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规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唯物主义:一种科学的观念与规则
可真 2010-1-27 15:47
唯物主义:一种科学的观念与规则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曾 对唯物主义做过如下解说: 思想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 。 恩格斯这里所界说的 唯物主义是一个被用来标志归根到底否定创世说和承认自然界是本原的哲学派别的概念,这是对 传统哲学中这一概念的沿用,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用语里,它属于广义的唯物主义概念,在外延上包括传统的唯物主义和现代的唯物主义。恩格斯曾自称他和马克思所坚持的是现代的唯物主义,这是其狭义的唯物主义概念。 传统的唯物主义包括自然哲学(恩格斯语)中的唯物主义和 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恩格斯转述费尔巴哈语)。对于这些传统的唯物主义,马、恩其实并不承认它们真是唯物主义。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就明确提到自然哲学(当然包括其中的唯物主义)只能这样来描绘自然界联系的总的图画: 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 。 而在同书中恩格斯又说: 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决定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 ...... 毫不怜惜地牺牲一切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以外,唯物主义根本没有更多的意义 。 如此看来, 自然哲学的唯物主义根本不是什么唯物主义!至于费尔巴哈,恩格斯则评论说: 费尔巴哈说,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虽然是人类知识的大厦,但是,不是大厦本身,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自己的发展史和自己的科学 ...... 但是 ..... 他虽然有基础,但是在这里还有 摆脱传统的唯心主义束缚 ..... 我们一接触到 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 。 这么看来,费尔巴哈同毫不怜惜地牺牲一切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的唯物主义要求还相去甚远,这算是什么唯物主义呢! 马、恩 按照当时哲学界的习惯也称传统的唯物主义为唯物主义,这不过是一种权宜随俗之举罢了,他们何尝认为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唯物主义了呢 ? !据实说,他们自认为只有他们才真是唯物主义者 ! 按照恩格斯的上述论述, 马、恩心目中的唯物主义有两条标准:其一,承认自然界对思想、精神具有本原性;其二,一切因循事实来进行思考,如实反映事实,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与事实不符的怪想 。其中,第二条标准是从属于第一条标准的,是第一条标准的具体表现。任何观念上承认自然界是思想的原本的人,都必须使自己的思维从现实事物出发,完全依据事实来进行思考和思想,否则,那种观念就是空的,没有意义的。十分明显,马、恩心目中的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抽象的观念,而且是一种具体的规则,它是观念与规则的统一:规则依赖于观念,由观念转化而来,观念也依赖于规则,由规则得以体现和落实。 作为一种观念,唯物主义从何而来?它也是从事实而来,是对自然界事实的反映。唯物主义所反映的事实是什么?这就是:自然界是精神的本原,精神是从自然界派生出来。但是这个事实从何而来?在传统唯物主义那里,那事实都是被臆想或想象出来的,实于属虚构的事实,所以也根本不是事实。 唯物主义所依据的事实之成为确实的事实,在历史上经过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 关于上帝创造大地的观念,受到地球构造学,亦即把地球的形成、生成描述为一种过程、一种自我产生的科学的致命打击。 Generatio aequivoca 说是对创世说的唯一实际的驳斥 。 这里科学所提供的事实,推翻了创世说,但还没有证明精神、思想是自然界的产物 。 第二阶段: 达尔文 ( 1809 1882 )在 1859 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此书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在书中运用大量实证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 1872 年,他又发表了 《人类的由来与性选择》 ,以 性选择 概念作为对《物种起源》中 自然选择 概念的一个理论补充。(其关于 性选择 的理论是一个未完成的理论。) 这里科学所提供的事实,证明了人是由自然界逐渐进化而来。这个事实内在包含着另一个事实自然界对于人和人的意识具有原本性 。 作为一种观念,马、恩的唯物主义所反映的事实,正是由 地球构造学和 达尔文 进化论所提供的自然史事实 。所以,他们的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观念,一种既可证实亦可证伪的观念。如果 地球构造学和 达尔文 进化论能够成立,马、恩的唯物主义就能成立;如果有一天 地球构造学和 达尔文 进化论都被推翻了,马、恩的唯物主义就也立不住脚了,除非有更先进的科学提供更加确实的事实来证明 自然界是精神的本原,精神是由自然界派生出来。 作为一种规则, 唯物主义是一种什么规则?笼统地讲,它 是一种主体活动规则。进言之,这种主体活动既是人的思想活动,更是人的实践活动。 唯物主义既是思想规则,也是实践规则。但是,并非所有的思想和所有的实践都遵守唯物主义,凡空想者、妄行者都没有遵守这个规则;也不是所有的思想和所有的实践都必须遵守唯物主义,一切神学和玄学的思想和实践都不必甚或根本没有遵守唯物主义。实际上, 唯物主义只有在科学领域,才是作为一种普遍应当遵守并且不能不遵守的主体活动规则 。事实上,唯物主义是 科学活动的产物,是在反复的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实践主体的活动规则,一切科学活动都必须遵循这个规则,否则就要招致失败。所以,唯物主义按其本性来说是实践的。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所以自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其真正的意义也就是在于他们是把唯物主义当作科学实践主体的活动规则来看待的。我们现在只是把唯物主义当作一种可以言说、可以宣传和可以灌输的观念(世界观)来看待,这其实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本意的。 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来说, 唯物主义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坚持唯物主义,不只是精神上信守一种观念,更是行为上遵守一种规则 。面对任何规则,心动不如行动。离开了行动,一切规则都没有意义。正如恩格斯所说,除了照 其本来的样子来理解现实世界,毫不怜惜抛弃一切与事实不符的怪想以外,唯物主义根本没有更多的意义。 (苏州大学哲学系:周可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20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38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26 227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 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第 120 页。
个人分类: 马克思主义|94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夜间行路要穿反光醒目的外套、走左侧人行道
Nancyback 2010-1-9 20:47
国内汽车普及已经有几年了,刚刚在来办公室的路上想到,应该提醒各位网友、同行和同学,夜间出门要穿有反光条或者完全反光的衣服,至少永远不要穿黑色的衣服。黑色在夜幕中,是无法分辨的。在夜间步行或骑自行车,最好在左侧的人行道或路边走,也就是逆车流方向,这样可以看清楚迎面来的车辆。 记得 20 年前,在荷兰和欧洲其它国家,就已经非常注意这些行路的常识。我们的城市,至今还是以行人、自行车和汽车混合路面为主,汽车的密度已不比 20 年前的欧洲小。不注意这些,是非常危险的。 2010 年 1 月 9 日于天南大联合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64 次阅读|1 个评论
十字街头的困惑
热度 2 武际可 2009-12-17 08:24
