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成思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关于成思危先生的新闻报道
if229 2015-7-20 16:01
组图:成思危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首都千余群众送别 和讯 1小时前 组图:成思危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首都千余群众送别 站在门外的成思危的学生。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拓 摄 上一个图集 picture 下一个图集 ... 24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一位美籍华人眼中的老友成思危 新浪新闻 1小时前 7月20日,社会各界人士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送别成思危先生。中新社发刘宪国摄图片来源:CNSPHOTO中新社北京7月20日电题:一位美籍华人眼中的老友成思危中新社记者马... 43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成思危先生与中国资本市场论坛的不解之缘 新浪财经 14小时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晓求 2015年7月12日清晨,收到成思危先生前秘书小谢的短信,说成先生于当日凌晨逝世。读此短信,我内心深感悲痛,一天都处在伤感之中,脑海中不... 15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友人送别成思危:最后时日仍忧国忧民 中国新闻网 2015年07月20日 00:00 题:友人送别成思危:最后时日仍忧国忧民 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7月20日上午九点半,北京城西端细雨初霁。 33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成思危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今天举行 搜狐新闻 5小时前 中国青年网【今天,送别创业板之父】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于北京时间7月12日去世,享年80岁。成思危是创业板之父,也曾被誉为“中国风险投 5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一号店原董事长于刚:我的恩师良友成思危先生 界面新闻 6小时前 不由自主地拿起床头的手机,打开微信,发现七八个朋友转来的信息都是有关成思危先生在临晨去世的消息 。顿时心情格外沉重,在早餐厅和朋友说话时都带有一些哽咽,在... 百度快照 成思危生前接受凤凰专访 谈为何加入中国民建 中国青年网 2015年07月19日 05:00 孙起孟的一席话使成思危怦然心动。父亲毕生“舍我其谁”的担当和对于他“居安思危”的期望,对成思危影响至深。1996年12月,成思危接任中国民建中央主席,1998年兼任... 44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柳红纪念成思危:敢持庭训报先亲 新浪财经 2015年07月18日 23:00 柳红 成思危先生于2015年7月12日去世,享年八十岁。以他高大的身形、旺盛的精力、平和的性情、优良的保健,去世的消息确实来得有点突然。一个月前,成先生八十岁... 2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刘曼红撰文纪念成思危:我们不会放弃 凤凰网 2015年07月17日 11:00 编者按:7月12日凌晨,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静静地离开了大家。“风险投资之父”“创业板之父”……这是业界给予这位经济学家的称号。成思危一生致力于虚拟经济领域的... 5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成思危:不做“雄鹰”做“雏鹰” 华夏经纬网 2015年07月17日 08:23 7月12日0时34分,用56个字总结了自己80年人生的经济学家——成思危,静静地离开了大家。 “风险投资之父”“创业板之父”……这是业界给予这位经济学家的称号... 6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个人分类: 图情缘|1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追思】成思危,盛世依旧思危言
jiangxinduyin 2015-7-13 19:13
7月12日凌晨,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与世长辞。成思危先生,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化工系统工程、软科学及管理科学,近年来致力于探索及阐明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并积极研究和推动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成思危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创业板之父”,曾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的风险投资事业,是中国经济政策的重要高参和制定者。他的很多观点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最近发表的文章中,成思危指出,“ 研究金融问题需有战略观,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战略目标,因为目标一错,满盘皆输,如果目标不对,后面的战略和策略贯彻实施得再好,最后也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造成严重损失。 ” 而在4月的智库研讨会上,成思危指出,智库要“实事求是,要多讲真话实话,少说空话套话,不说大话假话。如果智库来讲大话假话,那就非常得危险。” 本文通过整理成思危先生的近几年的观点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以纪念这位著名的学者。哲人已逝,风骨长存! 1 中国股市存在四大问题 中国股市从宏观角度看进步不小,从微观角度看问题不少。 中国股市发展需要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市公司质量、投资者素质、监管等四大问题。 股市需要长线的机构投资者。投资者要注重在股市操作中加强学习,了解宏观经济形势,了解所投资的上市公司的情况,培养风险意识,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有很多投资者并不清楚风险承受能力,股市好的时候就借钱拿房子抵押炒股,这很危险。 股市监管应该遵循“合法、依法、合理、适度、有效”的原则。对于虚假信息、恶意操作事件等一定要依法严惩,不严惩这些违法上市公司实际上就是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2012年1月,在十六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的发言) 2 好公司都无人问津的股市肯定要出问题 健康的股市需要满足四个基本条件: 第一,国家经济的基本面要好。 当前,我们正处于结构转型期,对股市当然有影响。股市最灵敏的是资金进出。如果股市净流入资金是正的,股票数量没有增加,股价就上去了。如果净流入资金是负的,股价自然会下跌。资金进出与国家政策、投资者信心和银行利率都有关系。最近,股市之所以比较严峻,与中国经济下行也有关系。 第二,上市公司质量要好。 短期评价是财务绩效,股票投资回报率要高于债券回报率,至少应高于银行存款利率。长期来看,公司治理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我曾经鼓励南开大学进行相关研究,他们提出了“南开公司治理指数”,从6个方面确立了19个评价指标。从前几年的指数看来,可以说,中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都是不及格的,及格的仅有30%左右。这说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三,监管要改善。 股市监管应该合法、合理、适度、有效。证监会出台新规能否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谈何容易。比如股市疯涨的时候,提高印花税,股市还在涨;股市下跌时,减少印花税,但股市还是跌。说明这一措施未能改变投资者的预期,效果自然很有限。 第四,投资者素质要提高。 经过20年的锻炼,中国投资者素质确有提高。过去散户特别多,现在机构投资者逐渐增多。但机构投资者不应该偏重短期行为,那样就等同于大散户,但由于其资金雄厚,信息较灵,会进一步损害散户的利益。机构投资者更多地应该关注价值投资,不应该搞短期投机性的卖出买进,追涨杀跌。 中国股市的换手率比国外高得多,为什么?就是没有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股市的重要作用就是扶优汰劣。如果ST公司受到热捧,好公司反而无人问津,这是绝对不合理的,这样的股市是要出问题的。 (2011年12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 3 不能把所有国际金融活动都当做阴谋 在金融研究实践中,忽视或缺乏战略观的情形并不少见。金融安全是现代经济安全的核心。对于这一问题,我们既不能麻木不仁、丧失警惕,也不能神经过敏、草木皆兵。 例如, 一些人把所有的国际金融活动都当成阴谋,把国际金融活动比作你死我活的战争,主张要抗击国际阴谋。实际上,这并不符合当前国际金融的实际情况。有些人可能是真的担心,但更多主张“阴谋论”的人有着不同动机。 不管动机如何,这种以抗击阴谋为战略目标的金融安全观起码在以下两个方面缺乏说服力:一是要真正提高抗击阴谋的能力,就必须提高自身的金融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还是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也无法抵御国际金融风险。二是当前国际金融领域既有斗争又有合作,并不是零和游戏。