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知识体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人类的知识体系
热度 1 benlion 2018-6-26 16:35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O 网页 - 可能是史上最精简的人类知识体系介绍 O 网页 - 人类知识体系五大门类 O 网页 - 可以划分为: A 总类(宗教 - 哲学 - 历史)和 BC 自然(宇宙 - 生命)与精神(人文 - 艺术)与 DE 社会(人类 - 语言)与机器(工程 - 医学 - 农业)等。 其中,对人类知识体系的研究,也可归入人类学, 1983-2012 年探讨了系统与工程医学、结构论 - 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生物学 3.0 ), 1991-2017 年探讨了城市群 - 地缘文化与道德经济学、星际情殇 -4 世界与 4 轴心时代 * (人类学), 2007 年以来探讨了纳米机器理论 - 人工智能与合成生物、 4 次科学 - 技术与工业革命(机器学)等 。 3000 年《人类科学发展史》 O 网页 -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 O 网页 -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史 O 网页 - 物理学大师眼中的科学发展史 O 网页 - 人类百年神经科学发展史 O 网页 - 自从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大航海时代以来,人类文明经历了近现代科学与技术和工业与设计的建立与发展过程,牛顿物理学 - 数学模型和康德星云假说 - 天体演化,以及道尔顿原子论 - 物质结构和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 - 计算机器等,开创了科学发展的路径。 以 20 世纪 70 年代为划界,杨振宁与霍金分别属于之前的现代与之后的后现代发展阶段,而本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的一轮科学与技术和工业革命时期 。 注 * :第一轴心时代 - 文明中心在中东 - 地中海,第二轴心时代 - 文明中心在中国 - 印度洋,第三轴心时代 - 文明中心在欧洲 - 大西洋,第四轴心时代 - 在北太平洋 。 - ( 2018 年 6 月网络日记) -
个人分类: 人类历史|923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在崛起的道路上需要建立那些知识体系?
热度 1 wolfpnc 2016-5-21 16:19
当代占主流地位的知识体系无疑是西方世界建立的知识体系,而中国自己近五千年来形成的知识体系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在东亚已经退出主导地位,取而代之是西方知识体系,其中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东亚放弃中国知识体系转向西方知识重要的转折点。而中国则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全面转向了西方知识体系,比如1932年国民政府废除中医运动。今天,中国的知识体系已经完全西方化,相反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已经边缘化,一些知识体系甚至沦为了与“行骗“、”巫术“为伍的地步,如“风水”。前段时间中西之争,其实是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被西方知识体系围剿的现象,让人悲哀的是围剿中医的都是中国学者,没有西方学者。正是因为如此,西方一些学者认为西方知识体系是人类知识体系的顶点,甚至提出了“历史终结”论。那么人类知识体系,只能有西方知识体系存在下去?显然不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到今天不过是几千年而已,做为地球上一个生物种群,人类的生命周期才刚开始不久,距离“历史终结”还很远,不论是那一个知识体系都其广阔的发展空间。 纵观人类历史,知识体系的发展与消亡都伴国家体系的崛起而发展,也伴随着国家体系的灭亡而消亡。这里讲的国家体系指不是具体某一个国家政权,而是由一定的知识体系构建的国家,这个国家有政权的更迭有多种形式,但知识体系一脉相承。比如西方国家体系就是自古希腊知识体发展起来的,从古希腊,然后古罗马,接是法兰克,然后是今天的西方诸国列强。在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上产生了多个国家体系,比如远古的巴比伦,美洲大陆的印安帝国,欧洲的古希腊,东亚的中国,但是如今占主导地位的是西方国家体系(也是就西方自称的民主国家体系),在西方国家体系的冲击下,美洲大陆的印地安国家体系早已经消亡,东亚的中国国家体系(人们称的朝贡体系)已经完全解体。今天,中国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诚如郑永年所说不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中国未来发展就会遇到瓶颈。那么,中国在崛起的道路上需要建立那些知识体系? 第一,意识形态知识体系。尽管中国有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但仍是属于西方的知识体系,经过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曾经一度在西方知识体系占据了相当大的位置,并引导了第三世界成功的赶走了殖民者,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苏联解体之后,这种意识形态在西方知识体系中已经相对衰落,完全被边缘化。构建中国意识形态知识体系,已经成为知识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自然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是西方知识体系的基础,一百多年前中国之所败给西方,主要根源就是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西方的科学实际上就基于实证研究方法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就是对自然认识的方法论。几千年来,中国自己也建立了自然认识的知识体系,但这种知识体系有别于西方实证研究方法的自然知识体系,是一种基于系统观察的自然知识体系,如《易经》、《黄帝内经》。中国自然知识体系,如果用西方的实证方法那就成谬误,甚至是一种巫术,中医和舆典(风水)就是如此遭遇。如果能将西方的实证方法和中国的系统观察有机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自然知识体系。 第三,社会知识体系。西方知识体系中社会知识体系占据道义层面的高点,人们常讲的普世价值实际上就是西方知识体系一部分。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也形自己的普世价值体系,比如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都与西方的普世价值有相通之处。然而西方知识体系格局并不大,比如民族的划分,用西方知识体系以血统划分,就会造成诸多的族群矛盾,甚至尖锐对立。中国知识体系以文化为区隔,“入夏则为华,出夏则为夷”这就是著名的华夷之辩,只有文化之分,没有血统之分。自黄帝以来,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有不同血统的族群溶入中原族群当中,形成了今天的汉族。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汉族其血统远比西方的民族复杂。中国几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这为构建新的中国社会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以上为抛砖引玉,希望有无数学者能深入研究,构建起全新的知识体系,为中国崛起指明方向和道路。
1764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技术?知识体系?