十字街头的困惑 武际可 在北京热闹的十字街头,红绿灯每隔一段时间会准时切换,这是有目共睹的。奇怪的是,在四个街口还各有人(称为交通协管)把守,红灯拦人,绿灯放行。去过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十字街头只有红绿灯,并不再需要加人把守。而国内不少城市,和北京一样,红绿灯之外,还得有人把守。可谓双保险。这是否也可算作一样中国特色呢。 令人困惑的是,既然有了红绿灯,把守的人是否就是多余的呢。或者说,有了把守的人,红绿灯是否也就是多余的呢。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会自然形成许多人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则。红灯停、绿灯行,就是这种规则之一。可是我们怎样会发展为,明摆着的、明令规定的、有目共睹昭示的规则,就偏偏不遵守,而且习以为常,需要额外增加拦路的人员来维持。于是红绿灯便形同虚设,而增加的拦路人,就成为正常执行规则的法令了。 一次,我从地铁出来。在出口处,有一辆黑车停在门口,拦路等待乘客。所停的位置正好在出口的中心,扼守要冲,在一夫当关万夫莫过的要道上。我实在看不过去,便上前对那位司机很客气地说:你停在这地方合适吗?。不料那位年轻司机冷不丁给我吼了一句:老家伙,你活得不耐烦了吗!我能有什么话说呢。此地又没有执法的人员,不能拦路停车的规则也便形同虚设。我一个年过七十的老朽,绝对不是他的对手,只好无语而退了。 在交通问题上,因为有人把守,还能够维持正常秩序。在没有人把守的地方,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就会出现我遇到的那种情况。 其实,在不少的场合,我们会遇到像在十字街头的情况。规则很明确,由于没有人把守,没有一个人会遵守规则,闯红灯的违规成为常态。举个例子,我们去开学术交流会,一般,伙食费是在会务费中支付了的。不过,在散会时,每人照例拿一张会议食宿自理的报销证明。这样,无疑伙食费是双倍报销了。每个人多拿了一份伙食补贴。不仅如此,有的会议把附加的旅游费等本来应当是属于个人消费的项目,也列入会务费。教学评估检查团要来了,单位以校长和系主任带头,动员全体教员,把过去多年的试卷和档案重新查看一遍,缺的补上,错的改过,公开弄虚作假。在这种无形的十字路口,都没有人把守,于是,违规作假和占便宜反而成了常规。和一位出租车司机闲聊中,他得意地说,路口的摄像头,他判断得一清二楚。遇到有摄像头的路口,就规规矩矩,到没有摄像头的路口,就可以权宜行事了。此外,诸如考试作弊、塞红包、排队加塞儿,随地吐痰,有价新闻等等。这些都是司空见惯了的事,有的连笔者自己也照样做而安之若素。联想到当今学术腐败,剽窃、抄袭之风盛行。如此发展下去,我们的科研成果、教学业绩,谁还能相信。 想到这些众多无形的,无人把守的十字路口,人们把违规当作常态,就更加令人困惑不解。难道我们的民族仍然是严复在百年前所说:华风之弊,始于作伪,终于无耻吗。想到这一点,连脊背都发凉。 目前,无论是领导还是百姓,都在谈论民主,要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民主,要加强民主建设等等。可是,实行民主,不言而喻就是要大家自觉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失败了,就要承认失败,不能靠扔鞋子、砸椅子取胜,更不能诉诸武力。在那里,可没有,也不可能有另外的人来把守路口,维持秩序。十字路口的情况,使我不得不联想到我们要进行民主建设,首要的就是要唤起全民对已形成的社会行为规则的自觉遵守,唤起全民的维护这些规则的责任感。我们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我们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传统。那时,什么行为规则都是由统治者规定,老百姓必须遵守。老百姓并没有把这些规则看作自己的需要,而看作是王法,有可能不遵守时就尽量不遵守。现今,几千年形成的这种观念可能还遗留在我们脑海里,所以在没有人把守时就会闯红灯。 话又说回来,当领导的也有他们的苦衷,我们经常在与他们交谈时听到他们抱怨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就是说,抓也不是,放也不是,两头为难。 似乎社会的运行,文教、科研、文化、生产各方面的兴衰,完全在于领导干部的一抓一放,或一放一收之间。这样看,也是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把自己的责任定得过高。认为自己是一方领导,便是一方的父母官,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白薯。自己的责任就是为民做主。 这恐怕也是几千年封建社会意识的残余在我们一些干部头脑中的反映。 也正是这种残余意识,使有的人认为,当了父母官,那些下面需要遵守的规则是出自自己的手制定的,因之这些规则是约束下面的,这些规则的变通,即什么时候执行什么时候不执行,也可以由自己信手变通。变通得多了,老百姓便不把这些规则当回事了。久而久之,人们便不把任何规则当回事了。举例说来,眼下正是年终汇报检查工作总结的时候,一般教员都需要无例外地忙个不停,可是制定这套办法的校长和系主任、院长,就可以只查别人而不受受检查,也无需汇报。也正是由于此人们不把这些规则当回事,能不做就不做,或者瞎编乱造。所以就像十字街头需要增加人员来维持一样,我们无论是学校还是机关企业的非生产管理人员的编制是全世界最多的。而且越来越多。有统计显示,在清朝,一位吃皇粮的官员能管300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个干部能够管理600余人,而到了1994年一个干部只能管理30多人了。这种发展趋势是很可怕的。 应当如何做才好呢,唯一的办法是,无论是百姓还是干部,都把这些规则看作是大家所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无特殊,无例外也没有可能变通。因为所谓变通和例外,实际上,总是对当官的有利。这就无形中损害了这些规则的约束力。损害了这些规则的严肃性和信誉。 美国有一位大法官叫斯通 ( Harlan F. Stone1872 - 1946) 的说过:如果没有具有创见的少数人导引,民主就不能实现。可见因循守旧,或受传统旧意识影响较深,要实现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是很难的。我们的社会现实,呼唤着大批具有创见的改革家和思想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185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科学之游戏规则
icstu1 2009-11-30 14:05
[转载]科学之游戏规则
科学之游戏规则
个人分类: E 请教专家看法和学习的访谈|6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新规则?:官大多抄,官小少抄,无官莫抄
大毛忽洞 2009-11-23 08:31
学术新规则:官大多抄,官小少抄,无官莫抄 下面的规则属于原创创新, 这个新规则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如果从面子上看,好像是假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好像是半真半假的。 再者,学术文章都是公开发表的,因此关于公开发表的文章的抄袭判定规则,应该不属于国家机密。 因为那些文章本身就曝光了抄袭度,如果追究的话,是这些文章本身就泄露国家机密。 既然不是国家机密,俺就转载贴出来了。 记者质疑道周森锋的那篇论文与他人论文的相同程度肯定已经超过了 60% , 那不就应该判定为抄袭了吗?    钱 教授(T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再解释说, 60% 的规定是针对普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对身为政府公务员的论文,该尺度要放宽到 65% ,而副科级再放宽到 70% ,正科级则是 75% ,副处级是 80% ,正处级是 85% ,副厅局级是 90% ,正厅局级是 95% ,而对副省部级以上的党政官员则不再有论文抄袭的概念,因为论文作者的级别越高,论文的水平就越高,需要引用他人文章的程度也就越高。清华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目前都还只是副省部级,当然无权为检查副省部级或以上的官员的论文是否抄袭了。周森锋校友目前是正处级,就是说他的论文与他人的论文相同之处只要不超过 85% ,就是正常引用,而不是抄袭,显然周森锋的这篇论文与他人文章的相同程度还没有达到 85% 。 记者再问到周森锋在写那篇有抄袭嫌疑的论文时只是一个普通的研究生,最多当时刚成为公务员,连正式的副科级都不是,是不是应该按照 60% 或 65% 的标准来判断呢?    钱 教授笑着说判定一篇论文是否抄袭时使用的标准应该按照发现论文有问题时作者的级别,而不是写作论文时作者的级别,这是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的最新规定。   最后, 钱 教授总结说,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强调和谐,清华大学也不会例外。周森锋 和他的 夫人霍焰都是当地市委组织部选拔的优秀年轻干部,清华大学决不会与当地党委唱反调,相反,清华大学会坚决拥护当地党委的决定,保护这些清华大学出身的社会精英,让他们更好地在当地创造更大的辉煌,成为清华大学的骄傲,为清华大学增光添彩。 原文来自新语丝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3742 次阅读|2 个评论
乘用電動扶梯也有規矩嗎?
LEOLAND 2009-9-25 12:10
