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鸣沙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鸣沙山、月牙泉
热度 7 mdzhao 2015-9-20 14:42
鸣沙山、月牙泉之名可以用如雷贯耳来形容,其有名程度似乎可以与莫高窟齐平,只是一为历史人文景观,一为自然景观。不过,我们去那里的时候又是阴天,没看到漂亮的日落,反倒感觉天越来越灰蒙蒙的了,原来想象的金黄色的沙山似乎颜色也不那么鲜亮。那天我的身体有点不适,所以对于骑骆驼之类的活动没了兴趣,那高高的沙山要爬上去也没有信心,于是就在鸣沙山下面溜达,围着月牙泉转了好几圈。说实在的,在一片沙漠上能有这么一片清澈的水也实在很难得,当时便疑惑周围那么多沙子竟没把这个小小的湖给埋了?后来看了相关介绍,才知因为地形的关系,鸣沙山的沙子在月牙泉周边,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这倒确实比较神奇。只是现在月牙泉的水大多是靠人工保护和补水才得以维持这个水量,否则那水可能都已经干涸了。 而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极大。据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月牙泉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直到1960年前,泉水没有大的变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积22.5亩。 但在上世纪70年代,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存水最少的时间是1985年,那时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0.8米。由于水少,当时泉中干涸见底竟可走人。为拯救鸣沙山月牙泉这一神奇的大漠景观,总投资4100万元的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于2007年初正式启动运行。应急治理工程在月牙泉周围修建四个渗水场向地下渗水,通过提高月牙泉周围的地下水位,保持并提高月牙泉的水位。甘肃省敦煌市为拯救“沙海明珠”月牙泉,推行了禁止开荒、打井、移民的“三禁”政策,实施了关闭机井、压减耕地的“关井压田”和补水、节水、引水等措施,有计划地为月牙泉“输液”,初步控制了月牙泉水位下降趋势。至2010年10月,月牙泉水位稳定,平均水深维持在1.7米左右。 想来,如沙漠这样的环境,本就是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方,许多东西被破坏是很快的,但要恢复却要花费巨大的代价,包括时间和金钱。想到不久前看到的腾格尔沙漠被污染的消息,不知那里对污染的沙漠的治理又将花费怎样的代价呢? 因为没上山,月牙泉的全景没拍到,而在那里等着想看日落,却没等到太阳变得金黄灿烂便已经没了踪影,只能沿湖照了几张近景。不过那些到了山顶的同伴在上面也没能拍到好的月牙泉全景,因为天不好,他们上去的时候看到的月牙泉也是模糊的。选几张照片贴出来吧。
个人分类: 旅游相关|5850 次阅读|17 个评论
闲寻旧踪迹:鸣沙山月牙泉
Mech 2014-12-5 16:23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3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令人敬畏的雅丹魔鬼城
热度 6 ssglwu 2014-11-11 06:48
吴国林 今年暑假去了 雅丹魔鬼城。 敦煌的鸣沙山、月牙泉(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47363-824832.html)的美名已享誉海内外,而可与其媲美的雅丹魔鬼城,令人 震 撼! 魔鬼城身处广袤无垠的戈壁之中,强劲的西北风刮走了戈壁表面的细沙,仅留下青灰色的粗沙粒,使其表面呈现出青色的波浪,一座座土黄色的古城堡耸立在青灰色的戈壁之上,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妖娆。登上高大的城堡顶,向下俯瞰,好似无数岛屿耸立在波涛汹涌的海面。 魔鬼城,让人感受到自然界自身具有令人震撼的力量! 人要对大自然有敬 畏之心!人是大自然之子,难以征服自然,因为征服自然就是征服人类自己。而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创造性认识和利用大自然的规律,创造技术与人自身,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获得自由与尊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个人分类: 旅游与摄影作品|6862 次阅读|15 个评论