Boqitang 2016-5-12 17:43
【在我们的文化中,科学一词涵盖了许多意义,有些人甚至认为它是宗教在现代的继承者。…… ……科学有时被混同于技术,技术是科学在各种任务上的应用。小学课本在太空遨游图片旁边附上“科学在前进!”的标题,助长了这种混淆。技术使太空遨游成为可能,它使用了推进器的研究、电子学和许多其他领域里的科学策略。探索模型才是科学;太空船则属于技术。 正如科学不同与技术,科学也不是某种具体的知识体系。“科学告诉了我们(比如)吸烟可以致命”,这句流行的话实际上是一种误导。“科学”不告诉我们任何事情;告诉我们事情的是人——在这个例子中,是那些运用科学策略调查了吸烟与癌症之间关系的人。科学作为一种思维和调查方法,我们不应把它看做存在于书本、机械和含有数字的报告中,而最好认为它存在与心灵这个无形的世界中。 ……把某些特殊的人认作“科学家”,这种用法并不错,因为被这样称呼的人,实践的是科学的探索形式;但说某些人是科学家,而其他人不是,并不是完全公正的做法。……我们所有人都是科学思维方法的实践者。 ……我们大家都有那么点“科学家”的意味。 科学与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方式相关;它是用于探索的一套规则和形式,由那些寻找可靠答案的人们创造。 ……科学是一种探索模型,为全人类共同拥有。 我们有许多策略用于应付重大的现实问题——生命(命运)的不确定性,科学思维方法只是其中的一种(策略)。 科学是一种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非一种知识体系。我们有许多方式声称我们知道某事,科学只是其中的一种。在某种意义上,科学的方法是一套标准,用于决定如何解决不同的现实观之间的冲突。科学为研究者提供问题研究的策略。科学为运用研究结果的人提供一种能力,使他们能批判性地评估如何提出和使用证据来达到结论。】
个人分类: 闲读偶摭·偶感·偶思|2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知识体系变革和教育革命
热度 3 YCJ1990 2015-11-8 18:49
现在人类的知识已经呈现出爆炸性增长了,未来人类的知识只会越来越多,人类很快就会面临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未来人们应该如何掌握应用人类所创造的庞大纷繁的知识和文明?答案是人类一定会有解决办法的,可能会有很多种,现在可以推测但无法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人类一定会迎来知识体系的变革。 现有的知识分类体系已经过时了,现有的知识分类体系将知识分割成条条块块,知识越深刻庞大,外行人越难以接触理解,这将严重地阻碍人们对新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更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和扩散,知识的功用将逐渐降低,而这是违背知识的本质和初衷的。因此人类迫切需要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创造一种更加合适的形式表达知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学习掌握,这个创造过程就是知识体系的变革。 知识的本质是人类对于自然、社会、文化和人自身的认识,并把这些认识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其目的在于方便知识的传承积累,方便后人学习、掌握、应用和创新。知识原本是零散无规律的经验教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出现一批先贤对其进行梳理总结,出现过第一次系统的知识体系。然后又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人们发现先贤之前总结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有问题,于是开始新的探索,发现总结新的规律和知识,由于知识的发现总结的过程性,人类必须分门别类地对各种知识进行总结梳理,于是出现知识的分化,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现在的各种学科。但是现在人们又发现之前将知识划分为很多学科又有问题,因为随着研究事物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复杂,单纯地将事物进行分门别类进行研究有很大的漏动和局限性,需要将所研究的事物看做一个系统,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综合地研究,于是系统科学诞生。根据系统科学的思想和知识发展的自身规律,现在人类需要进行第二次知识的梳理整合,创建第二个系统知识体系,对现有的各种知识进行不断地提炼整合压缩,提高知识的统一性、规律性和系统性,打破各种知识学科之间的学科隔阂,使得人们能够花费最少的精力和记忆就能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 对于知识体系的变革,我的愚见是下面这样的。我打算将知识分为三大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知识的分类整合是人类将来要面临的重要课题,人类必须想出更好的办法将知识进行压缩整合,使之系统化精练化。其实知识本质上是对事物的认识,自然科学与技术主要是研究改造自然的,而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的,而而文化艺术主要研究人的心灵与思想。