曲津華 前面的博文就香港說了一些事,比如乘公交下車前要按鈴,都是當地的一種基本規矩。對本文這樣一個題目,還想用香港說事,也是咱離香港不遠吧。 其實,這並非遠近的問題對內地人來說,去過香港的,除了極少數有車開的,絕大多數人大概都每天離不開乘用電動扶梯,並且都牢牢地學會了一個乘電動扶梯的規矩。顯然,這個規矩在內地很少見,所以才所謂學會。 說了半天,到底是什麽規矩呢?非常簡單,就是乘用電動扶梯上時站立要靠右側,走动要靠左侧。這是香港市民每天都在遵守的例行規矩。所謂例行規矩,是說它還有特例人非常多時,就不必如此教條了。 為什麽內地人對香港的這個規矩如此注意?因為要是不遵守,輕則遭周遭人的鄙視(能感受到的就是眾人會矚目你,不能感受到的是什麽,尚不得知),重則有人來對你當場糾錯,讓你倍感情绪受傷。其實若能換位思考一下,內地人大概也能理解你若急於趕路,而電動扶梯上左一個右一個地站了一些人,或者兩個人並肩而立甚至親密無間,你會怎麼想? 爲什麽香港會有這麼一個規矩?第一個原因,如眾所知,香港人的步行速度在世界上僅次於東京,是為世界級商務大都市的繁忙與高效率習慣使然。什麽東東快了就會有規矩出來(否則就會亂套),所以人們就從汽車的交通規則中學到了各行其道的真諦想站立不動的人就靠右,想快步走的人就靠左行走,涇渭分明,各得其所,很好。第二個原因,就是香港的電動扶梯非常多,讓這個靠右站立的規矩有非常多的實踐機會。電動扶梯之所以多,一是香港地鐵的非常密集和各站出入口的數量超多(一般的站都有十來個),讓電動扶梯大顯身手,而每天運送幾百萬市民的運輸量,讓地鐵跟市民的日常生活高度不可分。二是香港的公共高架走廊多,市民每日穿行其間,方便兼舒服,而這又是電動扶梯的功勞。筆者甚至看見中環一帶有戶外的過街天橋配置了(能每天正常開動的)電動扶梯,這應該是香港政府為民生做的好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內地城市何時有這等好事?期盼中)。 深圳緊鄰香港,深圳也老說向香港學習(除了汽車左行不學),可是很多好的民生設施和規矩就是學不來,包括乘用電動扶梯這樣的小事。依筆者看,這個事情不大也不小,反映的是一個社會的成熟度和文明程度。看來,兩種制度之間需要更有效的互通互聯的接口。具體是什麽樣的接口,百姓似乎並不關心。他們關心的,也就是實效這麼簡單。 2009-09-24
个人分类: 闲读偶得|2470 次阅读|1 个评论
规则和平等:幼儿教育要与现代文明规范接轨
arithwsun 2009-9-21 15:01
规则和平等:幼儿教育要与现代文明规范接轨 王永晖 孙瑞雪教育机构提出0~6岁的孩子需要建立的 7大基本规则 :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 不可以打扰别人。 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7. 学会拒绝别人,学会说不。 其中,1.粗野 2.东西 5.打扰 7.拒绝 其实可归于同一条,就是不强迫他人,第7条是从反方向讲,即自己不强迫别人,别人也不可以强迫自己。 第2条,则说的太绝对话了,前提是不强迫,如果小朋友之间同意,是可以交换玩具的,这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训练。第1条,粗野、粗俗,为形容词,很难界定,不像其他条主要是动词含义,容易明晰,其本质应该说的还是不强迫,除此之外的行为,应该认为是孩子的生机勃勃,在基本满足不强迫的情况下,孩子还是野一点的好。 第4条 等待,确实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色,可称之为不急燥,善于排队。注意急燥的燥,我故意写成火字旁,而不是通用的急躁,可以走,可以跑,但不可以生气上火。 第3条 归位,也确实是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这个习惯的确非常需要。我用了总共三种底色,将这几点分类出来。 至于剩下的第6条,我不太同意,所以没涂底色。小孩做错事后,是应该有一个分级的、良性的 批评体系 (后述)。但这个语言式道歉,是否应该纳入其中,我觉得是值得考虑的。做错事只要道歉就行,会不会养成不良习惯,以为什么错事的危害,只需要道个歉就可以消失,不需要自己内心的承受和忏悔。 另外语言 道歉 方式,可能也不适合中国国情,容易造成后患,试想将来小孩上学了,老师做错了事之后,他会不会冒冒失失地就去要求老师给他口头 道歉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尤其是在孩子眼里,能把针尖大的问题扩大化。在要求平等的规则下,强化语言道歉,会给师生关系带来很大的问题,先不说老师能否接受,就是接受,成天道歉,过来过去,烦不烦。另外,强调道歉,容易将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向负面,很容易让孩子们把注意力老放在别人的错上,这本身就不是一种很积极的心态。 这条跟另外一种批评手段Time out (坐冷板凳)一样,都是来自国外幼儿园的做法,我都不是很喜欢。罚坐冷板凳,或其它某种孤立手段(如 关黑屋子,如罚其孤独地站在屋子角落。 注:有老师陪伴的暂时脱离群体,就不算Time out,而是一种良性的教育方式),对于小孩子来说,是不是会比打他还让其心理上更难受。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反对Time out的理由,一者,将孩子从群体中分离出来,独自冷静,是否会过早地打破孩子的整体感,从而过早地让孩子产生分离心-分别心。二者,独处静思,本来是非常好的事情,是孩子心灵发展的重要催化剂,中国传统文化中专设出坐禅、立禅种种修炼,但是,若将其跟惩罚含义相连接,无疑将会让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痛恨 独处静思 ,想到这种独处静思的形式,内心就产生出不良情绪,这种童年阴影,副作用之大,可想而知。 我们没有必要把西方(宗教)的那种习俗引进来,成天Sorry, Excuse me之类,不适合中国数千年文明建立起来的国情,用什么取而代之,后面再述。 所以,总结幼儿行为规则如下,先设立规则的规则,即,规则的设立方法: 1)必须先给对方讲清规则,他同意之后,方可开始使用此项规则的限制力。 2)规则一经设立,就是平等的,大家都需要遵守,而不仅仅是小孩子。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规则才能是真实的,并富于弹性的。 规则的规则,导致的必然结果是, 规则必须要少而精 , 从而抽象有弹性 ,因为规则越多,意味着执行起来越难,甚至可能产生逻辑冲突。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是未必能真正做到。为什么,中国的风俗就是,规则模糊,原因就在于规则太多了,反而会模糊,也未必会真正执行,这就又导致了放纵。历史上的极权政治往往如此,因为倘若人人,或者一个社会中有30%的人追求规则明确的,必然会影响到极权政治的设立基础。规则模糊且众多,不易执行,从而在极权政治下,反而出现更多腐败放纵的自由。 幼儿教育,亦同此理,在极权型的家庭之中,孩子们未必很乖,反而出现更多的放纵现象,给未来的人性成长,埋下很大的麻烦。 规则弹性,应具有一定的抽象度,否则,硬性的规则,很容易人为 造成孩子们无法良好地遵守规则,若再由家长们联系于硬性惩罚,副作用更大。 规则弹性,则 使孩子们触犯规则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另外,目的性的显示度大大降低,这些都会 让孩子们有充裕的时间和兴趣,通过模仿来习得内化的能力,好处是,一经习得,终身不忘,并且容易转移为更广泛的能力。 设立规则,不能临时起意,这是规则设立方法的第一条。记得以前跟一个家庭吃饭,5岁大的小女孩要跟大家一起喝可乐,结果妈妈不让,女儿就哭,于是妈妈妥协,女儿喝上了一罐可乐。这种坏处很明显,笨拙的妈妈丧失了自己的权威。她错在哪呢? 1)如果不准喝可乐,是她们的一个规则的话,她必须提前告知女儿(据我所知,并非如此)。而不应在吃饭时临时起意。这种规则的随意发布性,会让小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大人有多少规则。 2) 我不明白为什么,5岁大的小孩在餐厅就不能喝可乐,很明显她去餐馆喝可乐的机会并不多,即使可乐是什么垃圾食品,也绝不会因此伤害身体。所以这个规则实际上属于可有可无的,既然可有可无,妈妈执行,但是别的大人可能不会执行。那干脆就不应该设定此规则,让小孩子的大脑记住那些最核心的规则吧,其它的任其自由,也问题不大。 往往有些家长一方面溺爱小孩,感觉有点像拿孩子当玩具,但又一方面时时刻刻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规矩,因事设规,即时起意,看到什么不对了,就当场赶紧立个规矩,当场就要小孩遵守,闹得彼此不愉快。实际上,他们这种做法不仅效果不彰,也违反了规则设定方法的第一条,孩子当时的行为,只要没违反以前的规矩,就不应指责和约束,如果确实希望不要有此行为,同时又无法引经据典使用以前规矩,设立新规也不应该立刻生效,应在孩子明白接受之后,在下一次或下几次情况发生时才能使用。 还有一些大人,在处理小孩子的问题时,不是希望通过规则,正面处理。而总是习惯性地采用威胁、恐吓、欺骗的方法: 你如果不好好吃饭,就不给你买玩具了/不准你看电视了----威胁 再不好好睡觉,警察(老虎/小鬼)就来了----恐吓 今天。。。,因为。。。----欺骗 往往这种时候,大人随口而出的一句话中,上面三种元素兼具,可见危害性之大。须知,孩子们是能看到真实的,长久的欺骗、恐吓、威胁,将会使其发生认知障碍,失去看到真实的天然能力。 将威胁,当作批评手段( 甚至明确宣布为规则), 将两件本来逻辑上毫无关系的事情,进行联系,人为制造因果关系, 容易混淆孩子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规则的有效设定和有效执行,而完美解决的。家长应该依靠规则,在小孩子身上发现内在的规则力量,既规则明确,又保持住规则的弹性。 比如,小孩子串门,对于现代社会的家长们来说,往往有需要预约的实际考量,因此会给孩子们设立串门需要预约的规则,小孩子们也基本上会事先同意。但是这个规则的执行,则需要相当的弹性化。因为,小孩子更多看到的是真实,而不是规则本身。譬如某一天,确实没有预约,孩子们临时想去串门,这时候家长们也确实是有空的,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可以去串门呢。当然可以,因为孩子们看到的是家长们有空的真实,既然家长们有空,为什么不可以去串门呢。这种真实,在孩子眼里肯定强过了文字设定的规则。如果不管这种真实,硬性执行预先设定的规则,效果并不好,它违背了规则设立方法的第二条,真实与弹性。 如果一个规则,缺少了平等和真实的基础,就应该考虑修正,甚至废弃。譬如,串门需要预约的规则,就可以适当修正,串门需要预约,但如果那天大人都有空的时候,也可以不预约就去。孩子们会理解这种真实,而真心地去遵守的。 回到我们先前对孙瑞雪7大规则的分析,在满足 规则的设立方法--规则的规则前提下,可设定最重要的4条规则: A1. 不强迫 A2. 不急燥 B1. 要归位 B2. 要守时 实际上,在当今中国社会,很多大人也做不到这几点,需要在幼儿园学会的文明习惯,在大学生教育中也未真正完成。有好些社会弊病,往往是高层领导不遵守这些基本的现代文明规则造成的,自古以来,他们也有相同的名称大人。 好,回到此题,规则越少越明确,则效果越好。将孙瑞雪的7条归为2条,总共总结的条目是两类4条,是少了,不过也更抽象了,那么对幼教,采取这样的抽象度,是否适宜。 