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同学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差生让我无地自容
whoiswho 2014-2-5 00:01
转载自朋友日志,他自己写的或者哪里来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即可删除。 博主:其实“优等生”也没没必要无地自容,成功的标准很多,个人追求也不同。 大年初二,今年即将从国内一所名校毕业的硕士生杨佳在杭州参加了高中同学会,让她十分吃惊的是,曾经班上的“差生”部分如今已小有成就,而不少成绩优异的“学霸”、“尖子生”包括自己在内却还在迷茫中。 “好几个‘差生’都自己开公司做了老板,而我却还是一个连工作都没着落的实习生。”杨佳说,这场同学会着实让她这个“待业青年”受到了刺激。 让杨佳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同桌,这个和她同是26岁的男生,如今创业做了花卉栽培,生意料理得有声有色,还常常被报纸杂志采访。“那个时候我是班长,老师总会把班上成绩最差的同学安排给我当同桌,读书的时候总是我管他。现在感觉情形完全颠倒了,听他手舞足蹈地讲创业故事,觉得特尴尬。”杨佳说,作为名校的高材生,她曾有很强的优越感,但如今却觉得无地自容。 杨佳说,尽管她学历高,但对于未来,她并没有多大信心。在最近的两个月,杨佳参加了多个应聘,却都没有成功。“更难受的是,很迷茫,不知道喜欢什么,以前只知道读书,只知道成绩,现在却找不到方向。所以还挺羡慕那些有目标的‘差生’。” 同样被这个问题困扰的还有“海归”程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程璇以此自嘲。程璇年前刚从一家企业辞职,对自己的未来也迷茫。 程璇说,小时候的好学生们嘴里不说,但心里总有个坎,觉得一辈子都要优秀,怕失败,很多时候迈不开手脚。“所以工作挑来挑去总感觉都不满意。两年前有个跨国公司要我,但前提是要当一年的最基层销售员,我当时觉得要去商场里推销太难堪了,没答应。”杨佳说,这种“一直要优秀”的压力让她总想逃避现实,所以她宁可待业也不想去一个让她没面子的公司工作。 记者发现,每到春节、十一长假等同学聚会多的时候,关于“优等生”和“差生”的话题总会被很多网民提起。而“优等生”长大后不如“差生”也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念书的时候,听话守规矩会读书的是好,到了社会上胆子大脸皮厚敢于破旧立新的是好;念书的时候不谈恋爱的孩子是好,一毕业,恋爱结婚生子越早越好。学生时代和进入社会之后,好多评价标准都瞬间倒置了。”网友“晴天”说。 心理咨询师蔡春晓分析认为,“优等生”们有这种焦虑是因为,初入社会的他们往往会因为顾虑多、好面子等原因,在自我认同上产生迷茫,“优等生”的名头也会成为一种负担,影响着他们的心态和选择。同时这也反映出应试教育的一些问题,社会看重的不仅是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而这些只顾成绩的学生可能掌握比较少。 “不过总体来说,受过良好教育的肯定还是占优势,高材生们需要去扭转这种失衡的心态,脚踏实地地去努力,未来自会见分晓。”蔡春晓说。(周竟、陈佳莹)
个人分类: 转载|1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次跨越半个世纪的相聚
热度 1 lzj6189 2014-1-6 07:38
父母家的保姆要回家过年,匆匆之间由我顶替上岗。正手忙脚乱之间,有中学同学来电,“同学会”,时间定在 2013 年后, 2014 年的 1 月 5 号,很是接力。要我一生一世记得这一天。应该去。 今年,相距芷江中学入学,整整五十年,人生不过三万天,正风华正茂时相识,半个世纪的春夏秋冬过去,如今都渐渐进入退休状态,诉说一段“不后悔”的相遇,如今正心态平和时,又仿佛回到那半童真半老成的天然状态。 这是一次跨越半个世纪的相聚。半个世纪前,我们相聚在刚成立的“十四中学”,我们遇到了很好的老师,至今她(他)们依然在我们的心中,是人生的楷模,是挥之不去的怀念。然而生不逢时,一场浩劫,我们大家谁会想都没能幸免。经历浩劫和磨难后的今天,“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我们都应该算是幸运的。时光如水,总是无言。若你安好,便是晴天。 正如,当年的大队长石虹,如今所做的发言(见照片 激动): 各位老师和同学们,新年好! 金蛇辞岁,骏马报福。在这新年到来之际,我们再次相聚了。首先允许我代表67届3班全体同学感谢这次聚会的组织者金宏林几联系人朱国祥陈中秋同学,更感谢珍惜我们师生情谊的所有参与者。师生相格外亲切。 中学一别,弹指45年了。我们从少年走到了中年,步入了老年。不论我们目前的境况如何,我们都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珍惜生命、珍惜有情。我们一定要热爱生命、热爱明天。回顾过去,我们无怨无恨,因为过去的岁月我们有付出有回报,都在描绘自己不同的人生、展示未来。我们一定要信心百倍、激情满怀。有近半个世纪的积淀,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过得更幸福、洒脱。 流水不因石而阻,友谊不因运而疏。一年同窗,三年文革,五年的朝夕相处,使我们结下了兄弟姐妹般的亲情。让我们一起分享快乐和忧愁,让我们珍惜这每一次难得的相聚,重叙往日的友情,倾诉生活的苦乐,相互道别后的思念,尽享重逢的喜悦。相聚是短暂的 , 友谊是永恒的。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记住今天的相聚,但愿岁岁有今年,年年有今日。 最后,让我们共同举杯,彼此共祝新年快乐,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大吉大利,事事如意!
3320 次阅读|1 个评论
怀 念 母 亲
热度 8 lzj6189 2013-12-14 20:25
四叔(陆雄飞)从杭州来,参加浙江大学建筑、工民建58级毕业50周年同学会。匆匆之间,先告知有新的“怀念母亲”版本。其情深、其义诚,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母亲生于清末,长于民国,是个“放脚”女人。经历了三个“朝代”的老人家,一辈子操持家务,相夫教子,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妇女。 我家在宁波市郊一个叫澥浦的古老渔镇。母亲自进这个家门后,基本上没有离开过老家。只有一次例外,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已在上海安家的大哥、二哥再三请母亲去他们家住些日子,母亲也想念儿孙们,于是下决心去了趟上海。在大哥、二哥家各住了不到三个月。大城市的喧闹与古老渔镇宁静的反差,让她忍受不了。尤其不习惯那鸽子笼般的住宿条件。白天儿孙们上班、上学了,她在“笼子”里独受孤独;晚上下班、放学的回来了,她与大家共“享”拥挤。于是多次提出回老家,无奈只得把她送回来。还有一次是“未遂”出行。那是我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工作不久,当她知道当年的皇宫可让普通老百姓参覌,就产生了看看皇宫的念头。对于出生清朝末年的老人来说,“皇上”在她心目的崇高和神秘是可想而知的,能到“皇上”的金銮殿看看,当然是桩无比想往的事。当时我住单身宿舍,同室的同事表示可以暂时搬到别处去住。三哥是铁路职工,其亲属每年有一次免费坐火车的优惠,于是为老人家开了一张从宁波到北京的免票。万事俱备,却等不到母亲的光临。后来收到她的来信,说路太远,又怕不习惯北方生活,就不来了。以后我结婚了,又分配到住房,生活条件大有攺善,多次邀母亲来京,她都答应,却把行程都安排在明年。可是“明年”复“明年”,直刭老太太年迈体衰,走不动了,这个“明年”也就没有了。尽管母亲不来北京的理由有几条,我心中明白,主要还是老人家怕麻烦我们,她心疼儿子儿媳。可是没让母亲实现皇宫行的愿望,是我一个终生遗憾。 母亲生了我们兄弟四个,我是老四。老人家很爱孩子,从来没打过我们,也极少挨骂。如果真把她气急了,她可以几天不理你,尽管一日三餐仍是一丝不笱。这可是杀手锏,第一天可以忍受,第二天就忍不住了,就得认错。这样的“处罚”可以使我们老实几天。母亲教育子女有她的“理论”:孩子淘气不用担心,只要肯用功读书,长大了照样有出息。鉴于这种“理论”,她对我们读书是管得较严的。母亲没有上过学,但能认数字和一些简单的字,也能“画”自已的名字。就恁这种水平,根本辅导不了我们功课,可是她行使严格的监督权。每学期的成绩单和平时考试的卷子,她是必要审查的。只要单子上有八十分以上就高兴,八十分以上多了,就可能有两个水煮蛋的奖励。