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孙瑞雪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孩子说脏话怎么办:致尹建莉和孙瑞雪老师的请教信
热度 1 arithwsun 2010-12-5 13:28
如果有认识尹建莉和孙瑞雪两位老师的家长们,请帮忙把这封请教信,转发给她们,多谢。 如果她们愿意回复的话,请公开发在她们的官方博客上,因为网络论坛上,名字可以随便取,很难认证真实信息。 孩子说脏话怎么办:致尹建莉和孙瑞雪老师的请教信 我的孩子,现在快6岁了。当初他4岁多的时候,跟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一块儿进入了爱说脏话的阶段。当初想了一些解决办法,有几个月就过去了,现在把这些写下来,向您请教,看是否有需要改进和注意的地方。 我认识一个幼儿园,是一个非常好的幼儿园,向她们咨询时,我跟她们的主班教师的分歧比较大,当孩子说脏话时,她的建议是,请孩子们去卫生间洗嘴巴。 我觉得这种办法并不好,反而强化了孩子们脏的意识,原来不过只是话脏,现在连嘴巴都脏了,需要洗干净,实际上相当于把这种不美好的感觉固化下来了,形成了一个并非良性的心钥。 这位老师,是传统的威权家庭出身,而我的父母更像是尹建莉和孙瑞雪老师们所倡议的那种现代父母,这种分歧,实际上归根结底是这两种文化的分歧。 这位老师,也许觉得,自己没有批评学生,语气也很温和,还用了请字。比传统的那种威权家庭的暴力型批评的做法已经很好了。但是,她没有想过她这个做法,同样也是有着不好的副作用,也许存在着其他更好的做法值得尝试。 一个很简单,但是比这位老师做法会更好的方法,就是对孩子说不,多说几次,就像孙瑞雪老师在书中观察和倡议的那样,不用批评,也不用将这种现象联系到不美好的感觉,不用固化到身体部位,多说几次,说的多了,孩子试错够了,自然就停止了。 那位老师的建议,如果以此看来,实在属于多此一举,徒增烦恼。 不过,在实践中,我其实采取的是另一个、更进一步的想法和做法。孩子说脏话,应该是他们心理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他们认识到了语言的威力,总想试试它(心理学书籍以及孙老师的书里似乎提过这个说法),这时候,我觉得单纯地说不,简单的制止,也未必是最佳的策略,有可能遏制住他们本来的生机发展规律,也许存在着更加优良的解决办法。 这种想法应该是很有道理的,想想看,在我们小孩子那个时代,很小就不用大人管了,即使在孩子玩耍的时候,小孩们说了脏话,其实也没大人管着,说够了,回到家自然就不说了,大人始终不知道。 但是,现代社会,安全问题突出,大人始终不离孩子左右,孩子说脏话时,家长们必须做出正确的态度,不能不管,否则孩子们会以为这是大人容忍的,反而变本加厉,养成不良的习惯。 在认识到前面两个方法的局限性之后,我想到和实际采用的一个办法就是,当孩子喜欢说笨蛋的那天,就把鸡蛋煮熟了,然后让孩子对着鸡蛋说笨蛋(告诉他不能对人说),让他对着鸡蛋使劲地说个够,说的不再想说的时候才停,这个时候,我原来的计划是准备把这个鸡蛋,给邻居家的狗吃,让孩子们观察一下狗会不会变笨。 结果弄巧成拙,孩子们一定要求我把这颗笨蛋吃下去,我为了祖国和家庭的教育事业,只好甘冒风险,把鸡蛋吃完。然后,孩子们问我1+1=几,我的答案是3,果然变笨了。 这种游戏,其实持续的时间,并没我想象中长,2个月还是4个月,我记的不是很清楚了,现在孩子六岁了,早已不爱说脏话了。我有时候真的表现笨的时候,就会怪他,都是你给爸爸吃了笨蛋啊。现在,你给爸爸吃个聪明蛋吧,为了爸爸能聪明地跟他玩,这时候,他可能(不是每次都乐于助人)会愿意对煮好的鸡蛋,说聪明蛋,爸爸吃了之后,当然会1+1=2,10+10=20也会。 这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实际上用到了迁移之法,将孩子们对人说脏话,迁移到对鸡蛋(特定之物,其他均不允许),既让他们认识到,不能轻易伤人,又可以让他们实实在在地体会一把语言的威力。第二个过程,用到的是反转之法,本来是对鸡蛋说脏话、念咒语,结果反转成对鸡蛋说好话、念祝福。 一迁移、二反转,就将孩子说脏话的问题解决了。