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功筹办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应善于利用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来争取最大利益,而不能把所有国际金融活动都拒之门外。应努力提高我们自身的金融实力,进一步深化和推进金融系统改革,提高我国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并在国际竞争中增强我们的话语权和国际金融地位。这才是正确的战略目标。 (2015年5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 4 超发的货币就是关在笼子里的老虎 长远来看,货币过度供应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超发的货币就是关在笼子里的老虎,早晚要放出来。最近中国大妈大量购买黄金,也是手头货币太多;房价持续降不下来,也是因为很多人手头有货币,觉得保值买房子更保险。过多的货币是关在笼子里的老虎,我们不能不给予警惕。 (2013年5月,在中国经济大讲坛上的发言) 5 中国应发展绿色经济 从产业发展和社会角度两个方面着手 当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居世界第一位,节能减排对中国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在环境保护上加大力量,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话,那么我们将把环境债务留给子孙后代,这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中国在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中国对新能源的投资在世界上占到第一位或者第二位,可能十年内累计将达到5万亿元人民币,表明了中国政府对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责任感。 创新是发展新能源的重要保证,新能源将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人类过分依赖化石能源,给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威胁,所以,必须通过发展新能源来解决能源资源有限以及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的问题。以太阳能为例,太阳能的成本大大高于火电成本,中国最近也出台政策,对太阳能发展予以补贴,但从长远看,靠补贴来推广新能源是不行的,所以,关键问题还是要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使得太阳能能够广泛应用。 国际上很多人提低碳经济,这是非常热的话题。我们提绿色经济,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更加全面。 绿色经济就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三者的结合。 发展绿色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要有自己的特点。因为: 第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达到中等发展国家水平之前,还是要不断发展。既然要不断发展,就要不断消耗能源,因为能源是发展的重要条件,我把它比作经济的粮食。所以我们现在的重点,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而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也就是要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发展中国家,首先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所以我国宣布,到“十一五”规划末期,我们的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20%,到2020年下降40%—45%,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如果大家仔细算算,GDP到2020年比2000年目标翻两番,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际上还是会有所增长的。 第二,从中国的能源结构分析,目前来看,化石能源占到90%,我们确定的目标是2020年降到85%。我国近中期的目标应该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 中国前些年过多追求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不力。现在应该看到,在这个问题上不注意,我们会犯历史性错误。我们计算过,2005年,由于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我国的环境成本占GDP的13.5%,而当年的GDP仅增长了10.4%。这说明如果我们不注意环境保护,就把环境债务隐性地留给了子孙后代。所以我们要力争做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下一次的产业革命是新能源引领的能源革命。前三次分别是蒸汽机、电力、电脑与互联网。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可再生能源将是未来产业革命的一个增长点,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中国应如何推动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产业发展来分析 ,低碳经济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发展不排放二氧化碳的产业,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等等。同时,包括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等。第二个层次,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如现在发电水平是350克标准煤发1度电,而全国最先进的地方仅需要283克,如果平均降到300克标准煤发1度电,将会是很大的节约。第三个层次,利用二氧化碳。化石能源燃烧必然产生二氧化碳,现在利用二氧化碳的主要是饮料工业,有局限性。利用二氧化碳最大的地方应该是化学工业。现在化学工业领域正在研究这个问题。此外,发展林业也能吸收二氧化碳。第四个层次,封存。当然,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荷兰、丹麦也在做这项工作。 人类最终还是应该依靠可再生能源。人们最早是用动植物烧柴火,用动物油点灯,然后是利用化石能源,但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总有一天会用完,最终还是要用草木和太阳能这些可再生资源。所以,我们要把产业、经济、社会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改善。 第二,从社会角度来说,要认识到绿色经济不仅是一种产业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 这就要求人们树立绿色经济的意识,养成从点滴做起的习惯。比如说,我们有没有必要开这么多和这么亮的灯?可以少开一点。离开房间时,能不能及时把灯关上?这都是小事,但做好一点小事,就可能节约很多能源。再比如说,大家开车多了,就带来道路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我们能不能够平时在市内上班的时候,多利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是跟同单位的同事拼车。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产业企业的问题,也是每个人能否养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问题。 (2013年10月,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专访) 6 学者有四大责任 学者应肩负怎样的使命和责任?在“2013首都经济管理学界新春联谊会”上,我提了四句话。 第一,探讨理论基础。 当前,中国社会面临很多严峻的问题需要执政党去解决,但作为官员来说,他可能没有充分的时间去仔细研究这些问题,作为学者,就应该从理论的深度和高度去深入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比如,中国改革现在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有四个关系需要深入研究,即法治和人治、公平和效率、政府和市场、集权和分权,每个关系背后都有一大堆需要研究的问题。就拿公平和效率来说,没有公平的效率是不稳定的效率,没有效率的公平则是低水平的公平。这二者之间确实有个辩证关系,其背后的理论和问题很值得深入研究。 第二,借鉴国际经验。 比如社会保障,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做法。有的是以社会统筹或者社保税为主;有的是以公积金为主,个人账户为主,如新加坡;有的实行双重政策,即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中国就是这样。在解决所谓改革成本的问题上,也有各种不同的办法。医改也是如此,有英国模式、意大利模式、美国模式等等。作为领导,没有时间去认真分析比较这些模式,有的领导干部到哪国考察就觉得哪国模式好。作为学者,就有责任把世界各国的经验加以分析、比较,提出自己的看法,供领导决策参考。 第三,完善政策框架。 政策是由政府官员制定的,政策出台以后就要去执行,但官员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对很多问题尤其是细节问题可能没有认真考虑。作为学者,就要补充和完善这些政策框架。比如房改,按照当时的设想,就是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加商品房三个层次。但是,由于跟经济适用房相关的政策规定得不细,就出现了很多问题,也使经适房分配领域成为腐败高发区。