假期里我们贪玩,只要几天不看书,她就要我们收收“魂”,督促你去用功。母亲把书分为“正书”和“闲书”,“正书”是学校发的教科书,“闲书”是课外读物和小说。她不反对看闲书,但认为“正书得分数,闲书长见识”,读书人分数是主要的,所以应以“正书”为主,“闲书”为辅。而对我们的淘气,母亲采取宽容态度。记得有一年,我到离家十里地的姨妈家玩,因为淘气,倒裁在大水缸里险些丧命,吓得姨妈当天就把我送回家。闯了大祸,我觉得这次难免皮肉之苦,想不到母亲却淡淡地说:“以后要小心,死了就不能吃饭了”。她用一句最朴实的话,诠释了死的含义。母亲认为,孩子闯了祸,已经受了惊,如再过份责备,会吓出“灵魂”,就会成傻子、呆子。我们兄弟四个就是在母亲这种育子“理论”呵护下长大。长大后的我们,分赴国家各地,各自在金融、公安、铁路和国防工业战线上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尽管没有“光宗耀祖”,但也平平安安,没有给父母惹事、丢脸。 在我国三年困难时期,我正上大学。当时浙江省保证大学生每月32市斤粮食供应,己经是很不容易了。但由于缺乏副食和油水,每天总处于半饥饿状态中。母亲心疼我,说要为我补一补,寒、暑假回家,她就在食堂为我订中餐8两(老称,合现称半斤),晚餐6两,且尽量挑“好”菜,而自己每餐仅吃3两(不到现称2两),吃我剩下的菜汤。有时我故意留点菜,她也总把它留给我下餐吃,而这一切不需我缴粮票(我的户口在学校,粮票在学校领)。我曽多次“抗议”过母亲的“不公”,希望减少我的定量,让她增加些,但老人家却“置若罔闻”,继续“我行我素”。最后,我不得不以“绝食”相威胁,母亲这才在“训斥”我不听话的同时,把她的中餐增加一两,这场母子的“粮食战”,终于以我的小胜而告终。假期结束,母亲还往往塞给我几斤粮票,一个假期耗尽了母亲所有粮食“储备”。我知道,这是她从自己每月22市斤定量中,从嘴里一口饭一颗米扣出来的,在当时情况下,母亲只能用这种最原始的牺牲自已的办法去呵护孩子。我大学五年级的寒假前夕,母亲来信说,希望我准时回家,还为我买了半只兔子肉过年吃。可是这个寒假偏偏是我报考研究生前夕,必须留下复习。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招收研究生很少,我报考的“爆破力学”专业,大概属於军工事业,系里指定我报考,且是惟一的一个名额,我是奉命应考的。把这个情况告诉母亲后,老人家不久就来信,説情况知道了,要我安心“好好读书”,注意身体,不要让先生(老师)担心。其实母亲很惦念我,可是她把母子亲情的“小局”让位给了“好好读书”的“大局”。结果研究生没有考上,也耽误了我吃兔子肉。半年后回家,想不到这半个兔子肉还给我留着。她用一层厚厚的盐和不知从那里搞来的半斤黄酒腌渍起来。每想到这些,我总会抑制不了自已,感覚眼眶湿湿的,鼻子酸酸的。其实,几乎所有的母亲都会这样做,这就是母爱,一种可以牺牲自已,奉献一切而不图回报的爱,一种平凡中突显崇高的爱,这是世上最伟大的爱。 按照宁波人传统理念,男孩长大后到家乡外去工作才是有出息的表现。父母把四个儿子都陆续送到外地,父亲也长期在外地工作,家中只剩下她一人。母亲常对人说:“如果有个女儿就好了,可以留在身边作伴。”这种心情反应了她的孤独,也是我们作为子女的心病。我家有个相处几十年,关系极好的老邻居,生有三个女儿。见母亲这样欢喜女孩,就说把其中一个“过继”给母亲。这虽然是戏说,也没有办什么手续,却成了真实。姑娘朴实本份,且很能干,实际上承担起“过房囡”的责任,给孤独的母亲不但带来心理上的安慰,也得到生活上的照顾。“过房女婿”是镇里卫生院大夫,他就成了母亲的“保健医生”,“看病在家里,抓药送进门”。这个“过房囡”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直到送走了老人家。至今我和这个“妺妹”仍保持密切联系,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当然“过房囡”的照顾并不能完全摆脱对在外地儿孙们的思念,除了四年一次的探亲假外,唯一办法是写信。母亲规定,每人每月给她写一封信。不识字的她能从信封上认出这是谁的来信,也能准确祘出哪天哪个儿子该来信了。如果谁写信迟了,她会烦燥不安,有时甚至会收到老人家的“责问信”。不过这样的信我们很少收到,因为我们没有特殊情况是不会违反母亲规定的。同时我们会准时收到她的回信。她的信由“过房囡”执笔。这个“妺妺”完全尊重原作,按母亲的口述,一句不拉照写不误,连语气都是母亲的,整封信是篇原汁原味的母亲“原创版”。其实给母亲写信很简单,绝对是报喜不报忧,无非是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之类的“标准话”,也写些当地发生的事情和风土人情。我们兄弟散落各地,还经常较长时间出差在外,从这些地方发出的信件,也给母亲积累了不少信息,使她能知道许多地方发生的大事和风俗习惯。老人家是“双脚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乡下睡觉早,母亲躺着就想儿孙们,一会儿想这个地方儿子,一会又想另一地方的孙女,一个晚上能把全国“转”个遍,我们笑称她是“立足老家,放眼全国”。另外,我们每年还会收到母亲寄来的家乡土特产小鱼干。夏天,母亲在老街的鱼摊上买来一种叫弹涂(跳鱼)的小鱼,洗净、煮熟,晒干即成,是很好的休闲另食和下酒菜。这种鱼长约十公分左右,形丑而肉鲜美,是我儿时最爱吃的一种。母亲毎年都要晒上十几斤分寄给分散在各地的儿孙们,我们都倍加珍惜,不仅仅因为它味美,更重要的是它牵萦着母亲的牵挂,母亲的爱。 母亲爱喝茶,且仅喝绿茶。她一般不买茶店的茶,而是通过熟人买山里(茶区)茶。这种茶事实上是土制茶,新鲜而不作假。每年都要买十来斤。时间长了,这家茶农成了母亲的茶叶“专供户”,也成了朋友。每年清明后的一个月内准时送茶上门,有时还送些“笋干”之类的土产。母亲也热情接待,一般招待一餐便饭。她对茶具无啥要求,就是用普通带盖瓷杯。后来我去江苏宜兴出差,买一个紫砂壶给母亲,她爱不择手,从此跟随她多年的瓷杯光荣下岗。十几年过后,壶里又结了一层厚厚茶垢。不过母亲喝茶有个不好的习惯,每天晩上都把喝过的剩茶收拾起来,笫二天早上煮一下再喝一次,这可能是出于一种节约习惯吧。后来我们告?她喝隔夜茶不好,她也就不喝了。喝茶是母亲唯一嗜好,去世后,每去扫墓,总要供上一盒好茶,以示怀念。 母亲信佛,但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不过是一种信仰而已。除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吃素外,其它时间荤素不论。有时也会念念经,但不是雷打不动,主要还是排解寂寞和孤独。同所有信佛者一样,母亲坚信“报应”,认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今世不报,来世必报”是哪个“朝代”都不会变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这句话成了她的口头语、座右铭,也是她经常向我们灌输的“主题语”。母亲也相信“来世”和“因果”,因此对死并不恐惧。她认为死了即去另一世界,那就是阴间。只要今世不做坏事,多行善积德,到阴间就不会受苦,转世也可落个好地方。阴间有她的父母、公婆和我们的父亲,一去就可与他们相聚了。鉴于这种信念,她就自已准备后事。首先是寿衣,布料自己买,式样是俗成的,请个缝纫师傅做了全套寿衣。然后用布包好,先是放在柜子里,后来干脆放在枕头边,每年夏天还拿出来凉晒一番。其次是棺材。母亲怕死后火葬,好在当时宁波还没有强制推行火葬。土葬要棺材,母亲説这是她到另一世界的“床”。正好制棺材的木板家里有现成的,请木工打了一口白皮棺材。当年正值我回家探亲,从在宁波市区工作的同学那里要了桐油石灰,(那是极好的嵌缝材料,是造木帆船用的),买了红、黑油潻,把白皮棺材潻成里红外黑。还与另一在家乡工作的同学一起在棺材的一头刻了个大寿字,喜得母亲合不拢嘴,硬要留那同学吃晚饭。最后是坟墓。母亲説这是她阴间的“住房”,对此她的要求不高,够“住”就行。1981年我们兄弟四个在距家四公里的公墓园,买了父母的合葬墓。墓穴坐北朝南,还特意加大了墓碑,由擅长书法的三哥亲自写了碑文。四年后的的1985年,母亲驾鹤西归,享年79岁。我们把她老人家和父亲骨灰合葬进坟穴。从此父母又在一起了,而与我们却阴阳相隔。长跪父母墓前,我们黙黙祈祷:愿老人家在天堂愉快,我们永远怀念你们。
5213 次阅读|8 个评论
昨天参加了老师号召的聚会
热度 7 wangxh 2013-9-15 10:25
昨天参加了老师号召的聚会——弟子同学会,与会者100多人。 老师今年已经67岁,为国家培养了100多博士(即使俺这不成器的除外也够了),全国首批教学名师。 老师在讲话中说道,一个教师,还有什么比学生满堂的聚会更欣慰的呢? 我们几位年龄比较大弟子也很有感慨,年龄这么老了,还能聆听老师的启迪,深感幸福!(我把老师的讲话都录下了,等以后整理一下配以感想与感兴趣的朋友分享,很受益的!) 想想看,一百多个博士弟子,一生还能有什么憾事吗?
