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近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体育是科学的近亲
热度 13 lvnaiji 2012-1-14 10:34
吕乃基 体育是科学的近亲,这里说的不是在体育运动中如何运用科学,而是指二者之间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科学,在于直接与自然界博弈。与自然界的博弈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自然界足够久远,可以对博弈的另一方奉陪到底。在同样的语境下,只要与之博弈的人,以相同的方式出同一张牌,那么自然界不会变招,也总是出同一张牌。这一点在博弈论中就是“重复博弈”和“有限博弈”。重复博弈,不仅在于时间,而且在于空间。自然界不仅足够久远,而且足够庞大,可以和不同的博弈者博弈,只要这些博弈者出一样的牌,那么自然界亦然,或者说,自然界对所有的博弈者一视同仁。 体育,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公平的竞争,即使之在当今中国,相对而言比较公平的“行当”大概还是要数体育。所以“最公平”,就在于除了棋牌类外,在所有的运动中,自然界总是博弈的一方。体育,不外乎两种博弈,其一是人与自然的直接博弈,如更快、更强、更高,其典型就是作为各项运动共同基础的田径运动。其二是人际的博弈,主要是各种球类,在比赛双方的背后依然存在一个无言的对各方一视同仁的参与者:自然。既来自人的外部,如时间与空间、万有引力、摩擦力、阻力等;也来自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局限。这一点在斯诺克比赛中尤其突出。比赛中,丁俊晖需全神贯注于球台,构思母球路线、击球点、旋转、力量、方向。此时此刻,对手如奥沙利文或亨特利已无足轻重,甚至最终比赛的输赢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一杆是在与自然博弈,而不是与人博弈。抛开人际博弈,专注于人与自然的博弈,这就是体育运动中的“心理素质”。 正因为有一个独立于各方、超然的自然,于是可以设定公正的规则。与其说是人制定了体育运动的规则,不如说是体育运动背后的自然预先设定了规则,之所以公正,是在于自然。这一点,恰与科学活动的情况相一致。 希腊及其所代表的古典文明时期,既诞生了作为科学源头的欧几里德几何与阿基米德力学,同时也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这并不是巧合。有趣的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更快、更强、更高,”这一点正与 IT 领域的摩尔定律所提倡的“更快、更小、更便宜”理念不谋而合,从而也印证了体育与科技在与自然博弈中的一致性。以往的体育只是单纯依赖体能的提升,现在已经越来越得到科技的支撑,也就是科技与体育联手与自然博弈。 此处还可以顺便提及中国古代的“武功”,有点儿像是体育和技艺的杂交。华山论剑,就其在参赛者之间的博弈所制定的规则而言,大概可以与奥林匹克运动相提并论。然而在与自然的博弈中,武功修为每每来自机缘或秘籍,难以为他人企及,“功夫”则“精进”至匪夷所思的地步,违背自然规律之怪异武功俯拾皆是,自己一不小心还会走火入魔。因而难以重复,更不能演进。 体育从科学获益甚多,科学应该也可以从体育获益。这里不仅指作为科研的课题,而是指“体育精神”,也不是指拼搏,而是指类似丁俊晖打一杆球时的心无旁骛,抛开一切人际博弈和名利之念。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5522 次阅读|28 个评论
闻香识女人(企鹅版)
热度 9 gaojianguo 2011-9-24 09:10
闻香识女人(企鹅版)
