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绩效评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奇葩的绩效评价
nyj 2016-7-21 15:01
近日,类似“大管家”的省政府某工作部门发了个通知,要对 2015 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进行绩效评价。 此处的农业保险正式名称应该叫政策性农业保险,是 2012 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普惠性支农政策,和大多数县市区一样,我区实施的险种是小麦、玉米。保险责任为自然灾害和重大流行性病虫害,保费每亩 2014 年前是 10 元, 2014 年后调整为 15 元,农户自行承担 20% ,各级财政分担补贴 80% ,保险金额每亩小麦 375 元,玉米 350 元。由农户自愿投保,将保费交村委,承保公司以村为单位统一开具保单,农户受灾后保险公司将赔付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支付到户。 本来是很简单的一项有关惠农政策的工作,某部门委托第三方某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绩效评价后,麻烦来了。 此会计师事务所将评价考核指标分成了投入、过程、产出、效果这四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又细分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又细分三级指标,一直细分到四级指标。以第一部分投入为例,下分项目立项和资金落实两个二级指标,项目立项又细分项目立项规范性、绩效目标合理性、绩效指标明确性三个三级指标。项目立项规范性又细分为立项依据、立项程序两个四级指标,绩效目标合理性又细分为绩效目标的政策相符性、绩效目标明确和制定程序合理两个四级指标,绩效指标明确性又细分为绩效目标细化程度、绩效目标量化程度、绩效目标与任务计划的相符性三个四级指标。其他部分还有什么项目质量和标准的健全性、项目质量标准的控制和监督检查等等。作为一项普惠性政策,根本就不需要什么项目立项、项目质量控制之类的,初看此会计师事务所是在玩文字游戏,细看是不知从何处照搬照抄,文不对题。会计师事务所偷懒便也罢了,委托方的某部门应该很清楚这项工作,居然也不把关看看。 此会计师事务所要求提供立项材料、方案计划、相关制度等书面文字材料,还要求报项目自评报告。自评报告的最后一项是建议,我这样写道: 建议针对工作实际开展情况,实实在在地开展绩效评价,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废纸,保险公司良性发展、农户得到实惠才是这项工作的根本目的。没有针对性的绩效评价是本末倒置,浪费行政资源和纳税人的税金。走遍江湖的郎中只用一副狗皮膏药是难以包治百病的。 葫芦部门委托葫芦人办葫芦事,当今特色乎?
个人分类: 管窥工作|3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作质量评价的两种方法
hrm001 2014-8-19 19:18
从评价技术的分类上看,对工作质量的评价属于主观定性评价,常用方法为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实践中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依其具体评价技术设计的不同又可细分成多种,常见的有: 一、打分法 即评价者直接对评价指标在其公开的分值范围内按等级打分。此种方法在符合某些条件的前提下,一般都有可能被恶意评价者钻到空子,通过极低的评价分数对评价全局施加影响,即使这些恶意评价者的人数比例极低,比如5%,都有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杠杆效应,导致对公平公正的严重损害。 为给这些蓄意进行恶意评价者造成不便,一种可能的考虑是认为可以通过隐藏各指标分值,比如,由评价者根据质量标准,通过勾选事先划分好的相应等级如A、B、C、D、E、F等来实施评价。虽然评价者看不到各指标的分值,但系统已经建立了将等级与分值对应或将下一级指标的获评等级比例与上一级指标的应获等级相对应然后再将等级与分值对应等评价规则,所以这样设计丝毫不影响最终对评价结果的正确计算。同时他们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恶意评价者一时之间弄不清楚指标的重要程度分级,让他们不加选择的滥加评价,从而其评价的恶性和主观动机能被更好地识别出来,进而对其加以治理。但上述做法在实践中是否真正充分有效,可能还不能抱有过高的期望,因为只要恶意评价者结合自身经验稍加用心便不难推知各指标的重要性究竟如何,从而定向对占分权重大的指标进行恶意评价,而占分小的指标则采取中性评价,从而达到更好地隐藏自己的目的,正基于此,所以上述隐藏分值就能发现恶评者或恶评分数的做法并不一定有效。 那么如何解决打分法所致的杠杆效应问题,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法是用均值调节法。该法假设所有评价者的评分结果的平均值为公允值,划定该公允值上下一定比例如20%的范围为公允区域,只有评价分数落在公允区域内才能被视为相对公允的评估分数,视为有效,反之则视为无效。 二、投票法 即由评价者根据质量标准,通过勾选事先划分好的相应等级如A、B、C、D、E、F给各指标定级,最后再按一定规则由评价者本人或系统自动将各明细指标的所得评价等级转换成总体的评价等级,再计算出不同等级的选择人数比例,即满意率,然后根据事先确定好的规则,将不同等级及程度的满意率与一定的量化分值对应。 上述两种方法均可以根据其原理,基于EXCEL软件或其他软件平台设计成相应的实施工具,从而方便计算,达成管理目标。 ★★★ 进一步阅读: ①360度绩效评价失败的成因及解决方法探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9bd2c0100ntz2.html ②学生评教热背后的冷思考. http://wenku.baidu.com/view/674fd15816fc700abb68fcd5.html ③学生评课加剧了教师的“丑角化”.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44do=blogid=820577 ④360度测评风波 http://t.cn/hb9gFQ
个人分类: 管理学原创观点|5902 次阅读|1 个评论
《联网审计技术方法与绩效评价》
weisman 2012-4-15 14:26
《联网审计技术方法与绩效评价》
《联网审计技术方法与绩效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国际上关于持续审计的研究,针对目前我国开展联网审计的现状及特点,运用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思想与方法研究联网审计问题,探索面向“审计科学与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全书共10章,在内容上首先系统、深入地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持续审计的研究,以及我国的联网审计与持续审计的关系;然后分析了我国面向数据的联网审计的原理,研究了联网审计的风险控制问题,探讨了联网审计环境下面临的多数据源集成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联网审计环境下的审计证据获取方法;最后研究了在实施联网审计项目之前,如何分析其可行性,以及对于已实施的联网审计项目如何进行绩效评价。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审计、会计、信息管理、计算机等各有关专业的教材,可供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特别是审计硕士)两个层次的读者使用,也可供审计专业人士、审计科技工作者参考。
4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绩效考核中,如何才能突破上司主管的主观偏见局限?
shuhualu1016 2011-10-13 09:58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培训咨询网 首席专家   若在上司主管主导的下属员工绩效考核的框架中,仅仅考虑考核评价方法问题是没有用的。因为把员工的绩效评价权力完全交付给他的上司主管,他的上司主管总有办法把他个人的利益、情感和偏好加进去,致使下属员工的绩效考核无法真正实现公正、客观。    如果我们改变一个思路,不是简单地对下属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价,而是确定一定绩效标准之后让履职人 —— 下属员工自己评价,上司仅仅根据下属员工履职的实际参照绩效标准进行考核,即考证审核。请注意,这里是考核,不是考评。虽是一字之差,但内涵完全不同。考评是把员工绩效评价的权力直接交给考评人,而考核则仅仅只是交给了考核人一个考证审核的权力,使他既不能脱离考核的依据标准,也不能脱离员工的绩效实际,使之只能对二者之间有无误差进行一些核查工作。尤其是把下属员工的绩效考核评价权力交给了下属员工本人,上司主管也就只能通过依据标准和绩效实际,相对于下属员工自己的评价进行审核,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上司主管的主观偏见作用。   但在这里仍有一个问题会发生,这就是上司主管与下属员工由于正向的利益关系,或者情感关系,或者偏好原因,会使上司主管认同他下属员工的不适当高评价。不过在这里已把主观偏见的作用减少了一半,上司主管无法再压低他不喜欢的、有利益冲突的下属员工的绩效得分了。这另外一半的问题,可通过健全监督机制来解决。比如,要求将下属员工绩效的自我评价和上司主管的审核,明确地在工作场所对履职人的所有同事、下属公开亮出来,并赋予每个员工越级通报评价不实信息的权力,让上司的上司出面予以纠正,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绩效考核的公正、公平、客观、准确、全面这十个字的标准的实现了。只要有这样公开亮出的程序,有无同事或下属反馈信息,都可大大降低不实的虚假高评价。这一程序会对人的心理施加压力,让任何刻意作假的人感到心理不安。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 , 转载须署名 , 违者必究 !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3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360度绩效评价失败的成因及解决方法探究
热度 1 hrm001 2011-1-23 01:35
360度绩效评价失败的成因及解决方法探究
中层管理人员综合能力评价标准表( A ) 编号: 01 考核期 2009年1月——2009年12月 考核项目 权重 评估要点 行为表现 备注 知识和 技能 15分 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等。 具有丰富的本岗位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工作程序、管理制度,并能帮助下属员工理解、执行,精通本职工作、能够指导操作层(员工)操作;能够处理本岗位所遇到的各类技术难题,能够设计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本岗位工作方法,能够指导下属员工顺利达成工作目标,具有传授技术、培养下属员工成长能力。 知识和技能—要求任职者胜任本职工作,熟悉部门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具备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位需要的工作实践经验。 管理能力 30分 部门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部门内外协调。 具有较强的组织指挥能力,管理方法科学、民主、合理,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说服能力; 遇突发事件临危不惧、科学指挥,各项决策深受员工拥护,号召力强,所在单位(部门)团队意识浓厚。 管理能力—要求任职者在本部门能有效的行使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领导部门工作团队高效优质完成工作任务。 创新能力 20分 管理创新(制度建设、管理提案等)、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被采纳等。 