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项目评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再谈张操老师项目评审一事
热度 9 gaoshannankai 2016-4-27 09:03
科学网 张操老师 的故事 我想已经纠结很久了 建议由科学网出面,对于我们的交流电速度可能超光速的实验,召开一个研讨会。我本人愿意出资10万元,作为这个研讨会的经费,我将预先把经费打到科学网的账户上。 这里我说明一下,我本人从来没有申请过科研基金。我本人也不是企业家。我愿意出资10万元,不会影响我的退休生活。 由科学网召开研讨会以后,我不要求参加会议的专家给出肯定的鉴定,我仅仅要求:把研讨会的发言写一个纪要,在科学网作为新闻公布, 张操 2016-4-27 我写了一个帖子,一方面希望大家帮助张老师呼吁有关部门可否组织评审; 另外一方面,也是讲一讲“中国式评审”即李鬼打李逵的故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972885.html 但是,有几位老师始终反复发帖,说“他们已经通过评论指明了张老师的错误”。 也许几位老师也是借着帖子,顺便卖点自己私货? 其实,我对张老师的实验结果,也基本上不认同,但是我也没有写相关评论,因为不是这方面内行。 同时,几位老师对于评审的错误理解,正好说明了中国当前社会风气,以及评审胡搞的危害。 评审不是请一帮子无关人员,到一起吃吃喝喝,然后聊聊天,拿了钱走人。 评审不是评论,评论谁都可以谈谈自己看法,不用负责。 大家好好看看所有评审组织的 文件,都说的很清楚,只不过没有具体操作,我再重复一遍: 1. 评审的组织单位必须具有一定权威性,这也就是张老师为什么要给科学网领导致信,否则他完全可以找 所在的复旦大学。因为他本人是复旦大学的,因此评审组织必须是高于,起码有别于复旦的其他组织,比如科协,否则不就是自编自导自演了么?评审组织要保证严格按照程序执行,任何 坐庄的 行为, 都要追究责任的。 2. 评审需要组织相同相关领域专家,相同最好,找不到就扩展到相关,你比如张老师的电路测出超光速, 起码专家要来自理论物理,电路理论等领域吧?你找个搞纳米材料的行么? 评审专家必须在相同相关有一定成果,你比如发表SCI文章3篇以上等等;首席专家,特邀专家必须是 该领域在国际或者国内有一定排名的人,你比如researchgate或google scholar 排名 top 500;当然, 这个要根据项目大小而定,例如张老师这个项目,就不需要很严格。 3. 专家费不是白拿的,要有书面记录,张老师特别提出媒体报道,就是怕有些人评论后不认账。 中国式胡乱评审,瞎b评审,如果造成经济等损失,张老师可能会追究你的民事责任;如果是国家项目, 评审人员与评审项目负责人联手套取国家经费,要追究刑事责任。 前几年,出现的xx农大院士贪污,xx交通大学打磨芯片,这些项目的审批验收等都没有追查。
1912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回避与保密管理办法公布
redtree 2015-7-10 18:10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回避与保密管理办法公布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5/7/10 15:21:36 关于印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回避与保密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科金发计〔2015〕号 各局(室)、科学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回避与保密管理办法》业经2015年5月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5次委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5年6月30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回避与保密管理办法 (2015年5月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5次委务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回避与保密管理工作,维护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类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过程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评审专家的回避与保密管理适用本办法。 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是指在职权范围内直接参与评审工作的委内人员,包括在编人员、兼职人员、流动编制人员和兼聘人员。 第三条 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回避与保密管理工作应当坚持公正、规范、合理原则。 第四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在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回避与保密管理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确定回避与保密范围; (二)受理和决定回避申请; (三)监督回避与保密工作实施情况; (四)处理回避与保密管理中的违规行为; (五)其他和回避与保密管理相关的工作。 第二章 回 避 第五条 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过程中,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评审专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申请回避。 (一)是申请人或者参与者近亲属的; (二)自己同期申请的基金资助项目与申请人申请的基金资助项目相同或者相近的; (三)与申请人、参与者属于同一法人单位的; (四)与申请人或者参与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评审的。 前款中“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评审”的规定,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另行制定工作人员与评审专家行为规范予以细化。 第六条 本办法第五条第(一)项中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抚养、赡养关系的拟制血亲关系亲属。 第七条 通讯评审专家应当自收到评审材料10日内提出回避申请。会议评审专家应当在会议评审程序开始前提出回避申请。 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在申请材料初步审查结束时,应当主动报告需要回避事项并提出回避申请。 第八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在收到工作人员、评审专家回避申请后及时决定是否予以回避,同时告知回避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因为特殊原因,自然科学基金委决定属于第五条规定情形的工作人员、评审专家不予回避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对相关项目的评审情况进行严格监督,确保评审的公正性。 第九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对于存在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情形的工作人员、评审专家,可以不经其申请,直接作出回避决定。 第十条 项目申请人可以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3名以内不适宜评审其申请的通讯评审专家名单,自然科学基金委在选择通讯评审专家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考虑。 第三章 保 密 第十一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评审专家应当对其依职权知晓的项目评审信息进行保密,不得利用职务便利,非法获取或披露其他项目评审信息。 第十二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对项目评审中的保密内容及相关人员权限作出具体规定;保密内容应当包括申请项目的相关信息、评审专家名单及基本情况、评审意见、评审结果等与评审相关的保密信息以及自然科学基金委认为的其他保密事项。 第十三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在评审专家履行评审职责前,将需要保密的信息、保密期限、保密义务、保密责任等内容告知评审专家。 评审专家应当承诺履行保密义务,无法履行保密义务的,应当告知自然科学基金委,视为放弃评审。 第十四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通讯评审专家在评审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为披露未公开的与评审有关的信息: (一)故意将与评审有关的信息让申请人、其他人知晓的; (二)未采取必要保密措施,致使申请人、其他人知晓与评审有关的信息的; (三)自然科学基金委认定的其他非法披露行为。 