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登革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卫计委: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
fqng1008 2014-11-26 08:01
登革热 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为指导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登革热,参考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登革热诊断、治疗、预防与控制指南》,结合我国登革热疫情及临床特点,特制定本指南。 一、病原学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 感染 人。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 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病毒在pH 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引发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三、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感染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一)急性发热期 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h内体温可达40℃。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日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发热时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于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二)极期 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或退热后病情加重,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 极期通常出现在疾病的第3~8天。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期的开始。 在血浆渗漏发生前,患者常常表现为进行性白细胞减少以及血小板计数迅速降低。不同患者血浆渗漏的程度差别很大,如球结膜水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和腹水等。红细胞比容(HCT)升高的幅度常常反映血浆渗漏的严重程度。 如果血浆渗漏造成血浆容量严重缺乏,患者可发生休克。长时间休克患者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少数患者没有明显的血浆渗漏表现,但仍可出现严重出血如皮下血肿、消化道大出血、阴道大出血、颅内出血、咯血、肉眼血尿等;患者还可出现脑炎或脑病表现(如剧烈头痛、嗜睡、烦躁、谵妄、抽搐、昏迷、颈强直等),ARDS、急性心肌炎,急性肝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三)恢复期 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进入恢复期。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有皮肤瘙痒。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 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少数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个别患者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 四、 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一)高危人群 1.二次感染患者; 2.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者; 3.老人或婴幼儿; 4.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5.孕妇。 (二)临床指征 1.退热后病情恶化; 2.腹部剧痛; 3.持续呕吐; 4.血浆渗漏表现; 5.嗜睡,烦躁; 6.明显出血倾向; 7.肝肿大 2 cm; 8.少尿。 (三)实验室指征 1.血小板快速下降; 2.HCT 升高。 五、并发症 可出现中毒性肝炎、心肌炎、输液过量、电解质及酸碱失衡、二重感染、急性血管内溶血等。 六、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多数病例早期开始下降,第4~5天降至最低点,白细胞分类计数以中性粒细胞下降为主。多数病例有血小板减少,最低可降至10 x 109/L以下。 2.尿常规:可见少量蛋白、红细胞等,可有管型出现。 3.血生化检查:超过半数的患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部分患者心肌酶、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呈轻中度升高,少数患者总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部分患者可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出凝血功能检查可见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和部份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重症病例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Ⅸ和Ⅹ减少。 4.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可采集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标本送检。有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尽快检测,无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留取标本送指定机构检测。 急性发热期可应用登革热抗原(NS1)检测及病毒核酸检测进行早期诊断,有条件进行病毒分离。 初次感染患者,发病后3~5天可检出IgM抗体,发病2周后达到高峰,可维持2~3月;发病1周后可检出IgG抗体,IgG抗体可维持数年甚至终生;发病1周内,在患者血清中检出高水平特异性IgG抗体提示二次感染,也可结合捕获法检测的IgM/IgG抗体比值进行综合判断。 七、影像学检查 CT或胸片可发现一侧或双侧胸水,部分患者有间质性肺炎表现。B超可见肝脾肿大,重症患者还可表现胆囊壁一过性增厚,并出现心包、腹腔和盆腔积液表现。CT和核磁共振可发现脑水肿、颅内出血、皮下组织渗出等。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登革热的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做出登革热的诊断。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1.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二)重症登革热的诊断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严重出血包括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 2.休克; 3.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肝脏损伤(ALT和/或AST 1000 IU/L)、ARDS、急性心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脑炎、脑膜脑炎)等。 (三)鉴别诊断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多样,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与发热伴出血疾病如基孔肯雅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鉴别;与发热伴皮疹疾病如麻疹、荨麻疹、猩红热、流脑、斑疹伤寒、恙虫病等鉴别;有脑病表现的病例需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鉴别;白细胞及血小板减低明显者,需与血液系统疾病鉴别。 九、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重症登革热诊疗流程图见附件。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清淡饮食; 2.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 3.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血小板,HCT等。 (二)对症治疗 1.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 2.补液:口服补液为主; 3.镇静止痛:可给与安定、颅痛定等对症处理。 (三)重症登革热的治疗 除一般治疗中提及的监测指标外,重症登革热病例还应进行电解质的动态监测。对出现严重血浆渗漏、休克、ARDS、严重出血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应积极采取相应治疗。 1.补液原则:重症登革热补液原则是维持良好的组织器官灌注。可给予平衡盐等晶体液,渗出严重者应及时补充白蛋白等胶体液。根据患者HCT、血小板、电解质情况随时调整补液的种类和数量,在尿量达约0.5 ml/kg/h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静脉补液量。 2.抗休克治疗:出现休克时应尽快进行液体复苏治疗,输液种类及输液量见补液原则,同时积极纠正酸碱失衡。液体复苏治疗无法维持血压时,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严重出血引起的休克,应及时输注红细胞或全血等。有条件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指导治疗。 3.出血的治疗: (1)出血部位明确者,如严重鼻衄给予局部止血。胃肠道出血者给予制酸药。尽量避免插胃管、尿管等侵入性诊断及治疗; (2)严重出血者,根据病情及时输注红细胞; (3)严重出血伴血小板显著减少应输注血小板。 4.其他治疗:在循环支持治疗及出血治疗的同时,应当重视其他器官功能状态的监测及治疗;预防并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 十、中医辨证治疗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 卫气同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身骨疼痛,颜面潮红,四肢倦怠,口微渴。舌边尖红,苔白或黄而浊,脉浮数或濡数。 治法:清暑化湿,透表解肌。 参考方药:新加香薷饮合柴葛解肌汤加减。葛根、金银花、连翘、柴胡、黄芩、淡竹叶、香薷、甘草、白扁豆等。 2. 热郁气分证 临床表现:壮热面赤,皮肤斑疹,烦渴汗多,肌肉酸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保津,宣郁透邪。 参考方药:白虎汤合栀子豉汤加减。生石膏、知母、栀子、淡豆豉、青蒿、甘草等。 3. 邪伏膜原证 临床表现:寒战壮热,或但热不寒,头痛而重,面目红赤,肢体沉重酸楚,纳呆,胸脘满闷,呃逆或呕吐,小便短赤。舌赤,苔白厚腻浊或白如积粉,脉濡数。 治法:疏利透达,辟秽化浊。 参考方药:达原饮加减。槟榔、黄芩、白芍、青蒿、知母、厚朴、草果、半夏、金银花等。 4.瘀毒交结证 临床表现:发热或身热已退,头晕乏力,纳呆欲呕,腹痛拒按,肌肤瘀斑,便下脓血或并见其他出血证。舌暗红,苔少,脉细涩。 治法:凉血止血,解毒化瘀。 参考药物: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山栀子、生地黄、赤芍、丹皮、大小蓟、紫珠草、侧柏炭、地榆、槐花、仙鹤草等。 5.阳气暴脱证 临床表现:身热骤降,面色苍白,气短息微,大汗不止,四肢湿冷,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肌肤斑疹或见各种出血。舌质淡红,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固脱。 参考方药: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红参(另煎兑入)、麦冬、五味子、熟附子、干姜、肉桂等。 6.毒陷心包证 临床表现:身热灼手,神昏谵语,颈项强直,肌肤瘀斑,或四肢抽搐。舌绛,苔黄燥,脉细滑数。 治法:清营养阴,豁痰开窍。 参考方药:清宫汤加减。水牛角、羚羊角、元参、麦冬、莲子心、竹叶、连翘、石菖蒲、郁金等。 7.余邪未净证 临床表现:疲倦乏力,皮肤发疹,脘痞纳呆,小便短少。舌苔未净,脉细略数。 治法:益气养阴,解毒透疹。 参考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竹叶、石膏、麦冬、人参、佩兰、芦根、赤芍、紫草、生地、扁豆、甘草等。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或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择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益气固脱、醒脑开窍类制剂。 十一、预后 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既往感染登革病毒史、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少数重症登革热病例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十二、解除防蚊隔离标准 病程超过5天,并且热退24小时以上可解除。 十三、出院标准 革热患者热退24小时以上同时临床症状缓解可予出院。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广东登革热再次日增逾千例 总病例破3.2万人
杨学祥 2014-10-14 18:16
广东登革热再次日增逾千例 总病例破3.2万人 2014年10月14日15:40 中国新闻网 收藏本文   中新网广州10月14日电(记者 唐贵江)继13日广东登革热日增病例曾较大幅度下降之后,14日该省登革热疫情再次出现反复,广东卫计委14日最新报告显示,13日该省报告登革热病例1420例,日增病例较前一天上升了510例,全省报告病例总数已达32446例。   报告显示,目前该省登革热确诊病例分布为:广州(27400例)、佛山(2799例)、中山(465例)、江门(375例)、珠海(296例)、东莞(194例)、深圳(181例)、肇庆(165例)、阳江(131例)、湛江(122例)、清远(102例)、汕头(78例)、揭阳(33例)、潮州(32例)、茂名(28例)、河源(17例)、惠州(13例)、云浮(6例)、韶关(5例)、汕尾(4例)。累计报告死亡病例6例,其中广州5例,佛山1例。   一年两度的中国最大规模的外贸交易展会广交会15日即将在广州举行,来自世界各地以及全国各省市区的外贸企业、客商数十万人将齐聚广州参展,持续蔓延的登革热疫情给该省官方带来相当的压力。   广东省省长朱小丹此前在会议上,曾要求要周密部署、从严落实广交会等大型活动期间疫情防控方案,各有关市要成立专责小组确保大型活动安全。   在登革热疫情最为严重的广州,政府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遏制疫情高发势头,尽最大努力减少死亡病例发生;通过网格化管理、地毯式行动,彻底铲除蚊虫孳生地,集中力量提升消杀效果。   广东疾控专家表示,当前广东的登革热疫情趋势的判断不可只看某一天的数据,而需根据连续多天的监测观察从而作出,因此,目前广东省仍处于登革热防控的关键时期,疫情总体形势依然严峻,不可掉以轻心。(完) (原标题:广东登革热再次日增逾千例 病例总数达32446例) (编辑:SN123) 文章关键词: 登革热 http://news.sina.com.cn/c/2014-10-14/154030987552.s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1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了解登革热才能科学防控登革热
jiahailu 2014-10-14 12:24
登革热肆虐广东,如何有效防控在考验着人们尤其是科学家和政治家的智慧,为此特邀请许锐恒先生到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时间是2014年10月17日(星期五)下午3:00。 http://user.qzone.qq.com/2318663482/311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2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家卫生和计生委: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