抽象化,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孙瑞雪代表的蒙特梭利教育方法,在强调规则的同时,似乎会产生出一个副作用,就是过早地让孩子产生自我,过早地产生判断是非的念头。可能反而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和焦虑。 如果将规则减少,甚至抽象化后,由大人按其对抽象化的理解来执行细则,一切暗含其中,却不突显力量,可能副作用就会少一些,也许反而更容易培养出孩子的内在能量。 孙瑞雪七大规则的出发点很好,但是把规则的承受体,主要放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很小就明晰规则,而不是逐渐地、由内而外地去发现规则。这种具体做法,可能值得商榷,在具体做法上,还是应该更多地借鉴华德福教育体系中的经验。 明晰规则,应该从大人做起。让大人首先有这种感受,依靠规则办事。对于幼儿,可能最好力度放轻些:一. 只讲那4条最抽象的规则,小孩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也无所谓(小孩子们还真能理解,产生力量,内在地反抗可能存在的暴政),二、 对于细则,则由大人把握,除非孩子要求,否则就不突出,不明显,仅由大人执行即可。当然,如果孩子已经关心某条细则时,说明时机已经成熟,可以跟他讲清楚这条细则。 设立规则,主要是限制住大人的权力,要求大人首先做到,从而保证住了幼儿的权力,有些传统育儿行为,如在幼儿早期强迫小孩把尿的传统习惯,小孩不想吃饭还要追着小孩喂的习惯,都触犯了不强迫的规则,大人首先要修正自己的习惯,在面对幼儿时,得以现代文明规则要求自己。 又如,大人想出来的一些批评小孩的手段,如前面说的Time out (坐冷板凳),孩子是否愿意接受这个规则,如果不愿,那么强制执行此手段的大人,也是违反了规则1),实际上,有些 良性批评手段 ,孩子是会同意接受的。 有些大人单方面构思的惩罚性做法,往往会遮蔽了事物本来的逻辑顺序,同时又可能产生新的、不必要的、人为制造的条件反射,而且往往属于不良情绪范畴,使得孩子们无法在善意中成长,无法成为为一个对别人也有善意的人。 这些事,都是愚蠢的大人干出来的,做了以后,往往还不自知,甚至把错误的原因推到孩子身上。所以很多问题,不是出在小孩身上,也不是出在大人管的不严身上。问题出在相反的方向,大人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限制的规则,就是如上(1+2)AB。 大人是具有理解抽象规则的能力的,关键还在于执行力,自我约束能力,后者并不是每个大人都能做到的(否则中国的强盛,指日可待)。至于小孩,这么抽象的规则,第一, 不要小看孩子们的理解能力,第二,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薛涌的文章里讲了 这种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讨论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构成了常青藤教育的基础。 它说清楚了规则和平等在幼教中的地位。如果只追求规则的硬性执行,不注重规则的平等,不注重平等基础上的真实与弹性,即使孩子们形式上遵守住了规则,也无法真正发展出----- 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 , 这种现代社会所必需的高阶能力。 在这些抽象的规则下面,可设立一些细则。如不可打人,不可在生气的时候打人,很多成年人,因为缺少这种幼年的经验,实际上不能细分自己的情绪,不能分清楚批判性思维和攻击性情绪之间的界限。反映到幼儿教育上,打孩子即使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的话(只能打手心、打屁股),又有多少大人,是在自己情绪正常,不急不气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教育手段的呢?这种气急而打的效果反而更坏,使他们的孩子长大后,在面临问题时,也只会使用暴力的情绪和做法。 儿童不像大人,很多事情仍然是需要通过大人的反复指示,才能分清做与不做之界限,当小孩突破了这个界限后,我们确实需要建立一个良性批评体系。 孙瑞雪的书爱和自由中,对孩子观察的很细。有一段是这么说的,如果孩子玩脏手了,大人对孩子说,你的手脏了,不要抓我的衣服。那么,孩子一定会去抓大人的衣服。 孙瑞雪对此的分析,确实很高明。她讲,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实际上是在试错,光告诉他,仅是语言。但他要真实地去试验,能不能抓。所以,下几次这种情况的时候,他可能还是会在大人说完之后,再去抓,再去试错,但是大人还是应该说。等到他试好多次之后,试错试的满足了,大人再说的时候,孩子们就不会再抓了。 在面临小孩子的犯错(违反规则)之时,除了语言确认,让孩子们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同时进一步通过身体接触,让他们增加感性认识,可能会更加行之有效。传统的打孩子,即是从此点考虑出发。但是它的副作用太大了。 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降低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一个幼儿从小养成的自我价值感,自尊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她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自我价值感,被萨提亚(V. Satir)的家庭心理治疗学作为幸福的第一步,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在萨提亚的著作《新家庭如何塑造人New Peoplemaking》中观察为: 情绪低落时,将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别人身上; 通常想要从他人那里得到肯定,这就导致他, a. 总是想操纵他人(关系最紧密者);或者 b. 放弃自己的权利,讨好别人;或者 c. 放弃自己的原则,以换取利益。 相反自我价值高的人被观察为: 言行一致 有责任感; 可以经受住许多挫折; 不吝啬对别人的爱; 有勇气改变自己。 可见,保护好小孩子的自尊心,逐渐树立起自我价值感,会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传统的体罚方式,也许一时有效,容易操作,管理成本低。但是,从长远看,整体管理成本会非常高昂,因为它降低了孩子的自尊,因而降低了他们的内在责任感。 如果实在必须用到这种传统的打屁股体罚方式,也应该尽量少用,顶多一年一两次,甚至小孩子的整个一生,顶多一两次,同时大人要保证不可以在自己生气的时候打小孩。其他时候,必须去寻找新的方法。这种新方法,可分为两种: 1. 正面给予爱的拥抱,在语言诱导的同时,要给予爱的拥抱,大人要成为一个爱的纯净容器,可参吴蓓老师翻译的华德福教师的做法 奇妙的规矩 ,和我写的 孩子哭闹怎么办 ,附录。 2. 反面施予良性批评,在语言诱导,确认对错的同时,身体接触可分级为,a1.刮鼻子,a2.挠痒痒,b1 打手心, b2 打屁股。b类传统体罚措施,要慎用少用,更多地应由打换成挠痒痒。甚至,大人还可以在儿童身体不同部位上开发出不同的痒痒级别,以此来对应于不同的批评级别。骚胳肢窝痒痒肉,有些中医称作拨心包经,是疏解心脉的一个重要健身方法。既然如此,又不让小孩痛苦,又不伤小孩子自尊,何乐而不为呢。至 于美国学者发明的、被国外很多幼儿园采用的Time Out(坐冷板凳)批评方法,则绝对不可使用。 当然,施行良性批评的前提条件是孩子能说话,能感觉出痒痒肉了。如果孩子岁数不够,没有发育到此阶段,则只能使用正面手段,不能使用任何批评手段,否则,就不叫教育而是虐待了。 总之,大人时时刻刻要记住, 规则设定的目的和最终效果是, 尊重孩子的自我价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始终保持一个开放沟通的心态。 延伸阅读 明确的规则 合适的惩罚 规则和平等之网络收藏文集 吴蓓译:奇妙的规矩
个人分类: 大学建设|4991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网的出路:改革推荐规则
lvnaiji 2009-9-5 16:40
吕乃基 推荐,编辑部推荐,或是网友推荐,还是自我推荐,是科学网运行的基本规则,也是目前科学网种种不尽人意之处的根本缘由。网友强烈建议废除所谓的推荐,正是这个破玩意把科学网弄得越来越差( kasa )。弄得越来越差的典型方法是,有人在科学网上传授秘笈:你推荐别人越多,你自己被推荐的可能也就越大。这就是投桃报李,礼尚往来。长此以往,必然越来越差。然而,问题的核心并非在于推荐本身,而是推荐者对于推荐的价值判断及由此衍生的推荐规则。 推荐一篇文章,对于被推荐者无疑是增加点击率,提高在科学网上的声望,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上得到提升。都说不要在意点击率,然而博主总不至于自说自话。大多数博主 都是 老师,或者至少在某种公共场合如会议上做过讲演,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众全神贯注,讲演者便思绪如潮,灵感和联想不断;若是听众各行其事,对讲演者不闻不问,讲演者还有心情讲下去吗?在科学网上,听众的反映主要就表现在点击率和评论上。博主没有经济收入,点击率和评论就是鼓励和回报。博主对此的期望理所应当。点击率和评论还有留言等,是博主写作博文,特别是优秀博文的动力。 对于网友来说,上科学网,得以阅读美文,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由各种途经推荐到主页上的文章,可以大大缩小网友搜索的时间成本。如果看到被推荐的文章名副其实,就会增加对作者和科学网的信任,增加上网。作者和科学网也就获得了信用,后者,正是当今社会运行最缺乏的要素。反之,则会有上当受骗之感,并最终败坏被推荐者和科学网的声誉 对于科学网而言,让博主积极写稿,让网友留连忘返,让博主、网友和科学网三者良性互动,提供一个公共、公平、高效,以及不断提升的知识共享的平台。 最终是博主、网友和科学网三方的共同提升,并将此影响扩展到更大范围。这是 推荐的三条基本原则 。 