掉的生存资料、消费资料等人工物品有本质的不同,它要承担“社会地生产”的职能。需要一提的是,以奥林匹克文化场馆建设为代表的某些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它们同样具有“社会地生产”精神产品的职能,同样与那些一次、一时便消费掉的生存资料、消费资料等人工物品有本质区别。④创造性。工程造物具有创造性,既要创造性地实现工程的自然属性,也要创造性地兼顾工程的社会属性。实现天地人的和谐与合一。 工程与技术的区别是:①技术具有通用性与适用性,工程则具有特殊性与针对性(如每一个隧道、桥梁都是惟一的)。②工程是多种形态技术的集成与功能放大。工程包含操作形态的技术(如技能、手艺、智能、经验、方法)与知识形态的技术(如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同时在施工中,它一方面要大量消费实物形态的技术(如工具、机器、原料等),一方面又要把实物形态的技术(如提扬设备、输水管道等)构建到新的人工物品中去,使这种新的人工物品能够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与影响自然、社会的能力。 远在当代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关于科学技术双刃剑的认识提出以前,恩格斯就用高瞻远瞩的视野,精辟地分析了19世纪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社会的影响,并科学的预见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他还指出:如果自然科学抛弃哲学,那么哲学就会对自然科学进行事后的报复,因为“在这全部哲学中隐藏着某种即使在自然研究家们自己的领域中也比他们高明的东西”。 这为我们当今哲学界,继承恩格斯的事业,密切联系当代工程建设,学会“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发展工程哲学,提供了强大的信念与动力。 参考文献 南水北调紧锣密鼓.科技日报,2000-10-30. 霍有光.丹江口水库无法肩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任务.科技导报,2000,(11). 霍有光.现南水北调中线补偿工程的不合理性及其最佳取水口选址研究.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2). 霍有光.南水北调中线大宁河补水、长湖调水各方案的利弊对比.科技导报,2003,(5). 郭树言等. 三峡引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一个重要发展.科技导报,2003,(5). , , , , , , , , , , , ,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p.273,372,385,386,384,382,384,329,329,228,303,280,384,303. 李伯聪等.哲学为什么要关注技术问题.哲学研究,2001,(1). 王宏波.简论工程哲学的基本问题.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3BSH035) 霍有光(1950 -),甘肃天水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哲学与科技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王宏波(1952 -),陕西周至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构建工程哲学理论体系
260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czyu 2011-1-25 10:24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1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精选博文案例分析
热度 1 dulizhi95 2010-11-4 08:06
精选博文案例分析 我这个人特喜欢做学生,因为当我做学生时,最自信,最自负,也特喜欢给老师提问,而且是什么问题都敢提(与此对应的是,我发现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做“讲课讲得好的老师”,“科研能力强的老师”)。今天刚看到唐常杰老师的精选博文,唐老师属资深教师,我本人对唐老师很敬重,但这并不妨碍我对此博文提几点疑问(欢迎各位大侠解答): 1, 程序和证明感觉像是悖论,想知道这是否是区别于已知经典悖论的新悖论? 2, 是否具有实际意义? 3, 文中有一段程序,用程序来设计悖论大约是创新,当然,危险也就来了,因为合法的程序有严格的要求。程序是递归的,下面是鄙人对递归程序的理解: 许多复杂问题应用递归方法易于解决,否则极难。计算机课程的许多部分都用到递归。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递归精髓极具意义。这里要强调的是,能对较复杂的递归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维脉络是对思维能力的极大锻练,其中多重循环里的条件递归最难,完成它需要极强的算法构思力。递归设计有三个关键点:一是降阶,二是传值,三是保护现场。所谓降阶就是每递一次,总阶数应降一次,否则就会死循环。所谓传值,就是递归的各子函数之间如何进行传值联系。所谓保护现场,实质上也就是将所有递归过程串成一个整体思路。调用递归函数前后的代码越复杂,这第三点也就越难。因此应尽可能使递归函数前后的代码简单化。解决了这三点,递归也就设计好了。一般通过递归函数的形参解决前两点问题。也有通过全局变量来传值的。此时应注意内存的使用效率以及变量值的覆盖顺序是否会容易错等。 最起码,程序中所涉及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必须有清晰而严格的定义。 由此,我的疑问是:程序中 M ( s) 和 M,s 似乎不是一个东东,这如何递归 ? 又,两个 s (或包括 M ?)是同一个值,也就是说此递归只能是死循环,一开始就是死循环,然后结论又是:要么死循环,要么推出矛盾,这样的“推出”在逻辑上似乎说不过去? 例如,我下面这段程序应是无聊的: bool M ( 某种类型 s) { Do-some-thing( ); // 这里做一些平凡的非递归的;    bool OK = !(M(s); // 递归,符号!表示 Not (否定),    return OK; } 尽管他的文中诸多概念及其关系没有清晰严格的描述,但从证明来看, P (M,s=M(s) ,也就是说,整个程序等同于我上面那个无聊的程序! 申明:唐老师博文中前后有一大堆较深奥的东西我没有读,疑问也许是我没弄懂的缘故。故此文绝对没有轻视科学网编辑及推荐赞同者的智商,他们估计肯定是弄懂了。 附:原博文: 为简捷描述思路,需要一些(类似于教科书文献 的)符号和术语。   用M表示梦的编码(可理解为源程序),s是梦中要处理的字符串(它描述某对象),M,s称为一个“梦--串对”。M(s)表示梦中处理s, 而P表示一个通用的梦 串对判定程序。    本文主要结论是 :    命题 递归梦是不可判定的,即不可能设计这样一个通用程序P,它能检查一切的梦串对M,s对应的那个梦是否会醒过来 。    思路: 用反证法,假定这样的P存在。命题的难点和突破点都在“ 一切 ”二字,既然P对 一切 的梦串对M,s作出判定,那么,对 特殊 的梦串对也能判定。 于是,设计了一个 特殊 的 梦串对M,s, 在梦中调用程序P,P又调用梦串对M,s为参数,实现了 梦里用程序处理梦 ,递归,最后推出了矛盾。     还需对符号做些说明:   P(M,s)=真,表示P分析梦串对的结论是:在梦M中去处理对象s ,一定会醒过来;   P(M,s)=假,表示P分析梦串对的结论是:在梦M中去处理对象s ,永不会醒过来,相当于进入盗梦空间的迷失域。      有了这些准备,下面开始证明 。:(如看起困难,直接跳到 第5小节)    证明 用反证法:假定有这样一个程序P,对任意的梦-串对M,s, P不会死循环,即能在有限步后得出结果P(M,s),结果值在集合{ture,false}中。    (1) 设计一个嵌套梦 ,其C语言程序如下,先给出语句,再解释: bool M ( s) { Do-some-thing( ); //这里做一些平凡的非递归的梦境;   OK = ! P (M,s); // 递归,符号!表示Not(否定),   // 借用了民间常识或老百姓说法,梦是反的 return OK; } 程序经仔细检查,除了假设满足条件的P存在以外,其他部位没有问题。 (2)特点描述 :   (a)反身性或递归性:在梦M (s)中调用P,在P的参数中处理梦串对M.s).即调用P考察M(s) 运行结果,所以整体上是递归结构。   (b) 否定算子, 符号!表示Not(否定);    ( 3)导出矛盾 其实大功已经告成,就在下列矛盾中:   如果在二层梦中的M ( s)= 真; 则OK= !P (M,s)=假, 推出最后结果M ( s)= 假;   如果在二层梦中的M ( s)= 假; 则OK= !P (M,s)=真, 推出最后结果M ( s)= 真; 真个是“假作真时,真亦假”, 矛盾了。   (4)矛盾的根源 : “P有限步后会出结果”,避免这个矛盾的唯一出路是P (M,s)无限循环,根本不出结果;换言之, 满足条件的通用程序P不存在 ;   结论 不可能设计这样一个通用程序P,不是程序员的水平问题,而是本质上的不可能。 明眼人立即看出,这是 图灵机停机问题 在盗梦空间(递归类程序集合)上的一个投影。     5 严重的后果 :由于不可能设计程序来检查 递归梦(其实,它也是一个程序);盗梦者所设计的梦到底是梦幻般的的旅游还是不归路,就成问题了。 通俗和严格常常难以两全,上述证明(或说明)的重点在思路和框架,有若干细节,写出来反而更难懂,欢迎内行批评指正。 到此,我们可以说,递归梦很美,盗梦空间有风险,入梦探险需谨慎。 参考文献 Material: Sipser, Michael (@MIT),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Computation. PWS P       相关博文 :   盗梦空间科普札记之一: 梦里乾坤递归深,醒来可知在哪层 ?   盗梦空间科普札记之二: 用科学家的目光看电影 ;   盗梦空间科普札记之三: 递归梦的判定性与图灵机停机问题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9947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本文标签: 盗梦空间 递归 判定性,图灵机,科普札记 相关文章: 科学盗梦技术能让科学大师群出 用科学家的目光看《盗梦空间》 进入别人梦境的一种方案 盗梦空间的确不错 盗梦空间科普札记之一:梦里乾坤嵌套深,醒来可知在哪层? 解析“我思故我在” 电影【盗梦空间】的数字582491分析与一种情侣生日数字占卜法 电脑人心 之 计算机能思维吗?(二)图灵的机器(5)丘奇-图灵论题 《盗梦空间》很危险 看盗梦空间了么?说说梦的事儿 当前推荐数: 10 推荐人: outcrop 张志东 BaoHaifei zhengjiaolin 隔壁家的二傻子 zlyang timy gzchengzhi maczone zhumengjin 标题: 发表评论人: gzchengzhi 我把你的理论推广了一下,想探讨一个哲学上的问题,限于篇幅,贴在了我的博客里。请不吝批评指正。 标题: 发表评论人: lihuabin ip:222.209.24.* 可能平常做连续梦比较多, 由于记不清楚,可能会误解为嵌套梦,没有仪器或监督者,三成以上的梦境就把人的神经系统忽悠了, 标题: 发表评论人: nibin ip:125.71.200.* 第4 段 非计算机专业的看起可能有点难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冉冉何之 形式逻辑是没有问题的。 博主回复:谢谢从逻辑专家的角度的检查 标题: 发表评论人: gzchengzhi 很有趣的分析,证明可以用对梦的解释,来促进学生对停机问题的理解:即一个人在做梦的时候,不存在一种方法来判断这个梦什么时候会终止。 或者这样表述:一个人在做梦的过程中,不存在一种方法来证明自己是在做梦的。 这就有一个问题,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则,电影中的盗梦者其实不是在做梦,他们只是别人梦境的入侵者。 如果这样的结论成立,则意味着盗梦者没有理由会迷失在梦境之中。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好了! 博主回复:谢谢你的分析和补充 标题: 发表评论人: 隔壁家的二傻子 【图灵停机定理】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等价,它们都指出【形式逻辑】体系的固有问题。 如何突破该【怪圈】? --- 简单!违反逻辑即可。。。嘿嘿!这才是【盗梦空间】的要义也。。。 标题: 发表评论人: wubinhua ip:125.71.200.* 上课唐老师的计算理论课,书中 在递归部分用了第二种方法证明 图灵机停机问题,这篇博文是那个证明的的通俗版。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96 次阅读|8 个评论