fqng1008 2014-10-13 15:20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 毒属。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其中2型重症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其他型。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病毒在pH 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发生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三、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一)急性发热期 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发热时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于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二)极期 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或退热后病情加重,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 极期通常出现在病程的第3~8天。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期的开始。 在血浆渗漏发生前,患者常常表现为进行性白细胞减少以及血小板计数迅速降低。不同患者血浆渗漏的程度差别很大,如球结膜水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和腹水等。红细胞比容(HCT)升高的幅度常常反映血浆渗漏的严重程度。 如果血浆渗漏造成血浆容量严重缺乏,患者可发生休克。长时间休克患者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少数患者没有明显的血浆渗漏表现,但仍可出现严重出血(如皮下血肿、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颅内出血、咯血、肉眼血尿等)。 部分病例可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端坐呼吸,气促、呼吸困难,头痛、呕吐、嗜睡、烦躁、谵妄、抽搐、昏迷、行为异常、颈强直,腰痛、少尿或无尿,黄疸等严重脏器损害的表现。 (三)恢复期 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进入恢复期。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有皮肤瘙痒。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 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可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少数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四、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一)高危人群:( 1)二次感染患者;( 2)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者;( 3)老人或婴幼儿;( 4)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5)孕妇。 (二)临床表现 1.退热后病情恶化; 2.腹部剧痛; 3.持续呕吐; 4.胸闷、心悸; 5.嗜睡,烦躁; 6.明显出血倾; 7.血浆渗漏征; 8.肝肿大 2 cm; 9.少尿。 (三)实验室指征 1.血小板计数低于50 x 109/L; 2.红细胞压积升高(较基础值升高20%以上)。 五、并发症 可出现中毒性肝炎、心肌炎、输液过量、电解质及酸碱失衡、二重感染、急性血管内溶血等。 六、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多数病例早期开始下降,病程第4~5天降至最低点,白细胞分类计数以中性粒细胞下降为主。多数病例有血小板减少,最低可降至10 x 109/L以下。 2.尿常规:可见少量蛋白、红细胞等,可有管型出现。 3.血生化检查:超过半数的患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部分患者CK/CK-MB、BNP、肌钙蛋白、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呈轻中度升高,少数患者总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部分患者可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出凝血功能检查可见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和部份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重症病例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Ⅸ和Ⅹ减少。 4.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可采集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标本送检。有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尽快检测,无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留取标本送指定机构检测。 急性发热期可应用登革热抗原(NS1)检测及病毒核酸检测进行早期诊断,有条件可进行血清学分型和病毒分离。 初次感染患者,发病后3~5天可检出IgM抗体,发病2周后达到高峰,可维持2~3月;发病1周后可检出IgG抗体,IgG抗体可维持数年甚至终生;发病1周内,在患者血清中检出高水平特异性IgG抗体提示二次感染,也可结合捕获法检测的IgM/IgG抗体比值进行综合判断。 七、影像学检查 CT或胸片可发现一侧或双侧胸水,部分患者有间质性肺炎表现。B超可见肝脾肿大,重症患者还可表现胆囊壁一过性增厚,并出现心包、腹腔和盆腔积液表现。CT和核磁共振可发现脑水肿、颅内出血、皮下组织渗出等。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登革热的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登革热的诊断。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1.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二)重症登革热的诊断。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严重出血: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 2.休克:心动过速、肢端湿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3秒、脉搏细弱或测不到、脉压差减小或血压测不到等; 3.严重的器官损害:肝脏损伤(ALT和/或AST 1000 IU/L)、ARDS、急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和脑炎等表现。 (三)鉴别诊断。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多样,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与发热伴出血疾病如基孔肯雅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鉴别;与发热伴皮疹疾病如麻疹、荨麻疹、猩红热、流脑、斑疹伤寒、恙虫病等鉴别;有脑病表现的病例需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鉴别;白细胞及血小板减低明显者,需与血液系统疾病鉴别。 九、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重症登革热诊疗流程图见附件。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清淡饮食; 2.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不宜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 3.监测神志、生命体征、液体入量、尿量,血小板,HCT,电解质等。对血小板明显下降者,进行动静脉穿刺时要防止出血、血肿发生。 (二)对症治疗。 1.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病人,避免采用酒精擦浴。解热镇痛类药物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应谨慎使用; 2.补液:口服补液为主,适当进流质食物,对频繁呕吐、进食困难或血压低的病人,应及时静脉输液; 3.镇静止痛:可给与安定、颅痛定等对症处理。 (三)重症登革热的治疗。 除一般治疗中提及的监测指标外,重症登革热病例还应动态监测电解质的变化。对出现严重血浆渗漏、休克、ARDS、严重出血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应积极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1.补液原则:重症登革热补液原则是维持良好的组织器官灌注。同时应根据患者HCT、血小板、电解质、尿量及血流动力学情况随时调整补液的种类和数量,在尿量达约0.5 ml/kg/h的前提下,应控制静脉补液量。 2.抗休克治疗:出现休克时应尽快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初始液体复苏以等渗晶体液为主(如生理盐水等),对初始液体复苏无反应的休克或更严重的休克可加用胶体溶液(如白蛋白等)。同时积极纠正酸碱失衡。液体复苏治疗无法维持血压时,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严重出血引起休克时,应及时输注红细胞或全血等。有条件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指导治疗。 3.出血的治疗 (1)出血部位明确者,如严重鼻衄给予局部止血。胃肠道出血者给予制酸药。尽量避免插胃管、尿管等侵入性诊断及治疗; (2)严重出血者伴血红蛋白低于7g/L,根据病情及时输注红细胞; (3)严重出血伴血小板计数低于30 x 109/L,应及时输注血小板。 临床输血(包括红细胞、血小板等)时要注意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和血小板无效输注等。 4.重要脏器损害的治疗 (1)急性心肌炎和急性心功能衰竭: 应卧床休息,持续低中流量吸氧,保持大便通畅,限制静脉输液及输液速度。存在房性或室性早搏时,给予倍他乐克或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发生心衰时首先予利尿处理,保持每日液体负平衡在500ml至800ml,其次给予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30mg或60mg。 (2)脑病和脑炎: 降温、吸氧,控制静脉输液量和输液速度。根据病情给予甘露醇或利尿剂静脉滴注以减轻脑水肿。脑炎患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减轻脑组织炎症和水肿。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应及时给予辅助通气支持治疗。 (3)急性肾功能衰竭: 可参考急性肾损害标准进行分期,及时予以血液净化治疗。 (4)肝衰竭: 部分患者可发生严重肝损伤,如出现肝衰竭,按肝衰竭常规处理。 5.其他治疗:预防并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 十、中医药辨证论治方案 登革热病属于中医学的“瘟疫”范畴,可参照温病学“疫疹”、“湿温”、“暑温”、“伏暑”等病证辨证论治。 (一)急性发热期:湿热郁遏,卫气同病。 临床表现:发病初期,发热,恶寒,无汗,乏力、倦怠,头痛、腰痛、肌肉疼痛,口渴,可见出血性皮疹,多伴恶心、干呕、纳差、腹泻,舌红,苔腻或厚,脉濡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透邪。 参考方药:甘露消毒丹、达原饮等加减。 香薷藿香葛根青蒿(后下) 羌活白蔻仁半夏滑石(包煎) 赤芍茵陈草果生甘草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加减:见皮疹者加紫草;口渴者加生地;发热明显者加柴胡。 中成药:藿香正气系列制剂等。 注射剂:可使用热毒宁、痰热清、清开灵、血必净注射液等。 (二)极期 1.毒瘀交结,扰营动血 临床表现:热退,或发热迁延,烦躁不寐,口渴,多见恶心、呕吐,可见鲜红色出血样皮疹,多伴鼻衄,或牙龈出血,咯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舌红,苔黄欠津,脉洪大或沉细滑数。 治法:解毒化瘀,清营凉血 参考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生石膏  生地  水牛角  金银花 黄 连  黄芩  赤 芍  茜 草 丹 皮  炒山栀 青 蒿  生甘草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加减:神志昏迷、谵妄、抽搐者加用紫雪散、安宫牛黄丸、片仔癀等。 注射剂:热毒宁、痰热清、清开灵、血必净等注射液。 2.暑湿伤阳,气不摄血 临床表现:热退或发热迁延,乏力倦怠,皮疹隐隐,或见暗色瘀斑,或无皮疹,多伴鼻衄,或牙龈出血,咯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舌暗苔腻,脉细弱无力。 治法:温阳、益气、摄血。 参考方药:附子理中汤合黄土汤加减。 灶心黄土  炮附子  党参  炮姜 黄  芩  荆芥炭  炒白术 炙甘草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注射剂: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 (三)恢复期:余邪未尽,气阴两伤。 临床表现:发病后期,多见乏力倦怠,恶心,纳差,口渴,大便不调,多见皮疹瘙痒,舌淡红,苔白腻,脉虚数。 治法:清热化湿,健脾和胃。 参考方药:竹叶石膏汤合生脉饮。 竹叶  南沙参  生薏米  生山药 半夏  芦 根  麦 冬  生稻麦芽 砂仁  西洋参  生甘草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十一、预后 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既往感染登革病毒史、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少数重症登革热病例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十二、解除防蚊隔离标准 病程超过5天,并且热退24小时以上可解除。 十三、出院标准 登革热患者热退24小时以上同时临床症状缓解可予出院。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3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广东全省登革热病例增至20132例 死亡5例
杨学祥 2014-10-6 12:57
广东全省登革热病例增至20132例 死亡5例 2014年10月06日02:10 金羊网-新快报   10月4日新增1279例   新快报讯 记者于杨 通讯员粤卫信报道 昨日广东省卫生计生委通报,10月4日,全省报告新增登革热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1279例。广州新增死亡病例1例。截至10月5日零时,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报告登革热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20132例。   病例分布为:广州(16966例)、佛山(1912例)、中山(300例)、江门(281例)、珠海(165例)、东莞(106例)、深圳(86例)、阳江(72例)、肇庆(69例)、清远(41例)、汕头(39例)、湛江(37例)、茂名(23例)、潮州(9例)、揭阳(9例)、河源(6例)、云浮(5例)、汕尾(3例)、惠州(2例)、韶关(1例)。   根据通报,目前全省累计报告死亡病例5例,其中广州4例,佛山1例。10月4日新增死亡病例为白云区病例。广州累计确诊病例排名前三名的区为白云区(4504例)、海珠区(3341例)和越秀区(2866例)。   省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目前全省各地正大力开展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但部分地区蚊媒密度仍处高风险,登革热病例仍可能持续增加。国庆期间因人员流动存在发病区域扩大的风险,出现重症和死亡病例的风险也加大,特别提醒年长者、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尤应警惕登革热,及早就诊治疗可降低重症和死亡发生风险。   疾控机构呼吁广大市民人人动手,做好防蚊灭蚊的工作;若出现发热、皮疹和骨关节疼等症状,及时就诊。 (编辑:SN146) http://news.sina.com.cn/c/2014-10-06/021030950687.s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1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算一下我得登革热的概率
热度 2 zuojun 2014-10-6 09:40
明天去中大。电视新闻报道说,广州现在有10,000+ 人得登革热。广州总人口是12,000,000+. 我知道蚊子很喜欢我,这几天在杭州已经给“吻”了好几个“包”。所以,我的概率可能大于千分之一。
个人分类: Health & Health-Care System|3049 次阅读|5 个评论
生态校园,蚊子喜欢,登革热也来了
热度 16 Taylorwang 2014-10-5 09:49
华南理工大学在原来中山大学的校址上建校,北校区的校园中,就有南湖,北湖,东湖,西湖四个景观湖泊,又有错落有致的小山包,形成有山,有水,绿树成荫的生态校园。相对而言,学校的绿化率及水面面积算比较高的,若晚上爬到白云山顶,鸟瞰广州市区,就会发现,若大的华工校园,是广州市区发光强度最低的一个区域。 作为蚊虫传播的传染病,有报导称今年的登革热是往年发病量的 20 倍,广东省的登革热, 90% 以上又都发生在广州市,广州市成为了这次登革热的重灾区。华南理工大学是广州高校中发现最多病例的高校,目前确诊病例已经达到约一百人。 广东地区差不多每年都有登革热,今年特别多的原因,除真的病例较多外,也有诊断技术的改进,及要求所有发热的病人必检登革热,从而大大提高了登革热的发现比例有关。从登革热的死亡率来看,一万病人的死亡率低于 2 例,且死亡的个案都是抵抗力较差的老弱病残人员,其死亡率低于病毒型流感。可能以前都有不少登革热的病人,不知道是登革热,以为是感冒,发几天烧也就慢慢治好了。 这次登革热,政府动员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对小小的蚊子发动了全面的“战争”。清除家中及周边环境的积水,喷洒大量的杀虫剂,就连一些路边的草地上,都洒了一层白白的石灰,希望以最快,最高的效率来消灭环境中的所有蚊子。 登革热要控制,但采用这样大规模的“灭蚊运动”,我能感觉到路边小草的哭泣,生态系统的破坏。如何控制最好,这既是技术问题,更是理念问题。人们总想主宰一切,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如有人觉得小池塘里青蛙的鸣叫,搅了自己本来就难以入睡的清梦,采用化学药剂灭蛙的方法,蛙鸣是没有了,可过一段时间,蚊子多了,登革热就来了。 怎样控制蚊子是更生态环保的方法呢?巴西这段时间也深受登革热之害,他们采用了另一种方法:养蚊子而不是杀蚊子,培养一种蚊子,它能抑制带有登革热病毒的蚊子的病毒,让它在环境中与带毒蚊子交配,从而降低带毒蚊子的毒性。我们目前没有这样的蚊子,消灭家中,及周边环境中的一些小的积水池,防止蚊子的滋生是正确的,在有些大一些的池塘,放养一些能吃蚊子幼虫的鱼我们也能做到。蜻蜓等昆虫是吃蚊子的,通过增加蜻蜓的量来控制蚊子的量,也应该是一个好的选择。另外加强个人防护,在家使用纱门窗及蚊帐,并做好病人的隔离。只有特别严重的重灾区,对滋生蚊子的小范围区域,如不合理设计的有积水产生的下水道,才采用那种强烈的杀蚊手段可能更好。 控制登革热是一项踏踏实实的工作,千万不要流于形式,如灭蚊,就要喷洒大量的杀虫剂,搞得乌烟瘴气狼烟四起。更有甚者,在去市区的一个风景区的路上,为了让领导看到已经做了卫生工作,就在道路两旁的青草上,洒大量的石灰,难道小草也能长蚊子 ? 每次流感流行,大量鸡鸭被杀;非典来了,野生动物果子狸麻烦了;登革热来了,蚊子该灭,但应尽量不要破坏现已脆弱的生态系统。 (校园图片,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网站下载,路边图片,手机自拍)
8093 次阅读|32 个评论
[转载]广东登革热确诊病例达17684例 死亡病例4例
