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同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谁来同情科学网平台?
热度 35 小水獭 2015-4-25 22:21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大大小小圈子各有不同。在一个江湖里扬名立万了,也应该保护这个江湖。科学网是我很珍视的一个网络平台,不为其他,就为在百度 google 上科学网的搜索条目在第一页最上头,就这一点证明了科学网的强大。 嵇少丞博客暂时被封了,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之情在所难免。但是谁来同情和理解科学网的幕后运营同胞?他们可是拿着中国的工资,吃着中国的饭,呼吸着中国的空气,养着中国的娃。这和海外人士有着本质的不同。嵇少丞在这个江湖被谢绝进入,他大有的是别的地方激情四射,当然可能上不了 google 第一页也是点小损失。 但是网站的运营者就要承担压力和责任了,嵇少丞先生你何曾体谅过他们? 如果这个平台整个崩溃了, 谁来体谅还期望以这个平台以识为媒、以文会友的各个领域的研究者? 每个人的言论自由要因别人的利益而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是一种宽容和同情心的体现。 鲁迅先生说“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小水獭我想说“我不惮以最好的善意来原谅中国人的种种不得已”。
个人分类: 剑胆琴心|4739 次阅读|56 个评论
为弱势作者鸣不平
热度 13 jlpemail 2015-4-18 08:14
一 学生作者 那些学业压力巨大的作者,不得不 “ 按时 ” 在一定 “ 级别 ” 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不是值得同情的吗?有些专业的学生,写论文比较容易,他们有方法,有数据,有结果;有些数据和结果不太明晰的,就困难一些。在这样的压力下,他们采取一些擦边球的做法,比如挂上学术影响力大的作者的大名。这些做法,在匿名审稿的期刊中,自然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作品录用了呢,被挂名的乐享其成;会在论文集中收录它们。如果论文不幸未通过评审呢,受难的还是学生作者自己,重写或者进行大幅度修改吧。 更严重的情况是,学生作者们挂了导师等名人,论文发表了,却被 —— 多半是导师的克星盯上了,发现了漏洞。被揭露后,学生作者们,多半是 “ 一切烦恼自己扛 ” 。挂名者,有几个喜欢 “ 拦过 ” 的呢? 二 职称论文作者 这部分作者,多是实践经验丰富的人。他们干活的经历,比写论文的经历多了若干倍。可惜,写论文对他们来说,多数是赶鸭子上架。不得不做的,事情,迎着头皮做的事情。论文质量多数不高,发表期限要求还比较短。这样的作者,一般比较诚实,多写得是实际工作的总结性论文。尽管理论性创新的成分不高,只要找准了角度,在写作上下功夫,达到发表的要求,应该是 “ 可以期待的 ” 。 三 枪手论文作者 这些人呢,写作水平高,有的还非常有学问。可是职称之类名号,对他们来讲,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 祈求不得。我认识一些这样的高手,他们枪出来 —— 认真写的论文,一次次被用于毕业论文或者在期刊上发表。署了大名的 “ 非作者 ” ,如愿晋升了;枪手不过得到了一顿饭钱,或者一句言不由衷的恭维话。这样的作者是不是有些悲怆?除了做枪手,他们看不到自己的其他强项。 四 无奈署他人名字的作者 这些作者,付出的劳动,只有在署他人名字后才被认可。这些 “ 他人 ” 往往是当权者。他们也许暂时不参与某种晋升(比如职称),但有 “ 生杀大权 ” 。你写论文,是一个中午的事情(夸张了!),人家说你的 20 篇论文没用,是举手之间的事情。这样,某些觉悟的作者,就学乖巧了。主动或者半推半就地答应了无理的要求。往好处说,这算是一种人情吧。通情达理的人,世事洞明的人,才能得到本来早就改得到的。 “ 不懂道理 ” 的人, “ 小气 ” 的连论文都不肯署他人名的人,要不了 3 年,就可以见分晓 —— 他不会得志的。 五 无耻的强迫署名者 我为什么要同情这些人呢? 这些人,其实很可怜的。他们,尽管善于钻营,善于攫取权力,可是肚子里的学问的确少得可怜。说难听些,让他们抄别人的论文,多半也会出错的。