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校企合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日本的创业之星——筑波大学
zhpd55 2019-3-27 22:49
日本的创业之星——筑波大学 诸平 《自然》( Nature )网站2019年3月21日介绍了日本的创业之星——筑波大学( University of Tsukuba )。筑波大学从机器人外骨骼到睡眠障碍技术,它一直走在与私营企业合作伙伴关系的最前列,致力于打造成功的初创私营企业。2016年,筑波大学推出了一个项目,第一年,来自民间的资金增加了35.2%。这只是这所有着140年历史的大学如何利用与私营企业和创业导师的联系来加速其影响力的一个例证。在支持多所大学的1500~2000名研究人员中,筑波大学是日本私营企业联合研究经费的领先者。它还继续稳步增加与外国公司的联合研究项目数量,以及来自外国利益集团的资金水平。在知识产权方面,筑波大学的实力一直高于它的评价,而且它的排名还在继续攀升。专利数量在日本国内排名第九; 专利费收入在日本国内排名第 十二;持续的特许使用权费( ongoing royalties)在日本国内排名 第八名 。 积极发展私营企业 筑波大学已经与许多成功的私营创企业建立了联系,2017年,在日本创立的合资企业数量排名第三。迄今为止,已有141家公司与筑波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最著名的是日本机器人技术公司——生化人公司(Cyberdyne Inc.),该公司以其动力康复外骨骼而闻名。 亚洲知名的日本生化人公司,2014年3月它的外骨骼机器人产品在日本上市,有一种HAL-5的产品,含电池总重量为14 kg,整组设备有4个电动机,並可提供租賃服务,费用约2200美元/月。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的营业额约4.6亿日元 ;还有 一家生产高级睡眠障碍诊断设备的公司 —— すいみん 公司 ( S 'UIMIN Inc. )。 筑波大学支持创业的战略有两方面:即为研究提供资金和场所,并提供创业教育。筑波大学的主校区位于日本东京郊区,位于日本最大的“科学城”的中心,这里是一个研究机构聚集的基地,有29个国家研究机构和200多个私人研究机构。 筑波科学城(Tsukuba Science City)是东京东北56km处的一个科学中心,于30多年前投入使用,这里也蕴藏着大量早期技术。这里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支持,2018年资助翻了一番。例如,筑波大学聘请知名企业家担任导师,并开设课程教授科技创业技能。这些努力已导致每年约有10家新的风险投资公司源源不断地涌入。 创新,筑波型模式 筑波大学强烈鼓励其学者在大学内外从事跨学科研究,并与外国机构合作。它最近引进了一个合作的研究生院制度,从筑波区聘请国家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担任研究生一级的教授或副教授。这些研究人员为筑波研究人员提供指导,同时仍然充分利用自己研究所的设施。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筑 波大学官网 或者相关报道。 www.tsukuba.ac.jp/en www.facebook.com/univ.tsukuba.en www.instagram.com/university_of_tsukuba
个人分类: 新观察|4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跟他谈合作,他跟你要指标
热度 4 zhengyongjun 2018-11-11 11:38
十多年前,我在鲁西南某地级市科技部门挂职,经常到下面的县市区的政府和企业去考察,联系校地科技合作和校企合作方面的事宜。当时的政府官员们,还没意识到科技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记得有一次,跟某县分管科技的副县长座谈,这老兄认为是高校求他们办事似的, 摆出一副官架子, 傲慢地跟我打着官腔。午间吃饭时,几杯酒下肚,方才放下官架子,跟我称兄道弟起来。 他端着酒杯说,老弟回去跟你们校长汇报汇报,别老整那些虚的没用的。我们领导层的孩子们,最近几年正在高考。要想跟我们县搞校地合作,先给我们批几个高考指标,合作的事好商量。 我回敬道,县里先给我们学校批一千亩地吧。 副县长说,超过100亩土地,县里没这个审批权,办不了啊。我说,对啊,高考招生,学校说了也不算啊。 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许多文件,指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高地,为地方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服务,是高校办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地政府有了需求,高校再去找他们谈合作,一般都会很顺利。所以目前校政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搞得挺红火的。 当然,我碰见这个副县级官员,毕竟是极个别现象,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官员们,还是很敬业的。现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也变好了,不会再有这么耍无赖的了吧。 ———————————— 我有歌,你有酒吗? 我的全民K歌: 《 说句心里话 》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3251 次阅读|7 个评论
技术是一层窗户纸
热度 8 zhengyongjun 2018-2-13 11:27
放假了,邀了几个好哥们,凑一起喝闲酒。席间张教授闷闷不乐,一问才知,他和企业合作搞了半年多的横向课题,黄了。 半年前,当地一家公司想搞锂电池新型正极材料项目,来学校寻求技术合作,我把项目推荐给了老张。项目启动初期,企业曾拨付过一笔几万块钱的启动经费。老张领着几个研究生,辛辛苦苦做了半年实验,在材料制备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正当双方深谈进一步合作之时,企业方突然说自己的团队攻关搞成功了,新产品春节后即将量产,把老张晾在了一边。老张说,在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过程中,自己多次去公司考察洽谈,公司也多次派技术人员来学校参观他的实验室。老张是个直爽人,在跟对方交流时没有注意技术保密,自己研究出的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不知道啥时候泄密了。 技术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透。特别是普通的民用技术,更是如此。就新材料研发而言,所谓的核心技术,说到底不外乎配方、助剂、工艺参数,真没多高的技术门槛。近年来,企业的研发实力逐渐增强,不仅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提高不少,研发队伍的学历层次也大幅度提升了,车间到处是本科生,许多企业招聘了硕士。与企业这些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打交道,相当于高手过招,一定要留个心眼。内行人到你实验室里溜达一圈,或者在酒桌上与你闲聊一通,不经意间,这层技术“窗户纸”可能就被捅破了。所以,在技术合作中,“保护技术秘密”这根弦,一定要绷紧,万万不可盲目技术自负。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5927 次阅读|16 个评论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江苏省高校产学研专利合作研究
热度 1 terahertz 2015-1-20 11:58
(本文发表于《情报杂志》2015年第1期) 2015-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江苏省高校产学研专利合作研究.pdf 摘要: 以江苏省11 所“211”高校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绘制了“211”高校与企业以及其他高校之间的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并重点探讨了校企合作的技术领域和地理距离。以东南大学为例分析了1985-2011 年期间4 个不同阶段专利合作网络结构的演化路径。研究表明:目前高校专利合作模式主要以亲缘型合作为主、以地缘型合作和业缘型合作为辅,将来会形成“一体两翼”的专利合作模式。 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产学研;校企合作;技术转移;协同创新;专利分析
个人分类: 发表论文|2525 次阅读|2 个评论
实验室开启校企合作新篇章
热度 1 zmpenguestc 2014-11-27 23:40
2014 年11月27日上午10:30, 成都晶石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与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学院的软件平台捐赠仪式在光电信息学院409会议室举行。晶石公司副总经理李建海、人事部经理尹代强、项目经理 郭韬 、 人事主管蒲刚等 一行4人,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副院长 刘永教授、科研秘书张晓均老师以及“图形图像与信号处理应用”研究室全体师生 出席了此次捐赠仪式。刘永副院长代表光电学院对晶石公司此次捐赠活动表示感谢,并致辞。彭真明教授主持仪式。 图1 双方交流(郑运昌 摄) 本着全民重教、科技兴教、优势互补的原则,成都晶石石油科技有限公司向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捐赠了价值200万元的REVSCOPE软件平台。捐赠仪式上,李建海副总经理对晶石公司和REVSCOPE软件平台做了详细的介绍,并表示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大力支持。彭真明教授对晶石公司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并就隐蔽油藏预测、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及软件研发等方面作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促进了双方的合作与发展。 图2 合影 (郑运 昌 摄 ) 此次捐赠活动为成都晶石石油科技有限公司和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搭建了友谊桥梁,也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提供了良好平台。会后,晶石公司还与主管教学副院长刘爽教授,主管研究生及学科建设副院长高椿明教授,就本科生卓越工程师实训基地建设,研究生实习及联合培养,长期的校企联合机制等事宜进行了深入沟通,达成了共识。(谢成芳供稿) 最后,我代表实验室衷心感谢北京诺克斯达( RockStar )石油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晶 石石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力辉博士对我实验室科研及人才培养工作的大力支持。 相关报道: 成都晶石公司向光电学院捐赠价值 200 万元软件平台 公司主页: http://www.chinarockstar.com/
个人分类: 合作交流|17378 次阅读|2 个评论
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暨我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研讨会
liuxianxiang 2014-6-30 18:17