热度 2 杨学祥 2014-10-5 07:57
广东登革热确诊病例达17684例 死亡病例4例 2014年10月03日19:19 新华网   新华网广州10月3日电(记者田建川)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3日通报,截至3日零时,该省登革热确诊病例已达17684例,较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077.83%。目前,广东累计报告死亡病例4例,其中广州3例,佛山1例。   广东省疾控中心分析认为,当前该省登革热疫情处于高发期。广州疫情以多区域持续多发为主,中山、珠海、东莞、阳江等地则呈点状聚集性疫情。   自9月29日广州市登革热确诊病例破万达11309例后,连续几天来的新增病例均超过1000例。 http://news.sina.com.cn/c/2014-10-03/191930947078.s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1253 次阅读|3 个评论
旅游与病毒传播:埃博拉、登革热、疟疾等8种传染病警示
热度 1 杨学祥 2014-10-4 03:58
旅游与病毒传播:埃博拉、登革热、疟疾等8种传染病警示 在非洲多国蔓延的埃博拉疫情目前已经导致超过3300人死亡。 截至3日零时,广东省登革热确诊病例已达17684例,较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077.83%。目前,广东累计报告死亡病例4例,其中广州3例,佛山1例。 近期气候变化异常,人群抗病能力有所下降,且国庆长假更是出行和聚会的高峰期,人员大量流动增加了传染病发病的可能。昨日,厦门市疾控中心发出了警示,提醒广大市民注意预防八种传染性疾病。 美国本土首次埃博拉病例的出现,表明航空旅游是病毒传播的重要通道。隔离疫区要堵塞一切漏洞。 相关报道: 埃博拉疫情已致逾3300死 潘基文视察世卫研判疫情 2014年10月02日07:07 |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 | 保存到博客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联合国10月1日电 (记者 李洋 邓敏)世界卫生组织1日发表最新通报说,仍在非洲多国蔓延的埃博拉疫情目前已经导致超过3300人死亡。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天对世卫组织日内瓦总部进行视察,研判疫情发展。   根据世卫最新通报,埃博拉疫情已经导致3338人死亡,另有7178个疑似或确诊病例。绝大部分的死亡病例仍来自于利比里亚、几内亚和塞拉利昂。疫情重灾区利比里亚目前已经报告1998个死亡病例。   世卫通报警告说,利比里亚特别是首都蒙罗维亚的疫情仍在恶化,有证据显示当地依然有广泛的新增病例未报告。世卫说,目前尚无多少迹象显示疫情受控。   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杜加里克当天说,有一名利比里亚的联合国工作人员可能死于埃博拉病毒,这名死者生前在联合国驻利比里亚办事处工作。联合国方面形容这是一起“不幸事件”,并强调此事提醒所有联合国驻利人员应加强对埃博拉病毒的防范。   潘基文当天视察世界卫生组织总部,访问了“战略卫生行动中心”(Strategic Health Operations Centre,SHOC),听取专家组对埃博拉疫情进展的汇报。   潘基文秘书长所任命的联合国埃博拉应急特派团团长班伯里同日也已抵达利比里亚进行访问,了解该国在抗击埃博拉疫情的过程中的实际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还援引专家评估称,葛兰素史克公司和加拿大公共卫生署研发的两种疫苗已进入颁发许可证前的临床试验阶段。临床试验对象将是来自美英两国的健康人。   另外有关美国应对埃博拉方面,美国本土首例埃博拉患者的病情出现恶化,曾与这名患者接触过的5名学生正接受观察。美军也将向利比里亚派遣700名士兵以帮助当地抗击埃博拉疫情。 http://roll.sohu.com/20141002/n404822484.shtml 厦门发布埃博拉、登革热、疟疾等8种传染病警示 A-A+2014年10月2日08:37台海网 评论   台海网10月2日讯(见习记者 李方芳)近期厦门气候变化大,人群抗病能力有所下降,且国庆长假更是出行和聚会的高峰期,人员大量流动增加了传染病发病的可能。昨日,厦门市疾控中心发出了警示,提醒广大市民注意预防八种传染性疾病。   据厦门市疾控中心相关人员介绍,根据近期厦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结合国际国内传染病疫情动态,经过市疾控中心专家会商评估,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厦门本地需特别关注的传染病有手足口病和感染性腹泻;重点关注的传染病为: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重点预防输入的传染病为:登革热、疟疾、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 http://fj.sina.com.cn/news/m/2014-10-02/083768550.html 广东登革热确诊病例达17684例 2014-10-03 23:33:17 | 来源:新华网 | 编辑:杨玉国 |   原标题:广东登革热确诊病例达17684例   新华网广州10月3日电(记者田建川)广东省卫生计生委3日通报,截至3日零时,该省登革热确诊病例已达17684例,较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077.83%。目前,广东累计报告死亡病例4例,其中广州3例,佛山1例。   广东省疾控中心分析认为,当前该省登革热疫情处于高发期。广州疫情以多区域持续多发为主,中山、珠海、东莞、阳江等地则呈点状聚集性疫情。   自9月29日广州市登革热确诊病例破万达11309例后,连续几天来的新增病例均超过1000例。   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杨智聪表示,登革热可防、可治、可控,重症率和病死率都很低,超过90%的确诊病例经治疗后都可以出院。   “事实上,近来广州等多地采取多项措施防蚊灭蚊,消灭蚊虫滋生地,从目前来看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杨智聪说,如果疫情没有得到控制,登革热新增病例会呈现出以几何级数增加的态势。而以当前情况分析,广东省新增登革热病例趋于稳定甚至下降,说明防蚊灭蚊取得了成效。“通过进一步加大各项防控措施,广东的登革热疫情有望在10月下旬出现拐点。”   为应对严峻的登革热疫情,广东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正积极开展相关防控工作。   广东省登革热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唐小平介绍,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带毒的蚊媒是传染源,由于人群对登革热病毒都普遍易感,所以最主要是从防蚊灭蚊、切断登革热传染途径等方面进行阻断传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花斑蚊、黑斑蚊)叮咬传播,主要症状是发热、头痛、胃痛、肌肉痛或关节痛。防止蚊虫叮咬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   中国疾控中心在日前发布的2014年国庆假期旅行卫生提示中指出,近期,广东、云南瑞丽及福建建瓯等南方地区登革热疫情较为严重。 http://gb.cri.cn/42071/2014/10/04/3245s4715049.htm 中国今年出境游将破1亿人次 逆差超千亿美元 2014年10月03日17:11 新华网 我有话说(5,051人参与) 收藏本文 多国简化中国游客签证,定制旅游成出境游新趋势。 资料图多国简化中国游客签证,定制旅游成出境游新趋势。 资料图   新华网北京10月3日电 (记者钱春弦)“十一”黄金周长假前期是中国人出境旅行最佳出发时机,各大航空公司出境舱位9月底就已一票难求。强劲的出境旅游需求表明,今年中国出境游步入1亿人次时代无悬念,保持全球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无悬念,中国出境旅游贸易逆差将突破1000亿美元也无悬念。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十一”黄金周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有望创下4.8亿人次、2700亿元人民币历史新高,出境游增幅将大幅领跑入境游增长。   “今年中国出入境旅游贸易逆差突破1000亿美元已成定局。”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   世界旅游组织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以近1亿人次出境旅游,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市场。同时中国也以境外旅游消费1020亿美元,超过美国和德国而成为世界第一。10年前,中国在全球出境游消费的份额为1%。这一数字2023年将增长至20%。未来1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次将再翻一番。   9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香山峰会发布《中国公民出境(城市)旅游消费市场调查报告》称,目前中国游客境外人均花费近2万元人民币,用于购物的约占57.8%。   “尽管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外汇收入出现逆差,但中国政府不会改变鼓励公民出国出境旅游政策,也未采取任何政策限制公民出境旅游。”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一再表示。在平衡中国国际贸易顺差、减轻外汇储备压力之外,出境旅游作为中国旅游产业链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对GDP贡献、推动就业、推动服务贸易发展之外,还是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国庆节出境旅游市场仍将高速增长,而入境旅游市场仍然平淡。”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报告说。自从全球金融危机暴发以来,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年增长率都在两位数以上,而入境旅游人数一直停滞不前。   “总体上中国出境人数比入境人数少,然而中国出境消费金额要比入境旅游收入多得多。”研究中国跨境消费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范志勇副教授说,2013年中国居民出境旅游人均花费1368美元,相当于中国入境旅游者人均消费的3倍左右。   中国游客偏爱出境购物,很大程度是由于国内外高档消费品的巨大差价。目前中国市场大部分高档消费品定价权掌握在外商手里。在品牌商因素、代理商利润外,国内场租、广告、物流费用及居高不下的税费,使同样的高档消费品,国内价码大多高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中国必须改变不利于普通购物者的消费环境,扭转商品流通低效率、高成本以及假货横行这些驱动消费需求“外流”的因素。同时,中国本土旅游商品缺乏创意和竞争力,入境旅游者“有钱没处花”的局面也必须改变。   2009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自1982年以来首次出现逆差,规模超过20亿美元。仅仅5年后的2014年,这一数字将突破1000亿美元,增长近50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   中国出入境旅游逆差的产生、增长进程,必须放到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综合考察。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暴发后,中国旅游贸易收入出现逆转。而旅游贸易逆差迅速增长期,人民币国际化全面加速。中国人民大学财经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说,对于人民币跨境交易,中国跨境消费起初贡献份额比较低,但增长速度非常快。   从区域看,人民币结算发展最迅速区域,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主要出境旅游目的地重合,包括内地同港澳台地区及中韩、中国东南亚、中国澳大利亚等区域。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人跨境消费有互推关系。国民跨境消费与跨境支付发展,推动了人民币走出去。   “通常货币国际化要完成货币完全可自由兑换,而人民币在尚未完全放开情况下走向国际市场。因此跨境消费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居民在海外旅游、购物等,使人民币兑换使用国际化。”赵锡军说。 (编辑:SN123) http://news.sina.com.cn/c/2014-10-03/171130946966.shtml 原子弹级?顶级专家称埃博拉可变异成空气传播 本文来源于华尔街见闻 2014-10-03 20:31:39 财经网 当前主流观点认为埃博拉是接触传播;然而近来几位医学专家称埃博拉病毒可能会变异成通过呼吸传播。更有两位专家认为当前形式的埃博拉病毒已能通过气溶胶传播。若真如此,如埃博拉不能迅速受控,恐会传至全球。 当前主流认知是,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而非通过空气传播;只有病人在出现埃博拉症状以后才具有传染性。 上月,纽约时报报道,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中心主任Michael T. Osterholm表示,埃博拉病毒的复制方式臭名昭著,进入人体A的病毒可能与人体B在基因上完全不同。当前埃博拉病毒传播速度前所未有,过去四个月人与人间传播量很可能超过过去500~1000年的总量。 Osterholm称,如果某些病毒发生变异,可能会发展到呼吸传播。若真是如此,埃博拉病毒会迅速传播到全球。政府官员不敢谈论这些,因为他们不想被指责是那个在拥挤的剧院里喊着火的人。Osterholm认为,需要指出这种可能,人们需要做好准备。 2012年,几位加拿大研究者证实,Zaire埃博拉(Ebola Zaire)病毒可以经呼吸道由猪传播给猴子,而这两种动物的肺部与人近似。Zaire埃博拉病毒正是在西非肆虐传播的病毒。Richard Preston的著作《The hot zone》记录了1989年Reston埃博拉病毒的爆发,这种病毒通过呼吸在猴子间传播,最后所有猴子都接受了安乐死,疫情才告一段落。 周四,据Guardian报道,联合国埃博拉应急团队主席称,如果当前疫情不能得到迅速有效控制,有这样恐怖的可能发生——埃博拉病毒发展成空气传播。 美国UIC大学两位国家级传染病学专家认为,当前形式的埃博拉病毒已经能够通过气溶胶传播。有科学和流行病学证据显示,埃博拉病毒有可能通过气溶胶颗粒传播,这表明医疗工作者应戴呼吸罩而非口罩。 气溶胶又称气胶、烟雾质,是指固体或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一般大小在0.01~10微米之间,可分为自然和人类产生两种。 http://overseas.caijing.com.cn/20141003/3714557.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671 次阅读|2 个评论
登革热在全球的发病不断升高的原因
qujiangwen 2014-4-15 09:48
登革热在全球的发病不断升高的原因 登革热( dengue fever , DF )和登革出血热(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 DHF )是由登革病毒( dengue virus, DEN )引起的,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DEN 有 4 个血清型 :DEN-1 、 DEN-2 、 DEN-3 、 DEN-4 。 DF 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以及白细胞减少 , 病死率低; DHF 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出血、休克、血小板减少和血液浓缩;伴有休克综合症的称为登革休克综合症( dengue-shock syndrome , DSS ) , 病死率高。该病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虫媒病毒性疾病,已经成为困扰东南亚,西太平洋亚热带地区和中、南美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登革热的发生具有突然性 、 传播迅速 、 发病率高的特点,极容易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发生大规模的爆发 、 流行, 容易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 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尚未研制出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也没有任何特效的治疗药物,预防和控制登革热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措施是防蚊和灭蚊。下面重点介绍近些年来登革热发病不断升高的各种原因。 (一)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登革热流行范围不断扩大 二氧化碳气体的大量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的气候正在变暖 (5) 。 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会升高1.5—5.8℃,这种变化使那些原来属于温带、亚热带的地区有可能变成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大大增加了许多虫媒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144). 因而国际气候变化小组(IPCC)和WHO指出:全球变暖的结果使一系列因昆虫叮咬而传播的疾病将会增加,特别是科学家们预测目前仅肆虐于热带的登革热将会超出现在的范围,而进入气候温和的地区和进入高海拔地带。 据报道 , 伊蚊历来只能生活在海拔在 1000 米 以下的地区 , 由于气候的变暖 , 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可在海拔到 1350 至 2200 米的高度发现伊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 , 1998 年 , 亚洲许多国家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发病水平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高。而气候的变化 , 比如说厄尔尼诺事件 , 可能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因素 . 因为实验室已经证明登革 2 型病毒在埃及伊蚊体内的发育所经历的内潜伏期能够从 30 ℃ 的 12 天减少到 32 -35 ℃ 的 7 天。 