我见识过这样的人。能耐颇似 “ 二师兄 ” ,主要做些后勤保障工作 —— 当然主要不是 “ 为人们服务 ” ,不是 “ 为主人翁服务 ” ,主要还是为 “ 公仆 ” 服务。后者,当然不会为他提供论文。他的势力范围内,可以强迫署名的一定有的。当然,这种强迫署名后的作品,实质上并不属于他,仍然属于被强迫者。 虽然,在 “ 两条腿 ” 走路的体制下,强迫他人的人,又谋取了一种利益。了解底细的人,知道 “ 二师兄 ” 干不了大师兄的业务,捉 “ 妖 ” 肯定是假的,骗些 “ 斋饭 ” 是真的。 六 复制粘贴者 这样的奇葩是有的,某些评审,只要求提供论文复印件,不要求提供期刊原件。上文提到的 “ 二师兄 ” ,自己写论文的水平,没有;把别人的名字用自己的 “ 猪八戒 ” 三个大字覆盖、然后复印提交,这样的水平,那是大大地有的。于是,这样的 “ 作者 ” 居然蒙混过关了。尽管,若干天、月、年后,纸里的火包不住啦。人家的待遇并没有被取消,只不过是 ......... 后来,听说,续聘时,到底还是被揭穿了 .......... ********** 不论多么有能耐,愿意并且善于写论文的毕竟是少数精英分子。人的创造力是有限的,无论是体力、脑力还是其他方面的限制,无法按时提交论文的作者,不少。问题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是完善自己,是搜集文献精读?是获取自己的一手数据,是采用新的方法,还是进新的文字描述?都有文章可做的。 如果,纯粹是为了谋取利益,不得不炮制所谓论文的话,即使一时侥幸得逞了,也难保永远不露馅。 我觉得还是顺其自然的好。您有能力获取某一方面的成功,我佩服。可是,如果写论文的确是让自己痛苦,也为别人带来痛苦的话,何苦去做呢? 花费心思,炮制论文,没有多少创新,硬要去创,不为自己留下 “ 创伤 ” 才怪呢! ******************** (4.20更新,主要是改了文字的字体,也修订了部分文字,谢谢各位博友的推荐和支持!)
个人分类: 编作交流场|8609 次阅读|23 个评论
春回大地
kuiyongzhang 2014-5-28 18:35
春回大地 一出门,我发现了你 听见了你的脚步声 啊,你来了!是你将要来了 这是你的前哨的讯息。 你吹开了我沧桑的脸,苦恼的脸 你吹开了河水,他泛着微波,向您示意 你要吹醒大地,他沉睡了一个冬天 你快来吧,我正准备迎接你的亲临 因为你吹开了我满身汗水 我刚才还在隐隐苦恼 但你来了,我就开心了 你安慰我,听我述说 白天的欢乐,并不是我心里发出的 我只是出门见到很多熟人,有个村民结婚,我去喝喜酒 因为我是硕士,有学历的人 好像大家都很关注我 我也是吃了他们的饭,受了他们的关怀成长的 看着他们劳碌,有时候困恼 我觉得有责任 但我能做什么呢 我的本性是懒惰的,是羞怯的 但在那种时候,我自发的 并没有人要求,我大概自作聪明 以为别人都很在意我,确实 我跟他们打招呼,称呼俺叔,俺大爷 俺大嫂,叔老头好 你们开心,跟我聊天,询问我的学习和工作 你们赞扬我,我故作谦虚 我能够做什么呢,我其实想跟你们说的是我是一个跟你们一样的人 其次,我想让你明白,我是同情你的,心里想着你的好的 我也祝福你和你的孩子 但你们的愿望,很多时候,我并不热心 因为我是个懒惰的人,我也苦恼 因为很多事情我不明白,且我也有贪欲 可能大家的有差别,但我也有贪欲 我做自己也不清楚,时隐时现 加上我读了几本书,我逢人说,我喜欢看书 对于物质,我无能为力 对于思想,我也是同样的苦恼 我只有对你们的同情和祝愿 是否有用,这有时是我的真心 我并不清楚 你来了,你说:他理解你,同情你 现在不理解的,以后也会懂你 不要失落,我来了 你来安慰我了,吹透了我的心 抚摸着我,撩动我的情思 我如在温暖的一角,享乐 我对你的恩惠,只有惭愧 很多时候,我辜负了你 有意无意中,我辜负了你 但你不改初衷 依然吻我,温暖我 期望我是健全的人,如你爱着的其他的人一样 这些人,有的漂亮,有的健硕 有的温馨,有的沉默不语 有的羞涩,有的话多,有的不善于表露心事 有的聪明,有的果敢,有的暴躁 有的懦弱但富有同情心 有的温柔,也有敢爱敢恨的 还有很多人 你爱着我,如你爱着他们 我多么奢望你一如既往爱着我们 忍受我们,默默关注我们,让我们怀抱希望 让我们温柔,相互理解,男女、女女、男男之间 老人孩子之间,夫妻之间,所有的人们相处尽可能珍爱生命 顾及他人 你知道我的心意,你说你知道 我犯困了,我要睡了,再见。 2014 年 1 月 24 日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艾滋病患者要求一个拥抱,正常吗?