3750 次阅读|26 个评论
恰同学情自天意--贺同学会
热度 2 LongLeeLu 2013-4-6 15:05
恰同学情自天意 -- 贺三十年同学会 三十四年前未相知 恰同学情自天意 四年同窗 明月为鉴 苦乐相倚 不离不弃 相敬相谦 若磐石 梦绕魂牵 同学情依依 弹指毕业三十年 东西南北 天涯路远 历经种种 尘色满面 两鬓如霜 年老心睿 重相见啊 情如初见 青葱岁月 又在一起 手牵手 心连心 同声放歌 “ 白云山高 珠江水长 中山手创 …” (注 1 ) 我辈荣光 为国为民 力尽我心 人间天上皆同学 患难欢喜心相通 重相见啊 万千真意一笑中 ( 注 1 ) -- 来自 中大校歌 --- 偌若你放声高唱: “ 中山大学校歌 ” – 你会感到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 的气魄 – 你会青春焕发,热血沸腾,仿佛重还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仿佛国父的灵给你注射一针强心剂!国歌的灵魂, 会令你想到《沁园春 长沙 》中的名句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在您心情不好时,我的同学 -- 放声高歌 “ 中山大学校歌 ” – 你的心会得平安! 中山大学校歌 http://baike.baidu.com/view/306758.htm 中山大學校歌 鄒魯 原詞;陳洪 曲;集體 改詞 “ 白雲山高 珠江水長 吾校矗立 蔚為國光 中山手創 遺澤餘芳 博學審問 慎思不惘 明辨篤行 為國棟樑 莘莘學子 濟濟一堂 學以致用 不息自強 發揚光大 貫徹主張 振興中華 永志勿忘 ” 而 在台復校 的 國立中山大學 則在原歌詞基础上,將首兩句歌詞改為 “ 中華文化 源遠流長 ” 。 校訓 1924 年 11 月 11 日 ,國立廣東大學成立典禮時孫中山先生親筆題寫了十字校訓: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校訓原文出自《 礼 · 中庸 》第二十章: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中山大学 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 邹鲁 作词, 陈洪 作曲。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激励和团结中山大学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为贯彻中山大学创办人 —— 中国 伟大的 民主主义 革命家 孙中山 先 生的主张,勤奋学习,奋发自强,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现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为了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倡导的爱国精神和亲笔提写的校 训良好学风,并反映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与特点,为办好中山大学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在广泛征求校内外广大师生员工、专家意见基础上,组织了有关专家、教授 和干部经过经过认真讨论研究,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变,对原歌词作如下修改,即将其中 “ 国父首创 ” 改为 “ 中山首创 ” ,将 “ 三民主义 ” 等四句,改为 “ 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 ” ,将歌词最后两句改为 “ 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 。 歌词: 白云山 高 珠江 水长 吾校矗立 蔚为国光 中山手创 遗泽 余芳 博学 审问 慎思 不罔 明辨 笃行 为国栋梁 莘莘学子 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 不息自强 发扬光大 贯彻主张 振兴中华 永志勿忘 音频链接: http://www.sysu.edu.cn/zsu/xiaoge.mp3 而迁台的国立中山大学则在原歌词基础上,将首两句歌词改为「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吾校矗立 蔚为国光 国父手创 遗泽馀芳 三民主义 仪行四方 民国基础 大同梯航 莘莘学子 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 不息自强 发扬光大 贯彻主张 懿欤勉旃 勿堕勿忘 中山大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B1%B1%E5%A4%A7%E5%AD%A6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山大學 (简称: 中大 , 英语 : SunYat-sen University, SYSU ),是 中國 的综合性大學。其前身為 孙中山 于 1924 年创立的 國立廣東大學 , 1926 年为纪念创始人改称 國立中山大學 。主校区位于 广州市 海珠区 康乐园,医学部位于 广州市 越秀区 ( 原东山区),另有 广州大学城 校区和 珠海 校区,此外,在广州市、 从化市 和其他一些省市还设有附属医院、研究机构和独立学院。 中山大学是 教育部 直属 重点大学 、副部级高校,并位列 985 工程 和 211 工程 之中。 根据 2010 年 泰晤士报 世界大学排名,中山大学位列全国第 5 ,亚洲第 22 位,世界排名第 171 位。 历史名师 陈寅恪 、 朱家骅 、 史禄国 、 金应熙 、 冯友兰 、 傅斯年 、 鲁迅 、 郭沫若 、 赵元任 、 顾颉刚 、 阎宗临 、 李达 、 周谷城 、 俞平伯 、 李金发 、 张江树 、 岑仲勉 、 姜立夫 、 王亚南 、马采、 容庚 、 陈序经 、 商承祚 、 王季思 、 王力 、 钟敬文 、 黄现璠 、 朱谦之 、丁颖、 蒲蛰龙 、 高齐云 、 袁伟时 、 朱熹平 、 艾晓明, 林尚安, 江静波, 罗宗洛, 利翠英, 廖翔华, 张宏达 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 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
个人分类: Campus|1998 次阅读|7 个评论
《百年留学》:欧美同学会大型历史纪录片
viclee 2012-10-29 20:53
《百年留学》:欧美同学会 大型历史纪录片   中国人出国留学,若从1847年容闳赴美算起,至今已有159年的历史,若从1872年清政府正式选派官费留美幼童算起,也长达134年。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出国留学几起几落,幼童留美、海军留欧、留日狂潮、留法勤工俭学、苏俄留学、当代留学……历经起步、发展、断裂、鼎盛,不同时期的留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记录百年留学历史,展示留学精英风采,《百年留学》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部全景式描述近一百六十年来中国留学发展历程的电视历史纪录片。全片从策划、采访、摄制到后期制作,历时两年半,摄制组足迹遍及中国十多个省份20多个城市以及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采访留学生后裔、留学专家学者逾200人,拍摄挖掘各级博物馆、中外著名大学校史室以及名人故居的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呈现给观众。   在历史的浩瀚中寻找,在现实的遗存中发现,让我们走进《百年留学》的细节里,在历史的碎片中勾勒出百年留学的身影。 【总策划】韩启德 张惠建 【策划】翟俊垠 郑卫 【总编导】劳鸿锴 【历史顾问】王政挺 【统稿】王政挺 【节目编审】蔡贤盛 【编导、撰稿】范小静 郑晓旭 曾伟文 陈小莉 杜军 黎建力 【制片】张毅 危志文 胡国华 【技术总监】梁田章 【监制】陈小莉 李燕朝 【总制片】劳鸿锴 【总监制】陈永光 于隶群 吴晓毅 【出品人】张惠建 在 线 收看 第一集 容闳,打开留学之门 第二集 洋务,推进海军留欧(上) 第三集 洋务,推进海军留欧(下) 第四集 留日狂飙 第五集 凤凰涅槃(上) 第六集 凤凰涅槃(下) 第七集 文化的呐喊 第八集 庚款留学(上) 第九集 庚款留学(下) 第十集 勤工俭学,从做豆腐开始 第十一集 勤工俭学中走出来的共产党人 第十二集 北方吹来十月的风 第十三集 为了祖国的召唤 第十四集 世界是你们的 第十五集 流动的艺术(上) 第十六集 流动的艺术(下) 第十七集 成千上万地派 第十八集 天高任鸟飞 第十九集 中国大舞台 第二十集 创业中国(上) 第二十一集 创业中国(下) 第二十二集 港澳台留学 第二十三集 欧美同学会 第二十四集 百年留学 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9c602c0102e79u.html
个人分类: 生活情趣|2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同学会
热度 2 bqzhu 2012-7-3 17:54
同学会
同学会 沧桑五十年,廊桥重相会。 坎坷人生路,足迹遍天下。 畅言论是非,身心未见老。 健康是主题,再写新篇章。 廊桥(风雨桥) 足迹-钱源平,朱炳泉,李明德,陈长贤。 畅言-施敬民,郭丽芳,李延年,严雪华,王鸣泉。 江山-唐俊发,朱炳泉,李延年,曹慧珍, 许绍蕴 ,郭丽芳.,王鸣泉,严雪华,施敬民。 怀念成功亮 2009同学会
6328 次阅读|4 个评论
序长不序爵,真好!
