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失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从伟大的科技中看清失败
coofish 2010-1-28 18:56
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5时53分,地震突袭了海地,首府太子港的无数房屋、道路被摧毁,死亡人数超过11万(这也勾起了我们汶川大地震的惨痛记忆)。大自然的威力令科技文明时代的人类再次感受到了自己的孤独与渺小。由此我们反思:在与天灾的抗衡中,人类的科技失灵了吗?哎,人类拥有太多自负的科技与发明,连地震的精确预测都如此遥不可及,科技竟如此失败! 让我们认真思考一番人与自然的关系吧: 没有灾难的时候,我们常常豪迈高呼征服自然!;灾难降临的时候,我们又开始虔诚祈祷天必佑我!; 很傻很天真 , 矛盾 的心理展现无疑! 面对突然其来从天而降的自然灾难,人类从来就没有真正准备好过。随时可能被一场不期而至的灾难所毁灭的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无异于一种干嚎。 或许人类亏欠大自然太多太多,人类中的那些不幸者不得不代表整个人类接受灾难的洗礼。这是一种不公平,又似乎是一种公平。 科技永远是一把双刃剑,想用科技征服自然是痴人说梦!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经济腾飞、高楼林立已经成为人类引以自豪的资本,殊不知环境的破坏是无法挽回的,一次次自然灾害将人类的努力化为灰烬。温室效应、沙尘暴气候、物种骤减、森林破坏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发展。人类不得不重新拾起对自然的敬畏,讨论起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回归尊重自然吧,让我们重新对大自然充满敬意乃至敬畏吧,这与软弱、怯弱无关,只与孱弱有关。 大自然面前,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没有区别! 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渺小! 转载: http://www.coofish.org/post/23.html
个人分类: 心情驿站|15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我们失败了
liuxiaod 2009-12-16 04:00
“如果我们失败了,是我们个人的失败;如果我们成功了,是全人类的成功。” 六年前开始在黑暗中摸索的时候,这是我们的约定,逝者如斯,特记于科学网。
个人分类: 历史|2320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技创新项目
rexlee 2009-11-1 21:46
今天,北京下了场雪,清晨映入眼帘的是白色和纯洁,下午,冬日暖阳,世间的凡尘也被一番洗涤,晚上,和参加科技创新项目的朋友们聚了个餐,到此为止,科技创新项目已经落下帷幕,一切又都是崭新的。 (宣传海报:大家还调侃科研中超女) 整个活动,大概一个月吧,十一回来到如今的十一月初。过程中有快乐,也有痛苦,有争吵,也有和谐,有兢兢 战战,也有得意洋洋。也算是一个丰富的回忆。 团队 我们最终拿到最佳团队的安慰奖,也算是对我们努力的一种慰藉吧。不过,就如刘前老师所说,纳米中心要讲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真正还是看学生们能够进行交叉学科的合作。从研一开始,就和田野想一起参加科技创新项目,当时想的是将表面等离子共振和电子单自旋结合起来,不过想法很不成熟。今年,正好有一个合适的项目,首先制备复杂的金属半导体异质结构,将其当做器件,来进行光电性能研究。在讨论过程中,彼此间又有一些新的想法,譬如将杂化结构进行CVD方法生长碳纳米管或者其他的半导体纳米线,以及最后的器件可以当做是一种新的测试纳米材料电学性能的方法。很久没有这种思想碰撞的成就感,特别开心。当然,和团队中的其他组员也有一些合作,不过由于学科背景差不多,细节方面的关注颇多。 还有不得不提的是三位指导老师。很感谢他们。虽然他们不会具体指导我们的细节,但是他们在宏观上的指导和对我们参与活动的支持是非常令人感动的。导师在以色列开会也会发邮件来询问进展事宜,吴老师着重于对整个项目立意上的引导,不断地提醒我们要从一个制高点来进行思考,这对我的影响也颇大,刘老师交流过两次,但是每次都是表达了对我们全力支持的态度,让我们享受过程,结果不是最重要的。 (项目申请书) 想法 我觉得我们的想法很不错。但是,从整个预答辩和正式答辩,老师们都表达了立意很好,但是可行性不高的态度。哎,搞的我现在还不能有个清醒的认识。不知道我还觉得这是一个好想法? 对于纳米粒子的研究体系,从最开始的球状颗粒,慢慢到形貌可控,再到杂化结构,那么以后研究的对象应该就是形貌可控的杂化结构吧。且对于各种应用,形貌可控的杂化结构也是有着很大的优势。应该这一点不错吧。 找到一个还算可以的切入点来进行形貌可控的杂化结构的研究,应该也能为其增砖添瓦吧。 现在特别乱,对于项目的意义,在两个权威老师的可行性不高的评价下,都没有进行下去的勇气。继续走,还是停下来,这是一个问题。应该还是会继续吧,以我的性格,一般是不见棺材不掉泪。至少会先把自己能掌控的前半部分做个明白。 (主要内容) 活动 这是一个活动,和平时参加的社团社会活动不一样,带有科研性质,也算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第一次写项目申请书,结果是被任老师当做典型进行点评,不过这典型是错误。之后的修改,从格式,到内容,再到表达方式,来来回回差不多有近十次,再加上电脑打开有参考文献的WORD文档特别慢,整个过程是相当的痛苦,比写一篇英文文章还郁闷十倍。 这也算是第一次在纳米中心的公开场合进行演讲。不过貌似一点都不紧张。可能与最近的一些培训和导师组内的严格要求有关吧。虽然自我觉得表达不是特清楚,也拿了个最佳陈述的安慰奖。 关于讲演,还有个心得,以前一个师兄也跟我说过,事先的准备真的很重要。由于一直坚持做ppt以及收藏和制作些图片,在整个幻灯片的制作过程很顺利,差不多一个晚上就完成初稿。自我感觉也颇为良好。 总而言之,科研活动除了需要一般活动的活力之外,还很需要严谨。 (答辩时的ppt) 不足 简简单单的可行性不高应该是不能概括我们的不足。对于可行性,因为不是最终的开题,应该不是最重要。但是仔细分析,其中有些缺点还真的很值得引起注意。 1.科研中的换位思考:唐老师讲到国外领先的那些课题组,也想到达一样的目的,为什么他们没做或者没做出来。我们关于这一点确实在刚开始想的不多。可能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在于交叉的思维,将三个课题组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吧。虽然科研存在很大的偶然性,现在也不能完全的回答唐老师的话,但是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学着慢慢回答。 2.想法被权威人士质疑了该怎么办?预答辩和正式答辩都遭到了纳米中心某些特定领域的权威大牛的质疑。第一次是唐志勇老师,对于制备可行性的质疑,第二次是孙连峰老师,对于电学测试纳米结构的质疑。其实细想,他们的质疑也不是完全不能回答的,但是两次都犯一样的错误,没能调整好心态,进行讨论,而是坐以待毙。特别是第二次,没能吸取经验。虽然事后,都和这些老师进行了交流,并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且进行了分析,他们也很开心,对于课题的意义进一步的认可,也提出了很宝贵的建议。希望这样的事情不会犯第三次吧。 未来 在谈未来之前,是感谢,此次活动确实历练了很多,虽然结果差强人意,连纳米中心的科技创新支持都没拿到,但是过程是充实的。特别需要感谢三位指导老师,研究生部的老师们,预答辩的评委,正式答辩的评委以及组内的师姐等同学们。 这篇博文是小结,算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对于未来,没有太多的承诺,唯一能做的,就是按要求过好每一天的科研生活。 (明天依旧在路上)
个人分类: 边走边想|5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功与失败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pinjianlu 2009-10-30 13:51
偶然性与必然性是辩证统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成功都是在必然性中的偶然性,偶然性,就是说有一定的机遇因素,再优秀的人,如果没有机遇,也很难成功,比如三国演义里说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结果蜀国兼得二者,最后还是未能成功,真是时势造英雄。但是作为成功者,必然具备一定的必然性因素,那就是他们身上所具备的那种气质、性格,有时候看起来是因为成功者具有一定的机遇,也就是很多人喜欢说他们是运气好,但是如果没有成功者所应该具备的那些必然性因素,你认为他们可能会成功吗?所以成功是在偶然性中蕴含的必然性。 而失败却是偶然性中的必然,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多失败者都是运气不好所致,失败都是因为天时、地利不好,但是这些都是有内在的必然性因素的。比如很多高中生,平时学习很刻苦,也并不笨,结果最终高考落榜,有的人就认为是他发挥不好,没有发挥出真实水平。可是为什么他发挥不出真实水平?是因为他的情商较低,一到真正大考的时候就怯场,甚至因为紧张大脑里一片空白,本来应该会的都不会了。这就是失败者的必然性因素! 最后说一句: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机遇=机会+勤奋努力。以上为个人拙见,还望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6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导致甲午海战失败的一个被忽视的原因
热度 1 liuxiaod 2009-10-26 22:50
在关于甲午海战的研究中,有一个因素始终没有被提起,那就是清朝海军操练用的是英语.这个事实甚至曾被当成清军素质优良的象征,实际上却是海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清海军的管带们都是留学英国的,讲英语自不在话下,舰上还有羊人顾问,当然也要讲英语,航行日志当然也要用英文写,战斗条例也是英文,枪炮长也是外籍雇员,讲英语是一个自然的选择.但是中国的水兵和下级军官却根本不会讲英语。 当年留学的也不过20 多人,这些人后来都当了正副管带等高级军官,可是军舰上还有很多重要岗位,如信号兵,轮机长,弹药手,观测兵,鱼雷长等都要由下级军官或普通水兵担任,而这些人不可能会讲英语.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普及小学教育,水兵多来自当地的渔民或淮军老乡,他们既不懂算术,也不懂几何,连拖拉机也没有开过,更不会外语,既使有10年以上的训练,难道就能听得懂英语,还能讲得出英语吗?战场上更是瞬息万变,如果邓大人用英语讲,左满舵30度,到车,右满舵90度,轮机长能听得懂吗?如果刘步蟾用英语要求信号兵向全舰队发信号,信号兵知道刘大人在说什么吗?当观测兵测量敌舰距离以后,他会用英语报出测量数据码? 有人会说,北洋海军经过近10年的训练,讲英语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吧? 事实上,很多中国农民偷渡来美国20,30年了,还是不会讲英语,一点不奇怪. 那么平时训练怎么办呢? 要知道,北洋海军训练的时候放枪,放炮,放鱼雷,都是预量尺码的,大家心中有数,不会出错,既使听不懂,到时候也知道应该干甚么.但是打仗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听不懂,不会说就是灾难了。 那么刘大人们不能讲中文吗? 可是不行啊,洋人顾问不就凉在一边了吗?还有枪炮长也是外国人,人家听不懂中文呢.那么北洋海军为什么要雇用外籍枪炮长呢? 就是因为中国的水兵没有文化,放炮可是一个高技术活,多远的距离,用什么样的炮弹,装多少发射火药,多大的发射角和提前量,对于没有文化的中国水兵来说,是不可能弄明白的.雇用外籍枪炮长是保证平时训练水平的一个办法,但是在打仗的时候就麻烦了.(事实上,大东沟海战以后,外籍古元不愿意再战,北洋海军就出不了海,打不了仗).如果外集枪炮长伤亡,中国水兵就不会操炮。 舰队司令丁汝昌本人也不会讲英语,在舰上根本就没有指挥权. 可见,英语是导致北洋海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个人分类: 历史|4313 次阅读|4 个评论
如何宽容失败
mohsh 2009-9-18 08:25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提出要宽容失败。如何宽容失败就成为一个大家讨论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要淡化评估标准,使研究项目最终都能通过。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方法,是一种不尊重科学的方法,也不能起到鼓励原始创新的作用。在科技评价中如何做到宽容失败,我认为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正视和宽容失败 失败就是失败,没有失败也就无所谓宽容失败。客观上,我国的科学研究很少出现失败。这一方面在于我国科学研究以跟踪为主,缺少原创性;另一方面就是不愿或不敢正视和承认失败,项目失败,既有损项目研究者的面子,也有损项目承担单位、依托部门以及项目资助部门的面子;还有一个关键原因,目前我国的科研环境使得一次失败对研究者来说很可能是致命的。因此,要正视和承认失败首先要形成能正视和宽容失败的科学环境。 2. 要允许失败 科学研究具有不确定性,这决定了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必然存在失败。要营造一种允许失败的环境,鼓励科研人员勇于探索未知世界,从事具有原创性的高风险研究。 3. 要总结和分析失败 对于失败的研究项目,要认真总结项目失败的原因,找到问题的根结所在,明确是项目目标被证明不可行,还是研究方法或研究过程存在问题,或是研究人员没有尽到责任。并依此对项目做出不同的评价结论。建议对于失败的研究项目或其中失败的部分,应由研究者对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然后对其总结和分析结果进行评估,确定失败的原因。 4. 汲取教训,孕育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因此需要将项目失败的原因公开,以使更多的研究者能够吸取失败中经验教训,避免重复失败。 5. 基于失败原因分类对待失败 宽容失败不等于纵容失败,对失败的项目也要分别对待:对于因某些原因而研究人员已尽到职责且其研究结果仍然具有科学价值的失败项目应予以通过并给予鼓励;对于研究人员没有尽到职责的失败项目,无论失败原因是主观还是客观的,都应给予一定的惩罚,但要设定期限,给予其发展机会。
个人分类: 未分类|6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金被砍,科研生命还得持续!
热度 1 chrujun 2009-9-4 22: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出来了。中标者当然很高兴、很幸福。 失败者则有不同反应,计划来年再战者有之、义愤填膺者有之、彻底绝望者有之。我也是失败者之列,而且是多次失败者。记得有一次三个评审专家的意见都很好,也没有中。今年申请的今天没有查到任何信息,100%是被砍了。 两年前,我觉得不能把赌注放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对它的期望越大,造成的打击越大。如果把唯一依靠放在它身上,没有中就等于科研生命没了。于是我选择了到企业继续做博士后研究,一方面可以开拓视野,另一方面可以很快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产生实质性的贡献。通过这一年多的努力,我的体会是我一直在实现我自己的想法,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并且在合作导师的精心指点下,我各方面的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今年的基金申请再一次失败了,我的动力更强大了。但这个动力不是用在怎么挖空心思写申请书上,而是用在真正做出一流科研成果上。 在没有基金的日子,我的科研生命还在持续。我的头不会一直往下掉,而且也不会往下掉,我会让她一点点地抬起来,看到更远的地方。 我还是最喜欢我的座右铭:人的上帝就是自己,信心改变命运!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6119 次阅读|22 个评论
2009年国家自然基金申请失败(信息口)
whitesun 2009-8-29 19:17