本网讯 ( 通讯员卢睿华 刘贤响 ) 为构建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制药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水平。 6 月 30 日上午,“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康源制药有限公司”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暨湖南师范大学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研讨会在湖南康源制药有限公司益阳基地会议厅举行。湖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夏立秋,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陈波,副院长马铭、肖小明,湖南康源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雷卫平,益阳基地生产总监傅杜出席会议,产学研示范基地负责人 钟世华及各系主任一同参加会议。会议由湖南师大化工院党委书记于风江主持。 雷卫平和傅杜先后介绍了湖南康源制药有限公司及益阳基地的发展现状,并结合产学研示范基地建设提出了发展目标与构建设想。 石化新材料与资源精细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尹笃林教授发表讲话。他说,湖南师大与康源制药公司的合作是产学研结合的典范,将有助于推动湖南师大相关学科的发展,并为公司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培养人才后备军。 肖小明介绍了湖南师大化工院在本科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钟世华从基地建设历史、人才培养、建设成果等方面介绍了湖南师大与湖南康源制药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的建设情况。 夏立秋感谢公司对湖南师大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的大力支持。他说,校企合作是注重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这体现了应社会所需、与社会接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他希望湖南师大在与康源制药有限公司长期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得更好,并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会议上,夏立秋和傅杜为“湖南师范大学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揭牌;陈波和雷卫平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揭牌。 研讨会结束后,专家们在傅杜的陪同下参观了湖南康源制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个人分类: 化院快讯|4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授应该得到的企业评价
热度 2 jmluo0922 2014-6-26 16:56
“教授就是站得高、看得远,把握得住要点。” 如果我们的教授在校企合作中,得到企业家和企业上下一致,发自肺腑的如此评价,那么知识和知识分子在企业发展的作用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教授在企业这个江湖就确立了应有的地位。 当然要得到这样评价,首先你服务的企业必须取得成功,实现财富与知识结合,这样才能体现知识与知识分子的价值。 PS:我服务的深圳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以说是产学研合作的典范,2008年开始干法单向拉伸聚烯烃锂电池隔膜的研发,经六年的发展成为国内行业龙头,产品出口LG Chem。能参加这样的合作,我感到十分幸运。 附2013年中国电池网发布的锂电池隔膜行业排行:
个人分类: 杂谈|2202 次阅读|4 个评论
职业教育要打通“横向联系”
热度 1 lgmxxl 2014-5-25 10:57
国家需要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人才,这次600所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在大方向上是符合分类办学的规律的,但在这其中,有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这次高校转型解决了职业教育纵向发展的难题。过去职业教育被称为“断头路”,即职业教育的学历止于专科,现在职业教育有了本科,本科又对接了专业硕士以及博士的学位,在职业教育学历晋升上打通了“断头路”。这是转型中积极的一方面。 然而,职业教育发展光解决纵向发展不够,还要打通“横向联系”,即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高校之间的联系。这次转型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投入。比如河南省就拿出了2亿元支持高校转型,共有10所河南高校申请转型,可以说政府和高校的热情很高。但是,横向联系能否打通,关键在于企业。国家要求职业教育中实习环节和理论环节实现1:1,没有企业的支撑将进行得非常困难。 职业教育做得比较好的德国实行双元制,双元制的要义之一是学生能在企业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在德国,奥迪公司准备上市的车型,会交由学生实习、实验、实践,并进行反复改进。反观国内企业,他们并没有参与的热情,大多数企业并不愿意拿先进的技术、设备等资源为学生教学,也不愿意派遣工程型师资参与指导。 究其原因,企业普遍认为参与教学过程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一方面政府缺少宏观的制度、法律来约束企业应该肩负哪些责任,另一方面没有规定企业参与教学可以享受到哪些权利和服务。企业和高校若仅仅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靠校友关系维系,甚至希望学生去企业实习能为学校增加收入,这样的合作是不可持久的。 高校虽然对职业教育有热情,但是部分高校对转型的基本理念没有把握好。在我看来,职业教育也要给学生选择权,满足学生社会化订制的需求。比如一些学生高考失误,想从事学术型的学习,要给予他们分流的机会;一些学生想要创业,学校不能忽视了他们人文素养和创业知识的教育。在教材、师资、教学内容跟企业需求、职业标准不配套的当下,怎样给学生多样化的选择和配置,值得转型院校思考。 事实上,职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仍是:我国的文化氛围排斥蓝领,为人父母者更希望孩子去接受学术型教育,这一难题短时间内难以解决。这样的想法不只家长、学生有,一些大学校长、教师在骨子里也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甚至一小部分院校并不是真心接受转型政策,它们参与转型的目的之一是获得相应的资金拨款、争取硕士学位授予权,日后是否花心思研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未置可否。因此,此番申请转型,教育部在运作上比较谨慎,成立专家组考察院校是否具备职业教育的基础和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现阶段的转型还是政府主导的行为。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没有评价标准、质量评估体系,希望国家尽快拿出一整套系统的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期待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能够有力有效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作者系河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本报记者温才妃采访整理,载《中国科学报 》2014-05-21(7) ) 该文由多位记者采访完成,题目为《三问本科高校“转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 展网转载http://www.hie.edu.cn/ztyj_detail.php?id=7909
个人分类: 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4931 次阅读|3 个评论
“1+1>2”: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步入成熟期
热度 3 lgmxxl 2013-5-12 08:57
以4月11日教育部公示首批14家通过“2011计划”认定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为标志,我国企业与高校的协同创新进入一个新阶段。“2011计划”具有“高、新、大”的特点。“高”,是指“2011计划”起点高、合作层次高,并最终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新”是指“2011计划”注重协同创新,注重原创高端。“大”是指“2011计划”规模大、覆盖面大,首批14家协同创新中心涵盖量子物理、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多个国家发展重大需求领域。“2011计划”标志着“产学研”这种协同创新模式从国家层面上得到认可、得到支持,它也预示着中国企业与高校的协同创新步入成熟期。 在具有以上特征的同时,“2011计划”也给我们另外一个启示:“2011计划”是一个不问“出身”的项目,任何大学、任何企业都有可能进入“2011计划”。这无疑也给广大企业与高校一个挤身国家计划的机会。当然,“2011计划”也有一种示范和引领作用,引领高校与企业主动合作,走协同创新的道路。世界高等教育史和企业发展史表明,企业与高校的协同创新可以为企业和高校带来丰硕的收益。对高校来讲,校企合作可以使高校“接地气”,从而知道高校应如何为社会服务。高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知道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是什么,知道企业需要什么科研成果,知道企业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高校通过与企业建立紧密相连的关系,高校就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功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对企业来讲,校企合作可以使企业“顶住天”。通过与高校合作,企业知道了本行业的领先技术是什么,自己与本行业的差距是什么,也就明确了企业发展的目标。通过与高校合作,企业就可能走出一条协同创新、共赢发展的新路。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校企业合作呢?如何使校企合作顺利有效进行呢?为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建立科学的校企合作原则,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制度。 我认为科学的校企合作原则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1)合作共赢原则。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共赢,基本的路径是协同创新,最终的目标是双方都获得自身需要的收益。这就要求,在合作中必须坚守“共赢”这个基础,只有一方获益的合作不可能持久。同时,为了“收益”之共同目标,双方必须协同创新,互相利用自身的长处来实现合作收益的最大化。没有“协同创新”,共赢就没有了根基。当然,高校与企业的“收益”愿景是不同的,高校更多地是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社会收益更为明显;企业则更多地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经济收益更为明显。对此,双方必须互相照顾,彼此关切。(2)优势互补原则。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必须找准对象,找到自己最为匹配的合作者。在寻求合作伙伴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明确哪所高校是本企业产品最为优势的单位,哪所高校最能解决自身的问题。对高校来讲,也必须选准自己合作的适切企业,从而有利于自身人才培养,有利于服务社会。只有企业与高校对对方满意,才能有合作的基础。(3)协同创新原则。校企合作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生产力,创新是生命,创新是财富。产品只有与世界同步,甚至世界领先才有生命力,高校与企业都应该视创新为根基、为路径。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协同盯紧“世界领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协同创新将为双方合作注入活力,也可以使双方共赢的目标最大化。 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校企合作的平台建设就成为另一个关键的问题。