然而,眼下的推荐规则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反复被推荐若干博主的文章,明星的风范固然凸现,但上述第二条原则没有实现,网友未必看到最好或至少较好的文章。 杨 老师认为,真正的好文肯定都是沉底的,意义深广的文章能理解的人一定不多,反而一般的文章(不太好、不太差)会进入大家的视线。第三条原则,科学网的公允和作为科学网最重要的一点:科学性受损。在上述三方中,只有屡次被推荐的博主一方获益。正如中国当下的 GDP ,国企获益,垄断行业获利,出口企业获益;代价是,民企、中小型企业,进口企业,以及最终是国民受损。这样的 GDP 于国于民大打折扣。 杨 老师对此感到悲观,博主的愿望恐怕时间再倒退 5000 年都不能实现。博主以为,如果作为社会精英的科技工作者都做不到,如果在虚拟的没有多大利害冲突的科学网上都做不到,那么中国真的是没有希望了。博主响 应梁 老师还是当飞蛾扑火推一把的意愿,再推一把。 解决问题的钥匙依然是推荐。 一、 限定被推荐数。 同一博主的文章,不论发表多少,也不论由编辑部还是网友推荐,一周内在科学网首页至多只能出现 2 次(此处及以下的数据均待定)。从而为新人的涌现提供可能。 二、 限定推荐数。 同一推荐者,不论是登记的博主还是游客,一周内的推荐总数不超过 10 次。编辑部的推荐数另议,譬如 100 次或更多。这是对各方推荐权的限定,在行使推荐权时更为慎重,把有限的推荐权投给在内容上确实值得推荐的文章,以杜绝投桃报李之类事情的发生。 三、 鼓励评论,增加评论数量的权重。 评论,是交流的有效途径。博主以为比推荐数更为重要。学生尽管课堂上全神贯注,但下课后一哄而散,笔者依然感到失落。相应于点击率,笔者更欢迎评论,尤其是批判、否定的评论,这样才能完善自己的观点,提升自己。在网友的一方,点击、推荐,一个按钮即可。但评论,则需要较为深入的阅读,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发生碰撞。评论,是对知识的消费,而知识的消费就是创造。说实话,博主怀疑,那些点击甚至推荐者,是否仔细看过所点击或推荐的文章,在进行推荐交易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颇感羞愧的是,笔者在一些场合也属此列。 四、 被推荐者有谢绝推荐的权利 ,这是肖老师提出的建议。 此外,科学网何去何从一文上载后不少网友发表评论,博主深表谢意!补充说明两点。其一,称兄道弟一说,本人只是不太习惯。待到网上都是兄弟姐妹之时,可能也就是贝多芬《欢乐颂》、圣经中四海之内皆兄弟等实现之日,这本来是大家共同期待的一天。说到底,本人可能在大多数时间充任吕兄,有何不可! 其二,科学网作为社会之映射。我以为,科学网既是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家园,是公共的平台,同时又可以有形形色色的社群,如物理圈、育儿圈等,也就是一些志同道合者的圈子,所谓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历来如此。在小圈子或自留地里说话可以更加随意、惬意,而不是老师长同志短。用我的学术语言来说,就是嵌入编码知识(参见 编码知识、隐性知识和中国-知识论之二)。因而,家长里短适用于特定的语境,不适合推荐到首页,不便放在公共平台上。仅此而已。至于高雅还是通俗,科学还是娱乐,大可宽容。只有一点:推荐的文章,面向全体,应具有更多普遍性。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5227 次阅读|20 个评论
规则的“潜”与“显”
李丕鹏 2009-8-16 18:52
在娱乐圈这个无女不为乐的世界, 张钰一句用性换戏份打响了规则有潜与显的区别。 随着网游和体育竞技的发展,大家都认可了在这个地球上存在人人应该遵循的游戏规则,不管你是不是在游戏人生。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这是自然法则。生物进化也有其自身的规矩,不管是不是老达爷爷的自然选择。就是自然选择,那也是自然的意旨。那么,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最高等的生物(其实并不一定哦,也许有着比我们人更高级的生命),肯定也遵循着这个规则。 当然,人有思想,其实这个思想就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应答而已,只是我们贵其为思想而已。因此,人类发明的规则也就比其他生物多很多了。法律、条例、规定(当然不是龟的锭了)和道德都属于这一类的。 由于呆在文革的年月和没有被禁的书本里,以前只知道展现在众人面前的规则,而不知道那些袖里乾坤般的规则。 张钰在网络时代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存在潜规则,我们也就越来越多的了解到了无处不在的潜规则。 这不,就连被大众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爆出了这样的大闻:七旬博导潜规则女生(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9480 )。且不说到底是谁潜了谁的规则,但可以说肯定是周瑜和黄盖的关系。其实,除过性的交易外,在教育界小小的潜规则自圣人就开始了,不然怎么会有三吊腊肉阿。当然,这可以看作是学费,那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子路送来了很大的三吊肉或者四吊、五吊肉,会不会算潜规则!还有那烟酒烟酒的规则,是不是属于潜规则!有谁能告诉我他没有被潜过而办成了别人办不成的事情???除非你不食人间烟火,你是神人,而不是圣人。如果你是圣人,那你肯定胜过其他人,定有达到目的的高明手段! 如果认可从圣人起,就有潜规则,那么现在的大大小小的潜规则就不足为奇了。君不见,现在搞 科学研究不仅要遵循公布的要求和须知,也要潜一下须知背后的规则。 其实,之所以认为这些是潜规则而不是显规则,是因为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对此缺乏认识和思考;或者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了,但没有用潜规则来解释。我认为这种规则是自然法则的一种,无处不在。我这样认为,并不代表我支持、赞同这种不被彰显的有违人道的规则在我们社会的流行!我内心深处是最痛恶那些不仁义道德的规则的! 在猴王统治的小世界,无聊的公猴也懂得这种规则。他可以在猴王监视不到的地方,投怀送报给寂寞的母猴以食物,达到满足生理的需要 尽管,这种规则是自然界永存的普遍现象,但我觉得作为教师,面对学生,至少不要有涉及到性的规则。 吴姓名人(大师级的人物)承恩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一回: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你伤害我师父,我怎么不来救他? 面对学生,犹如自己的孩子,怎么能下得去这个shou(手、兽)阿! 我们这些教授,真不能成为白天教学生晚上兽学生阿!!! 这是最基本的!!!愿共勉!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3693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我对编辑部期望的一点补充说明
qlms 2009-5-16 19:33
上午我的拙文 编辑部导向太明显--普通人的文章越来越难被读者发现 贴出来之后,引起了老师同学们的关注,半天就被推荐了10几次,在这里,首先对各位老师同学表示感谢。 尤其感谢重发师兄,他亲自验证了我文中所阐述的问题,并对我表示了支持。感谢曹老师撰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2268 ,东平老师撰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2282 ,李晓敏老师撰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2340 来阐述我提出的小问题。发发兄也专门发文 发发教您如何在科学网上一炮走红 。一篇小文得到四位老师兄长的回复,真的是不容易。也说明我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 感谢周春雷老师,蒋劲松老师,王铮老师,蒋晓晖老师,刘玉平老师,陈国文老师,陈安博士,李宁博士,刘先国博士,迟菲妹妹等对本文的关注。 可能因为我表达不清楚,开始的时候,被大家大家误会了,以为我要求编辑部推荐我的文章呢。但是等大家明白了我的意思之后,都对我表示了支持,东平老师还专门在他的文中补充了说明,表示对我表示完全支持。 其实我的文章的主要意思是,编辑部修改了规则,减少了新人的博文被阅读的机会。被改动的规则如下:我们发文的时候,都会要求选择一个编辑部设置的栏目,比如 观点评述、科研笔记等等。过去的时候,我们的文章帖出去之后,你在首页点一下相应的栏目,比如观点评述,就会出现所发的那篇文章。但是现在,这个规则被编辑部修改了。比如说,你点击 观点评述, 进入之后,现在不会发现我上午所发的文章,原因很简单,就是只有编辑部推荐的文章,才能出现在里面。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科学网编辑部上面的留言及科学网编辑部的回复如下: 苗元华:我的文章发表在观点评述栏目里面,但是我点开观点评述,却不能发现我的文章,是不是系统有问题。谢谢 2009-5-15 22:36:02 科学网编辑部:苗元华您好。分类博文处目前只显示编辑部推荐的博文,并非所有博文。 2009-5-16 9:06:01 我感觉科学网改变的这个规则不好,遂写了一些感想发表了出来。 我对科学网编辑部的要求概括如下: 编辑部推荐博文,可以没有;(首页版面有限,只能推荐好的博文,新手一般才疏学浅,发不了高档次的博文,可以理解) 首页的分栏目推荐博文,这个可以没有;(首页版面有限,分栏目页只能在上面显示比较好的博文,可以理解,免得点一下进去,发现根本不值得读) 点击分类栏目,文章按照发表顺序显示,这个应该有。 (这个是不占用版面的,是只有点开分类栏目进入才能看到,并且读者还可以看到点击次数,评论次数等等,来确定自己想读的文章) 事实上,过去科学网编辑部,也是按照我所建议的做的,至于什么时候修改了规则,我没有看到过公告说明啥的。 再次对大家的关注表示感谢!
个人分类: 物理与生活|5436 次阅读|5 个评论
在北大评教授要到何年何月?
