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百年一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百年一遇洪水与百年一遇干旱理论上可同一年发生—不是冤家不聚头
热度 1 hillside 2014-1-16 20:11
  气象术语的“气溶胶”逐渐爬上各种媒体的版面。三十几年前我就熟知的水文专业术语“百年一遇”近十年荣登了不少传媒的舞台。   不少普通读者分不清“百年未遇”与“百年一遇”的细微差别,更不了解“百年一遇”在计算上有其特定的含义,只是望文生义、徒发感慨。   有意思的是,百年一遇洪水与百年一遇干旱理论上可同一年发生,这可能出乎一般人的想像。按水文理论,百年一遇洪水的计算主要是就洪峰而言,而洪峰可以在几天内发生,解放后最具悲剧性的758洪水就是短短几天内发生的,此前一直在抗旱,洪水可谓白虎团奇袭(注意:不是电影名称),对于1975年的河南省气象部门与水利部门、直到中央有关部门都犹如睛空霹雳、措手不及。我看过中央台制作的4集灾难回顾视频,真是令人叹息。   “N年一遇”干旱的算法取决你用什么时间的干旱特征值(即统计量)为基础进行计算。可以用全年降水量,也可以用某一季节的降水量。一般而言,干旱的年内统计时段比洪水的年内统计时段要长。因为,通常较长时间不下雨才可能构成干旱。   至于百年一遇的干旱,尽管理论上可以计算,但由于时间序列过短,结果充满不确定性。   有网页短文(《洪水“百年一遇”咋算出来的》,详见附件)称:“在描述气候灾害时就不宜使用‘N年一遇’。与水文历史记录不同,我国的气象观测记录起步很晚,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全面建起统一规范的气象观测网络。全国常规气象观测记录不可能超过百年,所以用“百年一遇”甚至“五十年一遇”来描述气象灾害是很不严谨的。”   群众对于“N年一遇”的抱怨是可以理解的,气象学者、科学网张学网先生曾提出统一各种灾害等级的设想。我认为,洪水灾害亟需采用灾害等级向社会发布,算术游戏般的“N年一遇”只能使公众如堕五里雾中。在不少情形下,简洁就是美。现在国内外台风发布中,放弃含糊的N号台风,采用具体的名称就是一个社会进步。   部分一知半解的网友如果听闻百年一遇洪水与百年一遇干旱理论上可在同一年发生,可能又要想破头了。   附3自创的“N年以上一遇”已经不是水文学术语,尽管字面上可以理解,但准确解释可能只有“解铃还需系铃人”了。   顺便说明,“N年一遇”原本主要是一个水文学名词,近年洪水事件受到关注之后,气象界也开始用于描述干旱。   本帖不是详细介绍计算过程,重在说明理论上的可能性。 附1                   多大的洪水算“百年一遇”?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27/062617868063s.shtml                 2010年07月27日06:26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7月20日清晨,流量高达70000立方米/秒的特大洪峰安然通过三峡大坝。三峡大坝通过了首次“大考”,挺起长江防汛抗洪的脊梁。然而,1998年长江流域那场特大洪水造成的灾难一直让我们刻骨铭心 ,面对新世纪以来我国接踵而至的灾难大考,三峡这座旷世大坝要经受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值此“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成为现实的时刻,我们也就真切地体会到“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豪情。   日前,中国气象局著名天气预报主持人宋英杰通过个人博客就三峡的防洪标准进行了一番专业的解读:   现在报端动辄“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甚至“万年一遇”,“一遇”已经变成了一个免检的口头禅。百年一遇年年遇,此处不遇彼处遇。“一遇”不仅开始通货膨胀,而且开始远离真实。所谓“百年一遇”,体现的是一个平均概率,并不是此地去年出现过一次“百年一遇”,今年就铁定不会再出现了。况且随着气候变化,极端性的天气气候事件更频繁地发生。换句话说,从前的小概率事件现在正在逐渐演变成稍大概率的事件。