第十五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会议评审专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披露未公开的与评审有关的信息: (一)未按规定时间和范围披露通讯评审意见的; (二)披露通讯评审专家名单等情况的; (三)披露会议专家讨论意见等评审过程的; (四)在资助决定做出前披露会议评审结果的; (五)自然科学基金委认定的其他非法披露行为。 第十六条 评审专家在评审过程中发现与评审有关的信息泄露的,应当及时告知自然科学基金委。 由于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评审专家原因导致评审信息泄露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评审程序公正进行。 第十七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通过对其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或者教育,确保工作人员充分知晓保密义务,切实履行保密职责。 第十八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在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完善评审信息保密的措施,为科学基金项目评审提供保密安全保障。 第四章 监 督 第十九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将评审专家执行评审回避与保密规定的情况记入评审专家信誉档案。 第二十条 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人、参与者以及其他知情人认为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评审专家有违反本办法有关回避和保密规定行为的,可以向自然科学基金委举报。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公布联系电话、通讯地址和电子邮件地址,并将有关处理意见及时反馈举报人。 第二十一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对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期间,评审专家遵守回避与保密办法情况进行抽查。 第二十二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对工作人员报告回避事项情况建立专门档案管理并定期抽查,作为工作人员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评审专家有下列未按照本办法规定申请回避的行为之一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通报批评,不再聘请其为评审专家。 (一)明知自己符合法定回避情形不申请回避的; (二)明知自己符合法定回避情形而逾期申请或者怠于申请的; (三)其他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 评审专家有下列未按照本办法规定披露未公开的与评审有关信息的行为之一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通报批评,不再聘请其为评审专家。 (一)故意披露本办法规定不得披露的信息的; (二)披露评审信息的时间不符合自然科学基金委规定的; (三)其他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未依照本办法规定申请回避、披露未公开的与评审有关信息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视情节予以批评教育或者给予相应的处分。 第二十六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评审专家存在违反评审回避与保密规定的情形,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自然基金委工作人员回避及保密内部审批权限和工作流程另行制定。 第二十八条 科学基金项目管理中,中期检查等其他进行评审工作的评审专家回避与保密要求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5年7月1日实施。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与制度|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用进口产品的“纠结”
热度 15 Taylorwang 2015-2-10 08:46
一个学期又飞快地结束,寒假来了,虽然不少研究生仍没有回家,继续在实验室做实验,但我因学期结束前忙了一点,拒绝了不少做评审专家的邀请。既然已经寒假了,考虑到总是拒绝评审,可能以后就没有人请了,且相关的专业圈子并不大,也希望在评审会上碰到一些老朋友,还有可能在评审会上能寻找到一些应用我们开发的环保技术的机会,所以我也就来者不拒地接收邀请。由于不少项目都希望在春节前能通过评审,想不到一周我竟然参加了五个项目的评审,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天天参加评审会。评审会结束得早,我就开车赶回学校实验室,居然与留在学校的研究生吃了二次“年终大餐”。 大部分评审会是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审会,我虽然不做环评项目,只做各种工业废水的处理工艺研究及相关的工程项目,评审会请我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考核这些新建项目废水处理的可行性,评估能不能保证达到预期的环境保护目标。这次我还收到了一个大型废水处理工程采购设备方案的专家论证会。这个会议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专家论证一些设备必须采用进口设备而召开的。对于国家投资建设的项目,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减少进口设备的使用,国家要求采用进口设备必须通过论证,来说明使用进口设备的必要性。而对于建设方,有可能还有将来的营运方,因为钱来自国家的财政拨款,他们并不在乎投资额,他们比较关注将来的设备是不是可靠,会不会经常损坏,从这个方面来讲,他们希望用更多价格贵一点,比较耐用的进口设备。在不正式的开场白中,业主与评审会的组织者已将意愿表达得比较清楚。 在这个专家论证会上,会议主持提议我做专家组组长,我立即讲,我对废水处理工艺比较熟悉,对大型设备研究不多,还是请搞设备的专家做组长,但大家都讲我合适,就鼓掌通过了。恭敬不如从命,再推迟也不合适了,我就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讲,从感情上来讲,我是赞成用国产设备的,我自己就是能用国产,就用国产。 我开的车是红旗牌小车, 我用的电脑是联想,用的手机是华为 M7 ,用的手表是毛泽东记念表。但这个会是讨论进口设备的必要性,我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一座日处理几万吨的工业园区废水处理厂,主要设备材料清单都有好几页纸,设计院已将这些设备列出来,并标注了建议采购国产或进口设备。专家评审会的重点就是讨论这些建议是否合理。根据工程经验及设备口碑,一些分析仪表如 pH 计、 ORP 计等现场检测仪表;投加水处理药剂使用的计量泵;潜水泵与液下搅拌器等进口的产品比较可靠,虽然也有国内的相关产品,但国内的产品还没有形成响亮的品牌,对于这些产品,我也想不出国内的哪一家公司产品质量过硬,且根据实际工艺情况,若这些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损坏,则有停产整修的风险。我也知道国内的大型水处理工程,这些设备也基本上使用进口的设备。故在讨论过程中,这些设备大家都同意选用进口设备。关于电磁流量计,我在工程中应用不少,用国产的设备,完全可以做到性能可靠,我将原来建议用进口的,改为使用国产的产品。通用离心泵,我讲只要买国内正规大厂的产品,质量也是保证的,故也不一定要买进口产品。我还根据我使用的经验举例说明:在二十年前,国产离心泵的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十分之一,但进口泵的无故障工作时间超过一万小时,而国产泵的无故障工作时间只有 1000 小时左右,关键是水泵的密封件。后来,国产的产品也使用机械密封,加工精度不断提高,虽然价售也提高了几倍,但无故障工作时间也在不断提高,不少国产泵的无故障工作时间也达一万小时了。更主要这些泵,维修更换容易,没必要使用进口。最后的结论虽然一些原来准备使用进口的设备,改为国产设备,但大部分核心设备仍同意采用进口的设备。 国内的不少生产企业,没有品牌意识,象华为、联想等这样有品牌意识的企业太少了。 不少公司都只想赚快钱,生产低价低质的产品,却不知道这样做堵塞了将来公司的发展空间。 品牌,需要精益求精的质量要求、需要一诺千斤的诚信、需要历史的沉积,但一旦形成了品牌效益,收益是长久的。 在社会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品牌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要想短期内打破一些行业国外大公司的品牌垄断地位也确实不容易,但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立足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建立公司的品牌策略。 对于民营公司,对于某些产品,虽然进口产品的品牌名气大一些,但若国产产品的质量也过得了关,且价格要低许多,产品的性价比高,为了保证项目的投资效益,可能选用国内产品。对于政府项目,政府主管部门提倡使用国内产品,但对于某些国有企业的企业负责人,因为投资是财政拨款,投资收益与企业的相关性不大,这必须导致个别领导的贪大求洋。如何克服这种弊端,还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6945 次阅读|54 个评论
三年能形成千亿产值的环保科技公司,你信吗?