近思月牙泉
热度 15 ssglwu 2014-9-4 09:03
吴国林 这个月牙泉是一个奇迹,而鸣沙山功不可没,多少年来仍然保持那样的形状。实际上,月牙泉已经断水了,但通过远处一个大水塘的渗透式灌水,月牙泉才得以保存。据说,原来曾经用过直接注水,发现水变质了。不论如何,月牙泉都是一个奇迹。我是第二次去月牙泉,还可能第三次去,前两次都是参团去,有些问题还没有回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远处有一个水池,用于渗透
个人分类: 旅游与摄影作品|8144 次阅读|27 个评论
鸣沙山月牙泉2
热度 1 ssglwu 2014-8-29 20:33
吴国林 这是鸣沙山月牙泉的照片第二部分。 1.远眺月牙泉 2. 3. 4.鸣沙山 4.登攀 5.曲线 6. 7. 8.沙中的生物 9.再看月牙泉 10.把脚印留在后面 11. 12.月牙泉
个人分类: 旅游与摄影作品|3733 次阅读|1 个评论
鸣沙山月牙泉之早晨与日出
热度 3 ssglwu 2014-8-23 22:52
吴国林 今年暑假第二次去了鸣沙山月牙泉,早晨 5 点就出发了,全部步行上鸣沙山,真正认识了沙。鸣沙山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 鸣沙山有两大特点: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人在沙上滑动,别有感受。 在如此大的鸣沙山中,居然有月牙泉,绝对神奇! 月牙泉南北长近 100 米,东西宽约 25 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 5 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 “ 沙漠第一泉” 之称。本次发早晨与日出的照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个人分类: 旅游与摄影作品|4619 次阅读|8 个评论
鸣沙山月牙泉
热度 2 Romann 2012-8-15 11:16
鸣沙山月牙泉
鸣沙山日出 鸣沙山 鸣沙山的小蜥蜴 月牙泉远景 月牙泉 月牙泉近景 鸣沙山的骆驼队 三人行
3926 次阅读|3 个评论
苏幕遮•忆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热度 4 Flyingriver 2012-7-5 15:18
苏幕遮•忆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苏幕遮 • 忆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2012-7-5 碧波泉,孤草地, 砂聚成山、 山上蓝天醉。 沙拥明泉天照水, 云朵徘徊、 影掩疏林翠。 念鸣沙,思丽水, 暮暮无非、 倩影入梦碎。 忘返留恋身影悴, 秋雨涟涟、 恰似相思泪。 附词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片引自孟津——月牙泉边,鸣沙山上
个人分类: 诗歌——有待雕琢|4192 次阅读|13 个评论
月牙泉边,鸣沙山上
热度 84 jinsblog 2012-7-5 13:31
月牙泉边,鸣沙山上