今天又问了问同事,想必能获得资助的都得到确认消息,尤其我周围的几个应该是都确认。让我比较欣慰的是获得资助的这些人都不比我资源多,关系广,至少有一半人学问做的要比我明显强,且背景好。让我难受的是我的能力、资历、环境、背景等等合起来还是无法与他们相比。都申请4次了,越来越不知道如何努力了,关系和环境我觉得不是努力不来的,真无奈。希望大家能给我点好的建议。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6660 次阅读|10 个评论
国民党何以失败,共产党何以胜利之诠释
lih65 2009-8-26 20:14
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国民党何以失败,共产党何以胜利之诠释 张金才 2009年08月26日14:41来源: 《北京日报》   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有个问题仍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这就是国民党为何失败了,共产党为何胜利了。对这个问题进行历史的诠释,可以得到一些深刻的启示。   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开幕词中指出: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抗战胜利后,这两条路、两种中国之命运进行了激烈的决战。经过三年多解放战争,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引领人民走上光明的道路,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国民党从革命、进步到背叛革命,走到人民的对立面,以致丧失在大陆的政权,与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从边缘走向中国政治舞台,再到后来建立新中国,这两个事件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二者此消彼长。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一、国民党:从革命、进步,到背叛革命,蜕变为人民的敌人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了国民党的创建活动。1905年,他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完整地提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政治纲领。同盟会成立后的几年间,联合其他革命团体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取得武昌起义的胜利。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而且终结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人民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这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人民思想解放产生了巨大影响,是国民党为中华民族建立的一大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曾在许多中国人心中燃起过希望。但这种希望很快就破灭了,革命的果实落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中国社会随之被拖入黑暗混乱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与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军阀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这些斗争均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处于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酷的现实使孙中山认识到,要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国共合作的实现,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国民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和政治活力。   但是,好景不长。正当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之际,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翼势力,为独吞革命的胜利果实,于1927年4月12日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公然走上了背叛革命的道路,使国民革命遭到了失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为国民党从革命进步到背叛革命的转折点,也是其从生机勃勃走向没落的开始。在此后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十年间,国民党对共产党采取了坚决消灭的政策,先后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甚至当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民族危机已空前严重的关头,蒋介石仍然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坚持对日本的大举侵略一再退让,而以主要兵力围剿主张抗日的工农红军。这就违背了人民的意愿,日益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注定了国民党后来失败的必然命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第二次合作,形成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迎来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但在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内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实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包括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内的三次反共高潮。面对国民党的挑衅,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并在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下,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蒋介石发动的反共高潮不但没能达到其预期目的,反而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共产党确以民族利益为重,使国民党完全输了理。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使他们失去了全国的人心,进一步滑向了失败的深渊。   抗战胜利后,争取通过和平的道路来建设自己的国家,是经历了八年残酷战争后中国人民的普遍愿望。但蒋介石却自恃其远远大于共产党的军事力量,顽固地坚持内战和独裁的方针,图谋通过内战消灭共产党,消灭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其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蒋介石在加紧准备内战的同时,故作和平姿态,于1945年8月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为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局面,推迟内战爆发,并教育人民,争取中间势力,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显示了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经过43天的谈判,双方于10月10日正式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然而内战独裁是国民党的既定方针,尽管他们在有关谈判协议上签了字,但并没有停止内战的部署。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调动22万大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以此为起点,发动了全面内战,暴露了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本来面目。   蒋介石发动内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得人心的,自然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许多国民党官兵厌战、反战,军队士气极为低落,阵前倒戈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却是屡战屡败。国民党在军事上失败的同时,在经济上也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其突出表现就是恶性通货膨胀,各阶层人民生活不断恶化。从1946年12月起,在国民党统治区兴起的广大学生爱国民主运动也日益高涨。这一斗争,迅速得到了工人、教员和其他劳动群众的支持和响应。以青年学生为主体,有各阶层人民群众参加,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主要内容的各界人民反蒋斗争,形成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事实证明,无论是在军事战线上,还是在政治战线上,国民党都打了败仗,蒋介石政府已经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仅仅经过3年多的时间,国民党就在自己发动的内战中彻底败北,并于1949年12月退守台湾,结束了其在大陆22年的短暂统治。    二、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从边缘到中心,成为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和实现者   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创建时,全国仅有53名党员,力量不可谓不弱小。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满怀信心地以改造中国为己任,并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这就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斗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革命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1922年7月,党的二大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走向光明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1923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和国民党的革命立场,作出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决定。国共合作的实现,是中国共产党实践民主革命纲领和民主联合战线政策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更加广阔的政治舞台,并在革命斗争的锻炼中发展壮大,日益成长为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和政治力量。   国共合作实现后,很快开创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但正当北伐战争胜利在望的关头,国民党右翼势力却公然背叛国共合作,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群众实行大逮捕、大屠杀,致使国共两党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归于失败。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通过这场革命,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党的组织也得到很大发展。短短6年间,中国共产党已由起初的50多人发展成一个近5.8万党员的政党。所有这一切,都为党领导人民把革命斗争推向新的更高阶段准备了条件。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的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党一方面领导根据地的农民实行土地改革,进行政权建设;另一方面又以极大的精力创建人民军队,开展武装斗争,使大革命失败后似乎已陷入绝境的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斗争,又重新壮大起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中经受的又一次严峻考验。但由于党在日本占领东三省后积极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促成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党非但没有溃散,反而奇迹般地度过了最黑暗的时刻,开创出了抗日战争兴起的新局面。   抗日战争的八年中,共产党始终高举争取民族解放的大旗,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战,坚持团结全国最大多数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因而博得了人民的信任。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大多数中国人对共产党有了正确的认识,并给予大力支持。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人,也明显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同党建立起了友谊。在此过程中,党及领导的革命力量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抗日战争胜利时,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拥有120多万党员的大党,抗日根据地的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人,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60多万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和比重,同抗日战争前相比已大大增加。此时的全国人民,谁都承认共产党和国民党已是国内的两大政治力量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顺应全国人民希望从此过安定生活的普遍愿望,尽一切可能力争和平。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使许多人进一步认识到了共产党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受到舆论的热烈赞扬。在和平无望的情况下,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向国民党发起了自卫战争。