积极向公司管理班子提交可行性管理方案和建议,能通过采取各项改革管理措施,改进本单位的工作质量、提升劳动效率、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使各项工作目标定量化; 积极参与QC、科技(管理)革新活动,自觉学习应用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模式。 创新能力—要求任职者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够理解和把握公司的发展方向,根据部门工作的性质和内容,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新观点、新方法,如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等。 自我认 知能力 20分 述职报告,个人发展规划,学习能力。 工作目标达到单位目标值,工作态度好,工作认真,按质按量完成本职任务; 积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工作上有前瞻性,具备预见工作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关注公司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有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意识。 自我认知能力—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明确的计划,善于总结,扬长避短,努力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 人际沟 通能力 15分 沟通耐心,虚心,认真,坦诚。 上下级、同事关系融洽,与各部门之间关系融洽;能 妥善处理各类工作纠纷,得到员工尊敬和信任,经常与员工谈心,关注和掌握职工思想动态。 人际沟通能力—要求任职者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倾听技巧,善于协调和处理上下级和同事的关系,人际关系融洽。 说明: 1、评价结果分优秀(90分以上,11人)、称职(80-89分,16人)、基本称职(60-79分)、不称职(60分以下)四个级次,优秀、称职所占比例为强制分布比例; 2、不按上述标准评价,评价结果无效,需重新提交《中层管理人员民主测评表(A)》。 ∵ 左边力矩= 194 右边力矩= 195 , ∴ 支点将向右边移动,至杠杆平衡为止,这里的分数就90分,达不到评优或聘任的条件。 因为按投票法统计满意率=97%,评定为“优秀”;而以打分法统计满意度〈90,则不能评定为“优秀”,这样就产生了绩效评价的差异,而这种差异表面看是因为选用不同的方法造成的,实质则是考核细节的设计不当,产生“一粒老鼠屎,打破一锅粥”的效果,致使绩效评价失败。 1、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打分法+公允区域法(均值调节法) 以所有参评人员最终总平均分为中值,在中值左右两边按一定的比例标准划定界限,最后的分值如若落在界限之内,视为公允,可接受;反之,视为不公允,不可接受。手工处理:先汇总算出总平均分,再将各分值按等级分类,再将这些分值与公允区域的两个端点分值进行比较,取落在区域之内的分值为有效。处理方式二:参评者通过测评软件评分,系统根据规则自动筛选出无效评分数据并记录相关评分人(一是便于事后在需要时再次核对,第二也是对参评人员建立的一种约束机制),对符合规则要求的有效数据进行平均得出分数,再按分数高低排序,结合指标确定相应的等级。 2、行为锚定法+投票法+特殊处理程序 一般我们所见的对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职业素质等主观指标进行评定所采用的都是行为锚定法量表,所谓量表,就是量化的打分方式,对照被评价行为及参考相应行为质量等级对符合行为的描述,对号入座进行选择,然后选择相应的等级都会对应相应的量化分数,即上面方法中所用的,但是我们这里与上面不同这样做:一是保留指标分数但是去掉后面的计分栏,只能勾选等级,或者是卷面(书面或软件系统的页面)上看各指标无分数也无统分栏,也只能勾选等级。上述两种情况下,评分组织部门在最后计票时是掌握指标分数的。 那么参评者不打分最后是如何定出被评价者的相关指标等级的呢?组织评价的部门要采取如下特殊处理程序和方法: 1)确定二级指标是否优秀。对一级指标下的各二级指标的勾选率(投票率)进行统计(手工统计或由系统自动统计),若某二级指标勾选率60%,定为“优秀”; 2)确定一级指标是否优秀。以该一级指标下辖的二级指标的优秀率70%(这个可根据经验预先确定,也可根据当时满足指标的情况临时调整)来判断。计算公式:某一级指标下辖的二级指标优秀率 = ∑ (优秀的 二级指标个数 X指标权 数 )/ ∑ ( 二级指标个数 X指标权 数 ); 3)综合各类一级指标情况,确定总体是否优秀。总体优秀要满足一级指标优秀率80%(经验判定或临时调整)。一级指标优秀率计算方法同上。 3、两种不同解决方法的比较 1)方法1虽采取量化打分方式,但通过公允区域来进行调节约束,可以让原本想进行不实评价以达投机目的的恶意评价者主动收敛其行为,使其评分达到能被大家接受的公允区域的范围之内,有效削弱了杠杆效应,较好解决了少数人妄想借助评分杠杆来达到操纵整个绩效评价工作的问题。 2)方法2没有采取量化打分方式,对参评者的主观行为并不能直接进行约束,但是通过二级指标投票率的主流评定质量等级的机制,完全避免了参评者恶意投机行为对整个绩效评价工作的不良影响,通过特殊程序,最后也能达到确等定级之目的。 4、两种解决方法共同的默认前提 假定参评者中的多数人是会依据评价指标及标准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这是决定这两种解决方法有效的共同的默认前提。如果实际情况不符合这个前提,那么不管运用上面的哪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不可能是正确的。
个人分类: 管理学原创观点|2737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与中国基础研究绩效评价
yonglishi 2011-1-4 12:57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 SCI )与中国基础研究绩效评价 2005 年 12 月 16 日 21:28:56 阅读 :1785 石应江 (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西安 710016) 0 引言 科技论文是基础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方式,科技部引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来对我国论文成果进行评价,并据此列出我国国际论文的产出数量及世界排名,见诸报端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 SCI 论文排行榜就源于此。而一些民间机构在进行高等院校排名时 , 更是将 SCI 收录论文看的很重,其权重达 5.5 ,占学术成果总权重的 1/4 。于是,为了有好的排名,以争取国家更多的研究经费支持,各基础研究单位对 SCI 趋之若婺,甚至给论文被 SCI 收录的作者奖以数千至数万元金钱,现在在网上还可见到某著名高校网站新闻上对 SCI 论文给予奖励的消息,其奖金计算办法是以一个基数奖励金额乘以论文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 , 影响因子越大 , 奖励金额越多。那么 SCI 为何能影响中国基础研究的绩效评价。 1 加强绩效评价是保证基础研究健康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增加了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相应要加强绩效评价,这是保证基础研究健康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我国对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 R & D )日益重视。在江泽民总书记给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社论中就高度概括了我国基础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 未来 50 年甚至更长的时期里,中国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创新成就,依赖于这些研究所必然孕育的优秀人才 。江主席同时还告诉世界,中国一直在努力增加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并为科学家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鼓励他们自主选题 。据科技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仅 2000 年的 R & D 经费就达 896 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拨款 575.6 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 3.6 %),比上年增长 17.9 %,而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 8 %, R & D 经费占当年 GDP 的 1.0 %。其产出主要是通过成果鉴定、计划验收、软科学评审等方法进行评价。在 R & D 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为 46.7 亿元,同比增长 35.3 %,其成果主要是科技论文。因为基础研究是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展,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所以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在基础研究的评价方面引起科学界和科技管理部门愈来愈多的关注和重视。 90 年代初,获奖成为评价一个人或一个单位科研水平或科学贡献的要素,从而成为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和职务提升的要素 ,甚至是 决定性 指标。当前,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又开始重视以科技论文作为基础研究的评价要素,甚至作为评价院士工作绩效的一个指标。但是 , 直到今天 , 我国也没有建立起有效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 .2001 年 4 月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会议上要求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仍是建立和完善客观公正的评估体系 . 2 论文数量不等于论文质量 为了客观地对我国基础研究绩效进行评价和统计,科技部从 1989 年开始对科技论文产出数量进行统计(但没有论文质量评价功能),但论文统计一开始就是不完全的,因为它只筛选了全国 4386 种科技期刊中的 1 千余种,也就在期刊界新生了一个 统计用刊 的概念,各论文产出单位为了使所产出的论文能被完全统计而不遗漏,就硬性规定必须将论文投向统计用刊,其结果导致一些统计用刊的稿件严重积压,部分论文发表周期长达 2 年,而一些非统计用刊却无米下锅 , 难以为继。同时,为了统计所谓的国际论文数,引入了 SCI 统计数据。从此,在中国科学技术黄皮书及一些涉及科技成果的报告中, SCI 收录论文数量成了一个必提的重要指标,并逐步发展为以此对基础研究机构进行排名,而且每年年底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 SCI 排名,导致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一切为了 SCI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基础研究的方向。再后来,一些学会为了其自身需要研制出版了一面世就引起争议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使人们对 统计用刊 , SCI 论文 及 核心期刊 产生混肴和争议,然而争议归争议,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却不可低估。