其实,有了经济适用房这么一个政策框架,相关的分配条件、管理办法等等,都得完善,得跟上。政策制定者往往考虑不了这么细,就需要学者通过调研提出建议来完善。 第四,分析政策实施的难点。 任何一个政策,它在实施过程中都有意想不到的困难,学者就有必要去分析这些难点,提出可行的应对之策。 (2013年10月,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专访) 7 年轻人有条件就赶紧买房,不要等 中国住房市场一直呈发展态势。自2006年关注房价以来,我一贯的观点是:有需要有条件就买,不要等。尽管楼市目前面临增速乏力的现状,但中国的住房市场依然保持发展态势。 有两个理由,一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有需要在城市购房的农民越来越多。二是每年那么多大学毕业生,那么多人结婚,都需要买房,刚性需求不会减少。 住房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买房的过程就是把财产从现金的形式转变成不动产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就是用个人银行存款,加上从银行按揭贷款的钱,买了一套房产。这个房产具有耐用性的同时,也具有投资性。当需要用钱的时候,可以把房子抵押或者卖出去。 所以,如果年轻人有条件,不买房,结婚就晚了,享受的时间也就晚了。 (2014年4月,接受《国际金融报》专访) 8 中国政府不会允许房地产崩盘 中国的房地产不会崩盘,这点是肯定的。为什么?因为有两方面原因, 一个是我们在进行城镇化过程中,需求在那里 ,城镇化过程每年1100万人到城市,每年700万大学生毕业,还有相当数量的家庭要改善住房。原来都是分的房,面积小,房子也旧了,但是位置好,所以要不就是拆迁补偿,要不就是卖二手房加点钱在别的地方可以买大点好点的房子,所以一方面是需求放在这。 当前来看,由于房价涨比较快,所以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北京、上海这类地方,实际上是需求还是潜在的,一旦房价下降马上需求释放,北京最近二手房上涨大家看到,上海我看的一个例子,一个台湾朋友看见房价要掉,把房子当天卖了,结果过几天一看卖出房子又涨。对于这类地区,一线的房子还要限购,还要抑制需求,增加适合的供应。 另一类就是有一些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像鄂尔多斯这些地方,报纸报得多,开发过度,供过于求,对于这类城市我们要采取取消限购,鼓励周围农民和老百姓进城买房,逐步消化存量。 根据住建部的数据消化存量需要20个月,大概现在房地产进入了调整期,这个调整期大概是两年左右。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 就是中国政府不会允许房地产崩盘 。 因为一旦房地产崩盘带来的问题是很多的,房地产联系到60多个行业,钢铁、木材等等,现在房子需求减少,钢铁卖成白菜价,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话对国民经济有相当大的影响。 另外一个,现在房地产贷款在银行大概占银行30%,这个也是房地产出问题银行就要出问题。还一点很明显,房地产价格下跌的话,老百姓财富就会缩水。如果真的房地产崩盘,中国80%的居民财富都会损失,所以大家可以看到, 政府是希望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但是并不希望房地产崩盘 。这个道理很清楚。 (2014年11月,在第23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的发言) (根据网上公开材料、侠客岛等站点内容编辑整理) 更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doctorforum
1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思危:新能源与低碳经济
sciencepress 2014-6-27 08:27
可持续发展是涉及人类存亡的重大问题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随着历史而变化的,在原始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出现了对太阳、对月亮、对火的崇拜;在农业社会,人们顺应自然,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在工业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认为可以征服自然。实际上恩格斯在1886年的时候就指出,“我们不应过分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应该说他是很有远见的,但是当时恩格斯的名气不大,很多人没有注意这个警告。 20世纪50年代,卡尔森写了《寂静的春天》这本书,揭露了农药对生态和人的危害,才逐渐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随后各国的学者发表了一系列的有关环保的著作,从而使得联合国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就是说,我们既要满足当代的发展需求,但又不能损害满足后代发展需求的能力。实际就是说我们不能够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发展,而不顾子孙后代的发展。这个概念提出以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护生态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全世界开始普及,而且相继采取了各种行动。 如果从历史的视角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以看到,人类经过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的农业文明和几百年的工业社会的工业文明以后,即将迎来的是知识社会,在知识社会中需要一种新的文明,那就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笔者认为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对这样的文明即将到来的响应。应该看到,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真正使生态文明的概念深入人心,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还需要大大增强人民群众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解,形成一股道德力量,推动可持续发展,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不可否认,在当前实际生活中,忽视保护环境,忽视节约资源,忽视维护生态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的。只有在全社会形成一股道德的力量,才能够真正保证生态文明的建设。在这个方面,除了政府和市场以外,我们要重视所谓“第三部门”的力量,也就是各种群众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以此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不足。 应当指出,现在西方环保主义盛行,甚至产生了一些偏激的环保主义者,他们反对所有发展的举措。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一种积极的环保概念,因为人类要不断地繁衍,要在地球上生存并不断地改善生存条件,就必须要发展。而人类的发展也不可能不对自然界有所影响。我们不是消极的环保主义者,退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当的。我们一方面要实现人类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非常重视环境的成本,要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我们的发展。 对环境成本应该高度重视,现在还没有人认真去计算。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等所造成的损失就是环境成本。笔者现在担任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和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的主任。我们中心做过一个测算,出了一本书,指出2005年我国的环境成本大约要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5%,而我国当年GDP的增长仅为10.4%。就是说如果我们不注意可持续发展,不注意生态文明的问题,就会把环境问题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样的发展肯定是不可持续的。总之,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的存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环境问题包括很多方面。在一般的情况下是指防止环境污染,如工业生产对周围社区环境的污染。从全球的角度看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有防治荒漠化、保护臭氧层等。现在看来,引起普遍关注的就是气候变化所造成的温室效应。 科学家经过大量研究,认为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所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根据科学家的测算,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冰川融化等原因,海平面上升了47厘米,如果再不注意,气候变化会引起大问题。例如,印度尼西亚有17000个岛屿,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就会有约2000个岛屿消失。马尔代夫岛平均比海平面仅高1.2米,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则这个国家的存亡就成问题了。所以马尔代夫等岛国对今后的气候变化特别关注。