一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上,没有发现孩子有任何起伏。 因为孩子的幼儿园,上的是华德福类型的家庭式幼儿园,他们每天都要做早上的晨圈,华德福的晨圈非常好,身体节奏与语言活动相伴,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仪式性的规矩,我喜欢称之为精神化仪式。 我就在想,在孩子说脏话的阶段,能否将反转之后的祝福和祈祷,仍然用食物作为载体,放入这个精神化仪式的最后阶段。 比如早上晨圈结束时,可让一个孩子,拿着一个装满米的小碗,给每个孩子发一粒米,让孩子们对这粒米,说一句祝福的话(当然,如果他们想恶作剧,非要说笨蛋,老师们也不干涉吧)。然后,将这些米粒收回,置于某处(华德福有一个季节桌),等真正做米饭或米汤的时候,可将这碗米粒混入。 我自己是很喜欢这种做法,建议给这个幼儿园的老师们,不过她们并未实践,所以,我也不知道,如果实践了,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一个人祝福和祈祷,跟一个群体进行祝福和祈祷,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之所以向您二位请教,是感觉您们二位的书,都针对中国当前教育实际,又能联系于基本的教育理论,深入浅出,让人信服。 虽然,我是一个大学教师,但是一直做数学研究和相关教学,于教育学专业并无涉猎,只是有了孩子之后,才关注这方面。 自己虽然喜欢上述做法,但并不能确认这种做法是否合理,是否最佳,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借鉴,因而向二位老师请教。 盼企回复!多谢!! 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 电邮: taiji(dot)yonghui(dot)wang(at)gmail(dot)com 两位老师若发博文之后,愿意通过电邮联系,回邮时,将上面的(dot)换成. (at)换成@ 也许,在明年九月份之后,我可以联系两位老师,在首师大数学系,举行一个科技教育出版界座谈会,之所以限制在这个界别,一是控制人数,二是若利用了首师大场地,则需要有个名目,显得学术性更强一些。 今年邀请了小巫去首师大演讲, 是因为她正在探索华德福数学教学法。 其时,我看到尹建莉和孙瑞雪的书,也非常想请她们过去, 但是她们二位在数学教学上,均无特别的贡献,缺少一个名目, 其实应该是首师大教育系去请她们,而不是我们数学系, 有些话就不多说了, 反正是我挺想让她们跟首师大的老师和学生们接触的, 今天琢磨出一个名目,就是在数学系举办个座谈会,而不是讲座, 就是可行的。 我曾经幻想,像尹建莉,孙瑞雪, 当然还有华德福界别的吴蓓老师和小巫老师, 应该多去各个学校演讲,将现代教育理念,首先传输给老师们。 这个座谈会,取定范围在科技教育出版界,即是此意。
个人分类: Book-W|8788 次阅读|4 个评论
读书报告:同理心的因和果
arithwsun 2010-5-21 20:51
同理心的因和果 本来是用Google Doc的服务,可以在线显示,但经常遭到GFW,国内的百会Doc质量尚不过关,容易打乱格式,只好直接上传。 PPT
个人分类: Book-W|4662 次阅读|1 个评论
规则和平等:幼儿教育要与现代文明规范接轨
arithwsun 2009-9-21 15:01
规则和平等:幼儿教育要与现代文明规范接轨 王永晖 孙瑞雪教育机构提出0~6岁的孩子需要建立的 7大基本规则 :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 不可以打扰别人。 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7. 学会拒绝别人,学会说不。 其中,1.粗野 2.东西 5.打扰 7.拒绝 其实可归于同一条,就是不强迫他人,第7条是从反方向讲,即自己不强迫别人,别人也不可以强迫自己。 第2条,则说的太绝对话了,前提是不强迫,如果小朋友之间同意,是可以交换玩具的,这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训练。