在此过程中,党一方面在解放区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制度改革运动,以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使解放战争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另一方面以极大的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经过3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共产党彻底打败国民党,取得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政权既被推翻,筹建新中国的条件便已成熟。早在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就发出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经过充分筹备,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在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下,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带领人民走上了光明的道路,迎来了光明的前途。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纪元。    三、深刻的启示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和启示:   其一,民心向背决定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国民党之所以日趋没落直至失败,共产党之所以日趋强大直至胜利,其中民心向背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国民党开始时由于革命进步,因而顺应民心,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自背叛革命后,国民党一方面处心积虑地要消灭共产党,并为此不惜牺牲民族利益,甚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一方面又违背人民的民主愿望,顽固地坚持一党独裁,压制和迫害民主党派。这些都使国民党日益失去民心,不可逆转地走向了失败。与此相反,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大革命失败后,党坚持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因而得到了农民的真心支持和拥护。国难当头之际,党始终坚持以民族利益为重,使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利益的最坚定的维护者。解放战争时期,党积极争取和平与民主,同时团结和支持民主党派。这些都使共产党赢得了民心,并最终夺取了民主革命的全国性胜利。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给一个县委书记的信中说:我们要站在大多数人民的一边。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要靠人民的拥护。在辽沈战役中,我们党在东北实行了土地改革政策,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从而为夺取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淮海战役中,我们党面对强于自己多倍的国民党的优势兵力,之所以能最终取得胜利,其主要原因就是得到了成千上万老百姓的支持,正如陈毅所说:淮海战役是小车推出来的。你代表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就会衷心地拥护你。这就是民心向背。   其二,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统一战线的政策。从二大起就强调要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三大作出实行国共合作的重大决定,开创了国民革命的新局面。日本侵占东三省后,为动员全国各族各界人士共赴国难,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后又改为苏维埃民主共和国,以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党在边区政府实行三三制政权,改没收地主土地政策为减租减息,团结了开明士绅,坚持和发展了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党始终高举联合政府的旗帜,与各民主党派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同坚持独裁统治的国民党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正是依靠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才把蒋介石政府置于了人民的包围之中,并最终将其推翻。   其三,始终重视政权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政权问题是革命的根本问题。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政权建设。从一大起就提出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其国体为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其政体为全国工农兵会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和全面管理国家的第一次尝试,为后来全国性政权的建设积累了经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抗日民主政权,其政体为民主集中制,在边区政府实行参议会制。这种政治体制,继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之后,为创建新型国家又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一步加强政权建设,坚持和发展了抗日战争以来的联合政府思想。这些都为中国共产党夺取和建设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探索了道路。   其四,永葆先进性是一个政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国民党之所以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失去了先进性。国民党是顺应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和时代使命而诞生的,因此开始时是先进的。正因为其先进性,中共三大才决定与之合作。但自国民党背叛革命后就失去了先进性,不再代表人民的利益,而是走向了人民的反面,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代表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最终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同样,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胜利,其先进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从一开始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武器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先进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并在人民的支持下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面胜利。 (作者单位:当代中国研究所)
个人分类: 历史掌故|1991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技春耕时节的那道风景线-----基金漫谈 (研教散记6)
tangchangjie 2009-8-25 09:24
-----基金申请中的苦辣酸甜和批准率干预 ( 说明: 《科技导报》的苏青博士和任胜利博士约我写一篇 漫谈 申请自然科学基金的短文,先写了这篇《研教散记 6 》。 一人在一问题上的体会就只那么几点 ,可看出尽管语言不同,有些要点在《散记 1 》出现过,投稿的版本在篇幅,内容,标题上做了改动,现等候发表。征询了《导报》意见,原来的《散记 6 》还可以 在博文上出现。) 1 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在高校和科研所 , 每年冬春之交,教师、科研人员、特别是一些年轻面孔,频繁出入科技管理部门,或满面洋溢着一股兴奋,或眉宇中透出一丝隐忧;或英气勃勃,或略带疲惫, ... 这道特殊的风景线告诉圈中人,一年一度“科技春耕”的大忙季节 --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来临了。 申请并获准自然科学基金不是小事。对单位,它是科技评估,学科建设、学校排名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教师,是未来两三年学术人生之托付,是晋升职称的条件积累,是建设团队的招兵旗;对初生的基础研究小团队,能否获准基金,可能是坚持、撤退、散伙还是转战的决策点。在提交基金申请书前的最后十天,基金梦中梦基金,万事唯此为大,申请者怎能不为它兴奋,为它担忧,为它疲惫? 二十多年中,我获准过八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两项配套的国际合作基金,还得到过博士点基金,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科学基金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分项目,等等。常有年轻教师来诉说申请基金之难,受到的压力之大,询问写申请的经验。借此漫谈栏目的机会,谈一些体会。 2 选题和撰写申请书 (1) 选题策略:朝前看,朝外看 . 选题于一念之间,常决定了基金项目的有和无。有了项目,研究者就把三年青春许给了项目,决定了几年的苦辣酸甜。选个好题目不亚于“女要嫁对郎”。 考察科学历史,一些好题目或选题于未来世界所需,或来自于留心观察,他山借石。 朝前看 ,即朝未来的社会需求看。如果能知道五年十年后,社会需要而现在没有,且自己可能作出来的技术,肯定是个好课题。这类题目太需要想象力,但不乏成功者,例如提出关系数据库的 E.F.Codd, 例如电子邮件发明者,例如 Web 的先驱者。 上面的方法需要能洞察大自然未泄的天机,不容易做到。退而求其次,还可以观察大自然已泄的天机。即 朝外看 。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唐代画家张璪说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自然世界、社会生活时不时会给有准备的人以启示。计算机科学中,遗传算法,鸟群算法,蚁群算法,基因表达式编程( Gene Expression Programming, 一种数据挖掘的新方法),都是计算机科学家向大自然学习的成果。社会的需求,常催生新奇之产品;生物的启示,常指示造化之神工。他山之石启发出来的思维往往是原创;我们在作关于基因表达式编程的第一个基金项目过程中,偶然一次看关于“生物转基因技术”的科普节目,启发我们申请并得到了新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转基因表达式编程的数据挖掘”。 ( 2 ) 撰写申请书,四项基本原则:新、深、实,严 。 (a)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基础研究项目,为未来几年、十几年的技术实现修桥铺路,是在科技大兵团到来之前占领知识的制高点;“新”是第一重要的。在评审基金项目时,常为年轻人的奇思妙想而拍案叫绝,每每看到这样的项目,耳目一新,倦意顿消,自然会给出好评。 (b) 深刻、深入,关于关键技术和突破点的阐述应能说服评审人,申请人不只是有奇思妙想,还进行了深入思考,让评审人相信,这笔钱给他不会扔在水里; (c) 实在、实现。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成果,是骡子是马,都要在计算机上遛遛,常常要求实现原型等等 ; ( d )严谨,展示“我是认真的”。稍有失误,就会像埃蒙斯在高手如云的奥运会射击场,只好蓄芳待来年了。 ( 3 ) 持续发展的项目,作一个,准备一个 基金项目周期一般三年, 第一年为项目展开奠基,不会轻松,可能没时间思考下一项目。从第二年,研究者心情愉快,此时可随时思考“ What is my next project? ” , 每读一篇论文(包括高级科普的和外学科的),每听一个报告,或自己的课题组每取得一项成果, 都有四问:“已经做了什么,还没有做什么,还可以做什么,可以作为下一个项目吗?”,经过一年的酝酿,到第三个年头,就要为下一个项目做点预研, 例如发表一两篇预研的论文,在申请书提交前的半年,就开始和研究生讨论、写提纲,甚至开始填写申请书了,把项目做成连续剧,不断深入,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常虑则小虑,否则,不忧有大忧,“丰年备歉”不是新思维,哲人先贤早有论述,刘伯承元帅在淮海战役中说:“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 , 可称为三阶段战役思想的典范。 3 计算告诉咱,成功在前方 下面的计算将给你一个坏消息,一个好消息。坏消息让我们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好消息给我们展示成功的前景。 坏消息:如果总体批准率为 20% ,自认为水平在前 50% ,则中标率 40% ,这小于掷硬币的概率。 所以常有人调侃,中标了是意外的惊喜。当拿到非常客气委婉的 reject 通知书时,认真的年轻人都是痛苦的,短则默哀三天,长则难过几月。建议去吼两嗓子,特别推荐唱“水手”:“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认真读评审专家的意见,明年再来。 好消息:按中标率 40% ,愚公移山三年,中标率 1- ( 1-0.4 ) ^3 =78.4% ,( 需要一些条件才成立,去创造这些条件 ) 。 电视剧《海狼行动》的片尾曲中,有这样几句:“ 因为相信梦想在前方,就把艰难险阻当作风景欣赏 ;…, 因为渔火点亮了海洋,相信黑夜过后就有黎明曙光 ” ,挺适用于此情此景。 4 一个政策干预的思想实验 如果把通讯评审的结果和分为低中高三类,低类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低评,基本上不会中标;高类得到了全部专家的好评,基本上没问题,他们将稳稳地拿走一定比例(可能是 5% )的项目;中类则是有争议类,也是本文关注的类。根据多次参评经验,中类有下列特点: 中类的申请者年富力强,有成果,还未成大名,需要扶持; 中类是不错的类,评审专家常说,看到这么多好项目,真舍不得把哪一个拿下去。无奈名额有限,只好优中选优; 中类的类内距很小,用数据挖掘的行话,是一个紧致的类; 由于上一条特点,中类得分有机遇性成分,或多或少要受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包括申请人所在学校、评审人的兴趣和水平,等等。 中类和低类有较大的差距, 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善待中类? 模仿物理学家解释相对论时采用的思想实验:秘密地选少数样本( 5-10 个)分别寄给两个预先划定的评审组,每组五人,按规定评审和统计。 估计有下列结果:大多数样本的两组评分会在同一个等级,两组的评审结果至多相差一个等级,但在同一个等级中的排序会有差别,甚至是明显的差别。 就像在高考时,在划定分数线之后,一些人很可能因为一分之差,走入了分岔函数的另一个分支。老师们都知道,一分之差不一定是真正的实力差别。无奈游戏规则已经确定,一个可行的方法是给中间类中落选者一个机会,给他们一个梦,蓄芳待来年。 笔者正进行的一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研究干预规则的挖掘技术。给个简单例子,某项技术指标(或政策)作微小的调整(行话称为干预),会导致什么结果?下面就以基金批准率为例作继续上述思想实验,避开复杂的概念和公式,给一个外专业朋友也能理解的计算。 从网上查到 2008 年青年基金批准率 22.51% ,面上基金批准率 18.1% ,对高中低的分布,略去对高中低的量化描述,下面的计算假定 高类占 5% ,中类占 35% 。