看过电影闻香识女人 (Scent of a Woman) 的人估计都会被男主角超人的能力所折服,瞎子艾尔 · 帕西诺能够通过女人身上的香味猜测姓名、辨别体貌特征和性格特点,甚至是家庭背景,虽然夸张点,但足以反映了一个有阅历男人的魅力。美国科学家发现企鹅也有如此般的 “ 特异功能 ” 。 通过体味识别信息在昆虫中普遍存在,但在企鹅中发现倒很新鲜,他们的研究论文 Odor-Based Recognition of Familiar and Related Conspecifics: A First Test Conducted on Captive Humboldt Penguins ( Spheniscus humboldti ) 近日发表在 PLoS ONE 上。科学家从企鹅的尾部一腺体获取一种气味分泌物,之后涂抹在狗窝里,观察企鹅在狗窝里的逗留时间。如果狗窝里的分泌物是企鹅的非亲缘不熟悉的,相比于非亲缘熟悉的逗留时间明显偏短,说明了企鹅对熟悉的气味更能亲近,企鹅能够分辨出熟悉的和不熟悉的气味。在第二个试验中科学家发现相比于不熟悉的亲缘,企鹅会逗留更长的时间在不熟悉的非亲缘的狗窝里,说明企鹅能够分辨亲缘和非亲缘,对新奇的气味比较感兴趣,而这据说可以避免自交衰败。这项研究有两个明显的意义,一是可以用于濒危动物的保护,如在设计迁地保护方案时,可以在迁入地加入动物熟悉的气味,帮助动物快速适应新的栖息地。另外,他们的研究也从新的角度解释了企鹅是如何避免近亲繁殖的。 令我困惑的是,从整个研究来看,企鹅好像既喜欢熟悉的气味,又对不熟悉的气味有偏好,好像有点矛盾。 被誉为现代生物学之父的达尔文娶自己的近亲结婚,结果其子女多不健全,人类好像缺乏避免近亲结婚的生物学机制,即使在上世纪 60 年代的中国依然有很多表亲结婚现象。现在近亲结婚在优生优育的国策下已经明显减少了,随着我国一个家庭一个孩的政策持续执行,近亲结婚的外部条件都不会存在。有一点我们人类不同于动物的区别就是,我们往往通过文化这种更强大的约束力来避免繁衍出孱弱的后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476 次阅读|22 个评论
无聊的话题:性生活与生殖的分离
热度 1 liwei999 2011-7-19 00:04
无聊的话题:性生活与生殖的分离。 作者: mirror (*) 日期: 07/18/2011 06:19:53 科学上的一个方法论就是把事情“做绝了”。不到“绝处”,人 们往往就不知道谬误。科学可以证明人类的性活动可以与生殖分离,现代的避孕技术可以控制生殖。因此也就“科学地证明”了近亲之间的性活动是“无害”的。“近亲之间性交无害论”恐怕要比“生理期间性交无害论”更具有“科学道理”。问题是:这样的科学道理有多大的意义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535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在上海与近亲的难得团聚
黄安年 2010-7-28 16:19
我在上海与近亲的难得团聚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7 月 28 日发布 上海是我四、五十年代生活和学习过的地方 , 现在还有许多亲人生活在上海 , 如果将上一代、同一代和下一代、下两代的远亲、计算在一起 , 总共有五、六十人之多。每次来上海和他们都见面是件很难安排的事,一则时间 , 二则精力 , 三则如何摆平也是个难题。以前到上海匆匆忙忙,干脆保密 , 免得难以周全。这次半个月的上海行,时间相对长些,年龄也太了 , 说得白一点 , 能够见面的机会少了 , 所以能够见的 , 不要错过。何况这次安排住在堂弟家无法保密。这次上海行,仅仅见面 , 聚餐的,合在一起就有十来次,其中聚餐就有 6 次,机会实在难得,还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和精力再相聚。 6 月 30 日 , 经吉年弟安排,我们黄家的在上海的老人聚会,二姐、三姐、大嫂来了 , 她们都已经年过八旬,但身体尚健,堂弟夫妇来了 , 表弟来了 , 他们也都 60 多岁了 , 加上吉年夫妇和我们两人总共十位老人,聚集在面积大大的吉年弟住地,完全是家庭式的。如果要将没有来的下一代和下两代人都算上得有 40 多人了。二姐和吉年夫妇在北京的时候,我们见个面,三姐和大嫂有好几年没有见面了 , 虽然每年都有通话,但毕竟不同于见面 , 三姐夫去世已经整整十年 , 十年来三姐不仅老了不少而且健康问题增多,虽有五个子女孝敬,但习惯单独居住的她,需要倍加小心。大嫂自大哥七年前去世后,与子女相伴,生活上无忧无虑,但毕竟年事已高。堂弟黄云年季文英夫妇多年不见 , 这次相遇格外感到高兴,表弟施大庚是初次相见,更是喜上加喜。 时间走得太快 , 弹指一挥, 60 年过去,上海的变化 , 家庭的变化 , 亲人们的变化也太大了。时间还在不停地走着 , 愿我们的姐姐、大嫂、弟弟的家人美好生活每一天。 下面是即时拍摄的照片。
36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家族学术能走多远?