“N年一遇”的概念本身,也需要不断经受时间和事件的修正,它也将变成一个变率增大的动态值。但目前的问题在于,“N年一遇”,已经由一个需要反复推敲的科学术语,变成了媒体酌情掌握、灵活运用的标题语言,不用不足以吸引眼球,不写不足以阐释严重。“N年一遇”,已经变成了一种泛滥的语言添加剂! 附2: 洪水“百年一遇” 咋算出来的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汕头特区晚报》 关山雨(美国气象学博士生) 今年是个“N年一遇”之年!有网友抱怨近年来,“N年一遇”频频出现,人们看到审美疲劳,甚至怀疑它是顶逃避责任的“堂而皇之的帽子”。不少人在问:“N年一遇”到底是算出来的还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不是哪里都能使用“N年一遇”?N是不是可以无限放大到几千几万? 根据当地很长时间的水文历史记录,可以计算出某量级的洪水在这个时期内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也就是洪水重现期。如果某量级的洪水重现期为100年,则表示当地发生此量级洪水的概率为1%,就是俗称的“百年一遇”洪水。政府在确定当地防洪建设规模和等级时,要参考重现期。这样可以有效防洪的同时,避免过度建设。值得一提的是,“重现期”要假定“历史会稳定重现”,而气候变化可能会让一个地方百年间“沧海变桑田”。在防洪抗旱决策制定过程中不仅要计算“重现期”,也应该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考虑进去。 洪水重现期的计算并不困难。历史记录和统计方法都存在误差和不确定性,因此N一般只取个大数,例如五十年,一百年。“N年一遇”针对的也是某个特定地区。长江流域某支流的“五十年一遇”洪水,搬到常年干旱地区的河里就可能是“百年一遇”。所以,在短时间内看到各地大量涌现“百年一遇”,也并不异常。 由此可见,“N年一遇”的说法代表了历史上灾害的罕见程度,但并不就意味着这样量级的灾害每N年就(只)会发生一次。不过,如果连续多年某地报道“N年不遇”的同种灾害,要么是当地气候发生改变,让原本罕见的灾害频繁发生,要么就是在滥用此类术语。 在描述气候灾害时就不宜使用“N年一遇”。与水文历史记录不同,我国的气象观测记录起步很晚,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全面建起统一规范的气象观测网络。全国常规气象观测记录不可能超过百年,所以用“百年一遇”甚至“五十年一遇”来描述气象灾害是很不严谨的。 从目前的各媒体的报道上来看,有些“N年一遇”的使用并非出自业内人士之口,更像是记者随手写下的“文学夸张”。所以,相关人员在描述“N年一遇”之前,理应核实数据来源和计算过程,以免对公众产生误导。 附3:                 云南大部干旱等级升至100年以上一遇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0-03/16/content_19262106.htm              2010年03月16日 15:35:32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 Pearson III概率分布对应的云南2009/2010秋冬连旱重现期分布(图片来源:云南省气象局) 新华网云南频道3月16日电(记者 吉哲鹏)记者从云南省气象局16日召开的气象情况通报会上获悉,气象部门综合评定云南省目前的干旱为: 秋、冬、春连旱 全省综合气象干旱重现期为 80年以上一遇 ,其中滇中、滇东、滇西东部的大部地区为100年以上一遇。 云南省气候中心主任朱勇介绍,2009年秋季以来,云南省发生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连旱,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3月10日全省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8.8%,干旱区土壤处于严重缺墒状况。目前干旱仍在持续发展,并已经演变为秋、冬、春连旱。
个人分类: 水文科学|4723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问三峡到底可以抵御多少年一遇的洪水?