平台是联结企业与学校的纽带,也是双方协同创新的基础。目前,世界各国校企业合作的平台主要有:(1)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这类平台包括高校为企业开设各类课程;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特别是研究生;高校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等。(2)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这类平台主要有“高校企业协同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等。(3)成果转让中心,这类平台主要包括高校科技成果转让公司、高校综合服务机构等。(4)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这类平台主要包括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中心和机构等。对企业来讲,选准平台,建设维护好合作平台是校企合作的很关键的一个环节。企业要充分了解自身的困境和出路,同时对高校也要有一个很好的理解,本着共赢原则,找到双方都认同、接受并乐意从事的项目,建设项目工作机构,打造双方合作的平台。对磨料磨具行业来讲,选择河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作为协同创新伙伴将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如果是人才继续教育、学历提升,选择磨料磨具工业职工大学则更为适切。目前,常见的企业与高校共同的项目包括,协同创新、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企业可以从这些方面下功夫,找到双方合作的平台与基础。 平台搭建好以后,平台维持运行的良好机制与制度就成为关键的问题。在机制方面,双方应本着合作的意愿与原则,在机构、人员、资金投入、利益分配、合作教育等方面进行充分协商,达到合作无缝隙。对任何一个项目,都要做到人员、资金、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完全落实。以合作教育为例,双方应该把人才培养数量与规格、课程设置、经费管理、人员互派、经费场地投入、日常管理、学生出路等进行充分协商,形成共识。只有如此,在今后的合作中,才能做到运行自如。只有平台,而没有机制,则平台不能持久,合作也不可能深入,最终这种合作也将自动消失。在制度建设方面,校企双方面一定把合作目标制定清晰,明确合作内容,严格界定双方责权。 目前,我国在校企合作虽然步入成熟,但在实践上还有不少误区,也有不少认识不到位的情况。所以,普遍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并没有实现。主要的原因是,在认识层面上,高校普遍把校企合作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企业把高校作为咨询机构,双方并没有搭建合作共赢、协同创新、优势互补的平台。在组织层面上,虽然我国在1991年成立了“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但大部分本科学校未成立产学研合作教育一类的组织。企业也没有这方面的机构与认识,存在临时合作的现象。在机制设计方面,大部分企业与高校并没有出台相应合作的系统性文件或实施计划,可操作性的设计尚处于萌芽状态。在制度层面,政府的政策援助规定乏力,企业与高校没有直接参与的内动力,校企合作的机制制度尚未良性运行。但我相信,在“2011计划”的引领下,企业与高校都会产生合作的内动力,校企合作将步入成熟期。 注:本文应《磨料磨具》杂志记者司玉果之约而写,发表在《磨料磨具》 2013. ( 05 ): 48-49. 题目:校企合作: 1+12 ?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4014 次阅读|6 个评论
校企合作不能急功近利——专访电工学院韩周安教授
wangxiaog04 2012-9-21 19:44
校企合作不能急功近利 ——专访电工学院韩周安教授 记者: 目前,有哪些企业与您所在的团队有长期合作关系? 韩周安: 我们团队与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和单位保持着长期科研合作关系,如中国电子集团、航天五院、国家气象局、中科院、总参等等。 记者: 如何建合作关系,尤其是这种长期性的合作关系呢? 韩周安: 科研合作关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相互了解的过程,短则一、二年,长则五年、十年。在我们从事的技术领域,有很多与同行、用户结识的机会,例如学术会议、主动上门介绍,朋友推荐等等,无论哪种形式,作为乙方,我们首先要有真才实学,最好有品牌,有值得宣传的东西,有能帮助用户解决任务需要的技术和产品,其次,要有主动意识,要敢于去推销自己的能力。 此外,要有长期合作的意愿,切忌功利思想太重,不能只带着赚钱的心态去合作,不要计较事大事小,只有别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你的能力,别人才愿意认识你,才会放心地把事情交给你做。重大项目从论证到实施需要一般需要很长时间,一到两年,甚至三年以上,科研团队要有耐心跟踪,期间可能需要多次提供论证报告,仿真报告等,配合论证过程是项目周期的一部分。 记者: 开展合作的必要性是什么,自己在学校研究不是也可以有成果吗? 韩周安: 首先,研究所是我国信息电子重大项目的最重要承研单位,国内骨干研究所本身在所处专业领域都有相当的科研实力,他们总体设计能力强,信息处理经化验丰富,很多研究所同时承担着大量的重大项目,任务多,周期短是他们的共同现状,他们需要合作。 其次,随着专业技术的不断细分和新技术、新器件、新算法的快速变化,没有任何一个单位能够跟踪全部的技术,所以合作是趋势。 再次,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合作研制的成本往往比自己开发成本更低。尤其在射频技术方面,我觉得从天线到中频这一段的“前端”部分已经具备商用化条件,已经不存在明显的核心技术瓶颈,所有更多的合作在这些技术方面。 当然,这些技术又细分为多个更细的单项技术,例如低噪声放大器技术、信道管理技术、大动态宽带接收技术等等。每一项技术都可以形成专业品牌,需要长期的、不甘寂寞的努力。 记者: 你们团队的优势在哪里? 韩周安: 我们团队长期开展射频前端集成系统设计研制,尤其在射频信号的信道管理方面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形成了一定的品牌,这是十多年艰苦努力的结果。 记者: 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呢? 韩周安: 近些年来,研究所的注意力主要在重大工程项目上面。合作单位对合作对象的要求往往是有成熟技术、有经过验证了的产品;而如果学校实验室做出来的新东西没有经过可靠性验证了,用户自然就不会放心。万事开头难,我们在最初三年几乎是给用户免费提供样机,他们试用几年后才有正式定货。这样就开始了树立品牌的第一步。 品牌就是优势,口碑就是市场。作为高校研究团队,我们的确有自身的软肋,因此,如何将高校的人才优势转化为科研品牌优势,应该是各级领导考虑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科研团队在赢得项目、完成任务的时候肩负着不同程度的压力,“一刀切”的管理有时候不利于科研品牌的培育和扶持。 记者: 许多企业都设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校企合作,是否会削弱乃至取代企业自身的科研力量? 韩周安: 国内很多骨干研究所的总体设计能力和集成技术、处理技术都很强,高校无法在这些方面相攀比。校企合作往往是在局部技术、单项功能模块或设备上给予研究所配合,因此不存在削弱或取代对方能力的问题。某种意义上,他们是在用较低的成本换取需要的高质量的东西,类似汽车生产厂不自己生产轮胎一样。 记者: 在合作过程中,具体的工作是如何开展推进的? 韩周安: 科研是一个高投入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尤其是硬件工程项目,从方案、测试、采购、加工、装配、验收、可靠性试验、文档和服务等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关注到,特别在方案论证阶段,首先要确保各项指标满足技术要求,其次要保证器材采购按期完成,制定加工工艺,防止出现颠覆性问题。在项目实施阶段,要与用户及时沟通,接受用户的过程检查指导,要注意保留过程记录,以便质量追溯。 记者: 在合作过程中,双方是如何协调沟通的? 韩周安: 沟通无处不在,电话、邮件(保密项目除外)、会议等等。沟通对项目实施非常重要,学校科研往往不重视工艺设计,缺乏工艺条件,兼之实际工程上的指标、结构、可靠性、可维修性、电磁兼容、接口等要求千变万化,必须经过沟通来学习掌握。沟通可以使我们在用户的指导下弥补自身的不足,研制出高质量的产品。 记者: 常说校企合作是“双赢”的,这一点如何体现呢? 韩周安: 校企合作是双赢的事情,我们用我们的专长解决用户的需求,大家自然就能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大凡成功的团队都有稳定的合作伙伴,我们帮助用户完成项目研制任务,用户给予我们科研实践机会,帮助我们提高技术进步。 记者: 开展技术研发,或许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就能完成的。您还有其他团队成员吗?或您的团队与其他团队有过合作吗? 韩周安: 合作是主旋律。近年来我们与校内、校外一些团队也开展了技术合作,既有我们主动找到他人的合作,也有别人找到我们的合作。合作发起人对合作者提出技术要求,谈定时间、经费要素,然后大家就一起努力,最终满足用户总体技术要求。这同样需要建立一种长期的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 记者: 您如何评价校企合作这种机制? 韩周安: 国家鼓励校企合作,合作双赢。我们学校是研究型大学,更应该在信息电子领域成为中国校企合作的典范。学校制定了多项科研管理办法,对推动科研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纵向课题周期性强,多数以预先研究、新品等课题为主。横向课题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面广, 形式各异。横向课题中多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可以的工程性要求比较高,技术难度更大,可靠性要求更高,团队负责人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管理和组织实施经验,对项目全过程跟踪,善于与用户和协作方打交道。横向经费中用于购买器件、试验、加工的比例很高,因此有些项目风险很大,扣除学校管理费,实际用于项目的经费很有限,若出现方案更改,就没有更多的经费支撑完成任务。 一点建议。建议学校要重视特色科研的规划,培育若干优势专业、优势方向。不求大而空,只要在某些点上能够做到全国知名,就会为学校的其它科研创造条件。
3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企合作要有战略眼光”——专访沈晓峰教授
wangxiaog04 2012-9-18 14:44
