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归国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领导创建“留美科协”的学者
suqing1961 2009-9-8 16:21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美国的一大批优秀华人科学家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返回中国,成为新生红色政权科技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组织、策划华裔科学家回国的运动中, 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以下简称 留美科协 )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作为 留美科协 的主要创建人,著名的爆炸力学专家、曾任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副院长的丁儆(博主注:应是竖心旁加一个敬字)教授可以说是这场载入史册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99 年秋,我从美国结束访问学者工作回国后不久,曾在丁先生的寓所专为此事采访过他。 我 1945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 1948 年赴美留学。在浙大读书、任教期间,我就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王家宠等人,并担任进步组织 人民世纪创造建设社 理事,负责宣传工作,主编《时建通讯》刊物。到美国以后,我对旧中国的落后和腐败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开始频繁地与留学生广泛接触,并在国内共产党员朋友的指导下,开展各类进步活动。 已过古稀之年的丁教授,回忆往事,仍然历历在目。 1949 年上半年,鉴于国内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在美留学生曾多次聚会,讨论新中国成立后应该为新生的国家做些什么工作等问题。 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当年 6 月 12 日在匹兹堡城成立的。我记得,协会是以在国内已加入中国有关科技工作者组织的老会员为骨干组成的。成立大会上,通过了由我起草的会议宣言,并推选葛庭燧、侯祥麟、华罗庚和我等主要发起人为协会理事。 在丁先生书斋里,我仔细地翻看着那些纸色微黄、保存完好的《美中科协通讯》和《留美科协通讯》。由丁儆主编和亲自蜡刻的这些不定期出版的简报,大多报导的是当时的国内情况,或是转载解放区和香港进步报刊的文章,或是刊登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 留美科协 会员的情况和来信。可以想象,这些类似于《挺进报》的油印材料,对那些身处异国他乡、向往光明和进步的中国留学生,予以了多大的鼓舞和激励啊! 留美科协 诞生后,美国各地区的分会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协会会员迅速发展。 1949 年 8 月,全美已有 留美科协 地区分会 19 个,会员 410 人;到 1950 年 3 月,地区分会增至 32 个,会员达 718 人。 1949 年 10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美留学人员无不欢欣鼓舞。此时,年仅 25 岁的丁儆已任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干事,全面负责协会的工作。在 1950 年 6 月召开的 留美科协 年会上,由丁儆主持会议,确立了以 认识新中国,为回国参加建设作准备,一切为了回国去 的协会工作重点,开始广泛动员留学人员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那时,正值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国会麦卡锡分子活动十分猖獗, 非美活动委员会 和美国联邦调查局将 留美科协 列为非法团体,并对进步的中国留学人员进行迫害。我自己就曾被美国特务跟踪,并遭殴打,被迫多次搬家。 说到这,丁先生仍然十分激动。 在这种情况下,鉴于 留美科协 会员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已陆续回国,余下的会员中还有许多人也准备近期回国,经协会干事会表决, 留美科协 于 1950 年 9 月 19 日 宣告解散。 创建并领导 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可以说是丁儆教授一生中最光辉的一页。从我查到的资料看, 留美科协 的历史虽然不足两年,但却有近 800 名中国留学生参加了该组织,并有 400 多名协会会员在解放初期陆续回国。 这是一项意义深远、十分了不起的成就。而今,丁教授因疾病缠身,已经记不起曾经经历过的所有事情了;我最后一次见他时,他已认不出我。但是,我相信,历史会记住为祖国曾经做出过贡献的每一个人。 附: 丁儆教授学术简历: 1924 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县; 1941 年考取浙江大学,加入进步学生组织华社; 1944 年底,随浙江大学内迁至贵州,任学生自治会主席、战地服务团副团长,赴前线开展鼓舞士气的劳军、慰军等抗日宣传活动; 1945 年大学毕业,到甘肃玉门油矿炼油厂工作;随后返回浙大任教,担任进步组织人民世纪创造建设社理事,主编《时建通讯》刊物; 1948 年,赴美国留学,先在阿力斯查尔默斯公司植物油脂提取实验厂实习,随后到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和布诺克林工业学院选读研究生课程; 1949 年 6 月 12 日 ,与葛庭燧、侯祥麟、华罗庚等人发起的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在美国匹兹堡城诞生。大会通过了由丁敬起草的会议宣言,丁敬被推选为协会理事,负责创办《美中科协通讯》,并参与《留美科协通讯》编辑工作; 1950 年 7 月回国,被华北大学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聘为副教授,讲授《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 1955 年,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爆炸装药加工专业,担任该专业教研室主任,编写了《爆炸作用原理》、《弹药装药工艺学》等教材,与人合译了《火工品》专著,和其他专家一道创建了弹药装药实验室、火工品实验室、烟火实验室; 1956 年,参加国务院规划委员会主持制定的第一个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工作; 1958 年,负责在北京工业学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可进行破片杀伤、聚能破甲等课题研究的爆炸实验室; 1959 年,与他人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大爆破用毫差雷管和尖端武器用毫秒雷管; 1962 年,出任北京工业学院力学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领导了对多种导弹战斗部的反设计研究;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并蒙受屈辱; 1969 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率领技术骨干昼夜开展反坦克导弹武器和坦克防护技术研究,为取得珍宝岛战斗胜利做出了贡献; 粉碎四人帮后,调任国防工办规划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参与主持 1978 年全国力学规划制订工作,负责起草《国防工业系统力学规划纲要 ( 草案 ) 》; 1981 年,调回北京工业学院任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主管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工作; 1984 年后退离行政领导岗位,成为北京工业学院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负责建设力学工程系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出任爆炸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任主任; 主要学术成就: 长期从事爆轰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并在二维爆轰理论与实验技术、二维拉氏实验技术、固体火箭推进剂的冲击引爆及安全性研究,以及冲击波化学和材料动态响应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在爆炸理论基础研究方面,首先提出了二维定常爆轰广义 C-J 条件,发展了二维爆轰理论及二维拉氏量测和分析技术;纠正了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把火药的发明归功于英国人罗吉培根( Roger Bacon )的错误观点,考证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最早描述冲击波现象的国家。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762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7: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