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雪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雪地里的护眼神器
热度 4 Einstein 2018-2-7 13:48
按:此文是笔者妻子(张钫)写的一篇科普文章,刊发在了2018年01B号(1月下)的《百科知识》杂志。此文源于2017年初,我们在首都博物馆参观临展“高原牦牛文化展”时看到有几件雪地眼罩文物。回家后,她写了这篇科普小文。投《百科知识》后,已经是夏季了,一直未刊发。如今正值深冬,得以刊发,也许算正逢其时吧。照片由我拍摄。 你童年时可能也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用祖辈的老花镜把太阳光聚焦在一点,然后去点燃干枯的树叶或杂草。笔者近日发现民国时《科学画报》上有个 “ 科学把戏 ” 栏目,给出了这种游戏的 另一个玩法—— 如果在放大镜的上方置一块粗眼纱布,那就再也烧不着下方的东西了。这是因为粗眼纱布会分散和减少太阳光,导致树叶或杂草达不到燃点。 这种科学游戏,让笔者想起了另外一个场景:寒冬腊月,银装素裹,在一个雪后初霁、阳光明媚的午后,你站在皑皑的雪原上,欣赏着 “ 惟余莽莽 ” 的北国风光,感慨着大自然的无尽造化,然而却不知危险正在悄然而至,因为你的眼睛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 。 冬日的雪地对日光的反射率非常高,加上高山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层对紫外线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减少。在冰川、雪地、沙漠等炫目耀眼的地区,反射光的紫外线含量可达到 5% 左右 。这种环境下,人的双眼在没有防护措施直接暴露于外界时,会遭受较强的紫外线辐射损伤,俗称雪盲,医学上常称之为太阳光眼炎。这主要是紫外线对眼角膜和结膜上皮造成损害引起的,会出现怕光、流泪、异物感、结膜充血等症状。 因此,当你出行在广袤的雪地里时,一定要记得保护好眼睛!如今我们的滑雪、登山爱好者、科考队员等,通常都会有滑雪镜、护目镜等专业防护工具。然而在专业防护工具出现之前,常年生活在雪地里的人们是如何保护眼睛,免受 “ 雪光之灾 ” 呢? 在藏民集中的青藏高原,牦牛是他们最重要的畜力。为了应对雪原上耀眼的阳光,藏民们就地取材,常用牦牛下腹部的细绒毛作为经纬线编织成菱形或方形的网格,网格左右两端再延伸编成镜腿状,制成类似于眼镜的形状,可以挂在左右两耳上,这样便形成一种独特的牦牛绒眼罩。 生活在东北地区的鄂伦春人,向来有冬猎的传统,他们为了防止雪光刺眼,也用黑色马尾自制了一种眼罩,与藏民的牦牛绒眼罩类似,但工艺略复杂。他们先用树条弯成所需的扁圆框架,然后用针引上马尾或马鬃做线,在木框内编织成网。织完后再放入水中煮,取出晒干,抽出木框,这样会增加弹性和硬度,不易弯曲。最后在两端缝制黑布,钉上黑色线绳即可。 这种牦牛绒眼罩和马尾眼罩 不就类似于 “ 科学把戏 ” 游戏中的粗眼纱布吗?后者游戏中的粗眼纱布主要是分散光线;而这里的眼罩主要是减少进入佩戴者眼中的光线,将大部分阻挡于外且不影响视线,从而有效的减少了进入眼睛的光通量以保护眼睛免受刺激和伤害。别小觑这看似简单的办法,它可拯救了很多人的眼睛。 新疆和平解放后,新疆军区组建了“先遣连”率先进入藏区。在到达藏北时,很多人就在茫茫的雪原中遭遇了雪盲症,战士的眼睛被强光刺得红肿,流泪不止、疼痛难忍。在束手无策之时,蒙古族的战士阿廷芳,想起小时候用马尾编眼罩可以遮住雪光,于是教大家自制马尾眼罩,有效地防止了雪盲,扫除了部队前进的障碍。 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在其著作《藏北十二年》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说他一次大雪后出行,太阳出来后,雪光映得眼睛睁不开。 带路的牧民就从牦牛腹下扯了一把毛绒,罩在眼睛上,这样就保护了自己的眼睛。而那些没有用牦牛绒眼罩的人,得了雪盲症,眼睛疼得厉害。于是后来办牦牛博物馆时,就专门征集了牦牛绒眼罩用作展品。 2017 年 2 月,笔者在首都博物馆与西藏牦牛博物馆联合主办的 “ 牦牛走进北京 —— 高原牦牛文化展 ”中,就看到了牦牛绒眼罩展品(图 1 )。同时在该展一幅绘画展品上,看到了藏民佩戴牦牛绒眼罩的情景(图 2 )。 图 1 “牦牛文化展”上的牦牛绒眼罩 图 2 佩戴眼罩的藏族牧民(右上方) 那么这种眼罩是何时出现的呢?其实我国古时候就早有类似的眼罩。 1999 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隆化县鸽子洞元代窖藏中,就发现有两件马尾编的织物,一件是用棕色马尾编织成斜网纹,另一件是则用白色马尾编织成莲花纹样。