前言: 近年来,我校倡导与企业、科研院所组建战略联盟,加强产学研结合,为科研提供了方向和应用平台,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那么,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我校的科研团队获得了哪些经验和心得?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电工学院沈晓峰副教授。他认为—— “校企合作要有战略眼光” 记者: 很荣幸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我注意到,您的多篇论文都是联合署名的,这是不是说,科研主要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的? 沈晓峰: 是的,必须进行团队合作、 以团队作为项目研究的后盾 。我们团队现有 15 位 老师,加上学生可能达到百人的规模。团队承担的各种项目,包括纵向、横向和基金类项目大大小小二十多项,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必须在团队内进行交叉协作,依靠团队整体的力量来完成。 记者: 团队内部如何协调管理? 沈晓峰: 一个出色的团队除了具有优秀的各类人才,还应具备有效、可行的团队协作和管理机制,将诸多个体融为一个高效的团体。由于团队承担的项目多、任务急、工作量大,因此我们在可行、有效的协作与管理机制建设方面也正在摸索与完善,以确保团队科研工作的高效运行。而具体的项目分工需要视项目的重要性、急迫程度、技术复杂性、技术成熟度、团队成员的特长等诸多因素而定。 (一)开展校企合作不能舍本逐末 记者: 你们团队承担的纵向项目多,还是横向项目多? 沈晓峰: “十一五”之前,我们团队研究工作的重心在纵向项目上,特别是国防预研。方向集中而数量少,可以让我们有时间、有精力把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做精、做透。 然而最近几年,科研院所、甚至工厂都开始重视纵向基础预研,与我们形成竞争局面,并日趋激烈。竞争导致了两个方面的变化:第一,能者居之。这就要求团队必须苦练“内功”,提高科技创新与科研能力,以自身优势获取项目的支撑。第二,竞争导致项目支持力度的平均化,可获取的项目资源更少。再加上近年来学校对科研考核要求,均导致了团队在强化纵向任务的同时,不断挖掘潜力争取更多的横向项目 , 以适应目前竞争与考核等要求。 最近两年,我们的科研项目中横向项目增多,纵向和横向的比例已经反转。一方面,说明企业、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领域与高校横向合作的需求在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前期的研究方向和积累符合技术发展的趋势。但是科研规模的快速增涨,也让我们看到一些隐忧,任务和工作量的增加使得一些本属于高校科研团队应该承担的创新性工作却被淡漠了。 记者: 团队现在的“主流研究方向”主要有哪些? 沈晓峰: 我们团队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四个,分别是:以大阵列成像和分布式相参为核心的新体制雷达系统、基于高分辨一位距离像和电磁散射机理的空中和空间目标识别、基于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的雷达与对抗系统仿真以及阵列信号处理与定位技术。在每个研究方向上我们获得了各类纵向和横向项目的支撑。 记者: 你们是如何处理各类纵向项目和横向合作的关系的? 沈晓峰: 理论上讲,纵向项目的研究是科研工作的基础,横向项目是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两个部分紧密结合就可以实现从基础到应用的转化。因此,在处理纵向和横向项目的关系时我们始终把握一个基本的原则:即重点放在纵向项目,利用这些体现国家急迫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工作夯实基础、体现水平、突出影响、引领方向,围绕在纵向项目研究过程中凝练的研究方向、积累的基础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拓展横向合作,在稳固纵向研究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横向合作,实现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把校企合作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为生存、为规模的目的,双方只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横向合作,其周期短、见效快,但多数项目与我们自身的研究方向不一致,研究意义不突出,而且缺乏合作的持续性;另一种是合作的双方均为达到某个中长期的目标而进行的战略合作,其周期长、见效慢,但是研究方向明确、研究意义明显,且具有持续合作的可能。 因此,我们在横向合作的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战略合作类型的校企合作;同时,对于一些属于国家层面有急迫需求并与我们自身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校企合作,我们也将重点关注。 在战略合作方面,我们与国营第七八四厂成立了“雷达系统与目标识别”的联合实验室,利用企业在情报雷达系统及其应用领域的优势,结合我们在目标识别领域的技术基础,共同申请国家的纵向项目的支撑,在空中目标识别研究方向上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合作,已经在雷达系统、识别方法和试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合作实现该技术的工程应用,为解决现代战争条件下的空中目标威胁度判定这一急迫需求做出贡献;我们与长虹集团下属的 081 科技公司也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合作,利用国家纵向项目的支撑在大阵列成像与靶场测量等研究方向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与去年成立了“精密测量与雷达系统”联合实验室,强化校企合作,争取实现相关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我们与国营第七一三厂合作成立了“短波超短波阵列信号处理与定位”联合实验室,加强双方阵列信号处理与定位领域的优势互补,实现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在工程以及装备中的应用。 在引领研究方向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层面,我们与中电集团和航天科技集团的相关研究所以横向合作的方式,在战略预警、射频隐身等应用背景下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的军事和社会效益。 然而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在研究方向、战略合作等方面意义不大的横向合作,可能在规模上有些影响,但是有得必有失嘛! (二)实现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需要长期积累 记者: 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将高校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工程应用,对高校而言其中的关键在哪里? 沈晓峰: 我个人感觉关键在于研究方向的凝练和长期积累。 1985 年杨万麟老师从美国回来后就一直带领我们团队从事微波成像和大天线阵列成像雷达系统技术的研究。在“七五”期间完成微波成像测量雷达试验系统,“八五”期间完成大阵列成像雷达系统和体制试验研究,“九五”期间完成对空中目标的二维成像,“十五”完成靶场 ×××大阵列成像测量雷达试验系统,“十二五”开展针对常规靶场×××目标的试验研究,期间经历了二十多个年头,才逐步将大阵列成像雷达技术推向工程应用。 在雷达目标识别的研究方向,我们经过“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十多年在高分辨一维距离像目标识别研究方向上的坚持与努力,突破了目标识别的关键技术,正逐步推进基础研究向工程应用的转化。 当然,方向的凝练与长期的坚持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特别是在系统研究领域,要实现一个原理系统到工程应用的转化,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潜心研究与不断积累是必须的。 记者: 这对校企合作提出了什么特别要求? 沈晓峰 :这就要求合作双方都要有战略视角和长远眼光。校企合作能否长远,能否实现合作的双赢,主要看两个方面:第一,双方是不是有互补作用。如果没有互补性,那就无法长久合作,一锤子的买卖,做完了就拉倒,不具有后续的合作空间。第二,双方怎么看待利益分配问题。有的项目,在研究的初期,效益并不能很好的体现,而是在十年或几十年后才会发现它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高校,就都不能刻意地追求眼前利益,而是要有战略性、前瞻性的眼光。 我们在大阵列成像技术领域和 081 的合作开始于 1997 年的在对空中目标成像试验中, 081 厂出车、出人、出力,无偿帮助我们完成相关试验研究,双方没有追求短期利益,而是看中了大阵列成像技术的应用前景。双方在这一领域的合作持续了十多年,从大阵列成像体制试验研究,到靶场成像测量,到现在的分布式接收相参雷达技术双方在紧密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双赢:我们顺利完成了各试验系统的研制和研究方向的积淀, 081 厂获得了技术上的长足进步和技术应用的先机。如果当初双方都缺乏战略的眼界,那么,就没有今天双方的发展了。 记者: 问题在于,怎么判断某项研究的长远价值呢? 沈晓峰: 靠长期研究积累的学术敏感。 “九五”期间我们在完成了对空中目标的高质量二维成像后,杨万麟老师敏锐地意识到成像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识别。 2000 年杨老师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基于高分辨一维距离像进行雷达目标自动识别的技术路线,引领了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 。 在系统仿真技术方面, 2002 年我们与中电集团的某研究所合作开展了 一种系统仿真技术研究,合作方提出以基于高层体系结构( HLA: High Level Architecture )的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作为项目实施的途径 。虽然我们在系统设计和系统仿真技术方面有着长期的积累,但是当时我们对 HLA 以及 HLA 可能给雷达系统仿真带来多大的益处都知之甚少。 经过反复地讨论后,我们认为,美军在 90 年代末期提出并于 2000 年后逐步完善的 HLA 体系结构,可能在复杂大系统仿真过程中提供其他仿真体制均无法实现的高度的系统可重用性,而这正是制约雷达系统仿真技术应用与推广的关键。 于是我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对 HLA 标准协议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引入到雷达系统仿真技术中,利用该横向合作奠定了我们在基于 HLA 的雷达系统分布式仿真技术领域的基础,同时争取了国家纵向项目的支持并完成了技术积累,引领了雷达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们与相关单位进行的横向合作,利用我们在雷达系统仿真技术方面的优势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系统仿真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现在回顾当时的情形,如果我们放弃了一个项目,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系统仿真研究方向。 (三)战略合作需要校企双方优势互补 记者: 那么,目前你们团队的校企合作的军用、民用格局是什么样的? 沈晓峰: 我们的绝大多数校企合作都集中在军事领域,合作的对象包括航空航天、中电、兵器集团的相关科研院所、装备制造厂,民用领域的校企合作项目不多。 记者: 校企合作的一个目的,就是推动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如果太偏向军用技术的研究,是否意味着民用技术研究的薄弱? 沈晓峰 :军用与民用技术的研究是密切相关的。往往先进的技术都产生于军用背景的需求,随着技术与制造水平的成熟与提高而逐步在民用领域得到应用。比如,世界上第一计算机就是用于弹道计算的军用领域的,如果没有军用领域的急迫需求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就很难想象计算机目前应用的广泛程度。 记者: 你们团队在民用项目上做过哪些尝试? 沈晓峰: 90 年代初,我们与一家香港公司合作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研制有线电视的加解扰设备,我们研制的设备先后成功地在广元电视台、西藏电视台、西昌电视台使用。然而,市场运作和产品维护等问题制约了我们的发展,我们在技术研发方面推进得艰苦却很成功,但在市场运作方面却是失败的。也就是说,技术研究做得好,市场不一定做得好。从技术到市场,需要敏感把握市场动向,而且要做市场维护、售后服务等繁琐工作,这一点也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因此,这几年来,我们不再自己经营公司,而是更加专心地做科研;至于市场环节,则是全部由合作企业自己负责。专心务本是我们现在的原则之一。 记者: 怎样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呢? 沈晓峰: 校企合作的理想状态就是,要把双方的长处都发挥到极致,让双方在各自的领域都能取得成效,上面所说的科研与市场的分工,就是一例。另外,基础科研与工程应用也要有所分工。我们与 081 厂在大阵列成像技术以及分布式相参技术领的合作,就是优势互补的典型案例。 我们的长处在于基础理论与新体制系统研究,而他们的长处在于工程设计、设备研制。没有合作之前,即“七五”、“八五”时期,打孔、攻丝、基本电路的设计都得我们自己动手;现在,我们设计完成后的系统全部由 081 厂研制,我们的重点放在数字化和信号与信息处理的部分。这样充分发挥了双方的长处,完成科研任务的效率和质量均大幅提高。