现在许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都规定发表论文必须依照 统计用刊,核心期刊, SCI 源刊 的层次递进,否则不予承认,有些单位还据此编制了自己的 投稿指南 , 对论文投向做出明确规定,无形中限制了作者的投稿自由。一些院校还对被 SCI 收录的论文做出数千至数万元的奖励,更科学些的,还根据其发表论文刊物的影响因子进行奖励,这是错误的非直接因果推断,即刊物的影响因子大,则发表在该刊上的论文影响因子也大。这样做的结果是将对基础研究绩效的评价或者对论文质量的评价简化为是否被 SCI 数据库收录。简化的结果是:被 SCI 统计的论文数量多就等于科研项目绩效佳。鉴于此,方守贤院士指出 : SCI 作为惟一标准会导致功利性走向 ,即用 SCI 论文数量多少作为评价科研成果的惟一标准很可能导致一些研究人员只冲着 SCI 关心的主题选题,或者同一成果,以各种名义和形式反复发表,以增加被 SCI 收录的机会,进行 高产 SCI 炒作并对论文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上 ,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确是依据 SCI 收录论文数量做出绩效评价的。 3 SCI 不具备论文质量评价功能 SCI 是文献检索服务数据库,从本质上说,它不具备论文质量评价功能。因为 SCI 仅仅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 ISI )的一个文献检索产品,全称为 Science Citation Index ,即科学引文索引,它是通过收录论文所附参考文献来描述论文及期刊间的相互引用关系,并据此得到该数据库所特有的期刊和论文的被引证统计资料(如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 。许多科研管理和决策部门正是据此对科研绩效进行评价,用这些数据的最大好处是 使评估变得容易和简单 。殊不知, SCI 有其先天缺陷,影响了数据的完整性、公正性。首先是数据库有限,它只从全世界数万种科技期刊中选用 5 千余种,其选刊的指导思想是创始人 Garfield 博士的 80/20 规则 ,意思是对有些事情, 20 %工作时间出 80 %结果,而且这个规则对引文和期刊数的关系是正确的。因此,该数据库只具有相对的统计意义 。其次,该数据库有严重的语言偏见问题。如德国和法国期刊发表了大量使用本国语言撰写的论文,无法被 SCI 收录,导致据 SCI 得出德语论文在减少,德国影响力在下降的结论,而事实上,德文文献却上升了 15 %。同样,语言偏见也出现在对中文期刊上,如 1998 年 SCIE 收录的 47 种中国期刊中也只有 13 种为中文版,而几年前一份中文期刊也没有。据此,一位荷兰文献研究专家 Henk F M 得出一个奇怪的结论:中文文献对世界科技文献的影响力为 0.03~0.05 。在统计数据上也有很多失误 , 如 2002 年 1 月英国《 Nature 》(自然)杂志就登出一篇质疑文章指出 , 2001 年发表的人类基因组序列测序结果的论文在 ISI 公布的被引用率最高的热门论文排行榜却榜上无名(后来 ISI 作了更正,并将其列为榜首)。《 Nature 》杂志指出,这样的统计错误将会给一些科学研究机构带来不利影响。因为诸如许多德国大学是按所发表论文的期刊的影响因子这种 省事 的标准对科学家进行评价。对中国刊物的统计也有错误 ,如 2000 年的《地球物理学报》被引次数超过 260 次,但 ISI 的《期刊引证报告》( JCR )统计数据只有 13 次。还有一种统计失误的典型例子是《 Lancet 》(柳叶刀)杂志 ,该刊 1998 年的影响因子为 11.79 ,而过去 4 年一直稳定在 17 左右。导致这种误差是因为该刊在 1997 年决定将 Letters 栏目划分为 Correspondent  和 Research Letters ,这种划分导致影响因子下降(因 SCI 不统计通讯类栏目文章,而该刊被引次数的 1/3 源于该栏目)。其实,即便是将影响因子应用于评价目的,也应充分注意其局限性。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 IOPP )主编布朗教授在 2002 年 3 月访华期间指出,已有数千篇文章讨论影响因子问题,总体来说,影响因子是一个十分有争议的统计数字,负面影响大于其积极作用,它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地区偏见(对中、韩尤其如此),没有排除自引 , 影响因子高不意外着论文学术质量高(有时一篇有错误的文章,由于被批评,被引用次数反而高),统计数字不一致,没有将下载次数予以统计,不能用于评价对比不同类型或学科的期刊。布朗教授认为,影响因子最多只能用于自我评价。 4 SCI 可以作为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但不宜滥用 SCI 我国科学界对 SCI 的评价功能的争论是为了更好地建立我们自己客观公正的基础研究绩效评价体系,从总体上而言 SCI 可以作为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但不宜滥用 SCI 。我国科学界在《科学时报》上针对 SCI 展开了长达一年的讨论。蔡睿贤院士指出 ,以被 SCI 所收录论文数量作为各种基础性科研评分的标准,特别是每年各种报刊所登各著名大学与研究所 SCI 论文排名,排序评估,对科研人员进行评价,评职称 ¼ 使 SCI 基本上成为了中国基础研究之导向准则提出了深思。旅美学者,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部研究员孟津博士认为,关于 SCI 争论涉及到中国科学界的一些本质性问题及中国研究系统能否健康成长。指出,以 SCI 作为成果评价指数有积极作用,但不能作为评价标准。应由国内同行进行评价。事实上,早在 1997 年,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的两院院士师昌绪教授 在《科学通报》上撰文介绍 SCI 时就明确指出, SCI 是国际上评定科研成果的一种方法。今天的所有争论应该回归到引入 SCI 之初的定位上去。 5 SCI 正在影响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 人们已经对 SCI 对中国基础性研究的潜在影响有了一些认识 , 但却没有意识到 SCI 已经事实上开始影响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 因为,为了使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论文更多地被 SCI 统计,管理部门和学界就希望更多的期刊被 SCI 收录,甚至简单地认为期刊被 SCI 收录就意味着其办刊质量达到国际水平。这种导向导致一些知名科技期刊扭曲了自己的办刊宗旨,将办刊目标调整为创造条件进入 SCI ,并为迎合其收录要求,放弃自己的特色去 削足适履 。在形式上,被迫采用中英文混排、将图、表及参考文献译为英文。或者为了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而采取一些不合适的手段和方法,诸如,要求作者必须引用本刊一定数量的文献,对引用者给予奖励,为提高 SCI 收录条目,有意不使栏目多样化,只登所谓论文,导致一些期刊自引率高达近 100 % ,有的期刊 1 年内影响因子翻了 1~10 倍,这些做法将不利于我国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 6 结语 论文学术质量高否应看其是否被同行评议所公认,是否发表于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上;学术期刊是否具有国际水平是看能否引导学科潮流,是否为科学家所公认。 SCI 只是评价论文和期刊学术水平的一种参考工具。 ISI 与我刊有过互访,因此我们对 SCI 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认为: ISI 是一个文献检索服务的营利性机构,它抓住期刊和论文的被引用情况这个卖点,并据此排出了各学科论文被引频次和各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排行表。 SCI 不是一个接受、评审和发表论文的科技期刊,它是通过收录发表有科学家论文的科技期刊而间接地将其统计进数据库 , 所以从本质上讲, SCI 不具备论文评价功能。另外,考察我国科技期刊是否达到国际水平,也不应一概说该刊进入 SCI 就具有了国际水平,而是应该看刊物的编委会、作者是否国际化、所发表的论文水平是否国际领先。如果论文发表在类似于国际著名的《 Nature 》或者《 Science 》上,那么这篇论文一般就有较高学术价值了。事实上,我国近年在《 Science 》上发表的论文数已大幅上升, 1997 年我国发表有 4 篇, 1999 年上升为 11 篇, 2000 年为 10 篇, 2001 年为 18 篇, 2002 年第 1 个季度已发表 10 篇 , 是 1997 年全年的 2.5 倍。 参考文献 1. Jiang Zemin.Science in China.Science,2000;288(5475):2317~2318 2. Science interview.China,s Leader Commits to Basic Research,Global Science. Science,2000;288(5473):1950~1953 3. 李真真 . 怎样评价基础科学研究 . 科技日报 ,2001-08-17 4. 徐冠华 . 关于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若干看法 . 中国科技基金 ,2002,15(3):129~1134 5. 方守贤 .SCI 作为唯一标准会导致功利性走向 . 科学时报 ,2001-08-19:A6 6. Http//www.scionline.org 7. Http//www.isinet.com:The ISI Database:The Journals Selection Process 8. Errors in Citation Statistics. Nature,2002;415:101 9. Shengli Ren,Gangan Zu,Hong-fei Wang.Statistics hide Impact of Non-English Journals. Nature,2002;415:732 10. Kathleen D et al. Strange Results Mean Its Worth ChckingISI Data. Nature,2002;415:732 11. 蔡睿贤 . 应该由谁决定中国基础性研究的方向 . 中国科学基金 ,2001,15(3):163~164 12. 师昌绪 , 田中卓 , 黄孝英等 . 科学引文索引 (SCI) 国际上评价科研成果的一种方法 . 科学通报 ,1997,42(8):888~893 13. 游苏宁 . 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反思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2,13(1):63~64 14. 金碧辉 . SCI 刊定量指标的国际比较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2,13(2):89~94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34 次阅读|2 个评论
提升公共服务 迎接未来挑战
mliang 2010-4-25 22:46