太平洋地区的几个岛国的降雨量和当地的气温与南部的涛动指数密切相关 (127) 。而且 , 14 个岛国中有 10 个岛国报道登革热的发病与这个指数呈阳性相关。由于近些年来持续出现暖冬气候,造成登革热的流行范围从热带、亚热带地区不断扩展,媒介伊蚊活动季节也相应的在延长。 (二)国际间的频繁交往和现代交通旅行加速登革热在全球的传播 1779 年到 1780 年在亚洲、非洲和北美洲先后发生了登革热的流行 , 三个大洲几乎同时爆发的登革热疫情表明登革病毒和蚊媒在全球热带地区有广泛的分布 , 并且已经存在了 200 多年 . 在最初的这段时间内 , 对于到热带旅游的人来说 , 登革热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的、非致命性的疾病,而且当时两次大流行之间间隔的时间也较长 , 大约维持在 10-40 年之间 , 主要是因为登革病毒和蚊媒主要是通过航海的帆船传播的 . 显然 , 当时不发达的交通工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登革热在全球的传播 . 但是 , 随着现代航海和航空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 , 登革病毒和媒介通过旅行者和交通工具迅速传播 . 低纬度地区的大量的 、 不断增长的城市化人口通过航空旅游与世界上的其它地区建立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仅 1996 年全世界通过机场就有 25 亿人次,并且有 500 多万的人通过商业航班跨国界流动。在过去的 50 多年中,航空旅游量每年以 9 %的速度在递增( 7 ),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把世界主要的城镇化区域都联系到一起,航空旅游速度之快意味着一个在泰国受到蚊虫叮咬而感染登革病毒的旅游者在症状出现之前就能够到达巴西,因此会有更多的登革病毒感染者在入境以后发病,成为登革热的输入性传染源。 (三)城市化的不断扩大 , 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垃圾处理的不当给登革热传播带来隐患 过去的几十年中 , 人口增长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 但是与登革热爆发、流行更相关的是人口快速膨胀的地区 . 大部分人口的增长发生在城镇 . 相对于以前来说 , 现在更多的人居住在城镇地区 . 例如 , 1995 年南美洲有 78% 的人口居住在城镇 , 而到了 2025 年这个数字将会增加到 88%; 就世界范围来说 , 1995 年大约有 40% 的人口居住在城镇 , 到 2025 年将会增加到 60% ( 52 ) . 城镇化地区的增长大多是无规划 , 无控制的,而且在一些城市周围往往环绕着巨大的贫民区,这些贫民区又往往存在居住条件差 , 人多拥挤 , 垃圾处理不当和缺少干净的饮用水的问题 . 这些地区的存在为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提供了理想的孳生环境 . 城镇化的扩大同时也导致城市建筑工地成为伊蚊的重要的孳生地。恶劣的居住条件和缺少有效的防护措施增加了蚊虫叮咬人群的机会 . 而且目前许多中心城市的人口已经达到了登革病毒在人群中持续进行循环的规模 , 这更增加了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症发生的可能性 . 最近的研究也表明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中 , 登革热谱系的增加大体上跟人口的规模相平行 (16) 。 科学家提出较大规模人群中存在的病毒复制现象增加了病毒进化的机会 , 也增加了潜在的更具毒性的病毒株的出现的可能性 . 病毒血清型别之间的交叉重组事件可能在病毒基因多样性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7) 。在登革热成为高度地方性疾病的人群中 , 则存在着更多的基因交换的机会 . 另外,垃圾处理的不当也成为登革热传播的重要的影响因素。工业化的不断发展 , 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和汽车工业的发展 , 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 , 也产生了大量 的食品袋、易拉罐、玻璃瓶、快餐盒和大量废旧轮胎,这些垃圾的存在不仅有碍环境保护, 也为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提供了合适的孳生场所 . 总之,城市化的不断扩大 , 人口的空前增长和垃圾处理的不当给登革热的流行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增加了全球范围内控制登革热的困难。 (四)各国对登革热和伊蚊媒介的控制力度不够 在大多数发生登革热流行的国家,公共卫生设施普遍较差,既没有一个主动的监测系统,也没有一个有效的蚊虫控制规划,监测大多是被动的( 51 )。由于人力和财力资源的限制,许多国家倾向于在登革热即将流行的时候执行紧急控制措施,而不是发展蚊虫控制规划去主动预防登革热的流行,然而在登革热流行的初期,散在的病例往往不能引起临床医生足够的警惕,而在登革热被发现的时候已经达到传播的高峰期,所以紧急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登革热的流行。 1947 年 , 泛美卫生组织曾经为了控制黄热病的传播 , 发动了一起严格的铲除埃及伊蚊的战役 . 截至 20 世纪 60 年代末 , 埃及伊蚊从除了美国 、 委内瑞拉和加勒比海等岛屿以外的美洲国家彻底消除 . 监测记录显示 , 从 1946 年到 1963 年的 17 年间 , 美洲国家除了加勒比海的部分岛屿以外几乎没有发生过登革热流行 , 在埃及伊蚊被铲除的地区 , 登革病毒的传播也被阻断了 , 推测部分得益于埃及伊蚊的根除计划 . 随后各国对这项计划的支持和对埃及伊蚊的控制活动开始削弱 , 该项计划在大多数已经达到根除标准的国家丧失了政治上的支持, 这不但使得那些以前曾经被彻底根除的地区重新受到蚊虫的侵扰 , 而且使得蚊虫传播到那些以前不曾发现埃及伊蚊分布的地区 . 埃及伊蚊不断的从那些蚊虫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地区传入 .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 , 登革热又重新出现 , 开始影响到牙买加 , 然后向波多黎各和其它加勒比海岛屿扩散 , 最终导致登革热波及到了本地区的 40 多个国家( 1 , 4 , 5 , 6 , 7 , 10 ) . 另外 , 蚊虫的控制计划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 蚊虫对有机氯杀虫剂的耐药性在不断增加,埃及伊蚊对 合成除虫菊酯的耐药性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的存在( 15 )。所有这些都将增加全球范围内控制的困难。 综上所述 ,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 人类若不解决防制登革热的关键问题 , 如彻底的环境改造和治理 , 根除伊蚊的孳生场所 , 或生产出有效的登革热疫苗等 , 可以预见 , 登革热在 21 世纪的流行仍然会呈现上升的态势。 由于我国自 1978 年以来多次发生登革热的暴发流行 , 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在我国多数地区广泛存在 , 登革热的防制也将成为我国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探讨和建立登革热预警指标体系 , 进而早期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 对防止该病的地方性流行趋势和流行范围的不断扩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登革热成蔓延最快的病媒传播疾病 2014年4月8日 来源:健康报网 据新华社日内瓦4 月2 日电 世界卫生组织2 日发布报告称,全球蔓延最快的病媒传播疾病是登革热,发病数量在过去50 年间增加了30 倍,威胁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 亿人口。世卫组织在报告中说,全球半数以上人口面临感染登革热、疟疾、血吸虫病和黄热病等病媒传染病的风险,其中最贫困人口受到的影响最大,特别是没有完备居住条件、无法获得洁净饮用水和缺乏良好卫生条件的人群。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部传染病中,病媒传播引发的比例超过17%,每年导致逾100 万人死亡,逾10 亿人感染。其中,疟疾致死率最高,2012 年估计造成62.7 万例死亡病例,而蔓延最快的病媒传播疾病是登革热。世卫组织指出,人们跨境出行的增多、贸易全球化的增强、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无规划和过于迅速的城镇化以及农耕习惯的改变等,对病媒传染病的分布造成很大影响。世卫组织强调,这类疾病完全能够预防。在最新发布的《病媒传染病全球概览》中,该组织列出多项防范措施,包括长效驱虫蚊帐、室内及户外喷药、房屋改建等。
个人分类: 科普宣传|3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登革热的流行概况
qujiangwen 2014-4-15 09:36
登革热( dengue fever , DF )和登革出血热(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 DHF )是由登革病毒( dengue virus, DEN )引起的,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DEN 有 4 个血清型 :DEN-1 、 DEN-2 、 DEN-3 、 DEN-4 。 DF 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以及白细胞减少 , 病死率低; DHF 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出血、休克、血小板减少和血液浓缩;伴有休克综合症的称为登革休克综合症( dengue-shock syndrome , DSS ) , 病死率高。该病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虫媒病毒性疾病,已经成为困扰东南亚,西太平洋亚热带地区和中、南美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登革热的发生具有突然性 、 传播迅速 、 发病率高的特点,极容易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发生大规模的爆发 、 流行, 容易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 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尚未研制出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也没有任何特效的治疗药物,预防和控制登革热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措施是防蚊和灭蚊。 一 、 国外登革热的流行概况 登革热是一种古老的疾病。 1779 年,登革热首先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发生流行,此后波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至今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全球性的登革热大流行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东南亚地区 ( 1 ) 。登革热包括其严重表现形式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症,从那时开始急剧增加。最近几十年来,登革热的流行在全球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50 年代 、 60 年代 、 70 年代 、 80 年代和 90 年代各国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分别 908 例 、 15497 例 、 122174 例 、 295591 例 、 481727 例, 2000-2005 年全球报告的登革热例数为 884462 例,由此可见登革热的发病趋势的迅猛。进入 70 年代以后,登革出血热的流行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1970 年以前,世界上只有 9 个国家发生过登革出血热的流行,到了 1995 年这个数量已经增加到了四倍多 , 并且仍旧在不断增长 , 2000 年有登革出血热流行的国家将近达到了 50 个。目前,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已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 100 多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 全球范围内约有 25 亿人受到登革病毒感染的威胁,每年发生登革病毒感染的患者超过 1 亿人,并且有 50 万人发展成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造成大约 25000 人死亡 (2,3) 。 (一)美洲地区的流行概况 登革热已经在美洲地区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1980 年,美洲地区共报告了 66011 例登革热病人,到了 2000 年底,这个数量已经增长到了 700000 例。 2001 年 , 整个美洲总共报告了 609000 多例登革热病例 , 其中包括 15000 例登革出血热病人 ., 而这个数量是 1995 年同一地区报告数量的两倍还多 ( 4 ) 。值得注意的是 , 随着登革热不断向新的区域蔓延 , 不仅发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 而且出现了爆炸性爆发的情况 , 例如仅仅 2001 年巴西就报告了 39 万多例登革热病人 , 包括登革出血热病人 670 多例 . 2002 年,整个美洲地区报告了 1015420 例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病人,达到历史记录以来的最高峰,而巴西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糟糕的一次登革热的流行,有 780644 人发病,其中包括 26047 例登革出血热病人,死亡 145 人; 2003 - 2005 年美洲地区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分别为 517617 例 、 254235 例 、 319598 例;报告的登革出血热病人分别为 10994 例 、 7844 例 、 5253 例;死亡人数分别为 164 人 、 71 人 、 80 人。 2000 年美洲地区有 9 个国家发生登革热的流行,而到了 2001 年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便增加到了 11 个,更严重的是登革出血热的流行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1968 年- 1980 年共有 5 个国家报告了 60 例登革出血热病人, 1981 - 2001 年共有 28 个国家报告了 93000 多例登革出血热病人,而 2002 - 2005 年短短四年中,整个美洲地区报告的登革出血热病人就达 50000 多例。 (二)东南亚地区的流行概况 近些年来,登革热在全球传播的形势不断恶化。从全球来看,亚洲地区因为该病造成的疾病负担最重。在东南亚的绝大部分地区,包括印度尼西亚 、 泰国 、 马来群岛 、 马尔代夫,登革热已经成为地方性疾病;不丹和尼泊尔至今还不能确定是否是地方性流行区;韩国至今没有证据显示已经成为地方性流行区。 50 年代登革热主要流行于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并且在菲律宾和泰国境内首次出现了以发热、出血和休克为主要症状的登革出血热。菲律宾于 1954 年首次报道了登革出血热的流行之后 , 紧接着在 1956 年发生了第二次登革出血热,最大规模的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发生在 1966 年,共有 9384 例发病。 60 年代主要发生在印度尼西亚 , 以后在新加坡、缅甸以及我国台湾及沿海省份; 70 年代后东南亚各国均有程度不同的流行; 80 年代以后 , 登革热在该地区流行日益加重 , 并成为大部分国家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最近的 20 年间,东南亚各个国家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总数已经从 1986 年的 46458 例增加到 1998 年的 218821 例和 2001 年的 211039 例。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 , 登革出血热已经成为东南亚许多国家儿童住院和死亡的首要原因 . 近 20 年间,印度尼西亚在 1988, 1996,1998, 2001, 2003 和 2004 年报告的病例数超过 40000 例,其中 1998 年和 2004 年病例的报告分别达到 72133 例和 78690 例,但病死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 2000 年以后一直维持在 2 %以下;缅甸每年的病例报告数在 5000 例到 16000 例之间,直到 1990 年登革热的病死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超过 5 %),之后维持在 3 %到 4 %之间, 1995 年以后下降到 2 %以下;泰国在 1987 、 1997 、 1998 、 2001 和 2002 年报告的病例数超过 100000 例,到 1985 年病死率就下降到 1 %以下, 1990 年下降到了 0.5 %以下,并且从 1990 年以后一直维持在 0.2 %以下。老挝首次在 1979 年报道了 37 例登革出血热病人, 1987 年爆发的规模最大,有 9699 人发病,并且有 295 人死亡。马来西亚首次在 1962 ~ 1963 年出现了登革出血热,并且在 1975 年进行了一次蚊媒控制计划 ,1995 年共报告了 6160 例登革热和 383 例登革出血热病例。不丹首次在 2004 年 6 月到 7 月发生了一次登革热的爆发,报告的病例数为 2579 例,没有死亡病例。新加坡在 60 年代末到 80 年代末曾经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控制蚊媒的项目,但在 1990 年到 1994 年又重新出现了一次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流行。 (三)西太平洋地区的流行概况 在西太平洋地区的许多热带国家,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西太平洋地区共有 28 个国家曾发生过登革热的流行,每年大约有 15 个国家报告这种疾病 . 近些年来,整个西太平洋地区登革热的发病率稳步上升,仅 1998 年就报告了 356554 例登革热病例,其中有 1470 人死亡,这是自 1991 年以来该地区发病最严重的一次疫情。