方案评价要思考的六个问题
tianyunzhang 2010-10-18 02:41
   1 .在约束条件下哪个方案能最好地解决问题并最少地制造新问题 ?      2 .为实施所选方案必须做那些工作 ?      3 .方案牵涉到哪些人员 ? 其责任 ?      4 .何时、何地实施 ?      5 .可能的结果 ?      6 .方案的成败如何测量 ?
个人分类: 教学辅导|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考文献引用的非“必要性”案例分析
热度 1 fairyslave 2010-6-21 13:31
参考文献引用的非“必要性”案例分析/ 赵丽莹 参考文献是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是学术论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阐述论著的研究背景及相关的论点和论据,同时也可使读者便捷地追索相关的文献资料和数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参考文献的引用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和非“必要性”。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情报与图书馆学术研究院的调查表明,引文中大约只有 1/3 的文献是非参考不可的 。为此,就参考文献引用的“必要性”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 1 参考文献引用的“必要性”原则 科技论文要引用最必要、最新的、公开发表的文献 。其中“必要性”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因为一般情况下,引用的文献不新颖、没有代表性、或者不是公开发表的,都可归结为非必要引用。参考文献的核心功能是“学术论证” ,著者引用有关文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把它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说服工具。非必要引用会影响论文的依据体系和质量水平,影响论文的学习、传播和检索利用,影响引文计量的真实性。参考文献的引用是一个复杂知识系统的设计与构建过程,需要经过认真的阅读、筛选、归纳、提炼和反复斟酌,引用与论文主题密切相关的,能对论文中的论点、论据、图表、数据等起引证、驳论、支撑作用的文献 。 2 参考文献引用的非“必要性”案例分析 ( 1 )在前言中大量堆砌、罗列文献,主次不分。 例 1 “ 目前,比较常见的预测方法为出行率法、回归分析法和交叉分类法。 Ricardo ( 1977 年) 研究比较了交叉分类及回归分析的居民出行生成分析技术 ; Hayfield ( 1978 年)等研究了一种典型的出行产生量模型的稳定性,并以 4 个城市区域的调查数据进行了验证 ; Michael ( 2002 年)等研究了基于出行目的分类的小区域居民出行生成预测技术 ; Marcha ( 2005 年) 研究了一种居民出行生成方法,该方法基于交通与土地利用仿真 ; John ( 2006 年)等分析了居民出行产生量的案例,评价了私人信息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 ; Lu ( 2007 年)等研究了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与吸引量的特征分析 ; Cristian ( 2007 年)等建立了基于多重分类分析方法的居民出行发生量模型 ; Vrtic ( 2007 年 ) 等研究了居民出行生成、分布及方式选择的二维约束的非集计模型 ; Yao ( 2008 年 ) 等研究了目的地吸引的居民出行生成量预测模型 ; Yang ( 2008 年 ) 等研究了基于离散活动行为的通勤者出行生成模型 ; Zhou ( 2009 年 ) 等研究了基于最优化理论及变分不等式的交通需求综合模型,其综合了出行生成、分布、方式划分及交通分配 4 个阶段模型 。 影响居民出行产生的影响因素众多且较为复杂,难以用简单的数学模型来精确预测居民出行产生量。基于这一考虑,本文建立了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居民出行产生量的预测模型 。 ” 例 1 摘自投稿《居民出行产生量 BP 神经网络预测方法》,论文不是研究综述,而是一种方法的应用。作者在前言中按出版年的顺序罗列了 11 篇参考文献,文献之间没有突出明显的承接关系,只是告诉读者前人研究了什么。参考文献引用的基本目的不是为了宣传已有研究成果,不是为了给读者开列参考书目,更不是显示自己“博览群书”和“博学多识”,文献的回顾绝不是要提供某方面研究摘要的“编年史”,而是要对以前的研究方法、结论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不足与隔阂,从而明确本研究的必要性与要解决的问题 ,这种大量罗列文献的做法,“乱花渐欲迷人眼”,在某种程度上冲淡了论文的主题。正确合理的引用是在简明扼要的基础上,认真筛选、比较同类文献的异同,关注具有特征性、代表性或概括性的主流文献。 ( 2 )笼统而模糊的集中引用 例 2 “跑道是空中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科学分析跑道容量是改善终端区交通阻塞状况的基础和前提。常用的跑道容量评估方法有理论评估和仿真评估两种。仿真评估系统是利用图形软件、人机交互等计算机技术 , 考虑多种约束和限制条件来模拟指定机场和空域的实际运行状况 , 分析评估跑道容量 , 其中国外最具代表性的系统是 SIMMOD 和 TAAM 。 目前常用的理论评估方法 基本上是通过计算跑道平均占用时间 , 再求倒数得出跑道容量 , 计算跑道平均占用时间时考虑机队混杂比、空管有关间隔规定和飞行规则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一类模型中 , 不考虑到达流量的实时特性 , 其计算的容量缺乏实时性和动态性 , 不便于进行飞行前流量管理和实时流量管理 ; 并且很多参数如管制员违反间隔规定的概率、飞机到达间隔的方差等难以确定 , 不能精确计算。”(摘自:卢朝阳 . 基于 T 系统模型的跑道容量评估新方法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0 , 42 ( 1 ): 43-46 ) 例 2 划线部分的引用文献并没有标注在具体的数据、观点和结论之上,只是给出一个提示性的说明,为读者提供了一堆相关研究资料。这些资料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原创性的,哪些是补充完善他人的工作,又有哪些是纯属重复他人的工作,读者都不清楚。而且在后文的叙述中作者经常都不再提及这些相关文献,说明它们与主文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谁支持谁、谁依赖谁的关系。这些引用,非论文所必需。一般情况下,研究型论文不宜在同一理论和方法上集中引用数篇文献 ,因为篇数虽多,但述及的理论和方法基本属于一类,信息量并没有增加。此类指示性引用应遵循“最小必要引用量”原则 ,选择代表性文献标引,提高论文的信息含量和学术价值。 ( 3 )隆重介绍研究方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例 3 “为了去除交通流随机特性对分析路段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影响, 本文采用互相关性度量路段间潜在的相互作用关系。 互相关分析技术以信息论和随机过程理论为基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信号(图像)处理、光谱分析、模式识别、密码分析等领域 。在复杂网络动态特性研究领域,互相关分析已经应用于因特网网络流量分析的研究。例如,文献 将互相关应用于因特网网络流量分析,实现大规模网络的异常发现。 在交通领域,互相关分析多应用于网络节点的聚类分析中 。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数只是基于路段间的互相关性对网络节点进行聚类 …… ” 例 3 摘自投稿《城市路网交通流空间互相关性分析研究》,该文研究互相关分析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引用的参考文献 7-9 是互相关分析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引用的参考文献 10 是互相关分析技术在因特网网络流量分析中的应用,同样不属于交通领域的应用。此类介绍不需要面面俱到,介绍时最好放在一起,不必要把某个单独拿出来强调,因为它们的引证作用是一样的。 ( 4 )介绍 众所周知 的常识性内容 例 4 “分类问题是集成学习的基本研究问题,即对一个分类器输入一个实例的特征集,然后对这些特征进行判断,对这个样本进行归类并输出。在医疗诊断、语音识别、数据挖掘、人像识别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J.H.Holland 于 1975 年出版了《 Adapta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ystems 》 ,标志着遗传算法的正式产生。”(摘自 : 王昕昕 . 基于遗传算法的分类方法讨论 .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 5 ( 33 ): 9615-9616 ) 例 4 中的引用文献 1 是 Holland 的专著《 Adapta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ystems 》 (1975) , 乃遗传算法开山之作,为业内人士所熟知。而且正文中已经给出书名,还将它列为参考文献完全没有必要。除非特殊需要,不必介绍众所周知的或一般教科书中的常识性内容,在有限的篇幅中应尽量突显主体内容。 ( 5 )某些自引 例 5 “集合覆盖问题 (SCP) 应用范围很广泛 , 已经成功用于航空的人员行程安排、电路设计、运输的车辆路线安排等领域中 , 该问题被证明是 NP 完全问题。本文用闭环 DNA 计算模型提出了集合覆盖问题的算法。 用闭环 DNA 计算模型已解决了大量的实际问题 , 本文是闭环 DNA 计算模型在新的领域中的应用 , 这说明闭环 DNA 计算模型应用范围广 , 且能有效解决 NP 完全问题。”(摘自:周康等 . 集合覆盖问题闭环 DNA 算法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0 , 38 ( 2 ): 21-25 ) 例 5 所示论文共有 10 个参考文献, 都是作者以前发表的论文 。自引本身是合理的,因为对任何一个研究者来说,除了要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要把自己前期研究成果不断引向深入,以反映科学研究的连续性。但是自引要以“必要”为限,有一个“适度”问题,例 5 大量的、单纯的自引固然让读者非常全面地了解了作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情况,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学术研究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令人对其研究成果的起点、深度和广度产生怀疑。 