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免疫经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概念误用的几个领域
chengm2002 2009-9-14 14:48
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概念误用的几个领域 由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本身就是个定义与机制十分含糊的概念,在临床病况比较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清晰的疾病中很易被误用,如下列几个领域: 1.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需要促进、增强与扶正 免疫系统的发育与功能是生命过程不可缺如的,正常妊娠过程的婴儿自出生后,免疫系统与其它组织系统一样已经成熟,可以对外来抗原产生正常的免疫应答,从出生第一天就开始的婴幼儿免疫计划正是基于这种基础与理论。免疫系统发育不正常的新生儿会不断出现与免疫系统功能缺陷相关的疾病,而难以成长或生存,生命需要正常的免疫功能伴行,直至个体衰老而随全身机体机能减退免疫功能才逐渐下降,因此年老体衰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与肿瘤。虽然人类大多数疾病的发病机理涉及到免疫功能,但因免疫系统功能缺陷或紊乱为原发因素的疾病却并不多见,自然疾病过程中爱滋病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在HIV慢性感染过程中因病毒变异转向入侵CD4细胞,使这类免疫效应细胞被大量破坏,最终因CD4细胞衰竭免疫功能下降而出现爱滋病。除此之外(排除先天、中毒或药物等因素),很少有以免疫系统异常为原发因素的疾病。然而目前临床上将一些免疫病理现象归因于免疫系统异常而需要免疫调节治疗的理念仍有相当的影响,随着对免疫系统认识的深入这类传统的概念是很需要反思的。 免疫系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成熟,一般不存在出生后尚未完成发育的概念,免疫系统的功能与婴幼儿营养发育不显示明确的平行关系,瘦弱或多病的孩子往往对疫苗有良好的免疫应答,显示正常的免疫功能。婴幼儿病毒感染时,因免疫反应的过程,临床显性病症表现一般一周左右,如无继发性细菌感染不需要加以抗菌治疗;免疫应答过强时可使临床症状较为严重,需要对症处理,本质上这类病毒感染都是自愈的,除外免疫病理反应过强,一般不需要免疫干预。新生个体一年平均约六次以发热出疹形式为主的显形病毒感染,如幼儿急疹、风疹、水痘、麻疹、腮腺炎等,加上更大基数的隐性感染,是每个个体生存环境中难以避免而必须经历的,仅在临床表现上有个体差异。通过一次次感染而获得大量的特异性免疫记忆,一些小儿常见病毒性传染病很少在成年人发生,归因于自小的感染经历。由于某些病毒初次感染的后果或并发症可能会非常严重,甚至是致命或致残的,如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等病毒,因此人类发明了疫苗,通过疫苗使人预先获得对相应病毒的免疫力。婴幼儿常发生感染性疾病并不是因为免疫系统发育不正常,而是缺乏 经验,有些孩子多病只是显性感染多些,可能是这些孩子免疫反应过强而显示多病,不宜再增强免疫反应而施加免疫治疗,在婴幼儿中一般不存在免疫系统需要调节的扶正治疗。 2.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所致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反应攻击自身组织器官导致损伤的一类疾病,产生自身免疫的机理一是免疫系统出问题,失去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物质的能力,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引起的机体损伤将是无法估量的,幸亏临床上罕见此类病症。二是自身抗原出了问题,这类自身免疫在许多情况下是属于生理性的,通过识别抗原性发生改变自身变性分子清除体内衰老退变或畸变的细胞成分,是机体新陈代谢所必须的。另一种是病理性的,是某一种组织抗原因感染、药物、毒物或遗传代谢性因素发生了抗原性改变,激发免疫系统对抗原性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的攻击而导致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心肌和各种结缔组织炎,原发性胆管肝硬化、某些I型糖尿病等等。还有一些因解剖屏障隔离的组织抗原(如精子、晶体、甲状腺球蛋白),免疫系统对这些抗原未形成耐受,当屏障隔离破坏可激发自身免疫病。 虽然一些学者认为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紊乱或某个细胞克隆异常所致,致力于调整机体免疫功能,但大多数临床学家并不认可,治疗主要是针对抗原的:消除使自身抗原改变的各种因素,如预防或治疗各种感染、避免使用某些容易诱发自身免疫应答反应的药物等;加上抑制免疫病理发生,如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用药物或照射法杀伤免疫反应中的效应细胞等。 3. 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理 基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的免疫发病机理的概念用于最多的是有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肝病领域,HBV感染患者从健康携带者至暴发性肝衰竭,疾病类型众多,病理表现与临床转归十分复杂,结构与组成并不复杂的HBV何以造成临床上如此复杂的现象,迷惑着国内外众多的医学家和一线临床工作者。我国是一个肝炎大国,HBV感染严重地干扰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乙肝歧视至今困扰着大批人群,因此有关HBV感染的研究一直是国家医学科学研究的重点,从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是医学科研中的重中之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La Jolla, Scripps 研究所的 Chisari 将免疫发病机制的理论(Hepatitis B virus immunopathogenesis)引入乙肝研究,逐步成为全球乙肝研究的主流,衍生出乙型肝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而发病的概念,三十年来大量有关某种免疫细胞或分子异常的研究报告至今仍不能清晰地阐明乙型肝炎持续感染与发病的机理,由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本身就是个定义与机制并不清晰的概念,致使乙型肝炎的研究长期陷于免疫紊乱框架难以自拔。实际上机体参与免疫功能的细胞与分子虽然众多,但最终的效应是协调一致的。免疫学研究明确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病毒表面抗原耐受,而对病毒核心抗原有正常的免疫应答,这是所有患者最主要的免疫学特征,几乎终生不发生改变,在所谓的不同的免疫学病程分期中也没有任何暂时性变化;除此之外,患者一般也不伴有对其它外来抗原有异常反应的征象,基于如此明确稳定的免疫学状况下,将病情复杂多变临床转归各异的HBV感染归咎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是难以理解的。将对表面抗原的耐受(免疫保护功能的一种表现)与感染肝细胞的清除(免疫反应伴随的病理表现)两大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表现混在一起,视为免疫系统紊乱是个根本性的误解,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不存在免疫系统出现系统性改变的确切证据和旁证资料。近几年来抗病毒治疗却在相当部分患者中获得明显的疗效,这些临床实证与资料动摇了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的概念,促使一些学者从变化多端的病毒寻找致病机理。HBV确实是一种与人类关系较为特殊的病毒,其实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同一种病毒(HBV)的不同抗原(表面抗原与核心抗原)的免疫学分离现象(耐受与否)已经暗示了慢性HBV感染发生、形成与发病的机理,这是另外的话题了。虽然目前坚持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理的研究还有很强大的惯性力度,但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只能是实践与时间,如果一项应用的医学研究几十余年走不出实验室,不能明确地指导临床治疗,除了种种客观因素影响之外,还不值得我们反思一下当初研究的立论基础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11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6: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