热度 2 xupeiyang 2012-5-21 13:50
序长不序爵,真好!
南京大学 在仙林校区隆重举行建校110周年庆典, “序长不序爵”的接待原则让这场庆典既隆重典雅,又充满浓浓的情谊,像一场盛大的同学会。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2595 次阅读|2 个评论
快速写入多个格式化tiff文件的matlab程序
热度 4 zxczxc0417 2012-3-20 00:11
最近在工作的时候需要在一个tiff文件中写入10000帧以上的内容,以前都是用了matlab自带的imwrite函数,这个函数的优点是现成又好用,可是问题是这个函数的通用性太强,速度慢的要死,即使是个很小的tiff文件也要写上十几分钟,如果又上百个这样的文件,那真是一种煎熬。这个问题主要出在tiff文件的格式本身,tiff文件中yao找到某个帧就必须要从第一帧开始,它的数据结构就像一个链表。详细信息可以参考我的博文之前两个。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下几种方法: 1. 把u盘上的数据拷贝到计算机的硬盘上 2。在内存中虚拟一个硬盘 3。修改matlab的程序 4。自己编写程序加速 第一种方法很好,能加快不少速度,如果文件的个数不是很多,这个方法还是不错的。不过一个文件也要写上十几分钟,文件越长越大,耗时越多。 第二种方法只能提高一点点,基本没用。不知道为什么,即令人惊讶有令人奇怪。虚拟硬盘的读写速度比普通硬盘要快很多,有兴趣的可以去google一下。我感觉可能还是跟tiff文件的格式有关,也就是说虚拟硬盘和普通硬盘在寻地址方面的速度相当。 第三种方法很难做到,我顺着matlab的函数imwrite顺藤摸瓜一直找下去最后找到了c程序及其dll的库文件,c的脚本文件很大,很复杂,要让我修改那些不是不可能,但是我的感觉是代价会很大。 第三种方法应该说是目前为止我所能找到的最好方法。写一个文件差不多30秒吧,比十几分钟的标准时间算是快多了。 用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我的文件中每个帧的大小个格式完全一样,所以可以用基本的写文件函数fwrite来操作文件,那样的速度会提高很多。借此机会我也好好学习了一下tiff文件的格式,算是基本上搞懂了。于是乎制作了一个最简单的tiff文件写入函数。这个函数实际上由三个子函数构成: make_tiff_start : 负责tiff文件的开头写入 make_tiff_mid : 负责中间各帧的接入 make_tiff_end : 结尾帧的写入 下面是这三个子函数的matlab代码 ------------------function make_tiff_start----------------- % write a head of tiff file % infile is the input movie file, should be tiff format % outfile is the output tiff file, should be tiff format function make_tiff_start( infile,outfile); fid1 = fopen(infile, 'r'); fid2 = fopen(outfile, 'w'); % write the image file header (IFH) c = fread(fid1, 1,'short'); fwrite(fid2,c,'short'); fwrite(fid2,42,'short'); fwrite(fid2,8,'long'); fclose(fid1); fclose(fid2); ------------------function make_tiff_mid----------------- % x is just read from tiff file % outfile is the file name for output, should be tiff % index_frame is the index number for this frame. you must sequencely input the frames. % That is from 1 to N function make_tiff_mid( x, outfile, index_frame); DirE = struct('tag',{},'type',{},'counts',{},'voffset',{}); = size(x); % ImageWidth ; % kuan du % ImageLength ; % gao du fid2 = fopen(outfile, 'a'); % build the image file directory for new movie direc = 11; DirE(1).tag = 256; DirE(1).type = 3; DirE(1).counts = 1; DirE(1).voffset = ImageWidth; DirE(2).tag = 257; DirE(2).type = 3; DirE(2).counts = 1; DirE(2).voffset = ImageLength; DirE(3).tag = 258; DirE(3).type = 3; DirE(3).counts = 1; DirE(3).voffset = 16; DirE(4).tag = 259; DirE(4).type = 3; DirE(4).counts = 1; DirE(4).voffset = 1; DirE(5).tag = 262; DirE(5).type = 3; DirE(5).counts = 1; DirE(5).voffset = 1; DirE(6).tag = 273; DirE(6).type = 4; DirE(6).counts = 1; DirE(6).voffset = 8; % need modify DirE(7).tag = 277; DirE(7).type = 3; DirE(7).counts = 1; DirE(7).voffset = 1; DirE(8).tag = 278; DirE(8).type = 3; DirE(8).counts = 1; DirE(8).voffset = ImageLength; DirE(9).tag = 279; DirE(9).type = 4; DirE(9).counts = 1; DirE(9).voffset = ImageWidth*ImageLength*2; DirE(10).tag = 284; DirE(10).type = 3; DirE(10).counts = 1; DirE(10).voffset = 1; DirE(11).tag = 296; DirE(11).type = 3; DirE(11).counts = 1; DirE(11).voffset = 3; % read the movie and write to my movie i = index_frame; fwrite(fid2,direc,'short'); DirE(6).voffset = 8 + (i-1) *( 2 + direc*12 + 4 + ImageWidth*ImageLength*2 ) + 2+direc*12+4; for j = 1:direc fwrite(fid2,DirE(j).tag,'short'); fwrite(fid2,DirE(j).type,'short'); fwrite(fid2,DirE(j).counts,'long'); fwrite(fid2,DirE(j).voffset,'long'); end offset_next_IFD = 8+i*( 2 + direc*12 + 4 + ImageWidth*ImageLength*2 ); fwrite(fid2,offset_next_IFD,'long'); % write the data of image fwrite(fid2,x','short'); fclose(fid2); ------------------function make_tiff_end----------------- % input the last frame for tiff file % x, outfile, index_frame have the same meaning in make_tiff_mid function make_tiff_end( x, outfile, index_frame); DirE = struct('tag',{},'type',{},'counts',{},'voffset',{}); = size(x); % ImageWidth ; % kuan du % ImageLength ; % gao du fid2 = fopen(outfile, 'a'); % build the image file directory for new movie direc = 11; DirE(1).tag = 256; DirE(1).type = 3; DirE(1).counts = 1; DirE(1).voffset = ImageWidth; DirE(2).tag = 257; DirE(2).type = 3; DirE(2).counts = 1; DirE(2).voffset = ImageLength; DirE(3).tag = 258; DirE(3).type = 3; DirE(3).counts = 1; DirE(3).voffset = 16; DirE(4).tag = 259; DirE(4).type = 3; DirE(4).counts = 1; DirE(4).voffset = 1; DirE(5).tag = 262; DirE(5).type = 3; DirE(5).counts = 1; DirE(5).voffset = 1; DirE(6).tag = 