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栖息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时间本身成为一种资源,微生物可以利用它进入新的栖息地
niuneat 2020-10-22 15:51
谷禾健康 微生物需要能源和细胞构成的材料。他们还需要使用液态水来达到自然条件,并且细胞损伤率要低于修复。当缺乏资源和自然条件时,微生物通常会进入某种形式的 休眠状态 (例如,通过停止细胞分裂,减慢新陈代谢速度或形成内生孢子),直到它们再次生长。例如,在晚上,营养养分等待太阳回来。在冬季,土壤微生物会等待温度升高。导致结核病等疾病的微生物可以保持多年休眠状态,等待抗生素或免疫系统轰炸的停止。 但是更长的时间尺度呢?与多细胞生命不同,微生物可以在 极为广泛 的条件下生存,并且在没有细胞分裂的情况下可以获取各种资源来维持细胞功能。这意味着它们有可能 休眠数月或数年以上 。从理论上讲,没有理由说微生物无法依靠维持能量生存数百年或数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几乎没有细胞增殖。由于缺乏对微生物休眠间隔时间的理论限制,因此出现两个问题: (i)是否有证据表明存在休眠期很长的生物? (ii)这么长的等待时间有什么好处? 确定微生物生理学的唯一方法是将其与自然环境隔离,并在 实验室中进行培养 。许多处于休眠状态的种群具有充当“ 侦察兵 ”的单个细胞,它们会在随机时间退出休眠状态,以定期采样以恢复有利于生长的条件。这些侦察兵中的一些可以被赋予生长因子并进行培养。但是,依靠营养生长来研究能够长期休眠的微生物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首先是来自许多环境的DNA的直接测序表明 大多数微生物细胞在系统发育上不同于任何人曾经培养过的细胞 。这可能是“平板计数差异法(the great plate count anomaly)”背后的驱动力,它认为许多样本中不到1%的细胞可以轻松培养。重要的是要注意,并非所有环境都会受到极高的平板计数异常的影响。经历快速环境变化或具有丰富养分的环境,例如人的肠道和最近被火山灰淹没的湖泊通常以易于培养的细胞为主。 然而,对于许多条件稳定的环境,尚未培养的微生物进化支配着总细胞的丰度,并且存在巨大的平板计数异常现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以下观点:这些群体尚未屈服于培养的原因是他们专心于慢速生长,在正常的实验室时间尺度上不容易加速生长。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如果将它们培养数月,可以从天然样品中获得更多的培养物。事实上,在培养耐培养演化支方面,最近最大的进展是在生长非常缓慢的生物体中。 高丰度的海水微生物(如 Nitrosopumilus sp. , Pelagibacter ubiquitans 和 Prochlorococcus sp. )一天或更长时间会翻倍,这意味着它们需要一个月或更长时间才能达到稳定阶段。 海洋沉积物微生物的培养和富集需要更长的时间,其中 Atribacteria 在5天内增加一倍, Lokiarchaeota 则在14-25天内增加一倍,而未培养的甲烷菌(ANME-2)在7个月内会增加一倍。这些培养物发展得如此缓慢,以至在人类时间尺度上几乎不可能进行详细的生理评估和基因操作,即使它们是经过技术培养的。 第二个问题: 依靠培养物来研究寿命极长的微生物的第二个问题是,营养状态下的生理状态可能与微生物以低代谢活动生存数千年时的生理状态大不相同。因此,虽然培养对于确保生物体的生理至关重要,但它不能用于研究每种情况下每种类型的超慢生长微生物。 因此,必须将 培养工作 与 直接研究天然样品 中的超慢生物结合起来。然而,在自然样本中识别等待不频繁事件的多年休眠微生物是具有挑战性的。对于人类时间尺度的观察者而言,这种超慢速生物似乎无所作为。打个比方,加州海岸线是在地质时间尺度上不断搅动的岩石,但对人类来说,它足够稳定,可以在上面建造房屋。这些房子必须坚固到足以承受偶尔的地震,但在数百万年的旋转,淹没和挖掘中,它们将无法承受土地重新定向的影响。 幸运的是,现代海洋沉积物提供了一个天然实验室,可在其中研究长期休眠的微生物,而无需加快实验室培养中微生物的生长或等待数千年才能发生变化。通过将养分浓度的变化与沉积物的沉积速率进行比较,可以在很长时间内量化细微的地球化学变化。由此产生的反应-运输模型表明,向海洋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总能量传递速率通常比支持实验室培养所需的能量传递速率 低 很多数量级。这意味着这些微生物群落 没有足够的能量来维持 稳定的细胞分裂速度。 进一步的证据表明,在海底沉积物中埋藏在数米以内的微生物群落基本上 处于非生长状态 ,这是因为即使种群正常生长也会发生突变或生态竞争的时间尺度之后,很少出现遗传上的新变化。这些生存的微生物群落的周转时间已被计算为几十年。这并不一定意味着细胞每30年经历一次传统的复制和细胞分裂。生物质量的改变可以通过逐渐取代所有的细胞物质来实现,脂质被脂质,核苷酸被核苷酸取代,从而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所有分子都被替换了。实际的细胞分裂事件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或者可能永远不会发生,直到资源恢复,这可能需要数亿年。 