第1条,粗野、粗俗,为形容词,很难界定,不像其他条主要是动词含义,容易明晰,其本质应该说的还是不强迫,除此之外的行为,应该认为是孩子的生机勃勃,在基本满足不强迫的情况下,孩子还是野一点的好。 第4条 等待,确实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色,可称之为不急燥,善于排队。注意急燥的燥,我故意写成火字旁,而不是通用的急躁,可以走,可以跑,但不可以生气上火。 第3条 归位,也确实是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这个习惯的确非常需要。我用了总共三种底色,将这几点分类出来。 至于剩下的第6条,我不太同意,所以没涂底色。小孩做错事后,是应该有一个分级的、良性的 批评体系 (后述)。但这个语言式道歉,是否应该纳入其中,我觉得是值得考虑的。做错事只要道歉就行,会不会养成不良习惯,以为什么错事的危害,只需要道个歉就可以消失,不需要自己内心的承受和忏悔。 另外语言 道歉 方式,可能也不适合中国国情,容易造成后患,试想将来小孩上学了,老师做错了事之后,他会不会冒冒失失地就去要求老师给他口头 道歉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尤其是在孩子眼里,能把针尖大的问题扩大化。在要求平等的规则下,强化语言道歉,会给师生关系带来很大的问题,先不说老师能否接受,就是接受,成天道歉,过来过去,烦不烦。另外,强调道歉,容易将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向负面,很容易让孩子们把注意力老放在别人的错上,这本身就不是一种很积极的心态。 这条跟另外一种批评手段Time out (坐冷板凳)一样,都是来自国外幼儿园的做法,我都不是很喜欢。罚坐冷板凳,或其它某种孤立手段(如 关黑屋子,如罚其孤独地站在屋子角落。 注:有老师陪伴的暂时脱离群体,就不算Time out,而是一种良性的教育方式),对于小孩子来说,是不是会比打他还让其心理上更难受。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反对Time out的理由,一者,将孩子从群体中分离出来,独自冷静,是否会过早地打破孩子的整体感,从而过早地让孩子产生分离心-分别心。二者,独处静思,本来是非常好的事情,是孩子心灵发展的重要催化剂,中国传统文化中专设出坐禅、立禅种种修炼,但是,若将其跟惩罚含义相连接,无疑将会让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痛恨 独处静思 ,想到这种独处静思的形式,内心就产生出不良情绪,这种童年阴影,副作用之大,可想而知。 我们没有必要把西方(宗教)的那种习俗引进来,成天Sorry, Excuse me之类,不适合中国数千年文明建立起来的国情,用什么取而代之,后面再述。 所以,总结幼儿行为规则如下,先设立规则的规则,即,规则的设立方法: 1)必须先给对方讲清规则,他同意之后,方可开始使用此项规则的限制力。 2)规则一经设立,就是平等的,大家都需要遵守,而不仅仅是小孩子。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规则才能是真实的,并富于弹性的。 规则的规则,导致的必然结果是, 规则必须要少而精 , 从而抽象有弹性 ,因为规则越多,意味着执行起来越难,甚至可能产生逻辑冲突。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是未必能真正做到。为什么,中国的风俗就是,规则模糊,原因就在于规则太多了,反而会模糊,也未必会真正执行,这就又导致了放纵。历史上的极权政治往往如此,因为倘若人人,或者一个社会中有30%的人追求规则明确的,必然会影响到极权政治的设立基础。规则模糊且众多,不易执行,从而在极权政治下,反而出现更多腐败放纵的自由。 幼儿教育,亦同此理,在极权型的家庭之中,孩子们未必很乖,反而出现更多的放纵现象,给未来的人性成长,埋下很大的麻烦。 规则弹性,应具有一定的抽象度,否则,硬性的规则,很容易人为 造成孩子们无法良好地遵守规则,若再由家长们联系于硬性惩罚,副作用更大。 