这些事物本身就是一体的,其本身的学习研究就必须是系统的整合的一体化的,只是因为科学的发展才逐渐被人为分开的,但是在系统科学不断地发展和人类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系统本身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所以人们对其的认识也应该跟进,在教育方面也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 知识的重新整合只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知识的进步和发展自然会推动其进行的,只是何时到来的问题。其实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改造现代的教育体系,让未来的人类能够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减少学习新知识的障碍,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利用知识,更好地进行研究,更好地生活,提升人的幸福感和精神生活。我认为未来从小学到高中只学四门课,自然科学与技术、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数学与哲学这四门课程,难度由浅入深,强度由小到大。 这四门课程完全打破现有的各个学科的划分,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颠覆者,更是西方所谓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与突破,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完全颠覆,更是一场教育革命。在教学上更突出教育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更突出教育的本质——全面地传承人类的文明知识,帮助年轻一代更好地认识自然、社会和人,为他们的未来的生存和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 具体来说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教材编写主线是介绍整个自然客观世界的知识和规律,以及人类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和规律的,按照主线介绍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方方面面;教材的编写主要采用讲故事、讲案例、做实验、做实践活动等参与性互动性很强的形式将众多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学生每学一个故事或者案例,就能学到众多知识,掌握很多规律,培养很多能力,教材的编写和学生的教育将进行全面的改革,更注重全面系统综合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认识自然的整体性全面的知识和规律,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和规律运用与实践。 社会科学主要介绍社会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社会,学习了解社会道德、规则、法律等,为将来适应社会打好基础。其教材编写主线有两条,一个是社会如何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的,另一条主线是介绍社会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和规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现象。教材的编写也类似于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教材编写方式,以案例、事件、专题、活动等方式,将各种社会知识融合在一体,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能力。 文化与艺术主要介绍人类创造的文学和艺术,主要是陶冶人的精神和心灵的,其没有特别的编写主线,主要是介绍各个门类的文化和艺术,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的各种文化与艺术。 哲学与数学是基础性学科,是必修的学科,低年级时主要学数学,到高年级时开始修习哲学。 未成年人学习从6岁开始,一直学习到19岁,这期间没有太多的考试,只有等级评估,等级评估分为中级和高级两个等级,通过之后给予发放等级证。等级评估不是考试的方式,而是综合的实践评估。等级评估是一个长达五天的测试评估,类似于夏令营,参与各种综合性的实践项目和考试题目,根据各种指标最后得出一个综合成绩。等级评估是一个专门性的常设机构,常年进行测试评估,每个学生每年有两次机会申请等级测试。过了高级等级评估之后才能申请进入大学学习,申请大学学习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根据高级等级测试成绩进行申请,这是针对大部分学生的,评估是学生的综合能力,高级等级分数高就有机会申请重点大学,否则只能上一般大学。另一种方式是特长考试,大学会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组织专门的考试,用于选拔有学习这个学科天赋的特长生,但是只有在本学科领域排名前20的高校才有资格招收这种特长生。而且特长生的招生名额小于本专业的招生名额30%。
3326 次阅读|11 个评论
将“溜须”学生进行到底!