这些微生物细胞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或几百万年都没有复制,是因为它们在等待一个事件在这些时间尺度上发生吗? 另一种可能是,这些微生物不适应超长休眠,而只是在它们最终被俯冲到大陆之下并在俯冲带被压碎或烫伤致死之前,碰巧发现自己处于某种休眠状态数百万年。 尽管必须坚持多年静止生计的偶然选择,但有一些证据表明,在这种困境中发现自己的生物在进化上已准备就绪。随着河口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微生物表达的酶对地下可用的底物具有更高的特异性,这表明它们 具有一定的代谢活性以适应地下休眠 。地下微生物还具有针对超慢代谢和细胞分裂的生理适应性。 此外,在地下发现的微生物进化枝不仅是持久存在的浮游动物群落的残余物,而且在被掩埋时不会消失。相反,它们不同于海水中发现的那些。 因此,在海洋沉积物中发现的生物虽然不能在那里真正生长,但很可能已经适应了在海洋环境中生活。但是,即使它们在长期休眠过程中经过了充分的调整和“快乐”,它们也必须在某个地方生长——自4.5亿年前地球开始以来,这些细胞就不可能一直处于休眠状态。 然后,我们必须问第二个问题:他们还在等什么?如果冬天在土壤中遇到休眠的微生物,我们可以假定它渴望在夏天变成营养状态。对于潜伏了数千到数百万年的深埋海洋沉积物生物来说,这相当于什么?他们的夏天是什么版本? 为了确定哪些事件导致长期休眠的生物体恢复其营养状态,我们必须假设一个进化框架,其中长期休眠是一种适应性的方法,最终在进化中获得回报。回报是有一天休眠的微生物会“醒来”,并产生后代, 当这些资源可用时,它们首先获得这些资源,从而获得生存收益。 该模型的证据来自已在固定阶段研究多年的实验室培养。当在饥饿条件下将静止培养数月或数年的大肠杆菌培养物与新鲜生长的大肠杆菌培养物竞争时, 预先适应的培养物会胜过新鲜生长的培养物 ,这种特性被称为静止期的生长优势。如果生活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微生物也是如此,那么如果它们有机会竞争贫乏的资源,它们就会比更新鲜的生物有优势,就像习惯了匮乏的瑜伽士在饥荒中与贪吃的人竞争一样。 对长期休眠的适应可能是由生长资源的变化所驱动的,这些生长资源随相当长的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而变化。由于海洋沉积物微生物处于数百至数百万年的休眠状态,因此它们很 可能“等待”在这些时间范围内发生的事件 。地质过程发生在足够长的时间范围内。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微生物可以适应多年的洪水,干旱或暴风雨周期,就像蝉经历了长达17年的滞育期一样。但是,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发生的地质事件也可能导致休眠。 海洋沉积物中休眠的微生物回到营养新鲜的海底后,可以重新进入营养状态。由于生物扰动作用、小重力流或极端风暴事件,上层公尺以上的沉积物可以被挖出并重新沉积在海底(如果水足够浅)。 埋藏得更深的沉积物可能在更长的时间尺度和更大的事件中被挖掘出来 。整个海底悬崖可能会因海底滑坡,塌陷或浊流而重新分布。 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当大洋板块撞击俯冲带中的其他大洋板块或大陆板块时,那些埋藏在数百米深的海洋沉积物中幸存下来的微生物可能会被挖出来。在这里,增生棱柱或火山泥喷发为使一些深埋的微生物脱离休眠提供了潜在的机会。 其他环境,例如古老的多年冻土也可能具有长期休眠的生物。尽管重要的是要指出,由于气候变化,现代多年冻土的融化速度快于预期,但这类生物的进化回报可能是在米兰科维奇循环之后的冰川期结束。 注:米兰科维奇循环是指一个地球气候变动的集合影响。以十万年为主要周期,伴随着四万年以及二万年左右的周期。与三种地球绕日运行轨道的变化有关。这三个影响因素也造成了地球的冰期与间冰期,大都与太阳辐射变化量有关。 正如微生物不依赖于氧气一样,它们也不依赖于达到一定的增长率。众所周知,厌氧呼吸的能力会增加微生物的环境范围,从而防止将其囚禁在有氧环境中。同样,微生物在长期,甚至是非常长时间匮乏中的生存能力使它们的栖息地在更大的时间范围内扩张。 时间本身成为一种资源,微生物可以利用它进入新的栖息地 。他们可以等待资源补充事件,而这超出了受限于更快生长速度的生物体的时间范围。 这种超慢的微生物可以被看作是在经典的 r vs. K 策略的生态框架中的K策略者,它们 具有较慢的繁殖速度,更长的寿命并保持稳态种群 ,以最大程度地利用环境的承载能力。 注:物种有两种生存策略。K策略:培育一两个,每一个个体都是高质量和长寿命。R策略:培育很多很多个体,以数量来博取生存概率,每个个体都比较脆弱,死亡很多。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像这样的生态范式是围绕 多细胞真核生物 而设计的,包括对后代繁殖和体型的预测,而这并不能完全转化为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存活的微生物。因此,将时间视为微生物资源的新颖性并不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态范式,而是一种新的生态位。通过积极关注微生物是如何利用大范围的时间尺度,或许比以前所认为的更长的时间尺度,我们可以为微生物和地球系统如何相互作用开辟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Karen G. Lloy,Time as a microbial resource,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Reports , 04 October 2020
