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敲门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杂说文化和艺术修养(2)音乐与琴(下)
fdc1947 2019-5-25 08:32
杂说文化和艺术修养( 2)音乐与琴(下) 人们提倡练习弹琴,当然不光是为了谈情说爱。过去的人大多是相信孔夫子的,孔子教人弹琴,是为实现他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从乐曲之中应当能够悟出治理国家的大道理。 孔子认为 “礼乐不兴”“则民无所措手足”,这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大事。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要“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所以他“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 刘向在《说苑 ·修文》中说子路在鼓瑟(瑟也是琴一类的丝弦乐器),被孔子听出来有“北鄙之声”。孔子说:“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域;……昔舜造南风之声,其兴也勃焉……纣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他警告子路,学这样的曲子就难保“七尺之身”,吓得子路“不食七日”而瘦得皮包骨头。 儒家一直把 “弦歌”作为教化百姓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正如孔子的学生言偃所说,弦歌而治,可以使得治理者“爱人”而老百姓则“易使”。正因为如此,孔子一行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没有饭吃,大家都饿得昏头昏脑的时候,孔子仍然“弦歌之声不绝”,表达了他誓死也要宣传“克己复礼”主张的坚定决心。 为什么古人认为音乐能够对国家的政治起这么大的影响呢? 根据古人的哲学,这是因为音乐与治理国家有共同的要求,这就是和谐 。 和 与 谐本来都是指声音的相呼应。 《 说文解字 》解释说: “ 和,相应也 ” 。《易 ·中孚》 中有这样的句子: “鹤鸣在阴,其子和之”,那是鸟类的声音相应。《论语》 说孔子 “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那就是唱歌相和了。楚国宋玉 所说 的 《 下里 》《巴人》 与 《阳春》《白雪》, 各有几千人和几十人 “ 属而 相和 ” 也是如此。 谐,就是和。 《书舜典》 :“八音可谐,无相夺伦”。 声音相和,必定不是同一个声音,即声音的频率不同。 不同还能够相应,这才是相和 。声学上,把某一频率的声音与该频率的 2倍、或三倍等声音,称为谐音。虽然现在我们在音乐演奏和音乐教育中使用的和弦、和声技巧是从西方引进的,但是,不同声音相和、相谐的概念,却是中国古来就有的。 在治理国家的理念和政策上,理智的政治家也是主张 “和”的。即使在古代的“中国”即黄河流域附近的面积,对于交通不发达的古人,也是一块相当大的土地。从北方的“胡”到南方的“越”,东方的“夷”到西方的“羌”,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人们的习性,都有很大的不同。不要说做这么大面积土地上的统治者“天子”,就是一个局部的统治者“诸侯”,也是要处理许许多多不同人们之间的事务。要硬使人们相同是不可能的,处理得好,就要使这么多不同的人相和,即所谓“和而不同”。孔子的弟子有若说:“ 礼之用,和为贵 ”。和是儒家学说的最重要的核心。紫禁城中最重要的三大殿是:太和 殿 、中和 殿 、保和 殿 , 从国家最重要的 建筑物名称上,也可以看出 “和”在治理国家理念上的重要性 。 人们又要说,音乐、弹琴要求的是声音的相和,治理国家要的是不同人们之间的相和,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相和挨得上吗? 从我们今天从小 就在西方式学校 学习到逻辑思维的人看来,声音的相和与治理国家的和谐 确实 没有什么逻辑关系,但是,我们的古人却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了。 中国古人的思想和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 就是比附 。 既然 声音相和是 “不同而和”,治理国家也是“不同而和”,它们就是可以比附的。 逻辑弱而比附多, 这是中国古人思想的一个特点 。 在我们的古人看来,不但治国与音乐相和有联系,做饭做菜即烹调也与 它 们有联系。 烹调有五味,甜酸苦辣咸,也要相和才能够好吃 。能够做到五味调和的是好厨师,同样,把这些本来运用来治国的也是治国的高手。过去,把宰相的功能称为调和鼎鼐,做得好的宰相便有调鼎之功。 中医养生也要讲究五行调和。五脏配五行,要调和。经络配阴阳,阴阳经络也要调和。 