适当简化模型,假定计算中需要的条件都成立。 按上述假定,中间类申请者不怕失败,愚公移山连续努力三年,会有什么前景呢? 简单计算得到下列结果: 表 1 ( 中类占 35% ,按 2008 中标率,中间类连续努力三年结果) 一年中标率 连续申请两年中标率 连续申请三年中标率 面上基金 (18.1-5)/35=37.4% . 1-(1-0.374) 2 =60.8% 1-(1-0.374)3 =75.5% 青年基金 (22.5-5)/35=50% 1-(1-0.5)2=75% 1-(1-0.5)3=87.5% 讨论:青年基金的 22.5% 的录用率比较合适,面上基金批准率 18.1% 略嫌低了一点。笔者在网上查到, 2008 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在与数据挖掘相关性最大的 IIS ( Information Intelligent System )领域的批准率为 20% 。( http://dellweb.bfa.nsf.gov / wdfr3/BOTTOM.ASP DRILLINFO 0502INFORMATION and +INTELLIGENT +SYST ) 干预方法:如果面上基金批准率从 18.1% 提升到 19.5% (专业术语:微扰),批准项目数增加 (19.5-18.1)/18.1=7.7% ,(或者把单项经费大约减少 7.2% ),会得到下列结果: 表 2 ( 中类占 35% ,整体中标率 =19.5% ,中间类连续努力三年的结果) 一年中标率 连续申请两年中标率 连续申请两年中标率 面上基金 (19.5-5)/35=41.42% 1-(1-0.4142)2 =65.7% 1-(1-0.4142)3 =79.9% 干预的结果,使得中间类的愚公移山者连续三年努力的中标率从 75.5% 提高到 79.9%. 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结果,一个和谐的结果 , 它给年轻人一个希望,一个梦,有梦就会不觉三年长。 上面在若干假定上做了思想实验,仅供参考。数据挖掘应该在真实的数据上进行,基金委领导和管理专家才有资格和数据资本作出权威的挖掘结论。 相关博文(基金与科研系列) 评审别人亦学习--参加973复评的体会 我和我的研究生同学, 科研生涯及基金申请 科技春耕时节的那道风景线-----基金漫谈 基金申请书要关注标志性成果 单篇论文成本(论文支持度)的上升是科研新人的福气 (p) 青年学者有点累 – 议多彩的人才计划 秋季的收获与浪漫---看着同行们慢慢变老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pub)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13742 次阅读|7 个评论
发明之路(1)一次失败的发明过程
famingkuang 2009-7-25 20:44
上次答应菲妹搞的扫把畚箕一体化的发明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当初答应搞这个发明是基于这样的点子: 如果把扫把用滚筒代替,那不就很容易实现了吗?如下图所示。 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让滚筒转动起来了。那给它加一个主动轮吧。如下图: 可是一检索发现类似的发明已经有人搞过了,只有另作它想了。 突然又有一个灵感闪现出来,为什么畚箕一定要用硬材料做呢?如果改成软的,比如用布袋会怎么样?这别人一定没搞过,通过检索果然如此。 于是开始试做样品,花了三天时间做出了样品,一试发现根本行不通,主要的是因为当做扫把用的滚筒转速太慢(必须经过变速才行)。 我老婆说,那再加上主动轮呀,可是我觉得这过于复杂,肯定卖不出去的,放弃吧。 不过在做的过程中我发明了个叫做儿童扫把的如下图所示: 由于边上有一块档板,所以能使滚筒做单向运动,只要用很小的力就能单手扫地了,如果儿童用的话我想一定很不错,但我老婆说不行,既然她都看不上,那就算了,关于扫把的发明就到此为止吧。 后记: 这次发明创作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我从儿童扫把中得到启发,在拖把中将有一个好的表现。 下期预告: 简单实用的辊式拖把(正在进行中,不知是否又是失败?)
个人分类: 发明之路|1007 次阅读|8 个评论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让想象力张开翅膀--Rowling 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wqd198686 2009-6-30 18:50
来源:新东方新浪官方博客 你们可能不会经历像我那么大的溃败,但生活中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生活永远都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活得谨小慎微,那就好比根本没有活过要是那样的话,你照样失败。   实际上,我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想今天我该对你们说些什么。我问自己,我希望在自己毕业时学到些什么,还有毕业后至今的21年里我又吸取了哪些重要的教训。   我想到了两个答案。在今天这个美好的日子,我们欢聚一堂,庆祝你们学业有成,我想和你们谈谈失败的好处。你们将要步入有时候所谓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还想强调一下想象力的重要性。   这两个答案似乎天马行空、不切实际,还有些自相矛盾,但是请听我慢慢道来。   对于我这样一个已经42岁的人来说,回想自己21岁毕业时的情景,是一件不怎么舒服的事情。21年前,我在个人的追求与亲人的期望之间,艰难地谋求平衡。   我当时确信我惟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写小说。但是,我的父母出身贫寒,都没有上过大学。他们认为,我的想象力过于丰富,是一种怪癖,根本不能用来挣养老金或还房贷。 他们希望我读个职业学位,而我想攻读英国文学。最后,我们达成了一个现在看来双方都不甚满意的妥协:我改学现代语言学。可是,我没过多久就扔掉了德语,恣意徜徉在古典文学的长廊中。   我不记得是否告诉父母自己改学了古典文学,他们可能是在我毕业那天才发现的。在这个星球上所有的学科中,我想他们很难说出一门比希腊神话学更没用的课程了,它根本无法让你成为公司高管和享用独立的卫生间。   这里我要顺便申明,虽然想法不同,但我并不责怪父母。你们不能一直责怪父母给你指错了路;当你达到了可以自己掌舵的年龄,你就要承担起责任。而且,我的父母只是希望我不要过穷日子,这无可厚非。他们自己很穷,我后来也很穷,所以我很理解他们,贫穷不是什么好事情。贫穷带来恐惧、压力,有时还让人抑郁,贫穷意味着许许多多的羞辱和艰辛。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穷,确实值得自豪,只有傻瓜才会觉得贫穷很浪漫。   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时,我最害怕的不是贫困,而是失败。在你们这个年龄,我在大学明显缺少学习的动力,很多时间都泡在咖啡吧写故事,很少去听课,尽管如此,我却知道通过考试的窍门。   我没有要老生常谈,不是说你们年轻、才华横溢、受过良好教育,就不懂得艰难和心碎。天赋和智慧并不会使任何人逃脱命运的反复无常。我也绝对没有说,在座的每一位都享受过风平浪静、优越舒适的生活。   但是,你们毕业于哈佛的事实,注定你们并不是很了解失败。你们可能非常害怕失败,就如同你们极其渴望成功。而且,你们所谓的失败,很可能和普通人眼中的成功差不多,因为你们已经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   最终,我们要自己决定什么是失败,不过只要你愿意,这个世界会给你设定一系列标准。我可以这么说,按照任何传统的标准,我毕业后只过了7年,就输得一塌糊涂。短命的婚姻闪电般地破裂,我成了一个单身母亲,还丢了工作。除了还有地方住,在当代英国,我要多穷就有多穷。父母对我的担忧和我对自己的担忧都成了现实。用任何平常人的标准,我都是自己所知道的最失败的人。   现在,我并没有准备来这里告诉你们失败很有趣。那段日子是我生命中的黑暗岁月。当时,我根本看不到尽头,也看不到此后媒体所称的童话般美好的结局。我不知道还要在黑暗中走多久,很长一段时间内,黑暗尽头的任何一丝光亮都只是希望,而不是现实。   那么,为什么我还要说失败是有好处的?很简单,因为失败意味着狠心抛弃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我不用再伪装自己,从而回归了真实的本我,我将自己所有的精力,倾注到对我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中。要是我以前在其他领域有点成绩,我也许永远都不会有这样大的决心,要去这个我坚信真正属于我的领域打出一片天空。我自由了,因为我最大的恐惧已经成为了现实,但我依然活着,依然有一个深爱的女儿,还有一台旧打字机和一个大大的梦想。我生命中的低谷,就此变成了我重建生活的坚实基础。   你们可能不会经历像我那么大的溃败,但生活中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生活永远都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活得谨小慎微,那就好比根本没有活过要是那样的话,你照样失败。   失败给了我一种内在的安全感,以前通过再多考试也没有的安全感。失败让我看清自己,以前我从没认识到自己是这样的。我发现,我意志坚定、严于律己,比我自己以为的还强。我还发现,我有一些好朋友,比宝石还珍贵。   经历挫折之后,会变得更加智慧、强大,当你认识到这一点,就意味着你掌握了生存的能力。不经过逆境的考验,你永远不会真正了解你自己,不会体会到亲友的力量。这种领悟才是真正的财富,虽然来之不易,但是它比我获得的任何证书都有用。   如果我有一个时光机,让时光倒流,我会告诉21岁的自己,个人的幸福是基于自己能够认识到:生活不是计算财富与成就。你们的证书、简历,并不等于你们的生活的全部,不过你们会碰到很多我这个年纪或更年长的人将这两者混淆。生活是艰难的,也是复杂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你们才能战胜人生的无常。   你们可能觉得,我选择想象力作为第二个主题是因为它在我重塑人生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确实如此,但不是全部。虽然我会不遗余力地强调睡前讲故事的价值,但我已学会从更广义的层面上来认知想象力的价值。想象力不仅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形象思维,是所有发明和创新的源泉,想象力更能使人焕然一新,灵感勃发。在这个意义上,想象力更是一种让我们与有着不同于自己经历的人产生共鸣的力量。   塑造我自己最重要的生活经历之一发生在我写《哈利 波特》之前,我在后来的书中写到的很多内容都与这段经历有关。这个启示来源于我最早期白天的工作之一。那时我才二十出头,在伦敦的大赦国际(请见 )总部的研究部门工作,虽然我在午饭时间溜出来写小说,但这份工作让我有钱来付房租。   在狭小的办公室里,我匆忙地读着从集权政体偷偷传出的潦草信件,寄信人有男有女,他们冒着坐牢的风险向外界诉说他们的遭遇。我看到了突然失踪者的照片,这些照片是绝望的家人和朋友寄来的。我看到了受到严刑逼供的受害者的证词和他们受伤的照片。我看到了目击者回忆即决审判和处决、绑架和强奸的手写记录。   我的许多同事以前是政治犯,被赶出家园或流放。我们办公室要接待不少来访者,有些是来说明情况的,有些是来打听那些他们当时被迫遗弃的人的消息。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非洲人,一个饱受拷打的受害者,他当时很年轻,和我年龄相仿,但他在家乡遭受拷打后,便患上了精神病。当他面对摄像机讲述强加在他身上的暴行时,他不由自主地全身发抖。他比我高一英尺,但却像一个小孩一样脆弱。之后,我送他去地铁站,这个生活饱受蹂躏的男子彬彬有礼地握着我的手,祝福我一生幸福。   每一天,我都看到许多证据显示人类残忍地加害于他们的同类,以获取或维持权力。我开始做恶梦,纯粹的恶梦,梦中都是一些我的所见、所闻和所读。   不过,我也在大赦国际看到了前所不知的人性的善良。   大赦国际能随时动员数千位从未因信仰问题被严刑拷打或入狱的人,让他们去为有过此般经历的人服务。人类的移情作用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引发集体行动,拯救生命,使囚徒重获新生。那些生活安定、无后顾之忧的普通人聚到了一起,众志成城,去拯救他们不认识、永远不会见面的人。在此过程中我的工作微不足道,却是我最为感恩,也是最令人振奋的人生经历之一。   人类和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生物不同,人类能够在没有经历的情况下学习和理解。他们可以设身处地想他人所想。当然,这种力量就如同我小说里的魔法,是道德中立的。有人会以此去玩弄或控制他人,有人以此去理解和同情他人。   许多人根本不喜欢锻炼他们的想象力。他们宁愿在自己的经验范围内维持舒适的状态,也懒得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他们不是现在的自己,会是怎样的感觉?他们可以拒绝听到尖叫,拒绝关注囚牢;他们可以关上思想和心灵的大门,无视任何与自身无关的苦难;他们可以拒绝去了解。   我可能会羡慕以这种方式生活的人,但我不认为他们的恶梦会比我少。选择在狭小的空间生活会导致一种精神上的恐旷症,那会带来它自身形成的恐怖。我觉得那些故意选择缺乏想象力的人会看到更多的怪物,他们往往更加害怕。   而且,那些选择不去为他人着想的人可能会激活真正的恶魔。因为,虽然我们没有亲手犯下昭然若揭的罪行,我们却因自己的冷漠和邪恶串通一气。   18岁时,我义无反顾地踏上探索古典文学的道路,去追求当时无法确知的事物。最终,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之一就是希腊作家Plutarch的这句话:我们在内心的所得,将改变外界的现实。   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说法,然而,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无数次证明它的正确。这句话部分地说明了我们和外部世界密不可分,我们只要活着,就能触动别人的生命。   但是,各位哈佛大学2008届毕业生,你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触动他人的生活?你们的智慧、你们的能力、你们所受的教育,给了你们独一无二的优势,也给了你们独一无二的责任。就连你们的国籍也使你们与众不同,你们中的绝大多数属于世界上仅有的超级强国。你们投票、生活、抗议的方式,你们对政府施加的压力,会产生超越国界的影响。那是你们的特权,也是你们的负担。   如果你们选择用你们的地位和影响来为没法说话的人说话;如果你们选择不仅认同有权有势者,也认同无权无势者;如果你们保留你们的能力,用来想象那些条件不如你们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那么不仅你们自豪的家庭会为你们的存在庆祝,那些因为你们的帮助而生活得更好的数以千万计的人,也会一起为你们祝贺。我们不需要魔法来改变世界,我们已经在内心拥有了足够的力量,可以用想象力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我的演讲快结束了。我对你们还有一个最后的祝愿,我在21岁时就已经实现了。毕业那天和我坐在一起的朋友成了我一生的朋友。他们是我孩子的教父母,是我碰到困难时能求助的人,是非常友善,不会为了我以他们的名字给食死徒(《哈利波特》中的反面角色)命名而控告我的人。在我们毕业的时候,我们紧紧相拥,因为我们之间坚不可摧的友谊,因为共同经历的那段无法重来的时光。当然,还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中的某个人日后成为首相,那么我们手中的照片就会身价飞涨。   所以,今天,我最希望你们能拥有的就是像我毕业时那样的友谊。明天,我希望就算你们记不起我说过的任何一个字,但能记住塞内加的话,他是我当时放弃职业生涯,踏上那条经典文学道路,探寻远古的智慧时碰到的另一个古罗马人:生活如同小说,重要的不在于活得多长,而在于过得多好。    Amnesty International大赦国际,1961年5月28日在伦敦成立。其宗旨是动员公众舆论,促使国际机构保障人权宣言中提出的言论和宗教自由,致力于为释放由于信仰而被监禁的人以及给他们的家庭发放救济等方面的工作。每年召开一次理事会会议,其资金来源于个人捐款、会费和当地筹款。 