热度 5 wangxh 2013-12-1 21:20
今天是世界艾滋病日。 不要歧视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可以。 全世界关注这里特殊人群的健康与生活,也应该。 但是,为了考验人们的“爱心”,艾滋病患者在大街上对着陌生人“寻求一个拥抱”,这正常吗? 抛开艾滋病不谈,就是其它疾病患者也需要人们的关注与政府的帮助,但是如果也在大街上寻求拥抱,人们会认为这是精神正常吗? 俺有高血压症,走在大街上对陌生人说“俺是高血压患者,给我一个拥抱好吗?”会得到什么?—— 神经病 ! 我们的宣传与关爱,是不是不要“犯精神病”、是不是靠谱点儿? 考虑一下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国人对艾滋病还是谈虎色变的。另外该病绝大多数患者是由性烂引起的,别人可以不歧视、也可以同情,怎么、还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吗?
4300 次阅读|12 个评论
《青春雷锋》观感
热度 1 kuiyongzhang 2013-3-31 19:19
你是走了 可我还在呆呆的望着,心被夺了魂似的 你的样子,总活动在我的眼前 你的声音,是那么的坚定 你照亮了很多人灰暗的魂灵 你的热心似春风拂面 你的话语如滴滴甘泉 无须多说,只晓得跟你在一起 我就有无穷的干劲 就得到了方向 可是你走了,撇下了这么多认识你、想念你的人 你的战友看着你的物品思念你 年轻的老师上课时想着你 家乡的亲人只能默默的念你 青梅竹马的姐姐挂念你 老领导视你为儿子,如今只能看着与你的合影 人的生命是何其的脆弱, 一不留神,你就走了 只叫人感叹:生命是这样不堪一击 生前你就是钉子,在哪里都离不开你 你就是钉子,缺了你,机器都转不了 你这么热心帮助别人 你的心里满是怜悯 满是热爱 难怪人们想念你,思念你 连那河岸的树叶飒飒响,盼着能再听到你的银铃的笑声 那潺潺的流水,多么想你回到它滋润的土地 那鸟儿也不舍得你离开它们日夜守候的田野 就连那轰鸣的拖拉机,也盼着你能归来 可是再也听不到你的声音 你那银铃般的笑声 再也看不到你纯净的面容 你那目光炯炯的眼神 再也看不到你忙碌的身影 你那矮小的身躯一刻不停的散发着你的力 你的光 只叫人默默的想念你 虽然这世界还有贫困、还有疾病,还有丑陋的东西 但是一想到你,谁不惭愧,谁不感念你给予的精神食粮 谁不是泪光莹莹 但这眼泪是干涸的 滴不下来 脑袋里只想到你 你虽然走了,谁也见不到你的身影 但是你的精神 永远是人们的食粮 你说青春总是美好的 的确,青春是美好的 有目的的青春 知道生活意义的青春 好奇的、怀有怜悯之心的 富有同情心的、谦虚的 富有力量的、健美的 能给朋友、甚至给第一面认识的、以及不认识的人,带来光明和慰藉带来友谊 这样的青春 是美好的 饥饿的时代已经过去 物质紧缺的时代已经过去 文化人多起来了 粮食多起来了 会开拖拉机的多起来了 但是,你,人们还是无法忘记啊 你瞧,多少人来看你 因为你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光明 使我内心的干涸和麻木,经你的银铃般的话语,得到了滋润 就像种子埋在土地里,得到雨水的滋养 我又看见了天,心又开始跳动了 最后 你虽然走了 但是永远在人们的记忆中 认识你的人不在了 我们还会一代代的讲你的故事 将你的故事永远传下去 13年3月29日从中信所观影归来
3039 次阅读|1 个评论
压制同情心的道德后果
罗非 2012-3-15 10:42
最近在Psychological 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麻木不仁的代价:压制同情心对自我道德观的影响(The Cost of Callousness-Regulating Compassion Influences the Moral Self-Concept)。它的全文不是免费阅读的,摘要附在本文后边。有权限的朋友,也可以自己去看它在官网上的全文: http://pss.sagepub.com/content/early/2012/02/21/0956797611430334.full 先总结一下这项研究的结果。简单地说,如果我们看到他人的状况时产生了同情心,而且适时地表达了自己的同情心,那么就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压制了自己的同情心,那么我们就会面临两难的选择:要么宣称自己是有道德的人,但什么是道德,这个标准是灵活可变的;要么坚持道德有通用固定标准的信念,但是宣称道德对自己并不重要。也就是说,当我们压制了自己的同情心时,就必须在放弃“自己是有道德的人”和放弃“通用道德标准”之间选择其一,也就是说,这会改变自我的道德观。 这个现象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呢?