17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气候变化将使物种栖息地萎缩
hgiap 2013-7-1 17:36
气候变化将使物种栖息地萎缩 一项由多国研究人员完成的最新研究说,气候变化将导致动植物的栖息地大规模缩减,各国政府如不采取行动减排温室气体,大量常见的动植物都会逐渐走向消亡。 来自英国、澳大利亚以及哥伦比亚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利用气候变化计算机模拟程序,对一个包含近5万个物种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如不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在2100年前,将有约57%的植物和34%的动物失去一半以上适宜它们生存的栖息地。 研究结果显示,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中美洲、亚马逊地区和澳大利亚等地的生物多样性所受影响最严重。从物种来看,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在气候变化面前最为脆弱,而只有约4%的动物物种有可能获益于气温上升,并增加至少50%的栖息地。 不过研究人员也指出这种状况仍可避免。如果各国政府采取措施让温室气体排放在2016年达到峰值后逐年减少,报告预测的物种栖息地萎缩程度可减缓60%,如果排放峰值出现在2030年,则只能减缓40%。 领导这项研究的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研究人员蕾切尔·沃伦说,数据表明,即使对最普通的动植物来说,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也将是灾难性的,并且这种影响将遍布全球大部分地区。(来源:新华社 刘石磊) Quantifying the benefit of early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in avoiding biodiversity loss R. Warren , J. VanDerWal , J. Price , J. A. Welbergen , I. Atkinson , J. Ramirez-Villegas , T. J. Osborn , A. Jarvis , L. P. Shoo , S. E. Williams J. Lowe Affiliations Contributions Corresponding author Nature Climate Change3 , 678–682(2013)doi:10.1038/nclimate1887Received09 August 2012 Accepted28 March 2013 Published online12 May 2013 Article tools Citation Reprints Rights permissions Article metrics Climate change is expected to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errestrial biodiversity at all system levels, including species-level reductions in range size and abundance, especially amongst endemic species 1 , 2 , 3 , 4 , 5 , 6 .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mitiga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could reduce biodiversity impacts, particularly amongst common and widespread species. Our global analysis of future climatic range change of common and widespread species shows that without mitigation, 57±6 % of plants and 34±7 % of animals are likely to lose ≥50 % of their present climatic range by the 2080s. With mitigation, however, losses are reduced by 60 % if emissions peak in 2016 or 40 % if emissions peak in 2030. Thus, our analyses indicate that without mitigation, large range contractions can be expected even amongst common and widespread species, amounting to a substantial global reduction i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by the end of this century. Prompt and stringent mitigation, on the other hand, could substantially reduce range losses and buy up to four decades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Subject terms: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s Conservation Policy