参考文献的核心功能是“学术论证”, 引用参考文献的基本目的不是为了宣传已有研究成果。作者自引的主要原因和目的应该是:由于研究的相关性,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必须引用自己以前发表论文中的观点、数据和方法等,否则论文就不完整,不便于阅读理解,或导致重复叙述有关内容,致使论文有失精练 。 为标榜或展示自己而自引,或因自引的方便性而信手拈来未加提炼和精选导致自引过多,都是不必要的自引,应予排除。 3 结语 学术论著中引用的参考文献是否“必要”,因为科学研究和作者本身的复杂性,客观上难以给出一个普适的描述。例举法不可穷尽,编辑在审核论文时要慎重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发现问题提请作者斟酌,引导作者精选与论文主题密切相关且论述中最有必要引用的文献,提高论文质量,为读者提供准确的研究线索。 参考文献 1 张燕 , 肖红 . 科技期刊评价方法的改进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5 , 16 ( 6 ): 895-896 2 陈浩元 . 科技书刊标准化 18 讲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 205 3 朱大明 . 应注重参考文献引用的学术论证功能 . 科技与出版, 2008 ( 12 ): 43-45 4 丁春 . 论参考文献的引用原则、著录要求及编辑审稿要点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 19 ( 4 ): 532-534 5 邓猛 , 赵振州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写作基本规范的思考 .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5 ( 1 ): 1-6 6 徐鸿飞 , 王海燕 , 缪宏建等 . 科技论文中十对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3,14(3):270-272 7 朱大明 . 如何抑制无效引用 . 科技导报 .2008 , 26 ( 23 ): 105 8 朱大明 . 参考文献“合理自引”与“不当自引”的区分标准 . 编辑学报, 2004 , 16 ( 1 ): 76 此文已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6):808-810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6236 次阅读|6 个评论
朝阳劳动律师: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纠纷案例分析
shenbinti 2010-5-20 21:31
案件类别: 解除劳动合同纠纷 经济赔偿金纠纷 劳动合同到期后劳动者继续提供劳动,公司补发终止劳动合同通知,劳动者领取了经济补偿金的能否认定为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王某与北京某地产公司劳动争议案评析 【争议焦点】 劳动合同到期后劳动者继续提供劳动,公司补发终止劳动合同通知,劳动者领取了经济补偿金的能否认定为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关键词】 解除劳动合同 赔偿金纠纷 协商一致违法解除 申诉人:王某 被申诉人:北京某地产公司 一、基本案情 王某系北京某地产公司(以下简称地产公司)员工,王某自 2005 年 2 月 28 日起与地产公司建立劳动关系,任销售部管理人员,双方签订了期限为 2008 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的劳动合同,月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佣金。 2008 年 8 月 1 日,王某被确诊为肺结核(无传染性),医师开具的治疗期为 9 个月。 2008 年 12 月 31 日,合同到期,但双方均未提出终止合同,王某继续在公司上班,双方形成事实劳动关系。 2009 年 1 月 31 日,公司以双方合同已在 2008 年 12 月 31 日终止为由,不让王某继续到公司上班,并在 2 月 17 日向王某发出《关于终止劳动合同的通知》,提出其定于 2008 年 12 月 31 日(即原劳动合同到期日)不再续签劳动合同,终止与王某的劳动关系。地产公司仅支付王某 2008 年 12 月 31 日前的工资,及一个月工资标准的经济补偿金。王某则认为公司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数额过低,经与公司协商不成,王某向北京某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了仲裁申请。 二、审理结果 申诉人称: 本人于 2005 年 2 月 28 日入职北京某地产公司,任销售部管理人员, 2008 年月平均工资为 8458 元,其中包括基本工资 1000 元,岗位工资 3620 元,加佣金。双方最后一份合同期限为 2008 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 2008 年 8 月 1 日,本人被确诊为肺结核,医师开具医疗期为 9 个月。合同到期后,双方劳动关系并未终止,本人一直工作到 2009 年 1 月 31 日,之后单位称劳动合同终止了,不让本人继续上班。 2009 年 2 月 17 日,公司向本人下发了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次日支付了部分补偿金,本人不认可单位支付的标准,协商未果、。因此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请求,要求北京某地产公司: 1 、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双倍经济补偿金 67664 元及 50% 额外经济补偿金 33832 元;; 2 、支付 2009 年 1 月 1 日至 2 月 7 日工资 15071 元及 25% 经济补偿金 3767.75 元; 3 、支付 2008 年年终奖工资 4620 元及 25% 经济补偿金 1155 元 被申诉人辩称: 认可申诉人关于入职时间、岗位及工资构成的主张,但不认可申诉人主张的具体工资数额。申诉人享受佣金待遇,故不再享受年终奖。被申诉人在合同到期前一个月已经通知申诉人终止合同,且申诉人出勤至 2008 年 12 月 31 日,当日双方的劳动合同到期终止,并就有关未结算的佣金、工资及补偿金等进行了协商,签署了书面协议。因此,不同意申诉人的申诉请求。 仲裁经审理查明: 申诉人 2005 年 2 月 28 日入职被申诉人公司任销售部管理人员,双方签订了期限为 2008 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的劳动合同,月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佣金,佣金按销售额的比例计算,工资结算至 2008 年 12 月 31 日,申诉人 2008 年的月平均工资为 8458 元。申诉人在职期间从未休过病假, 2008 年 8 月 1 日起,申诉人在医院治疗,由于所患疾病不具有传染性,因此继续在公司上班。被申诉人在 2008 年 12 月 31 日前未出具过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通知,劳动合同到期后申诉人仍正常上班,双方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双方在 2009 年 2 月 17 日签订了《关于与王某终止劳动合同的处理意见》,被申诉人依据该《意见》向申诉人支付了 8458 元的终止合同补偿金、 2007 年佣金 8769 元、终止合同通知期工资 4620 元、医疗期及医药补助 5 个月工资 23100 元。申诉人所在部门其他 7 名员工均领取了年终奖金 4620 元。被申诉人未提供申诉人在职期间的工资支付表及考勤记录。被申诉人否认申诉人 2009 年 1 月和 2 月存在销售额,申诉人也不知道其 2009 年 1 月销售额,且未提供其存在销售额的相关证据。另查明,被申诉人每月 28 日支付申诉人上月全月工资和岗位工资。 仲裁委经审理认为: 被申诉人未提供申诉人在职期间的工资支付表,因此采信申诉人关于工资标准的主张。申诉人也不知道其 2009 年 1 月销售额,且未提供其存在销售额的相关证据;又申诉人 2 月份未出勤,因此本委采信被申诉人关于申诉人该期间不存在销售额的主张,故申诉人不享受 2009 年 1 月和 2 月的佣金待遇,该期间工资依照 4620 元固定工资标准支付。 被申诉人未就其已于劳动合同到期前一个月通知申诉人终止劳动合同的主张提供证据,又未提供申诉人 2009 年 1 月、 2 月的考勤记录,因此,仲裁委采信申诉人关于工作至 2009 年 1 月 31 日,此后因被申诉人以劳动合同终止为由不让其上班的主张。由于被申诉人未于劳动合同到期之日与申诉人终止劳动合同,并办理相关手续,且双方继续存在劳动关系,因此认定 2008 年 12 月 31 日后,双方形成事实劳动关系。被申诉人 2009 年 2 月 17 日与申诉人终止劳动合同实为解除劳动合同行为。由于申诉人不要求恢复双方劳动关系,且提出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的要求,视为双方协商一致,由被申诉人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因此认定被申诉人应当依据《劳动合同法》第 46 、 47 、 97 条及《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 5 条规定,向申诉人支付经济补偿金。被申诉人此前已支付的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 8458 元和终止合同通知金 4620 元,应在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总额中予以扣减。 被申诉人未提供申诉人不享受年终奖金及核算的相关规定,也未对其部门其他 7 名员工已领取年终奖 4620 元的主张提出异议,据此,本委对申诉人符合年终奖享受条件及其部门人员领取数额的主张予以采信,对申诉人提出要求支付年终奖金 4620 元的主张予以支持。同时,被申诉人未及时支付年终奖的行为构成拖欠,应加付该工资 25% 的经济补偿金。 2009 年 9 月 7 日 ,仲裁委作出如下裁决: 一、 北京某地产公司于本裁决生效之日起 5 日内,支付王某 2009 年 1 月 1 日至 2 月 17 日期间工资 7168.97 元及 25% 经济补偿金 1792.24 元; 二、 北京某地产公司于本裁决生效之日起 5 日内,支付王某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差额 23543.77 元; 三、 北京某地产公司于本裁决生效之日起 5 日内,支付王某 2008 年年终奖 4620 元及 25% 经济补偿金 1155 元; 四、 驳回王某其他仲裁请求。 本案双方均未提起诉讼。 三、评析意见 劳动合同到期后劳动者继续提供劳动,公司补发终止劳动合同通知,劳动者领取了经济补偿金的能否认定为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四十六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从中可以看出立法者的立法本意是用人单位提出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只需依据劳动者的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但在本案中,双方的劳动合同在 2009 年 12 月 31 日到期,劳动者继续履行,已经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被申诉人在 2 月 17 日直接向申诉人发出终止劳动合同通知,通知的事由是定于 2008 年 12 月 31 日即合同到期之日,不再续签申诉人的劳动合同。