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自我中心的。我们的道德行为,我们的同情心,其实很可能在让我们的自我不断加强。但我们绝大多数人并未发现这一点。我们宣称自己有同情心,或者自己有道德,并且相信自己正在这么做,其实其动机是自我扩张的需求,而并非真的具有超越自我的同情和道德。 也正因此,一旦发生了不得不压制自己同情心的情况,这个自我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延续性。此时要么继续相信自己是有道德的,此时就必须宣称道德标准是灵活可变的,以维持自我的延续性;要么继续相信道德标准是永恒不变的,但此时就必须宣称道德对自己本人并不重要,这是另一种维持自我延续性的方式。 所以,这个研究其实说明,我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其实通过所谓的道德行为和同情心,在滋养和增长着自己的自我。而自我在必要的时候,会为了保存自己而要么放弃道德标准,要么放弃遵守道德。因此,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和同情其实是虚假的。它随时可能露出豺狼本性。 如果我们的道德和同情真的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那么不论我们曾经做过什么,我们对道德标准的信念,以及对于重视道德的决心,都不会受我们曾经的行为的影响。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刚刚没有机会对倒地的伤者施以援手,也不必因此认为从道德上说不必援救倒地的伤者,他应该自己爬起来或者等着专业人员来营救;同样也不必认为我本来就不在意这些道德标准。同时,我也不会觉得我的行为与观点自相矛盾——自相矛盾,正是自我存在的标志。如果没有自我中心,那么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中出现不同的言行举止就非常正常而且自然;是谁规定一个人的所有言行举止必须互相之间完全没有矛盾呢?这本来就是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提出来的假设。 因此,认识清楚了自己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才有可能真正地拥有不变的道德,拥有恒久的同情和爱心。 It has often been argued that compassion is fundamental to morality. Yet people often suppress compassion for self-interested reasons. We provide evidence that suppressing compassion is not cost free, as it creates dissonance between a person’s moral identity and his or her moral principles. We instructed separate groups of participants to regulate their compassion, regulate their feelings of distress, or freely experience emotions toward compassion-inducing images. Participants then reported how central morality was to their identities and how much they believed that moral rules should always be followed. Participants who regulated compassion—but not those who regulated distress or experienced emotions—showed a dissonance-based trade-off. If they reported higher levels of moral identity, they had a greater belief that moral rules could be broken. If they maintained their belief that moral rules should always be followed, they sacrificed their moral identity. Regulating compassion thus has a cost of its own: It forces trade-offs within a person’s moral self-concept.