个人分类: 气候论文交流|1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自然的声音 虫鸣律动
crossludo 2012-12-15 13:35
环境好不好,鸟儿早知道 ——鸟类也可担当环境监测哨兵 长久以来,鸟类一直被视为人类良友:它们消灭害虫、长途传递信息、甚至作为宠物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小小的鸟类也可以担当环境监测的“大任”——双色树燕和信鸽等可被用以环境监测工作,监测其栖息地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包括环境治理工作的效果等),为人类采取进一步的环保措施提供有效的警示信号。 双色树燕能够标示污染沉积物质含量 美国地质调查局中西部环境科学中心的科学家托马斯·卡斯特指出,一些以昆虫为食物的筑巢鸟类习惯于在湖泊床或者河床沉积物上构筑巢洞孵化幼鸟,这些鸟可以成为很好的“生物监测器”,用来监测环境污染的有关情况。因为上述沉积物中的任何污染,都能够在鸟、鸟蛋以及幼鸟的身体上以某些独特的方式得到体现。 双色树燕就能担当环境监测的作用。美国伊利诺斯州西南部克拉布奥查德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附近,有一家生产电容器的工厂,7年前有关部门就采取相应措施治理该厂周围环境的污染状况。然而科学家在对其附近栖息的双色树燕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双色树燕所生产的蛋和孵化的幼燕体内依然能够检测出“相当数量”的有毒化学物品——多氯化联二苯(PCB)。PCB一般被用于变压器、电容器以及油漆等产品的添加剂中,是一种环境激素,可以造成许多野生动物的繁殖衰退并抑制其免疫系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很大危害。卡斯特认为这一发现“能促使人们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清理有害沉积物。” 11月中旬,在美国加州长滩召开的环境毒物学和化学学会年会上,卡斯特介绍了其研究小组的工作。2010年有关部门采取行动,对俄亥俄州渥太华河流域托莱多附近的环境进行治理,以清除污染沉积物。卡斯特小组利用双色树燕来监测这一治理计划的效果,虽然目前尚未获得全部数据,但研究工作进展良好。他说:“从鸟类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个热点(栖息地)。” 利用双色树燕监测环境的优势之一是,它们以寻觅食物的范围相当小而闻名——仅限于其洞巢周围方圆500米以内,所觅食物的污染程度能够反映该区域的环境污染状况。卡斯特认为:“它们能够表征有限的局部(区域)污染。”如果打算研究其他感兴趣的区域,研究人员可以将双色树燕的巢穴悬置在杆子上,并将其放置在相应的区域,以将燕子吸引到这一区域。 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环境污染项目负责人罗格尔·赫尔姆认为,利用双色树燕监测环境的最大优点就是,它们提供了“具有可复制性的”试验途径,这种方法远远好于盲目地搜集动物样本并从中获取“少量数据”的做法。 赫尔姆还指出,这种方法对鸟类也有益,因为鸟巢箱改善了鸟的栖息环境。当然,在研究过程中也可能会损失少数鸟蛋和鸟巢,但不会伤害这一物种。赫尔姆说:“一般来讲,鸟的巢穴并不都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50%以上的鸟巢能够被保存就实属罕见了。这项工作的奇妙之处在于,你能够发现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最糟糕的事情是,即便你损害了很多东西但却得不到任何有益的结果——因为你无法获得足够的样本量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信鸽可以监测空气质量 双色树燕并不是唯一被科学家用于环境监测的鸟类。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的野生动物毒物学家理查德·哈尔布鲁克则利用信鸽来监测空气质量。 信鸽曾被用于长途传递信息,目前全世界依然有许多爱好者饲养比赛用信鸽。在现代城市很多信鸽被主人安置在很高的楼层上,它们不间断地呼吸着周围的空气。更为有利的是,人们很熟悉信鸽的生活史,而野鸟则不具备这些特点。哈尔布鲁克说,很多信鸽爱好者“(对其生活史)保持着极其详尽的记录”。 在一项先导性研究中,哈尔布鲁克仔细研究了从美国、菲律宾和中国等国信鸽爱好者那里购买的信鸽。他在这些信鸽身上发现了某些与健康相关、十分惊人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与信鸽栖息环境的空气质量有明显的关联度。