目前许多西方国家的专家认为,应将全球的气温上升控制在2℃以内,为此应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维持在450ppm(parts per million)二氧化碳当量左右,这就要努力到2030年将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由2007年的288亿吨减少至264亿吨。 气候变化也会引起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还会造成生物物种的灭绝和生态多样性的破坏以及农作物的减产、各种疾病的流行。由此可见,气候变化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而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目前全球都在关注这个问题,低碳的概念就是从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低碳经济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定义,而且对于各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有各种提法,如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笔者理解的低碳经济是一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但是我们的观点和西方的观点有一点不同,我们并不是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作为我们发展低碳经济的唯一目标,而是把低碳经济的目标定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三低”。也就是说,我们在关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还要关注节能减排,要全面地发展低碳经济。 就笔者个人看来,要采取以下四个层次的措施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一是发展不排放二氧化碳的能源和生产工艺;二是通过高效能的能源利用和各种有关措施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三是尽量利用二氧化碳,除了简单地将二氧化碳用作饮料和其他的工业原料以外,在化学工业上也应开发用二氧化碳为原料来制造一些产品的技术,但是目前能利用的二氧化碳仅占总排放量很少的一部分;四是处理二氧化碳,即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我国和世界上不少国家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据报道,荷兰政府已从2011年开始将1000万吨二氧化碳泵入距鹿特丹不远的巴伦德雷特小镇地下两千米处的两个废弃天然气田,直接封存二氧化碳。但目前看来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的成本还是很高的。 可以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的发展方式,它不仅仅会改变我们的能源结构,改变我们的产品结构,而且将进一步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工业部门要注意,而且每一个人都要注意,如何为发展低碳经济来改变我们自己的消费方式。现在有一句流行语就是“今天你低碳了吗?”这就是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上都要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从总体上看来,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特别是在当前的情况下。 新能源将引领下一次产业革命 对新能源现在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定义,如“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等,其含义不尽相同。笔者认为新能源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狭义的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燃料等以前没有广泛利用的能源;广义的新能源则还包括核能、水能,甚至还包括清洁煤技术。 发展新能源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因为发展新能源有四个主要的好处:一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众所周知,在利用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时,都不会排放二氧化碳,从而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是发展新能源可以减少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来看,最早用的是动植物,如烧树枝和树叶、点动物油脂等,然后进入到利用煤炭的时代,再进入到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的时代。但是从长远看来,石油、天然气、煤炭这些化石燃料总有耗尽的一天。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的预测,石油、天然气及煤炭的产量将分别在40年、50年及120年后开始下降。当然这些预测可能没有考虑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可能通过改进开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技术等措施,延长化石能源枯竭的时间。但是不管怎么说,它们是早晚要耗尽的。 不仅从未雨绸缪方面来说要考虑发展新能源,还要从经济方面来考虑。当前化石能源,特别是石油的价格波动已经危及各国的经济稳定。目前石油的需求量大约是每天8000万桶到9000万桶(7桶约相当于一吨),即需求量的波动是正负10%。但是由于期货和石油经纪人的炒作,在近几年内石油价格的波动高达正负200%。每桶从最高近150美元到最低仅20多美元,这种石油价格的波动对各国经济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例如,目前我国石油的进口量约占我国需求量的一半,大约是14亿桶。如果每桶涨价10美元,我国就会损失140亿美元,而且供应还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我国很多进口石油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就难以安全地供应,这对我国的能源安全造成威胁。 三是可以通过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为原料来制造生物燃料,这样可以腾出更多的耕地来种粮食,以应付粮食危机。美国、巴西对生物燃料的发展下了很大的力量,美国是用玉米做乙醇,巴西是用甘蔗做乙醇,这是第一代生物燃料技术。但我国不可效仿这种做法,因为我国有13亿多人口,应保证我国的粮食产量要达到年人均约400千克的水平,那就要保证我国有足够的耕地面积。我国和一些国家正在研究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来制造乙醇,这被称为第二代生物燃料技术,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但是看来通过优选菌种、改进分离技术等,还是很有希望突破的。我国也有专家提出用甜高粱秆来制造乙醇,这个技术可以说是1?5代生物燃料技术,也有可能取得成功。目前我国用粮食制造生物燃料只能是一种调剂手段,当玉米储存量太多而且储存期过长时,可以用来制造乙醇。但是从我国的国情来看,绝对不应依托用大量的粮食来制造生物燃料。 四是发展新能源将会给世界各国和我国在美国次贷危机以后提供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对我国造成的一个最大的影响就是发达国家由于金融危机而降低了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这就必然会导致我国的产能过剩。我国的外贸在2009年同比降低了13?9%。外需降低就必然造成工厂减产甚至停产,以及工人失业,所以这是一个对我国很大的威胁。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再强调要转变发展方式,原来依靠外需的那一部分的损失要通过发展内需来弥补。 我国很多产业部门实际上产能已经过剩。如果还是把投资用来发展传统的产业,那必然造成产能过剩、库存增加、效益降低和污染回潮。产能过剩问题不可忽视,据报道,我国钢铁的产能过剩约2亿吨,以每吨钢铁的投资为5000元计算,就有1万亿元的投资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美国次贷危机以后,我国经济的发展不能再走传统的路子搞重复建设,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采取新的发展方式。笔者认为新能源肯定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在世界上也是如此。 从更广的历史视野来看,人类经过的前三次产业革命,分别是以蒸汽机、电力和电脑为引领的,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使得世界的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一大步,而且都会使消费者受益。笔者认为第四次产业革命将是由新能源引领的能源革命。 本文摘编自成思危、汪寿阳、李自然等著《 从碳关税和碳视角分析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图书《 碳关税对中国的影响 》等文摘在 科学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发布,敬请关注: 一起阅读科学! 搜索微信 ID : sciencepress-cspm或 “ 科学出版社”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思危的讲话负责任吗?