规则弹性,则 使孩子们触犯规则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另外,目的性的显示度大大降低,这些都会 让孩子们有充裕的时间和兴趣,通过模仿来习得内化的能力,好处是,一经习得,终身不忘,并且容易转移为更广泛的能力。 设立规则,不能临时起意,这是规则设立方法的第一条。记得以前跟一个家庭吃饭,5岁大的小女孩要跟大家一起喝可乐,结果妈妈不让,女儿就哭,于是妈妈妥协,女儿喝上了一罐可乐。这种坏处很明显,笨拙的妈妈丧失了自己的权威。她错在哪呢? 1)如果不准喝可乐,是她们的一个规则的话,她必须提前告知女儿(据我所知,并非如此)。而不应在吃饭时临时起意。这种规则的随意发布性,会让小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大人有多少规则。 2) 我不明白为什么,5岁大的小孩在餐厅就不能喝可乐,很明显她去餐馆喝可乐的机会并不多,即使可乐是什么垃圾食品,也绝不会因此伤害身体。所以这个规则实际上属于可有可无的,既然可有可无,妈妈执行,但是别的大人可能不会执行。那干脆就不应该设定此规则,让小孩子的大脑记住那些最核心的规则吧,其它的任其自由,也问题不大。 往往有些家长一方面溺爱小孩,感觉有点像拿孩子当玩具,但又一方面时时刻刻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规矩,因事设规,即时起意,看到什么不对了,就当场赶紧立个规矩,当场就要小孩遵守,闹得彼此不愉快。实际上,他们这种做法不仅效果不彰,也违反了规则设定方法的第一条,孩子当时的行为,只要没违反以前的规矩,就不应指责和约束,如果确实希望不要有此行为,同时又无法引经据典使用以前规矩,设立新规也不应该立刻生效,应在孩子明白接受之后,在下一次或下几次情况发生时才能使用。 还有一些大人,在处理小孩子的问题时,不是希望通过规则,正面处理。而总是习惯性地采用威胁、恐吓、欺骗的方法: 你如果不好好吃饭,就不给你买玩具了/不准你看电视了----威胁 再不好好睡觉,警察(老虎/小鬼)就来了----恐吓 今天。。。,因为。。。----欺骗 往往这种时候,大人随口而出的一句话中,上面三种元素兼具,可见危害性之大。须知,孩子们是能看到真实的,长久的欺骗、恐吓、威胁,将会使其发生认知障碍,失去看到真实的天然能力。 将威胁,当作批评手段( 甚至明确宣布为规则), 将两件本来逻辑上毫无关系的事情,进行联系,人为制造因果关系, 容易混淆孩子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规则的有效设定和有效执行,而完美解决的。家长应该依靠规则,在小孩子身上发现内在的规则力量,既规则明确,又保持住规则的弹性。 比如,小孩子串门,对于现代社会的家长们来说,往往有需要预约的实际考量,因此会给孩子们设立串门需要预约的规则,小孩子们也基本上会事先同意。但是这个规则的执行,则需要相当的弹性化。因为,小孩子更多看到的是真实,而不是规则本身。譬如某一天,确实没有预约,孩子们临时想去串门,这时候家长们也确实是有空的,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可以去串门呢。当然可以,因为孩子们看到的是家长们有空的真实,既然家长们有空,为什么不可以去串门呢。这种真实,在孩子眼里肯定强过了文字设定的规则。如果不管这种真实,硬性执行预先设定的规则,效果并不好,它违背了规则设立方法的第二条,真实与弹性。 如果一个规则,缺少了平等和真实的基础,就应该考虑修正,甚至废弃。譬如,串门需要预约的规则,就可以适当修正,串门需要预约,但如果那天大人都有空的时候,也可以不预约就去。孩子们会理解这种真实,而真心地去遵守的。 回到我们先前对孙瑞雪7大规则的分析,在满足 规则的设立方法--规则的规则前提下,可设定最重要的4条规则: A1. 不强迫 A2. 不急燥 B1. 要归位 B2. 要守时 实际上,在当今中国社会,很多大人也做不到这几点,需要在幼儿园学会的文明习惯,在大学生教育中也未真正完成。有好些社会弊病,往往是高层领导不遵守这些基本的现代文明规则造成的,自古以来,他们也有相同的名称大人。 好,回到此题,规则越少越明确,则效果越好。将孙瑞雪的7条归为2条,总共总结的条目是两类4条,是少了,不过也更抽象了,那么对幼教,采取这样的抽象度,是否适宜。 