但由于对登革热发病机理研究的深入和治疗水平的提高,登革热的病死率总体上维持在 0.5 %以下。进入 20 世纪,登革热在澳大利亚消失了 26 年之后,又在 1981 年到 1982 年卷土重来。柬埔寨首次在 1962 年报道了第一例登革出血热病人, 1983 ~ 1993 年又发生了几次爆发,其中 1991 年发生的登革热的流行最严重,共报告了 1433 例病人,其中包括 123 个死亡病例。 20 世纪 80 年代 , 斯里兰卡、印度和马尔代夫群岛首次经历的登革出血热的大流行表明登革出血热再次扩大到亚洲地区 . 印度在 1963 年首次报告了登革热的流行,而且随着埃及伊蚊分布范围的扩大,登革热已经开始扩大到农村地区。近 20 年来 , 印度几次较严重的爆发发生在 1993 、 1996 和 2003 年,报告的病例数分别为 11125 例 、 16571 例 、 12754 例,从 1996 到 1998 年,病死率维持在 2 %到 4 %之间,从 1999 年以后病死率维持在 1 %到 2 %之间,到了 2004 年,病例率已经下降到了 1 %以下,但是这些数据仅从印度的几个州中获得;印度最近几次的流行的登革出血热与多样性的病毒血清型别有关 , 但是 DEN-3 是主要的血清型别 , 并且和印度以前感染人群中分离的 DEN-3 病毒存在遗传学上的不同 . 马尔代夫分别在 1998 和 2004 年报告了两次较严重的爆发,报告的病例数分别为 1750 和 742 例,病死率为 0.4 %;斯里兰卡首次在 1988 年报告了 10 例登革热病人,并逐渐增加到 1998 年的大约 1500 例病人和 1999 年的大约 2000 例病人, 2000 年到 2004 年报告的病例总数为 30000 多例,其中 2004 年病例报告的数量最多,为 15408 例,并且有 88 人死亡, 1996 年以前病死率一直维持在 4.2 %以下, 1997 年到 2001 年病死率维持在 2 %以下, 2002 年以后下降到 1 %。巴基斯坦也在 1994 年报告了一次登革热的流行。 (四)其他地区的流行概况 非洲地区对登革热的监测情况较差。从 1980 年开始 , 四种血清型的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开始急剧增加 . 大部分的流行活动发生在东非地区。 首次报道的几次大的流行活动分别发生在塞舌尔群岛 (1977), 肯亚 (1982, DEN-2), 莫桑比克 (1985, DEN-3), 吉布提 (1991-92, DEN-2) , 索马里 ( 1982, 1993, DEN-2), 沙特阿拉伯 (1994, DEN-2) 。非洲和中东地区未曾报道过登革出血热 , 但是莫桑比克 , 吉布提和索马里已经报道了和登革出血热临床表现一致的散发病例。 二 、 国内登革热的流行概况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在我国的流行也有相当长的历史。 1873 年,我国厦门首次报道发生登革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均发生过登革热的流行。 1928 ~ 1929 年,我国的沿海许多地区 广州、厦门、杭州、宁波、上海、台湾和香港等地 曾经发生过登革热的流行; 1940 年,在上海至南通的广大地区发生登革热的流行,发病的人数接近百万; 1942 ~ 1945 年,我国发生登革热大规模的流行,波及到沿海的广大地区,甚至蔓延到内地的汉口等地,有将近 80 %的居民发病。 随后的 30 多年间未发生过登革热的流行。直到 1978 年,我国广东佛山发生 解放后国内首次登革热流行 ,波及临近的七个县市,流行持续 8 个月,患病人数达 20000 多人。此后登革热在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发生不间断的流行。前几次大流行的特点是出现突然、来势猛、传播快,经 2 ~ 3 年流行后消失较快,海南于 1980 年和 1986 年先后发生两次我国最严重的大规模的登革热暴发流行 , 分别由 3 型和 2 型登革热病毒引起 , 数月波及 18 个县市 , 病例分别多达 44.7 万和 16.4 万 , 死亡 475 例。 20 世纪 80 年代云南边境局部地区曾发生过登革热的散发流行,并且从白纹伊蚊体内分离到登革病毒 4 型( DEN-4 )。进入 90 年代以来,登革热的流行程度明显减弱,主要在广东 、 福建流行,疫情多表现为小规模流行或散发,其中广东省 1995 年爆发的规模最大,有 6812 人发病。 1999 年和 2004 年因输入性病例导致福建和浙江等地发生暴发流行,其他省区近年来也常有输入性病例的发生。 DEN1-DEN4 型所引起的登革热在我国均有流行,其中广东省 DEN1-DEN4 型均有流行,但主要是 DEN1 和 DEN4 ,而海南省流行的是 DEN2 和 DEN3 ,福建省 1999 年流行是 DEN2 型。另外,我国台湾省也不间断有登革热的流行。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4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登革热成蔓延最快的病媒传播疾病,建立预警系统势在必行
qujiangwen 2014-4-15 09:27
登革热成蔓延最快的病媒传播疾病 2014年4月8日 来源:健康报网 据新华社日内瓦4 月2 日电 世界卫生组织2 日发布报告称,全球蔓延最快的病媒传播疾病是登革热,发病数量在过去50 年间增加了30 倍,威胁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 亿人口。世卫组织在报告中说,全球半数以上人口面临感染登革热、疟疾、血吸虫病和黄热病等病媒传染病的风险,其中最贫困人口受到的影响最大,特别是没有完备居住条件、无法获得洁净饮用水和缺乏良好卫生条件的人群。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部传染病中,病媒传播引发的比例超过17%,每年导致逾100 万人死亡,逾10 亿人感染。其中,疟疾致死率最高,2012 年估计造成62.7 万例死亡病例,而蔓延最快的病媒传播疾病是登革热。世卫组织指出,人们跨境出行的增多、贸易全球化的增强、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无规划和过于迅速的城镇化以及农耕习惯的改变等,对病媒传染病的分布造成很大影响。世卫组织强调,这类疾病完全能够预防。在最新发布的《病媒传染病全球概览》中,该组织列出多项防范措施,包括长效驱虫蚊帐、室内及户外喷药、房屋改建等。 登革热预警指标的探讨 【摘要】 登革热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生具有突然性、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的特点,极容易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发生大规模的爆发、流行,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1978年以来,我国南方一些省份几乎每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爆发、流行,而且登革热的重要传播媒介白蚊伊蚊在我国多数地区分布广泛,因此,登革热的防制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了防止该病的地方性流行趋势和流行范围的不断扩大, 建立登革热预警系统和指标体系十分重要,本文将对登革热的预警指标体系作一简要探讨, 为登革热的防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登革出血热; 人群监测   登革热(dengue fever,DF)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引起的,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传播的急性虫媒传染病。据估计, 全球约有25亿人受到登革病毒感染的威胁,每年发生登革病毒感染患者超过1亿人,并且有50万人发展成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造成大约25 000人死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不断扩大,人口快速增长,国际旅游增多,垃圾处理不当,登革热的肆虐区域将不断扩大,发病率不断升高。而且登革热的发生具有突然性、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的特点,极容易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发生大规模的爆发、流行,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由于我国自1978年以来多次发生登革热的爆发、流行,白纹伊蚊又在我国多数地区广泛存在,登革热的防制已经成为我国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探讨和建立登革热预警指标体系,进而早期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对防止该病的地方性流行趋势和流行范围的不断扩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登革热预警指标的筛选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气象因素监测的预警指标   气象因素对虫媒传染病和人类健康的影响逐渐开始受到重视[1~4]。登革热作为一种重要的虫媒传染病,气象因素的变化对其发生具有重要影响。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的种群、密度和生活习性与温度、湿度、光照和降水量等气候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登革热的发生常紧随着伊蚊密度的增加而暴发流行, 两者的季节消长基本一致, 而伊蚊密度的消长又落后于气象因素大约一个月左右[4]。因此,可以通过研究气象参数与蚊虫密度、登革热发病水平之间的关系,并运用相应的统计学分析方法提出相应的气象因素的预警指标。   2 蚊媒监测的预警指标   2.1 伊蚊的孳生习性发生异常改变   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进行传播,而伊蚊的孳生场所除受气象因素影响外,也可以因兴修水利、修建公路等而影响其孳生地类型,伊蚊孳生习性的改变可以使登革热的数量骤增或骤减,引起登革热的扩散或者降低。白纹伊蚊作为一种半家栖型的蚊种,喜欢孳生于住宅附近的户外雨水积水容器中;而埃及伊蚊是家栖型的蚊种,喜欢孳生于住宅内盛水用具中。如果白纹伊蚊改变生态习性孳生于户内,便会增加了接近人体吸血的机会,同时也增加了传播登革病毒的机会。例如,1996~1998年广东省对广州、番禹、潮州、乐昌四个登革热流行地区的调查中就发现白纹伊蚊跟埃及伊蚊一样,有户内孳生的习性,并且确定了其与登革热传播的密切关系[5]。因此,掌握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孳生习性规律,早期发现蚊媒孳生习性的异常改变,进而在一定范围内采取消除和改造孳生地的措施,对登革热的防制具有重要意义。   2.2 伊蚊的地理分布范围的扩大和种群的异常变动   一个地区往往存在多种蚊虫媒介,而且种群之间存在不断的竞争。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种群的波动对登革热的发生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国际旅游和航运事业的快速发展,蚊媒传染病在国际间传播流行的危险性急剧增加。1985年,美国得克萨斯州首次发现了白纹伊蚊,经调查来自亚太地区经集装箱转运至美国的旧轮胎是将白纹伊蚊传入美国的主要工具,由于当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以后的短短的12 a间,白纹伊蚊迅速扩张到美国25个州的678个村庄[6,7],对美国本土登革热大流行构成巨大的潜在威胁。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白纹伊蚊已经扩散到巴西、多米尼亚共和国、危地马拉、墨西哥、古巴、玻利维亚、萨尔瓦多和哥伦比亚,并且仍在继续扩散[8]。因此,在日常的蚊媒监测中,发现伊蚊的地理分布和种群动态发生异常变动或者发现新的传播媒介,可以作为登革热爆发、流行的早期预警指标。   2.3 伊蚊媒介的密度达到或超过发生爆发、流行的阈值   登革热的爆发、流行与蚊虫的密度息息相关。目前,伊蚊幼虫密度监测的指标主要包括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在这3个指数中,由于布雷图指数包括了住户和容器两方面的内容,因此常作为幼虫检测的重点。根据国内对白纹伊蚊为媒介的登革热防制研究中,普遍认为其幼虫容器密度阈值:HI≥35%,CI≥20%,BI≥20的地区对登革热传播有高度危险性,而Hl≤4%,CI≤3%,BI≤5则认为基本可以控制登革热的发生[9,10]。也有人建议以BI作为单因素指标,则控制在小于3作为不足为害的密度水平[11]。成蚊数量监测主要用帐诱指数、房屋成蚊指数和刺叮指数等,其中房屋成蚊指数参考价值较大,反映出成蚊的绝对数。新加坡以埃及伊蚊为媒介的登革热防制中,媒介成蚊密度值定为0.2雌蚊/房屋为引起登革热传播最低的密度值[12]。但由于成蚊调查的难度较大,受影响的因素多,因而多数以媒介伊蚊的幼虫密度为内容进行调查。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可供使用,因此,预防和控制登革热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措施是防蚊和灭蚊。在蚊媒密度较高的地区,应该坚持于登革热流行前期、流行期进行住屋内外积水容器蚊幼和成蚊密度进行调查,发现蚊虫密度超过流行的阈值,要及时灭蚊和杀蚊,把蚊媒的密度降低到不足为害的程度。   2.4 伊蚊携带登革病毒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否携带病毒以及带毒情况与登革热的爆发、流行有密切关系。在发生登革热流行的地区,自然界中可能存在登革病毒的贮存宿主,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在吸食贮存宿主含有登革病毒的血液以后,病毒在蚊体内增殖,经过8~10 d的内潜伏期,感染蚊再经过叮咬吸血,可以将登革病毒传播给健康人群。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在受到感染以后,也可以终身携带和传播病毒,并可以经卵传递给后代,因此对登革热的流行区的伊蚊的带毒情况进行监测颇有必要。在容易发生登革热流行的季节,如果从捕获的伊蚊蚊体内分离到登革病毒,表明当地存在登革热爆发、流行的危险,并且蚊虫的带毒率和带毒指数越高,发生登革热的危险性就越大。因此,掌握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否携带登革病毒和登革病毒携带率的变化情况至关重要。   3 实验室监测的预警指标   3.1 血清型别的异常改变   登革热有4个血清型:即DEN?1、DEN?2、DEN3、DEN?4。当患者感染某一型别的登革热后产生抗体能与所有四型的登革热起交叉反应,并通过依赖抗体增强感染的免疫反应过程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出血、休克等一系列病理过程。不同血清型的病毒在一个地区的交替流行,大大增加了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症发生的机率。1993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泛美卫生组织发展了一项关于应对DEN?3重新引入的紧急计划,因为他们从尼加拉瓜的一次登革热的流行中分离到了DEN?3,这种病毒与引起斯里兰卡和印度的登革出血热的病毒很相近,当时DEN?3在美洲地区已经有16 a没有出现过,这项计划被告知每一个应该做好准备并执行该项计划的成员国。紧接着于1994年4月,泛美卫生组织发出了一个关于DEN?3重新引入到该地区的警告,但是这些国家几乎没有做出任何反应,结果一种高流行潜势的DEN?3病毒株引入到这一地区,并且在1995年很快席卷了整个中美洲和墨西哥,引起了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大流行[13]。另外,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曾经报道一次流行中出现几种血清型别病毒混合感染的情况,1993年我国广东佛山首次发现DEN?2和DEN?4混合感染的患者。到目前为止,海南省主要流行的是DEN?2和DEN?3,而广东省主要流行的是DEN?1和DEN?4,因此,有必要加强登革热血清型的监测,出现新的血清型别或者流行中出现几种血清型别的混合感染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防止血清型别的异常改变引起严重的登革热疫情。   3.2 人群血清抗体水平的异常变动   由于我国不是登革热的地方性流行区,因此大多数人群对登革热缺乏免疫力。人群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当登革热初次爆发时,可以使大量人群发病。在经历过登革热流行的地区,人群中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水平,但人群对同型登革病毒的免疫力一般只能持续1~4 a,对异型登革病毒只有几个月的部分免疫力。如果人群中抗体水平逐步下降,又有新的传染源出现时,就存在登革热爆发、流行的潜在危险。1968~1988年新加坡曾采取了有效的蚊媒控制措施,将房屋指数降低到了2%以下,但是在过去的10多年中,登革热的流行活动却有增无减,原因是多年来没有登革热流行降低了人群对登革热的免疫力[14]。另外,在登革热流行的季节进行普通人群血清抗体水平调查,可以了解人群中抗体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发现隐性感染者,从而有助于早期发现登革热爆发、流行的先兆。   3.3 登革热IgM抗体阳性人数的增多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以及白细胞减少等,由于许多医生从来没接诊过登革热的病人或对登革热的警惕性不高,临床医生往往凭借经验把登革热病人误诊为流感、伤寒以及麻疹等疾病,导致真正发现登革热病人的时候,疫情已经达到传播的高峰期。而登革热病人得不到及时诊断往往是导致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为了防止登革热的蔓延扩散,应该在登革热易流行的季节和地区,对到医疗机构就诊的不明原因发热和疑似登革热患者用MAC?ELISA等方法进行血清IgM抗体检测,以便于早期发现登革热病人。如果发现登革热IgM抗体阳性的人数增多,可能是登革热爆发、流行的先兆。D.Bhattacharya等对印度新德里的登革热疑似病人进行的8 a的血清学常规监测结果表明,通过检测疑似病人登革病毒IgM血清抗体能够发现登革热爆发的早期预警信号。因此,开展以实验室IgM抗体检测为基础的主动监测,是建立登革热预警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如果监测发现登革病毒IgM抗体阳性人数增多,则可能是登革热爆发、流行的先兆。   3.4 登革病毒发生较大变异   登革病毒是RNA病毒,由于RNA病毒基因组较易发生突变,因此登革病毒的变异是较普遍的,即使是同一血清型的病毒也存在变异的情况。1991年广东和1997年潮州发生的登革热流行同属于DEN?1, 但1991年感染的患者的临床症状较重,甚至有的病人死亡,而1997年受感染者症状较轻。将这两株病毒的NS1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核苷酸的同源性是93%,其间有28个核苷酸的差异;基因系统树分析表明,它们属于不同的基因型。