热度 13 lin602 2014-4-3 13:41
见: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4_04/03/35420565_0.shtml 一般来说,说这话应该有依据的。因为成思危不是小小人物-平头百姓。
2883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全国人大前副委员长成思危在莫斯科大学发表演讲
alick1 2012-11-8 22:08
人民网莫斯科 10 月 29 日电 ( 记者 施晓慧 ) 全国人大前副委员长成思危途径莫斯科, 10 月 29 日在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发表了《中国经济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主题演讲,受到与会俄罗斯年轻学子的热烈欢迎。 29 日上午,成思危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莫大副校长肖明陪同下参观莫斯科国立大学,会见了莫大校长等大学领导人,随后来到莫大人文学院新教学楼发表演讲。成思危以《中国经济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主题,用俄语从中国经济的特点、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中国经济发展的展望三个方面对中国经济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成思危的演讲,引起了莫大师生对中国发展的巨大兴趣,他们争先恐后举手提问,成思危轻松对答,两次延长互动时间。莫大学生提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问题,成思危从利弊得失两方面做了实事求是的解读。他说,根据学者研究数据, 2020 年中国人口增长将达到顶峰,约 16 亿人口,之后将停止增长,进入平衡发展期。对于风险投资,他介绍了中国从无到有,到世界第二的快速发展,总量达到 300 亿美元。反映了中国创新经济的发展状态。在中国交通问题问题时,成思危介绍了中国正在转变发展方式,他说,不追求 GDP 增长速度、不追求贸易顺差,而是寻求平衡、全面、可持续发展,不能靠消耗资源,而要发展绿色经济。对于中国的经济规模,成思危也做了务实的介绍,他说,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已是世界第二,但人均还在世界 114 位。他说,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动力是老百姓希望通过努力把生活改善得更好。他说,中国经济总量在 2030 赶超美国是可能的,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经济、科技、教育的全面发展,他认为, 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可以保证我们的明天,但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 。他的观点赢得全场热烈掌声。最后,成思危以俄语朗诵普希金的诗歌《我爱过你》,演讲会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结束。 来源: http://www.gucas.ac.cn/site/160?u=54259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成思危:“坚持改革就可排除各种干扰”
whyhoo 2012-2-22 11:06
虽已年近77岁,成思危老人依旧精神饱满、思维清晰。对于南方,他一直有着深切的关注,不仅因为在这里曾留下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的美好记忆,更重要的,他明白南方的改革开放,对于当下中国的意义。   对于小平南方谈话,成思危认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而最重大的意义是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命题,从此为中国的发展打开了一片广阔天地。   言及当下一些对改革的质疑之声,成老引用了小平的话——“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掷地有声。随后他话锋一转又提出,应该允许多种声音的存在,这才是正常的社会。其对时代潮流的敏锐把握和宽容开明之精神,略见一斑。   成思危曾说,他是一名“务实的理想主义者”。而在他心中,“幸福广东”不仅仅是指财富的丰盈,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自由和对民主的尊重。老人对南粤大地的深深寄望,让人感奋。   近日,在位于北京市朝外大街吉祥里的民建中央总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民建前中央主席、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    历史意义——改革由此旗帜鲜明   一般人认为市场经济必然和资本主义相联系,但小平同志就敢于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南方日报:今年是纪念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您认为当年小平南方谈话在中国当代改革史上应占什么位置?   成思危:小平南方谈话在中国改革历史中有里程碑的意义。当时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巨变这一历史背景,国内有一些人对于改革开放产生质疑,反对改革开放的声音又出来了。在这个时候,小平同志到南方做了一个这样的谈话,旗帜鲜明地坚持改革开放,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比如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很明确提出来的。另外,还提出来“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这些都是非常旗帜鲜明的,可以说是又一次高举了改革开放的大旗。所以,我认为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是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   南方日报:小平南方谈话时旗帜鲜明地提出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这一点是不是给您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成思危:没错。我是搞经济的,首先我觉得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命题,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当时我国采取了一些市场经济的做法,但总不敢大胆地把市场经济这个概念提出来,一般人认为市场经济必然是和资本主义相联系,但小平同志就敢于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命题,这一点非常重要。   小平指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也确实符合经济学中“混合经济”的模式。