例如,来自某些城市的信鸽具有黑肺和睾丸增大现象。其中一只信鸽的睾丸异常大,竟然占信鸽总体重的五分之一!相比之下,那些栖息在中国和美国污染较少的城市的信鸽,其身体器官则很健康。 此外哈尔布鲁克还发现,某些北京信鸽的肺部和肝部含有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数量,比那些来自空气质量更清洁的地方的信鸽高出3至4倍。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是化石燃料燃烧后的副产品,是一种致癌物质。哈尔布鲁克认为:“这表明这些环境污染物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物种都可能产生危害作用。”
个人分类: 物联工程|1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logistic回归模拟动物栖息地选择的大体思路
cranelover 2011-9-30 14:51
所用软件:spss、arcgis 基本步骤: 1. 对模型中要用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或主成分分析,去除共线性 2. 根据需要,选用二变量、多变量无序和多变量有序logistic regression 中的一种进行分析;需进行多因子组合,根据AIC或BIC选用最佳模型 3.arcgis中调出栅格计算器,输入先前构建的模型公式,为每一个栅格赋值,从而得出分布图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蜱虫叮咬的个人防护方法
xupeiyang 2011-6-15 10:53
 1、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爬上;针织衣物表面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每天的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要仔细检查他们的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发现蜱后立即清除。   2、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当使用遮光剂或防晒用品时,先涂抹遮光剂或防晒用品,然后再涂抹驱避剂,睡觉前应把驱避剂洗去。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驱避剂等。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16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环境与气候决定蜻蜓分子水平多态性和遗传群体结构
chenlu25888 2011-6-10 19:40
Wellenreuther M, Sanchez-Guillen RA, Cordero-Rivera A, Svensson EI, Hansson B (2011)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Determinants of Molecular Diversity and Genetic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a Coenagrionid Damselfly. PLoS ONE 6(6): e20440. 该paper应用蜻蜓进行环境因素对群体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确定种内结构遗传多样性有关的环境因素对栖息地的保留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非常有趣的。通过近年来的统计和地理遗传学可以了解环境因素影响物种内的地理组织和种群结构的分子遗传多样性。本文研究了一种常见和分布广泛的昆虫,蓝尾蜻蜓(Ischnura elegans),这种昆虫诸多生态与演化研究的重点。得到如下问题:1)群体结构是否会受经度和纬度的影响?2)地理界线是否会限制基因流?3)地理距离是否影响连通性以及是否存在过去的瓶颈信号?4)是否有证据证明最近的一个范围扩张?4)地理和气候因素对群体结构导致什么影响?我们发现群体间低至中等遗传亚结构(平均Fst= 0.06),Dest= 0.12)是经度对遗传结构的影响,而不是纬度。地理界线(如水体界线)没有发现显著的影响。Fst与Dest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然而,没有证据显示最近的瓶颈。最后,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分子特征的范围扩展或地理适应性效应,尽管当地地理适应性降水有明显影响的遗传分化现象。这种小昆虫的群体结构可能由于一些生态因子而被划分,这些生态因子与纵向坡度、地理距离和当地的降雨量相关。相对脆弱的全球群体结构和高度的群体遗传变异表明,Ischnura elegans具有较高的传播能力,这符合这个物种是一个有效率和早期coloniser新的栖息地。
1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火速围观:物种绝灭速度被高估啦!