热度 29 Taylorwang 2014-8-15 08:19
最近参加了一个有关乡镇垃圾处理及资源化技术的项目评审,项目实施单位是一个原来从事农业,后来改做环境工程的公司,他们有一位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有关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培训,但头脑比较灵活的老板。项目的评审会在乡镇的垃圾处理场附近搭建的板房会议室中举行。在会议室的墙面上,贴满了公司的负责人与各级不同领导合影的照片。公司宣传海报上介绍:该公司的一个最重要的研究成果,“生活垃圾生态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其先进的技术理念与科学的集成工艺,于 2013 年 12 月通过“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多位专家现场评审,认定该技术为国际先进水平,并给公司正式授予“国家科学技术成果证书”。看 公司的发展目标:公司计划 2014 年垃圾生态处理合同金额 50 亿元人民币, 2015 年垃圾生态处理合同订单金额 500 亿元人民币, 2016 年就增加到 1000 亿元人民币,并争取于 2016 年在美国的纳斯达克上市。 听他们的技术介绍:该公司对原来乡镇的简易垃圾填埋场进行整治,采用他们发现的最新工艺——好氧垃圾处理法,即将从农村乡镇收集来的垃圾,通过喷淋他们搞的一种所谓特殊的含特效微生物的水溶液,在喷淋过程中,也就同时完成增氧过程。经过这种所谓的好氧方法处理,可以将垃圾中的有机物迅速分解,并几乎不产生的臭气,分解后,体积减少了,再回收垃圾中不可分解的资源,如塑料等,从而进一步做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垃圾渗滤液就在填埋场内通过简单的好氧处理,几乎实现零排放。为了防止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的横向渗漏,该公司负责人想出了一个水位静压防渗法,即在垃圾渗滤液处理池的四周,挖一个水渠,水渠中水的液位,大于渗滤液处理池的液位,这样,这些垃圾渗滤液就不会横向渗漏而污染周边的土壤及地下水了。 我们分析了他们用的这个所谓好氧微生物的垃圾处理技术,有可能喷淋的水,就是加了酵母菌的水,这个技术许多年前就有日本人推广过,日本人称其为“ EM 菌”,并不是一项新技术,但他们并没有介绍这个技术的来历,及他们的改进之处,也没有相应的专利申请。另外,由于乡镇的土地较多,且垃圾处理量较小, 垃圾渗滤液就在没有防渗设施的土池中,通过简单的好氧曝气,他们就宣称处理完全达标,几乎没有垃圾渗滤液外排,这也是对垃圾渗滤液及其处理的困难缺少充分了解的表现。另外,用水位防止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和影响,也是完全不靠谱的做法。 该公司也申请了十多项专利,我看了一些这些申请专利的名称,差不多笑了起来。利用城市污水厂的污泥,作为污泥的处置方法用于生产陶粒,这在十年前广州一家陶粒厂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我们学校有老师也参加了部分研究与应用工作,并烧结了一些产品,通过了广州市的科技成果鉴定,后来因污泥中可能存在重金属及市场开发问题,该技术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可能该公司领导也发现了这个亮点, 在没有查资料,或查资料不充分的条件下,就开始大规模地申请发明专利。一个技术点子,竟然申请多项发明专利。 生活污水的污泥,造纸厂的污泥,制糖厂的污泥,用这些污泥生产陶粒,生产墙面砖,生产地板瓷砖等,每一个组合,就申请一个发明专利,这些不同的组合,加起来就前前后后申请了差不多十个专利。 能不能拿到发明专利的授权我不敢肯定,但为了申请这些专利,花大笔的专利申请费是肯定的。 作为技术评审会,应该有比较详细的工艺原理说明,比较完善的分析检测数据。若作为工程项目验收,则项目首先要经过环评,且要有合符资质要求的设计单位来完成工程设计,及工程施工。但这个项目就是农村乡镇原简易垃圾填埋场的改造项目,环评文件没有,而这个环境工程单位,目前还没有任何设计资质及施工资质,也不可能有完善的设计图纸,有可能在施工前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全盘规划,而是在施工的过程中,有好主意了,不断地加以改进。另外,分析检测数据太少,且没有独立的,由第三方通过国家计量单位认证,并能提供 MC 标志的分析检测数据,作为专家组,几位专家的结论是统一的: 尽管当地的镇政府希望我们能通过这个技术鉴定,但因数据不全,证明资料欠缺,目前还不具备项目鉴定与验收的条件。 虽然没有通过这个项目的评审,我也能感觉到项目实施单位为解决问题,还是想出了一些新点子,也付出了不少劳动,改善了原来这个乡镇垃圾填埋场的脏乱差的情况。对于镇政府,似乎也找到了一个花钱少,就能解决原来简易垃圾填埋场遗留下来的麻烦问题。任何方法还受到当地的文化、环境、气候、地域等的限制,若讲这个技术可以全国推广应用,也可用于大城市的垃圾处理,显然是不可能的。另外, 在环境法规要求越来越严的今天,不按法规来做就完全不行了 ,且希望花一点专家费,搞一个专家评审会,然后通过专家签名认证的方法,为地方政府的行政决策提供依据,来对不合符法规的行为背书也是行不通的。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所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成果证书”显然没有得到当地政府及环保主管部门的认可,也没有被我们认可。公司宣传的 2014 年合同额 50 亿元,到 2016 年将达到 1000 亿元的产值,对我来讲,总有点“天方夜谭”的感觉,但一定会有不少人会相信的!我国是一个容易产生,也会产生“大师”的地方,很遗憾,这些所谓“大师”都好像新星爆发一样,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我们的什么社会因素能促使产生这些“大师”呢?是要进一步加强全民的科普教育,还是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识?