抽象化,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孙瑞雪代表的蒙特梭利教育方法,在强调规则的同时,似乎会产生出一个副作用,就是过早地让孩子产生自我,过早地产生判断是非的念头。可能反而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和焦虑。 如果将规则减少,甚至抽象化后,由大人按其对抽象化的理解来执行细则,一切暗含其中,却不突显力量,可能副作用就会少一些,也许反而更容易培养出孩子的内在能量。 孙瑞雪七大规则的出发点很好,但是把规则的承受体,主要放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很小就明晰规则,而不是逐渐地、由内而外地去发现规则。这种具体做法,可能值得商榷,在具体做法上,还是应该更多地借鉴华德福教育体系中的经验。 明晰规则,应该从大人做起。让大人首先有这种感受,依靠规则办事。对于幼儿,可能最好力度放轻些:一. 只讲那4条最抽象的规则,小孩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也无所谓(小孩子们还真能理解,产生力量,内在地反抗可能存在的暴政),二、 对于细则,则由大人把握,除非孩子要求,否则就不突出,不明显,仅由大人执行即可。当然,如果孩子已经关心某条细则时,说明时机已经成熟,可以跟他讲清楚这条细则。 设立规则,主要是限制住大人的权力,要求大人首先做到,从而保证住了幼儿的权力,有些传统育儿行为,如在幼儿早期强迫小孩把尿的传统习惯,小孩不想吃饭还要追着小孩喂的习惯,都触犯了不强迫的规则,大人首先要修正自己的习惯,在面对幼儿时,得以现代文明规则要求自己。 又如,大人想出来的一些批评小孩的手段,如前面说的Time out (坐冷板凳),孩子是否愿意接受这个规则,如果不愿,那么强制执行此手段的大人,也是违反了规则1),实际上,有些 良性批评手段 ,孩子是会同意接受的。 有些大人单方面构思的惩罚性做法,往往会遮蔽了事物本来的逻辑顺序,同时又可能产生新的、不必要的、人为制造的条件反射,而且往往属于不良情绪范畴,使得孩子们无法在善意中成长,无法成为为一个对别人也有善意的人。 这些事,都是愚蠢的大人干出来的,做了以后,往往还不自知,甚至把错误的原因推到孩子身上。所以很多问题,不是出在小孩身上,也不是出在大人管的不严身上。问题出在相反的方向,大人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限制的规则,就是如上(1+2)AB。 大人是具有理解抽象规则的能力的,关键还在于执行力,自我约束能力,后者并不是每个大人都能做到的(否则中国的强盛,指日可待)。至于小孩,这么抽象的规则,第一, 不要小看孩子们的理解能力,第二,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薛涌的文章里讲了 这种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讨论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构成了常青藤教育的基础。 它说清楚了规则和平等在幼教中的地位。如果只追求规则的硬性执行,不注重规则的平等,不注重平等基础上的真实与弹性,即使孩子们形式上遵守住了规则,也无法真正发展出----- 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 , 这种现代社会所必需的高阶能力。 在这些抽象的规则下面,可设立一些细则。如不可打人,不可在生气的时候打人,很多成年人,因为缺少这种幼年的经验,实际上不能细分自己的情绪,不能分清楚批判性思维和攻击性情绪之间的界限。反映到幼儿教育上,打孩子即使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的话(只能打手心、打屁股),又有多少大人,是在自己情绪正常,不急不气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教育手段的呢?这种气急而打的效果反而更坏,使他们的孩子长大后,在面临问题时,也只会使用暴力的情绪和做法。 儿童不像大人,很多事情仍然是需要通过大人的反复指示,才能分清做与不做之界限,当小孩突破了这个界限后,我们确实需要建立一个良性批评体系。 