热度 1 zjqsbzh 2011-5-23 13:32
火速围观:物种绝灭速度被高估啦!
自然杂志5月19号刊发中山大学何FANGLIANG教授论文,该论文指出,传统的估算生物绝灭的方法高估了物种绝灭的速度. 由于栖息地的减少和破坏造成的物种绝灭是二十一世纪保护生物学的核心课题.但一直以来没有一种直接的方法测算物种绝灭的速度.目前最常用的一种间接的方法是根据生态学著名的物种面积关系(S=cA Z ,其中c和z 都是常数)反向推演。 这里先介绍一下物种面积关系。我们都知道,生态学家如果增加样地的面积,样地中所包含的物种数就会增加。1921年,植物学家Olaf Arrhenius 建立了二者的函数关系。对大多数的生物类群中的物种面积指数分析后发现,大多数Z的取值都在0.20-0.35之间,并且相同面积的岛屿和大陆其取值不同。显然,这种关系与样地内物种的分布情况和迁移情况有关。大陆与岛屿的不同Z值可能由于两种环境中物种的迁移能力不同。 知道了这个关系,我们就可以理解传统的测算物种绝灭速率的方法了。如果我们建立了物种面积关系,反过来,如果知道栖息地面积的减少量,则可以计算出物种的减少数目,从而计算物种绝灭速度。生态学家们早就注意到这种方法所得的结果比实际的观测结果要大得多,并且把这种称为差异叫做“绝灭负债”,意思是由于栖息地的减少和种群数目的减少,这些物种必然绝灭,只是现在还苟延残喘而已。这种解释听起来不错。但何教授的论文认为这种差异绝大部分是由于这种方法本身的取样人工误差。何教授认为,要确认排除某物种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挂掉所需要的取样面积要比遇到第一个该物种个体所需要的取样面积大得多,而且与物中的分布和空间格局无关。传统的计算把二者当成了同一个东西,这就是上述绝灭负债的数学基础。作者通过对美洲大陆一种雀形目鸟类的数据分析证实了上述观点,并发现有的高估达160%! 当然,作者也指出,虽然栖息地的破坏造成的物种绝灭速率被高估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继续堂而皇之地继续破坏栖息地,恰恰相反,我们必须作出行动以防止这种高估的绝灭速率成为现实。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啊。大家都在说第六次大灭绝云云,竟然在此文之前没有直接的测算绝灭速率的办法,这有点不靠普啊。还有,生态学家的数学功底因该相当强大才行啊。 P.S. 由于本人数学太差,只能理解到这个程度,欢迎拍砖。 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科普牛刀|336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周世界遗产秀】【二十二】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menglingzong 2011-4-12 08:56
【一周世界遗产秀】【二十二】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大熊猫不仅是中国国宝,也是全球自然保护事业的标志和“旗舰”物种。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不仅是地球历史与地质特征研究的典型区域,陆地、海洋生态系统和动植物演化的典型区域,自然景观和美学景观集中的区域,更是生物多样性与特有物种栖息地的全球性典型代表。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面积 9245km2 ,涵盖成都、阿坝、雅安、甘孜4个市州 12 个县。这里生活着全世界 30% 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也是全球除热带雨林以外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它曾被自然保护国际选定为全球 25 个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被全球环境保护组织确定为全球 200 个生态区之一。 四姑娘山位于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由四座长年被冰雪覆盖的山峰组成。如同头披白纱,姿容俊俏的四位少女。其中幺妹身材苗条、体态婀娜,常说的“四姑娘”就是指这座最高最美的雪峰。 四姑娘山的东面有奔腾急泻的 岷江 纵贯而过,西有“天险”之称的 大渡河 。山谷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花遍野、溪流清澈;山腰冰川环绕;山顶地势险峻,白雪皑皑。 