热度 4 wangxh 2011-9-18 22:37
出差回来,承诺兑现:与学生一同补过中秋节,捎带着把国庆节也一起过了,因为明天又要出差。【带着相机,忘了照相。不过俺的摄影水平,不拍也罢】 虽然补过中秋节,不过忘记带月饼,致使“分月饼说”无法兑现,其实学生也不在于有没有月饼,老师领着吃饭本身就是令人高兴的事儿嘛! 令俺高兴的是,今年收了2.5个弟子,因为3名是与其他导师联合指导。 吃饭前,先开了一个组会,两位研三的学生讲了论文进展,大家讨论一番。然后对新弟子提出了几点,既算是希望,也像是要求,更像是目标: 第一,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形成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主线。 主要表现在几门重要课程上:《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无机材料性能》、《材料性能检测技术》等。高阶课程如《固体物理》、《材料化学》、《固态相变》、《材料热力学》等都是基于这些最基本的课程。 第二,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科研思路 ——提出问题、查阅文献、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随后一反常规,举出苏轼的《石钟山记》为例说明科技论文的写作,以便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同时兼顾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习,它们同样对工科知识体系有极大的帮助。业余时间,男同学应该更加注重对历史与军事知识的学习,女同学则可偏重于诗词歌赋。 第三,努力提高自己的外语应用水平。 既然上了科研这条船,无论如何要远航下去,要跋涉下去,努力学习并提高外语水平是不得不经历的痛苦或欢乐,基本上没有其它的选择。好,就来点狠得吧——背熟数十篇外语名篇,直至外语写作时“下笔如有神”。 初次见面,话语不能太多,否则人家会烦的。 好,开席喽,大骨鸡、烧鸡腿、炖鹿肉、煮饺子、蒸饺子、煎饺子、烤羊肉串、面条(新老学生与老师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干杯!!! 注:前几天,写了一篇《 不发月饼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有人说俺有讨好学生的嫌疑。呵,俺才不怕呢,俺是倔人俺怕什么,故出此标题。
个人分类: 博客新闻|3182 次阅读|7 个评论
做好专利分析的一点思考
热度 3 yngcan 2010-9-28 01:16
自己对于专利分析是比较感兴趣的,一来自己具有跨专业的学科背景;二来由于工作原因接触了国内外较多的专利分析软件与工具,认识了一些做技术发掘的牛人。 突然想写一些关于专利分析人员应该具备的知识的文章,可能不太成体系,但既然有想法,就把它写下来。同时也能够作为自己读博三年的参照坐标。 一、 专利分析到底是什么? 具体的概念我不想解释,但我对于目前的专利服务工作的功能有一个分类,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个分类中去直观的感受专利分析的内涵。 在我看来,专利分析从服务的功能角度区分可以分为5类: (1) 服务企业的技术战略规划 包含:技术组合分析、技术路线图制定(专利地图) (2) 服务企业的法律问题 包含:专利侵权分析、专利防御策略 (3) 服务企业的技术投融资 包含:专利价值评估、专利融资分析、面向专利技术的创投基金 (4) 服务企业的技术转移 包含:大学的技术转移、专利授权转让中介、在线专利拍卖 (5) 服务与企业的专利综合管理 包含:专利池管理、专利费用管理等 二、 专利分析到底分析什么 我个人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工作是需要专业的专利分析人员来做的,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1) 专利组合分析 (2) 专利地图构建 (3) 技术预见与 专利技术路线图 (4) 专利(权利人、国家等)竞争态势分析 (5) 专利预警体系与系统分析 (6) 专利法律侵权状态分析 (7) 专利法律保护与防御状态分析 (8) 专利价值分析(侧重综合价值,包括数量、质量) (9) 专利价值评估(侧重专利作为一种资产的评估价格) (10) 专利授权与转让的战略分析 (11) 专利费用分析 (12) 专利数据库的使用与开发 (13) 专利软件的使用与开发 三、 专利分析可以做什么 上述提到的13个方向,目前都可以做。原因在于专利分析才刚起步,所以研究的空间与范围都十分有限,急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以我目前手里掌握的博士论文为例,探究一下目前到底有些什么方向上的研究呢? (目前收集的暂时不全),(哈哈,如果博客的前辈们有需要,可以留下邮箱,向我索取上述论文。) (1) 技术预见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2) 并购目标企业优选的价值评估模型 (3) 基于专利计量的专利制度功能分析 (4) 基于专利技术成本收益分析的企业专利战略选择研究 (5) 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研究 (6) 技术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7) 建立二阶段技术分析模式 (8) 面向产品概念设计的专利地图技术研究 (9) 企业并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10)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知识管理研究 (11) 社会网络分析探讨技术趋同性 (12) 我国企业的专利管理研究 (13) 我国专利权质押融资法律问题研究 (14) 新产品开发流程中的专利分析 (15) 一种基于共现分析的科技跟踪方法研究 (16) 医院非专利技术价值评估研究 (17) 中国企业专利预警系统的构建研究 (18) 专利保护及技术转移办公室 (19) 专利地图研究与应用 (20) 通过专利、文献分析技术发展趋势 (21) The impact of