1985~1986年我国海南岛发生了DEN?2型病毒流行,当时发病非常严重,有将近13万人发病,许多患者出现高热、出血的情况,死亡人数也较多;而1998年在广东流行的DEN?2型病毒感染,患者的发热、出疹、以及关节痛都不严重,将这两株病毒的NS1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核苷酸的同源性是93%,其间有27个核苷酸的差异;基因系统树分析表明,它们属于不同的基因型。显然,这些都是由于病毒的基因变异导致的。由于登革病毒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更具流行潜势和毒力的病毒株的出现,因此,在登革热爆发、流行的初期,如果分离到登革热病毒,应该及时进行病毒基因序列测定以了解病毒的变异情况,发现病毒存在较大变异,要及时预警,防止登革热病毒变异引起的登革热的大规模的爆发、流行。   4 国内外登革热疫情监测的预警指标      登革热属于国境卫生检疫的监测传染病,也是我们国家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之一。随着国际旅行的发展,境外旅游感染登革热的威胁越来越大,导致近年来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呈现上升趋势。登革热是困扰东南亚,西太平洋亚热带地区和中、南美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在我国的周边国家存在的登革热流行区主要为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国家,并且这些地区的部分国家的流行态势比较严重。随着我国与毗邻国家边境贸易的发展,这些国家的登革热感染者入境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因输入性病例导致登革热爆发流行的危险随时存在,周边国家的疫情会对我国登革热的流行造成严重的威胁,而目前我国发生的登革热疫情总体上呈现输入性流行的特征[15]。因此加强境外登革热疫情监测的尤为重要。另外,登革热的蔓延多以原发病地区向四周逐片扩散,一个局部地区发生的登革热疫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控制,也容易向国内其他地区蔓延。因此,有必要将登革热国内外的疫情监测纳入到预警指标体系中。   在登革热的预防控制中,早期发现传染源和控制蚊媒密度尤其重要。因此,实验室监测发现登革热IgM抗体阳性人数的增多和伊蚊媒介的密度达到或超过发生爆发、流行的阈值是两个关键的预警指标。只要有效的控制蚊媒密度和在医院持续的开展疑似登革热病人的IgM抗体检测,就基本能够阻止登革热的爆发或流行。根据气象因素的预警指标更多的是去预测蚊媒密度,为何时进行蚊媒监测提供可靠的依据;蚊媒监测和实验室监测中出现的预警指标越多,预警的等级就越高。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应该持续的掌握境内外的登革热发生情况,并和医院、疾病控制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等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相互通报疫情。随着对登革热研究的深入,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s information system,GIS)基础上的登革热预警系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如果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将以上的各种预警信息有效的整合起来,相信能够有效的控制和监测登革热。 【参考文献】   [1]Githeko AG, Lindsay SW, Confalonieri VE, et al. Climate change and vector?borne diseases: a regional analysis [J].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00,78(9):1136?1147.   [2]Tetten TH, Focks DA. Potential chang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dengue transmission under climate warming [J]. Am J Trop Med Hyg, 1997,57(3):285?297.   [3]Robert WS. Global change and human vulnerability to vector?borne diseases [J]. Clin Microbiol Rev, 2004,17(1):136?173.   [4]易彬木棠,张治英,徐德忠,等. 气候因素对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影响的研究 [J]. 中国公共卫生, 2003,19(2):129?131.   [5]林立辉,陈唯军,马玉海,等. 白纹伊蚊户内孽生习性与登革热流行关系分析 [J]. 中国公共卫生, 2000,16(7):610.   [6]Moore CG, Mitchell CJ. Aedes albopictus in the United States: Ten?year presence and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J]. Emerg Infect Dis, 1997,3(3):329?334.   [7]Sprenger D, Wuithiranyagool T. The discovery and distribution of Aedes albopictus in Harris County, Temas [J]. J Am Mosq Control Assoc, 1986,2:217?219.   [8]Gratz NG. Emerging and resurging vector?borne diseases [J]. Annu Rev Entomol, 1999,44:51?75.   [9]徐仁权,蔡恩茂,徐友祥,等. 上海地区白纹伊蚊监测与药物防制研究 [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3,14(4):256?260.   [10]林立辉,黄兆鹏,白志军,等. 广东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孳生容器类型及其防治效果研究 [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0,18(4):261?264.   [11]陆宝麟. 登革媒介及其防治 [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70?246.   [12]潘志明,尹君,邱季春,等. 广州市某大院一起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J]. 疾病监测, 1995,10(11):330?331.   [13]Gubler D. The emergence of epidemic dengue fever and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in the Americas: a case of failed public health policy [J]. Rev Panam Salud Publica, 2005,17(4):221?224.   [14]Goh KT. A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in Singapore [J]. Ann Acad Med Singapore, 1997,26(5):664?670.   [15]胡龙飞,吕志平,潘德观. 登革热国境卫生检疫风险分析 [J]. 检验检疫科学, 2001,11(1):28?32.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3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线网络动态观察登革热系统》的社会效益
热度 2 Liweigang 2013-7-29 05:13
巴西第二届社交网络分析和知识挖掘年会(BraSNAM - II Brazilian Workshop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Mining)于7月24-25日在阿拉果亚斯州首府和著名海滨城市马赛奥顺利举行。这项活动是巴西全国计算机年会(CSBC)的系列专业会议之一。米纳斯联邦大学的 Wagner Meira Jr. 博士和IBM的Flavio Mendes先生应邀在会上作了主题报告。 Wagner老师还担任着巴西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计算机专业小组专家组长,他演讲的题目是:理解动态在线复杂网络的特性,主要介绍巴西WEB研究院开发的《在线网络动态观察登革热系统》的模型与实践(http://www.observatorio.inweb.org.br/dengue/conteudo/inicial)。 登革热是巴西中西部流行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每年雨季的到来,是蚊虫传染疾病的季节,已成为巴西大部地区儿童住院和死亡一个主要病因。在2002-2010年间,全巴西患此病者达到4百万人次之多。联邦政府非常重视,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登革热的预防和治疗。仅在2012年,这项工作的联邦预算达8.7亿美元。 与此同时,巴西的社交网络发展很快,仅在Twitter微博平台,有 3千3百余万巴西用户开设帐户,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用户分布第二大国。由于登革热是巴西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区的常见病,人们并不忌讳在社交网络上披露自己或家人得病的情况。在Wagner老师的领导下,米纳斯联邦大学计算机系开发并投入使用《在线网络动态观察登革热系统》, 建立国家观测网站,利用Twitter和Facebook信息传播在线动态的特点,及时观察和追踪登革热在巴西各地出现情况。尽管据统计,有25%涉及到登革热主题词的微博是开玩笑的,但其它更多的信息确实有效反应了疫情出现和变化情况,置信度达到85%。该系统已成为联邦政府卫生防疫署(ANVISA)一项得力传染病防疫的观测工具,图1是Wagner老师在演讲时显示的网页即时观察结果。 图1 《在线网络动态观察登革热系统》即时显示涉及登革热主题词的微博 值得注意的是,该系统以主题词识别为基础,具有普遍实用意义和网路分析的通用性。在前不久,由于巴西广大民众对社会贪污弊病和举办大型体育项目投资过多等问题的不满,各大城市发生了大规模的民众游行示威活动。该系统又能及时进行舆情挖掘,抓取示威活动在社交网络的预先动向和发展演变,其社会效益和影响十分显著, 图2显示该系统抓取的社交网络上以#changebrasil等为主题词的民众呼声。 图2 《在线网络动态观察登革热系统》具备舆情挖掘功能,反映网络民众呼声 《在线网络动态观察登革热系统》体现了巴西社交网络研究的先进性和使用性。为了进一步提高该项目的社会影响,WEB研究院推出2014年世界杯巴西网民舆情在线观察系统,预测各场赛事结果等。就本次年会来说,会议组织方共收到来自巴西各地研究人员的68篇文章,包括来自美国和阿根廷的两篇。通过Double Blind 审稿后,其中17篇被接受为全文发表(25%)另外11篇被接受为短文发表(17%),基本上保证了会议的学术水平。 第三届社交网络分析和知识挖掘年会(BraSNAM2014)将于2014年7月底在首都巴西利亚举办,轮值会议主席分别是米纳斯联邦大学的 Fabricio Benevenuto 博士和巴西利亚大学的Li Weigang 博士。会议期间刚好是在巴西举办的世界杯赛后的第一个星期,欢迎科学网同行投稿参与。
个人分类: 社交网络|453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Google 登革热流行趋势”的工作原理
liuruhan 2013-1-30 10:00
[转载]“Google 登革热流行趋势”的工作原理
我们发现,某些搜索字词非常有助于了解登革热疫情。“Google 登革热流行趋势”会根据汇总的 Google 搜索数据,以近乎实时的方式估测全球当前的登革热疫情。 全球每星期会有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在网上搜索健康信息。正如您所预料的那样,在流感季节,与流感有关的搜索会明显增多;到了过敏季节,与过敏有关的搜索会显著上升;而到了夏季,与晒伤有关的搜索又会大幅增加。所有这些现象均可通过 Google 搜索解析 进行研究。但是,搜索查询趋势能否为实际现象建立一个准确可靠的模式而提供依据呢?我们发现汇总的搜索查询趋势可以为流感疫情提供准确的估测,并据此在 2008 年 11 月发布了 Google 流感趋势 。《自然》(Nature) 杂志 发表 了我们的 结果和方法 。 我们还发现,搜索登革热相关主题的人数与实际有登革热症状的人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然,并非每个搜索“登革热”的人都真的患有登革热,但当我们将与登革热有关的搜索查询汇总到一起时,便会看出些端倪。我们将自己统计的查询数量与传统登革热监测系统的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许多搜索查询在登革热流行季节确实会明显增多。通过对这些搜索查询的出现次数进行统计,我们便可以估测出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登革热传播情况。 这些图表显示了根据历史查询所得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登革热估测结果,以及这些结果与官方的登革热监测数据的对比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根据与登革热相关的 Google 搜索查询所得到的估测结果,与以往的登革热疫情指示线非常接近。当然,过去的表现并不能保证以后的结果一定准确。虽然我们的系统还是一个全新的产品,但我们希望未来几年的估测数据也能够如此贴近真实的结果。 我们为何要不厌其烦地根据汇总的搜索查询来估测疫情呢?传统的登革热监测系统非常重要,但大多数卫生机构都只关注单个国家或地区,而且每隔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年才会更新一次估测数据。目前,我们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地区推出“Google 登革热流行趋势”,此产品的数据每天都在更新,可为现有的登革热监测系统提供有益的补充。 对于流行病学家而言,这个系统的开发是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因为如果能及早监测到疫情爆发的征兆,就可以显著减少患病人数。我们最新的登革热估测结果可帮助公共卫生官员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更好地应对季节性疫情爆发。
2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尼罗病毒感染研究动态与信息分析
xupeiyang 2012-9-3 10:00
近来,美国中西部暴发严重的西尼罗热疫情,引起公众普遍关注。8月2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西尼罗病毒核心信息称,西尼罗病毒为目前全球危害最广的蚊传病毒之一,美国已查明有60多种蚊虫、数百种鸟与该病毒传播有关;人、马等哺乳动物是终末宿主,并不参与该病毒在自然界的循环;极少数病例是由于输血、器官移植及母婴传播引起的;该病毒不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传播。 病原学西尼罗病毒属于 黄病毒 科黄热病毒属,与 乙型脑炎 、圣路易脑炎、 黄热病 、 登革热 、 日本脑炎 、 丙型肝炎 等病毒同属。有 囊膜 ,单链线形核糖核酸, RNA 为正链,约有10000~11000个 碱基对 ,具有感染性。 电镜 下该病毒呈中等大小,直径21nm~60nm,圆形颗粒,对 有机溶剂 ,紫外线敏感。2012年8月15日美国爆发西尼罗病毒,已有17人确认死亡。 警惕西尼罗病毒偷袭中国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9/268898.shtm 美国西尼罗病毒感染病例过去一周急增40% http://news.hf365.com/system/2012/08/30/011721283.shtml   1999年,西尼罗河病毒首次在西半球出现。8月,在美国纽约皇后区4平方英里的范围内,短短几天内有25人被感染,患者表现为脑炎,其中7人死亡。当年,纽约有62人被感染,除纽约外,美国4个州均发现病例。   2000年,西尼罗河病毒从纽约蔓延至邻近12个州。   2001年,病毒从东海岸向西、南蔓延,全国有23个州和华盛顿特区都发现了病毒。   1999至2001年,美国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病例共149例;2002年,波及44个州,共有4156人感染西尼罗河病毒,其中284人死亡;   2003年共有病例数7700余例,死亡166人。   2012年8月1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报告称,截至7月底,该中心已接到241人感染西尼罗病毒的报告,其中4人死亡。   2012年8月12日,据美国德克萨斯州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州报告已有351例感染西尼罗河病毒,其中15人死亡。   2012年8月23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称,最大规模的西尼罗河病毒在美国诸多地方爆发。截止到21日,全美有38个州报告了人类感染案例,美国疾病防控中心共接到了1,118个案例报告,其中41个死亡报告。 