热度 4 zbt92 2011-11-12 16:22
文/水博   辛亥革命以后不久,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人就做起了能够驾驭长江洪水的三峡梦。然而,三峡梦之美却丝毫不能阻挡洪水的无情。就在国人的三峡梦开始不久后的1931年和1934年,长江就先后发生了两次特大的洪水。特别是1934年的大洪水,淹没耕地2200多万亩,受灾人口1000多万,死亡人数达14万多。解放以后,为了实现国人的彻底驾驭长江洪水的夙愿,我国终于在1994年正式开工建设三峡。不过就在我们修建三峡的工程中的1998年,特大洪水再次无情的光顾三峡下游的长江。通过百万军民的严防死守,我们用付出了几千条生命和1600亿财产的巨大损失,勉强度过了难关。   三峡大坝全面完工后的2010年7月20日,长江再次出现了瞬时流量超过1934年和1998年的特大洪峰。然而,由于我国已建成的三峡大坝开始发挥防洪作用,与70多年前的十几万人毙命和20年前的百万军民严防死守的情况完全不同,长江下游的各地均安然无恙。在国人的三峡梦变成现实的今天,三峡大坝终于让长江下游的民众,实现了在特大洪水来临之际,仍然可以进入梦乡的夙愿。   然而,三峡大坝抵御特大洪水的出色表现,让某些反华和反坝的人士感到了某种危机。于是一篇精心编造的《三峡大坝到底可以抵挡几年一遇的洪水?》文章很快就出炉了。      该文章的内容不多,只是列举了几个文章题目。分别是:2003年〈三峡大坝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2007年〈三峡大坝今年起可防千年一遇洪水〉;2008年〈三峡大坝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2010年央视新闻〈三峡蓄洪能力有限,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峡大坝上〉。但是,文章的立意却很清楚。无非就是要说,我们的新闻宣传关于三峡大坝的防洪作用正在随着三峡的建设成功逐年降低。2003的时候说是三峡可以抵御万年一遇的洪水;2007年的时候说是可以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2008年的时候变成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而到了今年2010年则变成了“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峡大坝上”。   由图一可见,某些媒体说的所谓“2003年新闻〈三峡大坝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的题目,就是被篡改了的。原文题目是〈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看到文章的内容就更清楚了,这是一篇形容三峡大坝本身建造的非常坚固的文章。即使遇到万年一遇的洪水,大坝本身也能固若金汤(因为我们判别大坝强度的时候,需要使用能否抵御万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进行校核)。文章通篇内容都没有说三峡工程的水库可以防止万年一遇的洪水的意思。这里反坝人士的挑拨,非常有技巧,他们知道大多数人都不会仔细的去查看原文,所以,就放心大胆的造谣。   至于2007年和2008年的新闻内容,其实并没有任何区别。因为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非常明确,就是保障把下游河段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在配合分洪措施的情况下,可以抵御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关于“2010年的新闻〈三峡蓄洪能力有限,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峡大坝上〉”就更是一种故意断章取义的炒作。因为,尽管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非常巨大,但是,对于负有防洪责任的水利部门在说话的时候必须留有充分的余地。水利官员强调“三峡蓄洪能力有限,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峡大坝上”不仅是必须的,而且也是一贯的。这种善意的警告,绝不是仅仅出现在大坝建成之后的2010年。   例如,2006年5月16日,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前,新华社的记者(张先国)就报道了某水利官员说《三峡工程的初期防洪作用有限》。随后,2007年6月1日还曾有新华社(记者杨希伟)又专门以《中国水利专家称今年三峡工程防洪作用依然有限》为题目报道说“湖北省水利厅厅长王忠法1日在湖北防汛形势座谈会上表示,对三峡工程今年的防洪作用不能估计过高,中下游地区对长江防汛绝不可麻痹松懈。”。   这样如果我们不带任何偏见的、全面地连起来看,应该是:2003年6月1日,因为大坝刚刚建成还没有能发挥任何防洪作用,新华社的《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特别强调我国新建成的三峡大坝的建设质量高。这与三峡工程(水库)的防洪作用没有直接关系。   2006年5月16日,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前,新华社的记者就报道说《三峡工程的初期防洪作用有限》;2007年6月1日新华社的文章又再次强调过《中国水利专家称今年三峡工程防洪作用依然有限》;2008年三峡大坝完全建成之后,新华网报道过《三峡大坝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2009年6月10日新华社又发出《三峡工程已可拦蓄千年一遇洪水》的新闻。   