去敦煌一直是我的梦想之一。尽管一直都在想,但我从来没有急着要去。和去西藏、去南极不一样,我知道我去火葬场之前,一定能有机会去敦煌的,所以不着急。爬过了吐鲁番的火焰山,又在哈密的魔鬼城里城外转了一圈,酷暑之下,人已经被炼得很累了,但那是工作,必须要走的路是一定要走的。从哈密到敦煌再飞北京,比返回乌鲁木齐再回北京要省事,我们决定顺路过敦煌,希望能休息一下,也了却了一桩心事。 开车的郝师傅多算了星星峡到敦煌的路程,我们大清早离开哈密,中午就到了敦煌,下午去看城边上的月牙泉和鸣沙山。到月牙泉时是四点过,相当于北京的两点左右,天气很热。这个时候游人比较少,公园里的工作人员说,到了 7 、 8 点,天凉下来,人就会多了。虽然热一点,光线也有点太高,不好拍照,但我还是喜欢人少的感觉,热就热一点,比起火焰山顶上的感觉要好多了。 看着那一弯泉水,神奇地在沙漠中出现,有一种隔世的幻觉。泉水是在沙丘围绕的底部低洼处,往下该是这个地区的蓄水、隔水地层了。月牙泉比我想象要小很多,在巨大的沙丘环绕下,让人产生一种怜悯之心。面对那一弯水问:风沙的岁月,怎么能够留下了你? 月牙泉已经被人描述得够多,我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补充。如果一定要说点什么,我可以告诉各位,那泉水中有鱼。我看见一条有一尺多长,缓慢地游着,像那泉水中的龙王,很孤独的样子,比绝大部分自称孤独的人都要显得孤独。 泉旁的楼台亭宇,在浅色的沙丘背景和极亮的阳光下,显得很暗。西门上“夕照”的匾,也在楼影中静静地等着落日余辉照过来。这个地区这个季节,落日要到 9 点钟左右。我们在楼亭中坐下休息,喝点饮料,冰镇的啤酒,顺手拍几张过路的帅哥美女。我发现到这里来的男、女同学穿着都很有色彩,红红绿绿很西部的模样,个个都酷死了,远看都特上镜头。 等到快 7 点,我们去爬沙山。往沙山上爬,有条铺垫过的路,是正道,但我觉得那是为老弱病残们准备的,路要好走一点,但乐趣会少许多。还是从野沙坡上爬比较地道。野沙坡上爬,看着容易做起来难。沙太松散,往上迈一步,要退三分之二步,特耗体力。我们多少有点专业爬山的习惯,动作比较快就爬上去了,可把我累得够呛,这段时间的野外已经跑得很累了,背的包也重了点。别的游客,得花两、三倍的时间才能上去。上到沙丘顶,我坐着喘了好半天的气才缓过来,感受山顶已经开始凉爽下来的风,很快乐地看着下面还在往上爬的人们,对那些把鞋脱下来穿在手上爬的人,有点同情他们的遭遇。我也用手爬来着的,但我没有脱鞋。居然还有人不带水就爬上来了,佩服这种业余野外精神,我跟他们开玩笑说,要不要继续爬前面那座更高的沙山。他们还是明白的,说上去就死翘翘了。 既然上来了,我们就决定坐在山顶上等着看日落。当然要拿相机东拍西照。这里用相机,尤其是昂贵的单反和红圈镜头,非得格外当心不可。到处都是沙子,风一来、人一动,沙子就到处飞,弄到镜头里、相机里都会是麻烦事。每一粒沙子都是重要的,关键看它落在哪个位置上。 还有两男一女三个乌鲁木齐的年轻人也在等日落,他们大学毕业了,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没做什么。问是不是正在人生路上徘徊纠结,答是。希望他们能在鸣沙山上找到些人生答案。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下面的游人多了起来,有点热闹的气氛。滑翔机编队在沙丘上飞过,骑骆驼去沙海泛舟的队伍也开始出发。沙丘上的人,影子越来越长,直到太阳落下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与感悟|13100 次阅读|168 个评论
登鸣沙山
sstone2009 2012-4-14 10:15
登鸣沙山 二零零九年八月十九日上午一早,便由宾馆车行数公里直达鸣沙山,购票入境,沙山、骆驼、防沙鞋、几群游人跃然眼里。我们一行四人绕月牙泉欣赏,不得全貌,又登上鸣沙山,始见绿树、亭台楼阁掩映下的弯弯月牙泉。十年已过,记忆犹在,依稀还同。二十二日已回金城两日,味而记之。 又登鸣沙山, 尽揽月牙泉。 景物依稀同, 时光过十年。
个人分类: 诗词欣赏|2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敦煌鸣沙山的日出
热度 4 seisman 2011-9-3 10:35
敦煌鸣沙山的日出
2011.8.31
3725 次阅读|11 个评论
敦煌的一天(配图版):莫高窟
热度 1 xuyingxiao 2011-7-16 09:15
两年前的8月16号,上午玩好鸣沙山和月牙泉后,下午去莫高窟。上午被沙子废了相机,以后的行程只有用廉价的手机拍照了。 车行一会就到了。以前出去游玩经常是大部分时间花在路上,敦煌则不然,一整天大部分在景点,路上时间比在上海出趟门还少。莫高窟和想象的完全不一 样,是一大片公园。而且不是一片荒漠戈壁,绿化非常好。而莫高窟本身也不像照片中看到的几个窟,更不像在锦绣中华所看到的小石窟,而是一个山崖,非常长, 两边都望不到头。石窟排列极其规则,上下三层,像旧时的楼房。只开放了少量几个窟,对拍照管得非常严,连拍外景也常被喝止。讲解非常好,第一次在旅游中看 到导游用无线讲解。原来壁画来自不同的朝代,有的甚至一个窟在不同朝代层层画上去。而飞天在不同朝代也有不同版本。 晚上漫步沙洲夜市,天黑得很晚,还没觉得天黑已经快9点了。 夜市,其实天还亮着。