研究文献的信息分析结果如下: 详细分析结果请读者查看分析平台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AnneOTate_summarize.cgi?ID=26516t=fw=ch 检索词 West Nile Virus Important words 重要词汇 文献数Frq 1 nile 4282 2 wnv 1987 3 west 4290 4 flavivirus 1037 5 wn 322 6 neuroinvasive 146 7 flavivirida 184 8 mosquito 934 9 culex 542 10 flaviviral 76 11 encephalitis 1151 12 kunjin 112 13 arbovirus 383 14 dengue 510 15 denv 76 16 mosquitoe 673 17 restuan 62 18 virus 4295 19 ns2b 67 20 usutu 44 Filtered Important words 过滤重要词汇和知识发现 Frq 1 encephalitis 1151 2 dengue 510 3 arboviral 95 4 chikungunya 96 5 louis 188 6 je 91 7 infection 1990 8 viremia 174 9 fever 672 10 murray 70 11 zoonotic 95 12 rift 64 13 meningoencephalitis 121 14 viremic 62 15 infectious 462 16 crimean 33 17 dengue-2 23 18 encephalitic 38 19 plaque 252 20 monkeypox 16 Topics 主题词分布 Frq 1 West Nile virus 2579 2 West Nile Fever 2178 3 Antibodies, Viral 690 4 Culicidae 525 5 Birds 479 6 Insect Vectors 431 7 Culex 402 8 Disease Outbreaks 387 9 Bird Diseases 379 10 RNA, Viral 348 11 Horses 314 12 Cell Line 265 13 Cercopithecus aethiops 241 14 Virus Replication 235 15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232 16 Horse Diseases 230 17 Flavivirus 227 18 Vero Cells 220 19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204 20 Neutralization Tests 199 Author 作者分布 frq 1 Diamond MS 118 2 Kramer LD 79 3 Shi PY 75 4 Komar N 70 5 Reisen WK 64 6 Fikrig E 48 7 Tesh RB 48 8 Barrett AD 47 9 Khromykh AA 43 10 Lanciotti RS 41 11 Hall RA 40 12 Brinton MA 39 13 Higgs S 38 14 Beasley DW 36 15 Petersen LR 36 16 Anderson JF 35 17 Blitvich BJ 35 18 Wengler G 35 19 Campbell GL 34 20 Ng ML 33 Affiliations 研究机构分布 frq 1 USA 963 2 Fort Collins 214 3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175 4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117 5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110 6 Galveston 106 7 Australia 98 8 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 97 9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90 10 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Branch 88 11 Division of Vecto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 84 12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82 13 New Haven 80 14 Wadsworth Center 78 15 Department of Medicine 76 16 Davis 73 17 Schoo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69 18 Atlanta 68 19 New York 65 20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64 Journals 期刊分布 frq 1 Emerg Infect Dis 211 2 J Virol 190 3 Am J Trop Med Hyg 169 4 J Med Entomol 148 5 Vector Borne Zoonotic Dis 148 6 Virology 138 7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126 8 J Am Mosq Control Assoc 97 9 J Gen Virol 96 10 J Infect Dis 59 11 Vopr Virusol 56 12 Ann N Y Acad Sci 50 13 Vaccine 49 14 PLoS One 48 15 Acta Virol 47 16 J Clin Microbiol 46 17 J Virol Methods 41 18 J Wildl Dis 40 19 Transfusion 40 20 Antiviral Res 38 Years论文发表年 1 2012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2 2011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3 2010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4 2009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5 2008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6 2007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7 2006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8 2005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9 2004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0 2003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1 2002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2 2001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3 2000 xxxxxxxxxxxxxxxxx 14 1999 xxxxxx 15 1998 xxx 16 1997 xxx 17 1996 xxx 18 1995 xx 19 1994 xxxxx 20 1993 xxxx Topics 文献聚类 Frq Most recent articles 772 1 Antibodies, Viral 690 2 Culicidae 525 3 Birds 479 4 Culex 402 5 Disease Outbreaks 387 6 RNA, Viral 348 7 Cell Line 265 8 Flavivirus 227 9 Antigens, Viral 188 10 Brain 173 11 Arbovirus Infections 168 12 Antiviral Agents 155 13 Viral Nonstructural Proteins 153 14 Aged, 80 and over 147 15 Virus Diseases 103 Miscellaneous 1053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3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关登革热防治研究的一些新动向
fqng1008 2012-6-28 08:24
从《科学网》得知,美国新一期《科学-转化医学》杂志2012年6月20日报告说,研究人员从已康复登革热患者体内提取出一种可杀灭登革热病毒的抗体,这一发现有望为治疗这种急性传染病提供新途径。 新加坡国立自治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从100名康复患者体内提取的2万个抗体中筛选出新抗体,它能杀死所有已知的登革热病毒亚型1。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观测到抗体如何在病毒表面蛋白伸展,并使其窒息而死。 研究人员说,登革热病毒感染细胞时会呼吸、膨胀,其表面需要发生变化,而新发现的抗体能绑定病毒的表面蛋白,使病毒无法变化,因而也无法感染宿主细胞。 据研究人员介绍,与其他研发中的抗登革热化合物相比,新抗体杀灭病毒更快更有效,他们下一步计划开展临床试验。由于登革热病毒共有4个亚型,研究人员还希望能分离出针对其他亚型的特异性抗体。 进行相关搜索发现还有:巴西卫生部下属的一个基金会于2008年12月2日宣布,该机构的研究人员最近证实,生长在南美亚马孙地区的猫爪草(也叫绒毛钩藤)对治疗登革热有明显疗效。 猫爪草是生长在南美亚马孙地区的一种攀缘植物,也是当地的一种传统草药,常被用于加速伤口愈合,治疗骨痛、肾病等,对抵御艾滋病,治疗溃疡、癌症、糖尿病和痔疮等也有一定疗效,当地人还用其叶子和根制成不同的饮料。 巴西研究人员经过为期4年的试验发现,猫爪草可以有效防止登革热引起的发炎,而发炎是导致登革热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者目前正在研究用这种植物生产登革热治疗药物的可行性。 另据印尼中医协会等有关专家2011年4月2日介绍,在过去六年中,印尼中医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复方阿胶浆对印尼的热带病“登革热”有独特疗效,随后通过对收集的病例开展小规模的临床研究,逐步证实了“复方阿胶浆治疗登革热”的有效性。目前,复方阿胶浆已成为印尼治疗登革热的首个特效中成药。 此外,联合早报2009-4-29分布信息说:1200名介于两岁至45岁的新加坡人将在当地四家医院参与一个突破性登革热疫苗的临床试验,以确定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研发登革热疫苗的法国药剂公司赛诺菲巴斯德(Sanofi Pasteur)4月21日宣布进一步扩大亚太区的登革热疫苗临床测试,在新加坡和越南进行临床试验。 据介绍,研究人员必须在不同年龄层的人进行广泛临床测试,因此必须招募多名公众参与临床研究。试验对象共分成三组:儿童(2至11岁)、少年(12至17岁)和成人(18至45岁),每一组必须招募400人。 每一组试验对象当中,300人注射试验性的登革热疫苗。试验对象注射第一针之后,要在六个月后注射第二针,然后再过六个月打第三针。另外100人则属于对照组,研究人员会为12岁以下的试验对象注射A型肝炎疫苗,而12岁以上者则注射流感疫苗。临床研究人员将对所有试验对象进行四年的追踪调查,安排他们定期接受检查和验血。如果试验对象在期间出现异常发烧现象,也必须通知临床研究单位。 赛诺菲巴斯德登革热临床研究计划主任梅兰妮·萨维尔医生(Melanie Saville)说,初步临床测试结果显示,疫苗安全性可媲美市面上的其他疫苗。并预计,如果试验的结果理想,疫苗最快在2015年推出市场。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3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夏季灭蚊五招制胜法宝
king520stone 2011-5-30 10:46
可恶又常见的4种蚊虫    1.中华伊蚊:体中型、灰褐色,翅脉上有两个大白斑,胸背板隐约可见5条浅色条纹,少许黄色细毛,为家野两栖蚊种。是疟疾、丝虫病的重要传播者。    2.淡色库蚊:淡褐色,喙与足深褐色。腹背有灰色条纹,全年繁殖期较长,为室内主要蚊种,能传播乙脑。    3.白纹伊蚊:黑色,体间有白斑。全天候活动。喜伏缸、罐、瓶的内壁等处,传播登革热。    4.三带喙库蚊:体形小、深褐色,翅鳞全黑色,后足暗棕色。喜嗜人血、猪血,是传播流行性脑炎的主要元凶。    夏季灭蚊五招制胜法宝 资料图片 5招战蚊,爽翻一夏天    1. 工具灭蚊 :药喷、紫外线小型灭蚊灯、电蚊香、电蚊拍等。    专家建议 :灭蚊工具要经常轮换使用。蚊虫都有潜在的学习功能,一旦使用某种方式无法消灭时,它便学会了防备、躲避,如再想用老办法较难见效。同时也要合理搭配各种灭蚊工具,白天药喷,晚上居室用电蚊香,厅堂挂灭蚊灯。    2. 弱光避蚊 :作为双翅目昆虫纲的蚊子,与其他昆虫一样,在夜间喜好亮光处,尤其是一些光亮足、暖光型的色灯光源,往往是蚊虫聚集,飞舞的场所。    专家建议 :家里尽量弱光,或用台灯替代顶灯,用冷色荧光灯替代暖光型灯,即能有效防止蚊虫的扑入。    3. 空调驱蚊 :在20~30摄氏度、相对湿度在80%以上的环境里,蚊虫最为活跃。    专家建议 :根据蚊虫这种特性,家中开启空调后,即制冷到20摄氏度左右,并敞开门窗,约15分钟,躲在室内的蚊虫受冷后会纷纷朝室外温暖、强光处飞去,然后再闭紧门窗。    4. 药熏灭蚊 :晚上5时后的黄昏阶段,蚊虫开始觅食,此时是灭蚊、驱蚊的最佳时间。    专家建议 :晚5时以后紧闭门窗,先用药喷,对居室角落喷洒,并点燃蚊香,持续40分钟以上。居室蚊虫或逃或亡,再开启门窗,人在室内可免遭4至5个小时的叮咬。    5. 洗澡避蚊 :有关实验发现,洗澡前后蚊虫叮咬程度也有不同。    专家建议 :勤洗澡或经常食用大蒜、洋葱等食物可驱避蚊虫。因为蚊虫是嗅觉灵敏的昆虫,人类排出体外的汗酸味时常会吸引它们。另外,不同血型者蚊虫光顾频率也不一样,一般女性较男性容易遭咬。 !-- --
2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登革热袭来
sstone2009 2011-2-17 11:33
从回来的路上,我仍在想着义乌的登革热。 据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讲,八月初他的一位亲戚出现了高热,全身情况比较重,那时候血液科的病房里同时收治了2例类似的病例。他大概了解了一下,病人都是同一个村的,病情都比较重,不同于平常见的一些疾病。当时,他们就汇报给了义乌市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他们还计划过去现场做流行病学调查,却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成行。CDC去调查了一番,却没有结果。结果就不了了之了。 到国庆节前,病例一下增到了两百多例。于是,市里的领导有点紧张了,据说还下了命令“国庆期间,不准新发一例”,引了不少笑话。不过,大家还是真的重视起来了,宣传、灭蚊、卫生等,诸项工作迅速展开,大有掀起运动之势。我想,义乌的登革热,也不会长久了。我也想,义乌的登革热应该有些启示。 义乌作为国际小商品城,世界各地人员来往频繁,使登革热发生成为可能。当今世界,由于交通高度发达,人和物的广泛流动,使许多传染病原有的流行区域时刻可以发生改变。这一特点需要医务人员,尤其是CDC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由此加强戒备。 流行早期,义乌市CDC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却没有结果,大致可以归因于几个原因:一是调查人员的经验和研究水平可能存在问题,尤其是对这样几乎不能发生在本地的疾病,可能丧失了必要的警惕感;二是CDC与临床机构的合作,可能存在问题;三是检验设备有无充分利用起来,实验室数据积累是否充分,值得怀疑? 义乌登革热又是对社会应急系统的一次检测,从疾病发生到引起领导高度重视,到充分动员起来,至少有两个月的时间。这期间,如果一开始即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每项工作和措施具有成效,也不至于领导说出“不准新发一例”的急话,引发笑话。这中间,应急系统的被动性显而易见,同时,社会对突发事件的客观认识不足(市领导尚且如此,民众会如何?专业人员当然清楚,但这样的领导会主动尊重科学吗?) (2009.10.07 17:27:00 http://sstone2006.blogcn.com/diary,29085731.shtml )
个人分类: 博客搬家|1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登革热袭来
sstone2009 2009-10-7 14:14
从回来的路上,我仍在想着义乌的登革热。 据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讲,八月初他的一位亲戚出现了高热,全身情况比较重,那时候血液科的病房里同时收治了2例类似的病例。他大概了解了一下,病人都是同一个村的,病情都比较重,不同于平常见的一些疾病。当时,他们就汇报给了义乌市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他们还计划过去现场做流行病学调查,却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成行。CDC去调查了一番,却没有结果。结果就不了了之了。 到国庆节前,病例一下增到了两百多例。于是,市里的领导有点紧张了,据说还下了命令国庆期间,不准新发一例,引了不少笑话。不过,大家还是真的重视起来了,宣传、灭蚊、卫生等,诸项工作迅速展开,大有掀起运动之势。我想,义乌的登革热,也不会长久了。我也想,义乌的登革热应该有些启示。 义乌作为国际小商品城,世界各地人员来往频繁,使登革热发生成为可能。当今世界,由于交通高度发达,人和物的广泛流动,使许多传染病原有的流行区域时刻可以发生改变。这一特点需要医务人员,尤其是CDC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由此加强戒备。 流行早期,义乌市CDC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却没有结果,大致可以归因于几个原因:一是调查人员的经验和研究水平可能存在问题,尤其是对这样几乎不能发生在本地的疾病,可能丧失了必要的警惕感;二是CDC与临床机构的合作,可能存在问题;三是检验设备有无充分利用起来,实验室数据积累是否充分,值得怀疑? 义乌登革热又是对社会应急系统的一次检测,从疾病发生到引起领导高度重视,到充分动员起来,至少有两个月的时间。这期间,如果一开始即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每项工作和措施具有成效,也不至于领导说出不准新发一例的急话,引发笑话。这中间,应急系统的被动性显而易见,同时,社会对突发事件的客观认识不足(市领导尚且如此,民众会如何?专业人员当然清楚,但这样的领导会主动尊重科学吗?) 【登革热(Dengue fever)档案】 由伊蚊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以发热、骨与关节剧烈疼痛、皮疹及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点。 病原体:登革热病毒。 传染源:隐性感染者与患者。 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我国流行地区:广东、海南、广西。
个人分类: 医疗实践|3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功研制登革热病毒样粒子
tinsangli 2009-9-22 12:55