他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一方面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正因如此,我们才敢大胆引进西方几百年来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好经验、好做法、好的组织方式、好的管理方式,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加以运用;另一个方面,小平同志在“市场经济”前加上“社会主义”四个字,也就是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要保障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从这两个方面把这个问题说全了,这一点我印象非常深刻。   南方日报: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内容是让您记忆犹新的?   成思危:还有就是小平同志提出的“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大胆试、允许看、不争论”,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观点。当时很多东西我们确实看不准,比如股市在当时就有很多争论,风险投资那时候还没有发展起来,这些东西究竟“姓社姓资”?争论下去就没个头。而小平同志提出三条“有利于”的标准,有助于我们明辨是非。他还提出要“反左防右”等等。总之,我觉得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面对争论:没什么了不起,不必大惊小怪   不同看法是允许存在的,但中央的方向非常清楚,那就是坚持走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南方日报:小平南方谈话时的这些思想,是不是对我们面对当下一些争论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成思危: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的这几个主要观点,通过这几十年的实践,大部分是被大家认可接受的,当然也会有来自“左”的或“右”的方面的不同看法。但不管怎么说,中央坚持的还是改革开放的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管允许不同看法的存在,但中央的政策、方向是非常清楚的。   至于面对当下的一些争论,我认为,第一,没什么了不起,不必大惊小怪,毕竟它没有影响中央的决策;第二,对于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正常现象,是一个社会诉求多元化、社会格局多元化的具体表现,什么事都会有人赞成,也会有人反对;第三,我们还是坚持走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这一条,就可以排除各种干扰。    贫富差距:不搞劫富济贫,要让穷人变富   现在讲公平是时髦,但还是要注重效率,要严惩非法收入,限制灰色收入,更好地增加合法收入   南方日报:有学者认为,当下中国的改革必须打破既得利益格局才能实现社会共同富裕,对此您认同否?   成思危:共同富裕是小平提出来的,是我国发展的最终目标,但我觉得公平和效率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改革开放之初,强调效率多一些,现在应注意公平多一些。如果只讲效率不讲公平,收入差距增大,社会矛盾增大,最后社会不稳定,就谈不上效率;但如果只讲公平不讲效率,那就是低水平下的公平,这二者不能对立起来,而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另外,千万不要哗众取宠,因为现在讲公平是时髦,但是还要注重效率。   南方日报:那么对当下贫富差距较大的情况您又怎么看呢?您认为,中国的改革如何才能达成全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成思危:对这个问题要深入分析,第一,要肯定改革开放以来,全体人民的收入和国家的财富都增长了很多。现在的问题在于分配有不够公平合理的地方,但也不能说非常不合理,因为中央采取的各种政策也是在限制这种贫富差距的增大。我曾经讲过,没有绝对的平等,一定的收入差距是肯定存在的,如果受教育的程度、专业技术水平不同,待遇却都一样,那谁还愿意去努力学习、钻研和创新呢?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合理的差别是必要的。但是,我们要防止用不合法的手段获取财富,要严惩非法收入、限制灰色收入、更好地增加合法收入。   另外,缩小差距不是让富人变穷,而是让穷人变富,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更快地增加那些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而不是采取劫富济贫的方法。当然,现在社会上有腐败现象,有少数既得利益群体的存在,对此我们也要客观地分析,在任何的发展中国家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要认真地治理,而不是以此来否定我国改革开放的成绩。 改革先锋:继续先行需处理好四个关系   广东必须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首先要依法治官,官员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实际上就是依法治官   南方日报:您一直非常关注、关心广东的改革,据您观察,现在广东仍是中国改革的先行者吗?   成思危:广东改革的先行是有它历史因素的,从原来的基础并不是非常好,发展到在全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很不容易,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才使得广东有现在这样的实力。   广东还能不能继续作为改革开放的领头羊,这取决于广东自身。   在现在的情况下,我认为如何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恐怕是个很重要的话题,这四个关系就是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有集权和分权的关系,这四个关系处理好了,改革开放才能持续进行下去。   南方日报:具体怎么解读呢?   成思危:比如法治和人治是很重要的话题,如果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就只能靠人来治国了,这是达不到我们所想的社会主义的目标的。为此必须要坚持依法治国,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不容易。   第一,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法治始终不是一件像西方国家那样有深厚共识的事情,中国的封建制度延续这么多年,总是寄托于明君和贤相,而不是寄托于法律。一个地方如果出现一个好领导,会发展得很快,如果这个领导犯错误,造成的损失又是非常大的。   第二,如果我们的改革不能从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必然转向寄希望于“清官”。但是如果制度不好,好人也会变坏。所以必须坚持用好的制度来治理国家,就是法治。   第三点,现在由于执法过程中的一些腐败现象,使得老百姓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法治的信任不够。   南方日报:您认为广东在继续改革大业中对哪些问题是需要有清醒认识的?   成思危:广东要想继续保持改革开放的势头,我认为就要处理好我刚才所说的这四个关系。   这四个关系都不是空的,比如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广东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首先要依法治官,官员要依法行政,官员要是不守法、不讲理,就会失去老百姓的信任,法治本身就难以实现,因此依法行政实际上就是依法治官。   