调和了,身体就健康,失调了,就要生病 。养生的过程,就是要保持调和的状态,治疗的过程,就是把失调的阴阳五行调整过来,变成调和。古人也常常以养生来比喻治国。虽然有些 具体 做法今天看来很可笑,但是这就是古人的哲学、古人的智慧。 我们的家庭,特别是夫妇,古人把它配阴阳,要调和。我不知道在《诗经 ·关雎》产生的据说是西周年 代是不是已经有了阴阳的概念(或许没有),但是,人们已经把音乐的调和与夫妇的调和联系起来了。在《诗经》的第一篇里就把夫妇关系与琴瑟音乐联系了起来: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以后,琴瑟差不多就成了夫妻的代名词。 夫妻关系好,称琴瑟调和。夫妻翻脸了,称琴瑟不和 。死了太太,谓之断弦。再娶一个,称为续弦。 正是古人的这种比附,把乐和礼联系在一起,把音乐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了。 我们看到, 在中国古代的著作中,很多地方都表现出 古人 好比附而缺乏逻辑推理的思维习惯。正是他们的这种缺乏逻辑思维的习惯,使我们的古人难以发展出科学理论,但是,也正是他们的好比附的思维习惯,创造出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的绚丽多彩的古代诗歌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另外作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虽然我们 的古人 缺乏逻辑思维的理论,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实际上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在逐步提高,把音乐与治国联系在一起的观念还是在逐步淡薄。而且历史的实际情况也一直在不断的 “礼崩乐坏”。礼与治国的关系都单薄了,更何况乐呢!因此,后世的人们很少像孔子那样把音乐与治国联系得那样紧密。 从汉唐到宋元明清,人们心目中音乐与治国的联系越来越弱。 这样,音乐和琴逐渐成为人们单纯娱乐的工具。琴逐渐与棋类、写字、画画一样,成了人们文化和艺术修养的一部分,成了琴棋书画之首,而不是 完全 从属于 礼制和 政治的工具。一部分人则把从事音乐、把弹琴当作他们谋生的手段,成了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当然,故意或无知地把音乐与治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人总是有的 。 当李谷一开始把歌曲唱得软绵的时候,还是有人斥之为 会 亡党亡国的靡靡之音。不过,这毕竟只是大江东去的大潮流之中的几处小小的逆流漩涡。 琴棋书画本来只应当是人们提高文化和艺术修养、丰富文化生活的工具。对于人们来说,弹琴、下棋、写字、作画都应当是很愉快的事情。可是,有些成年人主要是小孩的家长,却把它们作为小孩子考试、升学得到便利的敲门砖,逼着许多孩子苦苦地练习这些本来应当是他们愉快的技能,弄得他们苦不堪言。这就把好事情弄到了它的反面了。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2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昨天--明天
热度 1 sunshinetx 2012-1-18 18:20
今天中午申请科学网的博客,晚上就收到电子邮件说批准了。甚是高兴,就留点纪念吧! 记得接触到科学网大概是在去年,当时还在读大四。看到科学网的内容非常的丰富,百家争鸣!于是就注册,申请博客,结果竟然没有被批准,于是就作为一个游客经常在科学网上逛!受益匪浅····· 2011年就此别过!期间的酸甜苦辣也算尝遍-----内心的挣扎,前途的迷茫,肩上的责任! 大四毕业了,侥幸捡了个本校的研究生读读。又非常幸运的找了我现在的导师!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兄弟,同时又有贴心的师兄师姐照顾,又是第三幸运呀! 当然也有很多的不顺利----申请失败,内心的苦恼,家庭的烦恼,学业的压力······ 2012已经开始!确定自己的方向,开始新的生活吧! (注:有时候我们需要就是一块敲门砖!本科的时候申请博客没批准,研究生一申请就批准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个人分类: |2090 次阅读|3 个评论
博士: “钻”、“砖”、“转”及其他
热度 6 boxcar 2011-9-11 20:03