xiegming 2009-4-24 21:00
昨天旁听了系里职称晋升教授会。 这个会议就是想晋升的人给全体正教授汇报自己的成果,然后全体正教授投票,只有过半数的可以继续申请。 自己的年限未到,先来看看别人的情况,提前感受感受。 4个副教授竞争2个教授晋升名额。一个副教授5年,一个6年,一个7年,另一个超过10年。 我数了数副教授提升至少不迟于我的同事,刨去今年上2个,还有10个以上,按照这样每年2个的速度,估计我也得在副教授蹲上至少10年以上了! 可是北大人事规定从副教授到教授只给9年工作时间,9年之内上不去,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而且9年之内只能申请2次,还不能连续申请。 看来现在就要想好其他后路,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啊。 参加这个会议的另外一个感受是,这个规则几乎把所有问题都推给了想晋升的人的身上。 从正面考虑,是给这些人上进的动力。 但是强烈的负面效应也同时发生,给这些人之间制造了尖锐矛盾和冲突。 去年的晋升就发生了很不愉快的事情。这样下去,年轻人之间怎么能够和睦相处呢,更别提合作了!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弱势群体。
个人分类: 职称 待遇|9870 次阅读|11 个评论
文化、国家、埋你的那个坑
moxj 2009-4-1 23:08
动物处在危险中的时候常常慌不择路,以至有守株待兔的故事。人其实也一样。听说现在是金融危机,很多人都处一种慌乱的状态,周围很多朋友和我讨论这个问题。看到网上有很多人用不同的方法解释这件事情。我比他们的知识要少很多,不会把故事讲到那样的动听。所以我给大家借题目里的这三个词讲一个了故事。 先从最后一个说起吧:这个词大概在不少黑道上用,商业上也用类似的话,因为我只是用鼻子闻到了这些话,所以大家表达的时候可能不是这个样子,但意思是一回事。 挖个坑埋了你 ,就是设一个陷阱把你载进去。有的人讲是一个阴谋,但在行内的人看来,有可能只是一种行为习惯。你平时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没有?或则听说过没有?不讲别的故事,股市是不是关注的人比较多。 即使不讲阴谋,是不是利益驱动导致有优势的在人在挖坑呢?当然自己也有掉下去的危险,所以是阴谋也是谋阴。 国家 ,大概没有背过书上定义的人都会有不同的回答。我今天的定义就是:国家也是一种挖坑埋人的行为。不知道有多少人崇拜共产党的信仰。他们讲国家是暴力机器政治课本里的定义一般远不及我理解的中性。 文化又是什么呢? 当然我们这种语言对这两个字有很多中定义。我先从人们约定的那些观念、准则和习俗等等开始聊。你有觉得有些规则是不合理的时候吗?但当你能利用这些规则和观念去 规则 别人的时候是不是也会乐此不彼呢?陋习是不是更直接一点的例子呢?但你能马上改变吗?从几十亿人里找一个能不让自己困惑的都是不 现实的。 现在制度里,法律是比较能看得见的东西。你觉得它和文化道德没有关联吗?有没有很多人对一个犯法的人崇拜的时候? 很多时候,我觉得坐牢或者说获刑和获得荣誉是一个样子。 最明了的就是我们小时候课本里的那些革命英雄。 关于这些事情,如果还要聊,我以前在《还有谁信佛》、《抹翔鲸眼里的处女》等日志里有一点现实的表达。就不连接过来了。 如果你觉得这篇日志没有结尾的话?想想我们人类刚站起来的时候为了获得食物都做了些什么?狩猎也是一种欲望驱使的获得行为吗?那大家合作又为什么?能没有部落吗?可以没有规则吗?国家、文化、今天的这个坑是什么? 获得是什么?
个人分类: 未来文明|2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科学社区构建的基本规则
wanghongcai 2009-2-10 23:58
近日来,科学网上非常热闹,讨论了不少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这些确实促进了人们的思考,也对社会进步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同时也隐隐地感觉到一种不和谐音的存在,因为我感觉有不少博文正在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情绪发泄,其用语非常粗野,这样发展下去大有伤了和气之势;还有一些博文纯粹是一种无病呻吟状,使人看过之后不知道他想要讲什么。还有一些博文则显然违背一些基本常识。我想如果这些东西太多,甚至变成科学网引起眼球注目的原因的话,我就深为科学网博客前途担心。 我觉得,科学网博客要图长久发展之道,必须构建一种社区规则,这种规则应该成为参与科学网博客人之间的一种契约,大家共同遵守,这样大家才能展开比较民主的讨论。反之,如果变成了一种漫骂、影射和攻击的场所,我想目前的科学网轰轰烈烈的景象会好景不长。 我自己觉得参加博客撰文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规则: 一、真诚为本 真诚为本,即参加博客社区的成员一定要有真诚交流的愿望,不然就失去了有效交流的前提。为此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必遮遮掩掩,让别人去猜,因为这样就缺少了讨论的可能,徒然增加了误会的几率,这可不是一个参与社区构建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所以既然参加博客活动,就应该表达自己真诚交往的愿望,在这里大家各抒己见,共谋促进社会发展的大计。 二、尊重读者 尊重读者,就是参加博客活动的人一定要自重,尊重自己,这样才能尊重你的读者,所以在自己的博文里不能有污别人的视听,用语一定要文明,不得使用污词秽语。有的博主则公然表明自己就是要骂人,而科学网竟然纵容这种行为,我则大惑不解了。因为骂人必定伤人,伤人必然引起仇恨,仇恨自然不利于社会建设。科学网自然不应该培养这种仇恨的情绪。要消除这种消极影响,就是要遵守讨论规则,就是要尊重对手,尊重读者,因为读者也会在不自觉中被污染,被示范,认为这些漫骂行为是合适的。 三、以实为据 我认为所有的讨论都不能从自己的想象出发,都应该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并且以大众基本的常识为接受限度,千万不能把自己意想的揣测、理解和发挥强加给读者和听众,因为这样就是把听众置于一个不平等的地位,这样就是在使用语言暴力,大有强奸民意之嫌。 四、平心静气 参加讨论,不能感情用事,不可有颐令指使的姿态,不可有高高在上的举动,一定要想到所有参加博客活动的人是与你平等的,有与你一样的智商和理解力,不可以自己的学历、地位和经历作为资本要推行自己的一套主张。因为这样的人总有别人不屑一顾的姿态。在这里应该是说理的地方,如果在这里加入了过多的情绪的因素,人家看到的你不是在说理,而是要求别人服从,这种行为自然是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高一头。这种姿态是别人无法接受的,这样虽然会赢得一些支持,同时也会树敌很多,会引起不必要的纷争。这样下去,科学网也就失去了讨论的空间。 五、合乎逻辑 参加讨论可以就事论事,但不能把一个事件进行无限扩大,变成一个无限定律,这样就违背了科学的基本常规。近来我发现不少文章使用了简单的事实拼凑办法,试图把一些局部现象演绎成一个整体事件,这样下去确实能够起到混淆视听作用,并对不明真相的人产生不当的误导行为。所以我呼吁所有参加科学网讨论的人应该审视一下自己说话的逻辑,看看自己说的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立,不要把自己封为真理的传教士,把一些简单的事实演绎成一种大家必须接受的定律。 以上五点是我最近观看科学网博客产生的一些粗浅的感想,如果有什么不当和得罪之处还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因为我真心希望科学网真的能够成为在大家茶余饭后精心凝神、潜心修养、放松神情、自我提升的好途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垃圾的抛放地。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152 次阅读|2 个评论
什么是潜规则---兼谈世界两大规则之二
liux831 2009-1-2 16:11
大学排名,存在潜规则吗? 请看文汇报记者姜澎的文章: 中国高校排行榜潜规则:谁给钱多谁排名就靠前 每当大学招生时节,形形色色的高校排行榜便粉墨登场。对正忙于打探信息但苦于渠道不多的考生及其家长来说,排行榜就成了挑选就读高校的重要依据。然而他们不知,由于大多数排名机构都以赚钱为目的,排行榜的可信度大有问题谁给钱多谁排名靠前的潜规则,已是高校圈内公开的秘密。 排行榜成了摇钱树   本市一所名牌大学的一名知情者透露,他们这几年多次接待了国内某个知名高校排行榜的负责人,对方开口就要帮学校做咨询有偿的,被校方拒绝。结果这所高校的排名就连跌两位,而且从此不见反弹。而另一所高校的一位教授,因为在媒体上委婉批评了国内某著名排行榜不靠谱,立刻被校领导找去谈话。据说,校领导受到了来自那个排名机构的巨大压力,如不谨慎发言,会影响学校的声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称,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排行榜都是赢利性的。这些机构主动揽下为1500多所大学排名的重任,眼睛紧盯的正是其中的巨大商机。   除了上上下下地折腾排名顺序赚取服务费外,不少排名机构更挖空心思,推出了所谓系列产品。如某个专搞排名的机构在一举成名后,就开始向高校推销他们的演讲、战略咨询以及所谓研究成果,并向考生和家长大肆兜售他们的排名报告。    排名依据自说自话   据介绍,目前大多数排名机构对大学的办学规律、办学理念并不在意,其中不少根本就不具备进行科学排名的学术能力,所以一些排行榜的指标、权重设置,莫名其妙。有些排行榜只数人头哪所大学师生人数多,哪所就排前面;有些排行榜只算科研经费,不看投入产出效益。   按照某些排行榜设置的指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这所培养出了2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世界一流大学,综合排名在中国可能都进不了前三,因为它的校园和师生规模与诸多中国大学相比,都小得可怜。在我国不少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中,学生越多越好,校园越大越好,论文发表数越多越好,学科门类越全越好。   本市某名牌大学的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世界上的大学是千姿百态的,各有各的优势和特色,与规模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即使小,也可以成为世界顶级名校。不看社会影响和学科布局等关键因素,照着自说自话的所谓硬指标排顺序,一点不科学,只会贻笑大方。   以复旦大学为例,在不同的排行榜上,排名从前3名到前20名的都有。同一所大学,在排名机构的法眼中竟有如此大的差异,是否说明了排名依据的混乱不堪呢?    首先要规范排名机构   据了解,目前全球知名的大学排行榜有170个左右。我国专做这类排名的机构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猛得令人咋舌,短短几年内便冒出20多家,排行榜已有数十个。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国外学术机构在对全世界主要的大学排行榜作分析时,根本没把国内热门的那些排行榜放在眼里,只有上海交大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排行榜能够入选。   某高校校长称,大学排名这两年之所以受到热捧,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那些难以获得大学信息的考生和家长,对排名看得非常重。也正因为如此,排名机构更应该负起社会责任,为莘莘学子挑选学校当好参谋。   许多教育专家强调,大学排名如果与赢利挂钩,其可靠性和公信力就很难让人信服,这样的排名不仅很可能会误导公众对教育的评价,也会误导考生和家长。他们认为,大学排名机构首先应该由权威学术部门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发布排名。而且,排名的过程也应该完全透明,让全社会监督。只有规范了排名机构,高校排行榜才会规范。   记者 姜澎 (来源:文汇报)