到了2010年7月20日,新华社的《三峡20赢来7000米/秒特大洪峰,规模超1998年》以及同其它众多媒体的《三峡工程“三大法宝”,从容应对特大洪峰》等报道再次客官的报道了三峡的巨大防洪功能。可见,我们的新闻宣传分明是在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和建成,客观的报道着三峡防洪能力不断实现的现实。   综合起来看,可以按照新华社文章的内容和题目构成另外一张截图(图二)。既:06年防洪作用有限;07年作用依然有限;08年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09年已经可以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比较图二与炒作三峡防洪功能逐年降低的图一,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当我们的三峡建成首次发挥出巨大的防洪效益的时候,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肯定,反而被人用一系列新闻题目编排出来的假新闻,狠狠的恶心了一把。   然而,到现在有多少人能意识到,社会上的关于三峡防洪能力逐年降低的新闻炒作,既不是由于我们对三峡工程的过度宣传,更不是我们的新闻宣传当初为了让三峡上马,故意欺骗了公众。而是有人在恶意的炒作,故意把一些强调不同侧面的新闻题目,巧妙地编排在一起,制造出了“三峡的防洪能力逐年降低”的假新闻呢?   因此,大家请放心“三峡工程的建设可以把荆江大堤河段的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配合分洪措施,三峡工程可以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这个几代国人的三峡梦,已经在我们手中变成了现实。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逐年降低的炒作,不管它传播的多么广泛,丝毫也不会影响三峡工程的实际防洪作用。   (本文摘自《水电开发与三峡工程科普年会》上的演讲)
4300 次阅读|3 个评论
城市大泡汤:“百年一遇”PK“百年大计”
热度 6 大毛忽洞 2011-6-24 16:19
城市大泡汤:“百年一遇”PK“百年大计”
城市大泡汤:“百年一遇” PK “百年大计” 以前“百年大计”是个很响亮的口号, 现在人们不再提百年大计了, 更喜欢把“百年一遇”挂在嘴边。 毫无疑问, “百年大计”需要经得住 100 年的考验, 今天谁能做到啊? 于是,人们就把“百年大计”一脚踢开, 玩起了“百年一遇”。 下场大雨,“百年一遇”; 下场大雪,“百年一遇”; 大旱一场,“百年一遇”; 大热一场,“百年一遇”; 大冷一场,“百年一遇”; 地震一回,“百年一遇”; “百年一遇”,“百年一遇”,“百年一遇”; 老婆被人拐跑了, 习惯了顺口也说出:“百年一遇”! (照片来自163)
个人分类: 画意和诗情|3649 次阅读|9 个评论
三峡的防洪能力有限,难道是新闻吗?
zbt92 2010-7-24 09:59
文 / 水博 今年以来,我国长江流域爆发了较大的洪水,刚刚建成的三峡工程终于有了向世人证明它的重要作用的大好时机。我们的三峡也不负众望,在今年 6 月长江下游出现了特大洪水和 7 月长江上游的特大洪水来临之时,通过滞洪错峰让洪水完全听从着我们的指挥。一改 98 年我们只能靠人海战术,加高大堤、严防死守的被动局面。 然而,在我们享受这伟大的胜利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关于三峡的争论由来已久,其中关于三峡的防洪能力的争论,一直是双方争论的焦点之一。稍微了解三峡争论历史的人都会记得,极端的 反坝派 始终宣扬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不过是欺人之谈。它最多只能对上游的川江洪水发挥一点作用,而对中下游出现的洪水则毫无作用。为了说明三峡对上游洪水也没有什么作用,他们还曾宣扬说三峡水库 221. 5 亿立方米 防洪库容,无法容纳 1870 年特大洪水的 30 天洪量 1750 亿立方米,连百年一遇洪水的 1300 亿立方米也容纳不了。显然,极端派们反对三峡的理由不仅是认为三峡的防洪能力有限,而且是根本就没什么用。 当时,我们反驳这种三峡根本就没有防洪作用的欺骗宣传的理由是:世界上没有一个水利工程能解决所有的防洪问题。尽管三峡的防洪作用是有限的,但是,绝不是没有作用。对于长江中下游出现的洪水,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甚至截断上游川江来水的方式,减少下游洪水的总流量,间接的发挥防洪作用。对于三峡连长江上游百年一遇的洪水也不能防的骗人说法,有人曾一针见血的批驳说要三峡在一个月内把大洪水全部拦蓄下来,一滴都不流到下游去。这种要求如不是机械和愚蠢,就是在故意误导公众。我们为什么不能同时应用滞洪河泄洪的手段,控制安全的下泄流量呢? 今年长江出现的大洪水,恰恰验证了以往关于双方三峡的防洪的争论。对于今年六月长江下游的洪水,三峡就是通过控制上游来水的下泄,有效地发挥了防洪作用。对于 7 月 20 日 长江上游出现的超过 1954 年和 1998 年的特大洪峰,三峡水库并不是愚蠢的只蓄水不泄洪,而是根据长江上下游的水位情况,同时采取了滞洪和泄洪的措施,有效地发挥出了极其重要的错峰防洪作用。 然而,社会上的某些极端的反坝势力在自己的欺骗宣传被事实揭穿之后,不仅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反而狡猾的找出一篇以往关于描述三峡大坝坚固程度的新闻报导,断章取义的污蔑我们以前曾宣传过三峡可以抵挡万年一遇的洪水。同时,又找出来最近某些专业人员,再次重复过三峡大坝防洪的能力有限,不能包打天下的新闻报导。污蔑三峡的建设方,当初为了让三峡上马建设,曾经误导公众说三峡可以防止万年一遇德洪水,现在随着三峡建设成功,才开始说出了三峡大坝作用有限的实话。