个人分类: 科学评论|4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河北深州王振轻越狱事件
热度 3 xin 2011-9-22 09:24
河北深州王振轻越狱事件
9 月 11 日 对美国人来说是一个百感交集的日子,对国人来说,也是非同寻常、别有滋味的日子,只是其中滋味,有喜有忧,相差甚远。今年的 9 月 11 日,是美国 9.11 事件十周年纪念日,但在同一天的清晨,在中国华北平原的腹地,河北深州的某监狱,发生了一个惊动全国的事情。一个曾经荣耀加身的退伍特种兵,在今年入秋以来第一场浓雾的中,似乎看到了一些机会。凌晨六点一刻,也就是在监狱刚轮换完岗的时候,退伍特种兵就趁着初秋的浓雾,开始行动了,成功地越狱了。 越狱的特种兵,叫王振轻。在我记忆里,王振轻是一个不抽烟,不赌博,也不怎么喝酒的年轻人。只是性格有点儿内向,一个沉默寡言的老实人。在通缉令上,斑驳的黑白照片,依稀还能看到他俊朗的外型,刚毅的眼神,还无法掩饰哪种军人特有的气质。虽然,他军事技能过硬,也曾经获得一些荣誉,但终因不善交际,也没啥背景,做了五年特种兵之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光荣地退伍了。 王振轻越狱的事,我还是前几天,在互联网上看到的,当时我是非常吃惊的,一个受军队培养多年的特种兵,一个荣誉加深的军人,他是如何沦落到身陷囹圄的?这么多年来,他是如何生活的,他的心历路程又是如何,这些都勾起了我的回忆,也引发了我对这个事件的巨大好奇。在我仔细阅读,各大网站关于王振轻的帖子的过程中,很多事情让我陷入了深思。 由于当前,政府相关部门公布的信息的能力远远不及公众对这些信息的需求,因此,我也只能在纷繁复杂的各种报告中,大致梳理出王振轻越狱的大致过程。王振轻是因为偷盗的事情,今年被捕入狱,被判十年。入狱,还不到一年。入狱后,他的腿伤了,家里还送去几千块钱医治,至于何种原因也无从得知,或许是在监狱里玩猫躲躲的时候不小心摔倒而致残的吧。 关于越狱,我认为王振轻是早已静心准备了。在他外出做工的时候,就悄悄地搜集了一些尼龙袋子和木板。他是个有着丰富经验的特种兵,等一切准备就绪后,就缺少一个机会,他一直在等待这个机会的到来。他孤寂的心灵好似能感受到秋天玉米地的召唤。 9 月 11 日清晨的浓雾,让他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王振轻的功夫并没有废弃,他仅靠几个尼龙袋和一个木板,翻过了 5.5m 带着电网的高墙,连过 4 到关卡,然后,消失在无边无际的玉米地里,消失的无影无踪,似乎他从未来过一样。 王振轻为什么越狱?是监狱生活太好,实在无法忍受,无法坚持,被逼无奈地大逆不道、殊死一搏?还是他监狱里面看到监狱管理水平实在高明,这简直是对一个特种兵业务能力的侮辱,他的内心的荣誉感被唤醒,一种莫名的冲动让他铤而走险。 为什么那么多网友同情王振轻?我在浏览各大网站的相关新闻的过程中,我感到一个非常奇怪的事,一个危害社会的犯人,莫名其妙地越狱,为什么没有得到广大网友的唾沫,而更多的是同情?一个坏人得到同情和怜悯,甚至是是那么真诚的祝福,真是一个很反常的事情。 我的理解是,当前大多网友,尤其是年轻网友,对目前的生活状况不满意,内心感到压抑,但始终无法解脱。这被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束缚着,内心深处一直也有类似王振轻一样的囚徒感觉。网友在看本次事件中,将自己想象成了王振轻,从他的成功越狱中,体验到了一次精神越狱,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安慰。 最近几日,我的耳边总是听到史泰龙主演的《第一滴血》里面,“连长呼叫乌鸦,连长呼叫乌鸦,……”的呼唤。唉,我的内心对王振轻,可能也是同情的吧。
7170 次阅读|6 个评论
海归博士孙爱武现象是否值得炒作?
热度 4 wya 2011-4-14 09:28