陆克文 (2010). 提升公共服务 迎接未来挑战.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30(2): 5-11. 黄艳茹、马亮 译 吴建南 译校 讴歌了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体制的开拓者罗伯特加兰爵士留给澳大利亚公共服务的宝贵遗产,认为他高瞻远瞩的理想,献身公共服务的精神,以及秉承公正、诚信的议会政治传统的承诺,是当今澳大利亚公共服务弥足珍贵的不朽价值观。认为澳大利亚公共服务要想成为世界最佳,就必须将其绩效与世界一流国家进行比较。结合最新的一份咨询报告,从价值观与文化、提供政策建议的能力、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随需而变的能力、组织运行效率和效果、人力资源开发等六个方面,将澳大利亚公共服务同美、英等八国进行比较,明确了澳大利亚公共服务的优势和差距。在此基础上,指出澳大利亚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为政府提供更高质量的政策建议,并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公共服务人才。 Equipping the Australian Public Service for Australias Future Challenges Kevin Rudd Robert Garrans ideal of an outward-looking, engaged public service committed to the Westminster traditions of impartiality and integrity are eulogized in the Oration by Prime Minister Kevin Rudd as the enduring values which must continue to be upheld by the contemporary Australian Public Service (APS). He believes if the APS wants to be the worlds best, it must measure itself against the worlds best. Incorporating the results of a latest advisory report, he compares the APS to the public services of eight other nations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itain, in terms of values and culture, the ability to provide policy advice, delivery of services, flexibility and agile responses,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operations,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The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APS are identified, with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APS needs to improve in three key areas: service delivery; th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policy advice, and planning to ensure it has the highest-quality workforce to meet the challenges ahead. 论文
个人分类: 发表论文|4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人才政策的一道简单算术题
热度 1 陈龙珠 2010-3-16 22:12
近日无聊于案前乱涂,结果发现自己竟然做了一道简单却有趣的算术题。 对由N人组成的科技研发机构,年初上级下拨研发资源总量记为M。由于每人研发能力相差不大(记其平均值为P),拟平均分配给每个人等额资源M/N。对此,预期总产出为E 1 =PM。 可是,在上述方案正要实施前,领导决定全球引进高级人才1人来这个研发团队,同时调出1人做管理工作去了。由于这位引进高智的研发能力是现有人员的n倍,新方案分配给他/她的资源是原有其他人员人均资源的n倍,即为nM/(N-1+n)。于是,新的预期总产出便变成了 E 2 =(nP) +(N-1)P = PM/ (1) 人才改革带来的效益变化可从两个结果之比来考察: E 2 /E 1 = / (2) 式(2)表明,当n远小于N或N-1时,即对于大的研究机构(也可看成是全国某个学科的整个研发队伍),E 2 /E 1 的数值将会接近于1:如n=3和N=300,则E 2 /E 1 =1.0199。 但当N变小而比n大得不如上述明显时,则E 2 /E 1 的数值将会逐渐明显地高于1,如n=3和N=30,则E 2 /E 1 =1.188。而 在n=3、N=300和30算例中,原有每人分配资源的减少分别是0.7%和6.2%,幅度并不大。 上述简单算例的结果似表明了,仅从短期绩效来看,在较为庞大的科研研发团体中,引进极少数高智人才并给予相应多的资源,其总收益的增加是相当甚微的;这类政策仅对小型的研发队伍可望产生较好的效果。 由上述简单数模结果似可推测,由于我国当前整体科研队伍的规模已比解放初期的大得多,目前想引进少数优秀科学家来提升国家的总体科技水平,估计难以达到象当年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回国对中国当时的科技总体影响的程度。 看来,引进少数优秀科学家回国的意义,主要在于探索改善科研管理机制的新途径和在某些重要的新兴学科里发挥更大的作用;而预期显著提高国家科技研发总产出,则还是应该着眼于提高整体队伍各成员的平均研发能力! (2010-3-16晚初稿,次日有所修改)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6295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绩效评价结果与排序
rbwxy197301 2009-12-13 12:34
72 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绩效评价结果与排序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转载自: http://learning.sohu.com/20091210/n268830693.shtml   高校评价对高校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对高校进行评价或排行是促进高校发展的一种手段,各国都在广泛采用。目前的评价与排行大都是依据高校既有存量进行的绝对评价,重视高校投入或产出的绝对产量。这样的评价已开展了很长时间,并且也会在很长时期内继续发挥其推动高校提高办学实力的作用。但绝对评价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它不关注高校发展的条件和发展效益。高校绩效评价则是依据产出与投入之比对高校进行的相对评价。对 72 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绩效评价的研究表明,绝对评价得分高的学校,绩效评价不一定高,绝对评价得分低的学校,绩效评价不一定低。绩效评价对丰富高校评价内容和方式、合理配置高校资源有重大意义。 72 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绩效评价结果与排序 3 年整体投入综合得分 3 年整体产出综合得分 3 年整体绩效得分 分值 排序 分值 排序 分值 排序 清华大学 1.00000 1 1.00000 1 1.00000 1 北京大学 0.91510 2 0.77096 2 0.84248 2 东北大学 0.27192 38 0.22646 16 0.83281 3 中国人民大学 0.37042 27 0.30839 9 0.83255 4 电子科技大学 0.27267 37 0.21898 20 0.80307 5 复旦大学 0.60960 7 0.45740 4 0.75033 6 北京语言大学 0.04984 69 0.03713 62 0.74500 7 中南大学 0.45858 16 0.32172 8 0.70155 8 浙江大学 0.84424 3 0.58412 3 0.69189 9 北京科技大学 0.31148 31 0.20114 22 0.64575 10 华中农业大学 0.18181 53 0.11483 38 0.63159 11 山东大学 0.58040 9 0.35344 6 0.60896 12 天津大学 0.39070 25 0.22688 15 0.58069 13 中国矿业大学 0.32070 30 0.18584 24 0.57947 14 东华大学 0.20983 49 0.11967 37 0.57033 15 华东理工大学 0.30689 32 0.17437 26 0.56819 16 南京农业大学 0.20361 50 0.11395 40 0.55967 17 合肥工业大学 0.17391 58 0.09469 45 0.54450 18 西安交通大学 0.42586 20 0.22208 18 0.52149 19 华中科技大学 0.57567 11 0.29929 11 0.51989 20 河海大学 0.18333 52 0.09501 44 0.51828 21 武汉大学 0.59632 8 0.30393 10 0.50967 22 中国农业大学 0.43414 19 0.21917 19 0.50483 23 南京大学 0.53491 14 0.26922 13 0.50331 24 重庆大学 0.36215 28 0.17723 25 0.48939 25 四川大学 0.70526 5 0.34252 7 0.48567 26 兰州大学 0.25121 43 0.12068 36 0.48041 27 北京交通大学 0.29774 35 0.14293 34 0.48006 2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0.17500 57 0.08391 50 0.47952 29 湖南大学 0.30322 33 0.14531 33 0.47921 30 上海交通大学 0.75912 4 0.35957 5 0.47366 31 北京邮电大学 0.21507 47 0.09982 43 0.46412 32 北京师范大学 0.45392 18 0.20354 21 0.44841 33 西南交通大学 0.30100 34 0.13490 35 0.44817 34 大连理工大学 0.38006 26 0.16626 27 0.43747 35 同济大学 0.53535 13 0.23060 14 0.43074 36 吉林大学 0.64944 6 0.27657 12 0.42586 37 中山大学 0.54132 12 0.22380 17 0.41343 38 北京化工大学 0.21860 46 0.08889 48 0.40663 39 东南大学 0.41845 22 0.16330 28 0.39025 40 中国地质大学 0.29372 36 0.11261 41 0.38340 41 北京中医药大学 0.13794 63 0.05278 55 0.38259 42 上海外国语大学 0.06513 68 0.02445 68 0.37533 43 武汉理工大学 0.39570 24 0.14565 32 0.36808 44 华南理工大学 0.42230 21 0.15444 30 0.36572 45 华中师范大学 0.25238 42 0.09190 47 0.36412 46 长安大学 0.22227 45 0.07733 52 0.34791 47 中国海洋大学 0.27112 39 0.09432 46 0.34788 48 江南大学 0.25376 41 0.08779 49 0.34597 49 西南大学 0.32568 29 0.10725 42 0.32932 50 东北林业大学 0.15989 62 0.05202 56 0.32536 51 中国石油大学 0.57784 10 0.18796 23 0.32527 52 南开大学 0.45458 17 0.14665 31 0.32261 53 北京外国语大学 0.08684 67 0.02777 66 0.31975 54 厦门大学 0.48773 15 0.15458 29 0.31693 5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0.25978 40 0.07843 51 0.30192 56 中国药科大学 0.11450 65 0.03401 63 0.29704 57 东北师范大学 0.23716 44 0.07037 53 0.29672 58 华东师范大学 0.40254 23 0.11444 39 0.28428 5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0.16419 60 0.04368 58 0.26606 60 陕西师范大学 0.21048 48 0.05533 54 0.26286 61 西南财经大学 0.11255 66 0.02936 65 0.26084 62 上海财经大学 0.18075 55 0.04554 57 0.25195 63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0.17528 56 0.04161 60 0.23738 64 华北电力大学 0.18179 54 0.04079 61 0.22440 65 中国政法大学 0.19422 51 0.04293 59 0.22106 66 中国传媒大学 0.11981 64 0.02504 67 0.20900 67 北京林业大学 0.17256 59 0.03359 64 0.19464 68 中央财经大学 0.16237 61 0.02229 69 0.13725 69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 注: 1. 