8553 次阅读|54 个评论
请非本专业的院士做专家组组长该休矣!
热度 27 Taylorwang 2013-8-5 08:26
一般来讲, 只要升到副高职称(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副研究员等)就可以做专家了 。这几年职称晋升工作平稳发展,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人也越来越多。项目验收、成果鉴定、各种项目申请的评审、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评价、清洁生产评估与验收、可行性报告与大型工程设计方案的审核、项目的招标等都需要召开专家评审会,一些项目的决策也都需要专家评审及咨询会。对领导来讲,收集专家的意见使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当然它还有以下二点好处:一方面有民主的决策形式,另一方面也有责任风险转移的优点。需要专家的地方多,而专家队伍也不断在增长,如何选择专家有时也就成了问题。根据我的观察,将国内的一些选择专家的方法与策略在这里晒一晒,这样就可以让大家看到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完善及解决之道。 一些经常需要专家评审的单位,往往先建立专家库,专家多的单位(如高校)有组织集体申请入库,也有由专家自己填表申请入库。选择专家最公平的做法是按专业划分,按各专业的要求,争取做到小同行内的评审,由自动抽签确定评审专家。事实上更多的时候,往往由需要评审的单位,提出一个候选专家名单,然后,核查这些专家是不是在已有的专家库中。若该专家就在专家库中,再通过电话联系确定候选专家是否有时间参加,这样,专家组成员就确定了。对于一些小一点的评审机构,虽然没有建立正规的专家库,但他们手上也有常用专家名单,会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联系相关的专家。专家的名单确定, 一方面主要根据业主的推荐,另外,与安排项目评审的领导或“秘书长”的关系亲疏,也将决定作为专家的候选次序。 从项目评审的目的与要求看, 大家都知道,小同行评审是最具有客观性与科学性的,最能评审出项目的好坏优劣。 但有时某些申请评审者要求请的专家,就最怕请到与自己没有亲密关系的小同行。有亲密关系的小同行,也就是自己“圈子中”的人,有没有问题都会支持的,真的有什么问题,最多是在评审完后的酒桌上讲几句,这些也几乎成为公开的“潜规则”。 我看到有人认为“运作得最成功”,我认为问题最大的成果鉴定评审就是请不是本专业的院士来评审。 能晋升为院士,都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学者,当然大家也应该知道,现在能晋升到院士,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也是能综合处理各种平衡关系的人。 项目成果鉴定,若能请来一个院士,毫无疑问,院士将成为专家组的组长。 院士请来之前,要求成果鉴定课题组的组长已提前与院士做了“充分”地沟通,再加上院士本来就聪明的脑袋,与丰富的知识背景,虽然不是研究这个专业的,也会对要评审的项目有所了解,且能发表从其它专业角度对项目的新看法。 在项目鉴定时,非本专业的院士组长一锤定音,有时一个“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就诞生了。 问题是项目组长做项目介绍时,往往项目背景与情况介绍得并不客观,而不是本专业,特别是小同行的人,一般不能看出其中的问题。现在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最近“王林大师”已被拉下了神坛。 想一想,就连钱学森这样我国顶尖级的科学家,都能被“人体特异功能”忽悠,更何况是其它人? 若某个气功大师能在也学过气功的司马南面前表演神功,民间杂耍艺人,能在刘谦面前表演呼风唤雨,空盆变蛇的才能,并能忽悠他们,那才是真本领。现在应该看清楚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乐意找外行院士做专家组组长的原因。有时,主管单位也发现存在问题,但因为碍于院士的面子,也不敢或不愿意做调整与修正,可能没有任何价值的所谓“科技进步奖”、“发明专利奖”就产生了。 项目评审与成果鉴定,若请了非本专业的院士来做专家或专家组组长,都有狐假虎威的嫌疑! 若全国做一个回顾性统计,找一找那些已鉴定过的成果,若是请非本专业的院士做专家组组长的项目,其项目成果有多少是真实的?