隆化县博物馆为之撰写的考古发掘简报定名为 “ 面罩 ” ,后来一些地方也称其为“护眼罩”。这种护眼罩便类似于雪原中生活的人们所编织的眼罩。 1973 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 227 号墓出土有一副铜眼罩,该眼罩长 18 厘米,宽 5.3 厘米,用铜薄片冲压而成,中央靠近眼球的部位钻刺小孔,透过这些小孔,能够清楚辨识外界环境和事物。过去的研究认为眼罩是为了防风沙,但它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有效的减少光通量,从而保护眼睛免遭紫外线损伤。 这种雪地中的眼罩也绝非在我国仅有。在靠北极的格陵兰岛和阿拉斯加等地,常年冰雪覆盖,当地居民使用的眼罩是在中间刻有一条大约 0.5 厘米宽的横槽,佩戴这种的眼罩时,太阳光就没有那么强烈了。尽管形制与我国的眼罩不尽相同,但其原理均是减少光线的进入。 在现代医学领域,做完眼科手术后,眼睛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同时为了保护眼睛,也需要佩戴一段时间眼罩。有 一种类型的眼罩就是用塑料、细草或金属丝编结而成,附有宽紧绳带,约有30°左右的凸度,上有小孔,主要用于眼科手术后保护眼睛。这与各地人民发明的用于雪地的眼罩近乎一样。 面对大自然形成的强光困扰,不同地区的人们都会开动自己的大脑,就地取材发明一些简便可行的相似措施。眼罩这个简便的发明,解决了在雪地生活或旅行必须面临 的问题。如果你下次去雪域高原上旅行,千万别忘了佩戴牦牛绒眼罩呀!
个人分类: 科普|8715 次阅读|10 个评论
雪地上的闪光点
热度 6 boxcar 2013-1-28 11:06
雪地上的闪光点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话说2 年多以前,我曾经写过一篇 “ 雪地上的‘闪光点’与人才 ” 【 1 】。因为当时没有合手的“家伙”拍照片,就只能“干说”,那会儿没被网友拍砖说我“无图无真相”,已经是烧高香了。还好,昨天在园子里“打鸟”未遂,却凑巧在林子里练习瞄准的时候拍了几张雪地的照片,上面不乏闪光点,而且五彩缤纷怪好看的。 1、雪地上的闪光点 2、 露出积雪的枯叶 3、枯枝 上的 残雪 4、等待春天。。。 参考: 1、 吕喆:雪地上的“闪光点”与人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388312.html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4275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俄罗斯幼童-25℃雪地中冲凉水澡
热度 1 redtree 2012-12-30 00:40
俄罗斯幼童-25℃雪地中冲凉水澡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2-12-28 10:48:22 当地时间12月26日,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温度已经降至零下25摄氏度,当地的一所幼儿园 的老师却带领仅着泳衣的幼童来到雪地里冲洗凉水澡。据在该幼儿园工作的称,这不是对学生的惩罚行为,学生的参与完全是自愿的,学生的父母也有权利选择让孩 子退出该活动。据悉,该项活动已经举行了数月,孩子抵御病毒的能力明显增强,他们也因此变得更加强壮。
个人分类: 生活与健康|3488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北京的雪地上散步
热度 1 jxz1963 2012-12-16 22:11
现在每天晚餐后外出散步已经成了我每天必修的功课。 特别是在集团给我发了计步器后,每天要是不走上个 10000 步以上,好像就没有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总有一种愧疚的感觉。 由于西安时常在冬季很少有下雪的时候,因而我也难得在雪地里散步的机会,今天上午从北京西下车后,发现北京下雪了,一路走过时发现房上、车上、树上、路上、地里到处都是白皑皑的雪,真的让人有些兴奋的感觉。 从五号地铁站下来,乘昌 52 路车到讲礼村下来,问了一位当地的中年男子:“请问师傅,红栌山庄怎么走?”那位中年男子顺手一指:“从这条道一直朝里走就到了!”说了声谢谢我就拉着箱子进了小汤山的山庄小道,一路上狭窄村道旁树上、路上到处都是雪,小路上虽主有雪,但一点都不滑,走起路来还有些软绵绵的感觉。 约莫走了二十多分钟,我终于走进了红栌山庄:“哇,好大的一个山庄,红色的房顶上居然也盖上了一层不算太厚的雪,在白雪下面透出了一点红色。” 