2325 次阅读|1 个评论
柳州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建设初探
dongzg101 2011-10-18 20:53
柳州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建设初探 董志刚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柳州市 China ) 摘要:高等职业学院校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了柳州高职如何建立实习基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为柳州高职院校的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包容性增长 Discussing on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ining Ba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Liuzhou Dong zhi gang ( Liuzhou City Vocationnal College Liuzhou City China) Abstract : Vocational training bas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University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o set up vocational training base in Liuzhou,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proposed for the Liuzhou Vocational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 :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 practice base ;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 Inclusive Growth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方式,在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步。在 2010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推动教育事业在 新的历史起点 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对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出了 新的更高要求。 高职教育区别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标识便是要建立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甚至于 在高职教育中,专门安排了一年的时间实习,实习是各种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而校内外实习基地则是安排学生实习的重要场所,如何建设好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关键。那么,柳州高职如何建设自己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我们知道:柳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业重镇,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是面向东南亚。承接大西南与珠三角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而且柳州已形成了汽车、机械、冶金三大支柱产业。形成了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柳工、柳化、花红药业、金嗓子、两面针等一大批全国知名企业。在这个大背景下柳州的高职学院如何建设自己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我们提出以下三个办法。 1 校企合作 根据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的精神,高职办学要 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 培养目标 ;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 ; 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 ,完善双证书制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教学做一体的 教学模式 改革;探索建立 “ 校中厂 ” 、 “ 厂中校 ” , 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 ;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 教学组织模式 ,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必须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相互服务的原则。每个专业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享受企业提供的良好的实训条件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特点,积极为企业服务,达到双赢的效果。我院各专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校企合作。 1.1 企业家参与。积极吸收本地企业家加入到专业建设中来,通过企业家的影响力在其所属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当企业家做到一定程度以后,企业家希望扩大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而参与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则可以是这些企业家心理上得到满足。同时,将企业家吸收到专业建设中来,又可以促进学校完善专业建设,使专业建设更适应社会、市场需要。在这方面,我院信息工程系做了有益的尝试,通过邀请柳州市 IT 行业的企业家来我系参加联谊会,邀请他们对我系各专业进行分析,参与学科建设,邀请他们在我系举办的各项专业竞赛中作评委,密切了企业家和我系领导、师生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活动,一些学生直接被这些企业家选中,实现了就业。 1.2 优势互补。对于高校来说,人才、智力的优势是明显的,而这恰恰又是企业碰到的难题。目前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学院可以利用专业多样、服务范围广的特点,帮助企业在人才培养、经营管理方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具体来讲,企业和学校签订协议,学校利用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应派员工对学生进行指导,保证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必要的实训,达到一定的实训目的等;作为学校,初期可以免费提供培训场地以及免费或少量收费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提供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咨询,对企业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行免费宣传,优先提供企业所需的毕业生。 1.3 合作办学。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企业迫切需要一批熟悉企业文化、符合企业要求能够长期稳定为企业服务的员工。这种需求单独通过对外招聘或者企业内部培养已经很难满足,因为前者具有融入企业难、工作不稳定的特点,而后者成本则过高。因此很多企业采用与相关院校合作办班的方式来培养人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和深圳市中海咨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合作开设了物流软件信息技术专业。通过和他们不断的交流,深圳市中海咨讯科技有限公司已经直接把信息工程系作为它们在柳州的一个软件研发基地。学生直接在学校内就能参与一个个真实的软件项目的开发,当然,最后能否成功取决于双方在未来几年的合作和努力。 1.4 股份合作。由于企业的利益追求,其对于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不是很舍得投入,这是高校校外实习基地难以建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作为高校校方来说,可以采用股份合作的方式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新道路。股份制合作有四种方式可以选择。第一种学校对企业入股,即学校以无形资产和有形的形式持有企业的一定股份,这种方式目前比较困难,对小企业适用。第二种方式是柳州几所高职院校和柳州市的几家大企业组建一个新的公司双方或多方占有一定股份,这个公司专门负责联系学生实习、实训、就业。这样,学院在公司也有一定的股权,就能为建立长久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实现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好基础。第三种方式是某个企业对学校入股可以以货币形式也可以是提供实训基地的形式,这种方式对企业化运作的高职院校实现很容易,所以高职院校建立董事会,实现企业化运作势在必行。第四种方式是学校与学校之间合作办学建立新公司,共同持股,比如,我们柳州高职院校可以单独或联合起来考虑和排名靠前的省内、外省高职院校合作,充分利用不同区域间的校与校之间不同学科资源优势,充分应用国家扶植西部高职的优惠政策,选择好合作伙伴,形成高职教育联盟。例如:学生可以在我们学院学习两年,第三年去对方学院优势专业实习基地实习就业。这样就实现了学生在三年的高职学习中,或本专业进一步提高水平或获得两种以上专业的技能,最终提高学生就业的能力。反之外省高校学生也可进入柳州高职院校实习系统在柳州实习就业。 2 鼓励学生创业 创业是当今社会一个非常时髦的名词,国家不仅鼓励社会各方面人士积极创业,而且也开始越来越倾向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从国家到地方各省市都出台了一些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创业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实训方式。一个或几个学生的创业成功,往往会带动一批学生的就业。但是,创业也是有一定风险的,那么学校应该为学生的创业成功提供哪些帮助呢? 从 2003 年起,我们看到中央财经大学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它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学院借鉴和学习。 1999 年,中央财经大学开始开展挑战杯创业方案设计大赛等活动,但尚未开设创业相关课程。从 2003 年开始,专业教师开始介入创业教育。 2003 年底,葛建新博士牵头组织力量编写 《创业学》,拉开了创业教育的序幕, 《创业学》作为全校性任选课程正式开课。学校以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开始探索财经类院校创业教育模式。 2004 年 4 月,由孙国辉教授主持的 《财经类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被列为中央财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特别重点支持项目。