273; DirE(6).type = 4; DirE(6).counts = 1; DirE(6).voffset = 8; % need modify DirE(7).tag = 277; DirE(7).type = 3; DirE(7).counts = 1; DirE(7).voffset = 1; DirE(8).tag = 278; DirE(8).type = 3; DirE(8).counts = 1; DirE(8).voffset = ImageLength; DirE(9).tag = 279; DirE(9).type = 4; DirE(9).counts = 1; DirE(9).voffset = ImageWidth*ImageLength*2; DirE(10).tag = 284; DirE(10).type = 3; DirE(10).counts = 1; DirE(10).voffset = 1; DirE(11).tag = 296; DirE(11).type = 3; DirE(11).counts = 1; DirE(11).voffset = 3; % read the movie and write to my movie i = index_frame; % write the last one fwrite(fid2,direc,'short'); DirE(6).voffset = 8 + (i-1) *( 2+direc*12+4 + ImageWidth*ImageLength*2 ) + 2+direc*12+4; for j = 1:direc fwrite(fid2,DirE(j).tag,'short'); fwrite(fid2,DirE(j).type,'short'); fwrite(fid2,DirE(j).counts,'long'); fwrite(fid2,DirE(j).voffset,'long'); end offset_next_IFD = 0; fwrite(fid2,offset_next_IFD,'long'); fwrite(fid2,x','short'); fclose(fid2);
个人分类: 天下大事|543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第一届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同学会会议通知
热度 1 yxfyxf 2012-3-12 17:33
亲爱的同学: 当你接到这个会议通知的时候,或许你已是学术界的知名学者,或许你已成为杰出的政府部门的管理者,或许你已是一个商界的成功人士,或许你是正在奋力拼搏追求发展的年轻人,或许你刚刚步入社会……亲爱的同学,不论你现在是功成名就,还是事业刚刚起步,不论你离开母校是三十年、二十年、十年甚至几年,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都在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学习过,都是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学生! 东北大学的哲学文脉源远流长。早在1928年,梁漱溟、杨荣国等人就在东北大学创办了“哲学系”,成为当时东北唯一、全国知名的哲学研究中心。建国后,陈昌曙教授等人又结合工科院校的特点建立了科学技术哲学专业。1978年成立了技术与社会研究所,1982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当时全国理工科院校中第一个获得科技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点从1995年一直是辽宁省的重点学科,并在技术哲学研究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本学科点在2004年被同时批准为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科学技术哲学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开始招收哲学本科生。目前,科学哲学研究中心涵盖了从哲学本科到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陈昌曙、远德玉等老一辈开创的富有特色的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事业被学界誉为“技术哲学的东北学派”。 不幸的是,2011年3月20日,我们尊敬和爱戴的老师陈昌曙先生离开了我们。为了缅怀和悼念敬爱的老师,传承和发展陈昌曙先生开创的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传统,同时也为了加强同学之间的联系和情谊,由东北大学科技哲学专业部分毕业生提议,在举办“陈昌曙技术哲学思想研讨会”期间成立“东北大学科技哲学同学会”,在“同学会”上讨论并通过“东北大学科技哲学同学会”章程和“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章程”。 为此,我们成立了“东北大学科技哲学同学会”筹委会,准备举办“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同学会第一届会议”,诚挚欢迎亲爱的同学们回到母校,在缅怀和纪念敬爱的陈昌曙老师的同时,感受母校的发展成就,回忆往昔的同窗之情,共谋科学技术哲学的事业发展。会议定于2012年3月24日在东北大学举行(23日报到)。有关会议事项如下: 1 .回执时间: 2012年3月10日前返回(回执表附后) 2. 联系方式: 联 系 人: 陈红兵(18602438501),姜小慧(13889332767) 通讯地址: 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3-11号,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邮编:100819 办公电话: 024—83680220;传真:024—83680220 Email : c sts@mail.neu.edu.cn 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同学会筹委会 2012年1月8日
个人分类: 学术资讯|2559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77级:为了过去的纪念
热度 25 卫军英 2012-3-7 22:02
说是1977级,实际上高考是在1977年的秋天,入学却是1978年的春天,所以毕业也就是1982年春节前的1月份了。这么多年来大家都习惯称之为“77级”,“77级”是文革之后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的第一批大学生,所以“77级”本身也成了一个象征性的符号。在科学网上有不少77级的同学,孟津老师发表了专文“纪念77级毕业30周年”,我在他那里留言说: 俺们的毕业30年同学会定在3月17日,迟了两个月,但仍然让人感慨万千。我们年级141个同学,故世的已经有6个 了,老三届的同学基本上都退休了。这些天我也想写点文字追忆一下,但一直没有大块时间静下来写,未来几天似 乎还没有…… 博主回复(2012-3-7 09:27) : 我其实也耽搁了时间,不过还是先这样写点吧,这件事对你、我都很重要。 这件事情确实对我们都很重要,我想我一定会写文章纪念的。早几年在纪念高考入学30年的时候曾经写过文章,那时还没有安家科网,一共有两篇《春天的瞬间:为了过去的纪念》、《春天的瞬间:改变命运的岁月》。我把它给压缩一下整理成一篇在这里。 那一年做出恢复高考决定的时间是在8月份,但正式公布高考实际上要更迟一些了,大部分考生是在9、10月份才真正知道这件事情的。我是在国庆前后从遥远的陕西农村回到杭州才知道这个消息的,这时候距离高考时间只有一个来月了。因为高中几乎没有怎么读书,再加上没有读完高中便去下乡了,这些都增加了我考试的困难。我生活在书香气息格外稀薄的部队大院中,所以没有学过的高二部分课程,几乎全是由一起复习的一个中学同学帮我补习的。好在那时候很喜欢学习,早年的基础还算不错,所以中学的课程也很快就补上了。主要是数学,语文什么的因为有作文垫底,自己胆气颇足,政治历史地理什么的,凭借当年的记忆力也没有怎么当回事。所以一个多月的复习还算顺利。 那年的考试因为积压了1966年~1977年10多年之间的考生,所以浙江的考试分为初考和统考2次。初考时候我的考点被分配在了杭州松木场附近的向阳中学,这个学校以前我从没有听说过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为了保险,在考前2天我特意从军营辗转几个小时去看考场。回来路上再三叮咛自己,要记住哪个转角哪个路口,都有些什么标志。也就是在那一天回来的路上,我第一次徒步经过了天目山路杭州大学的正门,当时我并没有想到3个月后这将成为我的母校。更想不到的是,就是向阳中学所在的松木场一带,后来在我30~40岁自觉人生最美好的年龄段,会居住在那里。而我的儿子就读的小学就在向阳中学隔壁,后来向阳中学又并入了儿子的小学,改称为实验学校。那时候的杭州松木场一带,远不像如今这样是城市文化和行政中心,虽然周边也有省政府和杭州大学,距离西湖不过咫尺之遥。但是当时城市似乎武林门外都是农田,一个很有说明性的标志就是,从武林门沿天目山路往西到杭州大学,如今是高楼林立街市繁华,但那时候3站路下来杭州大学的门牌号码才排到34号,算来也就是整个马路北边只有17个墙门。是的,我的母校那时候座落在一片葱绿的田野之中。 就这样在1977年11月的一天(真不应该忘记日子,好像是25日),我一个人去位于杭州松木场的向阳中学参加了高考。那天的路线是:早晨6点乘坐部队解放牌卡车(班车)出发,40多分钟后到一师所在的营门口,在这里换乘唯一的公交开往武林门的6路车,好像是到达武林门再往回走两站路去了考场。