表中投入得分越高表示该学校获得的投入越多,产出得分越高表明该学校的产出越多,绩效得分越高表明该学校绩效状况越好。 2. 考虑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独特的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本次绩效评价暂不将其结果列入排序之中。 1 绝对评价容易导致一些负面影响   目前的各种高校评价及排行是以高校投入或产出的绝对产量(既有存量)为标准进行的绝对评价,即绝对产量越多,评价越高,因而存在两种偏向:   一是偏向以绝对量为评价标准。绝对评价将拥有不同投入和发展条件的高校放在绝对结果这个同一标准上进行评价与比较,虽然可以观察到每所高校绝对生产值的变化,却难以反映高校投入 - 产出间的效益变化,不能充分体现高校的资源利用状况,也有失公平。   二是偏向对绝对量进行累加。绝对评价也关注高校的投入和产出,但却是以投入绝对量 + 产出绝对量的累加方式来评价高校的发展,那些因历史、政策、时间等客观要素形成的高校资源积累会在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高校主动寻求发展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则难以得到反映。   由于这样的偏向,绝对评价把获得发展资源极不相同的高校放置在相同的绝对产量标准上进行评价,使那些获得资源较少的高校即使努力程度较大也无法以绝对产量的大幅提升获得高评价,其结果很容易导致一些负面影响:   第一,形成评价的马太效应。产出绝对量增加慢,绝对评价越低,获得资源的条件越弱;获得资源的条件越弱,产出绝对量增加越慢,绝对评价越低。这不仅不能充分体现高校办学资源的边际效应,而且还会损害高校的办学积极性。   第二,加重资源的自然获得。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财政资源的配置受建校历史、认定性重点、地区发展需要以及现有发展实力等自然性因素影响很大,高校的资源获得并未进入完全竞争状态。绝对评价支持并加重了资源自然获得的惯性,绝对评价低的学校很难获得国家资源的有力配置,将陷入更为艰难的办学境地。   第三,强化高校的利益聚集。有学者曾指出,在评估那些得到公共力量支持的实体时,会盘根错节地牵扯到政策的形成过程以及相关的利益群体。事实正是如此,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我国公立高校以及一些重点高校也得到了公共权力的绝对支持,并进而借助相关利益群体及其所附着的政治力量来影响决策并获得政策倾斜。绝对评价强化了高校的利益聚集,绝对评价高的学校更容易聚集和壮大利益群体,并借此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源。   高校绩效评价可以为所有高校提供一个显示投入条件、资源利用的发展效益平台,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为政府、高校和社会了解高校的发展效益提供服务。 2 绩效评价可满足政府和高校需要   绝对评价的不足使其较难满足以下两种需要,但高校绩效评价则可以从中发挥作用。    1 .满足政府实施高校绩效拨款的需要。   政府有限的但仍然在逐年增加的财政拨款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如何促使国拨资源配置向发展效益好的学校倾斜?如何为政府实施绩效拨款提供依据?高校绩效评价能够为政府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数据支撑。    2 .满足高校了解办学资源利用情况的需要。 高校或出于缺乏对资金支出绩效的认识,或出于追求近期发展效果的目的,在办学过程中存在忽视资源利用效益的现象。而高校的资金利用效益状况必然波及到人力、物力配置的有效程度以及高校的发展。绩效评价可以反映高校的资源利用情况,为高校调整与配置办学资源提供参考。 3 绩效评价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一)基本思想   目前的高校评价大都以绝对产量为评价标准,是终结性或结果性评价,而高校绩效评价则以高校利用办学资源实现其职能的效益为评价标准,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分析性评价与整体性评价的整合。其基本思想是基于投入 - 产出理论,从高校资源利用效益方面评价高校的绩效。   高校绩效评价充分考虑到促使高校绝对产量变化的条件,力求透过投入差异看产出结果的不同,将评价着眼于投入 - 产出的效益之上,淡化既有存量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集中反映高校在资源利用上的主观努力和效果。   高校绩效评价的主要特点有:第一,高校绩效评价是在投入绝对量和产出绝对量间进行效益值的转化,淡化了绝对存量的评价分量,重视被评对象取得产出绝对量时所获得的发展条件差异性,因而具有相对公平性。第二,高校绩效评价是对高校一定时间段内的投入与产出进行评价,而不仅是某一个时间点上的评价,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一个相对时期内高校办学效益的变化情况,可以体现或反映高校的发展过程及其积累,重视过程性。第三,高校绩效评价是基于投入 - 产出理论的评价,既依据高校办学的绝对成绩和效果,更关注办学的相对效益或效率。第四,高校绩效评价是指向办学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有效性分析,不指向对高校的绝对分等。   (二)基本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讨论筛选出最初的 14 项投入指标和 16 项产出指标,充分反映高校办学在人力、财力、物力三方面的投入以及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方面的职能(见下表)。 运用典型相关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再次筛选并确立指标。典型相关法保证进入评价的投入变量与产出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满足回归分析的意义。聚类分析法把性质相近的变量聚在一起,使指标更具代表性。聚类分析前,会先将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的量纲影响。   运用主成分方法计算投入综合得分与产出综合得分。先基于投入向量组和产出向量组的协方差矩阵,分别计算出各产出主成分与投入主成分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以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得到产出以及投入综合指标得分,并进行 T 分数折算以使分值为正。 运用产出 / 投入数学模型计算绩效。分别算出高校 n 年产出以及投入综合指标得分的算术平均值,代入产出 / 投入模型所得比值即为高校 n 年的绩效得分。 4 绩效评价的初步尝试   为了使绩效评价思想和方法不停留于描述层次,本研究对 72 所教育部直属高校 2006-2008 三年的投入与产出进行了绩效评价的初步尝试,数据来源为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   (一)过程与结果    1 .筛选、确定与验证指标   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去除了鉴定成果数指标;经过聚类分析,社科 / 科技活动人员数、固定资产总额、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发明专利授权数指标被去掉。至此,只有 12 项投入指标和 13 项产出指标成为确定指标。   运用快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入选指标所含信息量及对落选指标的替代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删除指标并未对样本聚类造成太大影响,且入选指标包含了全部被选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2 .测算高校绩效得分   运用主成分法分别计算出 72 所教育部直属高校 3 年各年度的投入以及产出综合得分,并用算术平均法算出 3 年整体产出综合得分和 3 年整体投入综合得分,代入产出 / 投入模型得到学校 3 年整体绩效得分(其结果见右表)。   (二)评价结果的 DEA 方法验证   为了对基于产出 / 投入模型的高校绩效评价结果进行验证,我们沿用所确定的投入、产出指标就 3 年数据对 72 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基于 DEA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绩效评价。结果发现:整体绩效排序前 20 名的学校全为 DEA 有效学校,排序最后 10 名的学校中只有 30% 为 DEA 有效学校; DEA 有效学校 3 年整体绩效得分的平均值为 0.4784 , DEA 无效学校的则为 0.2544 ,经过 t 检验证明, DEA 有效学校的 3 年整体绩效得分显著高于 DEA 无效学校。这说明,基于产出 / 投入模型与基于 DEA 模型的绩效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三)结果分析   高校绩效评价能反映高校的发展效益,可以为高校资源的重新配置提供依据和参考。    1 .绩效评价与绝对评价的结果并非对应。从绝对量得分( 3 年整体投入综合得分、 3 年整体产出综合得分)和绩效得分来看,高校投入与产出的绝对量与绩效评价之间并不一定对应。产出绝对量或投入绝对量排序靠前的,绩效排序不一定靠前。所以,绝对评价得分高的学校,绩效评价不一定高,反之亦然。    2 .影响高校绩效的主要因素是资源有效利用。高校绩效评价的尝试发现:投入 - 产出与绩效之间形成了两大类六种组合,第一类是高绩效,主要原因是资源的充分利用,表现为三种组合:高投入 - 高产出、低投入 - 高产出、低投入 - 低产出;第二类是低绩效,主要原因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表现为三种组合关系:高投入 - 高产出、高投入 - 低产出、低投入 - 低产出。尽管分类中的高与低只是相对而言,但仍然表明,绩效的高低与投入 - 产出的高低不相对应,绩效偏高的高校不一定投入就偏高,即使投入和产出都偏高的高校也会出现绩效偏低现象。可见,影响高校绩效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3 .高校绩效呈现出地区差异,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东部地区高校的投入得分、产出得分和绩效得分都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高校的投入综合得分低于中部地区,其产出综合得分却与中部地区高校差异不大,但绩效偏高。 5 绩效评价并非替代绝对评价   高校绩效评价仅是为了验证绩效评价思想和方法的实践尝试,仍需要作进一步思考和改进,以更好反映高校办学的质量和特色。    1 .关于评价指标。本研究采用的指标虽经过了主观和客观筛选,但在反映高校办学质量上可能仍有欠缺,如未采用核心期刊论文数和转引数等指标以及用方差贡献率为权重,有可能会影响到一些学校的绩效结果。    2. 关于评价方法。本研究采用综合投入产出法及产出 / 投入这一相对简单的模型,仅把 DEA 方法作为验证方法使用。由于高校不同于企业,其投入、产出的边界以及两者的依存性相对模糊,运用此方法和模型有可能忽略掉不同高校在某些投入或产出指标上的特色或优势,进而会对该校整体评价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3. 关于评价数据。本研究选用了 3 年的数据,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还不足以完全反映高校的实际成效以及体现高等教育产出的滞后性特点。其中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虽都是分为两个校区的大学,但由于在一些指标上的数据难以分离,只能将 6 校合为 3 校,评价的结果难免略显粗糙。    4. 关于分类评价。