成功研制登革热病毒样粒子 流行病学 我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前者分布于南方沿海,如海南岛等地区,后者则在南北地区广泛存在,以长江以南为普遍。伊蚊体中小型、黑色,有银白色斑纹,幼虫孳生于小容器积水中,白天吸血。当伊蚊叮吸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进入蚊体内,在蚊的唾液腺及神经细胞中大量复制, 8 ~ 12 天后当再叮吸正常人血时,病毒随唾液排出进入人体内,造成感染。伊蚊可终生携带和传播病毒,并可经卵将病毒传给后代。 本病的流行与蚊密度有关,流行季节一般在每年的 5 ~ 11 月,高峰在 7 ~ 9 月 ( 一 )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 6 ~ 8 小时至病程第 6 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 10 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 1/3 ,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 二 ) 传播媒介 伊蚊,已知 12 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 8--14 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 174 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 三 ) 易感人群 在新疫区普遍易感。 1980 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 3 个月,最大 86 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 20 岁以上的居民, 100% 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感染后对 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 1 年以上免疫力。同时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其他 B 组虫媒病毒,也产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 如登革热流行后,乙型脑炎发病率随之降低。 发病机理 ( 一 ) 免疫机理 初次感染登革病毒的人,临床上表现为典型登革热,不发生出血和休克;再次感染异型登革病毒时,病毒在血液中与原有的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组织免疫病理损伤,临床上呈现出血和休克。 经动物猴实验,以登革病毒作初次感染,发现病毒在病毒血症前已侵入附近淋巴组织,以后迅速扩展至全身淋巴组织,病毒血症消失后,病毒仍可在白细胞等组织细胞中复制,并再次进入血循环中,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第二次感染时,组织细胞中的病毒量比初次感染时明显增多,如将登革病毒抗体注入猴体内后,再以登革病毒攻击,其病毒量比对照组猴 ( 注射无登革病毒抗体的猴 ) 高 51 倍。同时也发现有登革病毒抗体者的白细胞培养病毒,其白细胞内病毒复制的阳性率比无抗体者的白细胞明显增高,以上实验证明病毒繁殖明显增加的原因与抗体存在有关。 血清学研究证实,登革病毒表面存在原封不动种不同的抗源决定簇,即群特异性决定簇和型特异性决定簇,群特异性决定簇为黄病毒 ( 包括登革病毒在内 ) 所共有,其产生的抗体对登革病毒感染有较强的增强作用,称增强性抗体,型特异性决定簇产生的抗体具有较强的中和作用,称中和抗体,能中和同一型登革病毒的再感染,对异型病毒也有一定中和能力。二次感染时,如血清中增强性抗体活性弱,而中和抗体活性强,足以中和入侵病毒,则病毒血症迅速被消除,患者可不发病,反之,体内增强性抗体活性强,后者与病毒结合为免疫复合物,通过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膜上的 Fc 受体,促进病毒在这些细胞中复制。称抗体信赖性感染增强现象 (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 ,导致登革出血热发生。有人发现 Ⅱ 型登革病毒株有多个与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现象有关的抗源决定簇,而其他型病毒株则无这种增强性抗原决定簇,故 Ⅱ 型登革病毒比其他型病毒易引起登革出血热。 增强性抗体和中和抗体在体内并存时,只有当中和抗体下降到保护水平以下时才能发生 ADE 现象。婴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登革病毒抗体后,初次感染登革病毒可以发生登革出血热。有人研究 6 ~ 8 月龄婴儿血清中登革病毒中和抗体已降到保护水平以下,而增强性抗体还在有效浓度内,如遇上登革病毒流行,则易患登革出血热,这与临床上登革出血热婴儿多数是 6 ~ 8 月龄是相符合的。 含有登革病毒的单核细胞,在登革病毒抗体的存在下大量繁殖并转运到全身,成为免疫反应的靶细胞,由活性 T 细胞激活单核细胞,释放各种化学介质,激活的 T 细胞本身亦可释放一系列淋巴因子。这些生物活性物质激活补体系统与凝血系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 DIC 形成,导致出血和休克。患者血中组胺增高,组胺可扩张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 Ⅰ 型变态反应参与存在。登革病毒抗原与有 Fc 受体和病毒受体的血小板相结合,登革病毒抗体与血小板上的病毒抗原结合,产生血小板聚集、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患者骨髓呈抑制,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出血,还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引起血管壁的免疫病理损伤, Ⅲ 型变态反应也参与发病。 病毒的变异 .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不同临床表现与病毒的变异有关。通过塔希堤、斐济等太平洋岛屿的流行病学观察,发现不少初次感染的登革热病人也出现登革出血热临床经过,病人的血清反应也属初次感染类型,且儿童占多数。有人认为登革病毒感染的临床病情轻重与病毒的毒力有关。登革病毒通过变异产生毒力更强的病毒株可能是登革出血热发生的重要原因 . 发病症状 1 .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 24 小时内可达 40 ℃ 。一般持续 5 ~ 7d ,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 3 ~ 5d 体温降至正常, 1 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2 . 全身毒血症状 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3 .皮疹 于病程 3 ~ 6 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 5--7 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4 .出血 25 ~ 50% 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5 .其他 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 1/4 病例有肝脏肿大及 ALT 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二)轻型登革热 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 (三)重型登革热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 3 ~ 5 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二、登革出血热:分为两型即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和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一)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关节痛不显著,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 100ml 。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 20% 以上,血小板计数< 100109/L 。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二)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 抢险,可于 4 ~ 6 小时内死亡。 研发登革热病毒样粒子疫苗背景 登革病毒( Dengue vi rus, DEN )是登革热、登革出血热 / 登革休克综合征( DHF/DSS )的病原体,以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传播媒介,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的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超过一亿人受感染, 25 亿以上的人受到威胁,登革病毒的传播现已经成为热带、亚热带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自 1978 年以来,我国南方不断发生登革热的流行, 随着 温室效应 、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常住和流动人口大规模增加和居住地环境卫生差,使得登革热的爆发和流行范围有逐年扩大和愈演愈烈之势。例如,近年来在我国,登革热已经由以往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等地,逐步扩散到福建和浙江,甚至在上海也发现了可以感染和携带登革热病毒的埃及伊蚊。 迄今,登革病毒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也缺乏有效的疫苗可供预防,因此, WHO 及我国已将登革病毒致病 机制及其疫苗的研究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登革病毒疫 苗的研究已有近 60 年的历史,目前虽然有几种登革病毒候选疫苗进入不同的研究阶段,但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被批准使用。由于 登革病毒有四个血清型, DHF/DSS 的发病机制可能与 ADE 有关,即初次感染产生的型特异性抗体不仅对其他型别的登革病毒没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甚至在异型病毒二次感染时还可能增强病毒的感染, 导致更为严重的 DHF/DSS 。 因此,唯一安全有效的登革疫苗的研究战略应该是:研制四个血清型的登革病毒疫苗,即由四种血清型登革病毒有效免疫原构成的、可以同时刺激人体产生相应抗体,并抑制四个型 病毒中任何一种型别病毒的四联多价疫苗。 登革病毒 可以在蚊传代细胞和一些动物的传代细胞上繁殖,但病毒的产量很低,且病毒的繁殖特性不稳定,不适合于直接研制成弱毒或灭活疫苗。而比较高产的鼠脑源性病毒,也因为异源性和毒力不稳定,而难于开发成有效的用于人类 的疫苗。目前,登革热疫苗的研究主攻方向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减 毒活疫苗的研制。 目前,登革热减毒活疫苗的研究已取得较大的进展,国外已筛选出登革病毒 1 、 2 、 3 、 4 型的减毒活疫苗候选株,并对这些疫苗株进行了安全性和免疫效果评价。此外,一种包括 4 个型别登革病毒的联合减毒活疫苗的试验也在进行中,接种者可同时对 4 个型病毒产生抗体,从而可避免单一型疫苗免疫后再受另一型病毒感染时可能发生的 ADE 现象。 但是,由于 登革热减毒活疫苗的研究 条件要求高,研究的资金投入大,特别是因为,四个型登革病毒株的毒力和毒价的差异,造成四个嵌合型的减毒疫苗株在免疫有效性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因此, WHO 专家预测,在十年之内,这种疫苗不会面世。 二是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 利用各种工程菌株,在体外高效表达和生产上述四个血清型的登革病毒的免疫原,以研发登革热亚单位疫苗。研究较多的有 DEN 重组 NS1 蛋白、 E 蛋白和 PreM-E-NS1 融合蛋白、单价或多价的 DNA 疫苗、多种 型别的嵌合疫苗以及基因工程活疫苗等。 许多病 毒的壳蛋白可以在体外培养细胞体系自行形成病毒样的粒子结构,称为病毒样颗粒,其实质上是一种没有核酸核心的空壳粒子,但具有与天然病毒颗粒相似的免疫原性,又避免了天然病毒的感染性,成为理想的疫苗候选单位。近年来,国内外不同研究小组分别利用重组杆状病毒载体、重组腺病毒载体以及其它真核表达载体在昆虫细胞系、哺乳动物细胞系或酵母细胞系获得了 HPV 、 HIV-1 、 JEV 、 HCV 和 DEN2 等病毒样颗粒,有的已进行了动物免疫保护试验,显示可产生中和抗体,对攻击感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成功研发登革热病毒样粒子疫苗攻关单位 : 香港测立知 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生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组成的团队 , 在自己不同的领域 , 发挥优势 , 致力于将重组基因工程技术 , 研制各类抗体和抗原和各种免疫测试法两大关键技术相结合 , 现在我们已经将最新科研的成果应运到医学临床上 , 成功研发出多项快速测试盒 , 如肺结核 , 幽门螺旋杆菌 , 肠病毒 71 型等疾病系列 , 梅毒和淋病的性病系列 , 怀孕快速和排卵测试剂的贺尔蒙系列和可用唾液及尿液测试 11 种大类非法药物的快速测试盒的滥用毒品系列 . 协作单位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是国内研究登革病毒力量最强的单位, 多年来,研究小组分别在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上对登革病毒致病与免疫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研究结果初步阐明了 登革病毒 与 人血管内皮细胞 及单个核细胞的相互作用;首次证明了 人血管内皮细胞 表面存在 登革病毒 特异性受体;首次报道在酵母菌中高效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全长 E 蛋白,并证明了 E 蛋白在病毒致病与免疫中的作用;精确测定了 E 蛋白的抗原表位。该研究在国内外发表 相关学术论文 共 30 余篇 ,研究结果为最终阐明 登革病毒 致病与免疫机制提供了重要 的科学依据,并在疫苗研制及寻找抗 登革病毒 药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成功研发登革热病毒样粒子疫苗技术 病毒样粒子 结构疫苗是将基因工程这种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核心技术与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技术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病毒疫苗的要求和特点,利用强有力的酵母或其他真核表达系统,人工的设计和生产只含有自然病毒粒子所有的结构蛋白,而不含有病毒核酸的病毒疫苗。这种疫苗只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而不引起任何的病毒感染,具有自然病毒感染时相似的免疫原性,但不具有病毒的感染性,因此,具有 100% 的安全性。另外,应用这项技术研发的病毒样粒子结构疫 苗还有很多优点 . 研究 小组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标准病毒株。 登革热一型病毒毒株是夏威夷分离株;二型病毒是巴布亚 - 新几内亚分离株( DEN2-NGC );三型病毒是 H-87 分离株;四型病毒是 H241-P 分离株 , 并成功应用酵母表达系统,高效生产了多种生物学活性很好的抗菌活性物质。所用酵母工程菌自动将准确表达的病毒结构蛋白( CpreM,E ),以自然构像的病毒样粒子释放到酵母菌的培养上清中,有利于亚单位疫苗的工业化生产和纯化。在国际和国内都属于生物高技术的前沿。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利用这一高效的酵母菌表达系统,构建和表达四种以上登革病毒的核蛋白、膜蛋白前体和壳蛋白基因构成的复合基因,已经获得分泌型的登革病毒的病毒样粒子结构。从效益分析讲,我们生产的登革病毒蛋白的亚单位疫苗可以达到每升培养物 10 毫克 以上的产量,而免疫原的激活有效免疫的浓度只是微克水平。并且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协助下 , 成功得到登革热病毒样离子结构电子显微镜照片和免疫原性实验的结果 . 登革热病毒样粒子显微镜照片 研究小组 随着研究方法的改进,目前,这一系统不仅接近于真核表达系统,可以对所表达的产物进行一定的表达后修饰和糖基化,以及形成正确的蛋白结构等,而且酵母表达更易操作,并可形成规模化生产。实践证明,酵母系统表达的乙肝表面抗原构成的乙肝疫苗和其它众多的,由该系统表达的生物活性物质,都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研究和生产的实践中。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疫苗项目 . 深圳生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 协作单位 ( 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 ) 的研究成员包括多名国外知名学府的博士、博士后。他们曾在世界卫生组织在美国 . 新西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专门从事病毒和疫苗研究的机构中长期从事登革病毒的研究工作,并完成了登革热疫苗研究的博士论文和博士后研究项目。他们所研究的四个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在实验动物模型显示了强的保护力( 100% ),达到了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曾被世界病毒大会邀请为大会发言和在 2006 年世界生物科技展览会,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很大兴趣。并且被邀请在 2006 年 11 月 6-9 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世界免疫疗法及疫苗大会发言和参展 . 项目的目标、结果和效益: 病毒样粒子结构的登革 四联 疫苗是一种全新的疫苗研发的策略。他将为香港地区和我国,乃至全世界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受到登革病毒威胁的人们带来免受病毒感染的的希望。这种新型的疫苗有着广阔的市场。也必将为人民的健康带来实惠。 成功研发这种新型疫苗,需要采用包括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各种生物高新技术。这些将有助于提升香港地区和我国在病毒疫苗方面的研发水平,提高我们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 本项目是以在香港测立知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生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国内著名医学高校(中山大学医学院)之间的全方位合作。项目将整合国内知名教授,国外学者和留学生、中山大学医学院的老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宝贵资源,已经完成登革病毒疫苗的攻关。 登革热在香港是危害非常严重的传染病。同时也严重的威胁着整个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利用病毒样粒子结构疫苗这种疫苗研发的最新策略和技术路线,研发出登革病毒疫苗,将会给香港和整个大珠江三角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社会的稳定,和更快的经济发展。
个人分类: 未分类|5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