那时候我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没有手表,但估摸着时间大概差不多快8点,距离考试时间还有一会。因为这里不是我就读的杭州青年中学(现在的“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也不是部队营房附近的上泗中学,所以考生中一个认识的也没有。初考只有数学语文两门,记得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赴考》,于是当然地写了一篇记叙文,忘记写什么了但想来肯定不会少“沐浴着明媚的阳光”之类的幼稚套话。 考试结束后我站在旁边听别的考生议论。说实话当年的考试是鱼龙混杂,站在旁边听着别的考生扎堆议论,我自觉增加了不少信心。回来的路上我没有坐公交,而是徒步走了大约10站路到了留下,然后再从那里乘部队班车回到中村。初考之后自我感觉不错,据说当年初考录取比例是200:1,初考筛选后统考录取比例是45:1。考完后自己信心十足,以为必在进入统考之列。果然初考不久后就有了结果,我原先一起复习的同学所在的那个年级,进入统考的大概不到10个人,我是其中之一。这样一来学校老师开始加大了对我们这几个人的辅导,从知道结果到统考,大概只有不到半个月时间。那时候我刚学会骑自行车不久,家里有辆今天已经很少见的28寸“永久”自行车,每天晚上几乎都要和同学一起骑车去上泗中学复习。上泗中学位于杭州郊区的凌家桥,距离部队营房所在的中村还有好几里路。我们所走的杭富公路,远远不像如今这么开阔平坦绿化整齐,也没有路灯。除了影影绰绰的乡间灯火之外,全是莽莽然然的郊外农田。破旧的公路崎岖不平,冬日的夜晚萧瑟荒凉,但是年轻时候内心充满热情和向往,所以这些全不在意。 直到1977年12月15日,这天我们参加了中国高校改革招生制度之后的首次高考。考试连续进行了两天,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说那是改变命运的两天一点也不夸张。记得央视在30年采访清华大学772班同学时候,他们也是这么回答的。 无论对这个文明悠久的国家来说,还是对岁月蹉跎的一代人而言,说那是个改变命运的季节都毫不言过其实。因为就在这前一年的秋天,中国核心领导层清除了极左的激进主义当权者,几个月后三起三落的历史老人邓小平重返最高权力层。这一年老人已经73岁了,伤痕、坎坷、动乱、迟误……老人的蹉跎感和使命感比任何人都强烈。因此没有顾得上抚一抚磨难的创口,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便主张,通过教育和科学拯救沧桑的中国,他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定,包括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召开全国科技大会。一切都迅速而坚定不移,从决定到执行宛然当年的战役命令,陷入红色动荡和灰色贫乏之中的中国,仿佛一下子迎来了一个灿烂辉煌的季节。诗人郭沫若作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热情洋溢的讴歌《科学的春天》,作家徐迟一篇《歌德巴赫猜想》激发了中国人无数美丽的幻想…… 1977年的12月,中国改革高校招生制度后的首次高考如期举行。现在想起高考的时间是在我17周岁生日的一个多月后,也是我在农村锻炼整整15个月之后。17年和15个月在今天看来都是很短暂的,但是就是在那个短暂岁月,年轻的心灵经历了一种真正的灵魂洗礼。从大环境上看中国社会经历了1976年天崩地裂般的大变动,每个中国人都感同身受;在自身则是确确实实的经历了上山下乡的锻炼,劈山开渠、穿洞引水,16岁时候我竟然可以左手提着马灯(一种用于室外的煤油灯),右臂下夹着一代水泥(现在不记得一代标准水泥是50斤还是100斤重了),从村里走到开凿隧道的沟底。记得1977年的夏天我在铁路上做临时养路工,换枕木时候竟然可以毫不犹豫地扛起一根枕木……,那种艰辛的体力付出此后我再也没有经历过。好像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内心泛起了一句格言式的感悟:“吃苦并不能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那时节我最向往的是有一天自己可以写小说,就像是当时红极一时的作家浩然那样。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渴望,我要回城要离开艰苦的农村,要在另一个环境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恰巧就是在这个时候,邓小平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高考的机会。 大约是1978年的1月底我接到了高考录取通知书。我是最早接到录取通知的那批考生,好像当时那个中学一起参加考试接到录取通知的只有我一个,而自己所在的部队子女中,全军至少是全师最初也只有我一个,后来扩大招生又有其他同学录取,这点对我确实有些意外。我被录取在杭州大学中文系,通知书要求入学时间是1978年3月6日~3月8日,接到通知的时候我已经在部队的淀粉厂做工了,所以直到最后一天才去学校报到。那天是部队的一辆212北京吉普把我送到现在的天目山路学校的,后来又送到了本部外面靠近上宁桥的中文系。比起同一届参加高考的很多同学来,我算是幸运的。因为那年高考集中了从1966~1977年整个文革期间的高中毕业生,我的同学最大的是1966届高中毕业生,他们大都来自农村、部队、工厂,更有的曾在北大荒下乡多年,好多同学进校的时候就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我们班最大的同学是1947年出生的,最小的是1962年出生的。我是班上年龄较小的同学之一,那时17岁生日过去没有多久。第一次走进大学校门,虽然办公楼的墙壁上文革遗痕清晰可见,“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的标语惹人眼目,但是毕竟一股清新的空气给校园带来了勃勃生机。 几乎每个同学都明确地意识到这个季节自己的命运将被彻底改变。那种深刻的感动和对老人的谢意由衷而生,“是邓小平给了我们上大学的机会”。新生始业教育三天,记得某一天有个朗诵,写诗的是同学中已经在省里小有名气的青年诗人、老三届的张德强,朗诵的是女同学潘一禾,潘同学端丽娴雅如今是我同一个学院教授。将近30年前的诗歌,如今还能记得诗的题目是《当我佩上了闪光的大学校徽》,起首几句似乎是:“当我配上了闪光的大学校徽,兜一路十月的金风,我们走进了校门……”。我曾经给我的学生讲到这几句,学生不解“为什么是十月的金风”,我解释:十月是成熟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中国也是在1976年的10月清除了激进主义集团,因为有了那个10月才会有我们的今天。 这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大家倍觉珍惜,读书报国成了那个时期大学里普遍认同的主流意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理想主义几乎燃烧着整整一代人,也燃烧着那个时代。就在这一年的更晚一些时候,中国的高层又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注定将成为现代中国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里程碑,它被称作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高层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从此中国又一次为她的崛起真正拉开了大幕。就这样一个民族的命运和一代人的命运,紧紧的交织在一起,潮起潮落,30年后在这个春天令人追忆……
个人分类: 校园内外|7182 次阅读|60 个评论
孩子,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亲还是同学、朋友亲?
热度 3 wangxh 2011-12-16 17:45
又快放假了,学生们快回家了。 最近几年无论男女老幼,都热衷于搞“校友聚会”、“同学聚会”、“10年聚会”、“20年聚会”,乐此不疲。当然孩子们放假之后是会见同学最好的机会,否则会闲出“病”来。 可是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把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当回事儿,一般说来与一方亲近一些,而另一方几乎倍受冷落。 如果没有 爷爷奶奶的辛苦,能有爸爸吗?如果没有 姥爷姥姥操劳,能有妈妈吗?一些连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都不放在心上的人对朋友能够忠诚吗?这种友谊能够长久吗?这很值得年轻朋友们深思。 绝大多数的 爷爷奶奶、 姥爷姥姥不盼你们的钱,不盼你们的物,只求享受天伦而已! 趁着放假,探视一下聚少离多的一方祖父母也是孝顺父母的一种方式。其实,中国人很讲孝道,可是很多人真不一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孝——某些政府机关要求的“孝”是扯淡,是对孝的玷污。真正的孝有三重境界: 养其身,养其心,养其志 !趁放假探视一下祖父母充其量算是第二层境界——“养其心”而已。 算了,不多说了。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怪只能怪-- 猪们 (许多朋友知道俺倔人指哪几个人的),也怪孩子们的祖辈与父辈们,是我们没有教育好他们。
个人分类: 心之悟|3717 次阅读|3 个评论
也去本月22日北大的全国情报学博士生论坛吗?