strong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n U.S. multinational firms to invest , license and export (22) SCALING THE TECHNOLOGY OPPORTUNITY ANALYSIS TEXT DATA MINING METHODOLOGY: DATA EXTRACTION, CLEANING,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OF LARGE MULTI-SOURCE DATASETS (23) The law and economics of patents (24) RD competition, adoption of technology and optimal patent policy (25)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 in a changing policy environment regional knowledge flows in china (26) Knowledge flows in clusters and innovation networks: the case of Canadian biotechnology and nanotechnology. 四、 从上面的论文可以看出一些趋势来的。但上面的局限是主要是国内的文献。所以,视角是有些局限的。国外研究专利分析的起步很早,在70年代就已经开始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查阅SCI的70年代90年代的专利分析论文时,发现了很多不错的想法,在今天看来,是属于奠基性的论文。 (1) THE IMPACT OF WARFARE ON THE RATE OF INVENTION - A TIME-SERIES ANALYSIS OF UNITED-STATES PATENT ACTIVITY(提出了时间序列进行专利分析,1981) (2) MODELING NATIONAL TECHNOLOGICAL CAPACITY WITH PATENT INDICATORS(提出构建专利指标模型评价国家技术能力,1984) (3) TECHNOLOGICAL STRATEGIES OF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 A PATENT ANALYSIS(提出专利战略分析,1994) (4) THE IMPORTANCE OF PATENT SCOPE - AN EMPIRICAL-ANALYSIS(提出专利权利范围的重要性,1994) 等等。因此,系统的阅读文献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与专利分析有关的英文文献已经逾千,因此,需要做一个详细的计划来阅读。 五、 做好专利分析需要那些知识 这个问题是最近一直困扰我的。不过,我相信这个问题随着阅读的加深会越来越清晰。 我想要学的知识大致分4个部分: (一) 数学统计学知识:数学统计学基础知识;多元线性回归;时间序列;指数;图论;聚类与分类、运筹学、模糊数学等,我想集中精力能学一两门就可以了。哈哈,自己的基础不太好。 (二) 法学知识:核心课程是知识产权法与侵权法。辅助课程是,国际经济法(知识产权部分);国际贸易法;合同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自己有一定基础,主要是学习好专利法。但目前国内专门教授专利法的学校和老师不多。 (三) 管理学与经济学:微观与宏观经济学、博弈论、技术经济学、技术或创新管理、制度经济学、价值评估、企业战略管理、技术竞争情报、综合评价方法等。重点学习博弈论、技术与创新管理、综合评价方法 (四) 计算机及数据库:JAVA或C++,SQL数据库,自然语言处理,数据结构、算法、数据可视化、数据挖掘、信息检索、信息组织等。重点是数据库、算法与数据挖掘。 (五) 英语。这个什么时候都不能丢,要坚持养成每天读一篇专业论文的习惯。
个人分类: 专利|6168 次阅读|7 个评论
传统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是某国家主体认识关于社会存在的F()<1的知识体系
HuangFengli 2010-8-18 11:58
传统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是某国家主体认识关于社会存在的 F()1 的知识体系 ( 黄凤琳 ,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 : 传统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学 社会存在 知识体系 F() 作者本来想以 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是简单知识体系 为题的 , 但考虑到以下两个原因 , 还是用了现在这个题目 . 一 , 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前面加了传统二字 , 是为了将科学学学派对社会存在 ( 包括人类社会存在 , 国家社会存在 , 政治社会存在 , 经济社会存在 , 文化社会存在 . 分别见于 科学学原理草稿 及即将面世的 科学学学派对人类社会的数量化分析模型 , 国家原理 及 科学学学派对人类社会历史在国家宏观层面上发展的基本环节的数量化分析框架 , 经济的三重根或经济学原理 , 社会科学学原理 及 社会科学的两重系统风险及其规避, 哲学的三重根或哲学学原理 及 经济学的三重根或经济学学原理提纲, 政治学的三重根或政治学学原理提纲, 文化学的三重根或文化学学原理提纲 等 ) 的研究与科学学学派的研究对象之一即科学学知识体系诞生之前的社会科学即传统社会科学区分开 . 二 , 知识体系前面去掉简单二字而用 F()1, 是鉴于西方现代分析哲学因其国家 ( 哲学 ) 价值观而导致将知识体系区分为复杂和简单的现象学存在论前提的谬误 ( 可见 哲学的三重根或哲学学原理 ), 同时为了和科学学学派对存在和知识的同时又是科学学知识体系的基础的认识或理解挂钩 ( 可见 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 和 知识原理 ). 