早上看王德华老师的博文“ 读博士本质上是自己做主”【 1 】,留下一句评论,扬言要写篇“博士的‘砖’与‘钻’”。当时我刚刚完成一篇博文,因为赶着要买菜做饭,所以只是在心里构思了一下这篇计划中的博文,并没有马上写。这会儿终于决定,把这篇今天已经想得差不多的博文写出来。一看标题大家就会明白,我这次又要玩撷英啦! 王老师说“读博士本质上是自己做主”,这话绝对没错。问题在于,博士生们给做主时到底是如何定位正在追求的博士学位的?在我看来,大概离不开这五个字——钻、撰、砖、转、赚。 钻,是钻研的意思。既然入学来攻读博士学位,不下功夫钻研学问是不行的。这就意味着博士生必须深入实验室,每天勤奋刻苦地读书、查资料、看文献、做实验、分析数据 ….. 如此这般地努力钻研,否则哪里会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一番钻研过后,终于有了若干研究结果,这时又需要面对第二个字——撰。 撰,即动笔(现在主要是敲键盘)撰写学术文章和学位论文。倘若写不出博士论文,是没法申请答辩的;现如今在咱国内要想博士毕业,还必须要发表一定数量和档次的学术论文,这些无疑都需要有很好的写作功夫。所以,博士生们,赶紧去“手握灵珠常奋笔”吧。 文章发够了,论文也写成了,如果随后再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被学位委员会批准授予博士学位,博士生们就可以拥有一本《博士学位证书》。这本学位证书,在很多人手里、在很多情况下,无疑是一块很给力的“敲门砖”,可以帮新科博士们叩开未来职场的大门。其实砖对于博士们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要像砌砖墙一样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学术高度的提升,做到一丝不苟、严丝合缝与稳稳当当。 涉足职场前后,博士们会面临各种职业选择。有的人会选择继续钻研学问,沿着专业的道路继续前进,这样不会荒废自己博士期间受过的科学研究训练,还能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有的人会在这个阶段转型转向,不再从事学术研究,而进入其他领域谋求发展,这便是“转”!那些转向到效益极好的工商业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博士,自然可以赚到很多的钱;而那些转型不成功的博士,可能只好继续转下去了。其实在读博士期间也偶尔会有人面临转导师、转方向、换课题等问题,此时需要注意的是,转的目的是确定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导师、方向或研究课题,而“转”本身并不是目的。 总之,博士生从入学到毕业,在很多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都会面临选择。只要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做出的这个选择专心致志地努力拼搏,应该可以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如果总是找不准努力的方向,或者有了明确的方向(包括研究课题)仍不肯专心做事,恐怕只好在转动中耗费时光和青春了。 参考: 【1】 王德华:读博士本质上是自己做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485049
个人分类: 教育|4004 次阅读|14 个评论
告诉自己的研究生,学位只是‘敲门砖’
lin602 2009-9-20 17:59
部分研究生是为了通过研究生学习来训练自己的科研能力,以便于今后的就业与事业,但也有部分研究生完全是为了得到一张学位证书及研究生毕业文凭,当然也是为了就业与事业。 当研究生拿着学位证书走出校门的时候,就要到相关单位工作,来承担自己的工作与岗位。研究生的学历及学位,是有利于其就业的(相对于同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学位证书有敲门砖作用。 但工作以后,是不是能够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科研与管理工作,有没有竞争力,对于同一导师的研究生们来说,相差都是非常大的。我的研究生们就有这样的差别。 有的研究生在做硕士论文期间,能够刻苦地进行科研工作,利用尽可能的时间,查资料,做实验,与相关课题联系单位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自己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工作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成绩,得到了肯定,收入高了,得奖了,有猎头公司找了,生活也好了,自信心也增强了。 也有的研究生,兴趣爱好非常多,网上聊天花的时间也不少。唱歌、喝酒、看电影、逛街、谈朋友等花了大量的时间。导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太多自己的主动性。当然,也能够拿到文凭及学位证书,也找到了工作。不过,过了几年,与其他好的研究生比较,尽管是同一导师,课题相近,但工作能力及竞争性相差却很大。有时候自己都觉得有点惭愧。 学位只是敲门砖,最终的成就,是靠自己真本领取得的。 前面毕业的师兄师姐们的历程及结果,对现在的研究生是非常好的例子。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