由此可见,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根本就没有与申诉人选择和协商的余地,是单方解除,应当认定为用人单位违法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按照劳动者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向劳动者支付 2 个月经济补偿金的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本案仲裁裁决根据劳动者已经领取了部分经济补偿金,而自认为,被诉人与申诉人解除劳动关系,依据的是《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只需按年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与本案实际情况及《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法律条文不符。 作者:沈斌倜 单位:北京市丹宁律师事务所 【沈斌倜律师简介】 沈斌倜,女,丹宁律师事务所劳动人事部执业律师,厦门大学法律硕士,北京劳动法专家。沈斌倜律师主要从事劳资纠纷法律研究和企业人事制度风险防控法律研究及实务操作,专注于劳动争议案件的解决及代为制定、修改、完善员工手册、竞业禁止、保密协议等人事管理制度,提供劳动法培训,担任劳动法专项法律顾问。沈斌倜律师执业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 MEN 财贸中心(昆泰大厦南侧) B 座 8 层 804 ;沈斌倜律师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shenbinti@yahoo.com.cn 业务电话 ( +86 ) 13661313967 ( +86 ) 15301115671 。 更多详情登陆沈斌倜律师互动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henbinti
个人分类: 北京劳动法律师沈斌倜劳动法文集|34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外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几种模式
renquane 2009-9-8 12:10
国内外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几种模式 任 全娥 (发表于《图书情报知识》2007年第2期) 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复杂性。作者在实际案例专家征询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图书馆界对知识管理的认识程度及实施的实际状况,归纳出国内外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四种模式。 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模式;案例分析 TheImplementModelsofLibraryKnowledgeManagementathomeandabroad RENQuan-e (ResearchCenterforChineseScienceEvaluation,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 Implementknowledgemanagementforlibraryhasmorecomplicationthanotherbusiness.Onthebasisoftheadvicefromexpertsoflibraryknowledgemanagementandthecaseanalyses,theauthorinducesfourimplementmodelsoflibraryknowledgemanagement,accordingtothecurrentimplementingconditionoflibraryknowledgemanagementathomeandabroad. libraryknowledgemanagement;implementmodels;Caseanalyses 0引言 知识管理思想起源于图书馆的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但知识管理概念的明确提出是企业界。这是因为二者对知识管理理解的角度存在着偏差。前者习惯于将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作为知识管理的全部而忽视图书馆组织内部的管理学意义上的知识管理;而后者则是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组织创新能力而进行的第五代管理模式,它重视每一步知识流程,包括知识生产、隐性知识捕获与显性化、知识传播与分享、知识创新与知识利用等。所以,国内图书馆学者抱怨目前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知识即对知识(显性)的管理(1)。而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在图书情报界,知识管理只是信息管理的别名;由于图书情报界从事一定程度的知识组织工作,故而很容易在概念上过度到知识管理,但这与商业导向的知识管理还有一段距离(2)。从目前发表的文章来看,关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理论探讨占主导地位,而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成功案例则异常难找。所以,图书馆知识管理何时能走出概念期成为一些图书馆学人的呼声(3)。 但是,尽管目前对图书馆具体实施知识管理的进展状况还没见正式文献报道,由于图书馆精神是致力于推动全社会知识资源共享,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深层次知识导航和知识服务的时代使命正促使图书馆业界进行一系列的业务流程重组与管理改革,对知识管理的实施已部分地从知识服务逐渐扩展到图书馆组织内部的管理学意义上的知识管理。 正是由于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复杂性,本文拟在实际案例调查的基础上对目前图书馆界实施知识管理的模式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以利于具体实施的进一步深化。为了获得典型案例,笔者曾向国内外图书馆知识管理专家与图书馆馆长发送征询函,进行知识管理实施的图书馆典型案例征询。回复结果为:原Ohio大学图书馆馆长、现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李华伟博士首推上海图书馆,后举OCLC、OhioLINK、CALIS、NSTL等图书馆联盟;郑州大学付立宏博士认为上海图书馆与深圳南山区图书馆做得较好;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博士则建议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作为调研重点;原南山区图书馆馆长程亚男教授则认为国内上海图书馆做得更好,国外她举了亚利桑那州大学图书馆和伊利诺州北部郊区图书馆两个例子。 以征询所得案例为基础,笔者又采取网站调研、文献调研、虚拟咨询、数据库检索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了相关案例信息与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并根据目前图书馆界对知识管理的认知程度及实施的实际状况,归纳出以下四种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模式。 1既重视图书馆组织自身知识的管理任务,又重视社会知识产品的专门管理任务的实施模式 图书馆对自身具有的知识的管理,如同一个企事业单位对自己作为一级组织的无形资产的管理一样,是与传统的人、财、物等有形资产的管理并行的一种管理内容。管理的对象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显性知识如管理体制、规章制度、技术文档、企业机密文件等;隐性知识如企业长期形成的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头脑中的管理经验、技术人员头脑中的创新思路、工作人员中积累的工作技巧等(4)。社会知识资产的管理包括图书馆编目、文献流通、馆际互借,以及目前图书馆界正积极开展的知识导航或知识服务等知识内容的管理与服务。前者属于管理学范畴,后者属于图书情报学范畴。 这种类型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在全面理解知识管理概念的基础上,针对图书馆的特殊性而实施的一种管理策略。它代表着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也是目前图书馆学界正在探讨与憧憬的一种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但在图书馆业界(实践领域),成功的实际案例微乎其微,唯个别图书馆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根据案例征询结果,本文选上海图书馆(5)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6)作为这种实施模式的典型案例。 上海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虽然与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管理成功实施还有很大差距,但其在实施过程中对知识管理概念的把握却是全面的、明确的、有意识的,既包括面向图书馆用户的服务层面上的知识管理,又包括面向图书馆组织的管理层面上的知识管理。在管理层面上,上海图书馆长期实施形象识别系统,创建利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组织文化,包括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为了增强员工的学习力和创新能力,馆所将实行员工培训学分制,每位员工在一年中必须学完一定的学分才能考核合格,各部门必须制定培训计划并有规定比例的培训经费的保证,而部门中的成员必须满学分才能评为文明部门。上图还将进行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践探索。为了激励员工知识生产与知识创新,从2001年开始,先后施行了评选优秀成果奖、优秀服务奖和金点子奖(7)。其次,上海图书馆成立专门组织研究了在上图实施知识管理的可能性;再次,上图在几个研究部门也已经进行了知识管理的一些试点,在协同工作、固化文件等方面实施了分级管理。总的来说,该项工作目前虽还停留在内部管理方面,但将会很快向更广范围渗透与扩展,上海图书馆今后会在知识管理实践方面做更多的尝试(8)。同时,上图在知识管理系统方面也已着手建设。在服务层面上,上海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有几大特色:一是大力推进以知识服务和知识导航为特色的知识管理,组建国内首家集资源和专家优势于一体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形式的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把知识送到千家万户;二是重视知识联盟建设,实现国际国内知识共享,;三是让信息与读者互动,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同时满足大众信息需求、企业科技经济信息需求和政府决策咨询需求;四是开发隐性知识资源,重视用户教育,成为市民的没有围墙的学校和读者交流思想的园地(9)。 在图书馆知识管理领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中心)以其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积极参与、知识服务研究系列论文以及其主办的知识管理学术研讨会而引人注目。