英文版 The Fringe Benefits of Failure, and the Importance of Imagin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Commencement Address J.K. Rowling Copyright June 2008 As prepared for delivery President Faust, members of the Harvard Corporation and the Board of Overseers, members of the faculty, proud parents, and, above all, graduates, The first thing I would like to say is 'thank you.' Not only has Harvard given me an extraordinary honour, but the weeks of fear and nausea I've experienced at the thought of giving this commencement address have made me lose weight. A win-win situation! Now all I have to do is take deep breaths, squint at the red banners and fool myself into believing I am at the world's best-educated Harry Potter convention. Delivering a commencement address is a great responsibility; or so I thought until I cast my mind back to my own graduation. The commencement speaker that day was the distinguished British philosopher Baroness Mary Warnock. Reflecting on her speech has helped me enormously in writing this one, because it turns out that I can't remember a single word she said. This liberating discovery enables me to proceed without any fear that I might inadvertently influence you to abandon promising careers in business, law or politics for the giddy delights of becoming a gay wizard. You see? If all you remember in years to come is the 'gay wizard' joke, I've still come out ahead of Baroness Mary Warnock. Achievable goals: the first step towards personal improvement. Actually, I have wracked my mind and heart for what I ought to say to you today. I have asked myself what I wish I had known at my own graduation, and what important lessons I have learned in the 21 years that has expired between that day and this. I have come up with two answers. On this wonderful day when we are gathered together to celebrate your academic success, I have decided to talk to you about the benefits of failure. And as you stand on the threshold of what is sometimes called 'real life', I want to extol the crucial importance of imagination. These might seem quixotic or paradoxical choices, but please bear with me. Looking back at the 21-year-old that I was at graduation, is a slightly uncomfortable experience for the 42-year-old that she has become. Half my lifetime ago, I was striking an uneasy balance between the ambition I had for myself, and what those closest to me expected of me. I was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I wanted to do, ever, was to write novels. However, my parents, both of whom came from impoverished backgrounds and neither of whom had been to college, took the view that my overactive imagination was an amusing personal quirk that could never pay a mortgage, or secure a pension. They had hoped that I would take a vocational degree; I wanted to study English Literature. A compromise was reached that in retrospect satisfied nobody, and I went up to study Modern Languages. Hardly had my parents' car rounded the corner at the end of the road than I ditched German and scuttled off down the Classics corridor. I cannot remember telling my parents that I was studying Classics; they might well have found out for the first time on graduation day. Of all subjects on this planet, I think they would have been hard put to name one less useful than Greek mythology when it came to securing the keys to an executive bathroom. I would like to make it clear, in parenthesis, that I do not blame my parents for their point of view. There is an expiry date on blaming your parents for steering you in the wrong direction; the moment you are old enough to take the wheel, responsibility lies with you. What is more, I cannot criticise my parents for hoping that I would never experience poverty. They had been poor themselves, and I have since been poor, and I quite agree with them that it is not an ennobling experience. Poverty entails fear, and stress, and sometimes depression; it means a thousand petty humiliations and hardships. Climbing out of poverty by your own efforts, that is indeed something on which to pride yourself, but poverty itself is romanticised only by fools. What I feared most for myself at your age was not poverty, but failure. At your age, in spite of a distinct lack of motivation at university, where I had spent far too long in the coffee bar writing stories, and far too little time at lectures, I had a knack for passing examinations, and that, for years, had been the measure of success in my life and that of my peers. I am not dull enough to suppose that because you are young, gifted and well-educated, you have never known hardship or heartbreak. Talent and intelligence never yet inoculated anyone against the caprice of the Fates, and I do not for a moment suppose that everyone here has enjoyed an existence of unruffled privilege and contentment. However, the fact that you are graduating from Harvard suggests that you are not very well-acquainted with failure. You might be driven by a fear of failure quite as much as a desire for success. Indeed, your conception of failure might not be too far from the average person's idea of success, so high have you already flown academically. Ultimately, we all have to decide for ourselves what constitutes failure, but the world is quite eager to give you a set of criteria if you let it. So I think it fair to say that by any conventional measure, a mere seven years after my graduation day, I had failed on an epic scale. An exceptionally short-lived marriage had imploded, and I was jobless, a lone parent, and as poor as it is possible to be in modern Britain, without being homeless. The fears my parents had had for me, and that I had had for myself, had both come to pass, and by every usual standard, I was the biggest failure I knew. Now, I am not going to stand here and tell you that failure is fun. That period of my life was a dark one, and I had no idea that there was going to be what the press has since represented as a kind of fairy tale resolution. I had no idea how far the tunnel extended, and for a long time, any light at the end of it was a hope rather than a reality. So why do I talk about the benefits of failure? Simply because failure meant a stripping away of the inessential. I stopped pretending to myself that I was anything other than what I was, and began to direct all my energy into finishing the only work that mattered to me. Had I really succeeded at anything else, I might never have found the determination to succeed in the one arena I believed I truly belonged. I was set free, because my greatest fear had already been realised, and I was still alive, and I still had a daughter whom I adored, and I had an old typewriter and a big idea. And so rock bottom became the solid foundation on which I rebuilt my life. You might never fail on the scale I did, but some failure in life is inevitable. It is impossible to live without failing at something, unless you live so cautiously that you might as well not have lived at all in which case, you fail by default. Failure gave me an inner security that I had never attained by passing examinations. Failure taught me things about myself that I could have learned no other way. I discovered that I had a strong will, and more discipline than I had suspected; I also found out that I had friends whose value was truly above rubies. The knowledge that you have emerged wiser and stronger from setbacks means that you are, ever after, secure in your ability to survive. You will never truly know yourself, or the strength of your relationships, until both have been tested by adversity. Such knowledge is a true gift, for all that it is painfully won, and it has been worth more to me than any qualification I ever earned. Given a time machine or a Time Turner, I would tell my 21-year-old self that personal happiness lies in knowing that life is not a check-list of acquisition or achievement. Your qualifications, your CV, are not your life, though you will meet many people of my age and older who confuse the two. Life is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and beyond anyone's total control, and