8813 次阅读|58 个评论
软件园参加项目评审
fqng1008 2013-4-22 13:49
前天到软件园评审项目,到的早了一点,就在里面转了一圈。环境不错,创新委的官员说今后的项目评审都从银湖搬到这里,因为它是创新委的下属单位 。  这些年申请项目的越来越多,今年仅医学口报知识创新的就有1200多项(初审5个人一组,每天评20几个项目,复审答辩),申报额度在50万左右,不可思议的是我手头有一项达963万元(自筹630万元)。不知道最后能有多少项目评上,经费会不会下调 ?  在评审之前的交待会上,第一次亲耳听官员说“公务员是弱势群体”,他解释说,公仆的责任就是服务,一切听专家的,不知道算不算忽悠 ?  第一次将手机里的照片转到博文上,看来方便很 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2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peer-reviewing of projects from Kazakhstan
whoiswho 2013-1-22 11:18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家成为砖家,有时是一种无奈
热度 25 Taylorwang 2012-12-2 10:19
专家的谐音“砖家”,批评一些专家,只会拍砖,或专家没有水平,脑子象“砖”不会考虑问题。有时被骂为砖家,实则是一种无奈。这种事轮到你,你想躲都躲不掉。 有一次,学校科研处打电话给我,叫我评审一个科技项目,问我有没有时间,我回答有时间,他们又问让我当专家组组长行不行,我想平时我给学校做评审也不多,有时间还是尽量给学校多干点活就同意了。直到开专家评审会,交待评审任务时,我傻眼了,原来让我们评审学校的一位教授的材料,应不应该上报国家奖。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我们学院里的那些“大佬”都有事,没有时间来评审,让我傻乎乎来做这个专家组组长。随着现在学术打假越来越严,学校也怕出了造假的事影响学校的声誉,但科研处不希望通过行政命令的手段阻止一些有疑问的项目报奖,就通过组织这种专家评审会的形式否决一些项目。这就好象他们准备好了“砖头”,然后叫你来,塞到你的手上,叫你来砸,让你成为“砖家”。 评审会开始,按科研处指定的流程,申请人先做成果的介绍,然后,就是专家质询,经专家质询后,申请人就可以离开了,最后由专家写评审意见。与一般的项目评审不同,项目评审最后是宣读意见,领导讲话后结束,而这个评审就是我们将评审意见交上去,事也就结束了,象征性的所有专家一人一百元专家评审费,评审意见由科研处通知申请人。 前面的流程过了,轮到写评审意见时,科技处将该教授从 2000 年以来进入学校的科研经费清单打印出来,交到我们每个评委手上,从清单上显示没有横向经费收入。而该科技奖为申请国家科技进步奖,本身要求必须有大量的应用成果,申报材料上应用很多,创造的经济效益也很多,问题是那么多的应用,为什么学校方面没有任何记录?讨论的结果就是从学校的横向科研项目记录中,不能证明其有大规模的实际应用,故不同意申请国家科技进步奖。当然也提出建议:进一步积累材料后,报科研理论成果奖。 我知道我做了“丑人”,但也没办法。因为我是专家组组长。那位教授后来质问我,为什么不给通过,我只好回答:你是聪明人,科研处打印了你的所有科研项目进款清单你也是知道的,这个结果谁来干都是一样的,作为平衡,我还加了建议将来报理论成果奖呢。 再谈一个例子,中央电视台的大裤叉,建筑外形认证时,肯定开了专家评审会,那些参加项目评审的专家,现在被人骂成“砖家”也是必然的。有人认为,专家组虽然有几个人,其实最主要就是一个人,这话有一定的正确性,特别是关于感性方面的评审,如这种建筑外型的评审。我估计某个重要人物,提出了一个指导性的意见,如这建筑要独一无二,是非常明显的标志性建筑等。 能参加 CCTV 建筑大楼的建筑外型评选的专家,应都是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才有资格,而这些老专家,根本就不会动建筑外型还有可能“色情”这根弦,这样偏偏选中了这个外形奇特,建造难度大,建设费用高昂的“大裤叉”。虽然有网友指出这建筑外形暗示着“色情”,但人微言轻,没有人理睬。直到国外的设计者,在大楼建成后,洋洋自得地介绍了他的“色情”思路,大家越看越像,这建筑外型果然有“色情”的味道。但这时木已成舟了,将这已投资数亿元的建筑物炸掉重建是不可能的,虽然 CCTV 有的是钱。这些评审专家,也都成为被人骂的“砖家”。 这个调皮的设计者,后来为了能在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上能赚更多的钱,又改口了,我想,中国人不会再相信他了。
8876 次阅读|52 个评论
渐渐退出‘专家’行列
热度 8 lin602 2012-8-29 23:26
晚上散步到办公楼的邮箱,拿到一个省来的邮件,里面是邀请函,继续聘当该省的项目评审专家(几年前经常评他们省项目)。让我上他们省的科技厅网站更新专家信息,对这样的纸质邮件或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好几年了,基本上不以‘配合’。 前些年还经常接受不少省市的项目评审,利用休息时间帮评项目,还出差到外省,现场评审项目甚至对企业进行现场检查。渐渐对此觉得‘索然无味’,对这种游戏规则有些排斥。 现在年龄也大点,年轻的教授们也多起来,近几年凡是来的评审邀请基本上不接受了,已经几年不更新各省的专家信息库内容,接到许多邀请也及时电话告诉他们:‘没有时间,请另请专家,抱歉’。甚至许多企业的鉴定会或项目验收会也借口逃脱。这样,好象心里得到安宁。 现在许多事情形式大于内容,鉴定或验收经常留于形式,心里时常感到不安。 再过几年退休,就是‘公民’一个,更与‘专家’无缘了,这一天挺有诱惑力的。
3652 次阅读|11 个评论
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质量的一个简单举措
热度 17 mliang 2011-6-17 13:24
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评审重点、重大、杰青等“大”项目时都会在评审会前将各个申请项目的所有函评意见都会列出,供会评时专家参考。而对于青年、地区和面上等“小”项目,则只是将某个项目的所有评审意见打包发给申请人,作为评审人员很难获悉自己参评的项目的其他评审意见。当然,在会评时作为咨询委员和部分专家可能会看到,但对于量大面广的函评专家则很难做到。这就可能导致大家“一评了之”,并不知道自己的评审意见是否反映了实际情况,也很难定位自己在所有评审意见中的情况。 我参与的一些国际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的论文评审,一般会将所有函评意见发送给每位函评专家,而不只是发给申请人,因为同行评议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有利于评审专家反思其评审意见并通过相互比较学习如何做好同行评议。 