热度 4 zhaoxing 2011-10-9 19:46
http://www.im.pku.edu.cn/shownotice.asp?id=193 科学网可能是汇集最多情报学者的网站,应该有老师或同学会参加吧。 请联系,到时聚聚。
个人分类: 杂谈|7823 次阅读|8 个评论
同学会
dongzg101 2011-7-19 21:06
三月份面试的时候回北京,因为这些年一直和同学老师没联系,特地回中科院植物所住,看一看昔日的同学和老师,几个在北京的同学小聚了一下,一别十年,留在北京的同学都有了不小的成就,即便在所里不写论文的不评职称的,还在像和以前学生一样从早上工作到晚上十点。光合中心的实验室的人比以前多多了。我还特地在实验室坐了蛮久,发现,一个上午就坐不住了,就想出去玩,以前我可是可以一周干六天,熬两三个通宵没问题的。现在看来吃不了科研这碗饭了。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中科院的行列,从这里走向世界。
1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参加上海欧美同学会法律分会活动
freedom110110 2011-1-24 23:01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市留学人员联合会法律分会 中 国 国 际 经 济 合 作 学 会 上 海 联 络 处 主题: 后世博上海发展的新亮点——大虹桥 早在 2009 年全力备战世博会的同时,上海就在紧锣密鼓地策划另一个可能影响更为深远的区域布局,这就是打造“大虹桥商务区”。进入“后世博”时代,大虹桥破茧而出。 如果要在世博会之后寻找新的上海焦点,那么,大虹桥当仁不让地成为“后世博”时代拉动上海经济的新引擎,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大虹桥将主导上海主场,并赋予上海全新的发展动力。 大虹桥这座“彩虹之桥”,将构建怎样的一幅上海生活新图景,将呈现给我们怎样的一个大的空间结构,并将显现哪些功能作用?为此,本次活动邀请大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副主任陈伟利学长,就大虹桥商务区发展规划及战略思考进行解析。 诚邀您的出席! 活动安排 : 13:30 — 14:00 签到(赠书仪式) 14:00 — 14:10 会议主持人致词并介绍嘉宾 主 持:夏善晨 教授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市留学人员联合会副会长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 14:10 - 14:20 上海市浦东新区律师工作委员会主任、上海融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尹燕德律师致欢迎词 14:20 — 15:50 演讲主题:后世博上海发展的新亮点——大虹桥 主讲人:上海市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副主任 陈伟利 15:50 — 16:10 提问交流时间 16:10 - 16:30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市留学人员联合会副会长、法律分会会长臧广陵 总结汇报 2010 年工作、展望 2011 年工作(法律分会活动原地活动) 16:30 - 17:00 自由发言 16:10 - 16:30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夏善晨 总结汇报 2010 年工作、展望 2011 年工作(上海会员接待室活动) 17:00 活动结束 时间: 2011 年1 月25 日 (星期二)13:30 — 17:00 地点 : 浦东新区银城中路 168 号上海银行大厦 25 层融孚律师事务所大会议室 ( 轨道 2 号线陆家嘴站 ) 活动主办: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法律分会、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上海联络处 演讲嘉宾介绍: 陈伟利 1988 年获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 MBA 学位, 1997 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学院,获财务金融博士学位,先后工作于美国第一波士顿投资银行、比利时 BBL 银行管理信息系统部远期外汇业务部,历任上海外贸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2005 年 3 月任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现任大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副主任、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金融分会副会长。
19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声声慢 三十年同学聚会
liangjin 2010-10-7 22:24
惊觉卅载,怯返学园,同窗再聚疑非, 昔日乌丝,寻见却泛花灰。 旧时嬉笑怒骂,皆趣谈,叠忆何回? 憾缺位,四下同惆怅,寄语无为; 更叹校坛巨变,难觅青涩梦,倩影迷垂; 说到别来,十味感慨杂堆, 一声还好嘘唏,欲诉停,心已明唯。 问今后,亦欣然,桃李漫飞!
个人分类: 诗情画意|6213 次阅读|5 个评论
十二年后的聚
fxf 2010-7-5 13:42
简单地说,人生就是两件事,聚散而已。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场聚;末了,就是一场散。聚散,分不得长短,也管不得缘由。聚会时,见到久违的同学,心潮难平,多少牵挂,化作默默的眼神,口齿也变得迟钝。临别时,看到女同学眼中的含泪,无法自持,偏偏女儿发烧又起,只好借故奔离,送行送的是祝福,也夹杂着伤感,把背影留下,也扔下了多少不忍。 秀才人情纸半张,写几个字,也算总结吧。 前一天,就见到了风尘仆仆的王丽,依旧的一脸坦然,两眼镇定,可惜没有见到你的儿子, 04941 的长孙, 04941 是母亲的话,你就是老大。虽然,我们几个老男生其实比你大,而且大的多。 进到那个临时钟点房,满眼的宝贝下一代,活蹦乱跳的生机,是十二年光阴流逝的显证。再抬首,就捉到宋慧平妹妹眼里的泪花,你别躲,二哥我看到了,也看到了你无比的发福,你幸福,我们都快乐。 刘飞,我们最小的妹妹,给了我们惊喜,两个宝贝了,小宝贝不客气地在我脸上挠了一把,孩子的问候是最直接的,他也享受着,一个又一个温暖的不同怀抱。我们拥抱未来,就是对过去的依恋,对记忆的唤醒。 刘瑞红,我们的才女,两个虎虎生威的儿子,可能不知道他妈妈曾经写过多么好的文章,却在游泳池里展现了小男子汉的刚猛,有子如此,其母可知,刘瑞红的感悟,提醒了女同学,你们是该注意你们的风韵了。 程慧香,我怎么能没注意到你呢?你比过去消瘦了,我说的过去是五年前视频里的过去,而不是十二年前的过去。人是难变的,或者说,场景回来,人就回来了,真是,人是环境的产物,大家在一起,你依旧的聪慧、淡定。 在见到高玉玲之前,先在大厅里见到了妹夫,我猜对了。我的大同老乡啊,还是那么优雅,还是那么淡淡的美丽,微笑的嘴角没有变,兰花般的气质没有变,回老家多次,也没有打扰你,下不为例吧。 许永刚,还是健壮的体格,深沉的沉默,可恶的酷暑,让你说遗憾,也让我见到你女儿担心的眼泪,宝贝的女儿呀,可爱的天使,知道疼爸爸的小精灵,有女如此,当爸爸的肯定好成功。 刘丽霞,网上出现最多的人,组建了我们的 QQ 群,这次聚会, QQ 群功莫大焉。