the humility to know that will enable you to survive its vicissitudes. You might think that I chose my second theme, the importance of imagination, because of the part it played in rebuilding my life, but that is not wholly so. Though I will defend the value of bedtime stories to my last gasp, I have learned to value imagination in a much broader sense. Imagination is not only the uniquely human capacity to envision that which is not, and therefore the fount of all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In its arguably most transformative and revelatory capacity, it is the power that enables us to empathise with humans whose experiences we have never shared. One of the greatest formative experiences of my life preceded Harry Potter, though it informed much of what I subsequently wrote in those books. This revelation came in the form of one of my earliest day jobs. Though I was sloping off to write stories during my lunch hours, I paid the rent in my early 20s by working in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at Amnesty International's headquarters in London. There in my little office I read hastily scribbled letters smuggled out of totalitarian regimes by men and women who were risking imprisonment to inform the outside world of what was happening to them. I saw photographs of those who had disappeared without trace, sent to Amnesty by their desperate families and friends. I read the testimony of torture victims and saw pictures of their injuries. I opened handwritten, eye-witness accounts of summary trials and executions, of kidnappings and rapes. Many of my co-workers were ex-political prisoners, people who had been displaced from their homes, or fled into exile, because they had the temer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 of their government. Visitors to our office included those who had come to give information, or to try and find out what had happened to those they had been forced to leave behind. I shall never forget the African torture victim, a young man no older than I was at the time, who had become mentally ill after all he had endured in his homeland. He trembled uncontrollably as he spoke into a video camera about the brutality inflicted upon him. He was a foot taller than I was, and seemed as fragile as a child. I was given the job of escorting him to the Underground Station afterwards, and this man whose life had been shattered by cruelty took my hand with exquisite courtesy, and wished me future happiness. And as long as I live I shall remember walking along an empty corridor and suddenly hearing, from behind a closed door, a scream of pain and horror such as I have never heard since. The door opened, and the researcher poked out her head and told me to run and make a hot drink for the young man sitting with her. She had just given him the news that in retaliation for his own outspokenness against his country's regime, his mother had been seized and executed. Every day of my working week in my early 20s I was reminded how incredibly fortunate I was, to live in a country with a democratically elected government, where legal representation and a public trial were the rights of everyone. Every day, I saw more evidence about the evils humankind will inflict on their fellow humans, to gain or maintain power. I began to have nightmares, literal nightmares, about some of the things I saw, heard and read. And yet I also learned more about human goodness at Amnesty International than I had ever known before. Amnesty mobilises thousands of people who have never been tortured or imprisoned for their beliefs to act on behalf of those who have. The power of human empathy, leading to collective action, saves lives, and frees prisoners. Ordinary people, whose personal well-being and security are assured, join together in huge numbers to save people they do not know, and will never meet. My small participation in that process was one of the most humbling and inspiring experiences of my life. Unlike any other creature on this planet, humans can learn and understand, without having experienced. They can think themselves into other people's minds, imagine themselves into other people's places. Of course, this is a power, like my brand of fictional magic, that is morally neutral. One might use such an ability to manipulate, or control, just as much as to understand or sympathise. And many prefer not to exercise their imaginations at all. They choose to remain comfortably within the bounds of their own experience, never troubling to wonder how it would feel to have been born other than they are. They can refuse to hear screams or to peer inside cages; they can close their minds and hearts to any suffering that does not touch them personally; they can refuse to know. I might be tempted to envy people who can live that way, except that I do not think they have any fewer nightmares than I do. Choosing to live in narrow spaces can lead to a form of mental agoraphobia, and that brings its own terrors. I think the wilfully unimaginative see more monsters. They are often more afraid. What is more, those who choose not to empathise may enable real monsters. For without ever committing an act of outright evil ourselves, we collude with it, through our own apathy. One of the many things I learned at the end of that Classics corridor down which I ventured at the age of 18, in search of something I could not then define, was this, written by the Greek author Plutarch: What we achieve inwardly will change outer reality. That is an astonishing statement and yet proven a thousand times every day of our lives. It expresses, in part, our inescapable connection with the outside world, the fact that we touch other people's lives simply by existing. But how much more are you, Harvard graduates of 2008, likely to touch other people's lives? Your intelligence, your capacity for hard work, the education you have earned and received, give you unique status, and unique responsibilities. Even your nationality sets you apart. The great majority of you belong to the world's only remaining superpower. The way you vote, the way you live, the way you protest, the pressure you bring to bear on your government, has an impact way beyond your borders. That is your privilege, and your burden. If you choose to use your status and influence to raise your voice on behalf of those who have no voice; if you choose to identify not only with the powerful, but with the powerless; if you retain the ability to imagine yourself into the lives of those who do not have your advantages, then it will not only be your proud families who celebrate your existence, but thousands and millions of people whose reality you have helped transform for the better. We do not need magic to change the world, we carry all the power we need inside ourselves already: we have the power to imagine better. I am nearly finished. I have one last hope for you, which is something that I already had at 21. The friends with whom I sat on graduation day have been my friends for life. They are my children's godparents, the people to whom I've been able to turn in times of trouble, friends who have been kind enough not to sue me when I've used their names for Death Eaters. At our graduation we were bound by enormous affection, by our shared experience of a time that could never come again, and, of course, by the knowledge that we held certain photographic evidence that would be exceptionally valuable if any of us ran for Prime Minister. So today, I can wish you nothing better than similar friendships. And tomorrow, I hope that even if you remember not a single word of mine, you remember those of Seneca, another of those old Romans I met when I fled down the Classics corridor, in retreat from career ladders, in search of ancient wisdom: As is a tale, so is life: not how long it is, but how good it is, is what matters. I wish you all very good lives. Thank you very much.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创业者必读