不同类别的高校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定位和阶段特征,其发展的重点、方式和渠道也会不同,必然会表现出投入或产出的不同优势与特点,但本研究并没有对高校进行分类,也就不能很好地体现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   高校绩效评价的尝试说明,囿于方法、模型、数据的相对简单和不充分,绩效评价尝试的结果可能还欠稳定,需进一步研究和长期追踪。   总的来说,基于投入 - 产出理论的高校绩效评价可以反映高校的资源利用情况,为高等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发挥作用;作为高等教育评价方式的一种,高校绩效评价并非是替代现有的绝对评价,而只是对它的补充和丰富。    ( 本报告得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8 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  《中国教育报》 2009 年 12 月 9 日 第 1 版   任何一种评价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从评价的结果来看,有一些高校的排序与其它大学评价排序结果差别不大,如清华、北大、复旦等;有一些排序则给人一种意外的感觉,如东北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南大学进入了前十,而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排在了20位以后。从评价指标来看,都是可以直接获取相关数据的定量指标,而没有反映大学声誉等定性的指标。在产出指标当中主要是以论文数、专利和技术转让金额、获奖数、在校学生数等为主。这种产出指标的设计对于高校以质量理念为核心是不利的。评价对象有的是综合性大学、有的是专科性大学,这种差异在评价指标当中是无法体现的。评价指标数据选择的是三年的数据,有点太短。本次评价以绩效评价为核心,有利于大学发展中重视其产出,但指标无法反映大学的核心理念。大学不仅是向社会提供论文、专利等成果为主。其产出更重要的是毕业生的就业、学生的质量、对社会的影响力等,本次的产出指标基本没有涉及这些方面,评价的结果自然会引起很多争议。
个人分类: 文章转载|2102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校绩效评价报告”不符合大学投入产出规律
lgmxxl 2009-12-13 09:53
高校绩效评价报告不符合大学投入产出规律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12月9日发布了《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该报告根据国际流行的投入产出理论,从高校资源利用效益方面评价高校的绩效。报告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中的69所大学所进行的绩效评估显示:近半数大学在20062008年3年间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另有29所大学产出高于投入;还有7所大学投入和产出的排名一致,投入产出相当。整体绩效得分前3名的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 该评价依据的投入和产出指标如下: 从指标体系上来分析,发布者委实在探求一种刚性发映大学投入产出规律的指标。这个出发点无疑有一定积极意义。可在当前中国大学唯上化、市场化、指标化的今天,这些指标可能会被误读,最后连设计者良好的初宗也实现不了。甚至会引领中国大学更加浮躁,越来越偏离大学之道。 从投入指标上分析,14个指标都是刚性指标,即是可以直接得到的数据指标。但我们会发现,这个指标体系中至少有两个缺陷:一是弹性指标的缺失。如对大学职能实现起中心作用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大学文化建设、大学理念等没有在指标体系中得到体现。可能这些指标较少有刚性操作的特点。二是指标还是重视了绝对数,忽视了相对数。如师生比,是公认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影响至关重要的一个指标,在这个指标体系中较少得到体现。其它指标也有这些缺陷,如图书册数不如生均图书数、生均借阅册数更能反映情况;对教师的学历结构没有更细的分析等。 在16个产出指标中,问题更多、更大。主要是这些产出指标不符合大学的产出规律,含离了大学之道。 第一,背离了大学的人才培养这一中心职能。大学有三项基本职能,但三项职能的中心是人才培养。而这个指标体系却是背离了这一中心,变大学的中心职能为发展科研。在这一指标体系中,对人才培养的表征指标严重缺失,更为看着的是大学的学术水平表征指标,是一次严重的以学科导向的评估。16个指标,只有前三个勉强与人才培养有关。对人才的关键表征指标如就业率、就业质量(在大公司、企业、部门任职数量)、校友平均工资、校友对学校贡献率等没有涉及。 第二,忽视了大学科研的教育功能。大学科研与科研机关科研的一个重大区别是是否将科研的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在过程上,强调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对科研活动的参与;在结果上,强调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论文数、获奖数来代表科学研究水平是有失公允的。国际上有数据表明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论文生产国,可中国95%的论文是拉圾。国内的各项奖,又有几项是真正代表学术水平呢?以这些指标来评估大学的产出,只会给中国日益浮躁的学风添油加醋。 第三,狭隘化了大学社会服务的功能。该评估以专利数、成果转让数、转让收入作为社会服务的评估指标,更是有背大学社会服务的初宗。大学是社会的良心,大学是社会的发动机,大学绝不可以以金钱来衡量其服务水平。大学服务社会是其一项职能,而不是赚钱的载体。大学应该充分发挥其学术优势,主动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主战场,自觉践行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职能。就像范海斯主政时的威斯康星大学一样,没有功利,只有一颗良心。比如说农学专业的大学,可能专利数、转让数都很少,但他使农民增产,加速新农村建设,就不算社会服务吗?再比如,人文社会科学的新观念、新思想生产就不是社会服务吗?这些在指标中都没有涉及。 我再想,如果以这个评估体系去测量一下西南联大,其结果会是怎样?为了使评估可操作,而忽视大学投入产出的基本规律,虽然可以得到一些刚性的结论,但这种结论可能是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但愿这不是白日梦话。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13833 次阅读|14 个评论
华中农业大学在教育部属69所高校绩效评价中居11位
estudy 2009-12-10 22:02
参加完一个学生竞赛活动回到办公室,打开科学网看到《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的结果异常兴奋,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在全部参评的69所教育部属高校中位列11名,在湖北省全部部属高校和农林院校中均居首位。 虽然这个排名不是对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评估,只是对高校办学绩效(投入、产出比)的评估,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学校正在快速发展的势头。我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于是立刻给留在母校工作的几位同学和现在我所在的学校工作的同学打去电话分享快乐之情和相告这一消息。 祝母校华中农业大学蒸蒸日上、创造辉煌! 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 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绩效评价结果与排序   3年整体投入综合得分 3年整体产出综合得分 3年整体绩效得分 分值 排序 分值 排序 分值 排序 清华大学 1 1 1 1 1 1 北京大学 0.9151 2 0.77096 2 0.84248 2 东北大学 0.27192 38 0.22646 16 0.83281 3 中国人民大学 0.37042 27 0.30839 9 0.83255 4 电子科技大学 0.27267 37 0.21898 20 0.80307 5 复旦大学 0.6096 7 0.4574 4 0.75033 6 北京语言大学 0.04984 69 0.03713 62 0.745 7 中南大学 0.45858 16 0.32172 8 0.70155 8 浙江大学 0.84424 3 0.58412 3 0.69189 9 北京科技大学 0.31148 31 0.20114 22 0.64575 10 华中农业大学 0.18181 53 0.11483 38 0.63159 11 山东大学 0.5804 9 0.35344 6 0.60896 12 天津大学 0.3907 25 0.22688 15 0.58069 13 中国矿业大学 0.3207 30 0.18584 24 0.57947 14 东华大学 0.20983 49 0.11967 37 0.57033 15 华东理工大学 0.30689 32 0.17437 26 0.56819 16 南京农业大学 0.20361 50 0.11395 40 0.55967 17 合肥工业大学 0.17391 58 0.09469 45 0.5445 18 西安交通大学 0.42586 20 0.22208 18 0.52149 19 华中科技大学 0.57567 11 0.29929 11 0.51989 20 河海大学 0.18333 52 0.09501 44 0.51828 21 武汉大学 0.59632 8 0.30393 10 0.50967 22 中国农业大学 0.43414 19 0.21917 19 0.50483 23 南京大学 0.53491 14 0.26922 13 0.50331 24 重庆大学 0.36215 28 0.17723 25 0.48939 25 四川大学 0.70526 5 0.34252 7 0.48567 26 兰州大学 0.25121 43 0.12068 36 0.48041 27 北京交通大学 0.29774 35 0.14293 34 0.48006 2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0.175 57 0.08391 50 0.47952 29 湖南大学 0.30322 33 0.14531 33 0.47921 30 上海交通大学 0.75912 4 0.35957 5 0.47366 31 北京邮电大学 0.21507 47 0.09982 43 0.46412 32 北京师范大学 0.45392 18 0.20354 21 0.44841 33 西南交通大学 0.301 34 0.1349 35 0.44817 34 大连理工大学 0.38006 26 0.16626 27 0.43747 35 同济大学 0.53535 13 0.2306 14 0.43074 36 吉林大学 0.64944 6 0.27657 12 0.42586 37 中山大学 0.54132 12 0.2238 17 0.41343 38 北京化工大学 0.2186 46 0.08889 48 0.40663 39 东南大学 0.41845 22 0.1633 28 0.39025 40 中国地质大学 0.29372 36 0.11261 41 0.3834 41 北京中医药大学 0.13794 63 0.05278 55 0.38259 42 上海外国语大学 0.06513 68 0.02445 68 0.37533 43 武汉理工大学 0.3957 24 0.14565 32 0.36808 44 华南理工大学 0.4223 21 0.15444 30 0.36572 45 华中师范大学 0.25238 42 0.0919 47 0.36412 46 长安大学 0.22227 45 0.07733 52 0.34791 47 中国海洋大学 0.27112 39 0.09432 46 0.34788 48 江南大学 0.25376 41 0.08779 49 0.34597 49 西南大学 0.32568 29 0.10725 42 0.32932 50 东北林业大学 0.15989 62 0.05202 56 0.32536 51 中国石油大学 0.57784 10 0.18796 23 0.32527 52 南开大学 0.45458 17 0.14665 31 0.32261 53 北京外国语大学 0.08684 67 0.02777 66 0.31975 54 厦门大学 0.48773 15 0.15458 29 0.31693 5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0.25978 40 0.07843 51 0.30192 56 中国药科大学 0.1145 65 0.03401 63 0.29704 57 东北师范大学 0.23716 44 0.07037 53 0.29672 58 华东师范大学 0.40254 23 0.11444 39 0.28428 5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0.16419 60 0.04368 58 0.26606 60 陕西师范大学 0.21048 48 0.05533 54 0.26286 61 西南财经大学 0.11255 66 0.02936 65 0.26084 62 上海财经大学 0.18075 55 0.04554 57 0.25195 63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0.17528 56 0.04161 60 0.23738 64 华北电力大学 0.18179 54 0.04079 61 0.2244 65 中国政法大学 0.19422 51 0.04293 59 0.22106 66 中国传媒大学 0.11981 64 0.02504 67 0.209 67 北京林业大学 0.17256 59 0.03359 64 0.19464 68 中央财经大学 0.16237 61 0.02229 69 0.13725 69 注:1.