个人分类: 旅游|3039 次阅读|2 个评论
敦煌的一天(配图版):鸣沙山
热度 5 xuyingxiao 2011-7-16 08:57
两年前的8月15日晚开始敦煌之旅,一夜火车,16号早晨到。火车上看日出,窗外开始还是绿树成荫,突然就开始了不毛之地,绿树不再,只 有东一块西一块的草皮。7点多,瓜州前后,某个一瞥间,看到了传说中的风车阵,成排成排,火车开了好久仍然没有结束。8点多,外面看到了只有一望无际的黄 色,没有一丝小草。9点多,下了火车,跟地接去鸣沙山。 沙山并不是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车子开着的地方还是绿树成荫,看远处的沙山却已经是一片沙漠风光。走进沙山,从没见过这样的纯沙子的山,沙子比三亚 的海滩还要细。赤脚爬山,只能踩着沙山上的木制梯子向上攀登,不然沙子会如流水般往下流。看到成群的驼着游客的骆驼队以及沙山上排成一条直线的爬山的人, 正是想象中的沙漠风光。登到滑沙处,继续向上登顶。登到山顶,豁然之间山外有山,绵绵不绝,竟层层叠叠望不到头。全部是沙山,且线条优美,壮观异常。果然 不虚此行。尤其奇异的是,我们所登的沙山的正面绿化好得不得了,而一线之隔则是一派沙漠风光,而沙山怀中,又环抱着一泉月牙形的清池和一片青草绿树。两次 滑沙后,陪老婆又登了次山顶,三次登山,终于气都跟不上,两眼发黑,走走歇歇,跌跌撞撞又到了山顶。最后下山,只能坐着往下边滑边挪了。时间到,来不及骑 骆驼了,留着遗憾下次再来吧。狂奔去月牙泉看了一下,很惊讶在四面环沙的地方能保有如此好的绿化。沙山的沙极细,尽管十分小心,相机还是吹进沙子而废掉 了,月牙泉及以后几天的风景只能手机拍了。 火车经过一望无际的风车阵: 没有一丝绿色: 敦煌站: 鸣沙山: 沙漠 沙漠和绿化截然分明: 山顶回望月牙泉,果然如月牙: 一望无际的沙山。 补充:(百度百科中的介绍,直接贴过来,参考文献不再另列) 解密鸣沙山   世界上记载鸣沙现象以中国最早,但多少代以来古人对其百思不得其解,直到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才首次有人用科学方法去探究。 外国研究   国外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科学的探究和推测,观点较多,主要有三说:   第一种为静电发声说。认为鸣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风力的推动下向下流泻,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响声汇集,声大如雷。   第二种为摩擦发声说。认为天气炎热时,沙粒特别干燥而且温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发出爆烈声,众声汇合一起便轰轰隆隆而鸣。   第三种为共鸣放大说。沙山群峰之间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鸣箱。流沙下泻时发出的摩擦声或放电声引起共振,经过共鸣箱的共鸣作用,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回响声。 中国研究   1979年,中国学者马玉明写了一篇名叫《响沙》的文章,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响沙的“共鸣箱”不在地下,而是在地面上的空气里边。响沙发出声响,应该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沙丘高大陡峭。第二个条件是背风向阳,背风坡沙面还必须是月牙状的。第三个条件是沙丘底下一定要有水渗出,形成泉和潭,或者有大的干河槽。马玉明还提出,由于空气湿度、温度和风的速度经常在变化,不断影响着沙粒响声的频率和“共鸣箱”的结构,再加上策动力和沙子本身带有的频率的变化,响沙的响声也会经常变化。人们有时候在下雨天去看响沙,发现响沙不会发出声响,正是由于温度和湿度的改变,把响沙的“共鸣箱”结构破坏了。比如说吧,宁夏中卫县沙坡头的鸣沙山,就是因为周围绿化造林等原因,破坏了共鸣的条件,使得它发不出响声了。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屈建军研究员和日本一大学教授等利用现代科学仪器和摹拟实验方法,对响沙之谜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个人分类: 旅游|3925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丝路行