由于中心直接服务于中国科学院,所以学术性和研究性使其对知识创新与知识服务有较高要求。这也促使其更为关注图书馆导入知识管理思想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探索。2002年由中心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主办知识管理学术研讨会,以增强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特别是与那些成功地应用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机构和知识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尤其是海外中国学者)之间的交流,推出了国内外在这一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和应用成果,为图书情报机构确立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研讨会上,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李华伟博士建议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定位为知识管理中心,并在这里设立知识管理执行长(ChiefKnowledgeManagementOfficer)。随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根据院知识创新工程对支持系统的总体要求和科研工作对文献情报工作的需求,中心明确提出以进入创新工程的要求进入新馆的双进目标,从而开展了一系列知识管理活动。由中心领导挂帅成立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创新方案和创新行动计划,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案的制定上,力求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双进目标的确立为中心开展知识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广阔的应用空间。(10)2003年由中心信息技术部自主开发的数字参考咨询软件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科学参考咨询台开始运行,它是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及科研院所图书馆,联合相关文献信息机构推出的一项网上参考咨询和知识导航服务。(11) 2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显性知识的应用管理即知识服务上的实施模式 如上所述,知识管理概念的明确提出与具体实施是在企业界,而图书馆界虽然早就进行着与知识管理有关的工作,但其对知识管理的明确提出与具体实施却是在企业之后的。这说明,图书馆界对知识管理的实施是吸收了企业知识管理思想的。但同时又没有摆脱图书馆界特有的对知识管理字面意义上的传统认识,这些习惯性理解在知识管理的具体实践中总是有所体现。所以,这种局限于显性知识的应用管理即知识服务上的实施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对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实施方案具有明确的表述与具体的实际运作,但又不包括管理学意义上的图书馆组织自身知识的管理,与企业界倡导的知识管理思想存在着一段距离与概念偏差。 笔者曾做过一次试验,当以图书馆知识管理为关键词对网络数据库进行中英文检索时,所得实例大多是数字图书馆的参考咨询软件或专题知识服务系统。例如台湾中山大学图书馆知识管理与服务策略推动委员会,原名图书馆自动化及网络化策略推动委员会,由教育部电算中心负责推动。民国九十一年起,改称图书馆知识管理与服务策略推动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职责之一即是研拟制定以利用互联网络达成图书馆间资源共享,或推动网络化图书馆相关的发展计划,也就是RFP(RequestForProposal)(12)。再如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工具软件EndNote,是用来管理书目引文的程序软件,具有级强的时效性,可把大量的参考咨询检索从在线书目数据库转移到所建的EndNote数据库,并能通过MicrosoftWord或WordPerfect产生出各种格式的书目记录(13)。还有美国Ithaca大学图书馆的检索参考信息知识元的系统RefquestRefquest系统(14)、美国Multnomah县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分发系统InformationDispatch(15)、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图书馆/知识管理中心烟草文献在线收藏(TheCigarettePapersOnline)(16)等。这说明这一实施模式在目前的图书馆界意识中已经约定俗成,较为常见,也是图书馆界在实施知识管理方面较之其他行业所具有的特色与优势 3以知识共享组织文化的营造与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为主要内容的实施模式 一部分图书馆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实施知识管理,但其对学习型组织的应用实践以及机构改革、组织文化的建设等为知识管理落脚于图书馆营造了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和运作机制。良好的文化环境与知识共享机制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条件,图书馆只有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让每一位馆员愿意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给集体知识库,才能使信息技术真正融于图书馆管理与知识服务之中,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美国学者Guenther,Kim认为,相对于组织的技术计划,组织文化、学习型组织、知识交流看似过于抽象,但它们往往决定着知识管理系统的最终成功,这些软件因素将贯穿于Intranet计算机网建设的每一步(17)。 在征询所得案例中,这方面的实例国内以深圳南山区图书馆(18)(19)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为典型,国外有亚利桑那州大学图书馆(20)和伊利诺州北部郊区图书馆对学习型组织在图书馆的应用实践。 南山图书馆在探索管理方法上,追求以能为本,服务于人,引入企业文化机制,力图通过文化和精神动因实施能本管理,使发挥自身才能成为员工自发的追求。从1998年起推行全员竞争上岗,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所有员工一律签聘用合同。每年拟定培训计划,基本保障每周两小时的培训时间,由馆内相关专业人员交叉主讲图书馆专业知识、电脑基础知识、网络技能、基础专业英语等课程,员工可选学;聘请知名企业家来馆进行企业文化专题讲座;拨出专用培训经费,用于员工参加社会开办的各种相关岗位技能培训;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继续教育课程的学习;促使员工在职业研究方面有所发展,实现个人知识更新。设立各种奖项激励员工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互动与转换,如考核优秀奖、委屈奖、创新奖、建议奖、学术奖、培训奖等。为了促进内部信息与知识共享,全馆电脑互联成馆内Intranet网络,各项规章制度、决定等均通过网上电子公告对全员发布,馆长、部门设公共文件夹,员工可查阅或上传文件;全馆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后,都必须在全员大会上讲述所见所得,一人的经历就是全馆的经历,一人的体验带动全馆人的思考;定期举办学术沙龙,轮流主持,主题自定,活跃馆内学术气氛,激发创新思维;馆内特别设立了建议奖,鼓励个人在工作中多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成为集体智慧。南山图书馆还与国内专家学者及本地各界知名人士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聘请他们担任本馆课题项目的指导人,不定期邀请他们来馆举办讲座,听取他们对办馆的看法和建议等;与政府机构、多家图书馆和企业建立各种合作关系,取长补短;举办和参加各种学术联会、综合性会议等。 亚利桑那州大学图书馆对学习型组织在图书馆的应用实践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因经费问题馆长变动及为进行整和网上目录操作系统等新计划的影响,于1993年开始积极地准备组织重整工作。首先在馆内成立了一个政策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宏观的组织设计,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满足顾客之需求。最初成立了不同功能的十个小组,负责各项工作的细节规划与执行,各组组长由政策指导委员会精心挑选出来。员工被鼓励依据自己的背景与专长参加不同的小组,使各小组发挥应有的功能。该馆为了加强各组间的协调与沟通,每6个星期要求各组轮流向全馆馆员做业务报告,为了让图书馆所有成员了解到他们对自己所属的小组及组织负有一定的责任,故该馆决定针对所有员工提供有关学习型组织基本概念的训练课程。1993-1997年,以建立团队组织与灌输学习型组织涵义与概念为主要工作。1997-1998年,则带领整个图书馆团队认同共同愿景(SharedVision),以及评估团队的工作需求、建立绩效的评价标准、定义每个小组的主要功能、建立个人工作绩效及学习计划。该馆经过组织重整的过程后,得到了下列几项对图书馆发展组织的共同愿景:(1)以读者为中心;(2)持续进行读者需求分析;(3)使读者自给自足;(4)对工作小组人员授权;(5)决策分析以数据为依据;(6)注重人员之开发与训练;(7)不断地改变与改善。他们认为,以这种愿景为导向的管理方式,比传统以个人绩效为导向的管理方式更有效率,该图书馆因而享受到多项成果,包括:培养出馆员的多项技能、馆员与师生间的关系更为融洽、馆员能以数据分析的方式解决问题、节省成本、服务品质提升等等。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是较早进行组织重整,并以建立团队组织与学习型组织为主之机构。该馆一直对推动学习型图书馆非常尽心尽力,并经常针对图书馆界人士举办相关主题的研讨会,以协助其它图书馆成功地建立学习型组织。 从以上实例解析可知,这一实施模式的具体操作主要是基于管理学意义上的组织自身的知识共享、知识利用与知识创新,是对传统图书馆管理的深化与优化。目前这种以知识共享组织文化的营造与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为主要内容的实施模式在图书馆界属于机构改革的范畴,还没有上升到知识管理的认识高度,只是客观上为进一步的知识管理实施准备了文化氛围与建制基础。因为图书馆决策者还没有从主观上有意识地把知识管理思想引进图书馆,还没有把机构改革与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的搭建结合起来。 4以知识资源共享理念与信息服务技术为支撑的图书馆联盟实施模式 除公司图书馆(又称为企业图书馆或知识中心)外,大多数公共的、学院的和研究型的图书馆与那些旨在利用知识管理获得竞争优势的商业组织相比对知识管理具有不同的理解和价值观念。公共的、学院的和研究型的图书馆最重要的使命是拓展用户获取知识的途径,而非仅仅服务于机构竞争和内部使用,很少和外界进行知识共享。