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发送函评意见是参照国际学术期刊的一般做法,将所有函评意见发送给每位函评专家,促进评审专家反思其评审意见,并通过相互比较学习和提高同行评议。此外,虽然函评是匿名的,但通过建立声誉机制,完全可以避免“瞎评”和不负责任的评审。与此同时,还可以使参与函评的新手从老专家那里学习如何撰写评审意见,等于产生了一种自动学习的机制。笔者参与国际期刊和会议的论文评审时,就是通过阅读同一篇论文的其他学者的评价而学习并提高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看到自己的评审意见是否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所在;也才能知道自己是否使用了适当的口气和措辞,避免伤害申请人。 笔者了解科学基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特别是学部和学科处,随着科学基金预算和项目申请量的逐年大幅提升,基本都是超负荷运转。但如果通过合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完全可以实现自动发送和保密处理,不存在任何工作量的增加问题。而且通过这种举措,加强对函评专家的相互学习并形成无形压力,反而有可能提高评审质量并减少评审无效造成的重新指派问题,等于降低了工作量。 当然,这种机制设计仍然是一种理想情况,在目前评审压力巨大、评审专家短缺的情况下,如何激发评审热情并提高评审质量,的确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通过一些小地方的改进,或许有助于大问题的逐步解决。
个人分类: 杂锦|16478 次阅读|22 个评论
NSFC申请项目评审者信息外泄的可能途径
热度 2 陈龙珠 2011-4-29 09:06
每年的五一节前,NSFC各学科都在分发当年申请项目的同行评议材料。从近日收到的几份邮件通知看,今年也不例外。 从科学网博文看,去年基金评审结果带给一些人的遗憾甚至是恼怒看似仍没有云散。我看到的规则是,每位同行评审人有一个代码,其发回给基金委的评审意见表上,只有这个代码而无评审人的姓名。因此,一项申请项目的同行评审人是谁,一般只有基金委那个归口学科的工作人员清楚(其上级领导或许可以刻意查询),会审专家看到的按理说只能是上述的那个代码。而基金委在秋季发给申请者的同行评审意见邮件中,则是不会给出各同行评审意见的评审者姓名及其代码的。 由此看来,一项申请被否的同行评审意见出自何手,只要不是基金委内部人员泄漏,申请者认定是谁评的,则只能是靠猜测了,而猜测的结论可能对,也可能错。在此基础上,若再对被猜测人进行责怪甚至去展开人身攻击或其他形式的报复,则是不理性的。 与同行评议情况截然不同的是,具有很大决定性意义的会评,每位与会评审专家在会上对自己主审的申请项目发表的意见,除基金委人员外,其他与会专家则也可能成为外泄的一种途径。
个人分类: 陈词滥调|4780 次阅读|4 个评论
告诉我,看完您流泪了吗?
liuysd 2010-10-21 10:30
专家学者们,这种项目应该由谁来评审? 一米宽的座位,磨得不见花纹的踏板,红布绷起的车顶,在遍地都是火三轮的茶店子公交站附近,廖当成的这辆人力三轮,只是最普通的一辆。 然而,对坐过这辆车的每位乘客来说,也许一辈子都将记得它。因为,在车后座的隔间里,总有个乖巧可爱的小女孩,逢人就说我想上幼儿园。 那是廖当成6岁的女儿廖成美,在爸爸用木板搭建的后座隔间里,她度过了2岁半到6岁半的4年时光,也整整做了4年读书梦。 三轮为家 小女孩畅想幼儿园生活 廖成美今年6岁半,姐姐红红今年11岁,在附近的小学读三年级,父女三人租住在成都锦西公园鱼塘边的窝棚区。 小成美2岁多时,母亲过世。拉人力三轮的廖当成,不放心小女儿独自在家,就在三轮车座位后用木板搭了个长约1米、宽约0.3米的隔间,铺了几件衣服,让小成美睡觉。 就在这个小隔间里,2岁多的小成美陪父亲四处奔波。 多数时候,她随着三轮车摇摇晃晃在小隔间熟睡,偶尔醒来,就趴在隔间栏杆上,背对着父亲,看车后的街道。 对小成美来说,最开心的时候是父亲载客经过幼儿园。 大约从3岁开始,每路过一个幼儿园,小成美都会指着那些童话般的院落,骄傲地向父亲宣称,那是我的幼儿园,我马上要进去读书了。 每到这时候,文静的她会特别兴奋,缠着父亲畅想自己进了幼儿园后的生活,爸爸你要早点喊我起床,老师说明天要去跳舞不能迟到、你找不到我不要着急,我和小朋友在操场玩滑梯。 小成美总是想象着。 然而,廖当成每月只有600来块收入,大女儿没有户口,学费每学期要交800多元,父女三人一天的生活费至少要20元,根本就无力供小成美上学读书。 父亲出门载客,女儿就坐在三轮车的后备箱里 ---面对孩子简单的梦想,您有何感触? 6岁多了 没上过学只会写1 几个月前,小成美突然对爸爸说,车后面睡不下我了,我想在屋里耍。 廖当成觉得有点奇怪,在不足10平米的窝棚里,女儿一个人能耍什么呢?但他并没有多问。 那天晚上,廖当成回到家,看到女儿在家耍了一天的成果时,当时就哭出了声。 这一天,小成美捡了姐姐的铅笔和笔记簿,躲在家里练习写字。 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她,整篇整篇都写的同一个字――阿拉伯数字1。 就这个1字,还是廖当成边蹬车边教她的。 看见爸爸回家,小成美兴高采烈地拿出了自己的书和书包:姐姐用过的旧书包,装了十几本八开本薄薄的小册子,那都是路边散发的医院、超市、培训机构的宣传册。 小成美只知道,这些书和幼儿园小朋友的书一样大,花花绿绿的,很漂亮,却不知道这些根本不能作为课本。 昨日,在廖家的窝棚里,小成美拿来笔,试图写下自己的名字,踟蹰了半天,终于垂下了头:我不会写名字,姐姐教了我两次,但是我搞忘了。 谁来圆6岁女孩的读书梦? 父女相依 谁说把我送走就不载他 廖当成不出门载客时,小成美就和爸爸在家做家务。 她试着洗衣服扫地,为狗狗小虎拌饭,接受附近居民时不时的救济,甜甜地说谢谢。 因为不忍心这个乖巧的孩子受罪,附近许多居民劝说廖当成,让他把小成美送给别人养,让她多念书有个好前程。有些坐过廖当成三轮车的市民,也主动说可以帮成美找到善良富裕的养父母,让她过上安逸的生活。 廖当成舍不得,小成美也不愿意。 有一位乘客夸小成美聪明又可爱,如果由富裕的养父母来栽培肯定前程似锦,廖当成当时没有立即反驳。 这位乘客下车后,小成美突然叫住廖当成:爸爸,我不喜欢他,我们以后不载他了。 从那以后,对每位劝他将女儿送走的人,廖当成都会当面拒绝,我的女儿不送人,再苦再累我自己养。 而那么渴望读书的小成美,也一直对父亲强调,我哪儿都不去,如果要离开你和姐姐,让我读书我也不走。 廖当成说,大女儿成绩很好,考试最少都是96分,无论如何不能让她退学。但小成美也向他保证过,爸爸你让我上学,我会比姐姐考更高的分。 每当这时,廖当成就向小女儿承诺,等明年吧,爸爸今年日夜不停干一年,明年你就能上小学读书了。 小成美帮着做家务 原文地址: http://news.cn.yahoo.com/haizidemengxiang.html 按:民生为何?又该谁来评? 前段时间参加了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首批预备项目中新增的民生领域评审,我们在为民生项目得到国家进一步重视而叫好的同时,不仅要问这种民生现象又该由谁来评?