会跳肚皮舞的女儿,带来了她爸爸的问候,一个人带孩子,是艰苦,也是本事,我的老婆也快练这个本事了,共勉、共勉。 王建民,一如既往的认真,还记得你练毛笔字的坚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你做老师,决不会误人子弟,我相信你的善良。可惜,女同学们不知道,你严肃脸面下的浪漫,正如不知道我浪漫下的严肃一样。 闫卫民,脑子还是那么好使,我的大四同桌呀,我可好了解你,你和我倾诉了多少男人的秘密。同学们都被你用筛子筛过,你用你的幽默,你的酒量,证实了一个生活的真相,那就是,该笑就笑,该喝就喝,我同意。 王平,比 2003 年见你又漂亮了,枕边人一直说,你最漂亮,有相片为证。我却更在意你的古道热肠,坦诚清醒。曾记得,和你说过,无论男女,有本事了,就有魅力了,而且是无穷的韵味,同学们身体力行地证明了这一点。 李彦芳,善良的、朴实的好同学,记得你的巧手,记得你的手工,不记得背你上过楼,只记得送你去过远地方。永远的微笑,阳光的灿烂,在你的身上,我们永远能够看到 04941 人的底质,因为我们原来都是这样的人。 李建军,浑厚的男声依旧,落落的大方依旧,能组织、能领导,只是不能再说抢燕子。班里两只燕,你我各一只,幸哉、喜哉呀。大耳朵的儿子,是你们幸福的见证。前进吧,如同世界杯,要一直向前冲。 陈永燕,又一才女,过六级的第一人,我现在还没过,智愚可别。不知你记得不,你曾问过我和另一只燕,是真的吗?我说真的。你看,是真的吧。永远淡淡的笑,没有改变的模样。 范官亮,辛苦了,聚会你出力最多,热心的老乡,对我启发最大,回首的时候,才明白你的宽容和包容,可惜你没有多的时间和大家在一起,我想大家和我一样,好想和你坐下来聊聊,聊聊你四年来,对大家的服务。 安春芳,姗姗来迟,漂亮的大眼睛还在闪烁,你说对了,以后不能一个人在闪烁,还是让我们也欣赏欣赏吧,让我们一起闪烁,见证大眼睛下面的细腻和温情,你是我们永远的团长。 高学平,很遗憾,忘了当面叫你高老板,怎么学会吸烟了,还是不吸的好呀。精瘦的好身材,听你讲,就知道你会疼老婆,看看李秀珍,就知道你很会疼老婆,不象我们,经常让老婆疼。 李秀珍,好能干,为我们争了光,只是有点胖。你的学生记得你的好,这不,还有马坊的学生和我打听你的消息。同学们,当老师的多,正如刘飞说,这是良心活儿,我们是有良心的,看你的成绩就知道。 林钧,辛苦了,聚会你出力最多,你变化好大,从里到外,我终于相信了你说的,你是里里外外一把手。人就是这样,矛盾体的组合。看着坚强的,其实好脆弱;看着捣蛋的,其实好负责;例子好多哩。 底卫华,辛苦了,聚会你出力最多,热心肠的助人,不讲究俗礼,不追究失礼,是同学就相互扶持,大家都很赞成。你说你是多面手,我们都相信。只是没想到,你找老公如同办一届奥运会,四年后才行。 原曙华,辛苦了,聚会你出力最多,孩子病着,热心依然。几乎没有变化的气质和模样,大家感谢你,以后来了要找你。以后,要注意身体,身体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了注意目标,全体同学同鉴。 任安生,辛苦了,聚会你出力最多,看你脑门上的汗,手里的毛巾,大家心知肚明,好好休息,以后大家少不了,麻烦你。另外,终于找到一个比我能出汗的人,我好释然,以前我以能出汗为缺点。 张志中,辛苦了,聚会你出力最多,老三呀,实在依旧,玩的实在,讲的实在,做的实在,有侠士风,有道义行。别的不多说了,毕业后,几乎没有和我分开的人,除了老婆就是你。 王宏伟,辛苦了,聚会你出力最多,老七呀,还是那么帅,班里的亮点,摄像很辛苦,亏你有好体力。不要与我和王平解释,你摄我两人讲话时,忘了按录像键,我想大家都记心里啦,等我,一会儿玩。 王文燕,家里说。 王慧兰,你在哪里? 双红青,你在哪里? 狄红云,你在哪里? 陈晋超,你在哪里? 凌海蓉,你在迎接下一代。 董昭琴,你在装修房。 粗略地写了一下,才发现好难写,但不能停下来了。虽然,这是我个人的感想,但我相信代表着集体的祝福,祝福我们每一位同学健康、幸福!下一次的聚会,我们到方山,我们的口号是:不要两天!
个人分类: 关于生活|3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联系上30年前的一位中学同学
陈龙珠 2009-9-18 09:52
3月底,我博客的留言栏出现了自述是我中学同学的一个留言。从留言内容看,这位同学近期与其他同学失去了联系,否则不会不请假而未能参加元旦期间在母校举行的1978、1979届高中毕业同学聚会活动的。 高一那年一个班大约有60位同学,其中女同学好像有10位。 高二时班级被重新组合了:安徽自1978年起,将学年由春季改为秋季开始,同时开始分文理班。 那时我已经高度近视却又不戴眼镜,除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的3位女同学的模样记忆深刻且回家乡时曾多次碰面过外,其他中学女同学长得啥样子,遗憾的是我一直是说不清的。在博客上留言的这位同学又会是哪位呢? 4月的一段时间,在我的博文下经常见到一个匿名网友评论的IP来自合肥。凭直觉,这估计与那位高中同学有关。但这之后,已很长时间没其踪迹。6月和9月,分别在上海和马鞍山与中学同学2次小聚时,我都曾索取在合肥工作的中学同学清单,可未能如愿。昨晚回来后又在博客上见到了来自合肥那个IP的评论,且注明是游客qian。难道这是那位姓钱的、原属同一公社的同学?一位娇小勤奋女同学的形象豁然浮于眼前。 今早八点上班后,从中国期刊网试着检索到这位钱姓同学的文章,再从google检索其工作单位的地址和电话号码,直至精确定位到她的办公室。电话过去,一位似刚爬上楼梯进屋还在喘息的女声从那头传了过来。钱工好!-谢谢!#工好!,呵呵,我不姓#-啊?那你是哪位?,猜啊-嗯 ... ,猜不出。赶紧提示吧,别猜出啥问题来了哈。 新增与一位中学同学的联系,又得知这位同学目前工作和生活如意,尤其感受到她提及身高又帅的儿子时的那种成就感,很是令人开心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53 次阅读|2 个评论
同学会倡议书——四川人来顶
热度 2 yejian 2009-9-12 02:47
毕业20周年同学会倡议书 十字那个岭,龙岩那个沱, 岁岁年年都在我们心窝窝。 江依那个旧,人蹉那个跎, 搓坨盐巴荷包里,才忘不了回家的路。 搓坨胆巴放心头,就冷不了流浪的歌。 西湖边的柳,高粱酿的酒, 乡愁一杯就让你的心尖尖都打抖抖。 人也如江流,时也如江流, 久违了的郭师傅、周主席、刘老板, 他们没得事就爱在沱江边上走: 九零级这批娃儿走了,让我们去对斗哪个吼? 考大学的白日梦, 被讲台上的老师整得恍兮惚兮, 吹噗打鼾。 打偏花的单相思, 被山坡上的飞蛾整得筋胀股胀, 毛焦火辣。 心驰神往啊,富二中, 你是我的心,你是我的肝, 你是我的四分之三。 魂牵梦萦啊,九零级, 你是我的天,你是我的地, 你是我的八分之七。 哥老倌: 男生院那窝众人浇灌的桂花树, 好久都没得尿素喝, 还不快回天井头去浇一浇? 兄弟伙: 同桌们那张张嫩东东的红脸蛋, 眼看斗就要起皱皱, 还不赶紧操场坝上约一约? 你回不去?哦嚯。。。 正式发布版: 十字岭,龙岩沱, 岁岁年年在心窝。 江依旧,人蹉跎, 搓坨盐巴荷包里, 才忘不了回家的路。 搓坨胆巴放心头, 就冷不了流浪的歌。 西湖柳,高粱酒, 乡愁一杯心发抖。 童寺的狮子怀德的锣, 关刀堤下水悠悠。 考大学的白日梦, 被讲台上的老师整得恍兮惚兮, 吹噗打鼾。 打偏花的单相思, 被山坡上的飞蛾整得筋胀股胀, 毛焦火辣。 心驰神往啊,富二中, 你是我的心,你是我的肝, 你是我的四分之三。 魂牵梦萦啊,九零级, 你是我的天,你是我的地, 你是我的八分之七。 哥老倌: 男生院那窝众人浇灌的桂花树, 好久都没得尿素喝, 还不快回天井头去浇一浇? 兄弟伙: 同桌们那张张嫩东东的红脸蛋, 眼看斗就要起皱皱, 还不赶紧操场坝上约一约? 你回不去?哦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98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