近期无意中通过别人的博客了解到孙爱武事件。 首先,作为山东老乡,对他目前无论身体、精神还是经济社会的处境表示同情! 其次,也希望了解更多的情况。首先,不知道孙爱武事件是怎么被媒体发现的?是他本人或者亲属爆料?还是旁观者路见不平?其动机是什么?如果是孙及亲朋爆料,则有自我炒作,提高知名度及做求职广告的嫌疑。 第三,孙本人是否真有本事?的确,是天才或许都有些偏执,但这不妨碍他在专业领域作出贡献。如果孙真的有本事,遭到某国迫害,那么凭其本事应该有别国趁机拉拢、挖墙脚才是。爱因斯坦受纳粹迫害也够厉害,还是被美国拉去了。国内外有那么多知名公司、机构,大可趁机挖挖试试,或许是逢低买入的大好时机。如果孙以后有了突出贡献,收益匪浅啊! 第四,孙本人要求高待遇的动机是什么?曾看到:陈金晖则在博客中回忆说,孙爱武两口子靠一个博士后工资抚养三个小孩。“男的得上班,接送大儿子去幼儿园,回家做饭,半夜起来帮忙喂奶(n次,n1)。再刚硬的身体也扛不住这么折腾,在小孩出生4个月后,终于把人累倒,出问题了。”陈金晖这样分析。结婚生子的人都知道养孩子的辛苦,大家也都是这么熬过来的。一个人应该本着对自己、对家庭、对孩子负责的态度,正视自己目前的经济状况,做好家庭计划,确定从身体、精神和经济上能够负担的起的孩子数量。 第五,孙要求高待遇公平吗?孙提出一个月万八千的工资不够生活,那要看怎么样的生活。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就目前标准,家庭总收入在万元以下的科研人员不在少数,生活虽然艰辛,但也撑得下去。为什么海归一回来就拿高薪?高薪和高科研条件是自己靠实力一点点挣来的,不是别人一下子赐予的。此前好像看过一个照片,韩国某个企业倒闭,其负责人60左右岁重新去餐馆端盘子。如果换成孙一定不干,因为那与我的能力和曾经身份不符!什么是公平?公平是自己一点一滴做出来的,不是凭空赐予。凭空赐予才是对别人的不公平。所以,孙可以试着应聘各个研究机构、公司,哪怕是从最底层员工干起,如果真有本身,相信短期也能“破格”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六,不要拿“爱家、面子与专业骨气”谈事。爱家是人的本分,每个人都爱家。连家都不爱的人会爱什么?面子更无聊,凭什么科研人员就非要爱面子?生存是第一要务,也是对自己和家庭负责的根本。此外,摆地摊怎么就没有面子了?千千万万的人赖此为生,并以此抚育他们孩子的成长成才,难道这些天桥上摆摊的父母没有面子?专业也一样,只有在研究领域才有专业,下班后作为自然人,还谈什么专业骨气。各学科的留学生不也晚上去餐馆刷盘子吗?没有专业骨气了吗?周有光老人年轻学的是经济学,后来国家需要不也改行做拼音了吗?没有骨气?? 的确,目前大环境存在很多问题,不但海归人才不太适应,本地土鳖也一样有跳楼的。不尊重人才、劳动力过剩是现实,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的。即使一个孙博士获得了垂青,鲤鱼跃龙门,对其他千千万万的海归公平吗?所以,不必谈什么“清高自傲”、中国社会现实以及“摆地摊”、爱家等煽情的字眼,是人才就该在市场中竞争,重新站起来,而不是以极端方式变相炒作,以期一鸣惊人,一夜暴富。 所以,还是让孙博士安安静静的干事情吧!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6259 次阅读|10 个评论
赢得观众,各自出招
fs007 2010-7-26 01:14
方舟子是一个非常善于自我炒作的人,他掌控的新语丝上发文的一条不成文规定,是必须歌颂他、新语丝、或者他的著作,方舟子为了让这样的广告性的文章为其读者洗脑,即使是明捧暗讽的文章也会照样发出,在2009年初,我与其他网友曾多次试验,发现方舟子对表面上进行吹捧的文章几乎没有鉴别能力,我们在新语丝上发出了嘲讽方舟子的文章,也成功地把新语丝以前发表的文章抄袭重发,其核心就一个,吹捧方舟子。如果你不相信,自己实险好了,百试百爽。 方舟子对吹捧的爱好超过一切,毛泽东都不时会谦虚一下,但方舟子不会,他会发动自己的老婆、亲友、以及说不定自己化名不停地吹捧自己。方舟子的洗脑战术成果惊人,那就是新语丝豢养了一批方舟子称为核心支持者的人,这些人盲目地追随方舟子,听不得任何针对方舟子的质疑的话,如果他们怀疑你质疑了方舟子,他们也会对着你狂吠。方舟子打假的最大弱点,就是他自己从来不干净,谎言成堆、欺骗强夺、与抄袭剽窃,有着层出不穷的劣迹,要面对这么多的劣迹而不让自己的核心支持者起疑心,那是需要极为高超的手法的。 方舟子除了为核心支持者洗脑,不停地贯输教主法力无边的思想,就是制造敌人。