四姑娘山一带森林茂盛,气候宜人,为丰富多彩的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在海拔2500米以上地段有原始森林分布,以高山 针叶林 、 针阔叶混交林 为主体。这里出产的 红杉 、 红豆杉 、 连香树 等是四川特有的珍贵树种。在海拔3700米以上地段还有高山草甸分布。每当春夏之交,这里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是良好的夏季牧场。山上还盛产 天麻 、 贝母 、 虫草 等名贵中药材。这里的兽类约有五六十种,鸟类约三百种左右。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 大熊猫 、 小熊猫 、 金丝猴 、 白唇鹿 、 毛冠鹿 、 雪豹 、 苏门羚 、 金猫 、 扭角羚 、 林麝 ,以及 红腹角雉 、 血雉 等。举世闻名的 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就坐落在四姑娘山东坡。 四姑娘山被当地藏民崇敬为神仙。相传为四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了保护她们心爱的大熊猫,与凶猛的妖魔作英勇斗争,最后变成了四座挺拔秀美的山峰,即四姑娘山。它由海拔6250米、5664米、5454米、5355米的四座毗连的山峰组成,坐落在横断山脉的东北部, 邛崃山 脉的最峰区。主峰幺妹峰,海拔6250米,位于东经102.9°,北纬31.1°,是邛崃山的最高峰,山峰主要由石灰岩构成,由于大自然常年的风化剥蚀,使山体十分陡峻,刃脊上多悬崖峭壁。主峰南坡飞挂数条冰川,冰川舌直指山脚。西坡和北坡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数百米高的陡岩,然而,陡岩之下则是绿草茵茵,森林繁茂,谷溪清澈的高山被带。 (有怪兽啊有怪兽) 最近一次大熊猫调查公布的数据,中国的大熊猫总数接近1600只
个人分类: 一周世界遗产秀|3027 次阅读|0 个评论
1 川金丝猴的空间利用课题
welcomezp 2011-2-23 13:23
1 川金丝猴的空间利用课题
2000年的时候,我们研究了金丝猴群 在自然栖息地内空间利用的情况,由于当时 无法识别研究群内的个体,只能够在雄性、雌性和青少年等年龄性别组水平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川金丝猴不同年龄性别组的个体对植被的空间利用明显不同。 成年雄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地上活动,相比之下,亚成年雌性和青少年猴更加经常地在低植被层和树冠层中找食和休息,明显地比成年猴更加频繁地在树冠中移动,很少下地。空间利用的不同可能与体重、受捕食者威胁程度和取食部位等因素有关。这篇文章被发表在2006年的《动物学报》。 川金丝猴的全雄群
个人分类: 灵长类学原创|34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博备忘
sstone2009 2009-9-9 16:15
很高兴通过了审核,这样我就拥有了科学网的博客。 我常常感觉自己是一个很落后于时代的人了,对于科学网只是在昨天才点击打开。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发邮件给我,告知他的导师去世的消息,以表缅怀。每一位科学家的离去,都让我格外沉重,何况是我的导师的导师。我与导师同寄哀思、敬重,同寄对离去的长者、先行者的无限缅怀。我也十分自然地打开了逝者留下的最后的博文。我才有了决定在这里申请我的第二个博客。 我是这样拥有了科学网的博客,怀着敬畏,怀着心生的期待。 我知道有个词叫生生不息,我喜欢这个词,那是生命永远的延续和期待,但就我个人而言,我只能做到的是书写自己的一生,我便把前一个博客,命名为生而不息。在那里,我记述着自己琐碎的生命过程,渺小的生命其实蕴含着无限的力量。我相信这一点,从06年以来,我在医生、医疗投资管理、人体解剖学研究、医疗服务流程研究诸地间游荡,虽然毫无建树,但是,汗水和心血让我看到了未来的曙光,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枝叶间透露出来。我也相信,我的生命应该这样的,不息地追求这缕曙光,科学的曙光。那是我真正的期待。 那么,这里可否就是我的心灵的栖息地?
个人分类: 随笔|2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