在这种公共获取使命的感召下,各种类型的图书馆联盟将知识管理的目标定位在更高的层次上,着眼于全社会知识资源的分享与合作,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里以李华伟博士所选的图书馆联盟(OCLC、OhioLink、CALIS、NSTL)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OCLC(OnlineComputerLibraryCenter)创建于1967年,是美国俄亥俄州54个院校的图书馆自发联合起来形成的计算机联合编目中心,早期称俄亥俄学院图书馆中心,由于服务范围的扩大,图书馆成员馆的增多,1981年改名至今。目前OCLC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其成员馆和服务范围已遍布82个国家与地区的41000个各类型的图书馆。OCLC不仅在联合联机书目数据库WorldCat与馆际互借等显性知识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成功,而且重视隐性知识资源的开发与知识创新。比如SiteSearch软件工具的改进及图像系统软件包的应用,FirstSearch服务的加强,8次元数据国际研讨会的召开,以及电子期刊馆藏联机服务的实现,无不折射出OCLC不断创新的强烈意识。正是由于拥有DC(都柏林核心集)、VRD(虚拟咨询台)、CORC(合作联机资源目录)等现代技术,OCLC才能勇立潮头,始终站在专业发展的前沿。(21) OhioLink是美国俄亥俄州图书馆信息网络(OhioLibraryandInformationNetWork)的简称,建于1992年,由13所大学成员馆发展到包括俄亥俄州基本上所有的公、私立大学图书馆和俄亥俄州图书馆,到1998年,其成员馆已达73个,成为美国著名的地区性图书馆文献信息网络。OhioLINK的中心系统包括编目和规范档、联机联合目录、地方系统间转换查询程序、附加数据库和连接俄亥俄州以外系统的通道。它通过俄亥俄州高速巨型计算机网络被连接到各大学的远程网络中。各个地方校园网将支持该大学的图书馆目录、流通、其它数据库和分校及分校图书馆系统之间的功能。它通过统一的用户界面,为各馆收藏同一种文献提供统一的检索点,凡是OhioLINK成员馆的读者都可以联机检索本馆和网络中其它馆的文献信息。在隐性知识开发方面,OhioLINK网站设有ChatWithALibrarian等专栏以促进馆员与用户之间的实时互动交流(22)。 CALIS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AcademicLibraryInformationSystem)的英文缩写。自1998年该项目筹建以来,为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依托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CALIS联接全国进入教育部211工程的高校图书馆,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其根本的任务是建立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CALIS通过自行开发和引进相结合,建立了一系列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联机合作编目系统、联机公共检索系统(OPAC)、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系统等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网络,逐步完善了公共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协调采购、联机合作编目、电子资源导航等6大功能。目前,不仅是211高校图书馆,非211高校图书馆及其它社会信息服务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上海申联文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水利部图书馆、中科院物理所、上海文献情报中心等均已参加并享受CALIS的服务,在图书馆界的影响十分深远,极大地促进了文献信息标准化建设和广域环境下的共建、共知、共享。(23) NSTL(Na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Library)是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英文缩写(网址:http://www.nstl.gov.cn/gywm.htm)是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批示于2000年6月12日组建的一个虚拟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工程技术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组成。中心设办公室负责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管理。(24) 以知识资源共享理念与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图书馆联盟实施模式,是基于构建一种全社会知识共享机制的思想,虽然是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部分实施,但其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功与社会贡献,正在为图书馆个体实施知识共享运作提供借鉴,应该是图书馆界实施知识管理的硕果与荣耀。 参考文献 1. 王宗义.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践探索新世纪图书馆管理变革的散思之二.图书馆建设,2003(2) 2. ElisabethDavenport.BlaiseGroin:KnowledgeMowecgement:SemanticDriftorConceptualShift?http://www.alise.org(Accessedat2004/4/6) 3. 周磊.关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几点思考.情报资料工作,2002(5) 4. 刘爱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双重任务.情报杂志,2003(10) 5. 上海图书馆网站:http://www.library.sh.cn/libnet/(Accessedat2004/4/18) 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网站:http://www.las.ac.cn/index.asp(Accessedat2004/4/18) 7. 王世伟.论创建适应并促进图情事业发展的组织文化.图书情报工作,2002(5) 8. 参阅上海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专家咨询记录:http://eservis.digilib.sh.cn(Accessedat2004/4/20) 9. 肖巩.书海遨游.今日上海,2002(9) 10. 彭俊玲.对专业图书馆导入知识管理的思考.图书馆,2002(1) 11. 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参考咨询台:http://159.226.100.52/aboutus.jsp(Accessedat2004/5/1) 12. 台湾知识管理与服务策略推动委员会网站:http://140.122.97.252/libkm/libkm_main.htm(Accessedat2004/4/18) 13. 耶鲁大学图书馆网站:http://www.library.yale.edu/science/services/km.html(accessedat2004/4/21) 14. Perez,Ernest.KnowledgeManagementintheLibrary--Not.DatabaseMagazine,Apr/May99,Vol.22Issue2,p75,and4p,1bwISSN0162-4105 15. 同14 16. HeidiSchmidtBuildingDigitalTobaccoIndustryDocumentLibrariesatthe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FranciscoLibrary/CenterforKnowledgeManagement,D-LibMagazineSeptember,2002Volume8Number9ISSN1082-9873) 17. Guenther,KimBraun,EllenKNOWLEDGEMANAGEMENTbenefitsofintranets. Online;May/Jun2001,Vol.25Issue3,p16,5p 18. 深圳南山图书馆网站:http://www.sznslib.com.cn/(Accessedat2004/4/1) 19. 杨熔.让知识管理走进图书馆---兼谈深圳南山图书馆的管理探索.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3) 20. LauraJ.Benderm,TeamOrganizion-LearningOrganizion:theUniversityofArizonaFourYearsIntoIt,InformationOutLook1:9(Sept.1997):19-22. 21. OCLC网站:http://www.oclc.org/(Accessedat2004/4/6) 22. OhioLINK网站:http://www.ohiolink.edu/(Accessedat2004/4/8) 23. CALIS网站:http://www.calis.edu.cn/(Accessedat2004/4/6) 24.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网站:http://www.nstl.gov.cn/gywm.htm(Accessedat2004/4/9)
个人分类: 图书馆知识管理|5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TTF的企业移动支付采纳行为研究
caoyuanyuan 2009-9-7 17:28
统计与决策,2008年23期 【摘要】文章以TTF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两个应用移动支付的组织应用案例研究,分析了移动支付技术特点和组织的任务需求特点,发现任务特点、技术特点对任务技术的匹配程度和移动支付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组织的工作任务与移动支付技术匹配程度越高,对移动支付的应用越容易成功。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资助项目(2006BAH02A36) 1、 引言 根据移动支付论坛( mobile payment forum, http://www.mobilepaymentforum.org )的定义,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业务,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商业交易。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 PDA、移动PC等。 英国市场研究公司IMS Research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到2012年,全球通过非接触式手机支付、手机银行以及空中下载(Over-The-Air)方式交易的用户将达到8.84亿。 iResearch 艾瑞市场咨询也认为,移动支付服务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移动商务个人应用领域的四大热点之一。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12月,我国手机用户数达到5.47286亿户,居世界首位,手机普及率为41.6% 。