经过半年的研究、实践与完善,该项目又被列为 2005 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基金立项资助项目,为创业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业先锋班从 2005 年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招收 4 届,首届 28 名毕业生于 2008 年 6 月完成学业,取得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管理方向)辅修证书。 2007 年 8 月,由李俊生教授主持的 《财经类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被列为 2007 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基金立项资助项目。上述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为创业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年 9 月, “ 中央财经大学创业教育基地 ” 入选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 高职学院同样有经贸系,高等院校走过的路同样可以走,最直接的办法高职院校轮流选派优秀教师到创业项目做得好的高校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把它们的经验吸收过来,回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展类似的教学和实践活动。这里就抛砖引玉,比如,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经贸系有连锁经营这个专业,学院就可以通过联系社会上的一些成功的连锁经营企业它们有的在柳州还没有网点,有的有网点但还很少,有选择的选择一些投资少、见效快、在柳州就可以做的项目,鼓励这个专业学生参与这些项目创业,并帮助他们争取获得政府资金、政策等各方面帮助。教师同时也参与指导。这样,形成一种企业、学院、政府、学生四方参与的创业活动,这样应该相对容易成功一些。一个专业能够出现几个成功的创业案例,必然会形成群动效应,同时,这些连锁企业的分店也就自然成为我们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如果能进一步密切与企业的联系这些连锁企业的其它分店也会成为我们的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 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创业成功靠的是团队的力量,我们做老师要去发现学生中有领袖潜质的人才,发掘他们的潜力,并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团队,在创业的初期给予一定的帮助,辅助他们成功,然后放手。高职院校应该成为应用技术开发及中国未来中小民营企业的孵化器,这一点责无旁贷。作为高等职业学院校应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义务、权利有准确的定位。 3 创办独立的专业实体 学院要创立责权利相统一、教科产相结合的专业实体,这是是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必然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积极扩展经费渠道,保障经费投入的充足、稳定。就要发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争取政府、社会、企业的投入为我所用。在所有的可以成立的专业实体中,最重要的是首先在学院层面建立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类似机构。柳州高等职业学院应该成立柳州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而不应仅仅把工作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更要勇于承担我们学院对社会、对柳州经济发展的责任。通过这个中心给我们柳州各高校的老师和柳州的企业家、政府官员一个交流的平台,来共同探讨柳州经济发展的问题。只有通过交流,把当地的经济发展看清楚了,我们才能找到本地高职教育发展的脉搏。很多大学都有这样、那样的研究中心,没有这样一个经济发展中心做指导、研究,群策群力,光靠领导开会,高等职业学院实现跨越式反掌可能会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如果某些高职院校这样做了在其它高校没有想到要做这样的工作时提前做了,那今后的路会走的很顺。 胡锦涛主席在 2010 年内提出了包容性增长这个概念,包容性增长其核心是倡导机会平等。通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并强调机会平等。中国不能过度通过税收调节贫富差距,不能超过现有实力推行高福利,而要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方面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保证每个人都有参与经济发展的平等机会。这也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理念。未来中国经济要实现由“ GDP 增长”向“包容性增长”的发展战略转移,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方式,即去“ GDP 主义”化,使地方政府在关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更多、更好地关注如何让老百姓均衡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关注民生和民声,如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那么,柳州如何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这就是一个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应更多的服务于社会,而不是闭门造车,如浙江大学为 30% 教师转岗社会服务就给我们提供了思路,所以,创立一些独立的专业实体如研究中心,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研发、管理等等服务于社会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必将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为下一步深度校企合作打下基础。 柳州高等职业教育应抓住 柳州市作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机会,大胆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校企对话和协作机制,着力推进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实践,努力实现学校与工厂融合、教室与车间融合、作品与产品融合、招生与招工融合、育人与增效融合,达成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积极地服务柳州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柳州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贾宗万 高等职业教育与柳州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0 年 6 月 第一期 肖扬 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 湖南科技学院院报 2005 年( 12 ) 中央财经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业网 2010-9-27
1308 次阅读|1 个评论
特殊的质量大会
热度 1 xiaomdeng 2011-10-15 19:12
估计“质量大会”这四个字,会让你联想到这会议是在企业里开的,近些年来中国的企业至少在口号上表现得很重视质量,尤其是那些制造型企业,车间到处都贴上“质量是生命线”的条幅。其实这次会议的全称是“质量工程人才培养”专家研讨会,是在我们学校举行的,质安学院承办的。 相信我们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高校有“产品质量工程”这个本科专业,我也是进计量读研后才知道,我们质量与安全学院有这么一个特色专业,后来通过本科毕业于此专业同学介绍,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计量是第一个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现在有四个院校相继开了这个专业。 还是很清楚地记得大四那时调剂到计量的情形,本来是打算调到我对口的学科精密仪器或者测试仪器的,很可惜这个学科已经没了名额,想想也是,计量的名牌专业肯定早就招满了,我那时打电话打得那么晚,怎还还会有名额呢,然后我就选择了和测控专业有点关联的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结果招生办潘老师说只剩下质安学院有名额,我一听质安学院,就傻眼了,怎么还有这么一个学院,上计量网站看了看,发现质安学院有个安理的校友曾老师,就打了电话给他,后来就来了计量,结果发现他还是质量专业负责人。 质安学院是 2007 年才成立的,总共有四个专业:产品质量工程、工业工程、安全工程和环境工程,前两个专业以前是机电学院的,安全工程是计测学院的,环境工程是后来才开设的,听同学说成立这个新学院是学校为了扩大规模,争取把“中国计量学院”改成“中国计量大学”,不过学校这个愿望现在还是没实现,估计是“中国”这两个字太重了,我们学校还承受不起。学院是成立了,可是老师还是从前那些老师,还得招研究生呀,又没有申请到对口的硕士点,所以招研究生只能挂在机电的一级学科控制学科名下了,我们在填写学科时就得写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质安),以区别于机电的研究生。 质安学院的成立,对产品质量工程专业发展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经过几年的努力,该专业已经成了国家级特色专业,深受高考生青睐,每年的高考录取分数差不多都是全校最高的,博士老师也招了不少,专业教师办公室都显得有点拥挤了,质量实验室也被批为浙江省特色示范实验室,得到了不少资金,买了不少设备,听说钱多得都不知道往哪花了。 硬件条件提高了,师资力量加强了,可是因为还是个新专业,所以有很多地方还需要完善,尤其是在培养人才的各个环节上,学院也想顺便宣传一下,毕竟也是领导的政绩,所以今年早就策划好了本次质量工程人才培养研讨会。实验室大力装修了一番,那天晚上经过求南质量实验室,吓一跳,走道亮得像白天似的,和旁边的黑暗形成鲜明对比,开始以为是楼顶安装了什么大功率日光灯,后来走近了,才发现是墙上那些实验室宣传栏里都安装了日光灯,像街上那种广告似的,晚上特别显眼。 十一之前,曾老师就跟我说了,让我通知我们质量研究生在开会的这天参加一下,见识一下质量界的专家,说还有浙大的一个院士也会讲话,后来我就在 QQ 群里通知了,也没说一定要去,就说开会这天得呆在学校,结果开会前一天,曾老师什么也没通知我,也没有通知他的学生朱,要不是我在我导师那看到会议安排表,连会议地址和时间都不知道,所以我认为曾老师改变主意了,不要求我们研究生去参加会议,就没有通知同学们,当然我还是决定去看看,对这类会议还是比较上心的。结果早上我正在走向会场的时候,就接到朱的电话了,说让我通知我们研究生去参加会议,有领导发话了,说这种高级会议,研究生怎么不来参加了,搞得我挺不好意思的,临时通知是很不要不得的,通知了也没几个会来,结果就来了三个,估计是曾老师太忙了,没时间通知我,我也没有揣摩出领导的意思,应该在开会前天晚上通知下,去了总比没去好。 其实后来到了会场,发现会议座位早就安排好了,都是那些专家、领导和我们质量老师的,哪有那么多空位让我们旁听人员坐,真是不知道领导怎么想的。我们进去时会议已经开始了,发现我们宋副校长已经在讲话了,朱马上就说我怎么连个笔记本都没带,真是忘了,不管怎么样,在这种场合样子还是要装装的。坐在我旁边的小豆很是认真呀,看她听得那么仔细,而且还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了好多东东,还时不时地引用专家的话说我没有批判精神,搞得我有点迷惑,我记得我可没对她说在学术上我们不需要批判精神,也许她误会了吧! 开始听宋校长讲话,我就觉得领导就是不一样呀,他几乎把所有的特邀嘉宾和教授的一些关于质量的观点都提到了,而且是很自然的,一点都不生硬,上下衔接得很好,这讲话水平多高啊,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又没有冷落在场的专家、教授,后来我发现那些发言的专家几乎都有这种本领。