个人分类: 未分类|1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规则在博弈中产生
zhangxp 2008-12-2 01:17
利益--博弈--规则/道德 世上本无规则,当各方利益的博弈达成相对均衡,就形成了规则和道德。因为既然形成了均衡,各博弈方就不能轻易越过,越过了就会吃亏,所以规则得以维持。但毕竟利益更本质,当违反规则可以增加自身利益时,规则就会被打破,需要进行新的博弈来产生新的规则。当利益突破规则的时候,人们惊叹违规者道德沦丧了,但我们要看到这是必然的,因为----利益比规则更本质。 只有有能力互相制约的博弈者之间才有规则和道德,举例:你看到人和猪之间有规则和道德吗?我们一边吃着猪肉一边看着以猪为可爱拟人主角的动画片,好象猪真的是人类的好朋友,吃猪肉和把猪当作人类的好朋友,这都是人的意志,猪都没有同意过,用一种流行的说法:这叫强奸猪意,这是很明显的事情,但是人并不觉得矛盾和难堪,是这个问题很深奥难解吗?不是,设计航天飞机比这困难多了。是因为这个问题对人来说没有价值,猪太弱势了,它们不能与人博弈,所以他们不是问题,不值得人为之费神,如果是换成可博弈的对象就不一样了,那就要严肃对待,要大谈道德、正义、真理等等,如果谈不拢,可能就要打仗。 有时候人们似乎是在谈道理,但后面的驱动力是各方利益,然后就各有各的道理,将利益偷换成道理是危险的,但满世界都是这样的事情。所以当人们谈道德的时候,通常都是怀着利益的鬼胎。 美国和伊打仗,谁正义?博弈,各争取各的利益,他国才不管谁正义,我们国家参乎这事,那也会有我国的利益,也是博弈,所以,全是利益的博弈,其它的都没有,即使我们看不清这个问题,也不妨碍世界以此为本质,看看满世界都是成功学的书就知道了,成功才是硬道理,其它的往后面排。 尼采说:不是建立在权力意志上的哲学,都将走向虚无主义。但是,具体的博弈如何进行,规则如何演变,热力学定律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都不是那么清楚的,权力意志就是胡搞,就是要自由,就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没有限制,真的是可以的,比如吸毒的人,他想什么就会有什么,跟真的一样,可以恣意妄为,快乐无比。 尼采说:强势者帮助弱势者,并不是出于同情,而是出于强势者的饱满,强势者就向太阳一样,饱满地发出光来,以光施舍万物生长。在尼采看来,世界上不会有同情这种东西。 可是没有谁愿意做弱势者啊,弱势者似乎也没有合理的理由要求公平,人们提倡公平,也只能是为了更广义的价值,假如这一点不成立,那公平就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比如现在人类注重生态,也完全是从人的利益出发的,但或许人类认识到,世界并不是特意为人类而存在,如果高估了人类存在的价值,反而是对人类有害的。 每个规则后面都有肉博战,还可能见过血,出过命案。谁在逼迫谁?大家都在互相逼迫,大家都是规则的制定者。如果象尼采所说,生命是轮回的,那就最好遵守无限重复搏弈将会产生的规则和道德。尼采在的时候,还没有博弈论。他的哲学基本点是对的,但是后面的就不一定对,博弈之后,内容很丰富,信息的流通、竞争与合作、自私与爱,甚至,共产主义也是可能实现的。 anyway:作为一个现代的有知识的人,必须对博弈论有大致的了解。----萨谬尔森(董志强著《身边的博弈》封面语) 董志强博客链接: http://www.cnobel.com/ 后记:根据李亚辉的点评,本文确实有滥用博弈一词的嫌疑,用斗争或打架之类的词更贴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44 次阅读|12 个评论
100条忠告让你成功自如行走社会(转贴)
麦立强 2008-11-17 05:27
1.所有的困苦都是有用意的-这是老天爷在磨练你,为了把重任交给你   2.毛遂自荐,好处多多-让别人看到你,知道你的存在,知道你的能力   3.千万别入错行-人情有牵绊,恩怨的纠葛,转行可不是那幺容易的呀   4.别轻易转行-转行的风险很大,若无大决心,大魄力,最好不要轻率为之   5.不只为了糊口,还要有抱负-你要想:在这个行业中,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6.不要独享荣耀-独享荣耀,有天就会独吞苦果   7.用耐心把冷板凳坐热-冷板凳都坐过了,还有什幺好怕的呢   8.留一点空间给你的主管-当主管也需要安全感   9.摸鱼 小心摸到螃蟹!-摸鱼会成为你在社会上行走的负载   10.不要有 的想法-怀才不遇多半是自己造成的   11.天下没有 的钱-先从小钱开始赚吧   12.当你遇到魔鬼型的主管-接受他的磨练吧   13.勿当众辱骂你的主管-那会让你无路可走,结果只有走路一条   14.向不同的行业的人吸收新知识-记住要用请教的态度   15.犯错,就诚实的认错-狡辩,诿过只会害了你自己   16.用 的心态做事做人-它可累积你的工作经验,充实你的作事的能力,扩张你的人际网络   17.以失败为师-与其在失败中记取教训,不如从别人有失败中检取教训   18.勿在失意者面前谈论你的得意-这会对你的人际关系造成伤害   19.别轻勿 这件事-守时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20.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你的真心成意会在对方的感动中激起你的同情和不忍   21.朋友要分 -这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22.用 来看人-时间是让对方不自觉的检验师    23.用 来看人-把获得的 信息 汇集起来,就可以了解这个人   24.用 来看人-他会不知不觉地把假面具掀掉   25.建立 一个 -以免人到用时方恨少   26.扩大 交友的圈子-主动出击,勿等别人上门来   27.保持交朋友的弹性-敌人也可以变朋友   28.交会 你的朋友-这种朋友正是你人生的导师   29.好朋友要 -这样的友谊才能长久   30.小心突然升高热度有友情-不推不迎,冷眼以观,礼上往来   31.以 补能力不足-勤将使你自然发亮,为人注意   32.把一天变成四十八小时-让每一分每一秒都发挥最高的效益   33.为自己拼几枚 -建立地位,声望,让别人尊敬你,礼遇你   34.碰到困难,决不轻言退却-要把困难当成对自己的试练   35.作老二,不要作老大-老大没当好,会变成老三老四   36.勿在工作上被人看轻-别混日子,别看轻职份,别混水摸鱼   37.钱追人,人追健康-有了健康,还怕赚不到钱   38.勿吝于提 后进-他们会成支持你的力量   39.中规中矩,赢得尊重-赢得尊重,也赢得信赖   40.适度的 -在就业市场里,人也是一种商品   41.用 换取 -物质利是一时的,人情利是长远的   42.把敬业变成习惯-短期来看是为了雇主,长期来看是为了自己   43.寻找一位 -他可省下你的摸索的碰撞   44.运用 壮大资产-不求快,不求多,不中断   45.找一位对手来跟-跟住他,并且超越他   46.全力以赴,迎接工作上的种种 -不要把突来的状况当成是整你   47.忍一时,争千秋-形势比人强时,就要忍   48.套用别人的成功模式-别人的成功模式是一种指引,让你有方向可循   49.把自己当成老板或主管-在工作中见习,培养当老板或主管的格局和能力   50.勿满足于眼前的小小成就-你要问自己,我这辈子只有这样吗   51.尽快成为你那一行的专家-只要下功夫,很快就办得到   52.与其你死我活,不如你活我也活-这就是双赢,是良性竞争   53.以 的心情来经营人际关系-越早播种越好   54.也以 的心情来经营事业-不播种,就不会有收获   55.跌倒了, 要爬起来-不爬起来,别人会看不起你,你也会失去机会   56.不要为失败找借口-应该面对失败,找出失败的原因来   57.改变环境,或是改变自己-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善自己   58.拉长战线,避免主力对决-人生没有几场主力战好打   59.不要打没有把握的仗-人生是经不起浪费的   60.把反省自己当成每日的功课-因为你不是完美的,会说错话,也会做错事   61.碰到低潮,自己鼓励自己-千万别乞求,依靠别人来鼓励你   62.借用别人的智能来作事-你要了解,人的智能是有限的   63.时时要有危机意识-别以为你命好运也好   64.主角配伯都能演,台上台下都自在-这是面对现实人生,能屈能伸的弹性   65.做事切勿 -率性而为只会害了你自己   66.事越烦,越要耐烦-天底下没有不烦的事   67.控制自己的情绪-别让别人以为你还没长大   68.做乌龟,不要做兔子-有兔子资质的人最容易骄傲   69.先做小事,先赚小钱-这是为了累积坐大事赚大钱的条件   70.别让过去的失败绑住你的手脚-环境会变,人会成长,再度出击,可能就成功了   71.像蟑螂一样地活着-人如果有蟑螂韧性,还有什幺日子不能过呢   72.稳扎稳打,可攻可守-没抓在手里的成功都是不算的   73.靠实力,不要靠派系-派系不是永远的,实力才是你一生最好的依靠   74.自己发光,不要等别人不磨光-每个人都为自己,谁有空,有心好好去了解你呢   75.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过了桥,上了山,常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76.永远跑在部属的前面-权力领导,情义领导都不如才能领导   77. 有必要-告诉别人:我来了   78.巧用 -男人温柔,女人撒娇   79.正视你的弱点,躲避别人的陷井-光明正大,脚注踏实地,不痴心妄想,便可避免踏入陷阱   80.只要五毛钱,不要一块钱-拿一块钱的机会只的一次   81.放下身段,路越走越宽-身段只会把你绑起来   82.话别说得太满-好容纳一些意外,以免下不了台   83.了解中国人的处世风格-重视人情,表里不一,形式主义   84.善用 的中国人心理-你尊重对方,对方也会尊重你   85.多赞美别人-不用花钱,又可使人快乐,何乐而不为   86.尊重别人的 -别因为疏忽而引起不心要的麻烦   87.勿轻易吐露你的失意-以免被人认为软弱无能   88.人际关系是:有(舍)才有(得)-主动出击,先去满足对方的自我   89.别忽略(面子问题)-不给面子的行为最易引起是非   90.你要小心应对的几种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好人   91.你态度要有所保留的几种人-完全信任,你便会受到伤害   92.妥善自理和(小人)的关系-不依附小人,也不得罪小人   93.最好不要挡人财路-与其挡人财路,不如自己另辟财路   94.以低姿态化解别人的嫉妒-嫉妒是一把烈火,会毁灭一个人   95.做人做事不心面面俱到-因为总有人会不满意你   96.认识并运用人性中的自私-不必在意别人的自私,应好好应对这些自私   97.顺着毛摸,他就听你的-脾气再大,城府再深,主观再强的人也吃不消这招   98.以积极的作为推动(否极泰来)-保持存在,发挥耐心,累稷能力   99.以戒慎的心情延缓(盛极而衰)的时间-很多失败都是在盛时种下的   100.时到,花自然便开-你只要努力就对了,什幺时候花才盛开那是老天爷的事 http://xixipin.blog.hexun.com/25834736_d.html