易观国际发布报告称,2009年中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将达到8250万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9.74亿元,从2006年到200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0.40%。我国 移动支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移动支付发展的过程中,用户接受问题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市场形态来看,移动支付呈现典型的双边市场特点,面对个人消费者和企业商家两类用户群体 。由于交叉网络外部性的效应,企业商家用户的积极采纳能够吸引和巩固大量的个人消费者,从而对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前,学术界对个人消费者移动支付采纳的研究已经开展较多,一般基于技术接受模型( TAM ) 和创新扩散模型 ,探讨模型是否适用于移动支付服务的使用意愿和与实际使用 ,一些研究考虑了移动支付环境的特点,增加了一些影响因素,如成本 、网络外部性 、信任和安全 和风险认知 。 而与此同时,对企业的移动支付采纳的研究则较为缺乏。目前的研究发现影响商家采用移动支付的各种壁垒包括:成本高(交易费用),复杂性(便于使用),缺乏相对优势,低兼容性,和在早期的发展阶段消费者和商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其中,移动支付与现有业务的不相容,是阻碍商家采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 本文基于任务技术匹配模型 (Task-Technology Fit, TTF) ,通过移动支付在 B 2C 实物销售网站和 中国联通广东分公司 的实际案例,识别出这些工作任务的关键特点和移动支付应用的主要技术特点,进而对组织采纳移动支付的影响因素任务技术匹配度进行研究。为企业正确选取与其工作任务相匹配的移动支付应用方案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为移动支付平台提供商的发展给出参考建议。 2、 文献综述 早期对技术与用户行为之间联系的相关研究方向有两个,一是以用户的倾向来预测使用情况,二是用任务技术匹配来预测用户行为。在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前一个方向之上的同时,少数学者将研究聚焦于任务技术匹配 。 1995 年 Goodhue 和 Thompson 根据 Delone 和 Mclean 的理论共同提出了 TPC 模型,认为使用者的态度能够反映使用情况,而任务技术适配情况能反映使用效果。该研究的核心在于技术效果链( Technology-to-Performance Chain,TPC ) ,即一种信息技术如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该技术必须被使用,并且要与任务之间有较好的匹配情况。之后, Zigurs 和 Buckland 将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与组织支持系统( Group Support Systems, GSS )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建立在组织层面上,并且融入了组织任务的复杂性以及组织所用的信息技术多样性等影响因素 。近年来, TTF 模型的相关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多。在移动商务领域的研究表明,一项移动技术的特点如果与任务需求相匹配,它将更能发挥作用 。 3、 移动支付企业采纳的任务技术匹配模型 在对 TTF 的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模型为 Goodhue 和 Thompson 的模型和 Zigurs 和 Buckland 的模型。前者主要关注信息技术的个人使用,而后者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组织层面的信息技术使用。本研究采用 Zigurs 和 Buckland 的模型为基本模型。 根据 Zigurs 和 Buckland 对任务、 GSS 技术和匹配的定义 ,在本研究中把任务定义为企业为了完成既定目标所需要做出的行为; GSS 定义为支持组织完成任务的移动支付平台;匹配定义为企业任务和移动支付平台结合起来的最佳状态。本模型可以表述为,可以通过分析企业的目标一致的一系列任务和移动支付平台的匹配程度,预测移动支付在组织中的使用效果和对组织整体行为表现的影响。换句话说,通过对移动支付在企业的应用效果分析,可以进而优化企业的组织整体行为表现。 图 1  与 GSS 结合后的任务技术匹配总模型 4、 案例分析 4.1 、案例选取和研究方法 我国的移动支付目前在一些小额支付方面的应用较为广泛,如购买彩票,缴纳话费、水电费,在网上购买 Q 币和 B 2C 交易 。同时,移动等各大运营商和银行已经推出了理财、缴费、消费等系列移动支付服务项目。整体来看,移动支付涉及到的服务行业包括金融业银行证券业商业保险、彩票和工商税务、社会公用事业收费、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和商业等服务性行业 。由于各企业主要业务的区别,移动支付在组织内的应用情况也会有所不同。本研究以移动支付为研究对象,选择移动支付平台在 B 2C 实物销售网站、 中国联通广东分公司 应用的案例,分别对移动支付系统的应用状况进行详细调查。 本文首先分别分析案例的任务特点和移动支付技术特点,其中工作任务特点主要从结构化程度、复杂程度、紧急程度和移动性要求、安全性要求几个方面衡量。移动支付平台技术特点则从技术层面和系统功能层面进行分析。其中技术层面的因素主要是指系统的性能,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系统的连通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兼容性以及系统的安全性等方面;功能层面的因素则主要是指系统提供的功能模块 。分别对任务特点和移动支付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后,再从任务技术匹配的角度描述系统使用后的优势。 4.2 、 B 2C 实物销售网站案例分析 移动支付平台为 B 2C 实物销售网站提供冲值提现、资金明细查询、交易明细管理、短信提醒等功能,结构化程度很高,复杂度比较低。支付是交易的一个重要环节,消费者一旦支付,就需要很快地安排发货,以保证交易效率,因而对紧急性要求较高。对于移动性的要求则根据交易发起情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消费者是在互联网上浏览并购买商品,对移动性的要求不高,而如果是在行动过程中接到商品名单,或看到户外广告时发起交易,则对移动性的要求就很高。同时支付和交易紧密相关,对和交易的互联互通要求很高。 B 2C 实物销售网站收付工作任务特点分析和支付宝移动支付平台的技术特点分析分别如表 1 和表 2 所示。 表 1   B 2C 实物销售网站收付工作任务特性分析 工作任务特性 分析结果 结构化程度 高 复杂程度 低 紧急程度 高 移动性要求 依发起交易的情景而不同 安全性要求 高 互联互通要求 高 表 2 支付宝移动支付平台的技术特性分析 技术特性 分析结果 技术层面 准确性 通过短信方式传递资金交易明细信息,内容准确 稳定性 系统稳定,目前日交易笔数突破 120 万笔 安全性 基于 WAP 方式支付,解决了技术上的安全问题 兼容性 通过系统接口实现与交易平台集成 功能层面 资金明细管理 资金充值提现,资金明细查询 交易明细管理 订单确认,商品价格修改,商品发货,退款退货处理 商家营销工具 在线客服,消费者通过 IM 或短信均可在线沟通 短信提醒服务 即时通过短信提醒账户信息变动和资金变动 对 B 2C 实物销售网站工作任务特点和支付宝移动支付平台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后,图 2 表示的是 B 2C 实物销售网站工作和支付宝移动支付平台之间的匹配程度,以及该系统在 B 2C 实物销售网站的应用状况。 图 2   B 2C 实物销售网站与移动支付平台匹配对应结果及使用情况分析 基于对任务特点和移动技术特点的分析,从图 3 中可以看出,任务特点和移动技术特点是高度匹配的,企业在采用支付宝移动支付平台后,可以发挥移动支付特有的优势: 1 、 7*24 小时无间断服务; 2 、随时随地资金明细查询; 3 、资金充值提现、交易处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效提高效率; 4 、多种沟通渠道,方便与客户联系,降低通讯费用; 5 、账户变动和资金变动时,可及时收到短信通知,确保安全。 4.3 、 中国联通广东分公司 案例分析 捷银移动支付是手机用户将自己的手机号和拥有的个人银行帐号进行绑定后,通过手机做一系列在线交易的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上海捷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招商银行广州分行和中国联通广东分公司联合开发的 一卡通 - 手机话费充值 业务相较同类的手机话费移动支付业务更为简捷:当用户申请注册成功后,只需编辑与需要充值的金额相对应的整数,如充值 50 元,则编辑 50 发送短信,就可充值成功;而再不需要额外编辑和发送任何繁琐的密码。 随着经济的发展 , 银行业面临来自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挑战 , 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的高速发展 , 更促使金融企业对信息传递的要求不断提高 , 企业团队的高效合作和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日趋体现 , 都推动各大银行机构去寻找一种更为快捷、准确、优质的信息传递途径 , 从而更好联结自身与企业用户及公众用户的服务纽带 , 银行业短信服务系统便应运而生。银行机构从事的主要业务范围通过短信形式能够实现的功能一般包括如下几项 : 账户变动通知 ; Pos 机消费通知 ; ATM 机取款通知 ; 信用卡透支通知 ; 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债券通知 ; 发行金融债券 ; 买卖、代理买卖外汇提醒等。 短信以其便捷的通信方式和及时性已经成为众多银行服务客户的首选。短信业务具有随时在线、不需拨号、价格便宜、覆盖范围广等特点 , 特别适合于需频繁传送小流量数据的应用 , 如转账通知、余额查询等。因此银行业短信平台主要是利用手机短信向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银行服务 , 其复杂程度很低 , 而结构化程度很高。由于用户经常消费、存取款等 , 使得业务的发生频率很高。信用卡用户则经常迫切需要知道自己的信用卡透支情况 , 使得业务的紧急性较高。此外 , 银行业务也不受地域的限制 , 用户随时随地可以知道自己存款账面的情况。 手机话费缴纳工作任务特点分析和 捷银 移动支付平台的技术特点分析分别如表 3 和表 4 所示。 表 3  手机话费缴纳工作任务特性分析 手机话费缴纳工作任务特性 分析结果 结构化 高 复杂性 低 发生频率 高 紧急性 紧急 移动性 高 表 4 捷银移动支付 平台的技术特性分析 捷银移动支付 平台的技术特性要素 分析结果 技术层面 兼容性 提供标准通用软硬件接口支持 准确性 MOLAP ( 多维联机分析处理 ) 数据库技术 安全性 以银行服务器作为虚拟的金融服务柜台,客户利用移动支付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与银行建立连接,在银行提供的交互界面上进行操作,完成各种金融交易 系统性能 异步并发机制和消息队列技术,确保短信的发送速度 功能层面 缴纳话费 用本机发送整数 1 或 1 的倍数到 1680 实时充值 查询历史交易 发送 LS 到 1680 ,查近 3 笔充值历史。 