这种卑鄙的造谣污蔑手段,却是令人十分气愤。 为此,我曾写了一篇《是谁在三峡工程的范洪作用上欺骗了公众?》的文章对那些卑鄙的造谣者予以揭露。一位好心的记者给我打电话说,我的文章写得非常及时,对于澄清事实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非常常重要,但是,文章的用词有点过于激烈,他觉得编造这些谣言的人很可能是缺乏专业知识,而不会是什么别有用心。 我觉得他说的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大多数人被误导肯定是因为专业知识不足,不能区分大坝强度的抗洪标准与工程的防洪作用不是一码事。例如,科学网上就有一位诚实的网友在引用 2003 年的那篇《 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的文章的时候,还同时引用了该文的大量内容。这就说明,这位网友确实是不大了解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那位故意把《 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删改成《 三峡大坝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的家伙绝对不会是什么外行,而是造谣煽情的高手。 而且,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误导宣传和故意造谣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在科学网那位诚实的博客上,跟贴和支持的网友只有区区几个,而那些擅改了题目的造谣文章,则难免让读者群情激愤,跟贴和支持的人数众多。因为,看到删改题目后的文章,即使是一位水利专业人员也难免会被误导,被激怒。这就是有目的的造谣宣传和认识模糊的巨大区别。 回顾历史,任何一个尊重事实的人恐怕都不能否认,自从我国的三峡工程开始建设以来,有关三峡工程的争论早就已经超出了工程技术的范围。各种社会势力几乎都希望通过三峡的争论,表达出自己的政治诉求。因此,我认为任何幻想单纯从技术技术角度解释三峡工程争论的尝试,都很难收到满意的效果。别有用心的造谣宣传和出于无知的错误文章其社会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不可能改变广大公众常常被谣言所误导的局面。 具体到关于三峡的防洪能力的问题上,我们说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有限,绝不是什么新闻。我们如果还有记忆,就应该客观的承认有关三峡的建设一直存在着巨大的社会争议。具体到防洪作用方面,极端反对派的论调是,三峡的防洪作用是被无限夸大的欺人之谈;另一方则反驳,尽管三峡不能包打天下(作用有限),但仍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大家也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方一再宣传说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是被夸大的欺人之谈,而另一方却还要不顾全世界的普遍现实,胡说什么三峡工程可以包打天下,连万年一遇的洪水也不在话下。这不是在犯傻吗? 况且那篇报道《 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的新闻,也是发表在 2003 年 6 月三峡大坝已经建成开始蓄水之际。从逻辑上看,到了这个时候工程已经建成了,建设方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再去故意夸大工程的效果骗得各方面投资和支持了。相反,如果以前真是采取了夸大工程效果骗取工程上马的手段,蓄水发电之际,也已经该到了应该给自己找后路的时候了。因为大坝建成蓄水后,马上就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任何大话、谎话都将要原形毕露。 那篇《 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是描述大坝本身非常坚固的文章,它不过就是客观的介绍了三峡大坝的建设强度是要求能够低档万年一遇洪水,当时也不曾在社会上引起过三峡工程可以根治万年一遇特大洪水的任何误解。直到今天,如果我们读完那篇文章的全文,也都不会有人为三峡工程建就可以根治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其实,早在2006年新华社记者就报道过三峡工程初期的防洪作用有限的大幅新闻,其中已经特别说明,只有到了2009年三峡大坝全面竣工之后,才能正常发挥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作用。 总之,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必须承认;人不能胜天,世界上从来也没有一个工程可以在防洪问题上包打天下。不过,同时我们也必须强调;尽管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有限,但是,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和配合分洪可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一直是我们水电科技工作者依据历史数据所得出来的科学结论。这个结论,绝不会轻易被改变。因此,说三峡的防洪能力有限,既不是什么新闻,也不会影响三峡大坝对我们这个现代化社会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个人分类: 三峡|5002 次阅读|12 个评论
“百年一遇”的洪水为什么会年年遇?