想到自己有机会上台讲话时,表现实在是太差了,别说恭维一下别人,就是把自己的观点很清楚地表述出来,都有点困难,以后得多学习和锻炼呀。 会上确实来了一些牛人,有些以前在教材上见过,听了一段时间,我同学吴就说,我们学校老师不如人家那些邀请来的专家,一对比确实发现了我们老师的眼光没人家高,新东西也没人家多,其实这很正常,人家名校来的接触的不但多,而且层次也高,出国的机会也多,讲出来的东东自然会看我们一块了,他们动不动就什么国家教育部,本科专业、学科规划指导委员会、德国制造业、日本技术。不过相比较,那些什么协会、政府部门来的就不怎么样了,说的好多都是套话,都没怎么准备,连 PPT 都没有。 这中间发生了一件事情,天津大学的一个教授,拿着用 2011 版的制作的 PPT 去发言席演讲,发现我们提供的版本太低了,不过他好像早就知道了这个似的,连忙说没事,我用我的电脑。我开始还抱怨我们学校的版本太低了,让人家笑话了,后来听我同学李说,这个教授是故意这么做的,因为一般去做报告的都会把自己的 PPT 转换成比较低的版本,这是业内规矩,他为什么非得搞个 2011 版的呢?因为他 PPT 里有很多数据,不想让我们拷走,自然就希望用自己的电脑了。听他说完我还不怎么相信,后来我另一个同学陶就说希望能拷一下这个教授的 PPT ,他发现里面有许多详细的分析数据,对他科研很有帮助,这时我有点相信这个教授是有意而为了!看来自己的阅历还是不够,观察能力也不行呀。 这些专家和教授的大多是从宏观角度谈论高校质量人才培养,好多都说了我们学院对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全,我们培养目标是定位在机电产品质量方面,他们说应该定位全一点,推广到更多的行业上,着重提到了服务质量;其实我们上层的专家、学者很多想法在理论方面确实是对的,出发点也是为学生好,提出的什么规划之类的,看上去很好,可事实上,在下面根本就实施不起来,或者不合实际,我们学院老师大多都是机电出生的,培养质量人才,当然得往机电产品上靠了,你要是让他们什么行业都去搞搞,到最后你会发现,培养的学生什么都不会,因为没有么多的时间、精力和条件,现在我们都抱怨学的太多了,广而不精,搞得我们出去没什么优势,什么也不会。 重庆大学的张教授倒是讲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点上,就是老师应该如何上课,他说他上课就是得让学生参与进来,形成互动,而不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从始至终,以前我们在安理的时候,上课就是老师填鸭子,现在在计量还是这样,每次上课同学们都尽量往后面坐,坐在前面的大部分是因为迟到了再后面找不到位置;学生坐在下面想干嘛就干嘛,老师也不管,上完课就走人,有些老师更过分,就把书从头念到尾,教学成了催眠术,真是不知道那些老师怎么想的,这样能上好课吗? 别说本科生那么多的人上课,就是我们研究生有时十几个上课,还是那种上课模式,好像我们已经适应了那种模式,不想思考了,老师也懒得搞得那么复杂,反正到时考试,把重点画画,大家都能考到理想成绩,老师平平安安教完课,学生平平安安拿到学分,可是这有什么用呢,难道我们就是为了考试而上课吗,完全没有对课程进行思考,更别提什么批判精神,考完试后就万事大吉了,再过一段时间什么都忘了。这些问题不是光靠几个专家讨论就能解决的,从小接受的都接受这种教育的人,能指望他搞出什么创新吗? 张教授还说到现在的学生得加强写作能力培养,他说他经常给他学生修改论文,结果发现得从头改到尾,其实当初上大学时我就很纳闷,英语课都还有,国文课怎么消失了,为了过英语四六级,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在英语上,可是我们的古代文学呢,基本上就没怎么接触,更别提什么写作能力了,平时学校要求写的东东都是什么政治之类的,大家都是从网上抄,千遍一律,没有什么新东西,自然而然我们的写作能力退步了不少,而且把以前学的很多古代文学都忘了。经常发现老外在网上谈及我们中国的古代哲学和经典名著,他们水平竟然很高,真令我汗颜呀。 这些专家和教授从质量工程人才培养各方面提出了不少的建议,并表示以后会大力支持计量质量专业发展,后来我们同学交流了一下,发现这些特邀嘉宾或多或少和我们质量专业老师都有点关系,好多都是他们的导师,或者有合作关系,这或许就是关系圈吧! 我们学校标准化的一个教授也发言了,他挺厉害的,编了好多教材,他说人家昆明理工大学都成立了质量研究所,正在申请质量方面的博士点,意思说我们发展慢了,人家后来居上,我们要快速跑上去。其实学院质量专业这几年发展已经很快了,为什么要开这个研讨会,就是因为很多地方还不成熟,希望多听取各位专家教授的意见,制定更加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不过他这种想法还是很合现在领导的意图,急功近利,先把那些名号拿下来,不管有没有那个实力,拿到资源再说。 下午主要是质量专业的负责人介绍了专业的发展情况和一些企业嘉宾从他们企业角度谈了专业人才应如何培养。我们质量专业的杨教授,也是学院第一任院长,主要谈了质量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硕士点建设情况,谈到了刚成立学院时受到没有番号影响,好多东东不知道归哪个口,自然项目也不好申请,所以这些年一直再申请对口硕士点,明年就可以招收系统工程的研究生了,希望这个能提高我们质安以后培养研究生的条件。 作为质量专业的具体负责人曾老师就专业的培养、实践方案做了报告,我们不但是校友而且还是江西老乡,听他的报告,我仿佛又回到了江西,他的讲话总让人感觉好像要一口气说完所有的,讲得较快但是语气却时刻透露出了商量的意思,我们江西人讲话确实有点这个风格。听完他的报告,感觉曾老师还是个很实干的中层领导,为质量专业的教材编写作了大量工作,记得今年上半个学期上他的那门《实验设计与分析》课程,就觉得他对质量专业方面的知识很是渊博,那些关于质量的概念都了如指掌,要知道他也是半路转行的,以前学的是机电,现在搞质量了,而且英语说得特别好,确实很优秀呀,听说马上要升教授了,恭喜他了。 最后企业的嘉宾相继发言了,他们当然是从企业的角度谈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其中大多谈到就是学校的课程应该和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很多时候企业就是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希望学院能加强和企业的沟通合作,并表示以后会大力支持学校的培养工作。我们都发现一点,就是这些企业搞质量的领导差不多都是从技术转成管理的,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三分管理,七分技术”,看来搞质量管理的,一定要懂技术,甚至要善于技术。 这一天的会议,其实我是很想上去发发言的,希望我们的专家能听听我们普通学生的心声,可惜呀,没机会。不过能全程旁听,也感到很满足了,至少知道了上面的人时怎么想的。
个人分类: 会议感受|343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第一代企业家-草根企业家
dongzg101 2011-9-24 23:24
中国第一代企业家是地地道道的草根企业家。当年他们没文化,找不到工作,只好到市场上找饭吃。改革开放来了,他们敢闯敢干,抓住了机遇。但是他们文化确实差点,所以需要读读EMBA,结识新的朋友。认识一下高科技。凭着他们在市场拼杀中锻炼出来的眼光。手下再找些精兵强将。企业会越做越大,走向国际市场。有些地产商是农民包装的,不过既然他们现在是董事长,也出来读读书。人聚则财聚。过去的都过去了,一切要向前看。现在要靠科技,不能再靠关系了。否则迟早会出问题的。中国已经进入陌生人社会。各种关系复杂。没有永远的关系,搞不好给你埋坑的就是你亲戚、朋友。给企业家开设怎样的课程就是大学教授的事情了。这里面是有真金白银的。校企合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中国西部和北方的教育确实差得很远很远! 听说中科院准备 举办EMBA班。
1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战略合作:整合专业资源 校企共建平台 突出项目成果
dongzg101 2011-5-12 07:45
战略合作:整合专业资源 校企共建平台 突出项目成果 ——柳州城市职院与中海物流联合举办“现代物流人才论坛暨中海物流技术研发应用中心成立仪式” [ 作者: 黄武 来源: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点击数:117 文章录入: cjxls 更新时间:2011-5-10 ] (城职院讯)“整合物流管理与软件技术两个专业的资源,引入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集团物流软件开发真实项目,由企业项目经理与学院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建集教学、实训、物流软件项目开发一体化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强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融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实现跨专业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企业减轻了员工培训的负担……”这就是学院基于柳州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广西泛北部湾战略乃至全国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紧缺的现状,主动出击与物流行业百强企业一——中海物流实施战略合作的一个缩影。 5月5日,在柳州市政府、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与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集团联合举办的“现代物流人才论坛暨中海物流技术研发应用中心成立仪式”在柳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柳江厅隆重举行。 图:“现代物流人才论坛暨中海物流技术研发应用中心成立仪式”会场 柳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柳平、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符合、柳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庞晓红、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齐克孝、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国内事业部袁众、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胡华中、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中海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赖礼芳,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院长范莉莎、党委书记张毅、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唐明生、副院长苏敏等领导嘉宾出席会议。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广东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以及柳州市各职业院校的老师和学生代表,我院信息工程系、经济贸易系教师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苏副院长主持。在介绍完领导嘉宾后,苏副院长代表会议宣布:现代物流人才论坛暨“中海物流技术研发应用中心”成立大会正式开始! 政府、企业、学校三联动 图:柳州市副市长王柳平在仪式上讲话 王副市长在讲话中对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与我院合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市的高职教育在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方式,推动物流专业的产学研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标志着我市在《广西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指引下,在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物流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方面,又取得一项新的成果。” 