于洪雷 2009-5-4 19:46
当前网络创业大潮兴起, 有必要向初哥们介绍一下经验教训 Mark Goldenson 总结了创业失败的十个教训,阮一峰配发感想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09/05/10_lessons_from_a_failed_startup_part_one.html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09/05/10_lessons_from_a_failed_startup_part_two.html 1. 尽快拿到风险投资 Find quick money first. Mark说,他们很幸运,认识一些硅谷中实力最雄厚的风险投资家。但是后来发现,这并不有利。因为这样的风险投资家,手里有一大堆项目可供选择,所以他们通常不愿意过早介入,而宁愿等到风险最小化的时候再投钱。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说,资金比建议和人脉更有价值。 Mark认为,如果有机会重新开始,他们会将重点放在那些不那么知名的风险投资家身上,争取在项目的最早期阶段就拿到投资。 他说,你要记住一点,如果见面三次以后,还是定不下来,那么不是你的项目不行,就是你找错了人。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你的项目势头良好,你不用去找大牌的风险投资家,他们自己就会找上门。 (【感想】我觉得这一条只适合那些市场前景良好、但是短期内不会盈利的项目。如果你的项目可以产生现金流,那么毫无疑问,你的第一件事绝不是去找风险投资家,而是确保项目能够自给自足,因为风险投资家最后拿走的,总比给你的多得多。) 2. 不要做内容 Content businesses suck. 每天为访问者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同时做到优秀的内容和优秀的网站性能,看上去似乎可行,但是实际上很难做到。以美国三大电视网为例,它们只负责节目的传播,大部分播放的节目都是外购的。原因就在于制作内容和传播内容是两件不同的事,而且难度都很大,所以最好还是进行分工。 Mark说,我们知道自己在内容制作上是新手,但是我们觉得,找个漂亮姑娘在摄像机前一站,给观众出出题目就够了。事实证明我们错了,制作高质量的内容,超出了我们的财力可以承受的范围。 请回想一下《美国偶像》这个电视节目,它是美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几乎可以动用无限的资源。但是尽管如此,这个节目在直播中还是会不断地出错。这就足以说明内容制作的难度了。更何况除了内容以外,我们还要为服务器宕机、受攻击、网站升级、客户投诉等等这些事情操心。 我建议任何创业者或投资者,在选择内容制作这个方向之前,都要三思。走内容这条路,比走技术这条路,难度要大一个数量级。Youtube的创始人将 网站卖给Google,价格是16.5亿美元,但是Youtube上的内容提供者,想通过节目赚到哪怕这个数字的百分之一,恐怕都是不可能的。而且,数字 录像技术DVR和网络分享下载,都会使得你的收入减少,赶跑任何广告客户。 也许,走生产内容这条路,最主要的和唯一的原因,就是你真正喜欢做这件事,而不是为了赚钱。 (【感想】我完全同意这一点,所以我不看好任何将网志作为内容平台的项目。) 3. 速度 vs. 稳定性 Know when to value speed vs. stability. 要一个性能良好、开发缓慢的网站,还是要一个性能不佳、但是开发快速的网站? 你会怎么选择? 在我们的原始设想中,PlayCafe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网站。内容和技术两方面的复杂性,占用了大量的开发时间,最终伤害到了我们。网站的每一个方 面,我们都想把它做得又好又稳定。(这并不奇怪,人的天性就是这样。)但是不幸的是,我们的行动步伐因此变得缓慢,而在这个以新颖性和娱乐性为基础的行业 中,这是致命的。 有一个隐喻,我很喜欢:如果允许一个新手一次走两步,那么他就可以击败象棋大师。(A chess novice can defeat a master if moving twice each round.) 快速的开发通常会增加软件的错误和不稳定性,如果你是完美主义者,你会感到被冒犯了。但是,我同意Reid Hoffman的说法,那就是当网站的第一个版本发布的时候,如果你看着它不感到难为情,那就说明你用来开发的时间太多了。(If you review your first site version and dont feel embarrassment, you spent too much time on it.) 有一个例外,如果你的产品是用来完成某项特定任务的,那么上面的说法就不成立了。比如,ebay的购物功能和twitter的发消息功能,必须保持稳定易用。这种功能的开发缓慢,恰恰是因为有大量用户使用它,所以不能急于求成。你必须把这个功能做对。 (【感想】这就是Paul Graham说的,创业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快拿出产品原型,不管它有多蹩脚,只要能用就行,然后让市场决定未来的开发方向。) 4. 珍惜每一分钟 Set a dollar value on your time. 我有一个坏习惯,那就是喜欢找便宜货,因此经常同别人砍价。为了把无线上网的账单降低100美元,我可以花上3个小时去谈判。我的错误在于忽略了时间的价值。相对于我们获得的投资,这样使用时间简直太不值得了。 时间比钱重要,因为你没法挣来更多的时间。(Time is arguably more valuable than money because you cant raise more time.) (【感谢】我太喜欢上面这句话了。很多人的失败,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他无法有效地管理时间。我自己就是一个 例子 ,一定要时刻鞭策自己提高效率啊。) 5. 营销很重要 Marketing requires constant expertise. PlayCafe最主要的失败原因,在于销售。其他方面的工作,我们其实做得都不差,就是销售不行,始终无法吸引到足够的访问者。我后来意识到,营销不是一个新手在业余时间,自己就能琢磨出来的,而是需要资深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 互联网是一个超级饱和的领域,成功的营销能够创造和吸引差别性的需求,这对于业余人员,实在是有点太难了。下一次,我们会多募集一些资金,尽早雇佣一个营销专家。 例外的情况是产品本身非常打动人心,用户从内心里认同你、拥护你。这时不用你去做营销,用户就会主动帮你宣传,拉来新的访问者。但是,即使是这样的产品,营销也能加速它的成长。 (【感想】我觉得这一条少了一个前提,Mark没有明确指出,产品是第一位的,营销是第二位的。因为如果你的产品不行,再高明的营销也没用的。) 6. 精确估计发展用户的成本 Control and calculate your user acquisition costs. 网站开张的初期,我们的想法很天真,觉得就是拍摄一些好玩的视频,组织有趣的游戏,搞一些吸引人的奖品,这样就能把网站推广出去。 这种想法不能算错,但是最佳的营销策略必须是精确的和可控的,而不能是如此粗糙和充满变数的。如果你知道发展一个新用户的成本,你就知道了你需要多少资金和收入,你就能控制整个流程,就能用数学公式代替猜测和臆断。 Google的AdWords关键词工具,是一个很不错的起点。它会告诉你,每一个搜索的次数和流量估计。你可以针对某个特定的搜索投放广告。理想的投放对象,是每月搜索次数10000次以上,已售出的竞价广告位不超过3个,并且与你的网站有很强相关性的搜索词。 比如,game TV shows每月有12000次搜索,已售出的竞价广告位是7个,而2008 game show每月有14800次搜索,售出的广告位仅有1个。这两种搜索的相关性,差不多是相等的,因此后者是更好的选择,使你可以更便宜地获得访问者。你 的第一批访问者通常是最昂贵的,每个需要10-20美元的发展成本,以后随着网站品牌的成长和口碑效应,发展用户的成本就会降下来。 我们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将太多的钱投在公关公司、网页广告和传统媒体的广告之上。有一次,我们花了5000美元,请了一个推广专家,到头来却没有什么效果,此人声称还需要5000美元才会见效。以后,我会尽量只把钱投在有精确数据作为依据的营销方式上。 7. 尽早结成伙伴关系 Form partner relationships early, even if informal. 与其他公司结成伙伴关系,通常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效果,而且这种关系也不受你控制。但是从长期看,这种做法确实有一些潜在的优点。每一个合作伙伴,都会给你带来更多与外界的联系渠道、更丰富的营销手段、帮你发现潜在的竞争者,甚至最终可能成为收购你的人。 由于我们过于自信,没有将发展合作伙伴放到优先地位,导致错过了与CBS、FremantleMedia和GSN这样的电视网发展更紧密关系的机会。它们后来表示,如果有更多的合作、更了解我们的价值的话,可能会出钱收购我们。 我学到的一点,就是非正式的关系有时也很有用,而且不用花很多时间就能建立。单纯地拜访一下其他公司的决策者,都有助于发展双方之间的关系和善意。 8. 你总是会低估支出 Plan costs conservatively and err on the side of raising too much. 我真的觉得,如果有更多的资金,我们的结局可能会不一样,因为我们就能尝试更多的策略了。虽然我们做了一个很详细的预算,但是还是大大低估了支出。 下一次,我们一定会多了解一些成本的真实情况后,再做预算,并且在筹集资金的时候,金额一定要超过预算的金额。这也有助于节约你的时间,不必急着进行下一 轮融资。 虽然预算的第一稿一定错得离谱,但它还是有用的,你并没有浪费时间。它能帮助你对经营活动的每一个方面,有一个大致的估计,判断你的商业模式是理智多于疯狂,还是疯狂多于理智。 9. 不做没有其他选择的谈判 The key to negotiating is having options. 我听到的最有用的单个建议,是这样一句话:永远保持多种选择。(Always have options.) 作为创始人和CEO,我做的每一件事几乎都是谈判。选择风险投资者是谈判,雇佣员工是谈判,签署商业协议是谈判,支付供应商是谈判,甚至公司内部谈 论技术问题也是谈判。最好的让对方服从的方法,就是明示或暗示,你有多种选择,不一定非同他谈不可。选择不用多,两个就够了。如果你只有一条路可走,非跟 对方谈成不可,你就等着被修理吧。(Being at the mercy of a lone option is a recipe for getting screwed.) 对于谈判,我的经验是: * 参与谈判的决策人越多,整件事情就越值得谈判。 * 如果你听到有人说这是不可谈判的,却又说不出理由,这就表明你应该找他的上司谈判。 * 礼貌地向对方暗示,你比他们有更多的耐心。 * 销售人员通常更容易被说服,因为他们更善于社交,而且收入与销售额挂钩。 10. 知易行难 Knowing isnt enough. 你知道我最丧气的是什么事吗? 那就是以上九点,大部分我在创业之前就知道,可是最终还是在它们上面栽跟头了。在创立PlayCafe之前,我已经在创业公司中工作了10年(虽然 作为CEO这是第一次)。要是二年前看到上面这些文字,我的想法一定同你们中很多人现在的想法相同:又是老一套,毫无新意。 对于我来说,真正崭新的体验,就是我非常痛苦地体验到了知与行之间的鸿沟。在硅谷这个地方,到处都会有人给你忠告,但是就像外科医生一样, 不亲自去开刀,是不会学会做手术的。我觉得,一定要有很多第一手经历,你才发现现实是那么复杂,充满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多人提忠告的时候,都会说:只 有等到你有麻烦了,才会明白我说的意思。是的,知识来自于积累,经验是用高昂代价换来的。 天底下有各种互相矛盾的建议,比如一些人说要多了解客户的需求,另一些人却说首先立足于你自己的需求;一些人说不要融资太多,另一些人却说不要融资太少。哪一种看法是正确的?也许这取决于不同的情况,并没有统一的答案。 他人的建议不像软件的代码那样,保证能够运行。它们更像地图上的坐标,你必须受过训练,而且在有参照物的情况下,才能帮到你。我希望,我的这次失败能够使得我(还有你)离成功更近一些。
个人分类: 杂文随记|5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挫折是成功之母
famingkuang 2009-4-22 19:33
发发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严重错误。 失败除了指事情没有能达到预期目标外,还有心理上完全放弃了的意思。既然放弃了,又如何能达到成功呢? 所以发发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挫折是成功之母。 无论在做事上还是人生道路上,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如果遇到挫折就放弃了,那就是失败了;如果遇到挫折,反而激起了斗志,想尽办法解决之,就能一步一步走近成功了。 只有始终不放弃的人才能可能取得成功,所以如果一定要找 XX 是成功之母的话。我宁愿选挫折是成功之母。 所以父母和学校应当加强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训练。
个人分类: 育儿圈|1197 次阅读|7 个评论
错误常在不觉中
wangyong77 2009-3-14 20:04
错误常在不觉中 记得高中的时候,有个看法是无限循环小数0.999999- =1 并且给出了证明,它把0.999999分成3个0.33333,但是我认为这点就是错误的,因为3个1/3等于1,而3个0.33333他的最尾部不是3,而是3+1/3,这样3个合起来等于10,触发了连锁反应,所以0.999999不等于3个0.33333。 我从直观上看认为是不可能的,因此找到了证明,看起来似乎有道理,后来发现,原来是它忽视了进位造成的,本来应该进位,结果就会导致整个循环中的9都向前进一位,结果是1。实际上,现实中还会有许多这样的似是而非的问题。 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苛求别人不犯错误,犯错误应该得到宽容,比如申报项目,写论文,不能因为犯了错误就断然否定,但是,批判精神也不能少,只是不是对人,而是对事。自己要学会独立思考,你自己看懂别人的理论和自己想通别人的理论完全是两码事,后者虽然慢,困难,但是只有如此,你才能洞悉许多东西。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900 次阅读|2 个评论
失败是成功之母之“山寨版”
cdli 2009-1-20 09:17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一条老掉牙的古训,人们听得耳朵要生老茧了。特别是年轻人,只要有人一提及此话就会生烦,认为是说教,听不进去。其实这条古训还是千真万确的。今天我想换个说法,表达同一个道理。那就是: 问题像幽灵,它会一直萦绕在你身边,引领着你走到成功的殿堂。 即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之山寨版。我其实不十分懂山寨版的含义,只是借用这个时髦名词晃晃网民的眼睛。 记得小时候背诵的毛主席语录中有这样一句话: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在科研中真的体会到了,(途)穷则思变,不穷不变。多少次了,我的满怀欣喜的对成功的憧憬被实验的现实打个粉碎。计算机里的方案,怎么看都是完美无缺的,可做出样机一试就出问题,不给你玩活。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又冒了出来,不停地给你搅局。也多亏了有这样的搅局。我迄今在科研上获得的突破性方案都是在对如何解决问题的苦苦思索和探究中,在不经意间,萌发出来的。没有问题就没有进步,即所谓不穷不变。打个比方说,如果不是现代产品对轻、薄、巧、小的追求,传统的旋转电机就不会暴露出问题,也就不会出现现代先进的直线微电机的崭新世界。如果不是遭遇退稿,研究生就不会反思他的科研工作态度和成果,就不会摩拳擦掌,发誓要好好干一把。 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冒出来,你的好梦也不断的被问题搅醒。幽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困难面前退缩和不作为。直面问题,硬着头皮闯过去,你一定会看见一片新天地! 有感于我的又一个伟大创意诞生。(我的工作要特别感谢国家基金委和科技部的支持,当然还有我所在的上海大学的支持。)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1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有尽力再去做一次么?