对大多数人来说,敌人不是好事,比如我就不喜欢敌人,相信民间智慧,宁修桥,不断路,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但方舟子是例外,他的名气与支持者的忠诚很大程度上是敌人换来的。 方舟子是一个大众思想与情绪操控的老手,保证了他一路在网络上窜红,方舟子在充分利用了国内资源之后,还会把给予他极大帮助的人打成敌人再最后利用一把,比如北大的刘华杰。方舟子以批名人来出风头,用大众潜在的善嫉心态结合道德上的大义,迅速把自己做成了中国打假第一人,红遍五湖四海,包括国外媒体都来捧场,当然,方舟子又会借机炒作一番。 制造敌人有什么好处呢?中国人很多受伟光正影响,向往公正但明显缺乏公正判断能力,他们无形之中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当批评指责方舟子的声音出现时,他们第一个反应是寻找发出此种声音的动机,对方是方舟子的敌人,这些人马上心安,对实际指责弃之不顾。即使他们不如此反应,方舟子也不停地用各种手段训练他们如此反应,核心支持者的标志就是是否存在此类条件反射。 方舟子训练支持者的一大窍门,就是子虚乌有的人身威胁,方舟子自从打假肖传国以来,就习惯性地受人身威胁了,但数年来,所有的人身威胁都不会动上弱不禁风的方舟子一根汗毛。在这样的人身威胁面前,方舟子极大地赢得了公众的同情,当然,还有核心支持者的忠心。 方舟子打假唐骏,当然亦会被威胁一把,而唐骏虽然也是老总,但操控舆论与思想的能力明显低一个档次,直到后期,才爆出被勒索的经历,转入此处,当着资料收集。 (按:以下内容转自刘实博客,方舟子对这样的东西的反应,不用费力猜,敌人众多,谁都可以放出这样的谣言来的么。请读者不要跟我讨论此类信息的真实性,现代这个时代,最是无用的就是讨论真实性,不忘祖宗的教导,兼听则明就对了。生活中不停地上当,上当多年,仍然喜欢对什么东西就满腔热忱或者一腔情愿地相信,岂不是傻得无边?) 方舟子昨天在自己的博客中忏悔,他一般不打企业界的假,只对学术界感兴趣。这次和唐先生是一时冲动所致。他承认唐先生挣钱是从正当渠道而来,学历并不起什么作用。唐先生的出书和其他公开活动很可能是其公关团队所为,本人不一定知道。   最后方表示这几天与唐先生争执,浪费了很多写科普作品的宝贵时间。   很多网络开始揭发方舟子敲诈得手,入帐1000万。   挺方舟子的都是傻瓜,自己被方舟子卖了还帮着数钱呢   唐骏身边亲密朋友惊爆一个消息,唐骏学历门东窗事发前半个月,唐骏当晚接到一个男子匿名电话,直接威胁说掌握了唐骏在海外全部学历真相和证据,包括唐骏所有著作上的错误章句和唐骏所有工作过的公司的真实证据,甚至连盛大网络国外上市的招股说明书证据都已掌握,这个人显然是做了充分细致的准备,最后狮子大张口,向唐骏索要1000万封口费,如果唐骏不在半个月内将款项打到指定账户上,后果是把所有证据公布于天下。   这个人还说自己有广泛的媒体关系,可以瞬间让唐骏身败名裂。唐骏当时严词拒绝,当即挂了电话,没有理会!之后,过了一个星期,这个神秘电话第二次在晚上想起,向唐骏发出最后通牒,说是最后一次给唐骏打电话,不会再给唐骏机会,再次威胁他们铁证如山,唐骏必倒无疑!   唐骏接到第二个电话后,的确犹豫不决,后经朋友劝诫,坚决不能妥协,否则后面越陷越深,会受到不断的讹诈!当时朋友们建议唐骏报警,但被并没有被唐骏采纳!也许当时,朋友们确实不知道唐骏的学历存在瑕疵。   一个星期过后,在唐骏繁忙工作的空间突然接到朋友电话,并告诉唐骏造假门网址,唐骏打开一看,几乎差点晕过去。学历造假门各种证据如约而至,并且是分批有计划、有步骤的接踵而来!   揭发、斗倒,这些几乎消失30年的词汇卷土重来,而且计划性之强,证据之严密,全然不是一个随便的揭发行为,而是有预谋的、有组织的打假行动。   这个神秘电话到底来自何方?打假的道德幌子背后到底掩藏着怎样的罪恶勾当?唐骏学历造假可能是事实,但背后的阴谋和连续两次1000万巨款讹诈又意味着什么?   唐骏的人生命运到底走向哪里?真相到底在哪里?假后是否还有假?罪恶的背后是否存在更大的罪恶!当我们都在奔走相告唐骏造假门的时候,是否想过这个事件的背后内幕?打假背后是否潜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集团?