图: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符合先生致辞 符董事长在致辞中展望合作的前景:“它将全面拓展柳州物流软件及物流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空间,整体提升柳州物流产业的层次和水平,为广西乃至珠三角地区及广西周边省份的物流软件与物流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对于加快柳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以汽车、机械、钢铁工业等制造业为依托的生产服务型物流软件与物流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柳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庞晓红讲话 结合柳州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庞副局长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具备企业员工的身份、承担真实的社会服务工作,这种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实现“零距离”对接。”合作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进一步指出,这种合作不仅为柳州职业教育注入新理念、探索出新路子,更使它成为柳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起点、新典范、新标杆! 图: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范莉莎院长致欢迎辞 范院长在致辞中满怀信心地谈到,作为一所朝阳学院,“我们始终坚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模式;始终认为校企联合主导型合作办学不是一般的教学模式,而是今后高职院校主要的和基本的存在方式。只有跟企业合作办学,对企业的需求做出迅速反应,才能跟进企业新技术,才能培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才能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明天拥有话语权。”学院整合改革发展三年多来,与柳州市桂中海讯有限公司合作,以“校中厂”模式,在学院内创建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战超市;以“企业全权委托”模式,学院成立了多个广告设计、室内设计工作室,与广西雅士达装饰工程公司、广西美力时装饰工程公司等全面合作;通过“以研促产、产研合作”,学院成立了民族文化产业研究所,与北京静心莲餐饮有限公司合作,为其在迪拜的餐厅进行敦煌概念装饰设计,我们酒店管理专业、商务英语、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第一次走出了国门…… 在“中海物流软件外包基地”成立一周年的基础上,学院与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又联合成立“中海物流技术研发应用中心”,进一步探索二元融合、互补互促、工学一体的“校企双制”办学模式,共创合作紧密、机制优化、互利共赢的局面。 图:柳州市副市长王柳平、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符合先生 为“中海物流信息管理班”8名优秀学生颁发聘书及奖金并合影 图: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符合先生给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范莉莎院长、张毅书记授“中海物流技术研发应用中心”、“中海物流软件外包基地”牌匾 成立仪式上,柳州市副市长王柳平、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符合先生为“中海物流信息管理班”8名优秀学生颁发聘书及奖金;符董事长还给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授“中海物流技术研发应用中心”、“中海物流软件外包基地”牌匾。 企业出成果,学子谈成长 图: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中海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赖礼芳作先期成果汇报 赖先生汇报中详细介绍了“中海物流技术研发应用中心”试行实体“物流信息软件管理”定向班在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服务学院改革发展中所呈现的亮点。一年来,定向班学生在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文化感染、企业软件开发项目中不仅锻炼了专业技能,还培养了职业素养,成就了物流信息软件技术开发所需的真正复合型人才。赖先生还详细介绍了一年来的主要成果“中海资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和“安徽竞赛管理系统”,目前已投入运行中。 图:第一届中海物流软件管理定向班学生代表姜方燕发言 作为中海物流软件应用班的一员,现被中海物流公司聘用的学生代表姜方燕在发言时,激动万千,“衷心感谢学校与中海资讯科技有限公司为我们提供了这次人生性的学习与工作的机会,让我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在这近一年的历练中,我们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我们以企业级的项目开发来进行学习,参与了程序开发与客服上访等多项工作,这使得我们对本专业领域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等的要求有了很深入的了解。我们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改正问题中得到锻炼,不断地与我们的前辈进行学习,与我们的同事进行合作开发。我们大部分同学都得到了满意的安排。我们仍将在这条明确了方向的道路上付出努力来换取更大的收获!” 专家剖析现代物流现状 图:北京物资学院姜旭博士作“现代物流人才”专题讲座 为深化柳州职业教育改革,针对柳州职业教育中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专业整合、人才培养的市场前景,北京物资学院的姜旭博士应邀作了“现代物流人才”专题讲座,全面分析了当前中国物流产业的现状,结合校企合作下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详细解析物流人才应具备的技能、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让与会师生代表受益匪浅。 仪式结束后,柳州副市长王柳平与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符合先生进一步会谈,探讨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在柳州设立分公司的可行性。在学院领导的陪同下,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符合等一行先后参观了柳州汽车展览馆、柳州职教园及学院新校区。在主校区”、“中海物流软件外包基地”,符董事长还对“物流信息软件管理”定向班的学生寄语鼓励并合影。 图: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符合先生等一行参观柳州汽车工业园 图:范莉莎院长介绍柳州职教园区及新校区规划 图: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符合先生寄语定向班学子 图:中海物流、学院领导与定向班学生合影 总之,在柳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资源换资源,以服务换资源,学院通过与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的合作,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脉,在“中海物流软件外包基地”、 “中海物流技术研发应用中心”的基础上,将全面推进高技能人才供给源、应用技术供给源和思想、文化、管理的创新源,凸显学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内涵模式。
1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虚拟企业模式的校企合作平台
qxm19660609 2010-12-22 01:35
个人分类: 未分类|1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企合作----到底应该谁求谁?
lhj701 2010-12-11 19:00
校企合作----到底应该谁求谁?(罗汉江) 校企合作是深化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这是由高职教育面向企业培养一线人才需求定位所决定的(目前开启的全国100所骨干高职院校其中一大改革方向就是深化校企合作,甚至组建校企教育集团)。 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校企合作困难重重,问题很多,表现的情况是企业热、学校冷,或者学校热、企业冷。大多数的合作情况仅仅是一种浅层次的合作。比如说,企业要人,或者是预先就业型,或者是实习型等等。由于我国劳动力长期存在严重富裕的实际情况,这种类型的校企合作难以深入而维持长久,缺乏长期的互惠互利。对于学校而言,几乎是一种学校求企业的状态,并且由于企业用人是全国性的,学校很容易被替代掉。 另外一种较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可能是企业到学校定制人才。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三年的学生专业学习内容,企业甚至可以不定期派人到学校共同执行育人过程。这种方式无疑能够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使学校对企业和市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学校与企业、市场有着较好的对接,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这种方式,企业和学校处于一种互求的状态。但这种方式,企业的用人周期至少需要三年,企业必须具有较大的规模和相对的稳定性。此外,企业用人的流动性,也是阻碍企业热情的一个原因。 更高层次的校企合作也许是学校围绕企业提供较高水平的科技服务。学校相对于企业而言,没有急迫获取利润的压力,相对于企业的优势可能是具有更富裕的智力存储。充分利用学校的智力存储,围绕企业的实际需求,建立合理有效的运作机制和制度,可以有效释放学校的智力优势,加深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层次和深度,是一种对学生、学校、老师和企业多赢的局面。这种情况下,是企业求学校。 当然,建立这种层次的合作方式,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对于老师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面临更大的挑战,其对社会提供科研服务的能力也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当然,如果这个过程实现了,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另外一方面可能会从被动教学转变为主动教学。从长期而言,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和成长,增加自己的做事空间,当然这里面也存在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 总之,校企合作是高职建设和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本身就包含着学校观念转变和育人方式的变革。除了学校之外,企业从长期考虑,也应该提高人才早期培养过程的参与热情。此外,作为政府,更应该从提高劳动者就业率的社会角度积极在校企合作中担负责任,加大实质投入,使校企合作及早进入深层次的合作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和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
541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4: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