第二就是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广东的效率是增加了不少,但公平是不是还有不足之处?我没有调查研究,但我知道广东还有一些贫困的地区,如何减少省内地区间的差异,实现共同富裕,是应当考虑的。   但是,实现这种共同富裕,要在继续保持效率的情况下,而不是把富的地区变穷;   第三就是政府方面,广东要真正做到“小政府、大市场”,凡是市场能办的事,政府不要去包办。特别是经过这次金融危机以后,政府的权力实际上有所回潮,政府官员又想管更多的事了。   最后是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广东作为地方来说,要尊重中央的权威,当然中央也要给广东一些相应的责权利,另一方面也要处理好广东的局部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的关系。 幸福广东:不仅仅是财富,更是思想自由   既有法制又有民主,既有集体纪律又有个人自由,既有共同富裕又有合理差距,这就是幸福   南方日报:广东现在正在全力建设幸福广东,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对此您有何建议?   成思危:建设幸福广东,我认为就是能够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绝大多数人的收入不断增长,社会的福利能够做得更好,能够让那些低收入人群从政府的二次分配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再一个,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挥好,能够做到既有法制,又有民主;既有集体纪律,又有个人自由;既有共同富裕,又有合理差距;我觉得这就是幸福。   幸福不仅仅是财富,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自由和对民主的尊重,现在我们有的人认为民主自由就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我行我素,这是不对的,还要有法律、纪律、道德等各个方面的约束。   我觉得要建设一个幸福的广东,当然财富是重要的,公平是重要的,民主自由精神也是需要的,还要有舒适的环境。如果环境乌烟瘴气,污染很厉害,也没有幸福可言。   南方日报:没错,那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呢?   成思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认为必须实现三个“外转内”,第一是从依靠外需转向更多地依靠内需,第二是从外延型增长转向内涵型增长,第三是从外生型动力转向内生型动力。   第一个问题不用多讲,第二个问题很重要,外延型增长就是做加法,例如要增加生产能力,就依靠投资多建一个工厂,这是我们习惯的做法,内涵型增长就是强调增长的质量,这就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劳动生产率,如果同样的人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当然能分配的财富就更多了。   我国是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但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却只有美国的1/5。我国制造业年均每个人创造的增加值只有八万元,再除掉税收等等,提高工资的余地就不大了。   第二是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投资已经占到我国GDP的2/3还要多,但是很多人都不愿意从事实体经济活动,说明投资回报率太低,资金利用效率太低。   第三是我们的环境成本,如果只搞建设,把环境弄得一团糟也是不行的。我们专门做过研究,2005年我国由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耗高等所造成的损失占我国当年GDP的13.5%,而当年的GDP增长只有10.4%,这说明我国在高速增长时对环境是负债的,这个债会留给我们子孙后代去还。   所以,内涵型的增长要注意劳动生产率、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环境的代价。   至于外生型动力指的是政府的补贴、优惠政策、引进外资等等,内生型动力指的是依靠职工的凝聚力、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只有做到这三个“外转内”,我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社会上有腐败现象,要客观地分析,认真地治理,而不是以此来否定改革开放的成绩   ◎缩小差距不是让富人变穷,而是让穷人变富,更快地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如果受教育的程度、专业技术水平不同,待遇却都一样,那谁还愿意去努力学习、钻研和创新呢?   ◎如果制度不好,好人也会变坏,所以必须坚持用好的制度来治理国家,就是法治   ◎幸福不仅是财富,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自由和对民主的尊重 原文见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7182904.html
个人分类: 政治|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房价不可能大跌 二三线城市有上升空间
dongzg101 2011-9-17 17:28
成思危:房价不可能大跌 二三线城市有上升空间 2011年09月16日13:38 腾讯财经 我要评论 ( 171 ) 腾讯财经讯 9月15日消息,2011年夏季 达沃斯 论坛于9月14日-16日在大连举行,本届论坛主题是“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腾讯财经及腾讯微博对论坛进行全程报道。 独家对话国际金融论坛主席成思危 来源:腾讯视频 所属栏目: 财经 著名经济学家、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成思危 在出席论坛时对腾讯财经表示,受房地产 宏观 调控政策影响,未来房价最多可降25%,但是虽然目前房地产成交量价出现下跌,短期内大跌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一旦房价出现一定降幅,持币观望的购房者可能就要出手,这种可能性导致房价不会很快大幅降下去。 成思危分析,拉动上一轮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土地价格的上涨以及政府税费水涨船高,而开放商趁火打劫哄抬房价。因此,未来房价下降有赖于开发商让利,以及政府降低地价和减少相关税费。 在一线城市房价开始呈现拐点迹象的同时,有些二三线城市房价不降反涨,成思危认为,这是因为有些开放商已经转战二三线城市,而且随着二三线城市经济不断发展,未来的房地产需求会进一步显现,因此二三线城市未来房价仍有上升空间。 以下为部分对话实录: 房价最多可降25% 短期大跌可能能不大 问:成主席,您之前提到房价会下跌25%。目前,监管层和国内外投资者都很关注 中国银行 业的地方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您对这两个领域的风险怎么看?怎么化解? 成思危:你这里有一点不准确,我说房价最多下降25%,并不是说一定下降25%。因为这一轮的房价主要是地价的上涨带上取得。我们知道房价的四个构成,建安费用,土地费用,政府税费,开发商的利润。这一轮子上涨是土地价格上涨带上去的。原来我们的建安费用大概占房价的25%,现在20%都不到。如果要想真的降房价,就不仅仅是开发商让利,更重要的是地价要下降,政府税费要下降。因为地价上涨以后,政府税费水涨船高,开发商也趁火打劫,所以整个房价就上去了。 所以,要讲房价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努力。