在 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 一文中 , 作者用 Y=F(X) 来表示存在 , 其中用 Y 来表示存在的内部联系 ,F() 来表示存在的外内联系 ,X 来表示存在的外部联系 , 而且限定 F()1. 作者在中国思维论坛上与一位数学专业人士关于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讨论后 , 受到启发 , 并以此来深化科学学学派对传统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理解 . 简单知识体系 , 尽管因其现象学存在论前提的谬误不能理解简单知识体系和复杂知识体系的本质一致 , 但是却说明了两者的一个区分 , 即前者具有不可数性 . 传统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有此特点 , 尽管西方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部分经济现象可作数量化的描述 , 但是这个描述 , 从没有建立在对社会存在的本质认识基础上的 ( 其可数性 , 实际上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部分经济现象为 1 或可数基础的 . 因此 . 离反映该现象的社会存在的本质原因相距遥远 ). 因此 , 导致不能与关于社会存在的 F()1 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相衔接 ( 凡是关于某存在的 F()1 的知识体系 , 都不能与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关于该存在的 F()1 的知识体系相衔接 ). 结果 , 便导致 F()1 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不能用关于社会存在的 F()1 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语言 , 因此表现出形象性 ( 现象性 ) 的语言特征 . 读者还要理解 . 关于某存在的 F()1 的知识体系未能与关于该存在的 F()1 的知识体系相衔接的根本原因是 , 前者是人类中某主体新实践的关于该存在的反映物 , 而后者是人类历史实践总和积累的关于该存在反映物 . 前者的反映带有因为人类中个别主体自身不同于其他个别主体和人类主体同一性的主体性而致的 ( 含阶级或国家等集体主体 ) 的认识 偏见 , 该认识偏见反映了该个别主体的价值取向 ( 反映社会存在时 , 如传统社会科学 ) 和个体偏好 ( 反映自然存在时 , 如色盲等等 ). 只有当一定数量的个别主体关于某的 F()1 的知识体系积累在一起 , 并形成了能于解释个别主体的主体性差异对认识该存在所产生的所有扭曲影响的 , 且已经和必须用关于该存在的 F()1 的知识体系为衔接和解释基础的时候 , 关于该存在的认识便不具有主体差异性 , 而可移植地普适于人类主体 . 科学学学派对社会存在的研究即是这种积累了关于社会存在的 F()1 的知识体系 , 并形成了能于解释个别主体的主体性差异对认识该存在所产生的所有扭曲影响的 , 且已经和必须用关于社会存在的 F()1 的知识体系 ( 淀粉 - 氨基酸 -DNA) 为衔接和解释基础的 , 且可移植地普适于人类主体的的知识体系 . 本文可以举无数的例的 , 读者也可以参考前面提到的文章和提纲 ( 也是重要的 ) 理解 . 哲学的三重根或哲学学原理, 政治学的三重根或政治学学原理提纲, 经济学的三重根或经济学学原理提纲 说明了国家主体用国家内部阶级主体性差异结构的本体化 ( 国家内部阶级主体性差异结构本体化 , 国家内部阶级主体成员生物性差别化 , 自然意志化 , 上帝意志化 ) 来形象地反映国家主体哲学 ( 国家主体自我 ) 价值观 , 用基本政治制度的本体化 ( 从近到远 , 国家内部阶级主体性差异结构本体化 , 国家内部阶级主体成员生物性差别化 , 自然意志化 , 上帝意志化 ) 来反映国家主体的经济价值观 ( 国家主体在经济实践方面的自我 ), 用基本经济制度的本体化 ( 从近到远 , 基本经济制度的本体化 , 基本政治制度的本体化 , 国家内部阶级主体性差异结构本体化 , 国家内部阶级主体成员生物性差别化 , 自然意志化 , 上帝意志化 ) 来反映国家主体的经济价值观 ( 国家主体在经济实践方面的自我 ), 同时用基本文化制度的本体化 ( 如上 ) 来形象地反映国家主体的文化价值观 . 而且显然 , 在没有实现人类历史对社会存在的 F()1 的认识的衔接时候 , 传统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在衔接价值观和本体之间的鸿沟的时候 , 必然会选择反实践的论证方法 . 传统社会科学 , 细研之 , 都有这个特点 . 读者可以尝试深入思考 . 如若某一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能坚持以实践来作为本体系真理性的前提的话 , 那么它必然会形成科学学知识体系 . ( 2010 年 8 月 18 日 ) 参考文献: 黄凤琳,《知识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5 月。 黄凤琳,《科学学原理草稿》,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5 月。 黄凤琳,《社会科学学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 m , 2010 年 5 月。 黄凤琳,《国家原理及当代中国国家性质分析》,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5 月。 黄凤琳,《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6 月。 黄凤琳,《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6 月。 黄凤琳,《哲学的三重根或哲学学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6 月。 黄凤琳, 《经济的三重根(或经济学原理)及当代中国经济分析》,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6 月。 黄凤琳, 《社会科学的两重系统风险及其规避》,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8 月。 