山庄里除了宾馆的房子、温泉宫、美食厅以外,几乎很少有房子了,许多空地里都栽种着认不清的果树,还有十数亩大的鸟类栖居地,以及在美食餐厅外近千平方米、深蓝色的池塘里喜戏游乐着的渔类,所有这些,都为红栌山庄的天然美景涂上了重重的色彩。 晚餐后,一个人独自在山庄的雪地里散着步,与平日里的散步有着不同的感受:这里几乎没有汽车,几乎没有人群,几乎没有工厂,几乎没有声音,好像是世外桃园。有时偶尔开来一辆汽车,刺眼的车灯真让人厌恶:“真是的,这么雪亮的路面上,有必要开车灯吗?” 夜间,走在红栌山庄的雪白的小路上,没有一点灯光,没有外人有打扰,脸上被雪粒打湿,感觉晾晾的,脚下踩着软绵绵的雪粒,发出磳磳的声音,还有不时传来类似鹅的叫声,让人有了一种清新的感觉。 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能有这样一个安静的山庄,一片果木林子组成的无污染天然氧吧,天上飞的鸟儿与池塘里的鱼类,以及山庄天然的果林上的果实,着实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在北京小汤山的红栌山庄真好,在北京的雪地里散步更好!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3232 次阅读|4 个评论
雪地里的足迹--求解
热度 2 moxj 2012-2-21 21:40
雪地里的足迹--求解
不知道是不是那帮喝酒打牌的家伙刚聊的冰期到了,周末去山上转了一圈,雪的确比往年多。 雪地上兔子和野鸡的脚印不少,也有大个的,没我的鞋子大,但步子却大多了,不知道是不是雪人准备出发,徒步穿越白令海峡去美洲找他们的孩子。
个人分类: 地质队员|5764 次阅读|3 个评论
雪地上的“闪光点”与人才
boxcar 2010-11-28 18:51
昨天哈尔滨下了场大雪,今天早上虽已雪后天晴,但天 可 是嘎嘎的冷,好在蓝天白雪的景致很不错。我在步行到实验室的一路上,虽然眼睛被阳光下的白雪晃得发花,仍注意到了雪地上 居然 还有一些闪光点。 这些在雪地上闪着光的可不是金子,而是一些雪花或者结霜形成的冰晶 。 它们本来和周围的其他雪花或冰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刚好满足了反射定律的条件,把从太阳直射过来的强烈阳光直接反射到了我的眼睛里面,所以才在大片白茫茫的雪野上显得格外耀眼,以至于相隔几十米外仍能被看到。相比之下,周围其他的雪花或者冰晶,可没有这么好的机缘,只能把天空或者周围物体反射或散射后的光线再反射到我的眼里,结果可能失去了耀眼一把的机会。 现如今的世界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每年都有大量的博士、硕士和学士学成毕业,人才培养成绩可谓斐然。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学子步入社会之后,似乎会像地上的雪片,只形成了一片白茫茫的雪野,而鲜有突出表现。他们是人才么?要我说,肯定不会个个都是人才,但其中的人才肯定也不在少数。人才会被埋没,往往是因为缺少表演的舞台、展示的空间和证明的机遇。这就像透射到雪野上阳光,只能照射到最上面的那一层,而不会照到深层,即使是被照射到的这一层,也只有姿态最好、角度最符合反射定律的那些雪花,才有机会把阳光反射到我们的眼中,被我们看到,引起关注。此时此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亮点,即使离我们很远,仍然可以很耀眼,我们不会太多地去关注这片雪花或者这个冰晶是什么形状的、是不是雪野中最大的一个或者外形最完美的一个,或许只看到它在闪耀就已经足够了。 有些雪花,也在反射着直射的阳光,却因为没机会投射到我们的眼底,结果注定不会成为一个我们可见到的闪光点。这就像有些人,其实本来也是具有人才的潜质的,而且也在勤奋努力地工作,却因为不被关注而被归于平庸。或许,韩愈所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便是这个道理了。原本差不多的人,换个位置去用,换个角度去看,可能会从常人、庸人摇身一变成了人才,人才如果换个角度去看,换个不恰当的位置去用,也可能迅速变成庸人、俗人。我想,关于人才问题,关键在于无论是用人者还是被用的人,都应该去努力找到那个最合适的位置和最好的评价(或者展示)的角度,找到了我们就会有很多人才可用,如果找不到,只好继续叹息没有人才或者人才过剩了。
个人分类: 科学网|5639 次阅读|12 个评论
自由词
jlpemail 2008-2-2 09:22
(图片来源:网络) 佳节如晤,摩肩接踵归乡路.站上一人踌躇,三十直到初五,幸友人同助. 霜雪怎抵春风力?毕竟消融去.严冬形势早萎靡.绿意挺起,迎春待时机! 祝愿朋友门在春节快乐! 2008-2-2 9:16:11
个人分类: 诗词场|358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