表中投入得分越高表示该学校获得的投入越多,产出得分越高表明该学校的产出越多,绩效得分越高表明该学校绩效状况越好。2.考虑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独特的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本次绩效评价暂不将其结果列入排序之中。 上述转自表格转自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2/226010.shtm 链接:华中农业大学新闻:教育部属69所高校绩效评价我校居11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57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国联邦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
xupeiyang 2009-9-29 08:47
http://www.casted.org.cn/blog/index.php?blogId=51 美国联邦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实践 美国政府为了提高行政水平,对联邦机构采取的绩效管理和评价也应用到对科研管理机构和国立科研机构的管理和评价之中。由于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特殊性,在实施绩效评价的实践中,这些机构进行了富有特色的绩效评价的探索。 1 政府绩效法的出台 为了改进政府公共行政的效率和服务水平,进入20世纪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的总统们出台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例如,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有规划-计划-预算制、目标管理、零基预算和全面质量管理。1993年,克林顿政府出台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 ,GPRA),将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纳入到政府机构的运行与监督之中 。GPRA与以前的改革措施不同的是,其权威性、持续性和强制力,因为评价结果与国家财政预算紧密相连。GPRA的目标是通过系统地说明联邦机构的工作业绩,提高美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把评价结果与预设目标对比检查,实行过程控制和评价,以改善联邦政府的内部管理;通过联邦机构向国会提供有关政府工作情况,为国会的决策奠定基础。根据这项法律的要求,美国所有的联邦机构部都要制订一个至少包括未来5年工作目标的战略规划(且每3年修订一次)、将战略目标分解成年度目标的年度执行计划以及对年度计划执行结果进行评价的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报告。这三份报告将提交给国会中相应的专门委员会、美国审计总局以及管理和预算局。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则根据各机构的规划制订情况以及工作绩效的评估情况分配财政预算。根据GPRA的要求,所有联邦机构的首份战略规划需要在1997年9月之前提交,首份年度绩效计划需要在1998年春天提交,而首份年度绩效情况报告则是在2000年3月提交。 2 美国科研部门对绩效评价的回应  GPRA覆盖了联邦预算范围内的所有机构,由联邦经费支持的各种研究机构和计划也不例外。研究机构尤其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机构该不该或者说能否实施GPRA,引起了很大争议,原因在于科学研究成果的不确定性、长期性、资助的多渠道和难以定量。首先,想准确预言在什么时间产生重大科学成就是无法预测的,更无法在实施过程中细化为逐段的、明确的目标,设置年度进展的里程碑之类的指标。第二,科研成果的取得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成果的效用也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体现出来,这也使得每年对绩效进行即使是定性的评估也是困难的;如果要进行年度评价,必然会导致科学家因更多地关注短期结果而趋于保守,无法进行创新;第三,一个计划的研究成果并非某个单独资助完成的结果,而是多渠道资助的共同成果,要把这些成果进行分解是十分困难的也是不科学的;第四,对于具有明确目标和任务的应用性研究有一些指标是可以量化的,但对于大多数基础研究的质量也就是最重要的部分是无法量化的。因此,实施GPRA就可能对科研活动造成很大损害。 即使有争议,作为联邦资助的科研机构也不可能立于法律的制约之外。鉴于此,科研机构都对实施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和尝试。白宫和国会管理部门也表示,科学界可能对GPRA产生了严重的误解,即使再困难,评价是必须完成的。对于进行研究机构完成难测量 的绩效测量,允许寻找到一些灵活的替代性方法,评价要因机构、计划的不同而变化,并允许有一些定性的说明。 1996年,白宫科技政策研究部门出台了具有指导性的报告《评价基础科学》。该报告指出,支持科研的联邦机构必须设计出适合于科学研究过程的特点和促进基础研究在实现国家总体发展目标发挥作用的评价策略。该报告给出了基础科学计划的九条基本原则:首先是对计划目标的清晰详细的说明;制定维持与促进研究系统的优秀和反应能力的标准;建立有利于管理并鼓励创新的绩效指标;避免进行任务繁重或者高成本或者导致副作用的评估;结合效益评价与同行评估规划绩效;使用多种渠道和类型的证据,如定量指标与定性陈述;先行试点一边发展出一套有效的评价工具;评估报告中将告知未来政策走向和对计划规划的后续改进;向公众和相关代表交流结果。 美国国家科学院所属的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COSEPUP)于1998年举办了系列研讨会,对科学研究领域中GPRA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一份政策建议报告:《评估联邦的研究计划:研究和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该报告代表了科研管理机构对GPRA的正式响应。 在评价了年度评价的完全可行与完全不行的极端观点后,该报告给出了关于绩效评价的6个结论:在某种程度上,联邦政府支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计划都是可以评价的;联邦机构必须是用于研究特征一致的评价方法来评估他们的研究计划;评价联邦资助计划最有效的方法是专家评议;没有持续提供受良好教育和良好训练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国家就不能从科技进步中受益;协调多个联邦机构的研究领域或者主题的交叉重合的机制还没有完善;评估和报告绩效的有效方法的发展需要科学和工程共同体的参与,其成员也包含在专家评议中。 在此基础上,该报告推荐了6条评价建议:在战略规划、绩效计划和绩效报告中,应描述研究计划;对应用研究,联邦机构应测量计划进展的实际产出;对基础研究,联邦机构应评价其质量、关联性和领先地位;联邦机构应采取专家评议来评价研究的质量、与机构任务的关联性和领先水平;在战略和绩效计划中,联邦机构应该描述把开发与维持合适的人力资源作为一计划标和任务的情况;尽管GPRA是基于单一联邦机构的,应建立正规的评价机制来确认和协调多部门支持的研究领域的绩效;科学和工程共同体能够也应该在GPRA实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该报告在最后还分析了7种常用于研究绩效的评价方法的优缺点。例如,文献计量法是定量方法,适合某些计划和领域的总体评价,但也只是数量方法,不适合跨领域、跨国家的计划、领域;经济回报率只能定量评价经济效益,不能测定社会效益;同行评议比较成熟,主要用于研究质量的评价,但是机构之间差别、依赖于高素质的人员、老人网络等是它的不足;案例研究用于评价研究过程,不能用于计划之间的比较;回溯分析,用于确定联邦计划和创新之间的联系,不适合短期评价;标杆分析用于跨计划和国家的领域比较,不能评价计划本身。 至此,美国联邦科研机构不管是管理机构还是执行机构如国家实验室的绩效评价得到了确立。 3 NFS 的绩效评价实践 NFS成立于1950年。依据当时的法案,NFS的任务是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研究;提高未来科学与工程的潜力;开展科学与工程的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教育;为科学政策制定提供信息资源。虽然基础研究一直是NFS资助的主要对象,但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1968年,增加了支持应用研究的任务;1980年,增加了在科学和工程中为妇女和非白人种提供同等机会的任务;1986年,工程基础研究的地位得到强化。 NFS采用的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来自于外部专家委员会(COV)和咨询委员会(AC)。NFS通过专家评议,每年评审约1/3的资助项目,三年一个评估周期。以专家评议报告为基础,综合NFS的内部管理报告和基于内部数据库的数据分析,NFS形成年度绩效报告、年度绩效规划和战略规划。报告经主任办公室和董事会国家科学理事会审议批准后,最后提交至联邦政府相关部门。 NSF在2000年递交了第一份年度绩效报告《1999财政年度GPRA绩效报告》。报告中,NSF把自己的目标分为三类:成果、投资过程和管理。成果目标是指NSF资助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与教育项目的长期目标,分解为5个具体目标,包括在科学与工程前沿的发现、这些发现与社会应用之间的关系、全球化和多样化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的人力资源、每个公民需要的数学与科学技巧的提高、国家和国际科学与工程发展的及时和相关的信息;投资过程目标是指NFS资助过程中的战略和方法,分解为10个小目标,包括提供基金建议和资助过程的人力资源、电子信息系统、信用制度的建立、必要的监督程序、过程规章的行政控制、高质量的外部评价;管理目标是指完成NFS任务中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分解为5个小目标,包括建立可行可信高效的价值评价体系、对新技术的模范应用和广泛介入、公正操作的有才有能和进取心的员工、与机构相适应的绩效评估和管理改革的执行。年度报告对这20个小目标的完成情况都进行了详细描述。报告显示,NFS成功地完成了78%的目标。由于频繁使用成功地一词,该报告对成功地作了专门的说明。 4 NIH 的绩效评价实践 NIH成立于1887年,既是政府资助医学研究的管理部门,也有管辖20多个研究机构。