孙瑞雪的书爱和自由中,对孩子观察的很细。有一段是这么说的,如果孩子玩脏手了,大人对孩子说,你的手脏了,不要抓我的衣服。那么,孩子一定会去抓大人的衣服。 孙瑞雪对此的分析,确实很高明。她讲,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实际上是在试错,光告诉他,仅是语言。但他要真实地去试验,能不能抓。所以,下几次这种情况的时候,他可能还是会在大人说完之后,再去抓,再去试错,但是大人还是应该说。等到他试好多次之后,试错试的满足了,大人再说的时候,孩子们就不会再抓了。 在面临小孩子的犯错(违反规则)之时,除了语言确认,让孩子们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同时进一步通过身体接触,让他们增加感性认识,可能会更加行之有效。传统的打孩子,即是从此点考虑出发。但是它的副作用太大了。 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降低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一个幼儿从小养成的自我价值感,自尊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她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自我价值感,被萨提亚(V. Satir)的家庭心理治疗学作为幸福的第一步,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在萨提亚的著作《新家庭如何塑造人New Peoplemaking》中观察为: 情绪低落时,将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别人身上; 通常想要从他人那里得到肯定,这就导致他, a. 总是想操纵他人(关系最紧密者);或者 b. 放弃自己的权利,讨好别人;或者 c. 放弃自己的原则,以换取利益。 相反自我价值高的人被观察为: 言行一致 有责任感; 可以经受住许多挫折; 不吝啬对别人的爱; 有勇气改变自己。 可见,保护好小孩子的自尊心,逐渐树立起自我价值感,会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传统的体罚方式,也许一时有效,容易操作,管理成本低。但是,从长远看,整体管理成本会非常高昂,因为它降低了孩子的自尊,因而降低了他们的内在责任感。 如果实在必须用到这种传统的打屁股体罚方式,也应该尽量少用,顶多一年一两次,甚至小孩子的整个一生,顶多一两次,同时大人要保证不可以在自己生气的时候打小孩。其他时候,必须去寻找新的方法。这种新方法,可分为两种: 1. 正面给予爱的拥抱,在语言诱导的同时,要给予爱的拥抱,大人要成为一个爱的纯净容器,可参吴蓓老师翻译的华德福教师的做法 奇妙的规矩 ,和我写的 孩子哭闹怎么办 ,附录。 2. 反面施予良性批评,在语言诱导,确认对错的同时,身体接触可分级为,a1.刮鼻子,a2.挠痒痒,b1 打手心, b2 打屁股。b类传统体罚措施,要慎用少用,更多地应由打换成挠痒痒。甚至,大人还可以在儿童身体不同部位上开发出不同的痒痒级别,以此来对应于不同的批评级别。骚胳肢窝痒痒肉,有些中医称作拨心包经,是疏解心脉的一个重要健身方法。既然如此,又不让小孩痛苦,又不伤小孩子自尊,何乐而不为呢。至 于美国学者发明的、被国外很多幼儿园采用的Time Out(坐冷板凳)批评方法,则绝对不可使用。 当然,施行良性批评的前提条件是孩子能说话,能感觉出痒痒肉了。如果孩子岁数不够,没有发育到此阶段,则只能使用正面手段,不能使用任何批评手段,否则,就不叫教育而是虐待了。 总之,大人时时刻刻要记住, 规则设定的目的和最终效果是, 尊重孩子的自我价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始终保持一个开放沟通的心态。 延伸阅读 明确的规则 合适的惩罚 规则和平等之网络收藏文集 吴蓓译:奇妙的规矩
个人分类: 大学建设|4991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