个人分类: 深度思考|3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国防预研项目署成功的关键
pkustm 2010-8-27 16:27
武夷山老师在其博客爱尔兰为什么成功? 中提到: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6393 项目遴选,我个人觉得,我们近年来在强调专家同行评议把关作用的同时,相对忽视了另一方面的重要作用――懂行的技术官员的拍板与决断。美国至少有 NSF 和 DARPA (美国国防预研项目署)两种类型的资助决策机制,可以两条腿走路。我们这里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当然,懂行两个字很关键,不懂行的技术官员若瞎指挥,比纯粹依赖同行评议还要糟糕。 其中还引用了一篇更早的文章: 武夷山:美国国防预研项目署成功的关键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7277.shtm 我国目前的民口科研管理部门,几乎都是采用同行评议方式进行科研资助决策,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费分配的公平性。但是,除了公平性外,我们还应考虑决策的敏锐性,考虑科研项目对国家需求的响应性。 2008 年 11 月 4 日,我曾在科学网发表博文《科研资助需要多种模式》,文中介绍了 DARPA 的做法,本文将介绍 DARPA 的关键成功因素。 DARPA (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有不同的中译名,总装备部某研究中心主任游光荣先生认为译作美国国防预研项目署比较准确,我同意他的意见。 该机构的成功业绩是有目共睹的, 因特网、个人计算机、激光器等许多重大科技成果都可以追溯到 DARPA 所支持的项目 。因此,美国联邦政府内的其他一些机构也想模仿 DARPA 的运作方式。比如, 1998 年,美国情报部门成立了预研与开发署( ARDA ); 2002 年,国土安全部也成立了预研项目署( HS-ARPA ); 2007 年,国会要求能源部成立一个预研项目署( ARPA-E )。问题是,这些模仿 DARPA 成立的机构能学到 DARPA 的精髓吗? 2009 年秋季号的《科学技术问题》(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杂志发表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工程与公共政策系助理教授 Erica R. H. Fuchs 的文章《成功地克隆 DARPA 模式》,文章认为, DARPA 的最主要成功因素是其独特的项目官员制。 DARPA 目前有约 100 名项目官员,他们都是从学术界或产业界借调过来的,任期 3 到 5 年。由于他们不进入公务员系列,因此,在 DARPA 内不存在一般政府机构内普遍存在着的等级森严的决策体制。 项目官员有非常大的自主权去识别和资助本人所负责领域内的相关技术项目。一位项目官员要决定是否资助某个项目,只需要说服两个人:自己所在技术局的局长和 DARPA 署长。 由于项目官员的决策权很大,那么,其判断是否准确,眼光是否长远,项目资助效果是否令人满意,也是很容易识别的。而在我国动辄采取集体决策方式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决策失误,谁都可以推卸责任。 显然,这样的决策机制安排,就要求项目官员具备很高的素质。他们有四大任务:了解美国在目前和未来面临着哪些军事挑战;识别有助于应对上述挑战的新兴技术;推动从事新兴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所构成的社区不断发展壮大;确保将这些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任务移交给军方或商业部门。 DARPA 的具体运作机制是什么样的呢?平时,项目官员们与美国三军的高官有密切接触,了解其需求。自 1968 年起, DARPA 成立了国防科学研究理事会( DARPA-DSRC ),理事会成员包括 20 到 30 名全国最出色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还包括 20 名左右 DARPA 项目官员。每年 7 月, DSRC 差不多要开一个月的会。每次会议的主题(拟讨论的技术方向)由 7 个人组成的 DSRC 指导委员会确定。开完这个会后,就成立几个工作组,进一步讨论会议确定的几个具体题目。除了这个最集中的商讨时段外, DSRC 成员还经常访问军营,观摩军事训练,甚至参与作战模拟演练,以切实把握军事科研的需求。 项目官员们一年到头四处出差,了解哪里有潜在的好项目、好人才。可以这么说,他们的任务不是挑选成功概率高的项目,而是在优秀科研人才身上下赌注。有时候,他们会资助从事同一技术研究、但相互不熟悉的不同科学家;有时候,他们会资助为攻克同一问题而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科学家。但是,不管谁最终拿到了 DARPA 的资助,都必须在 DARPA 组织的研讨会上与大家分享研究思路与工作进展。这样, DARPA 所希望看到的研究者社区就逐渐形成并成长起来。在社区成员间,相互冲突的情况较少,协调合作较为顺畅。 尤其要指出的是, DARPA 很少支持单项技术,而总是尽量支持有助于实现其目标的技术群。例如,对于计算技术而言, DARPA 支持的领域涉及材料、处理工具、芯片设计、软件、系统架构等等。 另外,为了保证有更多机会从事先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新兴技术的来源, DARPA 规定,联邦政府资助的研发中心( FFRDC )不允许申请 DARPA 招标项目,但是, DARPA 可能请这类研发中心(如林肯实验室)帮助自己准备招标文件,帮助自己展望国家的长期技术需求。 总之,在项目官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自下至上的技术识别过程和研究者社区的打造过程,共同奠定了 DARPA 的成功基础。 在经费分配程序上,两条腿走路也肯定比只用一条腿走路好。因此,我国在不断完善同行评议方式的同时,学习借鉴 DARPA 那样的决策方式和资助方式,以加快决策速度、聚焦重点领域、培育科研社区、强化责任机制,应当说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科学时报》 (2010-1-15 A3 周末评论 )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3994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技部项目答辩
caoman 2010-7-29 16:57
结束了在北大的博士论文答辩后,以为此生终于摆脱这虽伴随甜蜜但终究很折磨人的东西了!熟料如今又要站在首都某宾馆的会议台前,接受数位领导和专家的审判。 比起国家科技部委技术支撑计划课题评审答辩,学生时期的答辩就是小儿科,大家展示的都是真刀实枪的本领,18个项目,64个申报单位,每个申报单位又有2-5个不等的联合体,数百家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汇聚于此,其中不乏行家里手,关系到金钱、荣誉、地位、前景,没有不拼的道理,刀光剑影,好不热闹。 评审进行了2天,我们安排在第一天下午,在下午开始之前我一直没去会场,听了在现场的小情报员汇报,基本和在学校答辩一个情况,无论是多高级别的领导,还是多牛的企业家,无论是德高望重的长者,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此刻都变成了毕恭毕敬的小学生,守在审判室的门外,有人出来便马上去问:有哪些专家?提了什么问题? 只想多探得一些信息而已,而出来的诸公一致向雷锋同志学习,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抿嘴不语,似受打击,无非不愿旁人占到便宜。 没到现场并非胸有成竹,更不是满不在乎,而是在苦思操练怎么赢得这场艰苦的战役,我们报的项目有六个竞争对手,实力都非常强大,属于竞争比较惨烈的一个。