jlpemail 2008-2-11 07:24
家族学术能走多远? Global people said(jan 2008): Biawal Bhutto Zardari, the 19-year-old son of former Pakistani Prime Minister Benazir Bhutto, was named new chairman of the Peoples Party on Decemer 30, 2007,three days after Bhutto, his mother, was assassinated. How will Bilawal, now a first-your stud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lead the party? 环球人物( 2008 年 1 月(下))记者韩顺利采写的《他还是个孩子》的小标题如下: 身不由己的选择;独一无二的男孩;牛津新生,人民党主席政坛权术,他的必修课;令人唏嘘的挑战。 南亚政坛特有的孤儿寡母政治体系,是建立在家族政治的基础上的。家族政治与西方民主观念畸形杂交,结出了朵朵政治玫瑰。这些带刺的玫瑰,既让这个体系美艳动人,也令其血迹斑斑。贝布托年仅 19 岁的儿子, 19 岁的牛津新生以党主席的身份进入政坛,宣告孤儿寡母政治揭开了新的篇章。在那种土壤里成长、壮大,比拉瓦尔的必修课是政治权术。 800 年(?)老校牛津大学是否开设了这门课程。也许,这门课程,自学成材的占绝大多数,因为纸上得来总觉浅,政治实践才能出真知。 以上,只是引起话题的酵母,笔者的关注点还是学术,家族学术或者裙带学术。毋庸讳言,在学术圈,是存在类似家族政治的家族学术或者裙带学术体系的。这种学术体系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学术衣钵的承传比较稳定,学术传统也具有连续性。这是它的优越性,也是其系统漏洞。 在学术圈的关键地带,学术影响力强劲的位置,由学术背景类似或者经历雷同的学者把握,和某种裙带风关联。那么,这种家族学术能走多远?我看是有限的距离。在这种学术风气盛行的地方,血脉相传的学术掌门人及其亲信,可以掌控大量的学术资源,攫取学术利益,比如及时获取学术荣誉,占领有力地形,自主地调配学术资源。但是,这种貌似繁荣昌盛的森林,由于阳光不易穿越密密麻麻的叶子,也就不可避免地在地面上残留味道浓郁的腐蚀制。原始森林里的味道与此类似,但是植物的芬芳,动物不一定具备,它们产生的往往是恶臭。在裙带风盛行的地方,弥漫的不仅是腐蚀品的味道,还有些不便言传的味道。 家族学术或者裙带学术的脆弱之处在于,当其衣钵传承者出现问题时,学术低谷的出现不可避免。甚至,在学术圈厌倦了这种学术的时候,其生存危机是必然的,其前进步履维艰,甚裹步不前,抑或倒退。 这种体系,自然不利于学术民主的进步,因为它和学术民主是矛盾的,是相抵触的。这种体系也许无法彻底打破,但是最好不要成为唯一的选择。 学术裙带风导致学术单边主义,不利于学术的繁荣和进步。 圈子中的小圈子,只能是局限中的局限,枷锁中的枷锁,近视中的近视,引起的无非是学术视力的下降、视野范围的萎缩以及学术影响力的萎缩,它对整体的学术创造力是起副作用的,是阻碍学术创造力或者学术生产力的绊脚石。 这样的绊脚石,应该转化为上、下马石,不然学术进步必然是负重行军,不是轻装上阵。对于痴迷学术裙带的人来说,他们佩带的是无形的脚镣,他们能走远吗?能轻松地前进吗?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4590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0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