cutefay 2009-1-7 22:37
当人们做事情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当遇到困难行不通的时候,你是直接放弃这条路而换其他的路,还是会再尽力去做一次?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我觉得不应该立刻就放弃,应该好好想想,自己尽全力去做这件事情了么?如果没有的话,那是不是再尽力去一次?很多时候,这再尽力做一次,会让自己通向成功。 之所以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这两天遇到一些小事,都是当尽力再做一次,就成功了。 一件事情是我昨天去给我们所团拜会采购物品,跟超市的一位导购员谈优惠价格的时候,她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再优惠,并且说即使找他们经理也没有用的。如果我就这样就此放弃了,那就谈不成生意了。但是我又想,可能是因为她又不能从这笔交易中获得多大利润的,所以她嫌麻烦,就懒得去帮我跟厂家谈优惠价格。于是我就又直接找到他们负责经理,跟他们负责经理一谈,立刻就成了。我这多试了一次的举动,也没有费多大的劲,让我们这种产品采购价格降低了24%。 这件事情给我的启示一是要多尝试一次,而是一定要动脑筋揣测对方的心理,分析她为什么这样说的原因。 另外一件事情是为了能够开出一些以我们所为抬头的收集充值发票,今天去移动营业厅充值(只有营业厅有发票),我这次精明了,直接问值班经理关于充值发票抬头的问题。那个经理斩钉截铁跟我说发票智能开个人,不能开单位,并且说海淀只有两家营业厅可以开单位,让我去那里充值。我没有放弃,问了他好几遍,他都这样说。我想,值班经理的话应该比较权威吧,于是我就出了营业厅。刚想走,突然想起来问一下前几天我们所来办充值业务的一个师弟他当时是怎么充的,结果一问发现原来他就是在这家充的,并且是开单位抬头的发票,他是用空中充值的业务进行的。于是我就立刻回到营业厅,跟值班经理说起这件事情,值班经理这次改口说,这样可以充,但是如果输错号码他们不负责。于是我就顺利地办了业务。 后来我想了一下,是因为值班经理怕承担责任,也是图省事,所以才这样说的。看来以后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不要听信别人的话,一定要多问问,问个明白,这样自己才不会上当或者走很多冤枉路。 其实,我觉得这种再尽力一次的态度,更应该用在科研上。科研中失败的事情是在所难免的,如果一次实验失败了,就判断这种办法行不通,那可能就会陷入误区了。实验中有些方法实验失败了,不一定是方法本身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实验误差所致,还有可能是自己实验操作不规范所致,还有可能的是,此实验在某个环节要稍微调整一下,才能出来好的结果,等等。如果没有再尝试一次的勇气的话,很可能自己在给自己寻找死路,最后什么也做不出来。 我做实验的时候,有的时候实验要重复几十次,可能才会出来好的结果。当然这几十次的实验不是完全同样的重复,而是稍微变一些参数,或者稍微在哪个环节做些改进,多比较,最后才找到可行的办法。每次遇到实验失败的时候,心情是非常难受的,因为付出那么多劳动,却没有回报。我觉得做科研可以允许一时沮丧,但是要很快就恢复心情,好好思考原因并调整状态,接下来再实验一次 爱迪生发明电灯还经历了上千次实验,何况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但是要真正做到,是需要勇气、抗挫折能力、不服输的精神以及善于分析的头脑的。也就是说到容易做到难。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了,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收获。 最后再举一个我多尝试一次而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例子: 大学保送研究生的时候,有两家中科院的单位向我们院要保送生,我和我们班另一个男生很幸运地得到了这样的保送机会,当时院里决定的是我去武汉的研究所,那个男生来北京。北京这边地址位置吸引人,而武汉那边是导师非常牛,很吸引人,各有千秋吧!可是我仔细分析了一下,我觉得北京这个地方可能对我发展更有利,于是我就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我想和那个男士交换一下位置。我问了一下那个男生的意见,他觉得武汉的那个地方也不错,也乐意跟我交换。于是我们俩一起去找管教务工作的院长。院长跟我们说,这是之前就决定好的事情,已经跟双方研究所谈好了,不能再更改了。听完这些话,我觉得是没戏了,于是从院长办公室出来。出来之后,我觉得不能就此放弃,过了一会儿又回到了院长办公室门口,看还有没有变动的余地。这时候刚好分管教务的院长从里面出来,我又问了他一下。他看到我还在他门口,就对我说:看你这么执着,那就答应你们吧!于是他亲自给我们打电话,跟双方研究所说明了情况。机遇就这样被我抓住了。于是,我就来到北京了。来到北京我觉得很幸运,虽然这里没有像武汉那么牛的导师,但是在这里我可以见多识广,更有利于我才能的发挥。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能正是因为我总是有这种不放弃的精神,所以身边的机遇很多,并且往往凡是我努力做的事情,结果都还不错。我一直觉得命运是由自己主宰的,要问自己能够得到多少,先要看自己付出了多少。付出了而没有回报,也无怨无悔,因为毕竟自己尽力了。我相信,花儿不断地盛开,是因为有人在辛勤地灌溉。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5478 次阅读|4 个评论
辉煌二重奏
jlpemail 2008-11-14 15:48
1988 年春节前,我参加了一次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的是中共党史专业。 当时,也是凭一时的兴趣。结果是政治 70 分,外语不满 50 分,专业课世界史和国际共运史得分都比较低,分数丢在了论述题上。 考试前,有个插曲。就是我进入考场的时候,没有收到准考证。青海省党校的监考老师通融了,因为我报名时去过的,认识。 回到部队后,我收到了挂号寄来的准考证。 2008 年春节后,我参加了一次博士生入学考试。这次不考政治了,真遗憾。当年死记硬 背的特长无法施展了。两门专业课的公式都很多,脑筋成了万能胶超级糨糊。乱套了,但涉险,勉强通过。 英语依然是绊脚石,基础太差!考试分数比年龄略多。 20 年,英语考试成绩一分没有增加,白学了,还不如白头发长的多呢。要是我今年接近 60 就好了,或许英语可以到分数线,不过年龄就超了! 考试完后,有个主题曲,就是体检。学院体贴外地考生,就手把面试也做了。于是,我不知道分数的时候就参加了面试。当然,不是免试。 我应该晚两年参加考试,年龄线到了,就不会再胡思乱想。 20 年,两次相隔 2000 公里的考试,多么辉煌的二重奏!
个人分类: 消息场|3576 次阅读|1 个评论
失败X失败=胜利的平方?
jlpemail 2008-2-5 19:34
失败X失败=胜利 2 假如:失败=-1,胜利=+1,显然等式成立. 但是,在现实中,两次失败不一定等于胜利的平方.不然,成功者也太多了! 从若干次失败的苦涩,到胜利的甘甜,需要花费许多心思.从失败到胜利 或者成功的跨越,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从失败到成功的跃迁或者裂变,需要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比如机遇,有些失败者的失败,不仅是自身的因素作怪,而是时机或者自然 条件没有成熟.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确是无数杰出英才不断努力的结果.但是 所谓生不逢时的先驱者,其悲剧的根源之一是,自然条件尚不具备.爱因斯坦 解决了狭(广)义相对论,但对于统一场论,一筹莫展,应该不仅是智力因素. 牛顿和莱布尼兹各自独立发明微积分,不仅是智力因素,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科学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他们是天才(甜菜),也是时代的宠儿. 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其片面性就是,没有估计到从失败到成功或者胜利 需要的不仅是智力因素,也有其他因素,比如社会\比如经济等因素.有些技术 方案已经非常完美,但是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有些想法无法实现,从而就无法 达到成功或者胜利的彼岸. 从另一个角度讲,假如把两次或者两重失败看作两个矢量函数,它们的乘积 的含义就更有意思了.两个矢量的数量或者矢量之乘积,结果是不一样的, 这很有意思.两维的失败换取的可能是第三维的成功或者胜利,这也许是 孜孜以求成功或者胜利的失败者自身无法预料到的奇妙结果.上帝是无情 的,也是公正的.只要付出了努力,只要脑筋动了,就有收获.而立体的思维 带来的也是立体的胜利.这是天作之合,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以一维的思考 至多,得到一维的成功;二维\三维甚至四维,也有类似的结果.当然,立体思维 的难度和乐趣或者挫折度,远非单一的思维可以比拟. 失败X失败=胜利的平方.不过这个恒等式是需要以艰辛的努力和思索为铺垫 的.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2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1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