我们五家联合单位已经共同努力了数月,更不用说天人这些年的积累,现在大家把最后冲刺交给了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斗志被激起,事情便其乐无穷,毛主席的话还是有道理。想起蔡总(他们的课题只有他一家申报)貌似惋惜的说:以为曹总也会参与同一个课题呢。看来蔡总是觉得少了斗智斗勇的乐趣。 对于如何能赢,我在反复斟酌,如何在10分钟的时间内从一堆出类拔萃的人中脱颖而出?如何让素未谋面的专家们在短短几分钟内理解你、认可你?这真是个大的挑战,常规的讲法肯定行不通,下午三点,昏昏欲睡,没有刺激是不行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上台马上将我们几家联合单位的看家宝本领亮出来,把我们做过的最出彩的事抖出来,这里冒了很大风险,一旦把握不好很可能会适得其反,惹人反感,但从结果来看,现场气氛确实被调动起来了,我也得以顺利汇报我们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 现在虽然最终结果还没出来,但我们很有信心。因为我们的团队有完善的产学研结构组成,天人经过十几年的积累有足够的资金和市场推广实力,从前期项目调研、报告编制一直到现在,团队中每个人、每个单位都在尽最大的努力,我们有信心能为科技部承担好这个课题,我们也有信心将课题成果推广到市场中创造社会财富。 http://blog.sina.com.cn/tianrencaoman
个人分类: 发展规划|317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评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slyang2005 2010-5-16 17:23
新华网北京5月16日电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评审工作会议今天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刘云山指出,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显著成效,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做出重要贡献,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刘云山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要充分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不断为改革建设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要继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阐释,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化科学发展观的研究阐释,积极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深化中国发展道路的研究阐释,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深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研究,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实施提供支持;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凝聚全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深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更好地服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要不断提高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水平,注重政治方向,注重改进创新,注重战略谋划,发挥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导向性、示范性作用。   据了解,今年国家社科基金23个学科共收到27000多项申报课题。经过通讯初评,有4600多项课题入围本次会议评审。会议将按照公平、公正的要求,评审出2300个左右拟立项目。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陈奎元主持今天的会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和评审专家共280多人出席会议。来源(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16/c_12107218.htm ) 2009年情况:据了解,国家社科基金22个学科共申报了22547项课题。经过匿名通讯初评,有3600多项课题入围本次会议评审,会议将按照科学、民主、公平、公正的要求,评审出1750个左右拟立项目。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陈奎元主持会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和评审专家共260多人出席会议。 听说2010年是16号开会,17-19号评审。 在会审结果出来之前是不会告诉谁过了通讯评审的(会审结果结果一出来就把通讯评审情况反馈给各省)。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新定稿(pdf)(《中国科技资源导刊》):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及对若干问题的思考
fangjinqin 2009-9-18 17:32
按语:这是我将给《中国科技资源导刊》的一篇约稿,前面博文提过,这里给出初稿,征求网友意见。因为文中有许多图形,我这里只能附上pdf文件,请大家看. 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及对若干问题的思考 方锦清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 102413 摘要: 中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SFC) 是我国基础研究最重要的科研资源之一, NSFC 立项 审批及其经费管理一直是令人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应用网络科学方法,构建和探讨了两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的拓扑特性,分析了项目评审及经费资源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今后改进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拓扑特性,项目评审,资源管理,建议 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及对若干问题的思考 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及对若干问题的思考 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及对若干问题的思考.pdf 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及对若干问题的思考
个人分类: 学术文章|4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1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