说明:作者的《科学学原理草稿》是拟完成的《科学学原理》的一个草稿,是曰《科学学原理草稿》, 10 万字,已发表在作者在科学网的博客上,博客名称即 科学学原理草稿 。《草稿》所涉内容较多,但自成体系。《经济的三重根及当代中国经济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原理》,《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知识原理》,《国家原理及当代中国国家性质分析》和《社会科学学原理》可以当作是《草稿》的导读。《草稿》将是一本真正研究科学之学的著作,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科学将在其基础上踏上自觉 科学 之路。《经济的三重根及当代中国经济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原理》,《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知识原理》,《国家原理及当代中国国家性质分析》和《社会科学学原理》也已发表在该博客上。读者最好是能将他们联系起来阅读,以成体系性理解。 作者邮箱: linhuang42@126.com . 科学学原理草稿 博客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3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Build Strong Knowledge Framework
jhongbing2 2010-6-30 17:24
曾记得中学时候,数学令我最为头疼,耗时费力,却总不得其法。冗繁的定理、公式搞得我头昏脑胀,以致于现今提及,仍觉索然寡味。我想诸君之中或有类似经历。虽不想谈论定理、公式,但我对此现象 很感兴趣。一直思考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学习数学。我得到的结论是:我们缺少良好的 KnowledgeFramework 。 什么是 K nowledge F ramework ? 我给它的定义就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组织的工具。 为什么说没有良好的分类组织工具就不愿意学习数学呢? 首先须知学数学需要什么能力。 Mathematics is the study of quantity, structure, space, and change. Mathematicians seek out patterns, formulate new conjectures, and establish truth by rigorous deduction from appropriately chosen axioms and definitions(Wikipedia) 。由其定义可知,学习数学所需的是: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 abstract thinking )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概念是经过科学的抽象形成的规定。科学 的抽象是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其非本质属性,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规定(百度百科) 。 推理 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类比、演绎与归纳。由此可见,抽象思维能力主要是比较、分析、综合、类比、演绎、归纳与判断的能力。 再仔细思考一下比较、分 析、综合、类比、演绎、归纳与判断的能力。比较:对比几种同类事物的异同、高下;分析:将事物、现象、概念分门别类,离析出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综合:把分 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或者把各种不同而有关联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类比:类比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某些属性同另一种事物的某 些属性相同或相似,而推出与这些属性有关的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由已知推出未知的推理方法;演绎: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从一些假设的命 题出发,运用逻辑的规则,导出另一命题的过程;归纳: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从许多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判断: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有所 否定(百度百科)。你会发现,所有这些能力都是建构在能对事物分门别类进行组织的基础之上的。 Moritz Schlick 所著的 General Theory of Knowledge 一书中也提到:知识就是把一类事物归结为另一类事物。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KnowledgeFramework ,遇到新事物时,我们都会下意识地对其分门别类。但是这是很初级的没有经过认真思虑的 knowledgeframework ,一遇到复杂问题时候就会让人产生迷惑。举例说明:在求微分的时候,如果问题很简单,直接套公式就可以算,但是当问题很复杂的时候,不能一眼分辨出来需要用哪个公式,这时就可以看出良好的 KnowledgeFramework 的作用了,可能这个复杂的问题只需要在某个地方做一个形式变换,就能套公式了。但是如何知道这种问题能做何种变换呢?这就是 KnowledgeFramework 的功能,它会把微分问题分类,然后对各类微分问题可能的变换也进行分类,这样形成微分问题类别与变换类别的映射关系。这个例子中的 KnowledgeFramework 也可以叫做知识网络。