个人分类: 人物评论|3051 次阅读|14 个评论
被依法严惩者,同情,但不是“说情”
machan 2010-1-4 04:38
井冈山大学,两位普通老师因为70余篇的造假SCI论文,被学校开除公职,开除党籍面对该校迅速彻底的判决,很多人表达了不同的看法。面对这样事实,我个人的想法是,如果该校是依法处分并且程序公正,这样的结果无话可说。造假违法,数十次造假严重违法!但是,对两位被严惩的普通老师,还是有些同情,但这不代表为此说情。 为什么同情?同情之心、怜悯之心,人皆有之,更是中华民族的千年美德之一。同情,还是基于对教师的生活现实的认识,教师这个职业,不会培养一技之长,不会积累人脉关系,也不会带来干股,薪水够喝粥的如果被开除公职,他还能做什么呢?没有粥喝了,别告诉我为何不去吃肉何不去其他好单位高就?看看范美忠的遭遇,就知道有没有单位接收了同情,还是因为他们也许没有失业保险,领不到失业救济金,可能即使最低生活保障也没资格去领了在我们的土地上,这些又有谁能有呢?一个为生计发愁的教学科研工作者面对几千元、上万元的大钞,只需修改一组数据就可以得到会不会铤而走险? 为什么不说情?因为法大于情,维护法律的尊严应该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违法了,就要为此负法律责任。现代社会,要真正和谐,真正科学发展,只有法律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尊严,美好的一切才有可能。为什么窃国者侯,窃钩者诛,那是因为法律是窃国者所制定,也是因为法律大不过权力。如果法律,是全体百姓制定的法律,窃国者侯,窃钩者诛就不会成为法律。只有维护了法律的尊严,那些身居高位的造假者、违法者,才能同样被绳之以法。 但是,这些天真的想法,怎样才能变成现实呢?网上呐喊?上街游行?自焚?跳楼?好像都解决不了问题。想来想去,只有把人当真正的人看待了,这些才能逐渐成为可能。首先,要把自己看成一个人,人可以小写,也可以大写,但必须是真正的人,人除了生命珍贵外,还有珍贵的尊严、自由等等。其次,无论身居庙堂的官员,还是市井草民,对待别人,用人的待遇看待。 人不仅仅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命,人还有更多的权利需要保障; 人不仅仅需要吃饭、呼吸,人还有其他基本的需求需要被满足。而这些,如果现实还没有,需要人去不停的争取,不仅仅是为自己,更是为别人,为后代漠视别人的不幸,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可以一时明哲保身,但是,何以保证当自己、当至亲好友、当后代某个时候遇到不幸时,就不会被漠视呢? 国务院的研究报告已经指出:我国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医疗改革不能走市场化道路。中国的官员考评好像也淡化GDP指标了。反观教育,难道教育应该继续产业化下去?难道高等院校、教师要继续SCI下去? 历史已经进入了21世纪10年代了,不知道100年前我们请来的赛先生现在怎么样了?即使被换上中国的衣服,难道连内在的精神也被换掉了?
个人分类: 社会|3871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说同情
ljf 2009-9-15 12:14
这几天安排几个研究生开题,忙得人仰马翻。昨晚9点钟回到家中,打开邮件,美国教授说他有急事,周三不能够到机场来接我了,又说我订的宾馆太远,不合适,还说还是建议我先将住宿定下来,不要来了再找。我在网上看了不少房子,也打了很多电话,但是,因为孩子上学的问题,还是觉得来了再找。但是,他这样一说,这么多天我辛辛苦苦的工作全盘推翻了。想想就觉得可怕,异国他乡,拖着一堆行李,带一个孩子,钱又要省着花,心中的惶恐与不安是他人无法体味的。 体力透支得不行,还要笑嘻嘻地面对一切,咋办呢,人生本来如此。像人抱怨过,一开口,对方的回答说:你运气好,你搞得定的,你一直运气好。你蛮厉害的,如果这个词不好听,换一个,你蛮能干的。曾经以为是至亲的人啊,微笑地听着,心一点一点地变冷。要同情吗,呵呵,做梦吧,所有的一切必须自己承担,帮了人,别人不嫌弃你就应该感激,别人往往会觉得你还没有尽力呢!人事复杂,人心复杂,三头六臂都应付不过来呢。 所以,非常非常珍惜那些心存善意的人。人们愿意帮助你,真心感谢他,设法回报他,无法回报,那么,衷心祝福他。人们不能够帮你,也要谢谢他, 你浪费了他那么多时间来听你诉说。如果你体味出他的同理心,OK,他是一个善意的人,是你值得交往的人,你要珍惜他。否则,微笑着,离远点,客气点,呵呵,大家还是朋友啊。 生活让人无奈,但是,永远要对生活有信心,永远要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执着地怀着一份憧憬,没有梦想,哪里叫生活。我们不仅仅是活着,我们在生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08: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