根据我的看法,恢复到正常情况大概最多可以降25%,就是说恢复到比较合理的情况当然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实际上人们的购买力还是有的。这里头因为很多人想改善住房,他卖掉原来的房子再改善住房,他也买房的条件,购买力是有的,现在由于持币观望,就等着降。一旦降了15%,或者降了多少,很可能人们就要出手,一出手房价不会再跌下去了。所以,存在这种情况的可能性。 与经济发展同步 二三线城市房价有上升空间 问:您刚才提到房价,北京房产这两天开幕了,降价成为开发商的普遍选择,这是否意味着房价已经进入拐点?进入下降通道?您怎么看待 A股 下半年的走势? 成思危:我记得去年我就讲过,在宏观调控形势下,房价肯定会下降。但是不要期望房价大跌。因为房价大跌一个是可能性不大,另外房价大跌给各方面都会带来一些问题。给 银行 会带来一些问题,对于已经有房子的人等于他的财产要缩水。所以,大跌是不利的。但是房价在调控之下会有一定的下跌,不但是价,更多是量。因为大家有这个预期,所以我就先不买了,即使我有买房子的需要,我也先不买了,除非那些等着结婚的没有办法了。所以,主要是量跌,缩减,价钱会少量地下跌。这是我的估计。 所以,如果你要说拐点的话,就是这么理解这个问题。 但是,还有一点你要注意,就是一线城市还有一些个别的二线城市,房价下跌,因为原来太贵了,但是有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实际上还在上涨。这也不奇怪,一方面因为开发商也转移到那边去,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是这些二三线城市经济在发展。我曾经说过房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反映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程度。因为他经济发展了,愿意到这个城市住的人多了,到这个城市就业的人多了,供求关系嘛,房价可能也会上升。 住有所居 首套房贷款应实行差别化利率 在这个问题上,我最近专门在房地产学会上讲过,我们宏观调控最主要的目标应该实现中央提出的住有所居。也就是说不是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子,而是保证每个人都有居住的条件。这一个是靠保障房解决,公租房解决。另外一个,我个人的看法,对于买第一套房的人应该实行差别化的利率对待。现在一律不贷或者所有的投款都提高,这实际上对真正刚性需求买第一套房子的人是不利的,不利于他们实现他们的住有所居的。所以我提出来,希望对于确实是没有房,买第一套房的,或者说工作五年以后要结婚的,应该降低投款利率,实行优惠利率,并且实行递增式还款。因为他们的收入肯定是不断增加的,随着他们的收入增长,递增式还款。这样切实解决这些刚性需求的,买第一套房的人,让他更容易买,更好地买房。 所以,差别化,不是说都提高叫差别化,差别化就是有高有低,区别对待,这才叫差别化
1057 次阅读|1 个评论
成思危错在什么地方
newniu 2010-10-14 22:51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混淆黑白,祸国殃民之徒。有的以卖国为荣,如秦桧;有的以卖友为荣,如吴三桂。近几十年更是出现林彪、江青之流,把国家弄得鸡飞狗跳。当前,中国许多经济学家从国外留洋归来或接受国外的资助,头戴国外的光环,拥洋自重,为洋大人出力,祸害中国。    南都 :房价下跌的话,会有哪些不好的地方呢?    成思危 :你想,房价一下跌,首先老百姓原来有房子的人的财产就要降低,已经在分期付款买房子的人就成负翁。股市因为牵连着上下游,钢铁、木材、水泥、家电等等都会下跌,对股民也没有好处。现在中央提出的叫做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而不是说要把房产价格降30%到50%,这个不可能。否则,银行会有大量的坏账。此外,从供求关系来看,很多人想改善住房,有改善能力,目前我们看到的好像交易量大大缩减,是因为他们都在观望,希望房价降,所以房价一旦降到一定程度,肯定需求又会上去,那时供需矛盾会更大,谁都会把房价抬上去。 以上的话表面上有道理,实际上类似于秦桧判岳飞,下面做一些分析     成: 你想,房价一下跌,首先老百姓原来有房子的人的财产就要降低,已经在分期付款买房子的人就成负翁。    批判: 对于自住的老百姓, 负翁与富翁并没有什么区别。你的房子值1千万,还是值1百万,还是那个房子,房子没有变化,你住的感受没有变化。如果房价下跌, 自住的老百姓想要改善需求,反而能购买大一些的房子。比如说房子价格都降50%,100万降成50万,200万降成100万。 自住的老百姓原来值100万的房子只能卖50万,可是他只需要再加50万,就可以住原来值200万的房子,整整省了50万。    成: 股市因为牵连着上下游,钢铁、木材、水泥、家电等等都会下跌,对股民也没有好处。   批判 : 当房价下跌,老百姓能买更大的房子,更大的房子将需要更多 钢铁、木材、水泥、家电。 对这些产业只能是利好,而不是利坏。    成 : 房价一旦降到一定程度,肯定需求又会上去,那时供需矛盾会更大 。     批判: 供需矛盾是两方面的,合理的需求理应得到满足 。 为什么不能从供应入手,设法增加供应,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352 次阅读|2 个评论
英语流利的国家领导人
cwhm 2009-10-19 18:10
今天听了CCTV9的访谈节目,采访前国家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成先生1936年出生,现在已经70多岁了,英语挺流利的,这或许和他出国的经历有关,他本来的专业是化工,81年,46岁的他已经在化工领域有点名气了的他去美国留学学了三年的工商管理硕士。 一是惊讶他的英语,再来就是惊讶46岁了还能换个专业,这两点都值得我们学习,一是要学好一门外语,而是要学会跨学科,利用外语这个工具汲取更多的知识,利用跨学科这个触角去碰撞更新的领域。
个人分类: 人物专刊|1955 次阅读|4 个评论
纪念教师节-成思危先生教师节对学生的寄语
zhoumeng 2009-9-10 23:52
今天是第25个教师节,遥想25年前,自己还在上小学。回想自己学习成长经历确实离不开老师。记得小学班主任和我们引用过哪个名人或是领导的话,教学生一勺水,老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本人有幸遇到了不少这样的好老师。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在我们作学生心中刻上深深的印记,受益颇多。有的老师就是凭着深厚的功力把我们带入了没有家庭作业考试反而统考拿高分的境界。来到西藏阿里,我也格外注意和这里的老师,尤其是刚分来的大学生交朋友,鼓励他们不要辜负神圣职责,克服困难、钻研业务、早出成绩、为国家和西藏培养未来的栋梁。记得拜访北师大李晓西教授求教阿里经济援助思路的时候,这位经济学家不假思索地说出据权威统计,投资教育是最有回报的项目。 听说,成思危先生在教师节前夕由他担任院长的博士生面前,结合毕生的治学做人之道讲了以下几句话,听了很有感触,这里抄录之,与大家共勉: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认真,做学问要勤奋。   学生要具备:事业心、责任感、求知欲。   学生应具备四元结构知识:专业的深度,学科的广度,哲学和政治的高度,战略的眼光。   多研究,少开口;多学习,少应酬;多办事,少出头;多协商,少独谋。 尤其是最后几句话:多研究,少开口;多学习,少应酬;多办事,少出头;多协商,少独谋。必是先生穷几十年学习工作待人接物的思考和实践结晶。说得实在,这是让他的学生成为深沉的、有厚度的人。其实,这不单是对在校学生,对于像我们这样以知识分子自居的人,无论从事士农工商等的末学都是大有益处的。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云端阿里向所有具有一桶水的老师敬礼!这两天太忙下周去改则中学听课,看7月内地分来的师范大学生们把桶准备好了没有,千万不要只准备了勺。
个人分类: 拾贝转载|487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