在其他的场景中也有可能叫做知识结构、分类树等等,正因为我想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描述这种想法,索性就叫它 KnowledgeFramework 了。 所以如果没有精心地构建自己的 KnowledgeFramework ,遇到复杂问题时,困难、迷惑容易使我们丧失信心,这样会产生恶性循环,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学习数学的缘故吧。 数学是这样,其他学科应该也有类似情况。如果诸位有做老师的朋友 , 您不妨尝试一下下面的建议。 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 KnowledgeFramework 呢? 我提以下三点建议: 1 . 开放心态,尽可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每一个角度就是对事物分类的一个维度,角度多了自然就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如何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一是多看书、多思考、多 实践,二是多请教、多讨论、多总结。 2 . 经常按照知识点、知识块、知识体系学习与思考。 对各个知识块、知识点穷追猛打、坚决拿下。最后不忘把它们映射到大的知识体系中与其它知识块产生关联。 3 . 请教高人,借鉴他人的 KnowledgeFramework 。 就此搁笔,诸君闻之,若有所思,则功德无量也。诚邀各位朋友讨论、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随笔|4628 次阅读|1 个评论
知识总体框架示意图
geneculture 2008-12-27 05:31
广义的科学: 自然科学(关于自然现象及其机理的学问)如:科学(狭义的科学) 人工科学(关于人工现象及其机理的学问)如:技术 数学科学(关于定量方法及其原理的学问)如:科学(狭义的科学) 逻辑科学(关于定性方法及其原理的学问) 社会科学(关于社会现象及其机理的学问) 人文科学(关于人文现象及其机理的学问) 心理科学(关于心理现象及其机理的学问) 注:七分知识内容,即:以下划分的知识领域: 自然、人工、人文、心理、社会、定性、定量,或: 科学、技术、艺术、宗教、哲学、逻辑、数学,和 上述七分知识内容,再分三级交叉为综合知识领域。 摘自《理论融智学(专著)集知识之大成的方法和实例》 以上知识总体框架示意图,原理见:《科学知识表达的结构控制模型》,摘要如下: 2、对知识表达体系的系统分析(逻辑分析与数学分析) a、两分法或三分法(通行的方法之一)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 b、五分法(通行的方法之二) 宗教、哲学、艺术、技术、科学 c、七分法(创新的方法之一)这是融智学作者邹晓辉的观点 (1)狭义的科学:自然科学(关于自然的知识学问体系)数学和逻辑学 (2)广义的科学:社会科学(关于社会的知识学问体系)与哲学的关系 人文科学(关于人文的知识学问体系)与艺术的关系 人工科学(关于人工的知识学问体系)与技术的关系 心理科学(关于心理的知识学问体系)与宗教的关系 d、多分法(创新的方法之二) 建立在前述a、b、c三种划分方法基础之上的交叉横跨科学,如:计算机科学、认知心理学、计算语言学等等,它们要么是用前述划分方法分出的某一个知识表达体系内部的交叉横跨科学,要么是某两个或多个知识表达体系之间的交叉横跨科学。 综上所述,至少有2+3、5+3和7+3三种基本的知识表达体系的划分形式(含所有学科)。 e、最完整的划分模型,莫过于数学的多元数模型(创新的方法之三) 由于上述旧范式(a、b)或新旧范式转换(c、d)的知识表达体系的划分方式,不仅都不能直接采用该数学模型(e),而且,还往往容易与其它众说纷纭的知识体系的划分或表述形式之间发生相互缠绕。于是,融智学通论所述的新范式的知识表达体系(因为融智概念体系可采用数学的多元数模型进行一一对应的知识表达)可能顺理成章地成为人们期待的理想模型。 http://survivor99.com/pscience/new_page_10.htm 每一个原创者都可在知识图表(总体框架示意图与全域定位一览表最新成果简捷报道方式e.g.)发现或找到自己进行科学探索的历程或路径。2005元旦正式上载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965 次阅读|3 个评论
知识体系的特点
热度 1 zhangxw 2008-2-23 10:49
知识体系的特点——张学文(2002.05) 发布日期:2004-5-9 10:18:38 (本稿取自哈工大网站,20080223) ( 原写于1993,后来有些补充) 1989年我与气象出版社订合同出版我写的《熵气象学》一书。我心里明白,为一册书取这么个名称本身就意味着自己要立一个气象学中过去没有的领域,或者说要建立一个新的知识体系。 取这个书名也是做了很多思想斗争。毛泽东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这八个字影响了我。我在想没有一点胆量,就不可能有胜利。 当时我们关于熵原理在气象领域的应用已经有了大约30篇文章,我研究这些问题已经10年,而且形成了一个不大但是有概念、有工具、有理论有验证数据的比较系统的知识。我感到写科技文章固然要理智和事实,但是取名字也很重要。适时地、恰当地举起一个新的旗帜是一种胆略。我鼓起勇气取了《熵气象学》这个名称。 这个事件也使我思考什么是一个知识体系。1992年该书出版后在写一个介绍时我就总结了建立一个新知识体系的几个要点。后来经过补充就形成下面的几条: 有较统一的研究对象、领域; 有适用于该领域的通用性比较强又比较精确的概念; 有研究这些对象的若干仪器、手段和方法; 发现了较丰富的客观事实、现象; 通过归纳、分析与推理得到了若干规律; 有若干应用事例和一些预言(成功的和还没有兑现的); 在社会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邹晓辉说要形成科学共同体)。 科学知识体系的建设是社会群体的事,一个人能够首先立个架子,完成了某些最初的工作,并且带动后人继续努力,就已经是比较成功了。 我没有说自己是成功者,但是我确实是思考者和有某些体验者。愿这些看法对朋友有所参考。
个人分类: 科学原始创新|422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