sstone2009 2011-2-17 12:36
昨天下午驱车回到兰州,已经是精疲力尽的感觉。 出发前一天,和雷争论了一番,我的初始计划是在武威停下来看看雷台墓、在张掖看看大佛寺、嘉峪关看天下雄关,然后住到敦煌。我的计划上,时间比较紧凑,大约是9点到威武(2.5小时行程),停1.5小时;13点半到张掖(行3小时),停留1.5小时,吃中饭;17点到嘉峪关(行2.0小时),停3小时,吃晚饭;20点出发,争取在24点前赶到敦煌,第二天游莫高窟和鸣沙山。雷觉得时间太紧了,赶路很危险。后来,决定按照徐老师建议武威和张掖不游了。 18日早晨6点半就出发了。从兰州出发,很快上了高速,行了大约五六十公里,天开始断断续续下雨,高速也变成了单车道,好在路车行车极少,车速大概可以保持在90~110之间,又行了一百多公里,路又恢复了单向双车道,而且有隔栏。中间经过乌鞘岭,外面的气温最低才4、5度。此后一路顺利,3小时左右过了武威,12点前到了张掖,在市里的一个美食城吃了砂锅米线,14点,就很准时地到了嘉峪关,在嘉峪关逗留了3个多小时,离开的时候已经17点多了。从嘉峪关到敦煌的路,只有340公里左右,比在03年版的地图册上少了100来公里,路也比想象中好许多,高速一直到瓜州(以前叫安西),走了200多公里,出去后就是往敦煌的“专道”,行走在茫茫戈壁滩,极少遇见车辆,路平坦得象玻璃,20点不到就到了敦煌国际大酒店,安排好,去吃晚饭的时候,我看了看时间,才20点半。 第二天,早上去了鸣沙山,骑骆驼的时候,太阳很晒。中午在宾馆洗漱了一下,收拾好行李,吃过午饭,就去了莫高窟。莫高窟是我心中的一个圣地,可是我无法象一个真正热爱的人那样去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那种圣地,只是对文化、艺术、历史的昂望。离开莫高窟已经17点过,很快就把徐老师夫妇送到机场,飞机起飞时间是19点20分,他们让我们先走,路上注意安全。 我们计划住到嘉峪关的,第二天再从嘉峪关出发回兰州。小张先开了100多公里,进高速公路,我换他开了。十分不巧,可能是车上瞌睡的时候吹凉了肚子,或者是中午吃得不合适,一路上不停地闹肚子,中间停了2次,晚饭没有吃,晚上又闹了4、5次,象中了邪。 第二天早饭,我没敢吃多少,只喝了2碗稀饭。一路上,我喝小张依然换着开,先是我开了200公里,然后小张开了300多,我又接了那段稍差的路,没有雨,比来时好多了。一直到兰州出高速口的时候,我把车交给了小张。到宾馆,14点还不到,可以说一路顺风了。 我的疲惫,其实还是肚子闹得,还来就基本好了,可是,不敢吃东西。 (2009.08.21 11:28:00 http://sstone2006.blogcn.com/diary,27823968.shtml )
个人分类: 博客搬家|9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行快记(四)——鸣沙山之魂:月牙泉(修改版)
jlxt33 2009-10-22 06:41
从兰州乘晚上的火车前往敦煌。 第二天醒来,看到了茫茫戈壁滩,真实的戈壁。 到敦煌后,早餐,直奔那乐音中的月牙泉。 这里赤日炎炎,热浪滚滚, 看着连绵不绝的沙山,一望无际,还有一蓬蓬的骆驼草,以及沙上那一串串驼蹄印,真的来到荒漠了 这驼队驼铃似乎从丝绸之路走来,穿过了千年的岁月,来赴这场旷世之约 骑着骆驼极目四望,茫茫沙漠,一样的苍凉,感觉奇妙 滑沙,胆大的,可以在木盒下面抹点油,就是飞一般的感觉了,当然还有其他项目,我没敢玩了这种玩法,跟小时候玩沙的感觉截然不同,跟海边踏浪的细沙更是不同,似乎这是真正的沙,嘻嘻 月牙泉全景,不知旁边怎么多出一块水来,据说现在的水比以前多了些 ,沙与水的相融,雄浑与温柔在这里就是这样体现的。 这里,五彩的沙中有水,清澈的水中有沙,相互依存,就像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手牵着手,努力着,把最美的一面留给人们。
个人分类: 行者足迹|4136 次阅读|8 个评论
敦煌——鸣沙山
sstone2009 2009-9-15 09:21
个人分类: 山水印象|278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