zbt92 2010-7-23 09:31
文 / 水博 今年以来,严重的洪涝灾害在我国各地频繁出现,不少网友感到奇怪,为什么说是百年不遇的洪水我们却要年年遇?就连著名的中央电视台《新闻 1+1 》节目的记者也质疑说 往年看汛期新闻,最常见的也就十年、二十年甚或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已属罕见。今年 百年 已成小儿科,先是有南方某地发生五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紧接着,青海又出现格尔木河流量超 两千年一遇 的洪水标准 ,随着越来越多的 N 年不遇 接连不断的出现,我们不禁要问,真的有这么多 N 年不遇 吗? 看来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对百年一遇的洪水年年遇,感到很不理解。要理解为什么 百年一遇的洪水会年年遇,我们首先搞清楚什么叫百年一遇的洪水。所谓百年一遇并非就一定是每一百年才能遇到一次,而是该地区出现这种洪水的概率是 1% 。百年一遇的洪水,平均来说应该是一百年出现一次,但是,实际上也有可能在几年的过程中就连续出现。特别是在当前由于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过量,导致的气候异常、极端气候增加的情况下,不管是洪水还是干旱,百年一遇的极端气候出现的几率,肯定会大幅度的增加。也许过不了多久,我们真的需要认真地修正一下我们关于极端气候的各种指标了。 除了气候变化的原因, 百年一遇年年遇的情况也与我们国家的地大物博有关。我国境内有成千上万条河流,因此,按照概率估计我国境内的所有河流每年发生上百次百年一遇的洪水都是很正常的。所以,从全国来看不仅百年一遇的洪水,就是千年一遇的洪水年年遇也并非不可能。 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否认,所谓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甚至万年一遇在某种场合也已经成为了一种形容的词汇。所以,现实当中很多百年一遇的说法,其实未必就是一种科学的表述,而不过仅仅是一个形容词。这些恐怕就是为什么我们百年一遇的灾害,常常会年年遇的原因。
个人分类: 三峡|5030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百年一遇的灾害”说起
zhangxw 2008-2-1 13:24
从百年一遇的灾害说起 张学文 2008-2-1 2008 年 1 月中下旬我国东南部的大雪灾危的损失严重。一些报道说它是 50 年, 100 年一遇的灾害。这里我们说明 50 年一遇、百年一遇或者说 N 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含义是什么,以及它与笼罩的面积的关系。 ( 1 )所谓 50 年一遇、百年一遇或者 N 年一遇的情况(灾害等)实际是一种工程设计上的语言。在很多设计中经常需要当地的温度、风力,雨量,雪厚,冻土、洪水等变量的极端值(最大)的具体数字(以 x 表示),作为依据。变量 x (如降水量、风力)的估计(设计)极端值如果太高会增加工程成本;如果这个值取的偏小,实际出现比它大的情况(更大的风),建筑物就可能毁坏。一个合理的思路是,这个设计对象应当可以抵御 50 年( 100 , N 年)才遇上一次的极端情况,这就可以了。 在做法上通常是先求得在 T 时段内(经常取一年)变量 x 的最大值是不同数值的概率 p 是多少,即从资料或者理论分析中出概率分布 p=p(x) 。如果知道当地每年出现风速为 20m/s 的情况的概率是 10% ,也就意味着大约 10 年遇上一次这么大的风。如果 1 年的时间长度内风速为 40m/s 的事件的出现概率为 1/100 ,那么也就意味着大约 100 年才出现一次 40m/s 的风速。所以知道了概率分布就可以求多年( N 年)一遇极端值(可见求概率分布是重要工程设计中的问题)。 寿命不长的建筑,你没有必要在设计时采用很高的多年一遇的极端值,而大型建筑就要用 100 年甚至千年一遇的极端值作为设计标准。说水库可以抵御 500 年一遇的洪水,就是施工时采用了每年的出现概率仅为 1/500 的那么大的设计洪水(洪水的量越大,出现的概率越小)。 ( 2 ) N 年一遇问题是我们在时间侧面思考问题。可是我们还需要在空间侧面分析问题,即某灾害在同一时间段内笼罩着多大的面积。要知道全国同时进入 100 年一遇的灾害的情况,对于像我国这样的面积很大的国家,应当是很少有的。于是问:难道 N 年一遇的灾害与它笼罩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如果我们利用关于随机过程方面的知识,不难得到这样一个统计性的规律(不是每次都对,但是对的可能性比较大):对于面积大的国家,当年发生 N 年一遇的灾害的情况大约占全国面积的 N 分之一。如 50 年一遇的灾害大约占全国面积的 50 分之一。 这个规律也提示我们:大国全年风调雨顺,没有 50 年、百年一遇的灾害的年景几乎是不可能的出现的(不要一出现灾害就高喊气候异常、气候变暖);某年出现了大面积的百年一遇的灾害几乎是不可能的。
个人分类: 灾害问题|6813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