个人分类: 励志修身|3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关系探析
huabolin 2008-10-27 10:33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关系探析 化柏林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发表于《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4期) 以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分类为切入点,详细探讨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关系。总结出关于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关系问题有三种观点,即数据挖掘就是知识发现,数据挖掘是知识发现的一个步骤,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三种观点各有道理,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背景、研究范畴与目标。最后对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 第一种观点: 数据挖掘就是知识发现。 数据挖掘是从数据中挖掘,知识发现并不是从知识中发现,而是发现知识。 知识是从数据中发现的,是经过挖掘发现的。数据挖掘是从源头入手,知识发现视目标而论。前者强调过程,后者强调结果,应该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述。 **************************************************** 第二种观点: 数据挖掘是知识发现的一个步骤。 数据库知识发现指从数据中获取有用知识的整个过程。 KDD 过程除了数据挖掘之外,还有数据预处理、数据筛选、数据清洗、已有匹配知识的吸收、结果的解释与评估,以确保从数据中抽取的知识是有用的 。 **************************************************** 第三种观点: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数据挖掘主要针对结构化数据,其数据项是不可分割的,符合一范式( 1NF );而知识发现的处理对象是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知识,数据项可以进一步分割,不符合 1NF 。数据挖掘主要运用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分析、关联规则、支持向量机、模糊集等方法 ,走统计与规则的技术路线;而知识发现主要是通过 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决策树、范例推理、贝叶斯信念网络等 方法 ,走归纳与演绎的推理过程。数据挖掘的结果往往是精确的、定量的(尽管有置信度这样一个指标);知识发现的结果往往是模糊的、定性的。数据挖掘主要应用于统计、数据分析等领域;而知识发现主要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 ****************************************************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关系探析
个人分类: 知识抽取|834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合理的规则是否需要遵守——一个人的辩论游戏(一)
lingfeng 2008-8-18 23:34
看了何凌云老师的博文《 点评教授裸奔事件:规则重要还是人才重要? 》,虽然对于部分细节并不太认同,例如他认为中国向来不缺真正的人才,而我不这样认为,可能是我把人才的标准定的太高。但我很赞同他的中心观点:完善的制度比单个人才对国家来说更重要。 但是下面的评论却引发了我的思考,即如果是不合理的规则,我们需要遵守吗? 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初想之下,我很干脆的认为:当然应该!因为这样才可以维护规则的威严,才能真正建立起法制社会。可是,我的思维习惯就是在往正面想了之后,再往反面思考一下。例如,我知道知识是有益的,但是我还是会想一想知识的危害,就写了《 知识是有害的 》。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方式可能看问题更为全面。 我不妨跟自己来一次辩论。 正方:我的理由很清楚,也容易理解,就是制定出来的规则必须遵守才可以保证其威严,如果因为规则不合理就不遵守,就可能导致对于合理的规则也不遵守,虽然不遵守不合理的规则从短期来看是有益的,但是从长远来看由于不利于法制社会的建设,因而是不应该的。 反方:如果你认为应该遵守,那么你在现实生活中就应该遵守不合理的规则是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嘛! 正方:这倒没错。 反方:那现实生活中横穿马路一定要等待绿灯亮,这是规则。可是假如红灯亮时马路上没有一个人(当然你除外)也没有一辆车,你会过去吗? 正方:这个~ 我会。但是,我这样做的时候不会造成任何危害啊,也不会造成任何交通事故。交通法规的目的不就是防止交通事故和提高交通效率吗? 反方:可是,你这样做不就是违反了不合理的交通规则没有人和车时也要等绿灯亮才可以过马路吗? 正方:嘿嘿,这是小事嘛!影响不大,影响不大。 反方:这是小事。可是你不是说如果因为规则不合理就不遵守,就可能导致对于合理的规则也不遵守吗?你这样做,就有可能导致自己对于正常情况下,交通拥挤的情况下也闯红灯后果很有可能自己被车撞上甚至撞死。这应该不是小事了吧?更何况,大事小事的判断根本就是主观的。 正方:我其实从没有干过这样的事,刚才事骗你的,嘿嘿。 反方:你撒谎! 正方:你凭什么说我撒谎?怎样证明? 反方:哈哈,最近研制出了新一代测谎仪,准确率只有95%,要不你跟我去一趟?测一次不贵,就一万。你要撒谎了测试费你出,否则我出,怎样? 正方:行了,I 服了 YOU。好不容易撒一次谎还被你给看出来了。大不了我以后再也不做这种事了! 反方:想逃过我的火眼金睛,连门都没有!这样吧,我们签一个合同,你要是以后被我发现闯红灯,你给我十亿人民币,怎样? 正方:不行。 反方:你不是肯定不会吗,你肯定不会闯就肯定不会被我发现,就肯定不要给我任何钱啊这不是相当于没有任何风险吗? 正方:我想问一下,如果我签了你会怎样? 反方:我花一百万雇一个人专门盯着你过马路,并跟他说如果发现你闯红灯就录像下来,然后分给他一亿,最后我还可以赚九亿。 正方:滚! 一个人的辩论游戏很好玩,以后还可以多玩玩,尤其是在没有人陪我说话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我养成一种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思维习惯,也许对于科研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其实还有很多例子,我们一方面坚决认为需要遵守不合理的规则,另一方面自己又有时候不会遵守,这真的是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到底应不应该遵守?我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最重要的是,首先一定要遵守合理的规则,然后,马上修改不合理的规则!
个人分类: 关注社会|14071 次阅读|10 个评论
也说法拉第与戴维的微妙关系
jlpemail 2008-2-2 07:21
在谈到学术潜规则时,王博士的一个例子是:法拉第与戴维. 应当说,脱颖而出的给予是老师戴维给的,戴老师曾经是发现 和提挈法拉第的伯乐,这一点应当肯定. 但是,由于法拉第的高素质和高潜力,具备后来居上的前景, 这让仍然是凡夫俗子的戴老师畏惧,于是扮演了不光彩的 脚色.从反面讲,又是戴某的阻挠更显现了法拉第的价值. 为什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出茅庐不久的新秀会让其老师 畏惧呢.无非是,后者觉得以自己为中心的日子即将消失, 那种日日在聚光灯下生活的日子逐渐要减少了.于是学生 不被老师容忍了. 这种从师生到同事的关系转换是微妙的,也是常见的.有多少 导师留下学生做同事?学生的优秀应该是老师的骄傲呀,何必 不安呢. 对于这种有威望也比较优秀,但时常表现出小心眼\小算盘的 老师,我的劝告是:老师不败论.师生之争,老师不败: 老师赢了,是学生没有学到家,他们天资不足;学生赢了,是老师 名师出的高徒,也是老师的胜利.故此,老师总是不失败的. 对于学生,需要适度忍让,当然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老师的确 可敬,但老师不等于真理. 对于学生可以采用甘拜下风论,要有风度,要谦虚谦虚再谦虚, 要学习阿甘的精神,言比成我导师说了.这不是狐假虎威,而是一 定要给老师足足的面子,留足活动腿脚的台阶,让老师顺气顺气再 顺气,学术界也应该将亲情关系的,师徒间不必闹僵,让旁观者看 笑话,就真的贻笑大方了. 学术潜规则,其实就是一些没有落实到白纸黑字的规矩.不言自明 的规则或者规矩各行都有.浸淫一些时日,自然学生也明白的,何况 老师们的道行更深呢? 潜规则不应人们的反感或者提倡而不起作用,其运行机制存在,不是 一两篇愤世嫉俗的论文可以改变现状的. 既然存在,就研究\明了,并且利用,只要出发点是为了学术的繁荣,为 了科学的进步.暂时的委屈\想不通不必太在意的.因为潜在的规则 必定有其潜在的作用,它不会只对一个人其作用.潜规则也是公正 的.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594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