NIH的目标是获得有助于预防、发现、诊断和医治疾病与残疾的新知识,其任务就是找到那些引导人们健康的新知识。通过指导下属的国立研究机构和赞助国内乃至国际上的非国立机构如大学、医学院、医院和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帮助训练研究调查人员;促进医药与健康科学信息的交流,NIH完成自己的任务。 2000年,NIH的第一份绩效报告也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资助结果、领导与管理工作进行了评价。NIH而且还特别准备《NIH研究计划成果评估》报告,来定性描述研究项目的绩效。 NIH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绩效评价工作组。研究绩效评价小组由原有的院长顾问委员会(ACD)牵头,由6名ACD成员、16名公共代表委员会成员和4名资深科学家组成。每个成员都有一份NIH绩效评价的手册和一份被评估资料。被评估材料由NIH下属研究机构提供,每份材料包括四个内容:10-20个科学前沿描述(涉及到特别的科学发现)、10-20个科学摘要(涉及到研究的广度和范围)、1-2个发现故事(涉及到某个发现的长时间的资助与研究过程)和所获得的荣誉与奖励。 评价小组依据评价手册和被评资料对NIH的研究绩效目标和实现程度进行对比评价,评价标准分为两个水平:成功实现和实质超越。NIH把自己的研究目标分解为A、B、C、D、E5个目标,目标A是增添关于正常与非正常的生物功能和行为的主要知识;目标B是开发与改进用于研究和治疗的新仪器和技术;目标C是开发与改进在疾病和残疾发作的预防与延缓方法;目标D开发与改进疾病和残疾的诊断方法;目标E是开发与改进疾病和残疾的治疗方法。 NIH对自己的研究计划目标的大多数评价是成功实现和实质超越。 5 能源部对下属国家实验室的绩效评价实践 美国能源部(DOE)拥有的政府研究经费居第四位,位于国防部、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之后。能源部下属20个国家实验室。 能源部把国家实验室的绩效分为技术绩效和行政绩效两部分。技术绩效的评价标准有4个:科学的质量(如创新性评价、领域进展与影响、同行认可)、与DOE任务和国家需求的相关性(如对美国保持科学领先水平的贡献、与DOE计划研究的协调)、研究项目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如研究计划的开展、人力资源的最佳利用)、大型设备的有效运行与管理(如预算管理、设备可靠性)。行政绩效的评价有3个标准:运行有效性(如管理成本、运行与生产的经济性)、服务意识(如管理与合同、司法和规章制度的协调程度,特别强调工人与公众健康、环境恢复与保护)、顾客满意度(如根据顾客需求改进质量)。 能源部对实验室的评价主要采取的同行评议和自我评价两种方法。同行评议中,外部咨询委员会对研究方向、研究进展和设备运转进行评估,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也属于同行评议。研究项目不同,采取的评价方法也有差异,应用能源技术与开发研究项目就有来自企业的合作者提供的质量保证。自我评价在负责任的实验室线性管理指导下进行,包括对已有安排的改进行动的执行和消除改进障碍的情况的评估。由于能源部的实验室由大学代管,大学的科研主管副校长也会对实验室做出独立的评价。综合这些评价报告,能源部领域与项目管理办公室对实验室进行总的评价和打分。 三地亚国家实验室(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y )是能源部下属实验室之一,年预算经费约为13亿美元。它的任务是为满足国家需要的核武器与相关防卫系统、能源安全、国家面临紧急挑战时提供科学与工程解决方案,核心研究领域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脉冲武器、微电子和光电子科学。 三地亚实验室从1996年开始使用企业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管理和自我评价。记分卡包括财务、顾客、员工、运行、未来和任务成功6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具体内容。对每个内容以红黄绿三种颜色表示顺利、延误和危险三种状态。对这些内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就形成了常规报告和年度报告。通过绩效管理,1996年到1999年三个财政年度,三地亚节约经费6400万美元。 6 美国科研管理与执行机构绩效评价特点 1)强调绩效评价本身的合理性及评价的内容。 美国政府绩效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公共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绩效评价的直接对象是政府机构而不是科学界本身。绩效评价的合理性在于,科研管理机构是公正行政的一部分,不能因为它行政管理的对象科学技术研究具有特殊性,就能免除机构的绩效评价,只不过在评价的内容上要区别于其他公共行政部门。对于如何进行绩效评价,政府给予了科研管理机构较大的灵活性。 2)绩效评价的重点在资助和管理上。 科研管理机构主要对科研项目进行评价和投资,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和项目进展进行监督,而不承担科研项目的具体实施,因此政府机构的绩效评价的重点就是完成项目资助的能力和水平,例如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同行评议体系、高效廉洁的员工队伍等,而不仅仅是科研项目本身。 3)注重整体绩效而不是单个项目和单个人员的绩效。 为了避免绩效评价对科研带来负效应,如过重过多的评价负担、科研活动中的短期行为,政府机构的绩效评价注重研究项目资助的整体和长期的结果,而不是某个项目的逐年评价。针对基础研究,绩效评价也主要采用定性方法而不是定量指标,主要评价其整体水平是否处于领先地位、其研究范围是否位于前沿领域。针对应用研究的机构则使用平衡计分卡方法,更接近于国际著名企业普遍采用的方法。 4)绩效评价与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相结合。 美国政府不是为绩效评估而进行绩效评价,而是把长期战略规划、年度绩效实施计划和年度绩效评价工作结合起来,根据绩效规划设立的目标与实际完成情况开展比较评价,使得评价目标更加明确,评价工作具有可操作性,为持续的绩效评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评价办法也为科研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自身的长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管理工具。 7 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1)绩效评价的目标定位必须明确。 政府必须对自己的科学研究的总体目标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该定位也就决定了下属科研机构的目标定位。例如,在基础研究方面,美国的国家目标定位于处于世界科学的领先地位,因此所属联邦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的进展也就必须处于学科领域的最前沿,其水平必须是真正的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绩效评价的前提是科研机构的目标定位。 2)必须把绩效评价与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绩效评价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不能独立于发展战略之外。绩效评价的目的是考察在一个较长的发展时间里阶段成就与总体发展战略的实现程度。科研机构的发展战略是绩效评价的参照物,没有参照物的评价就会变得空洞无物,流于形式。 3)前期良好的信息收集和评价体系的沟通交流。 绩效评价的顺利实施必须有足够多的基本信息和基础数据。为了信息和数据收集的充分和完备,绩效评价从发布到实施应该有一个相当长的准备时间。同时,评价体系的建立也应当在征求多方意见下完成的,不但让被评价机构知其然,也让它们知其所以然。 关于政府绩效法案和下面提到的白宫科技政策研究部门的报告、国家科学院的评价建议报告、NFS年度绩效报告和NIH的年度绩效报告的具体内容都可以在相关网站找到。 G.B.Jordan,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Americ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boratories 载于D.Cox et al.(eds.).Government laboratory.IOS Press,2001.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3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病人应参与医护人员的绩效评价
罗帆 2009-9-15 10:33
9 月 4 日 晚上出差回来,我病了。发烧、剧烈咳嗽,在家自行吃药撑了两天,终于坚持不住了,只好去了医院。量体温、验血、胸透之后,医生诊断是上感及支气管炎,需输液治疗。因此,每天上午,有了近距离观察护士工作的机会。 场景一 一位护士在输液室门口喊道: 12 号!我连忙回答:我是!她推着小车走过来,挂上吊瓶和吊牌。我问她:是罗帆的吧?她没吭气。我又问:是克林霉素吧?她依然没吭气,四处张望了一下。然后,在我伸出的左手腕系上橡皮管,拍打几下,就扎针进入血管。我说:谢谢!她还是没吭气,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她长得不错,年轻,留长发,没有戴护士帽。 场景二 一位护士在输液室门口喊道: 12 号是哪位?我连忙回答:我是!她推着小车走过来,挂上吊瓶。问我:你是罗帆吧?我回答:是的。她看了一眼吊牌,一边说:打的是克林霉素,一边挂上吊牌。然后,微笑地问道:早上吃饭了吗?我回答:吃过了。她说:输液前要吃饭。在我伸出的左手腕系上橡皮管,在血管上轻轻地摩擦了几下,拍打了几下,一边说:请放松!,一边扎针进入血管。我说:谢谢!她说:不客气!打这个药会口渴,这是正常的。如果有其他的不适,请按铃叫护士。望着我,她耐心地叮嘱着。她长得不错,年轻,马尾辫束在脑后,戴着护士帽。 据观察,除了对我,对其他的病人,她们所采取的方式基本上是一样的。如果你是病人,你更喜欢哪位护士?如果让你参与,你会如何评价她们的工作呢? 9 月 2 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在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单位以及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这将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领域一个重要的改革。绩效工资制度,一定要有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作为基础。 据了解,她们都是医院外聘的护士,经过了严格的挑选。应该说,技术都不错,如果按目前的考核办法,她们的绩效主要反映在工作数量和有无病人投诉。在服务病人数量相同又无人投诉的情况下,两个人的绩效工资是一样的。前者虽然机械地工作,但一般并不会遭到病人投诉。她之所以不理睬我,可能是认为我啰嗦。但是,我旁边一位患高血压的病人说,她曾经遇到过张冠李戴的事。那天,她发现一个护士要给她扎的针是粗针,而她因血管细明明要的是细针。她赶紧申明,结果发现那护士差一点把另一个感冒患者的药给她注射。我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如果打错药后果是严重的。为了避免差错,护士必须核实编号、病人和药物。因此,前者的工作程序是不合格的。而且,后者花在每位病人身上的心思和时间更多,工作质量更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心理治疗的作用。然而,目前她们拿到的绩效工资相同,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因此,医院应设法让病人参与医护人员的绩效评价,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管理和医患之间的沟通,从而提高医护工作的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4425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