登录捷银网站查询更多历史交易情况 查询话费余额 拨打 10011 (自动)查询当前话费余额   对 中国联通广东分公司 工作任务特点和 捷银移动支付 平台系统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后 , 图 3 表示的是 中国联通广东分公司 工作和 捷银移动支付 平台系统之间的匹配程度 , 以及该系统在 中国联通广东分公司 的应用状况。 图 3  手机话费缴纳工作与捷银移动支付平台匹配对应结果及使用情况分析 基于对任务特点和移动支付技术特点的分析 , 从图 3 中可以看出 , 中国联通广东分公司 任务特点和捷银移动支付技术特点是高度匹配的 , 中国联通广东分公司 采用该系统后 , 可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如交纳话费、历史交易查询和话费余额查询等业务。用户可通过在银行各营业网点 将自己的手机号和拥有的个人银行帐号进行绑定 ,以后用户就可以 通过手机 随时随地 进行在线支付 。采用这一先进的支付方式, 中国联通广东分公司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交易费用,同时还可以减少差错率,提高服务质量 。 5、 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移动支付平台的技术特点和组织的任务特点都会影响移动支付的应用状况。同时,组织的工作任务特点与移动支付技术特点的匹配程度,会影响移动支付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成功程度,匹配程度越高,采纳组织的应用绩效越好。证明了任务与移动技术的匹配模型在采纳组织选择移动支付应用系统的有效性,为企业提供了选择移动支付平台的思路,同时为移动支付平台供应商得系统开发和企业用户选择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对于采纳移动支付平台的企业,首先应一方面准确分析自身的任务需求,同时了解备选的各移动支付平台技术特点;之后根据自身任务特点,进行选择适合的服务提供商和软件的核心模块,从而正确选取与企业自身工作任务相匹配的移动支付应用方案,提高应用绩效。 对于移动支付平台供应商,了解各主要应用行业、企业群体的任务特点,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选取适合的目标用户,开发更为贴合特定目标行业、企业任务特点的应用支付平台系统,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之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信息产业部 . 《 2007 年全国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 . 北京 : 中国信息产业部 ,2008. 易观国际 . 《 2007 年第 4 季度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季度监测》 . 北京 : 易观国际咨询 公司 ,2008. Cooperation among competitors: Some economics of payment card associations Jean-charles Rochet, Jean Tirole.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Mount Morris: Winter 2002. Vol. 33, Iss. 4; p. 549 (22 pages) F.D. Davis ,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 (3) (1989) 319 340. E. Rogers,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fourth ed., Free Press, New York, NY, 1995. J.J. Chen, C. Adams, User acceptance of mobile payments: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mobile payments, in: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Business (ICEB), Hong Kong , December 2005. 5 9. L.-D. Chen, A theoretical model of consumer acceptance of mpayment, in: N. RomanoJr. (Ed.),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AMCIS), Acapulco , Mexico , August 4 6,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Atlanta (GA), 2006. T. Dahlberg, N. Mallat, A. Oorni, Trust enhanc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consumer acceptance of mobile payment solutions, in: Presentation at Stockholm Mobility Roundtable, Stockholm, Sweden, May 2003. 22 23. T. Dahlberg, A. Oorni, Understanding changes in consumer payment habits do mobile payments attract consumers? in: Presentation at Helsinki Mobility Roundtable, Helsinki, Finland, June2006. 1 2. M. Kleijnen, M. Wetzels, K. de Ruyter, Consumer acceptance of wireless fin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ing 8 (3) (2004) 206 217. N. Mallat, Exploring consumer adoption of mobile payments a qualitative study, in: Presentation at Helsinki Mobility Roundtable, Helsinki , Finland , June2006. 1 2. N. Mallat, M. Rossi, V. Tuunainen, A. Oorni, Use context for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in: Presentation at Hong Kong Mobility Roundtable, Hong Kong , China , June2005. 1 3. K. Pousttchi, Conditions for acceptance and usage of mobile payment procedur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Business (ICMB), Vienna , Austria , June 2003. 23 24. H. van der Heijden,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ccessful introduction of mobile payment system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Bled eCommerce Conference, Bled , Slovenia , June 2002. 17 19. A. Zmijewska, E. Lawrence , R. Steele, Towards understanding of factors influencing user acceptance of mobile payment systems, in: Proceedings of the IADIS WWW/Internet, Madrid, Spain, October 2004. 6 9. T. Dahlberg, N. Mallat, A.Oorni, Consumer acceptance of mobile payment solutions ease of use, usefulness and trust, in: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Business (ICMB), Vienna, Austria, June 2003. 23 24. 陈华平 . 移动支付的使用者与使用行为研究 , 管理科学 ,006 年 12 月 ,48-55. N. Mallat, V.K. Tuunainen, Merchant ado]ption of mobile payment systems, i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Business (ICMB), Sydney , Australia , July 2005. 11 13. H. van der Heijden,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ccessful introduction of mobile payment system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Bled eCommerce Conference, Bled , Slovenia , June 2002. 17 19. E. Teo, B. Fraunholz, C. Unnithan, Inhibitors and facilitators for mobile payment adoption in Australia : a preliminary study, i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Business (ICMB), Sydney , Australia , July 2005. 11 13. Iivari J.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De Lone-Mc 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 Database for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2005, 36(2): 8-27. Goodhue DL, Thompson RL. Task-technology Fit and Individual Performance . MIS Quarterly, 1995, 19(2):213-236. Zigurs I, Buckl and BK.A Theory of Task/Technology Fit and Group Support Systems Effectiveness . MIS Quarterly, 1998, 22(3):313-334. Culnan, MJ. Environmental scanning: The effects of task complexity and source accessibility on information gathering behavior . Decision Sciences, 1983, 14 (2): 194~206 Daft, RLand Macintosh, NBA tentative exploration into the amount and equivocality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organizational work units .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1, (26): 207~224
个人分类: 我已发表的论文|4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